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明三藏法數

大明三藏法數卷第三十五    石七

十六知見(出大智度論)

謂未見正道之人於五陰等法中強立主宰妄計有我我所計我之心歷於諸緣即有十六知見之別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我者謂於五陰中妄計有我也我所即五陰身等也)

【一我】謂於五陰等法中無明不了妄計有我我所之實故名為我

【二眾生】謂於五陰等法和合中妄計眾共而生故名眾生

【三壽者】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有我受一期果報命有長短故名壽者(一期者謂人從生至死也)

【四命者】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有我命根成就連持不斷故名命者

【五生者】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生起眾事及計我來人中受生故名生者

【六養育】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養育他人及計我從生[A1]已來為父母養育故名養育

【七眾數】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眾法有數故名眾數(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

【八人】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是能脩行人異於不能之人及計我生人道異於餘道故名為人

【九作者】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有身力手足能有所作故名作者

【十使作者】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役使於他故名使作者

【十一起者】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起造後世罪福之業故名起者

【十二使起者】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能令他起後世罪福之業故名使起者

【十三受者】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之後身當受罪福果報故名受者

【十四使受者】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當令他受諸苦樂果報故名使受者

【十五知者】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有五根能知五塵故名知者(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十六見者】謂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我有眼根能見一切色相又計我能起諸邪見正見故名見者

十六大阿羅漢(出法住記)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謂其生死[A2]已盡無法可學又云無生謂其斷見思惑盡無復三界受生又云應供謂其應受人天供養又云殺賊謂其能殺煩惱之賊以其皆具三明六通無量功德故稱為大此阿羅漢承佛勅故以神通力延自壽量住於世間守護正法至今猶未入滅若遇世間設大施無遮會時即同諸眷屬蔽隱聖儀同於凡流密受供養令施者得勝果報饒益有情是為十六大阿羅漢也(三明者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也六通者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也)

【一賔度羅䟦囉惰闍尊者】梵語賔度羅華言不動字也梵語䟦囉惰闍華言捷疾姓也此尊者與千阿羅漢多分住在西瞿耶尼洲(梵語瞿耶尼華言牛貨)

【二迦諾迦伐蹉尊者】梵語迦諾迦伐蹉(無翻)此尊者與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方迦濕彌羅國

【三迦諾迦䟦𨤲惰闍尊者】梵語迦諾迦䟦𨤲惰闍(無翻)此尊者與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東勝身洲

【四蘇頻陀尊者】梵語蘇頻陀(無翻)此尊者與七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俱盧洲

【五諾詎羅尊者】梵語諾詎羅華言鼠狼山此尊者與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贍部洲(梵語贍部亦云閻浮提華言勝金洲)

【六䟦陀羅尊者】梵語䟦陀羅華言好賢此尊者與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躭沒羅洲

【七迦哩迦尊者】梵語迦哩迦(無翻)此尊者與千阿羅漢多分住在僧伽茶洲

【八伐闍羅弗多羅尊者】梵語伐闍羅弗多羅(無翻)此尊者與一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鉢剌拏洲

【九戍愽迦尊者】梵語戍愽迦(無翻)此尊者與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香醉山中

【十半托迦尊者】梵語半托迦(無翻)此尊者與一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也)

【十一囉怙羅尊者】梵語囉怙羅華言執日此尊者與一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畢利[A3]颺瞿洲

【十二那伽犀那尊者】梵語那伽犀那(無翻)此尊者與一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半度波山

【十三因揭陀尊者】梵語因揭陀(無翻)此尊者與一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脇山中

【十四伐那婆斯尊者】梵語伐那婆斯(無翻)此尊者與一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可住山中

【十五阿氏多尊者】梵語阿氏多(無翻)此尊者與一千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鷲峰山中

【十六注茶半托迦尊者】梵語注茶半托迦(無翻)此尊者與一千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持軸山中

十六遊增地獄(出經律異相并諸經要集)

謂八寒八熱大獄每獄有四門門各有四獄受苦眾生於此諸獄次第遊歷其苦轉增故名十六遊增地獄也

【一黑沙地獄】謂熱風吹熱黑沙沙著於身皮骨燋爛久受苦[A4]已方出此獄復到沸屎地獄

【二沸屎地獄】謂沸屎鐵丸自然滿前驅逼罪人使抱鐵丸燒其身手復使撮著口中從咽至腹通徹下過無不燋爛有鐵觜虫唼肉達髄苦毒無量久受苦[A5]已方出此獄復到鐵釘地獄

【三鐵釘地獄】謂獄卒捉罪人偃熱鐵上舒展其身以釘釘其手足周徧身體𥁞五百釘苦毒無量久受苦[A6]已方出此獄復到飢餓地獄

【四飢餓地獄】謂獄卒捉罪人撲熱鐵上鎔銅灌口從咽至腹通徹下過無不燋爛久受苦[A7]已方出此獄復到渴地獄

【五渴地獄】謂獄卒將熱鐵丸著罪人口中燒其唇舌通徹下過無不燋爛久受苦[A8]已方出此獄復到一銅鑊地獄

【六一銅鑊地獄】謂獄卒捉罪人倒投鑊中隨湯涌沸上下迴旋身[A9]已壞爛久受苦[A10]已方出此獄復到多銅鑊地獄

【七多銅鑊地獄】謂獄卒捉罪人倒投鑊中舉身爛壞以鐵鈎取置餘鑊中苦毒無量久受苦[A11]已方出此獄復到石磨地獄

【八石磨地獄】謂獄卒捉彼罪人撲熱石上舒展手足以大熱石壓其身上迴轉揩磨骨肉糜碎苦毒無量久受苦[A12]已方出此獄復到膿血地獄

【九膿血地獄】謂膿血沸涌罪人於中東西馳走湯其身體頭面爛壞又取膿血食之通徹下過苦毒難忍久受苦[A13]已方出此獄復到量火地獄

【十量火地獄】謂有大火聚其火𦦨然獄卒驅逼罪人手執鐵升以量火聚徧燒身體苦毒熱痛呻吟號哭久受苦[A14]已方出此獄復到河地獄

【十一河地獄】謂縱廣各五百由旬河沸涌惡氣蓬㶿洄波相搏聲響可畏從底至上鐵[A15]刺縱橫岸有劒林枝葉華實皆是刀劒罪人入河隨波上下洄澓沉沒鐵[A16][A17]刺身內外通徹苦痛萬端乃出河至彼岸上利劒割[A18]刺身體傷壞復有豺狼來嚙罪人生食其肉走一劒𣗳劒刃下向下劒𣗳時劒刃上向手攀手絕足踏足斷皮肉墮落筋脉相連有鐵觜鳥啄頭食腦罪人復入河隨波沉沒鐵[A19][A20]刺身皮肉爛壞膿血流出惟有白骨漂浮於外冷風來吹尋便起立宿對所牽不覺忽至鐵丸地獄

