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藏法數卷第二十八 碣十
十種佛(出華嚴經)佛梵語具云佛陁華言覺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一成正覺佛】謂佛於菩提樹下降伏諸魔朗然大悟證無上果是名成正覺佛(梵語菩提華言道謂之菩提樹者以佛於此樹下成道而得名也)。
【二願佛】謂佛從兜率下生人間說法度生酬宿因願是名願佛(梵語兜率華言知足)。
【三業報佛】謂佛修萬行清淨業因感相好莊嚴果報是名業報佛。
【四住持佛】謂佛真身及於舍利住持世間永久不壞是名住持佛(梵語舍利華言骨身)。
【五涅槃佛】梵語涅槃華言滅度謂佛應身化事既終示現滅度是名涅槃佛(滅度者謂大患永滅超度三界也)。
【六法界佛】謂佛證一真法界無漏之體有大智慧放大光明徧照一切是名法界佛(無漏者謂惑業淨盡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七心佛】謂佛心體離念虛徹靈通本來真覺寂然獨照是名心佛。
【八三昧佛】梵語三昧華言正定謂佛常住大定如如不動了知一切是名三昧佛。
【九本性佛】謂佛具大智慧照了自性本來是佛具足恒沙性妙功德是名本性佛。
【十隨樂佛】謂佛隨機樂欲如意速疾即為現身說法令其行業成就是名隨樂佛。
華嚴十類經(出華嚴經䟽)謂毘盧遮那如來以本願力現法界無盡身雲遍一切處常轉無上法輪令諸眾生入華藏海無有窮盡故知此經難可限量然自狹至寬略明十類故現相品云毘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是也(梵語毘盧遮那華言遍一切處)。
【一略本經】謂此經一部三十九品八十卷文現傳世間乃是下本十萬偈中之四萬五千偈未得具足故名略本經。
【二下本經】謂此經盖文殊與阿難結集[A1]已龍神[(冰-水+〡)*ㄆ]入龍宮後因龍樹菩薩入龍宮見此大不思議經具有上中下三本下本十萬偈四十八品龍樹遂記出流傳于世故名下本經(文殊梵語具云文殊師利華言妙德梵語阿難華言慶喜龍樹者本傳云其母樹下生之又因龍接入宮以成其道遂以為號大智度論云大不思議經即華嚴經也)。
【三中本經】謂此經龍樹於龍宮所見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故名中本經。
【四上本經】謂此經龍樹於龍宮所見有十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故名上本經(四天下者即東弗于逮南閻浮提西瞿耶尼北欝單越之四洲也)。
【五普眼經】謂此經中普眼法門於一法之中能見無量之法即海雲比丘所持以大海為墨湏彌聚筆書此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盡故名普眼經(海雲比丘者即善財童子第三所叅之善知識以此普眼法門開導善財者也)。
【六同說經】謂佛約百億同類世界遍於虛空皆有主伴同說無盡法輪不思議品云如一佛身轉如是無盡法輪如是盡虛空界一一毛端分量之處一一化身皆如是說音聲文字句義一一充遍法界故名同說經。
【七異說經】謂佛約樹形等異類世界其中眾生報類亦別於彼現身說法化導羣生施設不同故名異說經(樹形者謂世界之形如樹也)。
【八主伴經】謂毘盧遮那與十方佛互為主伴重重無盡而說此經如此方遮那為主說此法時十方諸佛為伴彼方為主此方為伴如此方說十住時十方來證皆言我等國土皆說此法則知十方國土一切諸佛互為主伴皆說此經故名主伴經(十住即經中十住品也)。
【九眷属經】謂佛隨順機宜之教是此經之眷属盖下劣之機不能聞圓頓一乘大法故佛隨宜說三乘教作勝方便引入此門經云普眼修多羅以佛剎微塵數修多羅以為眷属故名眷属經(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
【十圓滿經】謂此經名圓滿因輪融上九經為一無盡修多羅海隨一會一品一文一句皆攝無盡法海圓滿具足經云顯現自在力為說圓滿經無量諸眾生悉授菩提記故名圓滿經(因輪即根本法輪也根本法輪若轉一切法輪皆轉也)。
十種教體(出華嚴經䟽)教者謂如來所說一大藏教也體即體性教之本也然如來所說之教詮顯權實義趣淺深不同故分十體[(冰-水+〡)*ㄆ]攝一切教法罄無不盡也(權者三乘權教謂聲聞緣覺菩薩也實者一乘實教也)。
【一音聲語言體】謂言音語業為教體也故佛唱號言辤評量論說是為教體楞嚴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是也。
【二名句文身體】名者依事立名句者眾語合成文者聯合眾義皆言身者身即聚集之義謂此三者長短高下次第行布而能詮顯教法之體也。
【三通取四法體】謂通取聲名句文四法而為能詮教體也淨名經云通用四法為佛教體是也。
【四通攝所詮體】謂經文通攝所詮義理為教體也盖文是所依義是能依文是能詮義是所詮此明文義相成也經云文隨於義義隨文是也。
【五諸法顯義體】謂世間一切諸法能顯義理皆為教體也淨名經云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香積世界餐香飯而三昧顯極樂佛國水鳥樹林皆宣妙法華嚴性海雲臺寶網同演法音毛孔光明皆作佛事是也(香積佛國土名也香飯者即維摩詰遣化人詣彼國所取之香飯也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六攝境唯心體】謂以前五種一切諸法唯心所現故攝為教體也起信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是也。
【七會緣入實體】謂會前六門緣起差別教法同入真如一實之體也盖諸聖教皆從真如流出故因緣事相本空全是真如體性也。
【八理事無礙體】謂真如是理教法是事此二無礙為教體也盖一切教法雖全體即真如而不礙事相宛然雖真如全體為一切教法而不礙理性明現二互交徹無礙融通也。
【九事事無礙體】謂一切法文義圓融以無障礙法界為教體也盖所起教稱性融通事事無礙遂令一言一音一文一義一因一果一毛一塵含攝法界圓融無礙遞互交叅重重無盡經云佛以一妙音周聞十方國眾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是也。
