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法華經入疏

玅法蓮華經入疏卷第六

玅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

此品是為中根人作譬說中第四如來授記段也良由中根聞法譬二周開三顯一具足領解如來述成雖自知作佛而時事未審若蒙佛誠言授其當果劫國決定近遠了莂則大歡喜今從佛授與得名故言授記品也梵音和伽羅此云授記也言授記者亦云受記受決受莂授是與義受是得義記是記事決是決定莂是了莂皆授記義也然諸經破受記如淨名云從如生得記耶從如滅得記耶如無生滅則知無授記也又思益云願不聞記名又大品云受記是戲論今經云何有授記耶若見有記記人此見須破云無記也若菩薩誓記此記須與不可專執淨名也又世諦故記第一義故無記又三悉檀故記第一義悉檀故無記也不可以真難俗事而守思益大品也若約今經論破須具五義一破方便教所得近記二破始記者生染著心三為顯實理記無記相四為未合記者息希望心五為宜聞破著得益者故皆須破記又衍門破小以圓破偏皆可論破義但此品機應具足領解佛述成竟令時事決了聞記獲益八相誘物悉檀逗會是故明記也當知今經有通途之記如法師品初一句之記若別與記如三周後說者是也又此經有三因之記若正因記如常不輕若緣因記如法師品十種供養若了因記如授三根人也若正因記名廣記緣了記名陿記也又有遲記如聲聞速記如龍女又有佛記如此品文或菩薩記如常不輕又有懸記如化城品未來現在弟子是也然他經但記菩薩不記二乘但記善不記惡但記男不記女但記人天不記畜今經十界俱記暢佛本懷也若首楞嚴經有四種記今經具之未發心與記如常不輕品發心現前無生三種之記三周是也又瓔珞第九有八種記中今經有[A1]己眾俱知近覺遠不覺及近遠俱覺三種記爾以由今經實義[A2]已暢化圓顯露故也又元諸佛本為大事因緣法華經故出現於世普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至今經大事[A3]已顯[A4]已說竟眾生[A5]已入暢佛本懷眾生願滿法應與記如父遇子豈不付財又行人無量世行願願在今佛文云其本願如此故獲斯記此兩緣是世界悉檀故記又二乘聞經改小入大圓因[A6]已足因必招果故如來與記時眾咸知發願願為生身法身內外眷屬或願但生彼土饒益眾生此兩是為人悉檀與記又授二乘記破欲退大入小菩薩何者若定有二乘可退為小今無二乘何所可退又破欲發二乘心者彼證自捨我何為取又破未改小執者聞便改小又將證小即不取證此四是對治悉檀也又無生現前必由實解開佛知見不謬又明了佛性故與授記小乘入實決定作佛若爾一切眾生亦有佛性何不與記耶然眾生但正無緣今聞經信解緣正具足開佛知見知佛性見佛法見佛性此兩是第一義悉檀與記故知此四記攝上諸受記盡上三段皆以譬喻說之此中授記請文亦設譬喻也此品大分為二初正與中根[1]三人授記二許為下根宿世之說初又二先授迦葉次授三人竝皆有長行偈頌迦葉長行為六段

爾時世尊說是偈[A7]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此是第一明行因也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此明第二明得果也

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

此是第三明劫國也

佛壽十二小劫

此是第四明壽命也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此是第五明正像久近也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瑠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徧清淨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此一段是第六明國淨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見是迦葉於未來世過無數劫當得作佛而於來世供養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智慧淨修梵行供養最上二足尊[A8]修習一切無上之慧

此四行頌上行因也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此半行頌上得果也

其土清淨瑠璃為地多諸寶樹行列道側金繩界道見者歡喜常出好香散眾名華種種奇妙以為莊嚴其地平正無有丘坑諸菩薩眾不可稱計其心調柔逮大神通奉持諸佛大乘經典諸聲聞眾無漏後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計乃以天眼不能數知

此六行明國淨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

此半行即頌上佛壽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此一行偈頌正像也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此半行總結無劫國名耳授迦葉記竟次授三人記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

此一行偈三人正請

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如從飢國來忽遇大王膳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若復得王教然後乃敢食

此二行半開譬請也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心尚懷憂懼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

此二行半合上譬請也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如飢須教食

此一行結上請下三人記各有行因得果劫國壽命法住數量但旃延中無劫國名餘並同也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此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

此明善吉行因相也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此明善吉得果之相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

此明劫國

其土平正玻瓈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阬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徧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筭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

此明善吉國淨

佛壽十二小劫

此明善吉壽命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虗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此明善吉法住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今告汝等皆當一心聽我所說

此一行頌上誡聽也

我大弟子須菩提者當得作佛號曰名相當供無數萬億諸佛隨佛所行漸具大道

此二行頌上行因也

最後身得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猶如寶山

此一行頌上得果也

其佛國土嚴淨第一眾生見者無不愛樂佛於其中度無量眾其佛法中多諸菩薩皆悉利根轉不退輪彼國常以菩薩莊嚴諸聲聞眾不可稱數皆得三明具六神通住八解脫有大威德其佛說法現於無量神通變化不可思議諸天人民數如恒沙皆共合掌聽受佛語

此六行半頌上國淨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

此二句頌上佛壽也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此一行頌上正像授善吉記竟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葢幢幡供養塔廟過是[A9]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A10]具菩薩道

此上旃延行因之相

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此明旃延得果之相

其土平正玻瓈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妙華覆地周徧清淨見者歡喜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萬億莊嚴其國

旃延國淨

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佛壽像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皆一心聽如我所說真實無異

此一行誡聽也

是迦旃延當以種種妙好供具供養諸佛諸佛滅後起七寶塔亦以華香供養舍利

此二行頌上行因也

其最後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覺

此三句頌旃延得果

國土清淨度脫無量萬億眾生皆為十方之所供養佛之光明無能勝者其佛號曰閻浮金光菩薩聲聞斷一切有無量無數莊嚴其國

此三行一句頌上旃延國淨授旃延記竟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葢幢幡以用供養過是[A11]已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

