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法華三大部科文

天台法華玄義科文第四

  • ○第十利益妙(二)
    • 初釋名
    • 二此為下正釋(二)
      • 初開章
      • 二一利下依章解釋(四)
        • 初利益來意(二)
          • 初總標益意
          • 二釋論下別明益(二)
            • 初引他經得益不同(二)
              • 初一論
              • 二淨名下三經
            • 二今經下明今經妙益(二)
              • 初信解
              • 二佛言下述成
        • 二正說中利益(二)
          • 初列
          • 二遠益下釋(三)
            • 初論遠益(二)
              • 初通敘(四)
                • 初略述益由
                • 二善生下明益相(二)
                  • 初標
                  • 二始人下釋相
                • 三死之下結示
                • 四故文下引證
              • 二破有下別釋(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略為下列釋(二)
                  • 初七二(二)
                    • 初大師(二)
                      • 初列
                      • 二若二下却以益反釋眷屬
                    • 二私謂下私釋
                  • [A2]已略下十(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一果下正釋(二)
                      • 初列
                      • 二果益下正釋(二)
                        • 初釋(二)
                          • 初正釋(十)
                            • 初果益(二)
                              • 初標
                              • 二有八下釋(三)
                                • 初釋(八)
                                  • 初地獄(二)
                                    • 初八熱
                                    • 二八寒
                                  • 二畜生
                                  • 三餓鬼
                                  • 四阿脩羅
                                  • 五人
                                  • 六六欲
                                  • 七色界
                                  • 八無色界
                                • 二此清下明益由
                                • 三大經下引經結益
                            • 二因益(二)
                              • 初與果益對辨難易同異
                              • 二云何下正釋(三)
                                • 初正釋(二)
                                  • 初正釋(二)
                                    • 初總釋
                                    • 二若無下別釋(二)
                                      • 初四因壞益(二)
                                        • 初釋(二)
                                          • 初地獄(二)
                                            • 初正明惡有
                                            • 二欲離下立機緣
                                          • 二若慳下餘三趣(二)
                                            • 初正明有相(三)
                                              • 初鬼趣
                                              • 二若無下畜生
                                              • 三若嫉下修羅
                                            • 二欲離下辨機緣
                                        • 二此明下結益
                                      • 二若堅下二十一因成益(二)
                                        • 初人(二)
                                          • 初正釋因相(三)
                                            • 初總標人因
                                            • 二人業下列
                                            • 三若就下判
                                          • 二或時下明機感
                                        • 二若修下天(三)
                                          • 初六欲(三)
                                            • 初總辨因
                                            • 二故云下與四趣四人對辨同異
                                            • 三若修下別明因相
                                          • 二四禪下四禪(三)
                                            • 初略釋
                                            • 二問無下問答
                                            • 三若舊下引舊
                                          • 三四空下四空
                                  • 二如是下結(二)
                                    • 初正結
                                    • 二此如下引證
                                • 二合而下明益由
                                • 三大經下結
                            • 三聲聞益(二)
                              • 初明修因意
                              • 二若持下正釋(三)
                                • 初正釋(二)
                                  • 初釋(二)
                                    • 初明破見(二)
                                      • 初釋(二)
                                        • 初明所修之法通伏愛見以為機緣
                                        • 二若均下行相(三)
                                          • 初五停心位
                                          • 二賢名下四善根位
                                          • 三一剎下初果位
                                      • 二是為下結
                                    • 二次入下明破思(二)
                                      • 初超果
                                      • 二若鈍下次第
                                  • 二此中下結位
                                • 二合而下益由
                                • 三大經下結益
                            • 四緣覺益(三)
                              • 初略明行相
                              • 二此人下略明機應
                              • 三此猶下結位
                            • 五六度益○
                            • 六通益○
                            • 七別益○
                            • 八圓益○
                            • 九變易益○
                            • 十實報益○
                          • 二若麤下結○
                        • 二問初下問答料簡○
            • 二論近益○
            • 三論當文益○
