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正脉三卷科文
- ○二六入分(二)
- 一總徵(復次)
- 二別釋(六)
- 一眼入(三)
- 一妄依真起(阿難)
- 二辨妄無實(二)
- 一無有實體(二)
- 一托塵妄現(因子)
- 二離塵無體(此見)
- 二無所從來(二)
- 一總以標列(如是)
- 二徵起逐破(三)
- 一不從塵來(何以)
- 二不從根來(若從)
- 三不從空來(若於)
- 一無有實體(二)
- 三結妄歸真(是故)
- 二耳入(三)
- 一妄依真起(阿難)
- 二辨妄無實(二)
- 一無有實體(二)
- 一托塵妄現(因子)
- 二離塵無體(此見)
- 二無所從來(二)
- 一總以標列(如是)
- 二徵起逐破(三)
- 一不從塵來(何以)
- 二不從根來(若從)
- 三不從空來(若於)
- 一無有實體(二)
- 三結妄歸真(是故)
- 三鼻入(三)
- 一妄依真起(阿難)
- 二辨妄無實(二)
- 一無有實體(二)
- 一托塵妄現(因子)
- 二離塵無體(此見)
- 二無所從來(二)
- 一總以標列(如是)
- 二徵起逐破(三)
- 一不從塵來(何以)
- 二不從根來(若從)
- 三不從空來(若從)
- 一無有實體(二)
- 三結妄歸真(是故)
- 四舌入(三)
- 一妄依真起(阿難)
- 二辨妄無實(二)
- 一無有實體(二)
- 一托塵妄現(因子)
- 二離塵無體(此見)
- 二無所從來(二)
- 一總以標列(如是)
- 二徵起逐破(三)
- 一不從塵來(何以)
- 二不從根來(若從)
- 三不從空來(若從)
- 一無有實體(二)
- 三結妄歸真(是故)
- 五身入(三)
- 一妄依真起(阿難)
- 二辨妄無實(二)
- 一無有實體(二)
- 一托塵妄現(因子)
- 二離塵無體(此見)
- 二無所從來(二)
- 一總以標列(如是)
- 二徵起逐破(三)
- 一不從塵來(何以)
- 二不從根來(若從)
- 三不從空來(必於)
- 一無有實體(二)
- 三結妄歸真(是故)
- 六意入(三)
- 一妄依真起(阿難)
- 二辨妄無實(二)
- 一無有實體(二)
- 一托塵妄現(因子)
- 二離塵無體(此見)
- 二無所從來(二)
- 一總以標列(如是)
- 二徵起逐破(三)
- 一不從塵來(何以)
- 二不從根來(若從)
- 三不從空來(必於)
- 一無有實體(二)
- 三結妄歸真(是故)
- 一眼入(三)
- ○三十二處分(二)
- 一總徵(復次)
- 二別釋(六)
- 一眼色處(四)
- 一標舉二處(阿難)
- 二雙以徵起(於意)
- 三分文難破(二)
- 一破見生色(阿難)
- 二破色生見(若復)
- 四結妄歸真(是故)
- 二耳聲處(四)
- 一標舉二處(阿難)
- 二雙以徵起(於意)
- 三分文難破(三)
- 一破色至耳(阿難)
- 二破耳至聲(若復)
- 三破無來往(若無)
- 四結妄歸真(是故)
- 三鼻香處(四)
- 一標舉二處(阿難)
- 二詳以徵起(於意)
- 三分文難破(三)
- 一破從鼻生(二)
- 一按定鼻生須出(阿難)
- 二依出轉破其謬(二)
- 一體用不相應(鼻非)
- 二名義不相應(稱汝)
- 二破從空生(若生)
- 三破從木生(若生)
- 一破從鼻生(二)
- 四結妄歸真(是故)
- 四舌味處(四)
- 一標舉二處(阿難)
- 二詳以徵起(於意)
- 三分文難破(三)
- 一破從舌生(三)
- 一按定一舌(阿難)
- 二當成一味(其舌)
- 三兩途難破(二)
- 一不變即失舌義(若不)
- 二變移即須多體(若變)
- 二破從食生(二)
- 一食不自知(若生)
- 二轉成他知(又食)
- 三破從空生(四)
- 一標令噉空(若生)
- 二按定一味(必其)
- 三展轉成謬(三)