此明目連行因之相

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䟦栴檀香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此明目連得果之相

劫名喜滿國名意樂

此明劫國也

其土平正玻瓈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徧清淨見者歡喜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

此明目連國淨

佛壽二十四小劫

此明佛壽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此明目連法住久[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捨是身[A12]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道故供養恭敬於諸佛所常修梵行於無量劫奉持佛法諸佛滅後起七寶塔長表金剎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

此四行半頌目連行因相

漸漸具足菩薩道[A13]於意樂國而得作佛號多摩羅栴檀之香

此一行半頌上得果兼頌國名

其佛壽命二十四劫

此半行頌上佛壽也

常為天人演說佛道聲聞無量如恒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菩薩無數志固精進於佛智慧皆不退轉

此二行半頌國淨相

佛滅度後正法當住四十小劫像法亦爾

此一行偈明正像法住[A14]已上如來與四弟子授記文竟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五百皆當授記於未來世咸得成佛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吾今當說汝等善聽

此二行半許為下根更說宿世此人[A15]已聞法譬復見上中受記而猶疑不了深生愧耻欲增進其道先許總記更說宿世因緣[A16]已上從第二卷經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訖此文是如來為中根人作譬喻說中四段文竟後品為下根作宿世說也

玅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釋化城喻品者夫化者神力所為也以神力故無而欻有名之為化防非禦敵稱之為城也當知內合二乘涅槃者權智所為也以權智力無而說有用教為化防思禦見名為涅槃也此乃如來權巧蘇息方便引入實未究竟而言滅度耳故知權假施設故言化城喻品此中四悉若通方義立乃從於權智也若從機說無而欻見[A17]已生喜即世界益得入蘇息即為人益防非禦敵即對治益而言滅度第一義益也又若從能引權立此城即世界化為生小善即為人化且除見思即對治化終引入大即第一義化此約因緣釋題也若約教者初三藏二乘於斯涅槃生安隱想生滅度想為是極也若通教二乘與三藏同菩薩不爾釋論云如父過險一脚入城一脚門外憶妻子故從城入險誓願扶餘習入生死而不以空為證也別教不道城如化用城防險從城門徑過將城作方便斷見思惑不道此為極也圓教知無賊病亦不須城故言化城也今是圓教意故題為化城喻品從破計故且云化若開顯[A18]無非真實在昔則斥奪但云不堪亦未曾云涅槃是化故至今教動執開權方云是化乃至顯實化乃成真即寶渚故故知藏通謂極非化別教非極非化圓教非極是化亦可是極是化亦可是極非化與藏通教言同意別也此約教釋竟若本迹釋本住三德涅槃之城迹入化城若從化主迹示說化觀心例知此品說因緣事下根得悟應名宿世品品初廣說因緣末則結譬化城若從前應稱宿世經家從末故言化城也又上根疑薄但取道樹三七思惟以明機緣中根疑濃加以譬喻探取二萬億佛所教無上道以為機緣下根疑復厚則明宿世久遠機緣此就通論三時者從宿世之始明久遠因緣語其中間言其化城明其究竟言其寶所經家處中標品收得初後從此義便故言化城品也化城是權寶所是實何意棄實從權立品耶由知城是化則知寶所是實故標化不失實此釋品目竟次當示此品章節者從此品及後品是迹門中第三周如來為下根作因緣說開權顯實令入一乘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此周三品經文例前亦應四段但領解述成皆在授記段中何者若不領解安得授記述成故兼得二意又領解述成得記或前後不定領解或念默發言不同其文少不足分品但入他段中耳此品正說因緣後兩品授記初又二一先明知見久遠二明宿世因緣即由如來三達遠明如見今日所引往事決定不虗然後說宿命也此二各有長行偈頌初長行為三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成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A19]已來甚大久遠

此一節文是初明佛知見久遠三科中初出所見事即是大通智勝佛好成大相三事耳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筭師若筭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不也世尊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A20]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此是第二舉譬明久遠也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如今日

此是第三結見昔如今也經中應具出前漸後頓之相文略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

此一偈頌上初所見事也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盡此諸地種皆悉以為墨過於千國土乃下一塵點如是展轉點盡此諸塵墨如是諸國土點與不點等復盡抹為塵一塵為一劫此諸微塵數其劫復過是彼佛滅度來如是無量劫

此四偈頌上次譬久遠也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諸比丘當知佛智淨微玅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

此二偈頌上三結見昔如今也從品初訖此是因緣周中初明如來知見久遠文竟

△下文從長行佛壽五百去是第二正明宿世因緣文為兩初結緣由二正結緣由中又兩一遠由二近由遠由又二初大通智勝佛成道次明十方梵請法初成道為五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此是正明宿世因緣中結緣由中初遠由二初大通成道中五科初明佛壽長遠下不頌此文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A21]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加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此是遠由第二明佛坐道場所經時節成道前事也但諸佛道同為緣事異釋迦苦行六年艸生攢䏶至肘不覺諸天哭喚動地不聞移坐得道彌勒即出家日得道彼佛十劫猶不現前非根有利鈍道有難易緣宜奢促應示長短耳然其佛破魔軍等一切八相垂迹之處皆先破魔準說法華亦應先漸復云破魔似同穢土若準壽長復非穢土故知同居淨穢其相葢多故成道等不可全同此土三藏故知不可苦引小教以消彼文

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坐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于滅度亦復如是

此明成道前經時節諸天供養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是遠由第三明大通佛正成道也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A22]已頭面禮足繞佛畢[A23]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歲爾乃得成佛諸願[A24]已具足善哉吉無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亂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今者見世尊安隱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稱慶大歡喜眾生常苦惱盲瞑無導師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今佛得最上安隱無漏法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歸命無上尊

