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藏法數卷第六 昆八
貪欲三種發相(出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一外貪欲相】謂行人當修定時於男於女取其容貌貪欲心生念念不住障諸禪定是名外貪欲相。
【二內外貪欲相】謂行人當修定時欲心忽生或緣他身相或自緣[A1]己身念念染著而起貪愛障諸禪定是名內外貪欲相。
【三徧一切處貪欲相】謂行人貪著如前內外之境復於一切五塵境界資生物等皆起貪愛之心障諸禪定是名徧一切處貪欲相(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瞋恚三種發相(出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一非理瞋相】謂行人修禪定時瞋覺歘然而起無問是理非理他犯不犯無故而發瞋恚障諸禪定是為非理瞋相。
【二順理瞋相】謂行人修禪定時外人實來惱我以此為緣生於瞋覺相續不息亦如持戒之人見非法者而生瞋恚瞋雖順理亦障禪定是為順理瞋相。
【三諍論瞋相】謂行人修禪定時著[A2]己所解之法為是謂他所行所說悉以為非外人所說不順[A3]己情即惱覺心生而起瞋恨障諸禪定是為諍論瞋相。
愚癡三種發相(出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一計斷常癡相】謂行人於修定時忽然發邪思惟分別我及諸法為過去滅而有現在我耶為過去不滅而有現在我耶因是思惟見心即𤼵推尋三世若謂是滅即墮斷見若謂不滅即墮常見如是癡覺念念不住以此智辯諍競戲論作諸惡行障於正定出世之法是為計斷常癡相也。
【二計有無癡相】謂行人修定時忽爾思惟分別謂今我及陰等諸法為定有耶為定無耶如是推尋見心即發隨見生執障於正定是為計有無癡相也(陰者五陰也)。
【三計世性癡相】謂行人於修定時忽作是念因有五陰便有四大與夫假名眾生及諸世界如是思惟念念不住即發智辯能問能說是非諍競離真實道但執計世間之性而不能發諸禪定是名計世性癡相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三種病相(出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修禪定者湏善識病源設或不知則難於治療疾苦相仍行道有妨能明四大五臟五根病發之相善加調治則身心安隱不廢修業矣。
【一四大增動病相】四大地水火風也一大不調諸患並起地大增故腫結沉重身體枯瘠等諸患生水大增故痰癊脹滿飲食不消等諸患生火大增故煎寒壯熱支節皆疼等諸患生風大增故虛懸戰掉嘔吐氣急等諸患生是為四大增動病相。
【二五臟生患之相】五臟心肺肝脾腎也若患從心生者身必寒熱口中常燥心主口故患從肺生者身體脹滿四支煩疼兼之鼻塞肺主鼻故患從肝生者愁憂瞋恚頭痛眼疼肝主眼故患從脾生者通身遊風㿇㿇痒悶飲食失味脾主舌故患從腎生者咽喉噎塞腹脹耳滿腎主耳故是為五臟生患之相(㿇私習切)。
【三五根中患相】五根眼耳鼻舌身也身患者四體卒痛百節酸疼舌患者或瘡或硬飲食失味鼻患者鼻常齆塞及流濃涕耳患者或痛或聾或嘈嘈然作聲眼患者或赤或疼昏花翳闇是為五根中患相(齆鳥貢切)。
修定三障(出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一沉昏闇蔽障】謂行人修定之時沉昏瞪矒無所別知由是障諸禪定不得開發名為沉昏闇蔽障。
【二惡念思惟障】謂行人修定之時雖不沉昏而惡念忽起欲毀禁戒作諸不善等事因是障諸禪定不得開發是為惡念思惟障。
【三境界逼迫障】謂行人修定之時雖無如上沉昏惡念等事而身或卒痛魔惱竸起或自見身䧟入於地火來燒身高崖墜落猛虎奔逐乃至羅剎諸惡相現逼惱行人令生驚怖障諸禪定是名境界逼迫障。
三慧(出成實論)【一聞慧】聞慧者由於聽聞而生智慧也謂從經論中聞或從善知識處聞以因聞故能生無漏聖慧也。
【二思慧】思慧者由於思惟而生智慧也謂若能思惟經論中及善知識處所聞法義皆能生於無漏聖慧也。
【三修慧】修慧者由於修習而生智慧也謂既已聞法思惟義趣即當隨順修習因此修習能生無漏聖慧也。
三智(出觀音玄義)【一一切智】謂於一切內法內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聲聞緣覺之智也(內法內名者謂理內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說故名理內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盖外道等違理橫計故名理外也)。
【二道種智】謂能用諸佛一切道法發起眾生一切善種是名道種智即菩薩之智也。
【三一切種智】謂能以一種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種是名一切種智即佛之智也(一切道者一切諸佛之道法也一切種者一切眾生之因種也)。
