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癡禪師語錄卷第十八
法語上
示超方張居士
生為世間偉男子,既信當人分上有此一件事,須是發大勇猛、大精進,向父母未生[A1]已前直下一踏到底,如金翅劈海、快取龍吞、獅兒呀吒,壁立萬仞,盡乾坤都盧是箇解脫門,更無絲毫許障礙,方謂之透生死關,自由自在也。
獨不見古來在家學道底龐居士乃其第一等樣式乎?他當時問馬祖云:「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祖云:「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於言下大悟,厥後笊籬為業,參歷諸方,氣宇何等雄壯?風神何等瀟灑?
居士試自看:汝的鼻孔與他有甚分別?面目與他有甚差殊?決而行之,實而證之,斷然不在彼下。若猶是今日三、明日四,半前半後,根蒂弗牢,東走西奔,記些少糖言蜜語便以為足、便以為受用處,吾恐沒齒墮在知見網中了無透脫之期,不亦深可惜哉,故略書以示,幸毋忽。
示洪禪人
「吾有大病,非世所醫」,且道:古人具什麼病?又云:「山僧不解答話,只能識病。」且道:古人識什麼病?若會得自[A2]己病處,便明古人落處;明得古人落處,至於乃佛乃祖、六道四生同一病源,亦了了知其落處。所以道:是病人皆有,惟人能自知。能知,則不惟無病時為無病,即有病時亦無病矣。
但此病弗從外得,余因記昔日曾患此病,忽於熱悶中喫著一味惡生草藥,不覺通身汗出,全體帖然。迄今藥性稍諳,凡遇獲病者悉以[A3]己驗之方療之,要不敢辜當年大醫家手段耳。
秖如曩者禪人以病意詢,余書答云:「與汝拄杖子藥頭盡情撒下了也,更欲如何若何,轉恐離藥求病。」雖然,此猶係紙上傳來之方,未能頓愈,其待覿面與一針,庶有瘳乎?倘又曰:「此病佛亦沒奈何。」咄!咄!也怪山僧不得。
示成立徐居士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這一語多少省力?多少徑截?便與麼悟去,[A4]已落第三首,何況於語句中作情識限量耶?殊不知,當人箇事原自靈明,秪為情識所障不能透脫,故先聖出興,逼弗得[A5]已略垂方便,以示人參究,名曰話頭、名曰開心地鎖,題子嗟見。
今時學道者罔測本旨句裏,摶量如斯,迷錮日深,畢竟難了生死。若真欲了生死,除非具大力量,一咬百雜碎,萬別千差悉皆朗然照徹,始足稱宇宙間成功立志士。
然此亦因居士致問,不覺順筆葛藤,更寔認以為法語而珍藏之,平白地上聽人處分不少矣。
示聲山上人
水流風動、鳥語虫鳴……、乃至管絃畫角、悲歌鬥諍之聲,悉是顯發自己秘密寶藏時節。信耳聞、信目睹、信手用、信腳行,無一處不周、無一處不透。倘要諸方口頭邊覓玄妙、筆尖上討葛藤,則又當面蹉過,埋沒生來多少風光也。
雖然,此箇說話猶是曲為權宜,切不得牢把認著,更須識有叫不應山一所在。秪如叫不應山一所,且道:有聲耶?無聲耶?若道有聲,為甚麼叫不應?若道無聲,叫者是阿誰?向這裏豁開雙眸,盡力踏倒,方知五祖和尚云:「任運不知名,輕輕著眼聽,水上青青綠,元來是浮萍。」
示光禪人
英奇衲子以大道自任,其卓識自然過人,終不肯墮入他家淡醋甕裏。若夫眼目不清,徒習幾句腐爛說話,便欲速成取價,遇著等閒阿師濫為印可,去後未免上行下效,輕易法門,真所謂出佛身血,造大妄語,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也。
近來參學輩與出世為人者比比皆是,每念及此,如矛刺心。光禪人!汝倘有意為法門柱礎,急須翻卻從前窠臼,再來受煆煉始得;不然,秪是野犴之流,相隨亂統去矣。
示詢野張居士
