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涅槃經疏私記

涅槃疏私記卷第六

○釋如來性品第十二

題云如來性品者性通善惡由前倒中有如來性故以題品也

四悉檀注云云者意令釋出允同諸佛三世不同即世界也

又舉初標後者十號之首故名如來十號具足聞名生善廣如下文即為人意也

又如名不異者以不異釋異對破外道諸偏小等之異計故即是對治意也

又如來即佛者一中具足初後不二法身之體遍一切處即第一義悉檀也

舉顯以目隱者如來是顯眾生佛性名之為性即是因如來名果因果合題故如來性品也

又如來擬果下亦是四悉因緣釋品因果不同即世界也

乃至夫有心下即第一義也中間二悉可知

又如來名通者通於始終凡聖故也

猶如如來者四依菩薩始自外凡初心終乎妙覺故云通名也

正辨如來藏之如來者即是一切眾生皆是理性如來未顯現故名之為藏也

二十五有悉皆有我者即是六道三乘皆正因之我也

以如示人者了我之性名之為如了能歸正故曰而來也

常不可懷名之為性者性是不改為義一切眾生即涅槃故故云不懷也

不以心神不以六法者今略斥他解心神計能求樂樂即涅槃何得是性六法不即不離不可定判為性也

心神六法皆顯者謂現在有故云顯也

私謂非無一邊者意不全非古人或計心神六法如藏等各得少意也

彼惑與理異者佛果在當故云異也

一切何所不收者即是遮那之性乃至阿鼻亦復何殊未顯時皆名為性也

涅槃何法不在者百界千如三千世間依正皆遍名之為在也

一切國土即涅槃相者身土互融三無差別也

果果性悉為經呵者各執一門未得象之正體故也

今明四句平等者若內若外及非內外是則俱是非則則非故云平等也

豈獨一法者不同也他人各執內外因果等也

於一門中作四悉說者有門既爾餘之三門亦復如是有門四者不得不有以有對無即世界也

以有接斷者令成妙有生善意也

以有破常者妙有破於耶常對治意也

以有令悟者即是理第一義也

亦在本性者約六即分之本性理即中間四即極果究竟初後有分也

亦隱亦顯者理即故隱名字故顯乃至究竟非隱非顯等內外比說可知也

問藏性理三者問出三名也准下答文雖於性理藏各一只合論於藏性理性等也

前後兩病就眾生論者前病約凡夫後病約二乘眾共生故曰眾生也

隱顯塗洗者隱故名塗顯故名洗皆約如來知時知機故云佛教也

致有憂喜者先失名憂後得云喜珠體常在不當憂喜也

寡德所招者謂凡夫薄福二乘寡德不受真味也

則無煞罪者意云性不可壞若據下文佛意性雖不可壞要得逆罪亦如上文割佛等喻定即不定逆罪不無也

何故聯翩者五重譬說猶恐未解況一句一義能明佛性之大綱故以舉代樹而訓之如研珠益月下文師子吼問佛性之義猶至六重自一家消釋每至淵玄皆盡其理古人若當不奪其長皆以用之表佛法無二故今存之等也

業始性終者從證邊說且云其終若從修論俱在於始也

亦不得是我者將二十五有之我以竝佛性也

法界之體有善惡用者善惡不出六道二乘

在妄惑內者陰身之內也

異人方便者即如來也

於舍掘之者五陰為舍也

初位不能者以在理故

後位不須者究竟滿故中間四句始自名字乃至分真修行次第故云能作也亦隱亦顯例之可知也

雖說有我者有我凡夫橫計為我也

有則非有者同凡夫故非有佛性也

次譬不即得說以釋疑者謂凡夫執於耶常故用嬰兒為喻且說無常治之故云釋疑也

經云常為無量煩惱所覆者如水成氷水性不改眾生不見名之為覆若欲求水但融於氷水性自顯也

佛性非本非當者理性之體不當因之與果為眾生故從因至果故云說之耳

窘乏緣了者窘者怠也迮也(渠殞反)

故言金者金者寶也正因之性一體具足

此性包含者謂含於善惡也

此性廣博故言多者諸十法界遍有此性也

但菩薩聲聞等者他釋只大小相對未出前之兩教意也

出假菩薩為大者通前兩教別論地前故云不知也家人大小者當家之人名曰家人即宰主也或從迷說三界為家等也

緣不肯受者機動慕大之時也

欲先於人者菩薩之行皆先人後[A1]己故也

經云起奇特想者見此涅槃之體因果具足一切眾生同有此果故云奇也

意同哀歎者先以劣修治於耶常後說勝修治於無常破其兩病也

彼譬顯者為二乘故

此譬隱者在凡夫故也

稟教生解者先稟耶教生於耶解故云得病等也

真我非時者如法華中若我讚佛乘眾生沒在苦等(云云)