        • 三流通中利益○
        • 四觀心中利益○
  • ○五六度益(二)
    • 初釋(二)
      • 初釋(四)
        • 初總
        • 二若行下別明行相
        • 三六蔽下指教
        • 四以伏下功能
      • 二此即下結位
    • 二通應下由
  • ○六通益(二)
    • 初釋(三)
      • 初總標三乘
      • 二若乾下釋(二)
        • 初二乘(二)
          • 初破見
          • 二從薄下破思
        • 二又侵下菩薩
      • 三是名下結
    • 二總別下由
  • ○七別益(二)
    • 初釋(二)
      • 初總
      • 二入十下別
    • 二總別下由
  • ○八圓益(二)
    • 初明總別(二)
      • 初總
      • 二若歷下別
    • 二可發下明機緣
  • ○九變易益(五)
    • 初辨人類
    • 二故下下引證(四)
      • 初此經
      • 二勝鬘下勝鬘
      • 三楞伽下楞伽
      • 四故論下大論
    • 三是人下辨利鈍
    • 四是為下明益相
    • 五若分下辨土體一異
  • ○十實報益(三)
    • 初總舉人類
    • 二但無下明益相
    • 三若分下正辨土體一異
  • ○二若麤下結(三)
    • 初總結文旨
    • 二是為下結益由
    • 三故令下結正益人
  • ○二問答料簡(三)
    • 第一重(二)
      • 初問
      • 二答
    • 第二重(二)
      • 初問
      • 二答
    • 第三重(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簡二文
        • 二今論下取後文(四)
          • 初示遠相
          • 二從是下明遠益由
          • 三彼之下明益相(二)
            • 初明[A3]己入實益(二)
              • 初正明(二)
                • 初得入自滿
                • 二咸至下益他
              • 二淨名下引證
            • 二于時下明未入實者(五)
              • 初標忘不忘
              • 二忘者下明忘者須熟
              • 三或多下明成熟不同
              • 四生方下明入實之處
              • 五如千下示入實之人
          • 四斯等下結前生後
  • ○二論近益(二)
    • 初正釋(二)
      • 初釋(二)
        • 初釋(二)
          • 初約教(二)
            • 初釋(二)
              • 初總明諸教益相(二)
                • 初通標一期深淺
                • 二何者下釋
              • 二又大下別明十益(二)
                • 初約諸教辨因果二益(三)
                  • 初引他經明因果益
                  • 二又佛下此經明果益
                  • 三此因下辨依教通別
                • 二別論下別對諸教以明八益
            • 二復次下判
          • 二又歷下約味(二)
            • 初列
            • 二前諸下判
        • 二近從下明益不同
      • 二始從下結
    • 二問法下料簡(二)
      • 初兩重問答(二)
        • 初一重(二)
          • 初問
          • 二答
        • 二一重(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現病非實
            • 二又若下化功皈[A4]
      • 二今作下兩重句數(二)
        • 初兩重四句
        • 二自有下七重二句
  • ○三論當文益(二)
    • 初標
    • 二雖復下釋(二)
      • 初總開
      • 二諸經下別開(二)
        • 初正開(二)
          • 初略開
          • 二或進下更借待妙對絕以辨(三)
            • 初雙標
            • 二進入下釋
            • 三進入下結判
        • 二諸麤下借益相以判眷屬(二)
          • 初判眷屬
          • 二進入下約妙
  • ○三流通中利益(二)
    • 初標列
    • 二弘經下釋(三)
      • 初出師(三)
        • 初法身
        • 二生身
        • 三凡夫師(二)
          • 初正釋
          • 二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
      • 二出法(二)
        • 初正釋(三)
          • 初明雙用(二)
            • 初釋(二)
              • 初正釋以三助一
              • 二但菩下明助意
            • 二此則下結
              • 二安樂下明唯實
          • 三又云下釋疑
        • 二今時下破立(二)
          • 初破
          • 二善弘下立
      • 三出益(四)
        • 初出法(二)
          • 初明正宗中亦有流通之益
          • 二展轉下正明流通益
        • 二初品下出人
        • 三凡師下出益(二)
          • 初明七益
          • 二復次下明穿鑿助顯七益
        • 四後五下舉況
  • ○四觀心中利益(二)
    • 初正明觀心(三)
      • 初明觀境
      • 二若能下勸須起觀
      • 三淨心下正明起觀(二)
        • 初正明觀相
        • 二以是下結益
    • 二夫一下破性過(二)
      • 初立性計
      • 二自性下破(二)
        • 初破自(四)
          • 初立事破
          • 二又汝下立道理破
          • 三又三下約法相破
          • 四經曰下引證
        • 二他共下三句例(二)
          • 初例
          • 二即假下結成
  • ○五結權實(二)
    • 初破古(二)
      • 初出古人意
      • 二今不下破(二)
        • 初破三三(四)
          • 初直破
          • 二彼救下明光宅救
          • 三若爾下重難
          • 四又權下重並難
        • 二實有下破四一(三)
          • 初難
          • 二經云下引證責
          • 三若爾下重難
    • 二又今明下正釋(三)
      • 初約法(二)
        • 初直就十妙中結
        • 二復次下約施開相對以結(三)
          • 初正結
          • 二肇師下引他同
          • 三今亦下例
      • 二約下約五味(五)
        • 初乳味
        • 二若約下酪味
        • 三若方下生蘇味
        • 四若約下熟蘇味
        • 五若至下醍醐味(二)
          • 初法華
          • 二若約下涅槃(二)
            • 初與方等辨異
            • 二因中下正約涅槃
      • 三故知下結判(二)
        • 初約教結
        • 二令總下更約教判(四)
          • 初約四教
          • 二又諸下獨約一圓用法華待絕以判
          • 三若就下獨約圓教以判
          • 四若取下約悟以判
  • ○二本門十妙(二)
    • 初列章
    • 二釋本下隨釋(二)
      • 初釋本迹(二)
        • 初列
        • 二一約下釋(二)
          • 初釋(六)
            • 初理事(三)
              • 初釋本迹相
              • 二由實下明本迹相顯理融
              • 三故文下引文證
            • 二理教(三)
              • 初釋本迹相
              • 二若無下明本迹相顯理融
              • 三文云下引證
            • 三教行(三)
              • 初釋本迹相
              • 二由教下明本迹相顯理融
              • 三文云下引證
            • 四體用(三)
              • 初釋本迹相
              • 二由於下明本迹相顯理融
              • 三文云下引證
            • 五實權(三)
              • 初釋本迹相
              • 二非初下明本迹相顯理融
              • 三文云下引證
            • 六今[A5](三)
              • 初釋本迹相
              • 二非今下明本迹相顯理融
              • 三文云下引證
          • 二若約下結攝(三)
            • 初正明相攝
            • 二最初下簡示
            • 三若無下總明相顯理融
      • 二二明下十妙(二)
        • 初列
        • 二釋此下釋(二)
          • 初列章
          • 二略下隨釋(十)
            • 初略釋十意(十)
              • 初本因妙(三)
                • 初舉本
                • 二若十下舉迹比決
                • 三若留下拂迹顯本
              • 二本果妙(二)
                • 初立妙
                • 二不取下拂迹顯本
              • 三本國土妙(二)
                • 初立妙
                • 二按此下拂迹顯本
              • 四本感應妙
              • 五本神通妙
              • 六本說法妙
              • 七本眷屬妙
              • 八本涅槃妙
              • 九本壽命妙
              • 十本利益妙
            • 二生起次第(三)
              • 初標來意
              • 二所以下正生起
