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第五編 法性空慧學

法性空慧學概論

  • 一 略彰名義
    • 甲 法性
    • 乙 空慧
    • 丙 法性空慧學
  • 二 中論在一切佛法中
    • 甲 在教理中
    • 乙 在行果中
  • 三 中論在龍樹諸論中
    • 甲 宗論之部
    • 乙 釋經之部
    • 丙 集經之部
    • 丁 頌讚之部
  • 四 中論在印度諸釋中
    • 甲 提婆諸論
    • 乙 中論梵志青目釋
    • 丙 順中論義入般若法門
    • 丁 大乘中觀論釋
    • 戊 般若燈論釋
    • 己 入中論
  • 五 中論在中國諸宗中
    • 甲 三論宗
    • 乙 天台宗
    • 丙 華嚴宗
    • 丁 唯識宗
  • 六 中論八不緣起偈
    • 甲 列舉論文
    • 乙 釋義特點
    • 丙 文義抉擇
  • 七 中論前二十五品
    • 甲 列品名
    • 乙 釋文義
  • 八 中論後二品
  • 九 中國佛學之特點
    • 甲 總持
    • 乙 融會
  • 十 龍樹中觀與今之判攝
    • 甲 龍樹中觀之圓活無滯
    • 乙 學者應注重修己悟他
    • 丙 今以理之實際及三級三宗判攝
    • 丁 於佛祖應善學其契理契機

一 略彰名義

甲 法性

1 法性之名義

明顯的說即指宇宙萬有一切法意義很多這裏是指普遍義和永久不變義的遍一切法永恆不變的理性便叫做法性在一切法中不限何法都具有這種理性無論它如何變化都有這不變的理性存在但這樣普遍無限永恆不變的法性到何處尋覓因為一切見聞思量到的種種法都是相對有限前後變遷的要尋求絕對不變的真實性於一切法中都尋不到中論云『於種種法凡夫分別為有智者推求則見其空』因此以智慧推究尋求的結果都沒有可說為真實性的故一切法都無永久決定性可得也無永久決定相可得所以說是「空」欲於一切法中得其永久不變決定實在的體性絕對得不到雖有心識上分別所得如何若何的諸法若以智慧徹底考察都無固定的實體可得所以遍一切法的永久不變性就只是畢竟空無所得了故法性即一切法的空性一切法既無實在可得在普通心識上雖分別有此有彼然徹底考察都不能究竟成立故一切法的徹底性即是空性這空性是永久不變普遍一切的所以稱為法性有些經論中說到法性法住法界法性也就是三世緣起法中常常如此普遍如此的空性這就是法性的本義

2 法性之異名

這法性在經論中有很多異名前面說常常如此普遍如此的「如」金剛經所謂『諸法如義』維摩經所謂『一切法皆如也』就是法性的異名或於「如」上加一「真」字即為「真如」真即是如只有常遍如此的才是真實而非虛妄這也是法性的異名或說「諸法實性」「諸法實相」或如心經所說「諸法空相」也有說「諸法空性」還有說「虛空性」「平等性」「無分別性」這些都是法性的異名都可以上面所講的法性本義而說明其義因為平常所見聞思想到的種種法都有所對待有所限制不能成立為普遍無限永久不變性不能達到平等無分別故必須達到一切都不可得的法空才是一切法真實遍常如此的平等性

3 法性之增義

上來雖說有眾多異名但其本義仍是遍一切法永恆不變的空性然有些經論中說到的法性或其異名則義或有增如辨法法性論所說的法與法性以生死涅槃相對生死名法涅槃名法性也就是雜染清淨相對清淨法名法性則具有種種清淨功德故其論廣說轉依的種種功德名為法性其意義則與法性本義有增了

復次真如即法性起信論分真如門和生滅門依生滅門明一切雜染法依真如門明一切清淨法故真如不但為一切法平等體且為一切清淨法的大乘自體亦與空性本義有增又如「諸法實相」若從本義上講諸法一切無相遍一切法之無二無分別相為實相但有的地方亦說諸法實相無相無不相如法華經云『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本末究竟等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則諸法實相不唯無相而且具足一切相無不顯現亦是法性之增義法性之增義雖皆不離本義但今此法性空慧學中所講則揀除增義專就本義而說

乙 空慧

1 空慧之名義

前面所說的法性就是一切法的空性所以空慧簡言之也就是通達一切法空的智慧空慧可有淺深如依聽聞經教所得者是空聞慧依之思惟推究而得勝解者是空思慧依修止觀相應而得證入一切法空的智慧則是空修慧此中通達一切法空的智慧正指證入法空的空慧這空慧或分為「生空」「法空」的二空慧或於生法二空後加「空空」——以生法之空本來即空非勉強使之空故名空空——為三空慧或分「所取空」「能取空」「能所俱空」「境空」「心空」「心境皆空」也就是三空或說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都不外是將一切法分之為二為三或為十六十八二十法雖有多而空則一這能了解通達一切法畢竟是空的智慧就是空慧本義亦即此處所講的空慧

平常所說的摩訶般若就是照見一切法徹底是空的智慧蓋於一切法徹底的究竟的觀察一下皆無所得如心經說『以無所得故』即入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此徹底無所得的智慧就是空慧窮究一切法到徹底並無什麼底以無底故都無所得此如平常起心動念若迴光返照予以仔細徹底的觀察便不可得『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知』——如水中撈月再三撈摝畢竟皆空一無所得又如遠視陽燄有種種相近視則無於一切法上反復研究徹底觀察皆畢竟無所得這了知畢竟無所得的即是空慧由此空慧乃能通達一切法空性故法性須以空慧而通達

2 空慧之異名

空慧也有很多異名如「二無我慧」即人無我和法無我明了一切眾生無主宰自體一切法無自性實體故一切眾生和一切法之我體皆無也就是了達人法均空的空慧又「無分別智」是能通達諸法無分別性的智慧也就是空慧此無分別慧主要在證入一切法性空畢竟無所得才是真正的無分別慧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根本無分別智而加行無分別智不過是能引發根本智的智慧後得無分別智則是證得根本智後所引起來的一種智慧可說是具足種種善能分別觀察諸法相的智慧所謂『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故真正證入一切法根本性的無分別智慧才是真正的空慧三解脫門中的「空解脫」也是空慧以忍可空故於空得解脫故就名空解脫或名空勝解由聞說諸法空的教理思惟抉擇引生了解法空的空勝解如許多經論中所說的空觀即是觀一切法空相的觀慧觀有尋求伺察之義即尋求伺察一切法空的智慧或說「中觀」也就是空觀又如「空見」見即見解無論聞慧勝解慧觀行慧上法空的見解都名空見見又是最明利的照見證入一切法空時極為明利的智慧也叫空見此中講到的異名或者較狹只是空慧的一分也有些則是空慧全部

3 空慧之貶義

向來經論中也有些貶斥不足於空慧的如惡取空見即於空見上加了限制惡取對善取而言善取是正當的取之不當不善巧於空見中成了惡取即貶斥於空慧了又如偏空慧經論中彈斥二乘偏見於空未見中道法華喻為「眇一目」涅槃則謂「見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不見常樂我淨見其空不見不空」這都是貶空慧偏而不圓的意思還有不符事理毫無意義毫無效果的世間都斥為空想即觀想空想也是就空慧一分而貶斥先簡別這些空慧的貶義以明這些都是現在所講空慧所不取的

丙 法性空慧學

欲明法性必宗空慧宗空慧而明法性的學說即名法性空慧學在前面釋空慧中亦已說明法性之必宗空慧了蓋無論說一切法研究一切法證明一切法要是不達到最究竟最澈底的解決確定終是不能夠停止的但若達澈底一切法都畢竟要歸到空無所得如現代一般研究科學者將一切萬物分析研究其研究結果說為原子但還是不能澈底久而久之便覺到原子也還是不究竟可破壞的遂將以前研究的結論消失所以若求一切法的普遍永久澈底性必須達到一切法空唯了達一切法空的智慧乃能遍一切法去澈底觀察若不得此慧則不能澈底見到遍一切法的永恆不變性故法性須以空慧為宗從一切法上觀察都是空的空慧說明遍一切法之澈底性故叫法性空慧宗講明此種學理的經論名曰法性空慧學

法性空慧學之範圍包括很多經論就一切世出世法其要點都在說明一切法空引發了達諸法皆空的空慧如各部般若經及宗般若經的諸論即是法性空慧學的經論但論太廣取其可以提綱挈領來說明的如流通最廣的心經便是很能夠代表的從五蘊法上觀照到都是空再於所了達的諸法空相中意等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四諦都無所得成為般若波羅密多依以究竟涅槃證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過文太古簡能從種種方式種種觀察推求以講明諸法都是空的應以中論為代表所以就依中論為代表來說明法性空慧學中論觀法品云『問曰若諸法盡畢竟空無生無滅是名諸法實相者云何入答曰滅我我所著故得一切法空無我慧者名為入』這一段文很可說明能證入法性——諸法實相的須是真正的空慧——空無我故通達法性須以空慧為宗

二 中論在一切佛法中

此言中論即指法性空慧學不過以中論為代表而說此中分二

甲 在教理中

一切佛法之教理可從因緣四諦二諦三性中去概括說明四諦者乃世出世間因果此因果即為因緣法之具體說明第此因緣法要是執為固定實在則成為自然有或計為無因者即非是因緣法了是故若欲澈底明了因緣法則須深明中論的不生滅等八不義若能澈底見因緣法即是成佛換言之見因緣法即見佛法身中論云『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道』所謂見因緣法即見佛之法身及苦集滅道世出世之因果也顧因緣法可見淺見深當有種種差別要之不能見到究竟則不能真見因緣法能完全圓滿見到因緣法者厥為佛陀是故見因緣法即得佛慧見是清淨因緣法即見滅道二諦也必明諸法空理乃能善見因緣法所謂『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因為見苦道即是法寶澈底能見此者即是佛寶依此而修行者即是僧寶由此三寶具足咸以善見因緣法而得之諸法空慧能善見因緣法亦為善見苦乃至成就三寶功德此乃從因緣四諦上的說明