此亦是無我苦味與常相違者答也前雖是吼由苦藥和不成真乳故與常相違皆是無常故也

經云蘇乳石蜜等者三種雖甘意在於苦以苦和故喻於無我等假也四受行如經

漸漸還飲者名字觀行[A2]已來故云漸漸也

未即是佛者若約六即分之未是分證究竟等佛理有之故以四德釋之未是我德也

人別法通者人謂證果法即法性通凡聖也

法屬法性注云云者意云昔時人法皆屬法性今時有法之人法皆屬人以人證法故也

謂始生終沒者若有我者小不應無知大不應終沒也

經云若使一切皆有佛性者假設之言故云假便有者不應無壞及有勝負我性平等何得四姓九界高下不同故知無我也

或可十難難現用等者不細分也但分二段耳

經云本所更事者更由經也先曾經歷之事既其有我今何忘失也

應無生滅者答前小兒無知老有終沒也

故有終沒昇沈者人天為昇四趣為沈皆由於癡珠沒體中也

此是理數之言者理謂道理理應然耳

失亦無失注云云者以本有故得無所得今還得故失亦是非得非失也

佛所統處者即是法界之內大乘法王之家也

有能乃至制外之用者謂眾生理性三德自在用也

中道也者全體佛性故舉眉間以表之故云中道也

不可破壞者不為無明之所破二死所壞也

乃以身見觸中道解者[A3]己之或名之為身見居其道故云頭也

機召於佛者機中論召故機召耳

明失非失者因起斷常義之如失實非失也

經云善知方藥者知大小偏圓之教也當果在當意云佛性在內果在於外猶如當也佛智默照在內為默現外為照也

今明性理虗通者性理在內靈通是外也

遍一切處者一色一香皆是佛性無非珠體也

眾生不受者謂是方等二蘇中意故法華云止宿艸菴也

鏡譬圓經者謂大涅槃鏡遍照眾生若有信心自見其面名字中亦是隨喜之信不生信心如背面不照也

四力士見[A4]己者相似明見分真名[A5]昔言失去謂之驚[A6]已得之謂之恠一分法身顯現故云生奇特想也

譬中二今唯合一者一譬起惑二譬失理今合起惑即是失理故不煩文也

通答前十難者前舉現用知無真我今答緣招苦故即受三塗四趣之身故無現用以苦為機名為感召也

經云謂呼失去者小乘明無我觀身空故云失也

無我不成者二乘之人未知無我法中有真我雙遊觀意故云不成也

經云譬如非聖者凡夫妄計也

教理相稱者智契於境證常樂等味故云甜也

倒惑交加者眾樹成藂如惑覆理理與惑雜故曰交加也如稠林成曲木等難得出也

依經信知故言聞香者名字觀行乃至分真云聞香也以因垂果者從於分得真因永究竟果故云在在處等也

經云作木筩筩(徒東反)說文筩斷竹也

復當前難者佛性唯內等也

此妨前後文者此之一經處處明於佛性四句釋之雙非雙照即是今家正意也

仍挾方便者不約草木是權教

明佛性義者一色一香安隔於草木也

佛性但為善業之緣者即是須聞佛性教涅槃心修為善業緣也

經云善男子下至真實義不者意正令問我為汝說也

識一體三寶者一體是境也愚者反此善業不成由無智故於境成於毒藥故云不成也

弟子作大解為生者意云能於小乘深體此理即是大解名之為生也

反覆相成者甘露若失成於毒藥名之為死若失失毒藥即成甘覆名之為生稟者不同故也

傷毀破壞者不稟小法名之為毒

於其得者者稟大乘人四悉入理也

服鴆病差者鴆如毒藥病差如甘露

解藥還醒者不解即死由如服毒還醒即生由如甘露也

又免魔縛者體即法界魔不能壞也

勸令分別[A7]己身之中一體三寶者若不識[A8]己身中一體三寶別體三歸不成要識身中一體方歸別體一體為本皮既不存毛將安附也

二俱有得者甘毒俱約大乘不同他解也

又佛名覺法不覺僧和合者覺者是智法是境以智契境名為不覺境智和合名之為僧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廣如上文也

