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目錄
列祖
補遺
列祖
慧滿扶禪師
法警庠禪師
寶鑑修禪師
十方住持
祖印悟禪師
澄慧淵禪師
玄應仁禪師
月堂道昌佛行禪師
佛慧可安衷禪師
無等才禪師
寓庵清禪師
佛行少林崧禪師
佛心荊叟珏禪師
大圓佛鑑虛谷陵禪師
廣慈曇芳忠禪師
佛慈法喜南楚悅禪師
象源淑禪師
大宗興禪師
止庵祥禪師
呆庵莊禪師
岱宗泰禪師
雷庵澤禪師
雪崖珂禪師
宇中宸禪師
傑峰英禪師
無極灝禪師
宗勝㣧禪師
正覺成禪師
用璚琚禪師
竺芳蕋禪師
庭禮訓禪師
天才英禪師
悅山愷禪師
石窻珉禪師
法侶(附)
智藏禪師
如會禪師
鳥窠禪師
丹霞天然禪師
敬叟
斷橋妙倫
崇嶽松源、恕中無慍
大辨
風穴延沼禪師
法師行靖、行紹
桐江紹大
石室祖瑛
一關正逵
孚上座
九仙清嗣
高峰妙禪師
布衲如玉禪師
寶徹禪師
資壽尼
安分庵主
淨[A3]度
惟政
慧靜
僧瑜
僧翼
慧辨琦禪師
來復
薦福本禪師
無趣如空禪師
無幻性冲禪師
達觀可禪師
雲栖宏禪師
古道禪師
梅谷禪師
密藏禪師
幻于禪師
幻居禪師
化儀禪師
儀丰禪師
憨山禪師
洞聞禪師
萬松禪師
月亭禪師
寒灰禪師
瓶匋聞谷禪師
湛然禪師
鶴林禪師
漢月禪師
卷之三目錄終
徑山志卷之三
列祖
第四十一代 藏叟禪師
名善珍,泉州南安縣呂氏子。年十三,依郡之崇福寺南和尚落髮。十六遊方,至杭受具足戒。謁妙峰善公于靈隱,入室悟旨。後出住里之光孝,升承天,繼遷安吉之思溪圓覺,福之雪峰。復以朝命,移四明之育王、臨安之徑山[1]。師示眾云:「古者道『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又有道『知之一字,眾禍之門』,只者二門入得更須出得,三世諸佛出不得,歷代祖師出不得,天下老和尚出不得。何故變鐵成金易,變金成鐵難?」
上堂:「盡大地是紫磨金身,諸人終日開眼覻見釋迦老子心肝,舉步築著釋迦老子鼻孔。說有說無是誑,說生說滅是𧩂,說即心非心是𡚶。不誑不𧩂不𡚶,春風吹落桃李花,淡烟踈雨籠青嶂。」
上堂:「春雪寒,春宵短;古佛心,破燈盞;正法眼,乾[A4]紙撚。抖擻精神只管看,看到北斗西移,南斗東轉,上元依舊正月半。」
上堂:「靈雲見桃花悟去,玄沙道敢保老兄未徹;香嚴聞擊竹悟去,仰山道祖師禪未會。禪和十箇五雙道,我此一門全無肯路,亦未知靈雲、香嚴在!要知二大老麽?醉我落花天,借他絃管裏。又據室云,這裏便是問訊燒香了,來老僧身邊立地底所在麽?呆子!你自鈍置猶可,莫來鈍置老僧。」
嘗自題其像云:「叅禪無悟,識字有數。眼三角似燕山愁胡,面百摺如趙婆呷醋。[1]一著高出諸方,敢道飯是米做。」送忍書記偈云:
師生于宋紹興甲寅十月十二日,示寂于嘉定丁丑五月二十一日。世壽八十三,僧夏六十。塔全身于南院。
第四十二代 虛舟普度禪師
維揚江都人,姓史氏。稍長雖習世書,絕無處俗意。母識其志,俾依郡之天寧出家。會與畢將軍,再遇共語,大奇之曰:「此兄短小精悍音吐如鍾,他日法中向上爪牙也。」攜歸武林,禮東堂院祖信為受業師。侍信左右五年,奮志叅方。初見鐵牛印于靈隱,已而江東西、河南北悉偏歷焉。時無得唱道饒州薦福,師决志叩請,其遷福嚴[1]、華藏亦與之俱。偶入室次,得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麽人?」師曰:「金香爐下鐵崑崙。」得曰:「將謂這矮子有長處,見解只如此。」師曲躬作禮曰:「謝和尚證明。」若天童晦巖光、大慈[2]石巖璉、虎丘石室廸,一見噐異,留與法務。
淳祐初,制府趙信菴以金陵半山請出世,遷潤之金山、潭之鹿苑、撫之疎山、蘓之承天。景定間,太傅賈魏公[3]奏補中天竺,復請旨陞靈隱。至元丁丑,被命徑山。
上堂:「邪人說正法,正法悉皆邪;正人說邪法,邪法悉皆正。」卓柱杖一下:「邪耶?正耶?」又卓柱杖一下:「說耶?不說耶?向這裏揀辦得出,黃金為屋未為貴,玉食錦衣何足榮!」
上堂:「萬法是心光,諸緣惟性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既無迷悟人,了箇什麽?」卓柱杖一下:「千言萬語無人會,又逐流鶯過短墻。」
上堂,舉雲門和尚示眾云:「汝等諸人在此過夏,山僧深不欲向你道,惜取睂毛好。」師云:「雲門靈龜曳尾,拂跡跡生,靈隱即不然。汝等諸人在此過夏,山僧直截向你說,口是禍門。」
上堂,舉臨濟和尚道:「有一人論劫在途中不離家舍,有一人離家舍不在途中,那箇合受人天供養?」師云:「兎馬有角,牛羊無角。寸毫尺𨤲,天地寥廓。潘閬倒騎驢,攧殺黃畨綽。」
師住徑山值火餘,志圖興復。將有緒,俄示微恙,索筆大書曰:「八十二年駕無底船,踏翻歸去明月一天。」全身塔寺東十里𦊱罳塢之陽,四月二十四日示寂。
第四十三代 雲峰妙高禪師
福之長溪人也。家世業儒,母阮夢池上嬰兒,合爪坐蓮華心,手捧得之。覺而生師,因名夢池。幼而神彩秀發,嗜書力學,尤耽釋典,願學出世法。依吳中雲夢澤公,繼受具戒。師銳意在道,首叅癡絕,次見無凖,凖尤噐重。尋之育王見偃溪,入室掌藏鑰。一日,溪舉譬:「如牛過窻𣠄,頭、角、四蹄都過了,因甚尾巴過不得?」師劃然有省,即答曰:「鯨吞海水盡,露出珊瑚枝。」溪云:「也只道得一半。」後出世南興大蘆,遷江陰勸忠、霅川何山。後蔣山虛席,奉朝命居之。歷十有三載,眾踰五千指。德祐改元,寺被兵。軍士有迫師求金者,以刃擬師,師延頸曰:「欲殺即殺,吾頭非汝礪刃石。」辭色了無怖畏,軍士感動擲刃而去。丞相伯顏見師加敬,施牛百、齋糧五[A5]佰[1],寺賴以濟。至元庚辰,遷徑山寺,罹回祿,草創纔什一。師究心興建,不十年悉還舊觀。
示眾:「前念是凡,後念是聖,一刀兩叚,更莫遲回。是以涅槃會上,廣額屠兒放下屠刀,便言我是千佛一數。雖然若無舉鼎拔山力,千里烏騅不易騎。」示眾:「言前辨旨,句下明宗。東計山熾然說法,湛瀆水轉為流通。這裏搆得未免遞相鈍置。若是尚存觀聽,擾擾匆匆,晨雞暮鐘。」
上堂:「聲色為無生之鴆毒,受想乃至人之坑穽。者般說話阿誰不知?然粗飡易飽,細嚼難飢。」
上堂:「世界未形,乾坤泰定;生佛未具,覿體全真。無端鏡容大士,鷹巢躍出,擘破而皮,早是遭人描邈。那更缺齒老鬍不依本分,遙望東震旦有大乗根噐,迢迢十萬里來意在攙行奪市。直得鳳堂皷響阿閣鐘鳴,轉喉觸諱插脚無門,合國難追重遭訐露。新蔣山[1]迫不得已,跨他船舷入他界分。新官不理舊事,畢竟如何?拍禪牀云,戍樓靜貯千峰月,塞草閑鋪萬里秋。」
上堂:「五峰峭峙,到者須是其人;一鏡當空,無物不蒙其照。祖師基業依然猶在,衲僧活計何曾變遷?著手不得處,正要提撕;措足無門時,方堪履踐。直得山雲淡泞,澗水潺湲,一曲無私,萬邦樂業。正恁麽時,功歸何所?車書自古同文軌,四海如今共一家。」
至元戊子春,有譛毁禪宗者,師嘆曰:「此宗門大事,吾當忍死爭之。」遂趋京,勅集諸徒廷辯,上問:「禪以何為宗?」師進前奏云:「禪也者,淨智妙圓,體本空寂,非見聞覺知之所可知,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上又云:「禪之宗裔可歷說歟?」師云:「禪之宗裔,始于釋迦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起一枝金色波羅花,普示大眾。惟迦葉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葉。』由此歷代佛祖授受,而至菩提達磨。達磨望此東震旦國有大乗根噐航海而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為禪宗也。」上嘉嘆之。師因從容奏云:「禪與教本一體也,譬如百千異流同歸于海而無異味。又如陛下坐鎮山河天下一統,四夷百蠻隨方而至,必從順承門外而入,到得黃金殿上親覩金顏,方可謂之到家。若是教家,只依著文字語言,不達玄旨,猶是順承門外人;若是禪家,雖坐破六七箇蒲團,未得證悟,亦是順承門外人。謂之到家,俱未也。是則習教者,必須達玄旨;習禪者,必須悟自心。如臣等今日親登黃金殿上,面覩金顏一畨,方可稱到家人也。」上喜賜食。陛辤南歸。
示眾云:「我本深藏巖竇隱遯過時,不謂日照天臨難逃至化。」又云:「納被蒙頭萬事休,此時山僧都不會。」徑山復灾,師謂眾曰:「吾負此山債耳。」遂竭力再營建,匯殿坡為池,他屋以次而成。癸巳六月十七日,書偈而逝。壽七十五,臈五十九。葬寺之西麓。
第四十四代 虎巖伏禪師
淮安人。至元二十一年甲申,正月己卯,帝御大明殿受朝賀,因問南禪才者,右相和禮霍孫首舉師。師作偈以進,其略曰:
帝覽悅而問曰:「戒勿殺,有道者試為朕言之。」師奏𡭊曰:「有宋仁宗皇帝,一日語羣臣曰:『朕夜來飢甚,思欲燒羊。』羣臣奏曰:『陛下何不宣付有司辦之?』仁宗曰:『朕偶飢思爾,慮為常例,寧忍一時之飢,不忍啟無窮之殺。』殿下皆稱萬歲。」上嘉納,即受帝師戒。七月初二日示寂。