力究此事,於二六時中硬剝剝地,不為物欲所染、不為得失所拘,恁麼挨將去,至日久年深,忽然覷透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便見快活受用。然猶未可以為足,更須撥草瞻風,覓箇咬豬狗底手腳,受他惡辣鉗鎚,方得八面玲瓏,卷舒自在,與唐宋諸在家勝士同其正因而不悖耳。
詢野居士六旬得一真實履踐,迥脫諸緣,山僧偶與徵勘知於此事,微有契會處,惜未曾啐地一番,故施機發用不無固滯,因書數語以鼓其猛銳,要使異時相見,如旗鎗對壘者流迺堪入作。白雲端和尚云:「悟了須是遇人,若不遇人,恰似沒尾巴猢猻,纔弄出,人便笑。」旨哉斯言。
示心禪人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古人與麼道,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毛竅,一齊敗露了也。直下承當底,如龍得水、似虎靠山。若夫根機遲鈍,錐劄不回,亦不妨將此箇說話咬來咬去,看畢竟是箇甚麼?忽於詞窮理盡、沒奈何處驀地咬斷,一生參學事畢。然雖如是,倘到蓮峰門下,三十棒未肯放過在。
示爾杖魏居士
山僧初住蓮峰,眾無有知者,居士獨審實弗忘,偕令兄以首謁,此其善始也。往來三載,又荷眾等敦請出世,拳拳然於心不倦,此其善終也。既善始亦善終,居士為人至矣盡矣。
雖然,秪如古者道:「汝有拄杖子,我與汝拄杖子;汝無拄杖子,我奪卻汝拄杖子。」居士且作麼生會?若向這裏會得,便知山僧與居士日在大光明藏中握臂金行,雖千萬劫不能變,又何三載始終足為限量哉?聊筆以誌,於後時玄默敦[片*羊],孟春念二日。
示恒禪人
尋常做箇粥飯、主人接待來往,亦須辦一點恒心,勤苦維持,方免過咎。何況欲取佛祖無上妙道?可不辦一點恒心,向根蒂下切切提撕乎?故古云:「無一法從懈怠嬾惰中生。」又云:「久受勤苦乃可得成。」此係真實談,匪虛誑語也。
然無上妙道以勤苦得,緇素眼目尤貴分明,近有一等沒地頭底蝦蟆蚯蚓,竊些少水墨便於四處興波作浪,為害為殃。參學家若不具個眼目,直下與一刀兩段,未免誤陷他草窠泥窟裏,輥出輥入,無有了期。
茲者禪人年[A6]屆不惑,志尚自強,遠寄白紙一張求示,山僧因為書以勸勉,而終不敢好肉剜瘡。若是慶讚底句則別有在,秋風蕭索,秋空寥廓,探梅山高,歲歲如昨,汝其知之,靡多囑。
示柱石李居士
在家菩薩,篤信斯道,極力精研者,甚是難得。蓋塵欲煩囂,名利韁鎖,多不能擺撥將去,故無始劫已來真正面目日益昏迷,無繇露現。惟要一二具夙根底,雖處世緣中弗為世緣所轉,把自[A7]己從前蘊不淨的胸次放在一邊,牢定腳跟,平實踐履,以至大安穩、大解脫田地,然後隨其力量順其正因,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眾共推崇曰「法門柱石」,始克當非譽也。居士法號柱石,兼以篤信斯道,余甚欣慕,不覺忉怛如此。
示牧書記
南匾頭氣蓋諸方,若不得雲峰一激,幾向藥汞銀裏毒殺,後果於慈明室中打徹趙州勘婆公案,自爾橫拈倒用,撥轉須彌,以三關語驗學者,較之在泐潭時,相去何啻天淵乎?大抵參學人雖具正知見,亦要遇人,如不遇人,猶為見刺所惑,不能自在。汝誠有志,與釋迦作苗裔,直須勇猛向前,洞明大法,使南匾頭、老趙州望塵而拜也。
示梨園眾善友
盡世界是箇戲場,盡世界人物是箇戲子,盡世界人物倏而生、倏而死,倏而幼、倏而老,倏而端嚴醜惡、倏而榮富困窮,種種奇詭、種種變幻,總是箇戲譜。
故我佛如來識破此中關目,棄皇宮,入雪嶺,修行悟道,乃至三百餘會演出五千四十八卷,末後拈華示眾,以正法眼藏囑付摩訶迦葉,一本傳奇駭人觀聽,由是四七二三迭相唱和,天下老和尚莫不竿木隨身,逢場作戲,為一切人指出本來真面目,以與佛祖面目相肖。
秖如本來真面目,汝且道:畢竟在什麼處?若謂鬧浩浩底是,靜悄悄時作麼生?若謂靜悄悄底是,鬧浩浩時作麼生?這裏挨得身轉,即心即佛、非佛非心,麻三斤、乾屎橛,不得喚作拳頭,喚作甚麼?從上千差萬別悉已透穿。其或未能,只知事逐眼前過,不覺老從頭上來,雖欲遊戲,寧可及乎?
