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涅槃經疏私記

[1]涅槃經疏私記目次

  • 卷第一
    • 釋序品第一
  • 卷第二
    • 釋純陀品第二
  • 卷第三
    • 釋哀歎品第三
  • 卷第四
    • 釋長壽品第四
    • 釋金剛身品第五
    • 釋名字功德品第六
  • 卷第五
    • 釋四相品第七
    • 釋四相品下
    • 釋四依品第八
    • 釋邪正品第九
    • 釋四諦品第十
    • 釋四倒品第十一
  • 卷第六
    • 釋如來性品第十二
    • 釋文字品第十三
    • 釋鳥喻品第十四
    • 釋月喻品第十五
    • 釋菩薩品第十六
    • 釋大眾問品第十七
  • 卷第七
    • 釋現病品第十八
    • 釋聖行品第十九
    • 釋聖行品下
  • 卷第八
    • 釋梵行品第二十
    • 釋梵行品之二
    • 釋梵行品之三
    • 釋梵行品之四
    • 釋梵行品之五
    • 釋嬰兒行品第二十一
  • 卷第九
    • 釋高貴德王品第二十二
    • 釋德王品之二
    • 釋德王品之三
  • 卷第十
    • 釋德王品之四
    • 釋德王品之五
    • 釋德王品第六
  • 卷第十一
    • 釋獅子吼品第二十三
    • 釋獅子吼品之二
  • 卷第十二
    • 釋獅子吼品之三
    • 釋獅子吼品之四
    • 釋獅子吼品之五
    • 釋獅子吼品之六

涅槃經疏私記目次終

No. 660

天台涅槃疏私記卷第一(一本)

○釋序品

釋此疏文大分為二先通釋次別釋初通釋中文分為三先論古人直消經文不分節章段次分節下泛論分節之意三今分下今家分文

初云上代等者略指梁朝[A1]已前都不節目所言代者雖義立三十年今取代更為異世義異世弘法世世有之故云代也諸家分節廣略不同有科無科貴在得意如法華意難須以十卷談玄釋妙本迹二門說於佛意此經亦爾須明經旨開顯及被末代兼帶之意同顯佛性也

次文云小山瑤者吳興鳥程小山寺瑤法師也

關內憑者即關中憑法師以此分節為則也

盈縮非一等者具如下文或分為二三四等皆以蘭菊若偏執者無三益失一道四悉益也

梁武等者梁帝每下朝戴褐帽子被袈裟自登座講涅槃經分此經文為中前中後故下文破云黃昏夜半復齊何文也

開善唯序正以流通[2]後分未來故也

光宅是流通者自彌天安公[A2]已來經無大小分為三段

靈味等者靈味寺名寶高法師作此分文

問有緣起者由純陀施食如來開常說常住五果無差純陀發問後與文殊共論以為緣起後迦葉發三十四問問中皆是緣起也

答有餘勢者正答至大眾問品一十四品從現病品去具論五行十功德乃至師子德王皆有餘勢也

河西五門者河西朗法師今家分文名同

婆藪者亦云槃逗此云天親造涅槃論分為七分也

興皇八門者興皇寺名朗法師時人號為伏虎朗長干得意布等分為八門也

而經遮論開者經即今經論是大論經遮者如下文牧女添水乃至城中女人四度添之故遮也論開者大論釋大品以八門分別何者以般若波羅蜜深故以八門分之猶如水深難度派之令淺如人負重折之令輕故云開也大論如止觀記三

今分下正解為五章始自召請眾乃至於涅槃用一一皆明佛性之義又此七義解釋五章一召請涅槃眾者五十二眾咸集拘尸權者宜請實者須召也二開演涅槃施者開演只是法施也三示涅槃行者謂五行十功德也四問答涅槃義者師子吼以六重問答佛性之義初明一體三寶至於六因果也五折攝涅槃用者從迦葉品說經末及陳如品皆明用也

