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涅槃經疏私記

涅槃經疏私記卷第十二

[2]○釋師子吼品之三

第三明縛解者由前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所以第二廣破邪執師子吼為眾生故執因中有無因果[A1]已問答竟眾生何故不見由有縛故所以不見若能解縛則令得見故有此文文來也

經云以是二因應無縛解者意難如來既立二因能因無縛正因無解若正即是佛性者正因無縛緣因無解眾生何故不見也

經云五陰念念生滅者謂即此生陰即是正性即無有生若無有生即無緣修而令得解故無縛解也

經云此陰自滅不至彼陰者謂陰是煩惱既生[A2]已即滅不更受後陰生陰何能縛也

經云如因子生芽者子喻五陰芽喻中陰雖能生芽其子不至芽如陰滅[A3]已約識有生識何能縛此約理體以之為難也

雖殘光東照終不歸東者光喻餘氣臨盡之時名之為殘隨處而滅更不歸東如經理無西逝逝猶往也終不從西往東也

經云如燒生暗滅者生喻中陰滅喻死陰

燈滅暗生者中陰身滅後陰生也

經云如蠟印印泥者謂泥裏蠟印名為印泥也

文非泥出者謂假印而成也

又非無因者由印與泥和合能生故云不餘處來也

責定行[1]決者謂大理是斷獄之官判其是非故云行決也

中陰受身或云七日或四十九日者謂此亦長短不定或值父母緣闕未受會時亦經多時或即得生處故也

經云得善覺觀者謂善惡受身隨其業緣父母交會之時起於嗔愛之想也

此是我見者謂是[A4]己有於我起也

第二明解又四者謂只是涅槃四法一者親近善友如經釋出也

空中無刺者謂刺喻煩惱五陰今五陰既滅猶如於空云何可縛也

經云陰無繫者者謂宰主陰既生滅云何能縛也

繫縛等三者謂如屋如拳合掌等三合即是生散即是滅合是縛散即是解也

還是名色縛於名色者以眾生與名同故也

子爛故無縛者約斷名之為爛爛只是壞耳

報在故有縛者且約父母生身未入無餘名之為縛也

經不悔心滿者為大涅槃心修名為不悔此之八喻皆有法合令其修習即是縛也

非者都非其類者有四大山後四方來者世間都無此事故云非類令王觀密故也

上看下為養者養字平聲呼如母養子等

下看上為樣者如子侍樣父母等也

盡其始末者從初發心終至涅槃亦是遍喻大小也

善法五陰相續者亦是無漏五陰以未全斷故云善法五陰也

善陰惡陰由業所得者現在惡陰由過去業力生於惡國非謂現在之力此是後之餘報也

香山譬初身者謂初果身也

此關習報兩因之義者習因由現在修因善法名為習因至初果時即是習果報因由過去造業現在受果酬過去因也

見諦無漏而不現前者入觀則有出觀則無也

今取此人尚不可得者即取下上之人為度眾生故能持戒等也

水中丈夫者謂世界初制猶未有地故云水中也

三有二十五有者只是開合之異耳

一念三相者既具三相生不定生亦有終滅也

經云佛性之性不生涅槃者但了煩惱名為涅槃非謂涅槃從生因得也

涅槃有因而非果者有了因故非生因之果也

又復是果而非所得者是了因為了之果非生因之所得也

又佛性為涅槃因者謂了因也

復不能生涅槃之果者謂非是生因所得果乃是了因之所顯也

經云眾生佛性不一不二者謂修道不同名為不一同虗空性即是不二也

一切眾生同梨耶識者地人計一為遍今難若[A5]已是遍不須修道[A6]已得果等是於遍前之七識何故不遍要待梨耶妄性是一真性則異故云亦一亦二何故云一也

應多人得者謂共過也

正當此難者謂今難意也

我解彼解等者約人明異戒體是同故不異也

眾生等有者謂等有正因之性故不異也

五種不同豈可一者隨人證得差別不同故不一世人只知於同而不知其異由如於火家家有之用之名異也

發境之智既無亦無觀境等者謂無因性因因性也

云何非因非果者謂亦無正因之性也

必當得故者約正因性也

從觀故者謂從觀智明有因性因因性果性果果性五種佛性也

經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之則成醍醐等者雪山喻正因佛性草喻八正道牛者喻修行眾生食喻觀智謂有因性因因性等成醍醐者成於果性果果性也

