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十七

[2]師子吼品之三

眾生雖有佛性者前卷廣破因中有果無果為建立眾生悉有佛性竟眾生以何因緣而得見之故次明於縛解迷故縛悟故解

此惑體性者惑即依五陰所起也而其體性念念不住故云即起即滅

經眾生亦爾云何縛解者眾生即前五陰念念生滅以攬陰成生故前法云陰此合云生亦是互現既前滅後生生[A1]已復滅云何此陰能縛眾生又縛故有解本既無縛對誰說解故云云何縛解

經雖有五情無覺知者以五情將謝勢分羸弱故無覺知

經理無西逝者日既沒西則反照於東故山陵等影但得東移終不西去日沒喻此陰滅東移喻彼陰生疏云終不歸東且約日說以山影東移經語顯故故疏不釋

此乃即死明生者此取合文成於譬意

此身非是中陰所出者此身指即中陰身也謂中陰之身非是中陰自有由於死陰因緣故有

經文非泥出者文由蠟印故

經不餘處來者亦由泥蠟和合而有文現故

如大理獄者即九寺中大理寺也齊軄儀曰大理古官也唐虞以皐陶作士即大理官也初秦置廷尉應劭曰古官兵獄官多以尉稱尉者罻也言以兵獄羅罻姧非也古之聽訟必質於朝廷與眾共之故曰廷罻漢因之景帝改曰大理此以世之獄官類於中陰定斷善惡方可受生又善惡過去[A2]已定至中陰時但是責定其事或云住中陰或經七日或經多日多日義強為受胎因緣難會故

逕墜逕昇者直捨此身便受生陰不經中陰也以現起善惡猛利故准此生淨土人不經中陰

攢鉾者麤官反

揣食揣音團

古人有四食章者古人章疏解經至此出四食章門也

於此非要者今經因說中陰略簡四食若也廣明非經綱要然食以資益為義中陰身得住由茲三食若欲略知四食體狀者如成實所明餅果飯食等名揣食思求揣食令命不絕名思食冷𤏙等觸名觸食心識持身令不滅壞名為識食若依毗曇一切色法持身不壞悉名揣食心數法中思為思食觸為觸食六識心王名為識食此經所說多同毗曇今從多說中陰[A3]但有三食理實於中亦有揣食如雜心論云如人中陰還食人中所食香氣也[A4]但現陰麤故多藉揣食中陰細故多藉三食耳

經判合者得偏而合曰判如前記

經於母生愛者男子受生於母生愛於父生嗔見父是其[3]竟色女人受生於父生愛於母生嗔

此是我見者父精出時謂是我有故屬我見

近聽思行者次第尋經可見

空中無㓨者生死五陰本空無煩惱㓨云何令修聖道斷之

繫縛等三即此意也者此釋經云等三只是縛開不縛不開之三也舉此三種以喻三諦

經合散生滅者合生即縛散滅即開

大乘望之子果俱縛者既未見佛性則無明全在界外子縛也

小乘不爾者[A5]已斷煩惱子縛故

此中應作下釋經愚人得養也

修能斷惑者斷惑即用也

經以法性故牙則自生者此事法性也謂草木性自生故

初雖未圓者未圓滿也

生殺羊家者由前世惡緣未盡而生此家非無漏使爾大論十五云初果生屠羊家年向成人不肯殺生父母與刀并羊一口閇著屋中語言若不殺羊不令汝出其兒便以刀自殺即生天上

陰則不爾下釋經陰不相似也

兼出六譬者疏中[A6]但釋初後二譬

香山譬初身者應云初果身

雪山譬惡陰者其山凜冽人居不安可喻惡陰

又香山下重約二陰以對兩山

雪山鳥獸並不敢住者應云兩山鳥獸雪字誤也

習因種類等者初果[1]無漏習因也

報因牽異類果者由往昔有漏報因也

有人譬下釋第六譬

出觀則無者以十六心俱不出觀故

同一無漏者以修道只是重緣見道所證無漏也故小乘中謂之重慮緣真也

三品是因者即戒定慧也

初偽為三品者若真偽對明應為上下二品上品是真下品是偽而於上下各分為三下下即破戒者屬三塗下中持事戒屬人天下上為度眾生屬六度菩薩若二乘人應亦在下中品攝以自畏三界若不能利他義同人天文無者略

今取此人等者謂今世於偽三品中尚無中下二人況真中三品也此乃疏主傷感時人也然經於偽三品中[A7]但出中品疏主約義委出上下品人

次真者下真是上品亦應開三疏文從略上下謂通菩薩上中謂別菩薩上上謂圓菩薩

知諸法空等者即解經不見戒不見戒相等文也此語義通三教多分在通以大乘初門故通別通圓故此經部兼偏漸而皆見佛性同會圓常[A8]但就圓釋亦應無爽又經中備歷三學明之戒既真偽各開三品定慧例然得意自在又若准經文應先分三段謂戒定慧於此三文各分二段先偽後真疏文從省且約戒分

