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無諍之辯

大乘三系的商榷[A1]

一 論前泛說

閩院學長默如法師對我所說的大乘三系作一番善意的發問我只是初心初學所說的那裡會處處恰當默師發心來研求商榷這對於建立大乘三系的意趣會因此而更明顯更正確論佛法論友誼都應該鄭重地道謝

虛大師立大乘三宗我又別稱為三系(三論)內容大體是相同的(不過大師著重中國宗派我著重印度經論)為什麼要另外建立關於這我認為有三點是先要注意的大乘三系都是無限的深廣著重某一角度而說立名即會有不同論說「名義互為客」[A2]一義可能有多名何況義海汪洋的大乘三學大乘是無限的深廣用三五字來表示他每每不免有例外如勝利前夕我發表〈法相是否必宗唯識〉從全體佛教去看有的從法相而歸宗唯識也有不歸宗唯識的虛大師評語也沒有否認此一事實這雖有例外但大師著重於大乘所以「法相唯識」的名義依然有他的價值大乘三系都是從大處著眼從某一角度的特義而立名所以首先要研尋安立三名的意趣而不可拘於名字的推敲但求闡義有獨到處立名不太濫就有參考的價值名言本是世間法雖說「約定俗成」其實是從來就不能免於歧義的

二 成立三系的根本意趣

大乘三系即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真常唯心論創說於民國三十年我說此三論的意趣默師(發隱部分)是有所見的但還不親切不詳盡我的意趣是凡是圓滿的大乘宗派必有圓滿的安立由於惑業而生死流轉到底依於什麼而有流轉的可能由於修證而得大菩提到底依於什麼而有修證的可能這二者有著相關性不能病在這裡藥在那邊(念佛持律習禪都是大乘所共的行門著重某一行持在印度是不成宗派的)著重這一意義去研求時發見大乘經論宗派的不同說明有著所宗所依的核心不同如把握這一基本法則核心的根本事實那對於大乘三宗的理解便能以簡馭繁綱舉目張我於大乘三系的分別重心在此

三 怎樣來分別三系

現在先申明大乘三系的意趣也就答覆了默法師「分別三系以發問者」一段

性空唯名論依《般若》等經龍樹提婆清辨月稱等論而安立依這一系說一切法無自性空為最根本而最心要的離卻性空生滅無常不外是斷見真常更是神我的別名惟有從性空中貫徹常與無常才能契三法印即一法印安立佛法開顯佛法的深奧

性空「非作用空無之義」依中觀者說現證法空性雖都無所取(與唯識者根本智證大同)而實不破壞一切所以「畢竟空中不礙生死」[A3]「不壞假名而說實相」[A4]這點不曾為問者所注意所以說「性空則一法不立矣」「性空而又何所謂唯名耶」不知道性空不但不破壞一切法反而一切法由性空而能成立龍樹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A5]「若誰有此空彼有一切義若誰無空性彼一切非有」性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反而能善巧安立一切此為中觀學者唯一的特義

因為無自性所以從緣而起如有自性即不成緣起這是中觀者所常說的緣起是沒有自性(空)的緣起也就是假名的緣起因眾生無始以來無明所蔽不達緣起的假名即空執著自性有自相有便是生死根本所以說「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明[A6]如依緣起假名而達無自性空即得解脫所以說「離三解脫門無道無果[A7]提婆稱此為「無二寂靜門

生死流轉的惑業苦事生死還滅的涅槃如來事如執有自性即是什麼也不能成立的如《中論》等廣破反之「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三寶四諦世出世法一切都能善巧安立決非破壞因果染淨(不空論者是誤以為是破壞的)由於性空而有修有證如說「以一切諸法不可得故乘是摩訶衍出三界住薩婆若[A8]

性空是不礙緣起的緣起的即但是假名這又是中觀的特義唯識者析別為假名有的(遍計所執性)自相有的(依他起性)二類中觀者的世俗安立雖有正倒二類但都是假名有(即是無自性的)如說「云何不壞假名而說諸法相如佛所說諸法但假名[A9]所以「以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證)世間名字故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佛第一實義中無知無得無須陀洹乃至無佛六道別異亦世間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實義第一實義中無業無報無生無滅無淨無垢」[A10]世間名字故有是說染淨因果凡聖迷悟這一切惟有世俗名言識(通後得智)所得的假名如以正理觀察而求自性有自相有法(勝義有)即都不可得如以為非假名有經過智慧的抉擇完全不能成立經說「唯名唯表唯假施設」假名梵語本為假施設義不由自性自相而有依於因緣觀待現為如幻如化的假有假名有並非說實有此名是說「如是一切但以名字故說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A11]問者疑為「唯名之執實說」出於誤會此絕無自性的但有假名在世諦中法相條然所以「名假施設(名句)受假施設(如人如柱)法假施設(如十八界)如是應當學」[A12]

