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藏法數卷第十六 池八
大乘五位(出華嚴經隨䟽演義鈔)【一資糧位】謂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故名資糧位(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
【二加行位】謂四加行位菩薩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四加行者煖頂忍世第一也見道即歡喜地菩薩位也)。
【三通達位】(亦名見道位)謂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於理得見中道故名通達位(初地即歡喜地也)。
【四修習位】謂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薩得見道[A1]已為斷除障而復修習根本之智故名修習位(第二地至第十地者離垢地發光地𦦨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也根本智者即菩薩親證本有之智也)。
【五究竟位】謂妙覺佛證此果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故名究竟位(妙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也)。
菩薩有五種生(出地持經)【一息苦生】謂菩薩以願力自在力於飢饉世受大魚等身以肉救濟一切眾生於疾病世為大醫王救治眾生於刀兵世為大力主以善方便誠信之言等心救濟息於戰諍於繫縛鞭打逼迫之處為息惱故生於王家以正法化邪見眾生於外道奉事天神造諸惡行之家亦生彼處斷彼邪見及諸惡行如是無量生處悉皆徃生是名息苦生。
【二隨類生】謂菩薩以願力自在力於種種眾生天龍鬼神阿脩羅等及諸外道邪見惡行等類菩薩悉生其中為其導首引令入正及以善法廣為宣說是名隨類生。
【三勝生】謂菩薩示現受生於壽命色力果報勝過一切天人是名勝生。
【四增上生】謂菩薩從淨心住乃至最上菩薩住在所受生而獨殊勝於閻浮提自在受生乃至大自在究竟地一切受生處於中最為奇特是名增上生(淨心住者即十地中第七地也此地菩薩離諸惑業故名淨心最上菩薩住即第十法雲地也居九地之上故名最上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洲大自在究竟地者即色界天主所住處也)。
【五最後生】謂最上菩薩住受生時求證菩提萬行滿足生剎利婆羅門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一切佛事是名最後生(梵語菩提華言道梵語剎利華言四王即王種也梵語婆羅門華言淨行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華言無上正等正覺)。
菩薩五種相(出莊嚴經論)【一憐愍相】謂菩薩以慈悲菩提之心愍念一切眾生廣行方便饒益攝受是為憐愍相。
【二愛語相】謂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柔言輭語令諸眾生而得正信是為愛語相。
【三勇徤相】謂菩薩為眾生故於諸難行苦行而悉行之不生退屈是為勇徤相。
【四開手相】開手者開手以物與人也謂菩薩悲願深重能行布施濟貧㧞苦而以財慧普攝一切是為開手相。
【五釋義相】謂菩薩為眾生故施無礙辯解經釋義以最上法而攝受之是名釋義相。
菩薩五種自在(出大寶積經)菩薩悲智並運萬行滿足其於壽命受生等事故得自在無礙也。
【一壽命自在】謂菩薩成就法身慧命了無生死壽夭延萬刦不為長促一念不為短但為度脫有情以諸方便而隨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其心無所𦊱礙是為壽命自在。
【二生自在】謂菩薩為度脫有情以大悲心隨類受生饒益一切處天宮不為樂入地獄不為苦去住無礙是名生自在。
【三業自在】謂菩薩萬行具足悲智雙運或現神通或說妙法或入禪定或修苦行所作行業但為利他縱任無礙是為業自在。
【四覺觀自在】初心曰覺細心曰觀謂菩薩或修禪觀之行或起利生之心雖有思惟離諸散亂隨願度生平等無礙是為覺觀自在。
【五眾具果報自在】謂菩薩因行深廣果報殊勝於一切所須之具不假營為自然周足心無染礙是為眾具果報自在。
五怖畏(出百法論鈔并毘婆沙論)【一不活畏】謂初學菩薩雖行布施之行而不能盡[A2]己所有又恐自[A3]己不能過活是名不活畏。
【二惡名畏】謂初學菩薩雖欲與眾生同事而攝化之入諸酒肆等恒懼譏謗不得似大菩薩安行自若是名惡名畏(同事者同其所作即酒肆等事也若大菩薩證果之後以同事攝諸眾生逆行順化屠坊酒肆無徃不可所以安行自若也)。
【三死畏】謂初學菩薩雖欲運廣大心內外俱施然有時施以財物而於身命顧惜不能自捨是名死畏(內外施者內則身命等外則財物等也)。
【四惡道畏】謂初學菩薩懼生惡道於不善法分別對治令其不生是名惡道畏。
【五大眾威德畏】謂初學菩薩或於王庭執理之處或於善解法義人前申宗敵論唯恐有失是名大眾威德畏。