【十二鐵丸地獄】謂有熱鐵丸獄卒驅其罪人撮之手足爛壞舉身火然久受苦[A21]已方出此獄復到釿斧地獄

【十三釿斧地獄】(釿音斤削斷也)謂獄卒捉彼罪人撲熱鐵上以熱鐵釿斧斫其手足及耳鼻身體苦毒無量久受罪[A22]已方出此獄復到豺狼地獄

【十四豺狼地獄】謂豺狼競來䶩(音劑)嚙罪人肉墮骨傷膿血流水苦痛萬端久受苦[A23]已乃出此獄復到劒𣗳地獄

【十五劒樹地獄】謂諸罪人入彼劒林有暴風起吹劒樹葉墮其身上頭面身體無不傷壞有鐵觜鳥啄其兩目苦痛無量久受苦已乃出此獄復到寒冰地獄

【十六寒冰地獄】謂有大寒風吹罪人身舉體凍傷皮肉墮落苦毒呌喚然後命終皆因眾生造極惡業故墮此等諸地獄也

大乘脩多羅有十七種名(出妙法蓮華經論)

大乘即佛乘也梵語脩多羅華言契經法華文句云論列十七種者皆法華之異名所以顯示此經甚深妙之理不可思議也

【一無量義經】謂佛欲說法華一實相理故先說此無量義處盖將以無量之義會歸於一實相之理實相之中妙義無窮故名無量義經

【二最勝脩多羅】謂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於三藏中最勝極妙更無有比故名最勝脩多羅(三藏者經藏律藏論藏也)

【三大方廣】無外曰大正理曰方包富曰廣謂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具此三義故名大方廣

【四教菩薩法】謂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如來以此教化一切善根成熟菩薩隨順法噐令其得證佛果故名教菩薩法(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五佛所護念】謂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是佛自所證得雖欲開示但為眾生根鈍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故名佛所護念

【六諸佛秘密法】謂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此法甚深唯佛能知故名諸佛秘密法

【七一切佛藏】謂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一切如來功德三昧無不含攝故名一切佛藏(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八諸佛秘密處】謂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佛以善根未熟眾生非是受法之噐不即為其演說故名諸佛秘密處

【九能生一切諸佛經】謂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三世諸佛莫不由此而得成就大菩提果故名能生一切諸佛經(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十一切諸佛之道塲】謂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聞此法者則能成就佛果菩提故名一切諸佛之道塲

【十一諸佛所轉法輪】謂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諸佛出世無不以此法門摧破一切眾生煩惱障礙令得觧脫故名諸佛所轉法輪

【十二諸佛堅固舍利經】謂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乃是諸佛真如法身舍利亘古亘今不遷不變無有敗壞故名諸佛堅固舍利經(梵語舍利華言骨身謂生身舍利此云舍利乃法身舍利也)

【十三諸佛大巧方便經】謂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諸佛由此法門既成大菩提果[A24]已復以廣大善巧方便為諸眾生演說天人聲聞緣覺諸菩薩法令其悟入佛之境界故名諸佛大巧方便經

【十四說一乘經】謂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顯示諸佛菩提究竟之體非彼聲聞緣覺之所能證故名說一乘經

【十五第一義住】謂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即是如來法身究竟所住之處故名第一義住

【十六妙法蓮華】謂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此之妙法而以蓮華為喻者盖妙法則權實一體蓮華乃華果同時故名妙法蓮華(權實者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為權一佛乘即實也華果同時者世間之花先花後果唯蓮華華果同時果即蓮實也)

【十七最上法門】謂法華經唯談一乘實相之理一切無量名句所詮法義無不含攝於諸經中最勝最上故名最上法門

十八不共法(出法界次第)

不共法者謂諸佛之智內充無畏之德外顯一切功德智慧超過物表不與凢夫二乘及諸菩薩共有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一身無失】謂佛從無量刼來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脩其身此諸功德滿足故一切煩惱俱𥁞是名身無失(刼梵語具云刼波華言分別時節)

【二口無失】謂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冝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

【三念無失】謂佛脩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於諸法中心無所著得第一安隱處故名念無失

【四無異想】謂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揀擇是名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謂佛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勝定是名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A25]已捨】謂佛於一切法悉皆照知方捨無有一法不了知而捨之者是名無不知[A26]已捨

【七欲無减】謂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减

【八精進無减】謂佛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减

【九念無减】謂佛於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是名念無减(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

【十慧無减】謂佛具一切智慧無邊無際不可𥁞故隨慧而說亦無有𥁞是名慧無减

【十一觧脫無减】謂佛遠離一切執著具二種觧脫一者有為觧脫謂無漏智慧相應觧脫二者無為觧脫謂一切煩惱淨𥁞無餘是名觧脫無减(無漏者謂不漏落生死也無為者謂稱性而修無所作為也)

【十二觧脫知見無减】謂佛於一切觧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觧脫知見無减

【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謂佛現諸勝相調伏眾生稱智演說一切諸法令其各得觧悟證入是名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謂佛以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是名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謂佛以清淨意業隨智而轉入眾生心而為說法除滅無明癡暗之膜是名意業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謂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謂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徧知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謂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能徧知無礙是名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十八空(出大智度論)

【一內空】內即內身謂三十六種不淨充滿九孔常流淨相不可得故是名內空(三十六種者毛髮爪齒眵淚涎唾屎尿垢汗皮膚血肉筋脉骨髄肪膏腦膜肝膽膓胃脾腎心肺生臟熟臟赤痰白痰也九孔者兩眼兩耳兩鼻口大便小便也)

【二外空】外即外色謂愚夫為欲染故觀所著色妄以為淨求其淨相亦如我身淨相不可得故是名外空

【三內外空】謂我身不淨外亦如是外身不淨我亦如是一等無異淨相不可得故是名內外空

【四空空】謂內身外身內外身俱空而猶執空成病復以空法而破三空是名空空

【五大空】謂十方世界是四大造色假名日出處為東方日沒處為西方如是方相以世俗故有若第一義中則一法不可得是名大空(十方者四方四維上下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六第一義空】謂諸法中最第一法名為涅槃涅槃之法空無有相是名第一義空(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七有為空】謂五陰等法中無我我所及以常相皆不可得是名有為空(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我我所者我即眾生所執之假名我所即五陰色身等也)

