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涅槃經疏私記

涅槃經疏私記卷第十一

[2]○釋師子吼品

不一向然者他人意謂單於能聞非無此意今由問故即有能答二義相成故云不一向也

足滿三年則能哮吼者謂師子子成師子王譬菩薩說法與佛相似故云吼也哮字孝音

能吼無量師子吼者即能說偏圓頓漸一切法門也

二種雙明者謂佛菩薩各具二義說無差別古人何獨單據能問也

廣能兼略者經文廣辨能兼略題故也

吼通兩處者佛及菩薩皆能問能答得名也

又師𠂤邊安帀者即六書中會意字謂其事[A1]而名之為師自行化他一切皆滿也𠂤字([A2]已音學)

又師字訓帥帥師也者帥字(卒音)說文云佩巾曰率即是率化之主五旅曰師師即眾也旅謂軍名也

通有六位(云云)即是六即之位一切眾生即理性師子從於名字乃至分真究竟位即是如師子王決定說於佛性也

口密通六此是世界者謂通自通他師第為六不同故云世界悉也

單約子者此從為人者即是菩薩能問佛性能生自他之善故也

單約吼此從對治者吼者決定說於佛性能破前方便教中不決定說也

單約師者從第一義者佛法為師即是佛性中道故名第一義也

故題具多意者略斥他人單論能問今家故以師弟各具六意四悉不同大小法門無不攝盡也

若是入證入證則無說者意斥他人此是菩薩問於佛性正當於說云何言說故云無說也

安樂性問為是誰問者前迦葉問既以答竟不令此中更答也

諸說乖各者此是師子吼問如來答故問者乖各義不相關故云皆不用也

前章皆稱涅槃者謂前之三章也

涅槃只是佛性佛性只是涅槃者佛性約因涅槃是果能從因至果性通因果故也

總攝於別者佛性名別今從總說故云涅槃義也

由佛性故中當通達者此約四文次第生起佛性為本從本起行得中道名中字者聲呼達者通也

不識故縛者未見佛性名為不識若見佛性名之為解解由於修故也

經云一切大眾諸善男子者如來通告機在師子菩薩能問諸法也

有乘無乘是舉了因者經中諸法相從而說如有實無實只取於實有乘無乘只取於乘乘者能從此之彼即是了因也

萬善一乘皆屬了因者萬善是緣因云何言了今明以了緣了緣能資了若從善說即為緣因一切諸法皆須能了因資於正也

有性無性是舉果性果果性者今皆一邊菩提為果性涅槃為果果也

舉正因性者始自阿鼻終乎等覺皆名眾生皆有正因之性也

有有無有乃至有真舉境界性者有即二十五有生處有真即是真諦之善善惡五陰以為境界性也

境又生智者謂智能緣境境發於智名之為生是所觀境為境界也

業非照惱是善惡業者謂業為煩惱所潤名之為業潤業成報故云業果也

上兩句明出世因果者如經有因無因等也

下三句明世間因果者謂有作無作等三句也

有佛即世諦者謂佛出世同於五濁名為世諦也

無佛即真諦者謂但有名字名字即空名為真諦也

復次依三寶下乃至何義故名佛性者正當問佛性義今採取下文釋成諸法也

佛有十八條勸菩薩者謂三寶為三四諦為四實諦為一四德為四五佛性為五因果為一故云十八條也

起六種問同異若此者略斥他釋不見此文六種之意六種如前對對所意問佛性名之為同六種之別名之為異也