【十海印炳現體】謂海印三昧為教體也然海印是喻三昧是定如來說華嚴經時入是三昧一切諸法炳然齊現大寂定中猶如香海澄渟湛然不動四天下中一切眾生色身形像皆於其中歷歷頓現如印印文其差別無盡教法及所化機雖大小不同亦同緣起炳現定中經云或現童男童女形天龍及以阿修羅乃至摩睺羅伽等隨其所樂悉令見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是也(四天下者即東弗于逮南閻浮提西瞿耶尼北欝單越之四洲也梵語阿修羅華言無端正梵語摩㬋羅伽華言大腹行地龍也)。
教起十因(出華嚴經䟽)謂如來出現說華嚴經必有因緣故出現品云非以一緣非以一事如來出現以無量因緣而得成就令斯教興故以因緣二字各開十義以顯無盡先彰十因後顯十緣故云教起因緣也。
【一法應爾】法應爾者理本當然也謂如來出現法應說此華嚴經故所以諸佛皆於無盡世界常轉無盡法輪令諸眾生返本還源佛佛道同法皆如此也。
【二酬宿因】酬宿因者謂如來說法為酬宿世願因也盖如來於因中精修道行願度眾生今既成佛當酬宿願是以悲智雙運行願齊周說廣大法度諸眾生也。
【三順機感】謂如來說教必由機緣所感若無當機之眾雖說無益所以說者必隨順機宜也。
【四為教本】謂如來先說此一乘圓頓之法為諸教之本然後漸施末教調停小機根噐既熟使其悟入如來智慧也(末教者即聲聞緣覺小教也)。
【五顯果德】謂如來顯[A2]揚妙果勝德令人信樂若不知佛果德安能渴仰懇求故佛舉[A3]揚華藏世界微妙十身依正果德盖為此也(依正果德有二種一依果即華藏世界也二正果即如來十身也十身者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六彰地位】謂此經彰顯菩薩修行地位從因至果有階差也然有二種一行布位即排布行列次第升進也二圓融位即一位攝一切位也如初地等一地之中具攝一切諸地功德是也(初地者即十地中初歡喜地也)。
【七說勝行】謂如來宣說殊勝妙行令人信向也盖欲登妙位非行不階故說無量勝行使一切菩薩及諸眾生依教立行造修證入也。
【八示真法】謂如來出世宣示真實大法令人開觧也盖欲修諸勝行决湏觧了法理不達法理行亦非真經云不了真實法諸佛故興世是也。
【九開因性】謂如來開示一切眾生本有性德也盖以如上真法勝行因果皆眾生性中本有但相變體殊情生智隔不能覺了故談斯經令其開悟也(相變體殊者謂生佛之相既變理性之體亦殊也)。
【十利今後】謂如來說法利益今世後世一切眾生也經云我等諸佛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皆悉得聞獲大利益是也。
教起十緣(出華嚴經䟽)【一依時】時即說經時分也謂如來心冥至道則混一古今一念與多刼圓融本無時分可限今以無時之時略顯十時恒演此經經云諸佛得菩提實不計於日是也(刼梵語具云刼波華言分別時節十時者一念時盡七日時徧三際時攝同類刼時[(冰-水+〡)*ㄆ]異類刼時以念攝刼時刼念重[(冰-水+〡)*ㄆ]時異類界時彼此相入時以本[(冰-水+〡)*ㄆ]末時也)。
【二依處】處即說經處所也謂諸佛菩薩於十方盡虛空徧法界微塵剎海乃至容一一毛端之處皆有七處九會頓演此經猶如帝網重重無盡故云依處也(七處者一菩提塲二普光明殿三忉利天四夜摩天五兜率天六他化天七逝多林九會者六處各說一會惟普光明殿三會說也)。
【三依主】主即說經教主也謂毘盧遮那佛現法界無盡身雲周徧十方微塵剎海常說華嚴經云如於此處見佛坐一切塵中亦復然故云依主也(梵語毘盧遮那華言遍一切處)。
【四依三昧】梵語三昧華言正定謂佛說經必先入三昧定靜鑒法理權實分明然後從定而起應機而說故云依三昧也(權實分明者謂說小乘法為權大乘法為實也)。
【五依現相】現相即說經之初現瑞相也謂或放光動地華雨香雲皆為說法之瑞故於諸會將欲說法必先放光警動物機故云依現相也。
【六依說人】說人即說法之人也謂法無廢興弘之由人經云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故云依說人也。
【七依聽人】聽人即聽法之人也謂佛說法若無聽者終無有說故云依聽人也。
【八依德本】德本謂談經必以智慧行願為本也若內無德本外豈能談故佛告金剛幢菩薩言由汝智慧清淨故告普賢菩薩言亦以汝修諸菩薩行願故令汝入於三昧而演說法故云依德本也。
【九依請人】請人即諮請法要之人也謂說法之人慈悲深厚雖無人請問而或自談若敬法重人要湏誠請而後為說故云依請人也。
【十依能加】能加謂如來以神力加被菩薩而說經也然加有二種一者顯加即佛以三業神力顯然加被二者冥加即佛密與智慧令他說法故云依能加也(三業者身業口業意業也)。
教被十機(出華嚴經䟽)教者謂華嚴一乘圓頓之法也盖毘盧遮那如來演說此經化被羣機通有十類故云教被十機也(梵語毘盧遮那華言徧一切處)。
【一被無信機】謂邪見眾生無有善根不能信受或時聞已反生誹謗墮諸惡道雖墮惡道由聞名故熏成其種是名被無信機。
【二被違真機】謂人違圓教真法而依傍此經以求名利不淨說法集邪善因雖違真教佛作饒益曾無厭捨是名被違真機。
【三被乖實機】謂人執着文言即乖違實之理而圓妙義門不入其心雖乖實理由熏聞成種是名被乖實機。
【四被狹劣機】謂二乘之人根噐狹小故雖在法會如聾如啞不聞此經根雖狹劣宿種蒙熏是名被狹劣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五被守權機】權即權巧方便機即所化之機謂權教之人執守三乘之法次第證修不信圓融具德之教雖執權小之教然蒙佛饒益終能醒悟是名被守權機(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
【六被正為機】謂佛正為一乘圓機說此具德之教使其聞而信觧修行悟入即運不思議之妙乘遊入蓮華藏海是名被正為機(遊入華藏海者以喻所證法界之理無不周遍而含攝也)。
【七被兼為機】謂人聞此經雖未悟入而能信受成堅固種經云如人食少金剛終竟不消此約未證悟者稱之為兼是名被兼為機。
【八被引為機】謂前權教菩薩不信圓融具德之法故於十地之中以六相圓融之義借其三乘行布之名寄位增勝誘引演說今彼信受即入圓融是名被引為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熖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也六相者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也)。
