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義海卷第三十(經十之三)
(凡遇圓相即是標辭與䟽同其上文)。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
於大眾中重復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
(䟽問妄想也未聞五陰總是妄想而名有殊有本云微妙開示)。
又此五陰為併銷除為次第盡。
(問除斷頓漸也併即頓也)。
如是五重詣何為界。
(問邊際也界分也)。
惟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明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
(眼目左右之言皆喻心也心明照了如目之見)。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
(精真法身也妙明般若也圓淨解脫也三德圓融唯一本覺死生苦道也塵垢業煩惱也斯則妙性圓明離諸名相耳)。
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精真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不更具敘色之與心三種相續故云乃至虛空無為尚是妄生豈況有為一切諸法狂癡故有故如認影○標一迷真心認物為己○解私謂精真中道也妙明寂照也寂故即假照故即空三諦融通元無塵垢總名本覺圓淨此單論真性也乃至下單論妄想生起諸法斯元下合明真妄發生世間所以爾者無前單論則不知離義無後合明則不知即義迷頭認影事匪條然)。
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
(䟽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不名為妄故云無因自諸妄想展轉相因交妄發生遞相為種故云於妄想中立因緣性)。
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說有因緣猶是妄執更認自然迷中倍者故云眾生妄心計度○標彼虛空幻生者前云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解立因緣性謂自他共性并下自然則四性備矣彼虛空性此指體性之性既由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空猶幻有世界可知故法華云知法常無性者是也眾生於無性中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妄心分別計度)。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若知妄起許說因緣妄元無生說誰因緣因緣尚是妄中建立而況不知是妄推為自然耶○標起信云眾生以不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動念現六塵境即是五陰妄想也○解據理合云不知妄所起說妄因緣反顯知妄則不說也故前文云既稱為妄云何有因今言知妄而說因緣者縱而言之即以諸妄為後妄之因也如前文云自諸妄想展轉相因若妄元無下奪而言之因緣尚無自然安在以勝況劣用遣執情耳)。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䟽五陰之因元妄所結此即於妄想中立因緣性也此因緣性妄中權立欲令了法元無所有是故同名一妄想耳○標但一虛妄更無由緒○解此結前所談亦生後所答)。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
(䟽正指是想也攬父母遺體而合成此身遺體即是想愛流出故云父母想生汝之託陰亦是想愛而來以想遺體為勝境故識即趣彼結成胎臟故云汝心非想不來傳命斯則三處妄想和合結成此體也○標前文云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耳)。
如我先言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酢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酢出。
(䟽引前釋成也即引破想陰文懸崖酢物俱不到身由汝所思便能生汝口足酸水若非妄想同類孰有水等生焉通倫猶同類也)。