【八無為空】謂無所作為則非有相今對有為故說無為若有為法既不可得則無為之法何所可著是名無為空

【九畢竟空】謂以前八空破一切法令無遺餘既無諸法亦無空之可著是名畢竟空

【十無始空】謂世間眾生無有始相如今生從前世因緣有前世復從前世有如是展轉無始亦不可得是名無始空

【十一散空】謂五陰和合故有人相若以智慧分別破散五陰與人則空無所有如輻輞轅轂眾合為車若離散各在一處則失車名是名散空

【十二性空】謂一切諸法自性本空皆從因緣和合而生若不和合則無是法如是諸法性不可得是名性空

【十三自相空】謂一切法有二種相一者捴相生滅不住本無今有[A27]已有還無皆是無常二者別相如地有堅相水有濕相火有熱相風有動相如是二相皆空是名自相空

【十四諸法空】謂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法無有實相一切皆空無取無捨能離一切諸見是名諸法空(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

【十五不可得空】謂一切諸法及因緣畢竟皆空不可得故是名不可得空(因緣者謂以眼等六根為因色等六塵為緣也)

【十六無法空】謂諸法已滅是滅亦無名無法空又謂過去未來法名為無法如是無法亦空是名無法空

【十七有法空】謂諸法從因緣和合故有法生是法體本不實名有法空又謂現在一切法及無為法名為有法如是有法皆空亦名有法空

【十八無法有法空】謂無法有法相不可得名無法有法空又謂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法皆不可得亦名無法有法空

十八界(出法界次第)

界即界分謂眾生心色俱迷故開色為十界開心為八界令其觀此色心二法皆從虛妄因緣而生起惑造業輪轉生死若達此妄源無有實體絕名離相則不為惑染所迷也(開色為十界者謂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五塵皆屬於色故開之為十也開心為八界者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及意根法塵皆屬於心故聞之為八也)

【一眼界】謂能見之根名為眼界

【二耳界】謂能聞之根名為耳界

【三鼻界】謂能嗅之根名為鼻界

【四舌界】謂能甞味之根名為舌界

【五身界】謂能覺觸之根名為身界

【六意界】謂能覺知之根名為意界

【七色界】謂眼所見一切色境名為色界

【八聲界】謂耳所聞一切音聲名為聲界

【九香界】謂鼻所嗅一切香氣名為香界

【十味界】謂舌所甞一切諸味名為味界

【十一觸界】觸即觸著謂身所覺冷煖細滑等觸名為觸界

【十二法界】謂意所知一切諸法名為法界

【十三眼識界】謂識依眼根而能見色名眼識界

【十四耳識界】謂識依耳根能聞諸聲名耳識界

【十五鼻識界】謂識依鼻根能嗅諸香名鼻識界

【十六舌識界】謂識依舌根能甞諸味名舌識界

【十七身識界】謂識依身根能覺諸觸名身識界

【十八意識界】謂識依意根而能分別一切法相名意識界

十八學人(出天台四教儀集註)

【一初果向】初果即須陀洹所證之果也謂此人脩學將入初果雖未至本位而[A28]已向於此果也(梵語須陀洹華言預流)

【二初果】初果者謂此人斷三界見惑盡預入聖道法流即證此果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見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而起分別也)

【三二果向】二果即斯陀含所證之果也謂此人脩學將入二果雖未至本位而[A29]已向於此果也(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

【四二果】二果者謂此人於欲界九品思惑中斷前六品盡即證此果也(思惑者謂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而起貪愛也)

【五三果向】三果即阿那含所證之果也謂此人脩學將入三果雖未至本位而[A30]已向於此果也(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

【六三果】三果者謂此人於欲界九品思惑悉皆斷盡即證此果也

【七四果向】四果即阿羅漢所證之果也謂此人脩學將入四果雖未至本位而已向於此果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

【八隨信行】隨信行者謂此人根鈍憑他所說起信脩行進趣於道也

【九隨法行】隨法行者謂此人根利自以智力隨法修行進趣於道也

【十信解】信解者謂此人根鈍而有信心起發真解也

【十一見得】見得者謂此人根利若見於法即能得理也

【十二家家】家家者受生處不一也謂此人於欲界九品思惑中若斷三四品或於天中三二家受生或於人中三二家受生方得證第二斯陀含果也

【十三無間】無間者謂此人斷欲界思惑八品但有一品未斷而命終者尚有一生間隔若不命終遂斷一品餘惑則無生死間隔而證第三阿那含果也

【十四中般】中即中陰般即般涅槃也謂此人於欲界死[A31]已未到色界即於中間陰身顯發聖道而般涅槃也(梵語般涅槃華言滅度)

【十五生般】生般者謂此人從欲界命終生於色界便般涅槃也

【十六有行般】有行般者謂此人生色界[A32]已更能加功用行斷欲界思惑俱盡而般涅槃也

【十七無行般】無行般者謂此人生色界[A33]已不加功用行自然斷除欲界煩惱餘之思惑而般涅槃也

【十八上流般】流即流行之義謂此人次第上行色界諸天受生而斷欲界餘之思惑而般涅槃也

十八支(出法界次第)

支即支分也如樹根莖是一枝條有異禪中支義亦爾謂色界初禪有五支二禪四支三禪五支四禪四支共為十八支也

初禪天定五支

【一覺支】初心在緣名覺謂行者在欲界依未到地發初禪色界諸淨色法觸欲界身根心大驚悟即生身識覺此色觸也(未到地者謂在欲界修色界定故以色界為未到地也)

【二觀支】細心分別名觀謂行者既證初禪功德即以細心分別此禪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是欲界之所未有也

【三喜支】欣慶之心名喜謂行者初發禪時乃有喜生所捨欲界之樂甚少今得初禪利益甚多如是思惟歡喜無量也

【四樂支】怡恱之心名樂謂行者發初禪時喜踊之心既息則恬然靜慮而受怡恱之樂也

【五一心支】心與定一名一心謂行者初證禪時心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之散若喜樂心息自然心與定一也