此是遠由中第四明佛成道後眷屬供養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A25]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咸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度脫於我等及諸眾生類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若我等得佛眾生亦復然世尊知眾生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樂及修福宿命所行業世尊悉知[A26]當轉無上輪

此遠由中第五明十六子請轉滿教法輪如今佛說華嚴也[A27]已上明大通佛成道畢下去明十方梵請為二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徧滿世界勝諸天光

此明遠由諸梵請文中初威光照動也言威光者過去因果經云薩婆悉達處胎時三千國土朗然大光日月所不照處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初成道時亦復如是朝為色天中為欲天晡為鬼神說法夜亦如是若聞經人習觀解者忽生眾生如自心性本淨陰入界覆之則闇若修觀慧本性理顯見自心大明又兩山是二諦其中間是中道日月光是二智佛光是中道無分別智光照本有三諦洞明也

△下從爾時東方下第二十方梵請文為二先九方後上方九方為四一東二東南三南四總明六方前三方梵文各有七如下節經者是然列十方梵文正本中先四方次四維次上下此則竝是隨譯者意故正本列數與此多異未知梵本次第如何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於常明

此是初九方初東方梵請先覩瑞也

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

此東方第二明梵驚駭也

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而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緣宜各共求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而此大光明徧照於十方

此第三相問決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此是第四尋光見佛

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帀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A28]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具無量功德能救護一切天人之大師哀愍於世間十方諸眾生普皆蒙饒益我等所從來五百萬億國捨深禪定樂為供養佛故我等先世福宮殿甚嚴飾今以奉世尊惟願哀納受

此是第五明三業供養此及下去時諸梵天雨眾天華其華如山樹座猶下其相如何不思議事彼此無礙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A29]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惟願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

此是第六東方梵請轉半字教如今佛說三藏教也與下東南方同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此是第七大通默許[A30]已上七段東方梵請文竟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

此明東南方梵請亦有七此是初明覩瑞

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

此是第二驚駭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而現如此相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未曾見此相當共一心求過千萬億土尋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脫苦眾生

此是第三相問決也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此明第四尋光見佛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帀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A31]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天迦陵頻伽聲哀愍眾生者我等今敬禮世尊甚希有久遠乃一現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三惡道充滿諸天眾減少今佛出於世為眾生作眼世間所歸趣救護於一切為眾生之父哀愍饒益者我等宿福慶今得值世尊

此明第五三業供養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A32]各作是言惟願世尊哀愍一切轉於法輪度脫眾生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大聖轉法輪顯示諸法相度苦惱眾生令得大歡喜眾生聞此法得道若生天諸惡道減少忍善者增益

此明第六請法初東方與此東南請轉半字教如今佛說三藏教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此是第七明默許也[A33]已上東南方梵請七段竟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

此去即明南方梵請亦七段此是初覩瑞也

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

此是第二明驚駭也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曜而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甚威曜此非無因緣是相宜求之過於百千劫未曾見是相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此是第三明相問決也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第四明尋光見佛也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帀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A34]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破諸煩惱者過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見諸飢渴眾生以法雨充滿昔所未曾覩無量智慧者如優曇盋華今日乃值遇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世尊大慈愍惟願垂納受

第五明三業供養也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A35]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而得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

此明第六請法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此是第七明默許[A36]已上明南方梵請文畢下文經家避繁例上總明六方也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此乃總明六方也此中六方與前南方共七方請轉對半明滿如今佛說方等耳[A37]已上並明九方請讚畢

○此下去明上方請秖有六段世尊即說故無默許也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皆悉自覩所止宮殿光明威曜

此初明覩瑞也

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

第二明驚駭也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而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我等諸宮殿威德光明曜嚴飾未曾有如是之妙相昔所未聞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此是第三明相問決也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第四明尋光見佛也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帀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A38]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普智天人尊愍哀群萌類能開甘露門廣度於一切於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世尊未出時十方常闇瞑三惡道增長阿修羅亦盛諸天眾轉減死多墯惡道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於邪見法不識善儀則不蒙佛所化常墯於惡道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及餘一切眾喜歎未曾有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納受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第五明三業供養也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A39]各白佛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多所安隱多所度脫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世尊轉法輪擊甘露法鼓度苦惱眾生開示涅槃道惟願受我請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無量劫習法

第六明請法準此偈文上方梵請帶半明滿如今佛說般若始從前佛成道壽長遠訖此明結緣遠由竟

△下從爾時大通智勝受十方下結緣近由文為二一先轉半字法輪二諸子請轉廢半明滿字法輪初為三一受請二正轉三聞法得道然此中應說三乘如序品文而今不說者正為下根論結緣開顯等略不言六度耳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

