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法華三大部科文

摩訶止觀科文卷第三

  • ○第七正修止觀(二)
    • 初標
    • 二前六下釋(二)
      • 初結前生後(二)
        • 初略
        • 二膏明下廣(二)
          • 初明人法之得(四)
            • 初明自行得(二)
              • 初對辨解行(四)
                • 初序解以對行
                • 二行解下因解行故障生
                • 三不可下教設方便
                • 四當以下教用正觀(二)
                  • 初法
                  • 二如猪下譬
              • 二此金下行成互益(二)
                • 初明行解成就
                • 二慧淨下明行解互益(二)
                  • 初法
                  • 二照潤下譬
            • 二非但下明化他得
            • 三自匠下明自他功成(二)
              • 初通明自他功成
              • 二而復下別明佛乘為能化之心(四)
                • 初法
                • 二即是下譬
                • 三此珠下重譬體用(二)
                  • 初約體
                  • 二照闇下約用
                • 四馳二下譬功成
            • 四香城下法恩難報
          • 二其癡下明人法之失(四)
            • 初明自行失(二)
              • 初明無信罪大
              • 二設厭下明惑重志小
            • 二又一下化他失(二)
              • 初明人非
              • 二體心下明法非
            • 三障難下雙斥自他
            • 四不應下結非法器
      • 二開止下廣解(八)
        • 初開章
        • 二此十下生起(十)
          • 初陰入
          • 二夫五下煩惱
          • 三四大下病患
          • 四無量下業相
          • 五以惡下魔事
          • 六若過下禪定
          • 七禪有下諸見
          • 八若識下上慢
          • 九見慢下二乘
          • 十若憶下菩薩
        • 三此十下判位
        • 四陰入下判隱顯
        • 五又八下判遠近
        • 六又若下明互發(三)
          • 初立互發意
          • 二互發下正明互發(二)
            • 初列十門
            • 二次第下解釋(十)
              • 初明次不次(二)
                • 初明次第
                • 二明不次下不次第(二)
                  • 初列
                  • 二發則下釋(三)
                    • 初發
                    • 二修者下修
                    • 三法者下法(二)
                      • 初釋(二)
                        • 初陰入
                        • 二煩惱下煩惱
                        • 三病患下病患
                        • 四業相下業相
                        • 五魔事下魔事
                        • 六禪為下禪定
                        • 七見為下諸見
                        • 八慢為下上慢
                        • 九二乘下二乘
                        • 十菩薩下菩薩
                      • 二是一下結
              • 二雜不下雜不雜
              • 三具不下具不具
              • 四修不下修不修
              • 五成不下成不成
              • 六益不下益不益
              • 七難發下難不難
              • 八久不下久不久
              • 九更不下更不更
              • 十三障下三障四魔(二)
                • 初障
                • 二四魔下魔
          • 三問答料簡(二)
            • 初問
            • 二答
        • 七私料下章安料簡○
        • 八一觀下依章解釋○
  • ○七私料下章安料簡(三)
    • 初一問答總問諸境(二)
      • 初問
      • 二答
    • 二問十下九問答為成通別等四句料簡(二)
      • 初五問答成初通一句(二)
        • 初一問答(二)
          • 初問起
          • 二答問(十)
            • 初通稱陰
            • 二通言煩惱
            • 三通稱病
            • 四通稱業
            • 五通稱魔
            • 六通稱禪
            • 七通稱見
            • 八通稱慢
            • 九通稱二乘
            • 十通稱菩薩
        • 二問境下四問答(四)
          • 初問答行人通不
          • 二問答無常通不
          • 三問答有漏通不
          • 四問答偏真通不
      • 二問通下四問答六成下三句(四)
        • 初問答(二)
          • 初別句
          • 二復有下答中兼出第三句
        • 二若爾下二問答(二)
          • 初正問答第三句
          • 二答中兼出第四句
        • 三問九下三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
        • 四問十下四問答(二)
          • 初問更難別句
          • 二答
    • 三問五下六問答通簡十境令成不思議○
  • ○三問五下六問答通簡十境令成不思議(二)
    • 初三問答略出觀境及五分所發同異(三)
      • 初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約不思議相即答
          • 二亦可下借小乘舉況答(二)
            • 初正借小乘觀陰例
            • 二豈非下結況(二)
              • 初結
              • 二小乘下況
      • 二問若下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
      • 三問十下問答(三)
        • 初正問
        • 二答五下約同異答
        • 三然五下通伏難
    • 二三問答正顯妙境(三)
      • 初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正答
          • 二他解下轉釋(二)
            • 初出他解
            • 二今解下今家解
      • 二問十下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
      • 三問一下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
  • ○八一觀下依章解釋(十)
    • 初陰界入(二)
      • 初明陰入境(四)
        • 初略釋三料(二)
          • 初列
          • 二陰者下釋名
        • 二毗婆下明三科開合
        • 三數人下引二論以明同異(二)
          • 初引二論(二)
            • 初正引二論
            • 二若就下釋次第
          • 二若論下釋疑
        • 四又分下正示境相(三)
          • 初略列諸陰由心(二)
            • 初通列諸陰
