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天童寺為浙江鄞縣太白山之名寺、乃四明甲剎,東南數千里亦皆推為第一。太白山又名天童山,位於鄞縣之東,距治六十里。晉永康元年(二九一),太白祖師義興始結茅菴於此,漸成精舍,後毀於孫恩之亂。唐開元二十年(七三二)法璿禪師重建精舍。至德二年(七五七)宗弼禪師徙建精舍於太白峰下。乾元二年(七五九)敕賜精舍為「天童𤫩瓏寺」。咸通十年(八六九)賜改名為「天壽寺」。宋景德四年(一〇〇七)賜改為「景德禪寺」,紹興二年(一一三二),宏智禪師正覺始建僧堂。紹興四年(一一三四)範千銅佛列於閣。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重建千佛閣。其後歷元、明、清三代,屢有增修,蔚為四明第一佛教聖地,自晉永康以來,海內禪宗群尊為祖庭。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二)定名為「天童禪寺」,曾稱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二。其於禪宗之地位可知。明嘉靖年間,楊明輯「天童寺集」七卷,崇禎五年(一六三二)張客卿等纂「天童寺志」,崇禎十四年(一六四一)黃毓祺重纂之。清聞性道、釋德介復參稽舊志,為纂新志,卷首為序、山圖、寺圖與凡例;下分十考:山川、建置、先覺、盛典、雲蹤、法要、塔像、表貽、轄麗附莊產、附餘。考各一卷,都十卷。山川、建置,於各名勝各軒亭下輒引前人詩文以注之。先覺、盛典、雲蹤、法要、塔像等五門,記歷代高僧之行誼與弘法,要為存釋氏之文獻。表貽一門,則載有關天童之文字。轄麗則詳附見之蕃寺,亦引前人詩文注其下。附餘一門,則考雜事,唯多附會。全志各篇,有正疏、有附紀、有正誤、有質實、有從正、有存俟、有應刪、有附證,參稽頗詳,詮次明晰,要為天童寺文獻之淵藪也。茲據清嘉慶間重刋本景印。
天童寺志目次
- 卷首
- 序
- 山圖
- 寺圖
- 凡例
- 卷之一
- 山川考
- 卷之二
- 建置考
- 卷之三
- 先覺考
- 卷之四
- 盛典考
- 卷之五
- 雲蹤考
- 卷之六
- 法要考
- 卷之七
- 塔像考
- 卷之八
- 表貽考
- 卷之九
- 轄麗考(附莊產)
- 卷之十
- 附餘考
新纂天童寺志序
四明天童之山與寺互相輝煥,而僧與法兼著流傳;苟無記載之善,則山空寺老,僧寂法湮,其何以稱震旦之鉅勝哉?前觀舊志中,未能包括古今之旨,每以為歎。葢聞弘覺老人曾囑嘯堂和尚重輯之,而嘯公知惢泉聞子乃淹博會禪之士,命同弟子于石介公董其事。但二公留心已久,未成全書;而補遺正誤,詳略得宜。余政暇屢訪道入山,與諸公笑談忘倦。雖無謝長溪「雨飲玲巖」之興,頗有王荊公「登臨舒嘯」之懷。得見是書十攷,山川、建置、僧譜、法輪,無不備矣。行當刊布四方,供入大藏,以慰眾望。因嘯公之請,謹弁數語,以識其槩。
郡長東海萊嵩李煦拜撰
天童寺志序