初併不受者如經我今都不知等不受名名之併也

後併歸依佛皆不許者即是別體別體一體皆不許者應須歸自身中一體三寶也

如前四相中說者如釋百句解脫文後如鹿怖圍三跳得脫喻別體三歸與今問同也

經云云何得自在等者由勸文則是我之性我即自在為義故四此意也

無預約自照一體也

經云眾生業亦然者如未懷妊當來無子猶未成佛云何可依也

與佛義同注云云者若約經文即分真佛同從其性說六即判同也

三種三寶者一是別體二是自身隱時一體三依他顯時一體以顯現故故可歸依也

即是正路者既能翻邪道即是正路也

不得妄依者別相三寶昔時應依今教不依顯時一體昔為令我知佛性生尊貴故須依今不須依隱時一向須依如經於佛性中即有法僧等也

性即佛性者性是理故未得稱覺故云法也

法佛不二者佛即是性性與法合名之為僧也

興皇明四假者此是賴緣之假非施設也

理緣者循理之假緣真諦理也

依龍樹四悉即第一義悉也

就緣者聞此真諦正解成就即生善義也

對緣者即對治意者昔能對耶歸正也

因緣者四諦為因眾生為緣即世界悉也

經云等為眾生作歸依故者我身既即是佛亦為眾生歸依於我眾生亦同諸佛故不歸依諸佛平等也

經云我當次第為說真法者一體說三名為次第又從別體至於一體亦成次第從於別體歸於一體即是真法也

問意何為有佛者未有證果究竟佛也

能受持者者受持此法佛法無二即名為僧也

豈可不自歸耶者我身既有一體三寶令他歸依他身亦具一體我亦歸依歸他即是自歸以體同故三無差故故云豈可不自歸等也

論師數師不敢為例者此是小乘會三歸一法華大乘中明也

上義說佛法僧異者只名一義異三寶名別會義歸名還成一體與一乘何別故引法華真是聲聞真阿羅漢等證一體也

注云云者昔說三乘今會一乘名之為真法會昔三寶還同一體為真僧也

為他作一體者他謂眾生令識一體分別說三名之為別也

舉體是佛等者體即遍義一中具三故云舉也

經云於生盲眾者猶如胎中無目故曰生盲凡夫極惡之人全未有眼為說別體作於眼目也

大將譬了因者破敵處強能斷三惑故譬了因太子譬正因者同於王性立國安民也

大臣譬緣因者能輔於王如緣資了了能資正也

太子譬法寶者儲君軌摸言必有則

大將譬佛寶者三智內照外鑒是非十力之用也

大臣譬僧寶者內應主心外養萬民即是合和也

示此梯隥者從下至上名之為梯說此三寶勝劣不同耳

經云應如剛刀者汝今以識一體與佛智同一切智斷也

經云非為不智者迦葉自發[A9]己迹之知一體佛性之義今為諸菩薩開於涅槃一體三寶奇特之事從因至果名之為事也

經云清淨行處者處是所依四德涅槃之窟宅也

即是顯時一體者謂隱時佛性有當來成佛果上之用故云不可思議也

入藏由觀非觀不入者雖聞一體秘藏三寶之名要須修觀中道體不思議境若不修觀猶如飢人終日聞食終不得飽亦是日夜數他寶等云云廣如止觀安心文中說也

二明乖中之惑者執二邊故也

三辨破惑之觀者破於二邊顯中道正觀也

我住在身中者即是外道所計或計神我或計遍身能住常法是我所住身是苦也

障理不明者乖於中道之惑非是外計斷常之惑也

而是苦者即是無邊也

有定實樂者即是常邊也

皆為此呵者為今經所呵皆不離斷常之計也

不知是誰者未見所計若有人云生死之中非實苦樂即第四句也

便執於斷者明執斷常被破互轉故云常者墮斷也

折腰蟲者折者也只是回腰蟲耳周易云尺蠖之屈以求申龍蛇求蟄以安身精義入神以養智利養不貪以養德等也

疑為解津者津謂津通愚既被破聞中道法所以不疑故喻服蘇得中道益薄解輕便二釋後勝者前惑約理亦是不疑也

而生諸見者苦樂斷常等不同也即是引六卷迷惑之意也

有是無有者既非其有有不定有還是無家之有即妙有也

無是有無者既非於無無不定無還有家之無畢竟空也有無不二方顯中道之體也若定執有無不顯中道故云於上說有等也(云云)

無二異不二者是有無不二異二是無此即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皆未顯中也其性不定有不定有無不定無雙非之意得顯也此非不定小乘之意即是定說也

不善醫師者由愚者妄授於藥執有執無治病不差也

現用處所者如前十二難中

有即表無者有是妙有還是無家之有同於虗空故云無也

何以默然者應能放光現瑞說法等也

就汝推撿者覓其現用何得默然也

即去來不去來者覆相而說云有去來而法身常住也

智者了達其性無二者達此無明即時煩惱即般若達行即業業即解脫達識即苦苦即法身深觀三道即是三德三德之體全是法身故云其性無二也

勸持不二經者既聞不二法信於不二教能入不二之理故須持也

燈炷喻者如大論中初焰後焰只是一炷非初心得不離初心非後心不離後心初後不二故以指之也

因緣即是中道者因緣無自他性故能了此性即是中道也

從乳生酪即是章門者緣生也

並非章門者破緣生性計也

自生是一往者且許二往相續亦須破也

而言先有者亦因緣者如乳水草櫝子以為因緣也

此中六位文義宛然云云者牛若食者喻眾生理性乳譬名字酪譬觀行生蘇相似熟蘇分真醍醐究竟也

他經復云明起斷無明者明即是智前方便教謂之為他

二云變語就體者亦有其理也

修習緣了兩緣釋之者地前為緣登地為了所以得轉變之名也

經云是義云何者先定為當定有為後定無故言云何也

即是[A10]已有者如經

以微細故者恐佛答乳有酪性故難云何言生生即從緣不應言有也

草亦是乳因者將乳竝草乳中有酪相者草中亦有乳相也

乳酪因果亦例此竝者乳為酪因亦應酪為乳果也

乳為酪因乳中得有酪者酪為乳果酪中亦應有乳也

文中但舉一耳者但舉草中有乳不舉酪中有乳等也

經云體味各異者謂以色為體乳白等也

經云何故不生菟角者以本無故汝若言無應同菟角之無也

何得言無者若是定無酪不能殺人乳中有其酪性食則殺人也

以理解釋者理謂道理須從因緣生也

經云以是義故者以是眾多福力犢子因緣義故得名為乳也

醪是以物攪之者即如下文取其樹汁點之為酪是攪今意若從此醪應是清勞酒名取醪字酉邊作孝為正也

此中開轉斷義如前者如前三解不同故也

經眾生薄福不見是草者見只是聞見屬於色約草為便若教者不聞常住佛性之教為無福亦是九法界之眾生也

經云雖同一鹹等者鹹喻無明上妙之氷喻於佛性也

經云多生諸藥者藥即佛性也

亦有毒草者即是無明也

經云雖有四大毒蛇等者四大合前種種功德毒蛇合前無明妙藥合前佛性也

經云若剎利婆羅門等者即九界眾生不同能見性也

華譬佛性者感應道交佛性得顯也

牙上有文彩如華者此釋由不及第二解若作因雷生文彩同前喻憾應此釋猶當若云牙上先有文彩此解即非也

經云是人能報佛恩者非謂四事供養名之為報修習大乘傳法化人名為報也

深行證見者住地[A11]已上菩薩淺行

聞見者即是住前也

經云不違我者即是如我所說佛性難見也

通譬一切眾生者九界眾生未見佛性慧眼未聞喻之如盲也

百是一數之圓者華嚴約十十為數故名為圓約一切之言何啻百也故以例之耳

般若至法華者他解同第四時故也不知法華三指分明涅槃猶帶方便也

七地至十地是無生忍者此依通教無生也

今明不然者總非前釋也

此譬一諦三諦者一諦是境三諦約觀即空假中故云三指也

惑於無我者未見性時不知無我即是真我故云惑也

九譬可尋也者此之九譬并虗空譬類例其文與止觀十法成乘義同亦未的對妙樂尊者約酪以言之比附而[A12]由有進退今且為對之初虗空譬既云三諦諦即是境三諦具足名不思議也二云遠觀虗空者即是依境發心初心之人起慈悲名之為遠也下之八譬隨文次第配屬可以意知也