            • 二正法下引大小教證
          • 二世間下略示境相難思(三)
            • 初舉況奪奪其不知(四)
              • 初指九陰及華嚴心造非凡能知
              • 二凡眼下舉不見譬以譬不知
              • 三彌生下合譬況失
              • 四如渴下重譬不知之人
            • 二縱令下以小縱縱其知小
            • 三故大下破執顯大(三)
              • 初引佛世不知之人為破
              • 二況佛下舉佛滅後不知之人為況
              • 三故龍下引龍樹破小為證
          • 三然界下正示心為所觀之境(四)
            • 初重明正境為諸法之由
            • 二佛告下引經論證(二)
              • 初小經
              • 二論云下大論
            • 三若欲下舉譬
            • 四今當下剋示境體
      • 二觀心下明十乘(二)
        • 初正明十觀(二)
          • 初明端坐觀陰入(二)
            • 初法(六)
              • 初列十法
              • 二既自下生起
              • 三譬如下舉譬(二)
                • 初譬(二)
                  • 初勝堂
                  • 二又如下善畫
                • 二此十下合
              • 四蓋由下稱歎
              • 五一觀下廣解(十)
                • 初觀不思議境(二)
                  • 初標
                  • 二此境下釋(二)
                    • 初明思議(四)
                      • 初明用思議意
                      • 二思議下明思議之由
                      • 三若觀下正明思議
                      • 四此之下總結
                    • 二不可下不思議(七)
                      • 初總明理境(四)
                        • 初正引教
                        • 二法界下釋境釋名
                        • 三十法下明境所攝法(二)
                          • 初明三世間(二)
                            • 初明正釋(三)
                              • 初明五陰世間(三)
                                • 初列十種五陰
                                • 二釋論下引證佛界五陰(三)
                                  • 初引大論證法
                                  • 二無量下引無量義釋疑
                                  • 三大經下重引大經證佛為
                                • 三以十下總結十界以成世間
                              • 二攬五下釋眾生世間(三)
                                • 初列十種眾生
                                • 二大論下引論佛界成眾生
                                • 三大經下結成世間(二)
                                  • 初引經
                                  • 二直約下結成
                              • 三十種下釋國土世間(二)
                                • 初列四土
                                • 二仁王下引證
                            • 二此三下結示
                          • 二又十下十如(三)
                            • 初五陰(三)
                              • 初標
                              • 二謂如下列
                              • 三先總下釋(二)
                                • 初分科
                                • 二總釋下正釋(二)
                                  • 初總釋(十)
                                    • 初如是相(三)
                                      • 初法
                                      • 二如水下譬
                                      • 三心亦下合
                                    • 二如是性(二)
                                      • 初正釋(三)
                                        • 初法
                                        • 二如竹下譬
                                        • 三心亦下合
                                      • 二世間下破古(二)
                                        • 初總
                                        • 二又有下別(二)
                                          • 初破分十如屬凡聖
                                          • 二又涅槃下例破
                                    • 三如是體
                                    • 四如是力
                                    • 五如是作
                                    • 六如是因
                                    • 七如是緣
                                    • 八如是果
                                    • 九如是報
                                    • 十如是本末等
                                  • 二類解下別釋(四)
                                    • 初標
                                    • 二三途下釋(四)
                                      • 初明三惡類
                                      • 二三善下三善類
                                      • 三二乘下二乘類
                                      • 四菩薩下佛類
                                    • 三因緣下辨逆順
                                    • 四若依下辨報有無
                            • 二眾生下眾生
                            • 三國土下國土
                        • 四夫一下結成理境(三)
                          • 初法
                          • 二例如下譬
                          • 三今心下合
                      • 二問心下明自行境(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約四種四句破執以明行相(二)
