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涅槃經疏私記

涅槃第二卷疏私記(一末)

○釋純陀品

文云開破今昔常無常義者昔謂鹿苑無常法華開竟若論破義方等般若節節有之謂常無常表至今經約常名破開義同前法華以說開外猶帶於權兼被末代顯雙遊義也

於義則密者品云壽命壽是無常開昔無常同歸常壽故云密也

於文則疎者不分純陀哀歎等文故云疎也

謝氏從人從事題品者人即純陀事即哀歎文開兩品謝公治定名之為密闕於壽命於義則疎

今明下今家正釋

俱無[2]得失者依前分文互有得失今明涅槃施涅槃明常食又是命文義具足也

隨人則施常命者下文施汝常住色力今等昔五果無差別也

隨事則施常修者哀歎品末廣斥三修新伊三德名為常修也

二恒之[3]數者意難純陀即是優婆塞二恒之數一三四恒何不別立品也今由難意文列十意以功能多故得別立名一時眾先供後請者眾即五十二眾皆請也二時眾三請者二恒之中及魔王等有三請之文也三因受大會者如來[4]先純陀供化佛受大會因純陀故也四因開常者猶施食故獲得常住五果開苦無常即是於常也請住騰請廣如下文七金口歎者南無純陀心如佛心等八大眾歎者而為我等之所瞻仰九當徒問答者與文殊論議事非私隱故云當徒十往昔誓願者為迦葉佛時發心願我釋迦涅槃之時獻最後供也

[5]他明五讓謂賤讓貴者純陀是功巧之子為賤諸王長者等即是貴也

凡讓聖諸天等皆是聖也

麤讓妙粳粮是麤諸天等為妙也

少讓多者上文五十二眾即是多純陀一人為少也近讓遠者純陀城中人為近東方無邊身菩薩等為遠也

問何故昔默今默者昔四阿含中只有嘿受今涅槃嘿而不受也

時眾無奇者無上十異之奇也

緣弱不感者昔無願力故也

令追責往緣者迦葉佛內以發心也

則後供息心者大眾見嘿故後供不來若來即妨受純陀施皆為生其物善也

貶其不能[1]未者以不能對能即是純陀因食明常常即不食也

開無常顯常等者將上不能字冠下

是佛境界者四悉因緣皆是第一義是佛境界攝八萬四千法藏故不可盡也

六卷(至)名子純[2]互者六卷泥洹經也

子之與陀二文互出者此文無子彼經無純陀即同有故云互耳

不應名德兩分者名以召體體只是德得其妙名也

略示十妙者如法華玄迹門十妙具足自行因果化他能所同也今略會之初義妙文云諸境界者即與法華第一境妙同也二解妙者解只是智即一心三智第二智妙同也照窮理性者智契於理名為照寂境智不二即合宜也三檀妙由行行故即能布施故與第三行妙同四位妙名同者蓋諸無學謂是前之兩教二乘也尚與文殊等況無學邪五德妙者德謂三德與第五三法妙同三法且三德故也下之五妙前三名同

