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法華三大部科文

摩訶止觀科文卷第一

昔天寶十四年臨安私[A1][A2]元年建巳國清再書勘校未周眾[A3]已潛寫屬海隅喪亂法侶星移或將入潭衡或持往吳楚[A4]寶應於浦陽重勘雖不免脫漏稍堪自軌怱恐傳寫見無此註可以辨別泛例諸經應為三段今闕流通但有序正
  • 將釋止觀文為(二)
    • 初明序分(二)
      • 初通序(六)
        • 初四字例經如是
        • 二四字例經我聞
        • 三智者二字例經教主
        • 四大隋下例經一時
        • 五於荊下例經說處
        • 六一夏下重明分齊(二)
          • 初時分齊
          • 二雖樂下明法分齊
      • 二然挹下別序(二)
        • 初明付法之由(三)
          • 初寄譬說
          • 二論曰下引文證
          • 三法門下釋疑生後(二)
            • 初約法舉譬為問
            • 二行人下答(二)
              • 初總答
              • 二大覺下別答(二)
                • 初雙酬兩問
                • 二始鹿下略明說處
        • 二法付下明付法祖承(二)
          • 初明金口祖承(二)
            • 初正明付法(二)
              • 初列(二十三人)
              • 二付法下結
            • 二諸師下明付法之益(三)
              • 初總標
              • 二昔王下正明益
              • 三聞法下結益
          • 二此之下明今師祖承(三)
            • 初總舉所傳人法
            • 二智者下別明傳授之人(二)
              • 初正明傳授之人(四)
                • 初明智者(二)
                  • 初明德業
                  • 二故經下引證
                • 二智者下南岳
                • 三南岳下惠文
                • 四文師下龍樹
              • 二疑者下釋疑問答(二)
                • 初立疑
                • 二然天下設答(二)
                  • 初旁引注人答
                  • 二又論下正引論文答
            • 三天台下別明所傳之法(三)
              • 初正明所傳之法(二)
                • 初略(四)
                  • 初標
                  • 二一漸下列
                  • 三皆大下示教境及名
                  • 四漸則下示三種行相
                • 二略說下廣(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漸初下正釋(二)
                    • 初明漸次不定(二)
                      • 初解釋(二)
                        • 初明漸次
                        • 二不定下明不定(二)
                          • 初不定
                          • 二或指下明不定體
                      • 二疑者下料簡(二)
                        • 初問答(四)
                          • 初問
                          • 二然同下答
                          • 三此章下次問
                          • 四然同下次答
                        • 二一切下引證
                    • 二圓頓下釋圓頓(二)
                      • 初釋(二)
                        • 初約止觀(二)
                          • 初立所緣境
                          • 二繫緣下明能緣止觀
                        • 二巳界下約四諦(二)
                          • 初明諦相
                          • 二無苦下結
                      • 二法性下結(二)
                        • 初以止觀結
                        • 二雖言下體不二
              • 二漸與下引教誠證○
              • 三既信下示所傳部處○
    • 二今當下明正說○
  • ○二漸與下引教誠證(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如了下正引文證(二)
      • 初正證頓(三)
        • 初正引證(二)
          • 初廣引華嚴(二)
            • 初正引經(二)
              • 初引經
              • 二此菩下解釋(二)
                • 初引經例章
                • 二云何下具解釋(六)
                  • 初釋聞圓法
                  • 二云何下釋圓信
                  • 三云何下釋圓行
                  • 四云何下釋圓位
                  • 五云何下釋圓自在莊嚴(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菩薩下合
                  • 六云何下釋圓建立眾生(三)
                    • 初法
                    • 二故舉下譬
                    • 三菩薩下合
            • 二初心下舉況
          • 二如來下略引諸經(二)
            • 初引法華明說人不輕
            • 二常啼下引餘經明求者志大
        • 二一日下明法恩難報
        • 三一經下指廣舉例
      • 二疑者下請證餘文(二)
        • 初疑問
        • 二然經下答(二)
          • 初正答(二)
            • 初總答
            • 二淨名下別答(四)
              • 初引四經各證三義(四)
                • 初淨名證
                • 二大品下大品證
                • 三法華下法華證
                • 四大經下大經證
              • 二無量下引無量義唯證漸
              • 三華嚴下引六經唯證頓義
              • 四華嚴下復引華嚴證三
          • 二上來下勸信
  • ○三既信下示所傳部處(三)
    • 初正示(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正示文相
    • 二雖有下誠勸(二)
      • 初誡勸
      • 二論云下引論證