小乘五位(出天台四教儀)【一資糧位】資糧位者如人遠行必賫糧以為路資也其位有三一五停心二別相念三總相念若欲出於三界必以此三種觀法而為資糧也(五停心者一多貪眾生不淨觀二多嗔眾生慈悲觀三多散眾生數息觀四愚癡眾生因緣觀五多障眾生念佛觀別相念總相念者謂四念處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若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苦各觀察則名別相念若總觀察則名總相念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二加位行】加行位者其位有四一煖位(如木鑽火未見火出先得煖相以喻加行位人未見智火[A4]已得煖相)二頂位(觀行轉明如登山頂悉皆明了)三忍位(忍即忍可之義謂於苦集滅道四諦之法忍可而樂修也)四世第一位(於理雖未能證而於世間最勝)謂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證道果也。
【三見道位】見道位者即聲聞初果也謂斷三界見惑而見真空之理故名見道也(初果即須陀洹也)。
【四修道位】修道位者謂修四諦道法斷欲界思惑而證第二第三果故名修道也(第二果即斯陀含第三果即阿那含也)。
【五無學位】無學位者即聲聞第四果阿羅漢也此位斷三界見思惑盡真理究竟無法可學故名無學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又云無生)。
初度五人(出翻譯名義)謂佛初出家入山修道父王思念乃命陳如等五人尋訪隨侍及佛成道因念五人當先度脫故在鹿苑先調其根性為說苦集滅道四諦之法而得解脫是為初度五人也。
【一阿若憍陳如】梵語阿若華言[A5]已知此其名也梵語憍陳如華言火噐此其姓也以其是婆羅門種由先世事火故云火噐乃佛之舅氏也(梵語婆羅門華言淨行事火者法華文句云火有二義照也燒也照則暗不生燒則物不生所以事之因為姓也)。
【二頞鞞】梵語頞鞞華言馬勝亦云馬師乃佛之家族也。
【三䟦提】梵語䟦提華言小賢乃佛之家族也。
【四十力迦葉】梵語迦葉又云婆敷(無翻)亦佛之舅氏非大迦葉亦非三迦葉也(大迦葉即摩訶迦葉三迦葉即優樓頻羅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也)。
【五拘利太子】拘利太子乃斛飯王之長子即佛之從兄弟也。
五種聲聞(出法華文句)【一決定聲聞】謂久習小乘積刦功圓而證得小果是名決定聲聞。
【二退道聲聞】謂此聲聞本習大乘積刦修道中間為厭生死退大道心取證小果是名退道聲聞。
【三應化聲聞】謂諸佛菩薩為前二種聲聞故內祕佛菩薩之行外見聲聞之形引誘小乘令入大乘是名應化聲聞。
【四增上慢聲聞】謂厭居生死欣樂涅槃修習小乘以少為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名增上慢聲聞。
【五大乘聲聞】謂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不住化城終歸寶所是名大乘聲聞(化城者無而倐有名化防非禦敵名城以喻小乘涅槃能防見思之非而禦生死之敵也寶所即大乘實相之理也)。
五性(出華嚴經隨䟽演義鈔)【一定性聲聞】因果不易名曰定性聞佛聲教而得覺悟名曰聲聞謂惟習聲聞之因而證聲聞之果更不進求佛道是名定性聲聞也。
【二定性緣覺】謂觀因緣生滅之法覺悟真空之理故曰緣覺謂唯習緣覺之因而證緣覺之果更不進求佛道是名定性緣覺也。
【三菩薩性】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菩薩悲智雙運冤親等觀廣利眾生證菩提果是名菩薩性也。
【四不定性】謂遇緣熏習修行不定若近聲聞而習聲聞法若近緣覺而習緣覺法若近菩薩而習菩薩法各隨所習而成其性是名不定性也。
【五無種性】無種者無善種也謂人撥無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脫是名無種性也(撥者絕也)。
五種阿那含(出涅槃經)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又云不還謂不還來欲界受生即第三果也以其根有利鈍行有勤怠於證阿羅漢果有先後之不同故分為五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又云無生)。
【一中般涅槃】中即中陰亦名中有以人死之後未得托生之識身也梵語般涅槃華言滅度謂此阿那含從欲界沒生色界時於色界中有身便斷上地餘惑證阿羅漢得般涅槃也(上地即無色界也)。
【二生般涅槃】生者於色界受生也謂此阿那含於欲界得第三果[A6]已從欲界沒生於色界便斷上地餘惑得阿羅漢入般涅槃也。
【三有行般涅槃】有行即加功用行也謂此阿那含於欲界得第三果[A7]已從欲界沒生於色界不能速疾趣涅槃果更經多時勤修加行方斷上地餘惑得阿羅漢入般涅槃也。
【四無行般涅槃】無行即不加功行也謂此阿那含於欲界得第三果[A8]已從欲界沒生於色界更經多時不能加功用行懈怠慢縱任運經久方斷上地餘惑得阿羅漢入般涅槃也。
【五上流般涅槃】上即無色界流即流行謂此阿那含從欲界沒生於色界不能便證涅槃要須流行色界餘天之中次第生[A9]已方斷上地餘惑得阿羅漢入般涅槃也(餘天即色界初禪後二禪三禪四禪天也)。
五果回心(出涅槃經)五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所證之果也謂此五人經刦不等斷盡煩惱回心向大證取菩提故名五果回心(刦梵語具云刦波華言分別時節梵語菩提華言道)。
