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楞嚴經正脉疏科

No. 273

大佛頂首楞嚴正脉科

  • 大分為三
    • 一題目(大佛)
    • 二譯人(三)
      • 一主譯人(天竺)
      • 二譯音人(烏長)
      • 三潤文人(菩薩)
    • 三經文(三)
      • 一序分(三)
        • 一六種證信序(三)
          • 一標信與聞(如是)
          • 二時主及處(一時)
          • 三廣列聽眾(二)
            • 一兼本迹以詳列二眾(四)
              • 一據迹標數(與大)
              • 二彰本歎德(二)
                • 一總名似同(皆是)
                • 二別德逈異(二)
                  • 一德體超異(佛子)
                  • 二德用超異(二)
                    • 一上助佛化(從佛)
                    • 二下度眾生(三)
                      • 一盡本界(嚴淨)
                      • 二盡十方(應身)
                      • 三盡未來(拔濟)
              • 三略舉上首(其名)
              • 四更盡勝劣(復有)
            • 二兼時會以略顯二眾(二)
              • 一標自恣顯有菩薩(二)
                • 一時會先在眾(三)
                  • 一時會誠求(屬諸)
                  • 二如來妙應(即時)
                  • 三會眾蒙益(法筵)
                • 二音感後至眾(迦陵)
              • 二標齋供顯有天人(二)
                • 一國王齋供(時波)
                • 二臣民齋供(城中)
        • 二示墮發起序(三)
          • 一誤墮因緣(四)
            • 一別請遠游(惟有)
            • 二無侶獨歸(既無)
            • 三無供循乞(其日)
            • 四欲行等慈(二)
              • 一正行等慈(心中)
              • 二表等慈由(阿難)
          • 二正墮婬室(三)
            • 一加意嚴戒(經彼)
            • 二力不勝邪(爾時)
            • 三戒體垂危(婬躬)
          • 三如來救脫(三)
            • 一速歸眾隨(如來)
            • 二說呪遣救(于時)
            • 三破邪救歸(惡呪)
      • 二正宗分○
      • 三流通分○
  • △一序分[A1]已竟
  • ○第二正宗分分(二)
    • 一經中具示妙定始終(三)
      • 一阿難哀求(二)
        • 一哀求妙定(阿難)
        • 二大眾欣聞(於時)
      • 二如來委示(二)
        • 一正說經(三)
          • 一說奢摩他令悟妙心本具圓定(二)
            • 一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二)
              • 一如來破妄顯真(二)
                • 一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三)
                  • 一取心判決(二)
                    • 一但取能發之心(佛告)
                    • 二普判眾生誤認(佛言)
                  • 二正與斥破(二)
                    • 一如來備破三迷(三)
                      • 一密示妄識無處(二)
                        • 一按定徵處[A2]
                          • 一按定(二)
                            • 一問定(二)
                              • 一教以直心應徵(汝今)
                              • 二雙徵能見能愛(阿難)
                            • 二答定(阿難)
                          • 二徵處(佛告)
                        • 二隨執隨破(七)
                          • 一破在內(二)
                            • 一阿難引十生同計在內(阿難)
                            • 二如來以不見身中為破(三)
                              • 一喻定次第(三)
                                • 一定境內外(佛告)
                                • 二定見次第(阿難)
                                • 三遠見之由(阿難)
                              • 二出定總名(爾時)
                              • 三正與決破(三)
                                • 一按定所答(佛告)
                                • 二反難失次(二)
                                  • 一如來即喻反難(亦有)
                                  • 二阿難於喻知謬(阿難)
                                • 三就謬難破(三)
                                  • 一先與合定(阿難)
                                  • 二詳申其謬(二)
                                    • 一在內不見謬(二)
                                      • 一正難當見(汝之)
                                      • 二以淺況深(縱不)
                                    • 二昧內知外謬(必不)
                                  • 三遂與決破(是故)
                          • 二破在外(二)
                            • 一阿難引燈在室外為喻(三)
                              • 一轉成謬悟(阿難)
                              • 二徵引燈喻(所以)
                              • 三自決同佛(是義)
                            • 二如來以身心相知為破(二)
                              • 一先以喻明(二)
                                • 一如來喻明外不相干(佛告)
                                • 二阿難於喻了知不迷(阿難)
                              • 二正與決破(三)
                                • 一合喻無干(佛告)