故佛別勸而設總問者佛舉六種十八不同名之為別專問佛性之義名之為總總中含別故云深得佛旨也

敦勸者如經舉眾不能來問唯汝能問即是敦逼之辭也

令眾得益者謂生善見性四悉之益

亦為檢字者謂三業恭謹以檢為勝也

次正發言者如經白佛言三字由是經家敘意今借成句故屬下文耳

初勸供養者由此有過現之德於大眾中作決定說故以勸也

經云今於我前欲師子吼者師子吼者名決定說即是定能問於佛性之義故也

經云如師王者所說如王與佛相似故也

身即六度者謂無作滿足即是法身也

牙齒即智慧者一切種智也

地即尸羅者實相大乘以之為本猶戒淨故證得此定安固不動名之為地地是所依能生諸法也

穴即禪定境者諸首楞嚴定是為所安安心於境如身在空也

譬三行者謂聖梵天等三行也

晨朝出穴者正譬機感之時也

備合十一事者從為眾生下次第合之望前可知也

合初小不次第者合第應身譬仍合初法身一句又合十一事為第一晨朝之前也

經云而亦不能作師子吼者二乘之人自法華前未能作師子吼也

今將後人來問前法者謂有法法人也亦應更云將前法問後人即有人之法也意無單法人別也

初問理佛性者即問一切眾佛性也

次問分佛性義者菩提分得佛性也

後問究竟佛性者約來如證得此果性名也

中間則略者如經乃至能知十住等越其中間一切眾生不見及住何等法不了了見故云略也

真言般若者謂是定邊故屬福德

若識波羅蜜者謂是智邊故屬空慧也後以果地為智慧因中為福德即有漏之法行於五度故名福德果即無漏故云智慧也

若此土則福勝慧者謂福強智劣福故有所修習智劣故不修心見理也

但企尚智慧者謂望果地智也

十住菩薩與佛同為智慧者謂古人名地為住地為所依住是能依即通教十地也

例餘亦爾者通別二教亦須進退二釋有被接者有今得故也

但差別不定者如上約三教分別緣宜不同不可定執也

汝之與我各具二嚴者非但汝之能問亦復能答我今能答亦復能問故云各具也

似約圓教者猶問答各別對前他解故不定判也

以問答非二嚴者意云如此問答皆約言說是凡夫法非涅槃也若各具足慧我則不應問如來不應答也

無有一種二種者一謂能問二謂能答故云一種二種等也

非是一二於一二者不作定執一二也

乃是無一二之一二者謂雙亡雙照故也

亦是言於無言者如淨名中諸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言於無言淨名杜口以不言證言也

番其前難(云云)將菩薩番於凡夫將涅槃番生死猶涅槃故能具二嚴故云結同凡夫也

此之一二非凡夫相者如下文正釋謂是二乘涅槃未除無明生死之二故凡夫相也

一云正須此語者謂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故云此語也

無一二過則非凡夫者菩薩能知二乘之二涅槃不二皆緣中道故無二過也

佛還以圓教雙照答之者師子吼即照而寂無三而為難佛即寂而照具二嚴而為答

故以雙亡一二者即是能問也

雙照一二者即是能答也