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結歸立名也以此驗之如何非想是故應知妄想凝結即成色陰故云堅固○標前文云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逈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有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解汝體遺體也想謂欲想子在中陰時若無欲想則不能來父母欲想中受胎如我下引前破想陰喻顯此妄想)。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澁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䟽前四句躡前色陰動身之想即明受陰是妄想也由因下正顯也因想梅等便有受領若非領納焉得水生此受亦是妄想轉變妄生領納也二驅馳者領比違順生苦樂法遂成損益為彼所使照境而領虛通無礙故曰虛明○標前文云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澁想陰當知亦復如是此喻在後耳○解由因受生者因想故受生也能動色體即形受酸澁也當知色受想二陰妄想相由而起必不相離故前文云汝體先因父母想生下文云種種取像心生形取皆同懸崖酢物之想由是明之此三妄想其體麤現非如行識幽微難見所以前三中所發天魔其相亦麤後二陰中所發心見二魔其相亦細汝今現前下正示受相也順益即樂受違損即苦受合有非違非順即不苦不樂受但是文略耳)。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䟽初二句標念慮即想身之驅役皆想所為也身非下釋初三句反質若非想類何以隨念種種下五句正顯凡取前境先須想像後身隨之想若是實何須形取形若非想自不能行二既相須豈非虛妄故云與念相應寤寐雖異皆是想為寐既成夢夢非有實應知寤想豈是實耶則汝下結是知現今想像念慮正由妄情搖動故爾焉不是妄融色質通心念變境像成夢寐故云融通妄想○標前喻想陰屬此第三今受陰喻第二妄想文云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澁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復如是○解心生形取謂心念若生形質必取想高酸起取之驗也寤寐等由想成夢以顯妄念常無間然)。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髮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
(䟽顯行相也初二句標行陰遷流微細難覺故云不住密移也甲長下釋前二句釋不住後一句顯密移)。
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如必是真汝可無覺。
(標非汝又不可是汝又無憑)。
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䟽示虛妄也真猶實也行陰若非汝體何得相代不停又若實是汝身何不知覺生滅非汝不可是汝無憑故知虛妄則汝下結想名密移難覺故云幽隱○標前文云譬如瀑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行陰當知亦復如是以遷流生滅為義)。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恒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
(䟽牒指識體也初三句牒計也行人所認微細明了離生滅湛然不動目為常住者即識陰也於身下指體也識陰豈越見聞覺知此約用指也○標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覩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覆覩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薰有何籌筭。
(䟽正顯虛妄也初二句反標若此湛明是真實性不合容受虛妄習氣習氣即種子也何因下九句順釋憶忘俱無者初若有憶則有忘時元既無憶故不說忘覆覩者再見也再見既無所遺此則容受妄習故知虛妄非真甚明則此下結示也受薰持種發起現行流注生滅不可計矣○標知見無見斯則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解名恒常者諸解並謂識已離行無生滅故也今觀此中五陰次第應通二義一者如向觀行中次第所顯二者秖就阿難等現前而示若然則精明不搖亦未必[A1]已離行陰也真際曰此陰通收八識用動體常見聞精明同一識陰私謂節公意以見聞為用則動精明為體則常而不知今文即以見聞為精明動用為常體何則識無所存徧在諸根根對境時雖涉於用用在無記未起善惡指此無記名為精明湛不搖處若約分齊明之五識五意識并第六心王皆是其處也佛恐眾生計此為常故寄阿難先且定云名恒常者若實精真不容習妄此破其常也精謂精明真即恒常何因下示妄習相念念受薰者以昔覩奇物納種在識若不受薰覆覩前異必無記憶之相既不忘失則知中間常為無明念念薰習薰習即妄何精真之有乎)。
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寧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合開此之妄想無時得滅。