次說世俗諦與第一義諦中論云『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此偈乃明於甚深佛法道理要善能了知二諦於二諦義分別明了即能了達真實究竟法性空慧常依二諦說故於論中作如是釋第一義因言說言說是世俗所以佛說法依二諦以顯明第一義必以言語文字名句詮表故不依世俗不能說第一義由不能說即不能了解第一義不得至解脫涅槃由此甚深佛法皆依此二諦若能分別明了即能知真實究竟法性空慧學即依世間言說以種種方便而顯第一義者此善能運用世俗言說而說明第一義之二諦遍通於一切佛法教理之中

再就三性而說宗喀巴之緣起讚釋上有三性釋『因緣生是依他起執有自性是遍計執離自性執是圓成實』緣起讚者讚中論之八不緣起頌此頌乃龍樹菩薩讚佛善說緣起者也諸經論教典多以三性說明佛法雖中論中說有二諦未說有三性但其義非不具故緣起讚以三性解釋更令明了所謂依他起者乃依因緣而得生起若於依他緣起一一法上執有自性即遍計執非因緣起但世間因緣生法中執自性之遍計執常在一起若離自性執即圓成實亦即涅槃解脫之出世因緣法也此種三性解釋於西藏相傳謂與唯識宗互相敵對然於中國佛法相傳者觀之此與賢首家之解三性既甚相近即與唯識宗亦不衝突如成唯識論云『若執唯識真實有者亦是法執』雖然一切法皆不離識然識亦因緣生法是故執有一點實體者即遍計執須知自性亦無自性所以對待上有處亦可說自性耳在法性空慧學上說明此三種義既顯他特殊之宗旨亦可遍入諸教理中

余嘗著佛法總抉擇談『遣蕩一切遍計執盡即證圓成而了依他』此義謂一切教理中有一部分特別側重破遍計執以說明一切法謂對一切眾生乃至等覺菩薩都有最微細所知障法執未窮故佛說法只要遣蕩破盡遍計執佛說法以盡遣遍計執同時也就說明了世出世間因果法謂沒有決定相的沒有自性的畢竟空此同於心經所謂『以無所得故』般若經云『乃至涅槃亦不可得』說一切佛法側重破遍計執性其餘依他圓成已不須另說因為凡是名相所詮都為世間眾生及菩薩之施設方便未至圓滿佛智於種種法上仍有微細所執故專從遣蕩一切遍計執即善能觀察一切法諸相皆空引發離我我所的空無我慧證圓成實性而了達性畢竟空之依他緣起義此明法性空慧宗之要點特別重在以遣蕩遍計執而說一切法也

乙 在行果中

三乘行果在於了脫生死而證涅槃生死之如何成為生死流轉與如何乃能解脫而證涅槃其要點乃在是否隨逐無明取著於因緣生法執有一個真實體性如中論云『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此「受」字於後代譯為「取」即執取因緣生法各各有實自體由無明執取而造善不善業乃隨煩惱業而流轉生死也解脫即『不受諸因緣是名為涅槃』因不執取因緣法為實不由無明而造善惡業乃獲解脫其不執取因緣法以見諸法畢竟空故謂於五陰等一切法不起執著即於五取蘊不生執取以於因緣法而不執取即見一切法空無我性由是即解脫生死流轉而證涅槃也善觀法空而不起執著乃是了生死證涅槃之最扼要處般若等經論處處明此義此偈已善成立三乘觀行及證出世聖果乃法性空慧學說明行果之宗要所在

復有諸經論講到行果上最重要處在由加行入見道此為出世之交叉點蓋入見道前之煖世第一——四加行位有一分經論謂忍位之下忍——忍即定慧忍可慧與定相應故——印一切境空再進至中忍則印能觀心亦空遞至上忍及世第一則雙印心境俱空(世第一很短乃上忍位最後一剎那)從心境俱空即入於真見道謂一切分別相都不可得引生一切法畢竟空無相之智慧由廣修福慧資糧種種加行引發世第一最後剎那心境俱空之空慧乃得入真見道位但見道分真見道與相見道初證入見道位時於諸法行相都無可得曰真見道至相見道所謂四諦十六行相乃再生起然最要緊者即入真見道乃證出世聖果唯二乘中鈍根者見眾生我空未見法我空耳而二乘利根者亦由見法空而入若大乘初地則決定須見一切法畢竟空無所得才入真見道此關若未通過終住在世間心境未能入大乘聖位之菩薩歡喜地也餘諸經論或從境空心空到俱空次第悟入但扼要者即總明一切法空慧法性空慧宗即注重此總顯一切法畢竟空也

西藏有此傳說「非得真正龍樹空見不能入真見道」龍樹中觀空理原即佛說諸經中法性空慧學之宗旨所在觀因緣生法自性皆空非但初發心至成佛皆不離此尤為入真見道之最要觀行

此義在禪宗有『把斷要津凡聖不通』之句宗下之專提向上世出世間法都不可立都不可得所謂『凡聖情盡體露真常』亦即教下說一切最勝義畢竟皆空也龍樹依世俗言說第一義所以有立有破皆世俗方便提婆謂破如可破故能破言亦無自性唯心言俱寂乃悟第一義空入真見道也第一義空遍於世出世間法體性平等而真見道獨據轉凡成聖之要津能通過此要津者即時轉凡成聖

佛法總抉擇談上亦略講到『若從策發觀行伏斷妄執以言之應以般若宗為最適如建都要塞最便剋敵致果也』法性空慧能摧壞妄執得勝利果此可通三乘行果從初發心乃至究竟其凡聖交叉點即如要塞乃觀一切因緣生法畢竟自性空而得無分別慧也

復次無著菩薩之金剛般若論中曾以金剛杵為喻菩薩慧之最要者乃是根本無分別智亦為由世第一而入真見道之空慧也即摩訶般若之根本所在喻金剛杵者金剛杵有三股五股七股九股之別故其杵皆兩頭頗大中間則細唯一股此義顯示菩薩行果於世第一入真見道前須廣修福慧種種觀行行相寬廣迄真見道後及至佛位圓滿其功德行相亦甚寬廣喻如金剛杵之兩頭然第中心唯以一股貫穿兩頭則喻摩訶般若慧是杵之中心單股此即畢竟空無相慧是從世第一入真見道之要點亦即貫穿凡聖兩頭之中心股也法性空慧學特明一切出世法之大乘行果悉皆不離諸法空性其扼要之顯示尤在世第一入真見道之畢竟空慧

三 中論在龍樹諸論中

龍樹菩薩即新譯之龍猛菩薩其生平見鳩摩羅什所譯龍樹菩薩傳又付法藏因緣傳等其生卒年代種種傳說不一如各家印度佛教史乘之記載茲不詳述要之為一般佛教史上所公認佛滅五六百年後一創興或繼興大乘佛法之主要人物除法相唯識學外不論若空若密若禪若淨無不奉以為高祖故為藏文系佛教空宗密宗之肝心亦為漢文系佛教淨賢各宗所尊仰之泰斗

華譯龍樹菩薩所著書今就集收於正續藏者以類別之大約可分為宗論部釋經部集經部頌讚部四大綱

甲 宗論之部

中論

中論最為龍樹菩薩發揮大乘佛法宗要之所在亦為中國三論與天台所本及西藏各派所崇重但其論本五百頌在華譯無單本分見三釋論頌文義旨從同而字句增減詳略非一

十二門論
姚秦鳩摩羅什一卷

此論乃中觀論之提要為中國三論宗所宗三論之一頌釋皆出龍樹華譯有而藏譯無甚簡切可貴

壹輸盧迦論
後魏瞿曇流支譯
不及一卷
六十頌如理論
宋施護譯
不及一卷
大乘二十頌論
宋施護譯
不及一卷
大乘破有論
宋施護譯
不及一卷

此四論皆中論支分前二種亦為藏文所有而破有論似為二十頌釋論惟亦題龍樹菩薩造其『以無心故亦無有法』等句頗含唯識義聞藏文所傳六論中有一七十空性論為華譯所無

迴諍論
後魏毘目智仙瞿曇流支譯
一卷

此論為龍猛立論之方法論前中論等皆用此立論方法而立之言辯此為中論師特有之論式與後清辨等用因明量式者不同此論西藏亦有別有方便心論一卷後魏吉迦夜譯亦題龍樹菩薩造然傳因明論者謂此係世親菩薩造考內容亦以世親造為當

菩提資糧論釋
隋達摩笈多譯
六卷

此論頌本龍樹造釋論比丘自在作此論頌與藏傳寶鬘論隱約相近而前後不次廣略不勻或為另一論或為釋者傳者所變亂未可斷定而說菩薩修十度行及三十相福因等與前中論等專辨於理異

菩提心離相論
宋施護譯
一卷

此論乃密宗部經偈所作論為漢文系藏文系密宗均所重視之要典另有宋法天譯菩提心觀釋與此相近密宗復有唐潛真撰之菩提心義及蓮華戒菩薩造宋施護譯之廣釋菩提心論

十八空論
陳真諦譯
一卷
釋摩訶衍論
姚秦筏提摩多譯
十卷

此二論雖亦題龍樹菩薩造及釋然察十八空論內容有談菴摩羅識等唯識義者殊不類龍猛之論但為真諦所譯頗堪信或世親以下論師所作誤題為龍樹造而釋摩訶衍論乃係釋起信論者雖為日本東密所崇取而內容龐雜大抵斷為偽書並且所謂姚秦筏提摩多之譯師有無其人皆在可疑之列

