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經義海卷第十(經三之三)翦十
(凡遇圓相即是標辭與䟽同其上文)。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
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鉢頭摩訶薩多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師等於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此水為復從珠中出空中自有為從月來。
(迦毗羅云黃赤色斫迦羅云輪鉢頭摩云赤蓮華訶薩多未詳此皆外道也太陰精月也方諸出水珠也太陰當中以珠向之而求水也月珠虛空三處徵訖○解孤山曰月正中曰晝淮南子曰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高誘注曰方諸陰燧火蛤也熟拭令熱以向月則水生也許慎注曰諸珠也方石也譯人蓋取許慎之說)。
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流則何待方諸所出不流明水非從月降。
(䟽破月生也前五句正牒破月去人間如日之量故云遠方月光照處皆合成流何獨珠出流則下四句雙結非也照處皆流何用珠出設無流者顯此水性不從月來○解林木既不吐流明知此水非從月降)。
若從珠出則此珠中常應流水何待中霄承白月晝。
(䟽破珠生也珠若生水合常有流不待照月何無水生)。
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洎天皆同淊溺云何復有水陸空行。
(破空生也空若生水有空皆水誰不受溺以空性徧故水亦周徧人天水陸應不各有淊水沒也)。
汝更諦觀月從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盤本人敷設水從何方流注於此。
(緫結無從也月從天升珠持手內盤由人置水自何來)。
月珠相遠非和非合不應水精無從自有。
(破和合無因也言水精者是太陰精之所流故緣中尚無非緣豈有○解精猶性也)。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一處執珠一處水出徧法界執滿法界生生滿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䟽節釋如前)。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
(風性無狀動靜以表)。
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伽梨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此風為復出袈裟角發於虛空生彼人面。
(僧伽梨大衣也袈裟云壞色衣動於此風拂於彼二處及空三皆不生應知虛妄○解真際曰此三衣通稱也)。
阿難此風若復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䟽破衣生也前五句彼衣離體破風性不靜若生衣中應見飛動今何不然我今下六句舉例無風破佛今垂衣不見飛搖獨汝袈裟云何風出衣中未必有潛風處令衣不動)。
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
(此下破空生也此正牒破空若生風何須假汝動衣方有)。
空性常住風應常生。
(此下展轉難也今二句隨空常住難空性無滅風合常有不動衣時何無風出)。
若無風時虛空當滅。
(無風空滅難也若實生風風不起時應是無空)。
滅風可見滅空何狀。
(滅空無辯難物不動時應知風滅空若滅時以何表辯)。
若有生滅不名虛空。
(生滅非空難虛空無為為無生滅今有生滅不名無為)。
名為虛空云何風出。
(反結空不生風也風性搖動虛空寂然豈有寂然而生搖動)。
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破面生也初二句牒從彼下四句破被拂之人面若生風應合順吹汝當受拂汝自整衣不干風出云何其風反吹彼面)。
汝審諦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虛空寂然不叅流動風自誰方鼓動來此。
(重審也衣面空異動靜體殊風從何來吹拂其面)。
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心無從自有。
(破和合無因也動寂不同故云性隔心即是性文變故爾)。
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徧法界拂滿國土生周徧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
(空無有質離色之處即顯是空以對待故故無性也)。
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兼頗羅墯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
