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文句科第六
- ○二總結成行(文句)(三)
- 初釋經(二)
- 初即分科
- 二釋文(三)
- 初結勸四行
- 二舉三報勸(三)
- 初轉苦成報
- 二轉業成生
- 三轉惑成後(二)
- 初分科
- 二明轉障(二)
- 初別明三毒(三)
- 初明貪轉
- 二明瞋轉
- 三明癡轉
- 二總明諸煩惱(文句)(二)
- 初示意分科
- 二既云下釋夢入位(經文)(六)
- 初十信亡二報
- 二入十住
- 三修十行
- 四悟十迴向
- 五入十地
- 六妙覺
- 初別明三毒(三)
- 三總結
- 二信根下示佛道
- 三夢者下示夢由(二)
- 初正示
- 二現在下問答
- 初釋經(二)
- ○第二本門開近顯遠(文句)(二)
- 初釋涌出品題(三)
- 初正釋(四)
- 初世界(三)
- 初明赴命之由
- 二如來下正明赴命
- 三故下結
- 二三世下為人(四)
- 初法
- 二一月下譬
- 三召過下合
- 四故下結
- 三虗空下對治(二)
- 初釋
- 二故下結
- 四寂場下第一義(二)
- 初釋
- 二故下結
- 初世界(三)
- 二文云下引證
- 三今以下總結
- 初正釋(四)
- 二此下釋經三分(二)
- 初科分
- 二他方下解釋(經文三)
- 初序段(二)
- 初涌出序(三)
- 初他方請弘經
- 二如來不許
- 三下方涌出(二)
- 初分科
- 二釋文(二)
- 初經家敘相(五)
- 初涌出
- 二身相
- 三住處(文句)(五)
- 初出土名
- 二常下辨四德
- 三是為下結名
- 四以下釋住意
- 五下下釋下方
- 四聞命
- 五眷屬
- 二明問訊(二)
- 初分科
- 二釋經(五)
- 初三業供養(文句)(二)
- 初明感應
- 二拜繞下更釋(二)
- 初釋三業為機
- 二五十下釋感應相(二)
- 初明長短(四)
- 初略示
- 二如來下明非長而長
- 三解者下約解惑判
- 四斯為下明長短意
- 二四眾下明廣狹(二)
- 初略示
- 二夫肉下釋(三)
- 初法
- 二見爾下譬
- 三見應下合
- 初明長短(四)
- 二陳問訊之辭(二)
- 初分科
- 二釋經(二)
- 初標四道師
- 二陳問訊辭(二)
- 初長行(二)
- 初問教主
- 二問所度
- 二偈頌(二)
- 初問教主
- 二問所度
- 初長行(二)
- 三佛答安樂(二)
- 初答安樂
- 二答易度(二)
- 初利根德厚
- 二鈍根德薄(文句)(四)
- 初釋經文
- 二今略下對華嚴辨(二)
- 初列
- 二第一下釋(四)
- 初正釋(十)
- 初第一下明始今
- 二日照下辨開合
- 三頓直下約橫豎
- 四一臺下明迹本異
- 五加四下論加不加
- 六華王下土變不變
- 七七處下明處多少
- 八滅化下斥奪用否
- 九行大下獨圓開顯
- 十根利下利鈍前後
- 二緣宜下結
- 三故文下引證
- 四諸師下破古(二)
- 初破
- 二若下出音
- 初正釋(十)
- 三舊云下出舊(二)
- 初出舊解
- 二今以下破
- 四地人下引地人(二)
- 初引古
- 二今破
- 四偈頌隨喜
- 五如來述歎
- 初三業供養(文句)(二)
- 初經家敘相(五)
- 二疑問序○
- 初涌出序(三)
- 二正說段○
- 三流通段○
- 初序段(二)
- 初釋涌出品題(三)
- ○二疑問序(文句)(三)
- 初約因緣釋(二)
- 初正釋(四)
- 初世界
- 二又彼下為人
- 三又彼下對治
- 四又佛下第一義
- 二此約下結
- 初正釋(四)
- 二疑問下科分
- 三初長下釋經(三)
- 初此土菩薩疑(二)
- 初長行
- 二偈頌(五)
- 初問何處來
- 二何因緣來
- 三敘其數量
- 四問其師誰
- 五結請(五)
- 初結歎
- 二請答來處
- 三請答來緣
- 四大會同請
- 五請答師主
- 二他方菩薩疑
- 三諸佛抑待
- 初此土菩薩疑(二)
- 初約因緣釋(二)
- ○二正說段(二)
- 初分科
- 二釋經(二)
- 初誡許(二)
- 初長行(二)
- 初誡(二)
- 初述讚
- 二誡
- 二許(二)
- 初標果智
- 二開化(二)
- 初大師釋
- 二又下章安釋
- 初誡(二)
- 二偈頌(二)
- 初頌誡
- 二頌許(二)
- 初頌果智
- 二頌三世
- 初長行(二)
- 二正說(二)
- 初分科
- 二釋經(三)
- 初正開近顯遠(二)
- 初略開顯動執生疑(二)
- 初略開(二)
- 初長行(二)
- 初雙答(二)
- 初答其是誰
- 二答何處來
- 二雙釋(二)
- 初明師(二)
- 初雙修智斷
- 二雙證智斷
- 二辨處
- 初明師(二)
- 初雙答(二)
- 二偈頌(二)
- 初頌雙答
- 二頌雙釋
- 初長行(二)
- 二因疑下更請(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初長行(二)
- 初動執生疑
- 二騰疑更請(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二法說(三)
- 初執近疑遠
- 二執遠疑近
- 三請結
- 二譬說(二)
- 初開譬(三)
- 初成道近
- 二所化多
- 三結
- 二合譬(三)
- 初合近
- 二合遠
- 三合請答(三)
- 初舉佛語
- 二明請意(二)
- 初為現在
- 二為未來
- 三請答(二)
- 初除我等疑
- 二除未來疑
- 初開譬(三)
- 二法說(三)
- 二偈頌(二)
- 初頌法說(三)
- 初頌執近
- 二頌疑遠
- 三頌結
- 二頌譬說(二)
- 初頌開譬
- 二頌合譬(三)
- 初合執近
- 二合疑遠
- 三合請答
- 初頌法說(三)
- 初長行(二)
- 初略開(二)
- 二廣開顯斷疑生信(二)
- 初釋壽量品題(文句)(二)
- 初引古通釋(四)
- 初明諸佛異解(五)
- 初敘叡師
- 二河西下朗師
- 三道場下觀師
- 四注者下注者
- 五竺道下生師(七)
- 初明形壽不實
- 二然則下以形例壽
- 三古亦下明古今不二
- 四無時下重釋形壽
- 五是以下指近即久
- 六伽耶下轉釋雙非
- 七長短下真俗相對
- 二前下縱諸師破光宅(三)