四云因妙者文中既云能與眾生作良福田即是彼經眷屬妙同也益妙即與利妙同也

等法王子者即與文殊諸大菩薩等故云等法王子也

東方佛使者無邊身菩薩為佛所使一一毛孔皆容城邑人民故云神通也

物妙非妙等者諸天獻供皆陪於前名之為妙粳粮為麤今麤却成妙故麤非麤等也

巧興五難善覆有為者如下文發角難名之為巧文殊覆於無為純陀覆於有為故云有為無為且共置之等也

故名純陀品者仍酬前難別立品名耳

若依經應言十大者經謂今經以大為稱故妙之與大者只是一體左右之殊耳

擬對此土雜類者純陀是俗與雜類同以為其首能引故也

豈容分隔者意云此土他土聲聞菩薩及雜類等同一涅槃之會豈有分張說之言不累施作其前後也

前明通意者前序文中以通說竟序其五章今作別說耳以別從通五章義足以通成別立其[3]絕名也

此品為四者初明辨供以明常二明請住以明常三明論議以明常四明權供以明常

不食是常破於無常者昔教五果法華開竟今之雙用名破論聞顯非常非無常二施果報等無差別也

以不住破住者住即無常涅槃非去何得請住也

意在開密者昔未說故名之為密今明不食即是其開待純陀供意在於此也

住非圓極者住是有為無常之法故非極也

若置非求是者是亦成非即非是是者有為無為二是俱非故云是是顯雙非理故也

車窮理盡者有為無為名之為事且共置之名為理盡低頭飲淚領解之意也

通別者者常等名通四德名別

局於圓法者一一德中皆具四德故以三意釋之令得理顯也

失於圓旨者旨是教意三德之體一一具四雙非雙遊等義不可失也

經論所害者為他所破待對之義故

中論云若法為待成等者待常說無常待無常說於常也

今言常者下即絕待義也

二施果報等無差別者常無常者不當通別皆雙非故云無差也

即通而別者亦應云即別而通等即通而別一即即四故即別而通四即一故即非通別大涅槃故不一二三例之可見也

為開雙非之教者施與常果名之為開也

[4]其到處者只是到於涅槃秘藏極處故也

且共置之即解脫德者論解其疑疑去即證解脫也

上中下善者序正流通也此文雖無流通之段准古人分章義亦有之也

優婆塞如前釋者如前二恒之中分判之乃至次不須開迹顯本等文也

淺讓深者且約迹說下文既等法王之子[1]皆十地淺亦非淺也

將作大匠者官名也

一本五十者應是六卷本也雙卷者兩卷泥洹經也

或當如此是他人義未必定判也

即是以財讓法者且依文意立十讓名若下文因食開常還是其法也

可意果者只是世間人天之果不免輪迴也

無漏果者即前兩教也

隨分果者別教登地[A1]已上故云三賢等

捨身威儀者捨坐儀也

冠劒珮等者此列不次第應云車履珮等故也

天冠天衣等者約有從諸天來聽法故也

佛威儀者即不起滅定現諸威儀故云不共等法也

或可下約教判

或即俗服者約圓釋也

日是陽精者陽表於明明即智也

膝表於行者行以進趣為義故云以行契理也

可解他經者謂方便教亦具四悉第一義理偏小之行契於偏理也今開偏行即是常行契於常理故云以行到理是第一義也如世斂手則表教也教是上聖被下之言如世下人恭敬於上故斂手也

合經合[A2]已者即權而實即實而權權實不二故云合耳以感祈佛者受捨成緣當祈果也

咸歸圓因者即佛因也故經云大乘因者諸法實相故云圓因法華疏云以汝之果為我因以高歸下也

哀者慈悲法門者指此一字即是無緣大悲之法寶亦是一體三寶具足故云無供之眾也

供若無受者如來去世無受供人又與無師之義同云供無由供也

欲憑舟航者以三德涅槃為舟航也故上文云無上法船於茲沈沒故須請也

一所失故請者將下所求釋於所失之意只緣無主親師名為失求於一體三寶即是主親師存故相從以陳請也

若無主忠無所護者如國之無主忠良不安法王若去眾生無福也

既不為主護又無主可護等者一一兩重釋者皆約機應釋之故有兩重也

無榮無祿者無榮則失位無祿則失財位即證果財即萬德也

無生無陰者生謂生長生於法身長慧命若其無親法身不生陰覆亦失也

無訓無成者訓謂初發心時師能訓導成即地住[A3]已上亦是分成之意乃至究竟成也

求將來食者只是大涅槃食也故下文云煩惱為薪智慧為大成涅槃食等(云云)

若從如來即兼諸義者一體三寶如來冠之三義具足故云兼也亦是主親師之三益名之為諸也

現見族姓者如此方慮之流等也

於義不便者以無優劣也

異隔差別者九界不同也

其味混雜者即諸界無常生滅受報不同名之為雜也

亡家亡國者無親故亡家無主故國滅家國既無一體三寶隱而不現也

喪失善法等者一體三寶以為善法亦是無榮祿之善法也

善惡隔絕者人天為善四趣為惡輪迴五道故言遠至等也

[A4]己本源者以涅槃為本源生死為他國今唯有生死故云他也

通失三性者正因緣了三佛性也失正因故義如無親失緣因故義如無主失了因故義如無師故云義說為無也

此舉異以請不異者舉四姓九界之異請三因一體之不異也

偏除煩惱唯少分者方便菩薩及前聲聞但除界內菩薩名偏以圓望之故云少分也

惟悕天雨者第一義天圓乘法雨故云唯悕悕即求也

隨順機緣通別兩請者上法說中欲請如來等即一而三論一體也名之為通譬中別請三因亦是即三而一名之為別論一體也皆為機緣不同有此通別耳

下如來[1]答者探引下文騰今三義使上下相關文勢義足故也

顯緣因性者既云除貧而與榮祿也

顯了因性者法雨是圓乘教法法能訓故令成般若也

顯於正因者親能生養長於法身即是許其秘藏之義能覆諸子也

是三如一者主親師三同體無異故云如一書云人生在三事之如一即其義也

云何此解者他意謂師子吼品始廣論三因佛性之義此屬施文何得此解也

今答意者佛性是常此經始終只明常住承躡有由故云初若不開開謂開常後何所躡者即是斥他意也

施其常命者常住慧命也施其常安主能安民也

施其常辨者師能辨說也

自他內外等者自身為內他身為外准請文亦是九界為外佛界為內依正不二故云等無差別也

略從人天乃至方便菩薩者即是七方便人也

役力農作者以力役財以惡役善也

譬三菩薩者通別圓也圓教住前七信[A5]已上正除塵沙故云三也

則佛性顯者則三因佛性顯也

正在於此者意在主親師三也

悉皆是貧者圓教住前未證法身義云是貧秘藏未開故也

雖少不同者人天菩薩俱譬界內名為少耳勝劣天殊也

意或在此者從淺至深人天上合況菩薩邪仍是不定故或言也

經云沙鹵(力古反)說文云鹵惡方鹹地故字從西省下象鹽形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鹽在西方也

