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楞嚴經正脉疏科

楞嚴正脉四卷科文

  • ○二審除細惑說後二如來藏分(二)
    • 一問答辨劾諸惑(二)
      • 一滿慈躡前以質二疑(二)
        • 一泛敘有疑(二)
          • 一讚歎妙示(爾時)
          • 二正舉疑情(二)
            • 一自疑(二)
              • 一敘昔未聞(世尊)
              • 二求今斷惑(佛雖)
            • 二眾疑(二)
              • 一有學明其習漏(世尊)
              • 二無學述其疑悔(我等)
        • 二確陳以請(二)
          • 二確陳二疑(二)
            • 一疑萬法生續(二)
              • 一牒佛語(世尊)
              • 二正舉疑(云何)
            • 二疑五大圓融(二)
              • 一牒佛語(又如)
              • 二正舉疑(世尊)
          • 二請佛開示(而我)
      • 二如來次第以除二惑(三)
        • 一佛慈許說(二)
          • 一經家敘眾(爾時)
          • 二正舉佛言(四)
            • 一示所說勝(如來)
            • 二示所被機(令汝)
            • 三示所獲益(皆獲)
            • 四囑聽許說(汝今)
        • 二大眾欽承(富樓)
        • 三正為宣說(二)
          • 一正答滿慈(二)
            • 一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二)
              • 一正答初問(五)
                • 一牒定所疑(佛言)
                • 二舉所依真(二)
                  • 一佛舉常說致問(汝常)
                  • 二滿慈答以常聞(富樓)
                • 三辨得妄本(三)
                  • 一審得其惑(二)
                    • 一如來雙審真妄(佛言)
                    • 二滿慈獨取於妄(富樓)
                  • 二斥為無明(佛言)
                  • 三結成妄本(性覺)
                • 四正明生續(二)
                  • 一初之忽生(二)
                    • 一最初微細(二)
                      • 一細惑(覺非)
                      • 二細境(無同)
                    • 二漸成粗顯(二)
                      • 一粗惑(如是)
                      • 二粗境(起為)
                  • 二後之相續(三)
                    • 一世界相續(三)
                      • 一生能成四大(四)
                        • 一風大(覺明)
                        • 二地大(因空)
                        • 三火大(堅覺)
                        • 四水大(寶明)
                      • 二生所成四居(二)
                        • 一總成二居(二)
                          • 一示其由生(火騰)
                          • 二驗其氣分(以是)
                        • 二別成二居(二)
                          • 一成山居(水勢)
                          • 二成林居(土勢)
                      • 三結成種相續(交妄)
                    • 二眾生相續(三)
                      • 一推由成陰(三)
                        • 一指無明本(復次)
                        • 二三相妄局(所妄)
                        • 三二陰成就(同業)
                      • 二詳敘受生(二)
                        • 一委示胎生(三)
                          • 一舉親因(見明)
                          • 二明助緣(交遘)
                          • 三結成胎(故有)
                        • 二例示四生(二)
                          • 一總標成應(胎卵)
                          • 二各別指明(卵惟)
                      • 三結成相續(情想)
                    • 三業果相續(三)
                      • 一業果指本(三)
                        • 一欲貪(富樓)
                        • 二殺貪(貪愛)
                        • 三盜貪(以人)
                      • 二相續明長(二)
                        • 一殺盜無休(汝負)
                        • 二欲貪無盡(汝愛)
                      • 三結成相續(惟殺)
                • 五雙關結答(二)
                  • 一躡相續而結忽生(富樓)
                  • 二躡忽生而結相續(山河)
              • 二兼釋轉難分(二)
                • 一滿慈執因疑果(二)
                  • 一躡舉疑端(富樓)
                  • 二正陳疑難(如來)
