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乘集菩薩學論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五

念三寶品第十八之四

論曰謂諸菩薩或以因緣遇諸難事正念對治不生驚怖如《般若經》說「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設於惡獸難中不生驚惱亦無怖畏何以故是菩薩即作是念『我當利益諸眾生故一切皆捨若諸惡獸欲噉我者我當施與速得圓滿施波羅蜜願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國土清淨不聞諸惡蟲獸之名』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怨賊難中不生驚惱亦無怖畏何以故是菩薩若己所有皆悉能捐即作是念『若諸怨賊來欲所須我當與之乃至劫取斷我命根身語意業亦無瞋恨速得圓滿戒波羅蜜及得具足忍波羅蜜願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國土清淨不聞如是怨賊之名』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渴乏難中亦無怖畏何以故是菩薩得法利益而無憂惱即作是念『我今當為一切眾生宣說法要斷除渴愛設我此身為渴所逼趣命終者復於後世起大悲心嗟此眾生薄福德故還復生此無水難中令修正行具足勝惠而能圓滿精進波羅蜜多願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國土清淨不聞如是渴乏之名其中眾生具足福德自然而有八功德水』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飢饉難中不生驚怖何以故是菩薩被精進鎧堅固無懈作如是念『今此眾生受飢饉苦深可憐愍願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國土無有飢饉之名所化眾生適悅安隱如忉利天自然快樂一切所欲隨心即現壽命堅固安住寂靜』」

論曰如是所作則能增長廣大福因最上境界亦同[1]清淨經》中所說若以法施不生希望所獲勝報見《深心教戒》經若人不希名聞財利能以法施獲二十種慈心功德一者安住正念二者能生覺悟三者發趣勝道四者任持諸善五者增長惠命六者達出世智七者除貪過失八者除瞋過失九者除癡過失十者魔不得便十一者諸佛加持十二者諸天守護容色光澤十三者非人惡友不得其便十四者善友知識常所愛敬十五者所言真實十六者得無所畏十七者意常悅豫十八者善名流布十九者明記無忘二十者常樂法施此說是名慈心功德又《般若經》云「『復次阿難若聲聞人以聲聞法普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如其所證而為演說悉令獲得阿羅漢果阿難若菩薩摩訶薩能以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句義為一眾生開示演說過前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證阿羅漢所得功德又復於彼諸阿羅漢積集布施持戒功德於意云何是為多不』阿難白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阿難彼福雖多不如菩薩以此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法門為他演說其福勝彼又菩薩摩訶薩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法門能一日中為人分別如是乃至一時一刻一須臾頃善宣說者阿難彼菩薩如是法施不可以聲聞緣覺所有善根而相比喻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故』」又以法施如《妙法蓮華經》偈云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於清淨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除墮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咸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是經復說「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又《月燈經》偈云

「若耆宿請問  欲求於法施
應先謂彼言  我學習不廣
又復作是說  尊者甚聰惠
豈於大德前  而能輒宣說
說時勿倉卒  當擇器非器
既審其機已  不請亦為說
若於大眾中  見諸毀禁者
勿復歎持戒  當歎施等行
若見少欲者  與持戒相應
起於大悲心  讚少欲持戒
得彼勝儔侶  便可讚持戒

論曰如是法師應當澡浴著新淨衣以慈脩身為眾演說一切魔羅不得其便見《[1]海意經》陀羅尼

[2]𭔞(切身)(引)(一)設彌(引)(二)設摩嚩底(三)設彌多設咄嚕(二合)(四)盎酤哩(引)(五)(引)囉𡁠底(六)葛囉(引)(引)(七)(引)踰哩(引)(八)烏朅嚩底(九)烏呼(引)葛野底(十)尾輸(引)馱儞(十一)儞哩摩(二合)(引)(十二)摩羅(引)鉢那曳(引)(十三)烏渴哩(引)(十四)渴嚕(引)誐囉(二合)(引)(十五)鉢囉(二合)薩儞(引)(十六)(引)目契(引)(十七)(引)目契(引)(十八)設曳多(引)儞薩哩嚩(二合)怛囉(二合)誐囉(二合)賀滿馱那(引)(十九)屹哩(二合)(引)多薩哩嚩(二合)波囉鉢囉(二合)(引)禰那(二十)尾目訖多(二合引)(引)囉播(引)(二十一)塞他(二合引)必多(引)沒馱母捺囉(二合引)(二十二)三母捺伽(二合引)底多薩哩嚩(二合)摩囉(二十三)阿都[3]𪏭多鉢捺鉢哩戍𠆙(切身引)(二十四)尾誐蹉底薩哩嚩(二合)(引)囉葛哩摩(二合引)(二十五)

