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藏法數卷第三十二 石四
長者十德(出翻譯名義)【一貴姓】貴姓者謂勳戚尊貴世稱閥(居越切)閱(欲智切)之族也(明其等曰閥積其功曰閱)。
【二位高】位高者謂居卿相台輔為百辟之長也。
【三大富】大富者謂寶貨豐饒所須具足也。
【四威猛】威猛者謂威嚴厚重人所敬畏也。
【五智深】智深者謂智慮深遠越格超群所謀皆當也。
【六年𦒿】年𦒿者謂齒高望重為物儀表人所尊仰也。
【七行淨】行淨者謂持心律[A1]己廉公潔白所行如言皆無玷也。
【八禮備】禮備者謂威儀庠序世所式瞻也。
【九上歎】上歎者謂才德兼備言行可則為在上者所歎服也。
【十下歸】下歸者謂謙以處[A2]已寬以御眾為在下者所歸向也。
菩薩十施(出華嚴經)【一分減施】謂菩薩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羙妙飲食分與眾生然後乃食復念身中八萬戶蟲依我身住願令普得充滿於凡所受之物悉亦如是是名分減施(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二竭盡施】謂菩薩得上妙飲食香華衣服資生之具或有人言汝今所有悉當與我菩薩自念應為饒益諸眾生故隨所有物一切盡施乃至身命亦無所悋是名竭盡施。
【三內施】謂菩薩年方少盛端正羙好始受轉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或有人言我今衰老煢獨羸頓若得王身手足血肉頭目骨髄我命存活菩薩念言我後必死今當施之以濟眾生心無所悔是名內施(七寶者金輪寶白象寶紺馬寶神珠寶玉女寶典財寶主兵寶也四天下者東弗于逮南閻浮提西瞿耶尼北欝單越也)。
【四外施】謂菩薩年盛色美眾相圓滿始受轉輪王位七寶具足或有人言我今貧窶惟願仁慈以施於我菩薩念言榮盛必衰我今冝應隨彼之意即便施之而無所悔是名外施。
【五內外施】謂菩薩形相端正處輪王位或有人言此輪王位願捨與我并及王身為我臣僕菩薩念言我身王位悉是無常即便施之乃至以身㳟勤作役心無所悔是名內外施。
【六一切施】謂菩薩身盛美妙處輪王位或有無量貧窮人言大王垂慈各隨所求或乞國土或乞妻子或乞手足血肉肝腦菩薩心念一切恩愛會當別離即以一切悉皆施與心無悔恨是名一切施。
【七過去施】謂菩薩聞過去諸佛菩薩所有功德不貪不著見法如夢但為教化取著眾生成熟佛法即為說之觀過去法都不可得畢竟皆捨是名過去施。
【八未來施】謂菩薩聞未來諸佛所修之行了達非有不以[A3]己之善根回向於彼亦不於彼而退[A4]己之善根常勤修行攝化眾生觀未來法皆不可得畢竟皆捨是名未來施。
【九現在施】謂菩薩聞四天王眾天三十三天乃至色究竟天王眾天及聲聞緣覺具諸功德聞[A5]已不迷但觀諸行如夢不實不生貪著但令眾生捨離惡趣修行於道成就佛法是名現在施(四天王者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也三十三天者即欲界忉利天也色究竟天者即色界第十八天也)。
【十究竟施】謂菩薩見無量眾生無眼耳鼻舌身手足來至我所告言我身薄祐諸根殘缺惟願仁慈捨[A6]己所有菩薩聞知即便施與假使經阿僧祇刼不生悔惜但念此身危脆不堅應以施彼願我成就清淨智身是名究竟施(梵語阿僧祇刼華言無類時)。
布施十種利益(出月燈三昧經)布施乃破慳貪之前陣入正道之初門菩薩能行此者則獲十種利益也。
【一降伏慳悋】謂修菩薩行者若能布施則慳鄙悋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復萌動矣。
【二捨心相續】謂修菩薩行者行於布施財雖匱乏而喜捨之心無有間斷也。
【三同其資產】謂修菩薩行者施心無量觀諸眾生與[A7]己無異所有財產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謂修菩薩行者於一切財物常行惠施心無悋惜則當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窮矣。
【五生處施心現前】謂修菩薩行者此生既能行於布施則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慳悋之心矣。
【六四眾愛樂】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慳嫉則四眾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也(四眾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
【七入眾不怯】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布施而為四眾之所愛樂故入大眾之中自無畏怯之心也。
【八勝名流布】謂修菩薩行者能無所求而行布施則人多稱讚勝妙名聞流布遐邇也。
【九手足柔輭】謂修菩薩行者好行布施濟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輭相好圓滿之報也。
【十不離知識】謂修菩薩行者自初發心行施以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獲聞法要未甞遠離也。
菩薩十戒(出華嚴經)謂菩薩奉持三世諸佛十種淨戒具足清白無有缺犯念諸眾生顛倒破戒我成正覺為說真法令離顛倒得淨戒法是名菩薩十戒(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