                • 二佛分真妄喻釋(二)
                  • 一喻妄不復生(二)
                    • 一喻無明本空(二)
                      • 一舉喻辨定(二)
                        • 一舉喻(佛告)
                        • 二辨定(二)
                          • 一辨始無所從(此迷)
                          • 二辨終不復起(佛言)
                      • 二合法喻明(二)
                        • 一總示合意(富樓)
                        • 二詳盡合辭(二)
                          • 一合無所從(此迷)
                          • 二合不復起(昔本)
                    • 二喻萬法現無(二)
                      • 一舉喻辨定(二)
                        • 一舉喻(亦如)
                        • 二辨定(汝觀)
                        • 二合法釋明(佛言)
                  • 二喻真不復變(二)
                    • 一總舉二喻(又如)
                    • 二總合二法(諸佛)
            • 二說空不空藏以示圓融之故○
          • 二兼示阿難○
    • 二大眾領悟感謝○
  • △一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竟
  • ○二說空不空藏以示圓融之故(二)
    • 一正答次問(二)
      • 一按定所疑(富樓)
      • 二正以開示(二)
        • 一就後一藏以銷疑(二)
          • 一喻明性相(二)
            • 一舉喻(二)
              • 一標列性相喻(二)
                • 一總以略標(富樓)
                • 二徵起詳列(所以)
              • 二難釋相妄喻(三)
                • 一總舉雙徵(於意)
                • 二單舉別難(若彼)
                • 三直以釋難(當知)
            • 二法合(二)
              • 一先伸釋疑兩途(二)
                • 一約相妄釋(觀相)
                • 二約性真釋(觀性)
              • 二後合前文兩喻(二)
                • 一合標列性相喻(真妙)
                • 二合難釋相妄喻(二)
                  • 一徵舉影喻(云何)
                  • 二就喻明妄(三)
                    • 一境先無憑(一東)
                    • 二戒止難詰(不應)
                    • 三分別愈妄(宛轉)
          • 二申義釋疑(此科)
        • 二圓彰三藏以勸修(三)
          • 一極顯圓融(二)
            • 一依迷悟心對辨緣起(二)
              • 一約染緣起出有礙由(二)
                • 一執成有礙(三)
                  • 一以相隱性(富樓)
                  • 二全性皆相(而如)
                  • 三結成諸礙(是故)
                • 二原始要終(眾生)
              • 二約淨緣起出無礙由(二)
                • 一融成無礙(三)
                  • 一以性融相(我以)
                  • 二全相皆性(而如)
                  • 三結成無礙(二)
                    • 一標發四義(是故)
                    • 二別示其相(不動)
                • 二原始要終(滅塵)
            • 二依本來心圓彰藏性(三)
              • 一圓彰空藏(二)
                • 一牒舉藏心(而如)
                • 二一切皆非(二)
                  • 一非世間(二)
                    • 一攝非七大(非心)
                    • 二攝非四科(非眼)
                  • 二非出世間(四)
                    • 一非緣覺法(非明)
                    • 二非聲聞法(非苫)
                    • 三非菩薩法(非檀)
                    • 四非如來法(如是)
              • 二圓具不空(二)
                • 一承上起下(以是)
                • 二正明不空(二)
                  • 一牒舉藏心(即如)
                  • 二一切皆即(二)
                    • 一即世間(二)
                      • 一攝即七大(即心)
                      • 二攝即四科(即眼)
                    • 二即出世間(四)
                      • 一即緣覺法(即明)
                      • 二即聲聞法(即苦)
                      • 三即菩薩法(即檀)
                      • 四即如來法(如是)
              • 三融空不空(二)
                • 一承上起下(以是)
                • 二會歸極則(二)
                  • 一牒舉藏心(即如)
                  • 二即非圓融(離即)
          • 二普責思議(如何)
          • 三結喻推失(二)