彼說法師以此真言作持誦已處于法座普觀眾會廣運慈心當於己身起醫王想如法藥想於聽法者起病人想於諸如來起正士想於正法眼起久住想由此真言現前施作於正理法如應為說是時周匝百由旬內諸魔天眾悉不能來作諸魔事設諸魔王至法會所亦復不能作諸障難

論曰如是平等法施則能增長大菩提心如《[4]寶篋經》云「文殊師利譬如林木枝葉繁茂皆因四大而得生長文殊師利如是菩薩以種種門集諸善根一切皆攝在菩提心於一切智回向菩提以為增長

論曰若諸菩薩為欲廣大顯示修學佛之境界最初安住正念正知如是則能成就正斷及不放逸謂由發起精進樂欲而於未生惡不善法防護不起於其已生惡不善法則能永斷使令清淨未生善法令其發起已生善法更復增長於不放逸而常安住諸善法中此為根本如《月燈經》偈云

「如我所說諸善法  謂戒聞捨及忍辱
以不放逸為根本  是名善逝最勝財

云何名放逸謂於邪教及惡朋友虛妄推求而得生起如人執持王所飲藥盛滿器中行險滑路當知是人恐怖憂惱何有放逸又《如來祕密經》說「云何不放逸謂能最初調攝諸根眼見色等不取於相不著於好如是乃至意法亦然了知是已皆不取著不生染愛常求出離又於自心善調伏已亦能隨應攝護他心善能息彼煩惱染愛此名不放逸若人信解不放逸法則能隨順諸精進事亦復積集淨信功德由修淨信及不放逸精進法故則能修作正念正知以正念正知故則於一切菩提分法而不壞失若具淨信不放逸精進正念正知者則能勤修深固之法菩薩若於深固法中善了知者則能於有於無如實覺了乃至於世俗諦中說眼等為有」彼經偈云