茲因居士遠來求示,故借筆尖頭說本色話,幸自努力修持,切莫如疾風過耳也。
示蓮雨上人
祖師門下事如汪洋巨海,無有邊際,自非負過量底人向未舉[A8]已前一口吸盡,亦安能發波濤、垂雨露,使大地含靈坐在蓮花國裏慶快靡窮哉?禪人有意為祖師門下客,須是真實,恁麼方有共語分。
然事無一向,不免摘兩則熟爛公案與汝做箇解交記得。僧問智門:「蓮花未出水時如何?」門云:「蓮花。」「出水後如何?」門云:「荷葉。」「出與未出且置,喚什麼作蓮花?」
又,鏡清問僧:「門外是什麼聲?」僧云:「雨滴聲。」清云:「眾生顛倒,迷[A9]己逐物,不喚作雨滴聲,畢竟喚作甚麼?」
此箇話端,十二時中倘能猛著精彩,不間閒忙動靜,卜來卜去,忽然卜得著,便見二老宿立地處,好與一頓拄杖。古云:「佛法無多子,久長難得人。」幸勉旃,毋自退屈。
示一我李居士
天上天下,惟我獨尊,此黃面瞿曇初出母胎時帶來一星火種,直至千百餘年,受光明者固多,遭焚烈者亦復不少。近代參學道流每遇惡辣匠首劈頭一點,非惟不知自[A10]己光明落處,抑且退悔而甘卻步,如是欲惟我獨尊之旨昭彰天下難矣。
獨不思惟我獨尊之旨人人本具,箇箇不無,苟信得及、作得主,硬靠卻惡辣手段,受他千煆萬煉,胸次乾乾淨淨,無有絲毫玄妙道理,驀地踏著此脈,便與黃面瞿曇同一根源、同一鼻孔出氣,盡虛空界是一我體、盡虛空界是一我用,正當恁時,或有背地把火底如何若何,切勿放過。然山僧與麼道,鬚眉不知燎著幾莖?試問居士:還知麼?
示恒正禪人
真正出家兒,擔囊負缽,恒以[A11]己事未明為急務,決不在觀州獵縣悠漾過時。故隨所住處,或得一真正善知識與[A12]己相應,便志心皈向,朝叩夕參,無有懈倦,及乎日用施為、理事接物、語默動靜、俯仰折旋又皆出於至恒至正之道,若一絲毫虛誕焉、偏曲焉,則非恒正矣。大抵吾人自刪鬚鏟髮以來立品行持實不外此,其餘事例匪止一端,總未見十分要緊也。
示醫士姚履康
我祖西來只單傳一味草頭方,與人起死回生、除病釋痼,參苓杏橘非所用之。後代兒孫不善醫訣,將一味草頭方添出許多君臣藥料,致使藥愈多而病愈劇,以至於不可救者比比皆是。
若是察脈通神底手段,生機一路自然迥別,有時以毒攻毒、有時以劑遣劑,有時以黑豆換人眼睛、有時用砒礵活人性命,決不瑣瑣屑屑,東撮西拈。所謂:燒盡千卷書,做得好盧扁者,此也。
然此一味草頭方畢竟是箇甚麼?居士契心已久,山僧寧敢瞞昧?昨半夜三更,木上座忽然頭痛叫苦,不知犯何病症?倘得靈驗草頭方,寄來妥妥怗怗為伊醫治,山僧自當備藥錢以謝。試問居士:還肯否?
