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藏法數卷第八 昆十
三種證相不同(出法華懺儀)謂修習法華三昧於三七日中一心精進有三種證相之不同者盖由所修之人根性之有異也(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一下根證相】謂行人於三七日中獲得戒根清淨就中所證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於三七日中或得靈異好夢或覺諸根明淨四大輕利道心勇發是下品戒根漸淨之相若於三七日內行道坐禪之中忽見光華淨色聞妙香氣及微妙音聲稱讚身心慶恱得法喜樂即是中品戒根淨相若於三七日中身心寂淨或自見其身著淨法服威儀齊整身相端嚴信心開發得法喜樂無所怖畏即是上品戒根淨相如是三品總為下根行者所證之相。
【二中根證相】謂行人於禪定中所得定根清淨就中所證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於坐禪之時忽覺身心澄靜發諸禪定覺觀分明喜樂一心即是下品定根淨相若於坐禪之時身心安定覺出入息長短細微徧身毛孔出入無閡或見自身諸不淨相因發禪定身心快樂寂然正受即是中品定根淨相若於坐禪之時身心安靜緣自五陰之身即覺無常苦空夢幻不實乃至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猶如虛空寂靜無為厭離世間憫念一切即是上品定根淨相此之三品總為中根行者所證之相(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三上根證相】謂行人於禪定中所得慧根清淨就中所證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於行坐念誦之中忽覺身心如雲如影夢幻不實因此覺心則發智慧了達諸法無有障礙於諸經論隨義解釋難問無滯即是下品慧根法相若於行坐誦念之中身心寂然猶如虛空於正慧中面見普賢菩薩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悉現其前於是得大智慧於諸佛所說之法通達妙義說無窮盡即是中品慧根證相若於行坐念誦之中身心豁然清淨入深禪定覺慧分明得無礙總持獲六根清淨開佛知見入菩薩位即是上品慧根證相此之三品總為上根行者所證之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三善根(出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一無貪善根】謂於五欲之境不貪不著不愛不樂此無貪法是善種性能為無量善法根本故名無貪善根(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二無瞋善根】謂於一切眾生不生憤恚不欲損惱此無瞋法是善種性能為無量善法根本故名無瞋善根。
【三無癡善根】謂於一切諸法皆悉明了通達知是善法知是不善法知有罪法知無罪法知應修法知不應修法此無癡法是善種性能為無量善法根本故名無癡善根。
[A1]三樂(出大寶積經)【一天樂】天然自然樂勝身勝故名為天修十善者生於天上而受種種殊勝妙樂故名天樂(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壬+(工/山)]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也)。
【二禪樂】謂修行之人入諸禪定一心清淨萬慮俱寂自然得其禪恱之趣故名禪樂。
【三涅槃樂】梵語涅槃華言滅度謂修行之人既離生死之苦得證涅槃之樂經云生滅滅[A2]已寂滅為樂故名涅槃樂。
三因三果(出瑜伽師地論)【一異熟因異熟果】異世成熟名為異熟謂今世所作善惡之因即感未來世善惡之果是名異熟因異熟果。
【二福因福果】謂布施持戒忍辱為因即感現在及未來世所作種種事業皆得自在之果是名福因福果。
【三智因智果】謂修習一切智慧為因能證三乘及以佛果是名智因智果(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
龍有三患(出諸經要集)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然有此三患也。
【一熱風熱沙患】謂一切龍若遇熱風熱沙著身之時燒皮燒肉及以骨髄即受痛苦故名為患。
【二惡風暴起患】謂一切龍若遇惡風卒暴起時其飾身寶衣自然而失龍身乃現即受苦惱故名為患。
【三畏金翅鳥患】謂一切龍正娛樂時被金翅鳥入于龍宮搏取始生龍子食之即生怖畏故名為患。
三種鬼神魔(出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魔能現諸形相惱亂行人障蔽禪定若不預善分別以[A3]祛除之則使魔得其便身心恐怖有妨精進而道業難成矣。
【一精媚鬼】謂精神變化厭媚於人也以十二時中子鼠丑牛等獸為種種相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及可畏等相惱亂行人各當其時而來善湏別識若多卯時來者必是狐兔之類說其名字精媚即散餘時之來者類此可知呼其名字即皆消滅也。
【二[怡-台+阜]惕鬼】([怡-台+阜]音堆惕音剔)[怡-台+阜]惕即惡夜叉摩訶止觀云拘那含佛末法之時有一比丘好惱亂眾僧為眾𢷤出遂發惡誓常惱坐禪之人此鬼亦作種種形貌或如蟲類緣人頭面鑽[A4]刺之狀或抱持於人或復言說音聲喧閙及作諸獸之形來惱行人應即覺知一心閉目陰而罵之作是言我今識汝汝是閻浮提中食火嗅香等軰喜破戒種我今持戒終不畏汝兼誦戒律以除却之彼鬼即便退去無能惱亂也(梵語夜叉華言勇徤梵語摩訶華言大拘那含梵語具云拘那含牟尼華言金寂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洲)。