    • 三疑者下料簡(三)
      • 初問答除疑(二)
        • 初問
        • 二然但下答(二)
          • 初總斥
          • 二大經下別答(三)
            • 初引二經正酬前難
            • 二大經下引大經般若二諦助證可能
            • 三淨名下融通說不說(三)
              • 初引三經正明融通
              • 二法華下引法華重翻前難
              • 三大經下引大經明感應故說
      • 二若競下明說文意(三)
        • 初法
        • 二如月下譬
        • 三今人下合
      • 三若封下示破執文之方(三)
        • 初示觀法
        • 二為此下結通前難
        • [A5]已略下通前目結
  • ○第二今當下明正說(五)
    • 初標章(三)
      • 初正標
      • 二十是下明用十數意
      • 三始則下明十章功能
    • 二生起下生起(五)
      • 初釋生起義
      • 二至理下釋通別
      • 三緣由下釋異名
      • 四所謂下正明生起相由
      • 五祇為下釋生起意
    • 三分別下分別(二)
      • 初明分別意
      • 二今十下正明分別(二)
        • 初問
        • 二初八下答
    • 四料簡下料簡(七)
      • 初問答
      • 二問答
      • 三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分二門
          • 二教是下正答(二)
            • 初約化主論得不得(二)
              • 初約化主論不得
              • 二或得下約主論得
            • 二若修下約行者論得不得(二)
              • 初論不得
              • 二發宿下義立於得
      • 四問答
      • 五問答
      • 六問答
      • 七問答(二)
        • 初問(二)
          • 初雙定
          • 二若是下雙難(二)
            • 初難是門
            • 二若非下難非門
        • 二答
    • 五解釋下廣解(十)
      • 初大意(五)
        • 初釋意意
        • 二謂發下列章
        • 三云何下生起
        • 四生起下對顯
        • 五就發下廣釋(五)
          • 初發大心(三)
            • 初標
            • 二初方下列
            • 三菩提下釋(三)
              • 初釋方言
              • 二今簡下簡非(二)
                • 初正簡非(二)
                  • 初簡心
                  • 二道亦下簡道(二)
                    • 初總舉數
                    • 二若其下正釋十心(四)
                      • 初別釋十心(二)
                        • 初別釋(三)
                          • 初正釋(十)
                            • 初地獄道
                            • 二若下畜生道
                            • 三若下鬼道
                            • 四若下修羅道
                            • 五若下人道
                            • 六若下天道
                            • 七若下魔羅道
                            • 八若下尼揵道
                            • 九若下色無色道
                            • 十若下二乘道
                          • 二若心下舉略顯廣
                          • 三或開下明開合
                        • 二舉一下明用十心意(二)
                          • 初列意
                          • 二如論下引證
                      • 二或先下對是簡非(二)
                        • 初法
                        • 二譬象下喻(二)
                          • 初譬
                          • 二象譬下合(二)
                            • 初約是非合
                            • 二又象下約俱非合
                      • 三又九下四諦簡非(二)
                        • 初直就四諦(二)
                          • 初約苦滅
                          • 二前九下約集道
                        • 二有為下約諸經(二)
                          • 初列
                          • 二又九下釋(四)
                            • 初苦諦
                            • 二次有下集諦
                            • 三次善下道諦
                            • 四次縛下滅諦
                      • 四若得下結簡非意(二)
                        • 初明簡十心意
                        • 二初心下結歎
                • 二問行下寄是簡非(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破性過
                    • 二但下明感應方可離非(二)
                      • 初正明感應(四)
                        • 初標感應
                        • 二如子下舉譬
                        • 三淨名下引證
                        • 四動法下行相
                      • 二禪經下以四隨等釋成(二)
                        • 初以四隨等釋成(二)
                          • 初正釋成(二)
                            • 初列
                            • 二將護下釋
                          • 二智度下以四悉等會同(二)
                            • 初總(三)
                              • 初會四悉
                              • 二更引下會五復次
                              • 三此五下會五緣(四)
