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正脉六卷科文
- ○二觀音廣陳分(三)
- 一作禮陳白(爾時)
- 二陳白之言(三)
- 一本師傳授反聞(三)
- 一古佛同名(世尊)
- 二從佛發心(我於)
- 三秉受法門(彼佛)
- 二次第解結修證(三)
- 一初解三結先得人空(三)
- 一脫動塵(初於)
- 二脫動靜(所入)
- 三脫聞根(如是)
- 二次解二結成法解脫(二)
- 一脫覺觀(盡聞)
- 二脫重空(空覺)
- 三後解一結俱空不生(生滅)
- 一初解三結先得人空(三)
- 三詳演所獲殊勝(二)
- 一標列二本(二)
- 一總標(忽然)
- 二別列(二)
- 一上合慈力(一者)
- 二下合悲仰(二者)
- 二承演三科(三)
- 一三十二應(三)
- 一標承慈力(世尊)
- 二條列妙應(二)
- 一應希求心(二)
- 一應求聖乘(四)
- 一菩薩(世尊)
- 二獨覺(若諸)
- 三緣覺(若諸)
- 四聲聞(若諸)
- 二應求雜趣(二)
- 一諸天(二)
- 一天主(四)
- 一梵天王(若諸)
- 二帝釋天(若諸)
- 三自在天(若諸)
- 四大自在(若諸)
- 二天臣(三)
- 一上將(若諸)
- 二四王(若諸)
- 三太子(若諸)
- 一天主(四)
- 二人趣(四)
- 一世諦男子(二)
- 一人主(若諸)
- 二臣民(四)
- 一長者(若諸)
- 二居士(若諸)
- 三宰官(若諸)
- 四術士(若諸)
- 二奉教男女(二)
- 一出家二眾(二)
- 一比丘(若有)
- 二比丘尼(若有)
- 二在家二眾(二)
- 一優婆塞(若有)
- 二優婆夷(若有)
- 一出家二眾(二)
- 三世諦女二(若有)
- 四童真男女(二)
- 一童男(若有)
- 二童女(若有)
- 一世諦男子(二)
- 一諸天(二)
- 一應求聖乘(四)
- 二應厭離心(二)
- 一八部眾(七)
- 一諸天眾(若有)
- 二諸龍眾(若有)
- 三藥叉眾(若有)
- 四乾闥婆(若乾)
- 五阿修羅(若阿)
- 六緊那羅(若緊)
- 七摩呼羅伽(若摩)
- 二人非人眾(二)
- 一人眾(若諸)
- 二非人眾(若諸)
- 一八部眾(七)
- 一應希求心(二)
- 三結名出由(是名)
- 二十四無畏(三)
- 一標承悲仰(世尊)
- 二條列無畏(四)
- 一八難無畏(八)
- 一苦惱難(一者)
- 二火燒難(二者)
- 三水溺難(三者)
- 四鬼害難(四者)
- 五刀兵難(五者)
- 六鬼見難(六者)
- 七枷鎻難(七者)
- 八賊盜難(八者)
- 二三毒無畏(三)
- 一貪毒(九者)
- 二嗔毒(十者)
- 三癡毒(十一)
- 三二求無畏(二)
- 一求男(十二)
- 二求女(十三)
- 四持名無畏(四)
- 一合界菩薩功德(十四)
- 二一[A1]已圓通徧含(由我)
- 三一號功齊眾號(能令)
- 四更出同功之由(世尊)
- 一八難無畏(八)
- 三結名顯益(是名)
- 三四不思議(二)
- 一總承圓通(世尊)
- 二分條別列(四)
- 一同體形呪不思議(三)
- 一由根不隔(一者)
- 二一體多用(故我)
- 三偏詳現形(二)
- 一備彰多相(三)
- 一多首(其中)
- 二多臂(二臂)
- 三多目(二目)
