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弘明集[3]卷第十八
夫法者何[6]耶。所謂憑准修行。清神洗惑而為趣也。義者何耶。所謂深有所以千聖不改其儀。萬邪莫迴其致者也。俗法五常。仁義禮智信也。百王不易其典。眾賢贊翼而不墜者也。道法兩諦。謂真俗也。諸佛之所由生。群有因之而超悟者也。然則俗保五常。淪惑綿亘。道資兩諦。勝智增明。故真俗為出道之階基。正法為入空之軌躅者也。故論云。非俗無以通真。非真無以遣俗。又云。諸佛說法常依二諦。斯則大略之成教也。至於大小半滿之流。三篋八藏之典。明心塵之顯晦。曉業報之殊途。通慧解以鏡[7]象心。了世相以光神照也。若斯以敘謂之法義也。至於如說修行。思擇靈府者。則四依法正。創究識於倒情。八直明道。策淨心於妄境。三學開其玄府。一貫統其真源。漸染基搆[8]當自得其涯也。但以幽關難啟。匠石易迷。匪藉言方。莫由升附。所以自古道俗同而問津。疎瀹精靈。陶練心術。或著論而導其解。或談述而寫其懷。因言而顯聖心。寄迹而揚玄理者也。昔梁已敘其致。今唐更廣其塵。各有其志。明代代斯言之不絕也。
- 唐廣弘明集法義篇總錄
- 序[14]曆代賢明釋諸疑惑義
- 晉戴安公釋疑論
- 晉戴安[15]公與遠法師書(并答)
- 周道祖難釋疑論
- 戴重與遠法師書
- 戴答周居士難論(并答)
- 遠法師與戴書(并答)
- 何承天報應問(劉少府答)
- 宋謝靈運與諸道人[16]辯宗論(并書)
- 後秦主姚興與安成侯書述佛義
- 通三世等論(并羅什法師答)
- 姚嵩表問諸義(并興答等)
- 唐沙門釋[17]惠淨折疑論(并釋法琳述)
- 齊竟陵王與隱士劉虬書([18]三首)
- 齊沈約內典序
- 齊沈約為皇太子解講疏
- 齊沈約為竟陵王發講疏(并[19]頌)
- 齊沈約為竟陵王解講疏(二首)
- 梁太子綱請帝講(并答往[20]返六首)
- 梁陸雲述御講金字波若序
- 梁蕭子顯敘講波若義
- 皇[21]大子謝講竟啟(并答)
- 梁太子綱上大法頌(并表答)
- 晉安王上太子玄圃講頌(并啟答)
- 梁武帝涅槃經疏序
- 梁湘東王法寶聯[22]壁序
- 梁簡文成實論序
- 梁元帝內典碑銘集林序
- 唐沙門釋玄則禪林妙記集序(二首)
- 唐司元大夫李儼法苑珠[23]琳序
- 梁昭明太子答請講書(并啟答三首)
- 昭明謝勅賚[24]木栖如意啟
- 昭明立二諦義(并道俗二十二人難及解)
- 昭明立法身義(并僧六人往反問答)
- 昭明謝勅看講解二啟
- 昭明謝勅賚涅槃經疏講啟
- 昭明謝勅賚大集經講疏啟
- 梁晉安王與廣信侯書(并答)
- 齊沈約立佛法義論(五首)
- 齊沈約難范縝神滅論
- 陳沙門真觀因緣無性論(并朱世卿自然論)
- 魏收北齊三部一切經願文
- 王褒周藏經願文
- 隋煬帝寶臺經藏願文
- 唐太宗三藏聖教序(并表請謝[25]答)
- 今上述三藏聖教序(并謝答)
- 唐禇亮述注般若經序
- 唐柳宣與翻經大德書(并答)
廣弘明集法義篇第四之初
- 釋疑論 晉處士戴安公
- 與遠法師書
- 難釋疑論 周居士道祖(并答) 重與遠法師書 戴安(并答)
- 報應問 何承天(劉少府答)
- 辯宗論(并問答往返) 宋侍中謝靈運
- 述佛法諸深義 秦主姚興(并答)
- [27]折疑論 唐沙門慧淨(并述)
釋疑論
安處子問於玄明先生曰。蓋聞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又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斯乃聖達之格言。萬代之宏標也。此則行成於己身。福流於後世。惡顯於事業。獲罪乎幽冥。然聖人為善。理無不盡理盡善積。宜歷代皆不移。行無一善惡惡相承。亦當百世俱闇。是善有常門。惡有定族。後世修行復[1]可益哉。又有束修履道。言行無傷。而天罰人楚百羅備[2]纓。任性恣情肆行暴虐。生保榮貴子孫繁熾。推此而論。積善之報竟何[3]在乎。夫五情六[4]慾人心所常有。斧藻防[5]閑外事之至苦。苟人鬼無尤於趣舍。何不順其所甘而強其苦哉。請釋所疑以祛其惑。先生曰。善哉子之問也。史遷有言。天之報施善人何如哉。荀悅亦云。飾變詐而為姦[6]宄者。自足乎一世之間。守道順理者。不免飢寒之患。二生疑之於前而未能辨。吾子惑之於後。不亦宜乎。請試言之。夫人資二儀之性以生。稟五常之氣以育。性有脩短之期。故有彭殤之殊。氣有精麁之異。亦有賢愚之別。此自然之定理不可移者也。是以堯舜大聖朱均是育。瞽叟下愚誕生有舜。顏回大賢早夭絕嗣。商臣極惡令胤[7]剋昌。夷叔至仁餓死窮山。盜跖肆虐富樂自終。比干忠正斃不旋踵。張湯酷吏七世[8]珥貂。凡此比類不可稱[9]言。驗之聖賢既如彼。求之常人又如此。故知賢愚善惡脩短窮達。各有分命。非積行之所致也。夫以天地之玄遠。陰陽之廣大。人在其中豈[10]惟𥺀米之在太倉。毫末之於馬體哉。而匹夫之細行。人事之近習。一善一惡皆致冥應。欲移自然之彭殤易[11]聖於朱舜。此之不然居可識矣。然則積善積惡之談。蓋施於勸教耳。何以言之。夫人生而[12]靖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性欲既開流宕莫檢。聖人之救其弊。因神道以設教。故理妙而化敷。順推遷[13]而抑引。故功玄而事適。是以六合之內論而不議。鑽之而不知所[14]由。日用而不見所極。設禮學以開其大[15]矇。名法以束其形跡。賢者倚之以成其志。不肖企及以免其過。使孝友之恩深。君臣之義篤。長幼之禮序。朋執之好著。背之則為失道之人。譏議以之起。向之則為名教之士。聲譽以之彰。此則君子行已處心。豈可須臾而忘善哉。何必[16]修教責實以期應報乎。苟能體聖教之幽旨。審分命之所鍾。[17]庶可豁滯於心府不祈驗於冥中矣。安處子乃避席曰。夫理蘊千載念纏一生。今聞吾子大通之論。足以釋滯疑祛幽結矣。僕雖不敏請佩斯言。
與遠法師書
安公和南。弟子常覽經典。皆以禍福之來由於積行。是以自少束修。至于白首行不負於所知。言不傷於物類。而一生艱楚荼毒備經顧景。塊然不盡。唯已夫冥理難推近情易纏。每中[18]宵幽念。悲慨盈懷。始知脩短窮達自有定分。積善積惡之談。蓋是勸教之言耳。近作此釋疑論。今以相呈想消息之餘脫能尋省。戴安公和南。
難釋疑論
