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十八(菩薩品之三)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二持世奉辭不堪文即有四一奉辭不堪二述不堪之由三正明不堪之事四結成不堪第一奉辭不堪者良以昔不覺魔作帝釋為淨名所彈豈堪傳如來旨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
此是第二述不堪之由由不識魔作帝釋來也文有五意一自述往昔住於靜室二述魔作帝釋來三自述魔來不識而為說法四魔更施女為亂五自述謙恠不受一自述往昔住於靜室者持世住靜室當是欲避喧入諸禪定修道進行也持世法身大士豈須生身入道迹同方便菩薩為物之軌應須引進故住靜室示修禪定也。
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3]鼓弦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一面立。
此是二述魔作帝釋來也所以魔作帝釋來者帝釋是佛弟子[A1]已得聖道又是佛檀越故來親近諮承持世既是出家菩薩見大檀越來即須慰問便是妨亂今約四菩薩知魔不同即有四種一三藏教明菩薩自未離煩惱魔陰魔但觀行覺知折伏寄此修菩薩道耳佗化天子魔若得神通作意知天魔不作意不知若知能以神通伏天魔未能永破若至道[4]王樹下先降破佗化天子魔魔退之後方三十四心斷結界內四魔皆盡也二通教明菩薩初入見地[A2]已分斷見煩惱魔得五分法身分除陰魔至六地無正使潤業後生除界內陰魔死魔而猶有誓願符習界內受生有陰死不能壞菩薩道七地雖得神通自在作意能知佗化天子魔不作意則不能知作意能破不作意則不能破至道樹下方究竟破佗化自在天子魔一念相應慧斷習盡既無習誓願不能牽生即四魔永盡也三別教明十住入偏真理即破煩惱魔陰魔死魔十行得神通自在作意知佗化天子魔不作意不知不能伏至初地得一身無量身百佛世界作佛界內煩惱習氣既盡陰魔死魔天子魔悉皆破也四若圓教明五品弟子圓伏四魔若入十信六根清淨圓斷四魔不作意自覺魔來也此略分別四教破四魔不同若約常樂我淨無常無我等八魔三藏教菩薩未能除但能伏四魔至三十四心滿方除若通教見地[A3]已能除常樂我淨之四魔別教十住[A4]已除常樂我淨之四魔十行十迴向[A5]已伏無常等四魔登地[A6]已分破無常等四魔因雖無常而果是常如大涅槃經佛答梵志也別教佛地八魔皆盡也若圓教初發心住[A7]已圓破八魔界內四魔永盡界外無常等四魔乃至後心究竟盡也次明持世何意為魔所嬈若論持世迹現諸方便教補處此則何啻知魔有教無人不須研覈但持世為稟諸方便教之軌故示不知也所以然者解此有三意其諸方便教菩薩未能於魔界如與佛界如一如平等無二佛界即理魔界即事諸方便教所明菩薩雖能入真理不能事不礙理理不礙事若斷[1]結避事入理如人畏時非人得[2]其不能體之與佛界無別是則為魔所惱大士於二界不二通達無所去取故覺知能降伏也二諸方便教竝明緣修照寂有入出觀若作意觀即知覺魔事若不作意則不知覺圓教真修無出入觀常在三昧見諸佛土不以二相寂而常照持世既方在靜猶未入觀不作意往照是故不知魔變為帝釋大士寂而常照故能即覺知也譬如深山坐禪人若不別邪魅者必須安大方鏡魍魅雖能惑人眼而不能變本形本形現鏡得知虗偽波旬亦爾但能誑緣修未入觀者令不能知不能誑真修寂照行人也三諸稟方便菩薩雖能入觀覺知魔事或能蹔時降伏不能於其境界無礙自在譬如人不能調惡弟子捨之不受有人善巧不捨惡人方便調熟堪任使伇得成善人圓教菩薩調魔亦爾非但調其惡心令歸善化亦能使發菩提心證無盡燈廣化一切自於佛法未曾損減而大饒益無量魔眾諸稟方便教菩薩闕此三義故為魔所亂也今持世住靜室魔作天主之形欲為惱亂持世不覺因鄣入定也如佛知人機化物成道魔亦知人應有得道者及其未成逆來壞之也。
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
此是三明持世自述往昔魔來不識而為說法持世嘆言善來者既不知是魔謂是帝釋以善心來為求善法故嘆言善來也憍尸迦是帝釋本人中姓從本姓為名雖福應有宿福得為天主果報富貴不可自恣放逸不修道也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者謬為帝釋說法也若[A8]小乘但以無常為出世善本也大智論明天主多著五欲佛為說無常等十五種觀門破欲竟乃令轉教說般若持世既謂是天主故勸令觀無常離欲於身命財而修[3]犖法三[*]犖有五種一世間三堅慈忍不杖楚佗惠施飲食得未來身[*]犖放生止煞得未來命[*]犖真心布施得未來財[*]犖此是世間三[*]犖之報若觀無常天報不久須種未來牢固之業也二者聲聞經修三牢法者若觀無常得五分法身無漏慧命七聖財無能損破故言牢也菩薩為眾生佛法修諸功德不惜身命無所悋者華報得世間三牢[4]成得五分法身七財滿足之三牢也三若通教明三牢者觀五分法身無漏慧命七聖財即空無生無滅一切煩惱生死及天魔外道無能破壞即是三牢也四別教三牢者登地離界內生死法身顯現即是金剛之體名為身牢般若慧命終不斷滅即是命牢萬善法財不可侵奪即是財牢也五圓教明三牢者捨身命財皆與生死後際等離老病死得不壞常住即是一切法趣身命財亦是三德之三牢也持世謬為天主說三牢法五種三牢義未知定為說何也。
