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62-A 刻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序
釋迦文佛。五十年間。轉大法輪。其究竟極倡。無上寶錄者。則莫過乎法華涅槃兩經矣。蓋以開權之說。諸經未明。顯本之談。兩經獨擅也。今家判此兩經。同譬醍醐。良由茲焉。而其本迹顯實。雖文義浩繁。究其要歸。則不出吾人介爾之心焉。荊谿尊者曰。妙法秪是一心三德。又曰若了三德在一心中。則大經一部。居于方寸。旨哉言乎。誠義學者之最所當服膺也。又雖復安經同味。然涅槃經。扶律談常。徧被末代。則今時學人所當急研討也。然智者大師之弘經。[A1]但疏法華。而不及涅槃。雖固可惜。而章安尊者。依智者義意。作涅槃疏。則兩疏並行。宛觀雙璧。荊谿尊者之作記。亦[A2]但釋法華疏。而不及涅槃疏。豈非缺乎。雖有暹滿二記。不滿人意。議者眾矣。且迨近世亡而弗傳。是故古今學徒。患乎此疏。文古義幽。難解難曉。宋孤山圓師。以高世之才。師安之學。作三德指歸二十卷。於是其難解難曉者。皆渙然氷釋。粲然日明。大有益於物。則亦可謂備矣。況復題以三德者。欲俾學者。由記以通疏。由疏以會經。乃悟一心三德。其意甚好矣。第恨其為山外宗師。而間陳其所相承也。故其所示三德。亦似不臻乎圓極矣。四明曰。若不即三道而顯三德者。乃教道所說也。富哉言乎。足以辨山外之異見。而彰圓頓之正宗。賢達為能信徹乎斯。然後讀是書焉。則三德秘藏之旨。庶乎不差矣。是書不入明藏本邦又未廣行。學者憾之久矣。余曩曾請輪王大王。借濃州長瀧寺古藏宋板書數十部。是書其一也。喜而視之。闕第十五卷。雖恨其未完。合抱不以尺折廢。蓋與四方同志共焉。遂令二三子。旁加國語。付諸書林。重繡梨棗。近者彫刻既成。書林乞序於余。余深隨喜其傳永久。又願他日藏完書者。樂補其闕。因操觚直書。以弁簡端云。
時正德乙未春老苾蒭光謙謹撰
No. 662-B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序
涅槃疏者實吾祖章安法師約 龍樹宗旨用 智者法門依經辨理大明乎三德之妙義也既而 章安師沒 荊溪師作筆削斯文再治再定抑又因舊章見新意如諸文之下或加私謂文句之題改之曰疏是也然後得盡善矣邇世空文僅存莫有傳者錢唐沙門釋智圓字無外其荊溪十世之法孫也痛微言之將墜慨後學之不聞於是乎撰記以申明之勒成二十卷號三德指歸凡於文高旨遠言約義微之處而皆離堅合異派深析重指而歸之俾夫來者識經之所詮疏之立義盡在於生佛無差一心三德之理也無奔走於迷塗姑務於理觀講授矣惟懷道者知我志乎。
時大宋大中祥符四年歲次辛亥八月既望於錢唐西湖崇福寺講堂首事筆削越六年癸丑九月二十六日於大慈山[A3]崇法寺方丈功畢序云。
[1]涅槃經疏三德指皈目次
- 卷第一
- 序
- 釋序品第一
- 卷第二
- 釋序品之餘
- 卷第三
- 釋純陀品第二
- 釋哀嘆品第三
- 卷第四
- 釋哀歎品之餘
- 卷第五
- 釋哀歎品之餘
- 釋長壽品第四
- 卷第六
- 釋長壽品之餘
- 釋金剛身品第五
- 釋名字功德品第六
- 卷第七
- 釋四相品第七
- 釋四依品第八
- 卷第八
- 釋邪正品第九
- 釋四諦品第十
- 釋四倒品第十一
- 釋如來性品第十二
- 卷第九
- 釋文字品第十三
- 釋鳥喻品第十四
- 釋月喻品第十五
- 釋菩薩品第十六
- 釋大眾問品第十七
- 卷第十
- 釋現病品第十八
- 釋聖行品第十九
- 卷第十一
- 釋聖行品上之餘
- 釋聖行品之中
- 釋聖行品之下
- 卷第十二
- 釋梵行品第二十
- 釋梵行品之二
- 卷第十三
- 釋梵行品之三
- 釋梵行品之四
- 釋嬰兒行品第二十一
- 卷第十四
- 釋德王品第二十二
- 釋德王品之二
- 卷第十五
- 逸失
- 卷第十六
- 釋德王品之六
- 釋師子吼品第二十三
- 釋師子吼品之二
- 卷第十七
- 釋師子吼品之三
- 釋師子吼品之四
- 釋師子吼品之五
- 釋師子吼品之六
- 卷第十八
- 釋迦葉品第二十四
- 釋迦葉品之二
- 卷第十九
- 釋迦葉品之三
- 釋迦葉品之四
- 釋憍陳如品第二十五
- 卷第二十
- 釋陳如品之二
- 釋陳如品之末(以下釋後分經)
- 釋遺教品第一
- 釋還源品第二
- 釋荼毗品第三
- 釋廓潤品第四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目次(終)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一
初疏文通題能所相對凡有二重初疏字是能解餘為所解二經是能詮涅槃是所詮既攬所詮為經之別名故今亦攬所解為疏之別目以別簡通即顯此疏非解他經疏者疎也決也疎通經旨決擇佛意也章安舊本則稱文句義尚乎謙謂但能以科句節斷經文而[A4]已荊溪治定改稱為疏謂決通一經義意無壅斯亦荊溪善述章安之意也例如止觀本稱圓頓章安治定改號摩訶既有理存焉則改作無爽問智者解經釋題既號玄義消文則曰文句章安師承有在豈是尚謙耶答只由智者尚謙故章安依之耳亦猶先儒解書或稱傳謂以傳述為義或親承聖旨或師儒相傳故云傳如尚書孔氏傳是也或稱注則尚於謙不敢傳授[A5]己意但直注於文下耳如禮記鄭氏注是也例如稱疏及文句謙與不謙意也故荊溪撰止觀科亦題文句豈非但以科句節文稱文句耶問若爾玄義之名應非謙也答實然謂以五義釋題妙契佛旨故稱玄義故荊溪但改文句之題而玄義仍從舊貫故知章安之意一謙一不二義互顯故妙樂記云所以釋題不可率爾題下別釋理非容易以由釋題大義委悉故至經文但粗分章段題云文句良由於此問自古諸師解經多題為疏豈皆不謙得不乖禮乎答謙與不謙皆出作者之意理或有歸雖自譽亦無咎也如夫子云文王既歿文不在茲乎顏回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此謂道德均齊而自比於文王虞舜孰敢非者其或不類雖三尺童子亦能哂之亦如大師自稱天竺大論尚非其類真丹人師何勞及語此雖不謙諒無慚德故題為疏意類此矣或曰一家言教解題與釋文各部者則名有玄義文句之異其合為一部者則總題曰疏如淨名疏觀經疏之例也今既以玄義各部應題文句安稱疏耶答此皆舊章非今新意如其不爾且淨名廣疏舊以前六卷題曰玄疏後二十八卷題曰文疏洎荊溪修定而削其文字但云略疏第一等復與六卷玄義各行若乃固守文句之題不從新意者何異講再治止觀而棄摩訶之號反用圓頓之題乎又況章安自稱為疏如玄義云疏緣起又云寄疏他舍其意在謙且題文句荊溪改之不遺先旨
卷者卷舒為義第居也一始也此卷居始故云第一二撰治嘉號。
先明撰人號即章安也次明治者號即荊溪也舊文云天台智者大師說弟子灌頂集者即是章安推功歸師謂此疏文雖是[A6]己述而皆鳩集大師所說法門耳故玄義云以大業十年十月十日廬于天台之南管窺智者義意輙為解釋又下釋長壽品初疏云精進菩薩亦不能知豈是凡夫闇心圖度不能[A7]已已輙述所聞此皆謙[A8]己不才歸美智者故舊文題下但言智者說也洎荊溪再治直顯其功故削智者之號而云頂法師撰也禮以二名不偏諱故得稱頂而不言灌也其名字之義德行之美製疏因由著述年代具如玄記及教相章疏緣起中。