- 初正明縱破
- 二又或下引古難
- 三今為下通難
- 三鷸蚌下今四句正釋(二)
- 初引車
- 二我乘下正釋
- 四問答料簡(四)
- 初壽量涅槃辨異(二)
- 初問
- 二今反下答(二)
- 初反質令同
- 二若下分別
- 二近遠方便真實(二)
- 初問(四)
- 初引二經定
- 二若下引今妨前二(二)
- 初難
- 二當知下結難
- 三若爾下引迹例本
- 四若下重例道同(三)
- 初定道同
- 二若爾下正難
- 三若獨下結難
- 二答(四)
- 初正答
- 二又諸下引證
- 三此即下結同
- 四故知下明体用
- 初問(四)
- 三推常徵文(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通途斥執
- 二又教下別明化意(二)
- 初因緣
- 二又文下約教(二)
- 初明二文多少(二)
- 初涅槃
- 二此經下法華
- 二方便下引據
- 初明二文多少(二)
- 四辨法身應具(二)
- 初問
- 二答
- 初壽量涅槃辨異(二)
- 初明諸佛異解(五)
- 二釋品下正釋品○
- 初引古通釋(四)
- 二入文釋○
- 初釋壽量品題(文句)(二)
- 初略開顯動執生疑(二)
- 二總授法身記○
- 三彌勒總身領解○
- 初正開近顯遠(二)
- 初誡許(二)
- ○二釋品下正釋品(二)
- 初通釋(二)
- 初如來
- 二壽量下壽量(二)
- 初正明
- 二今正下結歸
- 二如來下別釋(二)
- 初釋如來(二)
- 初置廣從略
- 二二如下解釋(二)
- 初二如來(二)
- 初借論如實之名
- 二乘是下釋成真應(二)
- 初真身如來(二)
- 初正明
- 二道覺下結成
- 二以如下應身如來(二)
- 初以報為本
- 二來生下正明應身
- 初真身如來(二)
- 二三如下三如來(三)
- 初出三佛義通(三)
- 初出正釋(二)
- 初借論立義
- 二如者下釋論(三)
- 初法身如來
- 二法如下報身如來(二)
- 初正釋
- 二故論下結示
- 三以如下應身如來(四)
- 初正解
- 二喻兼法合
- 三指身
- 四故論下引證
- 二法身下翻名
- 三是三下融通(三)
- 初略意示
- 二大經下引證(三)
- 初正引(二)
- 初引大經
- 二梵網下引三經
- 二總眾下總結
- 三問此下料簡(二)
- 初問
- 二答(三)
- 初引法身
- 二又云下引報身
- 三又云下引應身
- 初正引(二)
- 三若但下修性(三)
- 初明別
- 二今經下修性
- 三棟縱下以二況
- 初出正釋(二)
- 二又法下別顯本三佛
- 三論云引證
- 初出三佛義通(三)
- 初二如來(二)
- 二次明下釋壽量○
- 初釋如來(二)
- 初通釋(二)
- ○二次明下釋壽量(二)
- 初略釋壽(二)
- 初釋字義
- 二真如下以字義通
- 二量者廣釋量(七)
- 初義通三身(三)
- 初釋字
- 二詮量下對身
- 三詮量下立句(二)
- 初立三句
- 二法身下以句釋(三)
- 初法身(四)
- 初標
- 二有佛下釋所以(二)
- 初正出法身
- 二不論下簡異二身(二)
- 初簡身
- 二亦無下簡壽
- 三文云下引證
- 四蓋是下結歸
- 二詮量下報身(四)
- 初略標
- 二以如下正釋(二)
- 初正釋(二)
- 初明智契境
- 二境發下借義釋名
- 二境既下明所以(二)
- 初法
- 二函下譬
- 初正釋(二)
- 三文云下引證
- 四此是下結
- 三詮量下應身(四)
- 初略標
- 二應身下釋所以(三)
- 初明功能
- 二緣長下應用
- 三云云下明應即体
- 三文云下引證
- 四此是下結
- 初法身(四)
- 二復次下約句別釋(二)
- 初正釋四句(二)
- 初正釋
- 二舊來下破古
- 二四句下四句料簡(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別者下正解(二)
- 初別(二)
- 初約四句別釋(四)
- 初法身對第四
- 二常者下報身一句
- 三亦常下應身三句
- 四無常下通凡二句(二)
- 初定句
- 二報智下釋疑(二)
- 初出疑
- 二但取下明對句意
- 二三佛下結分凡聖
- 初約四句別釋(四)
- 二通途下通(二)
- 初通標
- 二法身下通釋(二)
- 初釋三身(三)
- 初法身
- 二報身下報身
- 三應身下應身
- 二凡夫下釋凡夫
- 初釋三身(三)
- 初別(二)
- 初正釋四句(二)
- 三一身下融通
- 四隨緣下明不定(三)
- 初示相
- 二大經下引證
- 三所以下釋所以(二)
- 初約教判(三)
- 初判凡夫二乘
- 二若諸下判菩薩
- 三唯佛下判佛位
- 二大經下引經譬三身
- 初約教判(三)
- 五此品下約身判(三)
- 初正出本報
- 二何以下釋出所以
- 三以此下結成本報
- 六復次下約本迹判(四)
- 初明本地三身
- 二諸經下諸部辨異
- 三非本下明本迹由
- 四本迹下辨本迹體同(五)
- 初正明本迹體性
- 二肇師下正斥肇師
- 三復次下舉多斥諸(三)
- 初標
- 二或以下釋(二)
- 初別約三諦辨
- 二復次下約三一不異
- 三未知下結
- 四今攝下別示久近性同(三)
- 初正簡示
- 二從箇下明本迹相由
- 三本迹下示不思議
- 五如此下結
- 七問答釋疑(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譬
- 二法門合(二)
- 初正合
- 二海中下結出勝意(三)
- 初法
- 二唯下譬
- 三非下斥
- 初義通三身(三)
- 初略釋壽(二)
- ○二入文釋(二)
- 初分科示意
- 二正釋經文(二)
- 初誡信
- 二正答(文句)(二)
- 初分科示意
- 二秘密下釋(經文)(二)
- 初長行(二)
- 初法說(二)
- 初三世益物(二)
- 初過去益物(二)
- 初出執近情(三)
- 初出所迷法
- 二出所迷眾
- 三出迷遠之謂
- 二破近顯遠(二)
- 初分科
- 二正釋(二)
- 初顯遠(二)
- 初法說顯遠
- 二舉譬格量(三)
- 初舉譬問
- 二答
- 三合
- 二過去益物所宜(二)
- 初分科
- 二正釋(三)
- 初益物處
- 二拂迹上疑(文句)(三)