【初果八萬刼回心】初果即須陀洹也謂斷三結之惑而得此果超四惡趣於人天中七返受生方斷諸苦入於涅槃過八萬刼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是名初果回心(梵語須陀洹華言預流謂出凡流而預聖流也三結者身見戒取疑即三界見惑也四惡趣者脩羅趣畜生趣地獄趣也七返者天上人間共七番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二果六萬刼回心】二果即斯陀含也謂斷欲界六品思惑而得此果於天人中一番受生方斷諸苦入於涅槃過六萬刦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是名二果回心(梵語斯陀含華言一徃來謂一生天上一生人間得證涅槃也六品思惑者眼耳鼻舌身五根對色聲香味觸五塵而起貪愛之心曰思此惑有九品今云六品者謂斷九品中前之六品也)。
【三果四萬刦回心】三果即阿那含也謂斷五下分結而得此果更不受生過四萬刼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是名三果回心(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謂不來欲界受生也五下分結者即欲界貪嗔身見戒取疑也)。
【四果二萬刦回心】四果即阿羅漢也謂永斷三界貪欲嗔恚愚癡之惑而得此果過二萬刦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是名四果回心(梵語阿羅漢華言無生謂斷見思惑盡更不受三界生也)。
【五果十千刦回心】五果即辟支佛也謂永斷三界貪欲瞋恚愚癡之惑而得此果過十千刦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是名五果回心(辟支梵語具云辟支迦羅華言緣覺)。
五分法身(出法華玄義釋籤)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齊法者戒定慧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諸法者謂聚集色受想行識之法也)。
【一戒身】謂二乘因持無作之戒戒法成就證得此身故名戒身(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無作戒者不作意持任運無犯名無作戒也)。
【二定身】謂二乘因修無漏淨禪證此身故名定身(無漏者不漏落生死也淨禪者謂因修禪定能斷諸漏漏即三界煩惱既無煩惱心則清淨故名無漏淨禪也)。
【三慧身】謂二乘因修無漏智慧得證此身故名慧身(無漏智慧者即是觀十二因緣及觀四諦之智慧也修此智慧者即能斷三界煩惱出離有漏生死也)。
【四解脫身】解縛得脫故名解脫有二種一者有為解脫謂以無漏智慧斷有漏煩惱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滅盡無餘煩惱既盡理本無為由二種解脫得證此身故名解脫身。
【五解脫知見身】知以智知見以眼見謂二乘因此智眼於一切法知覺照了當體即空悉皆如幻得證此身故名解脫知見身。
五論師(出翻譯名義)【一阿濕縛窶沙論師】梵語阿濕縛窶沙華言馬鳴摩訶衍論云過去世中有一大王名曰輪陀有千白鳥皆悉好聲若鳥出聲大王增德若不出聲大王損德如是諸鳥若見白馬則出其聲若不見時常不出聲爾時大王徧求白馬終日不得作如是言若外道眾能令此鳥鳴者都破佛教若佛弟子能令此鳥鳴者都破外道爾時菩薩用神通力現千白馬令千鳥皆鳴紹隆正法令不斷絕是故世尊字此菩薩名曰馬鳴又本傳云此師說法時能感羣馬悲鳴故號馬鳴以其造起信論大乘莊嚴等論故稱論師。
【二那伽曷樹那論師】梵語那伽曷樹那華言龍猛舊翻龍樹其母於樹下生之因龍成其道故號曰龍樹輔行云龍樹之學廣通天下無敵欲謗佛經龍接入宮一夏但誦七佛經目知佛法深妙遂出家降伏外道明第一義以其作中觀大智度等論故稱論師也。
【三提婆論師】梵語提婆華言天乃龍樹弟子也以其造百論大丈夫等論故稱論師。
【四鳩摩羅邏多論師】梵語鳩摩羅邏多華言童受以其闡[A10]揚論義故稱論師。
【五室利邏多論師】梵語室利邏多華言勝受謂此論王如日照世能破諸暗故稱論師。
五種法師(出法華文句)法者軌則也師者匠也法雖可軌體不自弘弘之在人是故五種弘經之人皆得稱為法師也。
【一受持】信力故受念力故持謂於如來言教以堅固深信受之於[A11]己憶持不忘是為受持法師。
【二讀經】對文曰讀謂正心端坐目覩經文口宣句讀是為讀經法師。
【三誦經】背文曰誦謂習讀既熟不須對文自然成誦是為誦經法師。
【四解說】謂聖教之義難解若能公明解釋訓授於人是為解說法師。
【五書寫】謂於諸佛經典若能書寫廣傳流通大法是為書寫法師。
五種阿闍𥠖(出四分律)梵語阿闍𥠖華言軌範謂其能為人軌範故云阿闍𥠖也。
【一出家阿闍𥠖】出家阿闍𥠖者即比丘剃度之師也謂出家者必須依師而得剃度律云所依得出家者是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二受戒阿闍𥠖】受戒阿闍𥠖者即比丘受戒之師也謂既得出家必須依師求受戒法律云於受戒時得作羯磨者是也(梵語羯磨華言作法)。
【三教授阿闍𥠖】教授阿闍𥠖者即比丘教授之師也謂既得戒法必須得師教授威儀律云從教授得威儀者是也。
【四受經阿闍𥠖】受經阿闍𥠖者即比丘受經之師也謂出家者必須依師受習經文解說義理律云從所受經得讀修妬路若說義乃至一四句偈等是也(梵語修妬路又云修多羅華言契經)。
【五依止阿闍𥠖】依止阿闍𥠖者即比丘依止之師也謂比丘度夏當依師住或依止作宿律云乃至依住一宿者是也。