眾生下合之可知也

經云亦不得名薩婆若智者謂道是一又是因義不得名果也

經云十二因緣一切平等者平等即是佛性十二因緣即是三道三道是三因一切眾生皆共有之故云平等也

經文云諸界有道等者界即三界十八界等有謂二十五有道即三道以為所觀能證果智故也

橋等亦然者橋喻佛性不妨多人也

置毒乳中隨其五味者謂無始時來清淨之乳有了因之毒名之為置在此佛性乳中雖流轉五道人天不同能解二死之人故也

一明處緣者謂俱尸那城娑羅雙樹間也

二明時緣者即二月十五日

三明人緣者謂是六人能莊嚴雙樹即六大弟子及如來等此之時處皆為機緣所以最後就俱尸那城而般涅槃也

非善知識皆不能得者若無純陀迦葉文殊師子吼等諸大知識亦不得識也

侍伴等者謂五十二眾諸菩薩等以為良伴也

佛所居處不應言小者凡謂隘陋如來所見三德之城妙莊嚴處初是生善之緣後舉三辟如賤人舍下是滅惡之緣故也

君子所居何陋之有者謂所居則他也

一報發心者謂報發十善之心也

經云四法者名為三昧者即無緣慈入首楞嚴定經八萬歲度眾生也

三報弘誓者[A7]已酬昔願今得成佛也

經云成就忍心者即是信忍似道之法耳

諉引眾生者謂諸外道皆是大權身同墮惡引於實人待機成熟未復拘尸皆能發心也

及通慧二人者舍利弗智慧第一目連神通第一故云通慧也

六大居士者須達即是六大國長者之一數

聞則衣毛遍竪者謂機動之相也

經云至王舍城者然須知來意今約駈逐外道者皆是引昔初成道時一為機緣未熟未向俱尸二為眾生著於邪見故以往化六師皆是大權身同未受也

[A8]孟浪飄瞥者瞥字(芳滅反)謂不審貞之貌也

[1]○釋師子吼品之四

亦是却奪他家父母者既不許妻娶即是却他兒女之父母也

其外道師猶未信伏者謂受他之徒見佛歸心[A9]已獲道果六師大推遍至六城為眾生故如來知時機未成就周遍隨逐於雙樹間入於涅槃也

救無量人令出耶濟者如來若不駈遂即令無量人墮於邪法故以度之也

種種說法者謂說於放逸之行名為種種也

亦云傳參國事者謂諸離車傳知大國餘為邊地主也

瓶沙王夫人者謂是頻婆娑羅王之異名耳

經云雖於空所多有所說者自法華之前說般若時為諸菩薩大集空諦於欲色二界中間說摩訶衒名為空處雖是未盡之辭故云不得名為師子吼也

其上舉向為譬今還難之者向是臨之異名亦云六扄是外道所問由如彌猴遍遊六扄見於外色我亦如是在於眼中能見外色若准破意凡所見處須遍六根只是一識能有六用汝所計者如猴所見一扄之色不見條扄遍歷六處如向中見不能遍也今不如是識能遍緣六根內外俱見也