經云欲涉遠路者止觀是因三德是果從因至果名為遠路正喻安心也

經云遍行求水者謂遍破三惑求佛性水與止觀破法遍文同也

經云彼是樓櫓為是虗空者樓櫓喻無明無明為塞虗空喻佛性佛性名通與止觀識通塞同也

經云愞弱愞字(奴課反)愞亦弱也遊戲譬無明至明清且喻見佛性無作道品次第而修名之為至亦是八正道中行也與止觀修道品文同也

經云逼夜還家者謂無明為夜五陰以之為家觀猶未轉名之還更用助治名為暫發得見佛性喻如牛聚佛性理同名之為聚此與對治助道文同也

經云如持戒比丘者謂知大小正與止觀知次位文同也

經云遠見小兒等者陰闇喻無明小兒喻佛性人牛喻違順之境於此強軟之上安之若無如鳥飛空此與止觀安忍文同也

經云於夜闍中等者暗謂無明

畫菩薩者即喻佛性與凡言𦘕像令人起愛心既不著即無貪愛此與止觀第十不生法愛文同其義最顯故略配之文義似足也此中九譬文中皆云十住菩薩見不明了者若約別教住即是地地是所依若約圓釋即是十住分得一品望上未了望下為見也

經云非諸聲聞緣覺所及者准前諸譬合中皆合舉況但文略不說也

無想而有想者無於麤想而有細想以微細故二乘不見也云何肉眼而能得見者十地尚未明了況凡夫二乘肉眼能得見邪

若理內凡夫者即內凡位簡異外道故云內也

義言親友者昔共結緣今日同事感應相關故云親友也

互相往反者眾生初發心時為往退大流轉為反菩薩起應為往機息餘方為反

聞菩薩說者以聞為見也

持真我去者寘真息化為去也

機感事密故言逃者略結大緣說未彰灼名之為密機息應謝義之言逃也

自號有我者橫謂邪我未有真實猶如囈言也

讇言(掩音)典誥囈字者口邊作者為也

傍人是五方便似解者四念處為一四善根為四不取五停心者五健是對治之法未為進趣也

分折五眾者即是折法修觀而觀五陰求真我不得也

曾稟此法者略結大緣機應相關故言一處也

況當故取者思修俱未得也

欣笑譬悲怪者初果之人計樂為苦故也

應有說我教者文略不說也

前譬中無但有其義者眾生說於耶我意在於真故云義也亦是准合說也

○釋文字品第十三

此品意有四者與前兩品對前後不同故云四也

上性品明字下之理者性即佛性理謂所詮之理為能詮之教也

理上之字者字是能詮詮於世間出世間之文字文字詮於所詮之體故云理上也

上上等文字者等取一切世間出世間半滿等諸文字今皆開之同成常住之教無非文字也

他解無常為半常為滿者皆不相即失下文雙遊之意故興皇破之也

此是足滿者非是圓滿也

開一切字悉是滿字者世間文字尚開成滿況出世常無常而不開之故斥云四行合為一果各不相關也

能滅半字者約癡論滅非謂滅除也

以無字為滿字者先約空觀也

文草根本等者能生世間一切字也

一切善法言論根本者出世善法能生一切字也

悉是佛說者皆是大權施化示同先說一切呪術文字等如止觀中我遣三人化彼振丹即其義也

此以正法而為滿字者一法具一切法名之為正也

當知諸字悉是佛性者文字即解脫故故云佛性也

佛性非字非非字者約理而論不當字非字也

而能字能非字者約教而論具字非字也

即字無字者一切空也

無字即字者一切假也

亦即非字非非字者一切中也

具足無缺者即一而三名為具足即三而一名為無缺縱橫准知也

一即種種者名之為假也

種種即一者名之為空也

亦復非一非種種者即中道也而一而種種雙照二邊也

佛則認歸者如來出世還說真常名為歸也

方便施與者引清淨法行經說也

則非認非與者一切眾生即涅槃故文字解脫亦復如是也

文理之本者文是能詮理是所詮能詮所詮為一切法本也

別明字本者前是出世之本別明世間之本也

經云是法非法者滿字是法半字非法出世是法世間非法佛性是法煩惱等或俱是非法也

無字之義者不詮佛性也如下文滿字為得半字名失也

前四解單後二解複者單數為十二字複數但成六字也

書缺二字師不能通者瑞應經云太子問師二字師不能通太子云我[A13]己知[A14]己也

引經云者文有據

插著中心者謂不敢向究竟義後數也

後五五相隨者取佉伽俄等五五為五也後相對中取前兩三各前二字此四字合之為一并前五五為六也

治城云前兩二相隨有六等者准治城解釋收束文書或有此意下文猶破亦不的取也

以字足音者將三三相對四字為一也

梨樓梨樓者只是魯留盧樓音韻不同也

又以前十二即是十二音者今多依河西所擇不依古二音為十四音今十二字或十六字

隨世所用者十二即初阿阿等取後魯留盧樓四字成十六也

一字二語三音者文只釋字以字為本多字為語音音如四聲不同也

無牽申等滿者意斥古人半即定半滿即定滿無常即常常即無常非常非無常等名之為申牽申自自在故云無也

河西云十二字喻之如飯如羮等者意云前後相因如羮飯等不得不離也

亦如瓔珞者能莊嚴也世出世一切之字故也

後九字者三三相對中九也

所不習學者一體三寶示現破僧是菩薩事也

經云長短超聲者前十二字有長有短次五五相對從聲受名後之九字即有超含吐納之異也諸字所因

皆有差別者此之字本合四十二字為根本也亦云字母能生諸字故四十二字者即前十二字中間五五二十五字即成三十七後三為字即成九字足前成四十六即剩四字若三三為三字足前三十七即成四十仍見二字未的為定數此四十字每一字能生十一辨本成十二字又有二合三合四合等不同各生十二若依字母一字出生十二字若約無生內不論出生取中間五五二十五并後三三九字成四十四字各生十二若依四十二字內一字即具一切法故云皆有差別也

