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涅槃經疏私記

涅槃經疏私記卷第五

○釋四相品第七

如經以四種相者如下文云一者自正二者他三者能隨問答四者善解因緣義等(云云)

開示分別者即如上文願佛開微密等也

義略不彰者自答上因果但明長壽修因能護法人獲長壽因果故云含也

無解脫者二乘無無餘脫也

迦葉請開者謂開常無常也

是涅槃二用方便者開於今昔方便即顯真實故云非常非無常也

昔三點無常者是縱橫常也

即是智上意地能緣者心數也

而不得說於耶常者須用無常藥治今始得說也

二用具足者無常常也

河不迴曲猶如直繩直入西海等也

共成一道者謂雙遊也

此之四句皆覆正理者以三覆一以一覆三各執不同故引釋論證成成今四悉之意初四句即世界意

四句皆方便門者從四門入皆得見理即是生善也

智臣能解者對於不解即對治也

又此四句皆是正理者四門皆得見王無非三德之理理即第一義悉也

兩非方便耶者意斥他人今此四門皆是方便為是門故若能見理皆是真實也通是門故若能見理四門皆是也

通是秘密者約未開故四句互治無常治常常治無常等四句即理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無常等皆是法身也

如此敷演者於一句中別分諸句諸句皆是一句故云說秘也

今之四句該括凡聖者始自理即凡夫名字觀行乃至究竟聖人皆具四句也

如分涅槃以為四相者即一而論四也

通途廣演名說者從首至軸無非說也

至無至處名開者即是不開而開義之如至也

常無所宣名說者即是不說而說義之如說故經云若如來常不說法是則多聞即其義也

而從多判者互有是傍今從多從正故云以為三密也

不求無相者無相之相名為實相更何所求也

尚無涅槃者一相尚無

而四相無缺者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故云無缺也

開四即俗諦者俗名差別也

無我即我者中道真我也

例如般若云云者如前一相即四相等也

兼明身密者兼謂兼道通口身意故也

若別兼者口兼身也化他亦爾既有化他即是自行今且從正從多則化他攝

身意亦爾者皆具餘二故今且從多耳

開示分別四也者開一涅槃不四種相也

若佛如來者釋迦示同諸佛故云若佛若如也

如來者若以智契於如如能得果為來此即自正若乘如實道來成正覺而迹應眾生即是正他而來也

見者正智者五眼一心中見也

諸因緣者以智緣於實相之境由智契故則說一乘之教由佛如來能證此理故云自正也

如來與佛其義不異者佛是覺義如來是境智能契境故不異也

實相非因故非自者自即法性他即梨耶共即和合

不無因者即犁耶是法性即法性是犁耶故非自他也

了達實相故為見者以達實相離四性故畢竟空寂見秘密藏也

舉淺況深者且舉比丘見世間火推成觀境況佛說十二部之深經耶

生無從生者四句求火不可得即是性空

滅無所至者即是相空性相尚無全心是火是心心尚無心求火叵得即是實相不從緣生也

抱火燒身誓不邪見者以由先推火聚不從緣生智契於理猶如抱火見此實相一體三寶不起邪見也

利刀割舌誓不邪說者猶智故故云利刀境智和合名不邪說也

況復諸佛者以小況大以淺況深也

為緣異說者答前難意不用例開三寶但是一體今為化他不得為一而明於四也

令生善根者令生常等理善也此四悉釋文自對之諸家無此文意也

止可含蘇者蘇譬陰入法相讚歎也若軟強食食俱不可未得與生善對治之益也

從微之著者從歡喜乃至入第一義也

慈是善本者謂無緣慈是諸法之根本故經云誰是一切法之根本應言慈是也

嬰兒譬初信始生者藏教初心未得無常等也

讚歎歡喜者彼解法相喜相喜世界也