道不孤運者道有二種一自行之道二利生之道自行從因至果利他從果起因

待時處伴者等時謂二月十五日晨朝面門放光之時亦表言教當當不絕故從口吐也處即俱尸那城雙林之處三世諸佛皆同此涅槃也伴即五十二眾也

啟照者啟猶開也照即光也

隨類發聲者下至蛣𧏙五十二眾咸感聲教會此拘尸也

緣牽曰召者遠論過去久遠近論今生五味堪開常住佛性為緣實人召也

招致曰請者上能令下為招致猶得也大涅槃光咸令權實得益乃至等覺菩薩猶得一分法身之益故也

十方奔集者奔踊也法華疏云如來一命四方奔踊也

咸為顯發者今開秘藏佛性得暢權實之眾皆以涅槃門修名之為咸也傾盡法藏故云無恡也

但不盡能受者釋無恡意約昔教論未堪聞大也

初初毒塗者乳名雖同邪正有異初以無常之毒斷於邪常之乳後執無常之毒還為洗除即說真常之乳初乳後乳名同義異也

前同末異者以諸菩薩先同邪常後機成就為說無常名為末異初同無常後說真常此即二重前同後異皆為伺機待時也

施常色力者先施無常色力今開昔無常色力常住色力施之故也

因比丘請住者即是三修比丘執無常教請如來住世一劫半劫莫入涅槃也

斥偽談真者斥三修偽為說勝修名之為真

慇懃勸問者廣如下文勸問戒律有辞有[1]至再至三故云慇懃也

隨問施與者從迦葉發問長壽品去一十四品廣答其問皆令無常使法無滯名之為與也

法雨充溢者自行內充化他為溢也

滿拘尸城者五十二眾皆於此城咸受法味名之為滿也

善巧方便者如來託疾現身有病廣說無病五行十德悉令進修故言前也

迦葉推請者下文現病品三推三請如來說法也

融懌者懌悅也

說三指一者說三種病人一謗大乘二作五逆罪三一闡提如是之病定不可治指一者指可差之人若遇瞻病若不遇等悉皆得差也

浩然無盡者洪大也涅槃之體遍一切處依正不二故云無盡也

舉一等者一謂佛性諸即十方佛性攝盡故云蔽諸也

若指鹹談海者海具眾德萬流咸會同一鹹味即喻佛如海一切眾生同歸涅槃佛性海中無不攝盡也

涅槃義者只是佛性一切眾生皆悉有之名為涅槃義故也

佛性之體非善非惡等者正因之理不當善惡性通善惡今約理說名之為非也

彌滿無崖者體之與用遍一切法名曰無崖也佛性之體猶如虗空光明色相亦遍一切善惡二用亦遍一切故也

囊括等者大論云如囊中有寶不探示人人無知者佛性亦爾如囊之寶今以示遍於善惡括結也概乎略也止觀記云有底曰囊無底曰囊也

用善者一切眾生如羅睺羅皆是佛之真子也

用惡者善星比丘是菩薩之子常求佛過作一闡提涅槃會中以受記莂也

二子既然者皆是如來善惡之子等有佛性之用也

邪正雙用者用是同義又化用義也

邪徒十外者邪謂六師之徒外謂十仙外道也

中亦例爾者大小偏圓中間三味斥小入大義為今昔也

逆順相由者逆由於順順由於逆故云相也

無始而始至無終者涅槃之體本無始終今分五章故云始終也

惡盡善窮等者惡盡分通深淺善窮究竟極位亦應以六即分之名為惡盡也

折攝既休者一期化畢若有未度者亦作得度因緣也

初中後說者謂序正流通初即對眾由眾有施由施修行修行見理名之為中於理有用名之為後也

通論一言一事皆施眾生者言即涅槃之教如下文云若聞常住二字不墮惡道等事即因果化人為事謂五行為因十德為果眾生即是五十二眾下至蛣𧏙皆以佛性施之

別對問緣者三十四問以之為緣一十四品佛以廣答故云而與也

其文既廣者廣答其問也

其事亦明者純陀施常三修施四德新伊三點迦葉隨問施與故云明也

規矩者規圓矩方若說偏漸以之為方說大為圓以方助圓法則可執依行契理故云行也

此經始終明佛性者明佛性眾佛性施乃至佛性用故也

別以一番問答者下文師子吼六番明佛性義至於六重只因總而論六番故云一耳亦可五章只一章明之故云一也

如大地草木者大地如佛性眾生如草木故須法華中三草二木五乘七善皆因大地而得增長故云用也

我法亦爾者佛性之法遍於善惡故名通也

別論攝惡攝邪者惡邪不出四悉惡邪不同即世界迴心即生善破惡即對治入理即第一義也

引證者准文亦有通別多文為通一文為別也

召請十方菩薩者且據下位故有召言以權引實但得益也

大師子吼者謂決定說菩薩如師子子吼如師子生故云大也

值我多有能相惠施者如來以始終明常純陀以八斛糖粮充滿大眾故云多有由施食明常故云能相也

專心修習者為大涅槃心修行五行及不次等也

得十功德者功德約證五行約修故以證義明佛性義也

六句者只是六番問答也如來具答六句也

引一處文者明五種佛性具對五章首楞嚴對召請眾般若對施金剛對行師子吼對義佛性對用能四為能證佛性是所證能所皆相由藉故也

然佛性非一等者理尚無一豈有五耶今以五名命之令解非五之理也

悉是如來同行知識者如文殊等皆過去為師今為弟子或行因之時為同行或先成當成輔佛行化故云知識也

周照機理者以種智知權實攝盡名之為周理有二種一所契之理二道理之理皆悉能照所照以成機緣也

發掘覺藏者覺者佛也佛性藏理在眾生身內而人不知如來示之喻之如掘故下文云芸除草穢等藏以含藏為義也

若從設教者由智故說教今從教邊名施也

是五一至不傾動者五是次第行一不次行以一導五皆令調直無諸邪曲猶如虗空不為偏小之所傾動也

碎散煩惱者煩惱堅牢猶如金剛唯有羊角龜甲能壞惑即三惑今從總說故云結惑散盡也

義者名之所以者名是能詮即名下之旨以為所以所以只是涅槃之義不出佛性三德秘藏同歸常寂也

此義自在者遍一切處也

體用相即者別教地前是體外之用猶未能即圓教即體為用從用歸體故也

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者安樂只是涅槃諸法不出十界依正悉有涅槃之性也

皆歸正善者攝惡歸善攝邪得正也

文義有據者有文有義智人用之有文無義常人用之無文無義愚者用之今分五章皆有文證文下之義又與經合不同土人閉眼[1]牢鑿也

第七出異解者先破梁武如法華中先破光宅餘家望風黃昏夜半復齊何文者破也如來說經至中夜入滅何得專分中前中後為二也

居士請僧者有兩卷未撿

今隨法分章者法謂經文如前皆悉有據也

只是用章小分者今家以迦葉至陳如兩品為用光宅流通但用陳如一品故云小也

靈味等者四段分文問為一緣起二答為三餘勢為四今破意者文中正答三十四問至大眾品後德王師子吼乃至陳如皆有問答何獨指前為餘勢也

今昔有緣門者昔即鹿苑今即此經以之為緣也

得實失權者實從鹿苑來者可爾中問三味處處調熟利根節節得入要待今緣又權能引實故也

今言下破也

為略廣門者問略答廣也

此但下破也

今合為行章者行通因果何須下二今合下破也

混和難解者以佛性體用不分故

今分下破也

地師者前云婆藪所釋此云地師應據造佛地論名為地師耳天親造千部論何妨有此名也

神通反示分者從真起用以高示下迹之五十二眾皆約神通也

此謂下破也

種姓[2]斷疑者純陀獲常住五果為種性種性只是佛性了斷疑者於今昔五果以難如來如來為答令其不疑故也

正法實義分者中道為正法此法即實此實教下所詮之義故云實義也

方便修成分者以五行為方便十德為修成也

[3]能之修成等者破修成與入證義同故云煩也

今為正下釋也

慈悲住持分者迦葉菩薩為末代故廣立破斥令眾得解故云慈悲也

顯相分者令耶歸正其相顯也

持惡向善等者釋所以也

與河西開合之殊者河西合興皇開只是開合之異耳興皇前分八門後釋行與位門猶合應言第五位門第六中道門等(未詳)

