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二
昏明交際者謂夜分盡明相出即書云昧爽也。
旭明也。
表智等者智生如明相出惑滅如夜分盡。
涅槃之力者由觀涅槃故能斷惑發智也。
為此等者為此會機緣宜此表報皆令即事解理故於晨朝昏明之際放光也。
六色者經云其明雜色是總標耳青等即六色也。
六法謂五陰及神我也六法是妄事佛性是真理事之與理不即不離如冰與水。
又青下表三語釋也圓教理教俱實名隨自意藏通理教俱權名隨他意別教教權理實名自他意經表二語意則收三以隨自他只是合二故也四教雖殊同歸佛性。
頗梨亦云頗𦙁迦此云冰玉即時謂水精也其體瑩徹故隨物變色馬腦亦然案此寶或色如馬腦因以為名。
又大下表涅槃釋此即引下經文與此放光義合也涅槃如海大身喻佛九界差別故云種種同依涅槃如俱居海今文既云其明雜色何殊種種咸出面門豈異居海故云正應表此。
又濟下表六道六根釋以六對六其數且同不應約色說義濟六道有界內外異淨六根有真似異(云云)。
光所照中經三千大千者俱舍云四大洲日月蘇迷盧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此中千千倍說名大千界。
高廣互現者前聲但云有頂今光但云十方此乃經家互現其文應知聲亦十方光亦有頂聲光即不思議事用也由心性徧故事用徧事用心性一而[A1]已矣問眾生亦具此性聲光何不徧耶答眾生在迷非局而局如木具火性豈能徧燒諸佛[A2]已證非徧而復如鑽木出火徧燒一切迷悟雖異心性無殊若能反照自心方知事用有本指歸在此後學尚迷。
他人等者他解以前普告眾生為舊眾故以此文六趣為新既云其中所有是知即前聲光所召之眾耳不可妄分新舊。
蠲三障者此三障蔽三德故通名障六趣是果報障法身德罪垢是十惡業障解脫煩惱是三毒障般若問業障後三即是三毒與煩惱何別答光明疏云任運常有是煩惱本起決定心發動身口必牽來報者是業。
經一切消除者請觀音云消除三障無諸惡即其義此乃消除分段變易二種三障也又離障顯德是別義即障顯德是圓義。
在文易見者即心憂是意舉聲等是口舉手等是身業也。
經嗚呼者嘆聲也。
障除等者由蒙光照滅三障惡生三德善感佛恩深聞垂滅度所以三業戀慕疾往拘尸得見世尊也。
指於等者五行十德只是破障生善故指光召序之。
爾時者爾此也陸謂地山水謂大海無明即障中惑愛見即障真惑二互相依者若論無明是根本見思是枝末者但可枝依於本今以無明體徧見思乃是本依枝義其猶水地相依故云互耳。
癡愛者癡即無明愛即愛見當令機熟者翻破此惑故動地表報也言翻不言破者翻反也反妄即真反惑即智真妄體同其猶反掌意顯圓破故云翻耳。
復言下點示。
動是形震是聲也故約六種以辯之起涌等者新云動踊震擊吼爆(音剝)今用舊名謂搖颺不安名動自下昇高曰起疄壟凹凸曰踊隱隱有聲名震砰礚(苦蓋反)發響曰吼令物覺悟曰覺新云擊如打[A3]搏爆若火聲。
廣則等者六即上文列也顯今經略舉形聲二耳。
十八動者於六中一一又三謂動徧動等徧動直動為動四天下動為徧動大千動為等徧動餘五例此六動表住行向地等妙六位破惑也亦可表淨六根六根獲淨必由破惑十八動者法華疏表淨十八界今表六位各破三障又表六根各破三惑則以此經顯三德義合例前應云指於地動序涅槃義文略耳證第一義由破無明地動既表破惑故與義章符合不序用章意如前說。
然聲下明前後隨機也。
憂海者憂苦深廣如海也。
大劫者謂成住壞空八十增減也今於住劫二十增減中至第十減彌勒出世至第十五減有九百九十四佛相次出興若請大劫則妨此也。
漸短者謂從八萬四千歲時百年減一年至十歲也今釋迦既在第九減百歲時出故請盡此減劫至人壽十歲時故亦不妨後佛也。
俱嬰者嬰縈也。
孤露者孟子云幼而無父曰孤露則失其覆蔭也。
雜眾者謂具有凡聖大小也。
行中道者即同此經云凡夫者有二乘者空菩薩之人不有不空也。
季孟者月令注云孟長也仲中也季少也季孟間即中仲也。
有事者逐形迹親疎也聲聞形出俗網證經為親故前列也天人形乖服異迹非侍奉證經為疎故後列也菩薩形不撿節迹無定處既不同俗復異於僧處季孟之間故居中仲。
有表者聲聞忻涅槃天人著生死各有所偏菩薩不忻不著居宗求中故在兩間又聲聞表真菩薩表中雜眾表假。
減數列者他見同數眾中初列十萬億河沙次列二十河沙因分為減數列也。
於初分道俗者於增中以聲聞菩薩為道以優婆塞等二十一眾為俗也。
今意如前者不取他人分節也。
駭令後問者駭驚也即光動二召也令後問即聲召也經云若有所疑今悉可問為最後問意云雖在左右但光動驚駭發聲令問即是召其機發也。
從多者謂佛邊人少召來者多從多為言故通名召此義正云佛邊不假召也前以機發名召來故佛邊亦召次以身到名召來故約從多也。
時有等者即問上通序[A4]已定數言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今何故云時有無量耶。
言無下答也謂前列上首故定其數耳。
如弟(至)兩楹者楹柱也謂資之尊敬事師如父故稱子師之謙讓視資如弟在尊讓之間如居兩柱之內故弟子之號雖關二義而但名於資故云而目一事諸梵下毗尼母云下座稱上座為尊者上座稱下座為慧命。
美其德業者謂不以年高為長老也。
云云者謂縱是耆宿若無德業亦號年少故四分律云阿難頭白而迦葉號為年少呵云汝眾欲失汝年少比丘俱不善閉諸根貪不知足等毗尼母云從無夏至九夏是下座十夏至十九夏名中座二十夏至四十九夏名上座五十夏[A5]已去一切沙門國王之所尊敬是耆年長老此約臘高為長老與阿含異也。
扇繩者母戀此子不肯改嫁如繩繫扇也。
善容者以色皃端正故也年一百六十歲無病無殀知將來事者知彼捨命必為魔王奪我大位故化作羅漢形現變誘之出家也。
存善者三業戀慕也經其身下是身心濁下是意發聲下是口問意者憂悲是思惑無學[A6]已斷故答中約四教明之。
殘習等者思惑雖盡以殘習在所以憂悲例如身子多嗔畢陵多慢此藏義。
又示下既達即空憂悲自息[A7]但示為楷式模範令眾生倣效知攀慕於佛耳此通義也別惑無明也別在菩薩所破通惑見思也通三乘人破故以羅漢無明未破則有界外憂悲例如迦葉哀動大千聞琴起舞等此別義也。
是佛法界者憂悲由心所變心即三諦憂悲亦然三諦徧收名佛法界故羅漢憂苦無非法界何所怪哉此圓義也。
類也者漏盡比丘氣類既同自為群黨周易云方以類聚也。
心自在者心即定也大品云心得好解脫即俱解脫人慧得好解脫即慧解脫人慧人有退即惑有再生義故無不生德今是俱解脫果不退故惑不生故心自在是歎不生也。
所作[A8]已辦者[A9]已破見思[A10]已得無生智故云是嘆無學智也由具智故為良福田即應供義也故大論云自利益竟故名所作利益他人故名[A11]已辦也。
離惱者煩惱害慧命名賊離即殺義。
根亦是賊者六根染塵起諸煩惱也故調伏六根必離煩惱離惱由調六根展轉相成耳故同是殺賊義以羅漢名含三義故經家次第嘆之。
無容自威者威畏也令他畏故方名威耳言威德者由自有德故令他畏。
夫象等者經本多云如大龍王據今疏釋當改王為象陸行顯現譬慧照了水類沈潛譬定寂靜此則龍象二物也既表定慧則但自行若約象能運載龍能致雨則化他亦成經云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也或只下但是象之一物褒美曰龍故云龍象故引帝釋寶象為證。
