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正脉七卷科文
- ○三總結遠魔分(三)
- 一酬問重訂嚴戒(阿難)
- 二㧞本必不滋末(自不)
- 三絕塵決定遠魔(阿難)
- △一正教持戒竟
- ○二助以呪力分(二)
- 一正以勸持讚勝(三)
- 一戒不能除(若有)
- 二轉教呪遣(汝教)
- 三讚呪最勝(斯是)
- 二況顯除習無難(二)
- 一促舉無修尚證(三)
- 一舉愛習甚深(且汝)
- 二示蒙宣脫證(我一)
- 三表無修速資(彼尚)
- 二況顯發心必除(二)
- 一明發無上心(云何)
- 二喻除之最易(譬如)
- 一促舉無修尚證(三)
- 一正以勸持讚勝(三)
- △一歷明預先嚴戒竟
- ○二略示場中定慧分(二)
- 一因戒生定(三)
- 一牒戒擇師(三)
- 一牒前持戒(若有)
- 二正教擇師(要當)
- 三不遇難成(若其)
- 二誦呪結界(戒成)
- 三定中求佛(我於)
- 一牒戒擇師(三)
- 二因定發慧(二)
- 一約戒願久定(三)
- 一歷舉行人(阿難)
- 二牒戒明願(心滅)
- 三尅期久定(出入)
- 二許顯加發慧(我日)
- 一約戒願久定(三)
- 一因戒生定(三)
- △一初請略說竟
- ○二重請詳示分(二)
- 一重請說道場(二)
- 一阿難重請(二)
- 一述[A1]己開悟(阿難)
- 二代請軌則(末法)
- 二世尊重說(三)
- 一道場建設(五)
- 一所見壇式(二)
- 一塗壇地(二)
- 一正用牛糞和香(佛告)
- 二揀用黃土合香(四)
- 一揀不堪用(若非)
- 二別用黃土(別於)
- 三合十種香(和上)
- 四細羅塗地(以此)
- 二定壇相(方圓)
- 一塗壇地(二)
- 二所設莊嚴(四)
- 一壇心華鉢(壇心)
- 二鉢外列鏡(取八)
- 三鏡外華爐(鏡外)
- 四爐焚沉水(純燒)
- 三所獻供養(二)
- 一八味陳供(取白)
- 二兩時致享(每以)
- 四所奉尊像(三)
- 一四外幡華(令其)
- 二四壁內聖(二)
- 一總標(於檀)
- 二別列(二)
- 一當陽五如來(應於)
- 二左右二菩薩(諸大)
- 三門側外護(帝釋)
- 五所取照映(又取)
- 一所見壇式(二)
- 二修證節次(二)
- 一三七初成定慧(二)
- 一三七工夫(三)
- 一一七禮誦行道(於初)
- 二二七專心發願(第二)
- 三三七一向持呪(第三)
- 二末日定慧(三)
- 一佛現摩頂(至第)
- 二定心成就(即於)
- 三慧心成就(能令)
- 一三七工夫(三)
- 二百日頓證聖果(三)
- 一先防不成由不清淨(阿難)
- 二正示滿期有證初果(從三)
- 三後開未成亦見佛性(從其)
- 一三七初成定慧(二)
- 三結答酬請(汝問)
- 一道場建設(五)
- 一阿難重請(二)
- 二重請說神呪(三)
- 一會眾重請(二)
- 一述[A2]己自請(三)
- 一述遭術遇救(三)
- 一述多聞未證(阿難)
- 二述被邪呪禁(遭彼)
- 三述賴呪轉救(賴遇)
- 二敘蒙呪未聞(雖蒙)
- 三請重宣廣利(惟願)
- 一述遭術遇救(三)
- 二同眾普請(于時)
- 一述[A2]己自請(三)
- 二如來重說(二)
- 一正說神咒(三)
- 一咒前光相(四)
- 一如來放頂光(爾時)
- 二光中現如來(光中)
- 三化佛放頂光(頂放)
- 四光中現金剛(一一)
- 二大眾欽聽(大眾)
- 三神呪章句(南無)
- 一咒前光相(四)
- 二說呪利益(二)
- 一諸佛要用(三)
- 一指示全名(阿難)
- 二備彰諸用(三)
- 一總標因果(出生)
- 二別列要用(六)
- 一降魔制外用(十方)
- 二現身說法用(十方)
- 三自他授記用(十方)
- 四㧞苦救難用(十方)
- 五事師嗣法用(十方)
- 六攝親轉小用(十方)
- 三總結始終(十方)
- 三更明無盡(若我)
- 二眾生利賴(二)
- 一別指勝名(亦說)
- 二備彰威力(三)
- 一首示行人心賴以勸持(二)
- 一正示誦方遠魔(汝等)
- 二開許不誦書帶(阿難)
- 二詳伸護生助道以出由(二)
- 一總標二意(阿難)
- 二別列多功(二)
- 一約眾生以顯各益(三)
- 一救護災難(二)
- 一紀時指人(若我)
- 二正明救難(二)
- 一惡緣不能成害(當知)
- 二惡生不能加害(二)
- 一不能加害(三)
- 一加呪不著(如是)
- 二加毒即化(心得)
- 三起惡不得(一切)
- 二仍加守護(頻那)
- 一不能加害(三)
- 二助成道業(六)
- 一資發通明(三)
- 一明聖眷護呪(阿難)
- 二舉散心亦從(設有)
- 三呪菩提心人(三)
- 一先以標人(何況)
- 二冥加開發(此諸)
- 三圓證通明(是人)
- 二遠離雜趣(三)
- 一標時至果(從弟)
- 二不生神鬼(生生)
- 三不生貧賤(是善)
- 三常生佛前(三)
- 一共佛功德(此諸)
- 二共佛生處(由是)
- 三共佛薰修(無量)
- 四眾行成就(五)