初歷法合者歷七方便之法也仍略人天不合者是可生三乘機處非出世二乘菩薩法也

經云甘露法雨者法雨語通諸教甘露唯圓常住之教如天甘露不死之藥也

體有於戒者涅槃三德之體有無作尸羅五支戒等(云云)定即楞嚴慧即三智之慧今從人說雖有一體猶是偏小之戒定慧故云少善也

經云拯及無量者即九界四姓之眾生也

眾多而供足者多即一故供少而周多者一即多故不可以一[2]不可以多思故云難思之供供難思眾也

事三如一者我及眾生同羅睺羅皆是一子也

舉世尊許為主等者主與其祿師與其成親與其生故云三求遂剋也

事火即師義者火能於萬物猶如師訓也

奉釋即主義者猶如帝釋為三十三天之主諸天所奉也故注云云耳

如學等者前兩教二乘也

須彌寶山者以四寶所成喻四菩薩也

檀林師子等喻喻戒定慧者引上文意合成師弟三學具足檀林喻戒師子喻慧山喻定也

世所崇仰者今文意即是為前三教四種菩薩之所崇仰故號世尊也

遍對一切者種智依正對一切解九界差別各各不同故也

一切種智為佛者能覺智故名之為佛也

印其法譬兩請者一善哉印於法請一善哉印其譬請皆具主親師義故云善哉善哉

許三下注云云者文中闕親常命即是親義故云我今施汝等

楞嚴七百等者東方佛壽同釋迦也

猶是無常者光宅所釋意云品名無量壽猶是有量之佛當來補處故亦同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有觀音補處同無常也