婆羅應翻清淨以婆羅門翻淨行故即清淨寶象也步虗變化力用如龍故名龍象如文選東都賦云登玉輅乘時龍注云時龍隨方色之馬凡稱龍者美馬之言也此亦名馬為龍耳。
彌順化他者苦作二類譬於定慧則一往[A12]但在自行今目寶象為龍超忽化身適悅諸天以喻三輪被物故大順化他義也步虗化身喻身輪現通奏樂適悅喻口輪說法變化由心喻意輪鑒機也經文龍象在先威德居次今先釋威德者或是從便或經本不同經成就空慧者無學究竟乃名成就。
經逮得[A13]己利者逮徒載反說文逮及也大論云八正道及沙門果是名羅漢[A14]己利是無量諸大弟子得道及果二事俱得故名[A15]己利。
旃檀下檀林馥郁如戒香普薰獸王威物如智慧斷惑不言定者慧由定發舉慧必知有定也又前以龍象譬定慧竟亦經家互現也淨眾謂稟戒慧之人。
小乘真子者小者以菩薩為似子二乘為真子大乘以二乘為似子菩薩為真子。
以大(至)功德者示經文顯本而說即是法身大士故得結上自行化他之德若是小乘則闕化他也。
注云云者意在於此。
經離常住處者謂嚼楊枝須往屏處則離平常禪誦之所也。
顯勝行初者大乘機動初顯圓行也。
經澡漱者謂漱口澡手漱所溜反說文云盪口也澡洗手也。
簡非淺近者中道第一義空非小乘偏空也。
問極者佛性是至極之理也。
今奉此召者還作眾生翻見之緣也故下經即云調伏因緣。
順動召者因動而往名為順召能召是佛所召即諸大弟子。
玄相領悟者謂能玅解佛旨敘述其言領於三召也自非法身權行其孰至於此乎分真智人方知妙覺智人之意其猶虵見虵足也。
謂所奉者所召奉召也。
阿姨等者皆出家大尼相呼召也驗此經中初人云女者亦是大尼之通稱也。
別論等者且約此方一往而分若論尼即西方之音女即此土之語則不分二別也。
位可知者即指一切亦是大阿羅漢經文也。
如上者講者當取上文消經令聽者無滯。
奉三召者節經如科。
菩薩語通者若偏若圓初心上位皆稱菩薩故。
世人中如龍者家語云鱗虫三百有六十如龍為之長故人有德行超眾者以龍比之漢書云宋纖字令艾隱于酒泉南山太守馬岌造之而不見嘆曰先生人中龍也史記老子列傳云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良賈深藏內若虗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及其淫志是無益於子之身孔子謂弟子曰老子猶龍吾不知其乘風雲而上天也此皆世人中如龍耳今經所嘆乃是圓頓菩薩超出三教賢聖之人名人中之龍耳。
經安住不動者本際常寂也。
經為化等者即應以女身得度現女人身也。
迹何下點示經文以後釋前也由四等應物故現女身故云四無量心故也。
本何等者由解二死縛得自在故住不動故云得自在定。
尚能作佛等者舉勝況劣示其迹廣也他人與今家指通位為本迹其義稍然今[A16]但云通位自收本迹以別指高位為因果其義未允若謂十地是因作佛是果者經既云能化作佛知是迹施非自行果也故斥云難見。
為二下云云者例前分所召奉召也。
釋數中人多等者以多識故聞必歡喜得福即生善以大破小即破惡佛生迦毗羅城此河近城與佛同鄉是佛住處義當入理有茲四義故大小諸經咸舉喻數也。
類中具存西音應云菩提薩埵譯人略提埵二字菩提云道薩埵云心摩訶云大也安師翻為開士始士又翻為大道心眾生古維摩經翻高士新云菩提質帝薩埵此云覺有情此由東西音異故致人情取義不同既翻不定故存梵音。
釋論下釋菩薩義也初引大論次引大品能具十義方為菩薩據義以釋稍通四教但以化他廣狹自行遠近區以別之皎然可見藏通但化六界名狹通至化城名近別圓化該十界名廣通至寶所名遠疏文正意且在於圓故下疏云文中多嘆圓菩薩德也又經論十義俱以利生為首者以菩薩兼濟為懷故初釋論十義中一切眾生者十法界也問菩薩云何教化佛界耶答分真菩薩教化名字等佛界也又名字解有淺深觀行五品高下相似十信階差俱以上位教下即是化佛界眾生也一切諸佛即十方三世也四土攝生名淨一切偏圓徧學名曰盡持佛種不斷者轉教傳燈分別佛土者了知淨穢知弟子眾則難調易調別眾生心則皆有佛性斷惑則枝本俱傾知根則權實習異此之十義不出自他二四唯自一三五七九十唯他六八通自通他既正意在圓故俱云一切。
復有下指廣也門雖無數豈越自他自他不同豈越十界一念具十自他何殊四土四教三惑三諦十界收之罄無不盡既釋菩薩心境須明道遠乎哉反觀即是大品十門例之可見。
龍樹釋中不計等者以無緣慈徧覆法界至于成佛利益不休度脫眾生出二死苦化功歸[A17]己名大莊嚴。
二下貴即國城妻子賤則奴婢僕使內謂正報外謂依報身命是正貴賤屬依一切之言不出此四。
三下親者愛而厚之冤者憎而薄之常人之情也今菩薩九品行慈齊令得樂故云悉均。
四下雖知佛性無差而薰習有異故隨其本習演說三乘然後會權歸實故云同到涅槃。
五下不謂我能度眾生彼菩薩不能名不得彼我亦不見我是能度眾生是所度小般若云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清淨無雜心者中道淨慧不雜二邊也。
薩婆若此云果智。
世間所作者十界因果也。
一二等者一謂唯心二即名色三謂戒定慧四謂四諦等然此十門前五化他後五自行餘意例前。
如別記者如法華淨名等疏也若以今文經論十義明四教義者且如藏教第一則教化度脫六界眾生乃至第十則知柝教四門之根了教柝增數之法通別例作(云云)。
文中下顯今意也今既在圓故略前教。
方便位者三教賢聖也。
下地法界化益者現九界身說四教法也。
海德者大集第五云世尊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說法是時三千大千世界大水盈滿猶如大海然諸世界國邑舍宅山林樹木上至色界無所嬈害悉見如故爾時水中出生無量分陀利華青琉璃莖真金為葉等爾時大眾各各自見坐此華下其華出大光明徧照十方無量世界大眾問佛何因緣故世界滿中大水猶如大海佛告彌勒下方過於大千世界微塵等國有一世界名寶莊嚴其土有佛號海智神通如來彼有菩薩名曰海慧欲來至此故現此瑞今云海德者即彼海慧但名異耳若約觀解不無同異海德約所觀立名海慧約能觀立名三德如海故云海德三智如海故云海慧海有三義深廣含眾流真諦如深俗諦如廣中諦雙照如含眾流。
八不思議者一漸漸深入乃至第八不增不減下文即第三十卷經也。
舉八十法門者彼經第三十一云佛告舍利弗東方去此度十恒河沙微塵等世界有世界名曰不瞬是土有佛號曰普賢如來彼有菩薩名無盡意時舍利弗語無盡意言唯願仁者當說菩薩般若波羅蜜如諸菩薩所得無盡善男子般若波羅蜜云何行云何入無盡意言如聞修行善入思惟舍利弗言云何如聞修行無盡意言聞者具八十行所謂欲修行順心行畢竟心行常發起行親近善友行無憍慢行不放逸行恭敬行隨順教行從善語行數往師所行至心聽法行善惡思惟行不亂心行勤進心行生實想行起藥想行除諸病行乃至得一切佛法行等善入思惟者具三十二相謂善入受持定善入分別慧善入心柔和善入身獨行等約觀解者真俗中俱無盡以三一互融故也。
無盡者境也意者智也智契於境境智合稱故言無盡意。