初佛受請也由佛受請說法故後得覆講正作結緣近由也

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第二正明三轉法輪謂示勸證也示謂示其相狀勸謂勸其令修證謂引[A40]己證彼今略辨三轉之相示者謂此是苦乃至此是道勸者謂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證者苦我[A41]已知不復更知乃至道我[A42]已修不復更修委釋如大論俱舍若以大小經論轉法輪義同異之相盡著此中紙數盈百尚不可盡但令知彼先小後大同此土耳故不多述也亦對見諦思惟無學也又為聲聞三轉為緣覺再轉為菩薩一轉此約所為也何故爾由根利鈍此一往說耳通方例皆三轉何故三轉諸佛語法法至於三為眾生有三根故大論及婆沙委作此說也初為五人云何作三根耶復有八萬諸天何故無三根耶人天通有三義故也為生三慧三根三道故若聞等不同是三慧悟有前後即三根見修無學即三道也無色般義準亦有但非因轉法輪得耳此釋三轉竟言十二行者一約四諦教二約十六行初教十二者四諦各用示勸證為教主也行十二者三轉皆生眼智明覺四法為行十二也又教十二為能轉四皆佛說故是能也行十二是所轉者度入彼心故言所也又行十二是輪者輪以摧惑十二教非輪者教從化主故況佛知時知機亦不無行而徒轉爾此且一往也若作二輪義眼智明覺者約四十八法開此四心成十六心謂苦法忍為眼苦法智為智比忍為明比智為覺餘三諦亦爾故成十六心三根人各得十六心故成四十八行也十二諦是教法輪十二行是行法輪故作二輪教行相修共能摧惑況復教行俱由佛轉是故教行俱得名輪又教輪則能轉輪唯是一權智所轉則有十二教也若行法輪能轉之教有十二所轉之行亦十二或通三人或約一人今就見諦道三人利根聞示轉即生眼智明覺三人合舉故言十二行當知初轉法輪得見諦解三乘之人方有十二也此釋十二行竟釋所不能轉者沙門不聞尚不能知名何況能轉支佛雖悟口不能說婆羅門雖聞其名不解其理魔梵亦爾故法輪名唯從佛得佛若不說尚不知名豈能轉耶夫轉者轉此經度入他心令彼得悟破六十二見乃名轉法輪為無此義魔梵等所不能轉也此略釋不能轉人畢四諦者且約大小一化卷舒明之若大乘四諦初轉二諦次轉一諦次轉無諦當知從無四諦舒四卷四歸無舒卷秪是開合異名耳若小乘四諦以生滅為體大乘以無生為體釋四諦畢十二因緣者還是別相細觀四諦也即是因二果五因三果二耳若總相而離三世也約苦集即有無明乃至老死約道滅即有無明滅乃至老死滅也此別名也又通論者通觀十二緣二乘生滅十二因緣為菩薩無生十二緣又三乘亦通論四諦二乘有量四諦為菩薩無量四諦又三乘人亦可通論皆修六度故大品發趣品云阿羅漢支佛因六波羅蜜至彼岸攝大乘云凡夫二乘皆有六度但不同耳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玅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恒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A43]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此是第三聞法得道也初少中多不受者不受四見悟初果也得解脫者以初顯後即脫子果兩縛得無學也深妙定者即俱解脫人也[A44]已上三科是名初轉半字法輪竟

△下從爾時十六王子皆出家去第二重請滿字法輪文為七段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A45]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初明王子出家諸根者六根也六根清淨故言通利即相似位也又六根互用故言通入佛境界故言利也智慧明了者開示悟入也彼佛初說圓頓諸子大乘功德悉皆具足愍諸方便重請佛開權顯實也

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A46]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A47]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第二明請法也言聲聞皆[A48]已成就者明其障除機動是故為請也我等志願如來知見者此妙法華經但明佛之知見唯志於此即正請滿字廢半之文明顯若此也

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第三明所將眾亦隨出家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A49]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玅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第四明佛受請說法也言過二萬劫者上開三既久不容中間無事望下文意二萬劫中必說方等般若文云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般若是行神通是事諸方等經多明不可思議事行也頌中又云分別真實法者分別故始自色心終至種智皆不出實相故云真實二蘇之後即說法華滿教也

說是經[A50]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

第五時眾有解不解言十六沙彌信受及二乘即信得解者其餘千萬皆生疑惑是不解眾即與十六子結法華之緣者也

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

第六明說法時節也

說此經[A51]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

第七明說法[A52]已入定也然諸佛奚甞不與定俱但由物機在十六子結緣齊限故爾許時此正是結緣之近由由佛入定不出諸疑惑眾無所咨問十六子於後為不解者覆講說經也文中明入定處所即是靜室正入定即是住於禪定入定時節即是八萬四千劫[A53]已上始從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訖此經文是明遠近結緣之由竟

△下從是十六菩薩知佛入室下第二正明結緣就此有二先法說結緣次譬說結緣就法說復有三第一明昔日共結緣二明中間更相值遇第三明今還說法華於第一中復有四一者知佛入室所以得說佛知一化將畢不復熟此一段之人故令王子共其結緣又知此等必出王子究竟得度所以入定久而不出分科總示畢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

第一知佛入定

各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

第二諸王子覆講法華結緣也

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三說法時眾獲益也皆發菩提心故云度若初發心時誓願當作佛[A54]已過於世間即是度七方便彼岸義也

△下第四佛從定起稱歎勸信復有二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A55]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A56]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

此初正稱歎菩薩也

△下是第二勸信有二

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

此先勸物親近也

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

第二釋勸意[A57]已上從知佛入定訖此初明昔結緣三科畢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

此第[1]三明中間常相逢值有三種若相逢遇常受大乘此輩中間皆[A58]已成就不至于今若相逢遇其退大仍接以小此輩中間猶故未盡今得還聞大乘之教三但論遇小不論遇大則中間未度于今亦不盡此人始自初聞小時為初結緣復於中間唯習於小今遇王子初且聞小此第三類人未曾聞大便即流轉今方受大乃至滅度後得道者是也人見釋迦一代教中一分聲聞未發心者便即判云永滅無發是則不知如來長遠之化如上塵數多許時節今始得羅漢當知無生法忍何易可階耶一云大聖善巧依四悉檀作如是說或說佛道長遠或說佛果易得若對治厭道長遠說短若對於道生輕易想者說長或為發生宿善或隨世間所欲或為聞說長短即得入第一義當知言如許多劫方今得羅漢者此是權行四悉檀引諸實行令入道耳此經何文赴其樂短龍女是也法師品中雖無時節計應非遠小乘教中尚乃秖云六十百劫出界但經八六四二雖大小有殊猶在權教故實教中六根五品一世可期乃至金光明經一生十地故南岳用普賢觀意云六根極遲不出三生雖四悉赴機隨好長短論其自行終無端拱法華實教秖應實說何故劫數猶短說長言權實者論所行法時節乃是誘進疲夫應知權教一向說長如婆沙三祇及諸大乘經無量劫此則定不可短雖實教中有長有短若依實道定短為正如常不輕輕毀之眾秖經四千億佛皆悉得度豈有必經多塵劫耶雖然長短在機理豈爾耶既長短約人但不篤自勤何須論他時節長短此明中間相遇