如此說下今破也

偏摘諸經者方等楞嚴般若非一名之為諸又引法華顯露之說同歸無常也

二途俱失者如汝所釋失却前兩教中兼帶大乘之常又失法華開顯之常涅槃非常非無常義以涅槃對前教故云二途也

般若佛母者實相般若能生一切故涅槃佛師者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佛性之法為師也

楞嚴三佛者同法身故

云何一乘還破一乘者將佛性一乘破法華一乘也

故知或於方便者體內體外俱不知即權實俱迷也

迷於部教者部即攝教教不攝部如方等部具其四教般若具三大師判為兼但對帶良由於此方等般若中常與涅槃何異

以當現常者現有佛性之常及當有為常也

無所間然者謂常與無常皆悉具於三德四德秘藏遍一切處何得間之也

如避空求空者只前無常即是於常不須避也

亦是顯發方便密教者昔無常被覆常等未開名之為密今開無常即是於常名之為發發是開義故云顯發也

斯教之喉衿者人之要者不過其喉衣之衿等常義亦爾

眾經之心首者如身以心首為主遍攝諸法常義亦爾遍諸心首也

窟宅者三德秘藏為大涅槃宅也

[1]嶷然常者即他人破諸經常獨立涅槃為嶷然也

本為大事者如來出世以因果化儀名之為事故分字釋也

常機常感者即不思議感應為因緣也

常立諸法者立謂建立一乘之體因果所取故名為事也

師弟俱常者常是佛師佛是弟子師弟不二故曰俱常也

不動果報者常住果也

淨是正法者以般若為正法能生智故

先所修習四法相貌者斥三修文即無常無我等為四法也

治其本病者是真常作其邪解名之為病依本而說故云本病也

無二二用者即體而用故云二也

四悉無[2]間者遍收諸法自在說也

常間隔下結四悉意皆不思議也結文仍不次第初即世界第二妙理即第一義為人第三對治第四亦是顯不次而論次名常四悉也

埋沒圓能等者埋圓四悉毀害諸常論常即釋論皆有雙非之義故云害也

難可毀壞者不為六道偏小之所壞也

說有三世者事有三世理無三世故引淨名非謂菩提等菩提名果涅槃名果果故非三世也

寧會得旨者即是下文四出偈三世有法無有是處等四處出之名四出也古人亦名為涅槃四柱如屋無柱其舍即傾涅槃之意亦復如是也

次我今為汝下歷七方便一一開文如文

自此之前者迦葉童子自敘未聞涅槃之前皆偏曲故名之為邪非謂同於外道邪也

開諸有餘者七方便皆開入無餘也

作親開正者令生法身故作主開緣者緣顯正故作師開了者三因具足故故能榮能生能成同入秘藏也

開境界性者六道陰入界等即因性故云境界也[3]乞開五種佛性故云果性等也

何人等者人即七方便人法七方便法教行等之悉[4]何位者證得之位何用者諸方便人化物之用也

更有善惡者人天為善四趣是惡也

竪深橫廣等者七方便人皆倒涅槃之底名為深橫收九界之善惡故云為廣廣故無邊深故無底也

能建大義者以佛性之義為大也

具攝因果等者因即三因果是三德四德果用無盡故方萬德也

五法並常者以常冠之無非常也

非色為色者法身無色應身為色也

用無窮者善惡之用九界不同故無窮也

佛具此五故以施人者只由眾生身中同具此五故此五示之名施非謂別施故法華中等賜大車是子本有名之為等子無盡故施亦無盡也

中間可知者鹿苑之後涅槃之前二蘇為中皆有常無常義未云二果無差故云可知也

是常法印者實相之印猶如虗空通印諸法無非常也

即是行常者初後二施皆檀波羅六度具足名之為行也

必有其人者能施所施皆是人常也

有種種義者如下答文善男子如來[A6]已於無量等[1]度答三身四身之義故云種種也

初後皆受皆食皆不食者初皆食約無常[2]不不食法身即五分法身也後皆食約開開常皆不食約常身同入秘藏故也開前不食即後不食故云等也又約兩重初後若大緣所見華嚴為初者華臺受職頂受光明即是頂受於食後者即是今經開於常宗受純陀施名之為食入般涅槃即是不食也故重初塵蒙之時受於乳粥名之為食後詣純陀舍食檀[3]身羮入般涅槃名為不食小緣所見也故有大小兩緣皆有食不食等也

若依楞嚴下約教判中間二蘇皆空故等摩訶衍門色即空故始自色心終乎種智無非是空故云等也

若依釋論下證般若教諸法實相者取不共般若故云等也若共般若同前衍門空故等也不共般若實相與法華無別故不云法華法華又與涅槃同味與涅槃常等也

歷一切法等者法約九界之法教即七方便人皆是雙非之理故云等也

三指分明者中道見性也今是非常非無常名為中道止觀文中喻於三觀中觀中道能所不二也

大覺者大是妙之別名大即妙也

如此諸常者六即不同皆名為常故云諸也六者簡濫即者簡離故依圓常以判之

阿耨菩提翻名可知者此翻為無上道亦云果智也

[4]理具足者法謂教法理即三德涅槃之理開前偏教偏理皆入圓常故云其足一開一切開等若不云一切未名具足也

依而行施者依三德涅槃之施無作之檀故云具足也

經云得菩提等者菩提是果涅槃是果果秘藏名同云具足也

初總非不然者前劣後勝故也

冶城者寺名秀法師在上無解開善藏法師亦同在彼名目不同者未見文也

一有智斷等者煩惱未盡即無斷未得種智即無智後施者難智斷具足也

有聖號等者眾生無聖號佛是聖人同天中天故有聖號

具度眼等者度即六度眼是五眼也

經云乃至慧眼者不云天眼意云天眼同於肉眼但有障無障別耳

得五果不得五果者持小望大大乘不食只是世間之果故云不消等

經云消化者(呼瓜呼二反)說文云化變也謂變化無常也

初既備舉者初明自他後四皆合自他文足且云是自意不煩文也

芰角難解者將小緣初難大緣後將後竝初文義交角故云難解芰字(奇寄反)草名也

眷屬菩薩者以釋迦為眷屬應是未成以前說

遣大弟子即無邊身菩薩是也

則涇渭皎然者涇渭清濁大小所見清濁自分也

勝天王等者四相不同證於初也

像法決疑經者證後涅槃亦有四相大師判結涅槃經故以引之也

今更對教主等者四教教主不同也

未有通明者六通三明也

能五益他者受乳粥施即是益他也

初成為難者三十四心斷結之時也

入聖人位者到七地之時捨外凡法證羅漢地故云聖也仍未有天中天名到佛地故

非是正使無常之身者異藏菩薩故云非也

[A7]已具亡三三檀者三輪空故能施所施物體皆亡小般若云無住相布施也

未得佛眼者得菩薩地未到佛地故也

佛答我成佛無量阿僧祇者如法華中開權顯實開迹顯本壽量之文也

示初成初受後成後受等者即是大小二緣所見初後兩重之迹以為初後也

豈可以見劣之初者三藏佛初難勝見之後者大緣所見涅槃之後也其義明矣開昔五果成今五果如法華中指客作子即長者兒更無異途故云等無差別也

身有離合者前難雖離為四合是無常也佛答雖離五身金剛從喻喻於常法二身故云四身五身等也經將無字冠煩惱身無即是破破於四身故云無後邊身後邊即是無常故但破三身無常即常亦是雙用故經不言也

常是此教之首者[1]同純陀施開其常宗正當其首也

殆絕者殆猶危也幾也故書云人生幾亡也

光明者即是智慧者引下文德王品此是大緣初受頂光明之食等(云云)

