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正脉八卷科文
- ○三申結互妄分(二)
- 一正申互具喻明(阿難)
- 二推結倒真成妄(顛倒)
- △一詳示染緣起則徧成輪迴竟
- ○二詳示淨緣起則歷成諸位分(四)
- 一正答因果諸位(十)
- 一漸次三位(二)
- 一教立位翻染(二)
- 一法說(汝今)
- 二喻說(如淨)
- 二示所立之位(二)
- 一徵起列名(云何)
- 二條分別釋(三)
- 一除其助因(三)
- 一徵起(云何)
- 二詳釋(三)
- 一標依食住(阿難)
- 二教斷辛毒(阿難)
- 三深明其過(四)
- 一發淫增恚過(是五)
- 二天遠鬼近過(如是)
- 三無護遭魔過(是食)
- 四成魔墮獄過(命終)
- 三結成(阿難)
- 二刳其正性(三)
- 一徵起(云何)
- 二詳釋(二)
- 一教令持戒(三)
- 一首示定因戒生(阿難)
- 二次示先斷婬殺(三)
- 一正教永斷(永斷)
- 二反言決定(阿難)
- 三持教觀婬(常觀)
- 三後教漸進戒品(先持)
- 二戒成利益(二)
- 一生死解脫(二)
- 一斷婬殺所脫(禁戒)
- 二斷偷劫所脫(偷劫)
- 二業報清淨(是清)
- 一生死解脫(二)
- 一教令持戒(三)
- 三結成(是則)
- 三違其現業(三)
- 一徵起(云何)
- 二詳釋(三)
- 一根塵雙泯(二)
- 一牒前持戒離塵(阿難)
- 二進獲塵忘根盡(因不)
- 二妙性圓彰(三)
- 一依報明淨(十方)
- 二正報妙圓(身心)
- 三諸佛理現(一切)
- 三許速證位(是人)
- 一根塵雙泯(二)
- 三結成(是則)
- 一除其助因(三)
- 一教立位翻染(二)
- 二乾慧一位(三)
- 一不受後有(阿難)
- 二定名乾慧(執心)
- 三出其所以(欲習)
- 三信位十位(十)
- 一信心(即以)
- 二念心(真信)
- 三精進心(妙圓)
- 四慧心(心精)
- 五定心(執持)
- 六不退心(定光)
- 七護法心(心進)
- 八迴向心(覺明)
- 九戒心(心光)
- 十願心(住戒)
- 四住位十位(十)
- 一發心住(阿難)
- 二治地位(心中)
- 三修行住(心地)
- 四生貴住(行與)
- 五具足住(既遊)
- 六正心住(容貌)
- 七不退住(身心)
- 八童真住(十身)
- 九王子住(形成)
- 十灌頂住(表以)
- 五行位十位(十)
- 一歡喜行(阿難)
- 二饒益行(善能)
- 三無瞋行(自覺)
- 四無盡行(種類)
- 五離痴亂行(一切)
- 六善現行(則於)
- 七無著行(如是)
- 八尊重行(種種)
- 九善法行(如是)
- 十真實行(一一)
- 六迴向十位(十)
- 一離相迴向(阿難)
- 二不壞迴向(壞其)
- 三等佛迴向(本覺)
- 四至處迴向(精真)
- 五無盡迴向(世界)
- 六平等迴向(於同)
- 七等觀迴向(真根)
- 八真如迴向(即一)
- 九解脫迴向(真得)
- 十無量迴向(性德)
- 七加行四位(二)
- 一結前起後(阿難)
- 二別明四位(四)
- 一煖地位(即以)
- 二頂地位(又以)
- 三忍地位(心佛)
- 四世第一位(數量)
- 八地上十位(十)
- 一歡喜地(阿難)
- 二離垢地(異性)
- 三發光地(淨極)
- 四焰慧地(明極)
- 五難勝地(一切)
- 六現前地(無為)
- 七遠行地(盡真)
- 八不動地(一真)
- 九善慧地(二)
- 一正明本地(發真)
- 二結釋通名(阿難)
- 十法雲地(慈陰)
- 九等覺一位(二)
- 一正明本位(如來)
- 二出所得慧(阿難)
- 十妙覺一位(如是)
- 一漸次三位(二)
- 二總揀非實非染(是種)
- 三歸重初心勸進(阿難)
- 四判決邪正令辨(作是)
- 一正答因果諸位(十)
- △一正說經竟
- ○二說經名分(二)
- 一文殊請名(二)
- 一具禮陳白(爾時)
- 二請名問持(當何)
- 二如來備說(五)
- 一從境智為名(佛告)
- 二從機益為名(亦名)
- 三從性修為名(亦名)
- 四從要妙為名(亦名)
- 五從因果為名(亦名)
- 一文殊請名(二)
- △二如來委說竟
