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楞嚴經正脉疏科

楞嚴正脉十卷科文

  • ○四行陰魔相分(三)
    • 一具示始終(二)
      • 一始初未破區宇(二)
        • 一躡前想陰盡相(阿難)
        • 二狀示行陰區宇(生滅)
      • 二終破顯露妄源(若此)
    • 二中間十計(十)
      • 一二種無因(三)
        • 一標由示墜(阿難)
        • 二分條詳釋(二)
          • 一本無因(三)
            • 一據[A1]己見量(一者)
            • 二謬成邪計(便作)
            • 三失真墮外(由此)
          • 二末無因(三)
            • 一據[A2]己見量(二者)
            • 二謬成邪計(今盡)
            • 三失真墮外(由此)
        • 三結成外論(是則)
      • 二四種徧常(三)
        • 一標由示墜(阿難)
        • 二分條詳釋(四)
          • 一心境計常(一者)
          • 二四大計常(二者)
          • 三八識計常(三者)
          • 四想盡計常(四者)
        • 三結成外論(由此)
      • 三四種顛倒(三)
        • 一標由示墜(又三)
        • 二分條詳釋(四)
          • 一雙約自他(一者)
          • 二約它國土(二者)
          • 三約自身心(三者)
          • 四雙非他自(四者)
        • 三結成外論(由此)
      • 四四種有邊(三)
        • 一標由示墜(又三)
        • 二分條詳釋(四)
          • 一約三際(一者)
          • 二約見聞(二者)
          • 三約彼我(三者)
          • 四約生滅(四者)
        • 三結成外論(由此)
      • 五四種矯亂(三)
        • 一標由示墜(又三)
        • 二分條詳釋(四)
          • 一八亦矯亂(一者)
          • 二唯無矯亂(二者)
          • 三唯是矯亂(三者)
          • 四有無矯亂(四者)
        • 三結成外論(由此)
      • 六十六有相(三)
        • 一標由示墜(又三)
        • 二詳釋其相(二)
          • 一正成本計(二)
            • 一分條例顯(或至)
            • 二總勒名數(皆計)
          • 二更成轉計(從此)
        • 三結成外論(由此)
      • 七八種無相(三)
        • 一標由示墜(又三)
        • 二詳釋其相(二)
          • 一正成本計(二)
            • 一分條例顯(見其)
            • 二總勒名數(此質)
          • 二更成轉計(又計)
        • 三結成外論(由此)
      • 八八種俱非(三)
        • 一標由示墜(又三)
        • 二詳釋其相(二)
          • 一正成本計(二)
            • 一分條例顯(色受)
            • 二總勒名數(如是)
          • 二更成轉計(又計)
        • 三結成外論(由此)
      • 九七際斷滅(三)
        • 一標由示墜(又三)
        • 二具顯其相(二)
          • 一分條詳釋(或計)
          • 二總勒名數(如是)
        • 三結成外論(由此)
      • 十五現涅槃(三)
        • 一標由示墜(又三)
        • 二具顯其相(二)
          • 一分條詳釋(或以)
          • 二總勒名數(迷有)
        • 三結成外論(由此)
    • 三結害囑護(三)
      • 一示因交互(阿難)
      • 二迷則成害(眾生)
      • 三囑令保護(二)
        • 一囑作摧邪知識(汝等)
        • 二囑作趣真導師(教其)
  • △四行陰魔相竟
  • ○五識陰魔相分(三)
    • 一具示始終(二)
      • 一始初未破區宇(二)
        • 一躡前行陰盡相(阿難)
        • 二狀示識陰區宇(於涅)
      • 二終破顯露妄源(若於)
    • 二中間十執(十)
      • 一因所因執(三)
        • 一兩楹之間(阿難)
        • 二邪解執背(能令)
        • 三結名異種(是名)
      • 二能非能執(三)
        • 一兩楹之間(阿難)
        • 二邪解執背(若於)
        • 三結名異種(是名)
      • 三常非常執(三)
        • 一兩楹之間(又善)
        • 二邪解執背(若於)
        • 三結名異種(是名)
      • 四知無知執(三)
        • 一兩楹之間(又善)
        • 二邪解執背(若於)
        • 三結名異種(是名)
      • 五生無生執(三)
        • 一兩楹之間(又善)
        • 二邪解執背(若於)
        • 三結名異種(是名)
      • 六歸無歸執(三)
        • 一兩楹之間(又善)
        • 二邪解執背(若於)
        • 三結名異種(是名)
      • 七貪非貪執(三)
        • 一兩楹之間(又善)
        • 二邪解執背(若於)
        • 三結名異種(是名)
      • 八真無真執(三)
        • 一兩楹之間(又善)
        • 二邪解執背(觀命)
        • 三結名異種(是名)
      • 九定性雙聞(三)
        • 一兩楹之間(又善)
        • 二邪解執背(於命)
        • 三結名異種(是名)
      • 十定性辟支(三)
        • 一兩楹之間(又善)
        • 二邪解執背(於命)
        • 三結名異種(是名)
    • 三結害囑護(三)
      • 一示因交互(阿難)
      • 二迷則成害(二)
        • 一總標迷妄(眾生)
        • 二分害重輕(外道)
      • 三囑令保護(汝等)
  • △二詳分五魔境相竟
  • ○三結示超證護持分(二)
    • 一先示超證(三)
      • 一諸佛先證(如是)
      • 二識盡所超(三)
        • 一識盡根融(識陰)
        • 二頓齊等覺(二)
          • 一法說(從互)
          • 二喻說(如淨)
        • 三示超諸位(如是)
      • 三圓證極果(入於)
    • 二後示護持(三)
      • 一首明遵古辨折(此是)
      • 二正令[A3]諳識護持(二)
        • 一先令自[A4]己諳識(三)
          • 一諳識邪魔(魔境)
          • 二諸魔不現(陰魔)
          • 三二果無障(直至)
        • 二轉令呪護眾生(三)
          • 一正教勸持(若諸)
          • 二兼通寫帶(若未)
          • 三總結魔伏(一切)
      • 三叮囑欽古教範(汝當)
  • △一無問自說五陰魔境竟
  • ○二因請重明五陰起滅分(二)
    • 一躡前請問(三)
      • 一領前請後(阿難)
      • 二具陳三問(三)
        • 一問生起妄想(如佛)
        • 二問滅除頓漸(又此)
        • 三問陰界淺深(如是)
      • 三願利現未(惟願)
    • 二酬請具答(二)
      • 一具答三問(二)
        • 一答生起妄想(三)
          • 一標說妄想之由(三)
            • 一推原生起元虗(三)
              • 一明真本無陰(佛告)
              • 二表陰皆妄生(皆因)
              • 三喻妄生非實(斯元)
            • 二判決倒計非是(二)
              • 一直示二計俱妄(妄元)
              • 二縱奪況顯必妄(阿難)
            • 三結歸故說妄想(是故)
          • 二詳示五重妄想(五)
            • 一色陰妄想(三)
              • 一示體因想(汝体)
              • 二引喻詳釋(二)
                • 一雙引二想(如我)
                • 二辨顯虗妄(懸崖)
              • 三結妄想名(是汝)
            • 二受陰妄想(二)
              • 一轉想成受(即此)
              • 二推廣結名(由因)
            • 三想陰妄想(二)
              • 一身念相應(由汝)
              • 二推廣結名(寤即)
            • 四行陰妄想(三)
              • 一體遷不覺(化理)
              • 二雙詰是非(阿難)
              • 三推廣結名(則汝)
            • 五識陰妄想(四)
              • 一縱奪真妄(二)
                • 一約性縱真(又汝)
                • 二驗憶奪妄(何因)
              • 二正申喻示(阿難)
              • 三的指滅時(非汝)
              • 四推廣結名(故汝)
          • 三總結妄想所成(阿難)
        • 二答陰界淺深(汝今)
        • 三答滅除頓漸(三)
          • 一生滅次第(此五)
          • 二頓漸始終(理則)
          • 三責妄前教(我[A5]已)
      • 二結勸傳正(汝應)
  • △二正宗分[A6]已竟
  • ○三流通分分(二)
    • 一極顯經功(二)
      • 一開二利而況顯福報(二)
        • 一舉利他況顯(二)
          • 一舉多功較定(二)
            • 一如來舉功令較(阿難)
            • 二阿難較定無量(阿難)
          • 二況經功超越(三)
            • 一示誠言起信(佛告)
            • 二明滅罪往生(三)
              • 一極言惡因惡果(若復)
              • 二略舉暫爾弘經(能以)
              • 三因之離苦得樂(是人)
            • 三明獲福勝前(得福)
        • 二舉自利況顯(阿難)
      • 二合二利而深許極果(依我)
    • 二結眾法喜(佛)
  • △三流通分竟