二禪天定四支

【一內淨支】心無覺觀之渾濁名內淨謂行者欲離初禪種種呵責覺觀覺觀既滅則心內淨也

【二喜支】欣慶之心名喜謂行者初得內淨時得免覺觀之患而獲勝定內證之喜無量也

【三樂支】怡恱之心名樂謂行者喜踊之情既息則怡然靜慮而受怡恱之樂也

【四一心支】心與定一名一心謂行者喜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渟不動也

三禪天定五支

【一捨支】離喜不悔名捨謂行者欲離第二禪時種種呵責二禪之喜喜既滅謝則發第三禪之樂若證三禪之樂則捨二禪之喜不生悔心也

【二念支】念即愛念謂行者既發第三禪之樂則樂從內起應須愛念將息則樂得增長也

【三慧支】觧知之心名慧謂行者既發第三禪之樂此樂妙難得增長若非善巧觧慧則不能方便長養也

【四樂支】怡恱之心名樂謂行者發第三禪樂[A34]已若能善用捨念慧之三支將護此樂樂則徧身若離三禪則餘地更無徧身之樂也

【五一心支】心與定一名一心謂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法為一澄渟不動也

四禪天定四支

【一不苦不樂支】不苦不樂中庸之心也謂行者欲離第三禪時種種呵責於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捨俱發故內心湛然無苦無樂也

【二捨支】離樂不悔名捨謂行者既得第四禪不動真定則捨第三禪難捨之樂不生悔心也

【三念清淨支】念即愛念謂行者既得第四禪真定當念下地之過復念自[A35]己功德方便將養令其不退進入勝品也(下地者即三禪也)

【四一心支】心與定一名一心謂行者既得第四禪之定用前捨念二支將護則心無所依泯然寂靜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淨水無波湛然而照萬象皆現也

二十重華藏莊嚴世界海(出華嚴經)

謂此世界住在香水海中蓮花之上種種妙寶莊嚴含藏一切世界深廣無窮也此世界海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此微塵數風輪㝡在上者名殊勝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此香水海出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蘃香幢此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淨堅固金剛輪山周帀圍繞地海眾𣗳各有區別金剛輪山內所有大地一切皆以金剛所成諸摩尼寶以為間錯普現如來所有境界如天帝網於中布列此大地中有十不可說佛[A36]剎微塵數香水海一一妙寶充滿其中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塵數香水河右旋圍繞一一河各有世界海微塵數莊嚴此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中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安住一一世界種復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各各依住各各形狀各各莊嚴等一一世界種或作須彌山形或作江河形或作諸莊嚴等形悉在此世界海中分布而住其最中央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以現一切菩薩形摩尼王幢為底出大蓮華名一切香摩尼王莊嚴有世界種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其二十重莊嚴世界皆從此出其最下重世界名最勝光遍照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種種香蓮華妙莊嚴如是乃至最上第二十重世界名妙寶熖此第二十重世界自下而上各有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帀圍繞各有佛出現教化眾生娑婆世界正當第十三重即是毗盧遮那如來所出現之處此二十重世界皆在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中此世界海乃是毗盧遮那如來徃昔於世界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時親近微塵數佛之所嚴淨故稱所修實因感報此莊嚴重重無盡世界也(梵語須彌華言妙高梵語摩尼華言如意天帝網者謂帝釋殿有千珠寶網交光相暎也剎梵語具云剎摩華言土田四天下者東弗于逮南閻浮提西瞿耶尼北欝單越也梵語娑婆華言能忍梵語毘盧遮那華言徧一切處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

【一最勝光徧照華藏世界】此第一重世界依眾寶摩尼華而住其狀猶如摩尼寶形一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離垢燈(如摩尼寶形者謂摩尼狀有八楞似方不方似圓不圓世界如彼故也離垢燈者謂離煩惱所知二障智眼清淨照世如燈故也)

【二種種香蓮華妙莊嚴華藏世界】此第二重世界依寶蓮華網而住其狀猶如師子之座二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師子光勝照

【三一切寶莊嚴普照光華藏世界】此第三重世界依種種寶瓔珞住其形八隅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淨光智勝幢

【四種種光明華莊嚴華藏世界】此第四重世界依眾色金剛尸羅幢海住其狀猶如摩尼蓮華四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金剛光明無量精進力善出現

【五普放妙華光華藏世界】此第五重世界依一切樹莊嚴寶輪網海住其形普方而多有隅角五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香光喜力海

【六淨妙光明華藏世界】此第六重世界依金剛宮殿海住其形四方六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普光自在幢

【七眾華熖莊嚴華藏世界】此第七重世界依一切寶色熖海住七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歡喜海功德名稱自在光

【八出生威力地華藏世界】此第八重世界依種種寶色蓮華座虛空海住其狀猶如因陀羅網八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廣大名稱智海幢(因陀羅網即天帝網也)

【九出妙音聲華藏世界】此第九重世界依恒出一切妙音聲莊嚴雲摩尼王海住其狀猶如梵天身形九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清淨月光相無能摧伏

【十金剛幢華藏世界】此第十重世界依一切莊嚴寶師子座摩尼海住其狀周圓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一切法海最勝王

【十一恒出現帝青寶光明華藏世界】此第十一重世界依種種殊異華海住其狀猶如半月之形十一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無量功德海

【十二光明照耀華藏世界】此第十二重世界依華旋香水海住狀如華旋十二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超釋梵

【十三娑婆華藏世界】此第十三重世界依種種色風輪所持蓮華網而住其狀猶如虛空十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其佛即毘盧遮那如來世尊也

【十四寂靜離塵光華藏世界】此第十四重世界依種種寶衣海住其狀猶如執金剛形十四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徧法界勝音

【十五眾妙光明燈華藏世界】此第十五重世界依淨華網海住其狀猶如卍字之形十五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不可摧伏力普照幢

【十六清淨光徧照華藏世界】此第十六重世界依種種香熖蓮華海住其狀猶如龜甲之形十六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清淨日功德眼

【十七寶莊嚴藏華藏世界】此第十七重世界依光明藏摩尼藏海住其形八隅十七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無礙智光明徧照十方

【十八離塵華藏世界】此第十八重世界依眾妙花師子座海住狀如珠瓔十八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無量方便最勝幢

【十九清淨光普照華藏世界】此第十九重世界依無量色香熖須彌山海住其狀猶如寶華旋布十九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普照法界虛空光

【二十妙寶熖華藏世界】此第二十重世界依一切諸天形摩尼王海住其狀猶如寶莊嚴具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福德相光明

二十諸天(出天傳)

自古列十六天像各有所主以其有呵護之功也後增日月及娑竭龍王閻摩羅王者謂日則破暗月則照夜龍則祕藏法寶閻摩則掌於幽𡨋故加此四天通為二十天也

【一梵天王】梵梵語具云梵囕摩華言離欲又云清淨謂此天王身心妙圓威儀不清淨禁戒加以明悟統領梵眾即法華經稱娑婆世界主尸棄大梵主大千世界者是也(梵語娑婆華言能忍梵語尸棄華言頂髻又云火由修火定而悟道故也)

