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藏法數卷第十一 池三
四眾(出法華文句)【一發起眾】發起眾者開端發起之眾也謂激[A1]揚發動使如來有所說使大眾有所聞乃至發起問荅等是也。
【二當機眾】當機眾者當座之機眾也謂宿植德本緣合時熟不起于座聞即得道也(植者種也德本者眾善之根本也)。
【三影響眾】影響眾者謂古徃諸佛菩薩隱其圓極之果示同機眾匡輔法王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又如眾星遶月雖無作為而有大益也(佛梵語具云佛陀華言覺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匡者正也輔者助也言古佛菩薩隱大現小而來匡輔釋迦法王也)。
【四結緣眾】結緣眾者謂結聞法因緣之眾也蓋由過去根淺三慧不生現世雖見佛聞法而未能獲益但作未來得度因緣也(三慧者聞慧思慧脩慧也)。
四衍眾(衍者乘也出翻譯名義)【一聲聞】謂聞佛聲教依四諦法脩道證真是名聲聞(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二緣覺】謂稟佛教法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是名緣覺(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薩】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自行成就則能覺悟一切有情眾生是名菩薩。
【四佛】佛梵語具云佛陀華言覺覺具三義一者自覺謂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二者覺他謂運無緣慈度有情眾三者覺行圓滿謂歷劫脩因行滿果圓是名為佛(無緣慈者謂無心攀緣一切眾生而能自然現益也)。
人四依(出法華玄義)依即依止也謂從五品位至等覺菩薩堪為世間眾生之所依止能令眾生聞法開解脩行證果故名人四依(五品位者隨喜品讀誦品說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也)。
【五品十信為初依】五品十信皆圓教位次也謂此位之人觀慧明了達如來秘密之藏能令眾生聞法開解脩行證果而可依止故為初依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願心也)。
【十住為二依】十住亦圓教位次也謂此位之人惑破理顯功用轉深能令眾生聞法開解脩行證果而可依止故為二依也(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脩行住生貴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
【十行十回向為三依】十行十回向亦圓教位次也謂此位之人無明漸盡利祐轉深能令眾生聞法開解脩行證果而可依止故為三依也(十行者懽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現前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
【十地等覺為四依】十地亦圓教位次也等覺者去後妙覺位猶有一等故名為等勝前諸位故稱為覺即最後心菩薩也謂此菩薩漸盡無明之源將滿圓極之果勝用具足能令眾生聞法開解脩行證果而可依止故為四依也(十地者懽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熖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也)。
菩薩四事入於法門(出大寶積經)【一入禪思門】謂菩薩說法開導眾生必先入定思惟觀其根器或大或小大者即說大法小者即說小法方便隨冝稱機合道是為入禪思門(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二入智慧門】謂菩薩說法以智慧照了於諸章句義理通達無礙悉令一切眾生悟解明了破諸癡暗生法喜心是為入智慧門。
【三入總持門】謂菩薩入諸善法持令不忘遮諸惡法持令不生於諸眾生運大慈與樂之心即持善也起大悲㧞苦之心即遮苦也是為入總持門。
【四入辯才門】謂菩薩於諸佛法之義分明决了辯說無礙開發一切眾生之心令得皆入正道是為入辯才門。
菩薩四淨(出菩薩善戒經)【一身淨】謂菩薩斷除惑業身器清淨成無上道生滅自在是名身淨(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二緣淨】謂菩薩為攝化眾生故現種種神通出沒自在諸緣無礙是名緣淨。
【三心淨】謂菩薩脩習梵行離諸煩惱於一切法不生取著之心是名心淨。
【四智淨】謂菩薩善知世間出世間之法得清淨智無有罣礙是名智淨。
四種自在(出大乘莊嚴經論)【一得無分別自在】謂菩薩住第八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之行得無功用法於一切法遠離一切分別之想而得自在故名得無分別自在(不動地者以無生智慧捨於三界性無動移故也)。