不及少者者根見劣故故知無我也

我在眼中何不見內者何不見根內事故知不齊也

經云誰能見邪者誰者謂無宰主既無我者故云誰見也

但橫見言有者謂實無有我但是橫計耳

其即更問者今文無難意故如來取意答等也

云何利鈍遇智不等者異則不遍故知無我也

業既狹小我則不遍者謂六道善惡不同各從一業故云狹小也

無常之我亦應在於常我之中者若互在其中我則不遍也

外更請問者心欲調伏故以重請問也

經云所說之法則非空也者謂是真我故不空也

趣取一事者此意隨四雙之中但舉一雙表於四德

河西云二株枯乾表應化身滅者謂表非滅現滅故也

菩提樹亦一觚生一觚枯者謂亦表如來成道非生現生也觚字(𭉨音)樹之初生曰觚亦云觚者枝也謂一枝枯等也

應有所以者謂表四德破立之意也

又是出家之處者謂北天竺人多敬信佛法故佛在彼以表於淨若約五行北方屬水水即淨也

邵伯坐甘棠樹得仙者謂是世法猶有是德況出世邪故書云存以甘棠去而益詠也

經云百獸孚乳者去聲呼之鳥生曰孚獸生曰孚喻如眾生得大涅槃飲此法味獲得常樂也

破著悟道者謂破於邪當及無常等今悟常非常非無常等理亦是生善破惡入理之意也

金光明云若二二說足滿六時者即是二月為一時六時謂十二月也今取前二月之時也

二法身者即是真應者真即常住法身應即五分法身故云二身也

河西云常身無常身者與真應意同也

亦是如來身密自在者謂三輪不思議化於身輪中而得自在宜也

八日與十五日隨機不同也

經云無有虧盈者謂眾生機息不入涅槃名之為盈化緣未畢而入涅槃名之為虧今化緣[A10]已周同入圓常常住妙本即非虧盈也

言莊嚴者此但能見佛性具於四德即是莊嚴故也堪可依憑者此之弟子皆是四依出世能與世間而作依也

經云從佛所聞者即是阿難多聞士知常與無常自然能解了是名具足多聞也

經云天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者初名半頭天眼來至會即真天眼能見佛性也

又云善修少願知足者今依三諦具足杵藪五住一切煩惱故云善修也

又云聖行空行等者謂令依第一義空而修三昧也

又云一念之中能作種種神通者依首楞嚴種種示現依正不同故也

又云善修大智等者謂一心三智稱實相境無非法界故云心無差別也

或是略說者於此六人取其德行具之故云六耳自法華未開權解實千二百人皆能莊嚴雙樹故也

對上六師故舉六耳者亦是為對外道今知邪常解非常非無常等(云云)

又此比丘即是菩薩者今從昔說故云比丘法華開猶皆名菩薩也

雖非正難亦得稱問者謂前現明因人因果人意如經常住於此等若入涅槃眾生無益即是難也

經云性無住住者謂如來之體性同虗空何有能住及有所住故云住住也

經又云凡言住者者為眾生故有煩惱故名之為住此約無住而論於住也

經云夫無住者名曰虗空者此約體而論無住也

又云無住者名處非處力者此約用名為無住也

又云無住者名檀波羅蜜乃至修四念處者此約因果論無住也

道品亦然者謂無作道品十力無果等能成因果也

經云以真女身得菩提者如法華中龍女是戶推亦須變成男子況是實女現身猶有五障故云無有是處也

反以差別簡空者謂虗空之性差即無差也

私云恐是六地者謂是通教菩薩至六地不退也

方便道中還歸寂定者謂非滅現滅入大涅槃名為寂定也

即四悉意須入寂定者如經為欲度脫諸眾生下即世界男意未種善根令種善根下是生前意未熟今得熟故下第一義意涯賤善論者令生尊貴下是對治意也又從為與文殊師利下世界意為欲教他下生善為以聖行等下第一義為欲可責放逸弟子下對治意也