(舉事也剎帝利云由主婆羅門云淨志毗舍云坐佑首陀云農者頗羅墯云利根亦捷疾旃陀羅云殺者○解孤山曰剎帝利王種弈世君臨仁恕為志婆羅門淨行也守道居正潔白其操毗舍商賈也貿遷有無逐利遠近首陀農人也肆力疇壟勤身稼穡凢茲四姓清濁殊流婚嫁不通飛伏異路頗羅墯真諦翻捷疾亦利根慈恩云婆羅凢十八姓此居其一也旃陀羅云嚴幟惡業自嚴行持標幟謂搖鈴持竹也)。
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虛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虛空淺深隨出多少此空為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
(䟽標徵也隨出土之多少則見空之淺深虛空與色二俱是假互相因有體不離色今此推徵令知虛妄)。
阿難若復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唯見大地逈無通達。
(破無因生也空若無因鑿前何無鑿後何有無因不成)。
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無空入者云何虛空因土而出。
(破土生此正破也前三句牒破土若生空土出井時應見虛空出土入井若土下四句結非若見土出不見空入云何言空從土而有)。
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
(此轉破也若不見空出土入井則土因空果二無有異土即是空空即是土土出井時何不見空從井而出)。
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因鑿出鑿自出土云何見空。
(破鑿生也前三句正破鑿出若鑿出空鑿自出空云何見土從井而出不因下三句反破不因土因鑿出空因何有)。
汝更審諦諦審諦觀。
(解私謂應以三諦配前因土因鑿無因)。
鑿從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虛空因何所出。
(䟽再審二處也土從地中運鑿移出故云地移)。
鑿空虛實不相為用非和非合不應虛空無從自出。
(此破和合重結無因也鑿空二體也虛實二義也豈相符順而稱和合餘文可知)。
若此虛空性圓周徧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前三句顯虛空之大義虛空若從因緣所生體非周徧復是動搖豈名為大夫言大者常徧為義常故無生滅動搖徧故時處悉有若因緣生此有彼無現有未無緣會則生緣離則滅今比不爾本如來藏本自周徧本不動搖故名為大當知下六句類前四性同受大名咸稱大者皆周徧故無動搖故是藏性中真功德故無方大用徧一切處作利益故豈同方便有名無實而稱大耶○解私謂四大後所以點空均名五大者蓋諸經常談唯四而已此既異彼故特言之下根識中其例亦爾通名大者且從事立智論云佛說四大無處不有故名為大若言大性周徧必須指事即理攝末歸本不可名而名之是謂如來藏也或有直以藏性釋於大名者一何誤哉)。
阿難汝心昬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
(䟽無圓實智故名昬不了常徧故稱迷若虛空性有出入等則體非常亦無徧義豈名為大故勸詳審也)。
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例前可解)。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六根性然小乘多出四大大教始有空名根之與識同名大者未見經出諸圓實教圓觀諸法根境識三周遍不動雖有其義不立大名今此特出真為最後究竟垂範也文四)。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
(標根無自性因境而有見覺是根因色空顯下文由塵發知)。
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昬設居中霄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則明暗等因見分析此見為復與明暗相并太虛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
(䟽此約四句以徵謂一也異也亦一亦異也非一非異也)。
阿難此見若復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明時非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必一於明暗時當滅滅則云何見明見暗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云何成。
(此破一也前四句牒計則明下四句立理若與下六句推破見與境一境滅見亡如何分辯明之與暗若明下三句結非明暗自殊見不隨滅應知此見不與境一)。
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離明離暗及離虛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虛空三事俱異從何立見。
(破異也初三句牒計汝離下四句正難離境何相離明下四句結成畢竟無體上皆正破明暗下二句結破並可知)。
明暗相背云何或同離三元無云何或異。
(破兩亦也同即一也明暗互滅故云相背若與一同見即隨滅如前所破明暗虛空離此無見亦異不可)。
分空分見本無邊畔云何非同見暗見明性非遷改云何非異。
(破雙非也空見無辯故非不一明暗自遷見無生滅故非不異)。