【二得剎土自在】謂菩薩住不動地深心清淨於諸剎土亦得清淨出生自在故名得剎土自在(剎梵語具云剎摩華言土田即國土也)。
【三得智自在】謂菩薩住第九善慧地得無礙智慧演說諸法稱理自在故名得智自在(善慧者謂[A2]已得真如之體顯發真如妙慧也)。
【四得業自在】謂菩薩住第十法雲地於諸煩惱業縛悉能通達更無障礙故名得業自在(法雲地者謂菩薩以大慈悲普覆一切眾生如雲之普覆萬物也)。
四無所畏(出大智度論)無所畏有二種一佛無所畏二菩薩無所畏今此四無所畏皆言菩薩也蓋菩薩具諸智慧明了决定而於眾中說法則無恐畏之相故名無所畏(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一能持無所畏】能持者謂菩薩聞一切法常能受持憶念不忘故於眾中說法得無所畏也。
【二知根無所畏】知根者謂菩薩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故於眾中說法得無所畏也。
【三决疑無所畏】决疑者決剖一切眾生之疑難也謂凡有一切來難問者菩薩悉能如法剖決而答故於眾中說法得無所畏也。
【四答報無所畏】答報者以言辭應答酬報其所問也謂凢一切眾生聽受問難菩薩悉能隨意如法而答故於眾中說法得無所畏也。
四事勝(出地持經)【一根勝】謂菩薩根性聰利勝於一切聲聞緣覺是名根勝(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二道勝】謂菩薩以慈悲心脩行六度既自度[A3]已復能度脫一切眾生勝於聲聞緣覺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是名道勝(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巧便勝】謂菩薩善巧方便悉能了知一切諸法勝於聲聞緣覺但能了知五陰等法是名巧便勝(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四果勝】謂菩薩脩因滿足即證佛果菩提勝於聲聞緣覺所證之果是名果勝(梵語菩提華言道)。
菩薩行有四難(出華嚴經䟽)【一背[A4]己利世難】謂脩菩薩行者其心專為利益一切眾生而無一毫為[A5]己之念非如世人但求自利而不能利他是為背[A6]己利世難(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二行相唯苦難】謂脩菩薩行者不樂世間種種欲樂愛護身命唯為利益眾生以滿本願脩行苦行是為行相唯苦難。
【三處經諸有難】謂脩菩薩行者其心但為利益眾生諸有苦處無不經歷示現出生代受其苦是為處經諸有難。
【四時劫無量難】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華梵雙稱故名時劫謂脩菩薩行者唯求無上佛果兼脩利他之行所經時劫不可限量是名時劫無量難。
大乘四果(出大乘莊嚴經論)大乘者謂通教中菩薩於當教中對聲聞緣覺小乘故得稱為大乘也四果者本是聲聞所證果位今菩薩歷於十地脩行證果亦有淺深始終不同故借小乘四果之位以區別之是名大乘四果(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熖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也)。
【一初地生如來家是須陀洹果】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又云預流謂菩薩入初乾慧地時斷惑證理即是證佛所證故云生如來家因借聲聞初果以區別之故云是須陀洹果。
【二八地得授記是斯陀含果】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謂菩薩於第八辟支佛地中蒙佛授記而得作佛因借聲聞第二果以區別之故云是斯陀含果(辟支梵語具云辟支迦羅華言緣覺)。
【三十地得受職是阿那含果】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謂菩薩於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來職猶如別圓二教等覺之位因借聲聞第三果以區別之故云是阿那含果。
【四佛地是阿羅漢果】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又云無生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菩薩[A7]已斷見思習氣俱盡而得成佛因借聲聞第四果以區別之故云是阿羅漢果。
四種聲聞(出法華文句)【一決定聲聞】謂其久習小乘之法故今聞小乘教而得證果既證小果之後再不進求大乘之法是名決定聲聞。
【二退菩提聲聞】梵語菩提華言道謂此聲聞本是菩薩曾發菩提之心積劫脩道忽因疲厭生死退失大心而證小果是名退菩提聲聞(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