法師者梵行品云以知法故名大法師以知義故名大法師等約七善解之而皆在佛故法師之號通乎因果今疏主即因中法師也楊子法言曰師者人之模範也像法決疑經及觀心論皆明三師謂律師法師禪師也明練持犯曰律師精通經論曰法師修心靜慮曰禪師觀心論疏明三師各有十過律師十者一但執外律不識內戒故被淨名所訶二執律名相諍計是非不識見心苦集三然戒定慧相資方能進道但律不慧不禪何能進道四弘在名譽志不存道果在三塗五不遵遺囑不依念處修道不依木叉而住六執律方便小教以為正理而障大道七師師執律不同弘則多加乳水八不依聖教傳授誤累後生九四眾不霑真法轉就澆漓十非止不能光顯三寶亦乃破佛法也法師十者一但外求文解而不內觀修心釋論云有聞而無慧所說不應受二不融經意息諍趣道但執[A9]己非他我慢自高不識見心苦集三不遵遺囑不依念處修道不依木叉而住非佛弟子四經云非禪不慧偏慧不禪一翅一輪豈能遠運五法本無說說破貪求名利弘宣寧會聖旨六[A10]但貴耳入口出何利於[A11]己經云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七無行而宣何利於他八又多如乳水無道之教誤累後生九四眾失真法利轉就澆漓十非[A12]但不能光顯三寶亦乃破佛法也禪師十者一經云假名阿練若納衣在空閑自謂人間寶好出我等過二恃行凌他不識戒取苦集煩惱三無慧修定盲禪無目寧出生死四不遵遺囑不依念處修道不依木叉而住非佛弟子五無慧之禪多發鬼定生破佛法死墮鬼道六名利坐禪如扇提羅死墮地獄七設證得禪即墮長壽天難八加水乳禪教授學徒紹三塗種九四眾不霑真法之潤轉就澆漓十非止不能光顯三寶亦乃破佛法也然晚生莫。不軌崇三師以為良導師既邪而無道弟子何能自正故經云三師破佛法也今疏主稱法師者反上十過而成十德自正正他師範有在。
撰者錄也故法華云撰集解其義也。
次治者號。
天台者所居之山也十道志云天台山頂對三台星故以名焉文選孫綽天台山賦序云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也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皆玄聖之所遊化靈仙之所窟宅。
沙門此云勤息謂勤行眾善止息諸惡故也又翻乏道如下經說此出家之通號也。
湛然即荊溪名諱乃出家別號下經云定水湛然滿涅槃即首楞嚴大定也則由內觀涅槃行道而外立斯名姓戚氏世居晉陵之荊溪則常州人也人尊其教因以荊溪為號佛滅度後十有三世至龍樹菩薩始用文字廣第一義諦嗣其學者號法性宗元魏高齊間有慧文禪師默而識之授南岳思大師由是有三觀之學洎智者大師蔚然興於天台而其道益大以教言之則荊溪乃龍樹之裔孫智者之五世孫左溪朗公之法子也二十餘受經於左溪與之言大駭異日謂然曰汝何夢乎然曰疇昔之夜夢披僧服掖二輪遊大河之中左溪曰嘻汝當以止觀二法度群生於生死之淵乎乃授以本師所傳止觀然德宇凝粹神鋒爽拔始以處士傳道學者悅隨如羣流之趣大川也天寶初年(時年三十七)解縫掖而登僧籍遂往越州曇一律師法集廣尋持犯開制之律範焉始居吳郡晉陵中詣五臺後居天台皆敷行止觀天寶末大曆初詔書連徵並辭疾不就當大兵大飢之際揭(去乂反)厲法流學徒愈繁瞻望堂室以為依怙然慈以攝之謹以守之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不食乳蜜不衣繒帛故神邕讚曰乳蜜不嗜繒帛彌克以唐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隴道場顧語學徒曰道無方性無體生歟死歟其旨一貫吾歸骨此山報盡今夕要與汝輩談道而訣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凡為三因在聖為三德爇炷則初後同相涉海則淺深異流善利利人在此而[A13]已爾其志之言訖隱几泊如而化春秋七十二法臈三十四門人奉全身起塔祔于智者大師塋兆之西南隅焉平日輯纂教法明決前疑開發後滯一家所傳咸祖述之凡百餘卷盛行于世故皇朝高僧傳云詳其始天寶終建中以自證之心說未聞之法經不云乎於少時間大作佛事然師有焉。
再治者對章安初撰故曰再治治謂修治即於章安文句中辭有煩者則冊削之義有闕者則添補之如下文中私謂私云等即是補也故治之一字義含刪補以刪以補皆修治故若爾荊溪何不題為刪補疏及治定疏耶答既以再治二字居名諱之下故總題不安刪補等語也例如何晏解論語既以集解二字居名諱之下故總題[A14]但云論語第一也若如杜征南解春秋既題為春秋經傳集解故題下[A15]但書杜氏二字更無集撰之言今荊溪意例同何晏以文隔章安撰集之號故不可同杜預也其本文節段予甞撰科文十卷詳之矣貴省紙墨不復編入此下但直爾消文。
上代者代世也即指騰蘭入漢[A16]已來高僧間出凡解諸經未事分節[A17]但直爾舉唱消釋文意而[A18]已至法瑤道憑等始分章段章者明也為分析科段使義理彰明說文云樂歌竟為一章故章字從音從十謂自一至十數之一終也。
小山瑤者即吳興武康小山寺法瑤法師也本河東人宋元嘉中過江吳興沉演之請還小山焉著涅槃法華大品勝鬘等義疏。
關內憑者即北齊鄴域寶山寺道憑法師也講地論涅槃華嚴經四分律皆覽卷便講目無尋文章疏本無手不舉筆。
等者即等取光宅靈味等諸師也而云關內者鄭玄註禮記云關境上門也月令章句云關在境所以察出禦入蓋秦地西有隴關東有函谷關臨晉關南有嶢關武關故秦為關中禹貢雍州之域尚書曰黑水西河惟雍州東自同華略河而北西自歧隴原會極于北垂盡其地也河圖曰秦地方千里故云關內也諸家章疏皆云分節始於彌天而今疏指瑤憑者恐各有所據或可彌天但分三分若如解釋此經分為五門七段等始於瑤憑等諸師故後代依之以成軌則。
盈縮者梁武二段為縮興皇八門為盈中間四家望前為盈對後為縮故云非一。
梁武者諱衍字叔達姓蕭氏始封於梁因為國號武者[A19]諡也[A20]諡法曰克定禍亂曰武甞因都下疾甚帝於內為百姓設救苦齋以身為禱後又設無遮大會上乃釋御服披僧衣為大眾開講涅槃[A21]但分此經以為二分中謂日中食時純陀獻供之時也是則從序至現病品中俱是中前所說下去訖經悉是中後說也開善者即梁鐘山開善寺智藏法師也。
光宅者即梁光宅寺法雲法師也彼分陳如一品為流通分故云足流通。
靈味寺名即寶亮法師也撰涅槃疏梁武御製序。
問有緣起者彼師謂從純陀品至長壽品迦葉設問前長行是迦葉問家緣起偈中三十四問即正問也答有餘勢者從偈後長行盡大眾問品是如來正答現病[A22]已去皆是答家餘勢耳。
河西者謂黃河之西即北涼道朗也。
婆藪者具云婆藪盤豆此云天親新云伐蘇畔度唐言世親佛滅後八百年生于天竺造涅槃論一卷分經為七分未治本云地人七分荊溪欲顯地人撰疏分經節段承用天親非出[A23]己解故此云婆藪直顯所宗下出異解仍云地人明彼述作前後互顯亦治者之新意也。
興皇寺名即梁慧朗法師。
五門七分下文自顯。
雖蘭下縱奪開遮。
說文蘭香草也爾雅菊治牆也禮記季秋之月菊有黃華今言蘭菊雖異各有馨香以喻諸師分節皆為引物悟理若各起諍三益尚無焉能契理若順四悉各美有餘。
經即此經論謂釋論雖云各美聖有開遮若准此經則遮取相而說加水乳中失真道味若依釋論則開無著而說派深析重令物悟解故知經遮失理論開得理失理之說在論亦遮得理而宣在經亦開聖雖偏舉意乃俱通故今引之結前諸家盈縮之說起後今師無著之談故文即云今分為五也。
牧女[1]加水者菩薩品云如牧牛女為欲賣乳貪多利故加二分水轉復賣與餘牧牛女人彼女得[A24]已復加二分轉復賣與近城女人彼女復加二分賣與城中女人彼女復加二分詣市賣之古師釋云牧女譬弘經者女性諂曲譬於經不能忘懷為法而多諂求利故以牧女譬之初加二分者一抄略此經二分為多分第二加二分者一除深玅語二安世言辭第三加二分者一抄前著後二抄後著前第四加二分者一前後著中二中著前後。
派深析重者大論六十五云若不取相以無著心說有九種令他讀持能正憶念一者照了不知令知故二者開出如開寶藏隨意取用三者指示如視不明指示好醜小乘眼智不明指示道及非道四者分別謂世出世五者顯現或時毀善以助不善貴令眾得開解故六者說法說佛意趣七者解釋如囊有寶繫口人則不知應為解佛經囊釋其道理八者析重令輕種種譬喻令易解故九者淺易如水難度派令易度般若水深能令淺易今文雖引八九二文意含前七是知論既開於為他解說故古今分判雅合其宜初列下五章雖異咸稱涅槃眾義雖殊同歸佛性涅槃不出三德佛性豈離三因三德即證聖之名三因乃在凡之稱凡聖理等因果何殊故知心地三千彼彼互遍三無差別有理存焉故須於此分章懸知大旨攬入自性方曰弘經三德三因即心三諦照之以三觀檢之以六即夫如是者隨文釋義何用不藏體言見心其則不遠此經既爾眾典皆然復以一化五時用統十方三世道齊在此復性無殊寄語後賢彌須用意有茲深旨故註云云。