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諦審觀。
(解私謂應以四審配前四句)。
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雍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
(䟽重審也勸細審詳四境之中從何有見)。
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破和合無因也○解檇李曰前四句破因緣生此破無因自然生也)。
若見聞知性圓周徧本不動搖。
(孤山曰前於六根廣破眼見餘根並略今類通顯示其性皆徧聞即耳根覺即鼻舌身根知即意根不言覺者略也)。
當知無邊不動虛空并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䟽見聞覺知同名大者蓋常徧故如前文釋○標性圓周徧顯真見不逐緣生非因境有)。
阿難汝性沉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
(䟽生滅同也非生滅異也為同為異兩亦也見聞既真四句叵得不動周徧其大者歟○標汝性沉淪者小乘所知障在法塵不恱也)。
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齅嘗觸覺觸覺知。
(解檇李曰覺觸覺知皆意根也私謂上云聽齅甞者並約根說唯觸之一字且是觸塵下云覺觸方屬身根斯則與覺知意根不相濫矣)。
妙德瑩然徧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䟽曾則也聽齅甞觸者鼻舌二根境合始覺故名嘗觸覺觸身也覺知意也)。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
(標根境識三猶如交蘆)。
汝今徧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
(解真際曰根但照境故如鏡中識有了別故能標指)。
此識了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於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
(䟽根能照境如鏡照物識能了境分別自他此識分別為從何生○標四處不生顯無生也)。
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
(䟽破根生也有相有見相無見無根尚無形識從何發)。
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
(破境生也相見相待無見無相相猶不立從何有識)。
若生於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辯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
(此下破空生初二句審定不由根境也非見下正破前三句非見不辯四境破非相下三句非相不立五根破相即是緣四境既無即所緣境滅所緣既無五根何有上皆牒破不假根境也)。
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
(正破識從空生也非相非見故云二非即正指空也同無者如龜毛兔角畢竟無故若言其空是有體者豈同物像可形可狀又此虛空昬鈍無辯無辯之空若有所生亦應無辯故云欲何分別○解孤山曰空則同無言無識也應云無則同空互其言耳有非同物言有識也既生於空[A1]已無見相之物是故責云縱發汝識欲何分別)。
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
(䟽破無因也日中無月既無見月之識應知非是無因而有)。
汝更細詳微細詳審。
(解私謂詳見譯相也)。
見託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
(䟽重審生處也睛即浮塵境即明暗成有成無即虛空也識動下二句結非和合動謂能了別也澄謂但照境也)。
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
(前二句例破餘識聞聽即耳鼻覺知即舌身意識不應下二句結無生處識起緣由故云識緣)。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初二句能類當知下所類了別謂識見聞謂根也是生識之根故云了別見聞等)。
阿難汝心麤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
(同異如根中破空謂空生有謂根境非空有謂無因也○標汝心麤浮正同圓覺責金剛藏三疑也彼經云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徧周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十虛十方十界也)。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二乘凡夫外道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故爾)。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