【九被權為機】謂二乘聾𥌒不聞者乃是諸大菩薩權示聲聞之行在於法會假言不聞及至逝多林中却頓悟法界示小乘根亦可得入是名被權為機(梵語逝多華言勝林)。
【十被遠為機】謂久遠之機令其成熟也盖凡夫外道無性闡提及未來世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咸是所被今雖不信後必當入遠熏成種是名被遠為機(闡提梵語具云一闡提華言信不具)。
十宗收教(出華嚴經䟽)唐賢首法藏國師為宗計不同乃開十宗判五教收釋一代聖教理無不盡故前六宗收小乘教第七宗收始教第八宗收頓教第九宗收終教第十宗[(冰-水+〡)*ㄆ]圓教故云十宗[(冰-水+〡)*ㄆ]教也。
【一我法俱有宗】謂此宗執着有我及計有無等法悉皆是有是為我法俱有宗。
【二法有我無宗】謂此宗計諸法是有不離色心而於我相了不可得是為法有我無宗。
【三法無去來宗】謂此宗計一切現在法是有計過去未來之法俱無是為法無去來宗。
【四現通假實宗】謂此宗計現在法通假通實也通實者計五蘊法以為實有通假者計十二處十八界以為虛假是為現通假實宗(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十二處者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
【五俗妄真實宗】謂此宗計世俗之法皆是虛妄出世之法皆是真實是為俗妄真實宗。
【六諸法但名宗】謂此宗計一切諸法唯有假名無實體性是為諸法但名宗。
【七三性空有宗】謂此宗但說徧計一種性是空依他圓成二種性是有是為三性空有宗(徧計性者謂眾生迷惑不了諸法本空妄於我身及一切法周徧計度也依他性者謂所有諸法皆依眾緣相應而起都無自性也圓成性者謂真如之性不遷不變圓滿成就也)。
【八真空絕相宗】謂此宗說真空實相之中絕一切虛妄假名之相故般若心經云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等是為真空絕相宗。
【九空有無礙宗】謂此宗說空是即有之空故不礙有談有是即空之有故不礙空二互交徹圓融無礙是為空有無礙宗。
【十圓融具德宗】謂此宗說一切諸法稱性圓融具足眾德周徧含融事事無礙主伴無盡是為圓融具德宗(主即佛也伴即菩薩也)。
玄門無礙十因(出華嚴經䟽)玄門者即十玄門也以此十法性德為因起大業用令彼玄門諸法混融無礙重重無盡故云玄門無礙十因也(玄者妙也)。
【一唯心所現】謂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唯是真心所現然法唯心現全法是心心既圓融法亦無礙經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是也。
【二法無定性】謂一切諸法既唯心現從緣而起無定性也所謂小非定小於一微塵能含太虛大非定大輪圍無數入毛端中經云金剛圍山數無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是也(輪圍者金剛輪圍山也)。
【三緣起相由】謂緣起之法遞相由藉然法界緣起義門無量略舉十義緣起方成故云緣起相由也(十義者諸緣各異義互徧相資義俱存無礙義異體相入義異體相即義體用雙融義同體相入義同體相即義俱融無礙義同異圓滿義也)。
【四法性融通】謂法界之性圓融通達無礙然一切事法依性建立不異真性性既融通事亦如之故一一微塵各含法界經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是也。
【五如幻夢】幻者猶如幻師能以一物為種種物幻種種物而為一物夢者如一夢中所見廣大事業自謂歷時久遠經云如人睡夢中造作種種事雖經億千嵗一夜未終盡是也。
【六如影像】謂一切法從心所現而能含明了性猶如明鏡各各互現諸法影像也經云遠物近物雖皆影現影不隨物而有遠近是也。
【七因無限】謂往昔因中稱法界性修無量殊勝之因故今得果妙用無邊經云徃修勝行無有邊今獲神通亦無量是也。
【八佛證窮】佛證窮者謂佛證果窮極也故三覺圓明六通自在稱法界性說圓滿經經云佛住甚深真法性所流圓滿修多羅是也(三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盡通也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
【九深定用】深定用者謂入甚深大定而起妙用也盖以海印等諸三昧力令一切法炳然齊現無礙圓融經云入微塵數諸三昧一一出生塵等定是也(海印三昧者梵語三昧華言正定海印是喻三昧是定一切諸法炳然齊現大寂定中猶如香海湛然不動一切色相歷歷顯現如印印文也)。
【十神通觧脫】觧脫即自在之義謂佛以神通不思議觧脫之力令一切法於一法中建立顯現圓融自在經云於一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法是也(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
十玄門(出華嚴經隨䟽演義鈔)玄者妙也門即能通之義謂玄妙之門能通蓮花藏海故也盖此十門乃晉雲華尊者依華嚴大經一乘圓頓妙義而立也。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謂舉一法時頓具一切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時皆得相應具足圓滿經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塲中是也。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謂大而無外名廣小而無內名狹然大非定大置毛端而不窄小非定小含太虛而有餘所謂事得理融自在無礙經云能以小世界作大世界大世界作小世界等是也。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謂一佛土與十方一切佛土互相容納而不壞一多之相名為不同經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是也。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謂一切諸法互融互即不相妨礙如一法捨[A4]己同他則舉體全是於彼若一法攝他同[A5]己則令彼一切即是[A6]己體經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是也。
