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楞嚴經正脉疏科

楞嚴正脉九卷科文

  • ○二四禪分(二)
    • 一正分四禪(四)
      • 一初禪三天(二)
        • 一示三天別相(三)
          • 一梵眾天(阿難)
          • 二梵輔天(欲習)
          • 三大梵天(身心)
        • 二結苦離漏止(阿難)
      • 二二禪三天(二)
        • 一示三天別相(三)
          • 一少光天(阿難)
          • 二無量光天(光光)
          • 三光音天(吸持)
        • 二結憂離漏伏(阿難)
      • 三三禪三天(二)
        • 一示三天別相(三)
          • 一少淨天(阿難)
          • 二無量淨天(淨空)
          • 三徧淨天(世界)
        • 二結安隱喜具(阿難)
      • 四四禪九天(二)
        • 一四勝流天(二)
          • 一示四天別相(三)
            • 一示前二天(二)
              • 一福生天(阿難)
              • 二福愛天(捨心)
            • 二判二岐路(阿難)
            • 三示後二天(二)
              • 一廣果天(若於)
              • 二無想天(若於)
          • 二結不動鈍熟(阿難)
        • 二五那含天(三)
          • 一標聖果寄居(阿難)
          • 二示五天別相(五)
            • 一無煩天(阿難)
            • 二無熱天(機括)
            • 三善見天(十方)
            • 四善現天(精見)
            • 五色究竟天(究竟)
          • 三結四天不見(阿難)
    • 二結屬色界(阿難)
  • △二四禪竟
  • ○三四空分(五)
    • 一標岐除聖(復次)
    • 二正列四天(四)
      • 一空無邊處天(若在)
      • 二識無邊處天(諸礙)
      • 三無所有處天(空色)
      • 四非非想處天(識性)
    • 三聖凡出墜(此等)
    • 四通分凡聖(阿難)
    • 五結屬無色(阿難)
  • △一正列諸天竟
  • ○二通前總結(此皆)
  • △六諸天趣竟
  • ○七修羅趣分(二)
    • 一總標名數(復次)
    • 二別識趣攝(四)
      • 一卵生鬼攝(若於)
      • 二胎生人攝(若於)
      • 三化生天攝(有修)
      • 四濕生畜攝(阿難)
  • △一備明諸趣竟
  • ○二結妄勸離分(三)
    • 一病藥雙舉(三)
      • 一總舉妄病(阿難)
      • 二指病深根(阿難)
      • 三定藥能除(若得)
    • 二同別俱妄(阿難)
    • 三正勸須除(三)
      • 一欲修須除(汝勗)
      • 二不除必墮(不盡)
      • 三增偽自取(雖欲)
  • △二結妄勸離竟
  • ○三判決邪正(作是)
  • △一談七趣勸離以警淹留竟
  • ○二談五魔令辨以護墮落分(二)
    • 一無間自說五陰魔境(三)
      • 一普告魔境當識(三)
        • 一將罷迴告(即是)
        • 二陳所欲言(二)
          • 一先明[A1]已說(汝等)
          • 二後示未說(二)
            • 一總標魔害(汝猶)
            • 二略陳魔相(二)
              • 一略示前三內外魔相(或汝)
              • 二略示後二心見魔相(又復)
        • 三敕聽許說(汝應)
      • 二會眾頂禮欽承(阿難)
      • 三正以詳陳魔事(三)
        • 一標示動成之由(二)
          • 一驚動諸魔由定(二)
            • 一推真妄生滅相關(四)
              • 一先明本覺同佛(佛告)
              • 二次示妄生空界(二)
                • 一迷妄有虗空(由汝)
                • 二依空立世界(化迷)
              • 三比況空界微茫(當知)
              • 四歸元必壞空界(汝等)
            • 二示大定致魔之相(四)
              • 一定合聖流(汝輩)
              • 二諸有壞動(一切)
              • 三諸魔不容(二)