三智(出楞伽經)【一世間智】謂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於一切法種種分別執著有無而不能出離世間是名世間智。
【二出世間智】謂聲聞緣覺之智也聲聞緣覺以一切智修四諦行而能出離世間是名出世間智(一切智者謂一切諸法皆能了達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三出世間上上智】謂佛菩薩之智也由佛菩薩觀察一切諸法寂靜之相不生不滅得如來地超出聲聞緣覺之智是名出世間上上智。
三覺(出圓覺經䟽并起信論)【一本覺】謂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體本來覺了離諸妄念故名本覺。
【二始覺】謂本覺之體忽起妄念而成不覺今始覺了一切諸法即是真如平等不二故名始覺。
【三究竟覺】究竟即决定終窮之義也謂能覺了染心之源究竟終窮同於本覺故名究竟覺。
三性(出楞嚴經)【一善性】謂第六識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間出世間不同世間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間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眾善法皆由意根所緣生成法則故名善性(五常者仁義禮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謂不殺不盜不邪[婬-壬+(工/山)]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也四弘者即四弘誓願也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數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二惡性】謂第六識所起一切惡法之性也五逆十惡等法皆由意根所緣生成法則故名惡性(五逆者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惡者殺生偷盜邪[婬-壬+(工/山)]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也)。
【三無記性】謂第六識所具一切不善不惡之性也亦不屬善亦不屬惡初無記憶皆由意根所緣生成法則故名無記性。
三佛性(出華嚴孔目)謂真性平等猶如虛空於諸凡聖無所限礙故名佛性。
【一自住佛性】謂真如之理自性常住無有變改即是一切眾生本有佛性是名自性住佛性。
【二引出佛性】謂一切眾生佛性雖具必假修習智慧禪定之力方能引發本有之性是名引出佛性。
【三至得果佛性】謂修因滿足則本有佛性於證得果位之時了了顯發是名至得果佛性。
三因佛性(出金光明經玄義)梵語佛陀華言覺覺即三智圓明徧一切處無不照了名大圓覺性即不改之義以大覺性不增不減非變非遷一切眾生無不具此三因佛性此因若顯即成三德妙果也(三智者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也)。
【一正因佛性】正謂中正謂中必雙照三諦具足名正因佛性(中正者離於邊邪也雙照者照空照假也空謂蕩一切相即是真諦假謂立一切法即是俗諦非空非假即是中諦故云三諦具足)。
【二了因佛性】了謂照了謂由前正因發此照了之智智與理相應故名了因佛性。
【三緣因佛性】緣即緣助謂一切功德善根資助了因開發正因之性故名緣因佛性。
三自性(出顯[A4]揚聖教論)【一徧計自性】謂眾生迷惑不了諸法本空妄於我身及一切法周徧計度一一執為實有故名徧計自性。
【二依他自性】謂所有諸法皆依眾緣相應而起都無自性唯是虛妄故名依他自性。
【三圓成自性】謂真如自性不遷不變圓滿成就故名圓成自性。
三無性(出成唯識論)【一相無性】謂一切眾生於世間之相處處計著執為實有佛為除此妄執說一切法皆無自性故名相無性。
【二生無性】謂一切諸法皆託因緣和合而生本無自性故名生無性。
【三勝義無性】謂前相無性生無性因破眾生妄執之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是故佛說勝義無性者謂真如勝義之性遠離徧計妄執之性故名勝義無性。
三心(出宗鏡錄)【一根本心】謂第八識心王能含藏善惡種子出生染淨諸法故名根本心(第八識即藏識也)。
【二依本心】謂第七識依根本而生能與第八識傳送染淨等事故名依本心(第七識即末那識也)。
【三起事心】謂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對六塵之境能起分別染淨等事故名起事心(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轉三心得三身(出宗鏡錄)【一轉根本心得法身】根本心者即第八識謂善惡諸法依此出生故名根本心此識轉時一切煩惱斷滅[A5]已盡即得法身。
【二轉依本心得報身】依本心者即第七識謂依於根本而生故名依本心此識轉時一切智慧無不具足即得報身。