【五祕密隱顯俱成門】謂一切諸法互攝無礙如一法攝多法則一法顯而多法隱如多法攝一法則多法顯而一法隱顯中有隱隱中有顯名為俱成由此隱顯體無前後不相妨礙名為祕密䟽云如初八夜月半隱半顯隱顯同時不同晦月唯隱無顯望月唯顯無隱然其半隱半顯之月非但明與暗俱而明下有暗暗下有明也。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謂一能含多名曰相容一多不雜乃稱安立然所含微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齊現不相妨礙經云於一塵中一切國土曠然安住是也。
【七因陁羅網境界門】梵語因陁羅華言天珠天即帝釋天也珠即珠網盖帝釋殿珠網覆上於一明珠內萬像俱現眾珠盡然互相現影影復現影遞互交光重重無盡今此法門亦復如是一一法中一一位中一一世界互相交參重重無盡經云諸佛知一切世界如因陁羅網世界是也。
【八託事顯法生觧門】謂寄託一事即顯無盡法門令人深生信解䟽云自在即稱為王潤益即名法雲金色世界即是本性彌勒樓閣即是法門勝熱婆羅門火聚刀山即是般若是也(梵語彌勒華言慈氏勝熱婆羅門者即善財五十三參中第九參之善知識也)。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謂三世各三為別一念為總故名十世三世區分不相雜亂故云隔法三世互在遞相成立乃稱異成經云菩薩有十種說三世過去說過去過去說現在過去說未來現在說過去現在說平等現在說未來未來說過去未來說現在未來說無盡又云無量無數刼觧之即一念是也(平等者謂現在中現在望前後過去未來得平等故也無盡者謂未來中未來於未來際無有盡故也)。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謂如來說圓教之法理無孤起必眷属隨生故十方諸佛菩薩互為主伴重重交參同時頓唱圓教法門如淨空明月列星圍繞淨噐百川近遠炳現名主伴圓明一一法會所說法門稱性極談具足眾德名為具德經云法界修多羅以佛剎微塵數修多羅以為眷属是也(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
緣起十義(出華嚴經䟽)緣起者謂諸法所起因緣遞相攝持涉入無礙分為十種以釋前十玄門之義也。
【一諸緣各異義】諸緣各異者謂諸法緣起各不同也盖諸法遞互相望要湏體用各別不相雜亂方成緣起經云多中無一性一亦無有多是也。
【二互徧相資義】互徧相資者謂諸法所起更互周徧相應資助方成緣起也如一緣徧應多緣此一則具多一若不多一則應不徧不成緣起當知此法界中一緣具多法法皆爾無不互徧相資經云知以一故眾知以眾故一是也。
【三俱存無礙義】俱存無礙者謂凡是一緣要具前之二義方成緣起無礙也然必由各異方得待緣必由徧應方自具德是故自一多一自在無礙經云諸法無所依但從和合起是也(自一多一者謂如十數中以一為自一以自一應餘九為多一也)。
【四異體相入義】異體相入者謂諸法異體遞相涉入也盖諸法力用遞相依持方成緣起如一持多則多入一內如多持一則一入多內也。
【五異體相即義】異體相即者謂諸法異體更互相望全體形奪也然具有體無體方成緣起若一緣有體能起諸緣即是一緣若一緣無體所起之緣即是諸緣一緣有體無體既爾諸緣有體無體亦然經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是也(全體形奪者謂有無之體更互形比與奪也一緣者即一法之因緣也)。
【六體用雙融義】體用雙融者謂會前異體相入相即二種皆融通也盖諸法體用交涉無礙方成緣起以體無不用故舉體全是用以用無不體故舉用全是體互不相礙交徹圓融也。
【七同體相入義】同體相入者謂一緣多緣無別體故名為同體若一緣有力則能持多一若多一無刀則依彼一緣是故一能攝多多便入一多能攝一一便入多也。
【八同體相即義】同體相即者謂本一多一同是一體故相即也盖本一有體能作多一多一無體由本一成多一即本一也故本一有體則多一無體多一有體則本一無體也(本一者謂多數中隨其所用之一即為本也)。
【九俱融無礙義】俱融無礙者謂融前同體相入相即二種皆無礙也盖體無不用則有同體相入而無相即之義用無不體則有同體相即而無相入之義今既全體全用則亦入亦即也。
【十同異圓滿義】同異圓滿者謂前九義有同有異總合為一成大緣起令多義門同時具足皆悉圓滿也。
十妙(出法華玄義)不可思議名妙即實相之理也實相之理精微玄妙清淨寂絕經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是也總論因果自他故具明十妙妙體無殊也。
【一境妙】境即理境也謂十如是等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可思議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等是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未究竟等也)。
【二智妙】智即全境所發之智也以境妙故智亦隨妙凾盖相應不可思議經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是也(凾盖相應者凾喻境盖喻智應當也)。
【三行妙】行即所修之行也以智妙故智導於行行亦隨妙不可思議經云行此諸道[A7]已道塲得成果是也。
【四位妙】位即修行所歷之位次也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諸位以行妙故所證之位亦妙不可思議經云乘是寶乘遊於四方是也(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觧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熖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也四方即東西南北表前四十位也)。