              • 三義乃下結意
            • 三明本迹開合(二)
              • 初立
              • 二作此下釋(二)
                • 初明開合意
                • 二迹中下正明開合(四)
                  • 初明迹中因開果合
                  • 二感應下明感應等不開不合
                  • 三本開下明本中因合而果開(三)
                    • 初釋開意
                    • 二又往下約事[A6]已定正明開出
                    • 三迹中下重釋迹中不用所以
                  • 四利益下利益一亦同感應等意
            • 四引文證成(三)
              • 初引文意(三)
                • 初略示引文處所
                • 二然先下明本文略意
                • 三今就下明文略而義周
              • 二文云下正引十(如上)
              • 三十據下結
            • 五廣解(二)
              • 初總明本妙意(三)
                • 初略明來意
                • 二但本下明本遠難知
                • 三雖然下明不可不知
              • 二本因下正釋(十)
                • 初本因妙(二)
                  • 初釋(三)
                    • 初立本(三)
                      • 初引文
                      • 二慧命下釋
                      • 三一句下結本因四義
                    • 二迹因下引迹辨異(三)
                      • 初藏佛因
                      • 二或言下通佛因
                      • 三或言下別圓因
                    • 三以三下拂迹顯本(二)
                      • 初拂(三)
                        • 初示拂之方法
                        • 二今世下釋拂迹方法意
                        • 三若執下斥執迹之失(三)
                          • 初明執迹迷本
                          • 二如不下準下知上
                          • 三嗚呼下歎責
                      • 二若得下融通
                  • 二問經下料簡(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總答
                      • 二又中下舉果況因
                • 二本果妙(三)
                  • 初立本(二)
                    • 初引經立本
                    • 二我者下釋
                  • 二迹成下引迹辨異(四)
                    • 初藏佛果
                    • 二或言下通佛果
                    • 三或言下別佛果
                    • 四或言下圓佛果
                  • 三有三下拂迹顯本(二)
                    • 初拂(三)
                      • 初示拂之方法
                      • 二若是下釋上三義
                      • 三若執下斥執迹之失
                    • 二迹本下融通
                • 三本國土妙(三)
                  • 初立本(三)
                    • 初引經立本
                    • 二娑婆下釋
                    • 三此指下結本土四義
                  • 二迹中下引迹辨異(二)
                    • 初約他經(四)
                      • 初同居穢土
                      • 二或言下同居淨土
                      • 三或言下實報土
                      • 四或言下常寂光土(二)
                        • 初標
                        • 二寂光下釋
                    • 二復次下約今經迹門
                  • 三有三下拂迹顯本(二)
                    • 初拂(三)
                      • 初示拂之方法
                      • 二若是下釋上三義
                      • 三從本下斥執迹之失
                    • 二迹本下融通
                • 四本感應妙○
                • 五本神通妙○
                • 六本說法妙○
                • 七本眷屬妙○
                • 八本涅槃妙○
                • 九本壽命妙○
                • 十本利益妙○
            • 六三世料簡○
            • 七論麤妙○
            • 八結成權實○
            • 九利益○
            • 十觀心○
  • ○四本感應妙(二)
    • 初釋(三)
      • 初立本(三)
        • 初引經立本
        • 二眾生下釋
        • 三此指下結本二義
      • 二迹應下引迹辨異(四)
        • 初析空感應
        • 二或言下體空感應
        • 三或言下次第感應
        • 四或言下圓感應
      • 三有三下拂迹顯本(二)
        • 初拂(三)
          • 初示拂之方法
          • 二寂場下釋上三義
          • 三從本下斥執迹之失
        • 二本迹下融通
    • 二復次下麤妙廣狹料簡
  • ○五本神通妙(三)
    • 初立本(三)
      • 初引經立本
      • 二云[A7]已下釋
      • 三此指下結本通二義
    • 二迹通下引迹辨異(四)
      • 初藏佛通
      • 二或言下通佛通
      • 三或言下別佛通
      • 四或言下圓佛通
    • 三以三下拂迹顯本(二)
      • 初拂(三)
        • 初示拂之方法
        • 二又四下例上料簡
        • 三然從下斥執迹之失
      • 二本迹下融通
  • ○六說法妙(二)
    • 初釋(三)
      • 初立本(三)
        • 初引經立本
        • 二我所下釋
        • 三此指下結
      • 二迹說下引迹辨異(二)
        • 初略例涅槃三味出牛
        • 二何者下釋(二)
          • 初釋(二)
            • 初舉譬(二)
              • 初總別舉譬(二)
                • 初總
                • 二若噉下別
              • 二若牛下略以三教結
            • 二佛亦下正合(二)
              • 初總
              • 二善趣下別(二)
                • 初人天四教
                • 二又兩下五味(二)
                  • 初約部從教
                  • 二復次下略對四教四佛
          • 二問大下問答料簡(二)
            • 初第一重
            • 二第二重
      • 三例三下拂迹顯本(二)
        • 初拂
        • 二非迹下融通
    • 二復次下復以四句料簡
  • ○七本眷屬妙(二)
    • 初釋(三)
      • 初立本(二)
        • 初引經立本
        • 二下方下釋(二)
          • 初正釋
          • 二所以下釋疑
      • 二文殊下引迹辨異
      • 三若拂下拂迹顯本
    • 二問迹下問答料簡(三)
      • 初一重
      • 二二重
      • 三三重
  • ○八涅槃妙(三)
    • 初立本(三)
      • 初引經立本
      • 二非實下釋
      • 三悉本下結本涅槃二義
    • 二迹者下引迹辨異(二)
      • 初明迹意
      • 二或取下正明不同(二)
        • 初約兩經釋相(二)
          • 初明不同以申此經(二)
            • 初藏通(二)
              • 初略標二異
              • 二生身下更釋二別(二)
                • 初釋三藏涅槃
                • 二若釋下釋通涅槃
            • 二若地下別圓(二)
              • 初別(二)
                • 初引地人
                • 二大經下正釋
              • 二大經下圓
          • 二經曰下引與大經明同(二)
            • 初列
            • 二此明下結
        • 二大經下結會兩經意同(四)
          • 初略標同
          • 二大經下正會
          • 三二經下結同從根利鈍
          • 四又此下會明常文同
    • 三以三下拂迹顯本(二)
      • 初拂
      • 二非迹下融
  • ○九本壽命妙(三)
    • 初立本(二)
      • 初立
      • 二經處下引經(二)
        • 初引本文
        • 二年紀下釋
    • 二迹不下引迹辨異(二)
      • 初藏通(二)
        • 初略釋
        • 二此兩下判無法身之本
      • 二別教下圓別(二)
        • 初略釋
        • 二此等下況結
    • 三如此下拂迹顯本(二)
      • 初拂
      • 二亦識下融通
  • ○十利益妙(三)
    • 初立本
    • 二若迹下引迹辨異
    • 三以迹下拂迹顯本(二)
      • 初重舉本益之相