- 初正釋(二)
- 初拂執由
- 二疑因下示所拂(三)
- 初標
- 二昔教下出所疑
- 三今拂下示拂相
- 二或有下出古
- 三今謂下破古(二)
- 初約二義別破(二)
- 初約行因得記破
- 二又中下約形聲生滅破
- 二不得下總結破
- 初約二義別破(二)
- 初正釋(二)
- 三正明益物所宜(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初感應(文句)(三)
- 初釋至我所
- 二佛眼下釋佛眼
- 三信等下釋信等(二)
- 初通釋諸根
- 二此二下別判利鈍(三)
- 初約漸頓
- 二又小下約大小人天
- 三十法下約十法界
- 二施化(二)
- 初分科
- 二正釋(二)
- 初形聲益(二)
- 初形益(二)
- 初非生現生(文句)(二)
- 初正釋(二)
- 初略釋(三)
- 初名字
- 二年紀下年紀
- 三處處下釋處
- 二名字下廣釋(二)
- 初名字不同(二)
- 初就佛界橫豎釋(二)
- 初直約應身(二)
- 初約豎
- 二約橫下約橫
- 二又諸下通約三身(二)
- 初通標辨意
- 二或說下示異名(二)
- 初約三身相望
- 二法身下異名
- 初直約應身(二)
- 二此約下對餘界結略指廣
- 初就佛界橫豎釋(二)
- 二年紀下年紀大小(二)
- 初約壽命辨大小(二)
- 初單約應身
- 二就法下通約三身
- 二或三下約身量辨大小(二)
- 初約教釋(二)
- 初自教相望
- 二或三下別圓相望
- 二例三下以三點例
- 初約教釋(二)
- 初約壽命辨大小(二)
- 初名字不同(二)
- 初略釋(三)
- 二此皆下結
- 初正釋(二)
- 二非滅現滅
- 初非生現生(文句)(二)
- 二聲益
- 初形益(二)
- 二得益歡喜
- 初形聲益(二)
- 初感應(文句)(三)
- 初顯遠(二)
- 初出執近情(三)
- 二現在益物○
- 初過去益物(二)
- 二總結不虗○
- 初三世益物(二)
- 二譬說○
- 初法說(二)
- 二偈頌○
- 初長行(二)
- ○二現在益物(文句二)
- 初下意分科
- 二如來下釋(經文)(二)
- 初明機感(文句)(二)
- 初釋經文(二)
- 初眾生樂小(二)
- 初通消經
- 二華嚴下別釋小(四)
- 初引經
- 二案彼下今文判
- 三師云下引南岳證
- 四今當下通約教道
- 二德薄下釋德薄
- 初眾生樂小(二)
- 二料簡(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標
- 二一約下以門判(二)
- 初三義在因
- 二四約下第四在果
- 初釋經文(二)
- 二明應化(二)
- 初分科
- 二正釋(二)
- 初非生現生(二)
- 初現生(二)
- 初現生(文句)(三)
- 初明勝劣二應(二)
- 初對機明二應
- 二此兩下明二應二身生(二)
- 初標
- 二劣應下釋(二)
- 初劣應二身生
- 二勝應下勝應二身生
- 二出家下釋出家
- 三得菩提下得菩提
- 初明勝劣二應(二)
- 二非生(文句)(二)
- 初正釋(經文)(二)
- 初明實成久遠
- 二但以下明非生現生
- 二餘經下對辨
- 初正釋(經文)(二)
- 初現生(文句)(三)
- 二利益(二)
- 初明形聲益
- 二明不虗(二)
- 初明不虗(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釋(三)
- 初略消經
- 二上過下廣約四悉(四)
- 初經四不虗(二)
- 初明過去
- 二今明下明現在
- 二大論下論四並實
- 三篤而下引論剋判
- 四若以下借虗實判(二)
- 初標
- 二昔方下判(二)
- 初約漸對二門判(二)
- 初正判(二)
- 初昔虗
- 二今聞下今實
- 二今得下結
- 初正判(二)
- 二約圓下約頓對二門判(三)
- 初標
- 二得中下正判(二)
- 初昔虗
- 二今聞下今實
- 三昔有下結
- 初約漸對二門判(二)
- 初經四不虗(二)
- 三問今料簡(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正答
- 二例入下引例
- 二釋不虗(文句)(二)
- 初科分示意
- 二如實下釋(經文)(二)
- 初照理不虗(文句)(三)
- 初釋前四句(二)
- 初約雙非辨(二)
- 初正釋(四)
- 初第一句
- 二亦無下第二句
- 三非於下第三句
- 四非於下第四句
- 二此四下結
- 初正釋(四)
- 二若雙下重釋雙非結(三)
- 初標
- 二例如下出結相
- 三如此下結例
- 初約雙非辨(二)
- 二不如下釋第五句
- 三唯佛下釋第六句
- 初釋前四句(二)
- 二稱機不虗(二)
- 初明機感(文句)(二)
- 初總明機感(二)
- 初明機相
- 二欲令下明應相
- 二漸頓下別明四悉(四)
- 初為人(二)
- 初正釋
- 二習欲下釋疑(二)
- 初立疑
- 二釋云下釋(三)
- 初正釋
- 二如因下舉例
- 三性欲下結同
- 二欲者下世界
- 三行者下為人對治
- 四憶想下第一義(四)
- 初得名所以
- 二漸頓下明次第
- 三隨其下明入實
- 四乃至下明通後
- 初為人(二)
- 初總明機感(二)
- 二論施化(文句)(二)
- 初正對機施化(二)
- 初總明
- 二若對下別明(二)
- 初藏通
- 二若對下別圓
- 二所作下總結不虗(三)
- 初標經
- 二如上下正釋(二)
- 初消經
- 二云何下明皆實
- 三皆實下結
- 初正對機施化(二)
- 初明機感(文句)(二)
- 初照理不虗(文句)(三)
- 初明不虗(文句)(二)
- 初現生(二)
- 二非滅現滅○
- 初非生現生(二)
- 初明機感(文句)(二)
- ○二非滅現滅(二)
- 初分科
- 二正釋(二)
- 初明非滅現滅(二)
- 初明本實不滅(二)
- 初明果常
- 二舉因況(文句)(三)
- 初總明常住
- 二舊人下舉舊人
- 三僻取下今破(三)
- 初正釋
- 二譬如下譬
- 三明文下結
- 二明迹中唱滅(文句)(二)
- 初總立
- 二如淨下正釋(三)
- 初明三身非滅唱滅(三)
- 初明法身(六)
- 初借淨名文立義