經云如是字義者皆是涅槃三德之義故云能令口業清淨

又云眾生佛性則不如是者即約理論未有詮辨假此文字也

經云雖復處在陰界入中而亦不同等者即是眾生佛性不即六法不離六法不即故不同不離故處在其中也

又半字義至之本者小乘以半字為本大乘以滿字為本若從本說半字以滿字為本世間書記以半字為本若如來方便流出世間經書記論半字為本半字以滿字為本也

述成者亦云述

讚迦葉亦云勸持也

○釋鳥喻品第十四

河西云至三品同明真應等者意謂半即是應滿即是真常即是真無常是應隱是真顯為應也

能隱能顯者即是常無常雙遊俱息之義也息故能隱遊故能顯也

一教一切教者真俗中一一皆具諦名為一切也

二行竝觀者即常無常行能具一切行也

教轉成境者無常教轉為常教成一實諦境智轉成行無常之智轉成常智即不次第行也

[1]鵠舍利者即是鶖鷺鳥也

雌雄共俱飛息不離者共俱喻雙遊俱飛表施化俱息表同入秘藏不離表常無常也

一中無量無量中一者常即無常名為量無常即常無量中一非常非無常非一非無量同入秘藏而一而無量也

凡與凡共行者凡夫無常與凡夫常共行也

聖與聖共行者聖無常與聖常共行也

凡與聖共行者凡夫無常與聖常共行為聖無常與聖常共行故有此問也

一鳥窮下之生死者博地凡夫之常也

雙遊不成者高下只是常無常之意未顯得雙非雙照故云未成也

半滿約一法者只約單明半滿未能開半明滿等也

生死中有常無常者生死無常即是涅槃常也

佛果中有常者約施化時示無常也

生死中具常無常者不同他人各取常無常邊即生死是涅槃即涅槃是生死事理相即意在於此

事理雙遊其義既成者理即涅槃故也

橫竪具足者理具一切名之為橫六即相望名之為竪

此中備有凡凡共行等者始自理即終乎究竟非凡非聖等共行也

約人法分別俱成者人即能行之人法即常無常涅槃法也

具論應六者勝修對劣皆不相離也

今品一時明常無常者即是橫論也

異法而說苦等者彼謂彼異時謂時異各自不同為雙流行也

華葉無常等者此釋取下文譬意故云常無常亦是別文釋此總故也

[A15]已定故是常者且約世間成熟為常耳

然前兩是橫者且約生死無常涅槃無我自相對論無我正顯於我故云橫

後一是竪者生死望涅槃以明苦樂等故云竪也

理應備論者生死中皆具涅槃涅槃具生死橫竪不二故且互也

一往謂是無端之問者將世間常問如來常也

經云如是等物至同如來耶者迦葉意難世間之常即是無常如來此無常否故下答文不應受持是義借喻是常其不真實也

經云雖有煩惱如無煩惱者由了此煩惱如夢如幻體不可得故云無也

第二結章者結前異法生死涅槃俱常無常也

經云云何而有陰界諸入者且約第四禪天故云陰等其想細故唯佛能知也

有憂即無我者為眾生故

無憂即有我者證常樂故也

如來心地乃至應是無苦者難意從前眾生有苦見佛有苦佛不念眾生也

此是不定之言者佛無憂喜為眾生故云有憂喜憂即無憂云何定說也

經云譬如空中舍宅等者此是平地之空非大虗空也亦如淨名中意要依於地無舍之後地還成空故云性無住故也

三明地度者即是三界九地約色四禪為地也

獼猴尚見佛心者昔教之中獼猴奉密佛以默然即知[A16]已受亦佛借知也

今亦有少分知者謂是比知或佛加也

譬起倒者常無常倒猶如下濕選擇高原常無常藥故以治之也

安隱而遊者安置諸子住秘密藏名為安隱從真起應遊諸覺華故云而遊也

經云壞諸行故者只是苦空無常名之為行也

經云是處名甘露者謂常住涅槃不死之藥也

經云是名為死句者句能詮辨謂無常為死也

亦有此迹者如來能見非眾生見也

經云無天眼者如淨名中云世執有真天眼不答言有佛世尊唯佛能見也

經云昇智慧臺殿者迦葉難意即是於喜如何言無住在山頂而見眾生亦是高下不同愚智不等云何無有憂喜也

○釋月喻品第十五

橫論一時者謂一體之上約常無常等為橫也

今月喻隱顯竪論者黑白前後相望故為竪也

又俱是自行者約法身之體也

隱顯適宜者約於用也

此乃一途者略破

兩問一答者如上四依品云何得廣大及實非阿羅漢等也

一問兩答者如上長壽品云何得長壽一問舉因果兩答也一問一答如諸文答也亦應更云一答兩一問云何知天魔及魔波旬說兩問也

河西只是一旬餘之二句等者一句約月為名餘日星二句同在品內故云可解

同況隱顯者月則白時名顯後黑時為隱日則長時名顯短時隱星則吉時為顯凶時為隱等故云同也

私謂月攝日星者且據喻邊月居於中攝得初後非謂勝日從中題品也

月義便者隱顯便也

天如圓䉈者(散音)䉈者葢也

日出扶桑日入濛汜者取東西之極際氾即西極也

如作盜人自名其月為不樂見者如阿含經中說昔有偷瓜人不欲見月語云咄咄月莫出待我偷瓜了任汝出不出即是不樂見也此是眾生不樂見也

金光明云三三本攝足滿四時者西國只立三時不名秋時每時四月即十二月俗法為四春夏秋冬故云足滿也

經云多遇冷患者貪嗔癡也

經彗星者彗字(蘇醉反)字林(𠕀苪反)

結曰喻歎常住教者大菩提曰能破惡能生善故也

月喻歎常住理者理即法身智斷具足也

星喻歎常住行者如來之行非次第行故以星喻眾行也

○釋菩薩品第十六

上有十三或十五問者即是開合不同若數云何只有十三為正若論開問則有十五也

此品去有十九問者菩薩品中開為十二若取猶如樂未生云何名受樂一開問戒成十三問也大眾問品開為六問也

三事供養為初發心者即是釋迦菩薩初為陶師時值過去釋迦佛燃燈布草石密漿等三事供養發願願我當來成佛名為釋迦等(云云)