今非始斷者[A8]已於無量阿僧祇等是也

大小雙非等者皆顯中道也食非不食身非不食非是常身皆二邊故乃即金剛亦復如是玄而復玄者大小雙非即是一玄約其久遠非迹不食又是一玄故云復也

無差明矣者結其答意純陀何故強持無常而難於常諸難例此也

通佛亦爾者若論菩薩斷不斷異證果之時皆未見性故也

入金剛定者等覺菩薩斷一品無明即入妙覺故云明見佛性也

智斷無殊得名時異者大乘智斷初證菩提智亦得於斷後入涅槃智斷亦具得名不同耳

有輪王相是人中天者雖是人王遊四天下亦云飛行皇帝故云人中天也

即初果位乃至不得作淨天之天者即是淨居天之三果人也

乃至者越於二果故也

猶是眾生者未斷煩惱同於凡夫也

得菩薩道者初地初住因破界內煩惱魔得法性身破陰死魔者分破二死也

得不動三昧者等覺菩薩入金剛定正破天魔也

無常等四倒之魔者具足應云常無常等八倒魔也

不見理檀者檀不具足能到彼岸也

[A9]已通達者十二部法遍攝六度五眼一切法也

財法事理者檀是於事即事而理故云法也

過於人天二乘等者即是七方便人也分得佛眼地住[A10]已上所見

今佛答法檀一事者通達十二部經大乘之法施於眾生即是檀也

餘度五眼者五度四眼度約於行眼約於諦故云度眼也

經云實亦不食者法本無食為眾生故受純陀耳

請住未申者五十二眾既未蒙允許故不敢請也

眾未能達者但覩其應迹未達法身之本故云深奧也

夫如來者下他解意謂十方如來故云夫也本無去住法身心體也[2]者是住眾生見去諸佛見住也

去相宛然而恒在者佛現涅槃雙林示滅名之為相而恒在者其實不滅也故法華云眾見劫盡等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即是非滅現滅也

住相不去而常去者如來現生王宮出家等名之為相而常去者如法華云眾生不能生難遭之想恒[3]惜恣之心等即非生現生也

若爾下今難意斥大小去住自是如來於眾者即五十二眾及純陀等有何益耶

注云云者難意如此也破無量惡如下用文破邪入正等皆斷煩惱故經云應如來滅度而得度者即其義也且舉純陀一人即具四悉益也

悉為緣耳等者故知純陀能為五十二眾作四悉得益者住之緣也

亦去住者應身見去法身常住宜見去住皆得益也非去非住准理說之

嘉名先立者善也善瑞先彰故云妙義

[1]竪無底際者如前十義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等至極之際也

絕倫葢世者五十二眾不可為儔也

得大名利者名即十妙利即五果自利利他名為大也

十讓居後者居大眾之後也五果當先讓雖居後供即先當也

用滿檀度者利他之用令眾檀滿名之為德也

滿足貫上四俱足故者名利德等皆滿足也

更舉六難者如經人身持戒值佛生行聞法獻供後轉難前故云復難於是也

華表輪王者華理三千年一現現即大海輪王路現輪王當出故云表也

作法王者德願既滿同輪王兆故云必作法王也

於他為難者且據不值佛者為難故云純陀易也

眾莫能先者合上孤明獨秀之意也

名與法合者既稱為妙妙即實相與法寶合也

心與佛合者不思議心三智具足故與佛合也名與僧合智契於境和合名僧一體三寶與佛無異也

歎其得主心如佛心者猶如忠臣能應主心也純陀居眾之首心同佛心也

而等梵王者梵王是請佛之主與純陀請佛開常意同故云等也

如有端首者眾歎之首獨一人故也故云文殊為首等

復是一讓者前有十故更著復言即成十一也

善利所離者既得於戒任運離四惡趣也

佛不染世法者不為世間八法之所行也以不染人說此法故故云聞法難也

不願諸有者不求人天二十五有等也

總明三寶益者如來即佛寶僧中即僧寶演說即法寶故云益也

是善權益者雲喻應力慧雲既騰煩惱頓盡故云清凉也

此明親益者實智之母權智為父也

撥亂反正者一切邪[2]從皆歸於主無明黑闇亂於行人聖日高懸大夜斯朗故云主益也

夫六難展轉相依者得人身者由持戒故既得人身則能見佛出世由佛出世得值佛生信聞法由聞法故供佛涅槃也

無佛亦有者人身持戒聞法等三佛不出世此三亦有或於獨覺聞法故也自失[A11]己利不得五果又障他人令他不得五果故也

汝自鉾盾者語相違也供即是去今復請住前後不同故云鉾盾鉾盾廣如止觀記中釋也

至存彌亡至亡彌存等者住即是存去即是亡應身見去法身見住經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故以彌存也皆云至者本無去住為眾生故而云去住如來之身不當去住故云非存非亡約三諦三諦三身等釋也上約三身論其存亡約三三諦住不住也

言之者訥者不可口議淨名杜口也

取之者失者不可意思也若取於住則失於去若取於去[3]則於住去住皆亡故云絕其情慮也

知有六種下注云云者應令緣之六即而知純陀住十住地即分真知未是究竟知也境界遮者意在於此也

下自息望純陀既騰眾請純陀尚被於抑眾則息也

稱機隱顯者去即是隱住即是顯或時用住無常用常或時用去常用無常即用為體無常即常即體而用常即無常體用俱寂即非常非無常體用雙照雙用[4]無無常二鳥雙遊俱息意在於茲也此經始終不出三諦章安所用深得其旨也