第二別釋者今家正解先釋通序次釋別序初通序中先釋義次釋文

初云召請章者章謂章段詩云彼都人士出言成章也

三世道同者三世諸佛凡所說經皆安如是異於外道阿漚二字故道同也

教門機別者教即門故名為教門前之三教時處不同故名為別法華雖同醍醐此經文又被末代機具四教故云機別也

經經由藉各別者維摩合葢現變等金剛著衣持鉢等法華天雨四華等也

同是勸信之辭者既是生善之意具足應明四悉通別不同即世界意對破外道阿漚二字即對治意三世道同即生善意所聞法體即第一義也今且約生善邊說故也

次釋文初云所傳理者理謂所聞法體以三德秘藏為所傳別指阿難為能傳人也

會機會理者圓機圓理以機稱理名之為會五十二眾咸知常住名之為理也

稟承之主者佛是所稟教主機是能稟之人也

所聞之地者地是所依三德涅槃為所聞也

展轉相證者從能聞人證所聞理乃至同聞伴處故云展轉也

欲使將來者此經被末代機將當也

又大小諸經者約教判也小即三藏大即通別二教三藏能所傳異故也准釋前約因緣生善此釋約教本迹觀心指在法華若義立體用本迹常觀涅槃行道亦何不通不及彼文四釋委悉悉也

若言解與真合者解即能傳所傳即真如色即是空等也

智寂者初小乘身通教智寂即空折空為異也

若言稱機為如者謂前二教空也

事逆理順者地前入[1]段為逆登地證理為順又十行出假四攝利物為逆依理修觀為順也

我聞等類之者准前如是應具四釋文略廣如法華中四種阿難不聞也

世所常聞者雖云常復須辨異也

具如法華疏中者彼一一文中皆約因緣約教本迹觀心四釋不同此文義立因緣約教四悉之名下二則無也

今明下約廣明五章又分為二初總對二一一別對也

夫不異曰如無非曰是者五十二眾同是三德涅槃之眾異則定異者五十二眾各相異也

達斯意者者皆是法身菩薩詭類殊形同一佛性所聞之體

詭類者異怪也即是怪異之眾故云紛雜雜亦異也

精麤映奪者人等為麤天等為精互相映奪故下文云倍勝於前等(云云)

若以牛羊眼看者凡夫肉眼所見五十二眾猶如牛羊所見無別若以佛眼觀之住首楞嚴無非法界也

悟異不異者同一佛性也

我昔不聞者謂前三教帶權明實也而今得聞皆聞秘藏也

聞二施果報等者昔施今施聞皆常住也故純陀引昔難今如來引今以答二施無差也

種種法味者即實權之法味亦是四教五時之法味也

一時之行等者此文一時異前一時皆約圓行具一切行為一時也一時之證明功德等故戒定文後皆結地位非前後證也

於一念中者證法身時即能百界教化眾生故云現五趣身等也

歸身止息者處是所依表於法身故下文云安置諸子秘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故云處也

駈邪引惡者駈諸外道離六大城皆向拘尸邪正悉度令入秘藏也

若他若自者他即諸子安置秘藏自即不久亦住其中也

等教三子併作三田者如下文中聲聞菩薩及一闡提其心皆等也三田即上中下田也

夫眾不出八佛者五十二眾皆有正因之性故云不出等也八者過去為一現在十方為一六即通名為佛故為六即為八佛也或云過去現在為七佛及當來為八也(未詳所出)