虗信諸法者謂通教菩薩初發心時[1]鏗然不實研心成觀觀一切法悉皆幻化故也

乾慧地者非是無慧來有理水以慧少故名為乾也

遊戲神通等者至七地後心從空出假八地之時道觀雙流與物結緣也

攝法不盡者惑法不盡行法位法智法並皆不盡也

退不攝一切眾生者理性眾生名菩薩也

進不攝佛根性人者謂圓乘根性初發圓心名字菩薩也

通諸眾生者謂十法界眾生到佛果猶名眾生故云通也

皆名菩薩者理性眾生亦名菩薩云何未發心而名為菩薩等正當此問也

不問五位者名字[A17]已上菩薩也

理性為因教光為緣者由真如內薰為因外籍教光以之為緣故也

從謗而信者以不信故而生誹謗因夢羅剎而能發心也

豈會經宗者此經以常住佛性為宗始自阿鼻終乎妙覺無非經宗故斥他人安作餘解也

而少有眉目者河西但為一意據體皆通只有一面不如今家各有所對有真眉目耳

一傍答者未答正問且引上文歎其教體名之為傍也

經云諸經三昧小乘三藏也

次滅惡者即答上三問對於三障云何處大眾而得無所畏答於業障乃至云何處煩惱煩惱不能染即答煩惱障也由聞生善所以滅惡皆緣理性涅槃光力眾障消滅也

如夢羅剎者即如下文雖聞此經而不能發夢見羅剎逼令發心汝若不發菩提之心當斷汝今覺以怖畏而能發心也

內因外緣令得發心者[A18]已是發心云何未發今意不爾全未發圓心名為菩薩也

毛孔譬信者信心少故但有正因由如毛孔也

此品之前者如經大涅槃光能令發心等

前品之末者譬如日出眾霧悉除等是也

何用賞罸者四依出世賞持比丘罸破戒者今涅槃教自今發心善惡即等何用四依也

三恒猶未解者至於四恒始得二分解故云末也

大事大德者事即因緣感應之事德即有福生信之人也

初明去取者去闡提取眾生闡提雖有佛性以斷善未生信故其餘眾生雖作五逆等罪聞經生信皆能發心也

如何消經者論未發心菩薩通於闡提經云何簡故以圓釋六即甄分從分從名字來現生信故謗能發心與闡提異也

經云夢見羅剎即能發心者亦是此經不思議感應之事宜從羅剎發心若無因緣遇亦不發也

人天續發者相似位人未出三界且在人天也

經中又云若在三趣者此據未破見思之人若至似位離三趣故故云人天也

經云真佛所說者即是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此之妙典非說而說名為真佛也

熏辟思慧者由內薰故思慧得生

塗目譬修慧者由目淨故慧眼得開也

見譬讀者見屬色色即文也

嗅譬誦者親能到故如誦在心也

釋論山羊角者約能壞同也

菩提要路者發心之始要須斷惡自能生善也

後世作眼者諸令識滅惡生善之路學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為佛眼等也

逆順各十者逆順十心也順謂從細至麤從於無明至一闡提逆謂從麤至細從於闡提至無明懺名修來悔名改惡懺名修功悔名補過具如止觀第四卷廣明也

懺護是其二世者懺即過去護即現在故也

生死際即過去者無始而始以無明為際也

至無至處者亦以無終而終名之處為初住[A19]已上得無生忍位也

經云諸佛法爾者皆能令於眾生發菩提心故闡提不信猶故施與終令發心故也

不壞眷屬者皆是長壽之因也

經云猶如覆火者無明之覆現在出世因果不見未來也

明惡不即受報不如乳即成酪者惡論未來酪論現在故云不即受也

巧說外化相似位人者初依菩薩能以一妙音遍滿三千界諸佛皆向說法等也

不匿教者所說稱理所言如所行也

華生泥者煩惱淤泥能生智慧華也

阿薩闍病者謂惡癩病也

吐懺現在者由現見故

下懺過去者由長遠故也

求理為薰者理是內故董即內也

是罪栖處者雙明依正受報以之為家也

慈悲是聖人之家者如法華中大慈悲為室等即是無緣慈能遍覆眾生也衣亦須去意云常解若生常無常教亦亡顯於中道正觀也

反覆成病者若論常無常通於今昔若論成病唯約於昔故前文以八術治之

經云從是寤[A20]已等者亦是此經不思議感應之意也

經云有大果報者就能發心證得初住分果常樂名之為大也

先籍教生解者籍常住教生於理解也

藥病不同者如來知時能用常無常等藥治於無常等病故云善解也

惑心既解者謂從惑生解也

十地滿者約解窮邊故滿也

二乘如乾者斷通惑盡也凡夫如濕具貪嗔愛見也

塗鼓譬昔教者教能詮理理能破惡名之為死也

遇時聞者機感相會如慈石吸鐵故云無心欲聞也

昔教如夜者未破無明未見佛性故也

能解他縛者如淨名中自就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故自解等也

前是因時者若論發心名字[A21]已來若論解縛分真[A22]已上真因位也究竟為大船師亦是自行因果化他能所故也

前是法身善逝力者即是冥應眾生能令發心亦是冥機冥應廣如法華玄文一十六句等也

今是應身應力者眾生機能感佛從法身地義之如來也

經云生清淨信者得於涅槃教風風即是信王即教主有信能度大海也

處處應來等者來為滅惡現九界身去為生善眾生得益如來之體實無去來故云常住也

華果長短悉隨天意者隨機見三勝劣不同也

一體多約果人者且從法身究竟而說果必從因如法華壽量品本行菩薩道即是其因故云多也

僧是因人者依佛修行故也