- 二何者下釋唱滅意
- 三若言下以寂照帖釋
- 四夫法下釋唱滅義
- 五滅惑下判別圓
- 六若無下唱滅之緣
- 二明報身(六)
- 初標
- [A1]二誰有下正釋
- 三此即下結報身體
- 四眾生下唱滅之由
- 五有煩下明唱滅之相
- 六豈非下結唱滅
- 三明應身(三)
- 初標
- 二應是下明不滅
- 三但為下明唱滅
- 初明法身(六)
- 二又法下明三身不滅(三)
- 初明法
- 二報身下明報(二)
- 初牒前說不滅
- 二以理下約事理相對(二)
- 初約理無滅
- 二就有下約事有滅
- 三應身下明應
- 三若法下明三身雙非
- 初明三身非滅唱滅(三)
- 初明本實不滅(二)
- 二明現滅利益(二)
- 初分科
- 二正釋(二)
- 初不滅有損(二)
- 初不滅有損(文句)(二)
- 初明唱滅
- 二若依下約四悉釋
- 二若下廣釋(文句)(二)
- 初明現滅由
- 二若見下約三身明(二)
- 初約三身(二)
- 初總
- 二便謂下別釋(三)
- 初明法
- 二又聞下明報
- 三應身下明應
- 二若唱下別釋報身(二)
- 初明唱滅(五)
- 初寄法身辨智
- 二經云下舉教立妨
- 三然明下引譬釋妨
- 四汝今下以理責
- 五當知下結意
- 二眾生下唱滅有益
- 初明唱滅(五)
- 初約三身(二)
- 初不滅有損(文句)(二)
- 二唱滅有益(二)
- 初歎佛難值
- 二釋難值
- 初不滅有損(二)
- 初明非滅現滅(二)
- ○二總結不虗(三)
- 初明佛出世必先施三
- 二明皆為化物
- 三皆非虗妄
- ○二譬說(文句)(二)
- 初分文示意
- 二正釋(二)
- 初開譬(二)
- 初良醫治子譬(三)
- 初醫遠行譬過去(二)
- 初應化(二)
- 初譬下超譬應化(文句)(四)
- 初示十醫
- 二前三下簡判
- 三良者下正消文
- 四無量下引證
- 二其下追譬機感(文句)(二)
- 初通約三乘
- 二菩薩下別指(二)
- 初標
- 二就下釋(三)
- 初約正因
- 二二者下約結緣
- 三三者下約了因
- 初譬下超譬應化(文句)(四)
- 二現滅
- 初應化(二)
- 二還[A2]已復去譬現在(文句)(二)
- 初分章
- 二諸下釋(二)
- 初譬機感
- 二譬應化(二)
- 初譬非生現生(二)
- 初聲形益(二)
- 初形益
- 二聲益(二)
- 初分章
- 二釋(二)
- 初受請說法輪
- 二譬誡勸(二)
- 初勸門
- 二誡門
- 二利益不虗
- 初聲形益(二)
- 二餘下非滅現滅(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初不久應死譬(二)
- 初唱死之由
- 二正唱應死句(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初擬宜去住譬
- 二唱應死譬
- 二諸子醒悟譬(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解釋(二)
- 初現滅利益
- 二未來機感
- 初不久應死譬(二)
- 初譬非生現生(二)
- 三尋歸譬未來
- 初醫遠行譬過去(二)
- 二治子不虗譬
- 初良醫治子譬(三)
- 二合譬(三)
- 初合過去
- 二合現在
- 三合不虗
- 初開譬(二)
- ○二偈頌(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正釋(二)
- 初頌法說(二)
- 初頌三世益物(三)
- 初頌上過去(三)
- 初成道久
- 二中間益物
- 三住處
- 二頌現在(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解釋(二)
- 初頌非生現生
- 二頌非滅現滅
- 三頌未來(文句)(二)
- 初標章
- 二釋(四)
- 初明未來機應
- 二頌常住不滅
- 三明不見因緣
- 四明得見因緣
- 初頌上過去(三)
- 二頌總結不虗
- 初頌三世益物(三)
- 二頌譬說(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初頌上開譬(三)
- 初頌過去
- 二頌現在
- 三頌不虗
- 二頌合譬(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釋(三)
- 初頌合過去
- 二頌合現在
- 三頌合不虛
- 初頌上開譬(三)
- 初頌法說(二)
- ○二分別功德品授法身記(二)
- 初釋品題
- 二釋品文(三)
- 初標章
- 二引論二力釋
- 三釋(二)
- 初引古及論(二)
- 初引(二)
- 初引光宅(二)
- 初總立
- 二夫授下別釋(二)
- 初總判
- 二下八下別示三門(三)
- 初發心
- 二三十下增道
- 三小千下損生(二)
- 初分惑九品
- 二六地下以品對生
- 二法華下引論
- 初引光宅(二)
- 二今謂下評二家
- 初引(二)
- 二夫無下正釋(四)
- 初歷教定位
- 二又淨下廢通從別
- 三即光下判失(二)
- 初光宅
- 二天親下論家
- 四今分下釋(二)
- 初科分
- 二總下釋(三)
- 初經家總序
- 二如來分別(文句)(五)
- 初判本迹俱圓
- 二下八下依圓釋文
- 三若論下破古及論(四)
- 初雙標二門
- 二不如下正破
- 三但約下明今意(三)
- 初法
- 二例如下譬
- 三約一下合
- 四或可下破古
- 四然本下明法華益多(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五自法下明涅槃眾少
- 三時眾供養
- 初引古及論(二)
- ○三彌勒總申領解(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釋(三)
- 初頌時眾得解
- 二頌如來分別
- 三頌時眾供養
- ○大段第三流通分(文句)(三)
- 初分文(二)
- 初出二家分文
- 二今且下今家分文
- 二生起下生起
- 三就偈下釋(二)
- 初從此下至不輕品明弘經功德深勸流通(三)
- 初此半品及隨喜品明初品因功德勸流通(文句)(三)
- 初分科