吾四明郡乘之著,始于宋《乾道圖經》,後則有《寶慶》諸誌之出焉。但名山巨剎之勝蹟,附載于郡邑志乘中,未免略其所詳,烏可無專志以詳之?蓋其建置興廢,歷歲久遠,中間聖僧古德間起叠傳,必有當代帝王、懿親、藩侯崇奉敬禮,光耀法門。加以元夫鉅公、學士大夫塔銘、紀傳之表章,詞流逸客蠟屐扶筇之題咏,往往溢冊盈篇,留貽來世,不有記載,何從考稽?肰欲竆蒐廣輯,眾體畢備,勒成全書,蓋亦難矣。予覽《天童志》而竊有幸也。寺自晉永康以來,海內禪宗羣尊為祖庭者,歷千餘年于兹。四方紳士遊吾里者,輒指琳宮化城,登臨覽勝。憶少時經行斯地,未愜幽尋;今年春,予來山中,恭祝今上聖天子萬壽,憩止彌日。竊歎林壑窅深,藏蓄萬象;諸天森列,備極崇閎。真佛國之奧區,蘊靈秀而發光華,胥在于此。然則寺之專志,豈可少哉?鑑西惢泉聞子,同竹𥦗介公,慨前志之未備,殫心蒐輯,積歲累時,遂與主席偉載乘公會萃而增續之。釐為十卷,次第具舉,有條不紊。書成,乞予言弁諸首。予惟志乘之作,參稽貴詳,證據貴覈,詮次貴明。是書有正疏、有參紀、有質實、有從正、有存俟、有附證,體裁既當,意義復該,徵信補遺,又何闕略之有?吾知此志一出,洵為太白名藍益增偉觀。後有作者,庶繼繼繩繩,增修弗替可也。
郡人仇兆鰲撰
天童寺志凡例
十方國土,悉是遮那法身。衲僧家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然後山是山,水是水。峩峩太白,下瞰滄海,千峰朝于斯,萬派歸于斯。凡巉嵓、懸嶠、澄潭、幽壑,皆兹山所有也,豈曰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也哉?志「山川考」第一。
屢興屢廢,蓋俟乎其人。荒榛之中,忽湧精藍,丹堊炳煥,天龍呵護。昔世尊與天帝行次,偶指地云:「此處宜建梵剎!」天帝即拈莖草云:「建剎已竟!」若人識得根源,便知毫端現剎。志「建置考」第二。
〈峴山記〉云:「望之隱然,其名特著,豈非以其人哉?况荷負佛法之人乎?」自西晉開山以迄于今,如滄海潮,如冬枯木,歷代老古錐,向甚麼處去?今乃點出光明,面目現在。志「先覺考」第三。
經云:「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又云:「佛法付囑國王、大臣。」夫緇林之士,若非授受,何依而住耶?要知非我親近,則大義明矣。日月齊臨,山林藉光。志「盛典考」第四。
雲本無蹤,以山為宅。雲去山存,巍然骨立。誰謂有蹤?無心出沒。究竟忘其形影、蹤跡者,得列乎此中。志「雲蹤考」第五。
正法眼藏,自拈花、破顏微笑始。西天、東土分為兩株,別為五葉。牆壁雷霆,悟者方知。臨濟道:「山僧無一法與人,第一莫取山僧說處。若是過量人,向未舉以前撩起便行,猶較些子。」志「法要考」第六。
童子聚砂,皆成佛道,塔之繇來尚矣。若論妙法,空諸所有,豈留形跡乎?雖然如是,聖賢之軀,非凡體可同。火浴之際,或設利騰空,或舌齒不壞,光耀千古,遺此以治世。用是志「塔像考」第七。
門庭不同,互相鈍置。知音者,片言即玉;投機者,一喝成金。如大慧杲于宏智覺之知音,有「𣦸姚崇、生張說」之目,曾不以為病;其于應菴華,直舉楊岐正脈屬之。嗚呼!以視今日之諸方,為何如也?志「表貽考」第八。