經云以是因緣下結上四悉之因緣故也

非專一品應時時調均者謂初修定時不宜修定即須修慧若修慧不宜即須修捨等故云時時也

初本中言皆有者者謂一切眾生皆有初地味禪若修不修至劫壞時任運而得也

取造事心專者謂專修一境不約通大心數定也

更復緣餘者謂六塵境等也

如是餘緣亦是一境者以中定緣餘六塵等境皆是法界上定故也

以定一於一切名一切智者以心一故一於餘境今諸境一及行論心皆一故也

改緣易觀者能以不思議心為大涅槃而修是實說起於散此心轉也

令諸行一者皆是一行三昧故也

及取善修之定者謂能觀心性名為上定名為善修古人何故取大地定故云通三性也

乃是禪定門戶入住出相者謂色定能入八定能住能出等故云善入出住住即是門戶詮次也

正作靜攝不作照知者謂不能即寂而照即照而寂皆是偏定慧耳

故非偏慧者即雙照二諦顯於中道常無常故也

二法均平故者謂不遲不疾遲疾得所故云均平也

十住進求勝地者謂是地前入空之時未能定慧均等故未見性也

化人智用者謂十行之時出假化物偏起俗諦定慧未均故不見性也

空假雙亡是平等相者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故云別教意未能融通三諦即三而一也

乃不遲不疾者菩薩入真之時謂一空一切空故入假之時一假一切假故入中之時一中一切中故故云不遲等也

不諍等者定慧均調謂不與空有共諍也

達分三昧者若論小乘即是初果名為達分今論大乘謂體達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也

始終常樂者亦是因果俱樂也

經云般若者名一切眾生者謂能分別一切眾生非眾生等即是智也

亦見者謂智也

正是智者謂照也

今明不爾者謂總斥前釋不論優劣乃者一心中行也

前河西云行人觀身內四大者此釋全非何者今約用觀觀一切色地水風等皆見於地皆是於水等遍一切處何用將身內涕唾等以釋之也

[1]○釋師子吼品之五

定慧相資亦相即者此云相資意在相即故也

亦非破問者者師子吼既依經為問如來亦不破其問者但為五時之教漸次不同所以今約別教次第為問耳

餘例可知者謂前之二教也

經云是義不然者意謂今是圓常之教即定而慧即慧而定何得論破定慧體一何破之有

但是治內之流滯等者此借百論序肇公之意非是破外之閑邪但是治內之流滯今正教既騰邪風靡息以之為閑也今用中意但冶於偏小閑邪相對而來耳

一論體同者約不思定慧戒智相即故云體也

其猶水火等者自法華之前方便教中謂煩惱與菩提為怨菩提中無煩惱煩惱無菩提也

[2]新於異[3]處者謂離煩惱別求菩提也

若有智慧無復煩惱者謂煩惱即法界故煩惱即是法界智慧亦是法界故無明闇也如人起愛隨於一境念念生貪若能用心觀察都無縱跡未不可得何闇之有也

不應餘解者謂煩惱與智慧為別等也

經云誰有智慧等者誰謂宰主宰主既無煩惱安有也

[A11]己亡物者自法華前物機猶隔不能畢竟空理蕩之故也

彼我雙存者二乘治空菩薩出假此二皆不能虗亡故云雙存也

為不到彼所能破者所謂所證能即智慧約到不到等若初念不能後亦不能者初謂能破後謂所破既無於能亦無所破也

經云若初到便破是則不到者只到是破故云不到不到初後念初後不二故云不到也

是故無所破者全煩惱是智慧故無能所也

若獨若伴俱不見色者八正喻之如伴前之偏小皆修八正皆破煩惱未能見於佛性真色也故云伴亦不能等也

是缺減故者非是一心中具也

智性自斷者謂畢竟空也

煩惱之性亦自是斷者謂智及惑皆不可得自性皆空也

正以生滅奪之者性即是智智性自滅云何滅他也

二定具世間者世間即是通大地定定能持心令不顛墮若無定持應涉異路也

此義則疎者相資猶是定慧二法故之是疎相即一體無二故也

經云菅草執急則斷者執寬則傷手如偏執定慧皆傷常住之體不見佛性定慧體一名之為斷即得見性此草出浙東山中葉似甘蔗苗郭注云茅屬者獨以其類耳

近人以甘為之者甘謂甘土仰鍋包盛物鑄寫用之非是釜器也

緣一實相者謂無相之相名為實相也

復應巧作化他四悉者如經既云自行即具化他亦約生善滅惡之意故也

經云復心何緣名為無生等者問意上文十相名為無相名涅槃[A12]已次竟復更有十法名為涅槃為得何法為涅槃也

經云不入五見故名屋宅者依身起見名之為著今觀身即常猶如屋宅是所依處也

果果之異耳者謂是涅槃果上之異名也

經云一者信心具足者此之十法與上文修大涅槃四法同只是開合之異耳何者三者親近諸善知識即是開初信戒等三也四者樂於寂靜等三即是思惟其義也八者護法謂是如法修行既能修行葢問正法九者菩薩見有同覺同戒等者是開化他并及自行十法具足得大涅槃也