【三轉起事心得化身】起事心者即第六識謂對六塵之境能起分別等事故名起事心此識轉時則能憐愍一切眾生隨類設化即得化身(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三種緣慈(出佛地論)緣即緣繫慈即愛念盖言菩薩常以大慈之心緣念一切眾生令其皆得安隱快樂故名緣慈也。
【一有情緣慈】有情緣慈亦名眾生緣慈謂菩薩以平等智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運大慈心而弘濟之令其皆得安樂是名有情緣慈。
【二法緣慈】謂菩薩以平等智觀一切法皆從因緣和合而生了無自性雖無自性而能運大慈心以弘濟之令其皆得安樂是名法緣慈。
【三無緣慈】謂菩薩以平等智無心攀緣一切眾生而於一切眾生自然獲益故輔行云運此慈悲徧覆法界故能任運㧞苦自然與樂是名無緣慈。
三種意生身(出楞伽經)謂通教登地菩薩得如幻三昧能見無量自在神通普入一切佛剎隨意無礙意欲至彼身亦隨至故名意生身。
【一三昧樂正受意生身】梵語三昧華言調直定又云正受盖三昧以定性為樂異乎苦樂等受故名正受而言三昧樂正受者華梵雙舉耳通教第三第四第五地菩薩修三昧時得真空寂滅之樂普入一切佛剎隨意無礙故名三昧樂正受意生身。
【二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謂通教第八地菩薩覺了一切諸法自性之性如幻如化悉無所有以無量神力普入一切佛剎迅疾如意自在無礙是名覺法自性性意生身。
【三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謂通教第九第十地菩薩覺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得一身無量身一時普現如鏡中像隨諸種類而得俱生雖現眾像而無作為是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如意通有三種(出大智度論)謂菩薩智慧具足神變莫測凡所作為舉念即成無有障礙故名如意通。
【一能到如意】謂具此通者雖長江大海重關複嶺千萬里之遠俱無間隔意欲到處身即隨到故名能到如意。
【二轉變如意】謂具此通者能令世間所有諸物大者作小小者作大一變為多多變為一故名轉變如意。
【三聖如意】謂具此通者化現無方應變不測雖無生滅而有機則生無機則滅雖無去來有感則現無感則寂如意自在不可思議故名聖如意。
三通力(出華嚴經䟽)【一報得通力】謂三界諸天皆有五種神通乃至鬼神亦有小通雖則勝劣不同俱能變現無礙此之神通乃由果報自然感得是名報得通力(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五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也)。
【二修得通力】謂聲聞緣覺菩薩等由修戒定慧功行成就之時發得六種神通變現自在隱顯莫測此之神通由修而得是名修得通力(六通者於前五通加漏盡一通也)。
【三變化通力】謂佛菩薩以神通力則能種種變現乃至現諸身相或勝或劣現諸國土或淨或穢等是名變化通力。
三明(出雜阿含經)【一宿命明】謂但知過去宿世受生之事名宿命通復知宿世從一生至百千萬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受苦受樂等事皆悉能知是名宿命明。
【二天眼明】謂但見死此生彼名天眼通復見我及眾生死時生時及身口意所作善惡之行或生善道惡道皆悉能見是名天眼明。
【三漏盡明】謂眾生因三界見思之惑墮落生死故名為漏惟羅漢斷三界見思惑盡而得神通名漏盡通復知漏盡[A6]已後更不受於生死是名漏盡明(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識(出楞伽經)識即心識也以心有真有妄故有三識之不同焉。
【一真識】真識者謂自性清淨心也盖第八阿頼耶識通真通妄妄即是染真即是淨今言淨分故名真識也(梵語阿頼耶華言藏識謂能含藏一切善惡種子故也)。
【二現識】現謂變現即能生諸法之本也此言第八識含藏一切善惡種子變現根身世界故名現識也(根身者眼等諸根也)。
【三分別識】分別識者謂於六塵等種種諸境而起分別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識傳送第六意識能起分別故名分別識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梵語末那華言意謂能分別思量也)。
三識(出翻譯名義)【一末那識】梵語末那華言染汙意染汙者謂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惑常俱意者謂常思慮第八識度量為我即第七識也。
【二阿頼耶識】梵語阿頼耶華言藏識謂此識能含藏善惡諸法種子即第八識也。
【三菴摩羅識】梵語菴摩羅華言清淨識翻譯名義云第八阿頼耶若至我見永不起位即捨頼耶之名別受清淨之稱即第九識也(我見永不起者謂諸惑淨盡也)。