是敗魚肉者此約膾字釋義膾謂切割之也

典軍之人者此約魁字釋義魁師也典主也尚書云殲厥渠魁

經養食羔羊者養上聲食去聲

即識處定者緣三世之識無邊名無邊心

即不用處者緣無邊識緣多則散能破於定故捨識轉心依無所有法以無心識散亂故名淨聚

知八萬劫者過去未來悉知八萬

便謂為斷者謂八萬後自然還無如放縷丸等

冥初者既不知八萬劫外便謂[A9]已前冥然忽生覺知乃有二十五諦等即指冥諦為世之本

水中丈夫者謂成劫之初此天在水中坐因有眾生外道觀見名為水中丈夫

即是存亡者凡夫外道得此定謂證涅槃爾一切想故言非有想此則是亡佛弟子如實知有細想依四聚而住故云非無想此則是存存亡合論故云非有想非無想

初云下凡兩番解經中生亦如是句初明生謂眾生故云只凡夫也次明生謂生相也傍通次義故云若以三相等三相謂生住滅也異與滅同合為一相

為始終故者為有始終故非涅槃也

通上兩解者即上一期及念念也

過去二因等者亦應更云現在三因未來二果方見輪轉之相疏文從省

佛答涅槃有因非果者釋經我所宣說至所謂佛性又復下釋經佛性之性至大果

又佛性下釋經不從道生故名無果也

經是故涅槃等是總結也次第對經可見故注云云

有因而非果者只眾生本具正因佛性即是涅槃不假修成故云非果葢非修成之果也

是果非所得者究竟顯出本具之理不從他來故云而非所得

經佛性之性不生涅槃等者佛性即是涅槃非謂佛性是因能生涅槃之果也佛性既即涅槃故涅槃無因

經能破煩惱等者性雖本爾迷故不知轉迷成悟名破煩惱故得果名

經不從道生者夫言果者必從因生今此涅槃是本具法故非所生故名無果

經是可算數者人人各得是可數法故

不一故非共者約事則彼彼自異迷悟兩分

不二故非各者約理則一一常同生佛共貫其猶千燈一室約燈則燈燈不雜約光則光光互遍以喻觀(平聲)法大旨可知

雖爾下釋經一切眾生同共有之也雖事理兩別然即事而理必也體同

一人得時應多人得者一切既同法界體性一人悟時應餘人同悟何故此悟彼迷耶此由地人[A10]但得不二之言全昧不一之旨也

成論下彼師謂因中性異果上事同

但成佛時等者彼但知十方果佛同一法身力無畏等豈曉生佛亦同法身力無畏等是則一心一塵無非三身三德之性種也

若爾下且破因中性異

然佛性下今師正明佛性義也略如向記人人各修喻彼彼事異我彼俱解喻一一理同

言我解彼解者謂解持戒成益毀戒成損人人無異也

豈可一者謂五性有因果能所之異故

問眾生下因便料簡五性之義

盡有盡無者理具必得故五性盡有在迷未現故五性盡無

眾生無觀智下先示盡無次明盡有

亦無觀境者無所觀境界因性也

非因非果謂正因性也

從緣現者此之五性隨教行淨緣悉能顯現此明修之必證也

次譬如文者雪山譬眾生陰身忍草譬同有佛性牛食譬修八聖成醍醐譬則得明見成佛果也

經眾生佛性下合法

經不得名薩婆若智者果智唯一各各得者智不名一各各得之等者各各得故不一不相妨礙故不異

經憩駕却厲反爾雅憩息也

經無漏正道者中道無漏之理心佛眾生同共有之無有障礙修者皆得不同世道障礙之喻

橋等亦然者皆是分喻非偏喻也

經諸界有道者謂三界二十五有六道也煩惱是因四生諸界有道是果

十六大國名出長阿含經一央伽二摩竭提三迦尸四憍薩羅五䟦祇六末羅七支提八䟦沙九居樓十槃闍羅十一阿濕波十二婆蹉十三蘇羅婆十四軋陀羅十五劍浮沙十六阿槃提

君子所居等者論語云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馬融注曰君子所居則化而況法王大聖所居住乎

經奉修十善者達善法界故發大心

經諸法無常佛身是常者此約離義以簡顯若約即義以會歸者則諸法即佛身毗盧之體徧一切處無常即常常即無常雙非兩照無非三諦

經鷄飛相及言其近也以鷄飛不遠故

經常樂遊止四法者從本四心垂迹四心以化眾生也

邪窮正盡者鳥喪弓藏機度應滅故於此城般涅槃也

潰亂者潰散言外道眾多散亂行化也

三迦葉者優樓此云木瓜林伽耶此云城那提此云江經中但出二弟名但云迦葉氏即優樓也

通慧二人者謂神通目連智慧身子昔並事外佛於王舍而化度之

經苟能不畏公厚反廣雅苟誠也且也韓詩苟得也

經如經中說者如阿含經也

經婚姻說文昏婦家也婟壻家也爾雅婦之父為昏壻之父為姻禮記娶婦以昏時入故曰昏

經五智者成論第六五智品云一法住智知諸法生起名法住智如生緣老死乃至無明緣行以有佛無佛此性常住故曰法住二泥洹智者知此法滅名泥洹智如生滅故老死滅乃至無明滅故行滅三無諍智者隨以何智不與他諍此名無諍智四願智者於諸法中無障礙智名為願智五邊際智者隨行者得最上智以一切法禪定熏修增長若於增損壽命等中得自在力名邊際智又如第二十八卷明五智三昧

經十力四無畏三念處等如法界次第中說

翻勝氏者父王戰勝因立子名

六大居士者言是六大城中居士也

孟浪飄瞥者孟浪而聞飄瞥而見皆未真也

經清廁廣雅作圊釋名曰或曰清言至穢之處宜修治使潔清也

[1]師子吼品之四

巧言令色者巧好也令善謂好其言語善其顏色皆欲人悅之

劇謗者劇奇逆反增也

經清夷夷平也

經若有父母者外人意云佛若從父母生者則應令人供侍其親不應奪他父母兒息為[A11]己弟子及斷人妻娶令無子胤亦是令他不得為人父母名劫奪他人父母疏中具有二釋子胤胤嗣也續也

妻娶者妻去聲謂女妻於夫男娶於婦

經如稱謂斗稱之稱

如賢愚經者彼經第二卷中緣起甚廣即是臈一日至十五日故西國于今謂臈月為大神變月也賢愚經說至第八日受帝釋請如來昇師子座徐伸譬以手按坐歘然有大聲如象鳴吼應時即有五大神鬼摧滅拋抴六師驚怖奔突而走慚此重辱投河而死四分律云斯尼外道自經而死六師徒類九億人眾皆來歸佛出家得羅漢果於十五日中佛在試場日日現變不同委在彼經故注云云然今經所明六師悉於俱尸降伏不言投河等只是機見有異

經殯殮力艶反釋名斂也藏不復見也禮小殮戶內大殮於阼階

一邪教下此乃大權垂迹成熟眾生令入祕藏所以示為邪人也故知六師由分證涅槃義故非邪現邪如來由究竟涅槃義故非正示正眾生由性具涅槃義故感乎師弟邪正論議砧搥互扣成圓頓器是知邪正始終不出同答涅槃義也義即三德三德一心生佛互融豈離當念指歸之功葢在此矣

經向中見物者向牕也

即十六知見中一者謂第十五是知者第十六是見者法界次第云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有眼根故能見一切色亦計我能起邪見我起正見名見者