【一普饒益戒】謂菩薩受持淨戒廣為利益一切眾生也。
【二不受戒】謂菩薩不受外道諸戒但自精進奉持諸佛平等淨戒也。
【三不住戒】謂菩薩受持戒時不求於彼欲界色界無色界受生而住也。
【四無悔恨戒】謂菩薩不作重罪不行謟詐不破淨行安住正戒心不悔恨也。
【五無違諍戒】謂菩薩於佛所制禁戒心常持護無所違犯亦不闘諍觸惱一切眾生但願常生歡喜奉持於戒也。
【六不惱害戒】謂菩薩不學邪幻呪術及造作方藥惱害眾生但為救護一切而持於戒也。
【七不雜戒】謂菩薩不著邊見不惑外道所計但觀諸法緣起不實一心專持出離生死之戒也(邊見者謂外道於斷常二見中隨執一見也外道所計者謂計此身從梵天生從微塵生之類也諸法緣起者謂一切法皆由眼等六根為因色等六塵為緣而生也)。
【八不貪求戒】謂菩薩不現異相彰[A8]己有德起貪求心但為滿足出離生死法故而持於戒也。
【九無過失戒】謂菩薩不自貢高言我持戒見破戒人亦不輕毀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於戒也。
【十無毀犯戒】謂菩薩受持淨戒無所毀犯永斷十惡具足十善恒念眾生皆由顛倒毀犯於戒我當為說真實妙法令離顛倒成就菩提也(十惡者一殺生二偷盜三邪婬四妄言五綺語六惡口七兩舌八貪九嗔十邪見也十善者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言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不瞋不邪見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菩薩十戒(出梵網經)【一不殺戒】不殺戒者謂慈心憐愍不斷一切命也經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波羅夷罪(梵語波羅夷華言極惡)。
【二不盜戒】不盜戒者謂不攘竊他人一切財物也經云一針一草不得故盜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是波羅夷罪。
【三不[婬-壬+(工/山)]戒】不[婬-壬+(工/山)]戒者謂守禮自防不應行欲事也經云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婬-壬+(工/山)]不擇親属是波羅夷罪。
【四不妄語戒】不妄語戒者謂言當誠實不應虛妄誑他也經云應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是波羅夷罪。
【五不酤酒戒】不酤酒戒者謂酒能昏神亂性故不應酤也經云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是波羅夷罪。
【六不說過罪戒】不說過罪戒者謂不應說他人好惡長短也經云聞外道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軰令生善信若反更自說他人罪過是波羅夷罪。
【七不自讚毀他戒】不自讚毀他戒者謂不自矜伐不謗他人也經云若自[A9]揚[A10]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波羅夷罪。
【八不慳戒】不慳戒者謂心無鄙悋悉捨所有也經云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人所須一切給與而以惡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波羅夷罪。
【九不嗔戒】不嗔戒者謂不應生忿怒之心也經云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孝順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嗔不觧者是波羅夷罪(前人即被打之人也)。
【十不謗三寶戒】不謗三寶戒者謂於佛法僧所常當恭敬尊重不應謗毀也經云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矛[A11]刺心况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是波羅夷罪。
大論十種戒(出大智度論)【一不缺戒】謂修行之人毀犯淨戒如噐[A12]已缺無所堪用若能恒自守護如愛明珠則能攝一切戒是名不缺戒。
【二不破戒】謂修行之人毀犯戒法如噐破裂不堪為用若能持護不犯無有破損是名不破戒。
【三不穿戒】謂修行之人毀犯戒法如器穿漏不堪受物若能持護無毀是名不穿戒。
【四不雜戒】謂修行之人或毀定共戒念破戒事名之曰雜若能護持不毀欲念不起是名不雜戒(定共戒者即禪定與戒法相應也)。
【五隨道戒】謂聲聞初果須陀洹人隨順諦理能破見惑無所分別是名隨道戒(梵語須陀洹華言預流見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而起分別也)。
【六無著戒】謂二乘之人見真諦理能成聖道於諸思惑無所染著是名無著戒(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思惑者謂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而起貪愛也)。
【七自在戒】謂菩薩化他妙用於諸世間而得自在無礙是名自在戒。
【八智所讚戒】謂菩薩於諸世界化導眾生為智者之所讚嘆是名智所讚戒(智者即諸佛也)。