四弘兼下化者以二是上求二是下化對前單嘆故云兼也。
此約理者文中以理證智事教以釋經文後二可見前三義者應知約理則單就所觀約智則單就能觀約證則能所合論以智證理故也以此分別其義惟明。
所師者法為佛師故須敬重。
無過般若者此約實相般若也然此妙理通為因果之體故普賢觀云大乘因者諸法實相是大乘果者亦實相是今所歎者真因所顯之體也而文引佛師佛初成道者以分果稱佛故且引之。
約證論者以智證理故名安住大乘安置秘藏與此義同故引之也。
能生等者大乘是能生智慧是所生境能發智境深廣故智亦深廣也深則豎徹如理廣則橫徧法界即法華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也以函葢喻廣以井綆喻深函井如境蓋綆如智綆井繩也。
約事行論者求法忘軀是事行也。
雪山八字者即聖行品雪山大士從羅剎求半偈而捨全身也八字即生滅滅[A18]已寂滅為樂。
不以為難者求法心切不以捨身為難。
日割三兩者德王品中如來自說往因為涅槃故日日割肉三兩足滿一月賣與病家充藥得金錢五枚奉獻古釋迦佛等。
仙豫行誅者即如來過去為王名曰仙豫因五百婆羅門毀大乘教遂盡誅之。
覺德破陣者即是如來過去為王名曰有德為擁護覺德比丘故與惡比丘鬬戰而死事見下經故不煩引。
至此如海者至十地也。
總嘆四弘等者應云總嘆菩薩四弘別嘆菩薩四弘文之綺互耳。
本誓願者初心所發四弘也。
世間者十界五陰眾生國土三種世間故經云一切世間也。
大悲等者謂一度眾生二斷煩惱是大悲拔苦集之苦也。
大慈等者謂三學法門四成佛道是大慈與道滅之樂也今但言隨順故是總歎也。
罪垢對治者防非止惡即對治義。
解未解者者解(加買反)謂解除煩惱業縛也問定慧能斷惑何獨戒耶答煩惱之賊戒能捉之定能縛之慧能殺之戒最在初故舉之耳。
相從三寶相因而有故曰相從因太子成佛故今有刻檀之像因四辨所宣故今有黃卷之法因五人證果故今有剃染之僧此因佛世之三而有滅後之三故通云相從三寶也諸文明三種三寶以理性為同體以佛世為別相以滅後為相從亦云住持今束而言之只是理事佛世滅後俱曰相從又刻檀等言且約滅後。
若發下菩提是能覺之智名佛大道是所覺理名法境智不二即事而理和合融通名之為僧又境智和融能起大用事以法界眾生和理以真如法性和故云事理和融名僧也前解通凡後解局聖文中既云發心及體解等驗此三寶且約修論然由性發修義自可見次引小般若及今經證成其義經卷法寶也有佛佛寶也弟子僧寶也。
下文等者常住法寶有佛佛寶此以覺知常住名佛境智和合為僧文雖無僧約義則有。
即是無量法門者結成第三願也法門無量豈出三寶耶。
亦是(至)莊嚴者二願上求是智慧莊嚴二願下化是福德莊嚴也。
以無莊嚴等者即經云如來說非莊嚴是名莊嚴也此以忘相遣著名真莊嚴也。
總結上求下化者若非上求下化安稱無量功德。
經顯發如來方便密教者方便是體內之權此權即實故云密教。
釋如上下注云云者令講者徵引前疏於此釋經。
雜眾者大小凡聖具有名雜。
優婆塞者新云鄔波索迦此云近事男以堪近事出家之人故。
俗法不虧者以禮而交也以五戒不禁自妻但制邪行故云而持五戒也。
加復八齋者謂常持五戒更加受一日一夜八戒一齋也八謂不殺等五第六不坐高大牀等七不著華鬘瓔珞及香塗身熏衣第八不自歌舞及故往觀聽齋者不過中食也既以關防為義故通謂八關齋戒也此八中婬戒自妻亦斷不同五戒但制邪行既男女不同宿故得善宿之名。
直三歸者謂不受五戒人也下經云一切眾生怖畏生死四魔故受三歸。
名無分等者即名戒為分也直三歸者一戒尚無故名無分。
若一(至)多分者善生經云此五戒能為沙彌大僧及菩薩戒而作根本戒有五種隨受一分即得一戒汝今欲受何分之戒智者隨語為受成論云隨受一二三皆律儀亦開重受南山正用此文優婆塞戒經以受一二名少三四名多至五名滿也。
又具下約教釋也。
無分者以未出生死無三諦之分故。
志求涅槃者即兩教二乘此以真諦為少分也。
為眾生等者此以俗諦為多分即三教菩薩也。
戒是法界等者圓人達止作唯心也三一互融故名滿分。
禮俱者不失俗中禮節名威儀也左傳云有威可畏謂之威有儀可則謂之儀。
與戒俱者此持佛戒不犯也此二竝是人天因以儒之五常與佛之五戒其義一也。
無常俱即兩教二乘無常即藏達無常如幻化即通故知文云無常意收兩教。
慈悲俱即三教菩薩。
實相俱即圓教。
恒在等者委示圓義持犯俱名威儀具足。
婬舍酒肆即犯也如淨名等。
有本有迹者本謂三諦一心迹謂四教持犯然依法華玄明本迹義凡有六重一理事本迹者本謂理本即大實相迹者除諸法實相其餘種種皆名為迹二理教本迹者向之事理皆名為本說理說事皆名教迹三教行本迹者理事之教皆名為本稟教修行名為迹四體用本迹者行能詮體體為本依體起用用為迹五權實本迹者實得體用為本權施體用名迹六今[A19]已本迹者今日法華所顯久遠之壽為本於四味中[A20]已說者為迹前之五重通[A21]已通今通本通迹後之一重唯今法華所具唯在本門方談今釋列眾凡明本迹多在四五二重問意者優婆塞既有無分等別聲聞等復有不。
義理等者謂有義無文。
[1]或者不信者或疑也易云九四或躍在淵文言解云或之者疑之者也字唯單作今體加心耳。
今試言之者試用也謂依義立無分等四也。
四善下約小大明聲聞以約開小入大故作兩番明之𤏙頂等既未證真故名無分初果見真思惟全在故名少二果斷六品思三果斷九品思故名多羅漢三界思盡究竟證真故名滿。
又此下約開小入大亦名聲聞故引法華為證。
盡無明即玅覺既為滿分驗知至于等覺悉是多分也。
今日等者迦葉等於法華解圓入真因位即是斷無明一兩品人也。
若乾下約三教明菩薩也三教皆以內外凡為無分而不約藏菩薩者以不斷惑故是無分耳。
一切下約圓義明佛六位明之前之四即悉名無分以未能明顯真理故。
初住初地者別教證道同圓地即是住所以雙舉。
例一惡法者暹記云若約惡為四分者若惡冥伏名無分一業作惡名少分二業名多分三業俱作名滿分今謂律文既約持五戒以明四分今約惡論應以破戒為四分所謂五戒俱持名無分惡破一名少分餘例可知。
小菩薩所作即指藏通及地住前俱名小菩薩也藏依根本禪通依無漏別依俗諦三昧而起神通化為蝮蠆等也。
或是維摩等者恐名同人別未敢定判也梵云維摩羅詰栗致此云無垢稱亦云淨名無垢即淨稱即是名無垢即真身稱即應身也八千菩薩也五百聲聞也如彼經菩薩弟子二品所明。
善德者三德圓融無歷別之惡故名善德。
大舍等者維摩菩薩品云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善德白佛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舍設大施會等因敘為淨名所訶之事。
從十三對治者始從苦樂[1]中增上非增上凡十三雙也。
初教謂鹿苑所談也。
六行觀者以勝三修破劣三修為六文中云淨者相從而來也。
前來未說者指第一卷未說也。
第二下即指哀嘆品也。
雙遊者以迦隣提鳥雙遊竝息喻常無常也。
不應等者六行既在下文不應用此義釋嘆德若然則違文也。
此是下答釋也謂經初四眾雖未聞六行今嘆德是結集人所述故取後所聞向序中歎德故無違文之咎。
比丘不然等者反責也若言比丘昔日[A22]已得羅漢非是將後嘆前者何故優婆塞眾獨是取後向前而嘆耶然爾皆猶如此也。