- 一成具戒行(是故)
- 二成精進行(未精)
- 三成智慧行(無智)
- 四成清淨行(不清)
- 五成齋戒行(不持)
- 五諸罪消滅(四)
- 一破戒罪滅(二)
- 一輕重齊銷(阿難)
- 二食噉並宥(從經)
- 二違式罪滅(二)
- 一不淨即淨(設著)
- 二不壇即壇(從不)
- 三極重罪滅(若造)
- 四極遠罪滅(二)
- 一積罪未懺(阿難)
- 二誦呪滅盡(若能)
- 一破戒罪滅(二)
- 六速證無生(不久)
- 一資發通明(三)
- 三稱遂願求([A3]二)
- 一生前願求(四)
- 一求男女(復次)
- 二求長命(求長)
- 三求果報(欲求)
- 四求身色(身命)
- 二命終往生(命終)
- 一生前願求(四)
- 一救護災難(二)
- 二約國土以顯普益(三)
- 一諸難消除(三)
- 一先舉難處(阿難)
- 二安城迎供(二)
- 一教以安呪(寫此)
- 二供佩身家(令其)
- 三結難消除(一切)
- 二兆民豐樂(阿難)
- 三惡星不現(二)
- 一略標(亦復)
- 二詳釋(二)
- 一釋諸星現災(是娑)
- 二釋鎮消方量(有此)
- 一諸難消除(三)
- 一約眾生以顯各益(三)
- 三承明行人心證以結勸(二)
- 一承明故說保安(二)
- 一保護安隱(是故)
- 二遠離魔冤(更無)
- 二正明無過必證(三)
- 一舉現未之人(汝及)
- 二明不犯四過(依我)
- 三決必得心通(是善)
- 一承明故說保安(二)
- 一首示行人心賴以勸持(二)
- 一諸佛要用(三)
- 一正說神咒(三)
- 三會眾願護○
- 一會眾重請(二)
- 一重請說道場(二)
- △二如來重說竟
- ○三會眾願護分(二)
- 一外眾護持(五)
- 一金剛力士眾(說是)
- 二兩天統尊眾(爾時)
- 三八部統尊眾(復有)
- 四照臨主宰眾(復有)
- 五地祇天神眾(復有)
- 二內聖護持(三)
- 一指人敘儀(爾時)
- 二顯本久護(世尊)
- 三正明護持(四)
- 一定散俱護(世尊)
- 二魔魅盡袪(二)
- 一正明盡袪(縱令)
- 二開除發心(除彼)
- 三違越必滅(世尊)
- 四常令如意(恒令)
- 一外眾護持(五)
- △二說三摩提令依妙心一門深入[A4]已竟
- ○二說禪那令住圓定歷位修證分(二)
- 一阿難謝教請位(三)
- 一具儀陳白(阿難)
- 二謝請之言(二)
- 一述過謝益(二)
- 一述多聞未修(我輩)
- 二謝蒙教獲益(蒙佛)
- 二正以請位(二)
- 一確指果前(世尊)
- 二歷請諸位(云何)
- 一述過謝益(二)
- 三拜同眾仰(作是)
- 二如來對示緣起(三)
- 一如來讚許(爾時)
- 二大眾誠聽(阿難)
- 三正以說示(二)
- 一總以略標(二)
- 一所依真如(佛言)
- 二所起生滅(二)
- 一略示染緣起(囚妄)
- 二略示淨緣起(滅妄)
- 二各以詳示(二)
- 一詳示染緣起則徧成輪迴(二)
- 一勸識顛倒(三)
- 一按定問意(阿難)
- 二勸先識倒(先當)
- 三結皈所問(顛倒)
- 二徵釋二倒(二)
- 一徵釋眾生顛倒(三)
- 一徵起(阿難)
- 二正釋(三)
- 一順流成有(三)
- 一推敘從無而有(阿難)
- 二曉示雖有恒無(此有)
- 三判決依無建立(本此)
- 二邪復成非(三)
- 一本無可復(迷本)
- 二諸復皆非(二)
- 一先以況顯(二)
- 一先明正復猶非(將欲)
- 二況顯邪復益非(非真)
- 二後以詳陳(非生)
- 一先以況顯(二)
- 三結惑成業(生力)
- 三總明招感(同業)
- 一順流成有(三)
- 三結成(由是)
- 二徵釋世界顛倒(三)
- 一徵起(阿難)
- 二正釋(二)
- 一釋成世界名數(二)
- 一釋成名字(是有)
- 二釋成數量(三世)
- 二推由六想成輪(三)
- 一示吸塵次第(是故)
- 二明成業輪轉(六亂)
- 三結循塵旋復(是故)
- 一釋成世界名數(二)
- 三結成(三)
- 一總以結成(乘此)
- 二別以詳列(二)
- 一別列類生(三)
- 一卵胎濕化四生(四)
- 一卵生(由因)
- 二胎生(由因)
- 三濕生(由因)
- 四化生(由因)
- 二色想有無四生(四)
- 一有色(由因)
- 二無色(由因)
- 三有想(由因)
- 四無想(由因)
- 三有無俱非四生(四)
- 一非有色(由因)
- 二非無色(由因)
- 三非有想(由因)
- 四非無想(由因)
- 一卵胎濕化四生(四)
- 二勒成名數(是名)
- 一別列類生(三)
- 三申結互妄○
- 一徵釋眾生顛倒(三)
- 一勸識顛倒(三)
- 二詳示淨緣起則歷成諸位○
- 一詳示染緣起則徧成輪迴(二)
- 一總以略標(二)
- 一阿難謝教請位(三)
- △二別以詳列竟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2 冊 No. 273 楞嚴經正脉疏科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