何不見內者何不見自內根也此以見者名我百論云是一識外道所計今經但云六師

為前難甚者前立邪義被佛詰難既甚未能解救故且問之

藉諸因緣者經中闕一空緣但有四緣餘五根[A12]但用四緣

經所見真實者見色緣生無我也

婆羅門種下文略具足應云何故復有四姓不同只應唯作天身何故復受六道不同四姓中婆羅門最為清貴時所尊崇故西域記中天竺通稱婆羅門國彼國沙門亦稱婆羅門僧

我從因緣者以眼根為因見色為緣我見則是所生之法

如來我者者玅理虗通徧一切處名如來我

外道改宗者前以見者為我既[A13]已被破故今轉計徧處為我故曰改宗

或云別部者別是一部外道所計非是前六改宗但見前既被破謂[A14]己義勝故此陳之而經[A15]但云六師者總舉耳不妨六人宗計各別

經則應悉到者惡應到善中善應到惡中

應善惡自行者善惡應自然而有不假作為

百千燈下云云與佛法喻同而彼是邪計其猶自然之名內外俱有

燈譬於法者法即是業

與暗共住者暗喻無常我明喻常我

外更請問者被破既極自疑[A16]己解又疑佛說故更請問若實無我誰作善惡

經無相故空者無二邊相故

經則非空也者具四德故非空非有即是中道

菩提樹者佛於此下得菩提故因此立名如來好居樹下故降生無憂樹下得道菩提樹下轉法輪吉祥樹下入涅槃娑羅樹下

西方行佛教者西天竺國也

出家之處者即雪山也以雪山在北故西域記明天竺之境三垂大海北背雪山

昔召伯等者召伯姬姓名奭食采於召作上公為二伯召伯之教美於南國聽男女之訟不重煩勞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聽斷焉國被其德說其化思其人敬其樹故有甘棠之詩焉詩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毛傳云蔽芾小貌甘棠杜也翦伐擊也鄭箋云苃草舍也

言得仙者未知所據應是謂登假(音霞)為得仙也曲禮曰告喪曰天王登假鄭玄注云告赴也登上也假[A17]已也上[A18]已者若仙去云爾然此是天子所稱今召伯言得仙者或可借用即是名薨為得仙也

次合釋者經從我亦如是去也

見聞等者謂見色聞香嗅氣觸形甞味皆得樂也

法身亦爾者諸佛[A19]已證眾生理具生佛雖異法身體同生若覺知六根咸契法身常住之樂如上見聞嗅觸等

三時各有前後者西土俗有四時佛法沒秋但立三時則一時四月各有前後者以前兩月為春前分以後兩月為春後分夏冬並然故前有六時招提所釋一往符經

經孚乳上匹付匹于二切下而注切通俗文卵化曰孚蒼頡篇乳字也字養也謂養子也

經和液夷石反說文液津潤也

即是真應者真身則理可軌則應身則事可軌則故使真應並號法身或解云真法身即平等法身應法身即五分法身此與前釋語異義同

俱為照世者現常無常皆為破眾生惑闇也

經二月樂者樂去聲

初就本次就迹者以月體無虧盈喻法身之本月光十一事喻應身之迹

經月無𧇾盈者以十五日光[A20]已極圓故無前十四日之漸盈後十五日之漸𧇾也以喻如來智斷具足入於涅槃亦喻如來非常非無常也虧喻無常盈喻於常此無虧盈正喻法身玅本不可涉應以解

言莊嚴下非但以法嚴樹由人得法故以人嚴若無人嚴樹不端美

具德者分證四德也具行者圓修五行自利利他也

三智一心中得名多知五眼具足成菩提名多見不思議通隨機設化名巧示

玅辨縱橫通達深義名巧說下佛舉因果七人悉皆具此德行知見說示之美故能莊嚴雙樹因六人是分具果一人是究竟具又復應知因中六人雖各具其德行等美而不無旁正若捨旁取正則各唯一事故知疏云德行等六對下六人具德即迦葉具少欲知足之德具行即善吉具無諍空行聖行多知即身子具大智慧多見即樓䭾天眼普觀巧示即目連神通示現巧說即阿難為人開說各具一德皆可莊嚴故云故能莊嚴雙樹也然疏具德等六對下六人尋經貼釋方見深旨始識章安著述之巧

亦是下更約人人各具六事以說

或是略說下次第對三悉唯闕第一義

常隨侍佛者以常隨故備歷五時在枯在榮來至今經方能究竟

不可作小乘意釋者准此前之五人神通空行等皆須約中道釋之

經大智等凡十句嘆智大智是總利等是別於理速入名為利智於事速解說為疾智斷障自在名解脫智於理窮照名甚深智世義博通稱曰廣智窮佛教海名無邊智高出餘人名無勝智所知不謬名為實智具足慧根總以結之

經唯願大慈等者師子乘前請住唯有如來乃能嚴林無則不端唯願大慈為嚴常住既具大慈則應常住如其不爾何名大慈

經性無住住者只我此身本性空寂無住而住何須請住梵行云無定定德王云不生生語勢與此同也

經住名憍慢者汝今請住不達無住則同二乘凡夫俱是憍慢

道品亦然者以四念處類上六度並在於果不應以六度念處就因以釋以經云滿足之身故

反以差別簡空者經中明若有惡得善報者無有是處請住拘尸其例亦爾以身如虗空不住東南西北故

或言六心者第六信也

恐是六地者通教六地與羅漢齊煩惱[A21]已盡故

經真女者以成佛悉是男身故又三祇菩薩[A22]已離女身此簡示現為女故云以真女身等若有此事可言請住

或為滅惡等者輕賤善法令生尊貴等即對治滅惡意未種善根令得種等即為人生善意文相雖廣不出此二故云即四悉意又若約生善滅惡不同令物歡喜即世界滅理惡生理善即第一義是知文顯唯二義必含四