第四十五代 本源善達禪師
僊居柴氏。早年與及庵信行脚,誓不歷職。往江西見雪巖于仰山,隨眾入室,無所省發。後歸僊居,里人請主多福,棄去游湖南,主福嚴。尋還浙西,見徑山雲峰,入室有省,峰印可之。適慧雲虛席,命師補處。後住保寧、淨慈、徑山,皆有成績可紀。師凡住處不設臥榻,夜則焚香然燭,安坐至旦,率以為常。又體所禀與人異,遇嚴寒則衣絺綌,大𤍠則衣繒絮。以餘資建大圓院於東路半山,接待雲侶。一日自知時至,會眾敘平生行脚,事畢須臾端坐而寂,是為十二月十八日。
第四十六代 佛智晦機禪師
諱元熈,族豫章唐氏,世業儒。西山明覺院明公廼師之族。叔父聚其宗族子弟,教之世典,師與兄元齡俱從進士業。元齡既登第,師年十九,遂從明公祝髮。將遊方,其母憐之,私具白金為裝,師謂財足䘮志,即善辤母,不持一錢以行。聞物初觀禪師闡化玉几,往依之。物初與語,驚異留侍左右。後謁東叟頴公,於南屏命掌記。至元間,總統揚璉真加奉旨取育王舍利塔進供養,乃親詣師,求記述舍利始末。因招與俱,師辤曰:「我有老母,兵後存亾不可知。」遂歸江西。則元齡先以臨江通判,從文丞相起兵死,獨母在堂,師奉之以孝聞。
元貞二年出世,應百丈之請居十二載,法席振典。至大初應淨慈請,入寺日,行中書省行宣政院官屬俯伏迎,請發揚宗旨,四方英衲一時輻凑。
上堂:「雲門道箇普字,盡大地人不奈何。殊不知雲門四稜蹋地,當時若與震威一喝,待此老惡發,徐徐行箇問訊道。莫怪觸忤好,非徒扶起此老,管取話行天下。」
上堂,舉太原孚上座,聞角聲悟道話,頌曰:
上堂:「三界無法,何處求心?白雲為蓋,流泉作琴。古今無間,誰是知音?」擊拂子云:「一曲兩曲無人會,雨過夜塘秋水深。」
上堂:「獨坐大雄峰,寒灰撥不紅。一星熒火出,孤寉過遼東[1]。」
結制上堂,以手作結布袋勢云:「南山今日結布袋口了也,汝等諸人各各於中,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忽有箇衝開碧落,撞倒須彌底,莫道結子不堅密。」良久云:「縵天網子百千重。」
居七載,遷徑山。閱三月,師杖策歸南屏山下。復起之,不往也。江西學者聞師退閑,咸傾誠法味以致。百丈、大仰之徒,爭來請師,師辤不獲已,遂返仰山。居三年,將示寂,手書與所往來,作偈示眾,擲筆化去,延祐六年閏八月十有七日也。壽八十二,臈六十三。大仰之下有金雞石者,建塔葬焉。又分爪髮塔于淨慈之西隱,以存詹敬之所。嗣法者有笑隱訢、石室瑛、仲芳倫云。
第四十七代 大圓佛鑑虛谷陵禪師
時右[A6]丞相和禮霍孫言於帝師曰:「江南禪丈虛谷陵者,國寶也。」一日帝師奏帝,賜「大圓佛鑑」之號,詔住兹山,四月十二日示寂。
第四十八代 佛日元叟端禪師
諱行端,族臨海何氏,世業儒,母陳氏。師生而秀拔,幼不茹葷。年十二從族叔父茂上人,得度於餘杭之化城院,十八受具戒。一切文字不由師授,自然能通。初叅藏叟和尚於徑山,叟問:「汝是甚處人?」師云:「台州。」叟便喝。師展坐具,又喝。師收坐具,叟云:「放汝三十捧,叅堂去。」師于言下豁然頓悟,即延入侍司。叟告寂,師至淨慈依石林鞏公,即處以書記室。尋以靈隱山水清勝,往挂錫焉。師嘗自稱寒拾,里人橫川珙公在育王,以偈招曰:「寥寥天地間,獨有寒山子。」師竟不渡江,而謁覺菴真公於承天。復叅雪巖欽公於仰山,巖問:「何處來?」師云:「兩浙。」巖云:「因甚語音不同?」師云:「合取臭口。」巖云:「獺徑橋高,集雲峰峻,未識書記在。」師拍手云:「鴨吞螺螄眼睛突出。」巖笑,顧謂侍者:「點好茶來。」師云:「也不消得。」居三歲而巖逝,乃還浙右。
大德庚子,出世湖州之資福,學徒奔凑,名聞京國,勅旨賜「慧文正辨禪師」。中書平章事張閭公任行宣政使,首舉師主中天竺。開堂之日,公率僚屬親臨座下。皇慶壬子遷靈隱,有旨設水陸大會于金山,命師升座,設法拈香。畢乃云:「盡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世界,是箇金剛正體,淨躶躶絕承當;盡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世界,是個寶覺真心,赤洒洒無空闕。如天普蓋,似地普擎,如日普照,如風普吹,無一時不徧,無一處不周,無一理不圓,無一事不具。塵塵剎剎,八面玲瓏;物物頭頭,十方通暢。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將丈六金身作一莖草。腹中現百億𨶒浮提,室內湧三萬二十獅子座。七縱八橫,千變萬化,左之右之無可不可。三世諸佛以此正體,以此真心,坐寶蓮花成等正覺,津濟四生,梯航九有;六代祖師以此正體,以此真心,開甘露門廣度羣品,啟廸盲聾,炳耀痴昧;奕世人王帝主,以此正體,以此真心,為生民立極,為世開太平基,拯黎元於塗炭,措天下於盤石;大元世界主、當今皇帝,以此正體,以此真心,克紹丕圖,纘登大寶,百億須彌盧、百億香水海,日月所照,風雨所至,悉禀威靈,咸歸化育。乃至此日特頒聖旨,敦遣使臣,就金山古澤心寺,照依梁武皇帝科儀,修設天地[宴-女+六]陽水陸大會七晝夜,爇種種香,然種種燈,營種種上妙飲食,設種種上妙服御,金銀、珊瑚、真珠、瑪瑙種種上妙珍寶,而為供養。命僧一千五百員,披轉三藏五乗十二分教秘典真詮。權也實也,頓也漸也,半也滿也,徧也圓也,交光相羅如寶絲網。上以翊衞皇圖,下以資培民。本臣山僧行端,與教禪律三宗𦒿年碩德,以此正體,以此真心,欽奉綸言,高陞寶座,闡揚諸佛無上奥旨,發揮諸佛無上秘傳。若幽若顯,若聖若凡,若飛若潜,若動若植,普伏良囚均霑,妙利四方。消災沴之虞,萬姓樂耕桑之業,同躋仁壽共享昇平。當此之時,理周事徧,果滿功圓,直下無私一句,畢竟如何擎展。」擊拂子云:「化行舜日山川外,人在堯天雨露中。」復說偈云:
上堂曰:「掩室摩竭陀國,掘地覓天;杜口毘耶離城,接竹點月。如金翅擘海,直取龍吞;似香象渡河,截流而過。苕菷柄三十,且待別時。方外疏,言言見諦,句句朝宗。西天昔日淨名老,東上今朝龐蘊公。」陞座,拈香畢,僧出問云:「堂前皷響,大眾雲臻,學人上來請師說法。」師云:「破糞箕,生掃箒。」僧云:「臨濟和尚示眾云:『夫說法者,一句中須具三玄,一玄中須具三要。』還端的也無?」師云:「有甚不端的?」僧云:「如何是一句中須具三玄?」師云:「人天本竪。」僧云:「如何是一玄中須具三要?」師云:「畜生本橫。」僧云:「如何是第一玄?」師云:「東村王老屋頭穿。」僧云:「如何是第二玄?」師云:「大海波心駕鐵船。」僧云:「如何是第三玄?」師云:「阿誰家裏竈無烟?」僧云:「如何是第一要?」師云:「眼裏瞳人吹水呌。」僧云:「如何是第二要?」師云:「寒山拍手,拾得笑。」僧云:「如何是第三要?」師云:「皎月當空無不照。」僧云:「三要三玄蒙指示,西來的意事如何?」師云:「答汝亦不難。」僧云:「大善知識豈悋方便?」師云:「老僧入院事繁。」僧禮拜歸眾。師乃云:「千峰頂上,出身一路,十字街頭不知;十字街頭,覿面一機,千峰頂上不會。千峰頂上若會,即是十字街頭;十字街頭若知,即是千峰頂上。盡無量阿僧祗劫,天人阿修羅,若聖若凡,全體是個國一道塲;盡浮幢王剎,山河大地,若草若木,全體是個妙喜世界。釋迦、彌勒拱手歸降,文殊、普賢全身奉重。天魔窺覻無門,外道瞻仰有分。如壯士展臂,不假他力;獅子游行,不求伴侶。逈絕異緣,高超諸有。以之壽聖君,則天地同久,日月竝明;以之福賢佐,則安若泰山,固如盤石;以之康濟兆民,則風以時,雨以時;以之[A7]鍛鍊衲僧,則虛而靈,寂而妙。正法眼藏,自此流通;邪見稠林,由兹寢息。正恁麽時,畢竟功歸何處?」擊拂子云:「蒲團靜坐無餘事,永日寥寥賀太平。」
復舉法燈和尚云:「本欲深藏巖竇,隱遁過時,奈緣法眼老人有未了公案,出來為他了却。」時有僧出云:「如何是未了底公案?」法燈打云:「祖禰不了,殃及兒孫。」僧云:「過在什麽處?」燈云:「過在我殃及你。」師云:「能殺能活,能縱能奪,法燈不失本分鉗鎚,惜乎傷鋒犯手,致使貽笑𠊓觀。山僧本志亦欲深藏巖竇,隱遁過時,奈緣藏叟老人有未了公案,出來為他了却。就中忽有個渾鋼打就,生鐵鑄成底,擔當得去,領略得行。一棒也不打他,一句也不罵他。向明窗下,如法安徘。何故?總似今日,老胡有望。」
僧問:「如何是正法眼藏?」師云:「十字街頭石敢當。」僧云:「莫只這便是麽?」師云:「月似彎弓,少雨多風。」
上堂,舉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又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有。」師云:「若以無為究竟,後來因甚麽道有?若以有為諦,當前面因甚麽道無?者裏捉敗趙州,許你天上天下。」圓寂。詳塔銘。
第四十九代 廣慈曇芳忠禪師
南康人,十月二十八日示寂。
第五十代 佛慈法喜南楚悅禪師
隆興人,十月二日示寂。
第五十一代 古鼎祖銘禪師
