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藏法數卷第十二 池四
四仙避死(出出曜經)昔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自知命促却後七日皆當命終共相議言我等既得五通以[A1]己神力何所不辦豈不能避此難也四人雖各徃避死終不免佛以道眼觀見其死終不可避而說偈曰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梵語梵志華言淨裔五通者一足不履地二知人心命三回眼千里四呼名即至五石壁無礙也)。
【一入海】入海者言吾入大海上不至表下不至底正處中間無常殺鬼焉知我處七日期滿命亦終盡。
【二入山】入山者言吾入須彌山擘山兩開入中還合無常殺鬼焉知我處七日期滿命亦終盡(梵語須彌華言妙高)。
【三隱空】隱空者言吾踊身虛空中隱形無迹無常殺鬼焉知我處七日期滿自空墮地而死猶如果熟自然脫落。
【四居廛】居廛者言吾當隱居大市之中眾人猥閙各不相識無常殺鬼隨得一人何必取吾七日期滿於眾人中亦自命終。
四種死生(出雜阿含經)波斯匿王白佛言云何為婆羅門死還生婆羅門家及剎帝利毘舍首陀家耶佛言當知死生有四種不同(梵語波斯匿華言勝軍梵語婆羅門華言淨行梵語剎帝利華言王種梵語毘舍華言商賈梵語首陀華言農人)。
【一從冥入冥】冥即暗也謂世人生卑賤家或旃陀羅家及餘種種下賤之家貧窮活命形體顦顇而復作卑賤之業名之為冥處此冥中復行身口意惡業死墮惡趣是為從冥入冥(梵語旃陀羅華言屠者惡趣即餓鬼畜生地獄也)。
【二從冥入明】謂世人生卑賤家乃至作諸鄙惡之業名之為冥於此冥中能行身口意善業身壞命終生於人天是為從冥入明。
【三從明入冥】謂世人生富貴家若剎帝利婆羅門長者家受身端正多財多智名之為明於此明中行身口意惡業身壞命終當生惡趣受無量苦是為從明入冥。
【四從明入明】謂世人生富貴家乃至形相端嚴名之為明於此明中行身口意善業勤脩福德身壞命終天上受生是為從明入明。
菩薩四心(出金剛經論)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菩薩發此四種心度諸眾生故天親頌曰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是也。
【一廣大心】謂菩薩發心度生欲令三界四生之類普皆濟度無一眾生而不度者所度眾生無量無邊是名廣大心(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四生者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也)。
【二第一心】謂菩薩度脫三界四生之類不欲令證聲聞小果要皆令入無餘涅槃是名第一心(梵語涅槃華言滅度無餘涅槃者惑業與身俱滅名曰無餘)。
【三常心】謂菩薩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了知眾生本來空寂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雖無眾生可度而度生之心常無懈倦是名常心。
【四不顛倒心】謂菩薩度生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薩菩薩了知我人等相本來皆空無能度者是名不顛倒心(我人者於色受想行識五陰上強立主宰名我復計為人名人也)。
四無量心(出法界次第)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也通名無量者謂菩薩利他之心廣大也所緣眾生既無量而能緣之心亦無量也(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一慈無量心】慈名愛念即與樂之心也謂菩薩愛念一切眾生常求樂事隨彼所求而饒益之故名慈無量心。
【二悲無量心】悲名愍傷即㧞苦之心也謂菩薩愍念一切眾生受種種苦常懷悲心拯救濟㧞令其得脫故名悲無量心。
【三喜無量心】謂菩薩慶他眾生離苦得樂其心恱豫欣慶無量故名喜無量心。
【四捨無量心】謂菩薩於所緣眾生無憎愛心名之為捨復念一切眾生同得無憎無愛無瞋無恨無怨無惱故名捨無量心。
四種信心(出起信論)【一信根本】謂真如之法諸佛所師眾行之源能愛樂者即是信於根本故云信根本。
【二信佛】謂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求一切智故云信佛。
【三信法】謂信受諸佛所說之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故云信法。
【四信僧】謂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求學其道故云信僧。