佛性名第一義空者謂正因陰界入即第一義空理也

即三而一即一而三等者佛性空故即三而一即智慧故即一而三皆緣中道故非三非一以雙照故而三而一也

貴在得意不可言盡者不可定一不可定三何者一諦即三諦故不可定一三諦即一諦故不可定三非三非一故言語道斷而三而一故不可言盡也

對非顯是者名謂對二邊之非顯四德不空之是也

以隨情故者意云菩薩能見今對佛隨智邊故云不可見耳

將後驗前前是將中道見者如經見中道者凡有三種即其文也

而因苦果苦者謂諸外道修鷄狗等戒無益苦行感得苦果也

化他邊劣者以沈空故不能化他也

定苦樂行者謂修苦行得涅槃樂也

與上名相違者謂與上佛性中道相違凡夫外橫計二乘偏空菩薩著有故云無圓遍之義佛性中道名之為遍也

義者名之所以者即是問佛性有何所以今云圓故遍故即是所以名為佛性義也

經云中道種子者不同他人所計第八識中新薰種子今依淨名煩惱之禱為如來種三道為三德種眾生正有因本種子也

性是圓法者法謂三德涅槃名之為法也

又一切諸佛是圓人者佛性語通通諸佛故故云圓人菩提是圓果者菩提是性性能成果及果果等也

即知此果從因因生者菩提涅槃從於境智二因所成故云因因生也

中道者非因非因因非果非果果者正因之體全是中道不當因果故也

悉由佛性為種子故者能生兩因兩果令顯現故也

此兩因果又是種子者三因即三道種子三道即三德故云能顯中道也

即是更互以為種子者謂正因為三道種子三道又為三因種子皆緣中道更互得名也

問佛性既為四種種子者謂是因性因因性果性果果等為四也

答特是略出又是傍正者若具言之皆是四性種子略云菩提果性種子為正餘三是傍又中道種子為正餘亦是傍故也

譬如胡瓜正[1]非發熱者取其文意緣即是傍也例如正因為正緣了是傍也

此四是中論八不者不上不下者不上是不出不下是不來也

餘兩可知者不生不滅意對生死及斷常故云八也

諸佛體之不上不下者能達此顛倒即不上下即是中道也

是二中間者過現中間識等五支即是苦道達此苦道全是法身故云不見生死等即是中道也

汝問何義其義如是者如前四種解釋即是佛性之義也

經云何以故即是上故者此之中道不同梵天之下不取二乘之上不著二邊名之為中中即上故也

如理而見者此是依畢竟空理為第一義也

經云生死本際者謂無始無明名之為本苦果隣於未來名為際也

兩因夾一果一果居中者無明是過去因愛取是現在因名為兩因識名色等是一果果居其中名為中道佛性全是法身故云妙中也

如此論中者略斥他解也

今作易解者令知三道即三德也

故無生死故破生死者全生死是涅槃約無論破耳

經云譬如貧人者謂二十五有生死之人未有三德涅槃法寶故云貧也

中間明是者不云菩薩如經無常無斷乃名中道等故云是也

菩薩觀境生智者深契此境境能發智境智不二名為合取故云中道也

不得以因家之因為因因者十二因緣是智家之因不得為重因是單因故不得以果家之果為果果者菩提是果不得為涅槃重果是單果故得以因家之果為因因者觀智是十二因緣家果得為重因也得以果家之果為果果者涅槃是菩提家果得為重果也單因單果俱不得為重因重果家之因果故也