- 二差別護生(或慈)
- 一備彰多相(三)
- 二異體形呪不思議(二)
- 一由聞脫塵(二者)
- 二令生脫畏(三)
- 一各形各呪(故我)
- 二雙顯護生(其形)
- 三結得名稱(是故)
- 三破慳感求不思議(三者)
- 四供養佛生不思議(二)
- 一由得究竟(四者)
- 二故廣供養(二)
- 一上供十方佛(能以)
- 二傍及六道品(三)
- 一總標及生(傍及)
- 二歷舉應求(求妻)
- 三超至究竟(如是)
- 一同體形呪不思議(三)
- 一三十二應(三)
- 一標列二本(二)
- 一本師傳授反聞(三)
- 三結答圓通(三)
- 一正結圓通(佛問)
- 二兼明授記(世尊)
- 三更述名稱(由我)
- △二大眾各說竟
- ○二佛現瑞應分(三)
- 一彰圓通總相(二)
- 一以自徹他因果瑞(爾時)
- 二以他徹自因果瑞(彼諸)
- 二顯圓通別相(四)
- 一聲色微妙瑞(林木)
- 二悟證相應瑞(是諸)
- 三行知妙嚴瑞(即時)
- 四相性融一瑞(此娑)
- 三示圓通法藥(梵明)
- 一彰圓通總相(二)
- △二佛敕諸聖各說竟
- ○三佛敕文殊揀選分(二)
- 一如來敕選(二)
- 一先示諸說平等(三)
- 一令觀能說諸聖(於是)
- 二次示所說圓通(各說)
- 三正明平等無別(彼等)
- 二後出揀選本意(三)
- 一欲契對當機(我今)
- 二欲垂範未來(兼我)
- 三問何門易成(何方)
- 一先示諸說平等(三)
- 二文殊偈對(二)
- 一敘儀標偈(文殊)
- 二詳演偈文(六)
- 一發源開選(二)
- 一雙示二源(二)
- 一所依真源(覺海)
- 二能依妄源(元明)
- 二略彰生滅(二)
- 一萬法生起(迷妄)
- 二萬法還滅(二)
- 一先彰劣妄(空生)
- 二後明頓滅(漚滅)
- 三正明須選(二)
- 一諸門平等(歸元)
- 二須選當根(初心)
- 一雙示二源(二)
- 二了揀諸門(四)
- 一揀六塵(六)
- 一色塵不徹(色想)
- 二聲塵言偏(音聲)
- 三香塵不恒(香以)
- 四味塵不一(味性)
- 五觸塵不定(觸以)
- 六法塵不徧(法稱)
- 二揀五根(五)
- 一眼根不圓(見性)
- 二鼻根缺中(鼻息)
- 三舌根不常(舌非)
- 四身根不會(身與)
- 五意根雜念(知根)
- 三揀六識(六)
- 一眼識無定(識見)
- 二耳識非初(心聞)
- 三鼻識有住(鼻想)
- 四舌識有漏(說法)
- 五身識不徧(持犯)
- 六意識緣物(神通)
- 四揀七大(七)
- 一地大非通(若以)
- 二水大非真(若以)
- 三火大非初(若以)
- 四風大有對(若以)
- 五空大非覺(若以)
- 六識大虗妄(若以)
- 七根大殊感(諸行)
- 一揀六塵(六)
- 三獨選耳根(二)
- 一備彰門妙(四)
- 一隨方定門(我今)
- 二讚人殊勝(二)
- 一略讚自利(離苦)
- 二廣讚利他(四)
- 一總明常徧(於恒)
- 二自在護生(得大)
- 三音備眾美(妙音)
- 四恩沾凡聖(救世)
- 三示法真實(二)
- 一標啟佛述說(我今)
- 二列三種真實(三)
- 一圓真實(譬如)
- 二通真實(二)
- 一揀他非通(自非)
- 二顯自為通(隔垣)
- 三常真實(二)
- 一對塵顯常(二)
- 一動靜無關(音聲)
- 二生滅雙離(聲無)
- 二離思顯常(縱令)