四緣發菩提心(出地持經)【一見聞為增上緣】增上即增進之義謂世間之人或見或聞諸佛菩薩有不可思議神通變化之事既見聞[A2]已即發是念是佛菩薩功行具足能為如是諸變化事以此見聞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聞法為增上緣】謂世間之人雖不見聞諸佛菩薩神通變化但聞說法讚嘆菩提及大乘法彼人聞[A3]已則懽喜信樂以此聞法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三護法為增上緣】謂世間之人雖不聞法或見法欲滅之相遂作是念無量眾生造諸惡業當遭大苦我今修菩薩道護持正法為諸眾生滅無量苦以此護法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四發心為增上緣】謂世間之人雖不見法滅之相但見惡世眾生為煩惱所障不能出離生死遂作是念於此惡世尚不能發二乘之願況能志求無上菩提我當發心亦令他發以此發心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菩薩四法(出瑜伽師地論)【一善修事業】謂修菩薩行者於種種財法惠施眾生無所吝惜諸佛戒律堅守護持遇諸苦難忍受無悔諸正法行精進無怠安住禪定心不散亂以正智慧照了諸法乃至種種行業皆悉修習是為善修事業(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二方便善巧】謂修菩薩行者於諸有情或於聖教有未入者令其趣入[A4]已趣入者令其成熟[A5]已成熟者令其解脫乃至諸戒律儀受持毀犯種種方便令諸有情皆得利益是為方便善巧。
【三饒益於他】謂脩菩薩行者於諸有情或以布施或以愛語或作利他之行或與隨類同事令其皆得安樂是為饒益於他。
【四無倒廻向】謂脩菩薩行者於[A6]己所脩一切善業及方便善巧饒益之行以淨信心廻向於他而求無上正等菩提終不以此所集善根倒求世間果報是為無倒廻向。
四種法為菩薩實德(出大寶積正法經)【一入空解脫門】謂菩薩觀一切法皆從因緣和合而生無作無受如是通達名空解脫是為菩薩實德(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二入無我無願門】謂菩薩觀一切法皆無有我而於三界之中無所願求雖得涅槃恒起大悲樂度眾生是為菩薩實德(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三巧施方便】謂菩薩廣運慈悲之心於三界中巧施方便不住涅槃仍復出入生死化度眾生是為菩薩實德。
【四施不求報】謂菩薩廣運慈悲之心愍諸有情廣行給施平等無厭了達性空而不求於果報是為菩薩實德。
四攝法(出法界次第)此四通言攝者攝即攝受也謂菩薩欲化導眾生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其依附然後導以大乘正道故維摩經云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是也(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一布施攝】謂菩薩以財法二種布施攝眾生也若眾生樂財即以財施攝之若眾生樂法即以法施攝之眾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攝。
【二愛語攝】謂菩薩隨順眾生根性善言慰喻則一切眾生樂聞善言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愛語攝。
【三利行攝】謂菩薩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眾生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攝。
【四同事攝】謂菩薩以法眼明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即分形示現同其所作使其各霑利益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同事攝。
四法集善根(出大寶積正法經)【一樂住林間】謂修菩薩行者當離憒閙住於山林空閑之處寂靜宴默思惟正道而廣集一切善根也。
【二四事攝物】四事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也謂修菩薩行者自行既充必須外引眾生同[A7]己所行之道是以常行布施周其貧乏復以愛語安慰開諭起諸利行同其事業而廣集一切善根也。
【三捨身求法】謂修菩薩行者樂求大乘之法其心勇猛雖棄捨身命亦復無所顧惜而廣集一切善根也。
【四勤行精進】謂修菩薩行者誓欲求就佛果是以勤加精進無少懈怠而廣集一切善根也。
四善法(出涅槃經)【一近善知識】謂善知識常談善法若人親近則得滅除一切惡法增長一切善根也。