      • 二故本下明相顯融即
  • ○六三世料簡(二)
    • 初略立(三)
      • 初引經示相
      • 二若過下釋
      • 三三世下結(二)
        • 初法
        • 二如百下譬
    • 二問現下問答料簡(十五)
      • 初一重(二)
        • 初問
        • 二答
      • 二問三下第二重(二)
        • 初問
        • 二答(三)
          • 初引大論
          • 二師云下引南岳釋
          • 三如入下兼明法華是圓是常
      • 三問三下第三重(二)
        • 初問
        • 二答
      • 四問若下第四重(二)
        • 初問
        • 二答
      • 五問佛下第五重(二)
        • 初問
        • 二答
      • 六問若下第六重(二)
        • 初問
        • 二答
      • 七問破下第七重(二)
        • 初問
        • 二答
      • 八又問下第八重(二)
        • 初問
        • 二答
      • 九又問下第九重(二)
        • 初問
        • 二答
      • 十問中下第十重(二)
        • 初問
        • 二答
      • 十一問既下十一重(二)
        • 初問
        • 二答
      • 十二問二下十二重(二)
        • 初問
        • 二答
      • 十三問應下十三重
      • 十四問亦下十四重(二)
        • 初問答
        • 二通論下廣分別
      • 十五問本下十五重
  • ○七論麤妙(二)
    • 初以本對迹相望判之
    • 二又迹下約前六門以判(三)
      • 初釋
      • 二又若下況
      • 三若發下亦明本迹六門相顯相融之相及不思議一等(二)
        • 初約事理二雙略釋
        • 二理教下五雙例知
  • ○八結成權實(三)
    • 初本迹目對為權實(二)
      • 初正明
      • 二迹權下明融通二理不可思議
    • 二復次下更約本迹相望論自行等三
    • 三復次下更約本迹各有三義(二)
      • 初釋(二)
        • 初正釋迹(三)
          • 初施權
          • 二若廢下廢權
          • 三若開下開權
        • 二迹中下略例本
      • 二本迹下融通結皈
  • ○九利益(二)
    • 初正說益(二)
      • 初雙標
      • 二生身下雙[1]〔標〕(二)
        • 初釋(二)
          • 初釋(二)
            • 初生身(二)
              • 初聞迹門(四)
                • 初明十妙中益
                • 二若於下明六即中益
                • 三如身下略示其類
                • 四即是下結
              • 二發本下聞本門(三)
                • 初明十妙益
                • 二六即下六即益
                • 三損生下明增道損生
            • 二從二下法身(三)
              • 初明益相
              • 二何以下明益所以
              • 三故分下引證
          • 二即是下結
        • 二若論下校量(四)
          • 初略辨同異
          • 二喻如下借小為譬
          • 三前迹下辨多小淺深
          • 四當揀下示文判位
    • 二又流下流通益(二)
      • 初正釋
      • 二疑者下釋疑(二)
        • 初疑
        • 二但弘下釋
  • ○十觀心(三)
    • 初釋(二)
      • 初境(二)
        • 初不可觀
        • 二雖不下明可觀(二)
          • 初立
          • 二何者下釋
      • 二佛既下觀(三)
        • 初不可觀
        • 二我如下可觀
        • 三亦願下弘誓
    • 二故文下引證
    • 三此即下結益
  • ○二問大下對大義料簡(六)
    • 初第一重(二)
      • 初問
      • 二答(三)
        • 初相即一雙
        • 二大品下相破一雙
        • 三如大下相修一雙
    • 二問若下第二重
    • 三問大下第三重
    • 四並云下第四重
    • 五又並下第五重
    • 六又並下第六重
  • ○二釋蓮華(二)
    • 初列章
    • 二定法下解釋(四)
      • 初定法譬(三)
        • 初明約譬
        • 二又解下明法理(三)
          • 初法
          • 二如蛛下譬
          • 三今蓮下合
        • 三餘經下和會二釋(二)
          • 初略明融會意
          • 二問蓮下正會(二)
            • 初問起
            • 二答(三)
              • 初正明用法譬
              • 二利根下明法譬言所以
              • 三如此下結
      • 二引舊釋(二)
        • 初敘諸師(二)
          • 初別敘三師
          • 二他解下通敘諸師(二)
            • 初敘前十義(二)
              • 初列
              • 二此十下略破
            • 二蓮華下敘後六義(二)
              • 初列
              • 二此六下略破
        • 二如光下敘光宅(二)
          • 初引
          • 二今謂下破(二)
            • 初正破
            • 二且助下借彼語助顯正
      • 三出經論(二)
        • 初法華論(三)
          • 初列十七名
          • 二餘名下引論解釋
          • 三今解下今解論意(二)
            • 初正釋
            • 二何者下重釋
        • 二大集下大集經
      • 四正解釋(二)
        • 初重敘法喻意(三)
          • 初更敘經論意(二)
            • 初敘經論意
            • 二當知下明法喻意
          • 二然經下釋疑
          • 三夫喻下明體不同(二)
            • 初敘涅槃通論八喻
            • 二今法下明經論分喻非極
        • 二夫華下正解(二)
          • 初更通敘用喻意(二)
            • 初示前文
            • 二唯此下出今喻意
          • 二又餘下正釋(二)
            • 初總(二)
              • 初釋(二)
                • 初略
                • 二又以下廣(二)
                  • 初對六喻(二)
                    • 初標
                    • 二喻迹下釋(二)
                      • 初迹(二)
                        • 初釋
                        • 二此三下結
                      • 二又二下本(二)
                        • 初釋
                        • 二此三下結
                  • 二二門下以十如結成(二)
                    • 初舉前生後
                    • 二初重下釋(二)
                      • 初釋(二)
                        • 初迹(二)
                          • 初結成十如
                          • 二若得下例餘境餘妙
                        • 二第四下本
                      • 二終始下始
              • 二是為下結
            • 二多分下別(二)
              • 初敘意(二)
                • 初引二譬
                • 二今亦下結意顯同
              • 二譬如下廣釋(二)
                • 初喻(二)
                  • 初喻迹(十)
                    • 初喻境妙(七)
                      • 初喻十如境(二)
                        • 初總(二)
                          • 初釋
                          • 二蓮華下結
                        • 二譬如下別(十)
                          • 初喻如是相(三)
                            • 初譬
                            • 二一切下合
                            • 三淨名下引證
                          • 二喻如是性(三)
                            • 初譬
                            • 二一切下合
                            • 三故言下引證
                          • 三喻如是體(三)
                            • 初譬
                            • 二一切下合
                            • 三大經下引證
                          • 四喻如是力(三)
                            • 初譬
                            • 二一切下合
                            • 三經言下引證
                          • 五喻如是作(三)
                            • 初譬
                            • 二一切下合
                            • 三華首下引證
                          • 六喻如是因(三)