示近德居士
處世間能行所當行之道,慈心濟物,進退不失其宜者,近德也;入法宅能親所可親之人,純心克[A13]己,始終無有異念者,亦近德也。
近德之義廣矣哉,居士字近德,忽欲求則語徵信,余何敢執柯伐柯?但就伊生平敦篤為人處略為舉揚,以見其名實相稱,即異日不患不明斯道,紅塵堆裏、鬧市門頭皆伊出身截徑矣。
更有一偈:大道分明絕覆藏,惟人篤信自支當,紅塵堆裏翻身轉,一朵芙蕖遍界香。
示海珍禪人
達磨祖師於西竺國拾箇無價奇珍便把不住,航海而來,遊梁歷魏,要賤賣與人,可惜無人識伊,返成滯貨,迨去少林面壁九年,卻被一佯輸賊漢徹底蕩盡,從此懡㦬而逝,隻履翩翩,熊耳山頭風清月冷。
誰知這賊漢更把不住,遂於此土大開店舖,誑謼閭閻,以至代代相承,分支列泒,兒孫忤逆,多用白拈手段,劫去劫來而未有窮際。
山僧既撞入他群隊,亦似把不住,欲將此箇奇珍人前賣弄,有眼辨手親底急與攔胸奪卻,不為分外,設或差之毫釐,性命已落山僧手裏。
珍禪人!汝之奇珍端的又在什麼處?山僧且放汝過,試一一拈出看。
示經廷李居士
若欲參透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不在多端,秪就此「父母未生前,如何是自[A14]己本來面目」一句恁麼參去,無有不透。如孔一貫、顏喟然、世尊拈華、達磨不識,以及天下老和尚舉拂豎拳、行棒行喝,皆顯露此本來面目也。能明其旨,方知儒、釋無二致,凡、聖總同源,非可以膚見較量矣。
末代道流不求妙悟,只要耳朵邊聽些長言短語,蘊在肚皮裏以為佛法。殊不知,此乃雜毒,貽害更多。故真正學道者須一切放下,空嘮嘮地,不退時習工夫便到悅處光景。且作麼生是悅處光景?靈雲見桃,香嚴擊竹。
示日休維那
孝為百行之首,從上佛祖莫不依而行之。故石霜南歸睦州織屨,盛名遠播,至今猶掛人齒頰間。誰謂我出家兒生身父母可拋棄耶?予嘗低回往事,瞻戀白雲,自念欲養無由,未免興悲風木,然猶賴此一著朝夕報荅親恩,古所謂「一子出家,九族生天」,寧不信然乎?
日休上座!汝既知以孝為本,又幸老母在堂,臨別乞數言為徵,予亦何敢相負?石屋珙和尚送大維那省母,偈云:「桶[A15]箍爆處見根源,熟路重行三月天,日暖北堂萱草綠,對娘莫說老婆禪。」只此四語,今日看來覺用得著,便還有末後句子,且望汝永嘉回棹時向汝道,似不必預搔待癢也。
示頑禪人
工夫做得純熟,直下如一塊頑石,風吹不入,水浸不爛,忽爾點頭自肯,參學事畢。禪人不遠數百里來乞予語,切莫作等閒持去,空懸諸殘壁上,所貴具箇決烈志氣,不被夙障迷沉,二六時著實揣摩,到無疑地應用始覺得力。倘揣摩不著實,縱使把須彌為筆,展虛空為紙,書得文文彩彩、玲玲瓏瓏,於汝分上盡是隔靴搔痒,吾恐五峰巖下、翠竹叢邊,猶有人不肯汝在。
示黃道婆
這蓋天蓋地一著子,雖曰人人本具,亦要自己信得及、作得主、行得到,方能覿體現前,隨處受用;否則,未免唐喪光陰,為塵緣所障蔽,終其身沒出頭分。
行福道人以古稀之年於此門中微有契入,故其偈語真實,悉該本領,在今時閨閣輩豈容易得哉?