【二能聽受法】謂既親近善知識又能聽受正法生長善根也。
【三能思惟義】謂既聞正法即當思惟微妙之義而契會於心也。
【四如說修行】謂既能思惟正法之義當如所說而修其行則能脫煩惱生死之苦證真空寂滅之道也。
菩薩四法門(出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一智門】謂菩薩以大智慧善知一切眾生根性隨順調伏令其解脫是為菩薩智門(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二慧門】謂菩薩以大妙慧為諸眾生分別宣說深法句義亦欲令其開發慧性照了萬法本來空寂是為菩薩慧門。
【三陀羅尼門】梵語陀羅尼華言摠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惡不生也蓋菩薩以摠持之法隨順一切眾生言音開導正信令其滅諸惡心而行一切善法是為菩薩陀羅尼門。
【四無礙解門】謂菩薩以無礙智解為諸眾生宣說無盡甚深法義亦欲令其獲無礙解是為菩薩無礙解門。
在家人四種具足法(出雜阿含經)【一信具足】謂在家之人於如來所起敬信心聞勝妙法心開意解不生疑謗信根堅固是名信具足。
【二戒具足】謂在家之人起淨信心受佛禁戒不殺不盜不邪[婬-壬+(工/山)]不妄語不飲酒持此五戒一無毀犯是名戒具足。
【三施具足】謂在家之人受前戒法能於一切所有之財不慳不惜施濟貧乏修此捨行是名施具足。
【四慧具足】謂在家之人既受戒行施當以智慧觀察此身虛假不實由貪瞋癡起諸煩惱招集無量生死之苦能修善道證涅槃樂是名慧具足(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四弘誓(出止觀大意)弘廣也誓制也謂菩薩廣發誓願要制其心志求滿足也(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此依苦諦境而發誓也謂菩薩徧觀六道眾生等類無量無邊皆被生死諸苦所逼一一不虛故發誓願欲度脫之令出三界故云眾生無邊誓願度(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煩惱無數誓願斷】此依集諦境而發誓也謂菩薩諦審煩惱惑業無量無邊能招集生死苦果流轉三界無有窮盡故發誓願欲斷除之而使六道眾生悉亦斷除令出三界故云煩惱無數誓願斷。
【三法門無盡誓願知】此依道諦境而發誓也謂菩薩諦審一切道法無窮無盡能通至涅槃自既知已亦令一切眾生證知故云法門無盡誓願知(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此依滅諦境而發誓也謂菩薩諦審菩提之果最勝無有過上自成就[A8]已普願一切眾生咸皆成就故云佛道無上誓願成(梵語菩提華言道)。
四弘誓願(出法界次第)【一未度者令度】度即超度也謂眾生未度生死苦者令其得度也。
【二未解者令解】解即解脫也謂眾生未解煩惱業縛者令其得解也。
【三未安者令安】安即安住也謂眾生未能安住於戒定慧而脩行者令其得安住也。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梵語涅槃華言滅度謂眾生未滅生死之苦者令其滅之而得證於涅槃也(滅度者謂大患永滅超度三界也)。
菩薩四弘誓(出陀羅尼雜集)【一心如大地】謂願我心如大地長養眾生道芽善種皆成聖果。
【二心如橋舡】謂願我心如橋舡運度眾生不滯中流達於彼岸。
【三心如大海】謂願我心如大海涵育眾生同得真源霑於法味。
【四身如虛空】謂願我身如虛空包含萬物與諸眾生平等無二同證法性。
四梵福(出增一阿含經)【一未起塔處起塔】塔梵語具云塔婆華言高顯謂人能起塔者當來之世受初禪天福經云若有善信男子女人求梵天福者未曾起塔婆處於中能起是為初受梵天之福也。
【二補治故寺】謂修補破壞故寺當來之世受二禪天福經云補治故寺是為第二受梵天之福也。
【三和合聖眾】謂修習聖道之眾常令和合不使離散當來之世受三禪天福經云和合聖眾是為第三受梵天之福也。
【四勸轉法輪】謂聞佛成道即當勸請轉於法輪利益眾生當來之世受四禪天福經云菩薩初轉法輪若人能勸轉者是為第四受梵天之福也。
四法生福(出大寶積正法經)(一恒行法施)謂修菩薩行者當以如來所說正法廣為一切眾生而作利益於己之心無復悋惜是以無量福德由此而生也(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二起大悲心)謂修菩薩行者常運大悲心利益一切於諸破戒眾生方便遮止不令為惡是以無量福德由此而生也。
【三化諸有情】謂修菩薩行者常以利他為心廣化一切有情令發菩提之心修習妙行成就佛果是以無量福德由此而生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四忍辱救護】謂修菩薩行者常應廣運大悲之心於諸下劣不善之人設以橫逆而加於我不惟忍受其辱抑且方便救護使其改惡遷善是以無量福德由此而生也。