- ○三阿難悟證分(二)
- 一敘所聞(三)
- 一結標時眾(說是)
- 二聞經義理(得蒙)
- 三聞經名目(兼聞)
- 二敘悟證(二)
- 一同悟禪那(頓悟)
- 二別證二果(斷除)
- 一敘所聞(三)
- △一經中具示妙定始終竟
- ○二經後別詳初心緊要分(二)
- 一談七趣勸離以警淹留(二)
- 一阿難請問(二)
- 一述謝前益(即從)
- 二更請後談(二)
- 一總問諸趣(三)
- 一領唯心真實(二)
- 一心體本真(世尊)
- 二萬法唯心(如是)
- 二問何有諸趣(佛體)
- 三質自然因緣(世尊)
- 一領唯心真實(二)
- 二別問地獄(三)
- 一略舉墮人(二)
- 一貪淫墮者(世尊)
- 二怒癡墮者(瑠璃)
- 二雙質同別(此諸)
- 三求示護戒(惟垂)
- 一略舉墮人(二)
- 一總問諸趣(三)
- 二如來詳答(二)
- 一讚許(佛告)
- 二說示(三)
- 一備明諸趣(二)
- 一略示昇墜根由(三)
- 一約積習分判情想(二)
- 一依真妄分內外(阿難)
- 二釋成墜昇所以(二)
- 一釋墜所以(三)
- 一略釋其名(阿難)
- 二轉愛屬水(二)
- 一正明愛水(因諸)
- 二歷舉驗證(是故)
- 三結墜原名(阿難)
- 二釋昇所以(三)
- 一略釋其名(阿難)
- 二轉想屬飛(二)
- 一正明想飛(因諸)
- 二歷舉驗證(是故)
- 三結昇原名(阿難)
- 一釋墜所以(三)
- 二約臨終別示昇墜(二)
- 一約臨終相現(阿難)
- 二判昇墜分量(三)
- 一昇而不墜(二)
- 一先示純想極昇(二)
- 一無兼止於天上(純想)
- 二有兼徃生佛國(若飛)
- 二後示雜想差別(二)
- 一正論雜想(情少)
- 二兼論護教(其中)
- 一先示純想極昇(二)
- 二不昇不墜(情想)
- 三墜而不昇(二)
- 一先示雜情差別(三)
- 一墜畜生(情多)
- 二墜餓鬼(七情)
- 三墜地獄(九情)
- 二後示純情極墜(二)
- 一無兼止於阿鼻(純情)
- 二有兼更生十方(若沉)
- 一先示雜情差別(三)
- 一昇而不墜(二)
- 三結有處以顯別同(循造)
- 一約積習分判情想(二)
- 二詳示墜昇因果(七)
- 一地獄趣(二)
- 一發明因習果交(三)
- 一躡前標後(阿難)
- 二開因示果(二)
- 一列十習因以明感招(十)
- 一淫習(四)
- 一正明感召(一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習)
- 四引聖示戒(是故)
- 二貪習(四)
- 一正明感召(二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習)
- 四引聖示戒(是故)
- 三慢習(四)
- 一正明感召(三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習)
- 四引聖示戒(是故)
- 四瞋習(四)
- 一正明感召(四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習)
- 四引聖示戒(是故)
- 五詐習(四)
- 一正明感召(五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習)
- 四引聖示戒(是故)
- 六誑習(四)
- 一正明感召(六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習)
- 四引聖示戒(是故)
- 七冤習(四)
- 一正明感召(七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習)
- 四引聖示戒(是故)
- 八見習(四)
- 一正明感召(八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習)
- 四引聖示戒(是故)
- 九枉習(四)
- 一正明感召(九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習)
- 四引聖示戒(是故)
