杭州上天竺講寺志卷之五
尊宿住持品
別傳
五代
心印水月禪師
名子儀,温州樂清陳氏子也。童時約伴修行,至靈鷲山,曰:「是真棲修勝地矣。」投寺出家,廼升戒品,博究大乘經論。自思佛法玄微,非造次可及,遂杖策負囊,參禮尊宿。初往福州鼓山,神晏和尚一見曰:「異人至矣。」修師禮敬,問答便承言,大悟玄旨。數月後,復歸靈山。錢忠懿王聞其道譽,命開法席。上堂示眾曰:「久立大眾,更待甚麽?卻恐誤於禪德,轉迷歸路。時寒,珍重!」僧問:「如何是從上來事?」師曰:「住。」問:「如何是薦?」曰:「可惜龍頭翻成蛇尾。」有僧禮起將問,師曰:「如何且置。」問:「如何是法界義?」師曰:「九月九日淛江潮。」將下堂,僧問下堂一句,曰:「攜履已歸西竺寺,此山空有老猿啼。」問:「鼓山有掣鼓奪旗之說[1]。」曰:「敗將不忍誅。」曰:「遇良將又如何?」曰:「今汝孤魂,賜汝三奠。」問:「世尊入滅,當歸何所?」曰:「鶴林空變色,真歸無所歸。」問:「未審畢竟何之?」曰:「朱實殞勁風,繁英落素秋。」問:「師將來欲歸何所?」曰:「子今欲識吾歸處,東西南北柳成絲。」問:「如何修行即得與道相應?」曰:「高捲吟邊箔,濃煎睡後茶。」後以雍熙三年示滅,門入闍維,收舍利、起塔。
宋
普慈禪師
名玄本,字幻旻。慶歷八年,住持靈隱。皇祐五年,直學士給事中孫沔守杭,以旻住持上竺。僧問:「臨濟入門便喝,德山入門便棒,此意如何?」師曰:「天晴不肯去。」一日,師見僧看經,乃示頌曰:
宋智月禪師
補幻旻,住上竺寺。提唱宗綱,兩師約十年。獨月機緣、法嗣及氏里無考。
宋文捷法師
吳郡精進院僧也。戒律精苦,常持如意輪咒,靈變尤多。利上竺之鼎盛,以知制誥呂惠卿勢,部使者奪而主之,遷辨才法師於下天竺,恬不為忤。捷猶未厭,逐辨才歸於潛。逾年捷敗,事聞朝廷,再以上竺𢌿辨才。文捷之在上竺也,吳人不悅施,草木皆索然。及辨才之復至,士女不督而集山中,草木為之生色。
宋興咸法師
字虛中,黃巖章氏子,賜號明祖。母夢故白蓮惠師遺黃柑,令食之,及寤,齒頰有香。生七歲,依香積出家。首謁知涌,涌奇之,曰「祖位再來也」。學成,以妙年居第一座。涌沒,證悟為繼。已而悟遷上竺,乃舉師以代。聚徒既多,歲復大歉,吳中施者惟恐自後。王孟公問十六觀義,師曰:「佛在十方億剎外,而提封不越方寸。若克循觀道,則往彼非遙也。」資政鄭公問《楞嚴》「八[A1]還」,師曰:「迷心為境,八法瞀亂。達大觀者,一念自反。」二公皆感悟,歲歲為遺供。師倦於酬應。隆興元年五月別眾,端坐念佛而逝,瘞龕於寺之東岡。乾道三年夏,復從茶毘,五色舍利無算。所著《菩薩戒疏注》三卷、《金剛辨惑》一卷、《復宗》二卷、《法華撮要》一卷。素精於《易》,[A2]折衷諸解。以自名咸,因號澤山。
宋明義法師
按《統紀》,嗣法慈辨諫法師。無傳。
宋師覺法師
按《統紀》,出家上天竺,為慧先訥法師嗣也。蓋神照下第七世。無傳。