當知下興皇既破他解乃出[A23]己義。
佛同行等即以此眾為權人也。
又料下此亦舊師料簡也。
病去藥存者邪常病去無常藥存此乃小乘修行故云是偏。
互為藥病者謂以常破無常以無常破常。
病去藥亡即二邊病去空假藥亡中道理顯故云是圓。
若爾下今師破興皇偏約權行也若無實行權何所引既有實行例應嘆德此即今師兼取舊師取後嘆前義也故權實雙明方為盡善章名召請良在於此如下文等者凡約三義明實行可嘆也初是昔[A24]已證小此會解圓二三是此會新入不歷昔教故知二三即圓人三種止觀也。
前教謂鹿苑但小也斷見思名常病去取證小果名執無常至乎今經方聞大乘常住破小乘無常也此即次第入實人也謂鹿苑之後二味調熟至此會中方入初住。
二者下明圓機漸行。
不稟前教者此會新入也。
以大涅槃者解圓也故止觀云漸次者初心亦知實相也。
次第而修者行漸也。
先修等者示次第行相具論應如止觀序中謂先修歸戒止火血刀達三善道次修禪定止欲散網達色無色定道次修無漏出三界獄達涅槃道即今云修無常也約位是相似即次修慈悲出於自證達菩薩道此即八信[A25]已上也次修實相達常住道即今云修常治無常乃至住大涅槃也約位即初住也。
住大涅槃者分證名住也。
是為等者即師子吼品明大海八不思議喻也既云漸漸轉深驗是漸次行也。
是則下結示今經備用兩種以責舊師分置前後也三者下明圓機圓行也。
復有一行等者即五行一心三諦相即始乎名字但觀介爾妄心即是三諦真理邊即中故常中即邊故無常三諦俱照則亦常亦無常三諦俱寂則非常非無常遮照同時三一相即問何不以中道為雙非耶答以順六行明常正是中理故此常即雙非各隨義便耳故向云聞常藥乃至今教所用等又常即三諦之理無常即介爾之心事即理故無常即常理即事故常即無常相對則兩亦就理則雙非具如金錍約波水作三重喻也如此觀察名為圓修六觀也具如止觀十乘十境是圓修相。
雙理等者不著二邊不滯理事故曰雙治。
更互藥病者滯中則邊破中病邊藥也滯邊則中破邊病中藥也又執事則達事即理著理則指理即事理事更互為藥病也。
病去藥亡者惑破觀息也故十不二門云亡淨穢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轉染為淨由了染淨空中自亡即其義也。
若論下正指經中明圓頓行也問圓人修行凡有三種何故不明不定行耶答只約頓漸互修即不定人也故止觀云不定無別階位但約前漸後頓互淺互深更前更後等故知文明二種意[A26]已收三。
前二猶淺者望三教方便雖得名深若比解行俱圓猶名淺也以初人雖[A27]已證圓由從方便教來故次人雖初心稟圓而行猶漸次故後一解行俱圓方為深也然三人俱是實行俱修六觀不同舊師分置前後及興皇以權行釋也。
尚無一種者三行不同契理無別一理尚泯三行豈存。
無所軌者軌法則也以實行初心法則於權行故。
歷句分別中文有二意初以二邊相破互為藥病次從又沈空去以中邊相對以明藥病則二邊一向為病中道一向為藥自淺階深三諦義足是今經對治門意故用二意釋之。
味俗為苦者凡夫生死俗也三界無安其實是苦而凡夫躭味妄謂是樂今二乘以真智觀之猒惡生死故云味俗為苦忻羨涅槃故以沈真為樂沈真為苦者沈空滯寂不具佛法不益眾生其實是苦而二乘妄謂為樂今菩薩以假智觀之知空是苦故釋論斥沈空為若死若死等苦也。
分別為樂者即分別藥病隨機授法也一往觀文但有以樂破苦應知義推亦是以苦破樂也何者謂初以真智達苦破凡夫妄計之樂次以俗智達樂破二乘沈真之苦此即互為藥病二邊互破通至中道非苦非樂名對治門其義在此餘三例苦樂可見故云亦復如是。
又沈下次約中邊相對以明藥病也所以然者中道起著復須撿破故對二邊互為苦樂而但云沈空不言味俗者沈空尚苦味俗可知又下經正以勝三修斥二乘劣三修故是故且舉空邊一往就義則邊苦中樂二往推理邊即中故沈空為樂中即邊故大涅槃為苦中邊相即執滯何從對治門義彌更顯灼。
乃至等者從實不實下九雙應例苦樂俱約二意釋之謂二邊互破及中邊互破也然約理雖則同歸三諦名義不無少別今試明之謂苦樂等是約四德實不實是約三觀歸依是約三寶眾生等四是約四諦斷等二雙是約智斷增上是約所證此皆法門之大統故經家約此互為對治以歎德也。
言實不實者今例疏文釋苦樂義以二意釋之初意者味俗不實沈空為實沈空不實分別為實二觀互破以顯中觀非實非不實次意者中觀為實二邊不實中即邊故實即不實邊即中故不實即實。
歸依非歸依明初意者邪魔外道是生死主故非歸依別相三寶是無漏主故是歸依又小乘別相非歸依大乘別相是歸依以顯中道一體三寶非歸依非非歸依次意者同體是歸依別相非歸依中即邊故歸即非歸邊即中故非歸即歸約三寶為對治其義如此。
眾生等者約四諦明對治也眾生非眾生是苦諦眾生是俗非眾生是真恒非恒是約集諦真空不異名恒惑業無常名非恒安非安即道諦故法華云未安者令安也安即無漏之道非安即生死之因為無為即滅諦故法華云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也無為乃涅槃異名故知是滅諦也為即生死之果無為即滅諦之理此之四諦一一皆約二邊互破以顯中道非眾生非非眾生乃至非為非無為也若明次意者應言眾生即二邊也有邊即分段眾生無邊即空亂意眾生非眾生即中道非彼二邊眾生中即邊故非生即生邊即中故生即非生乃至無為亦爾。
斷不斷者約斷德也斷即入真斷見思也不斷即入假斷塵沙也以破空入假得非斷名其實斷塵沙也此亦二邊斷德互破以顯中道非斷非不斷而斷根本無明也。
涅槃[1]者非涅槃者涅槃是所契之理能契由智今從能說即智德也涅槃即空一切智也非涅槃即假道種智也二邊互破以顯中道非涅槃非非涅槃成一切種智又涅槃即中智非涅槃即二智中邊相即例前可見。
增上非增上者約智斷所契之理也增上即俗非增上即真二邊互破以顯中諦非增上非非增上又增上即中諦非增上即二諦中邊相即互破例前故此十三對治約文雖異研覈旨趣而皆對治破執同歸一心三德之理易奪能通二義無爽予覽北遠疏義及暹滿二記消釋此文未為貼貼故附疏主義意以廣其旨焉恒常名義一往似同故問以辯之答中則理體是同名義俱異以妙理無生故亦無滅無生無滅則常住不移若內因外緣而生者則無常法耳。
始終不異者謂亘古亘今從凡至聖事境雖差理性無異是則常約橫說恒就豎論橫豎約事理非橫豎。
此等下結示對治門義也文中先結前初義次結第二義結初義者對治以易奪為義以藥奪病故名對治門以能通為義易奪二邊通入中道故曰對治門也。
亡邊亡中者亡無也邊即中故無邊中即邊故無中唯一實性中邊宛爾。
即前敬重意者由敬重故所以樂聞所聞盡能受持故以海納空容喻顯其義葢取所聞之理也此乃約自行說。
知智在說者智契理故能稱機說雖兼下化亦取理邊故云齊此等也。
渴仰等者經文應從善持淨戒[A28]已去從便標耳即持中道理戒也。
即上安住者此約證嘆也前明以智證理故名安住此約順道法愛故云渴仰由心渴仰故持淨戒。
餘渴者即下地菩薩上能化下故云復能此雖自他俱約證嘆。
即上深解者前云深解此言智慧義自顯然即約智歎也。
經結嘆中云深味清淨戒行者在家以持戒為難故重舉結之。
五結中經初總嘆上求下化二於諸下別嘆下化。
但明奉召之時者經文但云日初出時不云遇佛光明舉身毛豎等故無三召之文也。