乙 釋經之部

大智度論
姚秦鳩摩羅什譯
一百卷

此為大乘論中與瑜伽師地並列二大論之一中國亦有以三論宗之三論加此一論曰四論宗者若天台宗極崇重之依大品般若——大般若經第二會詳釋諸法而辯其實相乃為龍樹廣明法相之大論西藏無此故雖崇中論空義而於辨法相則不得不取現觀俱舍及瑜伽等漢藏應互補充者此亦其一唯此論詳第一品已三十七卷第二品以下僅提大意譯者云直譯將十倍於是故其論義已多出譯人之所糅變且依經漫談玄要似亦難為條段

十住毘婆娑論
姚秦鳩摩羅什譯
十七卷

毘婆娑論即釋論之義此論當係釋華嚴十地品者然未牒經文頌釋散漫第十七卷僅釋初地二地故譯全亦非五六十卷不成但精要之義不多所詳在念佛往生淨土及十善業道為淨土宗判餘道為難行淨土道為易行之所本故日本之淨土各宗頗重之

丙 集經之部

福蓋正行所集經
宋日稱等譯
十二卷

此為採集經文組成故不名論而名經內容大抵為勸世間人行善修福之導俗書或從寶鬘頌意集經義曼衍以成

菩提行經
宋天息災譯

此在藏譯乃寂天菩薩造頌及釋之菩提行論華譯題為經集及係龍樹集頌不知因何致誤如此且考其內容般若度頌頗多與唯識師爭辯處可決為後期中觀師若寂天等造非龍猛本

丁 頌讚之部

為禪陀伽王說法要偈
劉宋求那跋陀那譯
不及一卷
勸發諸王要偈
劉宋僧伽跋摩譯
不及一卷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唐義淨譯
同上

此三為一本三譯以唐譯為簡明乃一首勸一親友國王信佛行善之長詩亦近於從寶鬘論五品中離出之一品

讚法界頌
宋施護譯
廣大發願頌
同上
十二禮讚阿彌陀佛文
禪那崛多別譯

此三為讚法讚佛及發願偈之可唱誦者讚法界頌或即藏傳之讚般若頌此讚頌如造論釋之亦可為論本之頌

華譯龍猛菩薩所著書略備於是此四部門中除去其可疑者及重譯者計宗論十前七是研究之空性而第八是立論之方法第九第十明成滿菩提之資糧或方便故可云前八為般若而後二為方便般若方便和合而大乘解行備計釋經二智度詳法相而十住弘淨土設能將智度所辨法相整理而條貫之未嘗不可成為摩訶般若對法藏也計集經一可為菩薩涉俗利世之敷化計頌讚四一為政治領袖所當吟味三為大乘行者或淨土行者應常涵詠合計之得十七種以編成一龍猛菩薩叢書足為總持大乘真俗二諦法門矣

龍樹諸論顯以究明空性之前七論為宗本而最要者則唯中論以十二門論為中論之簡略而其餘壹輸盧迦等更不過中論之支分故龍樹學可代表法性空慧學中論又可代表龍樹學也

四 中論在印度諸釋中

依據羅什三藏所傳其時印度的中論釋有數十種之多不但佛教學者即一般普通的學問家都得要研究羅什在相傳上有其一貫的世系它即是第六代所以中論傳來中國很早且是正統的嫡傳中論盛行印度時注述雖多現在只就可以查考研究到的來講分為六條

甲 提婆諸論

提婆有的譯為聖天提婆譯天聖天猶云聖者提婆乃是對它的尊稱他是龍樹第一傳的大弟子鳩摩羅什即由提婆相傳而來中國的三論龍樹提婆二者並重羅什為第六代即由提婆等起西藏所傳於龍樹提婆稱為聖父子都是一樣的崇重但提婆所著論中無中論注釋——也許印度有過總觀華譯提婆菩薩所著書除菩薩本生鬘論非其著書外餘有百論及大乘廣百論釋百論原是頌文羅什譯為散文論中夾註有「修妬路」之句即為本頌婆藪開士釋從僧肇序文看來婆藪即天親也有傳非唯識宗之天親因同名者甚多廣百論釋頌即原頌釋為護法菩薩著這兩種根本就是百論頌因有二釋分為二本另有百字論破外道小乘四宗論破外道小乘涅槃論都很短不過是百論支流除此之外有大丈夫論就是說菩薩如何廣行布施施捨內外諸財精進修諸波羅密多所以考起來提婆論之譯傳中國者根本論只有百論與大丈夫論二種其餘皆是百論的支義廣百論窮般若智境大丈夫論滿菩提心行則於修慧修福皆已具足圓滿故從前五論以修慧後一論以修福即堪為悲智雙運之菩薩成福慧兩足之世尊就百論說乃破邪計執而明諸法空性與中論宗旨一貫也就是申明中論義也可說中論為體百論為用以中論義破外道一切邪執所以百論也是以中論為基本

乙 中論梵志青目釋

中論即華譯所傳者本頌為龍樹造散文梵志青目釋梵志即婆羅門可見當時學者多研究中論羅什說他所釋能得龍樹本意不過文句稍有缺漏羅什譯時曾予以添補聞西藏所傳龍猛自釋之無畏論與此論相近但梵志青目釋譯傳中國很早而中論傳入西藏很遲大概是西藏誤傳青目釋為龍樹的自釋中論青目釋素為中國講習中論共同引用的通依本尤為三論宗立宗的根本所依

丙 順中論義入般若法門

此論題龍勝菩薩造無著菩薩釋翻譯很早在北朝元魏時菩提流支就譯傳中國了雖云無著釋但不是依照頌文別釋只是取中論義順義發揮而入般若法門的龍勝在嘉祥大師的考證就是龍樹因龍勝與後譯的龍猛意思相近這是諸釋論中的較早者順中論義釋得很堅固鋒利與龍樹論一樣有什麼妄想分別都能降伏使當下冰消瓦解

丁 大乘中觀論釋

為印度安慧菩薩造在中國翻譯較遲係宋惟淨共法護等譯安慧比清辨早乃唯識師中較與中觀論相近者然亦猶如護法菩薩之釋聖天廣百論或不為中觀論師所重故西藏不傳但足以代表中論的一派思想

戊 般若燈論釋

中國所傳亦即解釋中論五百頌的由此知中論亦名般若燈論釋題分別明菩薩造考分別明即奘譯清辨分別即辨明即清也此為印度後期與唯識論師互相辨難的中觀論師也是中論中重要的一派這論是唐朝波羅頗密多羅譯共十五卷因為譯文不甚明晰中國很少講授和研究聞在西藏所傳的還要詳盡些

己 入中論

西藏所傳還有佛護論及月稱的顯句論而靜命靜賢諸論師的釋論亦不傳除佛護餘師都在清辨之後都是與唯識論互相辯論的月稱的入中論現在法尊比丘已在翻譯以中論看來是取中論義而不是解釋中論頌的是另造的一部論解釋菩薩十地猶之十住毘婆沙在講六地時以中論義廣為發揮在西藏雖也傳有龍樹本頌和釋論但講中觀見者都特重月稱入中論義故此論也是中觀宗——一大派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論釋雖沒有詳釋本頌觀入中論的題義即知其能入中論之深義了

以上印度各釋論在中國還以鳩摩羅什所傳青目釋為根本正如西藏所傳視為龍樹自釋一樣論中有一段明造論因緣云『佛滅度後後五百歲像法中人根轉鈍深著諸法求十二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決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這是針對一切有部的所執和小乘部派中互相爭執而說的『聞大乘法中說畢竟空不知何因緣故空即生見疑若都畢竟空云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如是則無世諦第一義諦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生種種過』聞到大乘的空義不知其所以空便生執見和疑惑以為一切都空云何有善惡報應的世俗諦既無世俗諦也就沒有第一義諦豈不一切都斷滅了嗎另外還有取著決定的空相起偏執空見的方廣道人有這執有著空的偏見故於畢竟空義不能明了生起種種的過失成為常見和斷見龍樹菩薩為雙破有無二邊見故造此中論這是說明龍樹造論的本旨很重要的一段因此研究中論雖不可不及印度諸釋而研究印度諸釋尤須明此龍樹造論的本旨方不為後代諍論所迷亂

五 中論在中國諸宗中

甲 三論宗

中國的由羅什三藏所傳始有三論宗和四論宗在歷史上說三論宗算是最早當時羅什翻譯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時即與學者講習展轉相授成為後來的三論宗但當時尚無明顯的三論宗派相傳這要到梁武帝時的攝山僧朗法師專弘三論才明顯的建立為宗直溯淵源當推羅什三藏及其門下的僧肇僧叡二師

僧肇沒有三論的著述也不傳其是專講三論者不過他很能得三論意而自造論發揮為後來講究三論宗的所推崇他著的論內分三篇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與寶藏論考係他人造故不列入以上三篇為其真著都很能得般若經意正是以中論意發揮般若的著述物不遷論的物即是因緣生法不遷即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八不中道義不真空不真乃虛假義謂假名即空般若是無分別慧非吾人心思口議之所謂知普照一切無知不知相可得故名無知這些都是依般若中論義正明法性空慧的還有肇作的百論序也是三論宗所推崇的主要文獻

僧叡著有中論序其釋中論題曰『以中為名者照其實也以論為稱者盡其言也』又『大智釋論之淵博十二門論觀之精詣百論治外以閑邪斯論祛內以流滯』照之於心為中觀言之於口為中論中即中道實相這是嘉祥大師對於序的解釋故斯序亦為三論宗所推重因此序中說有四論便為後來立四論宗的濫觴四論即加大智度論為四但在唐朝均正法師所傳有於三論外別加成實論為四論宗的但此是為後來三論宗所破的成實師因羅什後三論隱沒不彰有專弘成實論者謂成實即等於三論三乘同明空理三論為略成實論為廣合為四論宗實即成實宗後來為攝山法師——高麗人——所破師秉關內宗義廣為發揮而破成實判其為小乘非大乘論不足與大乘三論妙理相比在三論中說以空故能成諸法凡有所執皆是虛妄廣用即假即中的空義而破斥因此成實論在攝山後大家都公認為小乘宗了攝山法師再傳下去就是嘉祥大師