【二帝釋天主】帝即天帝釋梵語具云釋提桓因華言能天主言帝釋者華梵兼稱也此天居須彌山頂即忉利天主也謂此天徃昔因中迦葉佛滅時有一女人發心修塔復有三十二人助修由是功德女為忉利天主其助脩者皆作輔臣合稱為三十三天也(梵語須彌華言妙高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梵語迦葉華言飲光)

【三毘沙門天王】梵語毘沙門華言多聞謂此天福德之名聞於四方即北方天王居須彌山半第四層之北水精埵統領無量百千藥义守護北方也(梵語藥义亦云夜义華言勇健)

【四提頭頼吒】梵語提頭頼吒華言持國謂此天能護持國土即東方天王居須彌山半第四層之東黃金埵領乾闥婆富單那等守護東方也(梵語乾闥婆華言香陰即帝釋之樂神也梵語富單那華言主熱病鬼)

【五毘留勒义天王】梵語毘留勒义華言增長謂此天能令自他威德善根悉皆增長即南方天王居須彌山半第四層之南瑠璃埵領鳩槃茶等無量百千鬼神守護南方也(梵語瑠璃華言青色寶梵語鳩槃茶華言甕形即魘魅鬼也)

【六毘留义天王】梵語毘留叉華言雜語謂此天能作種種語言故又云廣目以其目廣大故即西方天王居須彌山半第四層之西白銀埵領毘舍闍鬼等無量百千諸龍守護西方也(梵語毘舍闍華言啖人精氣)

【七金剛密迹天】謂此天手執金剛寶杵識達如來一切秘密事迹也徃昔有王生一千有二子千兄同詣佛所發心修道而二弟不知一弟發願若千兄成道我則為魔惱害之一弟發願我為力士護千兄法即金剛也領五百藥义神皆是大菩薩等居妙高峰於賢刼千佛中俱護其法也(刼梵語具云刼波華言分別時節賢刼名以此刼中多賢人故也)

【八摩醯首羅天】梵語摩醯首羅華言大自在又翻威靈或云三目故為三界尊極之主輔行記云色界天三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薩住處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數統攝大千世界於色界中此天獨尊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九散脂大將】散脂梵語具云散脂修摩華言密陀羅尼集云鬼子母有三男長名唯奢文次名散脂大將次小名摩尼䟦陀能於十方世界覆護一切眾生為除衰惱等患常地居或空居各有五百眷屬領二十八部鬼神隨是經典所流布處與諸鬼神徃至彼所隨遂擁護說法者消滅諸惡令得安隱仍以身口意三密而加被之謂眾味精氣從毛孔入此身密加被也莊嚴言辭辯不斷絕此口密加被也心進勇𨦣等此意密加被也至令聞者受人天樂疾得菩提其於賞善罰惡功亦大矣

【十大辯天】謂得大智慧功德成就大辯才也此天或居山巖深險處或在坎窟大樹藂林在處常翹一足八臂莊嚴常持弓箭刀矟(色角切)長杵鐵輪帝釋諸天常加供養讚嘆具無礙辯於一切時常自護世濟物利生流通佛法無所怠倦以慧資福故光明會上列之在功德天之前也

【十一功德天】此天涅槃經及陀羅尼集名功德天金光明經散脂品名第一威德成就眾事大功德天於過去金山照明如來所種諸善根故感福報相貌殊勝能令眾生福德成就常居㝡勝園名曰金幢若說法者隨其所須供給無乏以福資慧成出世因則果滿二嚴依正殊勝也(二嚴即福慧二種莊嚴也依報即國土正報即色身也)

【十二韋天將軍】韋梵語具云韋䭾華言智論靈威要略曰天神姓韋諱琨即南方天王八將之一臣也四王合三十二將此為其首生知聦慧早離塵欲清淨梵行修童真業不受天欲面受佛囑外護佛法統護三洲利物弘化大濟群生故凡建伽藍皆設像崇敬以彰護法之功也(三洲者南贍部洲東弗于逮西瞿耶尼也伽藍梵語具云僧伽藍華言眾園即佛寺也)

【十三堅固地神】堅固者理體不可壞如金剛王無能破也地者謂其利世之功如大地持載萬物出生草木百穀𭹀寶等也此天隨是經典流布之處常作衛護隱形法座頂戴說法者之足令聞法者如服甘露增益身力地藏經佛告地神云閻浮土地悉蒙汝護凡地所生皆悉豐足利益一切護佛教法於世出世其功大矣(閻浮梵語具云閻浮提華言勝金洲)

【十四菩提樹神】梵語菩提華言道謂由此神嘗守護如來成道處菩提之樹因以立名宿世因中自云我常念佛樂見世尊常作誓願不離佛日是知大權示迹微妙難思覆蔭群生現身利益故諸經讚護功德不可量也

【十五鬼子母天】此天所生千子最小名愛奴極所憐惜常食人子佛為化彼將愛奴戠之鉢下其母於天上人間覔之不得既歸伏[A37]已佛遂揭鉢還之其千子皆為鬼王統數萬鬼眾五百在天上常嬈亂諸天五百在世間常嬈國界人民佛為授五戒歸依正法得須陀洹住佛精舍凡人家無子息者求之得子有疾病者禱之則安故為鬼王母由受佛戒亦呼千子同依佛所不惱天人也(五戒者不殺不盜不邪不妄語不飲酒也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即初果也)

【十六摩利支天】梵語摩利支華言陽熖以其形相不可見不可執如彼陽熖也此天常行日月之前護國護民救兵戈等難大摩利支天經中有最上心真言曰唵摩利支娑縛賀若人持此真言無不感應其不思議神力誠可依憑也

【十七日宮天子】謂此天宿因布施持戒修善奉佛得生其中其宮殿城郭皆百寶所成五風運持不令停住環繞須彌山半照四大洲所謂南閻浮提日正中東弗于逮日始沒西瞿耶尼日初出北欝單越當夜半是為一日照四天下除𡨋破暗成熟萬物其功實大法華經中名寶光天子即此天也(五風者持風住風隨順轉風波羅訶迦風將行風也梵語弗于逮華言勝梵語瞿耶尼華言牛貨梵語欝單越華言勝處)

【十八月宮天子】謂此天宿因所修所證與日宮天子同故生其中其宮殿百寶所成五風運持不令停住環繞須彌山半照四大洲其圓者白月初日在前黑月初日在後因日影覆射故有圓所謂近日自影覆故見月輪然月光陰滋萬物夜發光明功次於日法華經云明月天子是也(白月初者上半月初也黑月初者下半月初也)