更增成病者增其貪慢等病也

將無夭壽者恐夭常壽也

喜逸妨道者妨世界道也

況生善者無常及常治也

硬食尚消者譬得實教之益也

堪可切磋者以大乘而調斥之得對冶益也

推此經文須作四悉者此依經消釋不是餘文義立之意也

經云有所顧念者以慈善力恐信心不生

經云多唅兒蘇者唅字(胡紺反)字林從玉作琀諸書從口作同穀梁傳曰貝王含謂資人含與也亦云口中自食名之為含以口餧口名之為唅也

四請法多少者四悉為多歡喜為少也

經云增益壽命者先增無常壽後增常住慧命也

舊有四釋者各問事中未說法合深理也

料簡不堪者昔說於常即是不堪為說無常今說於常治昔故也經云則不供足世界為少備機未暢故又經云功德[A1]已備者聞無常教善根漸熟亦是方等中見等持身如來功德魏魏堂堂等也

此別有意注云云者即是出世三味凡夫三味及凡聖三味也乃至法華開前味涅槃帶權三味顯秘密三味也

經云煩惱為薪者即凡夫常邪為薪二乘無常智慧以之為火成今三德涅槃之食也

初以三悉即是惡子者今且取未證秘藏邊猶是無常破病故名為惡若論五味二酥之中有密入

第一義者不名惡也

此乃小大通共以為四悉者鹿苑小二酥小大相對法華開顯與今經開題同兼之常被於末代得以無常為生差故以常治無常雙非常無常為第一義也若論皆知常住以取小乘果判為三悉耳

知其家者以五陰為家也觀此是五陰淫身常住故云有佛也

佛舉無方之問者方法也不依法而假設此問為斷肉之端若依法用財施乃至般若今即無施為施也乃至般若示愚常智以達愚亂即是度也

於我無損而成大施者一顯施心平等二顯彼德名者又不損財故云大也

又見福隨喜者大論云如賣買香及傍觀者三人同得聞香也

見苦者至而名大施者此乃施命功德家多為大也

經云聲聞天者問音彼聞我證謂之聞我聲到謂之問也

經云善知我意者我聽食肉是權教說大乘實說是肉皆制汝今令斷深會佛心故上文為斷肉端也

三云眷屬迴轉者故戒經云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母生生無不從之等故不應食也

四同四大五陰者又戒經云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等也

精血不淨者一切眾生皆同父母精血和合故云不淨也

乖菩薩化道者菩薩與一切眾生作淨土因以慈為本若食其肉乖於慈心

食肉小罪多者食肉一臠五百臠償之故也

昔國王者須闡提太子善住王子等也

及果菜等皆他命分者是他供身之分也以將[A2]己分而施故云命分也

經云云何如來不聽食肉者意難何故先聽今即不聽也

一云佛是大慈者當來皆有成佛義故不應食也

初地是大慈者若取方便位初地性地未得大慈義當得也

須云為我者即不得食也

蛇似龍者龍於人有功故不得食也

若隨他語者小乘權說為美也若自意語大乘頓制今日粳粮等為美

饕餮者食財謂之饕貪食謂之餮自餓謂不及也

開三遮十者初開三種淨遮十種不得食也

雖現食肉者權示小教為眾生故取其佛意故云不食也

與眾生隔絕者如戒經中一切眾生見而捨去即化不得為絕也

皆是假名因緣之教者若取通論世間經書亦以仁義禮智五常等為因緣也外道教即取自然不從因緣佛教以因緣為宗故云皆是等也

先須緣起者衣鉢進退也

次明戒體者謂得戒也

後廣出相者謂說事相也

判生下注云云者緣起具如止觀中末利夫人假傳王教不殺厨人等也

戒是大乘常樂等者戒為根本由有戒故常樂四德得存故云深妙也

木叉名解脫者名別別解脫亦名保得解脫等也

毗尼名滅者能滅身口上非也

在口為誦者優婆離一夏八十度誦出也

又墮長養者從微之著長養罪也

十善譬頓教者最初說華嚴教也

譬漸教者開頓出漸即不起寂場而化鹿苑也

明開合意者開頓出漸會漸歸頓等(云云)