楞嚴正脉科文大尾

No. 273-A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脉科判翻刻緣起

是疏成於萬曆丙申冬科成於次年丁酉夏妙峯登禪師見之驚歎禮拜得未曾有勸梓于代藩 王自為序彼土學者寥寥流通未廣宋化卿居士為辯父功淹留都下搜訪異書因得斯帙遂能勘破世緣樂其本有還呈雲棲大師我大師印其宗教雙朗性相普融由一返聞入佛知見自經來震旦千五百年疏家未有也正謀翻梓阻以病緣後諸檀越各具上根契心非勉於所校本施貲就刊次第告成惟闕科判葢由條貫未通艱於得味也然此實經之大綱鑑師遙領天台賢首清涼之妙提近證曹勳戚家心光之顯現試覽懸示理脉井然大師自檢衣鉢助刊宋居士以愜素心亦樂為助會廣豐歸自白門持黃屯部貞父蔡庫部伯達羅儀部玄甫所捐俸至即日命梓大師方以靜攝屏筆研命廣豐具緣起舊刻懸示前有代藩製序一首每卷有蒲州萬固沙門妙峯福登校十一字今存之則贅去之則因不明聖經前不可贅勝事後不可昧前因故須緣起云

萬曆癸丑孟夏無一道人廣豐述合梓于秀州漏澤寺居士卜宗文總閱莫如德朱懋績二居士分校郡人賀明世莊書吉安李國華經紀其始終凡隨喜讚歎皆有功德奉持領受即證菩提


校注

[A1] 己【CB】巳【卍續】
[A2] 己【CB】巳【卍續】
[A3] 諳【CB】暗【卍續】
[A4] 己【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