三識緣境廣狹(出宗鏡錄并瑜伽師地論)【一第八識緣境最廣】謂此根本識染淨同依能變能現種子根身及器世間三種境故是名緣境最廣(種子者一切善惡種子也根身者眼等諸根也器世間者謂世界如器也)。
【二第七識緣境最狹】謂此識無別體相但依第八識為因而起復緣第八識見分而為相分是名緣境最狹(見分者謂能見之識也相分者謂分別相狀也)。
【三第六識緣境廣】謂此識能緣一切善不善無記三性之境及能分別色心等一切法塵是名緣境廣也(無記者謂不善不惡無所記錄也)。
三種熏習(出華嚴孔目)熏即熏發也習即數習慣習之義也盖言第八識為無明染緣之所熏習即從真而起妄也。
【一名言熏習】名即名字言即言說此分別名字言說之識即是第六意識由第七識傳送熏習第八種子之識而能成就染分之相故云名言熏習。
【二色識熏習】色即眼根所對諸色因此諸色引生眼識名為色識於此分別即是第六意識亦由第七識傳送熏習第八種子之識而能成就染分之相故云色識熏習。
【三煩惱熏習】煩惱即貪瞋邪見等煩惱也此之煩惱乃是第六意識所起亦由第七識傳送熏習第八種子之識而能成就染分之相故云煩惱熏習。
三種相(出成實論)【一發相】發即䇿發謂心昏沉時應用精進之行而䇿起之故名發相。
【二制相】制即禁制謂心掉動時應用寂靜之法而禁制之故名制相(掉者舉也)。
【三捨相】捨即捨置謂心不沉不散調適之時即捨前發制二相故名捨相。
三細相(出起信論)三細者即根本無明之惑也因對六麤故名三細(六麤者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繫苦相也)。
【一業相】業相者即從真起妄初動之相也然本覺心源離念寂靜因無明故覺成不覺遂成業相故起信論云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是也。
【二見相】見相者見初動之相也亦名轉相謂依初動業識轉成能見之相也。
【三境界相】境界相者即轉相分別初動之境界也亦名現相由前轉相則境界妄現也。
三大(出起信論䟽)【一體大】謂真如之理體性平等無不容攝故名體大(體性平等者謂凡聖染淨之法皆依真如之體其性無有高下也)。
【二相大】相即德相謂真如體上具足無量恒沙勝妙功德一一功德稱體顯露故名相大。
【三用大】謂真如之體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善果故名用大(世間人天也出世間聲聞緣覺菩薩佛也)。
三種身(出大乘五蘊論)身即聚集之義瑜伽師地論云佛菩薩是能說者語是能說相名句文身是所說相聲名句文和合即為此方能詮之教體也。
【一名身】名即名字楞伽經云名身者謂依事立名盖一名非身眾名連合方名為身又唯識論云名詮自性是為名身(名詮自性者謂諸法自性由名而詮顯也)。
【二句身】句即句逗逗止也住也大智度論云天竺語法眾語和合成句如菩為一字提為一字是二不合則不成語若二和合名為菩提又唯識論云句詮差別是為句身(句詮差別者謂諸法差別之相由句而詮顯也)。
【三文身】文即文字為名句二法所依故唯識論云文即是字為二所依又楞伽經名為字身謂聲相有長短音韻有高下是為文身。
三不可盡(出寶積經)【一經法不可盡】謂如來所說經法隨其眾生機樂不同或廣或畧雖一音宣演而十方普被故云經法不可盡。
【三文字之義不可盡】謂如來所說經教妙義橫亘十方竪徹三際大無不周細無所遺是以小根淺智之人不能窺其奧妙故云文字之義不可盡(三際者過去現在未來也)。
【三所宣訓誨不可盡】謂如來所宣言教訓誨眾生或說大乘或說小乘隨類現形種種設化利益無量故云所宣訓誨不可盡。
天台三觀(出金光明經玄義)謂天台智者大師所立也觀即照了之義觀達一念之心即具三諦之法也若觀心空則一切法皆空即是真諦若觀心假則一切法皆假即是俗諦若觀心中則一切法皆中即是中諦此之三觀全由性發實匪修成故於一心宛有三用所謂一心三觀也。
【一空觀】空者離性離相之謂也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名之為空由觀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以三觀皆能蕩相故也盖空蕩見思之相假蕩塵沙之相中蕩無明之相三相皆蕩即畢竟空是名空觀(見思塵沙無明即三惑也)。
【二假觀】假者無法不備之謂也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名之為假由觀一念假故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以三觀皆能立法故也盖空立真諦之法假立俗諦之法中立中諦之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名假觀。
【三中觀】中即中正絕二邊待對之謂也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名之為中由觀一念中故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以三觀當處皆能絕待故也盖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皆絕待即為圓中是名中觀。