【五三法妙】三法即真性觀照資成之三法也真性是理觀照是慧資成是定此之三法是佛所證不可思議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是也(資成者謂定力能資助成就智慧也)。
【六感應妙】感即眾生應即佛也謂眾生能以圓機感佛佛即以妙應應之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現眾水不可思議經云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是也。
【七神通妙】天心名神慧性名通天然慧性徹照無礙名為神通謂如來無謀之應善權方便稱適機宜變現自在不可思議經云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是也(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八說法妙】謂說大小乘偏圓之法咸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一音宣演不可思議經云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恱可眾心是也(偏圓者謂小乘之法所談之理非中名偏大乘之法所談之理具足圓滿名圓也)。
【九眷属妙】謂佛出世十方諸大菩薩皆來贊輔或以神通而來生者或以宿願而來生者或以應現而來生者皆名眷属俱不可思議經云但教化菩薩無聲聞弟子是也。
【十利益妙】謂佛說法一切眾生咸得開悟本性入佛知見猶如時雨普洽大地蒙益不可思議經云現在未來若聞一句一偈我皆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也(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華言無上正等正覺)。
十不二門(出法華玄義釋籤)十門何為而設也盖荊溪大師因釋法華玄義其中廣明十妙之旨法相該愽學者難入故於迹本二門之間對前十妙立此十門復於門門之下結歸一念為今修學之人於一念心開妙鮮立妙行故云不可不了十妙大綱故撮十妙為觀法大體然此十門皆以不二命名者盖法華以前四時三教所談色心等十一一隔異名之為二至于法華開顯四時三教所談偏權之法皆即圓實實理既彰色心等法圓融自在互攝無外咸名不二十門既對十妙而立妙即不二不二即妙故此十門不二為目門即能通之義盖欲以十門之易而通十妙之難也(四時者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也三教者藏教通教別教也偏權圓實者謂藏通別三教為偏為權圓教為圓為實也)。
【一色心不二門】有形質礙之法而無知覺之用既異於心故稱為色雖有知覺之用而無質礙可見以能緣慮名之為心諸文有云名色者心不可見但有其名名即心也故智度論云一切諸法中但有名與色更無有一法出於名色者然以情見言之色心二法有異以理而論一切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無色色外無心互具互攝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
【二內外不二門】此就內外二境論內外二觀也謂眾生諸佛及以依報名為外境自[A8]己心法名為內境於此內外二境皆以三觀觀之即名內外二觀也然若論修觀次第必先觀內心若論機入不同故湏內外並列復為顯其妙義必湏內外互融隨觀一境皆能徧攝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依報者即身所依之國土也三觀者空觀假觀中觀也離性離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非空非假謂之中也)。
【三修性不二門】修謂修治造作即隨緣變造之事也性謂本有不改即真如不變之理也性德不出色心修德莫非三觀今示全性起修則諸行無作全修在性則一念圓成是則修外無性性外無修互泯互融故稱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泯絕也亡也論性則修全在於性性外無修修泯亡也論修則性全在於修修外無性性泯亡也融即圓融性不礙修修不礙性性即是修修即是性也)。
【四因果不二門】因即從迷而言果乃就悟而說始從人天終至等覺菩薩皆名為因唯妙覺佛獨稱為果良以九界眾生無明惑覆實相之理未顯名因唯妙覺佛無明淨盡實相之理究竟顯發隨機應現設化無方乃名果也十界迷悟雖殊實相始終理一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等覺者去後妙覺佛猶有一等勝前諸位得稱覺也妙覺者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也九界者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修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兼佛即名十界也)。
【五染淨不二門】無明之用為染法性之用為淨無明法性體本不二用乃有殊迷則全法性而為無明全起無明之用以在纏心變造諸法念念住着名之為染悟則全無明而為法性全起法性之用以離障心應赴眾緣念念捨離名之為淨然在纏染心本具妙理與淨不殊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在纏心者纏即纏縛謂眾生心識為惑業之所纏縛也離障心者障即障礙謂佛心想惑業淨盡離乎障礙也)。