遍一切法悉開為常者始自阿鼻終乎等覺無非常住故云一切也豈定自[5]他即是勝他即是劣謂常無常等若定執他則失於自若定執自則失於他今自即他故云能作如此勝用也

若用於常故無勞請者常即是住故若用無常復不須請者無常是去請復何益也

故舉二用者諸佛境界即是常用諸行性相是無常用故云二也

遮言不應者常無常用皆不應請也

一行苦觀者經云眾生苦一句正標苦觀流轉一句苦家之相三界下正釋苦觀也

經云有道本性相者有即三有二十五有等道是六道本[1]家之性性以據內本家之相相以據外攬而可別能了此本故云空無也

次二行無我觀者經云煩惱所纏褁者凡言我者以自在為義今既被纏褁即不自在故言無我也

最後無餘者涅槃正是無常之體也

度此彼之彼岸者度生死小乘涅槃之此彼到於中道涅槃之彼岸於諸彼此者即是雙非雙用諸教涅槃皆自在也

三諦一諦一諦三諦等者約體用相即即用而體三諦一諦即體而用一諦三諦體用俱寂即非三非一體用俱照而三而一也

若一空一切空云何請住者空無住相去亦無去故云一切也乃至者文略應云一假一切假假既非實云何請住等一中一切中者中道之理不當去住今云何請故以遮也

云何下略斥他釋耳

以顯此意者顯佛境界意也

明一空一切空者常即無常故一假一切假者無常即常故一中一切中者雙用常無常故云境界意也

在後更釋者廣如下文文殊議論中諸行性相悉皆無常等

誠如聖言者領遮六難之意也

慳結漏斷者此名猶通即是分斷無明細惑斷德成也

均大菩薩者文殊師利法王子等

拔淵泉之下者譬如幼年處雲霄之上者等大菩薩也

謝無常用者正是領上涅槃深奧之義是無常用故以謝之

大眾苦至如來未然者純陀以騰請竟又自慇懃皆遮未許然謂然諾也

終無變吐者意云眾生請住不生厭惡之心也

不可偏取者佛及眾生俱如飢渴二種之意去住皆益終無厭怠是故喻之也

時眾未解者未解雙遊雙非之意也

四悉意思之者為無為不同即世界時眾未解正為生善故也方便為傍權示問答文殊覆於無為廣說有為即是權巧破於純陀對治意也二用為傍者正顯如來境界第一義也

以不住破住者無常破常也

迴惑自迷者執於二邊遂語生解未知雙用也

拒抗紛紜者文殊拒純陀抗諍論難解故云且共置之也

懸指如來者至哀歎品廣斥三修說也

舉是顯非者舉中道之是顯有為無為非也

能問能答者具二莊嚴也

勝非勝者常即無常負非負者無常即常顯於雙非故云等也

約斯事理者文殊約事純陀約理亦得為傍也

文殊明空三昧者文殊古佛[2]文明大乘與淨名對談皆論不思議空也純陀是俗即是於有相待之言未成絕義故云還應是有也

有去無無還得是無者執有對今大乘之無無小乘之有故云無無也文中合更應言無者有有還得成有也

適物所宜者宜見於負文殊現負宜見於勝文殊現勝非謂文殊隨負也

互槌砧者文殊為砧純陀為槌為成機器也

勝負雙捨者催令獻供正是其時顯於中道常住之體也

各執二用顯體為俱是者無常用常為體常用無常為體故云是也

傷體俱非者執無常傷於常體執常傷於無常用體故云非也

各辨體用者無常用無常為體常用常為體當體為是不用為非故故云一是一非也

即俱非是非非者非上一是非上一非故云非非顯其俱是是也文中亦應更云即體而用略耳可解二復宗者復獻供之宗也

同劣號者如來法身是勝同於諸行無常之劣也

群有勞累者二十五有累我行人也

三見一聞者遠者聞之近者見之故舉非想也

闇惑上法者同於愚人不識上下也

混和下法者將上和下名之為混也

失勝名者號天中天也及尊勝法者即常法也

若使諸行等者將下類上辱其尊號等也

眾生得佛恩者如法華中四大聲聞領解有其十恩難報自從拔苦與樂乃至遍覆法界之恩今且云四事供養耳

非那羅延力者佛非報得力也

今以女譬慈者以無緣慈能生實解也

寓上誡下者意云矚於文殊[A12][1]識時眾也

博地無益者下愚不可以強賢也

極聖不勞勸者上智不可使其愚也故云不上不下即中流之徒也

發心[A13]已去未足[A14]已還者一釋住地[A15]已上等覺[A16]已前皆須呵勸二云取初發心名字位[A17]已上至於住地[A18]已前名為未足也

無有居家至五果者即是無有大乘之家家是身之所依三德之體為家也