若論大地一體,何有方內?有何方外?綂攝無分,在于名山大剎。略加分寸,或有法屬之攸關,或有產業之相濟,不得另立名以別之。是以志「轄麗考」第九。
作史之法,疑者闕焉。所謂神通妙用,運水搬柴則已矣,奇特事何足道哉?然所見、所聞、所傳聞無異辭者,亦不得而略也。志「附餘考」第十。
輯志叙繇
夫前人未了之事,惟在後人繼之;而後人以前人之心為心,而後人之心亦慰耳!若吾四明太白名山,向無志可稽。自有明嘉靖間,楊白川隱士(諱明者)集山中之舊迹,長庚位公刊行,名《天童寺集》。後于崇禎辛未,延密曾祖主席。次年,張博士廷賔,同白山師所脩《壬申志》二卷。辛巳秋,江陰聞人黃介子(諱毓奇者)訪道來山,又為重輯,與前志相符。其中增收「法語」、「請啟」,定成四卷。而李杲堂居士嘗與吾祖弘覺國師言及《天童山志》考述未備,載在郡乘中詩文尚多遺缺,當重纂為要務。吾祖即屬公任事,公言:「脩志一事,非博學淹通之士而不能。」遂舉里友聞惢泉(名性道者,居鑑湖,晦迹著書。席門㴱巷,潛心內外籍,志乘之事尤詳)。時師翁歸化鹿,邀之商確,嘱遠法伯迎之入山。時介亦同事,後因他事所阻而中止。暨我嘯堂老人主院事,屢訂入山不果。時師因《寶積錄》之舉,亦未得成。苐惢泉與介留心[A2]已久。輯未半,公有邑乘之役。及告終,未幾而作古人。介因承祖父之命,乃殫心窮蒐諸錄,前志未備者,覶縷而補續之。自壬申後八十年,詩文未收者,同偉兄俱畧其所詳而綴拾之,以繼前人之遺蹟耳。如同志者,知積漸之功所成;不知者,未免眼中著屑。余亦自揣,若論法門,宜空一切文字諸相。是役也,又落第二義矣。
天童寺志卷之一
山川考
太白山
又名天童山,在浙江寧波府鄞縣之東。其鄉曰陽堂,里曰太白,距城而遙者六十里。
〔從正〕宋羅參軍濬《寶慶四明志》,太白、天童分為二山,其圖上下遠裂。元袁學士桷《延祐志》,王總管元恭《至正續志》,明《永樂鈔志》,黃憲副潤玉《簡要志》,楊外翰寔《成化志》,張大司馬時徹《嘉靖志》,皆分兩山,㳂濬志也。今山本合體,名難岐指。濬家廬陵,未經躳歷,筆屬傅會;惟「一山二名」為定論。
山之名,始晉義興師結茅此山,感太白星幻為童子,日供薪水,遂以「太白」稱師,并以名山。又唐法璿禪師,日虔誦《法華經》,亦感天童進供,故又以「天童」名。
〔尚論〕考義師結茅之歲,正孝惠之太子遭毒賈后之年。《晉書》云:「凡五星盈縮失位,其精降于地為人……太白[A3]降[1]為壯夫,處于林麓。」兹以壯變少,執有道者之役,太史失于占奏耳。
山之本,自天台摘星峰來(歷四明、奉化諸山,起金峩、大梅,循屈而結太白。)
山之支,從東而起者,曰雲峰,曰明角,㟺衍為盤山。繇盤山折而北,稍伏,度太白嶺,更起為大雲山。落大雲而復聳者曰東峰,闢其下為東谷,即古天童也。復起一峰曰乳,折而東北峙者曰中峰。繇此逶迤頓伏,卸為高原,而梵剎今奠於斯。
峰之著者凡六,一曰太白峰,在山之絕頂,雄尊深秀,為一郡之望。每風雨時,雷電多從頂出。
宋(龍圖.懶堂)舒亶詩
明(密雲和尚)圓悟偈
(泡園)汪樞詩
國朝(費隱)通容偈
又峰曰鉢盂,圓秀特起,狀如覆鉢,障於寺後。
明(白川)楊明詩
國朝(五磊拙巖)期懷詩
又有中峰,左東谷,右太白,巍然萬山中,故名。又名曰青鳳者,因愚谷禪師〈埽密菴塔偈〉有「青鳳山前古澗邊」之句也。
明(東閒居士)張嘉慶詩