三種三觀(出宗鏡錄)三種三觀者謂以觀觀心不出次第圓融之義故有三種不同也。
【一別相三觀】別相三觀者即歷別觀於三諦也謂若從假入空但得觀真尚不得觀俗豈得觀中道若從空入假但得觀俗未得觀中道若入中道正觀方得雙照二諦是名別相三觀(從假入空者謂觀生死之假入涅槃真空也觀真觀俗觀中道者真即真空之理真諦也俗即諸法宛然俗諦也中道即中諦也)。
【二通相三觀】通相三觀者即於一觀中圓解三諦也謂若從假入空非但知俗假是空真諦中道亦通是空若從空入假非但知俗假是假真諦中道亦通是假若入中道正觀非但知中道是中俗假真空亦通是中但以一觀當名解心皆通是名通相三觀。
【三一心三觀】一心三觀者即於一念心而能圓觀三諦也謂觀一念心為從何處來去至何所畢竟無有淨若虛空名空觀能觀之觀所觀之境歷歷分明名假觀雖歷歷分明而性常自空空不定空假不定假名中觀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名一心三觀。
法界三觀(出華嚴法界觀)法界三觀者乃帝心尊者依華嚴經而立也法界即所觀之境三觀即能觀之觀此三種觀雖自下升上漸次深廣然修之者但一道竪窮展轉圓妙非初觀外別有二三良以舉一即三全三是一故也。
【一真空觀】謂非虛妄念慮曰真非形礙色相曰空故簡情妄以顯真性使見色非實色舉體全是真空令見空非斷空舉體全是真性如是則能廓情塵而空色無礙泯智解而心境俱融故名真空觀。
【二理事無礙觀】謂性淨明體曰理形相分限曰事故觀廣大之理咸歸一塵即了一塵之色通遍法界是則融萬象之虛相全一真之明性理事交徹無礙圓融故名理事無礙觀。
【三周遍含容觀】謂無所不在曰周遍無法不攝曰含容故觀全事之理隨事而一一可見全理之事隨理而一一可融是則一多無礙大小相含互攝互容重重無盡隱顯自在神用不測真可謂入華嚴無盡法界之境故名周遍含融觀。
圓覺三觀(出圓覺經畧䟽)【一奢摩他】梵語奢摩他華言止止即止寂之義謂欲求圓覺者以淨覺心取靜為行而於染淨等境心不妄緣即是體真止義當空觀故經云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體真止者謂體達無明顛倒之妄即是實相之真也)。
【二三摩鉢提】梵語三摩鉢提華言等持昏沉掉舉皆離曰等令心專注一境曰持謂欲求圓覺者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而有遂起幻修以除諸幻即是方便隨緣止義當假觀故經云所圓妙行如土長苖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方便隨緣止者謂隨緣歷境安心不動也)。
【三禪那】梵語禪那華言靜慮靜即定慮即慧也謂欲求圓覺者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便能隨順寂滅境界即是息二邊止義當中觀故經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息二邊止者謂不分別生死涅槃止息有無等二邊之相也)。
南山三觀(出止觀輔行)南山三觀者即終南山宣律師之所立也。
【一性空觀】性即性分也謂聲聞緣覺小乘之人觀因緣所生一切諸法其性本空皆無有我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性空觀(因緣者六根為因六塵為緣也所生一切諸法者即根塵相對所起諸心法也)。
【二相空觀】相即相狀也謂藏通二教菩薩觀因緣一切所生諸法其相本空但眾生情執妄見種種差別之相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相空觀。
【三唯識觀】識即心識也謂別圓二教大乘菩薩皆了世間一切外塵諸法自性清淨本來無實此理深妙唯意緣知故名唯識觀。
三種觀法(出止觀義例)三種觀法者謂修行用觀之法也前托事附法二種乃是天台智者大師講法華經時為座下聽眾有修觀行者隨歷一事皆以觀法表對令其修習名托事觀或遇一切法相處亦附彼法相立其觀法令其修習名附法觀後之一種專約行門復說摩訶止觀兼明諸經所有行法名約行觀故有三種之不同也。
【一托事觀法】謂托王舍耆闍崛山等事而為觀也名從事立借事為觀以導執情故名托事觀(王舍等事表對觀法者王表心王舍表五陰舍即是令觀五陰也梵語耆闍崛華言靈鷲若表對者靈表心王鷲表受想行山表色陰亦是令觀五陰也)。
【二附法觀法】謂附四諦等法入一念心以為觀法故名附法觀(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三約行觀法】謂專約行門而修觀也故止觀義例云唯於萬境觀一心萬境雖殊妙觀理一故名約行觀。
毘婆舍那三行(出深密解脫經)梵語毘婆舍那華言觀謂以寂靜之慧觀察根塵內外諸法令三昧成就進趣菩提故行有三焉(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塵者即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也梵語三昧華言正定梵語菩提華言道)。