- 一通身常醎謬(既醎)
- 二知醎味淡謬(既常)
- [A1]三形對并失謬(若不)
- 四竟失味義(必無)
- 一破從舌生(三)
- 四結妄歸真(是故)
- 五身觸處(三)
- 一標舉二處(阿難)
- 二開途難破(二)
- 一約二觸破(三)
- 一徵定能觸(於意)
- 二破不成二(若在)
- 三防轉二知(若各)
- 二約一觸破(三)
- 一按定一體(若頭)
- 二破一不成(若一)
- 三防轉二體(若二)
- 一約二觸破(三)
- 三結妄歸真(是故)
- 六意法處(四)
- 一眼色處(四)
- △三十二處竟
- ○四十八界分(二)
- 一總徵(復次)
- 二別破(六)
- 一眼色識界(四)
- 一標舉三界(阿難)
- 二雙以徵起(此識)
- 三分合難破(三)
- 一破因眼生(二)
- 一無塵廢識(阿難)
- 二無表非界(汝見)
- 二破因色生(四)
- 一從變不識空(若因)
- 二不變不成界(若色)
- 三從變不成界(從變)
- 四不變不識空(不變)
- 三破共相生(若兼)
- 一破因眼生(二)
- 四結妄歸真(是故)
- 二耳聲識界(四)
- 一標舉三界(阿難)
- 二雙以徵起(此識)
- 三分合難破(三)
- 一破因耳生(三)
- 一約勝義根破(阿難)
- 二約浮塵根破(二)
- 一離塵無聞(若取)
- 二徒肉非界(云何)
- 三約二根結破(則耳)
- 二破因聲生(二)
- 一約根塵雙失破(若生)
- 二約根塵雙存破(三)
- 一證成聞識(識從)
- 二兩途俱非(不聞)
- 三躡成無知(識[A4]己)
- 三破共相生(不應)
- 一破因耳生(三)
- 四結妄歸真(是故)
- 三鼻香識界(四)
- 一標舉三界(阿難)
- 二雙以徵起(此識)
- 三分合難破(三)
- 一破因鼻生(三)
- 一雙詰二根(阿難)
- 二約浮塵根破(三)
- 一先轉其體(若取)
- 二次失其名(名身)
- 三躡破非界(鼻尚)
- 三約勝義根破(二)
- 一總詰知性(若取)
- 二詳分難破(三)
- 一非肉知(以肉)
- 二非空知(二)
- 一轉知屬空而廢肉(以空)
- 二攬空為自而廢身(如是)
- 三非香知(二)
- 一轉自成他謬(以香)
- 二攬他為自謬(二)
- 一縱外成肉(若香)
- 二氣鼻從破(二)
- 一從氣破鼻(三)
- 一離氣齅鼻(二物)
- 二必不兼聞(臭則)
- 三兼聞墮二(若香)
- 二從鼻破氣(二)
- 一因根合塵(若鼻)
- 二合塵廢界(臭既)
- 一從氣破鼻(三)
- 二破因香生(三)
- 一成不知香(二)
- 一縱成香生(若因)
- 二以喻難法(如眼)
- 二兩途言非(知即)
- 三二界俱破(香非)
- 一成不知香(二)
- 三破共相生(即無)
- 一破因鼻生(三)
- 四結妄歸真(是故)
- 四舌味識界(四)
- 一標舉三界(阿難)
- 二雙以徵起(此識)
- 三分文難破(四)
- 一破舌生(二)
- 一根轉塵亡(阿難)
- 二教甞難破(二)
- 一教自甞舌(汝自)
- 二兩途俱非(二)
- 一舌苦誰甞(若舌)
- 二非苦何界(舌性)
- 二破味生(二)
- 一不成知味(若因)
- 二更成相壞(三)
- 一以多壞一(又一)
- 二以一壞多(識體)
- 三躡失名義(分別)
- 三破空生(不應)
- 四破共生(舌味)
- 一破舌生(二)
- 四結妄歸真(是故)
- 五身觸識界(四)
- 一標舉三界(阿難)
- 二雙以徵起(此識)
- 三分合難破(三)
- 一破因身生(阿難)
- 二破因觸生(若因)
- 三破共相生(三)
- 一標定合顯(阿難)
- 二正破共生(三)
- 一所生無兼相(知身)
- 二能生無對相(身觸)
- 三能所互不成(內外)
- 三總以結破(則汝)
- 四結妄歸真(是故)
- 六意法識界(四)
- 一標舉三界(阿難)
- 二雙以徵起(此識)
- 三分合難破(三)