- 二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
- 三解釋(二)
- 初現在四信(文句)(三)
- 初分科
- 二釋(四)
- 初一念信解(二)
- 初長行(三)
- 初舉示其人(文句)(十)
- 初總標大綱
- 二謂隨下明信解之力
- 三又信下明信解相狀
- 四亦是下以事釋成
- 五無所下以三諦意結
- 六如門下舉譬
- 七舉六下合譬
- 八無礙下釋名
- 九若坐下加行
- 十如是下判位
- 二明功德(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初總論無量
- 二若下格量多少(二)
- 初舉五度為格量本(文句)(二)
- 初正釋
- 二問既下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皆下答(二)
- 初答
- 二蓋次下結示
- 二以是下正格多少
- 初舉五度為格量本(文句)(二)
- 三位行不退
- 初舉示其人(文句)(十)
- 二偈頌(文句)(二)
- 初開章
- 二釋(三)
- 初頌格量多少
- 二追頌人相
- 三頌行位不退
- 初長行(三)
- 二又下略解言趣(文句)(二)
- 初示意分文
- 二解釋(經)(二)
- 初標人相
- 二格量
- 三何下廣為他說(句)(二)
- 四阿下深信觀成
- 初一念信解(二)
- 三結位
- 二滅後五品(句)○
- 初現在四信(文句)(三)
- 二法師功德品明初品果功德勸流通○
- 三不輕品明信毀罪福證勸流通○
- 初此半品及隨喜品明初品因功德勸流通(文句)(三)
- 二從神力品下八品付囑流通○
- 初從此下至不輕品明弘經功德深勸流通(三)
- 初分文(二)
- ○二又如下滅後五品(文句)(三)
- 初分科
- 二問何下問答
- 三五品下釋(二)
- 初列五品格量四品功德(二)
- 初長行(文句)(四)
- 初分科
- 二此五下判通別自他
- 三初品下解釋(五)
- 初直起隨喜心
- 二加自受持讀誦(二)
- 初標人
- 二格量(文句)(二)
- 初正釋
- 二料簡(二)
- 初問
- 二答
- 三加勸他受持讀誦(二)
- 初標人
- 二格量
- 四加兼行六度(二)
- 初標人
- 二格量
- 五加正行六度(二)
- 初標人
- 二格量
- 四結此下結位
- 二偈頌(文句)(三)
- 初分文
- 二釋(四)
- 初頌第二品
- 二頌第三品
- 三頌第四品
- 四頌第五品
- 三判位
- 初長行(文句)(四)
- 二隨喜格量初品功德(二)
- 初品題(文句)(二)
- 初正釋(二)
- 初因緣(四)
- 初世界(三)
- 初略釋名(二)
- 初釋隨
- 二喜是下釋喜
- 二聞深下廣釋(二)
- 初釋隨
- 二慶[A3]已下釋喜
- 三權實下總結
- 初略釋名(二)
- 二對治(二)
- 初釋(二)
- 初釋隨(三)
- 初正釋(二)
- 初理
- 二順事下事
- 二即廣下結成觀相
- 三如此下結成
- 初正釋(二)
- 二如來下釋喜(四)
- 初寄時人斥權
- 二慶我下正釋喜
- 三以凡下明喜心相
- 四如此下結觀相
- 初釋隨(三)
- 二佛今下結品
- 初釋(二)
- 三為人(四)
- 初牒位
- 二初但下牒隨喜
- 三未有下格量(三)
- 初明行薄
- 二所獲下雙明隨喜
- 三况復下引經格量
- 四誰聞下結勸(二)
- 初引經意勸
- 二如來下結經勸意
- 四第一義(四)
- 初指上諸品功德
- 二時眾下明不惻初心功大
- 三忽聞下舉譬初心功大
- 四希有下結成立品名
- 初世界(三)
- 二外道下約教(二)
- 初斥偏外等
- 二佛今下正明圓位
- 初因緣(四)
- 二問答分別(二)
- 初問
- 二答
- 初正釋(二)
- 二經文(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初問(二)
- 初長行
- 二偈頌
- 二答(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南方下釋(二)
- 初長行(二)
- 初明內心隨喜人(五)
- 初爾下展轉相教(文句)(二)
- 初古釋(二)
- 初南方
- 二北方下北方(二)
- 初引
- 二今謂下今破
- 二今為下正釋(二)
- 初分答
- 二三藏下解釋(二)
- 初橫約諸教四眾
- 二直就下直約圓教數之
- 初古釋(二)
- 二阿下格量本
- 三初下問
- 四彌下答
- 五佛下正格量(文句)(四)
- 初略舉梵福
- 二今更下廣格量(二)
- 初梵福
- 二聖福下聖福
- 三如是下格量聞經福
- 四私謂下章安格量
- 初爾下展轉相教(文句)(二)
- 二又下直明外聽法人(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釋(四)
- 初自往
- 二分座
- 三勸他
- 四具聽修行
- 初明內心隨喜人(五)
- 二偈頌(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初頌內心隨喜人(三)
- 初頌五十人
- 二頌格量本
- 三頌格量
- 二頌外聽法人(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釋(四)
- 初超頌勸聽經
- 二追頌自往
- 三頌分座
- 四頌修行
- 初頌內心隨喜人(三)
- 初長行(二)
- 初問(二)
- 初品題(文句)(二)
- 初列五品格量四品功德(二)
- ○二法師功德品明初品果勸流通(二)
- 初釋品題(文句)(二)
- 初因緣釋(四)
- 初世界(三)
- 初指前品
- 二功德下辨異
- 三內外下重解二嚴(二)
- 初約五品法師釋(二)
- 初約讀誦(二)
- 初正約六根
- 二又從下進寄真位(二)
- 初約身根
- 二身根下例釋餘根
- 二讀誦下例餘品
- 初約讀誦(二)
- 二初品下約真似結況
- 初約五品法師釋(二)
- 二行者下為人
- 三明識下對治
- 四似解下第一義
- 初世界(三)
- 二此品下絡名
- 初因緣釋(四)
- 二六根下入文解釋(文句)(二)