【九隨定戒】謂菩薩隨首楞嚴定現諸威儀導利眾生雖威儀變現而任運常靜是名隨定戒(梵語首楞嚴華言徤相分別)。
【十具足戒】謂菩薩持中道第一義諦戒用中道慧徧入諸法無戒不備是名具足戒(第一義諦者謂中道實相之理無二無別諦審不虛也)。
沙彌十戒(出翻譯名義并沙彌十戒法)梵語沙彌華言息慈初受十戒名為沙彌後受具足戒名為比丘也(具足戒者即一百五十戒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一不殺戒】謂常念有情皆惜身命應當憐愍慎勿傷害是名不殺戒。
【二不盜戒】謂物各有主雖一針一草亦不當攘竊是名不盜戒。
【三不[婬-壬+(工/山)]戒】謂清淨自守不犯色欲是名不[婬-壬+(工/山)]戒。
【四不妄語戒】謂言說誠實不以虛言誑他是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酒能昏神亂性增長愚癡應當絕飲是名不飲酒戒。
【六離高廣大床戒】謂所坐之床高不過尺六廣不過四尺若過此量者名高廣大床則不當坐是名離高廣大床戒。
【七離花鬘等戒】謂不著花鬘瓔珞不用香油塗身是名離花鬘等戒。
【八離歌舞等戒】謂不自歌舞亦不輙徃觀聽歌舞是名離歌舞等戒。
【九離金寶物戒】謂金銀錢寶不當蓄積亦不許手執是名離金寶物戒。
持戒十種利益(出月燈三昧經)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門菩薩能堅守護持則獲此十種利益也(梵語菩提華言道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一滿足智願】謂修菩薩行者能持禁戒則身心清淨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願無不滿足也。
【二如佛所學】謂佛初修道時以戒為本而得證果菩薩修行若能堅持淨戒是亦如佛之所學也。
【三智者不毀】謂修菩薩行者戒行清淨身口無過凢有智之人喜樂讚歎而不毀訾也。
【四不退誓願】謂修菩薩行者堅持淨戒求證菩提誓願弘深勇猛精進而不退轉也。
【五安住正行】謂修菩薩行者堅持戒律則身口意業悉皆清淨而於正行安住而不捨也。
【六棄捨生死】謂修菩薩行者受持淨戒則無殺盜[婬-壬+(工/山)]妄等業而能出離生死永脫輪迴之苦也。
【七慕樂涅槃】梵語涅槃華言滅度謂修菩薩行者堅持戒律絕諸妄想故能厭惡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樂也。
【八得無纏心】謂修菩薩行者戒德圓明心體光潔一切煩惱業緣悉皆解脫而無纏縛之患也。
【九得勝三昧】梵語三昧華言正定謂修菩薩行者持戒清淨心不散亂則得三昧成就定性現前而超諸有漏也。
【十不乏信財】謂修菩薩行者持守戒律於諸佛法具正信心則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財而不匱乏也。
十善(出法界次第)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A15]己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A16]已當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A17]已當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婬-壬+(工/山)]】不邪[婬-壬+(工/山)]者謂不行邪[婬-壬+(工/山)]欲事即是止[婬-壬+(工/山)]之善既不邪[婬-壬+(工/山)]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行實語之善也。
【五不兩舌】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闘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惡口】不惡口者謂不發麤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七不綺語】不綺語者謂不莊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貪欲】不貪欲者謂不貪著情欲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欲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九不瞋恚】不瞋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瞋恨於人即是止瞋之善既不瞋恚當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見】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
每月十齋日(出法苑珠林)【初一日】此日四天王太子下降按行人間比校善惡若念定光佛名號則滅一切罪增一切福(四天王者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也)。
【初八日】此日摩醯首羅天王下降按臨人間觀察善惡若念藥師瑠璃光佛名號則滅一切罪增一切福(梵語摩醯首羅華言大自在)。