宋海月法師
名慧辯,字訥翁。學教觀於明智,居第一座以代講。翰林沈遘治杭威厲,見者多惶懼失據,師從容如平生。遘異之,任以都僧正;蘇子瞻時為通守,為序以贈之。師既蒞職,凡屬內寺院虛席者,即涓日,會諸剎及座下英俊,開[A3]問義科場,設棘圍,糊名,考校十問。五中者為中選,不及三者為降等,然後隨院等差以次補入。由是諸山仰之,咸以為則。吳越大旱,禱大士,久不應。師於禪定見金身老人告曰:「明午必雨。」果驗,遠近感師誠致。熙寧六年七月,旦起別眾,合掌趺坐而逝。初,師遺言,須東坡至方闔龕。四日坡至,見坐如生,其頂尚温。坡盡敬而返,作為真贊,弔以絕句;命子由為塔銘。
宋神煥法師
安吉人。早學,慧覺,有悟。曰:「自昔教門諸師立義未盡者,悉辨論之。」得百篇,世號「煥百章」。嘗論諸天位次不正,乃考尋藏典,撰為《天傳》。以君臣、賓主、男女、本跡為綱目,謂大梵尊天,君臨三界,統上貫下,諸天皆其臣屬也。大梵為三界主,三目摩醯為大千主,帝釋主地居三十三天,四王主領八部。雖君臣不同,要各有主義。若大辨在山澤,功德在北天園中,皆客寄耳,實無所主領也。梵釋四王是男天,功德、大辨、地神、樹神皆女,不可使男女失序。況鬼子母有女名功德天,有男名散脂修摩;今子居母上,可謂之以母從子,其可居天主之上乎?梵釋四王本是地住菩薩,金剛滅跡本護成佛,不揣其本而齊其跡可乎?知此四義,然後始可與言天矣。煥於寶慶紹定間住上竺。
宋北峯法師
鹽官陳氏子,名宗印,字元實。首謁當湖竹菴觀公,得教觀之旨。一日,思「寂光有相」之義不得,空有聲云:「寂光本體,如水中月。」通守蘇玭白師座,請居正覺。未久返浙右,貳上竺,講止觀法,深砭學者支離名相之病。圍坐挾策。主者以得士為忌去,隱雷峯毛氏菴。
宋擇卿法師
台人。天資聰敏,博學强記。受業慈辨之門,嘗曰:「四明之意,吾已得之;唯起教觀,信之未及。然不敢不信也。」生平未嘗屈節豪貴;聚徒三百,施者自來。居常喜茶,臨終之頃謂左右曰:「晨鐘即來報。」時至,啜茶一甌,書偈而化。
宋慧照法師
善琴,為時所慕。參寥和尚贈以詩,見題詠。
宋若芬法師
字仲石,婺州曹氏子。為上竺書記。善畫,求者日益眾,師曰:「錢江八月潮,西湖雪後諸峯,乃是天然偉筆!二三子當面錯過,卻求玩道人數點殘墨耶!」後歸老家山,古澗側、蒼壁間,古[1]勝作菴,扁曰「玉澗」,因以為號。又建閣對芙蓉峯,別號「芙蓉峯主」。嘗自題畫竹曰:「不是老僧親寫,曉來誰報平安?」其意趣可想見也。
宋仁濟法師
芬玉澗之甥也。書學東坡,竹學俞子清,梅學楊補之。自謂「用心四十年,作花圈稍圓耳」。
宋曇瑩法師
善《易》。金主亮入寇,瑩卜當自斃於江北。已而,果然。時甚神之。
宋晦菴慧明法師
鹽官人。剃染祥符寺。後詣上竺慧光僧錄輪下聽習,二十年間不舍晝夜,頓了一家教觀之旨。初住慧通,後赴循王府待制位,請遷富春蘭若。尋投菁山[A4]常照。與叶公守枯槁,為淨土歸歟之計,兼誦《法華》等經。慶元己未,抱疾垂革,弟子請作頌,乃書「骨頭只煨過」五字付之,累足泊然而逝。天樂沸然,舍利無數。