【一相】相即觀境也謂修觀之時於此心觀之中分別了知三昧境界之相如淨明鏡照徹一切影像了了分明也。
【二修行】修行者謂既了知觀法之相則善能修習一切妙行無有過失也。
【三觀】觀者觀察也謂修觀之時於一一觀法中善能觀察一一法相而不證彼小乘寂滅解脫直趣無上菩提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為三事故修毘婆舍那(出涅槃經)梵語毘婆舍那華言觀即智慧也。
【一觀生死惡果報】謂修禪觀即能破諸昏暗觀察分別因緣生滅之相故於善惡果報悉皆明了不起惑業也。
【二增長善根】謂修禪觀能滅貪瞋癡等惡業暗障本性之智自然明發故一切善根悉皆增長也。
【三破諸煩惱】謂修禪觀了知生死過患不為根塵所染故一切煩惱悉能破滅也(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也塵者即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也)。
三諦(出法華玄義)諦者諦審也謂諦審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諦即假是俗諦即中是中諦此三隔歷即是次第三諦三一無礙即是圓融三諦(隔歷者三諦不互融也次第者前真次俗後中即別教三諦也圓融者舉一即三全三是一即圓教三諦也)。
【一真諦】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謂也盖諸法本空眾生不了執之為實而生妄見若以空觀蕩之則謂實之情自忘情忘即能離於諸相諸相若離則真空之理自然諦了故名真諦。
【二俗諦】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謂也諸法雖即本空皆不可得若以假觀照之則能諦了性具諸法歷歷宛然故名俗諦。
【三中諦】中即中正統一切法之謂也諸法本來不離二邊不即二邊若以中觀觀之則能諦了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清淨洞徹圓融無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議故名中諦。
二諦(出仁王護國般若經䟽)諦即審實之義謂觀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不出空與色心經云我以三諦攝一切法是也。
【一空諦】空即虛幻之義謂諦審一切眾生及與世界等法性相本空虛假不實是名空諦。
【二色諦】色即質礙之義謂諦審世間眾生色身及山河大地種種形相乃至意識所緣一切境界皆是色法是名色諦。
【三心諦】心諦即第八識心王也謂眾生根身虛空世界乃至善惡一切諸法皆由此心出生是名心諦。
三假(出止觀輔行)【一因成假】謂一切諸法必有所因和合方成如諸眾生因於父母生成此身是名因成了達此身虛幻不實是名為假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故名因成假。
【二相續假】謂眾生心識念念相續前念既滅後念復生是名相續了此相續本無實體是名為假一切諸法相續不斷亦復如是故名相續假。
【三相待假】待即對也謂一切諸法各有待對如對長說短對短說長對無說有對有說無是名相待了此一切對待之法本無實體皆是假名是名為假又如眾生身中以生對死以少對老亦復如是故名相待假。
三空(出金剛經刊定記)【一我空】謂於五蘊之法強立主宰名為我執若推求色受想行識之五法皆無自性不見我體是名我空(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二法空】謂於五蘊之法計為實有名為法執若推求五蘊之法如幻如化皆從緣生無有自性是名法空。
【三俱空】謂我法二執既遣能空之空亦除空執兩亡方契本性是名俱空。
三懺(出天台四教儀集註)懺梵語具云懺摩華言悔過謂改悔往昔之過非也作法取相二懺屬事無生一懺屬理理懺為正事懺為助若能正助合行事理兼運則無罪不滅無福不生也。
【一作法懺】謂身禮拜口稱唱意思惟三業所作一依法度披陳過罪求哀懺悔是名作法懺。
【二取相懺】謂定心運想取其現相為期於道塲中或見佛來摩頂或見光現或見華飛或夢中見諸瑞相或聞空中聲於此諸相隨獲一種罪即消滅是名取相懺。
【三無生懺】謂一切罪業皆從一念不了心生若了心性本空罪福無相則一切法皆悉空寂罪從何生是名無生懺。
三悔法(出天台四教儀集註)【一懺悔】梵語懺摩華言悔過華梵兼舉故稱懺悔懺名修來悔名改往謂修將來之善果改[A7]已往之惡因是名懺悔。
【二勸請】勸請有二一謂十方世界有佛將入涅槃者勸請住世利濟眾生二謂十方世界有佛初成正覺者勸請轉於法輪度諸眾生雖不面見諸佛而𧆛心勸請以達歸敬之誠是名勸請。
【三回向】謂三業所脩一切諸善乃至懺悔勸請種種功德回施法界一切眾生同證菩提是名回向(三業者身業口業意業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三方便(出淨名經䟽)䟽云方是智所詣之偏法便是善權巧用之能巧用諸法隨機利物故云方便(偏法者即小乘偏權之法也)。