【三應化聲聞】應謂應現化即變化謂此聲聞本是諸佛菩薩內秘真實之行外現聲聞之身而能引接前之二種聲聞歸於大乘及廣化眾生令入佛道是名應化聲聞。
【四增上慢聲聞】謂自得增上之法而輕慢於他此種聲聞厭惡生死欣樂涅槃因脩戒定慧之道少有所得便謂證果此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名增上慢聲聞(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聲聞四果(出金剛經䟽)【一須陀洹果】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又名預流即初果也謂此人斷三界見惑盡預入聖道法流故名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斯陀含果】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即第二果也謂此人於欲界九品思惑中斷前六品盡後三品猶在須更來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來(思惑者謂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心起貪愛迷惑不了也九品者於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
【三阿那含果】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即第三果也謂此人斷欲界後三品思惑盡更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來。
【四阿羅漢果】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即第四果也謂此人斷色界無色界思惑盡四智[A8]已圓[A9]已出三界[A10]已證涅槃無法可學故名無學(四智者我生[A11]已盡梵行[A12]已立所作[A13]已辦不受後有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四向(出成實論并法華玄義)【一須陀洹向】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謂此人將入須陀洹道未至本位不稱為果但稱為向言其從此向初果也。
【二斯陀含向】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謂此人將入斯陀[A14]含道未至本位不稱為果但稱為向言其從此向第二果也。
【三阿那含向】梵語阿那[A15]含華言不來謂此人將入阿那[A16]含道未至本位不稱為果但稱為向言其從此向第三果也。
【四阿羅漢向】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謂此人將入阿羅漢道未至本位不稱為果但稱為向言其從此向第四果也。
羅漢四智(出涅槃經)【一我生[A17]已盡】謂阿羅漢斷見思惑盡更不受三界生死故云我生[A18]已盡(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見思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名見惑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起諸貪愛名思惑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梵行[A19]已立】梵行即淨行也謂阿羅漢由戒定慧之行成就得證此果故云梵行[A20]已立。
【三所作[A21]已辦】謂阿羅漢本求出離三界脩諸梵行生死既盡梵行既立故云所作已辦。
【四不受後有】謂阿羅漢生死惑業既盡更不受後世之身故云不受後有。
四種變易(出成唯識論)變易者因移果易故名變易謂脩一分之因即感一分之果此從變易生死一種中開出後之三種也。
【一變易生死】謂菩薩以無漏智力斷其麤惑所感殊勝細異熟果以因移果易而為生死故名變易生死(漏即漏落生死今言無漏者謂菩薩依大智慧而脩不漏落生死故名無漏智麤惑即塵沙等惑也)。
【二不思議身】謂菩薩以無漏定力及以願力身所示現妙用難測故名不思議身。
【三意成身】謂聲聞緣覺菩薩以無漏定力於十方世界隨其意願成身故名意成身。
【四變化身】謂聲聞緣覺菩薩以無漏定力於十方世界變現其身故名變化身。
四加行(亦名四善根出析玄記)此四通言加行者謂此行人欲求見道革凡成聖遂起煖等四心脩四諦觀以定資慧加功用行故名四加行見道即初果須陀洹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一煖加行】煖者從喻得名謂如人以木鑽火火雖未出先得煖相譬此加行位中以智慧火燒煩惱薪雖未得無漏之智[A22]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煖加行(無漏者謂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頂加行】頂者謂觀行轉明在煖之上如登山頂觀矚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加行(觀矚四方者謂觀四諦也)。