△下從諸比丘去第三明今日還說法華此文復二先會古今後明還說法華先會古今復二一結師之古今二會弟子古今

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虗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䟦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初結師古今也十六沙彌是古八方作佛是今

△下第二會弟子古今復為二一會現在二會未來現在中自為四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第一會現在不退住菩提也

此諸眾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

第二明退者今住聲聞也

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第三釋退住意

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

第四正結會古今[A59]已上四段總是初現在弟子文畢

△下去第二會未來弟子復為二

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初正會也

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第二釋疑也疑者云現在者得聞佛說法華得入一道可是結緣之流未來者不聞法華而入滅度此豈能捨小得入一乘耶故經釋云雖滅度之後終會得聞我於餘國作佛得聞是經餘國者三乘通教有餘國也此乃橫豎二對橫論土體與教相當竪論約土用教多少則二乘人於彼有餘[A60]已成通人也亦有於此[A61]已成通人謂從鹿苑至方等部重入通教成無生人亦非更用此教斷惑也除諸如來方便說法者斷疑也三是方便說也其實無三會古今畢

△下從諸比丘去第二正明今日還說法華就此復三一時眾清淨二正說法華三釋前開三意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

初明眾清淨也涅槃時到者諸佛出世教化將畢之時即說此經如迦葉佛日月燈明等說此經竟即入涅槃釋迦說法華經竟仍唱當滅言眾又清淨者化道欲畢眾機當熟熟謂智斷二德具足故清淨言表煩惱盡即斷德也信解堅固者信即四不壞信俱舍論云經說有四證淨謂佛法僧戒此四即是所證也若見三諦時得法戒二也若見道諦時兼得佛僧則是見四諦證四淨信也解即無漏正解了達真諦具諸禪定此智斷立也爾時堪教大道聞必信受也此以鹿苑對涅槃時此釋乃應方得譬喻品意也復次眾又清淨者得三藏教益免難也信解堅固者於方等教心相體信也了達空法聞般若教說法於空法中心得了達即轉教意此應信解品意釋之也

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第二正說法華也集諸菩薩即聚會親族等是說此經也上釋親族法身大士影響眾者以此文驗之其義明矣集諸菩薩是會親族及聲聞眾是命其子也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第三釋開三意也若世無二乘得滅度者何故如來前說權教耶故經釋云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知眾生有小性欲著於五塵弊於五濁故先說三令破弊免難後說一也經文既云無有二乘而得滅度豈可必立定性者也[A62]已上從是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是明正結緣中初法說文畢

△下從譬如去是正結緣中第二譬說也譬有開合此文難見故委分判對上二周也初開譬為二第一導師譬譬上覆講共結大緣即擬火宅之總譬方便之略頌也第二將導譬譬上中間相遇今還說法華也若中間相逢從我聞法皆為三菩提者不為此人設譬若中間相逢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正為此人設第二譬即擬火宅之別譬方便之廣頌也初導師譬即擬火宅總譬方便略頌中之六意也就此其文有五此中作譬但云始終那不作信解中父子相失長者驚入火宅不虗等名譬既不同應與上二周永乖如何對法同耶凡作譬名各逐義便上取機感有無故言父子相失父子相見若取感應始赴機故言驚入火宅此中明將導眾人世世相值那得言相失先久結緣那得言始應為此義故不作相失驚入名耳文不合用而其意則通何者相失相見既是中根得悟[A63]已後領於今日未有大小化前名為背父及明見父不識之咎譬中云驚入者我雖背父而父不捨恒思我機機至之初故有驚入之義若論機應結緣[A64]已後奚甞不隨如今文耶此中既云中間相遇乃至今日相見得度故知中間不無相失驚入也當知隨逐由驚入驚入故相見相見由相失各舉一邊大旨無別也既云隨逐不云失等今既得益何故不作不虗譬上來[A65]已四處合二十二番開權顯實其義[A66]已彰不虗本欲勸信下根信在不久故不須也

譬如五百由旬

此明導師中初五百由旬譬然釋此五百人師及經論異出多解不同委在疏辨今依此經釋之三界果報處為三百有餘國處為四百實報國處為五百此約生死處解也下文合譬云知諸生死生死即是處所明矣但佛旨難知更須廣解見惑為一百五下分為二百五上分為三百塵沙為四百無明為五百下文合譬云煩惱險難惡道義相扶此約煩惱釋也又入空觀能過三百入假觀能過四百入中觀能過五百下文合譬云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即雙知因果二種五百義相扶此約能度觀智釋也

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

第二險難惡道者譬生死因果分段變易此即果險難也見思五住即因險難也由此因果故言惡道也無人者道有二種一曠絕有人可依二無人可依譬生死中有涅槃煩惱中有菩提雖復曠絕則有人可依若生死煩惱無菩提藥中無病病中無藥是則曠絕無人可依若有依無依俱行曠路此即藏通二乘也若別圓二教非曠有人也此即譬上未度之眾煩惱重故於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經云此諸眾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至難信難解文也即擬上火宅中火起譬柱根腐敗梁棟傾危至欻然火起文也方便品中安隱對不安隱法文是也

若有多眾

第三若有多眾者此譬王子所化未度之眾也

欲過此道至珍寶處

第四欲至寶所也欲過此險道求至種覺故言至珍寶處也譬上覆講法華擬藥艸喻中一味雨一門等

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

第五正明導師即第十六王子也眼耳清淨曰聰意清淨曰利總而言之即六根清淨也智即一心三智也明即具足五眼又三明為明十力為達即藥草中密雲火宅中長者方便中今我亦如是上是第一導師譬中[1]四譬竟

△下去是第二將導眾人譬此與火宅方便中別譬廣頌意同也就此為三

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

初明所將人眾譬者通是結緣之眾也若別論者昔得大益被將[A67]已竟未得大益正是所將若約五百人三十子中未得開悟之人本緣不失而為導師所將同上火宅長者見火驚怖方便品見五濁而起大悲心也