其他學派除假名有外別有自相有或自性有的才依以成立一切唯有中觀者在法法性空的基點宣說一切但有假名所以以「唯名」來表示他至於即空即假的空有無礙都是依此而成立而通達

虛妄唯識論唯識大家都同意不消多說這是彌勒無著世親以來的大流何以立名為虛妄這並非抹煞法相唯識而是從另一角度來說也不是遵從安慧及《中邊論》意而是唯識學的通義

唯識學於三性中著重依他起性說依他起是實有唯事依他是自相有不是假名有假名有是無自性的空的——遍計所執性這不是因果法不能安立世出世間因果依他起性是有為生滅(無常)的不是無為真常法圓成實是空性是不生滅的無為性平等性不能依此而立染淨因果所以惟有有為生滅的依他起性才有成立染淨因果可能這是不可不有的沒有就一切都不成立如說「彼於虛假所依處所實有唯事(依他)撥為非有彼於真實及以虛假二種俱謗」[A13]「若無依他起圓成實亦無一切種若無恒時無染淨」[A14]

依他起性是染淨依在宗歸唯識時依他起即虛妄分別的心心所法依此說三性即「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A15]也即是「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說」[A16]依他起有等於說內識是有遍計性空等於說外境是無唯識無境與三性有空是這樣的一致

心心所法中阿賴耶識是根本依所知依這是種現熏生心境緣起隨染轉淨的樞紐而阿賴耶識是有漏有為生滅的妄識(不一定是妄執)玄奘所傳的護法唯識也確切如此有有漏的雜染(虛妄)才能說到無漏的清淨引生無漏清淨現行的種子不論是本有新熏雖不是賴耶自性所攝也還是依附阿賴耶識而轉著重虛妄的依他起性——識而成立一切豈非是唯識宗的通義

我不是不知道識通於不虛妄依他通於清淨但總是依虛妄分別識為本安立染淨因果依此而明唯識如「無始時來界」[A17]本可作如來藏釋但奘譯的《攝大乘論釋》《成唯識論》還著重於虛妄雜染的識種

真常唯心論這是依宣說如來藏如來界常住真心大般涅槃等一分大乘經而立攝得《起信論》這是把握真常為法本的與性空唯名論不同「空者即是遍計所執性」(與唯識學同)這是不可依據而成立染淨因果的又與虛妄唯識論不同生滅無常不能成立染淨因果因為「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種不作芽事如是大慧若陰界入性已滅今滅當滅自心妄想見無因故」[A18]明白的說如真的剎那滅了染淨縛脫就都不能成立所以「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A19]為什麼不是只因為「其餘諸識有生有滅意意識等念念有七」[A20]有生有滅七識所以不成流轉涅槃的因依難道阿賴耶識有生有滅就可以成立嗎當然不會的這非真常不可惟有「離無常過」[A21]的如來藏真常清淨才有可能所以說「如來藏是依是持是住持是建立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證涅槃[A22]如來藏是真常本淨的但無始以來為「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A23]所覆(或說「陰界入所覆」「貪瞋癡所污」等)[A24]這是說有與如來藏不相合的有為雜染熏習無始來依如來藏而現有雜染生死所以如來藏「離有為相」[A25]而「譬如伎兒變現諸趣」[A26]《楞伽經》總是說「如來藏藏識」[A27]不但說藏識與唯識學不同應從此去理解此真常的如來藏有「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A28]《楞伽經》也說「有漏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A29]如來藏性具無漏非剎那的功德為無漏功德因所以是涅槃依成佛也只是如來藏出纏無漏淨能的圓滿顯發而已

真常論也可能不唯心但真常大乘一致的傾向是「自性清淨心」「常住真心」「如來藏心」「如來藏藏識」等本淨真性總持於心性以此真常心為依而有生死涅槃事為流轉還滅的主體所以稱之為真常唯心論

問者說「此心指聖者言指凡夫言抑指聖凡二者言」我的解答是這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無分於聖凡的真常心體也許唯識學者不以為然而真常唯心論者卻確以為如此真常唯心論如此說唯識與性空者不如此說這當然可「以之而判教系」

所說《起信論》的意義默師多有新意這無關於三系的名義所以我不加論列

四 通釋諸問

安立三系的意趣與名義上面已大略說到一切疑問都可以銷釋了為了詳盡一些再解答如下

默師總括三系以發問一段有三問佛法不應該說「唯什麼」這確是我說過的佛法的究竟了義決不是「唯什麼」的然而佛法的方便說卻也唯這唯那經中有此說學者有此說我依此而判教系也就不能不說唯這唯那了哲學者的「唯」儘管說得玄妙生等都不外乎具體事物的昇華作為萬化的本源然而佛法說一切皆是因緣所生法或者說一切唯是假施設這就不同於哲學凡有一定是因緣生一定是假名有而此假名的緣起法決非唯心唯物的萬化根源可比

三系的安立與唯識法相可否分宗無關

名義與關係上面已經說到

比對三宗以發問一段我的三系說與大師的三宗約義不同所以不必比較不過當然虛大師說的很好

性空唯名論並非「法遣而名存」問者認為「不攝不共般若」什麼是不共般若龍樹的不共般若天臺等說即是別圓二教換句話說是詮表但中與圓中的這屬於後二系我覺得法性空慧也是不攝不共般若的默法師以為如何