- 十訟習(四)
- 一正明感召(十者)
- 二即喻騐知(如人)
- 三所感苦事(二習)
- 四引聖示戒(是故)
- 一淫習(四)
- 二列六交果以明報應(二)
- 一徵標(云何)
- 二徵列(六)
- 一見報(三)
- 一臨終見墜(一者)
- 二本根發相(發明)
- 三正詳交報(如是)
- 二聞報(三)
- 一臨終見墜(二者)
- 二本根發相(發明)
- 三正詳交報(如是)
- 三嗅報(三)
- 一臨終見墜(三者)
- 二本根發相(發明)
- 三正詳交報(如是)
- 四味報(三)
- 一臨終見墜(四者)
- 二本根發相(發明)
- 三正詳交報(如是)
- 五觸報(三)
- 一臨終見墜(五者)
- 二本根發相(發明)
- 三正詳交報(如是)
- 六思報(三)
- 一臨終見墜(六者)
- 二本根發相(發明)
- 三正詳交報(如是)
- 一見報(三)
- 一列十習因以明感招(十)
- [A1]三總結妄造(阿難)
- 二分析因殊果別(二)
- 一約惡業根境以分重輕(二)
- 一依圓別以判(二)
- 一極圓極重無間(若諸)
- 二稍別稍輕無間(六根)
- 二依具缺以判(三)
- 一具三入重獄(身口)
- 二缺一入中獄(三業)
- 三缺三入輕獄(見見)
- 一依圓別以判(二)
- 二結別造同受以明妄發(由是)
- 一約惡業根境以分重輕(二)
- 一發明因習果交(三)
- 二諸鬼趣分(三)
- 一躡前起後(復次)
- 二詳列諸鬼(十)
- 一恠鬼(若於)
- 二魃鬼(食色)
- 三魅鬼(貪惑)
- 四蠱毒鬼(貪恨)
- 五癘鬼(貪憶)
- 六餓鬼(貪傲)
- 七魘鬼(貪罔)
- 八魎魍鬼(貪明)
- 九役使鬼(貪成)
- 十傳送鬼(貪黨)
- 三結妄推無(阿難)
- 三畜生趣分(四)
- 一躡前起後(復次)
- 二詳列諸畜(十)
- 一臬類(物恠)
- 二咎徵(風魃)
- 三狐類(一切)
- 四毒類(蟲蠱)
- 五蛔類(衰癘)
- 六食類(受氣)
- 七服類(綿幽)
- 八應類(和精)
- 九休徵(明靈)
- 十循類(一切)
- 三結妄推無(阿難)
- 四通前結答(如汝)
- 四人趣分(三)
- 一躡前警起(二)
- 一負債反覆徵償(三)
- 一明本償先(復次)
- 二因越分反徵(若彼)
- 三隨勝劣償直(二)
- 一有力人償(如彼)
- 二無力畜償(若無)
- 二負命吞殺不[A2]已(三)
- 一先明剩債易償(阿難)
- 二正明負命難解(如於)
- 三惟訐法佛能止(除奢)
- 一負債反覆徵償(三)
- 二正列人類(十)
- 一頑類(汝今)
- 二異類(彼咎)
- 三庸類(彼狐)
- 四狠類(彼毒)
- 五微類(彼蛔)
- 六柔類(彼食)
- 七勞類(彼服)
- 八文類(彼應)
- 九明類(彼休)
- 十達類(彼諸)
- 三總結可憐(阿難)
- 一躡前警起(二)
- 五諸仙趣分(三)
- 一躡前標後(阿難)
- 二正列諸仙(十)
- 一地行仙(阿難)
- 二飛行仙(堅固)
- 三遊行仙(堅固)
- 四空行仙(堅固)
- 五天行仙(堅固)
- 六通行仙(堅固)
- 七道行仙(堅固)
- 八照行仙(堅固)
- 九精行仙(堅固)
- 十絕行仙(堅固)
- 三判同輪迴(阿難)
- 六諸天趣分(二)
- 一正列諸天(三)
- 一六欲(二)
- 一分欲重輕(六)
- 一四王天(阿難)
- 二忉利天(於[A3]己)
- 三焰摩天(逢欲)
- 四兜率天(一切)
- 五變化天(我無)
- 六他化天(無世) △一六欲竟
- 二判屬欲界(阿難)
- 一分欲重輕(六)
- 二四禪○
- 三四空○
- 一六欲(二)
- 一正列諸天(三)
- 七修羅趣○
- 一地獄趣(二)
- 一略示昇墜根由(三)
- 二結妄勸離○
- 三判決邪正○
- 一備明諸趣(二)
- 一阿難請問(二)
- 二談五魔令辨以護墮落○
- 一談七趣勸離以警淹留(二)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2 冊 No. 273 楞嚴經正脉疏科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