【六依正不二門】依者依止之處即所依之土也正者正受其報即能依之身也如佛果後示現下三國土名為依報示現前三教主及九界身名為正報法華開顯三土即是寂光九界無非圓佛寂光即所依之土圓佛乃能依之身以寂光圓佛理本無二故能依中現正正中現依果既依正不二因亦復然由理同故即知諸佛眾生體用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下三國土者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以對常寂光土在土故名下也前三教主者即藏通別三教果佛也九界身者即菩薩等九界之身也寂光者即常寂光土也)。
【七自他不二門】自即自[A9]己他謂他機此就三法論也佛法眾生法皆名為他唯[A10]己心法名之為自以由十界互具則心佛眾生各有生佛若[A11]己生佛顯則與他佛生佛同俱為能化唯他眾生生佛而為所化故云他生他佛尚與心同况[A12]己心生佛寧乖一念既同一念自他豈殊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
【八三業不二門】三業者如來果後垂化清淨身口意業也謂身輪現通口輪說法意輪鑑機當知身尚無身說亦非說身口平等等彼意輪心色一如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身口意輪者輪有摧碾之用喻佛鑑機現通說法皆能摧碾眾生惑業故名輪也心色一如者心即意色即身口謂身口意三業皆同一性無有別也)。
【九權實不二門】權謂權謀即九界七方便之法也實謂真實即佛界圓乘之法也蓋法華[A13]已前四時未會權實不融至法華開顯九界七方便之權即是佛界圓乘之實實即是權權即是實實外無權權外無實皆稱秘妙故云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七方便者方即方法便即便宜謂藏通兩教二乘為四及藏通別三教菩薩共為七以其同修方便之道故也)。
【十受潤不二門】受潤者從喻而立名也受即領納以三草二木喻七方便眾生為能受也潤即沾潤謂如來說前四時三教之法如雲注雨為能潤也法華開前四時三教之法皆即圓法七方便眾生咸蒙授記作佛譬如三草二木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潤無復差降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三草二木喻七方便者下草喻人天中草喻聲聞緣覺上草喻藏教菩薩小樹喻通教菩薩大樹喻別教菩薩也此七方便因對下草故列人天而合藏通兩教二乘但為二也上之七方便因對論權實之法故不及人天也)。
十乘(出摩訶止觀)十乘者十乘觀法也此十通名乘者乘即運載之義如世車乘堪能運載也盖言修行之人依此十法修之則能運出生死之苦到於涅槃彼岸也數至十者由修觀之人上中下根不等上根者唯觀初不思議境即得破惑顯理其次者於初種觀法修之不入湏用第二發心乃至第八對治助開方能破惑顯理又其次者於前七種觀之不入湏用第八知位次乃至第十離法愛方能破惑顯理故止觀大意云上根唯一法中根二或七下根方具十又為知妙境為九乘之本稱本修九方堪入於初住是故備論此十乘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初住者即十住中初發心住也)。
【一觀不思議境】觀即能觀境即所觀所觀者何不出色心色從心造全體是心故經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即眾生日用現前以根對塵所起一念之妄心也此心既全真成妄今達妄即真即此妄心具足諸法無有缺减即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非一非異不前不後玄妙寂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故指此心為不思議境也於此一心念念以即空即假即中三觀觀之若觀一法即一切法假觀也觀一切法即一法空觀也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中觀也空觀破見思惑證般若德假觀破塵沙惑證解脫德中觀破無明惑證法身德三觀既即一而三三惑豈前後而破三德非次第而證說之次第理非次第由證三德即入初住所謂上根之人唯用一法即指此初觀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以根對塵者謂以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也不前不後者一心不在前諸法不在後也空假中者離性離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非空非假謂之中也非一非一切者中觀雙遮空假也而一而一切者中觀雙照空假也見思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而起分別曰見惑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起諸貪染曰思惑塵沙惑者謂眾生之惑種類數多如塵若沙也無明惑者謂於中道之理無所明了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觧脫德也)。
【二發真正菩提心】梵語菩提華言道初起大志造趣所期名之為發不依偏權之教而依圓實中道妙境名曰真正菩提即所期之果妙境即所行之路心即能行能趣之心也盖由中根之人觀上妙境不悟湏再加發心於靜心中思惟彼我痛憫自他無量刼來沉淪生死縱發小志迷菩提心我今雖知行猶未備故依前妙境發四弘誓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數誓願斷此二誓下化眾生也法門無盡誓願知佛道無上誓願成此二誓上求佛道也發此誓願如理思惟豁然悟理入凡聖位是為發真正菩提心也(偏權圓實者謂藏通別三教為偏為權圓教為圓為實也弘誓者弘廣也誓制也謂發願廣制其心也凡聖位者凡即五品十信之位聖即十住等位也)。
【三善巧安心】善巧安心者善以法性自安其心也以法性為所安以寂照為能安寂即是止照即是觀若信此心但是法性則起是法性起滅是法性滅了其實不起滅妄謂起滅如是體達功成法界俱寂是名為止若觀察此心體是無明無明癡惑即是法性無明法性本來皆空空亦不可得法界洞朗名之為觀若離法性無安心處若離止觀無安心法由上發心不悟故用此方便善巧令心得安也。