                • 一先除凡愚訛謬(凡夫)
                • 二後示魔通必知(彼等)
              • 四故來惱亂(是故)
          • 二成就破亂由迷(三)
            • 一分客主而推破亂(二)
              • 一示喻客不成害(然彼)
              • 二正推迷亂由主(成就)
            • 二約悟迷而示勝敗(二)
              • 一悟則必能超勝(三)
                • 一直斷無奈(當處)
                • 二示其所由(陰消)
                • 三總結必袪(如何)
              • 二迷則必成敗墮(若不)
            • 三舉前墮而較淺深(二)
              • 一示墮淫害淺(如摩)
              • 二示隨魔害深(此乃)
        • 二詳分五魔境相(五)
          • 一色陰魔相(三)
            • 一具示始終(二)
              • 一始修未破區宇(三)
                • 一銷念工夫(阿難)
                • 二在定相狀(當住)
                • 三結成區宇(精性)
              • 二終破顯露妄源(若目)
            • 二中間十境(十)
              • 一身能出礙(阿難)
              • 二內徹捨蟲(阿難)
              • 三聞空說法(又以)
              • 四境變佛現(又以)
              • 五空羅寶色(又以)
              • 六闇中見物(又以)
              • 七身同草木(又以)
              • 八覩界覩佛(又以)
              • 九遙見遙聞(又以)
              • 十見善知識(又以)
            • 三結害囑護(三)
              • 一示因交互(阿難)
              • 二迷則成害(眾生)
              • 三囑令保護(汝等)
          • 二受陰魔相○
          • 三想陰魔相○
          • 四行陰魔相○
          • 五識陰魔相○
        • 三結示超證護持○
    • 二因請重明五陰起滅○
  • △一色陰魔相竟
  • ○二受陰魔相分(三)
    • 一具示始終(二)
      • 一始初未破區宇(二)
        • 一躡前色陰盡相(阿難)
        • 二狀示受陰區宇(若有)
      • 二終破顯露妄源(若魘)
    • 二中間十境(十)
      • 一抑[A2]己悲生(三)
        • 一發端現相(阿難)
        • 二指名教悟(此名)
        • 三示迷必墜(若作)
      • 二揚[A3]己齊佛(三)
        • 一發端現相(又彼)
        • 二指名教悟(此名)
        • 三示迷必墜(若作)
      • 三定偏多憶(三)
        • 一發端現相(又彼)
        • 二指名教悟(此名)
        • 三示迷必墜(若作)
      • 四慧偏多狂(三)
        • 一發端現相(又彼)
        • 二指名教悟(此名)
        • 三示迷必墜(若作)
      • 五覺險多憂(三)
        • 一發端現相(又彼)
        • 二指名教悟(此名)
        • 三示迷必墜(若作)
      • 六覺安多喜(三)
        • 一發端現相(又彼)
        • 二指名教悟(此名)
        • 三示迷必墜(若作)
      • 七見勝慢他(三)
        • 一發端現相(又彼)
        • 二指名教悟(此名)
        • 三示迷必墜(若作)
      • 八慧安自足(三)
        • 一發端現相(此名)
        • 二指名教悟(悟則)
        • 三示迷必墜(若作)
      • 九著空毀戒(三)
        • 一發端現相(又彼)
        • 二指名教悟(悟則)
        • 三示迷必墜(若作)
      • 十著有恣婬(三)
        • 一發端現相(又彼)
        • 二指名教悟(此名)
        • 三示迷必墜(若作)
    • 三結害囑護(三)
      • 一示因交互(阿難)
      • 二迷則成害(眾生)
      • 三囑令保護(汝等)
  • △二受陰魔相竟