經夫著相下癡愛是惑繫縛是業生死是報上二是因下一是果亦是三障

第三明修道之用者文誤應云第二明修道之因前明處時人悉外助之緣今此稟教修定慧捨三即內修其因也

力用者即修三法能感樂離苦耳

捨是調停者了定慧不二不得異相名曰調停故下經云不見三昧智慧異相是名捨相又或時捨定修慧或時捨慧修定各隨所宜名曰調停

時時調均者如是時中宜修即照而寂如是時中宜修即寂而照如是時中宜修寂照如止觀善巧安心中說方名調均又定即解脫慧即般若捨即法身

造事心專者只以專注之心便名為定眾生皆有此心故云本有

非謂猶是問境之一者謂不同前問唯約所緣一境為定也

葢是下謂約能緣定心是一所緣之境雖多而境隨心轉諸境咸一故云以定一於一切也一切即境也

經云餘緣亦一境者義在此矣然此定心即首楞大定亦名一心三止慧心即實慧般若亦名一心三觀捨心只是雙亡二相是故定慧徧融諸法咸一

善修之定者謂達心本具三止圓修名曰善修眾生不覺故云未有

先答其慧相者此明即定而慧故經云以[1]注善三昧中等

答其捨相者定慧均調即中道體也

非定執色相之心非同散心取著色相也乃是息慧修定名取色相禪定方法名為門戶

入住出相者謂入禪住禪出禪也亦如法華疏釋善入出住而以諸禪對之如彼說

正作靜攝者正修於定即上取色相也不作照知即息慧也故云不觀色常無常相

經名為正見等者正見中道了見二邊能見佛性即三而一名徧見即一而三名次第見三一俱照名別相見斯皆一心三智之異稱也

經不諍等者定慧等修名不諍不偏修慧名不觀不偏修定名不行

經復有四種者遠師解云下品淨定喜為下地煩惱所敗名為退分非是[A23]已退又為自地煩惱所雜亦名退分中品淨定堅守自地不為下地煩惱所敗名住分又為自地煩惱之所陵雜亦名為住上品淨定能猒自地欣求上靜名勝進分能作大益是決定分有漏心中學觀諦理趣向聖道名決定分能生聖道名作大益百論云達分三昧者彼判禪有五分謂退護住進達於今四中闕彼護分大利益即彼達分謂達所得禪定之淺深也

失火字者此解非也況經十數整足豈是誤失澤州解云與餘處少異無火一切加無所有是其異也何故如是此乃為破事火外道是故除火一切為成十數加無所有疏引河西及招提解義皆可見

經無食三昧者是初禪離揣食寶法師云是未至定猒段食名無食三昧

經無過三昧者亦是初禪離欲界惡

經身意清淨者是二禪離六識中覺觀麤名身清淨

內淨一處名為一心

經因果俱樂者是三禪修因招果與樂受相應名為俱樂

經常念三昧者是四禪[A24]已上唯一捨受相應無喜樂受故名常

經觀骨三昧者即不淨觀治貪

慈三昧者慈悲觀治嗔

十二因緣者即緣生觀治癡

阿那波那者即數息觀治散亂也

念覺者即是記持尋伺十八界性差別求我頗得即無我觀[A25]已上是五停心觀即菩薩方便觀也

經觀生滅者即無常觀也

異體非故者定慧相即則名為捨定慧異體非是捨義故[1]聞不論

[2]師子吼品之五

定慧相資者以法互助故曰相資法體無二名為相即

果知不破外人等者師子既非自立其疑但是引佛偏教設難故知向下佛約總別二破悉是自破昔時偏說非破外道及師子吼也

何所不該者不然之語該收邪執及以三教

若小下小共漸如次對三教

皆墮不然之中者以前三教定慧體異不相即故

但是下明佛總別兩破[A26]但破內法偏漸之留滯非破外道之閑邪也此語出僧肇中論序彼云百論冶外以閑邪斯文祛內以留滯然閑訓習訓防周易閑邪存其誠閑訓防也今云閑者葢取習義謂外道習邪何者下先敘師子以別為難

次佛以下明如來以圓為答

其猶水火等者智明惑暗若水火冷熱大異煩惱如冤賊能害智慧之命也

自別[A27]已還等者前三教皆謂惑智大異

挾此為難者挾偏難圓也明文雖約定慧體異為難其實兼難惑智兩殊以定慧是能破煩惱是所破故前經云若毗婆舍那能破煩惱也

祈於異聞者祈告也謂求告也

法界之解惑者法界即唯心之理解惑既唯一心一心豈分能所

若然下在迷全智是惑既離惑外無智慧故無能破若有智下在悟時全惑成智故無所破

言何所論破復何所破者非能所之所言所者處也既無能所何處論破

彪炳文彩分明也

自三藏下先出師子難意

不能虗[A28]己亡物者虗亦亡也若達自他互徧即空即中則物我俱亡誰論惑智偏小不爾故曰不能

二乘下明兩教二乘不能虗[A29]

菩薩下明三教菩薩不能亡物

[A30]己我雙存下總結三乘有自他智斷之主宰

此則有誰者誰即主宰之稱

佛以下次示如來答意即正釋現文也

誰以煩惱斷於煩惱者智慧既即煩惱若云以智斷惑豈非以煩惱斷煩惱耶

智慧是法界者法界無外攝無不周豈有煩惱出法界外

縱令下明佛發到不到之言是縱彼歷別所計作此破之彼所猶彼處也

凡夫不到者謂凡夫在迷無法界內智故不到外惑

初念破等者初念謂智之前心後念謂智之後心

若初念下若云初念是伏後念方破者且念體是一初既不破後何能破後既能破初亦應破

經初到便破是則不到者初念是初修觀智伏惑猶是凡心若便能破即同上云凡夫應破也是則若到不到初念後念皆不能破此由別人理外有事則是法界外別有煩惱故須非之今明圓融不破而破破而不破惑智相即體本無二六即甄之有伏有斷