△第二中路懈退喻為二一退大擬上息一二接小擬上施三初退大自為三

中路懈退

初明中路懈退譬也初中路者非是半途名中路但以發心為始至佛為終此兩楹間而起退意故名中路懈退即擬上無大機也

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

第二白導師譬也白導師言者自有通途慈悲導師如文云有一導師將導眾人者是也自有結緣導師如文云所將人眾白導師言是也自有權智導師如文云導師多諸方便是也自有實智導師文云導師知此人眾是也今言白導師者正白結緣之導師也以其退大則大滅接小則小生一生一滅感於法身呼此為白王子知其退大即是聞其所白善根微弱無明所翳故言疲極憚生死名為怖畏即擬上不受勸誡我等疲極即是不受勸門而復怖畏即不受誡門也

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第三不能復進譬也不能復進前路猶遠者見思塵沙無明難可卒斷也然用小乘接之不令頓還本處亦有進義即擬上息化也[A68]已上是第二中路懈退中初退大擬上息一中三科文總是譬上中間相值退大乘心即以小接與火宅中不用身手而歎三車希有方便品息大乘化念用方便意同也[A69]已上三文擬上息一畢也

△下去是中路懈退譬中第二即以小接上施三上火宅方便開三乘法皆有四意此中具足也

導師多諸方便

此初喻擬宜即火宅云此舍[A70]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至得免斯害法說云尋念過去佛至亦應說三乘

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

第二喻傷其失寶譬知有小無大也譬喻云父知諸子乃至云情必樂著法說云作是思惟時至我亦隨順行

△此下是第三化作城譬自為二先作化後說化正施方便也

作是念[A71]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此先作化也上車譬云吾為汝等造作此車今城是有故須先作也

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次說化即化城譬擬上勸示證也汝等勿怖莫得退還者勸轉令前進入城也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者是示轉示城可住也若入去是證轉讚城安隱也前至寶所亦可得去者三藏教中未論前進義在衍門約共菩薩然上作化說化者前雖云化作一城乃是意輪故知說化即口輪也非意無以說說必身輪身輪但據示為丈六先須意輪不謀而運故知三輪未甞暫離

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A72]已度想生安隱想

此是第四入城喻受行悟入也大歡喜即聞慧未曾有即煖位免惡道即頂位快安隱即忍位前入城即見諦位[A73]已度想即無學位此與火宅適子願勇銳推排出宅同也[A74]已度想如得盡智安隱想如得無生智又具智德如[A75]已度證斷德如安隱想[A76]已上四文是接小擬上施三文畢

△下去是第二將導喻中第三滅化城至寶所此中有二一知息[A77]二向寶所也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

初知眾息[A78]已也既得止息無復疲倦者譬上涅槃時到眾又清淨免難大機發也

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次引向寶所也即滅化城引向寶所譬上正說法華示真實相寶所有二義若用究竟則以極果為寶所上文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也若分入即以初發心住為寶所故上文云無上寶聚不求自得又云得佛法分佛子所應得者[A79]已得之大經云須陀洹者八萬劫到到初發菩提心處也此取鈍根任運用八萬十千等至若如三藏中四果不經少時皆得入大豈須八萬之與十千耶驗知八萬等其教是權未至界外者尚於此生法華即發豈定界外必爾許耶當知諸教長遠之位多是教道豈有出界聞勝應說必須更經八六四二雖爾若不釋此開權妙經豈可專輙泛有此說令淺根者便生疑謗佛世尚經四十餘年不顯真實言寶所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即舉廢權譬以帖顯實譬也上文云如來智慧難信難解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慧擬方便中云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也當知此中文秖云滅化即至寶所不云城中經諸味者準信解品文理必須有也古師對中[1]間料揀車城有無三一動靜車城皆譬無生智車何故無城何故有而車三城一車城動靜耶今師答釋約眾生心車城俱有約佛智明亦有亦無權智所明為有如城實智所明為無如車又實智所明說城如化故亦無權智所明為子造車故亦有又若約能設教故俱有約所證理故俱無覆實故有開權故無施權故有廢權故無俱是造作故有俱是化他故無故知法華非但化城亦是化車皆逐便耳又約今化城更與上二周對論同異當知化城正意為退大取小人傍為發軫學小人上二周正意為發軫學小人傍為退大人也以文云前路猶遠今欲退還上二周未有此語但云沒苦及以所燒此亦一往亦可退大者利通上二周元小者鈍應在第三又應明車城今昔之義三車通今昔昔指三味今謂法華故二教中俱有三車但昔正用今述昔耳又化城唯今至今經中初設之時即云化作者以是聲聞大機動時得說教意云城是化正施小時云是實故故未道是化又化城在昔對人亦三三車在昔對理亦一車城二果俱在涅槃城有化名車豈非化忽若許化同異云何三車為說法輪作譬化城為神通輪作譬一往二輪雖復小異論其施化大旨仍同今從便易通且從化說宜從教不可互執又車約聲作譬諸子聞而不見城乃為色作譬又可車亦通色說城是教城既有教城還是動城與二使云何使能指示如教詮理城為息患教動而城靜教即四諦十二緣有異城是二智入無餘不異教通因果城車但在果教通有為無為城車但在無為權智謂車是無名教施設故實智謂車是有無離文字說解脫故權智照城為有引眾生故實智照城是無偏真非實故權智照車是三逗三緣故實智照車是一俱會一乘故權智照城為一是偏真故實智照城為三如來藏故權智照城為靜斷故實智照城為動滅此化故權智照車為運運入無餘故實智照車為靜不動不出故如此釋與舊不同舊秖在小爾凡五處開三顯一為有何異通論無異別論有差方便品約教開三顯一文云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二亦無三也火宅約行開三顯一車是運義運則譬行文云各乘大車遊於四方嬉戲快樂也信解中約人開三顯一結會傭作之人即是長者之兒我等昔來真是佛子也藥艸喻中約差別即知權同依一理無差別即知實差別無差別無差別而差別令知此意耳終不說言無一有一此約自行權實二智隨自意語故佛能知而眾生不知也亦是通前通後知不知明權實也今化城正約理開三顯一寶所化城皆是小大兩理破除二乘化理顯於寶所真實一理也然雖各明教行人理及知不知且隨文相一往而說故一一文皆須竝具四一等下去五百領解舉珠為譬亦是約理也此乃第三周將畢具錄料簡要釋通方此是喻說中第二將導文畢