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女可備掃灑。
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
此是五明持世自述恠不受其女女是非法之境何得強有此施故言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也沙門是梵行清素之士不應受此汙染之境非法供養故言此非我宜也。
所言未訖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
此是第三正述被彈之事就此文即有八一淨名正來覺悟持世二淨名就魔索女三魔驚懼欲去四空中聲勸令捨女五魔捨女六大士為女說法七魔乞女八大士還女一淨名正來覺悟者持世既被魔幻不能別覺良以緣修不逮致被魔幻不覺知也大士悟佛知見非但自悟亦以悟佗寂照圓明非但能自照亦照一切故能即到其前發魔幻偽示持世是非初示其非非帝釋也次示其魔來欲壞正道故言嬈固汝耳。
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
此是二明淨名索女也淨名所以自說如我應受者此有二意一者淨名是俗人納之非妨二者圓教之行是非無礙違順強軟無非正道所以不以魔女為妨故言如我應受也。
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
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
此是四明空中聲勸捨女也空中聲者關河舊解云是化魔菩薩因機助化汝向欲施持世今淨名索何得不與與之不違本心乃得去耳或是淨名空中作聲為調伏魔或釋迦法身毗盧遮那之聲如普賢經所明也。
魔以畏故俛仰而與。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汝今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
此是六明維摩受女為說法也為調伏魔心故受利益諸女故須為說法也就此文即有二一勸發心二勸修行此二是菩薩要法發心即是目修行即是[3]足備得入涅槃清涼池也是以淨名先勸諸女發菩提心如應說法者四教明菩提心隨其機緣四悉檀赴機令各發道心也。
復言汝等[A12]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
此是二勸修行既發心若不修行或恐還墮故須勸修菩薩法樂之行為對破魔宮欲樂說法樂也就此即有三一淨名勸修法樂二天女請問三淨名答也。
天女即問何謂法樂。
此是二明天女請說也諸女在魔宮雖受五欲樂未曾聞法樂今始得聞未能解故致請也。
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
此是三明淨名答天女為說法樂破其著五欲樂也所言法樂者一切善法欲為其本若有樂欲之心是則為樂如世人愛念父母親眷家業以此為樂若為佛弟子以佛代父以法代母以[4]諸親屬修道法代諸財物其深樂者即是出世法樂也就此文即有五一常樂歸事三寶二樂離集諦三樂觀苦諦四樂修道諦五結成法樂若能如此非但因中即得法樂後得滅諦涅槃即是究竟常樂也經言樂常信佛者上既云隨應說法四教明佛隨天女生信愛樂即是法樂也經言樂欲聽法者四教明大乘之法隨心樂聞即是法樂也經言樂供養僧者四教明僧隨樂供養即是法樂也。
樂離五欲。
此是二明樂離集諦也集應斷故說樂離五欲也法華經明諸苦所因貪欲為本故知五欲即是集也如人病差即得安樂若離五欲即得法樂也四教明離五欲不同隨其宿習所用也但既初呵天女著五欲多用三藏教意明離也。
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
此是三明樂觀苦諦若不樂觀為苦所苦豈得法樂故能觀苦者即不為所苦免苦得觀智法樂也四教觀苦隨根神所用也。
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供養師。
此是四勸修道諦萬行法文有三意一修行本二正行三遍行一修行本者經言樂隨護道意此勸自行善須將護道心道心安隱不壞以道自娛即是法樂經言樂饒益眾生者即勸修化佗之法樂如父母見子離苦得樂父母亦歡樂也經言樂敬養師者捨父從師能成人勝德敬師道法翫味娛神即是法樂[1]養暢其知恩之懷亦即法樂也是則內修自行化佗之道外有明師開示因緣具足無行不成所求稱心即是法樂義也。