(䟽正顯微細也識陰離行故名為湛不是常住故云非真喻急流者凡夫二乘全不覺知十地[A2]已前雖覺未盡故云流急不見若非想元等者顯此正是妄想根本以第八識為界趣生之本也非汝下四句明難斷互用合開者寄根明發故云互用開令無隔合為一體也如前文云返流全一六用不行開即是合故無二別若非證真此難滅矣○標微細生住異滅流注不息妙覺方盡)。
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細微精想。
(䟽因細得名也此是諸識之中串習機要亦名精明湛不搖處故云湛了即本識也有而若無故云罔象罔無也象似也非有形質故曰虛無望前行陰最為其細再三示云細微精也○標前四謂之妄想此識陰名之精想蓋是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有情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前文云譬如有人取頻伽缾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國識陰當知亦復如是○解六根互用等始破見思故安想得滅即麤垢先落也問上文受薰約無明說今妄想滅何止見思耶答無明所薰亦見思種子故前指見物有憶有忘正是麤相合種現雖盡而根本猶存非謂六根得真互用問此首楞嚴體無不圓宗無不極至於破陰力用何短乎答非是力用不恊體宗由辯魔中五十重境皆從分段五陰妄想中現今齊此論滅故且至六根互用若如前又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即破根本無明有異此中顛倒妄想也往人未曉所說雷同更請後賢精究斯義)。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䟽此五即是眾生所受報法故通名受亦曰五取蘊眾生取此為自體故○標前阿難問云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故也若總明五陰本因同一妄想為別顯成色受想行識五受陰妄想耳)。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䟽答詣何為界也界即因義亦是分義因依界分際限別故故云因界)。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色謂形色空謂顯色俱色蘊攝妄色妄空互形互顯故略舉色空攝一切盡○標前文云汝見虛空徧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是色邊際○解孤山曰四大圍空而成色質)。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
(䟽觸有違順即成苦樂二受離無違順但捨受也○標前文云汝身現搏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是受邊際○解資中曰觸有苦樂離即成捨俱名為受)。
唯記與忘是想邊際。
(䟽記憶忘失取像攀緣俱為想陰之分齊耳○標前文云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䟽生滅遷流剎那四相但是生滅皆行分也○標前文云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流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是行邊際○解私謂三相遷流俱屬行陰略舉生滅以攝於異)。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䟽湛前行陰合歸識陰見識不動認為真湛齊此名為識陰邊際以見行陰是生滅法離生滅處必是湛寂就所認處即識分齊也○標前文云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皆同異失準是識邊際○解湛生滅之際入精明之處方名合湛合同也以行相異而識體同故)。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䟽答前為頓銷除為次第盡也生起則從細至麤從內感外一切諸法唯識變故故云生因識有除斷則先麤後細從外向內如浣衣磨鏡麤垢先落然生起時實非前後一念頓變以約麤細作此說耳圓頓觀法斷亦非次功行成時自然爾也○解孤山曰約生則由內造外從細至麤如著衣也故迷理有識乃至有色約滅則由外至內從麤至細如脫衣也故悟理色盡乃至識盡)。
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䟽前約生起除斷道理合然若定作此解焉知虛妄故須先理後事頓悟漸除方了修證之義耳理則頓悟者若約證悟圓理即一斷一切斷無前後也如前文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解悟亦然圓覺云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念即無念一切頓盡由真性中本無妄故故云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者五陰妄法名之曰事陰既麤細不同法爾麤者先去解行雖頓斷自有序日出孩生皆喻此也○解