△下去第二合譬先正合後舉譬帖合而不次第耳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

初合上第五導師譬

今為汝等作大導師

第二合上第三多諸人眾譬此以能將顯多所將也

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

第三合上第二險惡道譬

長遠

此是第四合上第一五百由旬譬也

應去應度

第五合上第五正明導師聰慧明達亦是合上第四欲過險道至於珍寶所也

△下從若眾生去合第二將導譬譬本有三今亦合三

若眾生

此一句合上第一將導人眾也

△下但聞去合上第二退大接小譬若眾生住去合上第三滅化將至寶所也第二譬本有退大接小今具合之上退大有三意

但聞一佛乘者

初合上中路懈退無機意也

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

此第二不欲見佛不欲聞法合上白導師不受誡勸也

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此第三合上不能前進息化意此合退大三喻文畢

△下從佛知去合上小接退譬本有四今合但三

佛知是心

初合上導師多方便擬宜意也

怯弱下劣以方便力

第二合上此等可愍知有小機也

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

合第三現作化城眾人入城譬也而於中道說二涅槃者三界惑盡塵沙無明未破於此兩楹判有餘無餘二涅槃此約惑也亦是聲聞緣覺涅槃此約二乘智也又分段[A80]已盡變易未除二死之間判為有餘無餘此約生死二死中間名為中道亦可作空有二邊共不共真俗權實大小等說之此合接小三喻畢

△下去合上第三將至寶所上文有二今合亦二

若眾生住於二地

此是合將導師譬中第三滅化至寶所中初合上知止息[A81]已譬也

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次合上將向寶所譬也正合文畢

△下去是第二牒譬帖合也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

初牒接退譬來合施三也

既知息[A82]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此牒滅化譬來合上顯一即上文云即滅化城乃至為止息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第二偈頌四十九行半偈頌上上有二今初二十二行半頌結緣之由次二十七行頌第二正結緣上由有近遠今初十二行頌上遠由次無量慧世尊下十行半頌近由上遠由有二今初六行頌大通成道次六行頌十方梵請轉法輪上成道中有五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諸天神龍王阿修羅眾等常雨於天華以供養彼佛諸天擊天鼓并作眾伎樂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

今初三行頌上第二將成道前事也

過十小劫[A83]乃得成佛道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踊躍

此第二一行頌上第三正成道

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俱行至佛所頭面禮佛足而請轉法輪聖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此第三二行頌上第五十六子請轉法輪兼頌上第四成道[A84]眷屬申供養略不頌第一佛壽長遠也

△下去六行頌上十方梵請上文有二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羣生震動於一切

初一行頌上威光動耀也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梵宮殿光曜昔所未曾有諸梵見此相尋來至佛所散華以供養并奉上宮殿請佛轉法輪以偈而讚嘆佛知時未至受請默然坐

此三行別頌東方也

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爾散華奉宮殿請佛轉法輪世尊甚難值願以大慈悲廣開甘露門轉無上法輪

此二行總頌九方也[A85]已上頌初遠由畢

無量慧世尊受彼眾人請

此半行頌上第一受請也

為宣種種法四諦十二緣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如是眾過患汝等應當知

次一行半頌上第二正轉二乘法輪

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姟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第二說法時千萬恒沙眾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從是後得道其數無有量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

第三三行頌上第三時眾聞法得道也

△此下五行半第二王子重請轉滿字法輪有七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

初二句頌第一王子出家

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我等及營從皆當成佛道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

次一行半頌上第二正請轉大乘法也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分別真實法菩薩所行道

此第三二行頌上過二萬劫文即是中間說方等般若也

說是法華經如恒河沙偈

此第四半行正頌第四受請說法華

彼佛說經[A86]靜室入禪定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

第五一行頌第七說經[A87]已入定略不頌第三父王所將八萬求出家及第五聞經之眾有解不解并第六說經時節長遠[A88]已上明結緣近由竟

△下去二十七行頌上正結緣上文有二今初八行頌法說次十九行頌譬說上法說有三今初三行頌上第一昔結因緣次一行頌上第二中間相值次四行頌第三今日還說華也二昔結緣有四

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

初半行頌佛入定也

為無量億眾說佛無上慧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

第二一行半頌上正覆講法華也

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有六百萬億恒河沙等眾

第三一行頌上聞法得益略不頌第四佛起定稱嘆也[A89]已上三文頌結緣畢

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

第二一行頌中間相值遇

△下去第三四行頌上今日還說法華上文有二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我在十六數曾亦為汝說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初結會古今上有現在未來今此三行頌結會現在師弟今不頌第二弟子未來中不退明退住小釋退意正結會及未來釋疑竝闕頌

△下去是第二一行頌上說法華上文有三

以是本因緣

初一句頌上第一時眾清淨以是本因緣今日時眾免難機發也

今說法華經令汝入佛道慎勿懷驚懼

次三句頌上第二為說是經也略不頌第三釋開三意也從是諸沙彌等訖此是頌上法說竟

△下去第二有十九行頌上開合譬初十一行半頌開譬後七行半頌合譬上開譬為二今初三行頌五百由旬譬次八行半頌將導譬上五百譬有五但不次第及不頌第四寶所

譬如險惡道迥絕多毒獸又復無水艸人所怖畏處

初一行頌上第二險惡道喻也

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

次半行頌上第三多諸人眾喻

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

第三半行頌上第一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彊識有智慧明了心決定在險濟眾難

第四一行頌上第五有一導師聰慧明達此頌初導師開譬畢

△下第二有八行半頌上第二將導譬上文有三今頌亦三

眾人

初二字頌上第一所將導人眾譬也

△第二中路懈退權立化城譬次導師知[A90]已下第三二行半頌第三滅化引至寶所譬上第二文有二初懈退次接退

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於此欲退還

此初三句三字頌上懈退第二白導師譬也上懈退中有三今略不頌第一中路又不頌第三不能復進

△次下有五行頌作化上接退化作有四意今文具頌

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

初一行頌第二傷失大譬

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

次二句頌初作念擬宜即上導師多諸方便也

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周帀有園林渠流及浴池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