更無過者者眾生無上者佛是故云無過也

五果遷移者世間五果出世五果等皆有遷移故下文難云是無常身是雜食身等云何二施果報等無差別也

江河迴曲者前之三教迂迴巧拙不同今教猶如直繩入於西海也

尚不見空者猶有[2]彰故況於肉眼也

況能見性者中道佛性也

了了分明見者謂圓修之人亦可六即分之謂分得了了乃至究竟了了如殃掘經云所謂彼眼根具足無咸修了了分明見等也

今聞低彌神龜者低彌謂惡魚神龜即聖龜在陸今同在水喻涅槃河中七種眾生佛性一也

同向佛住處者三德秘藏處也

施與時眾者還將三德之處施與眾生即是所詮之旨能施所施無非法界故也

引攝耶惡者應云引邪攝惡同歸自住處也

如是總序三點者從廣之狹所聞法體具於三德故云三點也

我聞序般若者能聞屬初故也

一時序解脫者智能梁理故也

同聞序三點不虗者有證信之伴故也

我聞序樂者多聞分別樂即大涅槃也

一時序淨者修行契理惑業皆無也

住處序常者法身常住也

同聞序我者皆是自在真我為伴也

五序序經要義者要義只是佛性三德涅槃常樂我淨以之為要也

一是數方者方法也從一至十皆數法故也

世間義耳者藏教菩薩初未斷惑同凡夫故二乘斷惑即非世間也

空為一者即通教意前教雖空猶是折空耳

真俗合一者別教菩薩初住為真十行為俗登地證中故云合也

一一切者即真而俗一切一者即俗而真雙非雙照皆顯中道常無常非常非無常而常而無常等用也准義一則具三三即是九九只是一非三非一等皆以一一之故也

三身四義者四謂四教前之兩教同一應身猶有勝劣別教報身且有自用他用之殊圓教法身故也

後義在今者判屬圓也

即土人也者以人生此地故言生地也

相合似連理者連理樹名如人家有義感樹而生亦如甘棠之樹以表德也

似交讓者如世間以貴賤交枯榮相讓也

只此一城下約教釋種種即四見不同具如下釋故也准前因緣合具四悉釋之城名不同即世界見者生善即為人力士發心即破惡枯榮不二即第一義也

慈愍示人者無緣之慈遍法界樂名為示人也

寄城表常者三德之城無能傾動故常也

力士表我者以自在故無所臣屬也

吉河表淨者亦云金沙其沙淨故能滅罪垢故表淨也

樹間表樂者樹能清涼人多樂故此表涅槃之樂也

城不可壞表常者壞是無常故不壞表常也

豐有表樂者如世豐足即樂涅槃亦爾八味具足也

傲敵表我者傲必自在也

無難表淨者世邪八風不能染也

力士無屬表常者前云表我今云表常何者以一家釋義圓通自在況三德中一一德上皆具四德廣如金光明玄十種三法皆具四德也

恒流表常者恒故常也

東雙表常者東方屬木木以蓊茂為義又是諸方之首故常也准義亦應云常無常等且舉一邊耳下文[1]雙出於鳥[*]喻遊之意即其義也

南雙表樂者南方屬火火能成於萬物故樂也

西雙表我者西方屬金如世人有金用即自在也

北方雙表淨者北方屬水水以淨為義其義最顯也中央屬土土王四方也

若能總別等者前總對後別對四德四德只是三德三德即佛住處也

若謂下約教釋

生死人者三藏所見以觀無常也

二乘所見者通教二乘也

登地所見者別教也

九佛之中八佛者八佛如前更如現在教主成九也

句句作此消之者例下諸文皆約四教釋之文略不釋可

私謂者妙樂先師作此釋也

此見不同者約折體別也

摩訶衍道者大乘之道不同折教二乘道也故大品斥云由如隘路不容二人竝行(云云)