經云異法從緣生者從緣所生之法名之為異也

五舉況結問者謂舉淺以況深為問也

一語端者端謂端首發言之始亦是問答之由漸也

經云是義云何者意問如經中說若施畜生既得百信純陀施佛其義云何

重明無窮者如經云如來純陀施福必應無盡也

特是宜爾者具對機宜說十力中業最大也

初開權者即是施小之開非是開會之開為有煩惱者說業法定也

第二顯實者謂業涯重故云不定也

經云除斷如是邪見者自法華前未入實者謂偏小等皆名邪見而得定果如迦葉菩薩自敘我等自此之前皆名邪見人也

一惡業不定者如殃掘自得於果何用別求菩提也

若不曉此一行不成者謂皆須明了愚智二業輕重能為涅槃心修於重業中發露懺悔能成圓行也

唯待緣合者謂善緣合重業能悔等即得轉受若惡緣合涯業重受等一向須受也

一信心者謂深信三寶也二歎喜者生改悔心也三發願者期心決定也四供養者能三業供養三寶能轉於業也

惡亦例爾者謂信於惡友無有悔心期心作惡名之為願也

恐物情疑者如小乘中如來現受九惱等皆謂定受若准今文皆悉為眾生故身作此業耳

經云其因平復者即是於定業中而論不定也

次第六度相攝者謂六度一一相攝廣釋如大論也

且舉一端者謂舉忍為法界餘之五度無非法界故也

無生後報者謂等覺菩薩唯一品無明故云無也

則不名現報者謂猶生於變易故也

故雖一生乃名現報者謂一念智斷為一生耳非是更受生也

一云只法身佛有此現報者此不應爾法身究竟何得有報也

即指應身者此亦不爾今此約果佛身作現報以酬誓願之力故也

以此業難成者經無量劫修行始得故也

對前可知者輕重不同論轉不轉故云不定也

經云眷屬多者謂修三十七品以為眷屬也故云道品善知識猶是成正覺故也

經云譬二人一則肥壯等者謂修道品則有身戒心慧能出煩惱漸泥身無道品名之為羸則墮煩惱無現生後受也

經云毒不能傷者猶修無作戒定能嚴法身故毒不傷若無道品良藥為無明毒傷於慧命名之為死也

經云一則有目等者謂猶修道品則有智目定足能涉二死之路若無定慧墜墮三途則無現生後受也

經云但共飲酒者酒喻無明多食譬修涅槃觀智少者但修人天之善故云成患患即無明也

經云一則鎧仗具足等者謂修定慧能破煩惱怨敵若無戒定不免怨賊也

經云一有副軸等者謂車輻也若無此輻則不能涉遠輻釋為勝也

經云一有資糧等者謂戒定慧以為資糧若不修之不能涉遠至於寶所也

梵行中具三法者謂戒定慧三品廣如上釋也

故名曰邊者邊只是邪不正之義名之為邊也

或言窮惡欲邊者謂闡提斷善也

經云守自境界者謂觀心實相名之為自生死為他也

經云不斷我見等者約見修二道論身戒心慧也

經云供給衣食之恩者謂若身有戒能養法身若無於戒即無慚愧雖得衣食不能往恩皆恩如小兒等等也

火是天口者謂外道事火名為天口故以敬之也

經云若一大嗔則能壞身者由起無明煩惱能壞常住法身也

經云生實相則枯者謂雖有五陰之雙若無身戒心慧受生死苦喻之如枯也

[1]○釋師子吼品之六

一領經者謂領前文三種病人若無瞻病醫藥當得菩提也

四結難者謂不修習道佛性力故當得菩提也

咸備手足者謂此七人悉有緣了二因也

無以取異者佛性雖同不無深淺若約此解則七人不同知七人若異何得云不須修道也

善法論至極不至極者治自內凡終乎等覺名之為極也

恒河譬生死者謂陰入等身也

即是求因者因即是戒故以淨華表之故也

即是求果者謂從因以至果名之為遊華即是因覺即是果名為求也

非迢然別者謂能體達生死即是涅槃名出為入也

現在無信者信喻習浮故也

昔日經沒者即約外凡故沒內凡即出也

不知出處故觀方者謂未入聖位也

但為自證者謂修習故也

從其心邊等者心祈涅槃名之為去能入生死故云淺處也

經云觀賊近遠故者界內為近界外為遠也

經云五陰者即是名五大者謂闡提所計地水火風空等成於五陰者四大只是色陰猶有四陰云何計五大為斷常邪

經云有六因緣者文中有十九事初六二兩後三等但隨起一法即隨闡提撥無因果也

一云五眾者謂比丘比丘尼等出家之眾除在家二眾故云互說過也

如來預見此互相是非者如律中云不能均融齊一如折金杖不失金用等也

如宗輪論廣明分部以為二十者彼有頌文云十八及本二皆說大乘出即是二十部意也

將立而退者謂得念處觀欲入煖位名之為立猶遇惡友而失念處故云退也

三乘初業不遇於法者今意未知指何處為初業若指四念處為初業即是不迷於小若取中間大通佛時殖緣為初業此是不迷於大若取久遠為初業者復經生死取於小果(云云)

此文多有所關者謂五時八教一期化儀又被末代四教不同皆知常住佛性修方便行而取小果等(云云)