釋名下文中次第釋五章名初釋眾名中先述召請意次釋其名。
道不孤運等者是總標謂扶律談常之道不孤然自運必待垂滅機熟之時拘尸堅林之處五十二眾之伴三者參會斯教乃興故五果無差之談佛身常住之說闡提有性之義圓伊至極之旨此會[A25]已前諸經未示故云不孤運也。
今涅槃時等者釋上義也涅槃時到是待得其時而面門下至感動即待得其伴拘尸即待得其處。
面門即口也。
啟照謂放光經云爾時如來於晨朝時從其面門放種種光。
隨類發聲者經云以佛神力出大音聲其聲遍滿乃至有頂隨其類音普告眾生乃至若有所疑今悉可問。
駭悟感動者經云眾生遇斯光者罪垢煩惱一切消除此即駭悟也經云眾生見聞是[A26]已心大憂惱乃至身體戰慄等此謂感動也。
經明諸眾皆云詣拘尸城至如來所故云會此拘尸緣牽下釋召請名當機結緣二眾是實行種熟緣牽故須召來發起影響二眾是權行砧搥成器故須請至故云眾有權實等也致至也。
咸為顯發等者實行機熟故來聞法證真即為自顯發三德涅槃也權行輔佛故至對敡益物即為他顯發三德涅槃也若權行者本居極果則一向為他若在真因不無自為損生增道即其事也然極果人談[A27]己所證亦名自顯為興斯教令眾悟道故須召請。
佛於下釋施先明佛意無偏次[A28]但不下顯隨機設化初文者圓融涅槃七方便人所不能證故云難得又圓證涅槃歷四十一位方至玅覺今論極果復是難得三諦寂滅體含三千名之為藏出世之意本欲說此故無秘恡故法華云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
但不下明隨機設化。
但不盡能受者謂利根菩薩即於華嚴[A29]已得入實故法華云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也其有鈍根小機如聾若啞不受大益故云不盡能受也所以遊化鹿苑說小乘無我法以破邪我如以毒塗然後方等彈呵般若洮汰大機既熟乃於涅槃顯示圓融真我如以水洗如來性品云譬如女人為其子故以苦味塗乳如來亦爾為修空故說言諸法悉無有我如彼女人淨洗乳[A30]已而喚其子欲令還服我今亦爾說如來藏是故比丘不應生怖如彼小兒聞母喚[A31]己漸還飲乳。
前同末異等者釋塗洗意鹿野說小是前同同彼機緣說小故也涅槃破小談常是末異斯皆經歷中間二味伺候機緣待涅槃時假純陀等為發起之緣乃說常辨性以此圓法施彼偏乘咸令入實也。
因純陀下歷示經文以明施義一明獻供為施發起因獻供故施常因請住故談真由談真故勸問由如來勸故迦葉乃問發三十四問故佛以一十六品隨問而答此乃開演常宗遍施物機也。
獻供者即第二經初純陀白佛唯願哀受我等最後供養。
施常等者即佛答也經云汝今於我欲求壽命色力安樂無礙辨才我當施汝常命色力等。
請住等者即哀嘆品中請云唯願久住不入涅槃等於是如來斥小乘之偽談大乘之真如經云汝今不應取此虗偽之物及云汝等雖得出家於此大乘不生貪慕雖服袈裟染衣心猶未染大乘淨法等即斥偽也經云當令一切安住秘密藏中乃舉伊字天目為喻等即談真也勸問即指長壽品初先勸比丘問次勸大眾問也勸詞稠疊故曰殷勤由是迦葉菩薩仰承如來敦勸之旨乃說二十二行偈文作三十四問即云何得長壽等是也。
隨問施與者即佛隨所問凡一十六品始長壽終大眾問具答迦葉三十四問故云隨問施與。
悉斷餘疑故云使無遺滯舉眾受益故云充溢等也然秘下釋行。
淵深凝靜也竪徹三諦故深體非三惑故靜雖心具諸法三一互融佛若不說無能知者故稱秘藏雖知本具若不修行無由證得如臨川羨魚要須結網方乃得之故云非行不到行謂五行也應知五行不出三觀空即聖行假即梵行中即天行雙照二善即嬰兒行雙照二惡即病行塵沙乃空邊之惡無明乃假邊之惡三一相即五行俱融名如來行斯之謂矣故須始從名字造修五行至于初住分證現前非行不到厥意彌顯。
令前者令眾生修行前到於三德秘藏也。
所以下正明如來善[1]功發起五行法門。
右脇等者即大眾問品末云為欲調伏諸眾生故現身有疾右脇而臥也。
迦葉推請者即現病品初迦葉菩薩推佛自行化他證果之三悉無有病於三番中皆請說法故云推請也。
加趺等者迦葉既[A32]已推請故如來即現無病之相也下經云即從臥起結加趺坐顏貌凞怡如融金聚等故云融懌懌悅也三謂聖梵嬰兒也各說一品故曰說三一謂天行但於梵行之末指在華嚴故云指一菩薩下明依教修證五行屬修十德乃證即德王品所明也。
然涅下釋義三德玅義類通諸法無所不攝故云浩然無盡浩然大水貌。
欲舉下正述文意雖涅槃攝義周廣而的指其要莫越佛性。
舉一蔽諸者蔽富也仲尼云詩三百一言以敝諸曰思無邪是知風雅之文雖廣旨在無邪涅槃之義乃多意惟佛性譬如海之深廣指鹹即攝深廣譬涅槃義豐指醎譬佛性理要所以如來雖舉三寶四諦等總一十八條勸問而師子吼但約佛性一法作六重問故云故專問等也。
然佛下釋用善惡之名不出十界通別分別其義可知體即空中故非善惡空中即假理具宛然良由理具方有事用一切諸法不出十界用遍十界故曰無涯爾雅曰涘為厓郭璞注云謂水邊。
囊括者囊帒也字統云有底曰囊無底曰槖(音托使風具也)。
詩云于槖于囊括結也易曰六四括囊無咎無譽梗槩粗略也謂今經明攝二界之用該十界之廣此乃括結一經之囊得其略明二用也然此明用二品不同一則迦葉品攝惡謂攝善星也一則陳如品攝邪謂攝十外也然惡必對善邪必對正羅云陳如既[A33]已得道今會小歸圓即攝聲聞界善也佛記善星墮獄不救邪徒外道無非獄種今皆被會即攝地獄界惡也二界以例餘八涅槃以例四時故云以略該廣。
用善下明迦葉品橫該十界。
二子者謂羅云善星俱是佛子。
餘皆等者謂[A34]己子善惡既皆被攝眾生雖多豈離二種收攝趣實可以例知。
又體下明陳如品竪該五時。
邪正者然邪即同惡正即同善理體空中故非邪正空中即假故能雙用始攝謂鹿苑談小陳如等五人證果也。
終收謂此經明常須䟦等十仙悟道也。
初後下結例也中間謂方等般若皆悉攝邪攝正斯乃跨節而談鹿苑[A35]已來雖施小化據佛本懷令歸秘藏故於今會等悟圓常故知一代化儀悉是涅槃用也問何故會歸不言法華耶答二經部味咸同但法華殘機此經捃拾今從正意且置法華然此四章即是教行理三也教即常教行即常行義即常理稟教修行行成證理三義相生次第不亂眾即稟教修行證理之人用即此三折攝之功謂圓常教行理三悉能遍攝邪正善惡也然後攝茲三五歸我自心觀心即假涅槃施也觀心即空涅槃行也觀心即中涅槃義也如此觀者名涅槃眾依觀破惑名涅槃用三一相即六位甄分統收一經不離方寸。
生起中先逆順生起次結意歸宗。
由眾有施等者順生起也眾乃所被之機施即能被之教教因機設故云由眾有施稟教修行故云由施行立此即名字觀行相似位也因相似行入初住等位證第一義故云由行見義初住內證三德妙義外能起教化他故云證義有用此乃順生起五章也又准此生起即是自行因果化他能所意何者前三章即自行因也義則近在初住分證遠在妙覺究竟即自行果也用即化他能也若無所化折攝被誰即化他所也亦可召眾是化他所故知一經始終不出因果能所也即與玅玄五義止觀十章旨趣咸同展轉符契一家釋義美在其中。
亦是下明逆生起。
用由於義等謂能折攝由證於義乃至施常住法由有機緣故云施由眾集也。
無始下結意歸宗也涅槃玅理即心而具實無始終而眾生本迷乃以機動感佛為始故有召請眾也以證理起教為終故有折攝用也始終既立中間自成惡盡下廣明用義以今釋迦[A36]已證妙理說法利他正當用義所以廣明也惡盡即闡提有性邪亡即十仙受道善窮即羅云獲記正息即陳如解常惡盡邪亡故折休息善窮正息故攝休息鳥喪弓藏機盡應滅故云畢竟等即經云安置諸子秘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也。