【三魔羅鬼】梵語魔羅華言能奪命以能奪行人智慧之命故也此鬼多作三種形相惱亂行人一違情之事即醜色惡聲等可畏五塵及虎狼師子羅剎等類二順情之事即羙色嬌聲可愛五塵及父母等形相之類三非違非順之事即尋常所見五塵等類以上三事或令怖畏或令愛著皆能動亂行人之心而使禪定不得發也(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餓鬼三障(出瑜伽師地論)【一外障】謂此餓鬼常受饑渴皮肉血脉皆悉枯槁頭𩬊髼亂其面黯黑唇口乾焦常以其舌自舐口面慞惶馳走處處求食所到泉池便見其水變成膿血自不欲飲如是等鬼由外障礙飲食是名外障。
【二內障】謂此餓鬼咽或如針口或如炬其腹寬大由此因緣縱得飲食不能噉飲如是等鬼由內障礙飲食是名內障。
【三無障】謂有餓鬼名猛熖鬘雖於飲食無有障礙然隨所飲噉之物皆被燒然變成火炭由此因緣饑渴大苦是名無障。
三惡道(出天台四教儀集註)道即能通之義謂一切眾生造作惡業而生其處故名惡道也。
【一地獄道】謂此處在地之下鐵圍山間有八寒八熱等獄即造作極重惡業眾生墮於此道故名地獄道(八寒者頞浮陀獄泥頼浮陀獄阿吒吒獄阿波波獄咽喉獄欝波羅獄波頭摩獄芬陀利獄也八熱者想獄黑繩獄堆壓獄呌喚獄大呌喚獄燒炙獄火燒炙獄無間獄也)。
【二餓鬼道】餓鬼道有三種一謂罪業極重者積刼不聞漿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間蕩滌膿血糞穢又其次者時或一飽即造作惡業眾生由慳貪故生於此道故名餓鬼道。
【三畜生道】謂披毛戴角鱗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無足水陸空行等即造作惡業眾生由愚癡故生於此道故名畜生道。
三途對三毒(出慈悲水懺)【一火途對瞋忿】火途即地獄道也謂其處受苦眾生常為鑊湯爐炭等熱苦所逼故四解脫經稱為火途盖由眾生無慈悲心常懷瞋忿致感斯報故云火途對瞋忿。
【二刀途對慳貪】刀途即餓鬼道也謂其處受苦眾生常受刀杖驅逼等苦故四解脫經稱為刀途盖由眾生無惠施心常懷慳貪致感斯報故云刀途對慳貪。
【三血途對愚癡】血途即畜生道也謂其處受苦眾生強者伏弱互相吞噉飲血食肉故四解脫經稱為血途盖因眾生無智慧心愚癡不了致感斯報故云血途對愚癡。
三種惡(出成實論)【一惡】惡即背理之謂若殺盜等皆違理造作是名為惡。
【二大惡】謂自殺亦教人殺自慳亦教人慳等是名大惡。
【三惡中惡】謂自恡法亦教人恡法由一人恡法則令多人墮於惡道亦是斷滅佛法是名惡中惡。
三無明(出佛說决定義經)【一癡無明】謂人愚癡暗鈍無所明了而於正法不能生信唯逐邪師邪教妄執倒見是名癡無明。
【二迷無明】謂人昏迷不了惑於五塵等境不能觀察其患及起貪染之心是名迷無明(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三顛無明】謂人無所明了而於正法起邪倒見如常計無常樂計非樂等是名顛無明。
三隨煩惱(出華嚴經隨䟽演義鈔)謂昏煩惱亂之法長時隨逐不捨故名隨煩惱。
【一小隨煩惱】謂忿恨覆惱嫉慳誑謟憍害十種各別而起行位局故是名小隨煩惱。
【二中隨煩惱】謂無慚無愧二種俱生非各別起行通前之忿恨覆惱等唯遍在不善法中是名中隨煩惱。
【三大隨煩惱】謂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散亂不正失念八種得俱生故不可名小染皆遍故不得名中二義既殊故名大隨煩惱。
三顛倒(出宗鏡錄)【一心顛倒】心即根塵相對所起一念之心謂心為群妄之原起惑之始因迷自性清淨之心種種分別起諸顛倒是名心顛倒(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塵者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
【二見顛倒】謂眼是諸見之本由不了外塵之境皆悉虛幻是以妄生執取起諸顛倒是名見顛倒。
【三想顛倒】謂想取六塵之想也由不了六塵過患傷失善根是以妄生緣想起諸顛倒是名想顛倒(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三毒(出法界次第)毒者毒害也謂貪瞋癡皆能破壞出世善心故名毒也。
【一貪毒】引取之心名之為貪若以迷心對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是名貪毒。
【二瞋毒】忿怒之心名之為瞋若以迷心對一切違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瞋毒。
【三癡毒】迷惑之心名之為癡若於一切事理之法無所明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是名癡毒。
三縛(出華嚴孔目)【一貪縛】引取之心名為貪謂眾生於五塵可意之境貪染生著起諸惑業因被纏繫不得解脫故名貪縛(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二瞋縛】忿怒之心名為瞋謂眾生於五塵違意之境忿怒生瞋起諸惑業因被纏縛不得解脫故名瞋縛。
【三癡縛】迷惑之心名為癡謂眾生於一切事理之法無所明了妄生邪見起諸邪行纏綿不息故名癡縛。
三病用三藥(出涅槃經)【一貪病】謂貪愛之心對一切順情之境著欲無厭是為貪病其病當以不淨之觀為藥而對治之令其觀於自他之身一一不淨何所可貪此觀若成比病即去而心寂靜矣。
【二瞋病】謂瞋恚之心對一切違情之境熱惱於懷是為瞋病其病當以慈心之觀為藥而對治之令其觀於一切眾生皆吾眷屬應與其樂何所可瞋此觀若成此病即去而心清凉矣。