姓應氏,世居四明奉化,依金峨橫山錫公得度。竺西坦公主天童,辟為內書記,後徧叅諸尊宿。元叟在靈隱,往從焉。叩黃龍見慈明因緣,叟詰之曰:「只如趙州云:『臺山婆子被我勘破。』慈明笑曰:『是罵耶?你且道二老漢用處,是同是別?』」師曰:「一𡭊無孔鐵鎚。」叟曰:「黃龍直下悟去,又且如何?」師曰:「也是病眼見空花。」叟曰:「不是,不是。」師擬進語,叟便喝。師當下廓然,即命居記室。自是聲譽頓發,而師愈謙抑自持。
及年五十四,始出主隆教,遷寶陀、中天竺,及徑山。帝聞師法席之盛,錫號「慧性宏覺普濟大師」。僧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師云:「破糞箕,生苕箒。」僧禮拜云:「謝師指示。」師云:「昨夜三更失却牛,天明起來失却火。」問:「如何是佛?」師云:「秤鎚蘸醋。」僧云:「如何是佛向上事?」師云:「仰面不見天。」僧云:「記得僧問雲門:『如何是佛?』門云:『乾屎撅。』又作麽生?」師云:「雲門不是好心。」僧云:「乾屎撅與秤鎚蘸醋相去多少?」師云:「鑊湯無冷處。」僧擬進語,師便喝。
上堂:「將十方世界,安向諸人眼𥈤上,絲毫不動;將四大海水,傾向諸人脚跟底,涓滴不流。會醫還少病,知分不多愁。」上堂,舉大愚芝和尚示眾云:「大家相聚喫莖虀,若喚作一莖虀,入地獄如箭射。」師云:「宗師為人,如蠱毒之家,置毒于飲食之中與人,未嘗不欲斷其命根。雖然是冤𡭊者,能有幾人?」
頴[A8]豪作亂[1],師治妙明庵於放生池上,以將歸老焉。元日祝𨤲,行省現白光三道。丞相康里公奉師所讃觀音像于紫薇閣,是夕,瑞光煜然。苗䝤焚掠徑山,丞相[2]延至郡城雲居,時詣師叩宗門玄旨。一日看經次,問:「長老何不看經?」師云:「尋行數墨為看經耶?」丞相無語,師翻經云:「老僧看經去也。」丞相以手掩經云:「請為說破。」師云:「伊尹、周公是阿誰做?」中天竺用真良公謂:「師嘗闡化是山,請歸了幻菴。」尋示疾,致書囑丞相外護。書偈曰:
擲筆而逝,是為正月二十二日[1]。
第五十二代 佛慧慈照正源禪師
字竺遠,母夢梵僧入室而生。南康歐陽氏文忠公是其遠祖,年二十七受具戒,始見虛谷陵禪師,谷以「龍潭滅[A9]紙炬」語問之,師曰:「焦石可破層冰。」谷曰:「破後如何?」師曰:「探索乃知。」谷詰曰:「所知者何事?」師擬議,谷舉杖擊之。悚然默喻,由是智開識融,外內無礙,主觀音興聖、道塲靈隱。靈隱阨于回祿,悉為灰燼,師所居獨存,似有神相之者。主徑山時,見亂兵遺骼暴露,師乃焚而㙠之。帝聞其賢,錫以「佛慧慈照普應禪師」之號。凡五主巨剎,皆方鎮大臣遺使邀致。嘗勸人念佛曰:「石鞏張弓,三平駕箭。遠公徑㨗勸修行,一句彌陀無別念。」至元十二年六月十六日預告[A10]日期,書偈而化,遺命塔全身于徑山。弟子剪爪髮分瘞于道塲,舍利叢叢然生,共靈異顯著如此。
第五十三代 愚庵智及禪師
字以中,別號西麓,蘓之吳縣顧氏。父茂卿,母周氏。入海雲院為童子,釋書儒典竝進,閩國王清獻公都中見之,特加賞異。聽賢首家講法界觀,未終章,遂莞爾笑曰:「一真法界,圓同太虛,但涉言辤,即成剩法。」乃去謁廣智于龍翔,微露文采,廣智大驚。有嶼上人者呵曰:「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負大法,甘作詩騷奴僕乎?《無盡燈》偈所謂『黃葉飄飄』者,何謂也?」師舌禁不能答,即歸海雲,胸中如礙巨石。踰月,忽見秋葉飛墜于庭,豁然有省,雖喜不自勝,不取證明。眼恐涉偏執乃走見徑山,山勘辨之,師應答不滯,山遂命執侍,久之遷主藏室。
至正壬午,行院舉師出世昌國隆教轉普慈。未幾,行省左丞相達[A11]識公延主淨慈,復陞徑山。僧問:「語是𧩂,默是誑,語默向上更有事在,如何是向上事?」師云:「胡孫上樹尾連顛。」僧問:「如何是賔中賔?」師云:「君向瀟湘,我向秦。」問:「如何是賔中主?」師云:「常在途中不離家舍。」問:「如何是主中賔?」師云:「常在家舍,不離途中。」問:「如何是主中主?」師云:「橫按鏌耶全正令,太平寰宇斬癡頑。」一日,達失帖穆爾丞相到方丈,問:「淨名丈室容三萬二千獅子座,[A12]淨慈丈室容多少?」師云:「一塵不立。」相云:「得與麽覿體相違。」師揭起簾云:「請丞相鑑。」相呵呵大笑云:「作家宗師不勞再勘。」師便拱茶。
上堂,舉東山演祖示眾云:「祖師說不著,諸佛看不見,四面老婆心,為君通一線。」師云:「若教頻下淚,滄海也須乾。」上堂:「諸方今日開爐,未免與諸人說些火爐頭話。」乃以拂子作吹火勢云:「喚作火燒殺你,不喚作火凍殺你。」上堂:「一二三四五六七,地水火風空覺識,拈來數目甚分明,明眼衲僧數不出,[A13]數得出[1]也大奇。烏龜鑚敗壁,雞向五更啼。」
洪武癸丑, 詔有道碩師十餘人集天界寺,師居其首,以病不及召𡭊,賜還穹窿山,即海雲也。戊午八月忽示疾,至九月四日,索筆書偈而逝。其徒以遺骨藏海雲陰,分爪髮歸徑山,於無等才禪師塔左瘞焉。壽六十八,臈五十一。
第五十四代 悅堂顏禪師
明州人,受度於婺之寶林寺,徧叅諸宿,徹悟心源,為東嶼之正嫡焉。初住崑山之東禪,轉吳門萬壽,升虎林之南屏。遂陟雙徑,樹大法幢,名聞京國。遣使者再降璽書護教,賜金襴法衣。藩王大臣無不函香問道,緇素雲臻,如流奔壑。師逗機開發,多所霑被,其接引後進,和氣襲人;其警策生死,若震雷發蟄。黃文獻公與師為方外友,得敷宣般若之力。師住持四大剎,有《四會語錄》,金華宋公濂為之序。八月二十三日示寂。
第五十五代 宗泐禪師
台之臨海人,字季潭,別號全室。八歲從天竺笑隱訢公學佛,十四薙度,二十受具。洪武四年,住徑山。太祖高皇帝詔江南有道浮屠,師應召稱 旨,命住天界。上丕建廣薦法會,於蔣山太平興國寺,宿齋室,却葷肉不御者一月。服皮弁服,搢玉珪,上殿面大雄氏,行拜獻禮者三 詔,集幽爽引入殿,致三佛之禮, 命師陞座說法。上臨幸,賜膳無虛日。每和其詩,稱為泐翁。
十年冬, 詔師箋釋《心經》、《金剛》、《楞伽》三經,製讃佛樂章。丁巳,奉使西域十五年還朝,授右街善世。復命育髮,授以儒職,師姑奉命。至髮長,上召而官之,師再辤求免,願終釋門, 上乃嘉歎從之,賜師〈免官說〉。
學士宋公濂嘗讃師像曰:「笑隱之子,晦機之孫。具大福德,足以荷擔佛法;證大智慧,足以攝伏魔軍。悟四喝三玄於彈指,合千經萬論於一門。向上關,如塗毒皷,撾之必死;殺活機,類金剛劒,觸之則奔。屢鎮名山,教孚遐邇。 詔陞京[1]剎,名溢朝紳。夙受記於靈山之會,今簡知于萬乗之尊。雲漢昭回,天章錫和於全帙;寵恩優渥,玉音召𡭊于紫宸。屹中流之底柱,轉大地之法輪,信為十方禪林之所領袖,而與古德同道同倫者耶。」
二十四年,以老賜歸,渡江于江浦石佛寺。九月初十日,晨起喚侍者曰:「這箇聻。」侍者𣴭然。師曰:「苦。」遂寂,有《全室集》行於世。
第五十六代 象源淑禪師
台州人。一日趋入門曰:「殺來了,殺來了,作麽生避?」遂坐脫,是為六月初四日。
第五十七代 復原福報禪師
台之寧海人,俗姓方,母張氏。禀父母命,往杭之梁渚崇福出家。時石湖美公,主淨慈,師往叅湖,噐之,為祝髮。徑山[A14]元叟門庭嚴峻,師以己事未明,往咨決之。叟問:「近離甚處?」師云:「淨慈。」叟云:「來作甚麽?」師云:「久慕和尚道風,特來禮拜。」叟云:「趙州見南泉作麽生?」師云:「頭頂天脚踏地。」叟云:「見後如何?」師云:「飢來喫飯,困來眠。」叟云:「何處學得這虛頭來?」師云:「今日親見和尚。」叟頷之,次日命居侍司,明年升掌藏教。久之出世慈溪蘆山,遷越之東山、四明智門。
皇朝洪武初,驛召道行沙門,師與徑山以中及上竺日章偁,赴京舘天界寺,屢入 內庭,應𡭊稱 旨。留三年, 賜還智門菴,于寺東扁曰「海印」為終焉之計。徑山虛席,起師補處。上堂:「舉一不得舉二,放過一著,落在第二。古人恁麽說話,正是抱贓呌屈。東山[1]即不然,舉二不得舉一,放過一著,落在第七。到這裏,須知有向上一路始得。」「如何是向上一路?」良久云:「莫種寒巖異草青,坐却白雲摠不妙。」
上堂:「一葉落天下秋,一塵起大地收。誰謂北欝單越,不是南贍部州?剛自騎牛更覓牛。」
上堂:「語是𧩂,默是誑,還有二俱不涉者麽?」拍禪牀云:「洎合停囚長智。」
上堂:「一默一語,一作一止,何似水銀落地?僧問趙州云:『乞師指示。』州云:『喫粥也未?』僧云:『喫粥了也。』州云:『洗鉢盂去。』」
上堂:「終日著衣,未嘗掛著一縷線;終日喫飯,未嘗咬著一粒米。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瑕。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拈拄杖:「有時乗好月,特地過滄州。」
前住山象原,經始佛殿,未就而終。師力完之,其費則出姑蘓葛德潤氏。兩住徑山,甫八年,忽一日得疾甚革,侍者請偈,師叱曰:「吾世壽尚有三年。」已而果然。及化之日,忽拍手曰:「阿呵呵!大眾是甚麽看取?」竟寂,世壽八十四,僧夏六十四。門人奉全身窆寂照之右岡,六月初四日忌辰。
第五十八代 大宗興禪師