戒心見道等者戒即十戒五支戒等心即首楞嚴定見即次第三諦道即三解脫道也說此五種如奏樂不聞也處時二種不觀尊特之形如沒燭不見

尚不與前佛共者且約三藏比決丈六之形同比丘像也

及開顯竟者謂法華開竟也此經自云八千菩薩法華中得受記莂也

大者歎德也者別無文故將大字以歎之也

通四園陀三藏者通解內外經書也

勝九十五種者有九十六道經一道屬正故言五也有人云外道根本六人各有十五弟子并於本師即九十六此不應定為數也

賢聖之所恭敬者即是三藏教中賢聖也

通達權實法門者權即四味實是今經權即實實即是權也

於畢定眾者究竟圓乘五時終畢名為畢定也

大權開顯如前者如前文約教釋也

不仰等者離於四耶也仰謂仰觀星宿下是種植田園方即通致使命維是邪命自活等也

是名破惡者以三學為破惡也

以資慧命者即空智為食空慧為命也

亦無知者知者亦空也

不得怖喜者空故無怖亦無喜也

一切諸法中悉等者十界之中佛性自資常住命也

後之二僧等者論據內凡名為有羞今進取薄地清淨為有羞也

餘二比丘教教有之者破戒啞羊通四教也

復有四義者發起影嚮一向真實當機進退取之結緣一向有羞僧也

故言眾下注(云云)一眾之中復有四眾即成一十六也具如法華疏釋也

或數人者約教釋也

前後圍遶者圍即住威儀繞即行威儀亦應約四教威儀不同也

或以三業恭敬等者以行住中皆約三業故也

釋別序初文云聲時表法者聲謂聲教時表於明生闇滅之時也仲中也居於孟季之間表中道也

滿月之日者如下文釋月愛三昧圓滿之日也

不待不過者如來知時無差機之失也今正臨涅槃時起圓常法兼被末代與機不差也

而得度脫者道機時熟聞常住法而得度脫其未度者且作得度因緣也

神力為本者如法華中壽量以開久遠之本故現神力摩頂付屬也

大聲為末者今說圓常大涅槃教以之為末也

令悟非本非末者約理[1]而證也

又空慧為本等者謂約教釋前之兩教折體空也種智是別實相約圓也

(云云)令說四教皆是體用之本末也

有人解無色定力者意引文證成無色定能起欲色二界之化豈得無身又供養佛等今家詞此且堪難者意許引仁王等文證其有身也

若以三有之頂者約教釋無學等即前之兩教妙覺等後之二教也

一頂被請者或是土佛無輔法至故請也

此意既寬者斥他釋今權實四教皆遍橫豎具足故云寬也

則感不一者不一則五十二眾

普告則應無二者即二而不二名之為普不二而二遍赴眾機皆今得聞故云告也

歎令崇仰者三界之主大慈之父出世之師令普[A3]崇慕仰也

告令悲戀者生善也

但歎三號者此文三號遍攝一切法故諸經多稱之淨名云若我分別此三句義無量劫不能盡也

欲明三事者對主親師也

[2]允同諸佛者十方諸佛十號之首皆稱如來允者合也

是為世父者世父居尊比出世之父故云尊仰是為世主者如國之君以忠孝為親能生世間君臣之禮為善業今出世之主能生大小偏圓之善業名上福田也

是為世師者夫言師者能以軌則於他名之為師今出世之師能斷偏小之疑成一切智解故云師也故引下純陀文無主親師釋成宗仰之意即是無師義也

經云今日者正是二月十五日於晨朝時也

本父君師者昔日結緣之父名之為本也

失一則弘誓不滿者昔有弘誓之力故今日拔與以心普故名為等視也

結三號者以子歸父以民歸君以弟子歸師故也

結四等者如世間舍能覆一切今以無緣慈遍覆法界慈為根本故云四等也

初報令斷疑者如下文云若有所疑今悉可問等勸問戒律兼被末代之疑也

演暢者四十餘年未得開演今暢佛意五果先開也

新伊方顯者邪常之教名之為舊三點之義名之為新也

大覺正是遍知者覺者知也大者遍也

明師即主等者既有於師如民之主如子之父一即三也

互舉一邊者舉後知初故云大覺舉初知後故說如來大即遍收十號也

節節明四義者謂四教義也一一義中皆具主親師三釋之不同故云節節也

旭旦之時者旭者明也謂明旦時也

表智明生者大涅槃日初出之時三惑闇滅也

面門口也者口表說教當來不絕門者能通因果故光從口出也

表佛性非即六法者謂五陰神我正因之性不即不離故以口表也

大涅槃海者佛性廣博如海有眾德故也

大身眾生者即表十法界眾生所居為大也種種龜魚即正報珍寶即依報十法依正不同故云種種同一佛性故云光遍也經云其明雜色者表六道不同六種之色為雜也

濟六度者拔三界苦也

淨六根者與三界樂法華似位華嚴真位十種六根也

次明光處乃至放六色

此四段文文具四悉釋之可見也

高廣互現者以廣攝高以高攝廣而不煩文也

既有其中之言者只是三千之中及十方中也

六趣是報障者望出世法人天等三趣皆名障也

障除生善者如人心不憂惱不成意業若不發聲不成口業若不舉手不成身業今三業[1]受莫機動障除也

光召序涅槃行者光表於教依教修行故也

無明愛見二互相依者無明如地愛見如水水依於地今三惑皆破故地動以表之也

有緣癡愛者癡即無明愛即煩惱皆從緣生故云有也

或復一時者[2]難前後意在同時也

豈可下斥他解也

經云時諸眾生者正是聲光地動之時諸者不一即五十二眾是也故名為總

經云且各裁抑者裁謂裁量抑即抑忍如來何故放光地動當往佛處若不往即無六益也

[3]父師父滅[4]行時不苦者具足應言主等文略從親生者故言父耳主即是所依故也

大劫者八十鹿盧為一大劫劫義眾多(云云)

則妨後佛者賢劫千佛今始四佛出世何有九百九十六佛未興故云妨也

執手者者悲之極也且是喜之極也如世人悲喜之極皆相執手也

請如來父者如世間父其父若去其舍則空故云虗空也請意既爾主親師三闕一不可故須請也

經云速往速往者催捉之詞也

釋苦者釋出主親師去世之苦也

如是展轉者從前向後失一不可如世人無主即國破無親即家亡無師即無決疑之地[5]文主既無師當安在法滅無寄也三苦在懷故云疑惑也

有事有表者事謂聲聞常隨世尊故以前列菩薩形無定准或親或疎故居於中雜眾形疎去佛遠故故在後也有表者若聲聞真雜眾表俗菩薩表中故居孟季之間也

今意如前依前分[6]不同他解也

駭令後問者駭謂驚駭動其常情也今不以形為近遠約機論遠以機未發義之為遠故須召也

又從多故者或佛邊眾少外來眾多從多為言故云召也

[A4]已定數者八十億百千人等也

而目一事者子尊於父弟讓於兄今云弟子者只目一人也

美其德業者不美其年也故律云所謂長老者不必在耆年

魔王知將來事者恐為魔王奪其坐處故勸出家現十八變等

今略障存善者善既生障必除也

約四教分別者從答此是下即藏教也又示下通意八地出假道觀雙疏能化眾生故云楷模也又別惑下別意謂地前未斷別惑故也憂悲下圓意故引文證成若作四悉當第一義也

俱解脫者心解脫善得好緣也

無容自威者只威伏也

經云離常住處者即是洗漱之處非常所居也

第一空行者涅槃之行第一義空也

開常問極者昔教未說名之為密今開常宗故云問極極者只是佛性之義也

能召所召玄相領悟者主伴不二同知常理名之為領其理高廣凡所不測名之為玄也

尼姨女通是二方女人之稱者西方以女為尼以男為那此方女也

奉順三召如上者[1]父先光次聲三動三文中各先奉次順二文具足也

乃是賢聖人中之龍者謂前三教賢聖也

現受女身至迹廣者以九法界化名之為廣如妙音菩薩於王後宮現為女身等即其義也

因果難見者斥他釋云修習是因得自在力作佛為果今意但作本迹一雙其義自顯也

菩薩眾亦為三者一所召二奉三順就奉中復分為三謂光聲地等皆如上也

[2]世多識故者此河近城故也

[3]為入者得福者外道計為福河多人浴故入者滅罪也

八河中大者八河如西域記廣說也

是佛生處者法身生處也

此乃四悉者多人不同即世界二入者得福即生善三八河中大即對治以大對餘小故四是佛生處即第一義也

釋論解菩薩十義者一盡教化一切眾生者一切之言通九界眾生也華嚴云菩薩於眾生乃至不可說皆教化之也二供養諸佛者十方諸佛皆能供養也三淨佛土者行於六度與物結緣也四盡持一切佛法者即權實之法自行化他皆能受持令得久住也五令佛種不斷者於十方佛所皆紹[4]降一體三寶也六盡分別一切佛土者分別淨穢四土不同具教多小等皆能分別也七盡知一切佛弟子者由分別故知此穢土弟子淨土弟子不同也八分別眾生心者謂善惡二乘大乘等心皆能分別也九斷一切眾生煩惱者即菩薩弘誓滿足如有一品煩惱及一眾生不名一切也十盡知眾生根者謂上中下根三聚淨戒根緣不同也又由知眾生根故能斷煩惱由斷煩惱知眾生心由知心故知弘弟子乃至由供養佛故能教化眾生逆順相由皆依此釋也