            • 一喻智最要(二)
              • 一舉喻(譬如)
              • 二合法(汝與)
            • 二責其不求(由不)
    • 二兼釋轉難○
  • △一正答次問竟
  • ○二兼釋轉難分(二)
    • 一滿慈索妄因而擬進修(二)
      • 一推較本末(二)
        • 一推本無二(富樓)
        • 二較末懸殊(而我)
      • 二索請妄因(敢問)
    • 二如來喻無因而示頓歇(三)
      • 一喻明無因(四)
        • 一牒惑起問(佛告)
        • 二舉喻辨定(汝豈)
        • 三以法合喻(二)
          • 一舉法詳合(二)
            • 一直標無因(佛言)
            • 二極明虗妄(二)
              • 一因空無始不可說(自諸)
              • 二妄空無生不可取(如是)
          • 二取喻帖合(況復)
        • 四結成無因(富樓)
      • 二示令頓歇(三)
        • 一示無修之修(三)
          • 一略除妄緣(汝但)
          • 二妄因自絕(三緣)
          • 三妄本亦盡(則汝)
        • 二示無證之證(歇即)
        • 三責劬勞修證(何藉)
      • 三結喻推失(三)
        • 一本有不覺喻(譬如)
        • 二迷之非失喻(窮露)
        • 三悟之非得喻(忽有)
  • △一正答滿慈竟
  • ○二兼示阿難分(二)
    • 一阿難躡佛語而緣因執(三)
      • 一起問(即時)
      • 二正問(四)
        • 一躡牒佛言(世尊)
        • 二證成怪問(斯則)
        • 三昔教有益(我從)
        • 四今濫自然(今說)
      • 三結問(惟埀)
    • 二如來拂深情而責執悋(二)
      • 一就喻拂情(二)
        • 一拂情伸意(三)
          • 一即喻揆情(佛告)
          • 二雙拂二計(二)
            • 一約頭雙拂(二)
              • 一拂自然(阿難)
              • 二拂因緣(二)
                • 一對辭反詰(若自)
                • 二正結其非(本頭)
            • 二約狂雙拂(二)
              • 一拂自然(本狂)
              • 二拂因緣(不狂)
          • 三躡伸[A1]己意(若悟)
        • 二迭拂諸情(三)
          • 一先出兩種生滅(二)
            • 一約菩提出生滅(菩提)
            • 二約自然出生滅(滅生)
          • 二喻明自然非真(無生)
          • 三極盡妄情方是(本然)
      • 二切責執悋(二)
        • 一抑斥戲論(二)
          • 一直斥躭著戲論(二)
            • 一判果難成(菩提)
            • 二出其所以(雖復)
          • 二現證戲論無功(二)
            • 一自全無力(汝雖)
            • 二仗呪方免(何須)
        • 二激修無漏(二)
          • 一正勸勤修無漏(是故)
          • 二更舉劣機激責(三)
            • 一單舉登伽破障(如摩)
            • 二兼與耶輸同益(二)
              • 一開悟益(與羅)
              • 二修證益(一念)
            • 三結責阿難自欺(如何)
  • △一問答劾辨諸惑竟
  • ○二大眾領悟感謝分(二)
    • 一領悟(阿難)
    • 二感謝(二)
      • 一感謝之儀(重復)
      • 二感謝之言(二)
        • 一稱讚善開(無上)
        • 二詳申謝益(能以)
  • △一說奢摩他令悟妙心本具圓定竟
  • ○二說三摩提令依妙心一門深入分(二)
    • 一選根直入(三)
      • 一阿難說喻求門證入(四)
        • 一述領佛旨(二)
          • 一領開心之旨(世尊)
          • 二領勸修之旨(如來)
        • 二正喻須門(我今)
        • 三求佛指示(二)
          • 一善求入大之路(惟願)
          • 二別求有學總持(今有)
        • 四拜懇候教(作是)
      • 二如來教示一門深入(四)
        • 一分門以定二義(二)
          • 一欲開修路(二)
            • 一標所為之機(二)
              • 一令在會者安心(爾時)
              • 二令當來者發心(及為)
            • 二明所說之法(開無)
          • 二建立義門(三)
            • 一標示(二)
              • 一本其發心勤求(宣示)
              • 二教其究心義門(應當)
            • 二徵起(云何)
            • 三分判(二)
              • 一決定以因同果澄濁順入涅槃義(三)
                • 一正令審觀(二)
                  • 一令尅體審觀(三)
                    • 一標本回心(阿難)
                    • 二令審同異(應當)
                    • 三反決必同(阿難)
                  • 二令閱世例觀(二)
                    • 一令閱世(以是)
                    • 二令例觀(二)
                      • 一觀有作必壞(可作)
                      • 二觀無作不壞(然終)
                • 二明所欲除(二)
                  • 一總示五濁(二)
                    • 一尅示濁體(三)
                      • 一釋身中四大(則汝)
                      • 二示分隔圓明(由此)
                      • 三結成濁標數(從始)