元
偉首座
既精三觀為正傳,復慕一心為直指。寂照嘗贈之云:「上人間多出慷慨,誓將生死窮根株。平生足迹半天下,豈肯[A5]汩沒文字海中,甘作鑽故紙之蠧魚?德山見龍潭,便乃燒卻鈔疏;[A6]良遂參麻谷[1],便乃散卻講徒。男兒曠達有如此,光明烜赫何代無?」
原璞法師
名士璋,海寧王氏子。伏犀貫頂,目光烱烱射人。幼投傳法寺出家,其師與翰林柳公貫游,公嘗親授儒書,講究奧旨。及薙染,依我菴於上竺,及天台大小部,志慮專一。我菴門人曰天心瑩者,素高亢不服人,亦歆羨師之行履,共燈火磨勵詰難,時稱雙璧。至正十三年,宣政院命主棲真寺。洪武初,集慶虛席,請師提唱。未幾入湼槃。
瞽菴法師
名顯示,海寧盧氏子。投會稽悟本院一山元公為脫白。具戒,即踰江濤而西事天岸濟公。久之,見其天資峻利,曰:「子曷從吾師遊乎?」乃謁佛海大師於上天竺教寺,研窮三觀十乘之旨,不至於洞達弗措也。至正間,聘主崇恩演福寺,以洪武四年順寂。師古貌長身,寡言笑;清儉自持,一榻二十年,蕭然如逆旅。雅不事干謁,其出世為人,皆迫於羣情,不得已而起也。
天岸法師
弘濟,字同舟。投寶積滿公剃度;依半山全公讀天台之書,悉通其玄義。嘗修《法華》、《金光明》、《淨土》期懺,聚精會神,存誠不二。於觀定中,恍睹尊者𢌿以犀角如意,因是談辨日增,了無留礙。泰定二年,鹽官海岸崩,民朝夕惴惴,恐為魚鼈。浙江行省右丞相脫驩甚憂之,祈禜觀音大士於上天竺,仍請師冥心禪觀。取海沙[A7]祝之,親帥其徒徧擲其處。凡足迹所至,岸為不崩,人咸異之。
國朝
西源湧法師
主天竺。既投老,居蘇城西之蘭若里。趙宗文嘗寓宿菴中,吳之詩人數輩連牀夜話。師出玉杯傳飲,杜用嘉碎之,殊不自安,師歎曰:「我法萬物有無常,此乃常也,曷怪乎!」
一如法師
會稽人。出家上竺,善講《法華經》。永樂間,詔修大藏,命總其事。洪熙元年,為僧錄左闡教。卒,著述有《法華科注》、《大明三藏法數》。
明懺首
自京歸上竺,時明州同竹庵任僧錄,賦詩送之曰:
靜中講主
每為下竺懺首,蔚著賢聲。後為上竺首座,益新風範。空谷老人題其小像,其略曰:
士瓛法師
字秉中。為人天資警敏,素履端醕。愛讀儒書,兼長唐律。從上竺掌教性菴究天台教觀,諸山推轂。
住無相
上竺僧。寺大界相石,皆其所立。熟《法華經》如注。
鐵峯法師
名歸定,北京僧。與鎮守公善雲遊,為寺住持,創下白雲堂。一日,鎮守造堂,見其犬甚肥,問:「犬不葷乎?」對曰:「然!」守即以美饌覆地,犬不食,大異之。詳載《郡志》。
青厓道人
上竺駿彥也。嘉靖中,將行腳名山,都綱縉賓山送以詩曰:
句中風致,可想見其人。
寧佩韋
有錫類之孝。軍門温令舉側微異行,寧曾刲股救師,舉當道,得「獎勵順僧」四字扁。後趙錢塘見扁,命碎之,豈惡其自衒耶?