即是下既舉其時即應見光聞聲覺動也。
上文下徵問上出下答釋。
因事等者因由假藉也謂因藉財施香木等事以表彰通達法施三德之理豈非顯發密教義耶。
因然下正示表理通法也因辦木欲然應身以顯法身常住不滅不然故下經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此即顯不然不滅也是則相待則應身有滅法身不滅絕待則非滅非不滅待絕共明玅符三德滅即解脫不滅即般若非滅非不滅即法身三一互融表理斯在獻食例說。
則方便(至)聲召者是結酬前問也。
有種種妙法者謂種種法門詮辯三德廣如下結故今以莊嚴香木預以表之。
食有下食以充飢蓋以覆首座能安身皆表拔苦與樂也又以嚴好表其所具法門也。
無緣稱機法藥非一故云種種雖云種種豈出四教收攝四教還歸三德(云云)。
經牛頭栴檀者牛頭山名以此香從彼山出故如云閻浮金也栴檀梵語無故不翻。
經優鉢羅華等者具云優曇鉢羅此云靈瑞琰師譯為青色拘物頭色赤波頭摩色不定不正似菖蒲華分陀利色鮮白生水中。
經憍奢邪此云野蚕衣蒭摩此譯云麻衣舊云草衣其麻形似荊芬華青紫色。
經繒綵者說文繒帛也謂帛之總名曰繒轅𨍮居責反謂轅端頭曲木也釋名曰𨍮軛也所以軛牛頭也廁填者三蒼廁雜也廣雅填滿也塞也。
駿疾者爾雅駿速也。
經八功德水者稱讚淨土經云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除飢渴八飲[A29]已長養諸根四大成實論云一輕二冷三燸是觸四美是味五清淨是色六不𭊴是香七飲時調適八飲[A30]已無患是水之用。
經六種味等者此表六行雙遊為對治門也苦味表無我酢(七故反)味表苦甘味表樂辛味表我醎味表無常淡味表常。
經三德者此表三德涅槃也輕軟自在表解脫淨潔無垢表般若如法稱理表法身所謂六行互治藥病俱亡即契中道涅槃祕密之藏即下經云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食也。
經迦陵迦衣等者迦陵迦此云細滑衣又云鳥毛衣欽婆羅此云麤衣善見云此衣有二種一髮欽婆羅織人髮作二毛欽婆羅織犀牛尾作西域記云[牟*頁](墟嚴反)鉢羅衣織細羊毛也。
經由旬者或言由延或言俞旬或云踰闍那皆訛也正言踰善那此云合也應也計應合爾許度量同此方驛也自古聖王一日軍行也彼繕那亦有大小或八俱盧舍或四俱盧舍一俱盧舍謂大牛鳴音其聲五里昔來皆取俱盧舍即四十里。
經師子座者西方帝王所坐名師子牀猶此方云龍牀也故西域記云君王朝座彌復高廣珠璣間錯謂師子牀。
檀攝眾生者四攝中布施攝也經具三檀義給飲食衣服是施財頭即捨命目等即捨身分也。
支體者支謂四支兩手足也體謂身也。
生三業善者經文作念是意身毛皆豎等是身涕泣必發聲故是口。
亦成順召之文者由順三召所以獻供也暹記云各各下順光召復相謂下順聲召諸優婆下順動召。
優婆夷者新云鄔波斯迦此云近事女謂俗女受五戒者方堪承事出家人也。
以壽為德者壽視柳視溜二反內證常住三德之理故名壽德。
即常等也者說文云壽久也久即常義等取餘三故云等也以三法皆常樂我淨故常既居首以壽顯之有人下破他解也。
不應在此者王夫人是七河沙眾故。
舍佉者金藏經云毗舍佉母生三十二卵一卵生一子一人力敵千人等。
護正法等者上菩薩嘆德中守護大乘是約教論如仙豫等。
持者下上文敬重大乘是約理安住是約證深解是約智愛樂是約事如日割三兩等今以持理證智三通名持理故云持於正法事理也。
為度下即應以女人身得度者為現女人身也。
經文於上求二願中略歎學法門願故云護持等於下化二願中略歎度眾生願故云為度等然學法必證果度生必斷惑文雖略歎四弘義足呵責家法既是觀境故先簡去奢局二解亦是斥古也一切諸法雖皆妙理而常現前者無如五陰又只指五陰即備諸法今觀此陰不出色心色從心造全體是心達能造心具足三千依正不二能所俱亡故此五陰通為一切眾生觀境也即如止觀十法成乘觀陰心等。
箕箒等者文選注云箕所以簸揚物者箒掃除地者此婦人所執以事夫也禮記云納女於天子曰備百姓於國君曰備酒漿於大夫曰備掃灑箕箒掃灑是婦人之事故云婦禮為家法也以此釋經太成淺局太奢者以三界為家觀境無准又成奢漫不觀陰境如何出界。
今以下正示五陰是所觀境五陰繫閉如人在家故云家法果報即五陰也。
捲巨員反凡愚不覺愛著色心如繫鳥在籠閉獸於檻。
檻欄也論語云虎兕出於柙注云柙檻也。
賢聖下釋訶責義應約四教賢聖明鄙棄今意在圓五種不淨者一種子不淨現在則父母精血為種過去則煩惱結業為種二住處不淨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安置[A31]己體三自相不淨衣服澡浴種種華香飼以上饌美味須臾之間皆為不淨四自性不淨大小便道目淚洟唾常流不息五究竟不淨終歸死處青瘀爛壞臭極死狗今經略舉三種是身臰穢即種子不淨也。
經樓櫓者釋名云櫓露也謂城上守禦露上無覆屋也。
經寮孔者寮力凋反蒼頡篇云城上小窻也經本作竅苦弔反竅亦孔也說文竅窻也。
瓦木下法喻雙釋也四大成身如城假瓦等四緣而立故云如城外誑則四大虗立內諂則三毒數起。
麤細兩觀者經從念念不住去是細觀從是身易壞去約一期報質是為麤觀。
經鴟梟者郭璞注爾雅云鳩也又云怪鴟也。
經鵰鷲者穆天子傳云爰有白梟青鵰執犬羊食豕鹿郭璞云今之鵰亦能食麞鹿山海經云景山多鷲說文鷲黑色多子師曠云南方有鳥名曰羗鷲黃頭赤咽五色皆備西域多此鳥蒼黃目赤食死屍。
經葶藶草名也。
經洟唾者洟勑計反三蒼洟鼻液也。
道理深微者正助合行陰即法界故云深微。
因緣下正示三三昧義謂約內心為因外塵為緣自他共離推撿以成不思議空名空三昧。
空無陰相等者了陰既空即空而假色心宛然故云亦無空相此約玅假名無相三昧。
以無下以無二邊相故中道正觀不作生死及以涅槃故知疏主約圓三觀示三三昧義然此名義通於四教廣如止觀陰境道品中說[A32]但彼文約三觀明義在別教耳。
二乘緣真者三藏二乘約十六行以成三三昧門空謂空無我無相是滅四無作即餘十俱舍婆沙諸文皆爾故三藏中由觀此行上忍發真故以此行而為三門通教直約空理也。
緣實相者即是初住實相也別教證道同圓義歸一揆若約教道不無參差。
不動本地者不動本地無作四弘也。
經毀呰說文呰訶也。
是願力所為者由本誓力迹為呵毀之事觀也。
結其事觀等者夫事觀名助理觀名正經嘆五門乃是事助而經結云修習如是正觀者此乃達事即理正助合行故能分顯涅槃破壞二死。
此意下對前章辯示也。
但論對治者十三雙皆約二邊互破以通中道但是理觀也是知男性剛直但修理觀女性愛染故兼事觀助破貪惑。
於菩薩等者前約理證智事教以嘆菩薩此章對義亦具此五疏文中是字下逸深解大乘意五字謂此五門觀法即是玅慧前深解大乘是約慧嘆是故文異意同。
深樂等者前云愛樂今云深樂此即約事。
守護約教此二名義與上全同故云與上同也。
雖現下既云實是菩薩斯乃智證於境能起大用故與上文安住約證嘆義同也經云渴仰即是約理疏文不點是闕耳。
嘆下化中經有總別例前可見又經從皆悉成就去准前章是大分第五結文也此章從省乃以此文入廣嘆第三雙結科中也故前總分但為四段謂數類名歎耳問何故以此文入雙結文中耶答以義不出上求下化故成就如是功德是雙結上求下化福德智慧也於諸眾生去是別結下化四弘耳義既可通詳略無在。