近見君釋疑論。蓋即情之作。料檢理要殆乎有。中但審分命之守似未照其本耳。福善莫驗亦僕所常惑。雖周覽六籍逾深其滯。及覩經教始昭然有歸。故請以先覺語當今之學者也。君[22]以為審分命所鍾可無祈驗於冥中餘慶之言[23]在於勸教。請審分命之旨。為當宅情於理任而弗營[24]邪。為忘懷闇昧直置而已邪。若宅情於理則理未可喻。善惡紛互逆順莫檢。苟非冥廢豈得弗營。若直置而已。則自非坐忘事至必感。感因於事則情亦[25]昇降。履信獲祐何能不慶。為惡弗罰焉得無怨。雖欲忘懷其可得乎。靖求諸己其效明矣。又勸教之設必傍實而動。直為訓之方不可一塗而盡。故或若反而後會。或曉昧於為言。是以塗車芻靈堂室異詔。或顯其遠或[26]徵其近。令循教之徒不苟求於分表。飲和之士[27]自足於仁義。故深淺並訓而民聽不濫。而神明之[28]頤蘊於妙物。豈得顯稱積善。正位履霜而事與教反理與言違。夷齊自得於安忍。顏冉長悲於履和。恐有為之言或異於此。若謂商臣之徒教所不及汲引之端蓋中智已還。而安于懷仁不沒其身。臧會以[A1]僭有後魯國。則分命所鍾於何而審。玄明之唱更為疑府矣。是以古之君子知通[29]圮之來其過非新。賢愚壽夭兆明自昔。楚穆以福濃獲沒。蔡靈以善薄受禍。郗[30]宛以釁深莫救。宋桓以愆微易唱。故洗心以懷宗。練形以聞道。拔無明之沈根。翳貪愛之滯網。不祈驗於冥中。影[31]嚮自徵。不期存於應報。而慶罰[32]以彰。故能反步[33]八極水鏡萬有。但微明之道理隔常域。堯孔拯其麁宜有未盡。史遷造其門而未踐乎室。惜其在無聞之世。故永悲以窮年。君既涉其津。亦應不遠而得。此乃幽明之所寄。豈唯言論而已。乖敘多年聊以代懃。
來論又以為。天地曠遠人事細近。一善一惡無關冥應。然則天網恢恢疎而遂失耶。莫見乎隱。莫顯乎微。但盈換藏於日用。交賒昧乎理緣。故或乖於視聽耳。山崩鍾應。不以路遠喪感。火澤革性不以同象成親。詳檢數端可以少悟矣。
重與遠法師[1]書
安公和南。[2]間作釋疑論以寄其懷。故呈之匠者思聞啟誨。既辱還告開示宗轍。并送周郎難甚有趣致。但理本不同。所見亦殊。今重[3]申鄙意答周。復以相呈。旨誠可求而辭不自暢。想脫覽省。戴公和南。
[4]釋疑論答周居士難
間以暇日因事致感。脫作釋疑以呈法師。既辱還告[6]并來難。辭喻清贍致有旨歸。但自覺。雖先觀者莫悟。所見既殊孰是能正。苟懷未悟請共盡之。僕所謂能審分命者。自呼識拔常均妙鑒理宗校練名[7]實比驗古今者耳。不謂淪溺生死之域欣慼失得之徒也。苟能悟彭殤之壽夭。則知脩短之自然。察堯舜於朱均。以得愚聖之有分。推淵商之善惡。足明冥中之無罰。等比干盜跖。可識禍福之非行。既能體此[8]數事。然後分命可審。不祈冥報耳。若如來難。宅情於理則理未可喻。靖求諸己其明效矣。此乃未喻由於求己。非為無理可喻也。若舍己而外鑒。必不遠而復矣。
難曰。勸教之設必傍實而動。直為訓之方不可以一塗而盡。僕豈謂聖人為教反真空設邪。[9]夫善惡生於天理。是非由乎人心。因天理以施教。順人心以成務。故幽懷體仁者挹玄風而載悅。肆情出轍者顧名教而內掬。功玄物表。日用而忘其惠。理蘊冥寂。濤之不見其宗。非違虛教以眩於世也。是以前論云。因神[10]通以[11]設。故理妙而化敷。順推遷而[12]相引。故功玄而事適者也。
難曰。安于懷仁不沒其身。臧會以[A2]僭有後魯國。則分命所鍾於何而審。玄明之唱更為疑府矣。答曰。斯乃所以明善惡之有定不由於積行也。若夫仁者為善之嘉行。安于懷之而受福。[A3]僭者反理之邪事。臧會為[13]之而獲後。良由分應沒身非履仁之所移命當為後非行[A4]僭之能罰。豈異比干忠正而嬰[14]剖心之戮。張湯酷吏而獲七世之[15]祜哉。苟斯理之不殊。則知分命之先定矣。乃同玄明之有分。非為成疑府也。
難曰。古之君子知通[A5]圮之來其過非新。賢愚壽夭兆明自昔。楚穆以福濃獲沒。蔡靈以善薄受禍。郄宛以釁深莫救。宋桓以愆微易唱。答曰。夫通[A6]圮非新。壽夭自昔。信哉斯言。是僕所謂各有分命者也。若夫福濃獲沒釁深莫救。此則報應之來有若影嚮。蔡靈以善薄受禍。商臣宜以極逆[16]羅殃。宋桓以愆微易唱。邾文應用行善延年。而罪同罰異福等報殊。何明鑒於蔡宋而獨昧於楚邾乎。君所謂不祈驗於冥中影嚮自[17]微。不期在於應報而慶罰以彰。於斯躓矣。
難曰。然則天網恢恢疎而遂失耶。莫見乎隱。莫顯乎微。但盈換藏於日用。交賒昧於理緣。答曰。夫天理冥昧變狀難明。且當推[A7]已兆[18]之終古。考應報之成跡耳。至於善惡禍福。或有一見斯自遇與事會。非冥司之真驗也。何以明之。若其有司當如之治國長之一家。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必罰。使修行者保其素履極逆者受其酷禍。然後積善之家被餘慶於後世。積不善之家流殃咎乎來世耳。而今則不然。或惡深而莫誅。或積善而禍臻。或履仁義而亡身。或行肆虐而降福。豈非無司而自有分命乎。若以盈換藏於日用。交賒昧於理緣者。但當報對遲晚不切目前耳。非為善惡舛錯是非莫驗。推斯而言。人之生也。性分夙定。善者自善。非先有其生而後行善以致於善也。惡者自惡。非本分無惡長而行惡以得於惡也。故知窮達善惡愚智壽夭無非分命。分命玄定於冥初。行跡豈能易其自然哉。天網不失隱見微顯。故是勸教之言耳。非玄明所謂本定之極致也。既未悟妙推之有宗。亦何分命之可審乎。將恐向之先覺還為後悟矣。言面未日。聊以[19]讜敘。
見重[22]伸釋疑論。辭理切驗善乎校實也。但僕意猶有不[23]同。乃即欲更言所懷。一日侍法師坐。粗共求君意云。氣力小佳當自有酬。因君論旨兼有所見也。僕是以不復稍厝其爝火。須成旨因上。君云。審分命者乃是體極之人既非所同。又僕所立不期存於應報。而慶罰已彰亦不如君所位也。書不盡言。於是信矣。其中小小亦多未喻。付之未遇。
見君與周居士往復。足為賓主。然佛教精微難以事詰。至於理玄數表義隱於經者。不可勝言。但恨君作佛弟子。未能留心聖典耳頃得書論亦未始暫忘。年衰多疾不暇有答。脫因講集之餘。粗綴所懷今寄往。試與同疑者共尋。若見其族則比干商臣之流可不思而得。釋慧遠頓首。
答遠法師書
安公和南。辱告并見三報論。旨喻弘遠妙暢理宗。覽省反復欣悟兼懷。弟子雖伏膺法訓誠信彌至。而少遊人林遂不涉經學。往以艱毒交纏。聊寄之釋疑以自攄散。此蓋情發於中而形於言耳。推其俗見之懷。誠為未盡。然三報曠遠。難以辭究。弟子尋當索歸必覲展。冀親承音旨[3]蓋祛其滯。諸懷寄之周居士。戴安公和南。
報應問
西方說報應。其枝末雖明而[4]根本常昧。其言奢而寡要。其譬迂而無徵。乖背五經。故見棄於先聖。誘掖近情。故得信於季俗。夫欲知日月之行。故假察於[5]璿機。將伸幽冥之信。宜取符於見事。故鑑燧懸而水火降。雨宿離而風雲作。斯皆遠由近驗幽以顯著者也。夫鵝之為禽。浮清池咀春草眾生蠢動弗之犯也。而庖人[6]執焉尠有得免刀爼者。燕翻翔求食。唯飛蟲是甘。而人皆愛之。雖巢幕而不懼。非直鵝燕也。群生萬有往往如之。是知殺生者無惡報。為福者無善應。所以為訓者如彼。所以示世者如此。余甚惑之。若謂燕非蟲不甘故罪所不及。民食芻豢奚獨嬰辜。若謂禽[7]豕無知而人識經教。斯則未有經教之時。畋漁網罟亦無罪也。無故以科法入中國。乃所以為民陷穽也。彼仁人者豈其然哉。故余謂。佛經但是假設權教。勸人為善耳。無關實敘。是以聖人作制推德翳物。我將我享寔膺天祜。[8]田獲三品賓庖[9]豫焉。若乃見生不忍死。聞聲不食肉。固君子之所務[10]也。竊願高明更加三思。
答何[11]承天