無量阿僧祇門者阿之言無此云無數法即是無量法門皆菩薩法也故云十門為首耳

引龍樹釋十門者初云大莊嚴者即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定慧等度也當捨一切所有至若內若外者內謂[A5]己身頭目支節等外即他身妻子奴婢等依正盡捨故云無遺也四其堪任者應以人天乘為況人天二乘三乘大乘等皆能為說到於究竟涅槃也不得彼我者能觀自他無有宰主等以清淨無雜心者即是依於般若從因至果故云薩婆若薩婆若此云果也八世間所作之事者即菩薩八重玄門報修凡事故云世間也九一相門者一相即無相無相之相名為實相故云畢竟空離分別故空也一二三四等者法門雖多四門攝盡一一之中更有四門故云增數也

四種菩薩如別記者具如四教中廣明也又大論衍門三菩薩[5]討斥三藏義故云四也

出方便位者謂地前菩薩也

本際常寂者住秘密藏也

如大集海慧菩薩者海慧初來人皆見水相也

大涅槃海者佛性海也

八十法門者無盡意從法門立名也

此約理論者此理即是大乘之體所乘之法不當能乘所乘為因果所取故云大乘故須敬重也

悉皆安住秘密藏中者佛及弟子是能安人秘藏是所安法也

雪山八字不以為難者能捨全身以酬半偈約事以為難也

日割三兩者如下文中有一女人日捨其肉供養病人為菩提故約此亦是事行為難若不為求菩提唐勞無益之苦行也

仙豫行誅者以知機故令其發心覺德比丘皆為護法也

經云一切世間者即是二分段變易世間眾生五陰國土等三種世間故云一切也

不證涅槃者菩薩之人不同二乘沈空涅槃也

憶本誓願者初發四弘拔苦與樂也

垢縛得解者由持戒故能治惑業若無淨戒日夜增縛也

解未解者如淨名云自既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既持戒故能解他也

小般若者金剛般若以對大故得其小名也

即為有佛者般若即智慧慧是覺義名之為佛尊重此法名之為寶能尊重人名為弟子即是於僧一體三寶具足故也

即是無量法門者法門雖多三寶攝盡故也

智慧為二莊嚴者上求為慧下化為福即福慧為二也

初二十一增數者從二增增至百千億也

八同數者前五數同又有三同也

[1]無數眾者即是量數也

離欲男女者亦可言修淨梵行優婆塞等

善宿男女者近佛住宿也

復次直三歸者下進退釋之也

若一若二名少分者一釋雖具受五能持一二也二云本只受一二也

求人天[2]名無分者無出世之分也

求涅槃少分二乘涅槃也只離界內生死猶有界外變易故云少也

為眾生故為多分者即是大乘能斷界內外出假化物也又具持五戒下約教釋畏生死等前之兩教意為眾生下後是二教意也

恒與禮俱世間之法五常之禮與五戒同也

恒與無常俱者亦約教釋四教次第對之如文

住佛威儀乃名具足者即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故云有本有迹楞嚴為本威儀為迹也

普現眾迹者示十界身於一界中復具十界若依若正咸皆不二名之為普也

優婆塞義若此者問意五戒威儀有本迹權實故也

惑者不信者世間有疑之者今勸之令信故也

又此四分於大乘無分者且約藏教二乘也又若約衍門方等般若密求者得少分也今據顯露教未開權邊聲聞無分也通教二乘同三藏二乘也故下文塵沙少分即別也

若乾慧等者且約通教菩薩在凡位中同前無分也

七地修方便道者留惑潤生也

八地道觀雙流是滿分者且據因中為滿若論具足佛地始名滿分也

十地滿分者不立等覺義也

又通教十地等者通判諸教案位四分非超越位也

一切眾生下明六即分之約佛上釋初理即佛故云無分乃至分證[A6]已前皆云無分也初住初地據證道同別教初地圓是初住故云住地也

皆有權實本迹者約別圓住地上論有本有權迹示前來諸教權實也

置而不論者置實不說也

小菩薩所作是無分者方便神通爾為一少也

常無常等者取增上非增以釋增上是讚讚之辭非今經意者此對治法常治無常等令歸非常非無常也

是六行觀者非小乘攀上厭下等六此是今經勝三修治於劣修為六行耳故引下文無常等三修文也

經云實不實者約諦釋實即實諦不實非諦歸依非歸依者約三寶釋歸依即大乘一體非歸依是外道也眾生非眾生者約見性不見性釋也見性即非是眾生不見性即眾生也恒非恒者約常非常釋安非安者約證不證釋斷不斷者約智釋涅槃非涅槃者約有為無為釋非涅槃即是有為也增上非增上者約位釋也

第二卷者哀歎下三修文也

不應以此歎優優塞者不應將鳥喻雙遊文歎意斥他人

此是經家取後文意者取後聞涅槃悟常等向前歎約實行言之也

比丘不然俗眾豈爾者將羅漢以竝俗眾亦得將後向前歎也

當知佛同行人者其中或是古佛高位菩薩也

解云下正解也

病去藥存者常等病去無常藥存也

病去藥亡者即是無常病去後常藥亦亡顯於非常非無常之理也

餘實行者即住前也

亦得有之者實從權也

先修無常治常者即次第行人漸入十住修無常教破於邪常登地之時修常破無常修一分法身得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等廣如下文釋也