入道四行(出正宗記并稽古畧)達磨大師謂二祖可大師曰夫入道多塗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A9]已謂理入者則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捨妄歸真則聖凡一等無有分別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焉。
【一報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時當念我從徃昔刦中棄本逐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所以甘心忍受都無怨恨作是觀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名報冤行(刦梵語具云刦簸華言分別時節)。
【二隨緣行】謂眾生無我皆由業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皆是過去宿因所感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𡨋順於道故名隨緣行。
【三無所求行】謂愚人長迷處處貪著智者悟真安心無為萬有皆空無所希冀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所安若了達者息念無求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是則無求真為道行故名無所求行(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四稱法行】謂性淨之理因之為法此理眾相皆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故經云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慳惜達解三空自利利他莊嚴菩提之道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故名稱法行(三空者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三相皆空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四種觀行(出慈悲水懺)謂修行懺悔者自念煩惱深厚覆蓋慧眼令無所見斷除眾善不能出離苦果今既發露眾惡投誠懺悔須作四種觀行為滅罪之方便也。
【一觀因緣】謂修行懺悔者當觀我之此罪由無明所覆無正觀力不識其過遠離善友隨逐魔行如蛾赴火自燒自爛以是因緣不能自出是為觀因緣。
【二觀果報】謂修行懺悔者當觀所有諸惡不善之業三世輪轉苦果無窮淪溺生死大海冥然無涯如抱石沉淵求出應難是為觀果報(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
【三觀自身】謂修行懺悔者當觀自身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闇之所覆蔽無了因力不能得顯是為觀自身(正因者即本有正性也了因者即解了諸法也)。
【四觀如來身】謂修行懺悔者當觀如來之身眾德具足湛然常住雖復方便入於滅度而慈悲㧞救眾生之心未曾暫舍常如是觀乃滅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為觀如來身(滅度者謂大患永滅超度三界也)。
四事行(出阿難陀目佉尼阿離陀經)【一身常恭謹】謂修菩薩行者當謹守身業毋令放逸所謂殺盜淫等一切惡法斷而不行及諸不善律儀亦皆無犯是為身常恭謹(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二言常至誠】謂修菩薩行者欲修無上正真之道當守護口業誠實不虛所謂妄言綺語惡口兩舌之過悉皆遠離是為言常至誠。
【三意常柔順】謂修菩薩行者欲成菩提當防護意業調和柔順離諸邪念所謂貪欲嗔恚愚癡皆悉斷除是為意常柔順(梵語菩提華言道)。
【四善權方便】謂修菩薩行者當善權方便救護一切眾生所謂或生天上乃至或入地獄不捨生死隨類現形但為利樂有情不為自求度脫是為善權方便。
四事供養(出增一阿含經)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波斯匿王說法王即請佛及比丘僧三月供養遂於宮門之外作大講堂懸繒旛蓋及辦一切供給所須衣被飲食臥具醫藥故云四事供養(梵語舍衛華言豐德祇樹給孤獨園者謂祇陀太子捨樹給孤長者買園建立精舍請佛而住也梵語波斯匿華言勝軍)。
【一衣被】衣即袈裟而有三品上品二十五條及九條中品七條下品五條被即覆身之物此皆可以蔽形骸禦寒暑嚴肅威儀以成道業是以供養佛僧也(梵語袈裟華言不正色)。