                                • 二驗非無干(我今)
                                • 三遂與結破(是故)
                          • 三破根裏(二)
                            • 一阿難以瑠璃合眼為喻(四)
                              • 一悟前轉記(阿難)
                              • 二承徵指處(佛言)
                              • 三引喻瑠璃(猶如)
                              • 四脫前二謬(然我)
                            • 二如來以法喻不齊為破(二)
                              • 一正破(二)
                                • 一正辨不齊(三)
                                  • 一先以按定法喻(佛告)
                                  • 二喻中實見瑠璃(彼人)
                                  • 三法中不能見眼(佛告)
                                • 二雙開兩破(若見)
                              • 二結破(是故) △三破根裏竟
                          • 四破內外(二)
                            • 一阿難以見明暗分內外(三)
                              • 一承前轉記(阿難)
                              • 二正分內外(二)
                                • 一先申藏暗竅明(是眾)
                                • 二證成見外見內(今我)
                              • 三請決於佛(是義)
                            • 二如來以不成見內為破(二)
                              • 一正破(二)
                                • 一破所見之暗不成在內(二)
                                  • 一雙開對與不對(佛告)
                                  • 二雙破兩途皆非(二)
                                    • 一對眼之非(二)
                                      • 一正言不成內(若與)
                                      • 二反顯不成內(若成)
                                    • 二不對之非(若不)
                                • 二破能見之眼不得返觀(二)
                                  • 一以合能而難開不能(若離)
                                  • 二雙破不見面與見面(二)
                                    • 一破不見面(若不)
                                    • 二破見面(四)
                                      • 一心眼在空過(見面)
                                      • 二他成[A3]己身過(若在)
                                      • 三身成不覺過(汝眼)
                                      • 四轉成兩人過(必汝)
                              • 二結破(是故)
                          • 五破合處○
                          • 六破中間○
                          • 七破無著○
                      • 二顯呵妄識非心○
                      • 三推破妄識無體○
                    • 二會眾知非無辨○
                  • 三結歸判詞○
                • 二顯示所違真性令見如來藏體○
              • 二阿難悟謝發心○
            • 二審除細惑說後二如來藏○
          • 二說三摩提令依妙心一門深入○
          • 三說禪那令住圓定歷位修證○
        • 二說經名○
      • 三阿難悟證○
    • 二經後別詳初心緊要○
  • △四破內外竟
  • ○五破合處分(二)
    • 一阿難計心隨合隨有(三)
      • 一謬引昔教(阿難)
      • 二指體標處(我今)
      • 三總脫前過(亦非)
    • 二如來破其無從無定(二)
      • 一正破(三)
        • 一牒其所計以定有體(佛告)
        • 二約無從來以破隨合(二)
          • 一正審從來(若有)
          • 二因救轉辨(二)
            • 一阿難救見為眼(佛言)
            • 二如來辨眼無見(阿難)
        • 三約無定體以破隨有(二)
          • 一先開四相(阿難)
          • 二一一推破(四)
            • 一破一體(若一)
            • 二破多體(若多)
            • 三破徧體(若徧)
            • 四破不徧(若不)
      • 二結破(是故)
  • △五破合處竟
  • ○六破中間分(二)
    • 一阿難計心在根塵之中(三)
      • 一阿難泛說中間(二)
        • 一謬引昔教(阿難)
        • 二檢前立中(如我)
      • 二如來確定中相(二)
        • 一雙徵兩在(佛言)
        • 二雙示不成(二)
          • 一在身不成(若在)
          • 二在處不成(若在)
      • 三阿難別出[A4]己見(二)
        • 一異佛現說(阿難)
        • 二同佛昔說(如世)
    • 二如來以兼二不兼為破(二)
      • 一正破(二)
        • 一雙開兩途(佛言)
        • 二雙示俱非(二)
          • 一兼二非中(若兼)
          • 二不兼更非(兼二)
      • 二結破(是故)
  • △六破中間竟
  • ○七破無著分(二)
    • 一阿難以不著諸物為心(二)
      • 一引佛昔教(阿難)
      • 二釋成請決(一切)
    • 二如來約諸物有無為破(二)
      • 一正破(二)
        • 一雙徵有無(佛告)
        • 二雙示不成(二)
          • 一無尚不成(無則)
          • 二有豈能成(二)
            • 一標定(有不)
            • 二釋成(無相)
      • 二結破(是故)
  • △一密示妄識無處竟
  • ○二顯呵妄識非心分(二)
    • 一阿難責躬請教(三)
      • 一責請之儀(爾時)
      • 二責請之辭(二)
        • 一自責不知心處(二)
          • 一責未證由恃憍憐(我是)
          • 二責墮淫由不知處(不能)
        • 二求佛別說真處(二)
          • 一正求說示(惟願)
          • 二兼除惡見(令諸)