【十四日】此日摩醯首羅天王下降按臨人間觀察善惡若念賢刼千佛名號則滅一切惡生一切善(刼梵語具云刼波華言分別時節賢者刼名謂此刼中多賢人也)。
【十五日】此日四天王太子下降按臨人間觀察善惡若念阿彌陀佛名號則滅生死罪得寂滅樂(梵語阿彌陀華言無量壽)。
【十八日】此日四天王太子使者下降觀察人間比校善惡若念地藏菩薩名號則滅除罪業增延福壽。
【二十三日】此日摩醯首羅天王下降按察人間比校善惡若念大勢至菩薩名號則增長福利滅除罪惡。
【二十四日】此日四天王太子下降按行人間觀察善惡若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則滅除眾苦長養諸善。
【二十八日】此日四天王使者下降觀察人間比校善惡若念盧舍那佛名號則滅煩惱罪得智慧樂(梵語盧舍那華言淨滿)。
【二十九日】此日摩醯首羅天王下降親臨人間比校善惡若念藥王菩薩名號則滅一切惡生一切善。
【三十日】此日四天王使者下降按行人間觀察善惡若念釋迦牟尼佛名號則增長福利成就菩提(梵語菩提華言道)。
十忍(出仁王護國般若經䟽)忍即忍可亦安忍也謂通教菩薩觀五陰三界因果二諦等法成就十忍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二諦者真諦俗諦也)。
【一戒忍】謂由觀色陰而不犯禁制即得戒忍以作無作戒體皆是色攝故也(作無作戒者謂初受戒時有所作為執守堅持名為作也持守既久雖不作意而任運無所毀犯名無作也)。
【二知見忍】謂由觀識陰了知一切諸法邪正之見皆從識心而生即得知見忍以了別識與此知見相類故也(了別識即意識以識有分別之義故也)。
【三定忍】謂由觀想陰不起亂思即得定忍以從顛倒妄想能入於定故也。
【四慧忍】謂由觀受陰無苦樂相即得智慧忍以分別諸法皆悉空寂智慧即生故也。
【五觧脫忍】謂由觀行陰無造作相即得觧脫忍以行皆悉無常無有結縛也。
【六空忍】謂由觀三界苦果無有實體即得空忍也以生死苦諦性本空寂故也。
【七無願忍】謂由觀三界苦因皆悉空故即得無願忍以煩惱集諦性本清淨故也。
【八無相忍】謂由觀三界因果之法皆空即得無相忍以因果之相本空無有故也。
【九無常忍】謂由觀俗諦之境一切有為之法悉皆虛幻即得無常忍以一切諸法遷滅不停故也(俗諦者謂建立一切法也)。
【十無生忍】謂由觀真諦之境是無為法諸念不生即得無生忍以真空之理本無生滅故也(真諦者謂泯絕一切法也)。
慈忍十種利益(出月燈三昧經)慈即愛念忍即安忍謂修菩薩行者於一切違順等境皆能慈忍故獲此十種利益也。
【一火不能燒】謂修菩薩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於一切違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無所惱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燒也。
【二刀不能割】謂修菩薩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於一切橫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無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也。
【三毒不能中】謂修菩薩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為意是以貪瞋毒藥所不能中也。
【四水不能漂】謂修菩薩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於一切順情之境了知諸法本空悉無所染是以貪愛之水所不能漂也。
【五為非人護】非人即鬼神之類謂修菩薩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於一切時處鬼神之類悉皆護衛也。
【六身相莊嚴】謂修菩薩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愛念於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莊嚴之報也。
【七閉諸惡道】謂修菩薩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惡道之門自然閉而不開也。
【八隨樂梵天】梵天即色界初禪天也謂修菩薩行者慈忍具足梵行無虧故報盡命終隨其意樂而得生於梵天也。
【九晝夜常安】謂修菩薩行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惱害故得身心寂靜晝夜常安也。
【十不離喜樂】謂修菩薩行者常懷慈忍之心利益眾生令其各獲安隱是以自之身心亦不離於喜樂也。
精進十種利益(出月燈三昧經)謂修菩薩行者於諸梵行念念進修精勤無怠故有十種利益也(梵行即淨行也)。
【一他不折伏】謂菩薩慧解精勤行業成就則不為一切邪論妄計之所折伏也。
【二得佛所攝】謂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怠則為諸佛之所攝受而不捨也。
【三為非人護】非人即鬼神之類謂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怠於一切時處鬼神之類悉加衛護也。
【四聞法不忘】謂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怠則於所聞之法常能憶持而不忘失也。
【五未聞能聞】謂菩薩於諸梵行勇猛精進樂法之心無有厭足則昔所未聞今皆得聞也。