                            • 初譬
                            • 二一切下合
                            • 三經言下引證
                          • 七喻如是緣(三)
                            • 初譬
                            • 二菩薩下合
                            • 三經言下引證
                          • 八喻如是果(三)
                            • 初譬
                            • 二菩薩下合
                            • 三經言下引證
                          • 九喻如是報(三)
                            • 初譬
                            • 二菩薩下合
                            • 三經言下引證
                          • 十喻如是本末究竟等(三)
                            • 初譬
                            • 二一切下合
                            • 三經言下引證
                      • 二次用下喻因緣境
                      • 三次用下喻四諦境
                      • 四次用下喻二諦境
                      • 五次用下喻三諦境
                      • 六四微下喻二諦境
                      • 七劫初下喻無諦境
                    • 二次更下喻智妙
                    • 三蓮子下喻行妙
                    • 四蓮譬下喻位妙
                    • 五蓮有下喻三法妙
                    • 六蓮成下喻感應妙
                    • 七若風下喻神通妙
                    • 八華合下喻說法妙
                    • 九從一下喻眷屬妙
                    • 十魚下喻利益妙
                  • 二次譬下喻本十
                • 二若非下結
  • ○第二釋通名(二)
    • 初略對別名重辨
    • 二修多下正釋(二)
      • 初列彼音輕重不同有翻無翻此方不定
      • 二釋此下開章(二)
        • 初列章
        • 二言無下解釋(五)
          • 初明無翻(二)
            • 初列無翻(二)
              • 初立無翻
              • 二而言下述他解
            • 二既不下開五義(三)
              • 初標
              • 二一法下列(二)
                • 初列
                • 二今於下列今家義開為三通釋五義
              • 三今廣下釋(二)
                • 初正釋五義(二)
                  • 初釋(五)
                    • 初釋法本(二)
                      • 初散釋(二)
                        • 初通釋
                        • 二世界下別釋(二)
                          • 初略對
                          • 二所言下廣解(三)
                            • 初約教本(三)
                              • 初明佛言還以佛言為本
                              • 二若後下明佛經為論之本
                              • 三諸外下明斥外道無佛經本故法本義不成
                            • 二經是下約行本
                            • 三經是下約義本
                      • 二束此下束為法門
                    • 二釋微發(二)
                      • 初通
                      • 二聞教下別(二)
                        • 初散釋(三)
                          • 初約教
                          • 二初聞下約行
                          • 三初聞下約義
                        • 二束此下束為法門
                    • 三釋涌泉(二)
                      • 初散釋(二)
                        • 初通
                        • 二若聞下別(三)
                          • 初約教
                          • 二若聞下約行
                          • 三若聞下約義
                      • 二束此下束為法門
                    • 四釋繩墨(二)
                      • 初散釋(二)
                        • 初通
                        • 二初聞下別(三)
                          • 初約教
                          • 二若聞下約行
                          • 三若聞下約義
                      • 二束此下束為法門
                    • 五釋結鬘(二)
                      • 初散釋(二)
                        • 初通
                        • 二世界下別
                      • 二束此下束為法門
                  • 二舊云下結
                • 二訓者下釋訓
          • 二明有翻(五)
            • 初翻為經(二)
              • 初由義
              • 二又言下緯義
            • 二翻為契
            • 三翻為法本
            • 四翻線
            • 五翻善語教
          • 三和融有無(二)
            • 初斥(三)
              • 初雙斥二家
              • 二釋論下二家引證
              • 三舊云下重斥無翻(二)
                • 初立舊無翻家
                • 二此未下斥(四)
                  • 初總舉大經
                  • 二此經下引今經並折
                  • 三若謂下縱折(二)
                    • 初直以滅度名折
                    • 二又大下按經題以大滅度名折
                  • 四若執下以失意折
            • 二今和下正融通(三)
              • 初以今家如前所釋融通
              • 二大經下引證融通
              • 三復次下助一家用義處中而立共翻為經(二)
                • 初明翻意
                • 二何者下釋所以(三)
                  • 初略立
                  • 二若餘下重略斥二家
                  • 三諸大下重立
          • 四歷法明經○
          • 五觀心明經○
  • ○四歷法明經(二)
    • 初歷法(二)
      • 初略明經體(二)
        • 初明此土三法(二)
          • 初通立三法(二)
            • 初略徵起
            • 二舊用下釋三法相
          • 二三塵下明利鈍互非(二)
            • 初總標
            • 二耳識下別釋三文
        • 二若他下明諸土六塵(二)
          • 初總立
          • 二如淨下通釋(二)
            • 初釋六相
            • 二此土下明此土不用之意
      • 二問根下正明歷法(二)
        • 初假問徵起
        • 二答六下正釋(二)
          • 初通辨六塵皆具諸法
          • 二何者下別釋(二)
            • 初寄歷十八界(二)
              • 初廣約六塵(三)
                • 初色(二)
                  • 初約色立相(二)
                    • 初舉一黑色(二)
                      • 初一字歷於有翻無翻及和通等(二)
                        • 初總引大品色具諸法
                        • 二此色下正借色能詮諸義(三)
                          • 初詮無翻(五)
                            • 初法本(二)
                              • 初積黑字為諸法本
                              • 二略而下正詮法本
                            • 二黑墨下微發
                            • 三又從下涌泉
                            • 四又約下繩墨
                            • 五又約下結鬘
                          • 二又色是由下有翻詮由義及訓等
                          • 三又色不可下和通(二)
                            • 初正和通
                            • 二見色下具結成三諦
                      • 二黑色下正以黑字為法界徧攝諸法(二)
                        • 初釋(十)
                          • 初境妙