                    • 二喻明濁相(云何)
                  • 二別示五濁(五)
                    • 一劫濁(阿難)
                    • 二見濁(汝身)
                    • 三煩惱濁(又汝)
                    • 四眾生濁(又汝)
                    • 五命濁(汝等)
                • 三去取方除(四)
                  • 一示欲頓證(阿難)
                  • 二決定去取(應當)
                  • 三取以伏斷(二)
                    • 一法(二)
                      • 一伏成因地(以湛)
                      • 二斷入果地(然後)
                    • 二喻(二)
                      • 一喻伏成因地(如澄)
                      • 二喻斷入果地(去泥)
                  • 四結證極果(明相)
              • 二決定從根解結脫纏頓入圓通義(二)
                • 一開示解結一周(三)
                  • 一標處指根明結(三)
                    • 一原其增上修心(第二)
                    • 二泛言當知結處(二)
                      • 一法說(二)
                        • 一正令審詳妄本(應當)
                        • 二反顯決當知處(阿難)
                      • 二喻明(二)
                        • 一同喻正明(阿難)
                        • 二異喻翻顯(不聞)
                    • 三確實指根是結(三)
                      • 一直指處體(則汝)
                      • 二出其過患(六為)
                      • 三顯為結處(由此)
                  • 二備顯六根數量(二)
                    • 一統論本所數量(五)
                      • 一躡前徵起(阿難)
                      • 二正釋世界(三)
                        • 一釋名(世為)
                        • 二指體(汝今)
                        • 三結數(方位)
                      • 三明其相涉(一切)
                      • 四勒成量數(二)
                        • 一去留界數(二)
                          • 一去六留四(而此)
                          • 二明其所以(上下)
                        • 二正勒涉數(二)
                          • 一涉成本數(四數)
                          • 二疊成滿數(流變)
                      • 五總括始終(總括)
                    • 二揀別隨方數量(二)
                      • 一總令尅定(阿難)
                      • 二別示具缺(六)
                        • 一眼根缺(如眼)
                        • 二耳根具(如耳)
                        • 三鼻根缺(如鼻)
                        • 四舌根具(如舌)
                        • 五身根缺(如身)
                        • 六意根具(如意)
                  • 三教其悟圓入一(二)
                    • 一令驗六悟圓(三)
                      • 一本其欲證無生(阿難)
                      • 二令其驗六推詳(當驗)
                      • 三顯示圓通勝進(若能)
                    • 二令入一解六(四)
                      • 一舉前數量(我今)
                      • 二令其擇修(隨汝)
                      • 三出擇一由(二)
                        • 一十方統論則無擇(十方)
                        • 二此方就機故須擇(但汝)
                      • 四一入六解(入一)
                • 二因問重申委悉(二)
                  • 一阿難躡前發問(阿難)
                  • 二如來就問重申(四)
                    • 一申惑執尚深(二)
                      • 一直明我執未盡(佛告)
                      • 二況顯法執全在(何況)
                    • 二申一六由妄(六)
                      • 一雙以徵起(今汝)
                      • 二別破二計(二)
                        • 一破計一(阿難)
                        • 二破計六(若此)
                      • 三承明上義(是故)
                      • 四推原由妄(阿難)
                      • 五判示當機(汝須)
                      • 六更以喻明(二)
                        • 一舉喻(三)
                          • 一從一成六喻(如太)
                          • 二除六說一喻(除器)