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懃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
此是[2]二菩薩正行六度總眾行之要四教菩薩莫不皆行此道以求菩提但教門不同故有生滅無生滅無量無作六度之殊具如釋佛國品嘆菩薩德及淨土行以略解釋但淨名隨應而說任諸天女因緣各有[3]所隨其樂行道味沾神稱心適意六度皆是法樂也。
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閡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
此是三明遍行菩薩修道即有二種一總二別總即是六波羅蜜總攝眾行別是歷別萬行遍行今此所明即是勸諸天女遍行略舉十餘條以成法樂之義也經言樂廣菩提心即是慈悲四弘誓願必令普遍故名為廣復次從生滅四諦起慈悲弘誓乃至無作四諦即是菩提心轉增廣也勝道之心增長法樂也經言樂降伏眾魔者如平怨得勝心則快樂也經言樂斷諸煩[4]惱病差即是涅槃樂也經言樂淨佛國土者淨佛國土義[A13]已如前說如世人家宅清淨賓主覩之歡娛悅樂也經言樂成就相好修諸功德者如人自見形儀端正內有美德心即悅樂也經言樂嚴道場者四教道場義略如釋光嚴中[A14]已辨如此除偽顯真偽滅得真則悅樂也經言樂聞深法不畏者四教乃各有深法三藏教通教但明界內偏真之理未足為深別圓兩教明界外圓真是深難到底若有畏心即驚疑成苦若聞而不畏愛樂讚求即得真常之樂分也經言樂三脫門不樂非時者四教明三脫門前兩教有時非時非時即是二乘時即是菩薩也復次前兩教菩薩亦是非時別圓兩教觀中道實相修三脫門即是時也將別望圓復是非時圓教乃是真時也所以者何諸方便教門行時非證時若欲取證皆是非時若是時而求即得究竟真理成真三脫即是真法樂也經言樂近同學於非同學心無恚礙者四教明菩薩各有同學親近同修和同㢡成順心即是法樂也若於凡夫二乘及非同行菩薩心有恚礙者壞真法樂若心無恚礙能以隨喜過其上者即還得隨喜之法樂也經言樂將護惡知識者若不將護彼即能壞法樂能善將護彼則惡口不生不致破損內善法樂恒得安存也經言樂親近善知識能示教利喜成人善法樂經言樂心喜清淨者大集經言如真實知大知心動至心故名為喜如真實知大知即真法喜心動至心名為清淨法樂也經言樂修無量道品者四教有四種道品若在菩薩心中修習為化眾生皆名無量道品所以說道品名為法樂者法華經言無漏根力覺道便得無量安穩快樂二乘尚爾況菩薩乎但分別無量道品[5]開四教義去取難解。
是為菩薩法樂。
於此波旬告諸女我欲與汝俱還天宮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魔言居士可捨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薩。
此是七明魔欲誘女還天宮文即有三一魔欲誘女還天宮二女樂法樂不肯隨還三魔就淨名乞女竝如文可解。
維摩詰言我[A15]已捨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
此是八明淨名還魔女此有四一淨名還魔女二諸女請法辭還三淨名為說無盡燈法門四諸女致敬還隨魔去一淨名還[1]為魔女者大士本常捨行正為調魔利益眾[2]生魔[A16]已調伏諸女發心放還魔宮又能廣化故捨還魔令一切眾生法願具足者還魔即滿魔願因此立願令一切求法者皆得法願具足。
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
此是二明諸女欲還請法弟子別師事須諮請誡勸所行之事。
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
此是三明淨名為說無盡燈法門無盡燈者四教菩薩皆有無盡燈法門但有究竟不究竟若三藏教通教灰身滅智入涅槃不化佗果中是有盡燈而因中傳化不絕至果雖入涅槃轉次授記佛化不斷此是有盡燈之無盡也若別教圓教明無盡燈者觀中道智慧見一切法如虗空不可盡智慧亦不可盡此之法燈自不可盡化佗亦不可盡也譬如二燈一油少炷小二油多炷大油多炷大者本燈不盡更傳餘燈亦不可盡也淨名[3]以法門傳度於佗復使饒益百千皆發心而於本燈無所損減故以此為譬是則冥者皆明明終不絕令一切眾生紹法王種即是能報佛恩饒益一切眾生也。
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
此是四明天女受教致敬還宮如文。