                          • 二若知下智妙
                          • 三雪山下行妙
                          • 四我解下位妙
                          • 五我得下三法妙
                          • 六若忘下感應妙
                          • 七依文下神通妙
                          • 八依字下說法妙
                          • 九說字下眷屬妙
                          • 十勤學下利益妙
                        • 二如此下結功能
                    • 二青黃下以餘色例
                  • 二非字下結成立諦(四)
                    • 初結三諦
                    • 二不可下歷事雙非
                    • 三能於下勸誡(二)
                      • 初勸
                      • 二若於下誡
                    • 四若於下結示(二)
                      • 初結
                      • 二此即下示今經意
                • 二聲塵下聲(二)
                  • 初詮諸法
                  • 二耳根下略示三諦相
                • 三香味下餘四塵例
              • 二外入下略例根識(二)
                • 初引例
                • 二經云下引證
            • 二是則下總結(三)
              • 初結三諦
              • 二自在下歎
              • 三若欲下結用義勢
    • 二歷諸下約教
  • ○五觀心明(二)
    • 初標
    • 二類下釋(四)
      • 初類無翻(三)
        • 初來意
        • 二心是下正約十五義
        • 三是為下結
      • 二類有翻(二)
        • 初釋(二)
          • 初類有翻五義(五)
            • 初類經由義
            • 二心是下經緯義
            • 三又心下類契義
            • 四心為下類法本及綖二義
            • 五心為下類善語教義
          • 二心是下類訓釋
        • 二隨諸下結
      • 三類和融
      • 四類歷法為觀(三)
        • 初略舉大小兩乘明大有多含
        • 二觀一下總具法
        • 三如此下正歷有翻無翻等
  • ○第二辨體(二)
    • 初總明來意(二)
      • 初正明來意(二)
        • 初對上名以明來意
        • 二真性下對下宗用以明來意
      • 二體者下正明說體意(四)
        • 初約部歎
        • 二非但下約行解歎
        • 二文云下引兩文證不可說
        • 四又云下正明被機名為因緣
    • 二今略下開章正釋(二)
      • 初開章
      • 二正顯下隨釋(七)
        • 初正顯經體(二)
          • 初開章
          • 二北地下隨釋(四)
            • 初出舊解(二)
              • 初出六師(六)
                • 初北地師
                • 二又有下第二師
                • 三又有下第三師
                • 四有人下第四師(二)
                  • 初出舊解
                  • 二私問下章安破
                • 五有人下第五師(二)
                  • 初出舊解
                  • 二私謂下章安判
                • 六有人下第六師
              • 二中邊下章安引五論(二)
                • 初釋(五)
                  • 初中邊分別論
                  • 二唯證論
                  • 三攝大乘論
                  • 四法華論
                  • 五十二門論
                • 二此五下結
            • 二論體意(四)
              • 初徵起
              • 二釋論下引論明體意
              • 三何故下釋疑
              • 四此大下結
            • 三正明體(三)
              • 初約法(三)
                • 初指體
                • 二三軌下約三軌簡
                • 三十法下歷諸妙簡(二)
                  • 初廣約境
                  • 二若得下略指餘九妙
              • 二若譬下譬(二)
                • 初譬(二)
                  • 初第一重(三)
                    • 初正譬體(二)
                      • 初譬
                      • 二柱梁下合
                    • 二屋若下譬體功能
                    • 三釋論下引證
                  • 二又譬下第二重
                • 二為此下結
              • 三如三下約諸三法
            • 四引文證(二)
              • 初正引證
              • 二故知下結意
        • 二廣簡偽○
        • 三一法異名○
        • 四入體之門○
        • 五徧為眾經體○
        • 六徧為諸行體○
        • 七徧為一切法體○
  • ○二廣簡偽(二)
    • 初敘來意
    • 二即為下廣簡(二)
      • 初列章
      • 二一就下解釋(六)
        • 初就凡簡(二)
          • 初通列(二)
            • 初列
            • 二如是下結
          • 二何者下解釋(二)
            • 初明世間邪惡(二)
              • 初釋(三)
                • 初略判
                • 二或觸下行相
                • 三內則下明過患
              • 二此乃下結
            • 二若周下明世間清正(二)
              • 初雜明
              • 二金光下引經
              • 三此亦下結斥
        • 二就外簡(二)
          • 初通敘不實
          • 二若此下別出相狀(二)
            • 初此方(二)
              • 初明見相
              • 二直是下結斥
              • 二若外下西方(二)
                • 初明見相
                • 二如斯下斥(三)
                  • 初總斥
                  • 二或時下歷諸句斥
                  • 三大經下引證
        • 三就小簡(二)
          • 初示小乘名同
          • 二然小下釋其體異(三)
            • 初釋初句
            • 二真無下釋大集經意
            • 三對前下結非真體
        • 四就偏簡(二)
          • 初明簡意
          • 二如摩下正簡(二)
            • 初約教(三)
              • 初空對不空簡(二)
                • 初引大品示相(二)
                  • 初正釋
                  • 二共實下還引大品斥
                • 二大經下引大經證成
              • 二見不下直就不空簡
              • 三釋論下約一相攝無量相簡(二)
                • 初正對教簡
                • 二如此下結成圓意
            • 二華嚴下約五時(二)
              • 初正約五時
              • 二大經下更獨明一實(三)
                • 初獨明一實(二)
                  • 初正釋(二)
                    • 初約對所破以說
                    • 二異則下約能對德體以說(六)
                      • 初明無二
                      • 二若有下無虗偽
                      • 三若異下無顛倒
                      • 四異者下一乘無異
                      • 五魔雖下明即義非魔所說
                      • 六若空下重釋具德之相
                  • 二一實下結示正體
                • 二如是下約待對說(二)
                  • 初明對破
                  • 二無復下顯一實相(二)
                    • 初顯一實
                    • 二亦具下更明一實攝法(二)
                      • 初明攝法
                      • 二何以下釋攝法意
                • 三又開下約開顯說(二)
                  • 初開(二)
                    • 初正開說
                    • 二一切下結束開意
                  • 二即絕下結
        • 五就譬簡(二)
          • 初敘傍正意
          • 二一譬下正明用譬(二)
            • 初正釋三譬(三)
              • 初借三獸渡河譬(三)
                • 初正釋(二)
                  • 初取象不空為今經體
                  • 二到又下圓教不空方名大象
                • 二如是下示體
                • 三此約下結示