【六增長辯才】謂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怠則法義皆通辯才增長隨問隨答皆無疑礙也。
【七得三昧性】梵語三昧華言正定謂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怠則身心寂靜定性現前不為世相之所變遷也。
【八少病少惱】謂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怠雖晝夜不息而善能調適身心是以常得輕安少病少惱也。
【九得食能消】謂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怠而於飲食不節不恣是以食[A18]已即消而無停滯之患也。
【十如優鉢羅華】梵語優鉢羅華言青蓮花以其出於淤泥而無染污世人見之即生希有之想謂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怠雖處生死不為煩惱之所染著猶如此花見者亦生希有之心也。
禪定十種利益(出月燈三昧經)謂修菩薩行者善能修習禪定則萬緣俱息定性現前故獲此十種利益也。
【一安住儀式】謂菩薩習諸禪定必須整肅威儀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則諸根寂靜正定現前自然安住無所勉強是為安住儀式。
【二行慈境界】謂菩薩習諸禪定常存慈愛之心而無傷殺之念於諸眾生悉令安隱是為行慈境界。
【三無煩惱】謂菩薩習諸禪定諸根寂靜則貪瞋癡等一切煩惱自然不生是為無煩惱。
【四守護諸根】謂菩薩習諸禪定常當防衛眼等諸根不為色等諸塵所動是為守護諸根。
【五無食喜樂】謂菩薩習諸禪定既得禪恱之味以資道體雖無飲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為無食喜樂。
【六遠離愛欲】謂菩薩修習禪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亂則一切愛欲之境悉無染著是為遠離愛欲。
【七修禪不空】謂菩薩習諸禪定而獲諸禪功德雖證真空之理而不隨於斷滅之空是為修禪不空。
【八解脫魔羂】謂菩薩習諸禪定則能遠離生死一切魔網悉皆不能纏縛是為解脫魔羂。
【九安住佛境】謂菩薩習諸禪定開發無量智慧通達甚深法義於佛知見自然明了心心寂滅住持不動是為安住佛境。
【十解脫成熟】謂菩薩習諸禪定一切業惑不能撓亂行之既久則無礙解脫自然圓就是為解脫成熟。
坐禪人十種行(出解脫道論)【一令觀處明淨】謂修行之人欲修禪定先須調適飲食不飢不飽次須隨順時節不先不後又當整肅威儀無有𠎿怠修此三行用觀分明則諸緣屏息心常寂靜安於禪定是為觀處明淨。
【二徧起觀諸根】謂坐禪之人欲修禪定當周徧觀察信等五根不令消减與定相應心無懈怠即得遠離疑盖等過三昧現前是為徧起觀諸根(五根者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也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三曉了於相】謂坐禪之人欲修禪定必當曉了意識想念之相令其不急不寬調適得中則妄想不生禪定易入是為曉了於相。
【四制令心調】謂坐禪之人欲修禪定當起精進制伏其心調停適中勿使過度增長亂意則得定相現前三昧成就是為制令心調。
【五折伏懈怠】謂坐禪之人若以不得勝定令心無味故成懈怠而欲睡眠於是之時必當諦觀諸禪功德䇿勵精進則定相現前三昧可得是為折伏懈怠。
【六心無味著】謂坐禪之人欲修禪定以慧根遲鈍及少方便不得寂靜故於勝定無所樂著是為心無味著。
【七心歡喜】謂坐禪之人於諸勝定心若無味當觀生老病死及諸惡趣令生恐怖然後念佛法僧等諸功德䇿進身心令欣得禪定是為心歡喜。
【八心定成捨】謂坐禪之人欲修禪定當調伏諸根如理思惟安住寂靜而捨一切非正之行是為心定成捨。
【九近學定人】謂坐禪之人欲修禪定應當遠離不修威儀及不習寂靜之人而常親近安住寂靜威儀整肅心源泯淨者依其教誡成就正定道業是為近學定人。
【十樂著安定】謂坐禪之人欲修禪定於彼得定善解緣起入寂靜處者即當愛樂恭敬求其開導以起定心是為樂著安定。
般若十種利益(出月燈三昧經)梵語般若華言智慧謂菩薩由此智慧通達無礙故獲十種利益也。
【一一切捨不取施想】謂菩薩修行般若照了萬法俱寂是故雖行布施而無能施之想不著所施之物不見受施之人是為一切捨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謂菩薩修行般若雖堅持淨戒無所毀缺然以空慧照之則不見有能持能犯之相是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謂菩薩修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諸眾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終不起眾生得度之想是為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
【四行於精進而離身心】謂菩薩修行般若於諸梵行雖勇猛精進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見有身心精進之相是為行於精進而離身心。
【五修禪而無所住】謂菩薩修行般若雖在禪定然以空慧照之而於一切諸禪功德不生味著是為修禪而無所住。