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四結辭不堪也維摩詰有此神力者寂照知見自在調伏魔也智慧辯才者為魔女說法樂無盡燈法門也持世自惟往昔有此不逮豈堪傳如來旨往問疾也。
佛告長者子善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是第四次命長者子善得文即有二一佛命問疾二長者子善得奉辭不堪所以次命問疾者善得是在家菩薩即是五百長者子中之一人也亦是法身大士示居補處之位所以名善得者善是善巧也得是得理也善巧得理故名善得但四教明善得義不同一三藏教明善得義二乘自善聲聞得理不能斷習緣覺斷習不盡非善得義菩薩不爾意在兼濟至果得理正習俱盡故名善得也二通教明善得義者前三藏教明析假入空拙度得理三乘皆非善得通教明體假見真即是巧度三乘悉是善得第一義之理但二乘無大悲方便得理即入涅槃不名善得菩薩得理不住涅槃能廣利群生深窮源底必至佛果習氣皆盡故名善得也三別教明善得義者通教菩薩正得偏真豈名善得得真不住修恒沙佛法斷別惑見思得見別教中道之理乃名善得也四圓教明善得義別教菩薩緣修斷結豈名善得圓教菩薩一心三觀不斷煩惱五眼具足得圓見法界之理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成三德究竟涅槃始是真善得義是則無得以為得以此得無所得故名善得也前三教明善得是權後圓教明善得是實今長者子[4]義知非權非實而能成就權實之善以此化物自利利他令得入佛知見故名善得也其義既爾豈容不知法施之會為淨名呵折當是砧槌成物為顯入佛知見耳何以知然今命諸菩薩問疾的取四大士前三義推以顯開示悟初心三義今命善得當是欲顯入佛知見道也前持世顯悟佛知見正明[5]降魔界如不異佛如即是事理不二義今明入佛知見即約法施之無前無後一時等施此即是不二而二道觀雙流心心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也故淨名受善得瓔珞分作二分一分施難勝如來一分施城中最下乞人即是法施之會此還約初心[1]遠求也淨名往昔破善得財施七日之會即是寄意破稟三教菩薩未入中道雙照二諦所有檀施皆非法施之會今如來命令問疾者善得若述昔日被彈之事則大眾普聞其諸稟方便教菩薩竝皆恥折求真法施之會即是成前五種利益之義也。
善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二善得奉辭不堪文即有四一述奉辭不堪二述不堪之由三正明被彈之事四結成不堪第一奉辭不堪者良由往昔七日設大施會非法施之會故不能令物得道致為淨名所彈豈堪傳如來旨往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
此是第二述不堪之由由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期滿[2]日不知法施之會也所言父舍者是善得父祖相[3]乘舊所居住之處故言父舍也設大施會者關河舊解云其家父祖邪見世代恒修邪祠祭祀神祇下祠用羊中祠宰牛上祠用人善得既是菩薩教化其父回邪入正絕此邪祠勸修正道行真檀施其家大富四事豐有故營斯大會供養一切出家在家內道外道及諸貧賤來者無隔供給所須期滿七日也但施會即是菩薩檀度當依四教分別檀度不同即有四種一三藏教明施若一切財物能捨乃至身命不惜方成檀度如尸毗王以身代鴿心無悔恨也二通教明檀度者若止能一切皆捨身命不惜此乃是檀非度若了三事皆空隨有所施是檀是度也三別教明檀度者雖知三事俱空此[4]由是檀非度若能度於別惑至大涅槃又能分別布施有無量相赴機度物此是檀是度也四圓教明檀度者若布施雖知欲破別惑隨機之施有無量種此[5]由是檀而非度也所以然者非究竟故若知一切法趣檀是趣不過檀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非趣者即是檀度也所以然者於檀究竟通達一切法也前三種檀度是權非法施之會後圓教所明檀度是實即是法施之會善得當是方便示行前所明檀七日於父舍設大施會不了圓教所明究竟檀度法施之會故為淨名之所彈呵不堪之由義在於此。
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