通別中通則五章義趣該乎初後別則從強分文各受一名。
言問緣者謂迦葉也因問而答故云因求而與。
規矩者以規矩釋行義也規圓矩方孟子云大匠誨人必以規矩。
別論下別以五行十德為規矩也可以規圓喻一心五行矩方喻次第五行十德亦爾。
佛性非一者夫一必對二妙理虗融絕於待對故云非一即如經明太虗空不因小空而得名也。
一尚無一豈有五名故曰云何有五而此經文立五名者蓋隨機異號令彼因教識理故云令解非五也五名即教非五即理又理即教故非一教即理故非五文字解脫斯之謂矣。
首楞嚴者大論翻為健相即中道王三昧也。
文中從權行說故云皆住等。
私謂下私即陰私又玉篇云不公曰私蓋荊溪再治時暗有補助既與疏主相去代遠故非公灼對面咨決也下去凡云私者可以比知。
增數眾應云二十一或有本云有十者訛無上下大論云種種行類皆知名一切種智此即佛果三智也十界等觀名為周照權實種異曰機三無差別曰理纖介謂微弱也周易繫詞云憂悔恡者存乎介韓康伯注云介纖介也故介字不應從草。
覺藏即佛藏也藏義如前開演常教顯發佛性喻以發掘。
若從下正示以般若名證施章義良由內有智故外能設教經云欲知智在說故得以內智名證外教義五一行者即不次第五行五即一故故云五一下文云復有一行名如來行也非二乘之偽故真非外道之邪故正非菩薩次第紆曲故調直中道常住故不可以二邊傾動總上是明行體。
復能下明行有破惑之用如金剛能碎散一切也。
若[1]從結示引證意也義者下所以猶旨趣也。
故涅槃等者涅槃是一經之名佛性是所詮之義既是名教所詮亦是行門所至故此義章屬所前二屬能。
此義下明義即三德也。
自在解脫決定般若無畏法身喻師子吼者獸王自在決定哮吼而無怖畏以喻三德。
若從下結示引證意。
體用下體用相即其猶波水先明即用而體諸法即十界依正之用樂性即自心三諦之體依正唯心即用而體故云悉有及無非等次云即體而用者雖常冥至極而稱物施為攝九界之惡邪歸佛界之正善當知下結示引證意文中存略例前應云若從體者即是佛性若從用者即名折攝。
當知等者既體用相即故得以佛性名證用章也。
有據者如向所引多文一文悉有五章之義此既依經非是空用𮌎臆穿鑿也。
言中後可然者後字恐悞應云中前未治本云平旦日出荊溪但改日出為中前可然此乃疏主一往許梁武分中前文也即經首云於晨朝日初出時聲光召眾等齊至現病品食供以為中前分者斯則可然若以大眾問去訖經為中後分者其義不𠃔夫中前中後據日而分且如來說法至于半夜方乃入滅故中後分文收經不盡故責云黃昏等。
居士下引經重責設以中後收于半夜若據彼經義亦通漫彼經第一云第一年二月十五日唱滅第二年二月十五日入滅故知說此經歷一周年也此亦大聖赴緣不同故與此經賖促有異今引彼文以破約時分經也此經既別對機緣是一周說者則中前中後全無所屬故知分經只合約法不可約時。
今隨等者今隨所說法義分為五章既不約時故無前難。
用章少分者今師以迦葉陳如二品通為用章彼但以陳如一品為流通故云少分。
既處下況。
問答遍于一經故緣起餘勢分文甚為通漫河西文中皆先出彼義次明今破。
初兩卷者河西造疏釋北本四十卷而壽命品涉兩卷半今云兩卷者即盡壽命品之二文也。
今昔有緣者今即此會新入者昔即鹿苑[A37]已來稟權者五十二眾即其人也。
皆聲光所召故云引接。
此下今破也若謂引接有緣只得今師召實行意。
具包權實者實行則召權行則請。
第三卷者亦據北本也至大眾問即盡第十卷凡四品半謂壽命品之三金剛身名字功德如來性大眾問也。
為略廣門者迦葉設三十四問[A38]已前為略門廣答三十四問去為廣門。
俱是因中者十德分果即是真因。
不煩文者五行十德既俱因行今合為一則無煩重之失煩與繁同周易皆作煩字耳。
混和難解者後三品中但師子吼正明佛性迦葉陳如二品乃是折攝之用彼既總為一門故云混和也地師者地論亦天親所造此師既講地論而撰此疏還宗天親故前文云婆藪七分也。
第一卷者彼論云從初如是至血流灑地名不思議神通反示分也。
言反示者從凡入聖名順隱聖示凡名反謂諸法身大士隱其神德示為鬼畜等形彼約五十二眾悉名反示也故今破云得權失實。
第二卷者論云純陀哀嘆二品名成就種性遣執分種性者即純陀施食為常住五果之種性也發生名種不改為性施食為五果之種常住即施食之性故名種性也。
破疑除執者即哀嘆品施勝三修破昔教劣修之疑執也。
第三卷者論云從三告[A39]已下訖大眾問也言三告者長壽品初一勸比丘除疑二勸受寄三勸受益也正法實義即迦葉三十四問咸問真正之法而佛皆以顯實了義為答也。
今為下今以純陀品施常住五果對此土雜眾以哀嘆品勝三修對此土聲聞眾以長壽去十四品隨問而施對此土菩薩眾故今施章兼彼二分也故亦成煩方便謂五行修成謂十德。
不放逸者論云離諸放逸。
前之下今破也但破其判師子吼文不當耳方便修成[A40]已是行義今為行章義相附近故無所破。
迦葉等者論云慈光善巧住持分也今云慈悲住持者即迦葉品顯佛慈悲方便持善星闡提之惡住佛性之善也。
顯相者即陳如品顯十仙之邪相還佛性之正相也。
持惡下疏主釋彼二章義也持惡向善釋住持義顯邪還正釋顯相義攬斯二意不出涅槃大用攝惡攝邪故今但合為用章也然此七分比對本論唯一二五六辭有小異如向點示此乃地師承用隨便改易耳興皇八門中七門影傍河西唯第二門依地師耳經文節段比前可知。
五位門者即河西功德門也以十德是入證位故故稱位門。
開合之殊者河西合三品同為中道佛性門今開迦葉為第七方便用門陳如為第八邪正不二門也。
名味不異者味文也古經論云名句味新云名句文中道門則與朗名不異也雖開七八二門還是朗師中道門中經文耳即味不異也。
第二下別釋五段初召請眾據義次第應先釋題目次解本文今以四字別題玄義[A41]已委通名及序彼指法華玄疏故疏主於此不更別科釋題也講者厥或略消品目應云序者敘也敘述如來說教所起故言序也若約字義則與緒字義同爾雅云舒業順序緒也緒則蠒之緒也凡蠒之抽絲先抽其緒緒盡方見其絲猶如正說之有序序終則見其正說也中間三章即正說文品者以品類為義義類同者聚為一段故稱品也北本但題壽命品謝公修定開為序文應知此經三十六卷之首而皆直列品題如云大般涅槃經序品第一等其卷次則但小註題下以由下諸品目皆帶經題故而諸經多爾唯大般若六百卷文皆於經首直記卷次故文內諸品但單題品號而無經題今世所行之本或云大般涅槃經卷第一序品第一者乃後人妄改蓋不思文內諸品耳若然者應單云哀嘆品第三也其如諸品俱連經題何此雖細事而人多迷故邇代傳寫藏經例皆擅易古本多存尚可為證濫源一決勢不可復細事尚爾況大於是者乎悲夫。
經家者即阿難是結集經家也。
通別序者序義有三一以次序為義二以由籍為義三以序述為義初一即通序謂六事次第在經首也餘二即別序今經列眾順召中請住等語皆述序也詞既間散在由籍中故合三為二但云通別。
三世下約兩雙示義初雙以諸佛經首同有為通對根異說為別次雙以五時經首同有為通發起事異為別。
三世道同者釋論明佛垂涅槃阿難問佛經首作何等語佛答云我三僧祇所集法藏初應作如是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土與某大眾非獨我法如是三世諸佛經初亦然故云三世道同也此經後分亦同此說。
教門機別者如此經對扶律談常之機法華對開權顯實之機故使會初發起事別。
一期謂五時也即竪約化儀小等謂四教也即橫約化法是則華嚴兼別乃至此經重施此等諸經悉安如是即通義也。
由籍者因由假籍也大聖說教必須由籍是以現瑞表發生物善心以此為由故得說教如今經聲光召眾法華雨華動地淨名合蓋現土光明四佛出現此皆施設教門對機各別故使由籍經經不同。
主處離合者主謂化主即佛也處謂住處如拘尸王舍等合主處則但五離主處則成六今疏且從合釋者以五章對義便故。
所傳之理者阿難指如是之法是我親聞故指所聞名所傳也問所聞是教何云理耶答依理說教教本詮理以理印教方曉偏圓故指所詮為所傳也。
能傳傳所傳者謂阿難是能傳之人傳於所傳之法也。
