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因寺志卷之四
檀那
多金長者,軋茁旃林;篤道荃臣,金湯法界。良因夙植蓮胎,暫移蔗種,琳宮寶剎,仍是故棲。是以任事如己身,揮金如長物耳。苟不詳徵名實,恐泯慈勳。若徒侈烈冠紳,幾同化籍矣。志檀那。
吳越錢忠武肅王鏐
始建惠因禪寺於玉岑山北,是為茲寺之始。
宋神宗皇帝
以高麗僧統義天之請,受賢首教於晉水法師。敕遣主客郎楊傑送至錢唐[1]慧因教院,兼有賜賚。
寧宗皇帝
初年,南北罷兵。萬幾稍暇間,同宰執一幸茲寺。檢閱高麗所進金字《華嚴經》,賜金修閣,御筆書額。今尚存。
高麗國文宗仁孝王
以國中,天有雨花之瑞,每瓣現「晉水」二字,適其幼子義天辭榮出家,命入中國受晉水師教。明年進金字《華嚴經》三百部,銀二千兩。建閣於寺藏之。
義天
即仁孝王子,詳別卷。附張伯雨《王蒲團傳》:王蒲團者,武林山中人,無名字,人就所業呼之。慶厤間,居慧因院廡下,織蒲為業。團成售去,即以施僧及周道途莩者。恐不給,更約己以望其腹。身衣鶉衣,羸瘠僕僕於道,見者無不笑其愚。及齒衰且病,不能事所業,卒餓死,委屍道旁。一士人遇之,惻然曰:「是好施王蒲團也。竺乾之教,無有施而不報,今枉然矣!」書「果報」二字於其臂,買棺瘞之而去。後士人舉進士,應制科上等,官主客郎。奉命使高麗時,高麗仁孝王當國,燕使於寢。觴數行,言笑綢縟,漸及宮中細事。王曰:「不穀數子,其一瘖,揣其智慧,絕勝言者。臂有夙記,彷彿『果報』字,未揣因緣何居耳?」使因請得一見之,王命引見。比至使前,驟言笑,如故相識。出臂示使者,宛然道旁悽惻也。王大駭異,使者具述以故。子啟王,願辭榮出家為僧。從之,更名義天,封「佑世僧統」。明年入中國,疏請受晉水法師「華嚴經教」。後見天竺慈辯,請問「天台教觀」之旨,悉得其旨。比歸國,建大剎,號「天台寺」,而奉慈辯為初祖。復啟王施金書《華嚴》三譯於惠因院,兼輸貲建閣藏之。嗟乎!蒲團死,義天瘖;義天語,蒲團生。豈偶然哉!纖則殫廡下之傭,侈則分海藩之賦。等施也,廣狹無論已。或曰:買棺士人即無為楊傑次公也。
蒲宗孟
以資政殿學士、大中大夫出鎮錢唐。率寮屬敦請晉水法師住持慧因教院,施金建七祖堂。
許懋、孫昌齡
俱轉運使。捨畫「善財參善知識」五十四軸,併供具三十事。
李孝先、姚舜諧
俱朝散郎、通判軍州事。捨經函六百枚。
蘇文忠公軾
據文忠〈卻貢疏〉云「自熙𡩬以來,高麗屢入朝貢,兩浙騷然。皆因奸民徐戩等,交通誘引,妄談庸僧淨源通曉佛法,以致義天羨慕來朝,從源講解。源死,其徒復持真影舍利,違禁過海,以致義天差人祭奠,兼進金塔探瞰。朝廷受之,則以貪示外夷,計構紛然,朝貢踵接。夷使所至,圖畫山川,購買書籍;不惟中國受疲,而邊防亦疎。乞卻金塔勿受,絕其來意」云云。則是文忠目晉水為庸僧矣。何以伽藍之誓護持茲寺,如此其大且久也?大都文忠此時護國之心,甚於護法。因晉水之名高且遠,恐以一高麗為諸島夷倡,縣官費且不貲,終釀禍釁,不得不加「庸」之一字,以杜夷使之來耳。若曰源非中國所尊,而遠夷嚮往如此,不幾貽笑中國耶?然玩其〈疏〉中云「從源講解」,非善知識,何由得講解?又云「持源舍利過海」,非真羅漢,何由得舍利?既已善知識、真羅漢矣,尚得謂之庸乎?是文忠故矛盾己說,以示此僧之不庸;而姑借一字之貶,以距外夷而安中國也。欲示中國之尊,即佛印之據座以為得體;欲彌中國之釁,即晉水之方來以為生事。總文忠護國之心,甚於護法耳。異日伽藍之誓,不獨補赤山,亦以謝晉水也。贅言以識觀者之惑。