觀智從因至於因者剎那前後觀因也

涅槃從果至於果者從菩提果至涅槃果也

是則不然者不同於法也

不從因至於因者但是單因以之為境不得為觀智也

不從果至於果者但是單果不同涅槃從果至何者譬中單因單果皆以兩句用之不得重因故與法中不同果少分耳

例二果亦爾者菩薩當體是果復為觀智家果亦名果果涅槃當體是果復為菩提家作果故也

是因非果即境界性者開善明五佛性成於四句故也

是因即了因者今與菩提因果同為第三句也

緣性則二者即是緣了名之為二也

二是因果者謂緣因為因了因為果也

合二為一者合果為因只是十二因緣為緣因故云合緣為正

正無復數者正尚無數況復有三及十二願

經云其義甚深者謂境智冥不可思議三諦之理也

經云不常不斷而得果報者十二因緣三世不住名為不常輪轉無[A3]名為不斷感三世因名為果報今觀即是中道之果報也

經云無有慮知和合而有者從癡有愛名為和合無有慮知即不生和合而有即不滅不生不滅名為中道也

經云與十二因緣共行者凡夫之人常被十二因所轉義之如行三世不從如從火輪故無始終也

今互顯沒者如來見始沒終十住見終沒始名之為互取其少分各見始終也

始則杳然故言不見者謂無始[A4]已來於真起妄名之為始故云杳然也

十住破元品無明者等覺唯斷最後一品名之為元也

當果者謂變易苦果不起也

自性無所有為易者意云十住能達自性微細無明皆無所有名之為修故云易也

因緣所起者謂迷真之時於真起妄即是其始故云難也

私謂下文釋初住所斷其始故云見始也

初住智淺但見終末者謂無明之末起智之初即是煩惱之終也

未有治於元品之智者即等覺一品初起之始一品未斷故云不見亦是前煩惱之終為見後終反迷之始為未見也

經云猶如拍毱者謂十二因緣輪轉生死喻之如毱往來不停也

經云即是見法者法即一體三寶名為佛性故也

經又云一切諸佛以此為性者謂諸佛皆觀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即是佛性故也

可將此義類前定樂行等三皆不見者前文之中定苦行者謂諸凡夫定樂行者是出假菩薩苦樂行者即是二乘等皆不見於樂行中彼約出假故云不見此約未破無明故不了了也

此是別接通義者通教九地斷見思盡下根之人接入別教初地故也

結因性者即是境界性也

結因因性者了因性也

此之第一義空不同十八空中第一義空何者彼約所空為空此約能空之體即畢竟空也

此結甚妙者即是一切眾生全是第一義空菩提涅槃也

初似是一問者一問無差別二問何用修道准佛答則成兩問故云似也

用未具足故須莊嚴者謂眾生是因諸佛是果未有果用故須修三十二相以為二莊嚴也

如盲觸象者不得正體也

若見此意者雖因中無差而籍修道無差即差無現用故也

非問者如經是義不然謂不應作如是問何者因果別故無差即差故也

約緣成異者佛是[A5]已成眾生約因初修觀智故異也

事用未足者未有三十二相化他之用故也

非謂悉無者理中具有也

經云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等者意云眾生理性具有三十二相如來之身結跏趺坐若修即得故云未有也

經云凡有三種者具條三世之有只是偈中本有今有未來當得菩提即是未來有

經云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等若即是偈中今無本無今無約現在煩惱本無約過去煩惱故也