女雖貧病有生子義者雖為煩惱所覆之於智斷有生佛性之義也

乞丐者(古賴反)蒼篇乞行請求也通俗文求願曰丐體從人從亡謂人亡則行求丐也

癡散所逼者無智曰癡無定曰散也

則素絲易染者名字為素絲觀行為易染

方隅者四角曰隅名字觀行略知中道名方也又云圓為方前三教為隅也

觀五陰為逆旅者達此舍空猶如客宿五陰從無明生如[2]募合念念者老死如朝散也

樊灼愍之者灼者明也有智之人入觀法傍行六度故愍之也

可譬懷胎者然心三智事理圓修名入聖胎也

生清淨解者能觀三道即是三德六根互用名清淨解也

慈說[A19]已彰者能以一妙音遍滿三千界諸佛皆向名之為彰也

悉有障難者相似[A20]已前三障四魔紛然競起也

慈悉倚伏者到相似位[A21]已斷見思名之為伏無明未破名倚或慈為強無明為弱等也

內業障者即是見思外業障者即是塵沙內外俱障故也

恒河即煩惱障者即譬微細無明分真[A22]已破一品故云而度也

不捨正說者能觀三障即是三德也故云說陰界入等苦道即法身非常非無常也結業即解脫非縛非脫也煩惱即般若非明非闇也

得生梵天者第一義天初住分得妙覺究竟故云兩慈也

不應偏運者只是觀不得觀於如來等也

經云未有慧眼者大乘究竟慧眼如經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

乖理不得偏說者正是有為無為顯大教中道之理也

此中三文廣有所破者通前四慈皆不得偏顯成正理名為廣也

先開偏說者經云應說如來定是無為無為即是偏也

次釋見機經云何以故能為眾生生善法只是大涅槃心有無緣慈也故提譬帖合

六卷名丈夫譬者意謂丈夫能遠行也

理寂而照者理性三德法身體安名之為寂般若內明故云而照解脫順緣名之曰行也

始末兩間通稱中耳者始從理即乃至究竟中間四即故云兩間望前望後故得兩也

生死拘逼者未出三界名之為拘六道輪環名之為逼也

謙卑請益者位在名字為卑順理求解名請也

五欲非[A23]己為他者從理起迷故云非[A24]非是本有故云為他也

權託陰入如舍者能觀三道知皆非實為權託仍與陰居故云如舍也

無明所魘如臥者麤無明臥只是伏沈醒不醒等者無明未破臥而復寐故云不醒也

故言卒起者無常之法去無所之表無逕路故云卒起也

此略舉一者只是文略既有於報報必有業業由煩惱故舉一而具三也

昔時未得者觀行[A25]已前名之為昔得似解六根互用故云驚也相似轉深為悟也

如入海見平者借大論文如人入海見於平相無有山林漸漸轉深必定知去相似位人知必破無明名為死也

但在白法者六根清淨名為白法凡夫五品名為黑法到分真時非白非黑即三諦義也

是為可恥者無慚愧人譬小乘觀如法華中形體羸瘦等也

生忉利天者分真初住位成證天然之理破一品無明無功用道任運至於妙覺究竟之位故云此譬兩成也

經云展轉常生安樂之處者安樂只是涅槃三德秘藏始從初住終乎妙覺故云展轉也

經云以是緣故者指於六位之緣也

經云有慚愧者者慚於第一義天愧於聖人即初住位

經云持戒比丘者即是持於大乘究竟戒也文殊既久持大乘不應說於無常也

經云於[A26]己舍宅者墮阿鼻獄中無有出期也

若爾下他難難云三十二[1]合臣不許合主故引八十好以難主也今用合分真之位三十二相亦是合主八十反即合究竟主也

長壽因緣者長壽是果因緣是因假因緣成長壽果也

文殊止一言呵勸者如上文云汝今不應發如是言即是呵辭乃至應如是學即是勸也

聖人但說[A27]己法不說他法等者純陀既是十地之位說於六慈故云[A28]己法前方便教名之為他未證位人雖說聖法亦名他法也

妨於大後用破小初者意云純陀若不執小初難於大後如來即不得用大破小又未來世執於小者亦不被破此有兩意故云妨也

乃是新眾者即是涅槃之會新來之人不歷五味得聞常住而執小者故引法華毫善不亡涅槃自指八千之徒等

除佛滅者開除不成上慢此為滅後執小作儀以大後破之云佛滅後也

非聊爾人者即證純陀本居高位也如法華疏中釋那律云乃是淨飯王之姪兒斛飯王之次子世尊之堂弟阿難之從兄羅云之叔非聊爾也故周公[2]難曰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天下非賤人也

