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聖典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A1]
世界佛教教友會,主旨在聯繫世界每一角落的佛教;從精神的聯繫,到達和諧合作;從發揚佛陀的最高文化,去實現覺世救人的事業。所以首先應該承認:世界的任何佛教,都是佛教的一流,不能片面地武斷的自是非他,不能輕率的誹撥大乘為非法,也不能傲慢的輕視聲聞佛教為焦芽敗種。惟有在互相信諒的友誼下,客觀的善意的去研求修學,才能從相互了解,做到彼此溝通;才能抉取佛教的精髓,淘汰塵垢粃糠,而發展為適應時代的、攝導現代的、覺世救人的佛教。
佛法是一味同源的,也是多方適應的。在適應不同民族、不同環境、不同時代中,發展為似乎非常不同的形態。然如從發展的傾向、發展的規律,從演變中的內在聯結、外界適應去研求,即會覺得:世界不同形態的佛教,是可以溝通、可以合作的。如通泛的說,各有它的特點、缺點,應站在平等的立場,尊重真理而捨短從長。這才能日進於高明,而更近於佛陀的真實,契合如來的本懷。
從印度佛教去印證世界佛教全體時,佛教的從一味而分流,是這樣的:
一、約教典說:佛法先有法與毘奈耶的集出流通。到西元前後,關於法——阿含的參究者,或著重聲聞行,著重於緣起法相有的分別,撰集為阿毘達磨。或著重佛德與菩薩行,著重於緣起法性空的體證,即有空相應的摩訶衍經集出流通。西元三世紀,龍樹依性空大乘經,抉擇阿含與阿毘達磨,而撰中觀諸論。同時前後,大乘經即傾向於真常的、唯心的,有[A2]《勝鬘經》、[A3]《涅槃經》等經;其後又有[A4]《楞伽經》等經出現。在真常唯心大乘的發達過程中,一切有系的經師、瑜伽師,承受性空的、唯心的大乘經,而撰述瑜伽唯識等論典,成為一大系。約從西元五世紀起,從真常唯心的大乘中,更流出祕密瑜伽的續部。從這發展流化的過程去了解,一切教典間的承先啟後、不同傾向,是可以明白的分別出來。
二、從教乘說:起初,佛法就是佛法,更沒有分別。到西元前後,分化為聲聞乘與菩薩乘。在菩薩乘的經典中,即有小乘與大乘的分判。二、三世紀起,菩薩乘又有真常唯心的教典出現。這一類經中,即有「有、空、中」三教,或「小、大、一」三乘的分別。對於菩薩乘,這次後流通的,重於佛果,所以又特稱為佛乘。五世紀起,妙有的佛乘中,又分流出陀羅尼[A5]乘。這對於一切佛法,即判為三藏、波羅蜜藏(含得顯教大乘的一切)、陀羅尼藏,或四諦行、波羅蜜多行、具貪行。這種教判的分化,表示佛法分流與發展的全貌。太虛大師的三期說,即與此相合:
初五百年——小行大隱時期………巴利語系屬此
中五百年——大主小從時期………漢語文系重於此
後五百年——密主顯從時期………藏文語系屬此
中國的漢文佛教(日本佛教也從此流出),在印度三期佛教中,重於中期,即以菩薩乘為本,前攝聲聞乘而後通如來乘。在這世界佛教發展的時代,應值得特別的重視,因為惟有從漢文聖典的探研中,才能完整的理解佛教的內容。今從教典來說:
一、「阿含」:四阿含是全部具有的。[A6]《中阿含經》與[A7]《雜阿含經》,屬於說一切有系。[A8]《長阿含經》屬分別說系,[A9]《增一阿含經》屬於大眾系。雖沒有巴利語系那樣的保有完整的一家專籍,但不屬一家,自有他的長處(藏文系全缺)。
二、「毘奈耶」:藏文系但是有部新律;巴利語系但是赤銅鍱律,而漢文聖典中有:
大眾系的────────────────摩訶僧祇律 ┌化地部的────────五分律 分別說系的──┼法藏部的────────四分津 │飲光部的────────戒本 └銅鍱部的────────善見律論 說一切有系的─┬舊的──────────十誦律 └新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犢子系的────正量部的────────二十二明了論
這樣的兼收並蓄,最適宜於作比較的研究。
三、「阿毘達磨」:這本是上座系三大派(分別說、說一切有、犢子)所共信的。藏文系但有六足[A10]的《施設足論》一分,與晚起的《俱舍論》。巴利語系有七論。漢文聖典,雖特詳於有部,而實通有諸家的阿毘曇。屬於有部的,有六足論、《發智論》與[A11]《大毘婆沙論》,《阿毘曇心論》(及釋),大成於對抗[A12]《俱舍論》的《順正理論》及《顯宗論》。屬於分別說系的,有《舍利弗阿毘曇論》,這是可以貫通南傳北傳阿毘曇論的唯一要典。有《解脫道論》,即巴利語系《清淨道論》的異本。屬於犢子系的,有《三彌底部論》、《三法度論》。晚起(西元三、四世紀起)的論典,出入於有部、經部,而有取捨從長的綜合性的,有著名佛教界的《俱舍論》,有影響中國佛教極深的《成實論》。依此分別看來,初期的三藏,雖不曾受到中國佛教主流的尊重,但文典的豐富,實為研求聲聞的學派分流以及從聲聞而流衍為菩薩藏的有力文證。如忽略了這些漢文聖典,我可以斷言,是不可能完成協調世界佛教、溝通世界佛教的責任的!