                            • 初正釋(四)
                              • 初橫四句(五)
                                • 初引二論師依論各計示性過之人
                                • 二若從下示各計之相判屬性過
                                • 三若法下正破性計成過(二)
                                  • 初破地師
                                  • 二若言下破攝師
                                • 四又違下引經論證
                                • 五更就下寄夢喻以破性過(三)
                                  • 初喻(三)
                                    • 初定四句
                                    • 二若依下徵破
                                    • 三四句下結喻
                                  • 二心喻下合
                                  • 三當知下結
                              • 二既橫下釋豎四句
                              • 三亦縱下亦橫亦豎句
                              • 四非縱下非橫非豎句
                            • 二言語下結成修境
                          • 二大經下引證
                      • 三當知下明化他境○
                      • 四若解下結略自他理以成三諦○
                      • 五如如下舉譬譬於自他等○
                      • 六此不下明境功能
                      • 七約時下收攝諸法以入觀境
                • 二起慈悲心○
                • 三巧安止觀○
                • 四破法徧○
                • 五識通塞○
                • 六修道品○
                • 七對治助開○
                • 八知次位○
                • 九能安忍○
                • 十無法愛○
              • 六今止下總結示乘至
            • 二總喻大車○
          • 二明歷緣對境○
        • 二更舉三喻勸修(第七卷末)
    • 二煩惱○
    • 三病患○
    • 四業相○
    • 五魔事○
    • 六禪定○
    • 七諸見○
    • 八上慢
    • 九二乘
    • 十菩薩
  • ○三當知下明化他境(四)
    • 初結前生後(五)
      • 初約二諦結生
      • 二如佛下約佛經證結生
      • 三龍樹下約論以證結生
      • 四大經下復引大經明結生
      • 五雖四句下釋前諸結生
    • 二或作下正明化他相狀(四)
      • 初世界四句
      • 二云何下為人四句
      • 三云何下對治四句
      • 四云何下第一義四句
    • 三佛旨下明佛意體性相即(二)
      • 初正明相即(三)
        • 初約佛體性二諦相即
        • 二又四下約所化二諦相即(三)
          • 初法
          • 二若為下譬
          • 三即世下合
        • 三當知下總結自他體性相即
      • 二天親下判得失(二)
        • 初明失
        • 二若得下明得
    • 四若隨下明佛教大體(二)
      • 初正明說教大體
      • 二一性下明所生法妙(二)
        • 初明所生
        • 二何者下解釋
  • ○四若解下結略自他事理以成三諦(二)
    • 初歷法示妙境
    • 二若法下結三諦等(三)
      • 初結三諦等(五)
        • 初成三諦(二)
          • 初釋
          • 二如是下例
        • 二若一下成三觀(二)
          • 初釋(二)
            • 初別
            • 二一空下總
          • 二歷一下例
        • 三若因下成三智(二)
          • 初別
          • 二例上下總例
        • 四若隨下成三語(二)
          • 初結
          • 二徧歷下例
        • 五若解下成三趣
      • 二此等下會異名
      • 三種種下誡勸
  • ○五如如下舉譬譬於自他等(二)
    • 初正明三喻(三)
      • 初珠喻
      • 二又三下三毒喻
      • 三又如下夢喻
    • 二若信下勸信
  • ○第二起慈悲心(六)
    • 初標
    • 二既深下正釋(二)
      • 初悲(三)
        • 初明誓境(二)
          • 初牒前妙境
          • 二自悲下歷境思惟為起誓之由(二)
            • 初九悲(二)
              • 初明苦集(二)
                • 初明三途(二)
                  • 初明苦因苦果(二)
                    • 初苦因招苦果
                    • 二而今下今世果上復起於因
                  • 二百千下誓由
                • 二設使下明人天(二)
                  • 初明無道滅
                  • 二把刃下驚歎
              • 二自惟下明悲他
            • 二假令下二乘心(二)
              • 初明無弘誓但有二乘因果(二)
                • 初二乘因果
                • 二不信下驚歎
              • 二思惟下自愍傷他
        • 二即起下正明起誓(四)
          • 初依境立誓
          • 二眾生下明誓相
          • 三何者下釋相斥偏
          • 四今則下顯正弘誓(二)
            • 初法說
            • 二如鳥下舉譬(三)
              • 初譬
              • 二雖空下合
              • 三是故下舉譬帖合
        • 三故名下結
      • 二又識下慈(二)
        • 初明誓境(二)
          • 初總牒前境
          • 二我及下別明誓境
        • 二今方下明發誓(三)
          • 初正立誓
          • 二雖知下明誓相
          • 三是名下斥偽顯正
    • 三如此下結會境智
    • 四不同下總簡非斥偽
    • 五是名總結
    • 六觀心下觀心
  • ○第三巧安止觀(二)
    • 初標
    • 二善以下釋(三)
      • 初釋名
      • 二上深下結前生後
      • 三無明下解釋(二)
        • 初總(二)
          • 初明止觀(二)
            • 初明理境(二)
              • 初法
              • 二如寒下譬
            • 二今當下明止觀(二)
              • 初止(二)
                • 初明用止
                • 二體達下略明成相
              • 二觀者下觀(二)
                • 初明用觀(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二介爾下明成相(三)
                  • 初明觀成
                  • 二如前下譬
                  • 三法界下合
          • 二止秖下顯止觀體同
        • 二若俱下別(二)
          • 初序來意(四)
            • 初重述總安非宜以為徵起
            • 二夫心下總出不安之相
            • 三敵強下引事以況不安之相
            • 四當殉下總示事安之儀