【四破法徧】破法徧者謂以三觀能破之法徧破諸惑也藏通二教但用空觀破見思惑不得言徧別教先以空觀破見思惑次以假觀破塵沙惑後以中觀破無明惑無明未盡亦不得言徧今圓頓教三觀秪在一心心空故一空一切空即諸法皆空空則三惑俱破也心假故一假一切假即諸法皆假假則三諦皆立也心中故一中一切中即諸法皆中中則無惑不破無理不顯故名徧也若上善巧安心惑破理顯不俟更破由未安故故湏此破法徧也(三諦皆立者謂真諦俗諦中諦之法皆建立也)。
【五識通塞】通即通達謂菩提涅槃六度等法其性虛通而能顯發實相之理皆名為通塞即蔽塞謂生死煩惱六蔽等法其性昏暗以能蔽塞實相之理不能顯發皆名為塞若一槩言之如前破法徧中所破諸惑為塞能破之法為通若別途言之於能破觀法復起愛著亦名為塞所謂於通起塞此塞湏破於塞得通此通湏護但破塞存通如除膜養珠破賊護將由上破法徧中修之未悟復恐於通起塞於塞無通所以立此通塞一門撿彼破法徧令於塞得通於通無塞故名識通塞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煩惱者謂昏煩之法惱亂心神也六蔽者一慳貪二破戒三嗔恚四懈怠五散亂六愚癡也除膜養珠者膜謂眼中所翳之膜珠即眼中之睛也)。
【六道品調適】道即能通之義品類不同故名道品謂三十七道品而能通至涅槃也調適者調謂調停亦調試也適當也宜也從別言之故有三十七品若從總而言此三十七品不出戒定慧即是以戒定慧而調適也若修四念處能生正勤正勤發如意足如意足生五根五根生五力五力生七覺七覺入八正道是為調停適當也若隨人根性於諸道品何者相應可以入理是為調試適宜也當知道品即四諦之道諦也今依圓教無作四諦三十七品成於一心三觀也於上破法徧及識通塞若不以道品調適何能疾與真法相應故大論云三十七品是行道法修道之人若欲破惑入理必湏此道品調適也(三十七道品者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四念處[A14]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進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為五根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為五力念覺分擇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是七覺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八正道以上諸法總為三十七品也)。
【七對治助開】對即對待治即攻治謂行人正修觀時忽或邪倒心起障於正行不能前進隨所着心湏以相應之法而對破之著心既息則正行可進實理可顯如世醫治病之術藥必對病而用其患冷病者必以熱藥治之患熱病者必以冷藥治之患不冷不熱者必以溫和之藥治之藥力若效其病即愈病既愈[A15]已身即安康今論對治之法亦猶是也而言助開者盖由邪倒之心障蔽正行而使解脫之門不開今修此對治助道之法助於正觀之行開彼解脫之門故名對治助開試就六蔽六度言之若人修上道品調適解脫不開而慳貪忽起激動觀心於身命財守護保著當用捨施之法而對治之若破戒心起乖違淨禁當確持戒律而對治之若瞋恚暴怒常生忿恨當用忍辱而對治之若放逸懈怠恣縱閑蕩當用精進而對治之若浮掉馳騁散亂不定當用禪定而對治之若沉昏暗塞愚癡迷惑當用智慧而對治之前之六種觀法皆名正行六度等法名為助道涅槃經云眾生煩惱非一種佛說無量對治門是也。
【八知位次】位即行行所歷之地位次即次第謂所歷之位高下淺深不相混雜也若修行者不知位次下根障重非惟正助不明却生上慢謂[A16]己均佛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故小乘經中四禪比丘謂得四果大乘經中魔為菩薩授記若知位次則無如是之失故湏知位次也(正助者正即所修止觀之行助即六度等道之行以助助於正也四禪者即色界第四禪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四果者即聲聞所證湏陀洹果斯陁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也授記者聖言說與曰授果與心期曰記也)。
【九安忍】安即不動忍即忍耐謂修觀之人初觀不思議境至第八知位次或入五品障轉慧開神智爽利本不聽學能解經論欲釋一義辯不可盡或說一兩句法或說一兩則禪初對一人傳誦漸廣則外招名利內動宿障宿障縱少名利彌至為眾圍繞廢損自行非惟正行不進障道還興惟當自勉於名利心安然不動復須忍耐內外榮辱䇿勵其心故名安忍(五品者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也障轉者謂惑業之障轉成觧脫也慧開者謂觀理之智開明也一兩則猶一兩叚也宿障者謂宿世過去之業也內外榮辱者謂內心外身之榮辱也)。
【十離法愛】離法愛者謂於中道之法遠離愛著之心也盖言修行之人修前九種觀法[A17]已過內外二障應入初住而不入者由住六根清淨之位愛著中道相似之法所以不能進入也此相似位無內外障唯有法愛法愛若斷即得發真中道入於初住故名離法愛也第八第九第十三種皆為下根之人修前七種觀法不能入理故湏明之所謂下根方具十也(內外障者內即惑業外即名利等皆能障蔽正行故也六根清淨者謂眼耳鼻舌身意已離惑業染污之法而獲清淨功德也相似法者謂於中道之理未能真證而發相似之觧也)。
十境(出摩訶止觀)十境一一皆前十乘觀法所觀之境若論十境生起由觀陰入發下九境能所相扶次第出生故成於十若論下之九境互發不定則無復次第當知陰境常自現前若發不發恒得為觀下之九境發則皆用十乘觀法觀之不發不觀也(陰入者謂五陰十二入也能所相扶者如初陰境能生煩惱陰為能生煩惱為所生餘境展轉相生亦然互發者更互發起也如正觀病境或發煩惱或發餘境餘境互發亦然)。
【一陰境】陰覆盖之義即色受想行識五陰也亦名五蘊蘊即積聚之義若言覆盖一切善法此就因得名若言積聚無量生死此就果得名十境以陰居初者有二義一現前二依經現前者謂人受一期果報之身即是五陰五陰重檐常自現前是故初觀依經者大品般若云聲聞依四念處行道五陰即四念處所觀之境又經中凡列法門無不以五陰為首是故初觀此且就五陰通總而言若專論所觀之境必須於五陰中除却前四的取第五識陰為所觀之境也(一期者謂人從生至死也重檐者生死重沓名重人所荷負名檐四念處者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故云五陰即四念處所觀之境除却前四者謂除色受想行也)。