昔凌行婆、鄭十三娘見地透脫,作用高超,嘗與諸方老宿機語敲磕,千百世後尤令人驚歎不已。
道人汝更須知之勉之,庶不負此回相見,而可稱為女中丈夫,以與世間作大榜樣也。
示仁侍者
仁侍者自[A16]己卯春偕予入閩來,不憚跋涉艱辛,概以敦誠用事,蓋有五年矣。一日思歸,欲於浙中尋箇處所閉關,操持[A17]己業,予固知其志之可嘉,亦諒其勢之不可留也,因書數語以示曰:「衲僧志氣要擔當箇事須一直到底,無生貳心,縱遇惡風巨浪,造次顛沛,不可改元初所守,及其接物待人尤貴平等攝持,寬懷忍耐,自然為一切欽仰、一切信服。何者?處[A18]己待人之道,古今賢聖共繇。反是,則與賢聖不相侔而難以入世。若夫關中日用,汝自支當,山僧不用喋喋也。」
示具眼尼超方
欲為宗門下超方人,須具超方眼目、負超方氣宇、用超方手段,不論是佛、是魔,是凡、是聖,千般伎倆、萬種神通,當頭都與一摑,設有分毫恐懼心、退縮心,則臨場對敵性命難存,豈止棄甲曳兵走五十步、百步已乎?
不見?當時末山尼了然禪師因灌溪和尚問:「如何是末山?」尼云:「不露頂。」「如何是末山主?」尼云:「非男女相。」溪喝云:「何不變去?」尼云:「不是神、不是鬼,變箇甚麼?」溪乃服膺,作園頭三載。看者師僧,雖處女流中,宛有丈夫之作,不妨千載後為鑑為龜。
今日或有問上座云:「何不變去?」這裏下得一轉語,恰好自與末山尼把臂共行,真為具超方眼目、負超方氣宇、用超方手段。雖然,若遇撒網底人,汝又如何避他?
示勤田頭
守貴正,學貴勤。能勤其學,功可成;能正其守,身可立。身立而功成,雖佛祖不過是也。譬若種田,先要基址牢固,無有偏頗,方可用力耕耘,朝夕灌溉。苟基址弗牢,未免有崩缺之患,耕耘弗力,奚能獲數倍之收?此道理所易明,汝所素諳者。汝諳之,予乃書之;予書之,汝宜信之。信之者,何惟有正其守,勤其學已耳?
示景暘丁居士
有祖先[A19]已來,惟務單傳直指,初無許多委曲,鈍置後昆,倘或落言詮,成露布,便失卻單傳直指之宗,去祖先遠矣,況此一件大事?亙今亙古,歷歷虛明,從無始劫至未來際,悉為自[A20]己根本,動靜起居全承他力,名曰涅槃妙心,又名曰當人壽量,須是休歇到一念不生處迥然超絕,則頭頭物物廓爾現前,古人所謂「運出家財」,一得永得,受用寧有窮極耶?