【三癡病】謂迷惑之心於一切事理無所明了顛倒妄想是為癡病其病當以因緣之觀為藥而對治之令其知生死輪轉因果相續循環無際何得而離此觀若成此病即去而心明了矣(因緣觀即觀十二因緣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十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病難治(出涅槃經)【一謗大乘】大乘即佛菩薩所乘之法也謂人宿無善種不能信受如來之法而於大乘經典妄生謗毀既無修種之因當受地獄之報如世重病實難治也。
【二五逆罪】逆者違悖天理也謂人於父母當竭力孝養以報其恩而反害之僧之和合得成道業利益於人反離間而破散之諸佛如來出現世間度脫一切眾生所當恭敬供養反傷支體以出其血羅漢出離三界為世福田利益有情所當禮敬反加殺害僧之羯磨為人受戒不一心奉事稟受戒法反以惡言破毀其行如是等人永墮地獄無有出期如世極重之病尤難治也(羅漢梵語具云阿羅漢華言無學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羯磨華言作法)。
【三一闡提】梵語一闡提華言信不具謂此人撥無因果顛倒邪見不信現在未來業報不親善友知識不聽諸佛所說教誡當墮地獄無有出期如世重病終難治也。
三惑(出天台四教儀集註)惑者昏迷不了之義也。
【一見思惑】見即分別也謂意根對法塵起諸邪見故名見惑思即思惟又貪染也謂眼耳鼻舌身五根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而起想著故名思惑此見思惑亦名通惑者通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共斷故也。
【二塵沙惑】塵沙惑者謂眾生見思數多如塵若沙乃他人分上之惑菩薩之行專為化他若令眾生能斷見思之惑於菩薩即是斷塵沙惑而亦名別惑者別在菩薩所斷故也。
【三無明惑】無明惑者謂於一切法無所明了故曰無明此惑乃業識之種子煩惱之根本聲聞緣覺不知其名別在大乘菩薩定慧雙修萬行具足方斷此惑故亦名別惑也。
三障(出涅槃經)障蔽也謂諸眾生被惑業障蔽不見正道善心不能生起故名障也。
【一煩惱障】昏煩之法惱亂心神故名煩惱謂貪欲瞋恚愚癡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煩惱障。
【二業障】業即業行謂由貪瞋癡起身口意造作五無間重惡之業障蔽正道是名業障(五無間業者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也)。
【三報障】報即果報謂由煩惱惑業生在地獄畜生餓鬼諸趣因此障蔽正道是名報障。
三障(出華嚴孔目)【一皮煩惱障】即三界中思惑也謂貪瞋癡等煩惱對外六塵而起如皮在身外故名皮煩惱障(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思惑者於一切法起貪愛心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二肉煩惱障】即三界中見惑也謂斷常有無等見皆屬內心分別如肉在皮內故名肉煩惱障。
【三心煩惱障】即根本無明惑也謂此無明之惑由迷真心逐妄而起故名心煩惱障。
三種重障(出瑜伽大教王經)【一我慢重障】謂我慢貢高邪見執蔽不能下心敬事諸佛菩薩師僧父母及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我慢重障。
【二嫉妬重障】謂妬賢嫉能自是他非見人修善反生嫉妬而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嫉妬重障。
【三貪欲重障】謂多貪多欲懶惰睡眠掉舉破戒下不能學如來正法是名貪欲重障(掉者動也)。
三雜染(出顯揚聖教論)【一煩惱雜染】煩惱雜染者亦名惑雜染謂身見邊見及貪瞋癡等一切煩惱皆能染汙心識令不清淨故也。
【二業雜染】業雜染者謂或因煩惱所生或因煩惱緣助動身口意造作惡業皆能染汙真性令不清淨故也。
【三生雜染】生雜染者亦名苦雜染謂因煩惱及業故生因生故苦即生老病死等苦皆能染汙真性令不清淨故也。
三時無悔(出四教儀集註)三時無悔者謂人造作五逆等罪若於欲作正作作[A5]已三時之中心無改悔者是名上品極惡之業即感地獄之報也(五逆者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也)。
【一加行心時】加行猶方便也謂人欲作惡業之時必先起心方便加行是名加行心時。
【二根本心時】謂人正作惡業時之心也其心决定不可㧞動由此生於加行是名根本心時。
【三後起心時】謂人作惡業[A6]已後復起心緣念往所作事是名後起心時。
欲界三欲(出翻譯名義)【一飲食欲】謂凡夫之人於種種羙味飲食多生貪愛是名飲食欲。
【二睡眠欲】謂凡夫之人心多暗塞不能勤修道業唯躭睡眠是名睡眠欲。
【三[婬-壬+(工/山)]欲】謂一切男女互相貪染起諸欲事是名[婬-壬+(工/山)]欲。
三苦(出析玄記)【一苦苦】謂有漏五陰之身性常逼迫名苦又與苦受相應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二壞苦】謂樂相壞時苦相即至名為壞苦即樂極悲生是也。
【三行苦】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遷流常不安隱故也(四相者生相住相異相滅相也)。
三漏(出法華文句記)漏失也落也謂諸眾生由起惑造業漏落三界生死不能出離也然有因果之分惑業為諸漏之因生死為諸漏之果也。
【一欲漏】謂眾生因欲界見思二惑造作諸業而於欲界不能出離故名欲漏(意根對於法塵而起分別曰見惑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而起貪愛曰思惑)。