如四非常者只是無常苦空無我等四也

於一無常即備四義者謂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亦是空有四門之義也

其意下注云云者四教意也

此與四教義合者佛說生滅即藏教即不生滅是通教亦生亦不滅即別教別教地前亦生滅初地不生滅非生滅非不生滅等圓教也

三者劍四[1]滲槃者古譯不同一名四實前二名後二名別也

初明經威德即法衰者由僧衰故致令法衰法由人弘故也

得好弟子者如弟如子傳如來教如佛所行名之為好也

成八斛一斗者一斛一石即八石一斗以四度加之故也

合譬有七句者牧女四度添水為四五譬受學者六譬弘經者七譬聽法人猶勝小乘故云千倍也

後正譬弘法之人者與牧女譬弘經者何別答牧女譬添譯弘法譬求利

婦譬常境者境能生解故也

餘知見譬賓客者一實之外權法為餘也

方便功用者縛為人說也

智者以能被緣合者所被約佛唯說真乳能被約機二諦不同也

經云著後者著字(中怒反)鄭玄著之言處也廣雅補也亦立又音知略反非今所用也

應有四句者一男子男子不知佛性即是女人二知佛性即是丈夫三女人女人若知佛性即是男子四不知佛性名為女人經中男子女人各得一句耳

經云我不隨順世間法也者世間之法即出世涅槃之法也

沒地者末法漸減邪見轉增佛法漸盡故云沒也

初釋偈疑兼遣上問者若更開云何樂未生而能受樂兼答第九問也引偈釋純陀之疑遣迦葉之問三乘若無性等也

差別即無差別者三乘名差一乘即無差也

懸與理同者與今差即無差一乘理同也

中根於迦葉問中悟者上文三十四問中悟也

文殊更為騰疑者如經猶有疑心等前文如來[A23]已答常身法身竟今更騰疑故云猶有也

經云諸佛菩薩乃至無有差別者意難如來今得於常還同世間悉是無常與此三乘有何差別同無常也

經云亦有差別亦無差別者佛答意昔日無常即有差別今日聞常即無差別差即無差無差即差亦非差非無差三世有法無有是處若有差別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也

此一偈凡四出者此是斯經之宗極釋義之指歸自古名為涅槃四柱若一不當涅槃室傾也偈本有今無本無今有者只是本有今有本無今無何者本有煩惱今有涅槃本無涅槃今無煩惱三世有法差即無有是處無差即差斯有是處即是差別因果非因非果皆例此也

亦為下品三根者上根此品中根次下二品下根至四品也

而今無者今以常故無無常也

而今有者有金剛後心常也

是純陀所疑非關偈意者今斥昔是常今得於常常即無常正當其疑偈意本明於常開昔無常上半本有今無無常即常下半本無今有差即無差乃同偈意也

復云上半不異前者同前金剛心前釋

而言三乘人同入等者此通教意也

地人云常非是始得等者此計梨耶有清清之識此識含藏具一切法也

亦應顯[A24]已還隱者即同文殊難意謂得常[A25]已後還是無常也

亦應隱而不顯者無常與常不相即故還同三世攝也

三藏師云者真諦三藏釋也

還同地人者本隱今顯同也

惑滅道存者煩惱有始名之惑滅涅槃無終名為道存也

昔於一為三今只三為一者三是一家之三於一佛乘分別說三等如棒間成指也一是三家之一者如攬指成拳也

而今無者是昔日之今也

則本無而今有者今日有一乘也

亦是現在過去者本有今無也

現在未來者本無今有也

至論佛性乃至今本者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却釋上半故云今本也

無常常者無常即常常即無常非常非無常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也

又云本有只是有者本有只是今有何者差即無差故

今無只是無者今無只是本無何者今無三乘即是本無一乘故又本不有今不無者不有非有不無非無三世有法無有是處故也

如是展轉不得相離者隨一一句皆約三諦一諦融通差者相即故也

亦是無常即常等者[A26]已答竟文殊更騰故云亦是也

雲消氷冶者今家釋意不同他人如萬里長氷不過春常之日自然消冶也

智悟亦然者只是境智不二一智即三智三智即一智名之為悟也

亦有亦無即為人者亦有生於昔日二乘之事善亦無生於今日菩薩之理善也

三世有法乃至第一義者即非有非無顯中道也

今此一悉即具四悉者圓釋自在於一句中即世界意能生善破惡入理等餘之三悉例然

本有即有句有門者有句約法有門約教無等亦爾

聲聞緣覺亦有差別者未悟一乘名為差別今悟一乘即無差別

上三句出所非非除性有性無者意云本有今無非除於有次本無今有非除於無即非有非無故云結也此有可令無者二乘之有令無也

此無可令有者涅槃妙有也

此有不有故非有者非昔三乘之有令無也

此無不無故非無者今日無三乘之無有涅槃之有也

即是非今之本者昔日煩惱之本非今涅槃之本也

即無本之今者昔日煩惱有家之本即是今日涅槃無家之本也

此今非本即是非本之今者此今是今日涅槃無家之今非是昔日有家之今也

經云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若一切眾生得聞無差別義能令一切眾生皆得涅槃故云安樂也