杲兩峯
名智杲,杭城陳氏子。少持《金剛般若》,日勵清修,專課誦。年六十有四忽示疾,迨彌留,索陳皮湯,飲之不輟,腹有宿穢,盡洩無餘。命筆書偈,而手不聽運,叱其手曰:「汝先吾斃耶?」乃屬侍者如賢代書云:
嘉禾沈星吳名其廬曰「兩峯草堂」。
了空禪師
山陰人,姓王氏。少貧,手供藝事,口誦彌陀。後禮蓮大師,法名廣似。甲午。朝天台,就萬年寺落髮。歸上天竺華嚴山居,禮歷菴,咸稱赤腳師,以師勤苦精進,雖踐踏冰雪,不襪不履也。冬惟一葛,夏惟一苎。山居而下有澗,足不踰澗三十餘年。世壽八十。錢太史受益銘所謂「沉心孤詣,抗志物表」者哉。
怡中法師
諱靈建,初字靜照,苕上凌氏子。幼皈華藏院,熟治經史。進具之年,遍參名宿,蓮居唯識宗[1],既登堂奧,後於台宗有契。興福院月輝光禪師請升《楞嚴》講座,地產靈芝,天降甘露,雙瑞一時,眾稱希有。
海昌松谿大師付法卷曰:「夫佛祖慧命,師資道脈,唯以心印心而不謬。所承者,斯得之。然所承維何?謂有教以為說,有觀以為行,行說備而事理具,造之一念三千、三千一念,修性善惡之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皆於是可識矣。至若簡小大、明權實、定謗止、辯麤妙,誰為所解離?誰為所解即?孰是偏漸修?孰是圓頓修?纖悉不濫,如指諸掌。殆今家舍其無從,而圓宗心印,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舍今家,亦無從者。昔柳子厚嘗曰:『法道微而異端起,唯天台所傳為得其正。』陳瑩中又曰:『只一具字顯今宗,入此宗者甚希有。』此二賢豈虛美而諂附之耶?在親嘗實見,方悉吾言非誕耳。怡中法子,憶己卯歲始從佛國之山來,入戒壇之室。余固教觀雙弘,近數年中雖薪桂交作、海山不寧,亦必說之玄義,說之止觀,未敢少有懈心。則知汝在輪下,於一家宗途,曰判、曰釋、曰解、曰行,精心苦志,自多深入,蓋不獨撤其籓籬已也。兹彌陀興福,高雅唯謙,情存樂法。重以檀護之命,請演《楞嚴》。是宜授夫衣法,以見眾緣之有合,以見吾道之有屬云。但吾得法於桐谿,弘道於智者;而桐谿實得法於幽谿,幽谿實得法於百松;百松悟入妙宗,又實得法於四明。故嗣興教觀,光昭天下,如日月之不可掩。乃四明與慈雲同出寶雲之門,而慈雲闡教於靈山,其法嗣辯才復傳化於上竺。若慧光訥師,則又得法於竹菴,弘經於白雲之堂,歸隱於彌陀之院。降而若佛光、東溟、一菴諸師,雖人分先後,道無古今,同智者之家法,同一台嶺之心宗。汝得吾法,繼席演教,誠淵源有自,授受非虛矣。今而后,唯不昧而不違,自可傳而可大。吾道弘,祖道與佛道俱弘。所望汝者,豈淺衷哉?慎之!慎之!」
紹谿師
名圓昭,姓顧氏,鹽官橫山里人。度雲隱德儒為本師。課誦《金剛》大乘經,靡間寒暑。性節儉,耐勤辛,敝衣惡食,澹如也。生平未嘗失色於人。暮年於德馨橋躬執爨事,施茶湯以濟焦吻。世壽八十四。恆自言:「人主七十古希,予年八十餘,則又希。」一日示微疾,盥浴更衣曰:「吾將行矣。」法胤問以往天台乎?西方乎?曰:「皆不願,仍來為竺僧耳。」惺然而逝。
潔空禪師
名海淨,宜興人,姓莊,家業頗殷。十九娶妻,生子一。妻故,忽猛自省曰:「世間有何不了事?」遂盡捨家園田產,挈子投海潮了義師薙染。隨至上竺,掩關紫竹林淨居。戒律精苦,茹淡,日惟一食。持利刃[A8]刺舌端,血書《法華》及《華嚴》五大部等經,立願送供五大名山。師曾患胸疾,冬月遇老叟贈巨桃一枚,服之立愈。又於窗隙見老嫗問以書經工夫當無間斷,語訖忽不見。深夜坐禪,有虎遶前,若有所請。師笑謂曰:「此間無物。」虎即遁避。種種奇異。一日,索浴將別,文學沈允燁言:「老師定生西方。」師大喝曰:「你來惑亂我!何處非西方?」滿室旃檀香氣,吉祥而逝。傳法徒名寂奇,移住草庵,即其子,清苦有父風。庵即上竺醵金所建。
教觀