【二煩惱境】昏煩之法惱亂心神又貪瞋等法與心作煩令心得惱故云煩惱謂無始以來積集重惑今因用觀觀察陰境煩惱即發譬如流水尋常不覺其急若槩之以木流即奔迸莫能止遏是時應捨陰境而觀煩惱境也。
【三病患境】病起之因雖多不出四大增損致有患生又由觀陰惑激動四大致有患生身若染病廢修聖道若能觀察彌益用心復湏識其病之原由宜以何法治之或內觀力或術或醫其病若愈聖道可修為是湏觀病患境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謂人攬外四大而成內身四大皮肉筋骨等屬地涕唾涎沫等屬水煗氣屬火轉動及出入息屬風言增損者水增則火損火增則水損風增則地損地增則風損四大不調病即生也陰惑者陰即陰境惑即煩惱境也)。
【[A18]四業相境】業即身口所作之業謂修行之人無量刼來所作善惡諸業或[A19]已受報不復更發或未受報於靜心中忽然俱發盖善業將受報故發惡業來責報故發於此善惡業相現時勿喜勿怖彌湏用觀令業謝行成一心取道為是湏觀業相境也(刦梵語具云刦波華言分別時節)。
【[A20]五魔事境】魔梵語具云魔羅華言殺者謂能奪人智慧之命故也言魔事者大論云魔以破人善法為事又天魔正以順生死貪五欲退菩提為事故名魔事此由觀前諸境惑雖未破天魔猶恐出其境界而復化度於他失我民屬空我宮殿又慮夫得大神通得大智慧必當調伏控制於我我今應預破之壞彼善根故有魔事發也治魔之法有三初觀察訶棄如守門人遮惡不進二當從頭至足一一諦觀身心了不可得魔從何來欲惱何等如惡人入舍處處照撿不令得住三觀之不去即當強心抵捍以死為期一心用觀合道行成就為是湏觀魔事境也(天魔者即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六禪定境】禪梵語具云禪那華言靜慮謂魔事[A21]已過而且真明未顯以修觀故發過去習諸禪紛現當置魔事用觀觀之良以禪樂美妙喜生躭味雖免魔害更為定縛如避火墮水無益正行為是湏觀禪定境也(過去習即宿習也諸禪者即色界中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禪也)。
【七諸見境】非一曰諸邪解曰見謂推理不當而偏見分明作决定解名為見也此之諸見或因禪發或因聞發因禪發者謂初因心靜後觀轉明見解通徹有如妙悟因聞發者謂聽本不多廣能曉悟見解分明問答聦辯雖因禪因聞而發既推理不當皆屬邪見實非辯悟此等見發即湏用觀視之令達正道不為所障為是湏用觀諸見境也。
【八慢境】自恃輕他之心名慢謂既伏諸見妄執之心則息無智者謂為涅槃濫叨高位起大輕慢慢心既發廢於正行為是湏觀慢境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九二乘境】謂聲聞緣覺以四諦之法而脩則能運出生死之苦名之為乘謂見慢之心既因修觀而息則先世所習小志因靜而生盖小志溺於空寂不能至于大乘究竟之地所謂寧起疥癩野干心勿學聲聞緣覺行故二乘境界若發亦湏用觀觀察毋令生著為是湏觀二乘境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野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黃如狗群行夜鳴如狼)。
【十菩薩境】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天台大師解云用諸佛道成就眾生謂由上見慢之心既息或發先世所習若憶本願則不墮二乘之境而發三教菩薩境界之心今修觀者既依大乘圓頓妙教開解立行故藏等三教菩薩境界若發亦湏觀察毋令生著為是湏觀菩薩境也(三教者藏教通教別教也)。
十如是(出法華經玄義)不異名如無非曰是謂十法界始自地獄終至佛界各具十如是因果之法天台大師依義讀文凡有三轉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報如如名不異即空之義也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報名字施設各各不同即假之義也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報如是如於中道實相之是即中之義也(十法界者地獄界畜生界餓鬼界脩羅界人界天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也空假中者離性離相謂之空無法不具謂假非空非假謂之中也)。
【一如是相】相即相貌相以據外覽而可別謂始自地獄終至佛界各各相貌不同是名如是相(相據外者謂相在外而可依據也)。
【二如是性】性即性分性以據內自分不改謂始自地獄終至佛界其性各各不同是名如是性。
【三如是體】體即體質謂始自地獄終至佛界俱以色身而為體質是名如是體。
【四如是力】力即力用謂始自地獄終至佛界皆有力用功能是名如是力。
【五如是作】作即造作謂始自地獄終至佛界皆能運為造作是名如是作。
【六如是因】因即習因謂始自地獄終至佛界善惡業因皆由自種而生習續不斷是名如是因。
【七如是緣】緣即緣助謂始自地獄終至佛界各有緣起之法助成習因是名如是緣。
【八如是果】果即習果謂始自地獄終至佛界皆由習因習續於前習果剋獲於後是名如是果。
【九如是報】報即報果謂始自地獄終至佛界皆由習因習果而感其報是名如是報。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謂初相為本後報為末此之本末皆同實相一理平等無二是名如是本末究竟等。
大明三藏法數卷第二十八
校注
【經文資訊】《永樂北藏》第 182 冊 No. 1615 大明三藏法數(第14卷-第35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0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永樂北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