台州人,一日忽嘆曰:「夫三十婦六齡,畢竟偶不成。」遂坐去。是為三月十一日。
第五十九代 止庵祥禪師
杭州人,守仁嘗題其畫「潯陽雪意」云:
則精于畫可知,惜今不能復見。忽倚坐曰:「一隊噇糟漢,我爭如你何不道?」竟寂,是為十月十三日。
第六十代 呆庵莊禪師
台州人也,住持徑山,學者雲合,說法酬問,迅若疾雷。有《呆庵語錄》行於世,誦師言則見轟轟然,誠宗門偉人也。忽於十月二十三日,云:「難!難!二八嬌娘上高山,老僧扶不得。」言竟遂寂。
第六十一代 岱宗泰禪師
紹興人王氏子,依祥禪學,篤行恭謹,諸剎僉舉。住育王後,住徑山。一日盥罷,即坐寂。
第六十二代 伯蘊琇禪師
蘓州人。通內外學,䟦《潯津集》別載。師新膺徑山之命,少師姚公贈詩以勸駕焉,臨化倚杖而逝。
第六十三代 敬菴莊禪師
台州人,自幼智慧不凡,厭葷穢,輕世薄塵,好浮屠法。出家于廣慈庵,久之遍叅方外,了徹宗源,及主徑山,化道隆盛。永樂十二年冬,奉詔修纂大典,寓天界三載,姚公廣孝等交章舉住持,辤還徑山開堂,有《四會語錄》行于世。其嘉言善行不盡,傳呆庵嘗云:「敬庵禪師嘗主越中二剎,既來龍河,全室翁以二座處之,退休一室,以風節自持,良可尚也。」師嘗曰:「凌霄龍脉接鵬搏,水領為蜂腰,吾塔宐下不宐上。」一日,含笑坐化。門人奉遺言,塔于水領小池之上。
第六十四代 雷菴澤禪師
蘓州人,八月初五日示寂。
第六十五代 月江禪師
諱宗淨,別號月清金華。倪姓,父景華,母包氏夢神僧入臥室,覺而有娠,既誕有異質。自幼聰慧,授以佛經即能成誦,十七歲從同邑正覺院文譯為祝髮師,受具戒。誦《楞嚴經》,至「如人以手指月,是人因指當應見月」,豁然開悟。聞雙林正庵誾禪師,往謁,誾一見奇之,問:「黃檗打臨濟,你作麽生?」師云:「按牛頭喫草。」誾即留領維那職。後出世住徑山,開堂說法,宗風遠播。壽六十七,于正統壬戌三月十三日示微疾。午時集眾,索筆書偈云:
書訖,跏趺而逝。七日後,茶毘,舌根不壞,[A15]斂骨貯瓶,建塔于圓照庵。
第六十七代 西疇頃禪師
會𥡴人,嘗作詩曰:「願汲龍淵一勺水,為雲為雨沃枯田。」其擔荷大事可槩見矣。嘉靖間,大尹尹公入寺祝延,因檢徑山舊集歲深板壞,屬師補缺,略捐資重刻焉。一日整衣趺坐而去。
第六十八代 宇中宸禪師
金華人,徑行頃坐去。
第六十九代 傑峰英禪師
金華人,初為徑山首座,歸鄞,楚石琦禪師作偈送師,有「凌霄峰頭第一座,摩訶衍法曾明破。百非四句俱已離,白雪陽春有誰和?」等句。後為住持,宗綱嚴肅,一日持《金剛經》竟,泊然而逝。
第七十代 一清天禪師
江右廬陵人也,別號潔祖,為歐陽族。自幼頴悟異羣,不茹葷酒,深厭塵俗,遂出家于寶,禮正宗忠公授業焉。宣德改元丙午,得度于右街雲海法師,潜侍香于大天界達會中,即左街講經,制授弘慈普應禪師是也。隨典藏事未幾,陞首座,開古蹟黑塔于都阜城門之西,隣朝天宮之右𠊓,箇磚片瓦皆自手焉。正統癸亥,聞于上,勑額曰「弘慶禪寺」,即黑塔也。師拔萃超羣,卓卓然如野寉之在雞羣。初主水月[1],次遷南通法至,開山弘慶,自此道風浩蕩,朝野知名。正統丙寅,右街善世大功德兩庵宗師等,薦師于春官,若大宗伯胡公及諸鉅卿名公,莫不推賞,遂有雙徑之行。覺山馮寧印施《華嚴》大經,并函繡幡幢,入殿供養。一時金臺諸𣐙越,沈福誠、杜弘真等,欣然發心,鬻鐵鑄佛三軀、鐘磬、云板、香罏、花瓶若干𡭊。越明年,丁卯入院。浙江都指揮使司張公輩敬師道行,咸嘉獎助住持所履之事,大有逕庭。詳翰林張公序中。
第七十一代 無極灝禪師
嘉禾人,誦《心經》坐化。
第七十二代 宗勝㣧禪師
常時禮佛,一日臥去。
第七十三代 正覺成禪師
持戒精專,無病而寂。
第七十四代 用璚琚禪師
禪定不懈,端坐而化。
第七十五代 竺芳蕋禪師
秀州人,元叟端之的孫,常說法勉人。忽爾坐逝。
第七十六代 庭禮訓禪師
十年不出戶,飄然坐去。
第七十七代 天才英禪師
每勸人念佛,念佛而終。
第七十八代 悅山愷禪師
常笑無嗔,亦笑而寂。
第七十九代 石窗珉禪師
躭文證果,趺坐而化。
徑山志卷之三終
補遺
列祖
第四代 慧滿扶禪師
上堂舉云:「西方聖人為一大事故出現于世,後以正法眼付囑迦葉,傳至二十七世,而達磨入于中國,設大法藥,開甘露門,直接上根不立文字,吾於汝等當勤而勿失耳。」
第五代 法警庠禪師
開堂時,集眾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前日被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不覺吐舌。」廼舉拂頌曰:「蚤因無事侍師前,師指䋲床角上懸。舉放却歸本位立,分明一喝至今傳。悟了游方却再還,全機大用久當權。若無喝下忘知解,良馬何曾離得鞭。」下座。
第六代 寶鑑修禪師
嘗謂眾曰:「夫鼻祖西來,不立文字,直指而已。時門人所謂『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已向第二機矣。汝得吾皮之記,道不在言也,審矣。子以為何如?」眾曰:「非也,道雖不在於言,而終日言于道。」師曰:「庸何傷?否則一語猶以為贅也。」
十方住持
第一代 祖印悟禪師
本州人,姓許氏,世宗儒業。師既冠,好與名流游,遂有厭塵志,于是出家。年二十二,師于湛盡得道。及內翰蘓公軾知杭州,與師論及韓退之非佛,云:「退之於聖人之道,知好其名而未樂其實,其論至於理而不精,往往自叛其說。」師曰:「人有樂孟子之拒楊墨,而以斥佛老為己功。莊子所謂夏蟲不可語冰,斯人之謂乎?」由是蘓公深契之,舉師為兹山第一代住持。
第十代 玄應仁禪師
台州人。上堂,舉百丈上堂:「有一老人常隨眾聽法,眾退,唯老人不退。丈曰:『汝何人也?』曰:『吾非人,於過去迦葉佛時,曾為比丘,因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某甲答曰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野狐身。』丈曰:『汝問廼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丈曰:『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作禮曰:『某甲已脫野狐身,住在山後,敢乞依亾僧事例。』師令維那白椎告眾,食後送人,僧眾驚異。食後,師領眾往山後巖下,以杖挑出死野狐,廼依法火葬。」
師頌曰:「明明道不落,老人何曾錯?的的言不昧,玄應何曾會?不會將不錯,渾然宣妙覺。不落與不昧,卓爾標正位。前機因果有來由,脫體升沉無忌諱。非自非,是誰是?言下迷宗生擬議。再問重教舉一回,潜觀徹底起風雷。逆風喝轉雷聲絕,飲氣歸家藏醜拙。他日如何舉似人?雄峰撐破秋天月。」
第十六代 月堂道昌佛行禪師
湖州寶溪吳氏。僧問:「大用現前,不存軌則時如何?」師曰:「張家兄弟太無良。」曰:「恁麽則一切處皆是去也。」師曰:「莫唐突人好!」問:「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秪如心法雙忘時,生滅在恁麽處?」師曰:「左手得來右手用。」問:「如何是從上宗門中事?」師曰:「一畒地。」曰:「便甚麽會時如何?」師曰:「埋沒不少。」問:「如何是諸佛本源?」師曰:「屋頭問路。」曰:「向上還有事也無?」師曰:「月下拋甎。」
上堂:「與我相似,共你無緣。打翻藥銚,傾出爐烟。還丹一粒分明在,流落人間是幾年。咄!」上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氷無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正好買草鞋行脚。所以道動則影現,覺則冰生,不動不覺,正在死水裏。薦福老人出頭不得即且置,育王今日又作麽生?向道莫行山下路,果聞猿呌斷膓聲。」歲旦,上堂,舉拂子曰:「歲朝把筆,萬事皆吉。忽有箇漢出來道:『和尚!這是三家村裏保正書門底,為甚麽將來華王座上當作宗乗?』秪向他道:『牛進千頭,馬入百匹。』」
第二十代 佛慧可安衷禪師
[A21]婺州人。上堂,舉僧問洞山:「寒暑到來,如何廻避?」山云:「何不向無寒暑處去?」僧問:「如何是無寒暑處?」山云:「寒時寒殺闍𥠖,𤍠時𤍠殺闍𥠖!」僧又問一老宿:「時節恁麽𤍠,向甚處廻避?」宿云:「向鑊湯爐炭裏廻避。」僧云:「鑊湯爐炭裏,如何廻避?」宿云:「眾苦不能到。」師云:「二老宿,一人在寒暑裏垂手,一人在寒暑外垂手。寒暑裏垂手者,不見有寒暑之相;寒暑外垂手者,通身是寒暑。徑山恁麽道,諸人還辯明得麽?若辯明得,南天台、北五臺。若辯明不得,今日𤍠如昨日。」