                                • 初略會
                                • 二若不下明感應意
                                • 三論云下引證(三)
                                  • 初正引證
                                  • 二如是下解釋
                                  • 三有三下結同四悉
                                • 四故知下總結意
                            • 二然四下別(三)
                              • 初又舉通名
                              • 二今說下會通名(二)
                                • 初會
                                • 二當知下結
                              • 三隨樂下會別名(三)
                                • 初以隨會悉
                                • 二又五下以因緣會隨悉
                                • 三又五下以因緣會復次之
                        • 二又聖下以三止觀結(二)
                          • 初正結(二)
                            • 初明以三結(三)
                              • 初標列感應
                              • 二或四下釋成
                              • 三如是下例結
                            • 二又以下明以一結
                          • 二又五下結章廣略
              • 三顯是下明顯是○
          • 二修大行○
          • 三感大果○
          • 四裂大網○
          • 五皈大處○
      • 二釋名○
      • 三體相○
      • 四攝法○
      • 五偏圓○
      • 六方便○
      • 七正觀○
      • 八果報
      • 九起教
      • 十旨皈
  • ○二顯是下明顯是(三)
    • 初標列
    • 二四諦下釋(三)
      • 初明四諦(三)
        • 初正明四諦(三)
          • 初正明四諦(二)
            • 初依經例
            • 二生滅下解釋(四)
              • 初明生滅
              • 二無生下明無生滅
              • 三無量下明無量(二)
                • 初正釋(四)
                  • 初苦諦
                  • 二又集下集諦
                  • 三又道下道諦
                  • 四又滅下滅諦
                • 二又三下以四悉結
              • 四無作下解無作
          • 二若以下對土(二)
            • 初豎對
            • 二若橫下橫對
          • 三又總下以因緣釋成(二)
            • 初正釋
            • 二故大下引證(二)
              • 初引經
              • 二又中下引論(三)
                • 初對四四諦(二)
                  • 初通對
                  • 二又解下別對
                • 二又偈下對因緣(二)
                  • 初略對
                  • 二故文下引論文判
                • 三當知下結同
        • [A6]已分下約諸經(二)
          • 初列章
          • 二推理下解釋(二)
            • 初正釋(二)
              • 初廣釋前四(四)
                • 初推理(三)
                  • 初標
                  • 二法性下釋(四)
                    • 初生滅
                    • 二推無下無生滅
                    • 三推無下無量
                    • 四推無下無作
                  • 三若推下重示功能
                • 二覩佛下覩佛相好(二)
                  • 初標
                  • 二若見下釋(四)
                    • 初劣應相好
                    • 二若見下勝應相好
                    • 三若見下報佛相好
                    • 四若見下法佛相好
                • 三云何下現神變(二)
                  • 初標
                  • 二若見下釋(四)
                    • 初劣應神變
                    • 二若見下勝應神變
                    • 三若見下報佛神變
                    • 四若見下法佛神變
                • 四云何下聞法(二)
                  • 初正明聞法不同(三)
                    • 初明聞法所從
                    • 二聞生下正明聞法(四)
                      • 初聞生滅
                      • 二聞下聞無生滅
                      • 三聞下聞無量
                      • 四聞下聞無作
                    • 三若得下結聞法之意
                  • 二夫一下以論偈結之(三)
                    • 初略明用論意
                    • 二若言下正示結相(四)
                      • 初明生滅(二)
                        • 初正結
                        • 二若作下辨異
                      • 二若因下無生滅(二)
                        • 初正結
                        • 二此三下辨異
                      • 三若謂下無量(二)
                        • 初正結
                        • 二此得下辨異
                      • 四若謂下無作
                    • 三當知下總結
              • 二其淨下略明後六
            • 二上來下以三止觀結(三)
              • 初釋(二)
                • 初標
                • 二然法下釋(三)
                  • 初正釋頓