五種大師功德(出瑜伽師地論)【一戒行無失】謂比丘於如來所制戒律常能堅守執持無有毀犯過失具是功德方冝為人戒法之師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二善建立法】謂比丘於諸戒律善能建立一切法則令人修學無所違越具是功德方冝為人戒法之師也。
【三善制立所學】謂比丘於律儀中當學之法善能裁制安立令無差謬具是功德方冝為人戒法之師也。
【四善斷疑惑】謂比丘於所建立法則及所當學或眾有所疑善能廣為開說斷除其惑令得如式修持具是功德方冝為人戒法之師也。
【五教授出離】謂比丘以如來所制戒法教授於人令其如法受持成就聖道出離生死具是功德方冝為人戒法之師也。
五種僧(亦名五僧差別出顯宗論)【一無耻僧】謂毀犯禁戒不守真風形預僧流行過俗務是名無耻僧。
【二瘂羊僧】謂於三藏教無所了達譬如瘂羊無辯說用是名瘂羊僧(三藏教者經藏律藏論藏也)。
【三朋黨僧】謂好於遊散惟務闘諍善生機巧結構朋黨是名朋黨僧。
【四世俗僧】謂昏昏度日兀兀延生心想閑緣身營世務是名世俗僧。
【五勝義僧】謂解慧有餘辯才無礙隨機演教接物利生是名勝義僧。
僧五淨德(出諸德福田經)【一發心離俗】謂出家之人發勇猛心脫離凡俗習佛菩提而能懷佩道妙為世福田是為初淨德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毀其形好】謂出家之人剃除鬚髮毀壞相好去世俗之塵衣著如來之法服具佛威儀為世福田是為第二淨德也。
【三永割親愛】謂投佛出家割絕父母親愛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報父母生成之德兼能為世福田是為第三淨德也。
【四委棄軀命】謂出家之人能委棄身命無所顧惜惟務一心求證佛道兼能為世福田是為第四淨德也。
【五志求大乘】謂出家之人常懷濟物之心專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脫一切有情為世福田是為第五淨德也。
苾芻草五德(出翻譯名義)苾芻雪山香草謂其有五鍾德以喻比丘亦具此德故稱為苾芻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一體性柔輭】體性柔輭者以喻比丘能折伏身語意業之麤獷也。
【二引蔓旁布】引蔓旁布者以喻比丘傳法度人延綿不絕也。
【三馨香遠聞】馨香遠聞者以喻比丘戒德芬馥為眾所聞也。
【四能療疼痛】能療疼痛者以喻比丘能斷煩惱毒害之痛苦也。
【五不背日光】不背日光者以喻比丘正見思惟常向佛日而不背也。
比丘入眾五法(舊名入眾五心出四分僧羯磨)【一修慈愍物】謂比丘入大眾中應修慈心憐愍於物嚴淨律儀整束身心精勤學道是為修慈愍物(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二謙下自卑】謂比丘入大眾中常用謙和永絕憍慢應自卑下如拭塵巾是為謙下自卑。
【三善知坐處】謂比丘入大眾中動止有時若見上座不應安坐若見下座不應起立是為善知坐處(上座者謂戒臘在前道德聞達之比丘也)。
【四說於法語】謂比丘入於大眾中不冝雜說論世俗事若自說法若請人說法是為說於法語。
【五見過默然】謂比丘入大眾中若見僧中有不如理之事若便言說恐致別異故當安忍默而不言是為見過默然。
五眾(出翻譯名義)【一比丘】梵語比丘華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稱謂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淨命自活福利眾生破憍慢心謙下自卑以成清雅之德也(淨命者以清淨之食自活其命也)。
【二比丘尼】梵語尼華言女大智度論云尼得無量律儀故應次於比丘佛以儀法嫌於混雜令在沙門後故名比丘尼(女人出家始於佛姨母大愛道也梵語沙門華言勤息)。
【三式义摩那】梵語式义摩那華言學法女行事鈔云式义尼具學三法一根本謂不作四重(即殺盜[婬-壬+(工/山)]妄也)二學六法(一不染心相觸二不盜四錢三不斷畜生命四不小妄語五不非時飲食六不飲酒)三學行法(即大尼所行一切行法)為學此三法故名式义摩那。
【四沙彌】梵語沙彌華言息慈謂息世染之情以慈濟羣生也盖出家之人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須息惡行慈是名沙彌。
【五沙彌尼】玄奘法師云梵語室利摩拏理迦華言勤䇿女謂勤行善法䇿進功德故名沙彌尼。
乞食遮五處(出顯[A12]揚聖教論)謂比丘乞食此之五處當避嫌疑不可徃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一唱令家】唱令家者謂歌唱曲令但取歡娛能亂禪定比丘若行乞食此處不可徃也。
【二[婬-壬+(工/山)]女家】[婬-壬+(工/山)]女家者行止不潔聲名不正色欲因緣障道根本比丘若行乞食此處不可徃也。
【三酤酒家】酤酒家者謂酒是起罪因緣能生過失比丘若行乞食此處不可徃也。
【四王宮】王宮者貴戚之處嚴禁之所非可干冐比丘若行乞食此處不可徃也。
【五旃陀羅】(又作旃茶羅)梵語旃陀羅華言屠者謂屠者之家殺心盛大惱害眾生見者傷慈壞善根本比丘若行乞食此處不可徃也(旃茶羅者華言嚴幟謂此屠者惡業自嚴行時搖鈴持竹為幖幟以使人知具為惡者也)。