智慧是法界(至)無有異釋經若獨能破也謂獨修於慧不須別修戒定以智慧體即戒定故

那忽下釋經菩薩何故修八正道等八正中有戒定即是慧之伴侶既慧即戒定那忽慧外別修故云法界外而猶有伴等

既無伴破者謂伴不能破也

獨亦不能者以三學體一故戒定既不破惑則慧亦不能

經云若伴故破等者謂破惑既由戒定當知獨修於慧則不能破惑疏既無伴破乃是反釋

若獨若伴是缺減義者如盲與伴俱不能見以喻慧與戒定俱不能破

不可動轉者不可令火性冷水性熱等

與智同性者智以能斷為性惑既即智亦是自斷知火性本熱等也

決定不能破煩惱者以惑智性無能所故不同師子吼所執別義有能斷所斷之殊也

此奪智慧無斷惑之功者正奪師子吼所引偏智無斷惑用下之縱奪悉約偏智

自念念滅者謂藏通智及別緣修智悉是無常故云念念滅

正以性滅奪之者經列二種滅一性滅謂體性念念自滅二畢竟滅斷惑證滅也佛雖舉二正斥偏智性自是滅滅故無常豈能斷惑

前一縱奪者應云前一縱一奪即前二科也文略耳無常苦空是藏通緣修是別

後一縱奪者謂後一更奪一復縱也

不見能斷所斷方所者方所猶處所也

智慧破誰者明無惑可破也

經遺燼說文火之餘木也

無方定慧者圓融自在雖相具相即而二法名相宛然四悉適時有斷有證不定繫於一方故曰無方周易曰神無方易無體

即定具慧者即寂而照三智宛然故經云得正智正見也

定具世間等者楞嚴妙定即理而事即實而權故具九界生滅等法故觀九界但見性具方知諸法有所依本

引證是者即經云我經中說[A31]已下文此是佛引他經所談五陰生滅是今圓定所具

經善男子下明舉損顯益不修則致損也

經世間之事尚不能了者以有漏五通是世間事若不修禪尚不能得

經平處顛墜者不修圓融定行則於本具佛界平處起偏小解猶如顛墜

經心緣異法下至身涉異徑不出三業皆為不修圓定致使迷實執權名異法等隨文配釋亦應可見

具三菩提者菩提之果亦是圓定本具之法也文似闕略應云三具菩提三菩提是也初句標科次句指經文方委悉

定為下疏主結例

此義則疎者以定慧相資猶成異體似濫偏權若云相即方顯性融圓義斯著

玅能斷惑者惑智體同不斷而斷故名妙斷

在危能安等者此明即慧而定故能安能益由心冥寂理故下經云調攝五根堪忍眾苦等即在危能安

經云不為利養下即在損能益也

經執急則斷都管反定如手急執慧如用刀斷

菅草經本作葌說文葌香草也葌非此用

甘鍋者字體作鬲古和反方言秦云土釜也今皆作鍋

慧達清淨者圓慧普照不滯二邊不著中道故清淨三一相即生佛一如故云無願求也

此巧用為人者修定則生恭敬之善

巧修對治者修慧能破悔心等惡然修定亦破慢惡修慧亦生理善[A32]但定有寂靜之樂生善義強慧有破暗之功故對治義強

定即有門者依定有支林功德故屬有門

慧即空門者以慧蕩諸相著故屬空門捨謂不著二法故屬雙非十二部經雙詮定慧故屬兩亦

化他四悉者謂他人若因受樂生慢等應教修定等皆如前說[A33]但是以此教彼名化他耳

修者須具者圓修行人必具自行化他之德方名菩薩

第三修道力用者此科兩處分之於前修道中大科當第三復於子科修道因中亦當第三文既相涉故兩分之今依大科次第也

[1][A34]但因答竟等者前卷佛[A35]已答師子吼云涅槃無十相故名為無相雖[A36]已領無相之旨未曉無生無出等一十二法之義故此問之疏云十法者文逸二字

皆答涅槃之圓德者圓融無礙因果通收云何二師各執因果

但是涅槃果果之異者涅槃即果果向十二法皆是果果異名欲剋此果復須十法為因也

經而不為戒乃至唯為第一義等明捨諸相唯求實義謂不著此出世戒及化他利養智斷二乘等相唯為三德一心無取無著一止一作無非法界名為唯為最上護持禁戒也

經身心寂靜五陰即涅槃名身心寂靜又四禪名身寂靜四空名心寂靜

經時語者離非時語儒書尚云寢不語食不言又云時然後言人不猒其言北遠曰實語者即離口四過也實語即不妄語玅語問訊即不惡口時語謂合時善言即不兩舌真語不綺語

先問善業次問惡業者以善惡二業受報俱無盡故云何當得成佛

語端者託佛告純陀之言以為問端

經是報無盡者純陀施佛既受無邊人天福報應礙成道故經云何時當得菩提

經如法句偈者十誦律說有一金鏘從地而出欲鏘佛足佛作神通上昇虗空至色究竟鏘亦不捨佛便入海鏘亦隨逐潛入須彌鏘還逐入周徧十方處處逃避鏘恒不捨還復本坐鏘乃傷足因說此偈

業力者即十力中第二力也謂佛知眾生三世諸業果報等名業力

故稱為大者即經云業力最深也

初開權者作決定說且順權機此是施開之開也

智轉重為輕者俱舍云愚智所犯輕重不同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亦脫苦如丸䥫小亦沈水為鉢䥫大亦能浮

一以惡業不定者惡自改為善

善業不定者善或當為惡既俱不定何須修梵行求涅槃

一行不成者若不曉此由業不定必須修道之旨則如來之行不得成就

經遠離修習聖道者謂不修為遠離也

經不得解脫等者若不解脫二死云何得證三德

結無修道者既永永定受善惡果報如何轉迷為悟修習聖道耶由不定故故迷可轉

現生後三時應受者現世即受名順現報捨此陰身次生即受名順生報第二生去至無數劫其間受者名順後報

緣合即受者受報之時亦不出現生後也

既其有益者如經云諸人聞[A37]已壞惡果報令地獄空是有益也

初略經從往昔眾生[A38]已下是

次廣經從是賢劫中下是然此段經通明乘形三趣及惡人身而疏以地獄為略證諸趣為廣證也

獵渠向反字書施罥於道曰正作弶

經賈客白虎通賈固也固其物待民來以求其利也經說現世報者以現世無惡心是因現世得眼目是報

不能具說者忍為法界具餘五度經文從要且舉忍度具戒度之一端耳

劓刖者於此方即古五刑之二也

雖不可現報者以地獄之報必須改陰非即世受故復不得受後報者以惡業厚重纔捨此身當生即受故云應生報

此時菩薩者約等覺說也

同於分段等者必捨身兜率下降閻浮此名順生不名現報

雖一生乃名現報者[A39]但是因移果易既非捨身受身故是現報

經緣合則受迷染因緣和合故受

不合不受者即反迷成悟轉染為淨則染緣不合故不受生死惡報故經云以是義故應有梵行等也

不定為得者以不定故則能修道得涅槃即經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也

儲軸為副者儲亦副也蔡邕獨斷曰乘輿之車皆副轄者施轄於外乃復設轄者也若如經云則不移處者即是中途折傷既無副軸則不移處故知初解為優

合束為言等者持戒撿身學慧照心故唯二也今以禁防身口七支為修身禁防意地三支為修戒修禪那為修心學般若為修慧故開成四若論十支俱名戒修禪為發慧故合之唯二

入住出三相者謂修善入出住百千三昧也

梵行具三法者四心各具三法也何者若無戒防三障慧蕩三惑定安其心不名淨行然疏釋經有二義相反經以不修七支為不修戒疏以為不修身經以不修聖行為不修慧疏云不修梵行雖似違現文而得意無在下六復次中悉具此義