【三忍加行】忍有二義一者印可義謂於此位中即能印可四諦之理謂苦諦實是苦乃至道諦實是道也二者決定義謂此善根決定無退故名忍加行。
【四世第一加行】謂此位中觀四諦理雖未能證而於世間最勝故名世第一加行。
滅盡定與無想定四義不同(出宗鏡錄)滅盡定者謂受想心滅出入息盡身證此定能斷見思煩惱而證聖果無想定者謂能於定中心想不起如冰魚蟄虫不能斷惑證入聖果故此二定有四種勝劣之義也(見思即見思二惑也謂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名見惑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起諸貪愛名思惑也)。
【一約得人異】謂羅漢聖人由受想心滅而證滅盡之定外道凡夫由妄計無想以為至道而證無想之定此之二定有世間出世間之不同故云約得人異也(受想者受謂領受想謂想像即五陰中之二也)。
【二祈願異】謂入滅盡定者則息諸想念斷除貪愛之心唯求出世功德入無想定者則妄計心無想慮以為解脫唯求世間樂果故云祈願異也。
【三感果不感果異】謂無想定是有漏業能感無想天果報滅盡定是無漏業不感三界生死果報故云感果不感果異也([A23]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四滅識多少】謂滅盡定既滅第六識[A24]已兼能滅第七識染分無想定但滅第六識分別之見而諸邪見則未能盡斷故云滅識多少也(第六識即意識第七識即傳送識又云執我識染分者我痴我見我慢我愛之四惑也)。
四種沙門(出瑜伽師地論)梵語沙門華言勤息謂勤行眾善止息諸惡也。
【一勝道沙門】謂稟佛出家能滅貪瞋癡等煩惱得證勝道是名勝道沙門。
【二說道沙門】謂[A25]已調伏貪瞋癡等煩惱而能宣說正法為令眾生入於佛道是名說道沙門。
【三壞道沙門】謂破諸禁戒行諸惡法非是梵行自稱梵行是名壞道沙門。
【四活道沙門】謂能調伏貪瞋癡等勤脩正行所有善法堪能生長智慧命根是名活道沙門。
四種僧(出十輪經)【一勝義僧】謂諸佛世尊及諸菩薩緣覺聲聞等眾其德尊高於一切法通達無礙而得自在是名勝義僧。
【二世俗僧】謂剃除鬚髮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威儀能持佛之禁戒是名世俗僧。
【三瘂羊僧】謂愚癡魯鈍不能了知根本等罪犯與不犯及於微小之罪不能發露懺悔是名瘂羊僧(根本等罪即殺盜[婬-壬+(工/山)]妄也)。
【四無慙愧僧】謂若有人投佛出家得出家[A26]已於所受持佛之禁戒一切毀犯無慙無愧不畏後世苦果是名無慙愧僧。
四種天(出大智度論)【一世間天】謂世間國王雖居人世受享天福是名世間天。
【二生天】謂三界諸天因脩戒善等福兼習禪定得生此天是名生天(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戒善者即五戒十善也)。
【三淨天】謂二乘之人因脩空觀斷見思惑淨盡是名淨天(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見思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名見惑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起諸貪愛名思惑也)。
【四義天】謂十住菩薩善解諸法之義是名義天(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脩行住生貴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
四禪變化(出大智度論)變即轉變化即幻化謂此四禪諸天於五欲勝妙之境悉能次第種種變化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一初禪天二變化】初禪天二變化者一者能於初禪天中變化二者能於欲界變化也。
【二第二禪天三變化】第二禪天三變化者一者能於二禪天中變化二者能於初禪天中變化三者能於欲界變化也。
【三第三禪天四變化】第三禪天四變化者一者能於三禪天中變化二者能於二禪天中變化三者能於初禪天中變化四者能於欲界變化也。
【四第四禪天五變化】第四禪天五變化者一者能於四禪天中變化二者能於三禪天中變化三者能於二禪天中變化四者能於初禪天中變化五者能於欲界變化也。
四天華梵(出法華文句)四天即四天王皆帝釋之外臣也又稱護世者以能護持世間故也(梵語釋提桓因華言能天主言帝釋者華梵兼舉也)。
【一提頭頼吒天王】梵語提頭頼吒又云提多羅咤華言持國謂能護持國土也亦云安民謂令人民悉得安隱也居須彌山東黃金山(梵語須彌華言妙高)。
【二毗留勒叉天王】梵語毗留勒叉又云毗流離華言增長謂能令自他善根增長也居須彌山南瑠璃山(梵語瑠璃華言青色寶)。