此是第三善得自述往昔被彈之事就此文有六意一淨名正彈呵二善得請說三淨名略說法施之會四善得重請五淨名重廣為說法施之會六明時眾得益一淨名彈呵者呵善得雖有財施大會不知財中有法故非法施大會是以前呵後勸前呵者財施之會不名大會以不見財中一切佛法豈名為大也後勸者即是勸修法施大會若能知財中具足一切佛法即是法施大會也問曰法施之會為當說法為法施之會為當財中具足一切法以財施時即是法施之會答曰備有兩義若諸經論一往多明財物為財施說法為法施此是通[6]徒四教所明此二施之別也今明不思議圓通之道非但說法名為法施財中具足一切佛法以施眾生者財施即是法施也如無盡意菩薩解頸眾寶珠瓔珞施觀世音菩薩即云當受此法施珍寶瓔珞[7]寶不為觀世音菩薩說法但施瓔珞而言法施者當是瓔珞中具足一切佛法施瓔珞即法施也今淨名說法施會云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此如上呵迦葉說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若以此為法施之會者何關[8]為說法為法施會也又淨名受善得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難勝如來一分施城中最下乞人而言若施主等心施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為具足法施如此而明復何關以說法為法施也今依此經明法施之會呵善得者正是約財施具足一切法即是法施之會也所以然者財施即是色聲香味觸大品經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過色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不趣乃至聲香味觸亦如是若菩薩通達財相如此具一切佛法以慈悲誓願福德智慧勳修[1]此財施眾生者隨其所得猶如置毒於乳也亦如聞毒鼓聲非但近即終遠者亦死也如此之施利益受者非但七[2]日施之眾同獲斯利一切眾生亦皆同沾此益也善得七日施會不達此義故淨名彈其迷惑故云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導其此施令成法施會故勸其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問曰但圓教有此法施之會三教亦有此法施之會答曰三教菩薩於檀中用心觀行亦得有此義但不為圓普又方便教門出沒未必盡明此事故淨名於圓教欲顯入佛知見通達無礙寄意彈善得令時眾諸有稟方便教菩薩達此不思議財施之檀即成法施檀波羅蜜也。
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
此是二明善得請說法施之會所以請說者善得豈不知說法為法施但卜淨名意不在此必別有深致未知是何故請說也。
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
此是三明淨名略答善得說法施之會經言法施會者無前無後此即是觀所施色聲香味觸之財一切法趣色即是色中具足十法界法名之為法以此色法施他即是施一切法譬如用如意珠施他即是[3]一切寶受者即是得一切寶其不別珠者施者止言施珠受者止言得珠此如諸方便教菩薩其施珠者施珠即知施一切寶受珠即知得一切寶此如圓教菩薩也故大涅槃經云有二種人得大福利一者如法而施二者如法而受此即法施之會無前無後者前際即生死六道眾生後際即涅槃四種聖人也菩薩觀三事一如無二如皆是中道非生死即無前際非涅槃即無後際也經言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者中道非生死非涅槃能雙照生死即有六道眾生照涅槃即有四種[4]人此是十法界眾生攝一切眾生菩薩因施一色一切眾生皆得見中道即是一大事因緣令一切眾生得開示悟入故言施一切復次若眾生未獲此平等大利隨其根緣各得善法之利亦是施一切也是則非權非實雙照二施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即是入佛知見是名法施之會也。
何謂也。
此是四明善得重請法施之會也所以善得重請者淨名略答言略而義深廣雖復顯法施之會其意宛然迹中善得猶示未悟重請為令時眾皆得開解普得法施之益。
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攝智慧行於捨心。
此是五明淨名重答善得廣為說法施之會有三十二番明法施之相諸句法門一一皆約財中而辨法施不得離財則有法施若離財者此則財中無法檀度攝法不盡是故須約財明一切法一切法趣檀是趣不過何但止有三十二番耶當知是略說耳若具明一切萬行財中皆得備有若觀此財具足一切法者以財施人此諸觀法悉隨財而去前人受此財則是受一切法也或受色聲香味觸等但令有所受即一切得入譬如以毒塗箭射於前人隨所著人毒即得入毒發煞身菩薩亦如是以一切觀法入此財中財名法施隨前人六根所受施法即得入如大涅槃經明置毒於乳遍于五味皆能煞人眾生受此財[A17]已一切觀法薰之為作善根後得值佛開發宿善即便得悟如毒發殺人或於乳得悟或於酪或生蘇或熟蘇乃至醍醐亦能煞人是則財為法施煞煩惱身生功德智慧之法身若不如此只以財施現前少益未來無有入道因緣是故財不名法亦無煞他煩惱義又如薰藥隨氣入處眾病皆愈也是