【二有漏】因果不亡曰有即色界無色界見思煩惱也謂眾生因此煩惱不能出離色無色界故名有漏。
【三無明漏】無所明了故曰無明即三界癡惑也謂眾生因此無明漏落三界故名無明漏。
三疑(出禪波羅蜜門)禪波羅蜜云以疑覆故於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獲疑雖甚多未必障定今且明障定之疑有三種焉。
【一疑自】疑自者謂疑自身諸根暗鈍罪垢深重非是受道之噐作此自疑禪定不能發生也。
【二疑師】疑師者謂疑受道之師威儀相貌皆不具足自既無道何能教我作此疑慢禪定不能發生也。
【三疑法】疑法者謂疑所受之法非正真之道故不敬信受行既不信受禪定亦不能發生也。
三退屈(出華嚴經隨䟽演義鈔)【一菩提廣大屈】梵語菩提華言道謂聞無上菩提廣大深遠心便退屈是名菩提廣大屈。
【二萬行難修屈】謂聞布施等波羅蜜多修之甚難心便退屈是名萬行難修屈(梵語波羅蜜多華言到彼岸)。
【三轉依難證屈】謂聞轉煩惱依菩提轉生死依涅槃極難可證心便退屈是名轉依難證屈(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三道(出金光明經玄義)道即能通之義謂三道更互相通從煩惱通至業從業通至苦從苦復通至煩惱展轉相通生死不絕故名三道。
【一苦道】苦即生死之苦也謂三界六道眾生生而復死死[A7]已還生故名苦道(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脩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二煩惱道】昏煩之法惱亂心神即見思等惑也謂由此煩惱為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煩惱道。
【三業道】業即身口所作善惡業行也謂由此諸業為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業道。
湯泉三緣(出稽古畧)中天竺國王名迦勝問婆舍斯多尊者曰此苑有泉熱不可探未知何緣所致願為决之尊者曰此為湯泉有三緣所致。
【一神業】謂神不守其道妄作禍福以取饗祀惡業貫盈使其煎灼此泉以償濫祭。
【二鬼業】謂鬼方出罪所遊於人間以餘業力煎灼此泉以償宿債。
【三熱石】謂熱石其色如金其性常炎故其出泉如湯。
三苦對三界(出天台四教儀集註)【一苦苦對欲界】謂三界受生無非是苦欲界諸境逼迫苦中復苦故云苦苦對欲界。
【二壞苦對色界】謂樂壞時苦名為壞苦如色界天受禪味之樂報盡還於五道受生死苦故云壞苦對色界(五道者人道脩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三行苦對無色界】謂雖無苦樂之境任運心有生滅名為行苦如無色界中雖無質礙之色而有漏心識自然是苦故名行苦對無色界。
三千世界(出長阿含經)【一小千世界】謂一日一月繞一須彌山照四天下山腰是四天王天所居山頂是三十三天所居此天之上有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此名一世界如此一千世界一千日月一千須彌山一千四天下一千四天王天一千三十三天一千夜摩天一千兜率天一千樂變化天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梵世天總為第二禪天所覆是名小千世界(梵語須彌華言妙高四天王者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也梵語夜摩華言善時梵語兜率華言知足)。
【二中千世界】謂以一千箇小千世界則成中千世界此中千世界中共有百萬日月百萬須彌山百萬四天下百萬四天王天百萬三十三天百萬夜摩天百萬兜率天百萬樂變化天百萬他化自在天百萬梵世天一千二禪天總為第三禪天所覆是名中千世界。
【三大千世界】謂以一千箇中千世界則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共有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百億四天王天百億三十三天百億夜摩天百億兜率天百億樂變化天百億他化自在天百億梵世天百萬二禪天一千三禪天總為第四禪天所覆是名大千世界(億有四等一以十萬為億二以百萬為億三以千萬為億四以萬萬為億今言百億者則以千萬為億也)。
三世(亦名三際出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世即遷流之義亦隔別之義也。
【一過去世】謂善惡諸行[A8]已起[A9]已生[A10]已轉[A11]已聚集[A12]已出現落謝變滅過去所攝是名過去世。
【二未來世】謂善惡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所攝是名未來世。
【三現在世】謂善惡諸行現起現生現聚集現出現未轉未謝未滅現在所攝是名現在世。
三世業(出大智度論)【一過去世業】謂過去世若意起貪瞋癡等即動身口作諸惡業若意不貪不瞋不癡等即動身口作諸善業善惡之業雖殊皆受現在未來之報是名過去世業。
【二現在世業】謂現在世若意起貪瞋癡等即動身口作諸惡業若意不貪不瞋不癡等即動身口作諸善業善惡之業雖殊皆受未來之報是名現在世業。
【三未來世業】謂未來世必由身口意造作善惡諸業雖不現作望於未來畢竟不無是名未來世業。
三種世間(出大智度論)隔別名世間差名間謂十界假名五陰國土三種一一差別不同故名三種世間(十界者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阿脩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也五陰即眾生身以此身是色受想行識五陰所成故也)。