合四為一者謂聲聞人也

經云即使前進者猶支佛修習故進也

既具兩文者謂作通別兩教釋之也

且指分段生死為河者若約通教即度分段云之河若約別教地前亦同度於分段故云且指若論登地即指變易生死之河若約涅槃心修圓教說者山初住時亦指變易生死為河若准義推通教為正也

經云如來常說諸法要義者要者不出文中一體三寶常住佛性謂眾生不修也

自恃有性欲吸取者謂既有佛性不用修習由如慈石任運吸取佛性亦爾端坐方得者如河不知慈石有隔即不能吸佛性由煩惱覆故未能得菩提也

井深譬身性理遠者以長時不失故名之為遠也

此地般若現前者古人將十波羅蜜對於十地故云第六對般若也

不為凡人者意呵汝何故引將菩薩[A13]已對凡夫凡夫一向不差故也

經云因非無出者以從因緣生出善惡業也

非此作彼受者謂非此身作天受也

有因而無果者謂有人因無於人果猶天果故有果無因者有於無果而無天因俱是外計也

彼作彼受同第一句者此雖有此彼之異只彼身作業彼自受果故云非此即是彼也

時節和合者謂因緣和合得果也

合前時節和合而有者謂要次第一第二第二待第三等名為和合而有也

經云無心業故者謂無於菩提之心無有道品之業故不能得也

經云猶如猛火不能焚薪者謂木中雖有猛火之性未能焚薪要須待緣而得也

皆異法出生能隨能聽等者謂世法因緣生異出世法也

諸法皆為因緣所起者起只是生若善法因緣所生謂常樂我淨遇法所生即有諸煩惱等出生也

因緣於諸法者實而論之只是一因一緣[1]愚法因緣者謂無明為因煩惱等為緣善法因緣者謂發心為因修習道品等以之為緣皆是異法也

經云十二因緣不得名常者謂十二因緣即是佛性名之為常經中處處有文同非一家圓觀三道如何消釋此文不得名常之語耶

如來舉顯佛性舉隱等者如經法界等今是法身隱名佛性顯名如來俱無住處故淨名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也

經云各不相似者謂即同而異四大若異即有違文不成於身也

還用六法存也者不委他解是何六法論於存亡耶

乃是眾盲之佛性者謂各執不同也

若智臣所見佛性謂一名四解不失其體也

或言常遍或言芥子等者即是所計我大色少遍於色中我少色大猶如芥子等也

開善假名有用無體者謂有五陰之假名有假我之用而無實體也

眾生亦應得此真我者若能體此假我即無我無我即是真我也

經云如影隨形者謂是眾生理性具於四無量心與果地四心等故云隨形也

經云名一字地者由心具四等能知理性具足初地功德等親眾生如羅睺羅也

第四力者者力名力用謂知眾生根緣差別不同故也

一云十二因緣是觀智者他是上文中四智所觀故云觀智不知十二因緣正是境界性也

別有所出下注(云云)如四教中及淨名疏圓觀三道三佛性等廣釋也

經云頂三昧者一切三昧之上名之為頂亦是十住菩薩之上定故云頂也

經云粟𢇲者𢇲字(正攸反)禾穄也字體作穈[序-予+(黍-禾+林)]二形同呂氏春秋曰飯之美者有陽山之穄高誘曰關也西謂之穈冀[火*羽]謂穄今俗作𢇲未詳所出也

猶是淺行深行不俟等者始自內凡至於住前念不退位名之為淺深者自知力大十行出假有化他功也

亦是稱歎三寶者如來即佛寶涅槃即法寶菩薩即僧寶也

儉是僧達之子者謂是王僧達子其人博學故安公得之也

那作單解者謂單論於常無雙遊等義名之為單也

猶一種耶者謂四生中如來何故但受胎生不從化生故云料簡也

次別明不受化生(云云)如經說始自主生終乎涅槃皆為利益眾生同於世間身有父母眷屬故受胎生也

天台涅槃疏私記卷第十二(四末畢)

承保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奉書寫[A14]已了僧定深之本


校注

[0125002] 經卷第二十七 [0126001] 決疏作刑 [0127001] 經卷第二十八 [0129001] 經卷第二十九 [0129002] 新疏作祈 [0129003] 處作聞 [0131001] 經卷第三十 [0132001] 愚疑惡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己【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孟【CB】盂【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己【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