- 一對塵顯常(二)
- 四顯行當根(三)
- 一舉此方教體(今此)
- 二明病在循聲(二)
- 一泛論失旨(眾生)
- 二尅指證驗(阿難)
- 三顯應病與藥(豈非)
- 二委示修巧(三)
- 一出名教以反聞(三)
- 一囑專聽而出名(阿難)
- 二抑多聞而顯過(汝聞)
- 三決取捨而反聞(將聞)
- 二法喻詳明修證(三)
- 一法說(二)
- 一歷示次第超越(二)
- 一情界脫纏(二)
- 一脫塵盡根(聞非)
- 二入一解六(一根)
- 二器界超越(二)
- 一塵銷覺淨(見聞)
- 二淨極越界(淨極)
- 一情界脫纏(二)
- 二因顯昔妄難干(摩登)
- 一歷示次第超越(二)
- 二舉喻(如世)
- 三法合(六根)
- 一法說(二)
- 三結示因果究竟(餘塵)
- 一出名教以反聞(三)
- 一備彰門妙(四)
- 四普勸修持(三)
- 一正普勸結通(大眾)
- 二明諸佛共由(二)
- 一總標諸佛(此是)
- 二別列三世(過去)
- 三示[A2]己身親證(我亦)
- 五結答請加(二)
- 一正以結答(二)
- 一觀音最合聖言(誠如)
- 二諸門未孚佛旨(自餘)
- 二請求加被(二)
- 一禮讚求加(頂禮)
- 二出其二故(二)
- 一徧對機宜(方便)
- 二一超一切(但以)
- 一正以結答(二)
- 六總結義盡(真實)
- 一發源開選(二)
- 一如來敕選(二)
- △二如來教示一門深入竟
- ○三大眾承示開悟證入分(二)
- 一阿難一類開悟(二)
- 一正明開悟(於是)
- 二復以喻明(觀佛)
- 二登伽一類證入(三)
- 一得法眼淨(普會)
- 二成阿羅漢(性比)
- 三發菩提心(無量)
- 一阿難一類開悟(二)
- △一選根直入科竟
- ○二道場加行科分(二)
- 一初請略說(二)
- 一阿難請(二)
- 一禮謝自悟(阿難)
- 二拜請度他(二)
- 一標意禮稱(欲益)
- 二求請之言(二)
- 一述[A3]己請意(二)
- 一先明自悟(我今)
- 二後表為他(二)
- 一引證佛言(常聞)
- 二願同菩薩(我雖)
- 二正請道場(二)
- 一明聖遠邪興(世尊)
- 二求遠離魔事(欲攝)
- 一述[A3]己請意(二)
- 二如來說(三)
- 一如來讚許(爾時)
- 二會眾欽承(阿難)
- 三正與說示(二)
- 一總舉三學(二)
- 一引律標義(佛告)
- 二指實定名(所謂)
- 二別列二學(二)
- 一歷明預先嚴戒(二)
- 一正教持戒(三)
- 一攝前徵起(阿難)
- 二開釋四重(四)
- 一斷淫(二)
- 一曲分損益之相(三)
- 一首陳持犯利害(二)
- 一持則必出生死(若諸)
- 二犯則必落魔道(三)
- 一必不出塵(汝修)
- 二必墮魔類(縱有)
- 三兼成增謾(彼等)
- 二預辨魔佛教儀(二)
- 一貪淫化世即魔教(三)
- 一預記末法(我滅)
- 二魔盛宣淫(多此)
- 三陷人壞道(令識)
- 二教入斷淫即佛誨(汝教)
- 一貪淫化世即魔教(三)
- 三確定菩提成否(二)
- 一喻不斷無成(三)
- 一舉帶淫修禪(是故)
- 二喻沙不成飯(如蒸)
- 三合淫不成道(汝以)
- 二勸淉斷方成(必使)
- 一喻不斷無成(三)
- 一首陳持犯利害(二)
- 二判決邪正之說(如我)
- 一曲分損益之相(三)
- 二斷殺(二)
- 一曲分損益之相(三)