[A6]已成佛者非謂如法華約於本成之時名為久[A7]且約斷煩惱邊名之為久也

悉束為有者謂上半同為有也

又即本有是今無下重釋上半

不離有而論無者謂生死之有即是涅槃之無即是本無今有也

不離無而論有者謂本無涅槃今有涅槃也

是一句是無差別者雙非有無故無差也

自有兩本兩末者謂生死涅槃各有本有末故也

二河相望互作始終者以生死河為終涅槃河為始以涅槃為終生死為始以涅槃之始與生死始俱為本以生死之終與涅槃終俱為末也

本而不末者謂涅槃之本非生死之末也

末本非本者謂生死之末非涅槃之本

本末非末者生死之本非涅槃之末也

非本非末謂雙非涅槃生死顯於中道佛性非三世攝也

不即心為佛性者謂現在菩提心為果佛性也

心不即為佛性者謂果佛心不得為因性也

他云一乘是萬善者萬善是緣因彈指合掌皆為萬善所攝當同佛性中道為一乘也

六度與一乘更無別體者謂無作六度能嚴一乘若約方便教六度為扶車具度耳

但隨義異釋者約理為一乘約修為六度故云異也

二釋名如經處處得名者首楞嚴約行般若約智金剛約斷師子吼約說佛性約因故云處處得名也

不共者不定共煩惱尋伺等起也

穢汙者有覆無記起五見等也

成論云法起十數者謂受想思解欲等十也

或云欲界十居者亦云十眾生居謂三途為三人為一六天為六故云十也

一明洗浴者如來智機應從現身諸飛鳥等覩之得度也

經云佛性者豈非我耶者如來知諸外道執有不樂於斷故為說我為佛性今得發心也

酬其修道之問者謂不應定執佛性無差為眾生故說有差別如說有我也

或以我為無我等者謂我無我體被機說異四悉檀故也

長有金剛力士說者上問中無此說也

如初日月乃至漸漸可見者眾生為煩惱所覆故不可見佛性如月初日不可言無未顯現故也漸漸可見者即是修道至初住時如月顯現名為漸見也

佛性非一二三等者如前諸師各執不同各得一門之意故也

欲使因四悟於不四者門者能通從門入理即是因四理無四名故云不四若各報門即不入理如人問橋終日何益也

如不見象者謂今家所釋四門入理俱得象體諸師偏執如盲解身也生異見也

斷二國中間煩惱者斷習氣也

斷習氣無明者謂別接通意也

乖較者較(音角古樂反)應如釋論三觀治三種病者此是他解亦未為當彼論但治貪嗔等病用慈心不淨未為相應也

又世諦破性病真諦破假病者此是中論師解謂執性計者俗諦破之但立假有者用真空破之得性相二空即破見思也

除性假二病名斷煩惱者即破無明煩惱也

若見性者無有此義者謂無有聲聞得見佛性也

與經相違者經云破三惑得見佛性不云二也

寧得相應者謂三種俱破俱得見性始與經相應也

以別接通是一種破煩惱得見佛性者通教中根至七地接入初地破一品無明見佛性也

前三種破惑等者約次第意

後三種觀者約不次第意故也

前譬就外者謂前諸譬中各就外境猶如拍毱等也

例如十二因緣支支別辨者謂十二支中支支具有十二大分且約三世佛性亦遍十二支中故以例之也

百界依正因緣者即三千世間十二因緣亦具三千也

內外之言意兼多義者今家所釋不同他人唯約色心以為內外即是百界千如依之與正皆是內外故云多義也

是故不取者不取前果以酬前生因故也

一云初受胎七日為識者此釋未當今云識者取最初一念其色猶在中陰攬他遺體入赤白二諦之中名之為識非但七日始名識也

只此色與眾生之名者謂眾生是假名色者名色故云名色也

若細相生即胎內識心者此即將胎外麤相例胎內細相具有相生等相也

未有總受者總受者麤相也

初就行心者謂正造業之時能生愛取等成未來果也

為內外事者耳口等藥名之為外起相分別名之為內也

但轉名名之者轉現在五為未來生老死也

不具苦受者但有樂受及捨也

歌羅邏死者即是具於四支也

往還三界終具十二者謂雖則未具十二因緣種子不斷還生欲界皆具十二故喻於佛性雖具不具終歸有之也

經云十二部中雖不聞有者約未開還涅槃[A8]已前方等般若未聞佛性如前釋五法多聞展轉為勝也

長出三事非章所列合三十六句者唯文合有九句於非苦非樂中但一云何仍少二句應云云何為苦為樂云何非非苦非非樂等即成三十六句也

經云思惟解了者如前三十六句之義無非佛性大涅槃經三諦之法如來境界等也

經云煩惱火滅則得聞見者亦應云火滅之時則得聞見何者鐵赤之時即是佛性眾生得見也

後兩化他者如經讚歎解脫及教化眾生即是化他也

今明以大涅槃心修者謂演小令大在大則大也

以義相帶者只緣少欲即是知足知足故能少欲也

此明涅槃與解脫異者謂涅槃是梵語解脫者唐言故異也

開善又云解脫書無累者此釋不可解脫非西音何得有翻解脫是無累之義故也

應是戒樂者持戒之人知當來果報不怖生死故戒經云能得三種樂故云戒樂也

今寄一竝者文非正釋故云寄也以難他解定體不成也

以理為本者意以涅槃為體也

私云皆不爾(云云)今以涅槃心修何定慧為體也

經云毳衣者毳字(天鐃反)三蒼羊細毛也說文獸細毛也周禮祀四望山川則毳之鄭疏曰罽毳衣也

第十住亦聞見亦眼見者此佛為聞此九住為眼也

餘位不得者若約別教地前諸位皆即未見今住地證聞聞得見聞也(四本畢)

[1]○釋師子吼品之二(四末初)

