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永光集

《南傳大藏經》於漢譯教法中的地位

吳老擇居士說到高雄菩妙法師發起進行《南傳大藏經》的翻譯這是中國佛教界的一件大事菩妙法師的大心與卓見值得隨喜讚歎

《南傳大藏經》是巴利語三藏的日文譯本巴利語是從恆河流域而向西南傳布的優禪尼一帶佛法所使用的當地方言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紀)開始傳入錫蘭(今名斯里蘭卡)展轉傳誦西元前一世紀末為了聖教的保存才全部記錄下來但流傳久了有些已經轉譯為錫蘭文西元五世紀初摩竭陀的覺音三藏南來錫蘭深究三藏與各家注疏覺音不但為經律論作釋著佛法的綱要書——《清淨道論》還將三藏聖典全部以巴利語寫定巴利語三藏從此確定的流傳下來在現存的佛教聖典中巴利語三藏可說是最古老的了(現存的「混合梵語」聖典大抵是西元七世紀起寫下的)釋尊本著人類平等的原則對於佛說的教法是「聽隨國俗言音所解學習佛經」的所以印度佛教界所用的語言傳說有四大類巴利語就是其中的一種但在現在巴利語是從印度流傳下來的代表初期的「佛法」所以受到近代佛學界的重視巴利語三藏是上座部的上座部有分別說與說一切有二系分別說又分出化地法藏飲光赤銅鍱——四部巴利語三藏屬於分別說中的赤銅鍱部世親的《成業論》就這樣的稱呼他所以錫蘭佛教界自稱上座部也自稱分別說者或赤銅鍱部這雖然是部派的但所傳經律應用印度中古時期的方言到底去佛世不遠便於探求印度初期「佛法」的實態把握佛法的特質成為佛弟子的信行在佛法的研究中可說是太重要了

巴利語三藏中「律藏」近於(同一系的)法藏部的《四分律》「經藏」分五部前四部與四阿含相當第五《小部》其他部派是稱為「雜藏」的《小部》共十五種有些成立要遲一些(語音也小有差別)《小部》中的〈佛譬喻〉(《譬喻》的一分)說到了十方佛的來集《佛種姓》與《所行藏》說菩薩的波羅蜜多行《本生》共[A1]五四七則從傳說的事[A2]跡中顯出了菩薩的德行與風格有的部派依「雜藏」而別立「菩薩藏」可以想見其間的關係了「論藏」有七部六部是阿毘達磨第七《論事》傳說是阿育王時目犍連子帝須所造(有些內容是後起的)評破其他部派的異義集巴利語的「論義」有七部而說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也是七部(赤銅鍱部傳五師相承有部也有五師相承說)這應有古代共同的傳說吧

巴利語三藏的譯為華文是非常有意義的

擴大華文佛教的內容華文佛教是以中期「大乘佛法」為主前有初期「佛法」的三藏下通後期「秘密大乘佛法」的教典初期三藏主要從北道經西域而傳入的從南方海道來的在宋梁間(西元四二四——五一八年)有師子國比丘尼來依律授比丘尼戒(二部得戒)廣州方面譯出「五百本生經」他毘利上座律(兩部都佚失了)建康譯出《善見毘婆沙律》《解脫道論》(覺音的《清淨道論》是依此而修正充實的)這些都從巴利語佛教中來但沒有能受到當時佛教界的重視現在全部翻譯過來足以彌補這方面的偏缺

從比較研究而正確理解「佛法」我國過去所譯的初期「佛法」三藏屬於眾多部派部帙繁多但沒有巴利語的三藏如譯出而作公正的比較研究那一定有更好的理解如「律藏」過去譯有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化地部的《五分律》法藏部的《四分律》說一切有部的《十誦律》與《根本說一切有部律》——五部廣律還有飲光部的《解脫戒經》正量部的律論等以過去所譯的與赤銅鍱部律作比較在組織方面可以理解律部的成立過程內容方面可以發現釋尊的「依法攝僧」制立僧伽律制的原則與實施更能從部派分化理解適應不同地區民情而有所差別

探求「佛法」與「大乘佛法」間的通道佛法本來是一味的因根機傳承等而有不同的開展我國以「大乘佛法」為主一向以巴利語三藏等「佛法」為小乘然深一層探究大乘甚深義本於《雜阿含》——《相應部》等四部阿含而十方世界有佛菩薩波羅蜜多廣大行是從《小部》——「雜藏」中來的我國佛教界應依巴利語三藏的[A3]漢譯本探求「佛法」與「大乘佛法」的通道互相尊重現在佛教已進入世界性的時代了

巴利語三藏傳入錫蘭又傳到緬高棉等地區巴利語有語音而沒有書寫的文字所以各地都用當地的字母寫下巴利語三藏近代又有英文緬文日文等譯本《南傳大藏經》就是日文的譯本從昭和十年到十六年(西元一九三五——四一年)由「高楠博士紀念會」譯編刊行的四十多年前我國曾發起《普慧大藏經》編有依《南傳大藏經》而分別譯出的部分抗戰勝利太虛大師東還提議改名為「民國大藏經」依日文翻譯部分主張依錫蘭巴利語本參考英譯本而加以訂正由於政情的急劇變化不能實現全譯與刊行對中國佛教來說真是一大憾事現在菩妙法師發起來翻譯印行真是太好了我一心祝願願譯藏的完善而能順利的完成

(《雜阿含經之研究》頁一九五——一九六


校注

[A1] 五四七【CB】五百四十八【印順】
[A2] 跡【CB】迹【印順】
[A3] 漢譯【CB】華譯【印順】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