【六魔不能擾】謂菩薩修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諸法本性空寂復知魔佛體元不異魔雖發現即無所怖是為魔不能擾。
【七於他言論其心不動】謂菩薩修行般若於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通達明了故於他人言論悉能辯其邪正是非不為所惑是為於他言論其心不動。
【八達生死海底】謂菩薩修行般若照了諸法洞徹生死淵源不為輪轉所溺是為達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謂菩薩修行般若雖觀一切性空常以廣大悲愍之心誓㧞一切眾生之苦令得解脫是為起增上悲。
【十不樂二乘道】謂菩薩修行般若而能了知聲聞緣覺小乘之法沉滯空寂未為究竟而不欣樂唯求大乘無上之道而得解脫是為不樂二乘道。
聞經十益(出華嚴經䟽)謂毘盧遮那如來現法界無盡身雲徧一切處與十方佛互為主伴稱性圓融而說此經令諸菩薩一切大眾及未來世法界眾生皆悉得聞信解悟入生如來家乃至深入毘盧性海若人聞是經得無量無邊利益今束為十故云聞經十益也(梵語毘盧遮那華言徧一切處)。
【一見聞益】見聞益者謂見聞如來常說徧說此之大經佛佛道同法應如是令諸眾生入佛境界成見聞益(常說者過去現在窮未來際恒說此法也徧說者十方無盡世界皆說此法也)。
【二發心益】謂聞如來說本因中大願大行誓度眾生是以遂發信心學佛行願成發心益。
【三造修益】謂聞如來說此大經發起當機智慧善業令諸眾生如法進修成造修益。
【四頓得益】謂聞如來初成正覺即說此經為根本法輪義理玄妙具含眾德令諸眾生即能開悟成頓得益。
【五滅障益】謂聞如來說此大經廣明依正二果勝德莊嚴是以信樂修行滅煩惱障成滅障益(依正二果者一依果謂華藏莊嚴世界二正果謂如來十身也)。
【六攝位益】謂聞此經顯說圓融地位即一位之中具攝諸位功德期心證入成攝位益。
【七起行益】謂聞此經廣說圓融妙行即一行頓成諸行是以起深信解發意修行成起行益。
【八稱性益】謂聞說此經稱性極談真實之法决須解了依性起修成稱性益。
【九轉利益】謂聞此經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乃展轉與人演說皆得饒益成轉利益。
【十速證益】謂總具前諸法門故廣修眾德則能速出生死頓證菩提成速證益(梵語菩提華言道)。
多聞十種利益(出月燈三昧經)謂修菩薩行者於世間出世間一切邪正之法無不聞知故獲此十種利益也。
【一知煩惱助】謂修菩薩行者以多聞故則知自身及諸眾生所有一切煩惱之惑皆能資助業因而受當來果報故求出離而不為所惑也。
【二知清淨助】謂修菩薩行者以多聞故悉知一切清淨梵行皆能資助菩提之道是以精勤修習以證無上佛果也。
【三遠離疑惑】謂修菩薩行者以多聞故則於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及外道邪魔等論悉皆明了通達而無所疑惑也。
【四作正直見】謂修菩薩行者以多聞故則於一切邪正之法無不明了若有眾生邪見邪論者為作正直知見而格其非心也。
【五遠離非道】謂修菩薩行者以多聞故則於善惡果報諸法同緣無不明了故殺盜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遠離而不為也。
【六安住正路】謂修菩薩行者以多聞故則於一切邪正諸法無不明了故不為非道所惑而於如來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也。
【七開甘露門】謂修菩薩行者以多聞故則能深入如來之藏了知無上法味而復以此普潤眾生令其善根增長是為開甘露門也。
【八近佛菩提】梵語菩提華言道謂修菩薩行者以多聞故常勤修習則知戒定慧行能趣聖果是以心常在道精勤無怠而於佛果菩提為不遠也。
【九為作光明】謂修菩薩行者以多聞故知諸眾生皆為無明所覆常受長夜之苦而能以智慧之燈作諸光明令其出離幽暗而獲清升之樂也(無明者無所明了也)。
【十不畏惡道】謂修菩薩行者以多聞故曉了萬法體本空寂無苦無樂是以發廣大心隨類化度一切眾生而於險難惡道悉無所畏也。
十法行(出辯中邊論)【一書寫】謂於佛所說經律論文書寫流通使不斷絕也。
【二供養】謂於佛經典所在之處如佛塔廟皆應恭敬尊重供養也。
【三施他】謂所聞之法為他演說或施與經卷不專自用但欲利他也。
【四諦聽】謂聞他人讀誦解說一切經法深生愛樂而專心審聽也。
【五披讀】謂於諸佛所說之經時常披閱看讀不釋手也。
【六受持】謂於諸佛所說教法從師稟受持而弗失也。
【七開演】謂於如來所說正法時常開示演說令人信觧也。
【八諷誦】謂於如來所說一切道法諷誦宣[A19]揚梵音清徹令人樂聞也。
【九思惟】謂於如來所說一切法義思惟籌量憶念不忘也。
【十修習】謂依如來所說之法精修數習以成道果也。
十種行願(出華嚴經行願品)普賢菩薩於華嚴會上逝多林中稱歎如來勝功德[A20]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如來功德十方諸佛經剎塵刼說不能𥁞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也(普賢者德周法界曰普調柔善順曰賢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梵語逝多華言勝林刼梵語具云刼波華言分別時節)。
【一禮敬諸佛】謂一心運想十方諸佛如對目前恭敬慇懃五體投地故云禮敬諸佛(五體者頭及兩手兩足也)。
【二稱讚如來】謂愛樂佛之功德以微妙舌根出無𥁞音聲稱[A21]揚讚嘆故云稱讚如來。