無燒魚肉者恐穢氣至天天食此氣故

經種子精血究竟不淨者此五不淨中略舉初後

經如駞食蜜者涉公云外國有草狀如狗𣏌其㓨如蜜駞貪蜜味而受其㓨至死不顧

兜羅[1]眊楊華者疏翻為楊華也未治本云此言楊華然楊華[A40]但翻兜羅之名以彼綿細軟如此方揚華故也眊則此方語眊仁志反通俗文毛飾曰眊矟上垂毛亦曰眊

經絍婆者女林如深二切樹名葉苦如此間苦[A41]楝樹言此虫甘之耳楝音力見反

五胞者頭四體是身之相

四大和合者由四大成六根致有假名實法之異故名身二

此身自身他者彼身者具足應云此身者自身彼身者他身

所修之法者所修即三品

經若見戒者見有戒體防止戒相修時名因成時名果聖上凡下多戒名聚總一別二自此他彼息過名滅餘善名等修上七門名為戒修修人名者戒能到果名波羅蜜見如是相名不修戒

經若見心等者遠云見有心體攀緣心相往業名因報心名果多心名聚心王名心想等名數總一別二自此他彼斷離名滅心法名等

經若見慧者見慧體體謂慧數覺知慧相餘並准前

[2]師子吼品之六

那有六道差別者既皆有佛性應以理具之力自然俱能修道皆得涅槃同一佛界何故猶有六道耶經云一切眾生即六道也亦可云九界

即能吸得者既有佛性合自得菩提如磁石自然吸䥫吸䥫既非作意得道何假修成

世尊下經有兩世尊此指後也牒現病品正取不遇不聞為難

二作譬者作日月四河闡提三譬也

咸備手足等者以喻同有佛性而有得涅槃不得涅槃之殊

初七人下釋七種人是通義以此經兼偏故佛以通教義答既談佛性同了圓常

五方便者謂四念為一并四善根為五然四念猶是外凡

兩兩相對者雖六不同唯是一河若不修道品則不出生死不入涅槃是生死河若修道品則出生死入涅槃即涅槃河故知只是一河佛性亦爾修者能斷煩惱則能見性即佛性河不修者不斷煩惱不見佛性即煩惱河惡能離善至極名善法河不能離不至極名惡法河又此六河還是三德生死即涅槃法身德也煩惱即佛性般若德也惡法即善法解脫德也即六而三即三而一一心三德六河同歸

合四果為一第四者合四果為一人當第四也

七淨華者一戒淨二心淨三見淨四斷疑淨五知道非道淨六道迹知見淨七道迹智斷淨委釋七義如前記

即是求因者七淨後四是果而言求因者且據前二通因以說

諸覺華者還是七淨謂之七覺淨華

即是求果者且約後四在果以說又淨義約因覺義約果故此配釋

出家應是出河者下經合云欲度生死大河出家剃髮而此譬文合云出河而言入者何以相反故釋云欲明生死涅槃體性不二故云非迢然別也

將立而退者將入內凡名立而今起惡名退

今生不修者顯過去世時[A42]已修五停四念今既無信不重修習故能斷善經雖沒還出是過世出[A43]已復沒是今生

昔日經沒者未入內凡[A44]已前曾起惡故

不知大乘出處者不了佛性也

而去者度生死河而去也

從其心邊者安心利物雖有生死如無生死故云淺耳

經即名五大者謂色大乃至識大或云外人計四大及虗空為五大者非今經意經明五大是五陰異名故云即名五大

一云五眾者謂出家五眾也

摩訶僧祇大眾不同者僧祇即上座部謂於畢鉢羅窟內迦葉等上座與五百無疑解脫羅漢結集名上座部眾大謂于時大眾有不得預五百數者乃於窟外結集名大眾部然摩訶僧祇此翻大眾則名與窟外何別應云窟內大眾窟外大眾即涇渭自分而言上座者別從迦葉以彰其稱他羅是窟內結集之門人故取迦葉等上座之號大天是窟外之後裔故立大眾之名

育王設會等者宗輪論云如是傳聞佛薄伽梵般涅槃後百有餘年去聖時淹如日久沒摩竭提國王號無憂統攝贍部化洽人神是時佛法大眾遂破言大天者其未出家犯三逆罪謂煞父煞母煞阿羅漢造三罪[A45]已深生憂悔欲求滅罪適逢窟外結集大眾部僧既不知其犯逆便與出家登具之後以聰明利智大為無憂王所宗後與上座乖爭大天謂戒經中若滅諍者依多人語時上座部中耆德雖多而人甚少大天黨內耆德雖少而人甚多故王以大天為是故二部抗行

大集經亦預指五部者大集第二十七云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顛倒解義顛倒宣說以倒說故覆隱法藏人名曇摩毱多此云法密部經言覆隱即是密義或云法藏藏即密義法名四分經言而復讀誦書寫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內外破壞外道善能論議說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問難悉能答對是故名為薩婆多此云一切有此部計三世有實三性悉得受戒法名十誦經言說無有我及以受者轉諸煩惱猶如死屍是故名為迦葉遺此云重空觀數論外道執有實受用塵境名為受者轉猶捨也故喻死屍法名解脫此有戒本相同五分經言不作地相水火風相虗空識相名彌沙塞此言不著有無觀法名五分經言皆說有我不說空相猶如小兒是故名為婆蹉富羅婆蹉此翻犢富羅此翻子名犢子部也此部計我非是即蘊亦不離蘊而有實我律本不來經言廣博遍攬五部經書是故名為摩訶僧祇此云大眾此有律首疏云總別有其六部僧祇是總前五是別此僧祇部眾行解虗通不生偏執遍順五見以通行故故知是總