【一假名世間】(亦名眾生世間)假名者於十界五陰實法上假立名字各各不同是為假名世間(實法者謂十界五陰皆實有也假立名字者謂十界名字非實有也既有十界五陰實法即有十界眾生假名且如人界中各各有身即各各有名字也餘界亦然)。
【二五陰世間】(亦名五眾世間)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十界五陰各各差別故名五陰世間(色即質礙之色受即領納諸塵想即思想行即造作識即分別善惡以此五者陰覆真性皆名為陰)。
【三國土世間】國土者即眾生所依之境界也既有能依之身即有所依之土十界所依各各差別故名國土世間。
三種世間(出華嚴經䟽)【一噐世間】世界如噐名噐世間乃是釋迦如來所化之境即三千世界也(梵語釋迦華言能仁三千即小千中千大千也)。
【二眾生世間】謂五陰和合眾共而生間隔不同故名眾生世間即釋迦如來所化之機眾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三智正覺世間】謂如來具大智慧永離偏邪深能覺了世間出世間法故名智正覺世間即釋迦如來能化之智身也。
噐世間說法有三義(出華嚴經䟽)【一約通力說】約猶依也謂佛以神通力令諸世間無情之物皆能說法故名約通力說。
【二約融通說】謂依報之土正報之身性本融通身既說法土亦能說即一說一切說故名約融通說。
【三約顯理說】謂菩薩觸對諸境皆能了知如對色即顯質礙緣生無常等義觸類成教故名約顯理說。
三才配三世間(出華嚴經隨䟽演義鈔)世間者隔別名世間差名間謂諸法間隔不同也。
【一天配正覺世間】正覺即佛也謂天道廣大包萬象以無餘佛智弘深極十方而普照故以天配正覺世間也。
【二地配噐世間】世界如噐名噐世間謂地有含藏之能亦有負載之義而為世界所依十方世界無邊𠛴土亦為一切有情眾生所依故以地配噐世間也。
【三人配眾生世間】人即六道之一道也謂世間一切有情之類皆名眾生以人與眾生皆有覺知之性故以人配眾生世間也(六道者天道人道脩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三相續(出楞嚴經)【一世界相續】經云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故名世界由眾生於清淨心體一念不覺而起妄明妄明既立空昧相形形則搖動故有風輪執持世界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風金相摩故有大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此之世界同諸眾生業力依空安立而有成壞之刼壞而復成成而復壞終始相續無有斷絕故名世界相續(空昧相形者空即明也昧即暗也明暗互相形影動搖不定故有風輪生也執持世界者金水土三輪皆為所載持也明覺立堅者一念妄明堅執不移故有金輪生也保持國土者謂金體貴重故云保持火光為變化性者謂火能變生為熟變腐為堅等寶明生潤者謂金能生水也火光上蒸者火性炎上水性流下如火蒸物氣汗流下故有水輪含十方界如上所明乃是三輪相生次第若論諸輪持於世界㝡下空輪持於風輪風輪持於水輪水輪持於金輪而不言土者土與金同是堅性故不言也)。
【二眾生相續】謂五陰諸法眾共和合而生名為眾生經云同業相纏合離成化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胎[卯-ㄗ+(ㄗ@、)]濕化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沉生死死生無有斷絕故名眾生相續(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者眾生皆由六根對於六塵同造生死之業故名同業業相纏縛故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別離而死化猶變化謂生死也流愛為種納想為胎者流注也謂識之流愛則為種神之納想則為胎也交遘發生吸引同業者遘遇也謂男女交相遇會情所發生吸嘬導引同業之類而入胎也更相變易者四生受報循業不定也所有受業逐其飛沉者隨其所受業報或升或沉無定趣也)。
【三業果相續】謂眾生有殺盜[婬-壬+(工/山)]三種之業而受其果報故名業果經云汝負我命我還汝債經百千刼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怜汝色經百千刼常在纏縛惟殺盜[婬-壬+(工/山)]三為根本隨業隨報無有窮盡故名業果相續(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二句文義互見如云汝負我命汝還我命我負汝債我還汝債此殺盜二種業果也汝愛我心我怜汝色二句亦應互見如云我愛汝心汝怜我色此[婬-壬+(工/山)]欲業果也)。
三阿僧祇刼(出天台四教儀)梵語阿僧祇刼華言無數時此三僧祇且約釋迦如來脩菩薩道時以論分限也俱舍論問云既云無數何復言三荅曰言無數者顯不可數非無數也(梵語釋迦華言能仁)。
【初阿僧祇】謂如來始從古釋迦佛至尸棄佛值七萬五千佛名初阿僧祇(大論云釋迦文佛先世作瓦師名大光明尓時有佛名釋迦文到瓦師含寄宿瓦師以草座燈明石蜜漿三事奉佛發願云我於當來作佛如今佛名無異故今作佛亦號釋迦文也梵語尸棄又云式棄華言火)。
【二阿僧祇】謂如來次從尸棄佛至然燈佛值七萬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然燈佛者大論云佛初生時身光如燈後至成佛遂名然燈彼時釋迦佛號曰儒童以五莖蓮花獻佛及禮佛足見地汙濕即解鹿皮衣覆之掩泥不足乃解髮覆地令佛蹈而過之佛因記曰汝自此後九十一刼刼號為賢汝當作佛號釋迦文)。
【三阿僧祇】謂如來次從然燈佛至毘婆尸佛值七萬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梵語毘婆尸亦名維衛華言勝觀)。