【三廣修供養】謂諸佛如來為最上福田當起正信悉以上妙財法等所謂最勝花鬘塗香貲財眾具及以勤修善根菩提妙法皆悉無量以用供養故云廣修供養(梵語菩提華言道)。
【四懺除業障】懺梵語具云懺摩華言悔過今言懺悔華梵兼舉也謂之懺者陳露先罪悔者改徃修來若欲懺除業障即當自念無量刼中由貪嗔癡作諸惡業障蔽真性今當清淨三業於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不敢覆藏故云懺悔業障(三業者身業口業意業也)。
【五隨喜功德】謂佛從初發心不惜身命捨頭目髓腦修諸苦行以至成道滅度所有功德乃至六趣四生聲聞辟支佛一切菩薩等種種所有諸善功德我皆隨順歡喜故云隨喜功德(六趣者天趣人趣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四生者胎生𡖉生濕生化生也辟支梵語具云辟支迦羅華言緣覺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六請轉法輪】謂十方剎土諸佛成等正覺我以身口意業慇懃勸請轉妙法輪普雨法雨自他霑洽故云請轉法輪(剎梵語具云剎摩華言土田)。
【七請佛住世】謂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諸善知識將欲入滅我悉勸請久住於世利樂眾生故云請佛住世。
【八常隨佛學】謂佛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不惜身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A22]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弥乃至成道說法度生所有法行悉願隨順修學故云常隨佛學(梵語須弥華言妙高)。
【九恒順眾生】謂常於一切眾生承事供養如奉師長如敬父母凡有病苦為作良醫乃至貧窮令得饒富如是平等隨順利樂故云恒順眾生。
【十普皆迴向】謂發廣大心從初禮敬諸佛乃至恒順眾生所有一切廣大功德普皆迴向法界眾生願令常得安樂乃至究竟成就菩提故云普皆迴向。
十度各三行(出成唯識論)度者超度也謂此十度各有三種殊勝行門菩薩修行此法則能自利利他度諸眾生離生死此岸越煩惱中流到涅槃彼岸同證無上菩提(梵語涅槃華言滅度梵語菩提華言道)。
【一施度三行】此施度有三種一財施謂以[A23]己所有財物施與他人令其安樂二法施謂以佛法為諸眾生演說令其開悟三無畏施謂於諸眾生無殺害心令其無所怖懼是為施度三行。
【二尸度三行】尸梵語具云尸羅華言清涼又翻為戒此戒度有三種一攝律儀戒謂持佛戒律具眾威儀二攝善法戒謂身口意所作善法皆悉攝持三饒益有情戒謂以慈悲喜捨之心與眾生樂㧞眾生苦平等利益是為尸度三行。
【三忍度三行】此忍度有三種一耐怨害忍謂若遇怨憎毒害安然忍耐無返報心二安受苦忍謂若遇水火刀杖眾苦所逼恬然忍受三諦察法忍謂諦審諸法體性虛幻而本無生滅安然忍可是為忍度三行。
【四進度三行】此進度有三種一被甲精進謂起大誓願心修諸勝行二攝善精進謂修方便行進趣無上菩提三利樂精進謂勤化眾生咸修於道是為進度三行。
【五禪度三行】禪梵語具云禪那華言靜慮此禪度有三種一安住靜慮謂亂想不起深入禪定二引發靜慮謂智慧現前生諸功德三辦事靜慮謂功行圓成利益眾生是為禪度三行。
【六慧度三行】此慧度有三種一生空無分別慧謂平等照了俗諦之法無生滅相二法空無分別慧謂平等照了真諦之法悟性本空三俱空無分別慧謂全照中道超前二空悉皆平等是為慧度三行(俗諦者謂建立一切法也真諦者謂泯絕一切法也)。
【七方便度三行】此方便度有三種一進趣果向方便謂修諸功德迴向佛果二巧會有無方便謂能善巧融會真俗二諦之理三不捨不受方便謂㧞濟眾生了達能所皆空而不捨離是為方便度三行。
【八願度三行】此願度有三種一求菩提願謂自求佛果二利樂他願謂救度一切眾生三外化願謂外化有情亦起自利利他之願是為願度三行。
【九力度三行】力即力用謂此力度有三種一思擇力謂思惟揀擇一切善法而得其力二修習力謂修行數習殊勝妙行證得其力三變化力謂神通力用化度眾生是為力度三行。
【十智度三行】此智度有三種一無相智謂觀達一切諸法性本自空二受用法樂智謂修行證得一切種智恒自受用得大自在三成熟有情智謂教化饒益一切眾生成就道果是為智度三行(一切種智謂知一切道知一切種即佛智也)。
十種有依行輪(出地藏十輪經)有依行者有可憑依之行業也輪以摧碾為義佛謂眾生依此行業而修菩提則能摧破一切煩惱惑業故曰輪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一具足淨信】謂眾生具足清淨信心則於一切善惡業緣受報因果皆無所疑此為有依行也。
【二具足慚愧】謂眾生具足慚愧之心凡有所作身口過非而能內自羞耻發露向人悉不覆藏此為有依行也。
【三安住律儀】謂眾生若能攝身口意業安住淨戒則於殺盜[婬-壬+(工/山)]妄等諸律儀悉無毀犯此為有依行也。
【四安住慈心】謂眾生若能安住平等慈愛之心則於一切有情悉與其樂不加惱害此為有依行也。
【五安住悲心】謂眾生若能安住平等悲憫之心則於一切有情見其受苦普為救㧞令其安隱此為有依行也。
【六安住喜心】謂眾生若能安住歡喜之心見諸有情離苦得樂了無憎嫉之意此為有依行也。
【七安住捨心】謂眾生若能安住捨離之心則於一切有情冤親平等無憎無愛此為有依行也。
【八具正歸依】謂眾生發心修行之初必須歸向依止佛法僧寶則所修所證有所憑據而不惑於外道邪魔之見此為有依行也。
【九具足精進】謂眾生於如來一切善法若能隨順修學勇猛精勤始終不懈此為有依行也。
【十常樂寂靜】謂眾生修習禪定當遠離憒閙寂默一心如理思惟絕諸妄想此為有依行也。