僧問:「教中道,塵塵說、剎剎說,無間歇,未審以何為舌?」師拍禪床右角一下,進云:「世尊不說說,迦葉不聞聞也。」拍禪床左角一下,進云:「也知今日令不虛行。」師云:「識甚好惡。」次舉興化謂賔維那曰:「汝不久為唱導之師。」賔曰:「不入遮保社。」化云:「汝會了不入,不會不入?」賔云:「總不恁麽。」化便打云:「克賔維那法戰不勝,罰錢五貫,設饡飯一堂。」來日,興化自白槌云:「克賔維那法戰不勝,罰錢五貫,設饡飯一堂,仍湏出院。」雲居舜和尚云:「大冶精金應無變色,其奈興化令行太嚴,不是克賔維那也大難承當總似,而今泛泛之徒,翻轉面皮多少時也。」師云:「雲居恁麽道,未免抝曲作直,徑山即不然,要作臨濟炟赫兒孫,直須翻轉面皮始得。」[1]
宋孝宗詔師至內廷,帝曰:「朕觀韓愈《原道》論,文繁而理迂耳,朕實非之。晉成帝晦德,以信道士王浮,偽𢰅《老子化胡經》。北魏[A22]明昭聽道士姜斌,引《關經》說道『老子西入化胡,以佛為侍者。』信乎?」師曰:「佛生于周昭王甲寅[1],滅後三百四十五年,至周定王[2]老子始生。太尉蕭綜刻奏,《開天》、《化胡》二偽經當滅,詔流馬邑。蓋二偽經且無翻譯朝代,豈非偽造也?帝乃勑令搜聚偽本一處禁燬。准前唐高宗時,沙門慧澄乞依前朝勑八學士議燬,及中宗勑燬《化胡經》,并畫壁變相,違者科罪。」帝深然之。
第二十二代 無等才禪師
杭州人,邑之多寶寺正宗和尚實為厥師。有僧問:「逼塞虛空時如何?」師便喝,進云:「文殊、普賢來也。」師云:「逼塞虛空,何處與徑山相見?」僧亦喝。師云:「文殊、普賢為甚在你脚跟下過?」僧擬議,師便打,乃舉永嘉道:「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有老宿拈杖云:「既無一物,了了見底是箇甚麽?」師云:「且道遮老宿恁麽道,還具眼也無?」
第二十四代 寓庵清禪師
興化[1]人。中秋,上堂云:「去年人看中秋月,今年人看中秋月。今年人是去年人,去年月是今年月。還有人向遮裏着得一隻眼麽?若也著得,徑山分半院與伊住。其或未然,歸堂喫茶。」師一日舉雲門道:「既知來處,且道甚麽劫中無祖師?」自代云:「某甲今日不著便。」師云:「雲門也是作賊的心虛,徑山即不然,既知來處,且道甚麽劫中無祖師,不圖打草且要蛇驚。」
季秋菊旦,上堂:「今朝初九,天色半晴半雨。衲僧鼻孔眼睛,切忌和泥合土。」廼顧視大眾云:「惺惺直是惺惺,靈利不妨靈利。等閒問著十人,五雙不知落處。不見道,事因叮囑起。」
第三十三代 佛行少林崧禪師
建寧人。師嘗問:「一僧[A23]問睦州云:『如何是展演之言?』州云:『量才補職。』『如何是不展演之言?』州云:『伏惟尚饗。』」師云:「睦州古佛善應來機,雖然如是,只得八成。或問徑山:『如何是展演之言?』即向他說:『問十答百有甚麽難?』『如何是不展演之言?』喝一喝云:『且莫是屎窖佛。』」師云:「拆破東籬,補起西壁。山門下全無凖的,[A24]有準的誰委悉?僧堂覻破香積厨,鴟吻咬殺佛殿脊。[1]」
第三十八代 佛心荊叟珏禪師
[A25]婺州人。帝素慕師戒行,值端平春,福建觀察陳公德剛所陳於帝。俄有詔自育王陞住兹山。始開堂,乃述銘以諭曰:
新鞔法鼓,嵗旦上堂:「新歲擊新鼓,普施新法雨。萬物盡從新,一一就規矩。普賢大士忻歡,乗時打開門戶。放出白象王,徧地無尋處。」拈起柱杖,云:「惟有遮箇不屬故新,等閑開口吞却法身。」擲下云:「是甚麽?千年桃核裏,元是舊時仁。」
第四十七代 大圓佛鑑虛谷陵禪師
有僧問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如何?」師云:「親不相贈。」僧禮拜,師曰:「過去諸如來斯門以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既依如是法,只如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世既不可得,作麽生?依若向遮裏知歸,出息不涉萬緣,入息不居陰界,常轉如是經,百千億萬卷,只如今日檀越請徑山一千七百大眾,所轉者還在百千萬億卷中也無?若在其中,即取法相;若不在其中,即取非法相。故經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正當恁麽時,還有定奪得出者麽?若定奪不出,明日來向汝說。」
先是師貧而苦學,寒暑如一。早年夢入淨慈羅漢堂,至東南隅,忽一尊者指楣梁間,詩示師云:
初不諭其意,及自仰山而陞雙徑良騐。蓋仰山有貝多葉經,而徑山有楊岐衣也。吁!師之出處,彼應真者為之前定,非果位中人能致是歟?
第四十九代 廣慈曇芳忠禪師
南康人,端禪師之神足也。開堂示眾云:「雲水之人不暫休,問君著甚苦來由。異鄉彼此皆為客,無事相干且縮頭。行與住,坐與臥,兩片唇皮只管播,是是非非誰箇無?也須檢點自家過。出家兒,着便宜,袈娑不是等閑披。田不耕,親不養,不修道業更何為?𨶒老子,不懡㦬,據你所作因,還你所受果。涅槃堂裏呌阿爺,要行不得行,要坐不得坐。正與麽時,是你是我?」
第五十代 佛慈法喜南楚悅禪師
隆興人。上堂云:「聞聲悟道,見色明心。」驀拈拄杖云:「遮箇是色。」卓一下,云:「遮箇是聲,諸人總見總聞,且那箇是明底心,那箇是悟底道?」喝一喝,云:「貪他一粒米,失却半年糧。」
第五十六代 象源淑禪師
台州人。開堂示眾曰:「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動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即為見性,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第五十八代 大宗興禪師
台州人。師舉金峰示眾云:「老僧二十前有有老婆心,二十年後無老婆心。」時有僧問:「如何是二十年前[A26]有老婆心?」峰云:「問凡答凡,問聖答聖。」僧云:「如何是二十年後無老婆心?」峰云:「問凡不答凡,問聖不答聖。」師云:「余當時若見,只將五祖師底𡭊他。」遂舉手作鵓鴿嘴,云:「谷谷呱。」
第五十九代 止庵祥禪師
杭州人。師作隱龜鑑曰:
第六十代 呆菴莊禪師
台州人。或以儒釋內外之辨,問曰:「昔宋儒晦翁曰:『釋所謂心上做工夫本不是。』程子曰:『釋氏之學,於敬以直內則有之矣,義以方外則未有之也。故滯固者入于枯槁,疏通者歸於恣肆,此佛教所以隘也。吾儒則不然,率性而已。斯理也,聖人於《易》備言之。』二翁之說何如?」師曰:「不然,教有內外不同,故造理有淺深之異。求之於內心,性是也;求之於外,學解是也。故心通則萬法俱融,著相則目前自昧。嗚呼!外求之,失斯為甚矣。今儒學之弊,浮華者固以辭章為事,純實者亦不過以文義為宗,其實心學則皆罔然也。宋之真儒深知其病,又知吾心工夫為有本,是當教本抑末,以斥其言語文字之之非,可也。而復以心上工夫,不是何自為矛盾歟?本既不是,何謂却勝儒者乎?此其不能窮心學之理,于吾佛之道深自惑亂而不能取決也。觀伊川之言亦然,夫既愍吾道為有內無外矣,果能以內為本,得本何憂于末哉!繼言枯槁恣肆,又愍吾道之隘,是未見其大者矣。既曰佛有覺之理,為敬以直內,復言要之亦不是,皆反復自惑之言耳!豈真知此理者哉!若率性之說亦不出吾心上工夫,必取證於《易》,《易》乃心上之妙理。先儒不明本心之體,遂不明良知良能之所自出,謂有氣而後有知,乃推性命之源於氣,推性為氣中之理,以性循理為道,故隨事隨物以明理。不知天地人物形氣,皆生於覺性之中,而吾之本心妙明徧照,已在思慮未發之時。若有得於此,即時中之義也;失此不能少存于內,徒追求于事物之末,謂之義以方外,豈有是哉!取證于《易》者,《易》言[A27]至神至聖,皆指不可測、不可知之地,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以無思無為為感通之本,則《易》所證固非外矣。夫了悟之地,非學解所能到。悟則謂之內,解則謂之外,則內教、外教所以不同也。儒者專用力于外,凡知解所不及者,不復窮究,故不知允執厥中之道、天理流行之處,皆在思慮不起、物欲淨盡之時,踐履雖專,終不入聖人之域矣。蓋因疑佛氏之迹為無父無君,遂不究盡其說,使孔聖之道不明,乃成毁佛之過也,惜哉!」
第六十一代 岱宗泰禪師
紹興王氏子。依祥禪學篤行㳟謹,諸剎僉舉,住育王及兹山。所著〈戒銘〉示眾略曰:
第六十二代 伯蘊琇禪師
姑蘓人。師引羅睺羅受佛誡云:「十方世界諸眾生,念念已證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爾,何得自輕而退屈?六凡四聖同此一性,彼既如是,我何不然?直湏內外資熏一生取辦,更若悠悠過日,是誰之咎?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A28]此身?』」
第六十四代 雷庵澤禪師
蘓州人。或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金雞抱子歸霄漢,玉兎懷胎向紫微。」僧曰:「忽遇客來將何秪待?」曰:「金果早朝猿摘去,玉花晚後鳳㘅來。」
第六十八代 宇中宸禪師