【三飲食】飲即種種漿水如果漿蜜漿醍醐甘蔗蒲萄等漿食即米麵酥酡餚饌等味比皆可以資色身進道業而證菩提是以供養佛僧也。
【三臥具】臥具即床褥枕席之類此可以調攝身心將養勞苦以進道行是以供養佛僧也。
【四醫藥】醫藥即冷熱甘苦辛酸草木諸劑及金石円砂之類此皆可以治溫寒濕燥之病藉以固身延命成就道業是以供養佛僧也。
施有四事(出諸經要集)【一施多得福少】謂飲酒歌舞等事費用極多而無福報是名施多得福少。
【二施少得福多】謂能以慈心供奉道德之人彼人受[A10]已精進學道施物雖少其福彌大是名施少得福多。
【三施少得福少】謂以慳貪惡意施邪見外道施物既少得福亦少是名施少得福少。
【四施多得福多】謂能覺世無常發心捨財起立塔寺供養三寶所獲福報如眾河入于大海流注不斷施物既多其福亦多是名施多得福多(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四施(出菩薩善戒經)【一筆施】謂見人發心書寫經典當以筆施之堅固其心助成善緣也。
【二墨施】謂見人書寫經典當以墨施之堅固其心助成善緣也。
【三經施】謂刊造經板或印施與人勸其讀誦令發菩提之心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四說法施】謂若有人樂聞正法即當隨其根機方便演說使之聞法領解修因證果也。
四種施處(出瑜伽師地論)【一有苦者】謂貧窮乞匃盲聾殘疾無依倚者如是等類名為有苦故宜施之。
【二有恩者】謂凡於我有恩德者故宜施之此施非是菩薩之行菩薩行施豈分有恩無恩也(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三親愛者】謂凡於我有親情眷愛者故宜施之此施亦非菩薩之行菩薩行施怨親平等豈分親與不親也。
【四尊勝者】謂世間之人推為賢善者及能離貪欲瞋恚愚癡而修行者如是等類名為尊勝故宜施之此施亦非菩薩之行菩薩行施見卑劣者愈當施與豈分勝與不勝也。
四種施俱得淨報(出大涅槃經)謂菩薩達性相空觀一切眾生無非福田不見持戒毀戒及施受果報之異名為淨善所以施受雖俱不淨亦俱得淨報也。
【一施淨受不淨】謂能施之人持戒多聞知有慧施及施果報受者破戒邪見言無慧施及施果報是名施淨受不淨也。
【二施不淨受淨】謂能施之人著於邪見言無慧施及施果報受者持戒多聞知有慧施及施果報是名施不淨受淨也。
【三施受俱淨】謂施者受者俱能持戒多聞智慧知有所施及施果報是名施受俱淨也。
【四施受俱不淨】謂施者受者俱破戒無聞著於邪見言無有施及施果報是名施受俱不淨。
四戒(出華嚴孔目)【一解脫戒】謂身不殺盜[婬-壬+(工/山)]口不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則自然遠離惑業之縛而得自在是名解脫戒。
【二定共戒】謂因修習禪定發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天定之時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與定俱發是名定共戒(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皆色界天也)。
【三道共戒】謂聲聞之人於見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而戒與道俱發是名道共戒(見道即初果須陀洹修道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也)。
【四斷戒】謂斷貪瞋癡等煩惱得成道果是名斷戒。
四種持戒(出雜阿毘曇心論)【一悕望戒】悕即悕求望即期望謂求生天及餘善處堅持禁戒是名悕望戒。
【二恐怖戒】謂畏隨惡趣畏惡名稱堅持禁戒是名恐怖戒。
【三順覺支戒】謂隨順七覺支莊嚴其心堅持禁戒是名順覺支戒(七覺支即七覺分謂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捨覺分定覺分念覺分也)。
【四清淨戒】謂無漏戒能離煩惱染垢是名清淨戒(無漏戒者即聲聞緣覺無漏道品所發之戒也)。
四忍(出華嚴經隨䟽演義鈔)忍即忍可亦安忍也思益經云梵天菩薩有四忍法善出毀犯禁戒之罪。
【一得無生忍】謂一切諸法自性空寂本來不生菩薩證知此法則能超出毀犯禁戒之罪是為得無生忍。
【二得無滅忍】謂一切諸法昔本不生今亦無滅菩薩證知此法則能超出毀犯禁戒之罪是為得無滅忍。
【三得因緣忍】謂六根為因六塵為緣菩薩了知一切諸法皆從因緣和合而生本無自性則能超出毀犯禁戒之罪是為得因緣忍(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四得無住忍】住即停住菩薩心不住著而無異念相續則能超出毀犯禁戒之罪是為得無住忍。