非一非四得說一四者亦應云而一而四得說四一也

證明自正者證是涅槃也

因他廣衍者問答涅槃也

法身為別涅槃是總者四根一相也

涅槃為別秘藏為總者涅槃即四故故云秘藏總也

或時為總者涅槃一名也

或時為別者約四相故也

有反質者如經虗空無所有等四名不殊既無虗妄涅槃四相亦是貞實也

有答答涅槃一也

有通者涅槃通名四相也

無依無正者身滅智何論依正也

今涅槃有所師法者以三德之體為所師也

今涅槃有如來者法身常住也

一明滅惡者即是因二明滅有者有即是果五通滅有者如經諸有淤泥等即通滅二十五有生處也

悉據佛意可尋者佛意從少之大所以引昔為難也

不應名同混令無常者汝憶想涅槃名同將常同於無常也

所離所得與昔為異者今教所離離只是得得常樂等指於三惑即三德故也

今涅槃中有妙有者破二十五有得二十五三昧之妙有也

所謂恭敬者妙有之法以法為師能恭敬人即是於僧一體具足也

文有二似作三難者正難煩惱與有次約於業莫知所至等文兼含故名之為似也

良以業運者業有所至也

不能有至者無當有身果也

故得有有者當來生處有身也

那得妙有者那得常住法身二十五三昧妙有也

鐵是凡夫者答意由如熱鐵赤色[A3]已還黑猶如凡夫煩惱雖滅後煩惱還生如鐵更赤也

亦是凡夫無常者對於初住中道法身名凡夫無常也

不同二邊者外道凡夫為有邊二乘凡夫為無邊如來即邊而中不同[A4]已復生之無能生中道妙有也

凡夫滅惑還更得生者經還約二凡夫也

物謝於前名生於後者物如瓶體[A5]已得名名為破瓶等如來涅槃亦復如是[A6]已得名不同斷也

不同汝問者[A7]已更生也

經不得言聖王命終者如法華中實在而言死等也

經云遊諸覺華者如有樹果即得安樂如來亦爾有覺之華華表於淨安樂表常樂遊戲自在故表於我故云四德也

第二廣開身密者如來示九界身名之為密昔未開故今皆開之故云出種種身等只九界不同耳今令同得大涅槃故云開也

他謂一物覆一物開者覆只是穩開只是顯如法身隱般若耶法身顯解脫隱等各隱各顯三密不同也

只覆於開只開於覆者名昔論覆名今論開更無別故體云只也

於凡不解者不解只是法身覆故不解也

餘何可解者意斥法身就覆般若解脫亦未能解也

他明巨細相容者取下譬來釋如須彌入芥等

聖人之術者淺近之事也

而非因緣者皆不思議非感而感非應而應大事之因緣也故云空假中等一心論因緣也

無量不容一塵者塵即法界故故云不容也

延促過現者延促約劫過現約時也

昏怳尚然者舉淺以況深世間夢事尚爾況不思議至極者哉

經云汝不應言者貫下三意也

經云唯願如來說其因緣者請說生羅睺之因緣度煩惱之因緣也

經云佛告下牒難總非故云不應也

經云能建大義者何者大義我今生羅睺羅將因顯果住大涅槃名為大義也

一信住二真住者即初發心入十信位也證位為真也雖非因果涅槃體也而能菩薩常觀涅槃行道也而果而因以正因性理具因果也

中論何故云菩薩不能者破前初師也

修種種行者五行十功德也

直舉一須彌入芥者具釋如維摩不思議品須彌芥子皆法界故乃至十方世界無非法界故一塵具十方分況不思議解脫之用也

經云如陶家輪者舉諸世界如一團泥置於輪上也

示過六道者即表為天人之師故云過也具足而論亦過四聖為究竟之師也

覺未覺故者自覺煩惱又能覺他煩惱此解為勝也

能生萬物者能眾生萬善也

謂言死地者秋能令萬物彫枯喻煩惱滅也

又葢由眾生感見不同者進退釋之即生亦有四果之義也

經云迦葉以因緣下第三總結菩薩住大涅槃能示因緣也

將前意難後義者牒前佛立難中云猶如火滅悉無所有等今云燈滅者但取滅同難後示現能生種也

因以為難者因佛舉燈器器是無常何明法身也

大乘那含不受二邊生者初住那含住於中道無二邊生也

○釋四相品下

興皇開身密未盡者意云四相品未盡故也

豈非開口密者如來之言言即是說故云口也

他開佛密者菩薩因人以為他我從得道者通開前四味皆說般若等也

見少佛性者即是初住之位名為少也

又四句中各開三業者他開佛開等四句也

無開而開如前分別者涅槃之體不論開覆為眾生故如前身密中廣明種種示現等也

法華斥小者廣如玄文破三顯一會三顯一等斥是廢之別名古釋不當判為不了涅槃為了二俱斥小如何一了一不顯了也

為緣顯密者華嚴同聽異聞二乘密聞小教等鹿苑八萬諸天便悟大道也

此兩文者前開身密及此意密為兩文也斥他不得定判故云並也

故是無也者不許秘藏理也

經云唯有密語者語是教也

譬如幻主者主謂宰主是造幻之者也

緣有開覆者五昧論之約昔未見名之為覆故今開之也

積金是反者將反以合順也

初心是小富者初住地位也

得果大是富者究竟果也

義言為負者如人雖負他財欲還不取亦名為負如來亦爾一切法寶常欲施與眾生眾生不受義之如負也

經云懼不速成者即是初無大機如法華中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云云)