                  • 二今言下釋漸(四)
                    • 初法
                    • 二所以下譬
                    • 細下舉例
                    • 四或云下示相
                  • 三或言下釋不定(二)
                    • 初列
                    • 二如是下結
              • 二若作下總結
              • 三皆是下勸益
        • 三問答料簡○
      • 二中約下明四弘○
      • 三約六下約六即○
    • 三然上下結斥○
  • ○三問答料簡(二)
    • 初正料簡(三)
      • 初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正答
          • 二例如下引例
      • 二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正答
          • 二故大下引證
      • 三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
    • 二若見下舉例
  • ○二中約下四弘(二)
    • 初明來意(三)
      • 初結前生後
      • 二又四下分別同異
      • 三如此下正結來意
    • 二夫心下正解(五)
      • 初正明四弘誓(四)
        • 初釋生滅(四)
          • 初正明諦境(二)
            • 初正明諦境(四)
              • 初集境
              • 二色泡下苦境
              • 三四山下道境
              • 四豎破下滅境
            • 二經言下引證(二)
              • 初引證
              • 二火宅下結責
          • 二是故下起誓
          • 三如釋下引例
          • 四以明下簡非顯是
        • 二次祇下明無生滅(三)
          • 初正明諦境(五)
            • 初正明諦境
            • 二如水下總舉譬
            • 三思益下引證
            • 四集既下別舉譬
            • 五經言下重引證(二)
              • 初引證
              • 二依例下引例
          • 二但愍下依境發誓
          • 三以達下簡非顯是
        • 三次觀下別教四弘(五)
          • 初明誓境(二)
            • 初總明四諦境
            • 二三界下別明四諦境(二)
              • 初苦集(二)
                • 初總
                • 二謂如下別(二)
                  • 初別釋集諦
                  • 二如是下別釋苦諦
              • 二還翻下道滅(三)
                • 初總(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二所謂下別(二)
                  • 初道
                  • 二是人下滅
                • 三分別下結
          • 二觀此下出入假相
          • 三九縛下簡非
          • 四起大慈下正明發誓
          • 五是為下結顯是
        • 四次根下圓教四弘(四)
          • 初正明諦境(二)
            • 初正明三諦境(四)
              • 初總標(三)
                • 初標一念三諦
                • 二若根下標根塵法界
                • 三並是下標互融
              • 二云何下別釋(三)
                • 初法(三)
                  • 初正釋
                  • 二當知下結皈
                  • 三非三下複踈
                • 二譬如下譬
                • 三此一下合
              • 三華嚴下引證(四)
                • 初引經明理齊
                • 二思益下引二經證理齊
                • 三普賢下引觀經明佛體徧
                • 四當知下結
              • 四若爾下釋疑(二)
                • 初立疑
                • 二此舉下釋(二)
                  • 初釋
                  • 二勿守下誡
            • 二若得下明四諦境(二)
              • 初釋
              • 二無明下結(二)
                • 初結
                • 二如融下譬
          • 二眾生下正明發誓(二)
            • 初弘明誓之由
            • 二是故下正明發誓
          • 三故名下顯是
          • 四前三下辨異
      • 二問前下料簡(二)
        • 初正料簡(二)
          • 初問
          • 二答
        • 二譬如下舉譬
      • 三又一下一是異名(三)
        • 初正明異名(三)
          • 初一大事
          • 二又是下不思議
          • 三又是下無作
        • 二又是下引證
        • 三若例下舉例
      • 四前三下判權實(二)
        • 初判
        • 二若能下結
      • 五譬如下約譬廣歎(二)
        • 初約理以明生善滅惡德(二)
          • 初正釋(二)
            • 初明生善德
            • 二如師下明滅惡德
          • 二舉要下結要(二)
            • 初結(二)
              • 初以功能結
              • 二若解下以止觀結
            • 二止觀下會異名
        • 二寶梁下約事以明生善滅惡德(二)
          • 初明生善
          • 二又如下明滅惡(五)
            • 初以所滅之惡顯法勝妙
            • 二若能下舉能滅菩提(二)
              • 初法
              • 二如百下譬
            • 三此經下判教(二)
              • 初列
              • 二初菩下況
            • 四行者下勸進(二)
              • 初法
              • 二如闇下譬
            • 五問因下雜料簡(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約法門次第答
                • 二又因下約法相通別答
  • ○三約六下約六即顯是(四)
    • 初明用六即所以(二)
      • 初設問
      • 二答(二)
        • 初引論
        • 二若智下釋所以
    • 二謂理下正釋(三)
      • 初列名
      • 二此六下離過