教門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適時而進,天台判釋凡為五時
一、最初成道,於三七日中說《華嚴經》,謂「華嚴時」。
二、於鹿苑十二年中,說《四阿含》小乘經,[A9]謂之「阿含時」。
三、於諸處八年中,說諸大乘經,彈偏斥小,歎大褒圓,謂之「方等時」。
四、於舍衞國諸處二十二年中,說諸部般若,謂之「般若時」。
五、於耆闍崛山并娑羅雙樹間八年中,說《法華》、《涅槃經》,謂之「法華涅槃時」。
五時所說不出八教
八教者:[A10]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別、圓。頓等四教是為化儀,如世藥方;藏等四教是為化法,如辨藥味。
判五時麄妙
華嚴兼粗說妙,阿含但粗無妙,方等對粗說妙,般若帶粗說妙,法華純妙無粗。
化儀四教
頓者:頓大之教,不從漸來,正說於大。即華嚴也。
漸者:從淺至深,次第得益。即初鹿苑、次方等、三般若也。
祕密者:佛或為此人說頓,或為彼人說漸,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橫在四時,別無部帙。
不定者: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而得解。於頓說中得漸,於漸說中得頓益。亦橫在四時,別無部帙。
化法四教
藏者:經律論三藏,條然不同,三人修諦緣度,析色入空。
通者:通前藏教,通後別圓,三人同以無言入道,體色入空。
別者:別前藏通,別後圓教,界外獨菩薩法,修行位次互不相攝。
圓者:圓名、圓妙、圓頓、圓足,明不思議因緣,二諦中道,事理具足,但化最上利根之人。
四教化人旁正
藏教:正化二乘,旁化菩薩。
通教:正化菩薩,旁化二乘。
別教:獨菩薩法。
圓教:方入為佛法。
四教詮理化物廣狹
藏通:詮真理,化六凡,改惡遷善,革凡成聖。
別圓:詮中理,化十界,俱成佛道。
藏教四諦
苦則三相遷移,集則四心流動,道則對治易奪,滅則滅有歸無。迷真重故,從事得名。
通教四諦
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相,滅無生相。迷真輕故,從理得名。
別教四諦
苦無量相,十界果報不同;集有無量相,五住煩惱不同;滅有無量相,諸波羅密不同;道有無量相,恆沙佛法不同。迷中重故,從事得名。
圓教四諦
陰入皆如,無苦可得;塵勞本清淨,無集可斷;邊邪皆正中,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迷中輕故,從理得名
八種四教
五時四教筌罤魚兎
釋經首題五重玄義
法華五章
法華二妙
法華本迹因果開合
圓教六即判位(無機子[1]頌)
觀門
三諦
真諦者:泯一切法。
俗諦者:立一切法。
中諦者:統一切法。
三觀
空觀者:破見思惑,顯真諦理。
假觀者:破塵沙惑,顯俗諦理。
中觀者:破無明惑,顯中諦理。
纓絡三觀
一、從假入空觀,亦名二空觀。
二、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
三、因二空方便,入中道第一義觀。
天台三止
一、體真止,止於真諦。
二、方便隨緣止,止於俗諦。
三、息二邊分別止,止於中道第一義諦。
一心中三止觀
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總空觀。
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總假觀。
一中一切中,無假無空而不中,總中觀。
南嶽三種止觀
漸次:初淺後深,如梯隥。
不定:前後更[A11]互,如金剛寶置於日中。
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