【一自行方便】謂佛及四十一位心內所證不思議二諦之理是名自行方便(四十一位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薩及等覺菩薩也等覺者望後妙覺猶有一等故也二諦者一真諦泯一切法也二俗諦立一切法也)。
【二化他方便】謂藏通別三教及圓教有門所明諸菩薩等不斷煩惱照界內界外種種法門等是名化他方便(藏通別圓四教者藏即三藏教也通謂通前藏教通後別圓故名通教別謂別前藏通二教別後圓教故名別教圓謂圓妙圓滿故名圓教界內界外者謂三界之內外也)。
【三自他方便】謂前自行化他二種方便相對合論是名自他方便。
勝三修(出涅槃經)謂菩薩依佛勝教而修破於聲聞劣修故名勝三修。
【一常修】常即不遷不變之謂也盖菩薩了知法身之體本來常住無滅無生以破聲聞之人不應於諸法中執為無常是名常修。
【二樂修】樂即安隱寂滅之謂也盖菩薩了知諸法之中而有涅槃寂滅之樂以破聲聞之人不應於諸法中執之為苦是名樂修(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三我修】我即自在無礙之謂也盖菩薩了知無我法中而有真我得大自在無有障礙以破聲聞之人不應於諸法中執為無我無我所是名我脩(我所者謂五陰之身及資生等物也)。
劣三修(出涅槃經)謂聲聞所修比於菩薩所修則劣故名劣三修。
【一無常修】謂聲聞之人不知法身常住之理而觀三界一切有為之法皆悉生滅無常是名無常修(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非樂修】非樂即苦也謂聲聞之人不知諸法之中本有涅槃寂滅之樂而觀一切諸法悉皆是苦是名非樂修。
【三無我修】謂聲聞之人不知自在無礙之真我而觀五陰等法皆空無我無我所是名無我修(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三漸次(出首楞嚴經)三漸次者乃楞嚴經中佛欲說修行地位而先說此三等漸次以為根本以由一切地位雖有淺深不同而皆以此三種而為進行之本故經云如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也。
【一除助因】除助因者謂除眾生助惡之因也助惡之因即五種辛也五辛者即葱薤韮蒜興渠也謂此五辛食則能發[婬-壬+(工/山)]恚邪魅所著天人遠離是故修行之人欲得菩提必先斷除此五種辛菜也故經云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也(興渠葉如蔓菁根如蘿蔔出土辛臭梵語菩提華言道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
【二刳正性】刳剖也破也正性即眾生[婬-壬+(工/山)]殺之性也以一切盜妄等惡皆由[婬-壬+(工/山)]殺而起故指此為正性也若欲修菩提者當用剖破[婬-壬+(工/山)]殺之性勿令毀犯故經云是修行人若不斷[婬-壬+(工/山)]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違現業】違者背也遠也現業即現行六塵境界所起之業也謂修菩提之人既能斷除五辛不犯[婬-壬+(工/山)]殺則於現前六塵之境違遠而不相涉故經云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婬-壬+(工/山)]於外六塵不多流逸是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三科(出婆沙論并阿毘達磨品類足論)論云若迷心不迷色則合色開心數為五蘊若迷色不迷心則合心開色數為十二入若心色俱迷則心色各開數為十八界如此開合說者為令眾生於所迷處委細而觀故有三科不同焉。
【一五蘊】(亦名五陰)蘊積聚也謂積聚色受想行識五法以成身也如來為迷心偏重者合眼耳鼻舌身五根但名為色開意之一根為受想行識令其細觀於心是為合色開心故說五蘊也。
【二十二入】入涉入也謂六根六塵互相涉入也如來為迷色偏重者開色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聲香味觸合受想行識四種心法但名為意意之所對唯一法塵令其細觀於色是為開色合心故說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三十八界】界即界限亦隔別之義謂此十八界各有別體義無混濫也如來為色心俱迷者開為六根六塵六識令其一一細觀是為心色俱開故說為十八界也(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
三種至教(出顯[A8]揚聖教論)【一聖言所攝】謂修行之人於如來及諸弟子所說正法當依憑正義信解修習遵崇聖制不敢違越是名聖言所攝。
【二對治雜染】謂修行之人修善去惡必有對治之法如心散亂則以禪定之法治之如心貪染則以不淨觀法治之乃能息妄歸真得入正道是名對治雜染。
【三不違法相】謂修行之人於如來所說正教當遵其法相如理思修精進一心不敢違背是名不違法相。
三宗(出宗鏡錄)宗猶𣲖也圭峯密禪師云大乘經教綂唯三宗。