私謂此文總略不易甄明且約二義釋其大節一者以此四句俱就觀行位伏義釋之謂依理頓悟乘悟修觀用觀併銷而其五陰在運麤者先除細者後盡故曰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前文所明五陰區宇次第而顯者即其義也二者以上二句約相似位說下二句約觀行位說觀行可見相似位者從入初信似證三諦名理則頓悟圓破五陰名乘悟併銷但此併銷有盡未盡盡在七信未在已前上文所明五陰若盡能超五濁者即其義也問孤山云色盡在觀行位受盡在初二兩信想盡在三四行盡在五六識盡入七信已去今何以總判五陰盡在七信將非好辯矯異先說乎答非好辯也誠有以也一按文二詳義且按文者前色陰盡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受陰盡得意生身隨往無礙想陰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行陰盡於涅槃天將大明悟識陰盡即得現前諸根互用凡此五者豈非皆是六根清淨之明文乎二說義者如前說色陰妄想云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以此觀之色由想生色陰若亡想陰必盡想陰若盡既無陳習豈非[A3]已斷思惟煩惱耶況想陰之前受陰盡時得意生身若不斷思出分段死安得意生乎受盡尚爾想行識盡不亦例然又則色陰盡者能超劫濁前明劫濁從見虛空徧十方界即名為濁是則劫濁盡時不應見空空見若除受等四陰復何所在故知五濁超必同時不可以常塗所談較其倫次也圓師所解恐非經意古云說經者傳先儒之言非從[A4]己出不得相讓讓之則其道不明余忝傳先佛之言果有以也亦何敢讓哉)。
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䟽此引前說結責未解也如前文云巾體是同因結有異又云畢竟同中生畢竟異又云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即結解時云何同除此皆理則頓悟事非頓除如何再問耶頓漸悟修如圓覺䟽○解所皆先說亦有頓漸二義巾體是一以喻真性悟則成頓也巾結有異以喻妄想除則成漸也原夫天巾由次第而結亦次第而解所譬六根及以五陰生之與滅一往相類再研有殊何者以六根義橫五陰義竪故且如六根迷真起妄因妄成根必無先眼次耳等異至於反妄歸真亦無從麤至細之理豈非橫義耶前以結解次第為喻者但取六根差別及選擇圓通謂之次第也今明五陰亦迷真起妄因妄成陰既云生因識有滅從色除豈非竪義耶若以結解喻之則兩番次第宛有倫緒當知前文舉喻不可以喻難法此中引例不可以根難陰適時之說須曉大綱又前示巾結難成次第至解縈之際一六同時蓋顯一根反源六根解脫今亦如是故相似位一陰若破五陰皆除向所以作兩義釋頓漸之文者亦順斯意也)。
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䟽如上五種妄想即是五陰根本五陰攝一切法故一切法皆妄想也如上文云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汝既悟此故云心得開通亦合他解故云傳示合識若知依正自他俱一妄想即可厭患五蘊自體求趣涅槃常樂何三界之可戀乎故此囑勸弘宣自他俱益也○標令識虛妄者俾行人諳識五陰中五十種魔事同一虛妄也○解付囑流通唯行與教自辯魔來流通行也此下盡經流通教也)。
阿難若復有人徧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於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
(䟽此文校量文雖不多意已周盡七寶財之勝也滿空多之勝也微塵諸佛福田勝也承事供養無虛度者心之勝也又虛空珍寶廣大心奉上諸佛承事供養第一心心無虛度長時心如是布施心境俱勝所獲福德其大矣哉)。
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輪王位況復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徧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
(施佛七錢獲輪王位顯福田中佛福為勝輪王之福七寶具足千子圍繞況盡空珍寶以奉如來所施之物尚窮劫難思其所招福豈有邊際非一切智莫能知矣)。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
(此告語不虛令深信佛所說真實也 標如來真實如五語也)。
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
(䟽示人具極罪也波羅夷此云棄或云不可樂棄故即現無僧用不可樂即當入地獄小乘四棄大乘十重具犯此罪受報無窮故歷十方靡不皆至阿鼻五無間獄○標大乘十棄於殺盜婬妄外更加五酤酒六說在家出家人過七自讚毀他八慳吝九瞋恚十自謗三寶不信因果)。
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
(䟽顯弘經持少也一念心之邊際也夫弘經者時必長久豈有一念而宣說者今顯弘經力大故舉至少以顯殊勝)。