蔣之奇
以上柱國、弋陽郡公正議大夫,知杭州軍事。捐俸助建華嚴經閣,兼為立石。
元瓘
高麗相。捨藏經一部於寺,有碑。
瀋王璋
高麗駙馬都尉。元祐四年[1],進香幡以奠晉水。為置田百餘畝以奉香火。今碑尚存。
葉伸
兩浙轉運副使兼勸農使,權知杭州軍。以蒲公改禪院為「教院」,捐俸助葺,兼為立石。
呂惠卿
鎮南節度使、柱國東平郡公、知杭州。尊晉水法師教,為助葺教院,於其寂,為建塔立石。
楊傑
兩浙提刑上輕車都尉。以常奉命謁晉水於本寺,護教特力。
元祖
於上都聞華嚴賢首教獨盛於杭之慧因寺,遣使賚金兼頒戒諭,勒石以垂永久。
趙孟頫子昂
每至武林,必停橈赤埠,徘徊慧因。謂人曰:「吾獨愛其古寂。」為手書碑刻數通,今一尚存。
黃子久公望
卜築筲箕泉之旁,畫七祖堂四壁(見繪乘)。皇明自嘉、隆以前,寺廢僧散,文獻零落,檀那功德一切無徵,未若宋、元猶延碑志。故錄自嘉、隆以來,諸檀護之最宏鉅者。若夫積壤滙涓,洪纖平等,並列豐碑,垂之不朽。茲卷不及詳已。
十洲方九敘
錢塘人,承天太守。感寺之廢墜,延滇僧悟玄入寺,意圖修舉。惜公乍歾,而悟玄孑力,未竟厥志。
抑菴陳洪濛
仁和人,大中丞。復舉僧如通、明慧共典修舉,而悟玄遂得協力,以襄厥成。凡殿宇禪棲,恢宏倍昔。如通之力,居十之七。
敬亭陳善
錢塘人,方伯。優游林下,輒詣玉岑與如通結契。于寺之修建,大有施捐。
元洲張瀚
仁和人,大冢宰。雖位厯通膴,而邱壑情殷。時有物外之致,山僧野衲頗從之遊。玉岑惠澗杖屨時,經如通、明慧引為法侶。於其修造,厚有施贈。故公之弟文學彥淩居士;子虛,子姓如玄、度世,張仲舉三孝廉,悉因大冢宰遺澤、檀護之功,世世賴之。宋𡩬宗御書閣額,昔入公第,而諸孫竟能慨然完趙。雖公忠厚之傳,而後人繩武,可稱不愧清白矣!
胥峯陸杲
平湖人,秋官郎。嘗于武林講致知之學。如通從之遊,質以禪語,言下頓契。謂:「六通三明,異名同歸,不減法派。」手書《世說》一則于其壁,引為忘年之友。其子冢宰公光祖、孝廉公光宅,悉命與之遊,故如通修復茲寺,陸氏檀施之力居多。
平泉陸樹聲
華亭人,大宗伯。每遊湖上,與明慧交最厚。以慧有志移普門殿于千佛閣址,捐貲若干助之。更殿額為「妙應」。公在部時,剃度寺僧性賢等三人。
卓明卿居士
仁和唐棲人。捐貲修造伽藍殿。
順所胡孝
仁和人,新安太守。如通營修,多有捐助。錢塘邑侯姜公召,助給更優,胡公左右之也。
寓庸黃汝亨
仁和人,憲副。生平護沙門教,似有夙植。兩山諸剎,無一不受其鴻庇。于茲寺之衰,尤深注憫。寺僧照微奮志興舉,公不惟傾槖;而於知交同志,緘函數百,旁午道途。至藩臬郡邑諸公,竭力從臾,故微得復華嚴經閣之舊觀焉。
清遠洪瞻祖
錢塘人,見任大中丞。平日護教篤摯,與黃憲副公如左右手。萬厤辛丑,憫慧因大殿將頹,施百金。寺僧性賢修葺,凡棟梁朽腐者,一更新之。初,照微建閣,蓄意待時而未敢形諸口。洪公特發是願,適與微合,遂殫力鼎新。因公奉持〈準提咒〉,故設準提像于閣。以是閣之成,雖黃公之左右居多,實公肇基也。迄今,諸公子皆相繼護持,曾無倦懈,寺實永賴焉。
本如吳用先
桐城人,時為浙方伯。捐俸造經閣準提像。恐出庸手,托蓮池大師命良工為之。莊嚴福好,得未曾睹。又,優婆夷高門許氏助裝,金碧增麗。
靈河黃充謙
錢塘人。大參。謂:「先朝名剎,首當恢復。」厚施以助其成。