- 一首陳持犯利害(二)
- 一持則必出生死(阿難)
- 二犯則必落神道(三)
- 一必不出塵(汝修)
- 二必墮鬼神(縱有)
- 三兼成增慢(彼諸)
- 二預辯鬼佛教儀(二)
- 一食肉化世即鬼教(三)
- 一預記末法(我滅)
- 二鬼化食肉(二)
- 一述鬼化儀(多此)
- 二廢權防難(三)
- 一明現在權化(阿難)
- 二出權化之由(汝婆)
- 三明滅後非教(奈何)
- 三陷苦增纏(二)
- 一必陷苦海(汝等)
- 二必不出纏(如是)
- 二教人斷殺即佛誨(汝教)
- 一食肉化世即鬼教(三)
- 三確定解脫得否(二)
- 一喻不斷難脫(二)
- 一正喻(是故)
- 二況顯(清淨)
- 二勸深斷方脫(二)
- 一舉能斷賞讚(二)
- 一正以舉讚(若諸)
- 二徵起喻釋(何以)
- 二正勸斷許脫(必使)
- 一舉能斷賞讚(二)
- 一喻不斷難脫(二)
- 一首陳持犯利害(二)
- 二判決正邪之說(如我)
- 一曲分損益之相(三)
- 三斷盜(二)
- 一曲分損益之相(三)
- 一首陳持犯利害(二)
- 一持則必出生死(阿難)
- 二犯則必落邪道(三)
- 一必不出塵(汝修)
- 二必墮妖邪(縱有)
- 三兼成增慢(彼等)
- 二預辨妖佛教儀(二)
- 三確定三昧得否(二)
- 一喻其不斷難得(是故)
- 二勸其深斷方得(三)
- 一惟依了義捨施(三)
- 一身捨貪悋(若諸)
- 二心捨慢嗔(於大)
- 三身心捨盡(必使)
- 二不引權乘欺誑(不時)
- 三印其得真三昧(佛印)
- 一惟依了義捨施(三)
- 一首陳持犯利害(二)
- 二判決邪正之說(如我)
- 一曲分損益之相(三)
- 四斷妄(二)
- 一曲示戒勸之意(四)
- 一首陳妄語大損(三)
- 一躡標妄語成魔(阿難)
- 二指實述其言意(所謂)
- 三記其損善墮落(是一)
- 二表[A6]己禁敕顯偽(二)
- 一詳示真人必密(三)
- 一敕二聖冥化(三)
- 一標墮類度生(我滅)
- 二詳順逆二相(或作)
- 三約佛佛則同(與其)
- 二明祕言無泄(終不)
- 三許臨終陰付(惟除)
- 一敕二聖冥化(三)
- 二因顯泄言必偽(云何)
- 一詳示真人必密(三)
- 三轉教先佛明誨(汝教)
- 四確定菩提成否(二)
- 一詳喻不斷無成(三)
- 一舉刻糞喻(二)
- 一先以喻明不得(是故)
- 二後以形顯違教(我教)
- 二舉妄號喻(二)
- 一先以喻明取罪(譬如)
- 二後以況顯罪深(況復)
- 三舉噬臍喻(二)
- 一先示因果虗偽(因地)
- 二後喻菩提不成(求佛)
- 一舉刻糞喻(二)
- 二深許能斷必成(若諸)
- 一詳喻不斷無成(三)
- 一首陳妄語大損(三)
- 二判決邪正之說(如我)
- 一曲示戒勸之意(四)
- 一斷淫(二)
- 三總結遠魔○
- 二助以呪力○
- 一正教持戒(三)
- 二略示場中定慧○
- 一歷明預先嚴戒(二)
- 一總舉三學(二)
- 一阿難請(二)
- 二重請詳示○
- 一初請略說(二)
- △開釋四重大科竟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2 冊 No. 273 楞嚴經正脉疏科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