嘉祥以寺得名寺在浙江紹興師原名吉藏著有三論疏流傳後世——唐季失傳清季始由日本取回——真是盛弘三論的一位大師他遠秉羅什三藏和僧肇僧叡近紹攝山大師故三論宗的確立在這時才完備宗義在破邪顯正先破外道次破小乘三破有所得大乘對於外道只破其執——凡外之戒善禪定法亦收之其他諸執皆破而收之因為大小乘理原即佛說但不了其意便起執見若破其執即是究竟佛法是故遍破一切執遍申一切義一切執無不破一切義無不申所以各部派的執見遂被破除而義無不彰它在教法上只分大小二乘於大乘中不再分權實漸頓因大小乘的境佛說應機有別而大乘並無什麼差別然又說三種法輪——根本法論華嚴從本起末阿含等攝末歸本法華涅槃則頗與天台賢首家相近除專弘三論外更弘法華維摩他講中百論每部都講數十次以上實是中國法性空慧學中的一位主要論師

乙 天台宗

此宗對百論和十二門論頗少講到多用中論和大智度論但中論已包含百論十二門論故與僧叡之四論宗相近論重大智度經重法華涅槃般若著述中所引以大智度論文為最多對中論義也有特別發揮的地方如立四教三觀中論也是其根據故推崇龍樹菩薩為第一代高祖本中論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假名亦名中道義』一偈開為四教初句為藏教次句為通教三句為別教四句為圓教但並不是呆定的看法又可為四教的三觀如觀因緣生法要由分析故空是藏教析空觀當體即空是通教體空觀空中有無量假名相因果差別名別教從即空即假所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的中道實相」是圓教或依此偈明次第三觀或以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一偈總講為圓教的三觀故此頌為天台宗的根本要義其講般若經注重分為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謂三乘同證般若空如金剛經云『三乘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見淺者即見共般若空義見深者則見即空即假即中為大乘之不共般若故判般若經為通別圓教見淺者即通教見深者即別圓教空即因緣有無量差別重重無盡不可思議即是不共中道故中論亦為天台宗的根本

丙 華嚴宗

此宗最根本的法界觀第一是真空絕相觀明一切法畢竟不可得諸法究竟真空離一切相亦多依中論發揮其義又在所立的五教中講空始教時明一切皆空以破法相每引中百論文有的地方也說龍樹空義可通終教頓教圓教但後來傳龍樹空義者只能通空始教又賢首所傳的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其中有這樣一段

『大原寺翻經中天竺三藏法師地婆訶羅唐言日照說云近代中天竺那蘭陀寺同時有二大德論師一名戒賢一名智光並神解超倫聲高五印六師稽顙異部歸依大乘學人之仰如日月天竺獨步軌範成規遂各守一宗互為矛盾戒賢論師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依深密等經瑜伽等論明法相大乘廣分名數用三教開宗顯自所依為真了義佛初於鹿園轉四諦小乘法輪雖說人空翻諸外道然於緣生定說實有第二時中雖依遍計所執而說諸法自性皆空翻彼小乘然於依他圓成猶未說有第三時中就大乘正理具說三性三無性等方為盡理是故於因緣生法初時唯說有則墮有邊次說於空則墮空邊既各墮邊俱非了義後時俱說所執性空餘二唯有契會中道方為了義是故依此所說判般若等經多說空宗是第二教攝非為了義此依解深密經判也

智光論師遠承文殊龍樹近稟青目清辨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顯無相大乘廣辨真空亦以三教開宗顯自所依真為了義謂佛初鹿園為諸小根轉於四諦小乘法輪說心境俱有次於第二時為中根說法相大乘境空心有即唯識義等以根猶劣故未能令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說於第三時方為上根說此無相大乘顯心境俱空平等一味為真了義又初則為破外道自性等故說因緣生法決定是有次則為破小乘實有說此緣生但是假有以恐彼怖畏真空故猶存有而接引之第三方就究竟大乘說此緣生即是性空平等一相此亦是入法之漸次也則依此說判法相大乘有所得等為第二教非了義也此三教次第智光法師般若燈論釋中引大乘玅智經所說是故依此教理般若等經是真了義餘法相名數是方便說耳

玄奘三藏傳智光是戒賢的學徒也許是戒賢故後別弘三論或許是另有一個同名的沒有詳考戒賢傳深密三時智光傳般若三時二家三時教的相比賢首於所分五教的始教中說法相為分始教三論為空始教都是始教但對此二種三時也有持平的解釋謂二種了義依義理深入上以空宗所說為優以教法具備上則法相所說較善云

丁 唯識宗

此宗在中國的相傳上不但沒有違拒龍樹學且都是承受其義的在講明勝義時也都說一切法空無自相無著天親護法諸論師有中論或百論釋並依空義而發揮唯識不過護法戒賢與清辨則有互相諍論的地方

六 中論八不緣起偈

八不緣起偈是中論五百頌開首的兩偈是龍樹菩薩用來讚佛的能說這八不緣起的必定是最善能滅除一切戲論的他是誰就是偉大的佛陀佛陀是這八不緣起的善說者所以我——龍樹要至誠恭敬地向他稽首頂禮在文句上看這是論前的讚佛偈但其依之以讚佛的是所善說的八不緣起法這法就是全論的宗旨所在以下二十七品所說的無非是分別廣明緣起的八不義給這八不義以詳細的解說罷了所以這八不偈就是全論的大意和總綱要研究法性空慧學的人必先好好研究它現在就分作幾段來講明

甲 列舉論文

中論在中國沒有龍樹本頌的單譯本只有散見於三種釋論中的但諸釋論對這八不偈所用的文句多少有點出入為要考究明白先把諸譯異文列舉出來鳩摩羅什譯的中論青目釋之八不偈云『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安慧中觀論釋本中將第一句倒裝作『不滅亦不生』第三句謂『不一不種種』他把『異』字叫做『種種』而第四句他把『出』字換作『去』字譯為『不來亦不去』再考清辨的般若燈論釋第一句和中觀論釋一樣的倒裝作『不滅亦不起』同時他又把『生』字改作『起』字了第三四兩句和中觀論釋同作『不一不種種不來亦不去』還有青目釋中能說是因緣的『因緣』二字在其他兩種釋本都是「緣起」

這些用字的不同從簡單的字義上說是沒有出入的如從沒有而成為有叫「生起」從一據點範圍中向外進發叫「出去」這「生」與「起」「出」與「去」不但字義相同而且常是連在一起用的別「異」就是「種種」因「種種」不一彼此別「異」所以「異」和「種種」的意義也是沒有差別的

乙 釋義特點

各部釋論中對這八不偈義的解說各有特點今且摘要一談

第一中論青目釋對這八不偈分作兩重來解說徵理一切緣起法的因果是一呢是異呢因中是先有果呢是先無果呢是從自體生呢是從他生呢或是從自他共生呢這樣從種種方面去推求他的生相結果都不能成立所以一切諸法都是「不生」的依生說滅有生才有滅現在生既是無滅也當然不可得所以是「不滅」明白了這不生不滅的道理那不常不斷不來不出不一不異的意義也就可以推知了可是有一種人雖信受不生不滅的道理卻別作或常或斷的計執所以須再明白說「不常不斷」來破斥如是因別有執一執異執來執出者論中就各對其計度執著重重破斥說明緣起的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出是總指全部論文不外就是說此八不緣起義

就事譬如一粒穀子它是因緣所生的緣起法這穀子是什麼時候從無而有——生起的呢我們向上推就是推到劫初也終求不出穀子從無而有——生起的第一顆就是現代科學家研究生物的起源還是一樣的得不到結果現前的穀子當然是從穀種生但穀種還有能生的穀種如是展轉推求其最初一種穀從何而生是無法解答的由此科學家只能說是從他世界飛來的但這只是轉個彎並不是得到解決因為他世界的穀子又是從何而生的呢用化學的方法從化學原素中去種種化合要找出生物來但終究是無所得於是仍只可說為生物起源不可知或隨著一般愚人們也只好說是上帝造的了我們若不承認這妄計的上帝來創造只有相信這穀子本是「不生」同時穀也是不滅的假使劫初以來的穀子是滅了我們還有每日作米飯吃的穀子嗎以後它還是要繼續流轉下去所以不但過去現在不滅未來還是永遠不滅的若說不滅這穀子便是常了嗎穀子抽芽的時候已不是原樣的一粒穀種的時候由芽還要抽莖長葉開花乃再結許多穀子它不是永遠的一顆穀子怎麼可說它是常呢但是那芽還是那穀的芽果都還是穀的莖它們都是穀的延續所以是不斷的若說不斷就是一那麼穀芽應該就是穀種如是抽的枝長的葉開的花都應不可得但芽是芽乃至花是花便不是一若說不一則異則芽還是穀之芽果亦然種穀種絕不會得瓜的果可見還是不異的穀芽自穀種中現起的不同樹外的鳥來樹上所以不來洞中有蛇所以說蛇從洞出把穀子打破怎樣也找不出芽花在裏面所以也不是從穀出的印度人和中國人一樣的多數吃米現在就這大家天天接觸到的最現實又最平凡的一粒穀子遍尋它的生出諸相都不可得都沒有決定的生相等可以安立所以這顆穀子就是八不的穀子

由這穀子的一件事為例我們就應該依之以觀察一切的事從眼前的桌椅器具屋舍林園乃至大地虛空再反觀到自己身根心念的起滅當下推求其生皆不可得研究中論的人須在現前世界身心上注意觀察久久純熟自能引發空慧這樣學習才能當下得到受用所以青目拈出這最平凡的穀子為例來說明八不緣起義是很切要的