而無邪法者皆是世間文字之正法也

初述讚者讚而復述故云善哉等

常無常是通者先觀無常幻化利根者便以常解接之也

常是別者初心知常為中道故次第修行也

應用四意者用今四教分別諸經兼帶之意及顯圓常也

不下種是無密緣者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不同法華三艸二木而得增長也

此尚不易者至死不改以執心重故也

云佛智流動者只是無常遷謝之貌也

佛答三意者一無積聚二無積之積三明積之無無積

積聚者雖明積聚意在無積也

無積之積者即是如來法財具足中道無為也

積之無積者即是聲聞修空不畜八不淨物等也

經云若有貪者即是有為聲聞僧也若無貪者即是無為如來行也

經云跡難可尋者即是無為如來之道跡易尋者即是有為聲聞僧也

經云雖去無至者即是聲聞有所至處者即是如來也

常住無積是淨者無二邊垢知足是樂者二乘未足苦也

是無集者無作道集等也

道之與滅皆常樂等者因果皆具也

患累都除者三惑二死一切皆除也

境智相應者以智契境稱智也

體用成就者法身為體般若解脫為用也

亦是自他具足者法身為自般若解脫為他也

義理粗周者法身等三一一具三為周也

其性廣博者非但果地法身廣博六即之性無非博也以性非廣非博而具廣博也

不待小之大者約非小非大之大也

乃是絕待不思議大者以廣博之性其性自絕非絕小大得名為絕也

壽命無量即是竪譬者久遠之壽故名為竪也

貴在正法者所安中道也

一人具八者一一德中皆具於八也

正言總能兼別者涅槃之名兼於解脫也

以別釋總者以無瘡疣解脫釋涅槃也

那可混濫者以翻總也

經云為拔毒箭者三惑

令其離苦者離於二死也

妙樂者醍醐也

良醫者佛也

得受安樂者謂證涅槃也只是互現由自無瘡疣即能治他他瘡疣盡能令[A8]己盡[A9]己若未盡豈能化他故經云自疾未能救而能聽疾人也

身心不苦者法身菩薩身心不二也

而無怖畏者離五畏也

恒無飢渴者具足三德之食也

無人天事者無世間三苦八苦等事也

染著之累者二邊所不能累也

斥昔顯今者斥昔三德橫竪不具顯今一德三德具足也

經云何等名涅槃者此問意舉總問答解脫處別也

佛果有色者未知何等色也妙慧顯然以慧見理同眼色非見謂有色也

是無色色者應現為色也

解脫之體者謂法身也

為兩緣等者一本非色二為機宜而說於色皆須四門三諦空不空等名不思議也

親師云不須分別因之與果者意云因果一時而得言由未了故今斥言不然等也

演暢者演謂開演也

頭首數止有八十四五等者從初名遠離去數文中又解脫者名為頭首由不合云有四五只應合云八十四耳

若大小合數有九十七八者大即頭首小眷屬文中夫解脫者是也文中總有十三眷屬并前頭首合云九十七不合云八也

極細為言者此即惑數譬文解脫合中解脫之名即無定准今且約圓百是數方

大師曾於靈石一夏釋此百句解脫者即是台州黃嚴縣西北舊云甘露道場有甘露井昔有羅漢飲此水行道值孫息作逆群賊就此取鐘煑肉有大方石從隔山而下群賊迸散因茲改為靈石寺其石現在也

先學自飽者即是章安疏主之言恨不記述也

於一一句備於橫豎者一句遍攝諸句為橫諸句一一深入名豎不二即是廣博即無瘡疣即到解脫處也一句即且上三之義義即三德三德即是真我真我即是秘藏一即三故三即一故故云三點相即具足無缺也

豈可厝言者疏主深歎不思議解脫之體言所不洎自力不能既不書輙分其文耳

經云真解脫者名曰遠離者釋此解脫今依大師所釋一句為本十句莊嚴以下釋上今初即是遠離為本具約四教三惑二死無瘠疣等三義此之遠離離前三教二死之惑由遠離故名曰不生由遠離故名曰虗無由遠離故名曰無為由遠離故名曰無病由遠離故諸漏瘡疣永無由遠離故無有鬪諍由遠離故名曰安靜由遠離故名曰安隱由遠離故無有等侶由遠故名無憂愁就無憂愁即無瘡疣就無瘡疣即是廣博由廣博故到解脫處處為所依也一句就爾諸句倒然展轉為頭皆十莊嚴乃至百句宛轉相釋故云萬法門也