四種定學(出成唯識論)【一大乘光明定】謂此定所發智慧即能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故名大乘光明定(理教行果者理即所詮之理教即能詮之教行即所修之行果即所證之果也)。
【二集福王定】謂此定自在即能聚集無邊福德如王勢力無有等比故名集福王定。
【三賢守定】謂此定即能守持世間出世間賢善之法故名賢守定。
【四徤行定】謂佛菩薩以精進大徤之力修行勝行而得此定故名徤行定。
四空處定(出法界次第)此四通言空處定者以其定體無形色故名之為空各依所證之境名之為處境法持心心無分散故名定也。
【一空處定】謂行者厭患色質有如牢獄心欲出離即修觀智滅三種色故不念種種相入無邊虛空處心與虛空之法相應是名空處定(三種色者可見有對色不可見有對色不可見無對色也)。
【二識處定】謂行者復厭虛空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即捨虛空轉心緣識心與識法相應是名識處定。
【三無所有處定】謂行者復厭心識無邊緣多則散能壞於定唯有無心識處心無依倚乃名安隱如是知[A11]已即捨識處繫心無所有處心與無所有法相應是名無所有處定。
【四非有想非無想定】前識處是有想無所有處是無想至此捨前有想名非有想捨前無想名非無想謂行者復厭無所有處定如癡如醉如眠如暗無可愛樂於是一心加功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清淨無為是名非有想非無想定。
四種資糧(出瑜伽師地論)【一福德資糧】謂由宿世修諸福德而於今生豐饒財寶遇善知識離諸障礙能勤修行是名福德資糧。
【二智慧資糧】謂由宿世修習智慧而於今生聰慧明敏解了法義是名智慧資糧。
【三先世資糧】謂由宿世積集善根而於今生諸根完具家財富足是名先世資糧。
【四現法資糧】謂於今世有善法故善根成熟具戒律儀是名現法資糧。
四種意趣(出阿毘達磨雜集論)【一平等意趣】意即心意趣即趣向謂菩薩於徃昔因中修平等行而成正覺今於現世化諸眾生與昔無異是名平等意趣(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二別時意趣】謂眾生現世修習淨業求生極樂世界者命終皆即徃生得不退轉蓋現種是因則在他時成熟是名別時意趣。
【三別義意趣】謂一切法無有自性不可執文取義當離文字相別求義趣是名別義意趣。
【四眾生意樂意趣】菩薩見眾生修得一善者讚嘆其善增彼勇猛見多貪者讚嘆佛土清淨殊勝除彼貪欲見懈怠者讚嘆諸佛精勤不息除彼懈怠皆令心生信樂發其趣向是名眾生意樂意趣。
四種作意(出瑜伽師地論)【一調練心作意】調練者調停練習也謂於可厭患之法調停練習令心厭離是名調練心作意。
【二滋潤心作意】滋潤者滋長沃潤也謂於可欣尚之法滋長沃潤令心忻樂是名滋潤心作意。
【三生輕安作意】輕安者即身輕心安也謂於可厭法令心厭離於可欣法令心欣樂安住寂靜對治身心麤重生起身心輕安是名生輕安作意。
【四淨智見作意】淨智者即清淨智慧也謂以此智慧照了諸法皆空即得內心寂靜由寂靜故見真實理是名淨智見作意。
四種念佛(出普賢行願記)【一稱名念佛】謂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於晝夜間一心專注或一萬聲乃至十萬聲如是歲月既久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雜臨命終時定見彼佛現身迎接決得徃生極樂世界矣(梵語阿彌陀華言無量壽)。
【二觀像念佛】謂觀阿彌陀佛形像相好口稱佛名則心不散亂心不散亂則本性佛從而顯現如是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雜臨命終時定見彼佛現身迎接决得徃生極樂世界矣。
【三觀想念佛】謂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觀或想阿彌陀佛眉間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輻輪相如是從上至下從下至上展轉觀之觀想純熟三昧現前臨命終時决得徃生極樂世界矣(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四實相念佛】謂念阿彌陀佛法性之身即得實相之理無形無相猶如虛空心及眾生本來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續三昧現前决得徃生極樂世界矣。
四種白法(出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謂修菩薩行者當習一切白淨善法遠離四趣諸惡之黑法也(四趣者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一欲白法】謂修菩薩行者聞佛正教理趣深遠心生樂欲而不暫捨故名欲白法。