若欲聞見眼見應當受持者此約以涅槃心修大乘十二部經成就五種法師能見如來一體常住佛性也

取聞見得道力強者謂聞說法見應身也

見色身則弱者如小般若云若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云解也

知是方便者謂從真起應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故云見佛也

初身口二業者若見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即是眼見也

若聞如來所說十二部經皆是大乘即是聞見也

經云為誰受身為誰說法等者謂無宰主即知如來為機受身為機說法是聞見也

相成是別教者謂約地前用二觀為方便異時相望得入初地名平等觀能成法身名為中道故也

經云依是二種因緣者如上聞見眼見思惟觀察也

即四依人問者明四依出世有內生外熟與凡聖相覽故問也

行是外迹者迹謂化迹

詐現好惡等也者[A9]已難知者謂生就難分也

云何依此二事者眼見色身聞說法等得如是魔非幻也

經云若為正法者以大涅槃心修習持究竟戒即得見聞也

經云一根深難拔者根即信根由有信故能修三空是故難拔也

若心不悔持戒不淺者皆為涅槃心修所受之戒法爾而得見於佛性不用要求若生要期持亦不能見性故也

後偏結一邊者謂偏結涅槃無常邊也

經云於如燃燈者意云以假於因念念無常也

善得時長釋迦日短者者時長謂三億歲日短從於晨朝至半夜入滅故引法華為例謂如食頃等短亦非短皆是為緣也

遮恐無窮之難者如取十三句展轉為因是則無窮故今意云信心聽法互為因果故也

瓶由拒立拒籍瓶成古釋互為因果者今意不然如經云拒舉瓶不應共瓶互為因果何者為三木為拒少一不成如是展轉皆互相因一木為因二木為果二木為因一木為果即是互為因果亦名㧦虞(上音笋下音巨)爾雅竪曰㧦橫曰虞此非今意

經云立拒者拒字(其呂反)此外道瓶圓如瓠無足以三杖交之舉於瓶諸經中或言執三奇立拒或言三丈立拒皆是也

梁武引拒者今之渴鳥老此猶未當只得上下互作因果不得展轉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等也