      • 三理即下正釋(六)
        • 初理即(三)
          • 初正釋
          • 二亦是下會異名
          • 三即寂下止觀結
        • 二名字下名字即(三)
          • 初正釋
          • 二亦是下會異名
          • 三若末下正觀結
        • 三觀行下觀行即(三)
          • 初正釋(二)
            • 初正釋
            • 二釋論下引證
          • 二亦名下會異名
          • 三恒作下正觀結
        • 四相似下相似即(二)
          • 初正釋
          • 二圓伏下會異名
        • 五分真下分真即(二)
          • 初正釋
          • 二亦名下會異
        • 六究竟下究竟即(二)
          • 初正釋
          • 二亦名下會異
    • 三總以下舉譬
    • 四問釋下料簡(三)
      • 初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
      • 二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
      • 三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
  • ○三然上下結斥(二)
    • 初結
    • 二故知下引譬斥
  • ○第二修大行(四)
    • 初來意(四)
      • 初標
      • 二夫欲下釋
      • 三善解下舉喻
      • 四法華下引證
    • 二行法下開章
    • 三通稱下釋名(三)
      • 初略述
      • 二大論下引論
      • 三法界下釋論文
    • 四一常下別釋(二)
      • 初正釋(四)
        • 初明常坐三昧(二)
          • 初指所依教
          • 二今初下開章別釋(二)
            • 初開章
            • 二方法下別釋(二)
              • 初方法(二)
                • 初標
                • 二身開下釋(三)
                  • 初身開遮(十)
                    • 初正約四儀
                    • 二成可下約眾
                    • 三居一下約處
                    • 四安一下約資具
                    • 五九十下約時
                    • 六結跏下約要期
                    • 七除經下約除疑
                    • 八隨一下約方所
                    • 九時刻下約剎那
                    • 十所開下約誡勸
                  • 二口說口說默(三)
                    • 初明為除障故說(二)
                      • 初正明說
                      • 二所以下解釋(二)
                        • 初一番釋(二)
                          • 初譬
                          • 二行人下合
                        • 二如人下一番釋(二)
                          • 初譬
                          • 二行人下合
                    • 二若於下明為除迷故說
                    • 三誦經下舉況
                  • 三意止下意止觀(二)
                    • 初正明止觀(三)
                      • 初略出止觀(四)
                        • 初通用止觀立身心相
                        • 二蠲除下正明修觀
                        • 三信一下明勸信(二)
                          • 初正勸信
                          • 二聞此下誡勸
                        • 四此法下會異(二)
                          • 初別會四名
                          • 二如是下通會諸名
                      • 二能如下重明觀法身(五)
                        • 初結前境法成十號
                        • 二觀如下明境智不二
                        • 三此觀下結歎觀智
                        • 四見佛下明觀成見佛
                        • 五為一下明誓願莊嚴
                      • 三觀眾下明觀三道(二)
                        • 初正明用觀(三)
                          • 初觀苦道
                          • 二觀貪下觀煩惱道(二)
                            • 初明三諦相
                            • 二不捨下明三觀相
                          • 三觀業下觀業道
                        • 二法界下釋成(二)
                          • 初立
                          • 二何以下釋
              • 二勸修下明勸修(四)
                • 初說法
                • 二譬如下舉譬(二)
                  • 初譬
                  • 二四眾下合
                • 三身子下領解
                • 四佛言下佛印(二)
                  • 初印
                  • 二若人下勸
        • 二明常行三昧○
        • 三明半行半坐三昧○
        • 四明非行非坐三昧○
      • 二復次下廣料簡○
  • ○二明常行三昧(二)
    • 初開章
    • 二方法下別釋(二)
      • 初方法(三)
        • 初開章
        • 二此法下明所出經
        • 三身開下正釋(三)
          • 初身開遮
          • 二口說下口說默
          • 三意論下意止觀(二)
            • 初正明止觀(二)
              • 初緣三十二相為觀境
              • 二又念下正明三觀(三)
                • 初明空觀(二)
                  • 初略解
                  • 二何以下重釋
                • 二如夢下假觀
                • 三自念下中觀(二)
                  • 初正明中觀
                  • 二偈云下重釋中觀
            • 二婆沙下校量
      • 二勸修下勸修
  • ○三明半行半坐三味(三)
    • 初標章開章
    • 二此出下略出二經行相