天台三種止觀
修止觀前二十五方便
一、具五緣
(一)持戒清淨:在家出家,大小不同。
(二)衣食具足:蔽形即足,隨食資身。
(三)閒居靜處:不作眾事,名無憒鬧。
(四)息諸緣務:生活、人事、工巧、伎術。
(五)近善知識:外護、同行、教授三種。
二、訶五欲
(一)呵色欲:男女形貌、玄黃朱紫。
(二)呵聲欲:絲竹、環珮、男女歌詠。
(三)呵香欲:男女身香、飲食香等。
(四)呵味欲:飲食餚膳,種種美味。
(五)呵觸欲:男女身分及諸好觸。
三、棄五蓋
(一)貪欲蓋:追昔五欲,忘失正念。
(二)嗔恚蓋:想他惱我,忿怒相續。
(三)睡眠蓋:心神昏塞,烏暗沉黑。
(四)掉悔蓋:作無益事,心中憂悔。
(五)疑蓋:非障理疑,乃障定疑。
四、調五事
(一)調心不沉不浮:沉繫鼻端,浮安心下。
(二)調身不緩不急:挺動肢節,正頭直項。
(三)調息不澁不滑:氣息若調,則易入定。
(四)調眠不節不恣:不可苦節,復不可縱。
(五)調食不饑不飽:安身愈疾,處中得宜。
五、行五法
(一)欲:欲離妄想顛倒,欲得禪定智慧。
(二)精進:持戒棄蓋,初中後夜勤行精進。
(三)念:念世欺誑可輕賤,禪定智慧可重貴。
(四)巧慧: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輕重。
(五)一心:念慧分明,見世間可患,定慧可貴。
十乘觀法
一、觀不思議境:謂觀一念心具足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後,廣大圓滿,橫[A14]竪自在。故《法華經》云:其車高廣。
二、真正發菩提心:謂依上妙境,發無作四弘誓願,愍己愍他,上求下化。經云:又於其上,張設幰蓋。
四、破法遍:謂以三觀破三惑,三觀一心,無惑不破。經云:其疾如風。
五、識通塞:謂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為塞;滅、滅因緣、智、六度、一心三觀為通。若通須護,有塞須破。經云:其疾如風。
六、道品調適:謂無作道品一一調停,隨宜而入。經有大白牛等。
七、對治助開:謂若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助,謂五停心及六度等。經云:又多僕從。
八、知位次:謂修行之人知六即位次,既不生上慢,亦不生退屈。經云:乘是寶乘,游於四方。
九、能安忍:謂於逆順安然不動,策進五品而入六根。引經同前。
十、無法愛:謂莫著十信相似之道,須入初住真實之理。引經同前。
十境、三障、四魔
上天竺講寺志卷五終
校注
[0122001] 《五燈會元》卷8:「皷山有掣皷奪旗之說,師且如何?」(CBETA, X80, no. 1565, p. 174, b22-23) [0126001] 底本「古」字疑係「占」字之訛。 [0127001] 《卍新續藏.元叟行端禪師語錄.贈上天竺偉首座》一文,此句作:「良遂參麻谷」。(CBETA, X71, no. 1419, p. 533, c21) [0132001] 蓮居庵紹覺法師。 [0142001] 普潤大師。 [0144001] 《佛祖統紀》卷25:「今家有三種止觀。一曰漸次,謂解頓行漸,即禪波羅蜜是也。」(CBETA, T49, no. 2035, p. 258, c24-25) [0144002] 底本此處衍「十卷」二字。 [0144003] 底本此處衍「一卷」二字。 [0144004] 底本此處衍「十卷」二字。【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26 冊 No. GA026n0024 杭州上天竺講寺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