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
(滅罪勝也重罪之人一念弘經其力能翻極重苦報成極樂報)。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及。
(得福勝也前之施福已自難量今此復超千萬億倍喻所不及何奇之若此乎問極重罪人極少時分為人讀說未足可稱何以滅業得福如此殊勝耶答此有多義故獲勝報一所弘之經是佛極談教理行果皆不思議故謂顯如來藏心法法皆是有情無情有性無性齊成佛道此理不思議也佛頂心呪因人果人皆依此法滅惡生善八理化他防邪護正進行彌速能成菩提此教不思議也圓通行門二十五聖觀音為最此行不思議也六十聖位第三漸次便證無生復說乾慧能超因位直入果海此果不思議也二末世多障能於此時弘此極談信解真正實希有故三施福唯得生死之報仍但自利弘經法利能至無漏能令聞者信解無謬展轉利樂無窮盡故由是一念雖少其利愽哉是故能勝前寶施福)。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呪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廣說不盡者即前文云若我說是佛頂光聚悉怛多呪從旦至暮音聲相連字句中間亦不重疊經河沙劫終不能盡此顯經義及持者功德皆不可量也依我下以能得最極之果能離內外魔事用勸如說而行也斯則弘持經者所得所離唯佛與佛乃能知之○解私謂前利他得福此自利成道或以此義釋成上文謂開示未學得福斯勝者良由眾生於教誦持乃至成道所益大故)。
佛說此經已比丘比丘尼。
(標出家二眾)。
優婆塞優婆夷。
(在家行淨行二眾)。
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并初發心大力鬼神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䟽二十五聖及妙吉祥雖各有說功歸於佛緫名佛說三種世間故云一切器界所住境也菩薩二乘智正覺攝餘皆有情世間聖仙童子此仙眾之一也經中有此真言大歡喜者近得世間歡喜遠得出世初地由三義故歡喜一能說人清淨二所說法清淨三所得果清淨由斯義故皆大歡喜○解初發心者圓教外凡或內凡也皆大歡喜通該凡聖孤山曰既聞談常扶律即偏解圓同服醍醐咸霑妙益故大歡喜○䟽絕筆頌曰以此少分贊經力施他流演無窮盡所獲利樂悉迴向菩提實際眾生界)。
首楞嚴經
唐廣州制止寺極量傳(即譯經祖師也出大宋高僧傳)
釋極量中印度人也梵名般剌蜜諦唐言極量懷道觀方隨緣濟物展轉游化漸達支那(印度俗呼廣府為支那名帝京為摩訶支那也)乃於廣州制止道場駐錫眾知博達祈請頗多量以利樂為心因敷祕𧷤神龍元年乙巳五月二十三日於灌頂部中誦出一品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譯成一部十卷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釋迦稍訛正云鑠佉此翻曰雲峯)譯語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授循州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量翻傳事畢會本國怒其擅出經本遣人追攝泛舶西歸後因南使入京經遂流布有唐惟慤法師資中沇公各著䟽解之云。
義䟽跋
首楞嚴經是如來世尊最後之垂範也鞠其所指歸宿處在乎徵心辯見之兩門辯見則恐人認妄覺所明便同吾不見處之真見徵心則使渠離前塵影事見自[A5]己性覺妙明之本心悟此心而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物得真見而父母生身猶彼十方虛空吹一微塵塵物直下兩亡心見自然雙泯無上寶覺圓明真淨者蓋有在於是矣長水大法師璿公親蒙記莂以曩願力而來荷負教乘助佛轉輪妙堪遺囑住首楞嚴王三昧以金剛如幻力製撰大䟽用以發揚乎吾佛無見頂法之深旨顯如來藏心明修行方便辯離魔業行示地位階差出聖教名殊辯趣生因異陳禪那現境以此七利括盡楞嚴大要其間或別列三科重論七大隨文䟽決真俗鎔融唐梵雙彰聖凡一致除疑破執會色明空宗趣了然教兼圓頓一多相即小大互陳行布圓融自在無礙俾學者披經覽䟽即䟽證經不遭枝岐達佛知見譬如得門而直入華屋豈不快哉蓋法師嘗持經中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一則語以問瑯瑘廣照覺禪師覺依其言抗聲而答之遂領旨於言下載之禪書也是故悲願宏廣悟解詳明學海瀾飜辯詞鋒利所造大䟽專於顯明佛意不事文言簡要不繁直截徑正明白顯露開人心眸是為後世典刑所以前作盡廢後來雖有作者亦無過此但是於中採摭要義纂集別行政清涼所謂此等皆是支流或名流類蓋從大部中支出流𣲖者也且夫大䟽與楞嚴大經並行流通蕃衍於無窮者獨一長水耳佛不云乎四人出世為四依菩薩非法師其誰歟咸輝夙福何厚獲此寶書敬寫雄文以備修習庶幾憑仗法流洗滌無始微細沈惑普與法界眾生以此為因地資糧期證如來七常住果積功累德而成無上寶王云。
標指跋