若剋定三世者謂過為因現在為果等因則定不得互為果也

輪迴不窮者如無明為因行為果行為因無明為果行為因識為果等也

經云生能生法者謂大生能生小生不能自生者大生之體故由生生者即小生復生大生大生不自生賴生故生者即大能生小小能生大更互相生也

借譬何爽者借小乘毗曇同時大小八相不失也文且舉生亦應住異滅同也

是絕待果故言破煩惱者煩惱生死二邊俱不生故名之為絕也

煩惱名過過者謂煩惱名過煩惱體上復生於過故云過過如先是惡人更復作惡亦名過過也

無相待因者謂絕待也如經無始終故始即是因既無於始亦無於終故云絕待也

但是語勢者謂涅槃是畢竟無與諸無相從而來非非正難意故如來答猶五存一謂涅槃是畢竟無無我無我所等也

如日月之籠散者謂雲籠則無月雲散則有難意不一向無也

有小分是者謂畢竟無但同無因故云小分若約有果即是全分也

經云世法涅槃者謂涅槃是出世之法何以將世間六無對之故

經云眾生父母是名了因者父母是能了眾生是所了也

略須分別者約無分別中而略分別故名不思議也

後橫豎相對(云云)謂以正當體相望為橫信心約初為豎也

而義說生因了因者涅槃之體實無生了如世間之物生而生之而能□□故也

世人謂屈此竝者意云涅槃之法不應作生了二果常無常竝之故約不思議以釋之

且用首楞嚴通者謂首楞嚴三昧方便不現常即無常二鳥雙遊世人

何故謂生定作生說而作竝耶

得財物[A10]已而復還生者意引此譬世間之述死尚非死恐出世法生即非生何得云屈也

一常二無常者謂非生現生也

悉開兩意者開常無常色無色名有可見不可見約眾生菩薩所見所聞不同故云二意也觀師解云既云亦非是眾生身外者佛性為世何處若非內外即是無性也

如鳥除二翅者意斥觀師免難內外如鳥無翅不能有用也

此法即假者謂五陰之法從緣生故假也

不俱在二諦者謂即邊而中二諦俱是故云不獨中道遍於真俗也

此法不思議者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故也

只以即空非外不世俗諦者此不思議俗即一而論三三不定三故非內非外而破諸師也

此還成上意者謂三諦不思議雙照故不失雙非故不壞也

而復雙照故言不失者既非內外而內而外名不失壞也

假名為有者謂依眾生故云有也

佛性中道悉皆可解者既破內外名為中道佛性邊一切處即是而內而外故云可解也

乳即空者無自性故空從緣生故假乳既從緣酪亦是空二俱緣生故但有假名耳

待時而生者意云定有但待人功為緣耳

初作即空奪者乳若有酪即有生酥五味具足今既無酪五味亦無也

經云二種名字者若乳中有酪名者眾生佛性即有如來二種名字也

經云眾生亦謂是酪者即是果也

經云乳中而有酪性者性謂酪因非謂酪果須具緣而得酪也

此舉非因作難者謂乳既非是酪因角亦非酪因若二俱無因眾生亦無得果之義若能生者謂角能生酪也

佛一往縱答角亦生酪者此是無方之答若定說者角即無酪何者如乳從因角非酪因故也

角是緣因者非親能生故故不無也

經云二俱無故者謂既無酪樹亦本無等是無因何不生樹樹若不生亦不生酪也

復有幾因者為是正因為是緣因為因幾因也

正謂眾生緣謂六度者眾生理性具此二因猶修得見佛性也

明假名是正因佛性者取眾生邊此未為當五陰是正因而取假名為正也

復有境界及道品等者謂境界是正因而却云緣因亦不全當也

而有六度生其陰驅者六度即緣因陰驅即正因以緣資正得見佛性故云不失不壞也

還是向義者謂非內非外不失不壞等三諦具足也如人求面而取於刀者有見緣乳有酪緣水無酪緣也

何故不見驢馬等面者謂乳不有如刀見面亦不定故自他求面既不可得乳亦無酪也

仍併通佛竝者通刀有面像乳中有酪也

經云近遠一時俱得見故者汝云由光到故遠者不到何得見能近有物隔何得不到故以破之恐有伏難故云有物也

不應見水精中物者以有隔故何得能到也

應責酪直者謂若不責直明知無酪也

併是兄弟者以同一腹故雖具子孫只是兄弟也

[A11]已患臰者古人亦謂以香為臰

[A12]已飽餐者餐字(於據反亦云沷音)

初譬中示於無性者即是無於果性一切諸法皆藉緣而成也

本有應常有等者若是當有不合從緣而生從因緣而滅今既生滅即是本無也

下二句相仍而來者未知深意若准釋文即是釋前二句師子吼執不定定有而難如來約不定而答既其有不定有無不定無即是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也