景暘居士生平所作陰騭甚多,茲以從心之歲不憚跋涉,到山懇法語為壽,余蓋深賞其虔,迺不得已落言詮,成露布若此。然猶未也,更試與拓虛空為楮,借須彌為筆,放出四大海水,磨無煙墨,書箇「仁者壽」三大字,一任展掛堂前,令見聞人欣然仰羨,拍手而歌曰:「春風拂檻兮華開,函關老叟兮復來,眷眷不忘兮予望,願壽瓊酥兮一杯。」政當恁麼時,居士又且以為如何?試道道看。
示文印禪人
祖印繇來無篆字,如何文彩已全彰?除非自解親提起,未免隨人話短長。文禪!文禪!且作麼生提起也?直饒提得起,更要汝打破來方與相見。
示鑒宗知客
古云:「三賢固未明斯旨,十聖那能達此宗?」此宗既十聖不能達,汝且作麼生鑒?須知衲僧手段繇來迥別,吞佛祖,越聖凡,融古今,離學解,如巨靈劈太華,一劈無餘;長鯨吸滄溟,一吸到底。自非恁麼猛利、恁麼力量,而欲洞鑒此宗為克家種草,甚難,甚難。
德山見龍潭,於吹滅紙燭處知歸;韶陽參睦州,於掩門拶腳處契悟。雖師家鉗鎚妙密使然,亦係自[A21]己夙稟英靈所致,此乃宗門中第一等人。汝又不妨借以為鑒,忽然鑒得他破,咄!德山、韶陽二老凍儂,正好喚來掇茶。
示江以初
最初一著,不可名模,擬涉思惟,劍去久矣。試問:以初居士到此如何轉身?切莫自昧風光,帶累傍人叫屈。
示張魯白
欲洞明祖翁家裏事,不必更問別人。別人所說底、書底是他家裏事,於居士分上總無干涉,直須自[A22]己牢固腳跟,向未生已前一覷,覷透便解,騎虎頭,收虎尾,為如來種草;否則,未免虛棄居諸,被亂藤短葛引將去矣。然長慶者箇說話,猶屬諸方舊套,還有尖新句子,待居士五蘊山點頭時再為道破。
示宣首座
從上尊宿履踐此事直是透到無纖毫過患處方敢居人師位,自然應用接物不失其宜,收放拈提著著有據,豈似而今列剎相望,衒利沽名,混亂正宗,瞎學者眼?甚至自作請書而乞住院、自揚[A23]己醜而濫付人,如此等輩,雖處一方,擁百十眾,打板過堂亦奚益之與有。
所以云:「多虛不如少實,多言不如守默。」古人乾乾惕惕,向深山窮谷中長養聖胎、钁頭邊覓一箇半箇報佛祖恩者,大都為此。
韻峰公親予有年,甲申冬曾受囑矣,茲移舟去長慶,求書一語為則,余故以今時可痛可悼者曉之,至於臨濟正脈奪食驅耕手段諒已久諳,不用山僧畫蛇添足也。
示獨露道人
佛祖閫域,衲僧慧命,非大根器、大力量者,不能透入、負荷得去。道人數十年來屏去紛華,留心此事,亦肯負荷、亦有透入處,但機語敲磕似欠精純,更須勉旃方為全美。雖然,閨閣之流尤不易易也。山僧平日無甚沙糖蜜湯甜人口舌,既到這裏,一任笑殺傍觀,壽誕在即,謹以如意為贈,佛法耶?人事耶?汝自知之,不可忽,不可忽。
示天申西堂
扶荷正宗要有把持、有骨氣,孤迥迥地,不比流俗阿師、上人門戶希名苟利,設或得一住處,正宜謹守埋頭,時節到來自然香飄果熟。及夫接引當機,辨別邪正,切莫造次,匹之等閒,冬瓜印子東搭西搭,使一等焦芽惡稗混入我法門中也。汝其執此以自勗,歲在庚寅夏五,金粟元山僧書。
示雲渡鄭居士
雲渡居士與山僧素未相識,偶於梅谿院中一晤,宛如夙契,臨別袖紙求法語以為徵證,山僧自思尋常無法與人,如何有法語書與居士耶?雖然,無法之中亦有法焉,無說之中亦有說焉。君不見?六角亭前小釣垂,一溪春水綠漪漪,蘭舟桂櫂歌聲滑,似與維摩對語時,即此是法、即此是語,居士但恁麼信去,方知參禪、念佛相去不較多也。