- 一破因意生(二)
- 一根塵存亡破(阿難)
- 二根識同異破(三)
- 一雙審同異(又汝)
- 二別為致詰(二)
- 一詰同意(同意)
- 二詰異意(二)
- 一正破異意(異意)
- 二兩途俱非(若無)
- 三雙承結破(惟同)
- 二破因法生(三)
- 一外不涉內(若因)
- 二內無自體(三)
- 一牒標令觀(汝識)
- 二離外無體(若離)
- 三決托外影(生則)
- 三躡意結破(所因)
- 一破因意生(二)
- 四結妄歸真(是故)
- 一眼色識界(四)
- △二會通四科即性常住竟
- ○三圓彰七大即性周徧分(二)
- 一阿難轉疑雙非(二)
- 一執權疑實(阿難)
- 二請佛開示(惟埀)
- 二佛與進示圓旨(三)
- 一責迷許說(二)
- 一責迷(二)
- 一明應求施教(爾時)
- 二責取捨昏悋(如何)
- 二許說(汝今)
- 一責迷(二)
- 二阿難佇聽(阿難)
- 三正與開示(二)
- 一總喻性相(三)
- 一牒取前語(阿難)
- 二異喻別明(二)
- 一明非不和合(阿難)
- 二明非是和合(若和)
- 三同喻總明(阿難)
- 二別詳七大(七)
- 一地大(三)
- 一標性約柝(汝觀)
- 二就析詳辨(二)
- 一因析入而定生出(阿難)
- 二總牒起而詳推破(二)
- 一牒標(汝今)
- 二詳破(三)
- 一約空無數量破(汝且)
- 二約色不成空破(二)
- 一故難成空之謬(又鄰)
- 二例明成色之謬(若色)
- 三約空無合義破(色猶)
- 三結顯斥執(二)
- 一結顯(二)
- 一全體圓融(汝元)
- 二大用無限(隨眾)
- 二斥執(循業)
- 一結顯(二)
- 二火大(三)
- 一標性約求(阿難)
- 二就求詳辨(四)
- 一舉例(阿難)
- 二牒定(阿難)
- 三標徵(彼手)
- 四逐破(二)
- 一開破例審(二)
- 一開破(三)
- 一破從日生(阿難)
- 二破從鏡生(若鏡)
- 三破從艾生(若生)
- 二例審(汝又)
- 一開破(三)
- 二合破直審(二)
- 一合破(日鏡)
- 二直審(不應)
- 一開破例審(二)
- 三結顯斥執(二)
- 一結顯(二)
- 一全體圓融(汝猶)
- 二大用無限(二)
- 一正明大用(隨眾)
- 二驗其無限(阿難)
- 二斥執(循業)
- 一結顯(二)
- 三水大(三)
- 一標性約求(阿難)
- 二就求詳辨(二)
- 一徵起(此水)
- 二逐破(二)
- 一開破例審(二)
- 一開破(三)
- 一破從月生(阿難)
- 二破從珠生(若從)
- 三破從空生(若從)
- 二例審(汝更)
- 一開破(三)
- 二合破直審(二)
- 一合破(月珠)
- 二直審(不應)
- 一開破例審(二)
- 三結顯斥執(二)
- 一結顯(二)
- 一全體圓融(汝尚)
- 二大用無限(二)
- 一正明大用(隨眾)
- 二驗其無限(阿難)
- 二斥執(循業)
- 一結顯(二)
- 四風大(三)
- 一標性約拂(阿難)
- 二就拂詳辨(二)
- 一徵起(此風)
- 二逐破(二)
- 一開破例審(二)
- 一開破(三)
- 一破從衣生(阿難)
- 二破從空生(若生)
- 三破從面生(若風)
- 二例審(汝審)
- 一開破(三)
- 二合破直審(二)
- 一合破(風空)
- 二直審(不應)
- 一開破例審(二)
- 三結顯斥執(二)
- 一結顯(二)
- 一全體圓融(汝宛)
- 二大用無限(二)
- 一正明大用(隨眾)
- 二驗其無限(限難)
- 二斥執(循業)
- 一結顯(二)
- 五空大(四)
- 一標性約鑿(阿難)
- 二就鑿詳辨(二)
- 一徵起(此空)
- 二逐破(二)
- 一開破例審(二)
- 一開破(三)
- 一依無因破(阿難)
- 二依出土破(二)
- 一破有出入(若因)
- 二破無出入(若無)
- 三依鑿以破(二)
- 一破因鑿以出(若因)