第二中觀論釋安慧論師在這部論釋中是以唯識的三性義來講的所以他解說八不謂就依他起的世俗諦說能表——表現亦即變現——識中得有所表現的緣起生滅等所以在不離於識的範疇中可有某法之因緣生剎那滅乃至斷去的意義可得如果在這緣起法上執有離識以外的決定實法而去分別計執是生是滅等這是遍計性了遍計所執法是無體的在這無體的遍計執上一切生去的相皆不可得的譬如龜毛兔角它根本就是沒有又怎麼可以說有龜毛生龜毛滅乃至兔角來兔角去呢所以是「不滅亦不生」乃至「不來亦不去」的有了這遍計執則對於依他起法不能明了如果破除了這個遍計妄執則於世俗緣起自能顯明而同時亦獲證勝義圓成了這純粹依唯識理解說的八不義簡括的說就是依他可有遍計則無

第三般若燈論釋清辨論師在這裏面分為總別二義來解釋就總義說在世俗諦上一切緣起法是可以安立有生常等的但在勝義諦的佛智境界上則生滅等義皆不可得故說八不又約別義說在勝義諦上說不滅不生不一不異在世俗諦上說不斷不常在真俗二諦上俱說不來不去雖有後面的分別說在清辨全論的宗旨是在總義中世俗諦上可有生滅等勝義諦則不可得故說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就這對於八不的解釋中我們便可以窺見各釋論全部的宗旨了如中觀論釋是依於唯識三性義所以都是說遍計無依他有般若燈論釋則都是說勝義空而世俗有

對這八不偈其他還有很多種的論釋可惜在中國都沒有譯傳現在翻譯中的月稱論師入中論也沒有專釋這八不義的地方但就是其論文看來他很注重說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之道理和緣起無自性義這就是他的宗義所在所以我們也就可以引用來解說這偈頌一切緣起法都是無自性的則無自他對立所以不從自生他生當然也不是自他共生更不是無因而生的那麼就是不生了如是不滅不常不斷等皆可推知了

丙 文義抉擇

1 論文抉擇

諸釋文句的同異假使不關義理的我們現在不再問它但中論青目釋的「不生亦不滅」餘二釋皆移置「不滅」在前面這在般若燈論釋中還有提出問難的解答謂滅生等無一定之次序先後循環無端故先說不滅假使先說生而後說滅則就以生為始起為顯示沒有始終的觀念所以先說不滅考之藏文的佛護中觀論釋及月稱顯句論亦都作如此說而佛護說之尤詳則清辨亦是承襲於佛護之說了不過就後面的論文看來接著這八不偈的就是「諸法不自生」等明不生之偈頌這八不既然是全論的綱要那麼論中先說不生八不偈中亦仍以不生在前比較適當所以就龍樹本論上說應以不生在前就循環無端上說不滅在前亦無不可

「因緣」與「緣起」是翻譯名詞不同的關係大凡古譯都作「因緣」如十二緣起之譯作「十二因緣」是在名義上應以緣起的義理比較充足因緣只能指因緣起則雙括因果此中「能說是因緣」的因緣乃明種種因果義所以應以「緣起」二字為宜又考藏譯論頌都以能說是緣起句為頌之首句而華譯則移置在後此係華梵文法不同義無差異

2 釋義抉擇

在前面提及的幾部釋論中安慧是就依他有遍計無來解釋的清辨是就世俗有勝義無來說的就龍樹論頌以觀之都不免有點拘泥因為龍樹的頌意是很圓活的並不須一規定的方式來說明所以都不及青目釋的直觀身心世界一切緣起法而說來得透澈清楚而青目徵理釋中統指後面二十七品都是廣釋這義的這八不義就遍在全論那麼月稱以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的道理來解說八不義其所依就是龍樹本頌中的文句所以也就可以包括在青目的徵理釋中了至其就事釋就現前的事指點使我們當下妄執冰消而心境明徹更是切要從前武則天一日在金鑾殿請問賢首國師的法界觀義國師就以殿前的一隻金獅子為題材而廣為發揮六相十玄的法界觀義隨拈一法皆為法界無事不可以說明舉一穀以說明八不義亦復如是這對上根利智的人甚至可以不用言說只舉一粒穀子給他看就可以當下徹了所以這種八不緣起觀是我們研究學習的人最好的方法

賢首國師的十二門論宗致義記裏也有一段說緣起的文雖不是直接解釋八不義的但說義非常精要和中論義也很相順現在且把它引錄來這裏『謂諸法起無不從緣從緣有故必無自性由無自性所以從緣緣有性無更無二法但約緣有萬差名為俗諦約無性一味名為真諦是故於一緣起二理不雜名為二諦緣起無二雙離兩邊名為中道』

至於我從前抉擇過的六種緣起義所謂六大緣起業感緣起無明緣起空慧緣起——即真如或法性緣起賴耶緣起法界緣起中論的緣起義自屬於空性緣起或無明緣起但二十六品兼明業感緣起而賢首的解說可通於法界緣起了

七 中論前二十五品

中論相傳有五百頌分二十七品然中國所傳者不滿五百頌僅四百六七十頌而所傳之五百頌二十七品藏文本亦符此數則中國頌數之不足或由譯者約束攝收而減少或梵文原係舉其概數耶頌文之二十七品概分前二十五品與後二品為兩大段落以前二十五品與後二品其所明義顯然大有區別焉

各釋論上亦明白指出中國所傳中論謂前二十五品是以摩訶衍法入第一義後二品別以聲聞法入第一義現在就大段落上將前二十五品攝為一類提要而說但舉中論為代表以說明法性空慧學故不能於中論各品文義逐為解釋於前二十五品分三節說之

甲 列品名

二十五品名題依中論為破因緣品第一破去來品第二破六情品第三破五陰品第四破六種品第五破染染者品第六觀三相品第七破作作者品第八破本住品第九破然可然品第十破本際品第十一破苦品第十二破行品第十三破合品第十四觀有無品第十五觀縛解品第十六觀業品第十七觀法品第十八觀時品第十九觀因果品第二十觀成壞品第二十一觀如來品第二十二觀顛倒品第二十三觀四諦品第二十四觀涅槃品第二十五斯為中論之二十五品名目於字面觀察多分甚為明瞭然亦有須於字面各為說明者如破六情之六情二字為古譯後來譯為六根文內敘六情對六塵生六識是包括十二處十八界而言也五陰即五蘊乃無不熟知者此譯六種即後譯六大——地或六界界者界別種者種別故六種即六界染染者上一染字為煩惱染者為眾生觀三相即有為法生滅之三相或云生作作者作即作業作者謂能造業之眾生本住在論文內是指神我而言執有本來常住的精神自我是此所破然可然者前面計有作作者舉然可然為喻故逐破之本際指眾生生死之原始其餘破苦等字面易解勿繁贅述觀成壞非唯指世界成壞而言即得非得及理之成立不成立亦皆攝此中

乙 釋文義

先提古釋中國古來之中論解說中且說三論宗集大成之嘉祥疏略提其要於此二十五品對品名上欲窺出段落與條理甚是不易如於各品題表面觀察可以看出前十四品用破十五品起用觀從字面上可說為前十四品為破斥後十一品為觀照然與實際文義不合且就字面亦不一定如前十四品中第七品亦名觀三相也此以摩訶衍入第一義之前二十五品實際都是以中觀方法遍種種法推察下去畢竟不能成立畢竟空無所得故觀即是破觀破可為悟他——凡夫外道小乘有所得大乘言亦可為自心中有種種執見用此觀破起觀察時遍於自他心中之所執所立推求到究竟都不可得同時亦即為破了是故不能以觀破而分更加觀察終覓不出次序條理因為以中觀之觀法一氣觀到底遍觀一切法遍破一切執原不能決定分析其次序出來但三論宗師專講中論由羅什相傳迄嘉祥之解釋大概分有如斯之系統

破因緣至觀業之前十七品破人法明實相人者有情眾生之謂法者諸法也謂前十七品破所執之人我法我以明達諸法實相也中者照其實也觀照都是不可得故空然苟有一人焉於空又生空執則此空又不空矣破人法者如染即煩惱作即造業及破六種五陰六情等是為破法破染者作者及本住為破人故云破人法而明實相也此前十七品又分兩周從破因緣至觀三相為破人法第一周以觀三相已盡破有為無為不可得也第一周遍已利根者了達人法不可得即明實相鈍根者雖歷一周復起執著與法空相抗故又須後十品歷觀第二周前七品至觀三相品以觀人法俱空故至第八品起作作者計謂佛法常言作業受報今亦被破甯不謗業果而成斷滅見耶此必不然故須第二周再破人法而明實相隨根之利鈍分為二周之破焉

復次第十八觀法品則為觀法實相以明得益由前已歷二周迄第十八觀法品總觀諸法實相獲證三乘聖果之利益後七品則為再破執明實相從中觀法觀一切法本一氣呵成利智者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萬由第一周了達後品品亦爾如覺知一星之火是熱即知世界之火皆熱觀此一法空即知一切法皆空此又須再破執明實相者就最鈍根言因於前觀法上尚不能得益故再起執為令無再疑滯乃再破執破到究竟令明實相也另一解者謂前十七品破凡情上——外凡內凡——一切執破已十八品得益而證聖果然於聖智境上尚有微細疑執如云「初地不知二地事」等故深破之破盡微細所執乃明究竟實相此據嘉祥疏所分之條理略可明其綱要焉