- 初總釋功德增減(二)
- 初引古釋(三)
- 初略出二家
- 二諸師下總結斥
- 三大品下引經論破二師(四)
- 初引大品
- 二正法下引正法華
- 三法華下引法華論
- 四大經下引大經
- 二今經下正解(四)
- 初明一經具前四文
- 二今當下正解(二)
- 初約弘經方軌
- 二復次下約理境
- 三若論下辨增[A4]減
- 四相似下判位
- 初引古釋(三)
- 二文為下依文別釋(經文)(二)
- 初總列六根盈縮功德
- 二別作六章解釋(六)
- 初眼根(二)
- 初長行
- 二偈頌
- 二耳根(二)
- 初長行
- 二偈頌
- 三鼻根(二)
- 初長行
- 二偈頌
- 四舌根(二)
- 初長行
- 二偈頌
- 五身根(二)
- 初長行
- 二偈頌
- 六意根(二)
- 初長行
- 二偈頌
- 初眼根(二)
- 初總釋功德增減(二)
- 初釋品題(文句)(二)
- ○三常不經品引信毀罪福證勸流通(二)
- 初釋品題(文句)(二)
- 初約二事釋名(二)
- 初正釋(二)
- 初約因緣(二)
- 初列名
- 二不輕下釋
- 二見實下約教(二)
- 初引經文
- 二私類下章安釋(三)
- 初法
- 二譬初下譬
- 二若分下合
- 初約因緣(二)
- 二初是下結
- 初正釋(二)
- 二此品下重明來意
- 初約二事釋名(二)
- 二入文解釋(二)
- 初分科
- 二正釋(二)
- 初長行(三)
- 初雙指前品罪福(二)
- 初指罪
- 二指福
- 二雙開今品信毀(二)
- 初明事本(七)
- 初時節
- 二名號
- 三劫國
- 四說法
- 五壽命
- 六正像
- 七二萬億佛
- 二明本事(二)
- 初分科
- 二釋(三)
- 初時節
- 二雙標兩人名
- 三雙明得失(二)
- 初明信者論得(文句)(二)
- 初標兩句
- 二名常下釋二句(二)
- 初四一宏宗(四)
- 初釋四一宏宗(二)
- 初表迹門顯實
- 二從乃下表本門顯遠
- 二文云下引文判位
- 二隨喜下明隨喜意
- 四敬人下結隨喜意
- 初釋四一宏宗(二)
- 二不輕下流通妙益(二)
- 初約三四示流通
- 二如此下結成
- 初四一宏宗(四)
- 二明毀者之失
- 初明信者論得(文句)(二)
- 初明事本(七)
- 三雙明信毀果報(二)
- 初明信者果報(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初明果報
- 二結會(二)
- 初結
- 二勸持
- 二明毀者果報(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初明果報
- 二結念(二)
- 初結古今
- 二勸持
- 二結念(二)
- 初明信者果報(二)
- 初雙指前品罪福(二)
- 二偈頌(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初頌信毀因果(文句)(三)
- 初釋等法
- 二大論下引二論
- 三若夫下辨得失
- 二頌勸持
- 初頌信毀因果(文句)(三)
- 初長行(三)
- 初釋品題(文句)(二)
- ○二神力下八品付囑流通(三)
- 初二品明囑累流通(二)
- 初神力品明菩薩受命弘經(二)
- 初釋品題(文句)(二)
- 初釋品名(二)
- 初指前
- 二神名下釋神力
- 二此中下明來意(二)
- 初別明
- 二自此下總明
- 初釋品名(二)
- 二入文解釋(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初釋長行(三)
- 初菩薩受命(二)
- 初經家敘敬儀
- 二發誓弘經(三)
- 初時節
- 二處所
- 三誓願
- 二佛現神力(二)
- 初分科
- 二正釋(二)
- 初所對之眾
- 二正現神力(文句)(二)
- 初釋神力(十)
- 初吐舌相
- 二通身放光
- 三謦咳
- 四彈指
- 五地六種勳
- 六普見大會
- 七空中唱聲
- 八南無歸命
- 九遙散諸佛
- 十十方通同
- 二問下問答
- 初釋神力(十)
- 三結要勸持(二)
- 初分科
- 二正釋(四)
- 初稱歎付囑
- 二結要付囑
- 三勸獎付囑
- 四釋付囑
- 初菩薩受命(二)
- 二偈頌(二)
- 初佛現神力
- 二結要勸持(三)
- 初總頌四法
- 二別頌四法(四)
- 初一切法
- 二神力
- 三秘要
- 四甚深之事
- 三總頌結
- 初釋長行(三)
- 初釋品題(文句)(二)
- 二囑累品明如來摩頂付囑(二)
- 初釋品題
- 二入文解釋(二)
- 初分科
- 二正釋(二)
- 初付囑(三)
- 初如來付囑(三)
- 初正付
- 二釋付
- 三誡付
- 二菩薩領受
- 三事畢唱散
- 初如來付囑(三)
- 二時眾歡喜
- 初付囑(三)
- 初神力品明菩薩受命弘經(二)
- 二五品約化他勸流通○
- 三一品約自行流通○
- 初二品明囑累流通(二)
- ○二五品約化他勸流通(四)
- 初藥王品勗弘法師苦行乘乘(二)
- 初釋品題(文句)(二)
- 初釋品名(二)
- 初約因緣釋(二)
- 初引經明世界
- 二此文下以今經成四悉
- 二若推下義推前後
- 初約因緣釋(二)
- 二此下下別明來意(二)
- 初標
- 二今品下釋(二)
- 初明三品來意(二)
- 初明今品
- 二下如下明品下二品
- 二有人下總明諸意(三)
- 初引古
- 二此一下今破
- 三今明下今正明(三)
- 初總出意(二)
- 初總判
- 二故十下引證
- 二藥王下別示相
- 三作此下結義
- 初總出意(二)
- 初明三品來意(二)
- 初釋品名(二)
- 二入文解釋(二)
- 初文科
- 二釋(四)
- 初問(三)
- 初通問游化
- 二別問苦行
- 三請答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初答苦行(二)
- 初明事本(三)
- 初時節
- 二有佛聲聞
- 三國土等
- 二明本事(二)
- 初分科
- 二釋(三)
- 初佛說法
- 二修供養(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初現在(二)
- 初修業得法
- 二作念報恩(二)