獻供敬儀者於獻供文中先明獻供次稽首佛足去是敬儀也。
好道者國有好路平正砥直也肇什所翻其義乃同而文辭互略具足應云廣博嚴淨其國寬平名為廣博城邑華麗故名嚴淨。
皆是下示三家翻譯義也。
楚夏者楚謂邊鄙夏謂中原五天竺國西北二國望於中天言音大異猶此方楚夏之殊語也東南望中其語稍同但奢漫親切少異耳。
傳集國政者准下釋迦葉品疏中翻為傳參國事集字與參字葢魚魯之訛故下疏云國法每選智能為主餘者參議政者賈逵注國語云政猶軄也釋名政者正也下所以取正也論語云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是也。
罷政等者謂禪讓之後出居別宮也。
外慼者廣雅云慼近也詩云慼慼兄弟傳曰相親也一戒施等者經文從善修去是持戒常相去是布施若誹謗去是折伏有能深樂去是攝受常欲樂聞下聽說可見。
經斷其舌者斷都緩反斷截也。
經淨無垢藏者淨即般若清淨無垢即解脫離染藏即法身包富三德分顯立此嘉名。
經淨不放逸者中智清淨無二邊放逸也。
經恒水等者恒水總喻三德水性清淨以喻般若水能滅罪以喻解脫水體遍河以喻法身無垢淨德例前可知德同藏義。
經駟馬說文駟一乘也穆天子傳云獻良馬十駟郭璞云四馬為驅謂四十匹也。
經明月寶珠者崔豹古今注云鯨鯢魚眼睛也。
多羅樹者西域記云樹形如椶櫚極高者七八十尺大臣長者者名大臣為長者耳。
歎中有上求下化者敬重大乘一句是上求餘文皆下化於下化中偏明折伏。
經日光依實智立名護世護法依境觀立名護即能觀世法即所觀不令同體見思異學侵其玅法即護義。
釋舍離王眾中初明不列數所以既言下准文定數也但王下示闕數因由由王是人君舉眾咸識可以數之故不列數北遠云當以諸王過於五恒不滿六恒分齊難彰故隱不列或有經本於復有字下加六恒河沙四字者後人妄加也。
此王在後者世王殺父愧懼情深故此未來。
而不次第者前文初嘆敬重大乘今則初嘆安住也甘饍者字應從肉上扇反說文膳具食也周禮膳之言善也應法師云今時美物亦曰珍膳。
上列當世夫人者即指舍離王眾中云及其後宮夫人也論語云國君之妻稱之曰夫人白虎通曰國君之妻稱之曰夫人何明當扶進[1]人人謂八妾也言八妾者以君娶九女一妻八妾也。
此列寡婦等者即先王夫人也問此眾既是寡婦何故云除闍王夫人耶答亦指闍王宮中先王夫人耳如韋提希即是其人寡者孟子云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白虎通曰婦者服也服於家事事人者也。
嬪淑者皆中宮之官也魏志云文帝增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嬪者孔頴達云婦人有法度之稱可以賓敬也天子一后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女周禮九嬪掌婦學之法淑善也亦婦人之美稱詩云窈窕淑女也。
經三界玅者見三界唯心即空假中不縱不橫故名玅也。
愛德者愛即能觀德即所觀。
經稽首者尚書云稽首拜手孔安國傳云稽首謂頭至地拜手謂頭至手又周禮九拜出自大祝之官一稽首二頓首三空首四振動五凶拜六吉拜七奇拜(居宜反雙拜也)八褒拜(音報再拜也)九肅拜若論西域致敬之式其儀亦九如西域記云一發言慰問二俯首承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據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今以五體投地同此方稽首故譯者用之。
三光者日月星也。
四埵即須彌四峯謂東黃金埵等四埵上即忉利天今云下者即是四天王天天女類也以經中次人眾而列故。
經廣目者應是南方廣目天王之女也五眼圓觀故名廣目。
報得天眼者簡非修得發得也若非天眼安能諦觀遠見耶。
威儀具足是安住者內證三德不起寂定現諸威儀方名具足。
經妓樂者女樂曰妓字應從女從人者非。
經紺琉璃者紺青赤色謂青而含赤色也。
經倚床者於蟻反說文倚猶依也廣雅音因也謂因倚而臥也字應從人。
經和修吉此云多頭亦云寶稱居於水中難陀名歡喜婆難陀名善歡喜兄弟常護摩竭提國雨澤以時國無飢年瓶沙王為一會百姓聞皆歡喜從此得名此應是同名者謂此鬼王與北方天王名同也至後列天子眾中方是天王耳。
經金翅鳥梵云迦樓羅也多慢則墮此趣以行施故頸有如意珠以龍為食華嚴云菩薩金翅鳥生死大海中搏撮人天龍安置涅槃岸。
經降怨者一切種智降兩邊怨。
經乾闥婆此云香陰不噉酒肉唯香資陰居十寶山身有異相現即上天奏樂是天主幢倒樂神也。
經緊那羅此云疑神頭上有角是諸天絲竹之神。
經摩睺羅伽此是蟒神亦云地龍無足腹行即世間廟神也受人酒肉悉入蟒腹。
經阿修羅此云無酒採四天下華於海釀酒不成故言無酒又云非天果報似天而非天也又不端正以形皃醜故睒婆此云木綿睒(式染反)陀那婆者此云施有是修羅種類不損有情名施有也。
經羅剎具云羅剎[A33]娑此云可畏。
經樂香樂五孝反言此王愛樂於香也。
經鬼魅者通俗文云山澤怪也說文老物精也。
經天諸媱女此有二家釋義暹師云媱音搖切韻云美好也媱女即美女也滿師云字悞應作娙五莖反身長好皃如漢武宮官名娙娥今謂作以金反為正何者鬼趣既有貪色鬼魅天有媱女亦應無嫌又通去聲方言云媱遊也則是天中遊女耳。
經白濕王者暹引他解云地神名約地體相為名也經從金翅至地鬼王疏中總釋而[A34]已。
言或有嘆德者即羅剎眾中捨離惡心等也初嘆改惡心次嘆轉惡色又是除三障捨離惡心是轉煩惱障更不食人是轉業障皆悉端正是轉報障總而言之是嘆滅惡生善德也。
經大香象等凡列六名不出戒定慧也戒香普熏故曰大香羅睺此云障月即是定能除散也金色照明即慧破惑暗甘味即慧紺眼即定眼依定發故欲香即戒此三即三德也言偏意圓三一互攝問此既畜眾何故亦以三德消名答此標上首悉是權為內證三德外現畜身五十二眾咸名涅槃美在中矣凡諸眾中列名俱應約觀消釋得意自在不煩委記若然者則於自心遍見諸眾。
鳧鴈者崔豹古今注云鳧鴈常在海邊沙上飡砂石悉皆消爛唯食海蛤不消隨其糞出人得以為藥殊勝常者此則鳧鴈自是一類非隨陽之鴈也。
鴛鴦者崔豹云鳧類也雄雌不相離人得其一其一則死故謂之匹鳥。
楗闥婆此云尋香迦蘭陀或言迦蘭䭾或羯蘭[1]驛迦鳥名也其形似鵲。
鴝鵒者崔豹云一名尸鳩淮南子云寒臯短舌而能言注云一名孝鳥一名玄鳥。
鸚鵡者說文云能言鳥也。
迦陵頻迦此云玅聲。
耆婆耆婆者諸經譯為命命亦云共命勝天王經翻為生生生即命也名異義同。
迦葉下由於崛山入定不知佛滅故阿難林外被羂至陳如品末方來迦葉後問者十誦律第一云長老阿難偏袒右肩長跪叉手白大德摩訶迦葉我面從佛聞受是語佛言我般泥洹後若僧一心和合籌量放捨微細戒迦葉言何名微細戒一心和合放捨阿難答言大德不問迦葉言如應當了問何名微細戒僧一心和合放捨汝若不問佛汝得突吉羅罪汝當如法懺悔莫覆藏阿難答言我不輕戒故不問是時佛欲滅度我愁悶故不問乃至外道所譏等如疏諸比丘不知何者是微細戒作如是言非獨突吉羅更有波羅提舍尼亦是微細戒有言非突吉羅提舍尼單提捨墮二不定眾殘亦是或有比丘但受持四戒作如是言餘殘戒放捨以是故我等一心集會籌量不聽捨微細戒我等隨佛戒故四分謂之雜碎戒也迦葉若來者若來親自見佛佛許其捨寧得違佛。