廣上解脫處者一自到實諦處二調伏令他得也

經云譬如門閫者(苦本反)又作梱禮記云外言不入於梱鄭玄曰梱門限也

能傷法身損慧命者如古人所釋皆未稱今文解脫常住之體故損也

別因斷多分者等覺[A10]已前也

理內涅槃者即三道是三德名之為內也

理內之我者即是正因佛性之真我也

後方一體者名一義異也

今云不爾者前後皆一體也

一以體妙故應三者即一體而有三妙用也

二名義料簡故應三者名即是一義即有三謂三寶異也

則非妙非寶者非體妙故非一非寶故不得名三三只一體故云妙也

乃是妙寶者三名體一也

今為破別說三為一者破別相三為今一體體即三故不乖也

經云夫涅槃者捨於身智明智前三師釋第三師同此文也

誰受安樂者迦葉執昔涅槃身智俱亡故云誰受佛以大答涅槃無受乃名大樂耳

以患故吐者即是內有見思無明之患無明若吐不復更受即得安樂也

或以虗空喻佛身或不用者法身之體同於虗空不用即非喻

或以雲雷喻佛身者應身也或不用者非喻也皆取少分故引雪山等比也

皆不可定說者引二喻為顯如來說則不定若定則非實汝何故難作二種說也

若言無罪其實得罪者一體無罪別體成逆定不定准此可知也

○釋四依品第八

若唯憑法者自依法修也

兼得於法者人能弘法故也

得者人也者此人得於廣大之法故也亦可依止自行法也

又昔人雜偽者魔作羅漢像也

今法混大小依人簡法者法雖通小但取菩薩之人即可依也

法亦不遍者二乘之人但有界內之法故也捨於生死而求涅槃故云就彼也

今明人即秉法不捨等者菩薩示作聲聞四果之形不捨生死為眾生所依依今涅槃之法也

用四悉檀意者上問答不同即世界今答得法人即是生善真偽不同對治法遍不遍即第一義意也

其出佛後者四依菩薩要在佛滅後若作如來之像恐濫魔說故不得為佛像也

人謂四果是真福田者阿羅漢人為世應供故眾生多信受也菩薩形無定准法不常規故為四果也通論悉作法身菩薩能示作九界之像如觀音妙音等三十三身十九說法今從別論四果義便耳

自有如來為如來者佛在時如來自為如來

如來為四依者或是古佛輔佛行化為四依也

四依為如來者或本下迹高本高迹下皆互弘傳也

合則還是佛為四依者四依四相其義是同開合自在只佛一人是其可依同上涅槃故云還也

初令依法後令依人者即是昔教依法不依人今教依人復依法也

地論三十心前是弟子位者意取十信心為弟子

三十心是師位者即初依人也

從初地乃至皆師位者初地至等覺即是第四依位故云皆也

七住[A11]已上是初依師位者[A12]已斷四住也

十二心[A13]已前是弟子位者從十住至第二行未斷煩惱判為弟子從第三行去斷四住是師位故云十三也

道種性終心者十行出假之後分別藥病是初依師也

中論十信皆非師位者意斥前諸師作師弟釋今取六住始是初依師位也

初有煩惱無涅槃者初依位也

後無煩惱有涅槃者第四依也

俱有煩惱俱有涅槃者等覺猶有一品有涅槃者分證涅槃也

三十心十地斷別惑作三依者者即是名別義圓故取三十心十地故也即至六地為第二七八去第三十地為第四也

四十心共作四依者十信初依十住第二行向第三十地等覺第四也

餘皆例爾者行向地等皆判三依也又約超位別教初依超至第二行乃至初地亦同圓同判三依故云例爾等也

弘宣佛法故者望佛為弟子望下為師且據佛論稱為弟子也

初依唯弟子後依唯師者且據未斷別惑具煩惱性稱為弟子後為師耳

中間亦師亦弟子者望上為弟子望下為師也

此四皆得涅槃法故者通論至觀行今別論十信位去故云四也

若俱得法者問起既具煩惱應未得法也

今明下答也

得法多種者始從名字乃至等覺通判四依以理同故故不言之

初依相似得法者且約斷通惑說若論具煩惱性即取觀行五品之位也

於有佛法處不令他緣者一不令魔邪得便二不令惡比丘破壞也

於無佛法處能令興顯者正細頺剛俗不斷故云建立也

無兩處皆能住持乃至憶念者以明記為性使令相續也

經云安樂人天者即四果之人能住天上人間作大依止也

今案此句者安謂案實能多利益歎化他也

其事不起者無明為事望理為性

其性猶存者無明猶被伏故不起無明故云具煩惱性也

一途別判者更有通判故也

亦有未離肉身者准金光明經十地菩薩猶有虎狼師子之難故也又云一生亦有超登十地義故皆約圓說也

不還欲界者阿那含人[A14]已斷欲界九品思盡故不還也

不還者約權教文有此義耳或取[A15][A16]辦地也

若細就圓判注云云者初依十信初果二依十住十行第二果三依十迴向同那含四依即十地同羅漢也又云初住至六住第二七八九住第三十住者第四也

不出戒慧二學者定在其中三學皆具也

不出生善破惡者如經轉為他說即生善教令發露即破惡此位未得第一義理也

八大人覺者大人是佛以人大故覺大也

出遺教者彼經小乘名通大小今此約大也

非道下注云云者應云遠離是道憒閙非道精進是道懈怠非道等云云

菩薩非佛者即是身為四果能說大乘故云菩薩耳

[A17]已前簡後是第二人者初依第一第二依當八人地也

以後簡前者以第四簡第三簡第二未得第二第三住處者第四為第三住處第三為第二住處也亦是但得初住未得二住三住之位也

緣熟即能八相成道者菩薩得記皆須與眾生結緣行淨土行如維摩經中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能捨眾生來生其國等云云

古來三釋者取前舊解為一河西為一觀師為一等觀師後釋仍云易見且云不可等耳

即名第一人者第二人從初人受名故云第一人也所以未得第二三果也第三四果也

依增一集者此達磨多羅造即是章安正釋依此判位也

彰此二果並有未得者初果未得第二第二果未得第三故云第二第三住處也

同是功用者意云七地[A18]已後始入無功用位初住初地即是功用此約教道論也

亦應以初果為一住處者謂依增一所釋望後未得第二住處第二未得第三等耳

經云大乘相續不絕者分破無明猶有後位故云相續也

指第四卷者彼有三釋那含也

不為二十五有過患所汙者第三依人十住之後至十行初心出假化物得二十五三昧故云不汙也

即是周旋者遍界內外行化他也

捨於重擔者二種生死陰身也

經云斷諸煩惱者斷字初約用功名之為短短音證得果了名之為斷

學行窮滿者若望大乘究竟猶未是滿且約四果為滿也

經云種種色像悉能示現者即能示現者即能現十法界身隨應度者皆為現身不定慧莊嚴初地百佛世尊乃至十地更廣也

至功妙用者四依破戒名為至功能伏魔外故云妙用安樂人天名為利益也

不依者正是今未法眾生所依之儀式由迦葉問故四依出世故云不也

況復餘耶者如來所說尚須分別是善不善善即應信不善須降可作不可作等亦復如是也

弟子起無明為夜者一由正法重故二由無明重故其夜大闇魔得其便也

六卷云賊狗者偷即是喻魔也

其家者即是大乘為宗也

五屍繫者即蛇死狗死人等五處者兩手兩脚及頭魔既被繫至於第六天憑天解之天云此是羅漢所作我不能解如人倒地因地而起汝還向彼求羅漢解之此之降魔四依出世優波鞠多之所能為從茲[A19]已後魔更不解也五門觀降伏見魔各有對治故不同不淨也