我不宗古師也不說沒有淨分依他

在此心是凡是聖上說已如前說其實如這麼說也許早就不是第三系了

默師巧申問難巧為會通我想對於默師原是不需要解說的默師說「然不知者如以上文難詞而詰之則仍須遣釋矣」默師為不知者著想我也就不免為不知者解說一番明眼人前實在不值得一讀


校注

[A1] 民國四三年撰
[A2] 《攝大乘論》卷2〈3 應知入勝相品〉(CBETA, T31, no. 1593, p. 124, a5)
[A3]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590「以一切法畢竟空故我求無上正等菩提覺諸法空為有情說令脫五趣生死眾苦」(CBETA, T07, no. 220, p. 1054, c7-9)
[A4] 《釋摩訶衍論》卷1(CBETA, T32, no. 1668, p. 595, c14)
[A5] 《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CBETA, T30, no. 1564, p. 33, a22-23)
[A6]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3〈10 相行品〉(CBETA, T08, no. 223, p. 238, c24-25)
[A7] 《大智度論》卷41〈8 勸學品〉「若離空解脫門無道無涅槃」(CBETA, T25, no. 1509, p. 363, c9)
[A8]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6〈21 出到品〉(CBETA, T08, no. 223, p. 261, a15-16)
[A9]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8〈29 散花品〉(CBETA, T08, no. 223, p. 277, b9-24)
[A10]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7〈26 無生品〉「『以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世間名字故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佛第一實義中無知無得無須陀洹乃至無佛』『須菩提若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六道別異亦世間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實義耶』須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如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六道別異亦世間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實義何以故舍利弗第一實義中無業無報無生無滅無淨無垢』」(CBETA, T08, no. 223, p. 271, c9-17)
[A1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7 三假品〉(CBETA, T08, no. 223, p. 231, a9-10)
[A1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7 三假品〉「名假施設受假施設法假施設如是應當學」(CBETA, T08, no. 223, p. 231, a20-21)
[A13] 《瑜伽師地論》卷36〈4真實義品〉「彼於虛假所依處所實有唯事撥為非有是則一切虛假皆無何當得有一切唯假是為真實由此道理彼於真實及以虛假二種俱謗」(CBETA, T30, no. 1579, p. 488, c3-6)
[A14] 《攝大乘論本》卷2(CBETA, T31, no. 1594, p. 140, a28-29)
[A15] (1)《辯中邊論頌》卷1〈1 辯相品〉(CBETA, T31, no. 1601, p. 477, c9-10)(2)《成唯識論》卷7(CBETA, T31, no. 1585, p. 39, b4-5)
[A16] (1)《辯中邊論》卷1〈1 辯相品〉(CBETA, T31, no. 1600, p. 464, c28)(2)《辯中邊論頌》卷1〈1 辯相品〉(CBETA, T31, no. 1601, p. 477, c18)
[A17] (1)《攝大乘論釋》卷1(CBETA, T31, no. 1597, p. 324, a19)(2)《攝大乘論釋》卷1(CBETA, T31, no. 1598, p. 383, a3)(3)《成唯識論》卷3(CBETA, T31, no. 1585, p. 14, a13)
[A18]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一切佛語心品〉(CBETA, T16, no. 670, p. 483, c1-3)
[A19]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一切佛語心品〉(CBETA, T16, no. 670, p. 512, b15-16)
[A2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一切佛語心品〉(CBETA, T16, no. 670, p. 510, b10-11)
[A21]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一切佛語心品〉(CBETA, T16, no. 670, p. 510, b9)
[A22]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4〈6 無量煩惱所纏品〉「如來藏是依是持是住持是建立世尊不離不離智不斷不脫不異無為不思議佛法世尊亦有斷脫異外離[2]離智有為法亦依亦持亦住持亦建立依如來藏故依性有諸道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故及證涅槃果者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證涅槃」(CBETA, T31, no. 1611, p. 839, a26-b4)[2]〔離〕-【宋】【元】【明】【宮】
[A23]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CBETA, T12, no. 353, p. 221, c17)
[A24]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一切佛語心品〉「陰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CBETA, T16, no. 670, p. 489, a28-29)
[A25]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3〈5 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CBETA, T31, no. 1611, p. 833, b23)
[A26]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一切佛語心品〉(CBETA, T16, no. 670, p. 510, b5)
[A27] 《大乘入楞伽經》卷5〈6 剎那品〉(CBETA, T16, no. 672, p. 620, a5)
[A28]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CBETA, T12, no. 353, p. 221, c9-10)
[A29] (1)《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一切佛語心品〉「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CBETA, T16, no. 670, p. 512, b12-13)(2)《大乘入楞伽經》卷5〈6 剎那品〉「如來藏名藏識所與意等諸習氣俱是剎那法無漏習氣非剎那法」(CBETA, T16, no. 672, p. 621, c7-9)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