會合也謂今重施之教下合根緣故曰會機上合佛性故曰會理機理會合一義在茲。
稟承者所稟所承即釋迦化主也。
所聞之地者應云能聞所聞之地所必對能故今存略主伴嘉會必有其地即娑羅林也。
親[1]聞之伴者謂非我獨聞蓋有其侶即與大比丘也展轉相證等者謂如來如法相解如法相說所說誠諦必可信從故初安如是如是之法若傳從他聞多致偽謬今既親聞是則可信羣情承受無所致疑故次云我聞又舉四眾感教得道之時助成如是可信故云一時又舉大覺世尊所言誠諦於彼拘尸說茲妙法稟承既勝羣情所伏故云佛住拘尸等又指聲聞菩薩四眾天龍與我同聞豈謬傳也。
欲使等者謂此五義正為獎成佛[2]云世後見聞之徒息疑增信也。
小大諸經者小唯三藏大收三教後無小大共別圓殊者則以通教獨受大名是大乘初門故。
如其下徵起也文中四教如是約義不同藏約教理通約二種涅槃別約自他圓約性遍藏云二事相似者阿難所傳如佛說無異也言當於理故曰無非。
解與真合者解即能觀智真即所觀理如理而解理解冥合此以有餘涅槃為如義也。
身灰下即以無餘涅槃為是也十行出假遍用四教名為稱機此以化他釋如也事逆則三觀次第理順即證道同圓此約自行釋是也。
若言下圓教如是唯就理釋但前三教魔佛有異故非如色香乖道故非是今明萬境差別一理同歸法身遍通魔佛何異心性該攝色香不非圓頓融通故云如是又復應知色香則六塵之少分中道即佛性之異名況色通內外外即佛土內即陰質若了色香中道即知無情有性三千一念深可思量有性成佛怡然理順。
類之可解者謂我聞乃至同聞皆可類例如是作四教釋也至下隨文別釋中具約四教釋我聞等而[門@封]釋如是者由此文[A42]已委故此乃前後互見以省筆墨製述之巧也。
故龍下引釋論證成勸信義也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又如是者善信之詞其信者言是事如是等。
若信下總結權實俱以信入也此經既重施四教故知五義勸信權實也然與前之四味其義永異前則權實不融今則皆知常住若望法華有異有同重施則異會實乃同。
具如等者法華疏各約四義廣釋謂因緣約教本迹觀心也指在彼文故此存略然一家解義若釋法華[A43]已前諸經則但有三釋以未顯本故闕本迹或借體用一往明之若釋今經則四科義足在顯本後故為捃拾故。
今明下五章既與序義相符足顯一家分節玅契佛旨。
不異等者約理示義不異則魔佛一如無非則色香皆是。
若不下舉迷顯悟無名字等解故云不得如是執迹迷本故定異著事忘理故定非。
達斯意者者五即解生見理唯一故云達意。
從列下正舉召眾明如是義。
蛣𧏙者爾雅云𧏙蜋也崔豹古今註云能以土苞糞轉而成丸莊子云𧏙蜋之智在於轉丸也下經云乃至毒蛇視能殺人蛣𧏙蝮蠆及十六種行惡者一切來集蛣𧏙是畜趣極微者故今舉之。
[A44]已還者至於龍鬼魔梵乃至菩薩凡五十二眾也。
詭異也諸趣差別若正若依紛亂藂雜。
幢摩下經列上界眾云幢最卑者至自在天又云幡極短者懸於梵宮故云摩梵世也。
覆大千者經又云寶蓋小者能覆三千大千世界持如是等供養之具來詣佛所。
巨細約正報精麤約依報細如蛣𧏙蚊蚋巨如無邊身菩薩等。
相傾者謂巨傾於細也如無邊身來時諸天舉身毛竪自見其身無有光明等此細為巨傾也諸眾辦供優劣有異遞為精麤精者奪麤故云映奪故下經云倍勝於前等。
若以下舉迷見異牛羊不識方隅喻迷徒不達本迹故向云若不得如是等也所以但見諸眾差舛乖互而[A45]已豈知迹異本同一理無二故云豈得如是也。
得如是者下顯悟見同也謂悟理之人知五十二眾皆是分真大士隨機利見其迹雖異其本元同其事似非其理元是故知如是義合眾章問若謂五十二眾皆是法身大士者則得權失實設有實行如是義乖兩意相違若為通釋答且約權明權必引實理即大士亦住楞嚴迹異本同渙然氷釋三無差別凡聖一如故未發心名為菩薩向云本迹約體用。
我昔不聞者阿難自謂昔於四味不聞二施無差新伊秘密等也。
見八斛等者見獻供是聞法之由以見釋聞也大眾問品云爾時純陀所持粳粮成熟之食摩伽陀國滿足八斛以佛神力皆悉充足一切大會。
二施等者純陀品云佛語純陀云施食有二果報等無差別何等為二一者受[A46]已得三菩提二者受[A47]已入於涅槃我受汝最後供養令汝具足檀波羅蜜佛意以華嚴初成舍那之身佛光灌頂名為受食故與今經受[A48]已入大涅槃其報無差若約小初受牧女乳為受食者則與今差別於是純陀即以小初對今大後致於差別之難也(云云)。
新伊等即哀嘆中佛舉伊字三點不縱不橫以喻三德圓融俱常樂我淨名秘密藏故云秘藏佛性也。
種種法味者即長壽品中因迦葉發三十四問佛以一十四品一一答釋故云種種法味也此皆阿難昔所不聞之法而今得聞故知我聞義當序施序行中別教次第修五行前後證十德此名異時非一時也序義中歸身等者此合化主及住處為一也身即佛身也佛性是所證之理如地即以能證之智為身理窮則智息得處即身歸。
驅邪等者即駈諸外道離六大城皆向拘尸也。
非枯等者八樹中間以表中理。
若他者則結上駈邪引惡若自者結上中間寂滅秘藏同歸故云到極而止即經云安置諸子秘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也故知住處序所證理。
序用中螫者舒亦呼各知列三反說文云虫行毒也三子等者迦葉品初迦葉難佛何不先為善星說法後為菩薩若不能救善星何名有大慈悲故佛舉三子三田等以答迦葉經云譬如父母三子一者信順恭敬父母利根智慧二者不敬無信利根智慧三者俱無父母若欲教告應先教誰迦葉答佛應先教第一者其次第二乃及第三而彼二子雖無信順恭敬之心為慈念故次復教之其三子者初喻菩薩中喻聲聞後喻一闡提次舉三田喻云如三種田一渠流便易無沙鹵種一得百二者雖無沙鹵渠流險難収實減半三者渠流險難多諸沙鹵種一得一又舉三器三病三馬三人等譬喻意同初今文意者以鬼畜惡趣喻第三子闡提據因鬼畜據果由闡提故受鬼畜身今列在同聞故知等教併作乃與攝惡攝邪之用義例相符。
屬當者音燭。
夫眾下初明如是具五初序眾也。
言八佛者六即佛為六過去為七他方為八五十二眾不出此八前四是實行故召來後四是權行故請至是知天人鬼畜眾中俱有此八也問何故不取未來佛耶答未來佛即前五即人也問過去及他方[A49]已是究竟即應但六佛答實爾今取現在眾中增道損生從等覺位新入玅覺為究竟即別指此會[A50]已前成佛者為過去他方也現佛即釋迦主伴理同自他性等故云不異凡聖雖殊六皆是佛故云無非。
二施下序施如來下序行同一下序義皆可見邪惡下序用邪惡即佛性故云不二超出偏理故曰無過次我聞序五章中五文之初皆云我昔者並指鹿苑為昔此會為今但約大小相對耳如般若為第二法輪及法華云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今復轉無上最大法輪等亦可通指[A51]已前四味為昔。
四眾者在家出家各二也此四眾中復各有四謂結緣當機發起影響也結緣眾理即佛也當機眾名字觀行相似即佛也發起影響眾分證究竟及過去他方佛也故云八佛即四眾也。
序施中云初後優劣者初謂小初受牧女乳是雜食身故劣後謂大後受純陀供是常住身故勝此如純陀執小初難佛也。
遷移者小初施食但感無常五果故曰遷移。
今聞下即佛答純陀文也佛據華嚴為初對今涅槃為後大機所見初後並常故無差別。
序行中云江河回曲喻偏小行。
如直繩者即金沙大河直入於海喻圓頓行也此並聖行品文。
序義中云尚不見空者昔教次第之說肉眼見麤色天眼見細色慧眼見空法眼見假佛眼見中應云肉眼尚不見細色今云空者且約三諦次第淺深便耳尚不見真空之淺況能見中道之深。
肉眼名佛眼者位在名字觀行二位約即義說故了了分明若約六義分真猶未了了。
序用中云涇渭者二水名在長安涇水濁如善星之惡渭水清如羅云之善。
轍車跡也十仙之邪陳如之正如二車異轍而行。