初明依法自足者如經亦可得近大涅槃是也

初然問者如經非為不爾如汝所言未可信受也

次正答者我為聲聞為肉眼者以未得中道佛眼故也

聲聞雖天而肉者見雖麤細同有障故故云肉眼不能徹見實相之理也

雖肉而佛者能觀實相三諦一心故云遍照也

四念處如弓者四念居初猶未有箭故以五根喻之乃是無作道品也

不怖是教戒者無作大乘戒等也

世伎為器伎者世間種種伎術也

大呼者呼字(休故反)此能招彼名呼自發其聲

內乘大乘外憑佛力者內有觀行外請佛加也

眾魔群盜等者即是界內四魔外四魔乃至赤色天子魔等是故經云億千魔眾等也

此弊惡魔者弊字(裨列反)患他為弊性惡為弊也

見形者三十二收如毱多所見等

喪命失善根者不生大乘失常住命也

中道之法力者即用實相印為法力也

經於諸煩惱者即煩惱魔乃至四魔故云諸也

是時為用者謂佛滅後也

非時無益者謂如來在世四依無益也

無醫無藥者無醫喻無佛無藥喻無法也

時通正像末者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末法一萬等也

緣有濃[A20]淡者濃者見長淡者見短也

持法四十秊與佛不異者迦葉阿難各得二十年傳持佛法故云四十耳

其年六十者意云如來三十成道八十入滅住世五十年人年十歲見佛出世故云六十[A21]以始終見佛即能融會也

於佛滅後四十年秉教者取見佛歲之人也

而不道百三十歲者者釋伏難恐人難之定其百歲也

迦葉是佛長子者最高故以法付囑故也

佛覺三昧者阿難所未聞法請佛加也

粳粮譬常者人常食故甘蔗譬樂者其味甜故石蜜譬我者軟硬自在故醍醐譬淨者清淨不染故也

懼其有盡者不修大教也

雖有大教者如經甘蔗石蜜等貪惜不食也

有所得故者得真諦理望大不盡也

今明大行訓之者行即乘也車是乘之別名行大乘行故云車載不同他解也

增長我心者生我慢心故也

世智辨聰外道業者八難之數佛法外人名為外道也

分擘玄毫者如今宗所釋或於一句演出無量義如擘或釋無量句以為一義如分如毫毫者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物之極四

卷舒宇宙者卷之攝在一塵舒之彌遍法界一句染神力劫不朽故云不易可聞等也

非輕[怡-台+藂](且作[怡-台+藂]音未詳待撿)