  • ○三想陰魔相分(四)
    • 一具示始終(二)
      • 一始初未破區宇(二)
        • 一攝前受陰盡相(阿難)
        • 二狀示想陰區宇(譬如)
      • 二終破顯露妄源(若動)
    • 二中間十境(十)
      • 一貪求善巧(七)
        • 一定發愛求(阿難)
        • 二魔遣邪附(爾時)
        • 三客邪投擾(其人)
        • 四王人惑亂(是人)
        • 五按其言狀(口中)
        • 六出名示害(此名)
        • 七教悟戒迷(汝當)
      • 二貪求經歷(七)
        • 一定發愛求(阿難)
        • 二魔遣邪附(爾時)
        • 三客邪投擾(其人)
        • 四王人惑亂(是人)
        • 五按其言狀(口中)
        • 六出名示害(此名)
        • 七教悟戒迷(汝當)
      • 三貪求契合(七)
        • 一定發愛求(又善)
        • 二魔遣邪附(爾時)
        • 三客邪投擾(其人)
        • 四王人惑亂(是人)
        • 五按其言狀(口中)
        • 六出名示害(此名)
        • 七教悟戒迷(汝當)
      • 四貪求辨析(七)
        • 一定發愛求(又善)
        • 二魔遣邪附(爾時)
        • 三客邪投擾(其人)
        • 四王人惑亂(是人)
        • 五按其言狀(口中)
        • 六出名示害(此名)
        • 七教悟戒迷(汝當)
      • 五貪求冥感(七)
        • 一定發愛求(又善)
        • 二魔遣邪附(爾時)
        • 三客邪投擾(其人)
        • 四王人惑亂(是人)
        • 五按其言狀(口中)
        • 六出名示害(此名)
        • 七教悟戒迷(汝當)
      • 六貪求靜謐(五)
        • 一定發愛求(又善)
        • 二魔遣邪附(爾時)
        • 三邪惑事言(三)
          • 一邪附人至(其人)
          • 二現邪惑事(令其)
          • 三說邪惑言(口中)
        • 四出名示害(此大)
        • 五教悟戒迷(汝當)
      • 七貪求宿命(五)
        • 一定發愛求(又善)
        • 二魔遣邪附(爾時)
        • 三邪惑事言(三)
          • 一邪附人至(其人)
          • 二現邪惑事(是人)
          • 三說邪惑言(口中)
        • 四出名示害(此大)
        • 五教悟戒迷(汝當)
      • 八貪求神力(五)
        • 一定發愛求(又善)
        • 二魔遣邪附(爾時)
        • 三邪惑事言(三)
          • 一邪附人至(其人)
          • 二現邪惑事(是人)
          • 三說邪惑言(口中)
        • 四出名示害(此大)
        • 五教悟戒迷(汝當)
      • 九貪求深空(五)
        • 一定發愛求(又善)
        • 二魔遣邪附(爾時)
        • 三邪惑事言(三)
          • 一邪附人至(其人)
          • 二現邪惑事(於大)
          • 三說邪惑言(口中)
        • 四出名示害(此名)
        • 五教悟戒迷(汝當)
      • 十貪求永歲(五)
        • 一定發愛求(又善)
        • 二魔遣邪附(爾時)
        • 三邪惑事言(三)
          • 一邪附人至(其人)
          • 二現邪惑事(好言)
          • 三說邪惑言(口中)
        • 四出名示害(此名)
        • 五教悟戒迷(汝當)
    • 三示勸末世(二)
      • 一預示魔事(三)
        • 一妄稱極果(阿難)
        • 二以婬成化(讚歎)
        • 三陷魔墮獄(命終)
      • 二深勸悲救(二)
        • 一正申勸訶(汝今)
        • 二轉激報恩(汝今)
    • 四結害囑護(三)
      • 一示因交交(阿難)
      • 二迷則成害(眾生)
      • 三囑令保護(汝等)
  • △三想陰魔相竟

校注

[A1] 已【CB】巳【卍續】
[A2] 己【CB】巳【卍續】
[A3] 己【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