示筆浪維那
「一拳拳倒黃鶴樓,一趯趯翻鸚鵡洲,有意氣時添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此遠祖白雲端和尚頌也,上座是楚地人,今既已承嗣,予須有恁般作略、恁般機用,方可為人天眼目,與從上一隊老瞎驢蹄角相肖。予病後筆倦,不欲多書,幸自知之,無隕厥聲可矣。
示香海書記
紹隆佛祖慧命,以平正心術為基本,孤孤迥迥,一切隨緣,或遇著本色禪和,深錐痛劄,使伊驀地知非,久久推撥弗去,纔是好手。決不可欲速,見小取笑大,方如布袋盛灰,到處成跡。若夫胸襟內流出、筆尖上寫來,亦要觸目光新,不失單傳直指之道,而後可垂繼無窮,衝樓跨灶者也。
示印侍者
臨濟宗風流傳千古,皆英特俊流,克紹負荷,決非劣根躁進者所能希倖萬一。年來法窟濫觴,大可憐憫,金粟無甚閒氣力與他角短較長,唯杜口省躬,圖箇安靜過日足耳。雖然,一概與麼去,臨濟宗風何止掃地而盡?所貴後生具老成節操,毋蹈今時蹊徑,便是不辜山僧呼喚處,而可與異日商略大事者也。
示典舖王奉萱
苦樂逆順境緣迷盡多少人,亦悟盡多少人。迷者遇逆則生苦、遇順則生樂,因樂起貪、因苦起嗔,妄業熏成,轉轉弗[A24]已,愈見其迷矣。悟者遇逆不以為苦、遇順不以為樂,因逆修定、因順修慧,慧定圓融,日積月累益見其悟矣。
然而此等境緣雖屬定分,以智眼觀之,總於吾道無所礙也。且作麼生是智眼?居士試向動靜閒忙中真實體究,自然寶藏豁開,獲大受用。
政當恁時,忽若有人持東平鏡、趙州衫來,不作貴、不作賤,汝又如何還價?山僧立契券[A25]已定,待居士討箇分曉證據始得耳。
示溥西堂
六祖下南嶽,讓至我徑山老人為三十五世,源源有準,代代無差,究其旨歸,無非廓揚正眼,展演全機,徹底為人直截痛快,并及驚蛇打草、鬼出神偷、布網張羅、據款結案,總從自得自悟中來。所以,一模脫出如鏡照鏡、似空合空,無半點淆訛、無絲毫滲漏,脈遠流長,歷年而愈光大也。
聖墨公受囑已久,茲破關入鹽省覲余,迺書其從上相承,大概若此。復拈一偈以盡之云:正脈流傳光且大,祖孫相繼振家聲,箇中機用天然別,要在當人勉力行。
示道眉侍者
鶯吟燕語,麥秀花香,頭頭是道,更不囊藏。咄!與麼說話賺殺人。何故?為伊大煞成現,日見日聞,無有能知是道者。
或云:「道在日用,日用不知,只此不知處便是真知處。」咄!與麼說話,秦山土地未肯點首在。初學後生不向這裏抖擻精神,真參實究,往往遇苦樂愛憎境緣擺撥不下,如何抵敵得生死耶?
僧問趙州:「如何是道?」州云:「墻外底。」又,僧問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果欲抵敵生死,且將此兩轉語刻刻提撕,驀忽眉尖放光,咄!是什麼道?好與笑三十年。
示解為書記
古人為法真誠,動經二三十年不辭艱苦,凡所見聞有一言半句利益於身心者皆信受,依而行之,故末後子孫綿遠,正脈光大,千百世下猶令人想慕焉。
邇來宗風淡薄,禪流多弗自信,東舍挨冬、西鄰度夏,啾啾唧唧,鼓煽是非,每遇上堂、小參、普說等事,似鴨聞雷、如風過耳,要明佛祖向上機、撐持大法,那裏洎在?