【二行白法】謂修菩薩行者勤行六度之行唯在利益世間一切眾生而不求於自身果報故名行白法(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滿足功德白法】謂修菩薩行者精進勇猛徧修眾行令諸功德圓滿具足故名滿足功德白法。
四種法為善友(出大寶積正法經)【一求菩提者】謂諸眾生若有發心樂求菩提之道者是為菩薩之善友也(梵語菩提華言道梵語菩薩華言覺有情)。
【二作大法師】謂人深達妙義作大法師為眾演說以其正行令彼進修是為菩薩之善友也。
【三聞思修慧】謂人以聞思修之三慧倍䇿精進出生一切善根者是為菩薩之善友也。
【四求佛法者】謂人修習梵行志求佛法則能離諸煩惱超出世間是為菩薩之善友也。
四法離魔道(出大寶積正法經)【一不離菩提心】謂菩薩修習眾善之行常欲度脫一切眾生而不離於菩提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遠離也。
【二無惱害心】謂菩薩修習慈善之行於一切眾生常懷悲愍不起惱害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遠離也。
【三明了諸法】謂菩薩以智慧照察於一切法明了通達正直無礙是以邪魔之道悉遠離也。
【四不生輕慢】謂菩薩了達諸法平等於諸有情常行不輕之行而無憍慢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遠離也。
四事先苦後樂(出增一阿含經)【一修習梵行先苦後樂】梵即淨也謂人不辭勞苦修習淨行淨行既立則能證於道果而得涅槃之樂故名修習梵行先苦後樂(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二誦習經文先苦後樂】謂人不辭勞苦口誦經文心習其義其義習熟則能如說修行證於道果而得涅槃之樂故名誦習經文先苦後樂。
【三坐禪念定先苦後樂】謂人不辭勞苦坐禪念定由禪定力則能次第入諸三昧證於道果而得涅槃之樂故名坐禪念定先苦後樂(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四數出入息先苦後樂】謂人不辭勞苦數出入息自然攝諸散亂心得寂靜安住正理與定相應由此證於道果而得涅槃之樂故名數出入息先苦後樂。
四魔(出瑜伽師地論)魔梵語具云魔羅華言能奪命又云殺者謂能奪智慧之命而殺害出世善根故也。
【一蘊魔】蘊猶積聚也謂色受想行識等積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奪智慧之命故云蘊魔。
【二煩惱魔】謂三界中一切煩惱妄惑也修行之人為此妄惑惱亂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煩惱魔(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死魔】死者謂四大分散天喪殞沒也修行之人為此夭喪不能續延慧命是名死魔(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四天魔】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勝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為作障礙發起種種擾亂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也)。
外道四論(出瑜伽師地論)【一常論】謂外道計我及世間之法皆是常住又見諸識流轉相續從此世間至彼世間無斷絕故發起常見是名常論。
【二邊無邊論】謂外道若憶念壞刦壞諸世間即於世間起有邊想若憶念成刦成諸世間即於世間起無邊想是名邊無邊論(刦梵語具云刦波華言分別時節壞刦成刦者中刦之名也)。
【三不死矯亂論】謂諸外道若有人問世間善不善法或問世間苦集滅道四諦等法便自稱言我依不死淨天不亂詰問即於彼所問假託餘事以言矯亂是名不死矯亂論(淨天即梵天外道計梵天不死故云不死淨天不亂詰問者謂梵天常居靜定故不雜亂而辯問也)。
【四無因見論】謂外道計我及世間之法皆無因而起或見大風卒起於一時間寂然止息或見暴河瀰漫於一時間宛然空竭或見果木敷榮於一時間䬃然衰落由如是故起無因見立無因論是名無因見論。
外道四見(出華嚴經䟽)䟽云外道所計不出四見謂數論計一勝論計異勤娑婆計亦一亦異尼犍陀若提子計非一非異(梵語勒娑婆華言苦行梵語尼犍陀華言離繫若提母名母子兼稱故名若提子)。
【一計一】謂數論師計因中有果因果不異故名計一。
【二計異】謂勝論師計因中無果因果不同故名計異。
【三計亦一亦異】謂勒娑婆論師計因中有果名一因中無果名異有無雙計故名亦一亦異。
【四計非一非異】謂尼犍陀若提子計因果亦非是一亦非是異不同計一計異故名非一非異。
四韋陀(出摩登伽經并翻譯名義)梵語韋陀華言智論即婆羅門所作邪論也以世間之智造養生等書而有四種不同故名四韋陀典其書不曾傳至東土(梵語婆羅門華言淨行)。