[1]坻彌等者即迦葉品佛說恒河中七種眾生喻也一者常沒所謂大魚受大惡業身者處深二者暫出還沒謂身重處淺因光故還沒三者出[A52]已則住謂坻彌魚身處淺水樂見光明四者出[A53]已遍觀四方所謂錯魚為求食故遍觀四方五者遍觀[A54]已行謂錯魚遙見餘物謂是可食疾行趣之六者行[A55]已住者是魚既得可食即便停住七水陸俱行者即是龜也佛以第一譬闡提乃至第七喻三乘及佛七人不同而佛性是一如七類同在河水是則善惡邪正更無異轍坻彌者三蒼音低下音迷謂大身魚也。
神龜者能知吉凶故謂之神白虎通云此天地之間壽考之物故問之也龜之為言久也。
一時文中初二一時是序眾次二一時序施頂戴奉行序行也安秘密藏序義也聞常住等序用也其文各引本章經文可見住處中皆以拘尸表佛性理。
聲光等者以佛道聲智慧光召請圓機向楞嚴中道住處也。
佛以下說證示他故云施與。
從佛下依理起行也分破無明見第一義名見佛住處也以理攝法邪惡不遺方顯大用此皆約所表釋能表拘尸五義可了同聞中序五章義皆以同聞為句初。
云聞見等者聞聲見光俱表常住常住不變即如義非餘等者三教四味悉名為餘咸是方便餘即未了之義方便乃曲巧之名既非方便故是真實。
同聞下序施也問答即純陀迦葉等問佛答也。
西海者下經云譬如金沙大河直入西海以海喻佛性也。
邪惡等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介爾有心三千具足故外道邪人闡提極惡悉有佛性由具性故有成佛用。
復次下對此經要義。
三點者哀嘆品佛舉新伊三點以喻法身般若解脫三一互融也而此三法不為空假遷變故常不為二邊逼迫故樂自在遍攝故我性無惑染故淨各具此四故名為德故光明玄義云法身般若解脫故言三常樂我淨故言德斯乃正說之樞要今教之司南故更以五義屬配三四顯斯勸信序正非虗。
不縱等者西國新伊猶此方草書下字一點在上二點居下中有細畫相連大點表即一而三細畫表即三而一故不同點水之縱走火之橫並即縱義別即橫義今以如是總序者對偏小縱橫三德不如不是也。
我聞下智慧由聞教而生故對般若又德王品明不聞聞聞即般若故以對之。
一時下三惑一時而斷二死一時而破即是解脫非次第異時斷破也。
住處下法身是所證之理即智斷之住處也今文三德皆據修得義說也。
不虗者三點玅教真實無過同聞證信意在於此。
總序四德者若依別義則法身具常我二德般若唯淨解脫但樂則不如不是今圓融三法一一皆常樂我淨故名如是。
序樂者聞教悟理寂滅為樂又下經云多聞分別樂故以聞序樂也一即中道無二邊之染故以一時序淨也住不遷移故序常德彼我共聞自在稟益故以同聞序我德也。
例以下結例指廣。
餘例思之者今試思一條以示來學且五行十德亦此經之要也若欲序者應知如是總序五行以五行即一故如無次第之非故是我聞序聖行謂我聞律藏而修戒聖行我聞經藏而修定聖行我聞論藏而修慧聖行也一時序梵行謂慈悲喜捨不擇冤親一時等救住處序天行謂天然之理是智住處依理起行故名天行同聞序病兒兩行謂五十二眾善惡俱收同鬼畜眾聞即序病行同人天眾聞即序嬰兒行五行既爾十德可知況光宅解云五十但是開合耳其不生生等四句及五佛性三因等皆是要義例三點義明同指掌故不更論。
二隨文別釋中經五序中疏闕釋如是者前科[A56]已約四教解釋故此不明。
釋我聞中初列四句以對四教也。
我我者上一我字即指外道凡夫妄執之我通為四教所觀今明為藏教境也下一我字即觀智推尋依薩婆多我但有名依曇無德說有假我犢子明我在第五藏是等雖殊悉破外人計神我性說假名我也故下一我字屬觀慧也然此四句釋我淨名光明疏悉有此文而講者釋義不同有云上我是所執下我是能執或云上我未分真假下我是凡夫妄我若爾但有於境未有觀慧觀慧未有即是六凡豈得以初句為藏耶今釋或當擇善從之。
我無我者通體妄執之我其性本空故云我無我也無我即觀慧也別人於初住位破妄執我入真無我十行破真無我出假名我文從略示但云無我我耳又據教意以出假化他為正故圓人達妄執之我即空故非我即空而假性具宛然故非無我空假自然心性不動中道心性雙非二邊阿難四解領茲四教聞聞者有以能聞所聞釋茲二字今謂不爾所聞是教[A57]已在初序今云我聞是能聞義達此能聞四解不同故成四教是知上聞是凡夫根境識三和合能聞下聞即藏教觀慧謂耳託眾緣和合虗假有聞不同凡夫執為定實也通別二句准我可知。
圓句不聞不聞者有人釋云上不訓非而貫下句謂非聞非不聞也若例釋我四句此解稍嘉謂根緣即空故非聞而理具聞性故非不聞真俗不定中義明矣問疏主何不云非聞非不聞耶答此聞四句出下經文經中既云不聞不聞何必改作解義適時訓非無咎儒書云不以文害意經曰依義不依語斯之謂矣又如光明疏以聞不聞對通而淨名疏對別故知釋義未必一途。
三種下今經雖施四教咸皆會圓故判昔味之三俱是方便下去例然。
釋一時中數方等方法也一是世間數法也此是通為三觀所觀境也。
二乘義者下經明因緣境下智觀故得聲聞果即藏義中智觀故得緣覺果即通義或可云兩教二乘然依經為正。
真俗合一者十行位中即空而假體既相即故是合義通人扶習非合一義此句既獨在別教驗前二乘分對義善謂藏教三乘悉名聲聞通教三乘悉名緣覺(云云)下之四句顯三一融通即圓教也一即是空一切即假初句即空而假故云一一切次句即假而空故云一切一第三明中道雙非第四明中道雙照釋住處中梵云佛陀此翻覺者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釋論云覺世間出世間常無常等朗然大悟故名為佛。
三身四義者藏阿難是我我用聞聞親承丈六佛持㭊空法通阿難是我無我用聞不聞親承丈六尊特合身佛持即空法別阿難是無我我用不聞聞親承尊特身佛持次第法圓阿難是非我非無我用不聞不聞親承法身佛持不次第法藏通同見應身別見報身圓見法身故云三身四義也。
後義在今者下經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普賢觀云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時部開會三身並常問若爾三身俱能說法耶答或說不說宗計不同一龍軍無性宗三身俱不說法謂智理凝然無言說故但以佛慈悲願力為能感之人令三乘五性有情於自識上有文義相(去聲)生就緣名為說法又云有情識上自變起佛身實非本有佛身既是變起說法亦從心生故云若言如來說法即為謗佛二護法親光宗三身皆說法問法身既是無為理如何說法答說法是生解義今但約生解邊亦名說法又根本智證法身時悟解得塵沙法門即法身為自受用身說法報身中自受用身說法者謂根本智令後得智生解時即自受用身說法也二宗既執其猶水火若不得今家圓意理實難通故荊溪於玅樂記第十和會云故存三身法定不說報通二義應化定說若其相即俱說俱不說若但從理非說非不說事理相對無說即說說即無說情通玅契取捨咸失。
二釋住處中經云佛在拘尸者暹記云久居曰住暫遊曰在如佛於靈山八年說法華故言佛住王舍城今則佛於雙林始從晨朝訖於中夜而說此經故云佛在。
崇其人者崇敬也。
名名者上平聲下去聲。
暴亂論語云不戒視成謂之暴馬融曰不宿戒而責目前成為視成亂者謂臣殺君子弑父也故論語云亂邦不居今明力士雖無君主而以禮法自持不為上惡。
竪固者稱樹德也。
五丈據姬周尺也。
連理者外國雜傳曰連理者枝柯相連也交讓者博物志云安都縣有樹兩株並生為一樹明年枯者更榮榮者更枯號曰交讓之木連理交讓並此方所有故舉為比類。
其葉等者西域記云其樹形類檞而皮青白葉甚光潤四樹特高又此方巴陵顯安寺曾有此樹案荊南記云晉永康元年僧房床下忽生一樹隨[1]代隨生如是非一樹生愈疾咸共異之置而不剪旬日之間植柯極棟遂移房避之自爾[A58]已後樹長便遲但極晚秀夏中方有華葉秋落與眾木不殊多歷年稔人莫識也後外國僧見攀而流涕曰此娑羅樹也佛處其下涅槃吾思本事所以泣耳而華開細白不足觀採元嘉十一年忽生一華形色如芙蓉此亦一方之奇迹也。
興廢者釋成上義也謂若見土石樹木興必有廢是遷謝法故無常遷謝逼迫故苦終歸磨滅故空仁王云劫火洞然大千俱壞也此藏通所見故云二乘住處問何不云無我耶答無我是破能觀今樹林是所觀耳。
次明菩薩即別教也。