次出今解嘉祥於所觀人法不分層次從初觀到底皆明實相與中論之義甚相契合今別出新解乃依所觀法上而分出其條理耳由此於二十五品乃得較詳細之次第謂以前二品為作觀方式即能觀方法用何方式而作中觀其觀一切法之基本方式即彼因緣去來之二品也破因緣是觀因緣生法總別觀因緣所緣增上緣等生果義去來亦曰三去謂已去未去去時今破因緣與破緣起義相同即破因果也基本在明此彼不可得以平常能起一種分別構成思想施設名相其根本條件在有彼此因緣生果謂從彼因緣得生此果必先有此彼對待關係乃有生滅先有此彼成立才得生起分別思想建立起名想彼此方式即論理學最基本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謂此是此矛盾律謂此非彼排中律謂定無彼此之中間此彼不立則分別無從生起何有思想名相可立又如新論理學辯證法從「動」上明若有時間先後形式雖無空間此彼相對然可有先後相對此彼不可得機械邏輯已不成立若動亦無動則前後不可得由是辯證法難成立想名之範疇不有分別自然無起故特以此二品為作觀方式破因緣品正明此彼不可得亦借先後不可得為助破去來品正明先後不可得也借此彼不可得為助使分別無從生起真是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

在中論文上可舉例而談『果不從緣生不從非緣生以果無有故緣非緣亦無』若用符號表示則果為「此」緣則為「彼」借先後不可得而明此彼之不可得果從緣生為緣中先有果耶先無果耶若緣先有果此果即不須再生若緣中先無果則緣果無關無關果之緣則無異非緣矣亦如水土為生花木之緣虛空則為非緣設此水土之緣中本無花木關係則等同虛空非緣緣尚不可生況非緣可生耶以此果無從得有故對果而說之彼緣亦不可得對緣所說非緣自更不可得也

復次先後不可得如去來品云『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去作「動」講去如何有已去則既已過去豈再有去未去則尚未去何能有去苟言去時有去且詢去時謂何若云已去未去之間則已去未去且無可得如何更有已去未去間的去時更借助於此彼而破先後時尚有種種方式由「去者」「去處」「去法」而有去例觀察「飛鳥向虛空去」去者待去法去處而有而去法去處亦待去者而有去法去處未有故去者不得有去者不有故去法去處亦不得有以此為作觀方式遍觀一切法自然畢竟空無所得故其餘各品均以此二品為作觀方式

前明甚深空觀後二十三品明所觀事理初觀世間法第三品至第十七品此中又先觀世出世通法如俱舍先言界品根品之所依通法也六情五陰六種乃有情世間器世間之所依即三乘聖者亦依根塵諸法以中觀方式觀察世出世間所依之六情等此彼不可得先後亦不可得由是沒有分別可以生起遑言由分別而起執著

次觀世間生死法謂惑業苦同俱舍論煩惱品業品生死品此中先依惑業苦別觀又先觀惑第六品染即煩惱或無明等染者謂眾生由煩惱流轉更從生煩惱境上詳審即第七觀三相也次觀業者即破作作者乃至破然可然三品一一觀破後觀苦即破本際至破行三品先明眾生生死無始固非上帝等造進觀苦苦者及生老病死等行此彼先後不可得故何能有「苦」

次釋惑苦餘疑計惑由染染者染境合起故再破合觀有無者有且本不有何有對有之無則起惑之境都不可得十六縛解品是釋苦餘疑無縛縛者故亦無解脫所謂『諸行生滅相不縛亦不解眾生如先說不縛亦不解』觀業品疑一切空豈不壞業故說頌曰『雖空亦不斷雖有亦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雖空不斷故業果亦不失也以上觀世間法竟

前二十五品已講作觀方式之第一二品及所觀事理中第一觀世間法之第三至第十七品今講第二觀出世法共有八品此又分二觀世出世通法即十八品至二十一品是也此分三段總觀所觀諸法即十八品是以總觀所觀諸法故名「觀法品」品中大意即觀諸法無我但頌文與釋論都講到佛有時說我有時說無我而諸法實相則非我非無我論中更不許以說我為方便說無我為實在因此進明諸法實相乃說一切實一切不實亦實亦不實非實非不實的四句料簡皆是就眾生根機不同的施設如上根利智的人觀一切法於名相分別中畢竟不可得而通達實相即一切實下根鈍智的人任聞何法俱於名相分別上執為究竟如執我執無我執唯識執空執無自性都是不實以這些只是名相分別上的概說澈底不可定執故說一切不實於中根人分別解說一分是實一分是不實如三性遍計執是無依他起圓成實是有或說俗諦是有真諦皆空名言是有自性皆空的種種而已經通達諸法實相者則非實非不實亦無須說但為對破亦實亦不實故說非實非不實故觀法明實相其所明之實相心言寂滅惟證相應決非名相分別所能詮表沒有可講一句理而執為究竟的如論頌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即明此理此中『寂滅如涅槃』一語釋論謂就聲聞共知的涅槃而明諸法的寂滅相故說如涅槃其實寂滅相即是涅槃因此於觀法品中通達諸法實相即證出世聖果——涅槃

再觀能觀方法前面講最初二品——因緣品去來品乃作觀方式——能觀方法在此又有第十九觀時品和第二十觀因果品仍是說明斯意所謂觀時即說明無過現未時對過去說有未來現在對現在說有過去未來對未來說有過去現在展轉推求時相皆不可得故論頌云『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澈底觀察此彼物相不能成立何況過現的時相先後時相不能成立何況此彼物相第二十觀因果品是從此彼不可得的能觀方法再作澈底的觀察如頌云『若果定有性因為何所生若果定無性因為何所生』是故執有性無此彼相可得執無性更無此彼相可得

合觀能所觀法即第二十觀成壞品蓋一切法或有情世間或器世間或雜染或清淨或世俗或勝義或能詮或所詮皆有成立相破壞相即在一切名言道理亦於因明有破有立然以此品澈底觀察破立成壞俱不可得只在方便解說上可以容許耳若執有究竟決定相則不可立立本無故破無所破等於無破故一切能觀方法與所觀法義都沒有在名相分別上可以執取為定實的東西如頌云『若法性空者則無有成壞若性不空者亦無有成壞』於一切法執有執空成壞破立俱不能得所以依中論的觀法施設種種言詮唯在自悟悟他方便至於諸法實相必須言——名相心——分別俱寂乃能契證

觀出世法中第二觀出世涅槃法有二十二到二十五之四品亦分為二觀人如不如二十二觀如來品和二十三觀顛倒品是即觀一切有情如如相應於實相者名曰如來不能如如相應於實相者即是顛倒於無常顛倒為常常顛倒為無常無我顛倒為我我顛倒為無我等便名顛倒眾生若澈底觀察則如來無決定相顛倒亦無顛倒相可得如頌云『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如來無有性世間亦無性』一切法無性平等故如來與顛倒亦平等如觀顛倒品有頌云『有倒不生倒無倒不生倒倒者不生倒不倒亦不倒』有倒既然固有則不再生無倒既畢竟無亦不能生倒者乃眾生以有倒故名倒者倒無故倒者無倒者且無何能生倒若不倒則便是不倒又向何處找倒故澈底觀察諸法實相中如來及顛倒皆不可得

觀法相無相即二十四觀四諦品與二十五觀涅槃品觀法謂於一切法作種種分析觀者即四諦法四諦中的滅諦本即無相涅槃但對苦道三諦而言故亦即是法相觀涅槃即是觀究竟寂滅的無相法以此相無相觀世出世間諸法乃佛法中最普遍的觀察如阿毘達磨名對法即對觀四諦對向涅槃遍觀一切法此二品亦遍觀了一切法但與阿毘達磨不同彼觀四諦法相涅槃無相此則以畢竟空義觀世間法畢竟空涅槃亦畢竟空如頌云『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涅槃世間之實際全無差別都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非名想分別之所安立

前二十五品今已略講明種種方便言辭究竟皆明實相論有頌云『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觀察一切法到究竟即是寂滅無戲論的實相不隨名分別而轉但也不離名相分別以名相分別在自悟悟他上的方便功用極大若定排斥名相分別如默然無語外道謂不能超過一切則磚頭瓦塊從不曾言語豈不更超過他講到這裏我記起一件事光緒年間我在慈溪西方寺閱藏經有位昱山禪師也在那裏同閱他比我先去後離開不間斷的閱了七八年整部藏經順看倒看了好幾遍出家前學問原很好出了家又專閱藏經不作他事閱藏心得錄稿一櫃得益當然很深後來專看肇論百論覺到究竟要成立一能夠破一切而不為一切所破的決定理終立不牢因此常常煩悶有一天散步到門外放生池邊見一烏龜欲從池壁爬出將爬上壁便跌下去再跌再爬再爬再跌但終爬不上石砌的池壁當時他見了忽然打破積年的疑悶便作了一首偈『休烏龜休想爬上壁名想分別非無功畢竟不能得真實』後面兩句於佛法二諦義已雙方顧及如烏龜陸行亦可水游亦可爬上斜坡亦可入洞藏身亦可想爬上直壁則萬不可能所以名想分別自悟悟他皆有功能如於此中計執有個究竟實在的東西而皆不可得諸法實相唯心契證在此種意義上三論宗便轉入禪宗分別到究竟而超出分別趣於實證而印度後期空論師如清辨等則未得入實證只執「勝義空」為究竟執此理解又不能斷疑欲問彌勒既問不到還想保留色身以待後來再問此是住名相分別中取著空解者的困難但也莫說他沒有功用因為初學人初步信仰諸佛菩薩繼之廣集福慧資糧發起加行其次乃由最勝加行趣入無分別真見道所以龍樹說「空」為「無生」的初門學中觀論須先得諸法皆空的勝解廣集福慧資糧這與印度的中觀師和密宗觀想法所傳在西藏者相近在中國唐後的一般禪宗者將一切的福慧方便忽略廢棄成為守黑空狂不能引發最勝加行便不能入於真見道比如剛才講的昱山禪師經過閱藏多年滿腹見解後才覺到畢竟無何可立始將錄選之稿——曾編錄他燒剩的數篇曰毗陵集載海潮音——完全燒掉到普陀閉關住茅蓬專擬向上又二十年印光法師也稱嘆為是現代於禪宗真有得者我亦贈詩云「人在永嘉天目間點紅塵亦不相關三年牧得牛純白清笛一聲芳草閑」他所以能如是因為他曾將藏經橫看過去豎看過來看了七穿八透始得知「畢竟不能得真實」超然悟入同時又知名相分別功非無也今中論二十五品已講完持此主旨研究觀察對於全論文義自能頭頭是道的明顯了