正戒正教乃至俱興者疏中與經文有少迴互經正教在前正戒在後惡法在前惡人在後疏中前列後釋還依經次第也

更深細為難者後增漸少至於八恒但增二分也

兩兩配四依者今不取此釋也

何關佛法者意斥如經具足解釋佛之正法等也

上說九恒者八恒并熈連也

上文恒河入東海四河中大者其河長八百里闊四十里極狹十里於中取方圓一肘得八石沙其沙如麵故以恒河為數也

一切眾生師父者廣如上文失主親師等故云天人悲苦也

互舉一邊者自行生善必能滅惡令他滅惡必能生善也

經云如木頭幡者袈裟任自毀壞如木頭破幡無用也

如純陀中意者彼云雖未具戒[A22]已墮僧數即與文殊師利法王子等依彼文是其真位也

三障豎論者斷煩惱當約果故也

綺互說耳者三報約現在後亦是豎且取現謗論之三障轉時現報亦是橫也

非弟子者作惡之人

九恒因厚者即是四依菩薩於無量佛所發菩提心故須供養也

今文但明護法等者意不用河西發心持戒等護法即是持於理戒故云即兼眾事者事戒威儀進止等也

以重況輕者身命尚捨況事戒耶

經云若老若少者迦葉後難從此句生

初三定者有知法人老應禮少持持應禮破道應禮俗如經故先定之然後起問也

二旨相違者以昔達今故引三難也

或言三結者第三結三難也

我為菩薩說如是偈者有知法者等也

三三之疑皆遣者三難三結為大不為小故云三三也

答此一條者餘二例遣者一條但云持禮於破老禮少道禮俗例之故也

救濁者四依出世也

和濁者先同後異也

濁不濁者正是五清也

未得機便者或說未當時伴未如法等也

如此破戒若少若在家者即是知法之人為護正法皆禮拜供養等也

既釋持毀者先同毀後時持

如崩亡者佛涅槃也

儲君者即是東宮亦云副二也

破戒統位者即是為眾作羯磨主也

故投他國者謂向清淨眾也

七世素貴者外國堪為灌頂師者皆七世白淨無染垢堪國師也

如此間授璽者如此國法授於玉印令知國事夫傳國法要須三事謂金箱玉印檀書檀書即是貴書也若無此三不名正統也

烏迴者十誦文西音此云僧正綱統之主也犍利吒西音此云僧都非謂一寺都維那亦是統領主也

童子因位者四依出世皆是因人也

無令入大者如鹿苑中以有此意方等般若猶未彰灼名為微密等也

隱在破戒之下者破戒陰身之內也

任汝開化者能示眾生佛性即是開化也

經云先王所有等者即是釋迦在世常住之教也

經云即持歸家者先明流轉生死今示佛性歸大乘家亦是能觀五陰即是涅槃名五陰為家也

更與餘藥者者即是無常鹹苦對治之藥也

推尋事理者事即無常事戒理即常住秘藏也

佛海死屍者事理皆無分也

下根悟也者如經無所覺知譬極重無明悟時還應從地而起也

分別決定者若約小乘持之與犯皆名決定初篇無懺悔處大乘實相不決定說但使迴心一體三寶無生懺悔廣如下文闍王中說唯大說只有受法無捨法也

經云聞其所作者即是清淨之眾實行之人歎也

不失婆羅門法者如上文為護法故不名破戒不失淨行之法也

什物者什謂雜也亦云會數之名也八不淨等非是篇什與之也

體戒俱失者體即戒體體下戒者防護身口名之為戒也

四依示同破戒者住地菩薩示迹和光大乘無心本非破也

四句如別記者如淨名疏菩薩四句七門解釋也

經云而自滲浴者亦是懺罪之意也

凡愚執事者知事者執破戒為清淨等也

梁武此文為定者依此經文也

昔依四法今依四人者迦葉舉昔以難今昔既不依今何得依故有難生也

或言於昔雖了望今未了者此釋稍通也

以法常故故法可依者謂此要對辨大乘常住法也

悟若生著者昔教多執未詮於體故不令依也

了語下義者三德之義體無著也

識著智解者識能分別故故多生着智能詮理故以可依也

經云如是四法應當證知者請答其人令會其法也

非四種人者結難只合依法不依人也

依法即是依人者今是有法之人有人必有於法以人法不二故也

不依無法之人者昔人不知常住之法故故云無法也

人法不異者人即如來法是涅槃故云不異也

結還依智者智知於法故也

經云法性者即是如來者法性通因果如來唯是果果即涅槃故云常住不變也

昔人既破昔法亦除者但舉如涅槃即是人法俱破也

若了悟者不須除法者今約開顯法即秘藏也

舉下況上者即是五品外凡熈連二恒之人況於四依猶如如來也

不為利養所轉者觀行之人事理不二涉事不能壞也

經云是名定義者恐人不信故以結成今是常住昔是無常不應依止雙結為定也

又不得是三寶者今經一體三寶也如經如來法僧等常也

生凡夫之過者如經經理白衣為其執役等不生一毫之善長他煩惱愛染之事故云過也

大乘兩緣者如經如來深密藏處及出大智海等初約聲聞生疑次約嬰兒無知是則菩薩能了也

經未得果實者謂未得常住果實也又云秋收冬藏等名為果實也

經云故以方便說大乘法者謂同體之方便不同體外方便故也

又明依義即是依法者釋兼明依法之意也

第一偏明依義者具明三德即是一體三寶光明即般若不羸劣法身質直義者謂是解脫也

經云而亦可見者以大涅槃修因至果為見也

經眾僧即常不畜八不淨物者課乘戒俱急也

經以微妙語說無常者謂不應說也

則無常住一體之僧者境智和合名之為僧能分別故名不和合也(二本舉)

二緣得畜者即依律文饑饉世有淨施時若約今文更加建立即具三緣也

○釋耶正品第九 六卷云分別耶正品 二末

耶魔多種者乃至別教地前緣修之人猶未免魔持世菩薩不免魔謀等(云云)

耶惡者耶中加惡惡之極故故云耶惡也

闡提謗法等者闡提是因四趣是果故云果也

二十五有因果者煩惱業是因陰天等果也

往昔苦行等者示現受身苦行等事實非耶攝望小得名也

棄捨二邊者別教但中望於圓中亦同邪攝故云三昧魔等也

清昇者修於五戒十善得生人天為魔眷屬也

邪漸所到之處者歷別修行處即但中第一義意也

兩法兩人者謂魔經律為兩法持魔經律是為兩人也

四依有廣大之德者如來滅後能持正法建立大乘住秘密藏即是德也

邪正有分別之能者令邪歸正為末代之規矩也

多明形亂者魔作羅漢如來形像等非不說法從多為名耳

多明聲亂是魔經律等此亦有形意亦二文互舉也

如百論迦毗羅者外道之根本自謂為佛者即是佛寶所說即法寶弟子即僧寶引證耶三寶也

聖人有無漏威儀者答意云魔但効其身不知於心也

不生生是佛說者本寶不生而示現生也

躶𨈚者謂身柔不正即是耶也

𨈚(毗音)