          • 二安心下正釋(二)
            • 初列二門
            • 二教他下廣釋(五)
              • 初自他一百二十八番(四)
                • 初辨師判行(二)
                  • 初辨師(二)
                    • 初列二師
                    • 二聖師下釋(二)
                      • 初聖師(三)
                        • 初明三力
                        • 二如毨下引人以例聖師難值
                        • 三育龜下譬聖師難值
                      • 二二者下凡師(四)
                        • 初開凡師施他
                        • 二譬如下譬凡師化益(二)
                          • 初重譬以聖顯凡
                          • 二若不下正譬凡師化益
                        • 三身子下舉聖況凡
                        • 四今不下正結示令凡師化他
                  • 二他有下判行(五)
                    • 初略立二行
                    • 二薩婆下引二部
                    • 三然敬下判存二宗而非全用
                    • 四今師下明今師意
                    • 五若論下今師判利鈍
                • [A1]已說下正釋(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師應下正釋(二)
                    • 初明自他一向(二)
                      • 初化他(二)
                        • 初示法相(二)
                          • 初單明二行(二)
                            • 初總設問答為設化之方(二)
                              • 初問
                              • 二其人下答(二)
                                • 初明信
                                • 二若言下法
                            • 二既知下正釋(二)
                              • 初信(三)
                                • 初標法數
                                • 二咄善下釋(二)
                                  • 初止(四)
                                    • 初世界
                                    • 二又善下為人
                                    • 三又善下對治
                                    • 四又善下第一義
                                  • 二其人下觀(四)
                                    • 初明世界
                                    • 二又善下為人
                                    • 三又善下對治
                                    • 四又善下第一義
                                • 三如是下結
                              • 二其人下法(三)
                                • 初重辨根性
                                • 二當為下正釋(二)
                                  • 初止(四)
                                    • 初世界
                                    • 二其人下為人
                                    • 三若言下對治
                                    • 四其人下第一義
                                  • 二彼人下觀(四)
                                    • 初世界
                                    • 二若勤下為人
                                    • 三觀能下對治
                                    • 四觀觀下第一義
                                • 三是為下結
                          • 二復次下明迴轉(四)
                            • 初總標未意
                            • 二薩婆下引二論
                            • 三今明下明今意
                            • 四若法下正明迴轉
                        • 二轉不下結數
                      • 二自行下自行(二)
                        • 初正明行相(二)
                          • 初直明行相(三)
                            • 初徵起
                            • 二若欲下標二行
                            • 三樂寂下正釋(二)
                              • 初法(二)
                                • 初正釋(四)
                                  • 初世界
                                  • 二其心下為人
                                  • 三若念下對治
                                  • 四修止下第一義
                                • 二是為下結
                              • 二信行下信(二)
                                • 初正釋(四)
                                  • 初世界
                                  • 二聽觀下為人
                                  • 三或時下對治
                                  • 四或聽下第一義
                                • 二是為下結
                          • 二若法下迴轉
                        • 二自行下結數
                    • 二復次下明自他相資(三)
                      • 初標
                      • 二如法下正釋(二)
                        • 初明信資法(二)
                          • 初釋(二)
                            • 初止
                            • 二又聞下觀
                          • 二此乃下結
                        • 二信行下明法資信(二)
                          • 初釋
                          • 二是為下結
                      • 三前作下結信法數
                • 三夫心下結安心意(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八番下結