    • 三方等下正解釋(二)
      • 初明方等(二)
        • 初方法(三)
          • 初身開遮
          • 二口說下口說默
          • 三意止下意止觀(二)
            • 初明修觀(二)
              • 初則先明實相觀法(三)
                • 初通示境觀
                • 二經言下正明觀法
                • 三此與下引同
              • 二以此下歷事修觀(二)
                • 初約經名方便(二)
                  • 初約經名修觀
                  • 二令求下約方修觀
                • 二道場下約尊容道具
            • 二事懺下明破障
        • 二勸修下勸修
      • 二約法下明法華(二)
        • 初開章
        • 二方法下別釋(二)
          • 初明方法(二)
            • 初開章
            • 二身開下正釋(二)
              • 初開遮兼於說默
              • 二意止下意止觀(三)
                • 初引二經定有相無相(六)
                  • 初列二經示相違
                  • 二二經下略會相違
                  • 三安樂下互引示同
                  • 四南岳下證同
                  • 五特是下明相違所以
                  • 六妙證下判文意
                • 二今歷下歷文修觀
                • 三皆法下結
          • 二勸修下勸修
  • ○四非行非坐三味(二)
    • 初通釋名略立觀境(六)
      • 初釋別名對辨同異(三)
        • 初立名不同
        • 二雖復下明體同
        • 三今依下依教立名
      • 二行者下略示觀法
      • 三諸數下釋疑立觀
      • 四對境下釋境異名
      • 五如是下斥倒立真(二)
        • 初斥
        • 二覺者下立
      • 六若觀下立名之意(三)
        • 初明攝法壞使義同
        • 二故諸下舉略攝廣
        • 三隨自下從例立意
    • 二然此下開章別解(二)
      • 初開章解釋(二)
        • 初列
        • 二諸經下釋(四)
          • 初約諸經釋(二)
            • 初正約觀音(二)
              • 初明此章攝廣
              • 二且約下明今用經意(二)
                • 初明約事儀
                • 二經云下明修觀(二)
                  • 初正明修觀(二)
                    • 初明二乘觀法(二)
                      • 初明觀四諦(二)
                        • 初觀六塵
                        • 二地無下觀五陰
                      • 二觀陰下明觀因緣
                    • 二銷伏下明三陀羅尼對破三障(三)
                      • 初破報障(二)
                        • 初破障
                        • 二毗舍下明功能
                      • 二破惡下破業障(二)
                        • 初破障
                        • 二破梵下功能
                      • 三六字下破煩惱障(二)
                        • 初破障
                        • 二淨於下明功能(二)
                          • 初約惑
                          • 二六字下約處(二)
                            • 初總約六道
                            • 二廣六下別約二十五有
                  • 二此經下結成三乘
            • 二諸大下以諸經例
          • 二二歷下約諸善○
          • 三三以下約諸惡○
          • 四四觀下約諸無記○
      • 二復次下以三止觀結○
  • ○二二歷下約諸善(二)
    • 初開章
    • 二初明下別釋(二)
      • 初分別四運(二)
        • 初正分別
        • 二料簡(二)
          • 初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答未念(三)
                • 初法
                • 二如人下譬
                • 三心亦下合
              • 二念[A7]已下答念[A8](三)
                • 初法
                • 二如人下譬
                • 三念[A9]已下合
          • 二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三)
              • 初總斥簡非(五)
                • 初總斥非
                • 二若過下牒難
                • 三云何下引例為難(二)
                  • 初引佛為例
                  • 二鬼神下舉劣況勝
                • 四當知下結
                • 五偈云下引證
              • 二若起下結斥
              • 三行者下勸進
      • 二次歷下歷眾善(三)
        • 初示捨廣從略
        • 二若有下歷十二事意
        • 三初論下正解釋(二)
          • 初正約作受以明四運(二)
            • 初約十二事共論檀(二)
              • 初約六受(二)
                • 初約眼根色塵修觀(三)
                  • 初明空觀
                  • 二因緣下假觀(二)
                    • 初牒空境作十界生因
                    • 二眼識下別明十界(四)
                      • 初明四趣
                      • 二他惠下明人天
                      • 三觀四下明二乘
                      • 四觀巳下明菩薩(三)
                        • 初三藏菩薩
                        • 二所以下通菩薩(二)
                          • 初斥三藏
                          • 二今觀下正明通教(二)
                            • 初明因位(二)
                              • 初正明觀法
                              • 二金剛下引證(二)