【一阿由】梵語阿由華言方命亦曰壽謂養生繕性之書也(繕者治也)。
【二殊夜】梵語殊夜(無翻)謂祭祀祈禱之書也。
【三婆磨】梵語婆磨(無翻)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之書也。
【四阿達婆】梵語阿達婆(無翻)謂異能技數禁呪醫方之書也。
有無四句(出華嚴經䟽)【一有句】謂外道或計我與五蘊之身皆有是名有句即著常見(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二無句】謂外道或計我與五蘊之身皆無是名無句即著斷見。
【三亦有亦無句】謂外道欲離上二過故計我與五蘊亦有亦無即墮有無相違之見。
【四非有非無句】謂外道欲避上有無相違立俱非句故計我與五蘊非有非無則又成戲論之見。
常等四句(出華嚴經䟽)【一常句】謂外道計過去世之我即是今世之我相續不斷執之為常即墮常見是名常句。
【二無常句】謂外道計我今世始生不從過去之因執為無常即墮斷見是名無常句。
【三亦常亦無常句】謂外道見上二執皆有過失便計我是常身是無常若爾離身則無有我此亦成過是名亦常亦無常句。
【四非常非無常句】謂外道計身有異故非常我不異故非無常若爾離身亦無有我此亦成過是名非常非無常句。
異四句(出成唯識論)外道所計不出斷常二見或執為有即是常見或執為無即是斷見於有見中及計一異遂有四句。
【一執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一】執有法者謂外道於五陰等法執為實有也有等性者謂執五陰等法皆有自性也其體定一者謂法之與性其體各無差別故云定一(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二執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異】謂外道執法與性其體各自不同故云定異。
【三執有法與有等性亦一亦異】謂外道執法與性其體亦同亦不同故云亦一亦異。
【四執有法與有等性非一非異】謂外道執法與性其體非同非不同故云非一非異。
鳥四生(出起世因本經)金翅鳥王與龍之類皆具卵胎濕化四種而生經云大海之北有一大樹名曰居吒奢摩離其樹高一百由旬枝葉遍覆五十由旬此鳥王與龍等皆依此樹四靣而住其四靣各有宮殿縱廣六百由旬七重垣墻七寶莊嚴(梵語居吒奢摩離華言鹿聚梵語由旬華言限量)。
【一卵生】卵生金翅鳥王居樹東靣欲啖龍時飛徃東枝之上觀大海水乃即飛下以兩翅扇大海水令水自開二百由旬取龍食之此鳥王惟能取卵生龍不能取胎濕化三生龍也。
【二胎生】胎生金翅鳥王居樹南靣欲取龍時飛徃樹上乃即飛下令水開四百由旬取龍食之此鳥王惟能取卵胎二生龍不能取濕化二生龍也。
【三濕生】濕生金翅鳥王居樹西靣欲取龍時即向樹西海取之水開八百由旬此鳥王惟能取卵胎濕生之龍不能取化生龍也。
【四化生】化生金翅鳥王居樹北靣欲取龍時向樹北海取之水開一千六百由旬彼諸龍等皆為此鳥王之所食啖樓炭經云四生金翅鳥還食四生龍是也。
龍四生(出起世因本經)【一卵生】卵生龍居吒奢摩離樹東靣所居宮殿皆七寶莊嚴(梵語居吒奢摩離華言鹿聚七寶者金銀瑠璃玻瓈硨磲碼碯赤真珠也)。
【二胎生】胎生龍居樹南面所居宮殿皆七寶莊嚴。
【三濕生】濕生龍居樹西靣所居宮殿皆七寶莊嚴。
【四化生】化生龍居樹北靣所居宮殿皆七寶莊嚴。
阿脩羅四生(出楞嚴經)梵語阿脩羅華言非天以其果報最勝隣次諸天而非天也。
【一卵生】謂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脩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
【二胎生】謂若於天中降德貶墜生於彼道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脩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
【三濕生】謂別有一分下劣脩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此阿脩羅因濕氣而有畜生趣所攝。
【四化生】謂有阿脩羅執持世界勢力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王爭權此阿脩羅因變化而有天趣所攝(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大明三藏法數卷第十二
校注
【經文資訊】《永樂北藏》第 181 冊 No. 1615 大明三藏法數(第1卷-第13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永樂北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