【三毗留愽义天王】梵語毗留博义又云毗流波义華言廣目謂以其目廣大過於人眼故也居須彌山西白銀山。
【四毘沙門天王】梵語毗沙門華言多聞謂福德之名聞於四方故也居須彌山北水精山。
帝釋四苑(出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梵語釋提桓因華言能天主言帝釋者梵華兼舉也須彌山頂是諸天所住之處有城名曰善現乃帝釋所都城有千門嚴飾壯麗中有殊勝殿種種妙寶具足莊嚴其城四隅有四臺觀金銀等寶所成甚可愛樂城外四面面各一苑形皆正方中央各有一如意池八功德水盈滿其中是彼諸天遊戲之處也(八功德水者一澄清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除飢渴等八飲[A27]已長養諸根也)。
【一眾車苑】謂帝釋諸天若欲遊玩隨天福德之力種種寶車於此苑中自然出現。
【二麤惡苑】謂帝釋諸天若欲闘戰之時隨其所須甲仗等器於此苑中自然出現。
【三雜林苑】謂帝釋諸天若遊此苑於諸眾妙之境所玩皆同俱生勝喜。
【四喜林苑】謂帝釋諸天若遊此苑極妙欲塵種種皆集歷觀遍覽喜樂無窮而不生厭。
四輪王(出長阿含經)此四輪王長阿含經唯言金輪王有金輪寶現若據俱舍論則四王各有輪現也。
【一鐵輪王】大智度論以人壽一增一減為一小劫謂人壽八萬四千歲時歷過百年壽減一歲如是減至十歲則止復過百年又增一歲如是增至二萬歲時有鐵輪王出獨領南閻浮提一洲諸國有不順化者王則現威列陣令其降伏然後於彼勸化人民脩十善道是名鐵輪王(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洲十善者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也)。
【二銅輪王】謂人壽增至四萬歲時有銅輪王出領東弗于逮及南閻浮提二洲諸國有不順化者王至彼國宣威布德令其歸順於是勸化人民脩十善道是名銅輪王(梵語弗于逮華言勝身)。
【三銀輪王】謂人壽增至六萬歲時有銀輪王出領東弗于逮南閻浮提西瞿耶尼三洲諸國有不順化者王至彼國威嚴所加即便臣伏於是勸化人民脩十善道是名銀輪王(梵語瞿耶尼華言生貨)。
【四金輪王】謂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時有金輪王出統領北欝單越等四洲以十五日沐浴昇殿有金輪寶忽現於前輪有千輻光色具足若王欲徃東方輪則東轉王乃將諸兵眾隨其後行金輪寶前又有四神引導輪所住處王即止駕南西北方隨輪所至亦復如是於四天下普勸人民脩十善道是名金輪王(梵語欝單越華言勝處)。
輪王四德(出樓炭經)【一大富】謂轉輪王有珎寶田宅奴婢珠玉象馬眾多天下之人無有能及是為第一德。
【二端正姝好】謂轉輪王端正姝好顏色無比天下之人無有能及是為第二德。
【三無疾病】謂轉輪王常安隱無病天下之人無有能及是為第三德。
【四長壽】謂轉輪王常安隱長壽天下之人無有能及是為第四德。
四主(出法苑珠林)四主者謂世間無輪王應運之時贍部洲地有四主焉(梵語贍部又云閻浮華言勝金)。
【一東人主】人主之國風俗機變仁義昭明其地和暢多人故名人主。
【二南象主】象主之國人則躁烈多習異術亦能清心釋累出離生死其地暑濕冝象故名象主。
【三西寶主】寶主之國人無禮義惟重財賄其地臨海多產寶貝故名寶主。
【四北馬主】馬主之國人則獷暴情忍殺戮其地寒勁冝馬故名馬主。
西域四姓(亦名梵生四姓出翻譯名義)謂四種人妄計我從梵天而生故稱梵生婆羅門自計從梵天口生剎帝利自計從梵天臍生毗舍自計從梵天脇生首陀自計從梵天脚生以此貢高自謂第一實非第一也。
【一婆羅門】梵語婆羅門華言淨行或在家或出家世世相承以道學為業自稱是梵天苗裔守道居貞潔白其操故謂之淨行。
【二剎帝利】梵語剎帝利華言田主為世間大地之主即王種也。
【三昆舍】梵語毘舍亦云吠奢即商賈種也。
【四首陀】梵語首陀亦云戌陀羅即農人種也。
四王生八子(出釋迦譜)四王同出師子頰王各坐二子故通有八子也。
【一淨飯王生二子】第一子梵語名悉達多華言頓吉以其生時諸吉祥瑞頓出現故即釋迦牟尼佛也第二子梵語名難陀華言善歡喜從初慕道為名歡喜中勝故云善歡喜。
【二白飯王生二子】第一子梵語名調達華言天熱以其生時人天等眾心皆驚熱故也第二子梵語名阿難華言歡喜又云慶喜以其生時舉國欣慶故也從佛出家持三藏教(三藏者經藏律藏論藏也)。
【三斛飯王生二子】第一子梵語名摩訶男(無翻)從佛出家即於鹿苑中最初得度第二子梵語名阿那律華言無滅又云無貧從佛出家所謂天眼第一者是也。
【四甘露飯王生二子】第一子梵語名婆娑(無翻)第二子梵語名䟦提華言小賢從佛出家即於鹿苑中最初得度是也。
四軰(出翻譯名義)【一比丘】梵語比丘華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稱謂出家之人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故名乞士。
【二比丘尼】梵語尼華言女佛初不度女人出家成道之後因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懇求出家佛乃度之故名比丘尼(梵語摩訶波闍波提華言大愛道)。