(䟽三科七大即相即性本自不生今則無滅生滅去來皆如來藏圓滿不動清淨本然此是如來宣勝義中真勝義性故云微妙開示身心圓明故云蕩然更無諸法可為所疑故無罣礙)。
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徧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向執心在身中謂言是我真性今知空在心內如片物持於掌間下文亦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解孤山曰各各自知即能覺之智也心徧十方即所覺之理也常住真心徧融十界故曰十方天台智者釋法華經深遠罪福相徧照於十方亦云十方即十界也見十方空者謂十界循業發現之空也迷妄有空此真為小故以掌葉為喻)。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徧圓[企-止+古]裹十方。
(䟽向執心外有法今悟法法唯心離實相外無法可得故世間物皆菩提也○菩提云覺覺即是佛若執無情無佛性者請看此文縱信無情有性仍說不具諸法遂令佛性𣲖成其二一具法佛性謂有情性二不具法佛性謂無情性若此𣲖分何異他說無情草木無佛性耶今立量示云一切草木是有法定具諸法故為宗因云有佛性故同喻如有情正教量云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妙覺湛然周徧法界含吐十方寧有方所稟彼說者宜悉詳之○解一切世間等謂依空立世界也即十界循業發現依正之法耳皆菩提等謂十方虛空十界依正一法叵得皆我真心含裹十方者即此真心具足十界而非斷滅觀此文者豈疑無情有性無情作佛之說耶)。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
(䟽太虛處我心中尚如片物在掌更觀所生微質於心大小若何故舉空中一塵存亡豈辯喻至小也如湛下再舉漚喻了身無生也前喻猶存小相今喻相本無生故此二喻各顯一意○解阿難大眾自觀[A2]己界正報之身也虛空巨海以況心精微塵浮漚以況[A3]己質理即事故若塵存而漚起事即理故如塵亡而漚滅事理不二故曰無從)。
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䟽了謂顯了猶分明也然語辭也明解在心故云自知獲得也迷妄名失了悟名得既言常住不滅故非新得但顯現耳○標顯如來藏性不逐因緣自然永絕戲論○解得分真智知本覺理姑蘇曰阿難獲悟經云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徧十方悟奢摩他了唯心也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悟三摩從真見洞然空如片葉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悟禪那也知一切法即心自性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此乃悟前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三觀頓圓一心本妙為一部之宗體長水指起信初一心本源即此經常住真心也孤山亦以常住真心為體是知真心常住法界本然正是凡聖之本源也三惑既銷三德顯發不歷僧祇而獲法身圓頓真詮斯可見矣)。
禮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讚佛。
(䟽得益在懷蓋承開示故展禮伸讚述益發心也○標此結集家敘阿難意也○解得未曾有謂圓頓之解昔所未有而今得之)。
妙湛緫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䟽初句讚佛佛有三身謂法報應今皆具歎妙湛法身也法身無相湛然常寂無作無為徧一切處不生滅故緫持報身也謂無量劫修行諸度之所顯發緫攝一切無漏功德盡未來際任持不失無有壞滅詶彼因故不動尊者應身也謂隨機感猒求勝劣眾生心中之所顯現真如用相名之為應佛體不動無有作意如月不降百水不升慈善根力法爾如此亦如鏡像隨形所現鏡且不動故以不動為應身也又妙及尊字通上下謂三身一體不三而三體相用法具一切義故名為妙是最究竟極證所顯故名為尊下句嘆法即行法也一經所顯唯此三昧最尊最勝於法自在故稱為王上句理果下句是行理果行三是所詮義必因能詮所詮方顯是故曰法皆具嘆也○解妙湛讚真諦般若德也緫持讚俗諦解脫德也不動讚法身德也又即三而一故曰妙湛即一而三故曰緫持非三非一故曰不動尊者十號之一也由證此三號此之尊首楞嚴大定之緫名此云事究竟也冥三德之理故曰究竟別而往目即奢摩他等三焉阿難以別名而請今舉緫名而嘆此顯圓定三一無礙也出徧小上喻之以王是則行從理而得名教從行而立稱教行理三悉號楞嚴今正舉能詮以歎也如來在世五十年間所說經中最為殊勝故曰世希有也)。