三時(出南嶽祖師發願文)謂釋迦如來入滅之後其教法住世有此三時不同也。
【一正法時】正猶證也謂如來滅後教法住世人有稟教者即能修行有修行者即能證果是名正法據法住記云佛告阿難我滅度後正法一千年由女人出家减五百年又據善見論云後為比丘尼說八敬法還得一千年又據法苑珠林云天人荅宣律師曰佛錫杖在龍窟中四十年住為如來滅後有飛行羅剎能說十二部經詐為善比丘食諸持戒者為斷此惡故鎮龍窟中復令正法增住四百年是則正法住世總一千四百年(梵語阿難華言慶喜梵語比丘華言乞士八敬法者一尼百嵗禮初夏比丘足二不得罵謗比丘三不得舉比丘過四從僧受具戒五有過從僧懺六半月從僧教誡七依僧三月安居八夏訖從僧自恣法也梵語羅剎華言速疾鬼十二部經者一契經二重頌三諷頌四因緣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論議十自說十一方廣十二授記也)。
【二像法時】像者似也有教有行似正法時故也謂如來滅後教法住世人有稟教即能修行多不能證果是名像法據法住記云佛告阿難我滅度後像法一千年又據法苑珠林云由佛錫杖在龍窟中因緣復令像法增住一千五百年是則像法住世總二千五百年。
【三末法時】謂如來滅後教法垂世人雖有稟教而不能修行證果是名末法據法住記云佛告阿難我滅度後末法一萬年又據法苑珠林云由佛錫杖在龍窟中因緣復令末法增住二萬年是則末法總三萬年。
三際時(出華嚴經䟽并演義鈔)三際時者西域一嵗分為三際即熱時雨時寒時也。
【一熱際時】西域記云從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為熱時也。
【二雨際時】謂從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為雨時也。
【三寒際時】謂從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為寒時也。
三有(出菩薩善戒經并大智度論)三有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眾生各隨所作善惡之業即感善惡之報因果不亡故名為有(六道者天道人道脩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一欲有】謂欲界天人脩羅畜生餓鬼地獄各各隨其業因而受果報故名欲有。
【二色有】謂色界四禪諸天由昔修習有漏禪定報生此天雖離欲界麤染之身而有清淨之色故名色有(四禪諸天者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也)。
【三無色有】謂無色界四空諸天由昔修習有漏禪定報生此天雖無色質為礙而亦隨其所作之因受其果報故名無色有(四空諸天者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也)。
三種有(出大智度論)【一相待有】待即對待之義謂如長短彼此等實無長短亦無彼此以相待故乃有長短等名是則長因短有短因長有彼亦因此此亦因彼東西南北皆亦如是故名相待有。
【二假名有】假即虛假不實也謂如㲲因毛縷而成若無毛縷㲲則何有是知毛縷因緣和合假名為㲲一切眾生四大和合假名為身亦復如是故曰假名有(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三法有】謂一切諸法皆從因緣而生緣合則成緣散則滅本無自性雖無自性非如兔角龜毛有名無實故名法有。
三境(出宗鏡錄)【一性境】性即實之義也謂眼識乃至身識及第八識等所緣色等實境相分不起名言無籌度心是名性境。
【二獨影境】影即影像是相分異名謂如第六識緣空華兔角及過去未來等所變相分無種為伴但獨自有是名獨影境。
【三帶質境】帶即兼帶質即體質謂以心緣心也如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境時其相分無別種生一半與本質同種生一半與能緣見分同種生是名帶質境。
三類境(出翻譯名義)三類境者謂第八阿頼耶識緣三種境種子根身即內境也器世間即外境也(梵語阿頼耶華言藏識)。
【一種子境】謂第八識能遍任持世間出世間諸法種子故名種子境。
【二根身境】謂第八識覺明能了之心發起內外塵勞之相於一圓湛析出根塵聚內四大而為身分故名根身境(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三器世間境】世界如器名器世間謂從第八識轉相而成現相即有山河大地等境界故名器世間境。
三量(出宗鏡錄)【一現量】現即顯現量即量度是楷定之義也謂眼識乃至身識對於顯現五塵之境而能度量楷定法之自相不錯謬故是名現量(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二比量】比即比類謂以比類量度而知有故如遠見煙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三聖教量】謂於聖人所說現量比量之言教皆不相違定可信受是名聖教量。
由旬三量(出翻譯名義)梵語由旬亦云踰繕那華言限量業䟽云乃是輪王巡狩一停之舍猶如此方舘驛也大智度論明由旬有三種故名由旬三量。
【一上者八十里】謂其中邊山川平易故量為八十里也。
【二中者六十里】謂其中邊山川稍險故量為六十里也。
【三下者四十里】謂其中邊山川險阻故量為四十里也。
三種相(出大智度論)【一假名相】謂世間一切事物及以眾生雖因眾緣和合而有種種名字皆無自性虛假不實眾生迷故於此假名起執取相故名假名相。
【二法相】謂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以肉眼觀故則見是有以慧眼觀故則見是無眾生迷故於此等法起執取相故名法相(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