十種發心(出華嚴經隨䟽演義鈔)十種發心者謂諸眾生迷妄失真念念起心貪著諸境業報不同苦樂有異皆因發心不純也。
【一發地獄心】謂眾生念念起貪瞋之心日增月甚造上品十惡行火塗道是名發地獄心(上品者謂人作惡於欲作正作作[A24]已三時之中俱不能悔也十惡者一殺生二偷盜三邪[婬-壬+(工/山)]四妄語五兩舌六惡口七綺語八貪欲九瞋恚十邪見也火塗道者即地獄道也謂地獄中受火床炉炭等苦也)。
【二發畜生心】謂眾生念念起心欲多眷屬如海吞流愚痴貪著起中品十惡行血塗道是名發畜生心(中品者謂作惡[A25]已後起少悔心也血塗道者即畜生道也謂畜生常被互相吞啖之苦也)。
【三發餓鬼心】謂眾生念念欲得名聞四遠八方稱[A26]揚內無實德虛比聖賢唯行謟誑起下品十惡行刀塗道是名發餓鬼心(下品者謂作惡之時即能悔也刀塗道者即餓鬼道也謂餓鬼中常受刀杖逼迫之苦也)。
【四發下品十善心】下品者於作善之時即生悔心也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壬+(工/山)]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也謂眾生念念欲勝於人輕他重[A27]己而外[A28]揚仁義行脩羅道是名發下品十善心(梵語阿脩羅華言非天謂行非天也)。
【五發中品十善心】中品者於作善[A29]已後起少悔心也謂眾生念念忻樂世間修行五戒行人之道是名發中品十善心(五戒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壬+(工/山)]不妄語不飲酒也)。
【六發上品十善心】上品者於十善欲作正作作[A30]已三時之中心俱不悔也謂眾生念念知三惡道苦及知人間苦樂相間唯天上純受諸樂而求生彼故閉攝內根不著外塵修行天道是名發上品十善心(三惡道者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內根者即意根也)。
【七發欲界主心】欲界主者即欲界他化自在天主也謂眾生若念念張大威勢奪他所化以自娛樂而行魔羅道是名發欲界主心(梵語魔羅華言能奪命謂能奪人智慧之命稱天魔者即此天也)。
【八發世智心】謂眾生念念欲得利智辯聦高才明哲鑒達古今不信出世教法而行尼犍道是名發世智心(梵語尼犍華言離繫即外道也)。
【九發梵心】謂眾生念念厭下欲界塵境忻上梵天勝妙之樂而行色無色之道是名發梵心(色無色者謂色界無色界也)。
【十發無漏心】無漏者不漏落生死也謂眾生念念厭離世間生死之苦斷除貪瞋癡之妄惑常修無漏之因而行二乘之道是名發無漏心(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十念(出諸經要集)謂於佛等十境起修十念攝伏亂心勿使妄動則正念現前佛道可期矣。
【一念佛】謂於如來相好功德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念佛。
【二念法】謂諸佛教法為修行之軌則能除愛欲塵勞諸結使縛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法(結使者謂一切惑業纏結而能驅使眾生受生死之苦也)。
【三念僧】謂菩薩羅漢聖僧咸具種種功德為世福田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僧(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羅漢梵語具云阿羅漢華言無學)。
【四念戒】謂佛所制之戒能息諸惡成就道品猶如瓔珞可以嚴身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戒。
【五念施】謂布施能破慳貪生長福果及所施之後無有悔心亦不求報但起慈心利益一切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施。
【六念天】謂諸天善業成就感報勝身眾福具足而我亦當修如是善業感如是身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天。
【七念休息】謂於寂靜之處閑居獨處屏息一切緣務則可脩習聖道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念休息。
【八念安般】安般梵語具云安那般那華言遣來遣去即出入息也謂攝心靜慮數出入息覺知長短則能除諸妄想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安般。
【九念身】謂此身頭目手足皮肉骨髄何者是身從何處來為誰所造於此終後當生何處了知因緣假合畢竟不實即須晝夜精進修習淨行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念身。
【十念死】謂人之生猶如夢幻諸根不久終當散壞即須晝夜精修以求出離時常專心繫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死。
大明三藏法數卷第三十二
校注
【經文資訊】《永樂北藏》第 182 冊 No. 1615 大明三藏法數(第14卷-第35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0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永樂北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