金華人。師示人心要云:「近世多以問答為禪家家風,不明古人事,一向逐末不反,可怪!可怪!昔人因迷而問,故問處求證人,得一言半句,將為事究明令徹去。不似如今人胡亂問,趂口答,取笑達者也。」
第六十九代 傑峰英禪師
金華倪氏子。上堂,示眾云:「衲僧行李豈尋常,出匣吹毛不隱藏。奪食驅耕全正令,東西無復鬼分贜。又清平世界罷干戈,無奈兒曹籍甚何。急水灘頭拋直釣,錦鱗不遇枉多羅。」
第七十一代 無極灝禪師
嘉禾人。舉頭云:
第七十二代 宗勝㣧禪師
或問:「佛可方東土周孔之聖,孰為優劣也?」師曰:「不知,雖然余少時嘗觀外典,商太宰嚭問于孔子曰:『夫人聖人歟?』𡭊曰:『丘博識强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聖人歟?』𡭊曰:『三王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又問:『五帝聖人歟?』𡭊曰:『五帝善用仁義,聖非丘所知。』又問:『三皇聖人歟?』𡭊曰:『三皇善用時政,聖非丘所知。』嚭駭而問曰:『然則孰為聖人乎?』孔子動容有間曰:『丘聞西方有聖人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據斯以言,孔子深知佛為大聖也,時緣未昇,故默識之。有機故舉,然未得昌言其致矣。」
第七十三代 正覺成禪師
初入堂,偈:
第七十四代 用璚琚禪師
嘗問諸學人曰:「若言舍穢取淨,厭此欣彼,則是取舍之情,眾生𡚶想。若言無淨土,則違佛語,修淨土者,當如何修?」眾無語。復云:「生則决定生,去則實不去。」又云:「譬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絕遺踪之意,水無流影之心。」
第七十五代 竺芳蕋禪師
[A29]秀州人,元叟端之嫡孫也。師作〈讃佛傳法偈〉云:「𥡴首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三祗修鍊萬行功圓。纖瑕去而法性凝清,片善具而報化微妙。爾後上生兠率,下化王宮。三十歲居道樹成佛,四十九年住世教化。說法三百五十度,宣演八萬四千門。」
王候外護于四海九州,師僧內傳於人間天上。利益廣大,道法難思。偈曰:
第七十六代 庭禮訓禪師
或問鎮州蘿蔔。師曰:「鎮州蘿蔔話多年,嚼著津生齒頰邊。多謝趙州言語直,至今猶得見南泉。」
第七十七代 天才英禪師
嘗曰:「默堂和尚,平地上湧起波濤,虛空敲出木楔。中人毒氣回來,剛道親見寶月。不知瞎劫多少人眼睛?啞洎合饒舌。」
第七十八代 悅山愷禪師
讃佛云:
第七十九代 石窗珉禪師
聖節,拈香罷,雷震,師曰:「震法雷,擊法皷,布慈雲兮灑甘露。即今法雷已震,法鼓已擊;慈雲已布,甘露已灑。事上也合,理上也合。事理上既合,作麽生?」(補遺終)
法侶(附)
智藏禪師
虔化廖氏子。八歲從師,二十五具戒,叅禮大寂與百丈海禪師,同為入室,皆承印記。大寂遣師詣長安,奉書于忠國師,尋又遣送書上徑山,屬連帥路嗣㳟延請大寂居府,應期盛化。師回郡,得大寂付授衲袈裟。有一俗士問:「有天堂地獄否?」師曰:「有。」曰:「有佛法僧寶否?」師曰:「有。」更有多問,盡答言有。曰:「和尚甚麽道莫錯否?」師曰:「汝曾見尊宿來耶?」曰:「某甲曾叅徑山和尚來。」師曰:「徑山向汝作麽生道?」曰:「他道一切總無。」師曰:「渠有妻否?」曰:「無。」師曰:「徑山和尚道無即得。」俗士禮謝而去。後穆宗[A30]諡「大覺禪師」。
如會禪師
始興曲江人也。初謁徑山,後叅大寂。(即馬祖)學徒既眾,僧堂牀榻為之䧟折,時稱折牀會也。相國崔公群,出為湖南觀察使,見師問曰:「師何以得?」師曰:「見性得。」師方病眼,公譏曰:「既云見性,其奈眼何?」師曰:「見性非眼,眼病何害?」公𥡴首謝之。公見鳥雀于佛頭上放糞,乃問:「鳥雀還有佛性有無?」師曰:「有。」公曰:「為甚向佛頭上放糞?」師曰:「是伊為甚不向鷂子頭上放?」唐長慶中寂,[A31]諡「傳明大師」。
鳥窠道林禪師
本郡富陽人也,姓潘氏。母朱氏夢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誕,異香滿室,遂名香光。九歲出家,二十一于荊州果願寺受戒,後詣長安屬代宗,詔國一禪師,至闕師乃謁之,遂得正法。及南歸孤山永福寺,後見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之鳥窠禪師。復有鵲巢于其側,自然馴狎,人亦目為鵲巢和尚。元和中,白居易侍郎出守杭州,因入山謁師,問:「口禪師住處甚危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白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麽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歲老人行不得。」白作禮而退。
丹霞天然禪師
本習儒業,將入長安應舉,偶禪者問曰:「仁者何往?」曰:「𨕖官去。」禪者曰:「𨕖官何如𨕖佛!」曰:「𨕖佛當往何所?」禪者曰:「今江西馬大師出世,是𨕖佛之塲。」遂直造江西見祖。祖曰:「南嶽石頭是汝師也。」遽抵石頭,頭:「著槽厰去。」師禮謝,入行者房,隨次執爨役三年。忽一日,石頭告眾曰:「來日剗佛殿前草。」至來日,大眾諸行童各備鍬钁剗草,獨師以盆水浴頭,于石頭前胡跪。頭見而笑,便與剃髮,又為說戒,師乃掩耳而出。再往江西,後杖策觀方,居天台華頂三年,往餘杭徑山禮國一禪師。唐元和中,至洛京龍門香山,與伏牛和尚為友。後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燒火向。院主訶曰:「何得燒我木佛?」師以杖子撥灰曰:「吾燒取舍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師曰:「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主自後睂鬚墮落。
敬叟居簡
潼川龍氏,世業儒。幼頴異,見佛書必端坐,默觀如宿習。依邑之廣福院圓澄得度,叅別峰、塗毒于徑山,沉默自究。一日閱《萬菴語》有省,往育王,見佛照,機契,自是往來十五年。後走江西,訪諸祖遺跡。瑩仲溫嘗掌大慧之記,庵于羅湖,纂所聞成書,發揮祖道。與[A32]師議論,大奇之,以大慧竹箆付之。久之,出世台之般若,遷報恩[1],英衲爭附。碩儒錢竹巖、葉水心,莫不推重。大叅真西山為江東部使者,虛東林命之,以疾辤。乃于飛來峰北澗掃一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稱,因此北澗稱之。關一室以居,名曰「薤室」,作賦以自見。晚居天台,委羽有二姓,爭竹山不已。仙居丞王君懌囑諷之,乃作《種竹賦》一首,而訟遂已。所著有《北磵集》十九卷行世。
斷橋妙倫
天台黃巖徐氏。母夢月而孕,十八落髮永嘉廣慈院,見谷源道于瑞巖,聞「麻三斤」話疑之,徧叩諸方,機終未凑。自謂口訥耳聵,不若把本修行。日以誦經為業,忽閱《楞伽》至「蚊蟲螻蟻,無有言說而能辦事」,頓然有省,曰:「趙州栢樹子話,可煞直截,然不以語人。」還謁無凖,凖以「狗子因何有業識」令師下語,凡三十轉不契。師曰:「可無方便乎?」凖以真淨所頌答之[1],即竦然良久。忽聞板聲,通身汗下,于是始脫然矣。凖俾分座說法,出世淨慈。
上堂:「荊山有玉,獲得者不在荊山;赤水有珠,拾得者不在赤水;衲僧有無位真人,證得者出入不在面門。」驀拈拄杖橫按云:「會麽?幽州江口石人蹲。」將終與大眾入室罷,索筆作書,辤諸山及魏國公[1]。公饋藥,不受。又使人問曰:「師生天台,因甚死淨慈?」師答曰:「日出東方,夜落西。」遂書偈而化。
崇嶽
字松源,龍泉吳氏。隆興二年,得度于南屏白蓮精舍,初叅淨慈[A33]木菴永,譏所得大慧杲、應庵華之法無益。後見密菴傑,聞「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師侍側,憤激力叅,忽大悟,曰:「今日方會[A34]木庵道,開口不在舌頭上。」[1]自後機辯縱橫,出世平江澄照。慶元三年,詔住靈隱,自後六住名山。六年上章乞老,帝許之,退居靈隱東庵。示寂,塔於北高峰之原焉。
恕中無慍,住徑山。泰定初,送靈石芝主淨慈,遂隨例挂搭。其時眾滿五百,首座忠景初者德臘竝高,後生多歸之。慍方居學地,偶于廊下見鬻文籍人,就購《莊子》一集,持歸藏主寮圍爐閱之。適忠至見,意甚不樂,曰:「汝初入眾,不去衣单下做工夫,而反從事雜學耶!且圍爐乃延客論道之所,而汝檢閱外書可乎?」後復歸徑山。二十年再到淨慈[1],凡寮舍圍爐,但見少年叢雜,或吟詩,或撫琴,或圍棋,或吮墨圖山水,如是而已。肯檢外書者亦無其人,矧衣单下做工夫者乎!嘻!三思忠之言,與妙喜洋嶼眾寮所揭之牓,何以異?