【三無相相】謂離上二相但有無相眾生迷故又於無相之中起執取相故名無相相。
三種相(出華嚴經隨䟽演義鈔)【一標相】標即表也謂如見煙即知是火等是名標相。
【二形相】形即形狀謂長短方圓等是名形相。
【三體相】體即體質謂如火以熱為質相等是名體相。
三種色(出五蘊論)【一顯色】顯即明顯色即質礙之色謂青黃赤白光影明暗煙雲塵霧虛空等色明顯可見故名顯色。
【二形色】形即形相謂長短方圓麤細高下若正不正皆有形相故名形色。
【三表色】表顯也對也謂行住坐臥取捨屈伸雖是所行之事而有表對顯然可見故名表色。
三種色(出阿毘曇論)【一可見有對色】可見有對色者即一切色塵也謂世間之色眼則可見有對於眼故也。
【二不可見有對色】不可見有對色者即五根四塵也謂眼識不可見而能對色耳識不可見而能對聲鼻識不可見而能對香舌識不可見而能對味身識不可見而能對觸皆言勝義根也四塵即聲香味觸也此四亦不可見而有對於耳鼻舌身故也。
【三不可見無對色】不可見無對色者即無表色也謂意識緣於過去所見之境名為落謝五塵雖於意識分別明了皆不可見亦無表對故也(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三聚(出顯宗論)【一正性定聚】謂斷貪瞋癡等煩惱皆盡心無邪偽此性决定聚集不散是名正性定聚。
【二邪性定聚】謂四惡趣及一切邊邪等見不信正法皆名邪性此性决定聚集不散是名邪性定聚(四惡趣者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三不定性聚】謂此性或可為邪或可為正定非一向是名不定性聚。
三生(出華嚴經隨䟽演義鈔)【一見聞生】見聞生者謂八難眾生宿世見聞華嚴大經正法不能信受反生毀謗故感八難之報墮地獄中受諸極苦今蒙如來放足下輪相清淨功德光明所照由其宿有見聞華嚴大經善種即得脫地獄苦生兜率天而得成道於一生內超登十地也(八難者地獄難畜生難餓鬼難長壽天難北欝單越難盲聾瘖瘂難世智辨聦難生在佛前佛後難也梵語兜率華言知足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熖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也)。
【二解行生】解行生者謂善財童子於福城東初見文殊得蒙開發而啟信解遂令叅問諸善知識皆獲開示脩行法門乃至㝡後叅見普賢令其入於毛孔剎中修行菩薩廣大願因圓滿諸佛無上道果如此解行即於一生而得圓滿也。
【三證入生】證入生者謂舍利弗於逝多林中令海覺等六千比丘觀察文殊師利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彼諸比丘聞是說[A13]已心意清淨信解堅固頂禮文殊作如是言仁者所有色身相好願我悉得於是文殊為諸比丘開示演說大乘之法令諸比丘成就深信獲大智慧於一生內證入法界也(梵語舍利弗華言身子梵語逝多華言勝林即給孤獨園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文殊師利華言妙德)。
三分別(出阿毘達磨雜集論)論云唯一意識有三種分別也。
【一自性分別】謂意識對於現在六塵之境自性而起分別故名自性分別(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二隨念分別】謂意識昔曾對於六塵之境追念不忘而起分別故名隨念分別。
【三計度分別】謂意識於不現見事計較量度而起分別故名計度分別。
三無差別(出華嚴經䟽)謂心佛眾生雖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來平等初無有異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一心無差別】謂一念心體凡聖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諸佛眾生性元平等初無有異故經云遊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是名心無差別(十界者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阿脩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也)。
【二佛無差別】謂十方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覺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眾生之所迷迷悟雖殊其體不二故法華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是名佛無差別。
【三眾生無差別】謂九界眾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體不二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即是佛是名眾生無差別(九界者十界中但除佛界也)。
妙行三因緣(出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一時因緣】時即時分因緣者能生為因助成為緣謂五濁不增時諸有情類具大威德好修諸善蓋於彼時無諸濁惡其人雖不樂為妙行而亦自然能行也(五濁者刧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也)。
【二處因緣】處即處所謂中國也人生中國其性聦敏志意調柔能修善業不生邪見其人雖不樂為妙行而亦自然能行也。