敬覽高話。辭切證明。所謂彼上人者難為酬對者也。然如來窮理盡性因感成教。故五善思啟。戒品為之設。六蔽待祛。般若為之照。薰以十善淨以無漏。畢竟解脫至菩提而已矣。斯末之所以明而本之不昧者耶。孔以致孝為務。則仁被四海。釋以大慈為首。則化周五道。導物之迹非乃冥耶。但應有麁精終然自殊耳。凡覽般若諸經。不以無孔為疑。何獨誦丘之書而有見棄之言乎。以龍鬼之陋尚感聖而至誘掖得信。豈季俗而已哉。足下據見在之教。以詰三世之[12]辯。奢迂之怪固不待言。若許因果不謬猶形之與影。徵要之効如合符也。若日月之行。幽明之信。水火之降。風雲之作。皆先因而後果。不出感召之道。故緣起鑑能致水。緣滅燧不招火。一切諸法從緣起滅耳。若鵝之就斃味登爼鼎燕之獲免無取鹽梅。故鵝殺於人猶虫死於燕。鵝虫見世受。人燕未來報。報由三業。業有遲疾。若人入孝出悌揚于王庭君親。無將將[13](音埒)而必誅。此見報之疾著乎視聽者也。若忠為令德剖心沈淵劫掠肆殺有幸而免。此後報之遲疎而不失者也。善惡之業。業無不報。但過去未來非耳目所得。故信之者寡。而非之者眾耳。科法清淨滌塵開慧。中國弗思謂為陷穽。非我無謀秦弗用也。勸人為善。誠哉斯言。然權者謂實非假設也。故文王廢伯邑考而立武王權也。周適非王[14]發有天命。禮是疎制理固從實。伯[15]廢發立實也。各從其實德用交歸。自非大智孰能預之。經云。善權方便亦復如是耳。夫民生而殺性之欲也。飲血席毛在上皇之世矣。聖人去殺非教殺也。但民[16]殺未盡而化宜漸損。雖將享三品尊薦厚賓。然湯開其網。孔[17]釣不綱。詩翼五豝。禮弗身踐。據茲而觀。作者之心見矣。今忍不食[18]成己慈之心。若推不忍於視聽之表。均不食於見聞之內。其至矣哉。其至矣哉。祇藉[19]嘉評伸以管窺。實相無言言成戲論。既不自是想亦同非。若高明之譬。請俟諸君子。
同遊諸道人。並業心神道求解言外。余枕疾務寡頗多暇日。聊伸由來之意。庶定求宗之悟。
釋氏之論。聖道雖遠積學能至。累盡鑒生[22]方應漸悟。孔氏之論。聖道既妙。雖顏殆庶體無鑒周。理歸一極。
有新論道士以為。寂鑒微妙不容階級。積學無限何為自絕。今去釋氏之漸悟而取其能至。去孔氏之殆庶而取其一極。一極異漸悟能至非殆庶。故理之所去雖合各取。然其離孔釋矣。余謂二談救物之言。道家之唱得意之說。敢以折中。自許竊謂新論為然。聊答下意。遲有所悟。
法勗問。敬覽清論。明宗極雖微而一悟頓了。雖欣新剖竊有所疑。夫明達者以體理絕欲。悠悠者以迷惑嬰累。絕欲本乎見理。嬰累由於乖宗。何以言之。經云。新學者離般若便如失明者。無導是為懷理。蕩患於茲顯矣。若涉求未漸於大宗希仰。猶累於塵垢則永劫劬勞。期果緬邈既懷猶豫。伏遲嘉訓。初答。道與俗反理不相關。故因權以道之。權雖是假旨在非假。智雖是真能為非真。非真不傷真。本在於濟物。非假不遂假。[1]濟則反本。如此[2]永劫無為空。懃期果有如皎日。
勗再問。案論。孔釋其道既同。救物之假亦不容異。而神道之域。雖顏也孔子所不誨。實相之妙。雖愚也釋氏所必教。然則二聖建言何乖背之甚哉。再答。二教不同者。隨方應物所化地異也。大而[3]較之。[4]監在於民。華人易於見理。難於受教。故閉其累學而開其一極。夷人易於受教難於見理。故閉其頓了而開其漸悟。漸悟雖可至昧頓了之實。一極雖知寄絕累[5]學之冀。良由華人悟理無漸而誣道無學。夷人悟理有學而誣道有漸。是故權實雖同其用各異。昔向子期以儒道為一。應吉甫謂孔老可齊。皆欲窺宗。而況真實者乎。勗三問。重尋答。以華夷有險易之性。故二聖敷異同之教。重方附俗。可謂美矣。然淵極朗鑒作則於上。愚民蒙昧伏從於下。故作則宜審其政。伏從必是其宗。今孔廢聖學之路。而釋開漸悟之逕。筌蹄既已紛錯。群黎何由歸真。三答。冬夏異性。資春秋為始末。晝夜殊用。緣[6]晨暮以往復。況至精之理豈可逕接至粗之人。是故傍漸悟者。所以密造頓解。倚[7]禮教者。所以潛成學聖。學聖不出六經。[8]而六經得頓解。不見三藏。而以三藏果筌蹄歷然。何疑紛錯。魚兔既獲群黎以濟。
僧維問。承新論法師。以宗極微妙不容階級。使夫學者窮有之極。自然之無有若符契。何須言無也。若資無以盡有者。焉得不謂之漸悟耶。初答。夫累既未盡。無不可得。盡累之弊。始可得無耳。累盡則無。誠如符契將除其累。要須傍教。在有之時學而非悟。悟在有表託學以至。但階級教愚之談。一悟得意之論矣。維再問。論云。悟在有表得不以漸。使夫涉學希宗當日進其明。不若使明不日進與不言同。若日進其明者得非漸悟乎。
再答。夫明非漸至信由教發。何以言之。由教而信則有日進之功。非漸所明則無入照之分。然向道善心起。損累[9]生垢伏。伏似無同善似惡乖。此所務不俱非心本無累。至夫一悟萬滯同盡耳。
維三問。答云。由教而信。則有日進之功。非漸所明。則無入照之分。夫尊教而推宗者。雖不永用。當推之時。豈可不暫[10]合無耶。若許其暫合。猶自賢於不合非漸如何。
三答。暫者假也。真者常也。假知無常。常知無假。今豈可以假知之暫而侵常知之真哉。今暫合賢於不合。誠如來言竊有微證。[11]巫臣諫莊王之[12]日。物賒於己。故理為情先。及納夏姬之時。已交於物。故情居理上。情理雲互物己相傾。亦中[13]知之率任也。若以諫[14]自為悟。豈容納時之惑耶。且南為聖也。北為愚也。背北向南。非停北之謂。向南背北。非至南之稱。然向南可以[15]向南背北。非是停北。非是停北。故愚可去矣。可以至南。故悟可得矣。[16]
[17]慧驎演僧維問
當假知之一合與真知同異。
初答。
與真知異。
驎再問。
以何為異。
再答。假知者累伏故。理暫為用用暫在理。不恒其知。真知者照寂故理常為用用常在理。故永為真知。
驎三問。累不自除。故求理以除累。今假知之一合理實在心。在心而累不去。將何以去之乎。
三答。累起因心。心觸成累。累恒觸者心日昏。教為用者心日伏。伏累彌久至於滅累。然滅之時在累伏之後也。伏累滅累貌同實異。不可不察。滅累之體。物我同忘有無一觀。伏累之狀。他己異情空實殊見。殊實空異己他者入於滯矣。一無有同我物者出於照也。
驎維問。三世長於百年。三千廣於赤縣。四部多於戶口。七寶妙於石沙。此亦方有小大。故化有遠近。得不謂之然乎。
初答。事理不同恒成四端。自有小大各得其宜。亦有賢愚違方而處。所謂世同時異物是人非。譬割鷄之政亦有牛刀佩璽而聽。豈皆唐虞。今謂言[1]折體盡於武城。長世皆覃於天下。未之聞也。且俱稱妙覺而國土精粗。不可以精粗國土而言聖有優劣。景迹之應本非所徵矣。
維再問。論云。或道廣而事狹。或事是而人非。今不可以事之[2]小大而格道之粗妙。誠哉斯言。但所疑不在此耳。設令周孔實未盡極。以之應世。故自居宗。此自是世去聖遠未足明極。夫降妙數階以接群粗。則粗者所不測。然數階之妙非極妙之謂。推此而言。撫世者於粗為妙。然於妙猶粗矣。以妙[3]乘粗。則無[4]往不盡。以粗求妙。則莫覩其[5]原。無往不盡。故謂之窮理。莫覩其原。故仰之彌高。今豈可就顏氏所崇而同之極妙耶。