                                • 初引經
                                • 二直言下消經意
                            • 二又觀下明果佛
                        • 三如下別菩薩
                  • 三若空下中觀
                • 二觀聲下例觀餘塵
              • 二次觀下約六作(二)
                • 初正釋(二)
                  • 初舉行緣(三)
                    • 初空觀
                    • 二而由下假觀
                    • 三又觀下中觀
                  • 二住坐下餘五例
                • 二故法下引證
            • 二前約下約十二事各論六(二)
              • 初標同異
              • 二行者下明六度互嚴(六)
                • 初以五嚴檀度(二)
                  • 初廣於行中具六(四)
                    • 初正釋(二)
                      • 初明檀中六度(二)
                        • 初正釋
                        • 二具如下指教
                      • 二又行下逐難重以辨禪慧過失(二)
                        • 初明禪(二)
                          • 初舉禪過
                          • 二今觀下明禪得
                        • 二行者下明慧(二)
                          • 初明慧過
                          • 二即反下明慧德(二)
                            • 初正明慧德
                            • 二大論下引證
                    • 二如是下結成三昧
                    • 三又破下結成諸波羅蜜
                    • 四攝受下舉多況少
                  • 二若於下以十一事略例
                • 二次更下以五嚴尸(二)
                  • 初正釋(二)
                    • 初約十二事中尸(二)
                      • 初約作受明事戒境(二)
                        • 初正明事戒
                        • 二但名下斥事
                      • 二若得下明理觀戒(二)
                        • 初明觀意
                        • 二謂觀下正約三觀(三)
                          • 初空觀
                          • 二能如下假觀
                          • 三心既下中觀
                    • 二色者下以五度嚴(二)
                      • 初約色廣明(三)
                        • 初正釋
                        • 二色色下結成三昧
                        • 三何但下結成恒沙佛法
                      • 二觀色下以十一事略例
                  • 二法華下引證
                • 三次歷下以五嚴忍
                • 四次歷下以五嚴精進(二)
                  • 初明事境(五)
                    • 初示舊解
                    • 二義而下先略斥舊
                    • 三例無下舉例
                    • 四今且下出今師意
                    • 五而非下正斥事
                  • 二今觀下明理觀
                • 五次歷下以五嚴禪(三)
                  • 初總舉事斥禪
                  • 二觀入下正明觀理
                  • 三故論下斥謬(二)
                    • 初斥謬
                    • 二此是下引論主意
                • 六次歷下以智慧為頭歷十二事(二)
                  • 初總引論具有事理
                  • 二今且下正釋(二)
                    • 初明事智
                    • 二四運下明理觀(二)
                      • 初正明觀法
                      • 二約餘下歷三昧等
          • 二問答料簡○
  • ○二問答料簡(二)
    • 初問
    • 二答(三)
      • 初答六度
      • 二觀如下答止觀
      • 三又般下重述六度
  • ○三三以下隨自意約諸惡(二)
    • 初標
    • 二夫菩下釋(二)
      • 初明觀境(二)
        • 初明通相善惡(二)
          • 初釋
          • 二如此下結
        • 二今就下別相善惡(三)
          • 初明別善惡相
          • 二善法下簡示
          • 三前雖下釋觀惡所以(五)
            • 初重舉自他之惡
            • 二縱不下縱釋
            • 三出家下況釋
            • 四凡夫下明用觀所以
            • 五如佛下明用觀有益(三)
              • 初明惡不妨道(二)
                • 初正示人(二)
                  • 初通舉凡夫
                  • 二鴦堀下別示人類
                • 二若諸下結
              • 二又道下明道不妨惡
              • 三譬如下舉譬善惡體性
      • 二若人下明修觀(二)
        • 初明對蔽設觀方法(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於蔽下合
        • 二云何下正明用觀(二)
          • 初於貪瞋二蔽廣示(二)
            • 初約貪用觀(二)
              • 初明用觀(三)
                • 初明觀空(二)
                  • 初正明諸句用觀(二)
                    • 初明推四句(二)
                      • 初舉四運
                      • 二為當下空觀(二)
                        • 初列四句
                        • 二若未下却覆推撿
                    • 二還轉下轉句迭推
                  • 二觀貪下結成空觀(二)
                    • 初正明觀成
                    • 二若蔽下結觀成氣分
                • 二又觀下明假觀