【三補特伽羅因緣】梵語補特伽羅華言有情謂一類有情得修妙行之眾同分而居其性和雅能修善業如住律儀盖親近妙行之眾其人雖不樂為眾善而亦自然能行也。
三軰事佛(出分別經)【一為魔弟子事佛】經云何謂魔弟子事佛佛言雖受佛戒心樂邪業不信正道不知有罪惡之報假名事佛常與邪俱是名魔弟子事佛。
【二為天人事佛】經云何謂天人事佛佛言受持五戒行於十善至死不犯信有罪福常念正法是名天人事佛(五戒者不殺不盜不邪[婬-壬+(工/山)]不妄語不飲酒也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壬+(工/山)]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也)。
【三為佛弟子事佛】經云何謂佛弟子事佛佛言奉持五戒廣學經法修習智慧知三界苦心不樂著欲得解脫行於六度知死有生知生有死不貪身命不為邪業是名佛弟子事佛(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種光明(出瑜伽師地論)【一外光明】謂日月星光及火珠燈炬等光皆能破除昏暗是名外光明。
【二法光明】謂隨其所聞之法觀察修習皆依法則因此明心見性破除愚癡之暗顯發本覺妙明是名法光明。
【三身光明】謂諸佛菩薩二乘及諸天等身皆有光亦能破暗是名身光明(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食三德(出涅槃經)經云諸優婆塞為佛及僧辦諸食具種種備足皆是栴檀沉水香薪八功德水之所成熟其食甘羙有三德焉(梵語優婆塞華言近事男梵語栴檀華言與藥能除病故八功德者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羙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除飢渴等八長養諸根也)。
【一清淨】謂奉佛供僧之食當使精潔無有葷穢是名清淨。
【二柔軟】謂奉佛供僧之食當須柔軟甘和而不麤澁是名柔軟。
【三如法】謂奉佛供僧之食當隨時措辦制造得宜是名如法。
食三匙(出法苑珠林)大智度論云食為行道不為益身修道之人正受食時湏作三願。
【初下匙時】謂初下匙時心湏想念願我此生所有身口意一切惡業悉令斷盡。
【次下匙時】謂次下匙時心湏想念願我此生所修一切善法悉令滿足。
【後下題時】謂又次下匙時心須想念願我此生所修善根迴施眾生普共成佛。
三淨肉(出十誦律)【一眼不見殺】謂自眼不見是生物是人不為我故殺是名不見殺。
【二耳不聞殺】謂於可信之人不聞是生物不為我故殺是名不聞殺。
【三不疑殺】謂知此處有屠家有自死者亦知此人不為我故殺是名不疑殺如上三種名為淨肉有病許食。
三不淨肉(出十誦律)【一見殺】謂見是生物為我故殺如是見者名為見殺。
【二聞殺】謂於可信之人聞此生物為我故殺如是聞者名為聞殺。
【三疑殺】謂此處無有屠家亦無自死之物是人必為我故殺如是疑者名為疑殺如上三種名不淨肉皆不許食。
三長物(出摩訶僧祇律)【一衣長物】衣長物者謂出家之人若依佛制但許畜三衣三衣之外若更再有即名餘長物也。
【二鉢長物】鉢長物者謂出家之人若依佛制但許畜一鉢一鉢之外若更再有即名餘長物也。
【三藥長物】藥長物者謂出家之人若依佛制有諸疾病則許服藥調治若病[A14]已瘥更再畜者即名餘長物也。
三衣名義(名議出翻譯)【一僧伽梨】梵語僧伽梨華言合又云重謂割之而合成也義淨法師云梵語僧伽𦙆華言重複衣宣律師云此三衣名皆無正翻今以義譯之大衣名雜碎衣以條數多故也若從用為名則曰入王宮衣又曰入聚落衣謂於王宮說法時著及聚落乞食時著也薩婆多論云大衣分三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名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名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一十五條名上品。
【二欝多羅僧】梵語欝多羅僧華言上著衣即七條也宣律師云七條名中等衣若從用為名則曰入眾時衣禮誦齋講時著也。
【三安陀會】梵語安陀會華言中宿衣謂宿睡時常近身衣也宣律師云五條名下衣若從用為名則曰院內行道雜作衣也。
大三灾(出法苑珠林)【一火灾】謂於壞刼時有七日出現大地湏彌山漸漸崩壞四大海水展轉消盡大千世界及初禪天皆悉洞然無有遺餘是名火灾(梵語湏彌華言妙高四大海者即東西南北四海也)。
【二水灾】謂初禪天[A15]已下七番火灾壞於世間之後世界復成又於壞刼之時漸降大雨[A16]滴如車軸更兼地下水輪湧沸上騰大千世界乃至二禪天水皆彌滿一切壞滅如水消塩是名水灾。
【三風灾】謂二禪天[A17]已下七番水灾[A18]已後又經七番火灾壞於世間至世界復成又於壞刼之時從下風輪有猛風起兼以眾生業力盡故處處生風大千世界乃至三禪天悉皆飄擊蕩盡無餘是名風灾。
小三灾(出法苑珠林)【一饑饉灾】謂人壽八萬四千嵗時歷過百年人若生時壽减一嵗如是人壽减至三十嵗時天不降雨由大旱故草菜不生思欲見水尚不可得何况飲食以是因緣世間人民饑饉死者其數無量是名饑饉灾。
【二疾疫灾】謂人壽减至二十嵗時有大疾疫種種諸病一切皆起以是因緣世間人民疾疫死者其數無量是名疾疫灾。
【三刀兵灾】謂人壽减至一十嵗時諸人各起闘諍手執草木即成刀仗由此器仗互相殘𡧱以是因緣世間人民刀兵死者其數無量是名刀兵灾。
大明三藏法數卷第八
校注
【經文資訊】《永樂北藏》第 181 冊 No. 1615 大明三藏法數(第1卷-第13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永樂北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