柱上座親近予雖未甚久,然而一片真誠,與香林遠公紙衣記錄者率相類,予嘉其行,遂以重荷託之,至於出與不出,為人、不為人之語,宜自辨取,予未敢學蜾[A26]蠃之負祝螟蛉也。
示果舖宋華卿
真實做工夫底人就所參話上打成一片,雖在鬧市街頭,著著有箇轉身處,驀忽不覺不知,秤鎚撲落,方信鄭州梨、青州棗原非別物,等閒搬弄出來便覺光鮮奪目,騰價百倍,德山老瞎禿與汝運水添薪,臨濟小廝兒正好量米打碓。
若或把捉弗定,半信半疑,即珍貨滿前盡屬眼中青翳,生死要緊事何日了耶?流光似箭,鴉鬢如霜,華翁華翁,幸其勉諸。
示正中上座
何以止謗曰自修?何以息爭曰無辨?文中之言實足鑒也。山僧出世十餘載,膺此莫大。叢林挈挈波波,受盡疑忌訕謗,其所以疑忌訕謗我者,皆是生平自命為護法、為宗師,爪牙捷便,貪利圖名,與庸俗等比。
嗚呼!法道不古,世情可畏,有如此哉,何況汝在學地中操持未久?疑忌訕謗固其宜爾,但能維之以正、守之以中,日用活卓卓地,上無忝於佛祖、下無愧於朋儕,自然水到渠成,風行草偃,雖彼疑忌訕謗,亦且化而為敬信矣。
只如德山、臨濟出世,弄箇驚天動地一著子,到衲僧門下不滿一笑。汝且道:衲僧有什麼長處?忽若逢人問著,也須解笑解弄始得。
示恒一知客
客來須看,賊來須打,忽然半夜三更,人面似賊、賊面似人,有什麼辨處?這裏儱侗不分,生平眼目何在?倘若一齊放過,性命[A27]已落他手裏了也。
靈利漢纔聞舉著,如水上捺葫蘆,活轆轆地,便能擒虎兕、辨蛇龍,剷除佛祖命根,與大地眾生為冤為害;其或未能,文殊舉起玻璃盞,非惟對面懵然,抑且韓大伯不禁傍觀拊掌矣。
恒一公以予將遠行,袖紙乞書,故道是語以策之。時甲午,季春之二日。
示文卿吳居士
生身父母,人人[A28]已知,本有爺娘,箇箇不會。若欲會得本有爺娘,當於二六時中返究本有爺娘畢竟落在何處?時節到來,築著磕著,覿體分明,隨機露現,所謂累劫冤親藉此解脫,何況生身父母弗獲安居也耶?
文卿居士母孔氏壽登八十而逝,茲欲回洞庭治喪,懇求警語,遂書最緊切一句以感發其痛腸,庶幾風帆之下正好思惟,哀慟之餘無有退悔,云薦偈附後。
偈曰:擊碎洞庭波底月,翻身露出碧珊瑚,從茲踏遍無生國,歷歷清光永不孤。
示照禪人
參得到、說得到,又須行得到。行若不到,則所說、所參終屬虛妄。如今時一等阿師希圖大剎,改易常規,自以為條令斬新,森嚴莫犯,及乎待人接物,全然行說不相應,甚至狐媚污邪,傷倫蔑教,剋眾口以勾結貪夫,乞書帖而誇張體面,簡點將來,成箇什麼邊事?
然雖如此,就中不為所愚弄者能有幾人耶?具眼禪和手段迥別,設或等閒借路經過,何妨倒轉鎗旗?一挨一拶,教伊滿面羞慚,方顯汝生平參學分。是即是,異日有把茅蓋頭,汝亦當以此而自勵也。
示隱知客
品詣衲僧不必在參禪學道上驗其生平,就尋常待客迎賓、一言一行,或真、或偽,或怠、或勤,便已覷破,了無遺蘊矣。
然而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若是,則品詣衲僧又豈一言一行所能攝哉?
隱上人出入叢林有年,言行悉本端正,予亦驗之甚久,茲因所請,聊述數語為據,忽若問:「參禪學道畢竟如何?」但矢口應曰:「幸自無瘡,勿傷之也。」
(海鹽縣陳氏夫人,法名超慧,捐貲助刻,祈令郎張㬶鴈塔高登,鶴齡彌衍,并合家平安者。)
百癡禪師語錄卷第十八終
校注
【經文資訊】《嘉興藏》第 28 冊 No. B202 百癡禪師語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嘉興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LINDEN 大德提供之部份經文,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