「常不放逸甘露法  利眾生發菩提心
深固寂靜心亦然  諸樂根本無所取

論曰若能積集諸相應行則於自他增長勝福而說頌曰

「學自他平等  堅固菩提心
對自成於他  展轉無有實
亦猶立彼岸  由此而對待
彼既本來無  我性何所有
若苦不防護  則為苦所著
如是行法者  云何而不護
起邪妄分別  執我以為常
若我本如然  何現有生滅
彼若別有生  為誰修福業
營求於財利  及受諸快樂
現見身衰老  不久而殞滅
復生為孾兒  童子及年少
於剎那時分  速朽而變壞
何處名為身  爪髮皆離散
初識[5]託母胎  生已為孩孺
盛年衰老相  最後為灰燼
此明身自性  分位假安布
畢竟無一塵  形相那久住
又復此身者  不說當自知
為異相所遷  思惟我何有
由分位和合  世俗而顯現
於佛正理中  隨相應所斷
彼若無有識  則不能建立
亦無貪恚癡  云何有功德
餘九種世間  各各有三種
無識與衣等  何能生彼樂
衣不能生樂  當知從因生
若樂生於衣  彼相何曾有
是故正教理  說諸行無常
現證及思惟  由因緣和合
見自己眷屬  云何說有常
於方所推求  無一微塵許
如燃燈油盡  彼油知何往
如是觀察已  剎那不可住
聚集諸眷屬  嚴飾而行列
妄計為我有  於樂他可知
了知彼眾生  無一可積集
自他既有殊  於苦亦無得
如是不相應  彼我何處有
或如自力能  數數而開示
世間諸眾生  多苦常逼切
當起大悲心  為憐愍於彼
善作是觀察  平等而救度
假使入阿鼻  如鵝泛蓮沼
為令諸有情  常處歡喜海
自不樂解脫  救彼常無厭
作是利益已  而不生恃賴
亦無有疲勞  不希於果報
若十方福聚  彼我定獲得
不生嫉妬心  他樂同己想
又復若自他  同修於懺悔
勸請佛世尊  及隨喜福業
作如是迴向  平等無差別
隨其福所施  無盡眾生界
菩薩行是行  則多所饒益
增長大悲心  獲最上安隱
得彼金剛手  及諸佛世尊
常作於護持  群魔咸驚悸
是法王之子  諸天咸讚揚
住菩提心車  善遊履勝道
眾生善修習  息除自他苦
故我無所著  一切皆當捨
若人為愛縛  則苦無窮極
煩惱由之生  損壞徒後悔
[1]若火燒眾生  熾然皆普遍
下至爪分量  於己亦無樂
謂一切我愛  第一之苦本
燒然使無餘  為利諸含識
樂妻子眷屬  畢竟皆棄捐
思惟因緣生  於身亦無愛
諸有具智人  於彼二皆捨
了知身與心  剎那差別起
謂常無有常  離垢本無垢
自得於菩提  彼亦成正覺
不思以世法  而利於眾生
法藥及佛像  如是我當施
以惠自揀擇  所作事相應
攝護於己財  積已而能散
或自身他身  若少苦多苦
如是皆令得  諸上妙快樂
眾生於欲境  防護生障惱
如蛇處窟穴  畢竟令清淨
猶如淨良田  成熟諸稼穡
能除飢熱惱  滿足其福報
若人不遠離  名利及五欲
所說亦無誠  於彼不須怒
彼既失自利  怒之忍何有
於是不生瞋  利他而不斷
善行真實忍  如觀麝有香
己物為他侵  返遭獵者損
以方便思惟  無主宰快樂
自既非受用  彼何無教誨
如是彼佛子  念念除煩惱
了諸根境界  譬若大瘡疱
念彼忿恚者  饒益而開誘
自性離調柔  處苦樂何得
又彼五大種  示之以強名
乃至住有情  皆成於義利
若利生無懈  則不造諸惡
故我勤修習  六界無衰惱
至虛空究竟  及世間邊際
我住利眾生  令智心成熟
身為阿闍[2]  善學離諸苦
不問自力能  何所非防護
若自作苦惱  何因生恐怖
隨自師了知  我慢諸過失
住大悲境界  不貪於果報
常近事修學  平等何有我
見癡狂盲者  行步多錯悞
或墮險道中  自他常憂惱
為尋求彼故  同難而救護
如是行相應  則見大功德
我過失非一  其深如巨海
若自他復造  何由得解脫
若彼善教誡  羞恥諸過咎
常頂受他言  一切皆當學
聞彼冤生怖  慎勿於餘說
彼我心命同  若喜則無恥
諸煩惱冤敵  我獨能鬪戰
若此於心中  損壞無安隱
歸命觀自在  大悲無與等
紺髮簇旋螺  復如鬘垂下
於十方剎土  指端流乳海
救地獄鬼趣  輪回諸極苦
復於善眾生  亦尋聲救護
婆雉阿修羅  得脫彼冤害
極最勝莊嚴  世所未曾覩
愚智諸有情  瞻奉咸忻慶
又復虔信禮  妙吉祥大士
所集正法藏  能利樂世間
無比大醫王  善消諸毒難
施樂及壽命  故我今稽首
無邊苦熱惱  現廣大清泉
令眾悅其心  當除諸渴愛
十方諸世界  各現劫羅波
眾生滿所求  普現青蓮目
無量諸菩薩  稱讚身毛聳
歸命文殊尊  最勝無過上
一切希有菩薩行  結集所有諸功德
自他當獲福無窮  皆作文殊真佛子
書寫此正法  我所有微善
為愍有情故  令增長勝惠
諸法從緣生  緣[1]謝法即滅
我師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A1]第二十五


校注

[0142001] 梵. Gocara-pariśuddhi-sūtra. [0143001] 梵. Sāgaramati-sūtra. [0143002] Tadyatyā, same, samavati, śamitaśatru, aṅkure, manṅkure, mārajite, karāṭe, keyūre, oghavati, ohokayati, viśaṭhanirmale, malāpanaye, okhare, kharograse, grasane, hemukhī, parāṅmukhī, śamitāni sarvagrahabandhanāni, nigṛhītāḥ sar vaparapravādinaḥ, vimuktā mārapāśāḥ, sthāpitā buddhamudrāḥ samudghātitāḥ sarvamārāḥ, acalitapadapariśuddhyā vigacchanti sarvamārakarmāṇi. [0143003] 𪏭【大】梨【明】 [0143004] Ratna-karaṇḍaka-sūtra. [0143005] 託【大】托【明】 [0144001] 若【大】苦【明】 [0144002] 梨【大】黎【明】 [0145001] 謝【大】盡【明】
[A1] 第【CB】[-]【大】
上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