- 初三昧力
- 二正報身力(三)
- 初燒身
- 二佛稱歎
- 三時節
- 二未來(五)
- 初生王家
- 二說本事
- 三往佛所
- 四如來付囑
- 五奉命住持(四)
- 初勸修
- 二燒臂
- 三利益
- 四現報
- 初現在(二)
- 三結會(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初結會
- 二勸修
- 初明事本(三)
- 二歎經(二)
- 初分科
- 二釋(三)
- 初歎能持者
- 二歎所持法(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初歎法體(十)
- 初如海深大
- 二如山最第一
- 三如月照明
- 四如日除暗
- 五如轉輪王
- 六如帝釋
- 七如梵王
- 八如辟又佛
- 九如菩薩
- 十如佛
- 二歎法用(三)
- 初歎㧞苦
- 二歎與樂
- 三結
- 初歎法體(十)
- 三明持經福深(二)
- 初舉全聞福
- 二舉聞品福(三)
- 初舉問品福
- 二格量
- 三囑累
- 初答苦行(二)
- 三利益
- 四多寶稱善
- 初問(三)
- 初釋品題(文句)(二)
- 二妙音觀音品勗受法弟子三昧乘乘○
- 三陀羅尼品明內禁總持乘乘○
- 四妙莊嚴王品明外護誓願乘乘○
- 初藥王品勗弘法師苦行乘乘(二)
- ○二妙音觀音品勗受法弟子三昧乘乘(二)
- 初妙音菩薩品(二)
- 初品題(文句)(三)
- 初因緣
- 二昔得下約教
- 三此本下本迹
- 二入文(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正釋(六)
- 初放光東召(文句)(四)
- 初正略釋
- 二遍體下格量
- 三此相下大小對並(二)
- 初寄小表大
- 二白毫下明大中實感
- 四問佛下釋疑(二)
- 初釋放光(二)
- 初問
- 二答
- 二問佛下釋所召(二)
- 初問
- 二答(四)
- 初辨能表
- 二未發下正明所表
- 三一菩下舉例
- 四聖不下結用表意
- 初釋放光(二)
- 二奉命西來(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初發來緣(六)
- 初經家敘福慧(三)
- 初敘福田
- 二敘智慧
- 三敘福德
- 二被照
- 三辭
- 四誡(文句)(二)
- 初正釋誡意
- 二夫佛下敘諸佛道同(二)
- 初正敘(三)
- 初約座為誡
- 二夫師下約衣為誡
- 三夫依下約室為誡
- 二北佛下結
- 初正敘(三)
- 五受旨
- 六現來相(文句)(二)
- 初分文(六)
- 初遣蓮華
- 二問
- 三答
- 四請
- 五推功
- 六命來
- 二問答
- 初分文(六)
- 初經家敘福慧(三)
- 二正發來(六)
- 初與眷屬經歷
- 二敘相登臺
- 三問訊傳旨
- 四請見多寶
- 五世尊為通
- 六塔中稱善
- 初發來緣(六)
- 三十方弘經(二)
- 初問答善根神力(二)
- 初問(二)
- 初問種何善根
- 二問有是神力
- 二答(二)
- 初答善根
- 二答神力
- 初問(二)
- 二問答今住何定(二)
- 初問
- 二答
- 初問答善根神力(二)
- 四二土得益
- 五還歸本國
- 六聞品進道
- 初放光東召(文句)(四)
- 初品題(文句)(三)
- 二觀音菩薩品○
- 初妙音菩薩品(二)
- ○二觀音菩薩品(二)
- 初品題(文句)(三)
- 初敘意簡別
- 二有通下正釋(二)
- 初雙標
- 二十雙下雙釋(二)
- 初通(三)
- 初標列
- 二觀世下解釋(十)
- 初人法
- 二拔苦與樂
- 三福慧二嚴
- 四真應二身
- 五藥樹珠王
- 六冥顯二應
- 七權實二智
- 八本迹二門
- 九緣了二因
- 十智斷二德
- 三經文下指略
- 二別論下別(二)
- 初總標
- 二一觀下別釋(五)
- 初觀(三)
- 初標列
- 二折觀下正釋
- 三今顯下簡顯
- 二世者下世(四)
- 初定光後
- 二世亦下標列
- 三有為下正釋
- 四簡却下簡顯
- 三音者下音(三)
- 初標列
- 二人天下正釋
- 三簡却下簡顯
- 四普者下普(二)
- 初總
- 二略約下別(二)
- 初總列
- 二始自下正釋(十)
- 初慈悲
- 二弘誓下弘誓
- 三修行下修行
- 四斷惑下斷惑
- 五入法門下入法門
- 六神通下神通
- 七方便下方便
- 八說法下說法
- 九成就下成就眾生
- 十供養下供養諸佛
- 五門者下門
- 初觀(三)
- 初通(三)
- 三此品下明來意
- 二經文(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正釋(二)
- 初問答(二)
- 初約人問答(二)
- 初問(二)
- 初經家敘(文句)(二)
- 初釋爾時
- 二無盡下釋無盡意(二)
- 初釋無盡(二)
- 初引三經
- 二總三下結成三觀
- 二意者下釋意(二)
- 初約三觀意
- 二北約下結成
- 初釋無盡(二)
- 二興問下興問
- 初經家敘(文句)(二)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正釋(三)
- 初總答(四)
- 初人數
- 二遭苦
- 三聞名稱號
- 四得解脫
- 二別答(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釋(三)
- 初口機應(二)
- 初明七難(七)
- 初火(四)
- 初持名
- 二遭火
- 三應
- 四結
- 二水
- 三風
- 四刀杖
- 五羅剎
- 六枷鏁
- 七怨賊
- 初火(四)
- 二結
- 初明七難(七)
- 二意機應(二)
- 初明三毒
- 二結
- 三身機應(二)
- 初明二求(二)
- 初求男(三)
- 初立願
- 二修行
- 三德業
- 二求女(二)
- 初立願
- 二德業
- 初求男(三)
- 二結
- 初明二求(二)
- 初口機應(二)
- 三勸持名答(文句)○
- 初問(二)
- 二約法問答○
- 初約人問答(二)
- 二聞品得益○
- 初問答(二)
- 初品題(文句)(三)