此初一行半頌正作化譬諸舍宅者諸空觀境也園林者二乘總持無漏法林也九次第定為渠流八解脫為浴池重門是三空門又是重空三昧盡無生智為樓閣高出也男女是定慧也觀心解者智體周備如城隍善法圓足如郭之圍繞畢竟空為舍宅真善能成自行如男子能幹家事慈悲外化如女外嫡也

即作是化[A91]慰眾言勿懼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

次一行頌上說化也

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皆生安隱想自謂[A92]已得度

此第四一行頌上第四入城也中路譬竟

△導師知息[A93]已下第三兩行半頌第三滅化引至寶所上文有二

導師知息[A94]

今初一句頌上第一知息[A95]已也

集眾而告言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故以方便力權化作此城汝今勤精進當共至寶所

次兩行一句頌滅化引向寶所也始從譬如險惡道訖此頌上開譬竟

△下去第二有七行半頌第二合二譬初半行頌合第一五百譬次七行頌合第二將導譬

我亦復如是為一切導師

初半行頌合上第一五百由旬譬即導師譬五百由旬從所行說上合五百有四今但半行總頌而[A96]

△第二合將導譬

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癈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

此一行合中路懈退上頌開譬不頌中路亦不頌不進今合中路又無餘二

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言汝等苦滅所作皆[A97]已辦

此一行頌合接退作化也

△下去五行頌第三合滅化引至寶所上文合二今頌亦二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

初半行頌第一知息[A98]已也

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

次三行半頌第二合滅化引向寶所也合息化偈中即有三德祕密藏義汝證一切智即是般若具三十二相即是法身乃是真實滅即是解脫三法不縱不橫即是見佛性也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A99]引入於佛慧

此一行頌帖合也[A100]已上長行偈頌總是為下根第三周正因緣說中廣開三顯一竟

玅法蓮華經入疏卷第六


校注

[0130001] 三疑四 [0132001] 遠應作近 [0139001] 三疑二 [0141001] 四疑五 [0142001] 間應作周
[A1] 己【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A29] 已【CB】巳【卍續】
[A30] 已【CB】巳【卍續】
[A31] 已【CB】巳【卍續】
[A32] 已【CB】巳【卍續】
[A33] 已【CB】巳【卍續】
[A34] 已【CB】巳【卍續】
[A35] 已【CB】巳【卍續】
[A36] 已【CB】巳【卍續】
[A37] 已【CB】巳【卍續】
[A38] 已【CB】巳【卍續】
[A39] 已【CB】巳【卍續】
[A40] 己【CB】巳【卍續】
[A41] 已【CB】巳【卍續】
[A42] 已【CB】巳【卍續】
[A43] 已【CB】巳【卍續】
[A44] 已【CB】巳【卍續】
[A45] 已【CB】巳【卍續】
[A46] 已【CB】巳【卍續】
[A47] 已【CB】巳【卍續】
[A48] 已【CB】巳【卍續】
[A49] 已【CB】巳【卍續】
[A50] 已【CB】巳【卍續】
[A51] 已【CB】巳【卍續】
[A52] 已【CB】巳【卍續】
[A53] 已【CB】巳【卍續】
[A54] 已【CB】巳【卍續】
[A55] 已【CB】巳【卍續】
[A56] 已【CB】巳【卍續】
[A57] 已【CB】巳【卍續】
[A58] 已【CB】巳【卍續】
[A59] 已【CB】巳【卍續】
[A60] 已【CB】巳【卍續】
[A61] 已【CB】巳【卍續】
[A62] 已【CB】巳【卍續】
[A63] 已【CB】巳【卍續】
[A64] 已【CB】巳【卍續】
[A65] 已【CB】巳【卍續】
[A66] 已【CB】巳【卍續】
[A67] 已【CB】巳【卍續】
[A68] 已【CB】巳【卍續】
[A69] 已【CB】巳【卍續】
[A70] 已【CB】巳【卍續】
[A71] 已【CB】巳【卍續】
[A72] 已【CB】巳【卍續】
[A73] 已【CB】巳【卍續】
[A74] 已【CB】巳【卍續】
[A75] 已【CB】巳【卍續】
[A76] 已【CB】巳【卍續】
[A77] 已【CB】巳【卍續】
[A78] 已【CB】巳【卍續】
[A79] 已【CB】巳【卍續】
[A80] 已【CB】巳【卍續】
[A81] 已【CB】巳【卍續】
[A82] 已【CB】巳【卍續】
[A83] 已【CB】巳【卍續】
[A84] 已【CB】巳【卍續】
[A85] 已【CB】巳【卍續】
[A86] 已【CB】巳【卍續】
[A87] 已【CB】巳【卍續】
[A88] 已【CB】巳【卍續】
[A89] 已【CB】巳【卍續】
[A90] 已【CB】巳【卍續】
[A91] 已【CB】巳【卍續】
[A92] 已【CB】巳【卍續】
[A93] 已【CB】巳【卍續】
[A94] 已【CB】巳【卍續】
[A95] 已【CB】巳【卍續】
[A96] 已【CB】巳【卍續】
[A97] 已【CB】巳【卍續】
[A98] 已【CB】巳【卍續】
[A99] 已【CB】巳【卍續】
[A100]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