故圓觀財施具一切法以施眾生即是法施非為說法名法施也[5]然此文即有五一約四等二約六度三約三脫門四約雜眾行五結成法施之會一約四等者此是菩薩利物之懷也經言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上文云寂滅是菩提若觀一切法趣財財畢竟寂滅即是真菩提即起無緣大慈如[1]慈石吸鐵與大涅槃樂也經言以救眾生起大悲心者一切眾生皆為二邊惑沈淪苦海若觀此財離二邊者即起無緣大悲拔眾生二邊生死苦也經言以持正法起於喜心者正法是一實諦理若見此理即具足一切正法此法能令眾生離二邊苦得大涅槃成無緣大喜也經言以攝智慧起於捨心者若觀三事見虗空佛性三諦之理即攝三種智慧無施無受知四不可說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雖復拔苦與樂心無分別不存有恩於物即是起於無緣大捨心也。
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以離身心相起毗棃耶波羅蜜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此是二約六度正行明法施之會也經言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者若觀三事見中道即離於二邊不慳不施名為真檀為攝五種眾生慳貪起五種檀四權一實檀攝諸眾生如前歎淨名德[A18]已略分別經言以化犯禁起尸羅波羅蜜菩薩行施若見一實諦即忘持犯是真[2]羅為化五種眾生犯禁現持五種尸羅四權一實如前釋淨名[A19]已具分別經言以無我法起羼提者菩薩觀施即見一實諦即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真無我若見真無我則不恚不忍是真羼提為化五種嗔恚眾生起五種羼提四權一實如前分別經言以離身心相起毗棃耶者菩薩觀施三事見一實諦即不見身心若有相若無相即不進不怠是真毗棃耶為化五種懈怠眾生起五精進四權一實具如前釋經言以菩提相起禪者菩薩觀施三事若見一實諦即是寂滅寂滅是菩提即不見定亂相是真禪定為化五種亂意眾生起五種禪定四權一實具如前分別經言以一切智起般若者菩薩觀施三事若見正道即不見愚智是真一切智為化五種愚癡眾生起五種智慧四權一實具如前釋問曰約四等釋法施何意但取實釋六度明法施何故雙釋也答曰四等但據內懷外所不知六度為欲攝物物情非一故須權實雙起也復次四等釋實即攝權也[3]內隱密[4]會不可知故不具[5]實釋。
教化眾生而起於空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受生而起無作。
此是三約三脫門明法施經言教化眾生而起於空者菩薩觀施若見一實諦即是真空三昧為教化眾生斷其界內界外緣習起四教明四種空三昧三權一實也經言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者菩薩觀施二邊有為即見正道是真無相三昧為化眾生說四教起四種無相三昧三權一實也經言示現受生而起無作者二乘無業[6]不受生故名無作解脫菩薩觀施見一道清淨離二邊生死業即真無作三昧慈善根力示現受生為眾生說四教無作三權一實即是而起無作也。
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於身命財起三堅法於六念中起思念法於六和敬起質直心正行善法起於淨命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以出家法起於深心以如說行起於多聞以無諍法起空閑處趣向佛慧起於宴坐解眾生縛起修行地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斷一切煩惱一切鄣閡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
此是四約眾行明法施也經言護持正法起方便力菩薩觀施若見正道即是正法寶城為護此正法故起三乘方便三輪不思議化於四不可說用四悉檀說四教即是起方便力也經言為度眾生起四攝法者菩薩觀施見理欲以此理度眾生因檀起四攝也經言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者菩薩行施觀受者皆[7]如佛起敬愛心施不生輕慢即是起除慢業也經言於身命財起三堅法者菩薩若見施一實諦即能起三堅法如前所明經言於六念中起思念法者菩薩念覺檀一實即是念佛[8]檀法性常恒無變即是念法念智慧與檀合即是念僧念檀能斷惡生善即是念戒念檀能捨一切法即是念捨念因檀得生天生淨天成第一義[1]三十三天即是念天但法語通漫六念所緣四教分別權實有種種法思念不濫是名起思