如宗輪論者彼論云至第二百年大眾部中流出三部一假說部二說出世部三鷄胤部言一假說者真諦云此部執世出世法無有實體但一假名名一假說部二說出世者此部明世間法從顛倒生皆是虗妄故非實有悉是假名出世之法不從倒起有道果二空境是真實二空智亦真實真實境能生真實智真實智能通真實境故是實有也三鷄胤者上古有仙染鷄生子是此之族文殊問經云是律主姓次第二百年從大眾部又出一部名得多聞部以部主學通三藏深悟佛旨故曰多聞次第二百年大眾部中復出一部名說假部大乘基云此部所說[1]世法有假有實次第二百年滿有一出家外道捨邪歸正亦名大天非造逆大天也於大眾部中出家受戒多聞精進居制多山與彼部僧重詳五事因茲乖諍分為三部一制多山者此云靈廟謂初生成道轉法輪涅槃四處皆有靈廟供養故也二西山住部制多山西名西山住三北山住部制多山北名北山住本末別說合成九部二上座部至三百年初迦多衍尼子於上座出家盛弘一味法少弘經律既乖部旨遂分為兩部一說一切有部者有二一有為三世二無為離世即虗空擇滅非擇滅其體皆有名一切有亦名說因部謂此部立義廣出所因也此執前五部中十誦為宗二上座部轉名雪山部上座弟子本弘經教說因部起多弘對法既閑義理然伏上座上座部弱遂移入雪山避從所住處為名也次第三百年從說一切部流出名犢子部上古有仙染犢生子自後仙種皆云犢子即婆羅門姓執前婆麤富羅部為宗次第三百年從犢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有法可上故名法上二賢胄部賢者部主之名胄者苗裔之義是阿羅漢之苗裔故言賢胄三正量部謂權衡刊定名之為量量無[1]部謬故言正也即明了論所宗也四密林山部即近林蓊繁密部主居此從所居為名也次第三百年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化地部部主昔作國王化霑地上人庶後捨國出家從本為名名化地部執前彌沙塞部為宗次第三百年從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或名法密亦云法護部此羅漢是目連弟子目連滅後法護習師所說以為五藏一經藏二律藏三論藏四呪藏五菩薩藏化地部中有同其所立五藏者別為一部名法護部執前四分為宗次[2]第至三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飲光部梵云迦葉波此云飲光迦葉是姓上古有仙人身光極盛飲蔽餘光令不現故此部主是彼苗裔也執前解脫律為宗至四百年初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經量部此師唯依經為比量不依律及對法凡所解義以經為證此從部主為名也本末別成十一部并前大眾九部合二十部也上座部中雖分十一部異每一一部中皆含五部宗計其中一切有部偏執薩婆多部為宗化地部偏執彌沙塞五分為宗犢子部偏執婆麤富羅部為宗飲光部偏執迦葉遺部為宗法藏部偏執四分曇無德為宗然此分部雖非經要後之學者不可不知

經信施等者亦信一體三寶經略不說

小大兩位俱在中者此第三人是四善根內凡位正當小教而云信於如來常恒不變則[3]滅大義故云兩位俱在中也二乘是小菩薩是大故云三人共位

大乘教異者以別教是獨菩薩法不應與二乘同位況下明第四第五人是二乘故是以不可作別義消釋

一云下引勝鬘以申今意通教內凡正當初業既信常住則是不愚於法

如勝鬘說者彼經一乘章云羅漢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脫樂是作念我離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世尊羅漢支佛觀察時得不受後有觀第一蘇息處涅槃地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於法不由於他亦自知得有餘地必當得阿耨菩提何以故二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彼是方等密談二乘往昔元發大心故云初業不愚或是爾前密解於常豈同今經顯露之說三並知圓故使三乘咸信不變