              • 二借二珠譬(二)
                • 初正約二珠(二)
                  • 初正釋
                  • 二今經下結示經體
                • 二又但下復獨約一如意珠譬(二)
                  • 初釋
                  • 二今經下結
              • 三借黃石中金譬(二)
                • 初約機異(三)
                  • 初譬
                  • 二野人下合
                  • 三今經下結示經體
                • 二就同下判同異(二)
                  • 初判
                  • 二此就下結意
            • 二引此下明用三譬意(三)
              • 初正明三意(三)
                • 初三獸譬
                • 二次喻下二珠譬
                • 三第三下石金譬
              • 二今明下結成三法
              • 三如此下結成一乘三軌
        • 六就悟簡(二)
          • 初斥非(二)
            • 初總斥
            • 二徒勞下別明非相(二)
              • 初別明非相
              • 二情闇下重斥(二)
                • 初譬
                • 二執[A8]己下合
          • 二若欲下顯是(二)
            • 初明位未悟(二)
              • 初法
              • 二爾時下譬
            • 二若能下明聖位方悟(四)
              • 初通明智斷(二)
                • 初法
                • 二如明下譬
              • 二清淨下明境智(三)
                • 初智
                • 二金錍下境
                • 三爾時下功能(二)
                  • 初立
                  • 二云何下釋
              • 三論云下引證(二)
                • 初引論明所通之實
                • 二如舍下明能見之人(三)
                  • 初引此經正明見體
                  • 二故涅槃下引涅槃明得體行息(二)
                    • 初引
                    • 二約理下釋
                  • 三如是下總指廣
              • 四略而下示經體(二)
                • 初正示體
                • 二當以下歷諸法
  • ○三一法異名(二)
    • 初列章
    • 二一出下隨釋(四)
    • 初出異名(三)
      • 初來意
      • 二亦名下列
      • 三無量下破計(二)
        • 初總破
        • 二小乘下示偏計之失(二)
          • 初斥大小兩乘各於其教法門互非
          • 二皆不下以失佛法大意斥之
    • 二解釋(三)
      • 初去小乘八門
      • 二今所下列四句
      • 三初句下正解(二)
        • 初釋(四)
          • 初名義體同(二)
            • 初釋
            • 二如是下結
          • 二名義體異(二)
            • 初釋
            • 二如是下結
          • 三名義同體異
          • 四名義異體同
        • 二前三下判前所列(二)
          • 初前三句屬別(二)
            • 初斥
            • 二初句下判(二)
              • 初略明諍由
              • 二或小下示諍相(二)
                • 初略明諍相
                • 二何者下釋諍意(二)
                  • 初明半奪
                  • 二若知下明俱奪(二)
                    • 初正明俱奪
                    • 二又大下俱奪意(二)
                      • 初釋
                      • 二野干下譬
          • 二三句下第四句屬圓(二)
            • 初明諸名諸義並是實相之名(三)
              • 初略標門意
              • 二其相下略釋門相(二)
                • 初引經立體
                • 二實相下列前十二名並是實
              • 三如是下結皈經體
            • 二復次下互為名體(四)
              • 初略示互立
              • 二妙有下略示互立之相
              • 三隨以下例結
              • 四大經下引證(二)
                • 初正引證(二)
                  • 初證諸名並是解脫之別名
                  • 二大論下明諸名並是涅槃之異稱
                • 二若得下結引證意
    • 三譬顯○
    • 四約四隨○
  • ○三譬顯(二)
    • 初釋(四)
      • 初譬初句
      • 二譬如下譬第二句
      • 三譬如下譬第三句
      • 四譬如下譬第四句(三)
        • 初舉事(二)
          • 初引事
          • 二隨處下結同
        • 二經言下引證
        • 三工徧下以所引事而示圓相(二)
          • 初總示
          • 二是不下歷十二名
    • 二譬顯下判同異
  • ○四約四隨(二)
    • 初問起
    • 二答(五)
      • 初總出四隨明如來赴機之法
      • 二例如下引例示失(三)
        • 初通舉異執之相
        • 二既不下示失四悉之相
        • 三各於下結失成得
      • 三如來下正明佛赴機異名之相(三)
        • 初總舉說法之相
        • 二為有下別名四門四悉之相(四)
          • 初有門
          • 二為空下空門
          • 三為亦下亦空亦有門
          • 四為非下非空非有門
        • 三隨此下結意
      • 四故求下引證
      • 五放四下結意
  • ○四入體之門(二)
    • 初明來意(二)
      • 初正明來意
      • 二下文下引證(三)
        • 初證教門
        • 二佛子下明行門功能
        • 三門名下結名
    • 二略為下正開章解釋(二)
      • 初列章
      • 二示門下隨釋(四)
        • 初略示門相(二)
          • 初總釋(五)
            • 初釋門名
            • 二大論下總示四相
            • 三又云下明功能(二)
              • 初明能攝根性功能
              • 二又云下有能通至實相功能
            • 四又云下明門中得失
            • 五若以下辨教行不同(二)
              • 初通立教行二門
              • 二籍教下明根性悟入不同(五)
                • 初明一向根性
                • 二若聞下明迴轉根性
                • 三聞教下相資根性
                • 四教觀下明門數
                • 五經云下明門意
          • 二今且下歷教別釋(四)
            • 初藏教(二)
              • 初標
              • 二初明下釋(四)
                • 初有門(二)
                  • 初明門中四諦(二)
                    • 初苦集(二)
                      • 初破邪
                      • 二乃是下立正(二)
                        • 初略舉煩惱及業
                        • 二煩惱下明三道結成有門
                    • 二一切下滅道(二)
                      • 初道諦(三)
                        • 初明門觀
                        • 二能發下明門中功能
                        • 三此則下結門
                      • 二子果下滅諦(三)
                        • 初正明滅
                        • 二故大下引證
                        • 三此則下結門
                  • 二此是下明申門之論
                • 二二空下空門(三)
                  • 初正明四諦(二)
                    • 初四諦(二)
                      • [A9]苦集
                      • 二三假下道滅
                    • 二發真下功能(二)
                      • 初明功能
                      • 二因空下結門
                  • 二故須下引證(二)
                    • 初正引
                    • 二因空下結門
                  • 三恐此下明申門之論
                • 三三明下亦有亦空門(四)
                  • 初略明四諦
                  • 二亦有下略結門
                  • 三若稟下明門功能
                  • 四此是下門中通門之論
                • 四四非下非空非有門(五)
                  • 初略明四諦
                  • 二非有下略結門
                  • 三若稟下明功能
                  • 四惡口下通門之論
                  • 五有人下斥第四門中異解
            • 二通教○