沙門受食五觀(出大藏一覽)梵語沙門華言勤息謂勤行善法息滅惡事凡受食時先作五觀然後方食故名沙門受食五觀也。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計功多少者智度論云此食墾植收穫春磨淘汰歘煑及成工用甚多量彼來處者僧祇律云施主減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二忖[A13]己德行全缺應供】忖[A14]己德行全應供者毘尼母律云若不坐禪誦經營三寶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為施所墮則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則可應供受食凡受食時當作此觀(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者明了論䟽云出家先須防心三過謂於上味食起貪下味食起嗔中味食起癡以此不知慚愧墮三惡道凡受食時當作此觀(三惡道者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正事良藥為療形枯者謂飢渴為主病四百四病為客病故須以食而為醫藥用資其身凡受食時當作此觀(四百四病者人身假地水火風四大所成一大不調則生百一種病四大共成四百四病也)。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為成道業應受此食者謂不食則飢渴病生道業何成增壹阿含經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氣力衰處中而食者如秤無高下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五種邪命(出大智度論)謂以此五種邪法用求利養而自活命為比丘者當深成之(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一詐現異相】謂諸比丘違佛正教於世俗人前詐現奇特之相令其心生敬仰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二自說功能】謂諸比丘以辯口利詞抑人[A15]揚[A16]己自逞功能令所見者心生信敬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三占相吉凶】謂諸比丘攻學異術卜命相形講談吉凶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四高聲現威】謂諸比丘大語高聲詐現威儀令人畏敬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謂諸比丘於彼得利於此稱說於此得利於彼稱說令人動心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五法不得授人戒(出四分律)謂比丘當深信因果常生慚愧戒行精進法義無忘方堪授人戒法若不能如是者則不可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一無信】信為萬善之本眾德之基比丘若不具足正信則於戒法自必不能持守何況為師而授人戒也。
【二無慚】慚謂慚耻比丘之心若無慚耻自必肆情縱慾戒行有虧故不可為師而授人戒也。
【三無愧】愧謂羞愧比丘之心若無羞愧自必毀犯戒法不能悔過故不可為師而授人戒也。
【四懶墯】謂比丘懶墯恣縱則自於戒律必不能堅守何況為師而授人戒也。
【五多忘】謂比丘於諸法義不能強記心多忘天則自於戒檢必有所遺故不可為師而授人戒也。
五不退(出起信論䟽)【一信不退】謂十信位菩薩發大信心篤信中道圓妙之理常住平等不遷不變信行滿足而無退轉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願心也)。
【二位不退】謂菩薩十信滿足入十住位乃至十行十回向位即得分見法身住正定位而不退轉也(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
【三證不退】謂菩薩三賢位滿即入初地乃至七地證遍滿法身生無邊佛土而不退轉也(三賢者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也初地至七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𦦨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也遍滿法身者謂法身之體遍滿一切處也)。
【四行不退】謂菩薩七地功德滿足入於第八無功用地一切功行永無退失也(第八無功用地即不動地也)。
【五煩惱不退】謂菩薩十地滿足入等覺位了煩惱即是菩提豈更有煩惱之可退轉也(十地者即前七地更加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是為十地也等覺位者去後妙覺佛猶有一等勝前諸位得稱為覺)。