首楞嚴標指要義之作始自皇宋熙寧間大禪師也禪師諱曉月字公晦得法於滁之瑯瑘廣照覺公住洪之泐潭寶峯精舍晚年謝院事引退于盧仙山之道濟庵庵居閑暇日與其徒論楞嚴旨訣就依長水璿師義䟽科目掇其簡要之義于科文之下名其題曰標指要義急欲使世學佛之徒臨文得旨昭然如指諸掌也是時有開士曰應乾者密授智證于東林照覺從師游久即錄而藏諸後出世開法繼踵前席乃出其文遺失禪林中當世得之如居貧獲至寶似執熱濯清風競為鏤板傳于江湖間故已久矣而兵革之後存其正文者蓋尠焉余數年求其文而不能得設得一二者亦殘卷廢軸也紹興乙丑始獲其全帙乃率同志書之庶得洗心易慮於其間終愧未揩待別為書也聊以弊文紀其歲月云云今既編入義海果符前言因以二文併附卷末識者毋致誚焉。
義海絕筆偈
首楞嚴經義海卷第三十
昔隋智者大師聞西竺國有性宗楞嚴晝夜西向作禮願早至此土與諸眾生開佛知見然竟不及見遂宗法華作止觀止觀即此經中妙奢摩他毗婆舍那一義耳竊惟此經旨趣淵𧷤深奧微妙實不可得而心思言議之在明悟而[A7]已矣故云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又云如何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是皆離於見聞覺知絕乎修證行解逮將文殊稟命料揀圓通則曰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信知此法還假聞思修三慧相須而作庶幾盡證反聞自聞之道善哉微塵諸佛涅槃妙門蓋有在於是矣經傳震旦自唐神龍洎宋乾道將五百年其弘揚詮解者無出乎此義海中諸聖師焉但就中有師承不同者以事相觀之似乎互有得失以理性質之正是相與辯明華嚴文殊問明涅槃純陀答難皆此意也閱教之士當究六解一亡之義不可存結此結若存便見是非鋒起余乃宗徒而於此二初無適莫但欲發揚聖教而[A8]已故綜而收之輙於二十五圓通位各附之以贊辭仍以三頌釋其疑難總三十萬言分為三十卷手自書寫募緣入版流通恭請姑蘇神照講師校證其文於中諸師提撕未到處神照亦著語彰明之凡數段焉謂姑蘇曰者是也其他異說紛紜不能備載之耳若夫無見頂法妙蓮華王萬行因華密因了義縱以身為舌亦烏能言其萬萬之一耶儻能隨順章句得義遺言一念發真歸元見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勝淨明心本周法界則五陰六入根塵陰處一切浮塵十方虛空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方知吾佛本不曾說諸師亦不曾詮余所集者亦復妄焉。
乾道丁亥夏至前一日福城靈鳳蘭若遺教比丘咸輝謹書
後序
清淨海眼照映千門妙蓮華王開敷萬行銷慶喜之愛習獲本妙心蕩滿慈之疑情合如來藏星羅眾義月滿一乘首楞嚴經者乃大覺能仁最後垂範示三觀妙門入如來性海謂妙奢摩他三摩禪那也然與諸教或名同而義異或名異而義同圓覺三觀靜幻寂者名同義異涅槃三相定慧捨者名異義同今經正顯心見性也至於二十五聖皆於此三單複圓修而[A9]已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亦由是而已矣至乎玄沙地藏清涼法眼瑯瑘廣照皆得斯經深妙之旨而大振宗風是則禪教同歸定慧齊運者其惟此經焉大唐京都慤法師精鍊十載夢感文殊乘狻猊入其口首解此經目為玄贊文理幽[〡*(耜-耒)*責]盛行西北巨宋長水法師因見瑯瑘廣照禪師問曰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瑯瑘抗聲云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長水於言下大悟遂依賢首國師玉教馬鳴起信五重而釋通之教徹終頓圓融法窮一心玄極而華嚴圓覺楞嚴起信一真法界常住真心一以貫之者也泐潭月禪師徧叅知識亦見瑯瑘妙悟心宗觀長水義䟽文廣乃略其要義名曰標指淨覺法師徧觀諸䟽或筆或削目為集解私有助釋之文符會宗教焉今福唐禪人輝公書記自幼獲斯經翫味欣躍久歷諸方窮究妙旨因觀眾解乃精金美玉共贊大猷集成義海三十卷會眾流而同歸大海耳使展卷明旨大義璨然深達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妙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大矣哉不可得而思議也智彬嘉其運心廣大因為校證其文而求後序自愧荒蕪聊爾隨喜。
時乾道三祀孟冬既望平江府前住松江華嚴教院傳賢首祖教神照大師智彬於重玄古剎
書偈一首(輝書記編集楞嚴諸家註解目曰義海住毗陵華藏比丘智先為說此偈)
首楞嚴經義海卷第三十 牧十
音釋
(度官切聚也)。
諳(烏甘切諳練也)。
[(厂-一)*臣*責](鋤陌切深也)。
萇(直良切)。
舶(傍陌切大船也)。
沇(余凖切)。
莂(并列切記莂謂授將來成佛之記劫國名號之莂也)。
摭(之石切拾也)。
纂(作管切編集也)。
滁(直魚切郡名)。
泐(盧則切泐潭寺名)。
掇(都活切拾取也)。
鏤(落候切刻鏤也)。
綜(子宋切緫括也)。
校注
【經文資訊】《永樂北藏》第 168 冊 No. 1581 首楞嚴經義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永樂北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標此結集者序致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