            • 三別教○
            • 四圓教○
        • 二示入門觀○
        • 三示麤妙○
        • 四示開顯○
  • ○二通教(二)
    • 初總(二)
      • 初明衍門所通長遠
      • 二今約下與三藏辨異(二)
        • 初體折不同
        • 二三藏下明觀生法二空不同(二)
          • 初正明二空不同
          • 二有人下破古釋疑(二)
            • 初破古
            • 二大品下釋
            • 三秪約下引論重立門(三)
              • 初略總立
              • 二論云下正引論意
              • 三佛於下明四門通意
    • 二一切下別(四)
      • 初釋(四)
        • 初有門(二)
          • 初正釋
          • 二譬鏡下結門
        • 二諸法下空門(二)
          • 初釋
          • 二如鏡下結門
        • 三諸法下亦空有門(二)
          • 初釋
          • 二如鏡下結門
        • 四幻有下非空非有門
      • 二是通下結
      • 三若三下明根性不同
      • 四故青下引證
  • ○三別教(五)
    • 初總依教建立(二)
      • 初依中論第三句
      • 二而辨下明亦用大論一切實等四句
    • 二所言下釋名立相辨異
    • 三此意下別依教立門(二)
      • 初總明門相
      • 二文云下別釋(四)
        • 初有門
        • 二若明下空門
        • 三又云下亦空亦有門
        • 四若明下非空非有門
    • 四別教下判功能
    • 五一往下判圓別
  • ○四圓教
  • ○二示入門觀(二)
    • 初標章門
    • 二略示下隨釋(二)
      • 初略示入門處(二)
        • 初釋(二)
          • 初略立所通偏圓三理
          • 二何故下以理問門(二)
            • 初問
            • 二三教下釋(二)
              • 初釋所通偏真八門(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二別教下釋所通圓真具八門(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二問小下料簡(二)
          • 初第一重(二)
            • 初問
            • 二答
          • 二第二重(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譬
              • 二摩訶下合
      • 二略示入門觀(四)
        • 初藏教(二)
          • 初廣明有門(二)
            • 初立信法兩行
            • 二且約下於法行即立觀法(三)
              • 初列
              • 二阿毗下稱歎以斥舊
              • 三一明下正釋(三)
                • 初正釋十觀(十)
                  • 初識所觀境(五)
                    • 初略立
                    • 二若謂下簡邪濫(二)
                      • 初明邪(二)
                        • 初列邪境(二)
                          • 初邪因
                          • 二若言下無因
                        • 二無因下總非
                      • 二數存下明濫(二)
                        • 初略斥
                        • 二何者下釋濫意(二)
                          • 初正釋
                          • 二無明下斥結
                    • 三故大下正出正境之相
                    • 四如阿下指論
                    • 五是名下結顯正辨異
                  • 二真正發心(三)
                    • 初重明境
                    • 二欲休下明能發心
                    • 三其心下簡邪
                  • 三遵修定慧(六)
                    • 初總明不安
                    • 二為修下略明治法
                    • 三又定下依德立名(四)
                      • 初略出法名人
                      • 二如世下舉世賢為例
                      • 三若多下非賢
                      • 四賢名下結得名
                    • 四行者下正明用治(二)
                      • 初重總舉
                      • 二云何下別明(五)
                        • 初數息
                        • 二又若下不淨
                        • 三厭觀下慈悲
                        • 四因緣下因緣
                        • 五諸障下念佛
                    • 五是名下結功能
                    • 六不同下簡斥邪偽
                  • 四能破法徧(五)
                    • 初立二根性(二)
                      • 初正立
                      • 二破見下指教可憑
                    • 二佛初下引佛化儀明觀功能
                    • 三今阿下救彼論師悞被他破
                    • 四故五下引人證正
                    • 五當知下結正斥邪
                  • 五善知通塞(四)
                    • 初略示通塞意
                    • 二若有下示通塞法
                    • 三若不下斥失以示通塞之觀
                    • 四如是下結正辨非
                  • 六善用道品(七)
                    • 初略明須道品意
                    • 二謂觀下正明道品
                    • 三今非下簡示
                    • 四若一下略例
                    • 五阿毗下示教門
                    • 六此三下明道品後三空門
                    • 七故佛下辨正簡邪
                  • 七善修對治(三)
                    • 初明須助道意
                    • 二論云下示對治相
                    • 三如是下顯正辨非
                  • 八善知次位(三)
                    • 初明須次位意
                    • 二今明下略辨位及功能
                    • 三不同下辨非
                  • 九善能安忍(四)
                    • 初正明轉外凡入內凡
                    • 二大經下引證
                    • 三又若下明須意
                    • 四不同下辨非
                  • 十法愛不生(三)
                    • 初明須無法愛意
                    • 二是則下正明觀法
                    • 三若利下判至第十之人
                • 二阿毗下重指本論
                • 三五百下破計
          • 二餘空下略例餘三門
        • 二通教○
        • 三別教○
        • 四圓教○
  • ○二通教(二)
    • 初明有門(二)
      • 初標列
      • 二體解下正釋
    • 二餘三下例餘三門
  • ○三別教(二)
    • 初明有門(二)
      • 初標列
      • 二一觀下正釋(十)
        • 初識所觀境(二)
          • 初辨非顯正
          • 二如此下結功能等
        • 二二明下真正發心(四)
          • 初明所緣境
          • 二菩薩下明發心
          • 三思益下引證誓相
          • 四如是下結
        • 三既發下遵修定慧
        • 四還以下能破法徧
        • 五於一下善知通塞(三)
          • 初總標
          • 二菩薩下明通塞法
          • 三於苦下明通塞觀
        • 六善修下善用道品(三)
          • 初總標
          • 二破倒下正明道品
          • 三離十下明三脫
        • 七若修下善用對治(三)
          • 初總標
          • 二所謂下正明治相
          • 三常樂下明開三脫
        • 八徒初下善知次位(二)
          • 初正明
          • 二終不下功能
        • 九內忍下善能安忍(二)
          • 初正安忍
          • 二以忍下功能
        • 十設證下法愛不生(四)
          • 初正明離愛
          • 二生名下明離意
          • 三破無下功能
          • 四是為下結
    • 二餘空下例餘三門

天台法華玄義科文第四

左街僧錄主管教門公事住持上天竺靈感觀音教寺傳天台宗教特賜慧光法師臣若訥上進


校注

[0642001] 標疑釋
[A1] 湛然【CB】然湛【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己【CB】巳【卍續】
[A4] 己【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己【CB】巳【卍續】
[A9] 苦【CB】若【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