五法退菩提(出涅槃經)【一樂在外道出家】謂人之出家當從正法修習善業成菩提果若從外道則增諸邪見作不善業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不修大慈之心】謂修菩薩行者當以平等大慈之心愛念一切眾生與其清淨法樂然後得成菩提之果若非此行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三好求法師過罪】謂修菩薩行者奉承師長如事父母聽受其教則菩提之果可成若窺伺以求其過則不惟無聽受之誠且虧事師之道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四常樂處在生死】謂修菩薩行者當勤精進以求出離則菩提之果可成若躭著五欲造諸惡業於諸生死心無厭離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五不喜讀誦經典】謂修菩薩行者當信受如來所說經典誠心讀誦求其妙義依解進修成菩提果若不喜樂受持讀誦則所修之行無所依據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五乘(出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一佛乘】佛梵語具云佛陀華言覺乘即運載之義謂如來以一乘實相之法運諸眾生同到涅槃彼岸故名佛乘(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二菩薩乘】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菩薩之人以六度萬行為乘運諸眾生同出三界故名菩薩乘(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緣覺乘】謂緣覺之人因觀十二因緣除於我執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運出三界故名緣覺乘(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四聲聞乘】謂聲聞之人聞佛聲教修苦集滅道四諦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運出三界故名聲聞乘。
【五小乘】小乘者即人天乘也謂人天以五戒十善為乘運出四趣故名小乘(五戒者不殺不盜不邪[婬-壬+(工/山)]不妄語不飲酒也十善者不殺不盜不邪[婬-壬+(工/山)]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也四趣者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又五乘(出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一佛乘】佛梵語具云佛陀華言覺乘即運載之義謂如來以一乘實相之法運謂眾生同到涅槃彼岸是為佛乘(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二緣覺乘】謂緣覺之人由觀十二因緣生滅除於我執等惑覺悟真空之理以此因緣之法運出三界是為緣覺乘(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聲聞乘】謂聲聞之人聞佛聲教修生滅四諦之法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四諦之法運出三界是為聲聞乘(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四天乘】天即色界天也謂彼諸天修根本有漏禪觀欲惑不染以此根本禪定運出欲界是名天乘(有漏者謂漏落生死也根本禪即色界禪謂能出生一切禪定故也)。
【五梵乘】梵即淨也謂諸菩薩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運諸眾生出生死海是名梵乘(慈悲喜捨者慈能與樂悲能㧞苦喜則離苦得樂捨則冤親平等此四無量心以由眾生無量故菩薩之心亦無量也)。
又五乘(出盂蘭盆經䟽)乘即運載之義謂人天等各以所修之法為乘運載至其所至之處故有五乘也。
【一人乘】人者忍也於世間違順情境悉能安忍故也謂人以三歸五戒為乘運出四趣生於人道故名人乘(三歸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也五戒者不殺不盜不邪[婬-壬+(工/山)]不妄語不飲酒也四趣者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二天乘】天者謂天然自然樂勝身勝也天以十善為乘運出五道得生欲天於修十善時更能修習禪定即生色界無色界天故名天乘(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壬+(工/山)]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也五道者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三聲聞乘】聲聞者聞如來聲教而得悟道也謂聲聞以四諦為乘運出三界到於涅槃故名聲聞乘(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四緣覺乘】緣覺者謂觀十二因緣覺悟真空之理也以十二因緣為乘運出三界到於涅槃故名緣覺乘(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五菩薩乘】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今稱菩薩者從畧也華言覺有情謂覺悟一切有情眾生也以六度為乘運諸眾生同出三界而到涅槃彼岸故名菩薩乘(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五事生天上(出辯意經)謂諸眾生能行此五事則得生於天上也。