八 中論後二品

這後二品就是觀十二因緣品和觀邪見品釋論有兩種相傳的解說不同清辨論師傳前二十五品是就勝義諦觀察世出世間法的後二品是就世俗諦觀察世出世間法的所以觀十二緣起「此有故彼有」「無明滅則行滅」破人我邪見及斷常等執於五蘊法中破人我見上常無常邊無邊等執中國相傳的青目釋則謂前二十五品依摩訶衍法入第一義後二品是以聲聞法入第一義二說雖俱可通但清辨所說只適其自處時代以清辨時大乘盛行所對辯者為唯識等能直從龍樹造論時代看則當大乘初興小乘尚盛之際前二十五品乃就聲聞所執法上破顯大乘空義悟入實相後二品亦兼明聲聞乘法示不違反佛聲聞法謂就大乘勝義雖是如彼至佛法中三乘共通的聲聞法我龍樹也隨順奉持闡揚所以兼明聲聞乘法華傳中論很早距龍樹菩薩造論的年代不久正得造論本義所以在觀十二因緣一品說無明業感緣起與還滅全就三乘共義上講也正是常途所說的流轉與還滅並不談空理說業等是無明所造故論頌云『無明者所造智者所不為以是事滅故是事則不生』由無明煩惱發業招感生死輪迴以智慧照破無明則業果不生這是第二十六品義

第二十七品全品都在破依神我而起的過去是常非常等未來有邊無邊等邪見執神我在過去有無或未來有無故起邪見不說法空亦不說法無我只依五蘊說人我空如最後一頌云『一切法空故世間常等見何處於何時誰起是諸見』釋云『上已聲聞法破今大乘法空無人無法不應生諸見』在這段解釋上涉及一大問題相傳印度的中觀論師清辨說大乘破法我執明法空聲聞只破人我明生空此理原非清辨一人作如是說許多大乘經論亦如此但在佛護月稱的解釋聲聞乘真見人我空亦必見法空若不見法空即不能真見我空入見道在此諍論上以華傳的中論看來還是順清辨之說的然在中國天台賢首等教義上說聲聞有愚法和不愚法兩種愚法聲聞唯見我空於法雖未明空亦不執實於五蘊十八界等法中覓不到人我即證人我空而斷發業的無明煩惱獲證聖果至不愚法聲聞以利根故亦明法空因見種種法空法尚不可得何況法上所起之人我故聲聞人可有此二所以龍樹菩薩講般若有三乘共及大乘不共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三乘雖同證空義亦唯利根聲聞證人無我亦見法空故與鈍根未證法空不同此三乘同證者名共般若至於深達諸法實相非空非不空的般若則非二乘所得即在利根聲聞亦仍不能得到在此種意義上講聲聞乘有證法空一分人但仍未能破除微細法執所見法空亦僅明緣起非自然有——無自性——的空義僅破法執中的粗法執如執諸法實有自性等進至無自性性無我性勝義性空性乃至涅槃等登地菩薩亦猶有此微細法執就是於一切法不能完全如實如量了知稍有增損便存謬執此微細執即所知障一切分別習氣皆是微細法執由此義判別起來聲聞人或有見法空斷粗法執而證聖果亦有未見法空證聖果的清辨所說必大乘人乃證法空而破法執以通達諸法實相空不空義及破微細法執言亦皆可貫通這是中論後二品文中所有的意義

九 中國佛學之特點

現在所講的法性空慧學與中國佛學有特殊關係以是從法相唯識學法界圓覺學相對的意義上分立來講故大乘分此三宗是依中國佛學特點的需要而說所謂中國佛學並非中國獨創而建立異於釋迦牟尼的學理蓋一切佛法皆以釋迦牟尼所說為根本不過因流傳的時代與區域有機緣的差殊或在某一時代某一區域某部分人對佛法某一分義生起好樂並給予特別發揮依此以融會貫通而說明一切佛法即成為特殊的風尚而宗派亦由茲產生佛法傳來中國甚早機緣不一且中國固有的文化思想深厚南北又異風氣依之作特殊的發揮故就中國佛學的特點需三宗分立現在從中國佛學一般趨向上提出兩個特點來說

甲 總持

中國佛學很注重統攝總持一切法的統持如在佛法中的聲聞法上重破我執破我是常是一故析為生滅的五蘊六大這正是從消極方面對有情所執的我加以分析的破除乃至最後則歸於一切寂滅的涅槃大乘明一切法皆空或者究竟寂滅不可得的實相卻沒有明積極的統持法但在中國各宗佛學的趨勢上看來則昌盛的各宗皆說統持如天台始終心要云『中諦統一切法』明一切法無非中道實相故中道實相是統持一切法的『一色一香莫非中道隨拈一法皆為法界』就以現前的一念心來說『介爾念起具足三千性相即空假中』一念如此念念如此一色一心各即全法界念念都能統攝一切法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小而毛孔大而剎海乃至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眾生和佛菩薩種種差別皆在一念心中更無外求華嚴玄談云『大哉真界萬法資始統包空有全該色心』真界即一真法界總統一切六祖壇經云『自性能生萬法本不生滅動搖本來清淨』禪宗常說『若欠一法不名法身若餘一法亦不名法身』唯識以『阿賴耶為所知依為法身因』阿賴耶識能攝一切法楞伽說『如來藏為善不善因』如來藏能統持一切法以上所說皆就中國佛學一般趨勢上注重發揮的總持義來加以扼要的說明

我從前講圓覺經時曾作一文名唯識圓覺宗內分三科法有我空宗一切皆空宗唯識圓覺宗初明聲聞乘法次明大乘空法三以法相唯識及法界圓覺合為一宗於破除人我法我執的深空中從不可思議智境上進明總持一切法義所以或說「中道實相」「法界」「法身」「佛性」「如來藏」「阿賴耶」都非單說空亦非單明有隨舉一名即可總包空有為一切法總持不注重於發揮總持義之各宗則皆不旋踵而衰歇後來教下只存天台賢首慈恩三家乃其明證蓋中國向為有統持性有積極性之偉大民族與長時分散而未脫離之印度人及局偏自守之緬藏人等民性相異非大統持不足以饜其情古往如斯則今後亦可推知矣

乙 融會

中國佛學的第二個特點就是融會自古以來凡能在中國盛行的佛法必定能夠融貫會通絕不是那偏執邊見局守宗義者所說的能夠博得多數人信奉的所以在中國的佛學中對於空有的融會是處處可見的如天台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卷第九說『龍樹天親內鑒冷然外適時宜各施權巧而人師偏解學者苟執遂興矢石各保一邊大乖聖道也』他指出了後代論師——人師——的偏執空有互相排斥乖違諸佛菩薩的聖智道理他融會了龍樹天親諸大論師的應機巧說空有互成

又如賢首國師的十二門論宗致義記裏對融會空有說得很多其中有很簡要的一段說『由緣起法緣有真空有二義故極相順謂冥合如一舉體全攝極相違謂各互相害全奪永盡若不相奪永盡無以舉體全收是故極違即極順也龍樹無著就極順門故無相破清辨護法據極違門故須相破違順無礙故方是緣起』清辨與護法雖如水火的不相容明暗的不共存說真空則畢竟只是真空要破斥唯識說緣有則畢竟只是緣有要破斥皆空互相違害但上推到龍樹和無著則舉緣有即全攝真空舉真空即全攝緣有空與有是冥合無二融然一致的清辨護法之所以必欲相違者因空有之學流傳已久學者多所偏執不能體會冥合如一的意趣若不相違相奪則不能顯出「舉體全收」的勝義所以「極違即極順也」這是賢首國師很扼要的融會說

在慈恩宗方面據慈恩傳所說玄奘法師在印度的時候曾造有「會宗論」融會空有的道理可惜原本是梵文沒有譯傳來中國但就奘法師的翻譯事業看來他不但譯了深密唯識諸經論同時還翻譯很多般若經并廣百掌珍等論所以玄奘三藏本人對於一切大乘教理是融貫會通的在慈恩宗中表現這融會思想最明顯的是繼承玄奘的窺基法師在他所作之大乘法苑義林章中說『攝法歸無為主故言一切法皆如也攝法歸有為主故言諸法唯識攝法歸簡擇主故言一切皆般若』基師的意思謂維摩等經的說一切法如深密等經的說諸法唯識般若等經說的一切法空不過是所宗所重的有所不同其境同是一切諸法其果同是究竟菩提無所差別的所以慈恩宗師對一切大乘法也是沒有偏執而融貫會通的

在中國的三論宗專講中門論外扼要的有嘉祥吉藏法師的二諦章也有融會空有而歸不二中道義的如云『妄有為俗即空為真有空為俗不二為真二不二為俗非二不二為真妄有固然是世俗假說分別空與有也是世俗進而連那有名言相的「二不二」還是世俗的要超絕一切意想名言的非二不二中道才是真實的這非二不二換句話說就是「非空不空」所以中國的三論宗也并不執定「空」的一言為究竟而是融會貫通的