                • 四一種下斥偏修之失
              • 二若就下歷三觀結數
              • 三三悉下寄四悉相顯
              • 四若離下以所顯能
              • 五一目下舉譬(三)
                • 初譬
                • 二眾生下合
                • 三須廣下提譬帖合
  • ○第四明破法徧(二)
    • 初略立來意(二)
      • 初對妙境以明破意(二)
        • 初牒前境以徵起
        • 二但眾下明破意
      • 二上善下對安心以明破意(二)
        • 初牒前安心
        • 二若未下正明破意
    • 二然破下廣明破徧(二)
      • 初明所依門(二)
        • 初通舉諸門(二)
          • 初列經論所出
          • 二依教下明生起互通
        • 二三門下別取教(二)
          • 初明去取
          • 二三藏下正取教門(二)
            • 初通列諸教
            • 二今不下別用圓教(二)
              • 初牒前心境以顯圓門
              • 二餘門下正用圓門(四)
                • 初辨徧不徧
                • 二所謂下列圓四門
                • 三今且下去取
                • 四無生下明用空門功能(二)
                  • 初略明橫豎攝相(二)
                    • 初略明橫豎(二)
                      • 初豎(二)
                        • 初標能通光顯二意
                        • 二何者下釋(二)
                          • 初明到因(二)
                            • 初教門能通(二)
                              • 初正明教門通行至因
                              • 二淨名下引二經為證
                            • 二止觀下明光揚能顯(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二門通下明到果(二)
                            • 初明教門能通
                            • 二止觀下止觀能顯(二)
                              • 初正明能顯
                              • 二巍巍下引證
                      • 二無生下橫(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大品下正釋
                    • 二橫豎下結
                  • 二此意下廣示相釋義功能(二)
                    • 初標列來意
                    • 二佛藏下釋(二)
                      • 初引佛藏示相(二)
                        • 初約事釋(二)
                          • 初明外用
                          • 二彼經下內合無生門
                        • 二須識下約觀心
                      • 二大經下引涅槃釋義(二)
                        • 初引經釋(二)
                          • 初釋四句(三)
                            • 初略舉經文
                            • 二案此下略明攝法
                            • 三不生下廣釋經義以明攝法(四)
                              • 初不生生句(二)
                                • 初引經釋
                                • 二今解
                              • 二經釋下不生不生句(二)
                                • 初引經釋
                                • 二今解(二)
                                  • 初結成因果
                                  • 二因果下以佛藏結
                              • 三經釋下生不生句(二)
                                • 初引經釋
                                • 二今解(二)
                                  • 初重(二)
                                    • 初正解(二)
                                      • 初正釋此句
                                      • 二此釋下以此句釋初句
                                    • 二初句下佛藏結
                                  • 二經重下二重(二)
                                    • 初引經釋
                                    • 二今解(二)
                                      • 初正解
                                      • 二或滅下佛藏結
                              • 四經釋下生生句(二)
                                • 初引經釋
                                • 二今解下今解(二)
                                  • 初正解此句
                                  • 二四住下重釋四住菩薩(二)
                                    • 初引論釋
                                    • 二經稱下今釋經音
                          • 二經又下釋六句(二)
                            • 初正破六句不可說(四)
                              • 初正破六句不可說(二)
                                • 初列六句示徧
                                • 二若破下解釋(二)
                                  • 初明大師釋經(二)
                                    • 初正釋(二)
                                      • 初判思議不思議
                                      • 二何者下正解(二)
                                        • 初思議(二)
                                          • 初惑(二)
                                            • 初別釋顯可思議義
                                            • 二所化下總釋顯不可說義
                                          • 二若破下解(二)
                                            • 初別釋兩句成可說
                                            • 二理尚下總釋不可說
                                        • 二若破下不思議(二)
                                          • 初惑(二)
                                            • 初釋