【三優婆塞】梵語優婆塞華言清淨士謂雖在家能持五戒清淨自守又云近事男謂能持戒可親近承事諸佛法故名優婆塞(五戒者不殺不盜不邪[婬-壬+(工/山)]不妄語不飲酒也)。
【四優婆夷】梵語優婆夷華言清淨女謂雖在家亦能堅持五戒清淨自守故名優婆夷。
人四生(亦名四種生出法苑珠林)人四生者謂世間之人亦具卵胎濕化四種之生也。
【一卵生】卵生者謂依殼而出也婆沙論云昔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鶴遂生二卵卵漸濕熟生二童子端正聰明年長出家得阿羅漢大名世羅小名鄔波世羅是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
【二胎生】胎生者謂含藏而生也謂世間之人含藏於母胎之中滿足十月而生是也。
【三濕生】濕生者謂假濕而生也賢愚經云於過去世有大國王名曰善住其頂上歘生一皰(皮教切)後轉轉大便生童子顏貌端正即頂生王是也又經律異相云昔維耶離國有梵志家種一柰樹生一榴節節生一枝去地七丈杪生諸枝形如偃蓋即作棧(仕限切)閣登而視之見偃蓋中乃有池水有一女兒在池水中是也(梵語維耶離華言廣嚴梵語梵志華言淨裔)。
【四化生】化生者謂無而忽有也涅槃經云佛與四眾遊行有比丘尼名阿羅婆忽於地中化生又劫初人皆是化生是也(四眾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
四種人(出成實論)【一常沒】謂人不能脩習涅槃之法則不得出離生死大河故名常沒(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二暫出還沒】謂人或生世間於信等五種善根不能堅固還復退失流轉生死故名暫出還沒(五種善根者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也)。
【三出觀】謂人沒於生死之河而能隨順涅槃之法欲求出離如人既沒思欲得濟故先觀看方向故名出觀。
【四得度】謂人具足脩習涅槃之法則能截生死流到涅槃岸故名得度。
四法不得菩提(出地持經)【一無善友】謂修行之人雖有精進之心而無善友知識為其說法開導終不能得佛果菩提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謬受學】謂脩行之人雖值善友知識種種說法而稟性愚鈍於所受法錯謬領解亦不能得佛果菩提也。
【三不精進】謂脩行之人雖於受學之際不謬領解但自己懈怠不能勇猛精進則亦不得佛果菩提也。
【四不調伏】謂修行之人雖聞正法精進勤修然善根未熟久遠[A28]已來不能調伏其心則亦不得佛果菩提也。
四人果報(出法苑珠林)【一先苦後樂】謂或有人先生卑賤家衣食不充受諸困苦然心無邪見自念我於宿世不行布施不脩福德恒值貧賤即便懺悔改徃所作修於善行後生人中多饒財寶無所缺乏是名先苦後樂。
【二先樂後苦】謂或有人先生富貴之家衣食充足受諸快樂然心懷邪見不能布施脩福多造惡業後生地獄受種種苦若生人中貧窮醜陋無有衣食是名先樂後苦。
【三先苦後苦】謂或有人先生貧賤家衣食不充受諸逼迫復懷邪見習諸惡法後墮地獄受種種苦若生人中又極貧賤衣食不充是名先苦後苦。
【四先樂後樂】謂或有人先生富貴家多諸財寶受諸快樂復能敬重三寶布施脩福後生人天中恒受富貴多饒財寶稱意自在是名先樂後樂(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四種業報(出法苑珠林)【一現報】現報者謂今生作極善極惡之業即於今生現受善惡之果報也。
【二生報】生報者謂今生作善惡業來世身中受善惡果報也。
【三後報】後報者謂今身造業來世未受多生之後乃受果報也。
【四無報】無報者謂由無記業而受不善不惡之果報也(無記業者即不善不惡之業無所記憶故名無記)。
四報定不定(出法苑珠林)四報定不定者又於前無報中開出四種也。
【一時定報不定】時即時節報即果報謂於三時决定不改由業有可轉故受報不定是名時定報不定(三時者謂現報生報後報也)。
【二報定時不定】謂業力定故報不可改然時有可轉故時節不定是名報定時不定。
【三時報俱定】謂由業報定故時節亦定是名時報俱定。
【四時報俱不定】謂由業不决定故時報亦不定也蓋因眾生之業有輕有重故受報之時有遠有近隨其因緣先後不定是名時報俱不定。
四有(出宗鏡錄)因果不亡曰有謂眾生作業感果果必由因因果相酬則有生死既有生死必有色身既有色身必經中陰輪轉不息則成四有(中陰者謂人初死之後未曾托生故名中陰)。
【一生有】謂從中陰來托母胎一念識心相續五蘊由此生起是名生有(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二本有】謂已生之後未死之前於其中間所有五蘊色身是業報之本是名本有。
【三死有】謂本有之後中有之前五蘊業果色身一時壞滅是名死有。
【四中有】即中陰也謂[A29]已死之後未生之前於其中間識未托胎是名中有。
四胎相(出阿毘達磨俱舍論)【一正知入不正知住出】謂轉輪王宿世曾脩廣大之福其業最勝但知入胎不能正知住胎出胎也(正知猶明知也)。
【二正知入住不正知出】謂獨覺之人久習多聞其智最勝但正知入胎住胎不能正知出胎也。
【三俱正知入住出】謂菩薩曠劫脩行福德智慧俱勝故能正知入胎住胎出胎也。