多有所關者只由今經重施偏小所以釋義通於四教前約三乘初業[A46]已是藏通故今更約別義以釋多有所關義在於此

則似別義者別人初心知常住理為惑所覆

以大下謂圓頓之心修入歷別行位則豈唯別義即圓藏通亦爾須䟦得小乘果即是藏通而云因無常而果是常復當別義

既具兩文者經明第三人具大小二義而疏文約通別釋之以此一文貫通初後七段皆然俱關兩教

未可專是者不可偏就一教釋義也

今作下且作通教釋之問既云未可專是何故但作通義釋耶答以經文明三人共位義顯現故故下文云答問宜作此說

以大涅槃心等者以圓頓觀心寄通教行位而修也若出分段河則正齊六根淨位

答問宜作此說者前問同有佛性應同得涅槃那有六道差別故今約通位答之以通教人雜足顯差別之義同證即真足顯佛性是同但修之必得不修不得

舉三譬者文誤應云五譬一良毉二施主三日出四河水五大地也

自恃有性等者世有濫學大乘語者自謂本來具足毀呰造修正當斯貶故十不二門云可由事不移心則令迷修成了故須一其迷了照性成修見性修心二修俱泯

欲令吸取者者石不動而䥫自來名之為吸以喻執[A47]己有性不假修道而菩提自證義當吸取

經鑵綆鑵汲器也綆說文汲井繩也

此地般若現前者暹說云古人以十度竪對十地故般若當第六現前地

即是理內等者中道不思議空名理內空以所證中空譬在迷佛性也

造譬初心等者初心即名字位智三也修習即觀行相似位行三也見性即分真位證三也

有六句者澤州釋云造[A48]已謝往身內即無名非內繫屬造人名非外業謝在往現無法體名非有成在過去所以非無先造[A49]已竟非是本無今始有也由造故有故非無因

不由此陰等者但有現因而於後果故屬斷見

人作天受者非謂人中作業天上受果葢言此人作業彼天受之

有因無果者此人作業不獲果故

有果無因者彼天受之昔無因故

是常見者不假修因而果常現

是斷見者人非其因不招來果故

是斷見亦應有下彼天作業此人受之

同第一句者與此作此受句義同也謂彼陰作業彼陰受果則是一陰一即是常等餘皆例前

時節和合者即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也

琥珀吸芥者吸芥子也玄中記云松脂淪入地千年為琥魄

水土為牙緣者子是牙因水土為緣子與水土於牙乃是異法

為譬作譬者為磁石譬作猛火等六譬文云凡舉五譬者字誤

無明豈能吸諸行耶者離緣不生餘亦如是

經亦得名為無明緣行者得緣能生餘亦例爾

正顯不吸者理性無遷故有佛不增無佛不減法華曰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斯之謂乎

經若言佛性住眾生中者乃至云即是無常世謂佛性不徧無情豈逃斯責

經十二因無定住處等者相生之理無所定屬故無住處相生理定未曾暫無故名為常故約因緣以喻佛性

經都無住處者此無住之性而眾生皆有

但聽業緣者聽許也但許過去業緣總感現在四大果身故經云而是四大亦無有業

時至則現者修道時至也如四大受身時至則現

大乘明風有色者如仁王經有六色風黑赤青天地火也法華云假使黑風斯皆大乘言風有色

秋氣白者梁元帝纂要云秋曰白藏氣白而收藏萬物

經異法界故等者四大不同名異法界故令堅等各不相似

經佛性亦爾等者以佛性異彼兔角之無是故眾生修道時至即便顯現又復妄法修至則滅佛性異彼修至則現名異法界

爾雅作蘆菔者爾雅釋草云葖蘆[萉-巴+巳]郭景純注曰[萉-巴+巳]宜為菔蘆菔蕪菁屬紫華大根俗呼雹葖疏引小異蘆菔字林上力何反下蒲北反經本或萊茯音與上同講者或以來伏二音呼之謬之何甚

不得出於即離兩句者一存是即義一亡是離義而佛性之理不即不離故知汝解尚未出即離二句況能出兩亦雙非句乎故云況得絕於四句若絕四計則離百非四句不亡百非豈離

頭足下今師正釋

非即六法等者五陰及神我名六法

非內非外者非內六根非外六塵根是正報塵是依報

如諸婆羅門所謗者如前經說仙豫勸婆羅門發大乘心彼云大乘是無所有云何大王令人同虗空等若謂佛性離六法者全同彼謗

取不即不離等者修道方證故不即六法即是故不離如水非水亦即是水思之可知

一一皆三者前五皆三後一但二闕結文若例前五應云以是故說我為佛性

或言常遍者謂我遍虗空此即計我大色小

或言如芥子者此計色大我小

經和合為軍者周禮夏官大司馬曰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此乃眾人和合而得成軍以喻五陰和合而得有我

假名有用有名無體者開善謂假名之我雖有其名及宰主之用而無實體以攬陰而成故亦猶拳有名有用而無體由攬指而成故莊嚴意謂既有名用豈得無體

此兩下今破

亦復非假者既有名用則同實法何謂假名

觀師下今引觀師以為正義

亦破即離者無我破即無無我破離

皆是假名者我與無我皆假名也無我尚是假名豈應計我有用體耶

別有名教者諸經中別有此四名數也

十二因緣是觀智者但是因因性也

別有所出者如法華玄等明十二因緣三道即是三德可申此義

餘二如文者第七第八二文也然此八文始自慈悲終頂三昧皆指眾生理性本具所以修之必得

經頂三昧者實相極理如人頭頂最尊貴故觀此理故名頂三昧

尋撿無此字者若依應法師音義云亡皮反禾稔也關西謂之𢇲冀州謂之穄

經不生惡心如食子肉者不生貪殘殺害之心但為治病事不獲[A50]己強而食之猶如飢窮食子心無有歡

亦是稱[1]歡三寶者弘經人是僧故成三寶

前總略嘆次廣釋者經文但有通別二段略廣分文恐誤

經有因亦勝者謂欲有之因即生兜率天因也

此天處中者上有三天下有三天故又佛生中天表證中道

中寺者寺名在建業

王儉南齊宰相也

古人作教字者應作覺字音教謂睡覺也

那作單解者經既云深乃是一三相即不縱不橫名為深也若作單橫單竪釋之則是縱橫之義淺而非深

經潮不過限者海潮之事諸經多說且據正法念經云有海名大波廣五千由旬水下風起眾生因緣一切大海及與洲渚海波出過二由旬閻浮人說名海潮王充論衡曰以水者地之血脉隨氣進退而為潮經順風而行者波濤鼓激令大海漸深也

獨一種耶者何故獨是胎生也

經云何得有碎身舍利者以化生必化滅故無骨分俱舍云如滅燈光則無所見

經無明㲉口角反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十七


校注

[0569002] 經卷第二十七 [0569003] 竟疑競 [0570001] 無上疑脫由字 [0572001] 經卷第二十八 [0574001] 注經作住 [0575001] 聞疑𨵗 [0575002] 經卷第二十九 [0577001] 但疏作佛 [0578001] 眊經作茸 [0578002] 經卷第三十 [0579001] 世下疑脫出世二字 [0580001] 部當作邪 [0580002] 第至疑至第 [0580003] 滅疑成 [0582001] 歡疑歎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但【CB】伹【卍續】
[A4] 但【CB】伹【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但【CB】伹【卍續】
[A7] 但【CB】伹【卍續】
[A8] 但【CB】伹【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但【CB】伹【卍續】
[A11] 己【CB】巳【卍續】
[A12] 但【CB】伹【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己【CB】巳【卍續】
[A15] 但【CB】伹【卍續】
[A16] 己【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但【CB】伹【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己【CB】巳【卍續】
[A29] 己【CB】巳【卍續】
[A30] 己【CB】巳【卍續】
[A31] 已【CB】巳【卍續】
[A32] 但【CB】伹【卍續】
[A33] 但【CB】伹【卍續】
[A34] 但【CB】伹【卍續】
[A35] 已【CB】巳【卍續】
[A36] 已【CB】巳【卍續】
[A37] 已【CB】巳【卍續】
[A38] 已【CB】巳【卍續】
[A39] 但【CB】伹【卍續】
[A40] 但【CB】伹【卍續】
[A41] 楝【CB】揀【卍續】(cf. T54n2128_p0479a07)
[A42] 已【CB】巳【卍續】
[A43] 已【CB】巳【卍續】
[A44] 已【CB】巳【卍續】
[A45] 已【CB】巳【卍續】
[A46] 已【CB】巳【卍續】
[A47] 己【CB】巳【卍續】
[A48] 已【CB】巳【卍續】
[A49] 已【CB】巳【卍續】
[A50] 己【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