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䟽初句斷障即前身心蕩然得無罣礙也下經云從無始來顛倒淪替今言億者舉大數耳妄認四大六塵緣影為身心相迷[A4]己為物觀大觀小皆為顛倒虛妄亂想今聞開示不執不認故名為銷下句悟道即獲本妙心常住不滅也阿僧祇云無數劫波云時分方便教說一切諸佛皆於無數劫中修波羅蜜然後成佛今於此會言下頓悟獲本妙心常住不滅何歷僧祇之有乎故下文云歇即菩提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繁修證又云彈指超無學又圓覺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皆此義也○然據今文且敘解悟如文云各各自知心徧十方知即解也敘雖論解不無證悟以隨人入位淺深不同且如兩教二乘稟權菩薩圓教根住未發信者悟此境界即是解悟若曾[A5]已入信解行位聞法開悟即是證悟更有[A6]已入地住即增道損生乃至妙覺破惑證理發真妙用皆隨位淺深而論廣狹此則一會之眾皆得妙益耳○解億劫顛倒想者即無始無明也不歷僧祇者若婆沙論明三僧祇劫修六度行百劫種相好因然後獲五分法身乃至如唯識云地前歷一僧祇初地滿二僧祇八地至等覺是三僧祇然後獲究竟法泉此皆方便之誤時長行遠今云不歷即同法華八嵗龍女南方作佛華嚴發心便成正覺胎經云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資中曰由前廣破人法二執故此分見如來藏心也又解或是諸佛神力示現暫令得見如華嚴中金剛藏說十地境界恐有不信即入三昧以神通力攝諸大眾皆入身中菩薩既然佛亦如是不爾何故阿難何後方得二果耶私謂此文疑論者久矣而多所未决今試以愚情辯之且經家敘云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身心蕩然等是則說偈領悟非述一人而釋者競以阿難一人為妨者不亦𢩁故當知若約解證言之必屬於證以知為解無的可憑如云正徧知者豈曰解乎須據偈中不歷僧祇獲法身義驗前知字實頓證之智也若釋銷我之言應有二義一者星指諸菩薩及利根二乘等人為我阿難雖在眾中未同其證蓋從多分得悟者稱之也二者設是阿難自稱為我[A7]已同其證斯亦無妨下文所得二果不可以小乘實證為比及夫喻以旅人請入華屋乃為鈍根者發起行相耳苟以下文為疑胡不疑法華[A8]已入實相何於此經遭婬所攝又則此經既獲常心何於涅槃為魔所詈大權引物唯變是宜或曰不然余不知其然也)。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
(䟽初句敘智即佛道無上誓願成也即於此身期獲智故云願今次句敘悲即眾生無邊誓願度也下云除惑即煩惱無盡誓願斷○悲智二法即菩提心正是道體復以要普緫而持之即三法周徧四願具足發菩提心畢於此矣依圓覺䟽頓教因地緫有三重初了悟覺住即前獲妙本心得法身也二發菩提心即今悲智二願也後修菩薩行即向下問修行方便也謂若不了自心云何知正道故多劫修行非真菩薩次不發大心無由起行故善財先陳[A9]已發方問修行圓頓修證莫過此矣○解孤山曰前獲法身乃是初住分果今願成妙覺極果也此即佛道誓成以攝法門誓學由學法門而得果故次即眾生誓度以攝煩惱誓斷由斷煩惱方度生故)。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䟽上句同佛化上求下化悲智二心一一先悟妙覺明性從深理生故名深心以此二心承順塵沙諸佛化行無二無別故名為奉下句結報恩大論云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徧三千若不傳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解以上願心歸奉塵剎如來是報我佛微妙開示之恩也)。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䟽我願成道本為度生度生之心非暫時爾盡未來際眾生界盡我方入滅斯願至重故請證明○解前願度人如釋迦故云願度是眾今願取土如釋迦故云五濁誓入)。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䟽初句嘆德威德猛盛如師子王故名雄十義具足不可屈伏故云力慈悲謂拔苦與樂無緣普救皆言大者顯無上也次句乞除惑自乘修惑大乘所知俱名微細下二句乞速成前文[A10]已願得果今再言者以度生心切願早得也上句真身下句垂應證成也道場現八相也前云未成不滅約時竪論今云於十方界約處橫說即釋成上求下化也○標微細惑者謂所知障下文云理雖頓悟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解前明三德之體故云妙湛等此明三德之用故云大雄等涅槃云佛性雄猛故知大雄是法身之用也又曰是諸聲聞無有慧力故知大力是般若之用也又曰慈即解脫故知大慈是解脫之用也既而理顯智極斷圓乃能無謀而化故今請更聞導除我細惑以今始入初住尚有微細無明故於十方界者隨機利物如月現水耳)。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䟽舜若多云空也虛空之性不可銷滅今尚可滅上求下化菩提之心終無移動故不動轉爍迦羅云堅固不壞也又翻為輪輪有摧碾謂悲智之心自利利他皆能摧碾惑業苦故○標爍迦羅亦云勇徤○解真際曰爍迦羅類跋折羅此云金剛阿難懇陳請願二利周圓表此真誠故茲比較虛空之性尚可銷亡我堅固心終無動轉)。
首楞嚴經義海卷第十(經第三終)
音釋
(莫候切易也)。
幟(昌志切旙也)。
肯綮(綮去挺切肯綮結會處也)。
爍(書藥切)。
碾(尼展切轢也)。
校注
【經文資訊】《永樂北藏》第 168 冊 No. 1581 首楞嚴經義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永樂北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䟽緣水無常故云不定隨物流止即不定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