【四俱不正知】謂六道眾生有情之類若福微薄者入母胎時或見大風大雨或眾聲威逼遂見[A30]己身入於密草稠林住在此中復從此出若福厚大者入母胎時自見己身或處妙好園林或居勝臺殿住在此中復從此出於入住出胎皆不能知也(六道者天道人道脩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五根有四事增上(出五事毘婆沙論)五根者眼耳鼻舌身也增上猶增勝也。
【一莊嚴身】莊嚴端莊嚴飾也謂眼耳鼻舌莊嚴於身然後完美於此諸根若闕一者便成殘陋若不缺者全美增勝是為莊嚴身也。
【二導養身】導養者導引資養也謂眼能見安危之色耳能聞美惡之聲鼻能嗅香臭之氣舌能甞甜苦之味如是等諸識於色聲氣味若好若惡皆能分別導引於身就好避惡令身增勝是為導養身也。
【三生識】識即分別之義謂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而能生於分別之識及相應法俱得增勝是為生識也。
【四不共事】謂眼惟見色耳惟聞聲鼻惟嗅香舌惟甞味身惟覺觸如是諸根各有所用不相雜亂於本根相應之法自能增勝是為不共事也。
四增盛(出阿毘達磨毘婆沙論)【一壽量增盛】謂劫末時此贍部洲人壽減至十嵗後復漸增展轉增至八萬歲是名壽量增盛(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梵語贍部又云閻浮華言勝金)。
【二有情增盛】有情即眾生也謂劫末時此贍部洲惟餘萬人後復漸增展轉無數於劫增時其地廣博嚴淨人民淳善福德以其人民加眾是名有情增盛。
【三資具增盛】資具者資生之具也謂劫末時此贍部洲人民飢饉以稊稗等為上妙食至劫增時安隱豐樂種種地味自然出生乃至穀果等類漸漸充足是名資具增盛。
【四善品增盛】善品者善人所脩諸道品也謂劫末時世間有情廣造十惡之業不脩善道至劫增時人民廣修十善及諸道品是名善品增盛(十惡者一殺生二偷盜三邪[婬-壬+(工/山)]四妄語五兩舌六惡口七綺語八貪欲九嗔恚十邪見也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壬+(工/山)]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也)。
四力(出地持經)【一自力】謂世間之人宿有善種不假他人教誡而自能以精進勇猛之力發菩提心是名自力(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他力】謂世間之人或因他人教誡或因他事感動遂發菩提之心則是藉他之力是名他力。
【三因力】謂世間之人先世脩習大乘之法今因見佛及諸菩薩嘆說無上佛道遂發菩提之心是名因力。
【四方便[A31]力】謂世間之人於現世中親近善友知識聞其善巧方便說法遂發菩提之心是名方便力。
四恩(出本生心地觀經)【一父母恩】經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蓋父母長養之恩廣大無比若有男女背恩不順死即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男女孝養父母承順無違常為諸天護念福樂無盡縱能一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尚未能報一日之恩也。
【二眾生恩】經云即無始來一切眾生輪轉五道於多生中互為父母以互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以是因緣諸眾生類亦有大恩猶如現在父母等無差別也(五道者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三國王恩】經云國王福德最勝雖生人間得自在故於其國界山河大地盡屬國王一人福德勝過一切眾生之福又以正法治世能使眾生悉皆安樂若王國內一人脩善其所作福七分之中脩善之人自得五分國王常獲二分以依於王而得修善故也王若以善法化世諸天善神常來守護若有惡人而生逆心於須㬰頃福自消滅命終當墮地獄備受諸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由不知國王恩故起諸惡逆得如是報若有人民能行善心敬輔仁王尊重如佛是人現世安隱豐樂所以者何一切國王於過去時曾受如來清淨禁戒常為人王安隱快樂以是因緣違順果報其速如影隨形如響應聲也。
【四三寶恩】三寶即佛法僧可尊可貴名之為寶經云三寶利樂眾生無有休息功德寶山巍巍無比福德甚深猶如大海智慧無礙等於虛空一切眾生由煩惱業障沉淪苦海生死無窮三寶出世作大船師能截愛流超昇彼岸故恩難報也。
四恩(出釋氏要覽)【一國王恩】謂出家之人國王聽許方得出家又蒙治化之力無強弱陵逼之憂而得安居山林進脩道業兼復飲食水土皆屬國王是為國王恩。
【二父母恩】謂稟父母遺體而得成人其生成養育之恩如天罔極復令出家進脩道業是為父母恩。
【三師友恩】謂出家之人蒙師剃度教誨授以經業及得善友講明妙道開發慧性是為師友恩。
【四檀越恩】梵語檀華言施謂出家之人凡所資身飲食衣服等物皆由施者供給遂得安身辦道是為檀越恩。