                          • 三真體無干喻(彼太)
                        • 二合法(則汝)
                    • 三申根結由塵(二)
                      • 一別明(六)
                        • 一攬色成眼(由明)
                        • 二攬聲成耳(由動)
                        • 三攬香成鼻(由通)
                        • 四攬味成舌(由甜)
                        • 五攬觸成身(由離)
                        • 六攬法成意(由生)
                      • 二總結(阿難)
                    • 四申塵忘結盡(二)
                      • 一正申解結以酬問(二)
                        • 一統論離塵無結(是以)
                        • 二正教脫一盡五(三)
                          • 一離塵(汝但)
                          • 二脫一(隨拔)
                          • 三盡五(耀性)
                      • 二兼成二妙以證驗(二)
                        • 一情界脫纏成互用妙(二)
                          • 一先以示妙(不由)
                          • 二證不循根(阿難)
                        • 二器界超越成純覺妙(二)
                          • 一先以示妙(阿難)
                          • 二驗不籍緣(三)
                            • 一即事以驗(三)
                              • 一用肉眼局量(阿難)
                              • 二令合成暗相(若令)
                              • 三驗暗中知覺(彼人)
                            • 二明不籍緣(緣見)
                            • 三決成圓通(根塵)
        • 二驗證以釋二疑○
        • 三綰巾以示倫次○
        • 四冥授以選本根○
      • 三大眾承示開悟證入○
    • 二道場加行○
  • △一分門以定二義竟
  • ○二證驗以釋二疑分(二)
    • 一驗釋根性斷滅疑(二)
      • 一阿難錯解佛語以謬難(三)
        • 一因果相違(三)
          • 一按定如來教旨(阿難)
          • 二引果較量今因(二)
            • 一引果明常(二)
              • 一備引七果(世尊)
              • 二總結真常(是七)
            • 二說因為斷(二)
              • 一疑因斷滅(若此)
              • 二疑同妄心(猶如)
          • 三謬疑因果相違(云何)
        • 二後先異說(三)
          • 一據今現說斷滅(三)
            • 一貶根同識(世尊)
            • 二正疑斷滅(進退)
            • 三懼難尅果(將誰)
          • 二考前多許真常(如來)
          • 三謬疑自語相違(違越)
        • 三更求開示(惟垂)
      • 二如來即事驗常以釋疑(四)
        • 一許以除疑(二)
          • 一責徒聞未識(佛告)
          • 二許即事除疑(恐汝)
        • 二擊鐘驗常(四)
          • 一兩番問答(二)
            • 一問聞答聞(二)
              • 一三次致審(三)
                • 一先審有聞(即時)
                • 二次審無聞(鐘歇)
                • 三復審有聞(時羅)
              • 二重與確定(佛問)
            • 二問聲答聲(二)
              • 一三次致審(三)
                • 一先審有聲(如來)
                • 二次審無聲(少選)
                • 三復審有聲(有頃)
              • 二重與確定(佛問)
          • 二責其矯亂(二)
            • 一直責矯亂(佛語)
            • 二因問勘定(大眾)
          • 三破申正義(二)
            • 一先破滅無之見(二)
              • 一取更擊以驗未滅(阿難)
              • 二取知無以驗不無(知有)
            • 二後申真常正義(是故)
          • 四責迷戒謬(汝尚)
        • 三引夢驗常(二)
          • 一驗夢不昧(四)
            • 一夢外實境(如重)
            • 二夢中誤認(其人)
            • 三分別不昧(即於)
            • 四寤時述誤(於時)
          • 二決定性常(二)
            • 一即離塵不昧(阿難)
            • 二知形銷不滅(縱汝)
        • 四申迷教守(二)
          • 一普申迷常故墮無常(二)
            • 一明逐妄迷真(以諸)
            • 二結無常流轉(不循)
          • 二教令守必成正覺(三)
            • 一正教守常(若棄)
            • 二六解一忘(二)
              • 一常光現而六解(常光)
              • 二緣影盡而一忘(超相)
            • 三決成正覺(云何)
    • 二證釋別有結元疑○
  • △一驗釋根性斷滅疑竟

校注

[A1] 己【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