終日說有者有即非有是常家之用故故云非盡也

終日說無者無即非無常無竭故雙非理極故言所不及也

是初去時者意云諸時之中皆施去時為勝也

物新時者施須及時也

文殊同他見者小乘之見也

時眾謂純陀行淺者純陀既是城內[3]巧之子與俗輩同流如來印讚眾疑皆息也

經云亦復悅可一切眾生者眾既具理三因與我理同圓說故云一切眾生也

兩番關竝者即是逆順兩竝初竝云如來悅眾生亦應悅於我若不悅於我則不悅眾生我是一切眾生數故云圓悅則破

即作伏竝者意云如來既不悅我汝亦不被悅若獨悅汝成佛愛憎故也

一無[4]漏染者若競有為無為為悅可者却成[5]深愛煩惱故云汝不應言如來悅可

二釋無漏意者明佛無悅可有為無為俱是顛倒故也

[6]二舉譬顯者意明有為無為當無愛念如彼乳牛愛念其子也

明有普淨悅可者如經等視一切名之為普諸佛智慧即是其淨不應偏言有為無為即一無為之言體具三德及汝等一切眾生皆悉悅可也

喻有無明者無明愛水故也

菩薩行故是不了了者若論次第菩薩如下文十地菩薩猶未明了也

佛不行故者住畢竟空如金翅鳥無明盡也

開善云前是下[1]能知上即驢乘也後是上能知下者鳥昇空也

冶城兩譬者意云初不知上智驢乘智下不及於馬良馬比於君子故云上智後譬魚鼈之屬不知昇空故云上境也

靈味云者寺名初不知法身後不知應身等者如經譬如國王者即喻法王也下身合云微密深奧等即法身也後譬云下觀大海即是應身應於一切眾生生死之海故云見諸色像也

注云云者令釋出之今既無破斥上來所釋各有理故也

拂我執一途之義者拂即除也執於有為皆為一途之見非是究竟也

試非實者我亦試汝非我實說故云一途之見等

汝推未詳者如經不能籌量如來智慧等也

覈微研極等者只是論義析徵研覈稱理名不思議耳

說觀皆寂者前兩重呵說呵觀皆絕也

前來諸瑞者即上文召請文中九瑞也

故知此光正為催供者光表中道供表是開常中道義同也

靳固彈呵者呵其貪等非其時速等三也

會教合機者說無為之法會今一乘之教合時眾之機符契聖心名之為合也扶上化下意與純陀不異光表中道與純陀會教同令純陀辦供亦是化下機合故會二人皆由佛力也

即知是事者以三德涅槃因果為事也

見色知心者小乘之見不遠文中不破文殊覩光其意即遠表當開常故解佛意也

經云非無因緣者有二種之因緣一催供之因緣二佛入涅槃之因緣也

催供故悲者開佛入涅槃也

未諾故嘿者未敢彰今也

次悲哭者既聞發聲三催事窮理極憂苦在懷其心不暢舉聲悲哭也

先止亂者非但純陀五十二眾令觀五門意在於茲也

三譬不淨者如經臨死之囚熟果段肉等皆是臰穢之物囚居於不淨之處故譬不淨也文闕苦觀下結文中當觀諸行行即是苦五門具足也

譬無我觀者如經如碓上下者凡云我者以自在為義既云上下即無我也

經云猶雜毒食者無常等五一一不同名之為雜皆是煩惱害於行人名之為毒也

我以入滅為哀愍者即是無緣之慈令汝及一切眾生俱得三德秘藏之法我若不涅槃令汝等不得故入滅也

經云及一切者即五十二眾也

諸佛法皆爾者如來為眾故出為眾故入緣宜不同苦須愁惱也

偈與下二偈意同者如下文雪山童子偈諸行無常等同也

不能不悲等者意云我雖知如來不入涅槃為眾生故悲為眾生故請也

不能不度等者如來令我得於五果故慶又令眾生得故悅也

譬權實不得相離者常無常用也

適會權宜者能用常無常皆為眾生不同今皆住涅槃也

不動果者三德涅槃果也

共行者雙流之行涅槃即無常非涅槃即常也

涅槃經疏私記卷第二


校注

[0014002] 得疏作所 [0014003] 數疏作類 [0014004] 先疑受 [0014005] 他疏作舊 [0015001] 未疑等 [0015002] 互字疑剩 [0015003] 絕疑施 [0015004] 其疏作至 [0016001] 皆疑階 [0017001] 答疏作受 [0017002] 忍疑思 [0018001] 嶷疏作凝 [0018002] 問疏作礙 [0018003] 乞疑是 [0018004] 倒疑例次同 [0019001] 度字疑剩 [0019002] 不疑皆 [0019003] 身疑耳 [0019004] 理疏作利 [0020001] 同疑因 [0020002] 者疑去 [0020003] 惜疑憍 [0021001] 竪等四字疏作竪深無底 [0021002] 從應作徒 [0021003] 則下疑脫失字 [0021004] 無疑常 [0021005] 他字疑剩 [0022001] 家疑寂次同 [0022002] 文疑又 [0023001] 識應作誡 [0023002] 募應作暮 [0024001] 合字疑剩 [0024002] 難疑歎 [0024003] 巧上疑脫工 [0024004] 漏應作偏次同 [0024005] 深疑染 [0024006] 二疏作三 [0025001] 能疏作不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己【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己【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己【CB】巳【卍續】
[A24] 己【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己【CB】巳【卍續】
[A27] 己【CB】巳【卍續】
[A28] 己【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