念法也於六和敬起質直心者菩薩行施時即四教所明四種六和謂身同慈口同慈意同慈施同見同戒同三權一實而行檀也既知四不可說則能起質直心也經言正行善法起於淨命者菩薩行施要住四教正善之法起四種淨命三權一實皆為利物不生邪命之心也經言心淨歡喜起近賢聖者菩薩行施見一實諦本性清淨得真法喜而近諸方便教所明賢聖同諸得道人以利眾生也經言不憎惡人起調伏心者菩薩行施見惡人來乞不生艱礙調心入平等法界一切施也經云以出家法起於深心者菩薩行施見一實諦出二邊生死家觀諸稟方便教明出家法知悉歸一大乘出家法故起深心也經言以如說行起於多聞者菩薩布施觀一實諦即心調軟能如說行起於多聞普欲聞四教三權一實之說也經言以無諍法起空閑處者菩薩行施知四不可說則無所諍方便起諸空閑處攝諸憒閙眾生也經言趣向佛慧起於宴坐者菩薩行施見一實諦即是趣向佛慧而起宴坐者如身子章以具釋也經言解眾生縛起修行地者菩薩行施觀一實諦能以方便解眾生界內界外縛約諸教門起修行地種種判[2]實聖位斷伏不同如前玄義分別也經言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者菩薩行施起三十二相業如大智度論明因施起淨土業如前釋佛國品[A20]已辯也經言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者菩薩行施若見一實諦即知一切眾生心念能赴機說法起隨情權實二智業也經言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者菩薩行施知一切法趣檀見一實諦即無取捨入一[3]相而言起於慧業者忘前權實二智也經言斷一切煩惱一切鄣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一切助佛道法者菩薩行施若見一實諦真修顯現則能如是但更欲深進自行化佗必須起緣修助佛道之法也。
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
此是第五結成法施之會也是住檀中具一切佛法也隨所施財如毒箭熏藥之氣若有著處即諸煩惱滅成一切善根是為法施之會為大施主也經言亦為一切眾生福田者若菩薩內心成就一切佛法其有施者即能生長彼一切善根是為真福田也。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是六明時眾得益文有二一婆羅門發菩提心二明善得心得清淨一婆羅門發菩提心者聞說檀度具足一切佛法即法施之會心開意解無上道心即發。
我時心得清淨歎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上之。
此是二明善得心得清淨文即有四一善得心得清淨致敬供養二淨名謙讓不受三善得重請受瓔珞四淨名受瓔珞[4]迴善得心得清淨者善得聞說[5]法即見施中一切佛法徹照無染即是心得清淨也昔所稟方便教未曾聞此教故得未曾有淨名利益事大感德致敬解瓔珞供養以報恩也。
不肯取。
此是二明淨名讓不受本為法利意不存物忽即受者容致譏嫌亦是表菩薩內懷不受一切法也。
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
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一分奉彼難勝如來。
此是四明淨名受以迴施善得心[8]重亦表菩薩為化眾生以無所受而受諸受受[A21]已迴施悲敬兩田文即有四一迴施悲敬兩田二時眾見瓔珞在彼佛上三淨名略說法施之會四城中乞人發菩提心一迴施悲敬兩田者表福田不二即是法施之會也。
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鄣蔽。
此是二明眾會見難勝如來受淨名瓔珞而變成四柱寶臺者將表淨名因此施未來得果上四德無鄣礙大般涅槃也。
時維摩詰現神變[A22]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此是三明淨名因施瓔珞說法施之會淨名言若施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此即是觀[1]施之田平等法界無有二相成無緣大悲具足一切佛法不求緣修之報即是具足法施之會如此明文諸法師何得約說法以明法施。