【一法相宗】謂此宗說一切有漏妄法及無漏淨法無始時來各有種子在阿頼耶識中遇緣熏習即各從自性而起都不關涉真如故於色心諸法而建立種種名相是名法相宗(梵語阿頼耶華言藏識即第八識也)。
【二破相宗】謂此宗一向說凡聖染淨之法一切皆空本無所有設見一法過涅槃者亦如夢如幻彼且本不立真何况於妄真妄名相一切俱無故名破相宗(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三法性宗】謂此宗說依真起妄盖真如不變不礙隨緣如云法身流轉五道如來藏受苦樂等若悟妄即真如云知妄本自真見佛即清淨等是名法性宗(五道者天道人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南中三教(出華嚴經䟽)南中三教者謂自齊朝[A9]已後江南諸師立此三教判如來一代所說之法也。
【一漸教】謂佛說法始自鹿苑終至雙𣗳從小至大是名漸教。
【二頓教】謂佛最初為諸菩薩說華嚴經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是名頓教。
【三不定教】謂別有經雖非頓漸所攝而明佛性常住即勝鬘經及金光明經等是名不定教。
岌法師三教(出華嚴經䟽)岌武丘人也謂其以此三教判如來一代所說之法也。
【一有相教】謂佛設教於十二年說阿含經[A10]已前見有得道是名有相教(見有得道者謂二乘見一切法是有不離色心因而得道也)。
【二無相教】謂佛設教於十二年說阿含經[A11]已後齊至法華見空得道是名無相教(齊即齊限見空得道者謂菩薩見一切法皆空因而得道也)。
【三常住教】謂佛設教最後有無雙照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闡提皆得作佛是名常住教(梵語闡提華言信不具)。
三等流(出宗鏡錄)等流者等即平等流即流類也。
【一真等流】謂善性惡性無記性為因所引善惡無記同類之果果與因性真實是同故名真等流。
【二假等流】謂前世殺生令他命短故感今世自亦短命有相似義假名等流故名假等流。
【[A12]三分位等流】謂眼等諸識各隨自類轉變如眼識乃至身識皆從第八種子識而生對於色等諸塵名等流果若第六識從種子識而生起諸分別亦名等流果而識與塵分位各同故名分位等流(種子識即藏識也等流果者謂眼識與色塵乃至身識與觸塵各為等流而識與塵皆名果也第六識即意識也)。
三忍(出華嚴經䟽)忍耐也又忍可也謂於一切逆順善惡之境而能忍受安心不動故名為忍。
【一耐怨𡧱忍】謂人以怨憎毒𡧱而加於我即能安心忍耐而無返報之心是名耐怨𡧱忍。
【二安受苦忍】謂疾病水火刀杖等眾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動是名安受苦忍。
【三諦察法忍】謂審察諸法體性虛幻本無生滅信解真實心無妄動安然忍可是名諦察法忍。
三受(出雜阿含經)受者領納也謂六根之識領受六塵之境也(六根之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一苦受】謂於六塵違情之境而有逼迫之苦是名苦受。
【二樂受】謂於六塵順情之境而有適恱之樂是名樂受。
【三不苦不樂受】謂於六塵不違不順之境所受非苦非樂是名不苦不樂受。
三種無常(出順中論)【一念念壞滅無常】謂根塵相對所起心念前念既滅後念復生生[A13]已還滅念念不住皆悉無常是名念念壞滅無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二和合離散無常】謂一切法皆由因緣和合而成本無實體若因緣別離即便散壞且如眾生由四大和合而成其身若四大別離即便散滅是名和合離散無常(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三畢竟無常】畢竟猶决定也謂决定了知一切諸法皆假因緣和合而生虛幻不實終歸壞滅是名畢竟無常。
三支比量(出阿毘達磨雜集論)比量者謂以有為法與無為法比類而量度也。
【一立宗】宗猶主也要也謂如五蘊等法皆假因緣而生實無自性於中求我决不可得故對執我論者先說諸法無我也(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二立因】立因者謂破執有我者而立因也若於五蘊等法施設實有我者此之五蘊既從眾緣而生皆是生滅之法蘊既生滅我不成就若離五蘊而於餘處施設有我者我無所因我亦無用是則皆無有我也。
【三立喻】立喻者謂以別法喻所立法也如於現在世施設實有過去相者此現在相[A14]已生未滅不應於[A15]已生未滅法中施設過去[A16]已滅之相若離現在而於餘處施設過去相者然過去世相既滅壞不應施設有相此過去相不可得以喻諸法皆不可得也。
大明三藏法數卷第六
校注
【經文資訊】《永樂北藏》第 181 冊 No. 1615 大明三藏法數(第1卷-第13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永樂北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