      • 三懇求同眾(作是)
    • 二如來顯發非心(三)
      • 一表現破顯諸相(五)
        • 一表諸智將現(爾時)
        • 二表眾識將破(普佛)
        • 三表覆蔽將開(如是)
        • 四表分隔將合(佛之)
        • 五表流轉將息(其世)
      • 二普示真妄二本(二)
        • 一舉過出由(二)
          • 一法說(二)
            • 一歷舉眾過(三)
              • 一任運受淪人過(佛告)
              • 二權小修學人過(諸修)
              • 三凡夫修學人過(及成)
            • 二總出其由(皆由)
          • 二喻說(猶如)
        • 二徵釋名體(三)
          • 一徵起(云何)
          • 二正釋(二)
            • 一所執妄本名體(阿難)
            • 二所迷真本名體(二者)
          • 三結歸(由諸)
      • 三正斥妄識非心(三)
        • 一如來重徵直訶(三)
          • 一應求垂問(阿難)
          • 二徵令現前(三)
            • 一於見詳徵(三)
              • 一總徵於見(即時)
              • 二別徵所見(佛言)
              • 三別徵能見(佛言)
            • 二就答徵心(佛告)
            • 三舉心以答(阿難)
          • 三直呵非心(佛言)
        • 二阿難驚索名目(阿難)
        • 三如來指名出過(佛告)
  • △二顯呵妄識非心竟
  • ○三推破妄識無體分(二)
    • 一阿難述怖求示(四)
      • 一述唯用此心(三)
        • 一出家用此心(阿難)
        • 二作善用此心(我心)
        • 三作惡用此心(縱令)
      • 二述捨此更無(若此)
      • 三述自他驚疑(云何)
      • 四求如來開示(唯垂)
    • 二如來安慰顯發(二)
      • 一安慰許有(三)
        • 一先標垂教深意(爾時)
        • 二示[A5]己常說惟心(於師)
        • 三舉況真心有體(阿難)
      • 二顯發虗偽(二)
        • 一托塵似有(二)
          • 二反難離塵當有(若汝)
          • 二正言不能離塵(二)
            • 一外緣不離(如汝)
            • 二內守不離(縱滅)
        • 二離塵實無(二)
          • 一暫縱離有即許為心(我非)
          • 二隨奪離無不得為心(三)
            • 一離無即是塵影(若分)
            • 二塵影即同斷滅(塵非)
            • 三斷滅誰成至道(則汝)
  • △一如來備破三迷竟
  • ○二會眾知非無辨(即時)
  • △二正與斥破竟
  • ○三結歸判詞(佛告)
  • △二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A6]已竟
  • ○二顯示所遺真性令見如來藏體分(二)
    • 一阿難捨妄求真(三)
      • 一悲感陳言(阿難)
      • 二追述痛悔(二)
        • 一悔恃如來不修大定(自我)
        • 二悔恃多聞終無實得(今日)
      • 三表迷求示(世尊)
    • 二如來極顯真體(三)
      • 一放光表顯(四)
        • 一真智洞開相(即時)
        • 二圓照法界相(十方)
        • 三上齊佛界相(徧灌)
        • 四下等生界相(旋至)
      • 二普許開示(告阿)
      • 三說盡真際(三)
        • 一尅就根性直指真心(二)
          • 一帶妄示真(十)
            • 一指見是心(三)
              • 一雙舉法喻現前(二)
                • 一如來雙徵拳見(阿難)
                • 二阿難各答其由(阿難)
              • 二辨定眼見是心(三)
                • 一辨無眼有見顯其不假眼緣(三)
                  • 一雙陳法喻令審(佛告)
                  • 二阿難未覺不齊(阿難)
                  • 三如來斥非詳示(四)
                    • 一正斥其非(佛告)
                    • 二明其不齊(何以)
                    • 三令其詢驗(所以)
                    • 四結申有見(以是)
                • 二辨矚暗成見顯其不假明緣(二)
                  • 一阿難疑於覩暗非見(阿難)
                  • 二如來例明暗見無虧(二)
                    • 一雙詰二暗(佛告)
                    • 二雙答是同(如是)
                • 三辨見乃是心顯其離緣獨立(二)
                  • 一例明眼見之謬(二)
                    • 一初例成謬(阿難)
                    • 二轉成二謬(若燈)
                  • 二結申心見正義(二)
                    • 一取例非燈(是故)
                    • 二轉例非眼(眼能)
              • 三未悟更希廣示(阿難)
            • 二顯見不動○
            • 三顯見不滅○
            • 四顯見不失○
            • 五顯見無還○
            • 六顯見不雜○
            • 七顯見無礙○
            • 八顯見不分○
            • 九顯見超情○
            • 十顯見離見○
          • 二剖妄出真○
        • 二會通四科即性常住○
        • 三圓彰七大即性周徧○
  • ○二顯見不動分(二)
    • 一辨定客塵二字(三)
      • 一如來尋究原悟(爾時)
      • 二陳那詳答二義(三)
        • 一自陳得悟(時憍)
        • 二喻明客字(世尊)
        • 二喻明塵字(又如)
      • 三如來印許其說(佛言)
    • 二正以顯見不動(二)
      • 一對外境以顯不動(四)
        • 一辨定所見(即時)
        • 二辨定開合(佛告)
        • 三辨分動靜(佛言)
        • 四印許其言(佛言)
      • 二就內身以顯不動(四)
        • 一光引頭動(如來)
        • 二審問動由(佛告)
        • 三辨分動靜(阿難)
        • 四印許其言(佛言)
    • 三普責自取流轉(三)
      • 一取昔所悟客塵(於是)
      • 二令觀現前動靜(汝觀)
      • 三正以怪責妄淪(二)
        • 一怪其明知妄由身境(云何)
        • 二責其依舊從妄失真(二)
          • 一曲分三障(三)
            • 一惑(從始)
            • 二業(遺失)
            • 三苦(性心)
          • 二總結長淪(輪廻)
  • △二顯見不動竟

校注

[A1] 已【CB】巳【卍續】
[A2] 二【CB】[-]【卍續】
[A3] 己【CB】巳【卍續】
[A4] 己【CB】巳【卍續】
[A5] 己【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