佛稱嘆者有八不思議事也問憍梵波提在天不來何故不簡答迦葉阿難今雖未至後必當來故此簡之憍梵在天畢竟不來故經不簡。
四天上下者上即四王天下即四洲人也東弗者梵云弗婆提此云前一東洲在諸方之前也又云初謂日初出處也瞿耶尼此云取與亦翻牛貨以彼用牛市易如此方錢帛也文中不言北洲略耳或可北是難處故不來此不應爾今涅槃會無色尚至豈隔北洲況疏自云四天上下也。
何意不來者百億是釋迦所化故。
樹神下引光明例難他解也。
經蓊鬱上烏孔反蓊盛皃鬱樹木藂生也。
經作倡齒楊反說文倡樂也倡排也謂戲笑也。
經占婆亦云占蔔釋論翻為黃華。
忽然變白者以白是眾色之本表理為諸法之源。
此有下榮云忽變枯云如鶴者忽變即如鶴綺互其文耳。
表不生不滅者榮枯雖殊變白無異生滅雖異一理常同是則王宮之生非生雙林之滅非滅生滅不二悲喜從何故上根圓機達其本理未始遷改下根凡小惑於迹事聞滅懷悲中根偏智滯事故悲解空故達人天四教其義皎然老子云上士聞道勤行之中士聞道或存或亡下士聞道大笑之雖教理雲泥而文言可例。
現病下引證三根也文殊即上達之人。
次虗空堂閣中亦明三根異解初文即凡小所見身緣[A35]已謝即灰身無身智慧不居即滅智無智身智永滅化事不留下士由斯悲感不樂。
居御者御乘也又堂下即偏教菩薩所見空表真理堂表俗諦即真而俗如空中有堂。
雕文等表塵沙法門不為凡夫生死所動不墮二乘沈空之地雕文者說文雕琢文也三蒼雕飾也字從彡。
表空下正合法也即空而假則空內有藏隨順世俗故悲知法藏無減故達悲達兼之故名中士。
又華下圓機所見華以花反。
有無事訖者謂華嚴[A36]已來四時益物說有被於三教菩薩談無接於兩教二乘圓機適發名為事訖同證中道故云歸非空有即經云安置諸子祕密藏中吾亦不久自住其中斯乃常之又常滅而非滅去來相絕動靜理均上士了知何悲之有。
經欄楯者說文云楯欄檻也。
身口赴下者身輪現通口輪說法稱可物機故云赴下無量言教不出偏圓故以浴池二義表對[1]治穢在體外如見思客塵熱悶約心中喻無明同體依偏客塵盡稟圓無明除破惑入真因故以玅華表此因出二死故云踰世果踰越也。
兩處即單越忉利鬱單越此云勝以果報勝三洲故忉利此云三十三緣訖歸祕藏如堂舉虗空言教被未來喻泉池在下。
一往是下士者以文云悲感愁憂故二往而說名具足論悲即法界名上士事悲理達號中人。
此之下結同三召也去下陵空表除三障綺飾莊挍表生三善。
翻倒見性者翻無明之倒見佛性之理。
物之難悟下明佛現三相意也。
抵掌者抵諸氏反說文云側手擊也即叮嚀之皃也。
經爾時四天王釋提桓因者此即臣主共相謀議合明奉召之文故云各相謂言也故至帝釋文中不明奉召者以於此段合明故。
經曼陀羅華此云白華摩訶曼陀羅華即大白華曼殊沙等即赤華大赤華也。
經釋提桓因者具云釋迦提婆因陀羅此云能天帝經及三十三者臣主合舉須彌四埵一方有八天四八三十二皆臣屬也帝釋居中為主。
經得勝堂者帝釋與修羅戰勝因造此堂。
其間三天者三夜摩四兜率五化樂也第六即他化自在。
三頂者注云云即前疏文釋聲召中明也初以非想為有頂次約無學三約玅覺兩頂被召一頂被請故云前論佛力等也。
經毗摩質多此云淨心亦云種種疑即舍脂父也舍脂即帝釋妻也。
言光勝下釋疑也既正報劣於天何故經云身諸光明勝於梵天也故疏釋云此修羅本是大士故能勝天也前增數眾[A37]已列修羅今此王是帝釋妻父故在上界眾中別列也若爾前同數眾[A38]已別列欲天四王今何再明耶答北遠釋云此等向前空來既至雙林見眾施設方生獻意故此列之(云云)。
魔名下梵云魔羅此翻殺者害人善故。
波旬下梵云波旬此翻極惡依於佛法而得善利不念報恩反欲加毀故名極惡今云惡中之惡即其義也。
住六天頂者他化天上別有魔界亦是他化天攝。
開恩赦下者開施也赦爾雅云赦捨也周禮三赦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憃愚易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經開獄施水等與樂也乘前施水兼以勸善故云因告。
經汝無所為者彰其不能供養。
唯當下量其所堪教修善意初教念佛三號次教隨喜他供。
經當令下明修利益生死昏寢名夜輪轉無際名長得善自寧名安。
經時魔下明拔苦也。
除刀滅火者由前受教念佛隨喜罪垢消薄乘此為因波旬神力為緣因緣和合故使刀除火滅也。
經以佛下復化徒黨斷惡修善也魔專壞亂壞人善時多以鬪具恐怖行者今勸捨之即斷惡也。
經矛矟上莫侯反下山卓反說文矛長二丈建於兵車也埤蒼矟長丈八尺。
經金椎說文䥫為黑金故名金椎。
經鉞斧禹發反說文鉞大斧也。
經罥索古犬反聲類罥係也。
奉呪中經云愛樂者約事行論如雪山求法捨命。
守護者約教論如仙豫護法行誅如斯之事魔盡能為對佛自陳俾生他信。
經世尊下明弘法之人真偽混雜我為愛樂守護大乘法故悉皆以呪護之經中略舉五種偽弘法人反此則真無勞委說至下明呪功能則真偽竝舉為供養則因求衣食受持此經為怖畏則畏現在苦及惡道報為誑他則誑惑他人令其敬[A39]己為財利則為得金銀倉庫等物為隨他則為他抑遣自無誠意為斯五事受是大乘所以名偽偽弘尚護豈況真弘後賢覽之得無留意呪中侘勅加反又他各反用上音咤竹嫁反枳吉以反古來南北二本呪辭並同如遠本標科云侘枳下正宣呪辭至唐應師經音所出辭句全異即今世行北本中呪也首云怛垤他踔者是未知何代三藏別翻改易此既密語五印音殊請依現文不須猶豫。
呪者願也佛作密語願眾生如佛猶蜾蠃之呪螟蛉也詩云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鄭氏箋云式用也穀善也今有教誨萬民用善道者亦似蜾蠃楊子法言云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音呪)之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矣注云肖類也蜾蠃遇螟蛉而受化久乃變成蜂耳。
經是呪下經文凡有三意初明呪功能次明說呪意三明持者獲益初功能中語義不足若具應云是呪能令諸失心者怖畏者說法者不斷正法者離諸怖畏離畏如後持益中說故此不舉。
諸失心者即前偽中為供養等四人失於出離善心故名失心。
怖畏者即前偽中為怖畏。
說法者宣說大乘經法不斷正法者不斷小乘法權化不絕名不斷正法以此呪通護一切故大小通舉呪皆能除怖畏等。
經為伏下魔說呪意經有四句初二句為人為伏外道故者對前說者不斷法者彰說所為為使此人宣通正法降外道故說呪護之護[A40]己身故者對前失心及怖畏者為使彼人得此神呪防護[A41]己身受持佛經次二句為法護正法者護小乘法即護前不斷法者護大乘者即護前說大法者說如是呪總結意也。
三經若有下明持者獲益。
如龜藏六者龜藏四足頭尾為六我護其人令無[1]哀惱如龜藏六也。
諭諂者周書面從曰諛三蒼佞言曰諂經文作諭古文也諭平聲。