又有峰曰聿旂,陡峻驚揚,勢如旂展。更有二峰,曰東,曰乳。東峰在中峰之東,乳以形肖,在東谷後。
明(雪竇石奇)通雲:聿旂峯偈
(住山林野)通奇:東、乳二峯詩
崖之顯者曰祖印,在寺西北。
明(梅菴)如用詩
巖之奇者曰𤫩瓏,峙寺西南,循磴而上,可二里許。傾崖反捍,怪石臨危,若墜復倚。其上多石窗、嵓竇,如蠭房、螘穴。外峭中空,𠊓穿欹入,錯落猶纍疉然。其絕頂倏突倏平,古樹野藤,雲巒相抗。
宋(鄞令.荊國)王安石:經遊記略
慶曆七年十一月丁丑,余自縣山屬民使浚渠川。甲申遊天童山,宿景德寺。質明,與其長老瑞新上石望玲瓏嵓,須猿吟者久之。而還食寺之西堂,遂行。
(再見)舒亶詩
(長溪晞髮)謝翱詩
明(二見)楊明詩
(儀部.緯真)屠隆詩
(雲門雪嶠)圓信歌
(臥菴牧雲)通門詩
(浮石)通賢詩
(禾菴)真樸詩
國朝(海陵寄翁)陸朝詩
(文林.寶學)張鸎詩
(遠菴)本㒥詩
(嘯堂山曉)本晢詩
(大行雪汀)張士塤詩
巖之東北絕壁閒,有洞曰觀音,中滴細泉;稍偏者曰善財,二洞相望。有臺曰禮拜,足削、頂平,周以異石。
明(三見)楊明詩
(清卿僧杲)余寅詩
巖之東南有隖曰清風。
元(學士.清容)袁桷:日禪師塔銘
清風之隖 石列五色
國朝(黃梅千仞)行岡詩
(雲門簡菴)本孚詩
(光孝冰壑)本元詩
東谷
在東峰下,群山繚垣,高原倏砥。上荒發軔往來,勞執役之庚星;中弼丕基廣播,繼隰州之古佛。今則乾成錐立,幻藏雲停。俗以「小天童」稱,宜正名曰「古天童」。
明(中丞.定齋)王應鵬詩
(四見)楊明詩
(二見)通門詩
嶺之通於東者曰太白,在大雲、盤山間,一名「天童大嶺」。
宋(二見)王安石詩
明(飛遯.隱鱗)聞龍追和
通於西者曰小白嶺,舊傳其上多小白華。
明(紀善.約菴)錢安詩
(二見)余寅詩
國朝(響嵓)聞性善詩
(甓堂)周容詩
若夫石為氣核,金之甲根,名山硱磳,所在皆有,舉其稍異者,曰響石。下太白峰西百餘步,縱衡五尺許,扣之鏗訇鏜鞳,如鐘鼓聲。
宋(三見)舒亶詩
國朝(二見)本元詩
(寶嚴爐雪)等慧詩
又石曰佛蹟,在北山石壁上,其痕廣四寸許。
宋(四見)舒亶詩
國朝(景星湛菴)行嘗偈
北山又有石,曰坐禪,相傳開山祖師嘗於此坐悟。又有石曰問水,活眼泉遶之故名。
明(蕙江)葉憲祖詩
(景心)張憬詩
(太常繭菴)林時對詩
又有石曰饅頭,在小白嶺上。
〔正疏〕《嘉靖郡志》,嶺部、石部,兩載饅頭石。〈寰宇歌〉註云:「唐心鏡禪師鎮蟒時,施食所化。其石圓絫,表白裏黑,宛肖饅頭。誠心覓之可得。」
國朝(二見)本㒥偈
亾名偈
山之腠液曰水,水之眾流曰川,川之屬有澗、有溪、有潭、有池、有泉。
水出自東谷,會西澗之流,同趨天童溪而歸於清水潭者,曰東澗。滙北山諸水,繞寺右,歷外萬工池,瀉清關橋外,注於舊龍湫者,曰西澗。澗中磊石異狀,素氣雲洄,澴波贔怒,可灌畦凡數十頃。
明(五見)楊明詩
(二見)圓悟偈
(三見)通門詩
溪則繇東西兩澗走天童街外者,曰天童溪。
宋(三見)王安石詩
又溪繇唐墺出,與天童溪相會者,曰乾溪。上有橋,遊寺必經焉。受天童溪而枉渚澄碧,黛石素鱗皎焉沖照者,曰清水潭,有唐「杜孝子廟」。
國朝(二見)陸朝詩
(五峯省菴)本冲詩