再答。今不藉顏所推。而謂之為極。但謂顏為庶幾。則孔知[6]幾矣。且許禹昌言。孔非本談。以堯則天體無是同。同體至極豈計有之小大耶。
維三問。凡世人所不測。而又昌言者皆可以為聖耶。
三答。夫昌言賢者尚許其賢。昌言聖者。豈得反非聖耶。日用不知百姓之迷蒙。惟佛究盡實相之崇高。今欲以崇高之相而令迷蒙所知。未之有也。苟所不知。焉得不以昌言為信。既以釋昌為是。何以孔昌為非耶。
竺法綱問。敬披高論探研宗極。妙判權實存旨儒道。遺教孔釋昌言折中。允然新論。可謂激流導源瑩拂發暉矣。詳複答勗維之問。或謂因權以通。或學而非悟爾。為玄句徒設。無關於胸情焉。竊所未安。何以言之。夫道形天隔幾二險絕。學不漸宗曾無髣髴。馳騁有端思不出位。神崖曷由而登幾峰[7]所從而超哉。若懃務於有而坐體於無者。譬猶揮毫鍾張之[8]側功侔羿養之能。不然明矣。蓋同有非甚[9]閡尚不可以翫此而善彼。豈況乎有無之至背而反得以相通者耶。
又云。累既未盡。無不可得。盡累之弊。始可得無耳。
[10]問曰。夫膏[A8]肓大道摧輈玄路。莫尚於封有之累也。蓋有不能祛有。祛有者必無未有。先盡。
有累然後得無也。就如所言累盡則無爾。為累之自去實不無待。實不無待則不能不無。故無無貴矣。如彼重暗自晞無假火日。無暇火日則不能不設。亦明無尚焉。落等級而奇頓悟。將於是乎躓矣。暇任之餘幸思嘉釋。
釋慧琳問。三復精議。辨㦎二家斟酌儒道。實有懷於論矣。至於去釋漸悟遺孔殆庶。蒙竊惑焉。釋云有漸。故是自形者有漸。孔之無漸亦是自道者無漸。何以知其然耶。中人可以語[11]上。久習可以移性。孔氏之訓也。一合於道場非十地之所階。釋家之唱也。如此漸絕文論二聖詳言。豈獨夷束於教華拘於理。將恐斥離之辯辭長於新論乎。勗道人難云。絕欲由於體理。當謂日損者以理自悟也。論曰。道與俗反本不相關。故因權以通之。物濟則反本。問曰。權之所假習心者。亦終以為慮乎。為曉悟之日與經之空理都自反耶。若其永背空談翻為[12]未說。若始終相扶可修教而至。[13]不答維驎。假知中殊為藻艶。但與立論有違。假者以旋迷喪理。不以鑽火致惑。苟南向可以造越。[14]北背可以棄燕。信燕北越南矣。慮空可以洗心。[15]損有可以祛累。亦有愚而空聖矣。如此但當懃般若以日忘瞻郢路而驟進。復何憂於失所乎。將恐一悟之唱。更躓於南北之譬耶。
答綱琳二法[16]師
披覽雙難欣若暫對。藻豐論博蔚然滿目。可謂勝人之口。然未厭於心。聊伸前意無由言對。執筆長懷。謝靈運和南。
答綱公難
來難云。同有非甚[17]閡。尚不可以翫此而善彼。豈況乎有無之至背而反得以相通者耶。此是拘於所習以生此疑耳。夫專翫筆札者。自可不工於弧矢。弧矢既工復翫筆札者。何為不兼哉。若封有而不向宗。自是封者之失。造無而去滯何為不可得[18]皆。借不兼之有。以詰能兼之無。非惟鍾胡愧射於更李羿養慚書於羅趙。觸類之躓始充巧歷之歎。今請循其本。夫憑無以伏有。伏[1]之則有[2]忘。伏時不能知。知則不復辨。是以坐忘日損之談近出老莊。數緣而滅經有舊說。如此豈累之自去實無之所濟。且明為晦新功在火日。但火日不稱功於幽闇。般若不言惠於愚[3]憃耳。推此而往。詎俟多云。
答琳公難
孔雖曰語上。而云聖無階級。[4]釋[5]維曰一合。而云物有佛性。物有佛性其道有歸。所疑者漸教。聖無階級其理可貴。所疑者殆庶。豈二聖異塗將地使之然。斥離之[6]難始是有在辭長之論無乃角弓耶。
難云。若其永背空談翻[7]為未說。若始終相扶可循教而至。可謂公孫之辭辯者之囿矣。夫智為權本。權為智用。今取聖之意則智即經之辭。則權傍權以為檢。故三乘咸蹄筌。既意以歸宗。故般若為魚兔。良由民多愚也。教故迂矣。若人皆得意。亦何貴於攝悟。假知之論旨明在有者能為達理之諫。是為交賒相傾。非悟道之謂。與其立論有何相違。燕北越南有[8]遇空聖。其理既當。頗獲於心矣。若懃者日忘瞻者驟[9]進。亦實如來言。但懃未是得瞻未是至。當其此時可謂向宗。既得既至可謂一悟將無同。轡來馳而云異[10]𨅊耶。
[11]王衛軍問
論曰。由教而信有日進之功。非漸所明。無入照之分。
問曰。由教而信而無入照之分。則是闇信聖人。若闇信聖人理不關心。政可無非聖之尤。何由有日進之功。
論曰。暫者假也。真者常也。假知無常。常知無假。又曰。假知累伏。理暫為用用暫在理。不恒其知。
問曰。暫知為假知者。則非不知矣。但見理尚淺。未能常用耳。雖不得與真知等照。然寧無入照之分耶。若暫知未是見理。豈得云[12]轉理暫為[13]用。又不知以[14]為稱知。
論曰。教為用者心日伏。伏累彌久至於滅累。
問曰。教為用而累伏。為云何伏耶。若都未見理專心闇信。當其專心唯信而已。謂此為累伏者。此是慮不能並。為此則彼廢耳。非為理累相權能使累伏也。凡厥心數孰不皆然。如此之伏根本未異。一倚一伏循環無已。雖復彌久累何由滅。
弘曰。一悟之談常謂有心。但未有以折中異同之辯。故難於厝言耳。尋覽來論所釋良多。然猶有未好解處。試條如上為呼可容。此疑不既。欲使彼我意盡覽者。泠然[15]又對無兆兼當造膝。執筆增懷。真不可言。
王弘敬謂答王衛軍[16]問
問曰。由教而信而無入照之分。則是闇信聖人耶。若闇信聖人理不關心。[17]政[18]可非聖之尤。何由有日進之功。
答曰。顏子體二未及於照則向善。已上莫非闇信。但教有可由之理。我有求理之志。故曰關心。賜以之二。回以之十。豈直免尤而已。實有日進之功。
問曰。暫知為假。知者。則非不知矣。但見理[19]向淺。未能常用耳。雖不得與真知等照。然寧可謂無入照之分耶。若暫知未是見理。豈得云理暫為用。又不知以何稱知。
答曰。不知而稱知者。政以假知得名耳。假者為名非暫知如何。不恒其用豈常之謂。既非常用。所以交賒相傾。故諫人則言政理悅已則犯所知。若以諫時為照。豈有悅時之犯。故知言理者浮談。犯知者沈惑。推此而判。自聖已下無淺深之照。然中人之性有崇替之心矣。
問曰。教為用而累伏。為云何伏耶。若都未見理專心闇信。當其專心唯信而已。謂此為累伏者。此是慮不能並。屬此則彼廢耳。非為理累相[20]權能使累伏也。凡厥心數孰不皆然。如此之伏根本[21]末異。一倚一伏循環無已。雖復彌久累何由滅。
答曰。累伏者屬此則廢彼。實如來告。凡厥心數孰不皆然。亦如來旨。更恨不就學人設言而以恒物為譏耳。譬如藥驗者疾易痊。理妙者吝可洗。洗吝豈復循環。疾痊安能起滅。則事不侔居然已辨。但無漏之功。故資世俗之善。善心雖在五品之數。能出三界之外矣。平叔所謂冬日之陰。輔嗣亦云。遠不必携。聊借此語以況入無果無阻隔。靈運[22]自一悟理。質以經誥。可謂俗文之談。然書不盡意。亦前世格言。幽僻無事聊與同行道人。共求其衷猥辱高難。[23]辭微理析莫不精究。尋覽彌日欣若暫對。輒復更伸前論。雖不辯酬。釋來問且以示懷耳。海嶠岨逈披敘無期。臨白增懷。眷歎良深。謝靈運再拜。
與安成侯[6]嵩書
吾曾以己所懷疏條摩訶衍諸義。圖與什公[8]平詳厥[9]衷。遂有[10]哀。故不復能斷理。未久什公尋復致變。自爾喪[11]戎相尋無[12]復意事。遂忘棄之。近以當遣使送像。欲與卿作疏。箱篋中忽得前所條本末。今送示卿。徐徐尋撫。若於卿有所不足者。便可致難也。見卿[13]未日並可以當言笑。