大辨希陵
字西白,義烏何氏。年十九,落髮東陽資壽,依東叟頴于淨慈,掌內記,侍石林鞏兼外記。後至徑山,雲峰高禪師尤敬之,分座說法,凛凛諸老之遺風。元世祖召見,說法稱旨,賜號佛鑒。成宗加號大圜,仁宗又加號慧照。至[A35]治壬戌四月十二日,手書付囑,說偈而逝。[A36]諡「大辨」,塔曰「寶華」,有《瀑巖集》及《語錄》行世。
風穴延沼禪師
餘杭劉氏。叅南院,入門不禮拜,院曰:「入門須辨主。」師曰:「端的請師分。」院于左𦡀拍一拍,師便喝。院于右𦡀拍一拍,師又喝。院曰:「左一拍且置,右一拍作麽生?」師曰:「瞎。」院便拈捧,師曰:「莫盲枷瞎棒,奪打和尚,莫言不道。」院擲下棒曰:「今日被黃面浙子鈍置一塲。」師曰:「和尚大似持鉢不得,詐言不飢。」院曰:「闍𥠖曾到此間麽?」師曰:「是何言歟?」院曰:「老僧好好相借問。」師曰:「也不得放過。」便下。叅眾了,却上堂頭禮謝。院曰:「闍𥠖曾見甚麽人來?」師曰:「在襄州華嚴與廓侍者同夏。」院曰:「親見作家來。」院問:「南方一棒作麽商量?」師曰:「作奇特商量。」師却問:「和尚此間一棒作麽商量?」院拈拄杖曰:「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見師。」師于言下大澈,四眾請主風穴。晉天福三年,開山善法禪寺,今稱安樂寺,為徑山接待下院。
法師行靖與行紹
皆錢塘人,同居石壁寺。時韶國師法道大振,初往從之。國師觀其法噐,即使往學三觀于螺溪[1]之席。二師既偕往,講求大義,旦夜不息,未幾所學已成,乃復回石壁,為眾講說。前後五十年,確守山林之操,未嘗出游閭里,吳中宿學皆服其高潔。(石壁在徑山後,今廢。)
桐江紹大
入同里鳳山寺為沙彌,私自計曰:「化龍之魚,肻于蹄汵求生乎?」即上雙徑,謁大辨陵。久之辭,歷三吳,留建鄴,經匡廬沂大江之西,還止漢沔間,名德必往叅焉。告之者不異徑山時,復慨然嘆曰:「吾今而後,知法之無異味也。」歸浙,每夜敷席于地,映佛前燈,讀一大藏教,至三過遂通其旨。元至順壬申,出世嚴之烏龍景德,凢三坐道塲。至己亥八月七日,鳴鐘集眾訣別,[A37]斂目危坐,或請書偈,接筆擲地云:「縱書到彌勒下生,寧復離此耶?」遂翛然而化,闍維舍利如紺珠色,齒牙貫珠不壞,有《三會語錄》。
石室祖瑛
吳江陳氏。齠年出家,即策杖遊方,初從虛谷陵于仰山。聞徑山晦機道化,亟來投之,一見契合,遂留掌記。聲聞日彰,出世[A38]昌國之隆教,杭之萬壽,明之雪竇、育王。謝天童平石砥問疾,有偈曰:
後造一龕曰「水裰」,日坐其中,不涉世事。至正癸未三月,見一衰婦人,叩頭請師應身為國王。師曰:「吾不願生天王家。」逾十七日,趺坐而化。
一關正逵
番陽方氏。叅晦機,機問:「甚處人?」師曰:「番陽。」機曰:「番陽湖水多少?」師曰:「瞪目不見底。」機曰:「恁麽則浸爛衲僧鼻孔也。」師曰:「終不借和尚鼻孔出氣。」機曰:「畢竟借誰鼻孔出氣?」師曰:「恭惟和尚萬福。」機肯之,命克侍者。元叟復命掌記,出世金陵崇因。帝師授以佛日普照之號。樸隱瀞禪師、台宗諸大老,競以書聘,欲令出門下,師不從。元叟端禪師說法雙徑山,人尊之為當代妙喜,師往從之。入門,叟厲聲一喝,師若聞雷霆聲,黏縛盡脫,遽𥡴首作禮。叟曰:「汝果何所見耶?」復問,答三四轉皆愜。叟意顧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錄為子,命歸侍司,尋遷掌記。見〈宋濂傳〉。
孚上座
初在徑山法會,一日於大佛殿前,有僧問:「上座曾到五臺否?」師曰:「曾到。」曰:「還見文殊麽?」師曰:「見。」曰:「甚麽處見?」師曰:「徑山佛殿前見。」其僧後適閩川,舉似雪峰。峰曰:「何不教伊入嶺來?」師聞,乃趣裝而邁。初至雪峰廨院憇錫,因分柑子與僧。長慶問:「甚麽處將來?」師曰:「嶺外將來。」曰:「遠涉不易,擔負將來。」師曰:「柑子!柑子!」
九仙清
嗣慧日雅和尚,閑居徑山。佛日命清為座元,辤曰:「一千七百大眾皆是英傑,安敢行立其前耶!」堅不允。佛日曰:「只如舉一不得舉二,放過一著,落在第二。意作麽生?」清曰:「惺惺底惺惺,懵懂底懵懂。」日曰:「如何做徑山首座不得?」遂與眾送歸寮。
高峰妙禪師
上見無凖于徑山,凖噐之。提「一歸何處」,直得東西不辨,寢食俱忘。一日行廓下,見眾出堂,不覺混入隊中。至三塔閣上諷經,擡頭忽覩五祖演和尚真賛云:「百年三萬六千日,返覆元來是遮漢。」驀打破「拖死屍」之疑,直得魂飛膽碎絕後再甦,何啻如放下百二十觔擔子!乃三月二十二日[1]少林[2]忌日也。
布[A39]衲如玉禪師
自匡廬至徑山雙溪,見陸羽泉上山麓森秀,遂結茅,息影持鉢乞食,隨緣化導,自號雙溪布[A40]衲。久之,扶策登凌霄,依巖搆室,三年不下山。一日遙睇吉祥峰五色瑞雲,曰:「此中必有靈氣。」遂尋至峰陰之坡,建寺成叢林焉。後勅賜曰「大安」。一日妙嵩禪師戲以詩,悼之曰:
師讀罷,舉筆答曰:
投筆坐去。六十年後,塔戶自啟,真容儼然。
寶徹禪師
同南泉二、三人,謁徑山,路逢一婆。乃問:「徑山路向甚處去?」婆曰:「驀直去。」師曰:「前頭水深過得否?」婆曰:「不濕脚。」師又問:「上岸稻得與麽好,下岸稻得與麽怯。」婆曰:「總被螃蟹喫却也。」師曰:「禾好香。」婆曰:「沒氣息。」師又問:「婆住在甚處?」婆曰:「秪在這裏。」三人至店,婆煎茶一瓶,携盞三隻,至謂曰:「和尚有神通者即喫茶。」三人相顧間,婆曰:「看老朽自逞神通去也。」於是拈盞傾茶便行。
資壽尼無著妙總禪師
丞相蘓公頌之孫女也。年三十許,厭世浮休,脫去緣飾,咨叅諸老,已入正信。休夏徑山,大慧陞堂,舉[A41]藥山初叅石頭,後見馬祖因緣,師聞豁然省悟。
安分庵主
少與木庵,同肄業安國。後依懶庵,未有深證,辤謁徑山大慧。行次江干,仰瞻宮闕,聞街司喝侍郎來,釋然大悟,作偈曰:
淨度
本縣人。[A42]少游獵,常射孕鹿,胎墮,鹿母忍痛就地䑛子。因摧弓折矢,出家蔬食,誦經三十萬言,屏處山澤。
惠勤
餘杭人。嘗從歐陽修遊,修稱其聰明才智,尤長于詩。修與蘓軾俱有詩贈之。
惟政禪師
住餘杭山。靜修時,蔣侍郎堂守錢塘,與師為方外友。師每來謁之,則跨[A43]一黃牛,以軍持掛角上,市人爭觀之,師自若也。至郡庭下牛,笑語終日而去。一日蔣因會客,欵師清話。師許之,蔣喜甚。明日要之,則留一偈而去矣,曰:
坐客皆仰其高韻。又作山中偈曰:
冬不擁爐,以荻花作毬,納足其中,客至共之。清論無窮,秀氣逼人。秋夏好玩月,盤膝大盆中,浮於水上,自旋其盆,吟笑達旦。
慧靜
餘杭人,姓邵氏。勵行精苦,行止可觀。顏延之嘆曰:「荊山之玉,惟靜是焉。」著《文翰集》十卷。
僧瑜
餘杭人,姓周氏。孝建二年,滅度後十有四日,房中生雙桐,其徒以為娑羅實木,因號曰「雙桐沙門」。平南長史吳郡張辨為讃。
僧翼
餘杭人。上廬山,依慧遠修學,後止徑山。
慧辨琦禪師
名梵琦,字楚石。嘗閱《首楞嚴》,至「緣見因明,暗成無見」處,恍然有省。歷覽羣書,不假師授,文句自通,然膠于名相,未能釋去纏縛。聞元叟端禪師倡道徑山,師往問云:「言發非聲,色前不物,其意何如?」元叟就以師語詰之。師方擬議欲答,叟叱之使出。自是羣疑塞胸,如填鉅石。會元英宗詔,粉黃金為泥,書大藏經。有司以師善書,𨕖上燕都,一夕聞西城樓鼓,動汗如雨下,拊几笑曰:「徑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因成一偈,有「拾得紅爐一點雪,却是黃河六月冰」之句。翩然南還,再入雙徑。元叟見師氣貌克然,謂曰:「西來密意,喜子得之矣。」
來復
字見心,豐城人。始從笑隱出家,後叅南楚悅于徑山,得其心要,幼有聲價。洪武三年,詔十大高僧于萬機之暇,應宣說法,大愜皇情,遂賜金襴袈裟并御食。十五年,陞僧錄司左覺義,與諸大臣結方外交。有《𣽃游集》行世。
懷玉用宣
四明彭氏子。幼為僧,徑超叢席,侍泐潭于黃檗。值潭晚叅,有云:「一葉飄空便見秋,法身須透鬧啾啾。」師聞領旨,潭為證據。後依大慧,慧亦謂其類己。以是名卿鉅公列剎迎禮,不就。嘗有頌大愚答佛話曰:「鋸解秤鎚。」出老杜詩:「香稻啄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薦福本禪師
紹興十年,首眾僧於徑山,有偈示聰上座曰:
聰還鄱陽,取道徽州,謁太守吳元昭,因出似之,吳曰:
吳與本以同叅契分,更唱迭和,若非透脫情境,安能爾耶?