【十九娑竭羅】梵語娑竭羅華言鹹海又翻龍王即鹹海中一百七十七龍王中第七龍王也今獨列此龍王者謂是大權菩薩位居十地之中示現龍身處於鹹海若降雨時先布密雲端坐舉念其雨普洽常隨佛會護法護民其利甚愽所居宮殿七寶嚴飾與天無異(十地者懽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熖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也七寶者金銀瑠璃玻瓈硨磲碼碯赤真珠也)

【二十閻摩羅王】梵語閻摩羅華言雙王又云隻王謂由此王與妹皆作獄主故云雙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云隻又云息諍謂止罪人諍故或云是菩薩為利益眾生故變化所作正法念經載閻羅王為人說偈云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汝今自作還自受呌喚苦者欲何為又十王經云閻王於未來世作佛號普王如來謂菩薩變化者良有以也

二十空(出般若經)

【一內空】謂內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無自性故名內空

【二外空】謂外之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皆無自相故名外空

【三內外空】謂六根六塵六識都無自性故名內外空(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

【四空空】謂一切法皆空此空亦空故名空空

【五大空】謂小乘四諦十二因緣諸法皆空無有故名大空(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六小空】(亦名無性自性空)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果之相皆空無有故名小空(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

【七勝義空】謂第一義之理假立名言悉同真性本來空寂故名勝義空

【八有為空】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煩惱惑業本無有為之相故名有為空

【九無為空】謂生住滅三相皆空無為寂靜不墮諸數故名無為空(生住滅者謂一切萬物皆有生長住於世間終歸壞滅也)

【十畢竟空】謂有為無為諸法一切之相悉皆空寂而不可得故名畢竟空

【十一無際空】謂一切諸法滅無有終起無有始起滅之際無從可得故名無際空

【十二散空】謂一切諸法因緣假合而成皆無和合之相故名散空

【十三無變異空】謂一切法非常非滅不變不異法性如如了不可得故名無變異空

【十四本性空】謂一切諸法非常非滅本性清淨離性離相故名本性空

【十五自相空】謂五蘊之法虛幻不實了無自相故名自相空(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十六共相空】謂一切諸法彼此之相非常非滅本來空寂故名共相空

【十七一切法空】謂一切諸法本性皆空非常非滅了不可得故名一切法空

【十八不可得空】謂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法皆無所有了無可求之相故名不可得空

【十九無性空】謂一切諸法悉皆虛假皆無實性故名無性空

【二十自性空】謂一切諸法非常非滅性本自空故名自性空

[A38]二十種小乘外道涅槃(出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

【一小乘外道論師】此外道師說諸受陰重如燈火滅種壞風止名為涅槃(陰即身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二外道方論師】此外道師說最初生諸方從諸方生世間人從人生天地天地滅沒還入彼處名為涅槃(諸方即四方也)

【三外道風仙論師】此外道師說風能生長命物能殺命物風造萬物能壞萬物名風為涅槃(命物者謂有命之物也)

【四外道韋陀論師】此外道師說從那羅延天䐡中生大蓮華從蓮華生梵天祖公一切有命無命物從梵天口中生一切大地即是脩福德戒塲於中一切華草及猪羊馿馬等殺害供養梵天得生彼處名為涅槃(梵語那羅延華言鉤鎻力士)

【五外道伊賖那論師】此外道師眷屬說伊賖那論師尊[A39]者形相不可見徧一切處以無形相而能生諸有命無命一切萬物名為涅槃

【六倮形外道論師】此外道師說分別見諸種種異相名為涅槃

【七外道毘世師論師】此外道師說地水火風虛空微塵等物和合而生一切世間知無知物無和合者即是離散遂計離散名為涅槃(知無知物者謂有知覺無知覺之物也)

【八外道苦行論師】此外道師說身盡福德盡名為涅槃

【九外道女人眷屬論師】此外道師說摩醯首羅作女人生諸天人龍鳥及一切穀子蛇蝎蚊蝱等如是知者名為涅槃(梵語摩醯首羅華言大自在)

【十外道行苦行論師】此外道師說罪福盡德亦盡名為涅槃

【十一外道淨眼論師】此外道師說煩惱盡故依智名為涅槃

【十二外道摩陀羅論師】此外道師說那羅延論師言我造一切物我於一切眾生中最勝我生一切世間有命無命物從我作生還沒彼處名為涅槃

【十三外道尼犍子論師】此外道師說初生一男一女彼二和合能生一切有命無命等物後時離散還沒彼處名為涅槃

【十四外道僧佉論師】此外道師說二十五諦自性因生諸眾生名為涅槃(二十五諦者一冥初自性二智大三我心四色五聲六香七味八觸九地十水十一火十二風十三空十四眼知根十五耳知根十六鼻知根十七舌知根十八身知根十九口作業根二十手作業根二十一足作業根二十二小便作業根二十三大便作業根二十四心平等根二十五神我也自性是常能生諸法故為涅槃因也)

【十五外道摩醯首羅論師】此外道師說果是那羅延所作梵天是因所謂梵天那羅延乃至自在天是生滅因一切從自在天生從自在天滅名為涅槃

【十六外道無因論師】此外道師說無因無緣生一切物無染因無淨因乃至𣗥[A40]刺之針孔雀之色皆無人作自然而有不從因生名為涅槃

【十七外道時論師】此外道師說時熟一切大時作一切物時散一切物是故我論中說如被百箭射時不到不死時到則小草觸即死一切物時生一切物時熟一切物時滅名為涅槃

【十八外道服水論師】此外道師說水是萬物根本水能生天地生有命無命一切物乃至水能生物能壞物名為涅槃

【十九外道口力論師】此外道師說虛空是萬物因最初生虛空從虛空生風從風生火從火生暖暖生水水即凍凌堅作地從地生種種藥草乃至從五穀生命食後時還沒虛空名為涅槃(五穀者禾麻黍菽麥也)

【二十外道本生安茶論師】此外道師說本無日月星辰虛空及地唯有大水時大安茶生如鷄子周帀金色時熟破為二叚一叚在上作天一叚在下作地彼二中間生梵天名一切眾生祖公作一切有命無命物等散沒彼處名為涅槃

二十種煩惱隨眠(出瑜伽師地論并顯[A41]揚聖教論)

煩惱者謂見思無明昏煩之法惱亂心神也由此煩惱隨逐眾生眠伏藏識之中故名隨眠(藏識者藏有含藏之義即第八識也)