三十二相并業者業因相果也

以癡意亂德刀割香塗其心等者名之為癡取於中庸亂佛真常四德也

持戒是緣因注云云者亦應云以緣資了以了資正至果之時三因具足也

大赤則遮者五大正色也

○釋四諦品第十

心喜說真諦者謂四真諦也又真謂真實說一實諦也

止在界內者謂佛說道滅治界內苦集也

何足為喜者意斥他釋雖量與無量大小相對兩緣仍別方等中意佛猶未暢何喜之有那也

那言三是有為一是無為者苦集有為有漏道諦有為無漏滅諦無為無漏故云三諦有為滅諦無為也

不無三相者不無變易三相所遷也又云只苦集道為三也

無為不成者為三相所遷故故云不成也

無作亦壞者同是無為有三相故

別為一緣者謂為別教機緣也

義不相會者今明一實四諦常住秘藏開前三種四諦同歸大乘無作故佛心喜也

苦是逼迫相注云云者具足應云集無和合相道是不二相滅無有為相等也

至第四時約理者古人將般若為第二方等為第三法華第四不知涅槃法華味同醍醐故也

入觀之時亡名絕相者古釋用三十七品觀道諦時皆證滅理故云無此四事事只是諦四諦為入觀之方便耳

但緣一滅者引之為證如見道十六心後一剎那時唯緣滅理用忍智為方便也

聖行具明四種四諦者彼文約次第修行兼於地前別教故也

佛性實相者佛性約性德實相約修德修性不二故云遍一切也

能於四事明了實相者觀此苦集等無非實相無非三德故云諦也

微密法身者煩惱即菩提名道諦生死即涅槃名滅諦涅槃即生死名苦諦菩提即煩惱名為集諦名之為諦也

倒而非諦者如下文四倒釋也

名苦聖諦者能觀此苦即是法身故也

於不淨中者於諸菩提之中即是般若故云真智也

於斷滅中識如來藏者能斷三惑三死名之為滅生死即涅槃也

名道聖諦者道名能通通前二死結業即是解脫煩惱即菩提也

元為說此者時開顯意覆相今開昔三藏唯覆二蘇帶覆論開法華明開與今同說一實諦也

塗乳獲洗者昔塗今洗獲得真常也

不次第之殊者滅諦居中也

苦有三種者一約凡夫是苦二約二乘非實三約菩薩是實也惑於本際以不知故者六道不知二乘及偏等亦不能知也

經云一經於耳即生天上者且約華報後解脫時即是報果證得法身也

經云無所利益者證法身時百佛世界教化眾生自他俱益故云多也

經云以是因緣者即是斷滅正法之因緣由畜八不淨物故故不知法性之因緣也

經云是我弟子者亦應云若不修習非我弟子也

○釋四倒品第十一

倒者惑也者為不解諦故故起常無常等之惑也

日月迴轉者引上哀歎品文三修比丘執無常之相倒斥其無常為說真常迴過還之是汝無時之醉實非迴轉故云況顯惑義況是喻之別名也

羅籠自繞者執見之人如籠貯鳥不能得出如蠶自傳二乘如籠作無常解凡夫著我如蠶自爛

而致毀傷者常等倒皆損常住法身慧命也

偽藝無實者謂外道耶常夢囈無實如下文廣釋也

眾多者下注云云者但是不正皆名為倒故云眾多也

但涅槃佛性者涅槃舉果佛性舉因眾生身中具此因果而多迷故得此倒名理非倒諦等也

從解惑因緣者二乘為解凡夫為惑此之解惑感佛而執而成倒也

執字亡旨者凡夫執字如虫食木偶得成字二乘亡旨不知方偶取瓦礫故也

傳付後佛者即是當來彌勒出世故云通亘前後亦前文眾多之意倒通三世故也

離倒無諦者病是倒藥是諦達此藥病無非秘藏故云無也

緣宜別者惑宜說於諦宜說於倒故云四倒也

欲對四諦便相成故者若不解四諦即成四倒若解四倒即解於諦故云相成也

近論三品相成者由有耶正故明四諦由四諦故立四倒名若解耶無倒解正無諦為此相成也

四諦別明正解者即如來自說心喜說真諦等名之為別也

如偏識人入者若只解於諦如識人非入若不解倒如將人字為入字非但不諦入字亦不識人字也

單知杌人者若解諦倒只識杌人不知人處無杌杌處無人即是邪正具足若單明諦倒不名正善等亦名偏解如人大才身聾頑單譏於頑不取其才即是偏取也若其全取即成具足由如如來正善具成就即能作善業等也

作善業者如來性品中說能見性也

雙解耶正倒諦者如人識人識入解杌解人故云俱通也若俱迷人杌亦成於倒也

次第相成者由耶正故說於四諦為不解諦者說其四倒若解諦倒明為善業見如來性四品相成意於此也

非苦為苦者非苦即涅槃苦者聲聞通於凡夫有苦而無諦也

謂佛行苦者以念念無常為行苦也以苦細故由如一睫毛致之於掌上等(云云)

經云無有一法是不淨者者妄計為淨也

通取一切倒心等者自鹿苑來涅槃之前未見佛性常住之人皆名邪也(云云)

涅槃經疏私記卷第五


校注

[A1] 已【CB】巳【卍續】
[A2] 己【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己【CB】巳【卍續】
[A9] 己【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辦【CB】辨【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淡【CB】談【卍續】
[A21] 秊【CB】季【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