無趣如空禪師
秀水人,姓施氏。棄家叅訪,得法于野翁曉禪師。嘗駐錫傳衣庵,有語錄行于世。
無幻性冲禪師
秀水人,姓張氏。叅無趣,懇求㨗徑。趣誨以教外別傳之旨,即欲出家,母不聽。後母終,始剃𣑱。欲結庵徑山,辤趣,趣囑曰:「子緣在水邊,今姑從汝志。」趣欲焚棄生平所作偈頌,師乞稿以集之。既就往見,趣問曰:「子向在甚麽處?」師曰:「徑山。」「做得甚麽事?」曰:「某甲買得一叚田,收得原本契書,請和書僉押。」即將集本呈上,趣展看曰:「這箇是我底?汝底聻?」師曰:「和尚莫搶奪行市。」趣擲下,師即趋出。已而呈四偈。趣曰:「是汝作底麽?」師曰:「辜負和尚不少。」趣點首,遂傳衣法。趣入滅後,師復住徑山三年。因思水邊之囑,下山禁足圓明三年。復應車溪之請,居二十年。萬曆庚戌,徑山請師主禪期,不赴。次年復請,不得已赴之。未幾脾疾作,歸車溪。囑後事,端坐而逝。闍維奉靈骨塔于徑山。
達觀真可禪師
吳江人,塔于文殊臺。詳塔銘。
雲栖蓮池宏禪師
錢塘人。每歲以衣鉢之餘,散給常住及諸靜室。嘗曰:「相傳大慧杲老,大悟一十八徧,小悟不計其數。愚按學道人時有覺觸,謂之有省;乍而省,未大徹也,則名小悟,容或多遍。至于大悟,則世尊夜見明星而廓然大悟,是一悟盡悟,不俟二三矣。即如諸祖,有直至如今更不疑者,有從此安邦定國天下太平者,有『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者,雖未至佛,亦皆大悟也。而必重重纍纍如是,則向之不疑者,當更起疑矣;向之太平者,當更變亂矣;向之無多子者,當更欠少矣。云何得稱大悟?若夫無明雖斷,猶欲斷最後窮微至細之無明;公案雖透,猶欲透最後極則誵訛之公案。則幾畨大悟者容有之,但不應多之至于一十八遍也。又云妙喜云:『若是乾屎橛,如是說得落時,如鋸解稱槌、麻三斤、狗子佛性等,皆可如是說得。既不可如是說,須是悟始得。你若實得悟,師家故言不是,亦招因果不小。』學者當切記妙喜此語,息却口頭三昧而求實悟。」
古道禪師
笑巖弟子,為刻《笑巖集》行于世。創靜室于文殊臺,力叅大事。徑山靜室之盛自師始。
梅谷禪師
又號含輝,華亭人。初住寂照,能詩。後返嘉禾,過三過堂,看《東坡詩》。歸本覺寺,遂坐化。
密藏道開禪師
達觀弟子。馮開之太史及諸縉紳輩,請住寂照,主刻方冊大藏。詳緣起。
幻予法本禪師
達觀弟子,同密藏主刻大藏。詳請啟。
幻居真界禪師
嘉禾人,住文殊臺,著《楞嚴纂註》。
化儀如顯禪師
嘉禾人,大千宗主法子,少林書記八年。後住徑山惟一室,入寂塔于此。
儀丰方彖禪師
蘷州人。年十八叅金佛山雲庵和尚。令叅「如何是鬼神覻不破之機?」三年有省,出峽依京師辯融和尚,住有年,生死大事猶未釋疑。遂復南詢,登徑山結茆于寂照之後,十餘年深究「三玄三要」之語。一日午炊,聞甑中作聲,忽大徹,作釋疑頌曰:
又曰:
憨山德清禪師
先禮徑山,後入五臺。遣嶺南,還南嶽。復會葬達觀于徑山。有小叅及開示禪人諸語,門人為刻《雙徑錄》行于世。
𣽃居法鎧禪師
江陰人。先住寂照,後恢復化城。詳見緣起諸詩文。
萬松禪師
塔于菖蒲田。詳塔銘。
月亭禪師
塔于菖蒲田。詳塔銘。
寒灰如奇禪師
先住寂照,後寂蘓州瑞光寺,仍塔徑山。倡虞山瞿元初純仁,捐貲刻《西方合論標註》行于世。
瓶匋聞谷印禪師
湖州人。先住徑山之白雲庵,後復于觀音閣結禪期三年,一時究心之士多蒙證可。後復念諸方叅禮徑山,自瓶窰而至者絕無寄息之地,因覓真寂故趾,捐貲倡信施創真寂禪院。不日落成,歸者雲集。師因避入閩中。後瓶窰諸學人得師所在,相率虔請。不得已,復歸真寂。至今稱東南叢林第一焉。
湛然圓澄禪師
紹興人。萬曆乙卯登山,上堂。有語錄行于世。
鶴林大寂禪師
嘉定人。先結茆徑山,後登匡廬,歷五臺,返杭州之蓮居,叅究惟識有省。常熟瞿元初、王季和、錢受之諸公請,住藤溪,因倡導虞山焉。
漢月法藏禪師
無錫人。初住徑山寂照,檢視大藏。後創禪期于常熟之三峰,有山居詩及諸法語行于世。
卷三終
校注
[0220001] 徑山寺位杭州市-餘杭區,西徑山寺位杭州市-臨安市。(註:推定此「徑山」,應指西徑山寺而言。) [0221001] 「趙婆呷醋」:出自《無準師範禪師語錄》:「淺聞深悟,深聞不悟。迷逢達磨,趙娑呷醋。」(X70n1382_p0233b07) [0223001] 有數個福嚴寺,文本資料不足,無法判斷是何處的福嚴寺。 [0223002] 「大慈」:有數個大慈寺,文本資料不足,無法判斷是哪一間大慈寺。 [0223003] 「祖元與辨圓、普寧同為徑山無准師範門下之俊傑;太傅賈似道曾請住台州真如寺。」(註:由此可知賈似道與佛教及徑山出家人頗有因緣。) [0226001] 「後來元兵首領伯顏特地上山禮謁妙高禪師,並布施寺院一百頭牛,齋糧五百石。」 [0228001] 「蔣山」:雲峰妙高嘗住錫蔣山,這裡代指雲峰禪師。 [0236001] 「遼東鶴」:晉.陶淵明《搜神後記》卷一:「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後用來表示懷著思戀家鄉的心情久別重歸,慨嘆故鄉依舊,而人世變遷很大。 [0252001] 一、至正十一年(1351),頴豪亂作。(X77n1524_p0460a04)二、指在元朝末年民間抗元起義之事,如張士誠、陳友諒……等人。 [0252002] 一、據載「丞相達識帖木邇延師入雲居庵,暇則詣師問道,請禮彌篤。」(X77n1524_p0460a07)二、至正十七年(1357),元朝江浙行省平章達識帖睦邇,派楊完者攻打張士誠。(註:至正十七年,達識帖睦邇任江浙行省平章(宰相),時間、地點、人物皆符合文本,故此丞相指達識帖穆爾無誤。) [0253001] 一、據載「至正戊戌,將遷寂,致書囑里外護。正月日,語門人曰:『觀世音蓮臺至矣。』遂索筆書偈曰……。」(X85n1594_p0800c17)二、一說為「至正十九年,古鼎祖銘書偈而逝。」(淵四.元詩𨕖.二集卷二十六:26) [0257001] 「數得出」三字底本闕漏,茲依《愚菴和尚語錄.卷第五.再住徑山興聖萬壽禪寺語錄》(CBETA, X71, no. 1421, p. 679, a2)補入。 [0260001] 「京」:明朝首都為應天府(1368年~1421年,即南京,後為陪都) [0263001] 一、杭州徑山復原福報禪師遷東山智門。上堂。舉一不得舉二。放過一著落在第二。古人恁麼說話。正是抱贓呌屈。東山即不然。舉二不得舉一。(X86n1605_p0523a11)二、復原福報禪師出世慈谿蘆山。次遷越州東山。四明智門。(X84n1583_p0485a20)(註:「東山」原指越州東山寺,但在這裡為復原福報禪師的自稱。) [0270001] 雪崖禪師,諱珂,金陵人。住持徑山,當六十六代,日晝沐浴坐逝。(T49n2038_p0944c04) [0272001] 有數個水月寺,文本資料不足,無法判斷是何間水月寺。 [0276001] 月林禪師,諱鏡。正德己卯歸寂。(T49n2038_p0948c07) [0280001] 「轉物庵」:李光牓所居之室曰「轉物」,蓋取《首楞嚴》「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之義,書來索銘。妙喜宗杲為之銘曰:「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咄哉瞿曇,誑諕痴呆。物無自性,我亦非有。轉者為誰,徒勞心手。知無自性,復是何物。瞥起情塵,捫空揣骨。此庵無作,住者何人。具頂門眼,試辨疎親。」(淵四.莊簡集.卷十六:16)(註:此為釋宗杲《李參政轉物庵》銘,不知為何此處載為澄慧淵禪師為蘇軾所作?) [0280002] 「復是何物」:多餘的字。 [0286001] 徑山杲云。雲居拗曲作直。妙喜道要作臨濟烜赫兒孫。直須翻轉面皮始得。(X66n1297_p0436c14) [0287001] 「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西元前一〇二七年)為佛降生。」 [0287002] 一、「老子於周定王三年生」二、周定王(?~前586年),姓姬,名瑜,中國東周第9代天子,前606年~前586年在位,周定王是匡王之弟。 [0288001] 「興化」:南宋興化有二,一在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另一在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因文本資料不足,無法判斷是何省的興化。 [0290001] 上堂:「拆去東籬補起西壁。徑山門下全無準的,有準的誰委悉?僧堂覷破香積厨,鴟吻咬殺佛殿脊。」(T47n1998Ap0821b08) [0304001] 一、釋迦牟尼的生卒年歷來眾說紛紜,北傳佛教現在根據漢譯《善見律毘婆沙》的「出律記」推斷為公元前565年~前486年,南傳佛教則作公元前624年~前544年或公元前623年~前543年。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又傳有公元前1041年~前961年之說。(註:此為漢傳文獻,故採漢傳佛教的說法。)二、35歲時,前往菩提伽耶,後在菩提樹下禪定,到了第七日中的第七夜,天正曉明,瞻望明星而悟道。(註:釋迦牟尼35歲時,即西元前530年左右。) [0316001] 杭州府淨慈北磵禪師先出世天台報恩光孝寺。退居杭飛來峯之陰。(T51n2077_p0707a03) [0317001] 真淨頌文:「言有業識在,誰云意不深?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X66n1297_p0492c04) [0318001] 一、「祖元與辨圓、普寧同為徑山無准師範門下之俊傑;太傅賈似道曾請住台州真如寺。」二、斷橋妙倫亦嗣法無準師範。(註:由此可知賈似道與佛教及徑山出家人頗有因緣。) [0319001] 庵舉手云。明明向汝道開口不在舌頭上。 [0320001] 「二十年後(約於元至元年間)他再度到淨慈寺時,但見『人員叢雜』、『寮舍圍爐』、『撫琴弈棋』,卻很少有寺僧研習功課。反映了元代漢地佛教的衰落現象。」 [0322001] 寂師在中國的得法弟子有宗昱、澄或、寶翔、行紹、行靖等百餘人。 [0328001] 乃是辛酉三月廿二少林忌日也。其年恰廿四歲。(X70n1400_p0690b16) [0328002] 「少林」:此「少林」極有可能是指徑山第三十三代列祖「少林妙嵩」,但查其忌日為「二月二十二日」(g032p0181),但此處文本的忌日為「三月廿二」。【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31 冊 No. GA031n0032 徑山志(第1卷-第5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0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