吾前試通聖人三達觀以諮什公。公尋有答。今并送。往[14]請此事皆是昔日之意。如今都無情懷。如何矣。
通三世[15]論
曾問諸法師明三世或有或無。莫適所定。此亦是大法中一段處所而有無不[16]泮。情每慨之。是以[17]忽疏野懷聊試孟浪言之。誠[18]知孟浪之言不足以會理。然胸襟之中欲有少許意。[19]子不能默已。輒疏條相呈。匠者可為折衷。余以為三世一統循環為用。過去雖滅其理常在。所以在者。非如阿毘曇注言。五陰塊然喻若足之履地。真足雖往厥迹猶存。[20]當來如火之在木。木中欲言有火耶。視之不可見。欲言無耶。緣合火出。經又云。聖人見三世。若其無也。聖無所見。若言有耶。則犯常嫌明過去未來雖無。眼對理恒相因。苟因理不絕聖見三世無所疑矣。
[21]什法師答
雅論大通甚佳。去來定無此作不通。佛說色陰。三世和合總名為色。五陰皆爾。又云。從心生心。如從穀生穀。以是故知。必有過去無無因之咎。又云。六識之意識。依已滅之意為本而生意識。又正見名過去業未來中果法也。又十[22]力中第二力知三世諸業。又云。若無過去業則無三[23]途報。又云。學人若在有漏心中。則不應名為聖人。以此諸比。固知不應無過去。若無過去未來則非通理經。法所不許。又十二因緣是佛法之深者。若定有過去未來則與此法相違。所以者何。如有穀子地水時節[24]牙根得生。若先已定有則無所待有。若先有則不名從緣而生。又若先有則是常倒。是故不得定有不得定無。有無之說唯時所宜耳。以過去[25]法起行業。不得言無。
又云。今不與[26]目對。不得言有。雅論之通甚有佳致。又大品所明。過去如不離未來現在如。未來現在如亦不離過去如。此亦不言無也。此實是經中之大要。俟得高對通復盡之。[27]通不住法住[28]般若眾生之所以不階道者有著故也。是以聖人之教恒以去著為事。故言以不住般若。雖復大聖玄鑒應照無際。亦不可著。著亦成患。欲使行人忘彼我遺所寄。汎若不繫之舟。無所倚薄則當於理矣。
通聖人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聖人之教。玄通無涯。致感多方。不可作一途求。不可以一理推。故應粗以粗。應細以細應。理固然矣。所以放大光明現諸神變者。此應十方諸大菩薩將紹尊位者耳。若處俗接麁。復容此事耶。阿含經云。釋氏之處天竺四十餘載。衣服飲食受諸患痛。與人不別。經又云。聖人亦入鹿馬而度脫之當在鹿馬。豈異於鹿馬哉。若不異鹿馬應世常流。不待此神變明矣。每事要須自同於前物。然後得行其化耳。
通三世
眾生歷涉三世。其猶循環。過去未來雖無眼對。其理常在。是以聖人尋往以知往。逆數以知來。
通一切諸法空
[29]夫道者以無為為宗。若其無為。復何所有耶。
[30]安成侯姚嵩表
臣言。奉珠像承。是皇后遺囑所建。禮覲之日永慕罔極。伏惟感往增懷。臣言。先承。陛下親營像。事每注心延望遲冀。暫一禮敬不悟聖恩垂及。乃復與臣供養此像。既功寶並重。且於制作之理擬。若神造中來。所見珠像誠當奇妙。然方之於此信復有間瞻。奉踊躍實在無量。夫受乾施者無報。蒙恩隆者無謝。雖欲仰陳愚誠。亦復莫知所盡。臣言。
[1]臣言。奉陛下所通諸義。理味淵玄[2]辭致清勝。[3]簡詣踰於二篇。妙盡侔乎中觀。詠之翫之。紙已致勞而心猶無厭。真可謂當時之高唱累劫之宗範也。但臣頑闇思不參玄。然披尋之日真復詠歌弗暇不悟。弘慈善誘乃欲令參致問難。敢忘愚鈍輒位敘所懷。豈曰存難。直欲諮所未悟耳。臣言。
[4]臣言。上通三世甚有深致。既已遠契聖心。兼復抑正眾說。宗塗亹亹超絕常境。欣悟之至。益令賞味增深。加為什公研[5]該兼備。實非愚臣所能稱盡。正當銘之懷抱以為心要耳。臣言。
[6]臣言。上通不住法住般若義云。眾生所以不階道者。有著故也。聖心玄詣誠無不盡。然至乎標位六度。而以無著為宗。取之於心誠如明誨。即之[7]于事脫有未極。夫無著雖妙似。若有不即真兩冥。有不即真兩冥。恐是心忘之謂耳。竊尋玄教如更有以。謹牒成言以攄愚見。故經云。以無所捨法具足檀波羅蜜。以此三事不可得故。三者既冥有無。無當無當之理即同幻化。以此而推。恐不住之致。非[8]直忘彼我遺所寄而已。
[9]難上通聖人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詔云。放大光明諸神變者。此自應十方諸大菩薩將紹尊位者耳。斯理之玄固非庸近所參。然不已之情猶欲言所未達。夫萬有不同精麁亦異。應彼雖殊而聖心恒一。恒一故圓以應之。不同故權以濟之。雖鹿馬而未始乖其大。雖現神變而未始遺其細。故淨名經云。如來或以光明而作佛事。或以寂寞而作佛事。顯默雖異而終致不二。然則於小大之間。恐是時互說耳。如[10]華手經。初佛為德藏放大光明。令諸眾生普蒙其潤。又思益經中網明所問。如來三十三種光明。一切遇者皆得利益。法華經云。佛放眉間相光亦使四眾八部咸皆生疑。又云。處闇眾生各得相見。苟有其緣雖小必益。苟無其因雖大或乖。故般若經云。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必得無上道。又以神變令三惡眾生皆生天上。以此而言。至於光明神變之事似存平等。敢緣慈顧輒竭愚思。若復哀矜重[11]開道者。豈直微臣獨受其賜。
[12]難通一切諸法皆空
詔云。[13]夫道者以無為為宗。若其無為復何所為耶。至理淵淡。誠不容言。然處在涉求之地。不得不尋本以致悟。不審明道之無為為當。以何為體。若以妙為宗者。雖在帝先而非極。若以無有為妙者。必當有不無之因。因稱俱未冥。詎是不二之道乎。故論云。無於無者必當有於有。有無之相譬猶脩短之相形耳。無理雖玄將恐同彼斷常。常猶不可。況復斷耶。然則有無之[14]肆。乃是邊見之所存。故中論云。不破世諦故則不破真諦。又論云。諸法[15]若實則無二諦。諸法若空則無罪福。若無罪福凡聖無泮。二苟無。泮道何所益。[16]由臣闇昧未悟宗極。唯願仁慈重加誨諭。
[17]姚興答
卿所難問。引喻兼富理極深致。實非[18]膚淺所能具答。今為當都格以相酬耳。卿引般若經云。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必得無上道。即經所言。未聞有凡流而得見光明者。如釋迦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當斯之時。經不言有群品而得見其怪而異之者。皆是普明之。徒以斯言之定不。為群小也。卿若以眾生為疑者。百億菩薩豈非眾生之謂耶。然經復云。普明之詣釋迦。皆與善男子善女人持諸華香來供養釋迦。及致供養之徒。自應普蒙其潤也。但光明之作本不為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得蒙餘波者。其猶蠅附驥尾得至千里之舉耳。