清水潭既納天童溪水,其流合凰下溪,滙東吳,出大涵,謂之三溪。
國朝(三見)本㒥詩
(二見)本孚和韻
池則有內、外萬工,又名雙鏡。內池當寺之前,外池與內者相隔方塘。
明(六見)楊明詩
國朝(四見)通門詩
(二見)通賢詩
池之霛者,有神龍宅焉。在太白峰頂,雲霧滃勃,生於水面。若麗日晴霄,澂澈如鏡;或風振林木,葉落無墮池中者。舊在清關橋左,相傳心鏡禪師徙此。
宋(六見)舒亶詩
明(三見)余寅詩
國朝(觀察.楚黃.念尼)王爾祿詩
(五見)通門詩
泉之利濟者,一曰虎跑,在西澗之濱,相傳有虎跑地所出。
宋(四見)王安石詩
(七見)舒亶詩
又泉曰活眼,出鉢盂峰下,涓涓不絕。
明(蕙江)劉憲寵歌
泉之澇不盈、暵不涸者,曰弘法,在寺法堂下。密雲禪師甃之而未名,今奉新錫寺額名焉,昭恩澤也。
國朝(太史.立菴)史大成銘
入山之關有三:一曰萬松關,「二十里松」之始,在小白嶺外。二曰鐵蛇關,在小白嶺上,心鏡禪師築鎮蟒塔於此,故名。三曰清關,在外萬工池之左,有橋跨澗上。其下飛泉噴玉,清響如環珮。舊龍湫承之,復從縣崖奔壑,練影拖巖、鏞聲振谷,「滿地白雲關不住,清泉流出落花香」,斯實錄也。
明(三見)圓悟偈
(中條.敬身)陸寶:清關詩
國朝(二見)張士塤:清關詩
山川得題品,則泉石生香;題品非傳神,則山川不受。一峰一澗,類如眉目分形;全水全山,方見性情具體。分形下,既已刮目揚眉;具體間,可無怡情悅性?嘅烟霞之漶影,采金玉之餘音。勝境於此紀吟,遊寺別傳崇建。用循歷代,以次而書。
宋
(五見)王安石詩
又:憶東吳太白山水詩
(八見)舒亶詩
又:再遊山回,夜集諸友詩
(宗伯.深寧)王應麟:四明七觀略
(二見)謝翱詩
明
(浦陽.九靈)戴良詩
(正科)薛士銘詩
(中林.孝謙)李本詩
(方伯.訥齋)錢奐詩
(郡守.三山希玉)鄭珞:追和荊公韻
(郡守.孝感宗器)張瓚:用舒龍圖韻
(郡守.莆田景由)方逵詩
(中丞.守黑)張楷詩
(太僕.本清)金湜詩
(觀察.括菴)錢瓚詩
(二見)張憬詩
(參政.白齋)張琦:夢遊天童詩
(應奎)倪光詩
(桂林守.石窗)華愛:坐雨詩
(方伯.石溪)陸銓詩
(二見)王應鵬詩
(司空.堇山)李堂和韻
(司馬.東沙)張時徹詩
(文林)史元中詩
(郡守.華亭鳳峯)沈愷詩
(郡倅.東齋)劉世偉詩
(少司馬.東明)范欽詩
(月漁)盧澐詩
(嘉則)沈明臣詩
(外翰)徐德中詩
(相國.文恭)沈一貫詩
(廷尉.貞吾)陸世科詩
(郡李.海岸忠潔)黃端伯詩
(二見)圓信詩
又
國朝
(二見)王爾祿:追和荊公韻
(郡參軍.內丘文衣)喬鉢詩
(江陰.任天)張拙:追和荊公韻
(心廬)楊文沆詩
(杲堂)李文𦞩詩
附(太白山樵)德介:天童懷古賦
校注
[0036001] 據四庫本《晉書》改。(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晉書,卷十二,頁五)【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13 冊 No. GA013n0012 天童寺志(第1卷-第4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