云何推一者斥古前後不同也明今經以涅槃心修次第不同也

病治俱捨者即是非常非無常也

具此德行者一行一切行及雙遊次第之行也

前二猶淺後一則深者即互相治及以大涅槃心修次第入者解頓漸行之人也後一深者一行一切行行解俱頓人也

引向涅槃者引於漸等至後同得涅槃也

尚無一種者圓一尚無況有前二也

真對治者理無能所也亦是顯發方便密教奉聲召也文猶略應更云順聲召為不斷絕等也

亦傍歎實者用前兩治令得入實也

分別為樂者出假分別法門即是樂也

大涅槃為苦者證於三德從真起應應於生死為苦也

名之為門者常無常為中道雙非之門下以能通為義得入中道也

以大莊嚴而自莊嚴者自行是定慧化他即慈悲也

五結如文者總結也

見聞覺三召者光聲地動等三也

如何融會者顯發是教闍毗屬身云何得同上出家下釋出同意直言顯發者常住教也

因事表理者闍毗是事舍利住世與常住教理同也

因然以顯不然者然即是事不然是理以顯法身與常住教同故也

滅不滅等以明三身之意也

有種種妙法者無非法界故皆具一切法也

寶葢寶座等者以無緣慈遍覆一切名之為葢畢竟空理名之為室也

但成三業之善者舉聲即口業舉身即身業懷悲即意業也

亦成順召之文者為前[A7]已有三順既具三業生善具有三順名之為亦也

次三恒中類如上者如優婆塞離欲男女等及四分不同也

以壽為德者德謂四德壽即是常以常為首也若是無常壽之八十入滅即無其德涅槃之壽也

三十二卵之母者如金藏經說舍佉母生三十二卵每卵生一子力敵千人為三十二王子等(云云)

如上敬重大乘等者上敬重於理愛樂是事事即教故云持於正法正法只是事理不二之法也

弘誓所作者所作以本發心能現九界身也

箕帚婦禮者是女人之德也淺近之事更無所指也

三界為家大奢者若論家者即是其義非今觀境耳

果報捲局等者此之果報猶如牢獄不得自在也若論果報通於三界今為觀境故無奢慢也

初是苦觀者治於貪欲也

五種不淨者一種子不淨二住處不淨三自性不淨四自相不淨五究竟不淨今文略下二如文也

如城[1]下是空觀者城是假名眾緣和合此身亦爾假緣而成無有自性故云空也

經云樓櫓者說文云重屋也亦云露屋謂城上守禦露上無覆屋也寮孔者泥洹經作寮(力彫反)蒼頡篇寮小室也

麤細兩觀者一期生滅為麤如經是身易壞也念念生滅為細經不住也

一舉譬[2]法其事觀者結先五也

寧以牛跡等者皆假設之辭假使牛跡容海乃至微塵麤細由有其限是身過患不知邊際也

內外推求者觀身三假性相皆空即空三昧也亦無空相名無相也

菩薩緣實相者引釋論意實相正是今經所緣也

與修多羅合者事與理合故云大乘前之事觀是涅槃教門之正觀也

事觀即理觀者護持是理故也

是願力所為者願力即無作四弘故能迹現九界像也故經云護持本願等(云云)

能壞生死者即是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也

是妙對治者廣如上文前論次第後論小次不同古人將後釋前常無常等同歸一理故云妙也

宜順[3]三召者如經各相謂言即順光召宜應即聲召至雙樹間即動召亦是三業生善之意也

一句明上求者即是法門無盡誓願知佛道無上誓願成等(云云)

二折攝者前折後攝如經如事父母等若未奉者只是文中略耳計合有之故云若無各於晨朝等即是奉召之文也順動召如經今可速往等是也

不居物下者物者謂之人是王之類不居人下也

高七樹也者一樹七刃一刃七尺七樹七七四十九丈也

只是隨宜耳者或是隨機所見宜應見者高下不同不必是王也

經四馬等者說文云駟一乘穆天子傳曰献良馬十駟郭璞云四馬為四謂四十匹也

多羅樹者按西域記云其樹形如椶櫚極高七八十尺果熟則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東印度界其樹最多也