                • 三如是下明中觀(四)
                  • 初辨觀相
                  • 二所以下釋
                  • 三無行引證(二)
                    • 初引無行
                    • 二淨名下引淨名
                  • 四山海下舉譬
              • 二常修下結位(二)
                • 初正判位
                • 二於貪下以諸法例
            • 二次觀下略於瞋恚修觀(四)
              • 初觀境
              • 二當恣下起觀方便
              • 三觀四下正用觀
              • 四是為下引證
          • 二觀犯下餘四蔽略例
  • ○四四觀下約諸無記(四)
    • 初立境觀(四)
      • 初出無記相為境
      • 二所以下一往折伏
      • 三大論下引接開通
      • 四觀此下推成觀境
    • 二又歷十二事明觀法
    • 三法性下以正觀結
    • 四於無下引證結例
  • ○二復次下以三止觀結
  • ○二復次下廣料簡(四)
    • 初與三三昧對簡方法有無(六)
      • 初以方法與理觀對辨同異
      • 二但三下以三三昧與隨自意對辨方法動障多少
      • 三若但下單約方法與理觀辨得失
      • 四又不下問成不成
      • 五若事下以三三昧與隨自意對辨有問無問
      • 六方法下以方法與理觀對辨
    • 二問上下簡勸修有無(二)
      • 初問
      • 二答(三)
        • 初標無意
        • 二淮河下廣斥勸修失意之人(三)
          • 初通約師資自行化他有滅法之失(二)
            • 初明因師資之失以滅法(四)
              • 初明師自行之失
              • [A10]二不識下明教他之失
              • 三盲無下責其師資迷謬之失
              • 四遂令下明民主因茲輕滅之失
            • 二史記下引事以例師資滅法之失(二)
              • 初引史記以例其師妄授
              • 二又阮下舉失禮以例弟子謬受(三)
                • 初公卿斅阮
                • 二宇文下周武信識
                • 三譬如下鄰女斅嚬
          • 二其師下斥師有化他違教差機之失(四)
            • 初明差機遠旨之失(二)
              • 初正明失旨
              • 二佛說下引佛意責(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佛亦下合(二)
                  • 初明佛說當機(二)
                    • 初明宜惡
                    • 二若有下明宜善
                  • 二佛具下引佛說責
            • 二復次下舉時結過(三)
              • 初釋用惡時意
              • 二汝今下引譬引事
              • 三破壞下結過
            • 三復次下舉事驗教
            • 四又不下結失儐棄(二)
              • 初舉過相(三)
                • 初正結差機之失
                • 二淨名下引淨名證
                • 三自是下傷歎
              • 二若見下正明儐棄(二)
                • 初法
                • 二無令下譬
          • 三復次下斥師自行行偏違心之失(二)
            • 初以事難其行偏(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二難其下以事難違心
        • 三所以下結無勸修意(二)
          • 初法
          • 二如服下譬
    • 三問中下簡四三昧有無二○
    • 四問善下簡根遮有無○
  • ○三問中下簡四三昧有無(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明自行(二)
        • 初譬
        • 二若一下合
      • 二若用下明化他(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煩惱下合(二)
          • 初約一人
          • 二若為下約多人(二)
            • 初總約四三昧
            • 二又約下別約一一三昧
  • ○四問善下簡根遮有無(三)
    • 初正明根遮(二)
      • 初問
      • 二答(三)
        • 初引論列
        • 二初句下二解釋(四)
          • 初初句
          • 二次句下第二句
          • 三次根下第三句
          • 四後句下第四句
        • 三以是下總結
    • 二大經下以大經明乘戒釋成根遮
    • 三又經云引事成乘戒(二)
      • 初證成乘
      • 二如醉下證成戒
  • ○第三明感大果(二)
    • 初正釋
    • 二問次下料簡(二)
      • 初問
      • 二答
  • ○第四明裂大網(二)
    • 初約觀心自除疑網
    • 二若欲下破他疑網
  • ○第五明歸大處(二)
    • 初總序來意
    • 二指皈下釋章名
    • 三今更下廣解(二)
      • 初正釋三德(三)
        • 初約總別兩番以明三德(三)
          • 初總相(二)
            • 初釋
            • 二大經下引證
          • 二別相下別相
        • 二復次下重辨總別成不思議一中具三(二)
          • 初正明不思議(三)
            • 初明法身
            • 二若謂下明般若
            • 三若謂下明解脫
          • 二復次下約事理始終不思議(二)
            • 初總釋
            • 二又說下別釋
        • 三若達下結前總別
      • 二復次下寄指皈名以明三德
    • 四指皈下總結會(二)
      • 初會
      • 二當知下結

摩訶止觀科文卷第一


校注

[A1] 記【CB】[言*巳]【卍續】(cf. X01n0001_p0001a08)
[A2] CBETA 按依池麗梅之研究成果唐肅宗於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敕令其年號去「上元」之號但稱「元年」年以該年十一月為歲首月以斗所建辰為名依序稱為「建子月」「建丑月」此紀年法沿用至元年建巳月(四月)十五日代宗宣敕改元「寶應」為止(池麗梅〈荊溪湛然與袁晁之亂 〉《普門學報》34(2006)第96-97頁
[A3] 已【CB】巳【卍續】(cf. 池麗梅〈荊溪湛然與袁晁之亂〉《普門學報》34(2006)第96頁)
[A4] 寶【CB】【宮-CB】▆【卍續】(cf. 《福州藏》(日本宮內庁書陵部藏大藏經第6068帖第4圖第4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二【CB】三【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