等處者略舉禪定等取戒慧也法華云觀此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
次約圓機所見也。
慈愍示人者本住四德以慈愍故示迹茅城欲眾生因事悟理。
茅城下初共表四德茅城堅牢故表佛性不動之常力士勇猛故表佛性自在之我外計吉河入洗滅罪故表佛性離染之淨樹間陰涼除熱乏苦故表佛性澄靜之樂茅城或作寄城者應以寄字貫下三事謂寄力士表我等。
次各表四德。
不壞則常在豐有故無貧苦輕傲隣敵即自在義無冤賊之難即清淨義無所臣屬則不被遷黜故常不畏他故心安安故樂也金沙不為泥水所污故表淨。
吉福者浴者滅罪生福故號吉河生滅自在即我義也。
東方表常者應一一皆表常無常等但是文略又且從勝但云常等東主發生故常南主成長故樂西金決斷故我北水洗除故淨又兩雙長榮茂故常陰涼自在故我華鮮潔故淨菓充飢故樂然須曉了城等有常等義以表佛性四德無宜着事消文翻忘正理表對徒設誠負宗師。
若能等者若知依正無非佛心具足四德佛心三諦名為住處佛心既爾我心亦然若迷自心徒觀他境若識自心自即他故他即自故今文雖約佛果而示意在行人自識住處也故止觀義例明三種觀心謂託事附法約行也一家明觀不出此三如止觀觀十境界心性常一即約行也玅玄攝四諦五行法相之文入心成觀名附法觀也法華疏王舍耆山名從事立攬事成理名附事觀也今文以城樹等表對四德正當附事觀心也然觀心釋義起自山家玅得自心深符佛旨故法華衣座室三誡此經東方表常等言華嚴耘除愛草淨名法喜為妻如是等文遍乎一代又何但佛經儒書亦爾如禮記孔子對魯哀公云儒有忠信為甲冑(兜䥐也)禮義為干櫓(小盾大盾也)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處其自立有如此者又荀卿子云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子曰夫水徧與諸生而無為也夫水似德其流下也卑下倨揖必循其理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似道其赴萬仞之谷不懼似勇至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綽約微達似察發源必東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1]以善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是知儒以五常為治國立身之要造次顛沛不可暫忘故歷事常念也而況大雄垂教意在達本識心故一家所明宗承有地他人不受歸過誰歟。
同聞二初例前略示。
九佛等者并釋迦為九釋迦是化主餘八是聽眾。
二就同下分經廣釋也。
比丘當初者又同聞屬通序以五十一眾俱是別序故且以比丘為同聞耳。
與佛同者以三藏佛果斷惑與羅漢齊故七事皆同所以小乘名五比丘及佛為六羅漢也此則佛與比丘皆是阿難所指也。
律儀戒即五篇七聚也涅槃道即三十七品是趣涅槃之道也有餘脫謂結惑雖除苦依身在名有餘解脫也。
次通教中以通對藏而名同別也。
摩訶衍此云大乘包含曰大運載名乘三人共修即空三十七道也隘路者譬如隘路不容二人並行此斥藏教三乘異學也。
次別教七義永異兩教。
尊特身者即登地菩薩所見故即他受用身也。
時處等七者文悞應云時處之二。
前兩(至)者乎者別人但見是發菩提心等處真俗合一之時而前兩教二乘永絕其分且約世間時處是可見法故以盲人譬之燭如別教無目喻無法眼之機故雖現大事於小無益。
戒等者謂梵網戒九種大禪定心次第見歷別道次第解脫。
於前下以此五不可以眼見故故約聾斥之樂如別教聾喻小機對小談大終成無益即華嚴座席如聾若啞之流也。
尚下舉勝況劣也二教果頭但除正習初地比丘[A59]已破無明故不與共。
次圓中佛之七一者謂三觀融即時四德唯心處事理不二戒首楞嚴定心圓不次第見無作道品不思議解脫也。
示比丘像者即應以比丘身得度者而現比丘身也。
不與前三佛共者若約別教證道同圓即七一皆共今約始終教道也。
皆是大權者本住楞嚴迹為前三教比丘也此約權人結示。
及開顯竟者設有實行[A60]已經此會開權咸顯佛性故經家結集安序之時七義皆圓此約實行結示。
翻大多勝者梵語多含故摩訶一名含此三義。
天王下約教別釋初藏教義猶是論文但有小異下三即疏主准論義推也所言小異者論云數至五千故名多今云通四圍陀等即外解圍陀內通三藏也彼約人數為多今以遍解為多約人則數局一經約解則義通諸教論云九十六今云九十五然九十六中一道是正即佛道也餘皆邪耳故論二十五又云九十六中實者是佛論解大品正明通義故三藏佛道亦斥為邪故言勝九十六道今文約教正明藏義故言勝九十五也。
四圍陀者一讚頌二祭祀三歌詠四禳災一圍陀有三十二萬偈合一百二十八萬偈一千七百卷即外道典籍也。
賢聖等者謂三藏七賢七聖恭敬體法比丘也。
通達㭊體者內修體法外達㭊法勝兼劣也。
學無學者前兩教佛亦屬無學也。
大小者小即藏教大即通別出過兩教二乘也。
七種方便者人天及兩教二乘為四并三教菩薩為七此七皆為圓教作方便故通名方便。
權實法門者前三為權圓教為實見佛性人名畢定眾。
大權下例前結示也應例前云今言大者皆是大權及開顯竟也。
比丘下三義即乞士破惡怖魔也。
不仰等者論第四云有梵志女名淨目來見舍利弗問言沙門汝食耶答言食淨目言汝下口食耶答言不乃至問四維口食耶答言不淨目言食法有四種我問汝汝言不我不解汝當說云何下口食答曰有出家人合藥種穀殖樹等不淨活命者名下口食有出家人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電電霹靂不淨活命是仰口食有出家人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淨活命者名方口食有出家人學種種呪術卜算吉凶小術不正如是等不淨活命者名四維口食我不墮是四不淨食中我用清淨乞食活命言不維者四方曰方四隅曰維維即不正義謂小術求利也。
次第行乞者依律次第許至七家乃止。
戒禁下約三學明破惡義即戒破身口惡定破散意惡慧破煩惱惡身三口四故曰七支禪定如鏁散心如猿故普賢觀云心如猿猴也。
怖無常等者此明慧也此即三藏菩薩不斷惑故言伏耳今指三乘通名比丘故得引用大論云此菩薩雖有上玅五欲不生貪著以有無常等觀故譬如有王有一大臣自覆藏罪王欲罸之語言若得無脂羊當赦汝罪大臣有智繫一羊養以水草日日三時以狼怖之羊雖得養肥而無脂菩薩亦爾見無常空狼令結使脂消而功德身肥此以無常觀慧破惡也故論云復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也煩毒者苦也魔好生死彼求出離違其好故所以煩毒論云復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故體達下明通義然下三教直就觀慧以明三義所以然者戒定事境與藏無殊但內解不同境隨解轉故有四教之別世有學大者篾小事相一何謬哉。
非仰等者通人體達所離四邪能離乞食俱如幻化依正皆空對境觀察名為乞食觀慧不息名為活命故云以資慧命也。
知惡等者所破惑空名惡非惡能觀智空名無知者不得怖喜者在家令魔喜出家令魔怖故道俗是能怖喜人。
無怖喜者者謂魔是所怖喜人也若存能所猶在魔境今了俱空真怖魔也。
歷次第等者別人初即知中道為顯中故十住證真十行證俗十向修中初地方顯求中道法喜之食故名乞食。
五住者合三界見為一開三界思為三即四住無明是第五住塵沙障事置而不論十住破見思行向破塵沙登地破無明故云次第。
以煩下約破四魔以明怖義惑能潤業惑破業傾故云以煩惱怖故業怖也業能招果業謝果亡故云業怖故陰怖也因滅果亡不生三界故云陰怖故天魔怖也此亦為成次第義故相由而說圓義可知。
准諸下例明眾義。