【一慈心】謂人不殺眾生愛惜物命令眾得安是名慈心。
【二賢良】謂人不盜他人財物布施無慳濟諸窮乏是名賢良。
【三貞潔】謂人不犯外色護戒奉齋是名貞潔。
【四誠信】謂人不欺於人護口四過永無謟佞是名誠信(口四過者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也)。
【五不醉酒】謂人尊崇善法堅修梵行不酗於酒而發狂亂是名不醉酒。
始生天有五種相(出正法念處經)【一光明覆身相】謂人初生天時光明覆身身無衣服心作是念勿令他天見我裸露即於念時他見有衣而實無衣是為第一相。
【二欲見園林相】謂人初生天時[A17]已見天上所有之物生希有心而於園林等則未曾見故欲見之而遍觀看是為第二相。
【三見天女生慚相】謂人初生天時見天中女顏色羞慚未敢正看是為第三相。
【四見天生疑相】謂人初生天時若見餘天雖欲前近心生疑慮意志不定是為第四相。
【五升空生怖相】謂人初生天時欲升虛空心生怖畏設飛不高去則不遠或傍城壁或依附地是為第五相。
五淨居天(出楞嚴經)五淨居天者謂聲聞之人斷欲界九品思惑盡證第三阿那含果而居其中亦名五不還天若據俱舍圖言此五天次第而上若據楞嚴經言此五天皆橫在第四禪天中彼四禪天但能聞此五天之名而不能知見如世間聖地道塲多有羅漢所居而人不能見也(九品者欲界思惑三品中每品又各分上中下三品故言九品也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不來即不還謂不還來欲界受生也)。
【一無煩天】謂此天苦樂兩滅心境不交則無煩惱故名無煩天也(苦樂兩滅者離欲界苦及色界樂也心境不交者心與境不交接也)。
【二無熱天】熱即熱惱謂此天機括獨行研交無地故名無熱天也(機括獨行者機謂弩牙括與筈同受絃之處皆取可發之義以喻於)此天於(苦樂之境雖滅猶存能滅之念故獨行至此天中研究此心與境交)一切沉(無依無處則無熱惱故云研交無地也)。
【三善見天】謂(謂一心於慧心)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像及一切沉垢故名善見天也(十方世界等者謂一心在定定能發慧於慧心中見十方界圓徧澄凝更無世界內外塵像及無心地昬沉之垢也)。
【四善現天】謂此天精見現前陶鑄無礙故名善現天也(精見現前陶鑄無礙者範土曰陶鎔金曰鑄以妙精明見陶鑄一切像空無障礙故也)。
【五色究竟天】謂此天究竟羣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故名色究竟天也(究竟羣幾者幾謂幾微言究盡諸色幾微之處也窮色性性入無邊際者色性所依之性故云𢙼性性本無邊若研窮之則入於無邊際矣)。
初禪天定五支功德(出法界次第)支即支分如樹之根幹是一枝條有異禪支之義亦爾從一定心出生五支故也又支持之義謂定心淺薄易於搖動若得覺觀等法支持則定心安隱牢固故名支也。
【一覺支】初心在緣為覺謂行者於定中發初禪清淨免法觸其身根心大驚悟爾時初覺此觸故名覺支。
【二觀支】細心分別為觀謂行者既證初禪即以細心分別禪中諸妙功德境界分明故名觀支。
【三喜支】欣慶之心為喜謂行者獲得初禪天定利益甚多如是思惟懽喜無量故名喜支。
【四樂支】怡恱之心為樂謂行者喜心既息則恬然靜慮受禪之樂故名樂支。
【五一心支】心與定法相應為一謂行者初證禪時心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散亂若喜樂心息自然心與定一故名一心支。
三禪天定五支功德(出法界次第)【一捨支】離喜不悔之心為捨謂行者欲離二禪時以種種因緣訶責於喜喜既滅謝三禪即發若證三禪之樂則捨二禪之喜不生悔心故名捨支。
【二念支】念即愛念謂行者既發三禪之樂樂從內起應須愛念樂則增長故名念支。
【三慧支】解知之心為慧謂行者既發三禪之樂此樂微妙若非善巧解慧則不能方便長養故名慧支。
【四樂支】怡恱之心為樂謂行者發三禪樂[A18]已若能善用捨念慧三支將獲此樂樂則徧身若離三禪餘地更無徧身之樂故名樂支。
【五一心支】心與定法相應為一謂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渟不動故名一心支。
欲天五[婬-壬+(工/山)](出天台四教儀集註)【一地居二天形交成[婬-壬+(工/山)]】謂四天王天居須彌山腹忉利天居須彌山頂故名地居此之二天男女和合與世無異也(四天王者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也梵語須彌華言妙高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
【二夜摩天勾抱成[婬-壬+(工/山)]】梵語夜摩華言善時分此天於諸欲境知時分故不以形交但勾抱也。
【三兜率天執手成[婬-壬+(工/山)]】梵語兜率華言知足此天於諸欲境知止足故而不勾抱但執手也。
【四化樂天對笑成[婬-壬+(工/山)]】謂此天欲心微薄亦不執手但對笑也。
【五他化天相視成[婬-壬+(工/山)]】謂此天欲念漸盡亦不對笑但相視也。
五種梵音(出長阿含經)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聲而有五種清淨之音也。
【一正直音】謂諸梵天禪定持身無諸欲行而其音聲端正質直而不邪曲是名正直音。
【二和雅音】謂諸梵天心離欲染愛樂律儀而其音聲柔和典雅離諸麤獷是名和雅音。