四難(出法華經文句)【一值佛難】謂眾生因無始惑業輪迴六道之中四趣不得見佛聞法固不在言設得人身若生在東西北三洲者佛不出現於彼皆不見佛得生南洲而或居邊地或著邪見佛雖出世如是等人亦不得見佛而况佛不常出值遇良難故經云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此舉人之值佛難也(六道者天道人道脩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四趣但除人天也)。
【二說法難】謂如來出世本欲便說大乘之法蓋緣機器不純不得[A32]已而權說三乘之法委曲調停方堪入實所以歷四十餘年更三百餘會最後至於法華會上方顯真實故經云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此舉大法之難說也。
【三聞法難】謂一乘圓頓之法微妙甚深難解難入非利根上智之士聞則惑耳驚心生疑起謗如法華會上五千人等雖梵音盈耳猶乃退席而去故經云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此舉聞法難也。
【四信受難】謂一乘圓頓之法唯談中道實相之理乃是果佛所證非彼三乘所知然如來出世直欲人人信受此法以致四十餘年漸次調停後至法華會上佛初為上根之人作法說唯身子得悟次為中根之人作譬喻說唯四大弟子得悟又次為下根之人作宿世因緣說千二百聲聞方始得悟故經云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此舉信受難也(法說者作三乘一乘而說譬喻說者作三車一車而說故文句云上根[A33]已悟中下未了故須作喻還譬上法也宿世因緣者如為陳如明繫珠緣而領解阿難引空王緣而授記之類四大弟子即須菩提迦旃延迦葉目犍連也)。
四事不可久保(出出曜經)經云有一孤母而喪其子憂惱失意來白於佛佛即以此四事告之。
【一常必無常】世間之相一一無常假令萬劫之久鐵石之堅須彌之高大海之廣終為無常之所壞滅是故常不可久保也(梵語須彌華言妙高)。
【二富貴必貧賤】世間之事盛必有衰盈必有虧此理之必然也蓋富貴雖命於天而理有不可常者故今之富貴安知異時而不貧賤故富之與貴亦不可久保也。
【三會合必別離】人之生世離必有會合必有離此理之自然而非人意之所能必故今之會合安知異時而不別離故會合亦不可久保也。
【四強徤必死】人之處世生必有死此理之常是故年雖強徤終歸壞滅豈山石空海之所可避耶是故強徤亦不可久保也(山石空海者經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是也)。
四不可得(出諸經要集)佛告諸比丘世有四事不可得免古今[A34]已來天地成立無免此苦以斯四苦佛興于世令諸眾生咸得脫離(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一常少不可得】謂年幼之時髮黑齒白形貌光澤眾人瞻戴莫不愛敬一旦老耄頭白齒落短氣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終不可得。
【二無病不可得】謂身體強徤行步輕便一旦疾病伏著床枕不能動轉欲使常安無病終不可得。
【三長壽不可得】謂欲求長壽五欲自恣放心逸意將期永久無常卒至忽然命終欲求長壽終不可得(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四不死不可得】謂父母兄弟妻妾子息歡娛笑樂意可常得無常卒至䰟神獨逝欲求不死終不可得。
四山(出別譯雜阿含經)佛在給孤獨園語波斯匿王云有大石山上連於天下連於地從東方來所歷之處卉木叢林有生之類悉皆摧碎南西北方亦復如是以此四山喻眾生老病死衰之四相也(梵語波斯匿華言勝軍)。
【一老山】謂人之老邁形色枯悴精神昏昧髮白面皺逮將不久則彼少年端美之相悉皆變壞如彼大山來時摧損於物不可免者故經言老山能壞一切壯年盛色也。
【二病山】謂人之四大不調或寒或熱生種種病能使身力疲敗精神減損如彼大山來時損一切物莫可避者故經言病山能壞一切強徤也。
【三死山】謂人身殞命終四大諸根悉歸磨滅如彼大山來時萬物一時摧碎莫可禦者故經言死山能壞一切壽命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四衰耗山】謂人之生迫於衰耗勢力既去貲財亦空名稱不聞志意消沮如彼大山來時損壞於物莫可逃者故經言衰耗之山能壞一切榮華富貴也。
四種死(出阿毘曇毘婆沙論)【一壽盡財不盡死】謂如有人由宿業故報壽既短於現生中復不積善作福但經營生理多求財物其壽[A35]已盡積蓄尚多是名壽盡財不盡死。
【二財盡壽不盡死】謂如有人不能經營生理少有財物壽雖未盡積蓄素無或因飢餓或由凍苦遂致於死是名財盡壽不盡死。
【三壽盡財盡死】謂如有人作短壽業又不能經營財物一旦壽盡其財亦盡是名壽盡財盡死。
【四壽不盡財不盡死】謂如有人廣作壽業廣作財業其財未盡其壽未盡以餘因緣忽遭橫死是名壽不盡財不盡死。
大明三藏法數卷第十一
校注
【經文資訊】《永樂北藏》第 181 冊 No. 1615 大明三藏法數(第1卷-第13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永樂北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