卿又引神變令三惡眾生得生人天。若在鹿為鹿。在馬為馬。而度脫之。豈非神變之謂耶。華手思益法華諸經所言。若云放大光明。自應與大品無異也。若一一光明以應適前物。此作非[19]大所通。夫光明之與寂寞。此直發意有參差其揆一也。卿引經言。施者受者財物不可得。與不住法不住般若未有異。二者直是始終之教也。統而言之。俱是破著之語耳。何者罪不罪施者受者及財物都不可得。若都不可得。復何所著。是勸無所著明矣。卿又問。明道之無為為[20]宗同。諸法之自空為妙空。無以成極耶。又引論中二諦之間言。意所不及道之無為所寄耶。吾意以[21]為。為道止無為。未詳所以宗也。何者夫眾生之所以流轉生死者。皆[1]著故也。若欲止於心即不復[2]生。既不生死。潛神玄漠與空合其體。是名涅槃耳。既曰涅槃。復何容有名於其間哉。夫道以無寄為宗。若求寄所在。恐乃惑之大者也。吾所明無為不可為有者。意事如隱尋求或當小難。今更重伸前義。卿所引中論。即吾義宗。諸法若不空則無二諦。若不有亦無二諦。此定明有無不相離。何者若定言有則無以拔高士。若定明無則無以濟常流。是以聖人有無兼抱而不捨者。此之謂也。然諸家通第一義。廓然空寂無有聖人。吾常以為殊太[3]遙遠不近人情。若無聖人知無者誰也。
[10]折疑論
太子中舍辛諝。學該文史。誕傲自矜。心存道術。輕弄佛法。染翰著論詳略釋宗。時有對者。諝必碎之于地。謂僧中之無人也。慧淨法師不勝其侮。乃裁論以擬之曰。披覽高論博究精微。旨贍文華驚心眩目。辯超炙輠理跨聯環。幽難勃以縱橫。掞藻紛其駱驛。非夫哲士誰其溢心。瞻彼上人固難與對。輕持不敏寧酬客難來。論云。一音演說各隨類解。蠕動眾生皆有佛性。然則佛陀之與[12]先覺語從俗異。智慧之與般若義本玄同。習智覺。若非勝因。念佛慧。豈登妙果。答曰。大哉斯舉也。深固幽遠理涉嫌疑。今當為子略陳梗概。若乃問同答異。文郁郁於孔書。名一義乖。理明明於釋典。若名同不許義異。則問一不得答殊。此例既昇彼並自沒。如有未喻更為提撕。夫以住無所住。萬善所以兼修。為無不為。一音所以齊應。豈止絕聖棄智抱一守雌冷然獨善義無兼濟。較言優劣其可倫乎。二宗既辯百難斯滯。論云。必彼此名言遂可分別。一音各解乃翫空談。答曰。誠如來旨。亦須分別。竊以。逍遙一也。鵬鷃不可齊乎九萬。榮枯同也。椿菌不可齊乎八千。而況爝火之侔日月。浸灌之方時雨。寧有分同明潤而遂均其曜澤哉。至若山[13]毫一其小大。彭殤均其壽夭。[14]莛楹亂其橫竪。施厲混其妍[15]蚩。斯由相待不定相奪可忘。莊生所以絕其有封。非謂未始無物。斯則以余分別攻子分別。子亡分別即余亡分別矣。君子劇談幸無虛論。一言易失駟馬難追。斯文[16]誡矣。深可慎哉。
論云。諸行無常觸類緣起復心有待資氣涉求。然則我淨受於熏修。慧定成於繕剋。答曰。無常者故吾去也。緣起者新吾來也。故吾去矣。吾豈常乎。新吾來矣。吾豈斷乎。新故相傳。假熏修以成淨。美惡更代。非繕剋而難功。是則生滅破於斷常。因果顯乎中觀。斯寔莊釋玄同東西理會。而吾子去彼取此。得無謬乎。
論[17]云。續鳧截鶴庸詎真如。草化蜂飛何居弱喪。答曰。夫自然者報分也。熏修者業理也。報分已定。二鳥無[A9]羨於短長。業理資緣。兩蟲有待而飛化。然則事像易疑沈冥難曉。幽求之士[18]淪惑罔息。至乃道圓四果尚昧衣珠。位隆十地猶昏羅縠。聖賢固其若此。而況庸庸者乎。自非鑒鏡三明雄飛七辯。安能妙契玄極敷究幽微。貧道藉以受業家門朋從是寄。希能擇善敢進芻蕘。如或鏗然願詳金牒。於是辛氏頂受斯文頓裂邪網(斯[19]疑前。周沙門姚道安二教論已有成解但未見者謂辛草創)[20]有李遠問舍人者。曾讀斯論。意所未詳便以示沙門法琳請更廣其義類琳。乃答曰。蒙示辛氏與淨法師齊物論。大約兩問。詞旨宏贍理致幽絕。既開義府特曜文鋒。舉佛性平等之談。別群生各解之說。陳彼此之兩難。辯玄同之一門。非夫契彼寰中孰能[21]振斯高論。美則美矣。疑頗疑焉。何者尋上皇朝徹。始流先覺之名。法王應物。爰標佛陀之號。智慧者蓋分別之小術。般若者乃無知之大宗。分別緣起。所以強稱先覺。無知性寂。於是假謂佛陀。分別既[22]影於外有數。無知則於內無心。於外有數。分別之見不亡於內無心。誘引之功莫匱。甚秋毫之方巨岳。踰尺鷃之比大鵬。不可同年而語矣。莊生云。吾亡是非不亡彼此。庸詎然乎。所以小智不及大智。小年不及大年。惟彭祖之特聞。非眾人之所逮也。況三世之理不差二諦之門可驗。是以聖立因果。凡夫有得聖之期。道稱自然。學者無成道之望。從微至著。憑繕剋而方研。乘因趣果。藉薰修而始見。彼既知而故問。余亦述而略答。詳夫一音普被。弱喪由是同歸。四智廣覃。真如以之自顯。自顯也者惟微惟彰。同歸也者孰來孰去。蓋知隨業受報。二鳥不嫌其短長。因濕致生。兩蟲無擇於飛化。不存待與無待。明即待之非待矣。請試論之。昔闞澤有言。孔老法天。諸天法佛。洪範九疇承天制用。上方十善奉佛慈風。若將孔老以匹聖尊。可謂子貢賢於仲尼跛鼈陵於駿驥。欲觀渤澥更保涓流。何異蔽目而視毛端。却行以求郢路。非所應也。非所應也。
且王導周顗宰輔之冠蓋。王濛謝尚人倫之羽儀。次則郗超王謐劉璆謝[1]客等。並江左英彥七十餘人。皆學綜九流才映千古。咸言性靈真要可以持身濟俗者。莫過于釋氏之教。及宋文帝與何尚之王玄保等。亦有此談。如其宇內並遵斯要。吾當坐致太平矣。尚之又云。十善暢則人天興。五戒行則鬼畜絕。其實濟世之玄範。豈造次而可論乎。中舍學富才高文華理切。秦懸一字蜀挂千[2]金。何以當茲奇麗也。不量管見輕陳鄙俚。敢此有酬。示麻續組耳。李舍人得琳重釋。渙然神解重疑頓消。仍以斯論廣于視聽。故得二文雙顯。各[3]其志乎。
廣弘明集卷第[4]十八
校注
[0221003] 卷第十八【大】,法義篇序【明】 [0221004] (法義…一)七字【大】,〔-〕【明】 [0221005] 之一【大】,唐終南山釋氏序【宋】【元】 [0221006] 耶【大】*,邪【明】* [0221007] 象【大】,蒙【宋】【元】【明】 [0221008] 當自【大】,自當【宋】【元】【明】 [0221009] (梁代…述)七百六字【大】,(廣弘明集卷第二十,法義篇第四之一,唐終南山釋道宣集)二十三字【明】 [0221010] 集弘明【大】,弘明集【宋】【元】 [0221011] 法義【大】,法義篇【宋】【元】 [0221012] 義【大】,論【宋】【元】 [0221013] 勅【大】,勅一【元】 [0221014] 曆【大】,歷【宋】【元】 [0221015] 公【大】,〔-〕【宋】【元】 [0221016] 辯【大】*,辨【宋】【元】* [0221017] 惠【大】,慧【宋】【元】 [0221018] 三【大】,二【宋】【元】 [0221019] 頌【大】,序【宋】【元】 [0221020] 返【大】,反【宋】【元】 [0221021] 大【大】,太【宋】【元】 [0221022] 壁【大】,璧【元】 [0221023] 琳【大】,林【宋】【元】 [0221024] 木栖【大】,水犀【宋】【元】 [0221025] 答【大】,答自然論【宋】【元】 [0221026] 安【大】*,安公【元】* [0221027] 折【大】,析【宋】【元】 [0221028] 安【大】,安公【明】 [0222001] 可【大】,何【宋】【元】 [0222002] 纓【大】,嬰【宋】【元】【明】 [0222003] 在【大】,杜【明】 [0222004] 慾【大】,欲【宋】【元】【明】 [0222005] 閑【大】,閒【明】 [0222006] 宄【大】,詭【宋】【元】【明】 [0222007] 剋【大】,克【明】 [0222008] 珥【大】,千【宋】 [0222009] 言【大】,數【宋】【元】【明】 [0222010] 惟【大】,唯【宋】【元】【明】 [0222011] 聖【大】,愚聖【元】【明】 [0222012] 靖【大】,靜【宋】【元】【明】 [0222013] 而【大】,如【宋】 [0222014] 由【大】,田【宋】 [0222015] 矇【大】,朦【明】 [0222016] 修【大】*,循【宋】*【元】*【明】* [0222017] 庶【大】,廣【宋】【元】 [0222018] 宵【大】,霄【明】 [0222019] 遠法師答【大】,(答戴處士書,釋慧遠)八字【明】 [0222020] 想患【大】,相悉【元】【明】 [0222021] 亦並【大】,並亦【宋】【元】【明】 [0222022] 以【大】,子【宋】【元】【明】 [0222023] 在【大】,存【宋】【元】【明】 [0222024] 邪【大】下同,耶【宋】下同【元】下同【明】下同 [0222025] 昇【大】,升【宋】【元】【明】 [0222026] 徵【大】,微【宋】【元】【明】 [0222027] 自【大】,自守【元】【明】 [0222028] 頤【大】,賾【宋】【元】【明】 [0222029] 圮【CB】,𡉏【大】下同,否【元】【明】下同,圯【麗-CB】 [0222030] 宛【大】*,苑【宋】* [0222031] 嚮【大】下同,響【宋】下同【元】下同【明】下同 [0222032] 以【大】,已【宋】【元】【明】 [0222033] 八【大】,〔-〕【宋】【元】【明】 [0223001] 書【大】*,書戴安【明】* [0223002] 間【大】,聞【宋】 [0223003] 申【大】,伸【宋】【元】【明】 [0223004] (釋疑…難)八字【大】,答周居士難釋疑論【明】 [0223005] 戴安公【大】,〔-〕【明】 [0223006] 并【大】,并送【宋】【元】【明】 [0223007] 實【大】,寶【宋】 [0223008] 數【大】,難【宋】【元】【明】 [0223009] 夫【大】,答曰夫【明】 [0223010] 通【大】,道【宋】【元】【明】 [0223011] 設【大】,設教【宋】【元】【明】 [0223012] 相【大】,抑【宋】【元】【明】 [0223013] 之【大】,足【宋】 [0223014] 剖【大】,割【宋】【元】【明】 [0223015] 祜【大】*,祐【宋】*【元】*【明】* [0223016] 羅【大】,罹【宋】【元】【明】 [0223017] 微【大】,徵【元】【明】 [0223018] 之【大】,於【宋】【元】【明】 [0223019] 讜【大】,儻【宋】 [0223020] 周居士【大】,答戴處士【明】 [0223021] 書【大】,書周道祖【明】 [0223022] 伸【大】*,申【宋】*【元】*【明】* [0223023] 同【大】,固【宋】 [0224001] 遠法師【大】,與戴處士【明】 [0224002] 書【大】,書釋慧遠【明】 [0224003] 蓋【大】,益【宋】【元】【明】 [0224004] 根【大】,即【宋】【元】【明】 [0224005] 璿機【大】,琁璣【宋】【元】【明】 [0224006] 執【大】,報【宋】 [0224007] 豕【大】,豸【宋】【元】【明】 [0224008] 田【大】,固【宋】【元】【明】 [0224009] 豫【大】,也【明】 [0224010] 也【大】,豫【明】 [0224011] 承天【大】,衡陽書【明】 [0224012] 辯【大】下同,辨【宋】下同【元】下同【明】下同 [0224013] 音埒【大】,〔-〕【宋】【元】【明】 [0224014] 發【大】,廢【宋】 [0224015] 廢發【大】,慶廢【宋】,邑廢【元】【明】 [0224016] 殺【大】,教【宋】【元】【明】 [0224017] 釣【大】,約【宋】 [0224018] 成【大】,誠【宋】【元】【明】 [0224019] 嘉評【大】,來誶【宋】【元】【明】 [0224020] 辯宗論【大】,與諸道人辯宗論【明】 [0224021] (諸道…答)八字【大】,〔-〕【明】 [0224022] 方【大】,不【元】【明】 [0225001] 濟【大】,濟物【宋】【元】【明】 [0225002] 永【大】,之【元】【明】 [0225003] 較【大】,校【宋】【元】【明】 [0225004] 監在於民華人【大】,監民【宋】【元】,華民【明】 [0225005] 學【大】,覺【宋】 [0225006] 晨【大】,辰【宋】【元】【明】 [0225007] 禮【大】,孔【宋】【元】【明】 [0225008] 而六經【大】,六經而【宋】【元】【明】 [0225009] 生【大】,出【元】【明】 [0225010] 合【大】,令【宋】【元】【明】 [0225011] 巫【大】,誣【宋】【元】 [0225012] 日【大】,言【宋】【元】【明】 [0225013] 知【大】,智【宋】【元】【明】 [0225014] 自【大】,日【宋】【元】【明】 [0225015] 向【大】,至【明】 [0225016] 卷第二十終【明】 [0225017] 卷第二十一辯宗論之餘之首【明】 [0226001] 折【大】,游【宋】【元】【明】 [0226002] 小大【大】,大小【宋】【元】【明】 [0226003] 乘【大】,求【宋】【元】【明】 [0226004] 往【大】,住【宋】【元】【明】 [0226005] 原【大】,源【宋】【元】【明】 [0226006] 幾【大】*,機【宋】*【元】*【明】* [0226007] 所【大】,何【明】 [0226008] 側【大】,則【宋】【元】【明】 [0226009] 閡【大】,礙【宋】【元】【明】 [0226010] 問【大】,論【明】 [0226011] 上【大】,上人【宋】 [0226012] 未【大】*,末【明】* [0226013] 不【大】,下【宋】【元】 [0226014] 北背【大】,背北【明】 [0226015] 損【大】,捐【宋】【元】【明】 [0226016] 師【大】,難并書【明】 [0226017] 閡【大】,閱【宋】【元】【明】 [0226018] 皆【大】,背【宋】【元】【明】 [0227001] 之【大】,久【宋】【元】【明】 [0227002] 忘【大】,妄【宋】 [0227003] 憃【大】,蠢【明】 [0227004] 釋【大】,精【宋】 [0227005] 維【大】,雖【宋】【元】【明】 [0227006] 難【大】,歎【宋】【元】【明】 [0227007] 為【大】,與【宋】【元】【明】 [0227008] 遇【大】,愚【宋】【元】【明】 [0227009] 進【大】,集【宋】 [0227010] 𨅊【大】,轍【宋】【元】【明】 [0227011] 王衛軍問【大】,問謝永嘉王弘【明】 [0227012] 轉【大】,〔-〕【明】 [0227013] 用【大】,用者【宋】【元】 [0227014] 為【大】,何【明】 [0227015] 又【大】,後【宋】【元】【明】 [0227016] 問【大】,問并書謝靈運【明】 [0227017] 政【大】*,正【宋】*【元】*【明】* [0227018] 可【大】,可無【宋】【元】【明】 [0227019] 向【大】,尚【宋】【元】【明】 [0227020] 權【大】,推【元】【明】 [0227021] 末【大】,未【宋】【元】 [0227022] 自【大】,白【宋】【元】【明】 [0227023] 辭微【大】,詞徵【宋】【元】【明】 [0228001] (王衛…書)六字【大】,重答謝永書王弘【明】 [0228002] 超【大】,起【元】【明】 [0228003] 爾【大】,爾身【宋】,爾耳【元】【明】 [0228004] 竺道生【大】∞答王衛軍書【明】 [0228005] 答王衛軍書【大】∞竺道生【明】 [0228006] 嵩【大】,姚嵩義述佛【明】 [0228007] 姚興【大】,後秦主姚興【明】 [0228008] 平【大】,評【宋】【元】【明】 [0228009] 衷【大】,哀【宋】【元】【明】 [0228010] 哀【大】,衷【宋】 [0228011] 戎【大】,我【宋】 [0228012] 復【大】*,後【宋】*【元】*【明】* [0228013] 未【大】,來【明】 [0228014] 請【大】,諸【宋】【元】【明】 [0228015] 論【大】,論諮什法師【明】 [0228016] 泮【大】*,判【明】* [0228017] 忽【大】,忽縱【宋】 [0228018] 知【大】,知知【宋】【元】【明】 [0228019] 子【大】,了【宋】【元】【明】 [0228020] 當【大】,常【明】 [0228021] 什法師答【大】,答後秦主姚興書鳩摩羅什【明】 [0228022] 力【大】,方【宋】【元】【明】 [0228023] 途【大】,塗【宋】【元】【明】 [0228024] 牙【大】,芽【宋】【元】【明】 [0228025] 法【大】,〔-〕【宋】 [0228026] 目【大】,自【元】,昔【明】 [0228027] 通不住法住般若七字宋元明三本俱為別行 [0228028] 般若【大】,般若後秦主姚興【明】 [0228029] 夫【大】,大【宋】【元】【明】 [0228030] (安成…表)六字【大】,謝後秦主姚興珠像表姚嵩【明】 [0229001] 臣言前行明本有上後秦主姚興佛義表九字 [0229002] 辭【大】*,詞【宋】*【元】*【明】* [0229003] 簡【大】,間【元】【明】 [0229004] 臣言【大】,〔-〕【明】 [0229005] 該兼【大】,覈該【元】【明】 [0229006] 臣言【大】,〔-〕【宋】【元】【明】 [0229007] 于【大】*,於【明】* [0229008] 直【大】,真【宋】【元】【明】 [0229009] (難上…方)十三字【大】,〔-〕【明】 [0229010] 華【大】,筆【明】 [0229011] 開道【大】,關導【宋】【元】,開導【明】 [0229012] (難通…空)八字【大】,〔-〕【明】 [0229013] 夫【大】,大【明】 [0229014] 肆【大】,津【宋】【元】【明】 [0229015] 若【大】,〔-〕【宋】 [0229016] (由臣…悟)六字【大】,昧未悟由臣闇【宋】 [0229017] 姚興答【大】,答安成侯姚嵩後秦主姚興【明】 [0229018] 膚【大】,庸【宋】【元】【明】 [0229019] 大【大】,人天【宋】【元】【明】 [0229020] 宗【大】,當【宋】【元】【明】 [0229021] 為【大】,謂【宋】【元】【明】 [0230001] 著【大】,著欲【元】【明】 [0230002] 生【大】,生死【宋】【元】【明】 [0230003] 遙遠【大】,逕廷【元】【明】 [0230004] (安成…表)六字【大】,重上後秦主姚興表姚嵩【明】 [0230005] 心【大】,心口【宋】【元】【明】 [0230006] 戴【大】,載【宋】 [0230007] 𧹞【大】,赦【宋】【元】【明】 [0230008] 得表前行明本有重答安成侯姚嵩七字 [0230009] 惛【大】,昬【宋】【元】【明】 [0230010] 折【CB】【麗-CB】【磧-CB】【宋】,析【大】 [0230011] 沙門【大】,〔-〕【明】 [0230012] 先【大】,大【宋】【元】【明】 [0230013] 毫【大】,豪【宋】【元】【明】 [0230014] 莛【大】,廷【宋】【元】 [0230015] 蚩【大】,媸【宋】【元】【明】 [0230016] 誡【大】,誠【宋】 [0230017] 云【大】,曰【明】 [0230018] 淪惑【大】,論或【宋】【元】【明】 [0230019] 疑【大】,擬【宋】【元】【明】 [0230020] 有【大】,廣析疑論釋法琳有【明】 [0230021] 振【大】,震【宋】【元】【明】 [0230022] 影【大】,〔-〕【宋】【元】【明】 [0231001] 客【大】,容【宋】【元】【明】 [0231002] 金【大】,金法琳徒礪鈆【元】【明】 [0231003] 其【大】,共【宋】 [0231004] 十八【大】,二十一【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2 冊 No. 2103 廣弘明集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3-0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