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是四明城內乞人發菩提心乞人因覩神力又聞說法施之會心開意悟即發無上道心。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四結成不堪長者子善得自惟往昔父舍設會不閑法施遂為[2]名彈呵心即清淨豈堪傳如來旨往問疾也。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此是品之大段第二出經者存略不一一出或是將經來者不盡將度諸菩薩被命皆辭不任之事若依歎德而明者即是三萬二千菩薩若依隨文殊入室但說有八千菩薩之諸數未可定判但四菩薩述往昔被彈之辭文以數紙經家若述諸菩薩各有所陳其文則數千紙也如此大眾同聞如來印定皆成五種利益之義豈可[3]偏序分也。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十八
校注
[0599001] 徒略疏作途 [0599002] 眾下疑脫生字 [0599003] 鼓下疑脫樂字 [0599004] 王樹疑倒當作樹王 [0600001] 結下略疏有入真二字 [0600002] 其下疑脫便字 [0600003] 犖疑當作牢略疏作堅下同 [0600004] 成疑脫誤當作後成佛果四字 [0600005] 真疑誤當作瞋 [0601001] 緣略疏作輕 [0601002] 陰疑誤當作隱 [0601003] 足下疑脫目足二字 [0601004] 諸上疑脫僧代二字 [0602001] 養上略疏有敬字 [0602002] 二下疑脫明字 [0602003] 所下疑脫行字 [0602004] 惱下疑脫煩惱二字 [0602005] 開略疏作關 [0602006] 自疑當作目 [0602007] 樂下疑脫則樂二字 [0603001] 為疑剩 [0603002] 生下疑脫如我應受四字 [0603003] 以下疑脫此字 [0603004] 義疑誤當作善 [0603005] 降字略疏無 [0604001] 遠上疑脫勿字 [0604002] 日上疑脫七字 [0604003] 乘疑承 [0604004] 由略疏作猶 [0604005] 由訓為猶 [0604006] 徒略疏作途 [0604007] 寶疑誤當作實 [0604008] 為疑誤當作以 [0605001] 此上疑脫以字 [0605002] 日下疑脫受字 [0605003] 一上疑脫施字 [0605004] 人上疑脫聖字 [0605005] 然疑誤當作就 [0606001] 慈磁音通 [0606002] 羅上疑脫尸字 [0606003] 內下略疏有心字 [0606004] 會略疏作終 [0606005] 實略疏無 [0606006] 不下疑脫更字 [0606007] 如下略疏有供字 [0606008] 檀上疑脫念字 [0607001] 三十三三字略疏無 [0607002] 實疑誤當作賢 [0607003] 相下疑脫門字 [0607004] 迴下疑脫施一兩字 [0607005] 法下疑脫施字 [0607006] 請下疑脫令受二字 [0607007] 各疑誤當作若 [0607008] 重下略疏有難可頓乖四字 [0608001] 施上略疏有所字 [0608002] 名上疑脫淨字 [0608003] 偏下疑脫屬字【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8 冊 No. 338 維摩經文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0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此是第三命持世問疾文即有二一佛命問疾二持世奉辭不堪所以佛命持世問疾者其既是出家菩薩亦是法身大士紹尊位者所言持世者領憶不忘名之為持世以隔別為義實相真心領憶諸法無有遺忘故名持世持義乃有多[1]徒略說有五種一者遮持二者總持三者聞持四者住持五者任持四教菩薩皆有此五種持義但三權一實今約圓教明五種持義一遮持者菩薩得實相真明能遮一切法界煩惱惡業生死苦報二總持者持一切萬行自利利佗功德如完器盛水無有漏失也三聞持者若十方諸佛說法乃至十法界所有言辭一聞便憶如雲持雨不忘失也四住持者住持十方諸佛法門興隆使不斷絕也五任持者無緣大慈荷負度脫一切眾生保任不捨也菩薩從發心心如虗空非偏非圓而能權實皆持乃至法雲等覺也持世居補處之位權實五持將極豈不知波旬化身為帝釋但為令[2]眾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故於往昔示不知魔示受淨名呵折令眾生悟佛知見也開即是總示是別總別不二即是悟也此還約初心不須遠求乃至妙覺亦如是但前呵彌勒光嚴皆破果上之僻執故約菩提道場以彈也次呵持世善得皆破因中之謬取故約魔來施會以彈破今佛次命持世問疾者持世若述往昔被彈之事令諸菩薩覺知魔事悟佛知見大眾同聞即成前五種利益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