- ○三勸持名答(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釋(三)
- 初釋(三)
- 初勸持
- 二格量
- 三結歎
- 二入大下引論釋
- 三智者下今師釋
- 初釋(三)
- ○二約法問答(二)
- 初問三業
- 二答(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釋(三)
- 初別答
- 二總答
- 三勸供養(二)
- 初勸
- 二受旨(六)
- 初奉命
- 二不受
- 三重奉
- 四佛勸
- 五即受
- 六結
- ○二聞品得益(文句)(三)
- 初總標
- 二無等下正釋(三)
- 初約橫
- 二又舉下約竪
- 三又心下約非橫非竪
- 三初一下結示
- ○二偈頌(三)
- 初雙頌二問(二)
- 初歎德
- 二我今下雙問(二)
- 初一句重問含上二問意
- 二佛子下兩句別頌初問
- 二具足下雙頌二答(二)
- 初經家敘
- 二汝聽下正頌佛答(二)
- 初加頌總歎願行
- 二我為下別頌二答(二)
- 初頌初答觀音得名(二)
- 初頌總答
- 二頌別答(二)
- 初頌七難(十二)
- 初頌第一火難
- 二頌第二水難
- 三加頌墮須彌峰
- 四加頌墮金剛山
- 五頌第七怨賊難
- 六頌第四刀杖難
- 七頌第六幽執難
- 八加頌呪詛毒藥難
- 九頌第五羅剎難
- 十加頌惡獸難
- 十一加頌蚖蛇
- 十二加頌雷電難
- 二總頌三毒二求
- 初頌七難(十二)
- 二具足下頌次答普門示現(二)
- 初正頌示現(二)
- 初超頌總答
- 二追頌別答(三)
- 初頌身業普應
- 二頌意業普觀(二)
- 初明本觀慈悲
- 二明智光徧照
- 三頌口業普說(二)
- 初二輪為化本
- 二正頌口論說法
- 二頌顯機
- 初正頌示現(二)
- 初頌初答觀音得名(二)
- 三雙頌二勸(二)
- 初頌勸受持(二)
- 初明境智深妙以勸念
- 二明感應難測以止疑
- 二頌勸供養
- 初頌勸受持(二)
- 初雙頌二問(二)
- ○三陀羅尼品以總持乘乘(二)
- 初品題(文句)(三)
- 初翻名(二)
- 初正約四悉
- 二眾經下對諸經開遮以明四悉
- 二諸師下釋義(二)
- 初正釋(四)
- 初世界
- 二或云下為人
- 三或云下對治
- 四或云下第一義(三)
- 初明呪意
- 二如王下引事釋成
- 三呪亦下重牒結前具足四法成第一義
- 二為此下結示
- 初正釋(四)
- 三惡世下總攬二重以明來意
- 初翻名(二)
- 二經文(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一問下釋(四)
- 初持經功德
- 二答甚多(四)
- 初格量本
- 二問多否
- 三答甚多
- 四格出功德
- 三爾時下請以呪護(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釋(五)
- 初藥王(四)
- 初請
- 二說
- 三歎
- 四印
- 二勇施(三)
- 初請
- 二說
- 三歎
- 三毗沙門(三)
- 初請
- 二說
- 三歎
- 四持國(三)
- 初請
- 二說
- 三歎
- 五十女(文句)(二)
- 初分科
- 二夜叉下釋(五)
- 初列名
- 二請說
- 三歎
- 四誓
- 五印
- 初藥王(四)
- 四說是下聞品得益
- 初品題(文句)(三)
- ○四妙莊嚴王品以誓願乘乘(二)
- ○三普賢菩薩自行勸流通神通乘乘(二)
- 初釋品題(文句)(二)
- 初正釋(二)
- 初普賢(二)
- 初約因緣(二)
- 初正釋(三)
- 初世界
- 二悲華下為人
- 三我行下對治
- 二此即下結
- 初正釋(三)
- 二由來下約教(四)
- 初古人釋判
- 二今明下今從圓釋
- 三若十下對前況破
- 四今論下重釋(三)
- 初約位正判
- 二釋論下引論
- 三此約下結
- 初約因緣(二)
- 二勸發下勸發(三)
- 初總
- 二文云下別
- 三如此下結
- 初普賢(二)
- 二上判下明來意
- 初正釋(二)
- 二入文解釋(二)
- 初分科
- 二正釋(四)
- 初發來(三)
- 初上供
- 二下化
- 三修敬
- 二勸發(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初請問勸發(二)
- 初請問
- 二佛答(三)
- 初總
- 二別(文句)(三)
- 初總釋
- 二何者下別釋(二)
- 初約正宗(二)
- 初正釋(二)
- 初迹門(二)
- 初正釋(二)
- 初約開權顯實(二)
- 初正釋(三)
- 初約法身釋初句
- 二若佛下約般若釋二句
- 三不亂下約解脫釋第四句
- 二當知下結
- 初正釋(三)
- 二又佛下約開示悟入
- 初約開權顯實(二)
- 二迹門下結
- 初正釋(二)
- 二又迹下本門
- 初迹門(二)
- 二以四下結
- 初正釋(二)
- 二以四下約流通(二)
- 初標
- 二發救下釋(二)
- 初約三法
- 二發救下約四法
- 初約正宗(二)
- 三一答下總結
- 三結
- 二誓願勸發(二)
- 初分科
- 二釋(二)
- 初護人(六)
- 初攘其外難(二)
- 初總攘其難
- 二別攘其難
- 二教其內法(三)
- 初行立讀誦
- 二坐思惟
- 三三七精進(二)
- 初示教利喜
- 二說呪
- 三覆以神力
- 四示勝因
- 五示近果
- 六總結
- 初攘其外難(二)
- 二護法
- 初護人(六)
- 初請問勸發(二)
- 三述發(二)
- 初述第二護法
- 二述第一護人(五)
- 初述第二示身教法
- 二述第四示勝因
- 三述第五示近果
- 四述第一攘外難
- 五述第六總結
- 四發益(二)
- 初聞品益
- 二聞經益
- 初發來(三)
- 初釋品題(文句)(二)
妙法蓮華經文句科卷第六(終)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7 冊 No. 584 法華三大部科文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1-2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