【一不定地隨眠】不定地即欲界也謂欲界散亂不脩禪定以散亂故眼等諸根煩惱隨逐不捨故名不定地隨眠

【二定地隨眠】定地即色界無色界也謂此二界能修禪定雖修禪定離欲界苦而於定地貪癡愛慢諸見煩惱隨伏不捨故名定地隨眠

【三隨逐自境隨眠】謂於三界中各各自分境上所攝諸見煩惱隨根起滅潛伏不捨故名隨逐自境隨眠

【四隨逐他境隨眠】謂或在色界而起欲界煩惱或在無色界而起色界煩惱或在欲界而欣樂上二界禪定而生味著不知出離故名隨逐他境隨眠

【五被隨眠】謂眾生常被欲界煩惱之所害而此煩惱隨伏不捨故名被隨眠

【六不被隨眠】謂[A42]已生色界不被欲界煩惱之所害或未離欲界雖不被煩惱所而煩惱隨伏不捨故名不被隨眠

【七隨增隨眠】謂三界眾生各於自住之境而起煩惱隨時增長潛伏不捨故名隨增隨眠

【八不隨增隨眠】謂住於色界無色界禪定之中不隨他境增長煩惱而其煩惱因未斷故潛伏不捨故名不隨增隨眠

【九具分隨眠】謂諸眾生於一切境起貪嗔癡等諸煩惱惑無有减故名具分隨眠

【十不具分隨眠】謂聲聞初果等雖斷三界見惑而於思惑未能全斷故名不具分隨眠(初果即須陀洹果也見思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而起分別曰見惑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而起貪愛曰思惑也)

【十一可害隨眠】謂聲聞之人知苦集之法是可害乃修道品斷見思煩惱而證涅槃雖斷見思而習氣無明隨伏不捨故名可害隨眠(苦集即苦諦集諦也道品即三十七道品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習氣者見思惑之餘習氣分也)

【十二不可害隨眠】謂凡夫眾生不能修習道品而於煩惱之惑無可斷是以隨伏不捨故名不可害隨眠

【十三增上隨眠】謂貪嗔癡等諸煩惱惑漸漸增勝隨伏不捨故名增上隨眠

【十四平等隨眠】謂貪嗔癡煩惱之惑平等共起隨伏不捨故名平等隨眠

【十五下劣隨眠】謂修行求離欲界之人於諸色等塵念微薄故名下劣隨眠

【十六覺悟隨眠】謂能覺知一切煩惱與業果俱時流轉雖能覺悟而未能斷故名覺悟隨眠

【十七不覺悟隨眠】謂一切煩惱纏縛隨逐根識不相捨離而無所知覺故名不覺悟隨眠

【十八能生多苦隨眠】謂欲界貪嗔等煩惱能生種種諸苦故名能生多苦隨眠

【十九能生少苦隨眠】謂色界無色界禪定之中雖無欲界眾苦而有欣上厭下之心亦名煩惱故名能生少苦隨眠(欣上厭下者謂欣喜上二界禪定之樂厭惡欲界生死之苦也)

【二十不能生苦隨眠】謂諸菩薩雖離諸惑不生眾苦然常存自行利他之心亦為煩惱故名不能生苦隨眠(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二十種煩惱現行(出瑜伽師地論)

【一隨所欲纏現行】謂在家之人未離諸欲而於所欲之境起種種纏縛之業相續不捨故名隨所欲纏現行

【二不隨所欲纏現行】謂出家之人不隨世間欲樂之境而生厭離之心相續不捨故名不隨所欲纏現行

【三無所了知現行】謂住惡說法之人於善惡法不生分別於一切境界無所了知由此癡惑之心相續不捨故名無所了知現行

【四有所了知現行】謂住善說法之人於一切法而生分別於善法令向於惡法令捨由此了知之心相續不捨故名有所了知現行

【五麤煩惱現行】謂貪嗔癡諸煩惱各有增上麤重或於順境貪惑麤重或於逆境嗔惑麤重各起不同故名麤煩惱現行

【六等煩惱現行】謂貪嗔癡等諸煩惱惑等分而起無有輕重故名等煩惱現行(等分者謂貪嗔癡三心一齊而起也)

【七微煩惱現行】謂修行求離欲界之人雖未證果而於三界煩惱微細輕薄故名微煩惱現行(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八內門煩惱現行】謂修行求離欲界之人雖不著於色等外塵之境而內心所起習氣相續不捨故名內門煩惱現行(習氣者煩惱餘習氣分也)

【九外門煩惱現行】謂未離欲界之人隨緣色等外塵諸欲境界而起種種煩惱相續不捨故名外門煩惱現行

【十失念煩惱現行】謂見聖道得果之人忽遇餘緣聞不正法習氣發現而失正念故名失念煩惱現行

【十一猛利煩惱現行】謂未得道果之人勤加精進起不正作意發勇猛心相續不捨故名猛利煩惱現行

【十二分別所起煩惱現行】謂人不信正法於諸邪見而起分別妄生種種執著相續不捨故名分別所起煩惱現行

【十三任運所起煩惱現行】謂人起懈怠心不求正行而於五欲之境自然而起諸惑相續不捨故名任運所起煩惱現行(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十四尋思煩惱現行】謂人於禪定觀法常自思念覺察妄起分別相續不捨故名尋思煩惱現行

【十五不自在煩惱現行】謂人睡眠夢境散乱意識所緣相續不捨故名不自在煩惱現行

【十六自在煩惱現行】謂人醒寤所起惡慧之覺徧緣諸境相續不捨故名自在煩惱現行

【十七非所依位煩惱現行】謂如幼少之人於一切境不知好惡起諸放逸相續不捨故名非所依位煩惱現行

【十八所依位煩惱現行】謂修行根熟之人依於正行之位斷諸煩惱而能斷之心相續不捨故名所依位煩惱現行

【十九可救療煩惱現行】謂人勤修道行斷生死惑業如救療眾病但知生死之病而可救療不知樂著涅槃之心相續不捨故名可救療煩惱現行(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二十不可救療煩惱現行】謂人於生死惑業眾病不能修諸正行以為救療而諸煩惱相續不捨故名不可救療煩惱現行

二十種隨煩惱(出華嚴經隨䟽演義鈔)