四、「性空大乘經」,與五、「真常大乘經」:漢文系的聖典,極為完備,與藏文系相近。[A13]《般若經》、[A14]《華嚴經》、[A15]《大集經》、[A16]《涅槃經》——四大部(或加《寶[A17]積經》為五大部[A18]),都是部帙龐大的。在這裡,可以指出漢文聖典的特色:(一)、漢文的種種異譯,一概保持它的不同面目,不像藏文系的不斷修正,使順於後起的。所以,從漢文聖典研求起來,可以明了大部教典的次第增編過程,可以了解西方原本的先後大有不同。這不但不致於偏執一文,而次第的演變,也可以從此了解。(二)、漢文的大乘經,在兩晉以前傳譯的,與西域佛教(罽賓山區為中心,擴展到西方的吐火羅,西南的梵衍那、那揭羅,東南的健陀羅,東北的竭叉、子合、于闐)特別有關。這在中國佛教界,造成了深厚的佛教核心思想。北印學者菩提留支譯的[A19]《十地經論》、《楞伽經》,都有非常的特色。
六、「中觀」:與藏文系的中觀,是相當不同的。漢文所傳,為初期的,特別是龍樹撰述的論典。如《般若經》釋的《大智度論》,《十地經》釋的《十住毘婆沙論》,都不但是深理的中觀,而且是廣明菩薩大行的。後期的中觀,即瑜伽系興起以後的龍樹後學的論典,漢文僅有清辯的《般若燈論》,沒有藏文系那樣的學派眾多。堅慧的《入大乘論》,無著的《順中論》,表示了從中觀而向瑜伽的行進。
七、「瑜伽唯識」:漢文非常完備,有[A20]《十地經論》、[A21]《攝大乘論》、《成唯識論》三大家。藏文系以安慧派為主,近於漢文的攝論家。而漢文正統的唯識家,是以護法為主的。《成唯識論》代表了陳那、護法、戒賢這一學系的大成,為漢文聖典的瓌寶!與唯識相隨行的「因明」,比起藏文系陳那、法稱的作品,傳譯得不完備。這表示了中華民族性的不大重視邏輯,不大重視言論的諍辯;這限定了過去中國佛教的論師派,不能占有主流的地位。
八、「祕密瑜伽」:事部(日本稱為雜密),行部的《大日經》,瑜伽部的《金剛頂經》,漢文都有譯傳。惟有無上瑜伽部,受了時代的限制,即無上瑜伽盛行時,中國陷於衰亂的狀態中;受了性習的限制,所以淫欲為道的法門,不能為中國的知識分子所信受。祕密瑜伽,充滿於藏文系的聖典中。
從以上的敘述中,可知漢文系的聖典,雖以中期的大乘為主,而教典的傳譯,是不限於中期的;晚期的佛教,已有了頭緒;初期的佛教,有著豐富的傳譯。所以從漢文聖典去理解,向前攝取巴利語系的聲聞三藏,向後參考藏文系的晚期中觀、無上瑜伽,那麼印度佛教一千六、七百年的發展全貌,也即是流傳於今日世界的三大文系佛教,可能獲得一完整的、綜貫的、發達而又適應的真確認識。太虛大師說:「依流傳在中國者,攝持錫蘭傳者,及擇取西藏傳者,為一批評而綜合而陶鑄之新體系,庶幾為著述印度佛教史之目標歟」[A22]!這不但是印度佛教史研究的目標,應該是協調世界佛教、溝通世界佛教,取捨從長而發展為適應現代、攝導現代的世界佛教的目標!
校注
【經文資訊】《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第 16 冊 No. 16 以佛法研究佛法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