經云力能摧伏者即是上文守護大乘意同也

因食開常者明受而不食即表常住也

經云去地七樹者意亦同前其經高也

是順召者順召有三今以往佛即是動召餘文略也

而不次第者前召後勸准文前勸後召也

寡嬪淑等者無夫曰寡嬪者三嬪九妃之類淑謂令淑有德之女也

三光[A8]已上者日月星等天女之類也

報得天眼者既云諦觀即非修得修得天眼能見三千界內也

是深解大乘者稱理而解智契於理故云欲聞也

威儀具足者如上文不起寂定現諸威儀住秘密藏也

次善能隨順至釋如前者如前先折後攝四弘之意也

或有歎德者即八十恒羅剎中捨離惡心更不食人是也

經云諸天婬女者(五林反)即美貌可愛之狀也

悲近召遠者謂閻浮近者皆悲餘四天下遠者須召也

結前三十四眾者菩薩等四增數二十一同數有八無數一故成三十四此土眾竟第二中間有四上界有十四方有四故成五十二眾也

方持佛法者方猶當也當來彌勒出世付囑佛法也

應赦微細戒者謂雜碎戒也五篇之外所有制者皆名雜碎戒也

汝面受佛旨者謂教旨也

寧得執正此事者意云迦葉若來微細戒須捨故不來為對難定也

顯神呪力者為後代得益傳持之人顯其功大也

佛為利根者如來在世利根得益迦葉為佛滅後鈍根得益故非違拒等也

初人天者文不列之義有故也

他方遠國者無邊身等十方來也

百億四天下者此佛世界也

樹神示半身者似人形不作樹形斥他義也

今言不爾者准西域記也

隨類各解者即四機所見不同三根悟入亦別也上神如彼菩薩但見其榮下根如諸聲聞但見其枯中根於[1]神榮之間得入非枯非榮也故引文云唯諸菩薩等也

天上天下者上以表空不居於世也

不復[2]御居者御傳也廣雅云御使也

又堂本地架者如淨名云譬如虗空造立宮室終不能成今忽然空現表空中藏具有三諦空有之法也

即是修因者華表其因踰世界者此之妙華表於真因撥世出之果故云踰也

引兩處者一能除垢二除熱悶喻客塵無明也

[3]有去留者乘如而來機息而去所應度者皆[A9]已度訖其未度者亦作得度因緣也

一往下士所見者二往不然亦有上中下士等見具如前也

此之三相者一其林變白二堂閣在空三堂下流池三相雖異皆表非枯非榮上中下等皆覩如來涅槃之相也

利益多人者涅槃之教帶於四機及被末代故云多也

去下陵空者去下表除三障陵空表生三善也

翻倒見性者破常無常等八倒見中道佛性也

歸中會極者歸中道法身會三德涅槃究竟之極也

再更抵掌者如來至此[A10]已現六重之瑞故云再耳如人[4]興手於掌表再三慇懃也

而意同前者相雖有別意同聲光動等三種之相也

從四天下即是召遠至大自在摩醘首羅第四禪也

前論佛力者意答伏難前文既云無色此云何至色頂耶故以難起答意前是佛力所加耳此自力獻供之事故不同前也

此是大菩薩光者即十地[A11]已上權示首羅之身權引於實耳

魔名煞者釋名也能煞行人菩提心人也

惡中之惡者能惱菩提心人也

經云開地獄門等者此之魔王皆是大權菩薩示作魔王住不思議地故能如此豈是實行能為也

經云罥索者罥字(古犬反)係取也爾雅云大者曰索小者曰繩別大小之名也

偶爾得之者意云此鬼是先佛所說非魔本有引喻奉國王等即是先佛法王之寶還獻於今佛法王也

呪是密語者問此土不翻可名密語五天盡解何得名密答意者五天雖誦不解其義名之為密非誦為密也

有人下他難也難意約理前解約事從理入道事即不能也

今解下答意不得一向事表於理即能得道也

前四別者別對四悉也

後一通者通前四義皆第一義理也

十地菩薩迹現其中者如華嚴經欲界六天對於六地色界四禪天為四故云十地也

私謂此是大千之中者此是三十大千之中心也此與法華稍異(未詳)

香飯奉光召者食是色法表可見故故與光同也又是觸法能觸身故以觸表觸召義同也

還是經初三種之瑞者即是經初大聲普告等三瑞也[A12]已說竟今復說之名之為還及其林變白等三即成九重之[5]前之抵掌猶是再耳今之三相更表慇懃也

問此眾下意問權也

答中意不在權者今論實人不應難權也

昆蟲能知者小蟲也

首羅驚怖者前云十地菩薩此即下地不知佛力也

不見而見者身無邊故名為不見故去來故名之為見也

巨細相容者約應身論法身量同虗空毛等為細虗空巨也

非苦非樂者謂法身之體不妨大小苦樂之應故云不相障礙等也

現此事者者表今佛入涅槃不思議之理也

小分無邊者他解如阿彌陀佛此云無量壽其實有量以有觀音補處故也

今云即邊無邊等者約三諦釋雙非雙照可以意知也

若有定者下斥舊解為小分也

裏而非裏者身在鏡外故非裏為裏者身在鏡內故即裏而非裏者像本非實故亦是非內非外而能內外也

經云如錐頭針鋒等者一一針鋒乃至一塵等無非法界故故能容無邊身大眾如華嚴中塵剎互融等況佛涅槃之處不思議邪

應集不集者迦葉阿難及闍王等也不應集者毒蛇蝮蠆之徒皆是不思議不來而來也又集者為聲光所召不集為當來作大利益故俱表不思議也

慈不慈者闡提雖無現生之慈即涅槃會能生善根亦有於父母妻子之慈約正因之性皆不思議或示權迹引於實人令不作闡提之業也

總有九瑞者前結竟經初能召中三謂聲光地動等次所召中三謂雙林變白等三無邊身來復現三瑞故云九也

告成三意者亦成上聲光地動等三意亦表主親師等之三意聲即表師去光即表主亡動即表親沒三事若息三障則生故以三業悲戀等也

但作一收者收光入口具於三故故云一也亦表三只是一無非中道之光也

及風皆口出者風是動義聲光及風皆從口出故云例然如文

顛倒無由得轉者動表破於無明無明即顛倒今既動息故云無由也

到涅槃彼岸者此即[1]於二死彼此之彼岸也

涅槃經疏私記卷第一(一本)


校注

[0001001] 目錄新作 [0001002] 後一作復 [0002001] 權疑推 [0004001] 牢疑穿 [0004002] 斷疏作破 [0004003] 能疏作前 [0005001] 段疑假 [0005002] 彰應作鄣 [0006001] 雙喻疑位置倒 [0007001] 而字原本不明 [0007002] 現行疏無允字 [0008001] 受莫疑愛慕 [0008002] 難疑雖 [0008003] 父疏作聞 [0008004] 行時作何得 [0008005] 文疑父 [0008006] 父疑文 [0009001] 父疑文 [0009002] 世疏作人 [0009003] 疏無為字 [0009004] 降疑隆 [0009005] 討疑對 [0010001] 無數眾疏作眾無數 [0010002] 名疏作即 [0012001] 下疏作去 [0012002] 法應作結 [0012003] 疏無三字 [0013001] 神疑枯 [0013002] 御居疏作居御 [0013003] 有疏作言 [0013004] 興字難消 [0013005] 於疑瑞 [0014001] 於字原本不明疑離字歟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崇【CB】祟【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己【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