【三清徹音】不濁曰清透明曰徹謂諸梵天戒行清淨心地圓明而其音聲清淨明徹是名清徹音。
【四深滿音】謂諸梵天淨行圓滿心光湛寂而其音聲幽深充滿而不淺陋是名深滿音。
【五周遍遠聞音】足僃曰周普通曰遍謂諸梵天心光瑩淨普映十方而其音聲周遍遠聞而不迫窄是名周遍遠聞音。
天大五衰相(出法苑珠林)【一衣服垢穢】謂諸天眾銖衣妙服光潔常鮮福盡壽終之時自生垢穢是為大衰相也(銖衣者十黍重曰銖諸天之衣重六銖故名銖衣)。
【二頭上華萎】謂諸天眾寶冠珠翠彩色鮮明福盡壽終之時頭上冠華自然萎悴是為大衰相也。
【三腋下汗流】謂諸天眾勝體微妙輕清潔淨福盡壽終之時兩腋自然流汗是為大衰相也。
【四身體臭穢】謂諸天眾妙身殊異香潔自然福盡壽終之時忽生臭穢是為大衰相也。
【五不樂本座】謂諸天眾最勝最樂非世所有福盡壽終之時自然厭居本座是為大衰相也。
天小五衰相(出法苑珠林)【一樂聲不起】謂諸天音樂不皷自鳴衰相現時其聲自然不起是為小衰相也。
【二身光忽滅】謂諸天眾身光赫奕晝夜昭然衰相現時其光不現是為小衰相也。
【三浴水著身】謂諸天眾肌膚香膩妙若蓮華不染於水衰相現時浴水霑身停住不乾是為小衰相也。
【四著境不捨】謂諸天眾欲境殊勝自然無有躭戀衰相現時取著不捨是為小衰相也。
【五眼目數瞬】謂諸天眾天眼無礙普觀大千衰相現時其目數瞬是為小衰相也。
國王五種可愛樂法(出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一恩養蒼生可愛樂法】謂國王能布德施仁利濟羣生使各遂其性咸歸治化是以普天之下咸被思澤無不愛樂也。
【二英勇具足可愛樂法】謂國王英武神授智勇天錫德覆萬邦威加四海未降伏者能降伏之[A19]已降伏者能攝護之是以普天之下畏威懷德無不愛樂也。
【三善權方便可愛樂法】謂國王智謀機變神用莫測於柔順服從者方便而保愛之強戾梗化者則方便而制伏之是以普天之下畏威懷德無不愛樂也(梗化者謂強梗弗順化也)。
【四正受境界可愛樂法】謂國王善能籌量府庫儲蓄多寡以仁愛心錫與親族人民凡疾病者令醫治之貧乏者悉賑濟之是以普天之下咸被恩澤無不愛樂也。
【五勤修善法可愛樂法】謂國王具足淨信能信過去未來善不善業人天果報修習正因以證聖果是以普天之下尊仰效慕無不愛樂也。
生淨土五不退(出淨土十疑論)【大悲攝持不退】謂眾生得生淨土者以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不捨故得不退轉也。
【佛光照燭不退】謂眾生得生淨土者常被佛光照燭故菩提之心日得增長而不退轉也。
【常聞法音不退】謂眾生得生淨土者聞諸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無我之法是以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而不退轉也。
【善友同居不退】謂眾生得生淨土者以由彼國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內無煩惱惑業之累外無邪魔惡緣之境故一生之後即不退轉也。
【壽命無量不退】謂諸眾生得生淨土者即得壽命無量與佛菩薩平等無二故一生之後即不退轉也。
五事生人中(出辯意經)謂諸眾生能行此五事則得於人中受生也。
【一布施】謂人常行仁慈不恡財寶賑濟貧窮是名布施。
【二持戒】謂人心常念戒憶持無忘不作諸惡是名持戒。
【三忍辱】謂人若遇非理相干能以情恕安忍不動是名忍辱。
【四精進】謂人直心向道勤行眾善無有懈怠是名精進。
【五忠孝】謂人秉心端正事君能致其身事親能竭其力是名忠孝。
人有五苦(出法苑珠林并五苦章句經)【一母人懷妊從死得生】謂人托胎居母腹中生臟之下熟臟之上迫迮倒懸苦痛無量及至出胎熱風觸身如履刀劒失聲大呌頓昧前因是為生苦。
【二老人顏色敗壞】謂人老年髮白齒落目昬耳瞶四大不調百節疼痛頭低腰屈起坐呻吟是為老苦(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三病人困劣】謂人以四大為體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形骸苦痛如被杖楚手足不任氣力虛竭起坐須人是為病苦。
【四人死風刀斷脉】謂人臨命終時四大分散痛毒辛酸慈親孝子莫能相救風刀解身苦不可忍是為死苦。
【五犯罪人束縛送獄】謂人違國正法冐犯罪愆枷鎻縈身繫閉牢獄受諸刑罰苦不可言是為獄苦。
眾生五事恃怙(出出曜經)恃怙猶倚頼也佛為愚癡眾生恃怙所有不念世相無常恣意放逸不求出世無為之道故說此五事以警發之。
【一恃怙年少】謂人倚頼年少血氣剛強隨情任意恣作非為而不顧衰老之逼身也。
【二恃怙端正】謂人倚頼形貌端正嬌媚於人取相生欲不自羞愧而不顧老醜之逼身也。
【三恃怙力勢】謂倚頼勢力強盛任作威福陵蔑於他無所畏忌不顧衰患之逼身也。
【四恃怙才噐】謂倚頼才調噐量超越卓異妄自尊大輕藐於人而不顧禍患之逼身也。
【五恃怙貴族】謂人倚頼種族尊貴閥閱高顯憍慠縱恣侮慢於人而不顧衰敗之相尋也。
大明三藏法數卷第十六
校注
【經文資訊】《永樂北藏》第 182 冊 No. 1615 大明三藏法數(第14卷-第35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0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永樂北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