如果作一種決定相的固執在龍樹義中都是要破斥的就是執著一切「皆空」中論也予破斥如破行品頌云『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唯識破惡取空正是承受龍樹的這種破空執假使有人定執無自性中論也要破斥如破有無品云『有若不成者無云何可成因有有法故有壞名為無若能人見有見自性他性如是則不見佛法真實義』在中論的本義上是什麼名相都不可定執的若一定執諸法皆空那末你是不是依諸法說空呢若諸法是空且無諸法還要說什麼空若諸法不空又何可妄說是空所以「諸法皆空」的一句話根本就不能成立進一步說你所講的「空」是不是有決定相如果沒有那你的「空」字只是有音無義的了如果有決定相則「空」就成為一種固定不變的東西是有而不是空了所以重重推究都是不能成立的空義既然如是無自性義也是一樣因為決定要有那有自性才可以對待成立無自性現在既沒有有自性那無自性當然也不能成立了清辨說勝義空如果是破執的方便固無不可成立之理如果定執勝義是空而排斥餘說則仍為中論所破掌珍論頌云『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這是清辨成立他那勝義空的一首頌我今可以依之另說一個頌而成立相反的意義云『世俗有為有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真實如虛空』緣生如幻可有可空一字不用易僅不實如空華句稍易二字便成有矣又依勝義或世俗說有為無為空有亦可依有為或無為說勝義世俗有空例云有為故勝義世俗有云云無為故勝義世俗空云云亦均有其理或盡翻之說勝義故有為無為有世俗故有為無為空有為故勝義世俗空無為故勝義世俗有縱橫逆順如六龍舞欲從何執其倒正頭尾

在中論的本義上如果固執一義為定實無不遭破故對唯識之賴耶緣起以及其餘法性緣起如來藏緣起等義亦無不破所以說是畢竟空要是為自悟悟他從無所執中應機所宜方便施設則或說唯識或說法空或說無性都可成為當機的法益上如釋尊文殊彌勒乃至西天東土各宗大師的說法都是聖智為依善相機宜不被名言所拘局令眾生各得其益故其所說不論是唯識是皆空都是善可成立的若相諒時唯識可云所破惡取空乃撥無業果斷滅空中觀派既於世俗有或假名有善成世出世間因果則非所破所立唯事有乃因緣所生如幻事但明無離識之實境非立有離境之實識對世間妄執說為有於出世勝義仍空也中觀可云所破自性有乃執法各定有自性既為緣生幻事則非所破所立勝義空乃第一義智境不壞世出世俗事有則互容無害矣所以在自悟悟他的究竟上是一無法可以執為定實的若在自悟悟他的方便上一切善巧說法都可令當機得益建立名言迨到如智者大師說的「人師偏解學者局執遂興矢石各保一邊」的時代那都是後代末師為顯自宗的特色以去他宗映奪掩蔽而已如佛滅一千一百年間如唯識盛而中觀隱為揭隱去蔽清辨等起而作破顯之說這也是有利益的再後的學者無病呻吟遂墮部派的諍執我們現在應該融貫會通而棄宗派的偏見

龍樹的空義原是融會的如中論云『問曰汝謂受空故受者空則定有空耶答曰不然何以故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共(空不空)不共——(非空非不空)叵說但以假名說諸法空則不應說不空空不空非空不空亦不應說但以假名說如是正觀思惟諸法實相中不應以諸難為難何以故寂滅相中無「常」「無常」等四寂滅相中無「邊」「無邊」等四空尚不受何況有四種』於一切諸法空不可說不空不可說空不空不可說非空不空也不可說究竟真實上都是不可說的但是為自悟悟他方便則一切皆可假說在這意義上說假使偏執於空根本是不明白而且違反了龍樹學的龍樹學是融會貫通的他對各種大乘法都不曾排斥而一切容許發揮的如破有論說『世間無實從分別起此分別故分別心生由此心為因即有身生以此心故即有諸法以無心故亦無有身以無心故亦無諸法』又如大智度論說『意識有二種念念滅念念相續為意根』在這些文字中不但容有唯識的理論而且很留待著發揮唯識的意趣正如賢首說的「舉體全攝」一切都可以融攝於中的顯然與後代空論師必斥唯識者不同大乘本來是有多門方便的可是經後代諸師的互相排斥每使一分的教義廢棄初期的小乘佛教因部執紛諍而衰微後代印度的大乘佛教也由這種現象而日趨衰亡

中國佛教的第二特點就是融會我們不但要融會華傳的各宗各派就是對全世界各區域各時期所流行的佛法都應該予以融貫會通這才符合世界佛學的宗旨

十 龍樹中觀與今之判攝

甲 龍樹中觀之圓活無滯

龍樹的本論是圓活無滯的正如古禪師所說之「水面葫蘆」一樣磕著便動觸著便轉抓不著把柄的茲表示之

由諸法都是「緣起」的故諸法都是無性由了知無性故悟入空理由悟空故便可證得聖果證聖之極便是如來由眾生不順如來智故便成顛倒由顛倒故起惑造業由惑業故招感生死由生死流轉故而緣起相續從緣起到生死再回到緣起成為一個轉轉相通的連環所以龍樹中觀是最圓活的於中若執無自性則連無自性也空不可得若定執空則不悟入實相獲證聖果細研觀法品可知

對這圖表也可作這樣的看法從緣起而無性而悟空而證聖的這四點是法性空慧宗所著重說明的從證聖而如來而顛倒而惑業這四點是法界圓覺宗所側重的從惑業到生死到緣起到無性的這四點是法相唯識宗所偏重的從三宗各自的偏重點看各有差別從諸法全體上看則又都融貫會通的

拿個通俗的例子來說明我從前出國到歐美去從上海出發船是完全向西走的——雖途中有或南或北的曲折但向西的總方向並沒有改變——經南洋到印度——中東入紅海過伊朗土耳其——近東經地中海至歐洲意德諸國復由法乘船經大西洋到美洲再由美洲乘船經太平洋——東極西極——而回到上海因為地球是圓的從上海出發在圓面上向西走結果還是回到上海來這個地球的圓圈在歐洲人以他們自己的立足地假立一個標準向東面看到土耳其伊朗的距離最近叫近東印度遠些叫中東到中國最遠叫遠東向西面看離開歐陸與英倫三島就是大西洋再去就是美洲所以大西洋可以叫近西美洲可以叫遠西而東方和西方的兩極端都在太平洋中間依這個假定的標準就在近東和歐洲與東極和西極之間畫一條直線來分東西兩半球如表

佛法也是這樣從緣起到無性乃至到生死而回復到緣起正如從遠東到近東到歐美而回復到遠東一樣因為佛法有世間法和出世法的區別所以姑以一線假定其界線地球雖有東西兩半球之分但他本身是圓的不能一定劃分的佛法雖有世出世之分但其全體是融通無礙的正如地球之圓一樣龍樹中觀義也正是這樣若說是空則廣有名相分別的假說若執是有則一切固執都要澈底的擊破則又有無都可有的了

乙 學者應注重修己悟他

由上面重重的意義看來研習中觀論的學者應該切實的修己悟他智慧心修己以智慧澈觀身心世界從最切近的身心乃至世間上聖教上的一切世出世法都作透澈的觀察練成功一種空所依傍的中觀慧力不以一法為執著點不留滯於人我勝負的戲論中慈悲心悟他諸法實相都不可說但由慈悲心的激發愍憐眾生由分別愚執行顛倒事生起大鬥爭大殺害所以就在無可說中論種種法以摧破凡外的顛倒現在凡外的顛倒中最熾盛的如機械論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論等由機械唯物論造成多量的殺人武器由辯證唯物論扇動階級的鬥爭他們都要以自己的武器或自己的這一階級去征服其他釀成人類互相殺害的戰亂在這見浪滔天烽煙遍野的人類大浩劫中我們佛教徒應該適合時代環境的需要內而以中觀透視一切外而樹起正法幢摧伏一切邪見挽回人類的慘劫如龍樹的在一切有執熾盛提婆的在外道執熾盛的時地應時而起者然佛的說法本是極深遍的但有時應內法中鈍根者的機宜淺說偏說我們對那執淺執偏的人也應出發於悲心給他祛解揭去餘說映蔽因佛說的種種法門各有其殊勝但對其餘可互為映蔽我們若見某一殊勝過於被映蔽時應力為揭發而墮部派自是非他的狹見樂著辯諍這如中國二三十年前的一般說教者大抵為天台賢首所局對隋唐時的唯識中觀俱舍等皆隱沒所以就盡力倡揚判三乘共教以發揮阿含俱舍等弘揚唯識以復興唐代的慈恩學研究三論並翻譯西藏入中論等以發揚中觀現在映蔽已揭又是應該加以融貫會通的時候了

丙 今以理之實際及三級三宗判攝

實際理地是超名相分別的即自悟悟他的究竟華嚴疏鈔十種可說不可說中的『教法可說證法不可說因法可說果法不可說』等就是這個道理這個自悟悟他究竟的實際理絕不是心言所能擬議只是無分別智和佛果圓覺實證相應的同時也是絕非愚癡無智的默然無言外道所可比擬的但從自悟悟他的方便說必須判攝為三級三宗對於一切佛理才能夠完全顯達出來

在三級中的第一級的五乘共法攝持一切世間善法第二級的三乘共法攝持一切出世的三乘經論也是不可或缺的這二級是共通上級的所以第三級要具備一切世出世諸法都應統攝無餘

第三級為大乘不共法又須分三宗攝之這三宗所明的理性都是平等所得的佛果同是究竟的但由學者的意樂或以某一宗為所專崇對餘者則不應排斥如是於一切大乘經論皆能開顯在殊勝功用上也可各得其方便了

丁 於佛祖應善學其契理契機

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於佛祖應善學其契理應機對釋迦文殊彌勒當然應絕對恭敬尊重不可妄生猜疑以下如馬鳴龍樹無著世親覺音天台玄奘賢首曹溪永明阿底峽宗喀巴等東西古近的這些大祖師都應該遵依學習因為他們都是一代大師都能在一區域一時代之中建立佛法化度眾生所謂「內窮理極外適機宜」者是至於以下各派末師的見解也都可以把它拿來做參考

總之我們對於佛教史上的歷代祖師應該從宗本諸大師的「內窮理極外適機宜」而學習不為後代末師的門庭施設所拘束如是方有抉擇千古之手眼開拓一世之胸襟而同歷代佛祖同一鼻孔出氣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