屺瞻葛寅亮
錢塘人,見任璽卿。諸山古剎,多其法護。密邇茲寺,檀施更稠。于宗相修建時,吹噓之力尤鉅。
益軒呂純如
吳江人,大司馬。進香天竺,忽于舟中夢偉衣冠丈夫謁之,以廢寺相托。丰容舉止,種種留目。比自天竺旋輿,中途暫止玉岑。輿夫慫慂入觀古蹟,公勉從之。入寺瞻禮,淒其萬狀。頹垣毀像,什九垂盡。倚徙東廡,見坡公像,宛然夢中所接也。感而捐貲,修葺茲寺。凡大殿、藏閣、山門、鐘樓,悉命寺僧宗相主其事。一切務為永久計,即所費不貲,不較也。宗相殫力承當,輪奐聿新,金碧映發,庶幾追唐宋之舊矣。一時若憲長王公在晉、藩參胡公世賞、臬副陸公完學、郡守姚公之蘭、郡丞唐公學仁、榷使宋公良翰,聞呂公感夢事奇,咸捐俸以助。而公外弟錢可,字無可,護持尤力。
霞標楊師孔
貴州普安人。以水部郎監南關榷。一年之中,興廢舉墜,兩山諸剎多受其蔭。以松陵呂公之託,尤眷慧因。嘗助葺鐘樓,手書「潮音」顏之。
延禧柴紹勳
仁和人,見任夏官郎。當宗相葺殿時,宰吳之疁城。聞古寺興復,捐俸寄助。
行可李事道
錢塘人。以孝義傳家,為八閩鹺貳。生平信心之篤、護教之殷,真有絲縷不牽、千萬吾往之槩。子兆勳仲休,奉道尤謹。平日遵雲棲教,于放生掩骸、拯困齋僧等事,不吝捐槖。為之設常住放生錢法,以垂永久。于此寺之衰,極切眷注。重修妙應殿,助建華嚴閣,多賴其施予。每欲濬惠澗下流為池以放生,力未逮也。至率僧徒以戒律,澹泊勞勩,必身先之。
小江聞淶
孝廉。啟祥子將其子也。父子護沙門教,諸山屈指在甲乙間。禪宮銷歇,支撐多方,如策家政。于慧因尤為加意,凡有興作,恃為龐公。
大玉徐時泰
錢塘人,太史諸生。時嘗讀書南屏,往來玉岑,與寺僧寂澄說「無生法」契合。悲照微蚤世,未竟厥志,剃度一僧法凝以嗣其傳。嘗勗之曰:「高麗之古不減淨慈,而衰頹至此者,以無志乘可稽也。名山古剎時有興替,藉以永延、令人興起者志耳。往不可咎,來猶可追,是在子矣!」凝遂奮然承之。斷碑殘碣,搜剔靡遺;更老故聞,隨筆傳寫,以供輯綴。帙成,公聞之喜,助貲壽梓,兼為序其簡首。即巴音里調,得附青雲以不朽矣。
盤初蔣如奇
宜興人,見任憲副。即宋柱國穎叔之裔。遨遊湖上,止宿寺中。見柱國遺碑,慨然樂輸若干,以助碧鮮經始,仍為書額。
仲敷蔡仁洽
仁和人。讀書寺中,登賢書。思以報佛之祐,樂為輸助。
經宇蔣時
錢塘人。居士。捐助經閣四垣及寺中諸聖像。地獄變相,咸為裝飾。所費金百餘。
校注
[a045001] 西元前222年,秦始皇設置錢唐縣。唐武德四年(621)為避國號諱,改錢唐為錢塘。(百度百科:錢塘,2012.12.30) [a046001] 「倍」字底本闕漏,茲依李翥《慧因寺志》p. 13 補入。(杭州佛教文獻叢刊,第2輯第19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 [a052001] 元祐四年(1089.02.19-1090.02.08),與瀋王璋(1275-1325)的生年不符,此處應指元延祐四年(1317.01.22-1318.02.09)。(參照 DDBC 時間規範資料庫)【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20 冊 No. GA020n0017 玉岑山慧因高麗華嚴教寺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