和合名眾者柔忍故和義讓故合故論第四云僧伽秦言眾多比丘和合是名僧伽也釋論下正引論文也論云是僧四種有羞僧無羞僧啞羊僧真實僧云何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淨能別好醜未得道是名有羞僧破戒身口不淨無惡不作名無羞僧雖不破戒鈍根無慧不別好醜不知輕重不知有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諍不能斷決默然無言譬如白羊乃至人殺不能作聲名啞羊僧若學人若無學人住四果中行四向道名真實僧是中二種僧可共百一羯磨說戒受歲種種得作今文移其次第者欲指有羞真實為後二便故羯磨此云業如俗之四民各有其業僧以說戒等事為業故。
百一者此乃總標非定如數故四分律明羯磨則百八十四法若依十誦則定有百一故彼律云波離問佛羯磨有幾佛言百一又問幾白幾羯磨答單白二十四白二四十七白四三十故成百一也。
燸等下三教俱以內凡為有羞通云乾慧相帶而來正取性地。
教教有之者應展轉相望明之乃至別教賢聖不達止作法界還名破戒仁王云唯佛一人具淨戒餘皆污戒不能斷決圓法還名啞羊故下經云如是諍論是佛境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既云佛境界故亦非偏教菩薩所知也圓教即以失意起著者為二僧。
發起等者如諸比丘哀泣請住發起談常之教也。
影響者此土他方法身大士內秘大行外現小乘利生益物輔弼法身如影隨形如響答聲也。
當機者謂聞法得益如諸比丘聞說三點捨小入大等是也。
四結緣者謂過現緣淺雖聞不解但作未來悟道由漸此但約藏通二僧得作此說別教真實證道同圓非所議也。
合而明之者前以四人為眾今茲四意復是眾義也。
註云云者一往從勝而談且約後之二僧明四眾也二往而說破戒啞羊俱得論四如六羣比丘本六方佛而為初犯發起毗尼發起既然影響可例又如下經逸多長者造逆出家值佛悟道即當機也結緣可知又此四眾豈唯比丘五十二眾眾眾皆有請權召實思之易見。
數中或但人者但數人為數世間義也。
數人法空者數人為數則十六知見空數法為數則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空此藏通也。
或數法門者謂出假化物四教四門門門四悉被乎十界此數法門為數即別義。
或數實相者如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等又空假中三一互融成九九只是三三只是一一尚無一豈有九三此數實相為數即圓義也皆言或者不定之辭顯數法是一而所解不同此則數是因緣生法而觀有即空即假即中異耳。
威儀中慈恩法華疏云周旋曰圍坐遍曰繞今家釋義乃云行儀曰繞但古來罥繞行遶字皆從糸故致釋義不同今表機動行遶義強。
威儀者左傳云有威而可畏有儀而可則。
或以下次第對人天及四教可解。
滿表圓常者即玅覺究竟圓常也等覺[A61]已降分常而[A62]已變易未盡仍是無常仁王明十四忍忍因也即合三十心為三開十地為十并等覺成十四此如十四日月玅覺即十五日月又一期化他圓滿亦如滿月故十五日自他俱表。
臨機者說文云臨尊適卑也應尊機卑臨義明矣。
不待不過者待則機生未熟過則機熟不化今顯機熟即化故云不待不過水清月現豈有前後問若爾何故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待機熟耶答機緣宜爾佛實不待。
神力為本者神名不測力名幹用不測則天然之理深幹用則轉變之力大斯則法身遍應名曰神力。
令悟等者對事明理還屬於事以待對故今於事迹悟了本理所以雙非悟約分真亦通三即。
空慧為本者義兼兩教下之二句分對別圓。
感應中以無二等者即淨名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也。
歎令崇仰等即敘意也。
允同等者允信也成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三世諸佛皆從道中來故釋迦允同令物尊仰也。
孝經云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故以敬仰釋成父義如來生我法身如世間父傳體相續故云是為世父也田以能生為義應供生我善業使我解脫生死如世君主能生我官祿使我出離貧賤故云是為世主也正遍知破我結惑生我般若如世師傅發我童蒙生我世智故云是為世師也總而言之只是令入三德秘藏耳父生法身君令解脫師發般若雖寄事顯義實三一互融。
無宗仰者無師也。
云云者由此世尊嘆三號而告滅具主親師義故下哀嘆中大眾作喪主親師譬以請佛住文義符合其若此也故註云云。
向三是自[A63]己之號故屬內四等是化他之行故屬外也。
本父君師等者謂此會機緣皆是本時結緣為作君父師中間調熟今日度脫皆由此三也此經在法華之後故得明久遠義下迦葉問云何得長壽即問法華久遠之壽也佛讚迦葉我初成正覺河沙菩薩來問是義與汝無異者亦指久遠初成也故今經望法華迹門則一同二異一今知遠本異二今施權教異而顯實一義是同若望本門二同一異。
四等者亦名四無量無量從境四等從心前境非一故為無量在境雖多我心常一故名為等。
今當等者今用四等填本誓故誓即二願拔苦二願與樂也四等之心不出拔與悲以拔苦慈能與樂喜則慶他得樂捨則離其愛憎後之二心成前拔與耳。
結三號者謂父作子歸依君作臣歸依師作資歸依也。
結四等者如來四心為眾生所依如世舍宅智能斷疑慈故許問。
前疑者即哀嘆品中因大眾請住然後如來酬答也。
經云復次比丘若有疑惑今皆當問若空不空乃至云有所疑者今應咨問我當隨順為汝斷之此皆涅槃[A64]已前之疑故曰前疑。
必聽後問者聽平聲許也後問即長壽品中迦葉三十四問也。
教道下演廣也暢通也因迦葉問乃以一十四品具答廣演通暢其義此乃隨問而施也。
棄偽獲真等者即哀嘆勸斷疑文後佛即勸離昔小乘之偽修大乘之真故經云汝今遇此佛法寶城不應取此虗偽之物然後為說三德秘藏舉新伊天目為喻令彼悟解即是獲真設教即施章也斷疑興問既與施章義合則知聲召為施章序也。
次光召則序於行章動召則序於義章用章只是前三功用故無屬對。
大覺是正遍知者覺知義一故。
即主即父者智解既發必生善業必顯法身以三德體同故。
大覺是後號者即佛陀翻覺也此經下文釋十號為十一句與本業瓔珞經稍同故彼經云一者如來乃至十者佛陀具足十號名世中尊大論第三合無上士調御丈夫為一句乃至世尊為第十號今依經為正故云大覺是後號也歎中則嘆初三號告中乃告最後號初必兼後後必兼前故云其意則遍。
節節明四義者節節即聲召六段文也且約嘆告明四教者如前君父師三允同諸佛能生善業生其智解等皆可論四教義謂佛有權實業分界內外智約空假中然則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若得意旨豈假累書。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一
校注
[0308001] 目錄新作 [0312001] 加一作添 [0313001] 巧功恐誤合作 [0315001] 從下恐脫下字 [0317001] 聞疏作承 [0317002] 云疑去 [0319001] 坻疏作低 [0321001] 代疑伐 [0322001] 以疑似【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7 冊 No. 662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1-2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