疏釋分二初問答釋疑憋并列反急性也答中且約迹說若論其本即大菩薩自能說呪也淨名云十方作魔王者皆是住不思議解脫菩薩次正解呪義二初他人異解并彈家總六師義彈家引般若彈諸師智鑒無昧名明獨絕無倫名無等等此指密談實相般若為呪也是故以呪冥加令人悟道今師以四悉會通諸說無爽。
諸煩惱等者會第二師義也諸煩惱即見思塵沙既是枝末猶如鬼眾無明根本喻以鬼王臣主隔別又不為害即歡喜義世界悉檀也問何故不會諸師耶答盜則不行全同鬼不為害亦是世界義可見故故不論也。
善能下第三師成對治義霹靂如善鬼神喻惡畏威即破惡義。
即事下會第四師成為人義即事而真即理善生也第一下會第五師成入理義法身無礙如王勅令無敢違者。
依此等者其語雖密其旨彌顯依此觀心得道息諍又是下又將五師義對彈家總會。
前四別者以初師與第二師義同故但云前四各得一悉檀義故云別也。
後一即彈家此師既約密詮實相以釋故義通四悉何者實相一法遍有諸力歡喜破惡善生道合具茲四義故云後一通也如此會歸六家無妨。
居色界頂等者如龍樹說五淨居上別有菩薩淨居天處名摩醯首羅十地菩薩多生其中華嚴以十地對天主四天王當初地四禪當第十地也。
若法下舉法華列眾文為問也。
若言下答以彼經云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今謂世主即是四禪之王大自在天也以四禪統大千故故得云主故云正是首羅。
尸棄此翻頂髻即初禪主光明即二禪主。
更舉二禪者指法華尸棄光明是舉初二兩禪主也等收者釋經文等字即是等三四禪主。
梵者此翻離欲除下地繫上升色界故名離欲亦稱高淨。
又云下疏主明他人釋世主非首羅天也。
只領小千者顯法華所列只是二禪王耳以二禪統小千三禪統中千四禪統大千故云只領小千而[A42]已既唯領小何得名世主耶故釋云經家美之也若准法華疏釋世主只是初禪梵王經標梵王復舉尸棄者乃舉位顯名耳以初禪中間內有覺觀外有言說得主領為王約彼一解對今兩釋乃成三家明義不同。
私謂下荊溪明此方居大千土中央所以初禪梵王亦得稱為世主不須取二禪統小千也既居中為尊亦非褒美虗稱也約此前兼又成四釋。
降此不得者此外諸小千界初禪之王所居既偏不得為世界主問何以得知此在中耶答瑞應明佛生處在萬二千國土之中央也。
不見而見等者玅理寂然見來相絕即理而事而見而來理事一如名不思議。
如此下顯此三文符順三瑞也尋義可見。
又十地等者無邊身十地上品菩薩所作神通故首羅十地下品不知而驚怖也。
佛力所作下恐逸上品不知四字此言無邊身所現神瑞非獨[A43]己力又是承佛神力也借使首羅是上品者亦不能知。
佛借下明佛不借首羅神力所以不知無邊身所作也。
昆虫者或作䖵蜫同古魂反禮記云蜫蟲未蟄鄭玄曰蜫明也明虫者陽而生陰而藏者也夏小正曰蜫小虫也蜫魂也魂魂然小虫動也。
此菩薩示不思議等者前文雖云承佛神力應知並由理顯方有事用事理無礙應變無方若非凡心本具安能聖位顯發。
經芬馥方言云芬和也郭璞云芬香和調也字林馥香氣也。
經玫瑰郭璞云石珠也。
第三雙經文從稽首佛足[A44]已去。
問身下釋疑顯正也初疑問舊云下答釋也初敘舊謬解。
少分無邊者古師謂身量非凡下所知故云無邊其實有邊例如無量壽佛實有期限以凡夫不能數知故言無量耳此師但約應身解無邊義故云少分等則謂法身是全分無邊實無來去也。
二此不下顯今正義初引同虗空斥舊解總非古義故云此不應爾。
既言下引經竝斥既云同空空無邊際身亦如是。
二今明下約不思議明今義二初立義消經二初立義明真應相即真應量同名不思議色。
邊即無邊等者生即法故邊即無邊法即生故無邊即邊約事則生身有邊法身無邊約理則非邊非無邊文符義顯舊壞今成問生身是事法身是理何故云約事則生有邊法無邊耶答待生有邊說法無邊待對屬事須知待對元無生法一體一尚無一誰云有無故雙非二邊方名約理故妙樂記云約事則法定不說應化定說從理則非說非不說與今疏文宛同符契人不見意往往以三諦消疏若約事理三諦自成若直約三諦則無以消難如此解[A45]已方知一切眾生理具無邊聞名識體名字無邊觀念相續觀行無邊麤垢自落相似無邊損生增道分真無邊極果顯理究竟無邊若然者無邊法門該亘始末下不屈於自[A46]己上不掩於聖人如此釋經豈同數寶。
二邊即下消經顯理事無乖二初消經應體即真故。
經云量同虗空真身即應故經明從彼來此真應相即文義無違二雖邊下結斥初結理事雖理性雙非而真應宛爾即理而事故云而能邊無邊也互融無定名不思議。
若有下斥也。
例如下二舉例引譬。
丈六等者例如釋迦之身唯長丈六梵王居于色界從彼天來亦未曾見世尊頂相又如西域記云昔婆羅門以一杖長一丈六尺欲量佛身纔約佛身杖上猶有如杖量許量既不[A47]已插地而去其杖成林後於此中而立精舍名為杖林是知邊即無邊故丈六之身梵不見頂也。
非見下正明釋迦內證絕理無相待相故云非見非不見而即理而事應用無方故能令眾生見丈六身故云能見此即有邊也而又能令梵王不見其頂故云能不見此即無邊也邊即無邊無邊即邊其義自顯。
譬如下舉二譬初譬不見而見次譬不來而來應不離真故云帶鏡身邊真不出應故云身在鏡裏是則半尋之鏡而見八尺之軀故以鏡喻有邊身喻無邊身雖在於鏡裏而鏡實在於身邊故云裏而非裏此喻即同而異色鏡雖在於身邊而身全現鏡裏故云非裏而裏此喻即異而同同異不定名不思議故經云量同虗空又云從彼來此此約時眾所見也。
又如下日喻真身影喻應身池喻機緣夫池水清則日影現中機緣熟則應身來此其實日不下降身亦無來無來而來有邊則在不降而降影現寧虧。
頑閡下結況以責人情也。
具無𤷧傷者𤷧正應作踒烏臥反通俗文足跌傷曰踒疏文或作椀及作損者誤也。
迦葉等三眾者即迦葉阿難闍王也惡人即十六種行惡業者謂一者為利食羊肥[A48]已轉[1]買乃至第十六呪龍如第二十七卷中說。
又簡除等者於不集眾中簡除不慈也。
言簡除慈不慈者多上一慈字也經從折伏且除闡提其或回心則不名一闡提也(云云)一一文中皆結云不思議者以理事融通佛性無礙隨機利益有集不集等集不集等無非法界。
總有九瑞者初能召中三謂聲光動次悲近中三謂林白堂空池華後召他土眾中三初彼佛說此此眾見彼二此眾見彼彼眾來此三彼供獻此此佛不受共成三意者後六雖殊還是聲光動三耳問前放六光何故言五答如上釋頗梨碼碯同是不定色故但五也又遠法師云外國相傳釋所放六中留一傳法故但收五。
收風者地動即風風以動為性故也。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二
校注
[0331001] 或疏作感 [0332001] 中疑至 [0334001] 者字恐剩 [0337001] 人白虎通作夫 [0338001] 驛疑鐸 [0339001] 治當作垢 [0340001] 哀疑衰 [0342001] 滿疑賣【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7 冊 No. 662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1-2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