經云一切眾生有虗空界者如云竅隙之所有是中語言生隙謂間隙空處名之為界即是血脉所通之處同虗空名佛性喻同身中空遍一切處也

經云如金剛珠者即喻佛性不可破壞也

名為第一義空者謂一空一切空也

空名智慧者謂一假一切假也

佛性遍一切處者一中一切中也

了本了其令出者外緣了其性因令出也

欲明[1]酪煗能兩了者即是能了於正復自了緣謂自了了他也緣既有二正亦有二自正正他故云能作兩正等也

他亦如是自了了他者即是七人望[A13]己為自餘亦成他也

自不能自數數他者世間色法自是煩惱頑礙之色何能了他也

別有一法者謂修智性然後數他也

經云有佛性性者謂有緣因故云性性也

藉緣能有者如經從師受[A14]已漸漸增益等也

經云以當見故者謂眾生雖有佛性要須待緣方始得道果乳有酪性亦謂假緣故也

今若用之者不計定性隨世假名得用之也

今時此橘初酢後甜者謂隨其土風者與經說異也

經云尼拘陀子乃至不得稱為法陀羅子等者謂尼拘陀性既非佉陀羅性何得不生尼拘陀樹乳能生酪也

經云如雲表星者表只是邊星在雲邊故不可見也

若言細部者破其轉計故云總非也

夫樹相甚麤者謂子中以有麤相應可得見也

經云當有何咎者意云尼拘陀子既不可見今見有樹如乳無酪因緣而有我有何咎也

了因無正云何無耶者既了從正生何故難云子無於樹以能子故也

文舉一切法生滅一時者凡所有法皆為四相所遷先生後滅也

尼拘陀子生滅一時者即是子即五丈根莖華果既是一時不應先生後滅今既生滅即是無性也

草木中無佛性者順權教說無於果佛性也

既非外義者此之破報皆為末代眾生計有無因果之報別計因中有果多同外人後破因中無果謂非外計但一番問答也

但以業緣而得成佛者意云菩薩皆由修六度道品而得定無佛性也

若無常者則無佛性者無常之上復立無常佛性即常也

不應毗䟦致只應阿毗䟦致者毗䟦明退阿毗不退阿之言無即是無退若佛性本有不應有退也

修身行者知無佛性者意難由如生酥須具眾緣始成如無佛性須修萬行若有佛性即如乳成酪不假眾緣也

止有八字具答問意者如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也具答問意者意為眾生而興此問答眾生有故云問意也

致有往反者謂從天傍人人復往天等何關佛性也

經云以遲得故者即雖未得久久當得名之為遲非是於退也

經云鑪治者治字(余者反)說文治銷也字體從台教耳漢書巧治鑄干將之璞是遭熱即流遇冷即合與水同意故字從水也

經云五緣成於生酥者如前文人功水瓶攢繩等五也

經十二因緣亦有佛性者於一一支皆是佛性故何者如風激水水即成波風息之時波還成水如無明束諸佛性性成無明若達無明即還成佛性也

又僧者諸佛和合者謂諸佛即是佛性同一佛性故故名和合也

經云一者不生信者以信為首既不生信任運須退二不作心者若無於心故退三者疑心者若生疑心不知有菩提無菩薩疑即是退諸心例之乃至十三不樂進趣者雖有前之十二若無進趣亦名為退也

經云自輕[A15]己身者謂自絕分高推聖憶不肯修行也

真修之皆名為治者如法華云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也

臧文仲有三不仁者身為蔡太夫一使妻編蒲摩為他所機二知柳下慧有賢不舉夫子責之非大夫之德三事星神等(云云)

坐馳五塵者借莊子中意坐馳無益今為世務也

若能無念者起信論云若人觀無念也

一心中覺方非世務者能體遠所求之念即無念非謂都無名為無念三諦具足方得契此無念念理免於世務也

經云不能恭敬尊重三寶者如前從十二法至於二法從廣[A16]已狹皆能退故不依諸法恭敬身中一體三寶是故退菩提心也

緣於法法為心師者以三德之理為心所緣佛性之法為師夫言師者能成弟子能全悉得不退菩提也經者即便莊嚴涉路而去譬更發心也

今趣舉三十二相業約求佛心便者即是三藏菩薩於三僧祇外百劫種相好也若依為大涅槃心修諸相於一一相無非法界之體故也

此就相似因果為語者隨多少業得多少果義類相似也

諸佛境界是境界性者謂諸佛同有陰身故云境界亦是所觀之境故也

不可以定相取者謂一一性無非三諦不可思議故也

望上兩番破義者如前執因中有果因中無果二番也

文理抗行者謂內外為別也

只詺此為常者猶以覆故名之為常也

問果果了因萬善如何是常者果果在常了因約觀智萬善是緣因也

皆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故常者謂能了即所了所了即能了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因果即非因非果而因而果名大涅槃故云常也

[1]涅槃經疏私記卷第十一


校注

[0116002] 經卷第二十五 [0118001] 非疏作能 [0122001] 經卷第二十六 [0124001] 酪疏作酵 [0125001] 插入尾題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己【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己【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