謂諸昏煩惱乱心神之法隨逐眾生造無量業故名隨煩惱也

【一忿隨煩惱】暴怒之心名忿謂對現前一切違情之境即發暴怒惱乱其心是名忿隨煩惱

【二恨隨煩惱】恨即怨恨謂由忿怒不捨結諸怨恨惱乱其心是名恨隨煩惱

【三覆隨煩惱】覆即隱覆謂自作罪惡不能懺悔故意隱覆惟恐人知惱乱其心是名覆隨煩惱

【四惱隨煩惱】惱即熱惱謂外遇違情之境熱惱於心不自安隱是名惱隨煩惱

【五嫉隨煩惱】嫉即嫉妬謂持心不平常懷嫉妬惱乱於心是名嫉隨煩惱

【六慳隨煩惱】悋惜曰慳謂於一切財法貪求積蓄不能惠施恒恐散失惱乱於心是名慳隨煩惱

【七誑隨煩惱】詭詐不實曰誑謂與世交接語言虛誑巧慮多謀心不自安而生惱乱是名誑隨煩惱

【八謟隨煩惱】謂謟倿阿䛕媚恱人意心恒愧赧而不自安是名謟隨煩惱

【九害隨煩惱】謂𠾑恨蓄怨常欲害於人求快[A43]己意恒恐不遂惱乱其心是名害隨煩惱

【十憍隨煩惱】矜[A44]己慠他曰憍謂心不謙下常欲勝人慠彼有德惱乱其心是名憍隨煩惱

【十一無慚隨煩惱】謂屏處為非不知慚天以自悔改惱乱其心是名無慚隨煩惱

【十二無愧隨煩惱】謂陰為不善不知愧人以自悔改惱乱其心是名無愧隨煩惱

【十三掉舉隨煩惱】謂外境紛擾身心動搖不能攝伏因而惱乱是名掉舉隨煩惱

【十四昏沉隨煩惱】謂心神昏暗沉迷而於諸法無所明了惱乱其心是名昏沉隨煩惱

【十五不信隨煩惱】謂邪見多疑於諸正法不生信心因而惱乱是名不信隨煩惱

【十六懈怠隨煩惱】謂身心惰於諸道業不能精進修習因而惱乱是名懈怠隨煩惱

【十七放逸隨煩惱】謂縱恣自逸躭著欲境不能檢束因而惱乱是名放逸隨煩惱

【十八失念隨煩惱】謂心逐邪妄正念遺失遂致淪墜惱乱其心是名失念隨煩惱

【十九散亂隨煩惱】心常放逸名曰散乱謂着諸緣境令心流逸恒不寂靜因而惱乱是名散亂隨煩惱

【二十不正知隨煩惱】謂於法邪觧遠離正知背覺合塵以妄為真惱乱其心是名不正知隨煩惱

二十難(出四十二章經)

【一貧窮布施難】謂人自厄於貧乏而能隨力輟[A45]己濟人是為難也

【二豪貴學道難】謂人處於豪貴而能厭於欲樂折節求道是為難也

【三判命必死難】謂人能尚義輕生决志判命或為法捨身濟彼飢苦或為忠臣以死徇節是為難也

【四得覩佛經難】謂人或生邊地不知出世之法欲得見聞受持如來正教是為難也

【五生值佛世難】謂人不結勝因不脩眾善而欲值佛出世是為難也

【六忍色離欲難】謂人多為情欲所惑而能制伏妄念捨離欲心是為難也

【七見好不求難】謂人見彼富貴榮名及可意等物而不樂求是為難也

【八有勢不臨難】謂豪勢之人居威福之地而能好禮忘勢不凌侮人是為難也

【九被辱不瞋難】謂人被他凌辱而能安忍不生忿恨是為難也

【十觸事無心難】謂心本清靜觸境而興若觸事遇緣而心不染著是為難也

【十一廣學究難】謂人根性遲鈍而欲廣其學問窮究義理以見聞是為難也

【十二不輕未學難】謂人多有好上之心若自有學問而於未學之人不生輕慢是為難也

【十三除滅我慢難】謂人常懷我慢或素來種姓富貴而能不生驕傲輕他之心是為難也

【十四會善知識難】謂人修行多為惡友所惑若學道之時得遇善知識勸獎誘掖令其開觧是為難也

【十五見性學道難】謂人迷於妄情昧於愛欲而能返妄歸真見性學道是為難也

【十六對境不動難】謂前塵妄境迷惑真性而能持心寂靜不為外物所轉是為難也

【十七善解方便難】謂人能常懷大慈愛念眾生以種種方便而作饒益是為難也

【十八隨化度人難】謂眾生根性利鈍不同而能隨機化導而度脫之是為難也

【十九心行平等難】謂癡𡨋之人多執彼我之見若能冤親平等心無分別是為難也

【二十不說是非難】謂兩舌妄語佛所禁戒若能愛護口業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是為難也

大明三藏法數卷第三十五


校注

[A1] 已【CB】巳【北藏】
[A2] 已【CB】巳【北藏】
[A3] 颺【CB】𩗺【北藏】
[A4] 已【CB】巳【北藏】
[A5] 已【CB】巳【北藏】
[A6] 已【CB】巳【北藏】
[A7] 已【CB】巳【北藏】
[A8] 已【CB】巳【北藏】
[A9] 已【CB】巳【北藏】
[A10] 已【CB】巳【北藏】
[A11] 已【CB】巳【北藏】
[A12] 已【CB】巳【北藏】
[A13] 已【CB】巳【北藏】
[A14] 已【CB】巳【北藏】
[A15] 刺【CB】剌【北藏】
[A16] 刺【CB】剌【北藏】
[A17] 刺【CB】剌【北藏】
[A18] 刺【CB】剌【北藏】
[A19] 刺【CB】剌【北藏】
[A20] 刺【CB】剌【北藏】
[A21] 已【CB】巳【北藏】
[A22] 已【CB】巳【北藏】
[A23] 已【CB】巳【北藏】
[A24] 已【CB】巳【北藏】
[A25] 已【CB】巳【北藏】
[A26] 已【CB】巳【北藏】
[A27] 已【CB】巳【北藏】
[A28] 已【CB】巳【北藏】
[A29] 已【CB】巳【北藏】
[A30] 已【CB】巳【北藏】
[A31] 已【CB】巳【北藏】
[A32] 已【CB】巳【北藏】
[A33] 已【CB】巳【北藏】
[A34] 已【CB】巳【北藏】
[A35] 己【CB】已【北藏】
[A36] 剎【CB】利【北藏】
[A37] 已【CB】巳【北藏】
[A38] 二【CB】一【北藏】
[A39] 者【CB】省【北藏】
[A40] 刺【CB】剌【北藏】
[A41] 揚【CB】掦【北藏】
[A42] 已【CB】巳【北藏】
[A43] 己【CB】巳【北藏】
[A44] 己【CB】巳【北藏】
[A45] 己【CB】巳【北藏】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