- 二破不因鑿出(不因)
- 二例審(汝更)
- 一開破(三)
- 二合破直審(二)
- 一合破(鑿空)
- 二直審(不應)
- 一開破例審(二)
- 三合會警悟(二)
- 一融性合會(若此)
- 二警令發悟(阿難)
- 四結顯斥執(二)
- 一結顯(二)
- 一全體圓融(汝全)
- 二大用無限(二)
- 一正明大用(隨眾)
- 二驗其無限(阿難)
- 二斥執(循業)
- 一結顯(二)
- 六見大(四)
- 一標性約塵(阿難)
- 二就塵詳辨(二)
- 一徵起(此見)
- 二逐破(二)
- 一開破例審(二)
- 一開破(四)
- 一破同(三)
- 一牒起徵辭(阿難)
- 二約塵顯謬(二)
- 一標定相亡(則明)
- 二正以顯謬(若與)
- 三結成非同(若明)
- 二破異(三)
- 一牒起徵辭(若此)
- 二顯不離塵(二)
- 一離塵令觀(汝離)
- 二離塵無體(離明)
- 三結成非異(明暗)
- 三破或同或異(明暗)
- 四破非同非異(分空)
- 一破同(三)
- 二例審(汝更)
- 一開破(四)
- 二合破直審(二)
- 一合破(見覺)
- 二直審(不應)
- 一開破例審(二)
- 三合會警悟(二)
- 一融性合會(若見)
- 二警令發悟(阿難)
- 四結顯斥執(二)
- 一結顯(二)
- 一全體圓融(汝曾)
- 二大用無限(二)
- 一正明大用(隨眾)
- 二總類六根(二)
- 一類全體(如一)
- 二類大用(圓滿)
- 二斥執(循業)
- 一結顯(二)
- 七識大(四)
- 一標約根塵(二)
- 一標舉三法(阿難)
- 二揀別根識(二)
- 一揀明根相(其目)
- 二揀明識相(汝識)
- 二就根塵辨(二)
- 一徵起(此識)
- 二逐破(二)
- 一開破例審(二)
- 一開破(四)
- 一破因根生(阿難)
- 二破因塵生(若汝)
- 三破因空生(二)
- 一牒徵開義(若生)
- 二分合例破(二)
- 一分二破(非見)
- 二合二破(處此)
- 四破無因生(若無)
- 二例審(汝更)
- 一開破(四)
- 二合破直審(二)
- 一合破(識動)
- 二直審(不應)
- 一開破例審(二)
- 三合會警悟(二)
- 一融性合會(若此)
- 二警令發悟(阿難)
- 四結顯斥執(二)
- 一結顯(二)
- 一全體圓融(汝元)
- 二大用無限(含吐)
- 二斥執(循業)
- 一結顯(二)
- 一標約根塵(二)
- 一地大(三)
- 一總喻性相(三)
- 一責迷許說(二)
- 一阿難轉疑雙非(二)
- △一如來破妄顯真竟
- ○二阿難悟謝發心分(二)
- 一承示開悟(二)
- 一敘承示(爾時)
- 二敘開悟(二)
- 一悟周徧(二)
- 一總標(身心)
- 二詳敘(二)
- 一心蕩然(二)
- 一標能徧意(是諸)
- 二徹悟依報(二)
- 一轉大為小(見十)
- 二轉他為自(一切)
- 二身蕩然(二)
- 一標能包義(心精)
- 二徹悟正報(二)
- 一轉粗為細(反觀)
- 二轉實為虗(如湛)
- 一心蕩然(二)
- 二悟常住(了然)
- 一悟周徧(二)
- 二讚謝發心(二)
- 一禮謝標偈(禮佛)
- 二正陳偈詞(二)
- 一讚謝(妙湛)
- 二發心(二)
- 一正發大心(二)
- 一總期報恩(願今)
- 二別求證除(二)
- 一於度生求證(伏請)
- 二於成佛求除(大雄)
- 二結以深誓(舜若)
- 一正發大心(二)
- 一承示開悟(二)
- △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竟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2 冊 No. 273 楞嚴經正脉疏科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