尋便驚恠者譬守護人一往生疑以有信故能知乳色也

眾生業報者即是同正因之報令乳一色也

經云同盡漏故者同得理性涅槃無漏也

何曾證入者二乘證入如來常住不變故云不入也

實同如來一涅槃者豈有以進三百之路而不到於寶所為懈怠者說二涅槃耳

經云涅槃名為善有者即是本有之性名之為善二乘涅槃不名善有也

而實不爾者未有如來出世令二乘人而般涅槃故小般若云我皆令入無餘涅槃即此義也

雙領兩義者昔日三乘名之為差今說一乘差即無差同一佛性故云雙領也

經云一切眾生性相云何者性以據內相以據外攬而可別眾生之性與三乘性其相如何同邪異邪仍於無差別中作差別答者其性是同其相則異由雜煩惱故也

經云不可俎壞者由護正法持不煞戒等如上文答得長壽果金剛之身即其義也

口爽即生盲者不能知味同不見色邊三寶屬色故也

不識手足者不識身中一體三實也

○釋大眾問品第十七

即為大眾所問之境者謂大眾各對受供化佛為境也

意在茲品者觀師意者謂迦葉問名為大眾問品耳

今示涅槃之相者佛以放光催供表其相也

從答顯問即是大眾問如來答也

及近無上道問者即是超答此文在無餘問後也

三人天遮者謂不許獨受純陀供也

經云種種器物充滿具足者豈有純陀八斛粳粮而能如是皆是如來不思議力故云具足耳

經云大威德諸天者謂色界諸天也

經云且止純陀勿使奉施者是諸天等謂佛獨受純陀供即入涅槃不受人天不知如來受純陀供正為人天皆因純陀故也

經云猶如西方安樂國土者如來借助威力令土清淨也

經云時諸比丘等者即是無供之眾皆能生物善故受人天供也

經云所食之物亦無差別者即是麤非麤妙亦非妙皆是不思議如來之力也

經云諸佛法應爾者機興則興機謝則謝皆為汝故何須悲也

[A27]已經無量劫者如法華壽量品說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等

經云咸得安隱樂者我以久證涅槃今為汝等大眾咸得涅槃故云安隱樂也

此二鳥得共處者意舉相違之事令得相順我即涅槃今就相違何得令我入於涅槃故皆假設假設令順如來亦不入於涅槃視諸眾生如羅睺等下諸雙意例如來實不涅槃汝等何故請如來莫入涅槃等也

即法是人等者只是人法一體三實具足含中之真諦也不得以偏真解之廣如法華玄文七重二諦中釋也

違害法身者除圓乘外前之三教猶名栴陀羅若發圓菩提心人即名羅漢何者羅漢因人同於圓人後必得故也

經云一塵一佛皆假設之言若使純陀碎飯如塵供佛亦不能遍何者意領皆是如來神力威助令現斯事耳

演說於秘密問者即是有覆之密非是大乘之秘以將有餘覆於無餘故云密也

非平道顯理者屈曲隨機覆理之說名為密也

經云一切契經者即通於大小皆名契經小即有餘大即無餘故云一切也

得近無上道兼答兩問等者即是最後之問今逐文便以超答之故云兼也

三釋取意者雖是罪人有可取之義故云意也

破戒及慳云何可讚者破即三種病人慳即是持戒人也

經云所說破戒者即是通也三種病人且據闡提未曾發心故以簡之也

經云其餘在所者即是三種病通說四眾等也

而亦趣向等者且取言謗之邊汝心猶未但是闡提之萌漸故云趣向之道也

經云無佛法眾者即是撥無因果不信三寶也

經言所言破戒其義云何者純陀就見破戒之人皆云趣向一闡提道故更問起也

有六妙藥者要依此六及逆順十心依方等懺也

五達罪相者體達罪性無內外故空即是無生之懺工是端坐念實相等名大懺悔也

經云則可拔濟者佛性常住即是其義也

經云譬如日出者即是大涅槃曰能破無明之暗故也

發心達罪亦可會此者一猶未捨法服故能發心猶達罪相故能受持讀誦亦是觀心誦經同也

應具如前者如前六種滅罪意也

舉是舉非等者文中自對供養得福為是無福為非也

女譬淺行菩薩者謂前三教初心能生圓解故云女也

遠至他土者生死為[A28]己國涅槃為他土

天廟譬此經者依此圓解常住之教證天然之理也

斷常耶眾譬恒河者此語猶到應云恒河譬斷常等也

經本性獘惡者起破戒心未能生解名為本性也

得果報生天者得於分果生第一義天也

經云汝今不應作如是說者此有兩意一我以處處簡除闡提何須更問言若能發心改悔還得果也施此人不得福定不改悔故也

闡提作佛亦名謗佛者一云經不說故二我以簡除故三是闡提故故云謗也

不作佛亦名謗佛者謂佛說闡提有佛性故也

經云少分一切者是有餘之說對於外道未是無餘也

大加方等者方謂法也等者廣也以法廣故故眾法所歸即大乘法也

九十五種者前九十三名體俱耶後二犢子毗曇修多羅等名正體耶華嚴九十六者以大望小通取二乘亦斥成耶故云九十六也

貪是枝未煩惱如母者由根條故則能生養故云俱有也

唯除助道是無餘義者謂有餘無餘節節有之更加一切無餘為極簡異有餘也

修万行因得萬行果者更應須約教簡之作真實說

無法不盡者圓法為真也

非因非果者是正道理說今意不爾大小之中皆有餘無餘也

更問功德下准文又分為二先問次答

一行標請者上半下半請

經云小停住天人見佛就受供不敢請久住於世故云小也

兩行釋請舉出家二人等者阿難迦葉是傳持之人二人福大故請佛住闍王是國王故須請住也

引六卷觀如來兩足自知常無常者此即表迦葉能了常無常意舉阿難二人皆能了也

出大論者具如止觀記

經云以種種物供養者聞法報恩表因趣果也

經云而受記莂者即是通記而不言劫國久近作佛名號等也

經云如是正法者常住佛性一體秘藏也

今佛為須䟦故者機猶未熟更說五行十德佛性之義而成熟之然後折攝善惡之用也

天台涅槃疏私記卷第六(二末)

承保四年夏五月二十八日一校[A29]已了二交[A30]已了


校注

[0062001] 鵠疏作鶴 [0064001] 鏗字原本不明 [0066001] 滲疏作澡
[A1] 己【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己【CB】巳【卍續】
[A4] 己【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己【CB】巳【卍續】
[A8] 己【CB】巳【卍續】
[A9] 己【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己【CB】巳【卍續】
[A14] 己【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己【CB】巳【卍續】
[A29] 已【CB】巳【卍續】
[A30]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