                                            • 二無明下結成不可說
                                          • 二若破下解(二)
                                            • 初正明不思議
                                            • 二理不下結成不可說
                                    • 二將彼下結無生門破徧
                                  • 二佛自下大師釋佛所釋(六)
                                    • 初釋不生生句(二)
                                      • 初牒佛釋
                                      • 二今解下今解(二)
                                        • 初釋不生生
                                        • 二生即下解不可說
                                    • 二云何下釋生生句(二)
                                      • 初牒佛釋
                                      • 二今解下明今解(二)
                                        • 初釋生生
                                        • 二生生下解不可說
                                    • 三云何下釋生不生句(二)
                                      • 初正釋(二)
                                        • 初牒佛本句
                                        • 二今解下今解(二)
                                          • 初正解生不生(二)
                                            • 初約四性解
                                            • 二又般下約化他解
                                          • 二若般下解不可說
                                      • 二據此下判屬界內之解
                                    • 四云何下釋不生不生(二)
                                      • 初釋(二)
                                        • 初牒佛本句
                                        • 二今解下今解(二)
                                          • 初正解不生不生
                                          • 二尚非下解不可說
                                      • 二據此下判
                                    • 五經云下釋生(二)
                                      • 初牒佛釋
                                      • 二今解下今解(二)
                                        • 初釋生
                                        • 二緣生下解不可說
                                    • 六經云下釋不生(二)
                                      • 初牒佛釋
                                      • 二今解下今解(二)
                                        • 初釋不生
                                        • 二理絕下解不可說
                              • 二佛以下結成破徧
                              • 三依佛下以佛藏結
                              • 四又楞下引楞伽釋成(二)
                                • 初釋楞伽義(三)
                                  • 初引經雙標二法
                                  • 二自法下引經雙釋二法(二)
                                    • 初釋自法(二)
                                      • 初牒
                                      • 二釋曰下釋
                                    • 二本住下釋本住法(二)
                                      • 初牒
                                      • 二經曰下釋
                                  • 三當知下依經雙結二法
                                • 二此義下引同大經
                            • 二大經下引大經可說○
                        • 二問答料簡○
      • 二復次下正明廣破○
  • ○二大經下引大經可說(二)
    • 初立(三)
      • 初略標
      • 二今解下結徧
      • 三亦如下以佛藏結
    • 二十因下釋(五)
      • 初列出十支
      • 二立有下明三法(三)
        • 初列三法
        • 二立眾下解釋(三)
          • 初立眾生
          • 二立根下立根機
          • 三立聲下立聲教
        • 三眾生下顯徧
      • 三故大下引證
      • 四佛藏下以佛藏結
      • 五如地下引地持釋成
  • ○二問答料簡(三)
    • 初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
    • 二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三)
        • 初約門開句
        • 二大經下引證智斷
        • 三若無下明攝法周徧
    • 三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
  • ○第二正明廣破(三)
    • 初正約識陰破徧(三)
      • 初標章列章
      • 二豎則下明章意(二)
        • 初明章意互融
        • 二法華下引證
      • 三一無下廣釋(三)
        • 初豎破法徧(三)
          • 初標數列章
          • 二如此下示章意(三)
            • 初略示章意
            • 二大論下引證章意(三)
              • 初引論為易解故別列
              • 二華嚴下引華嚴
              • 三法華下引法華
            • 三今欲下以總別結前章
          • 三從假下廣解(三)
            • 初從假入空破法徧(二)
              • 初列
              • 二從見下釋(三)
                • 初從見假入空(二)
                  • 初列
                  • 二見惑下釋(二)
                    • 初明見假相(二)
                      • 初明能依能障(三)
                        • 初法
                        • 二如炎下譬
                        • 三此惑下合
                      • 二然見下正明見惑(二)
                        • 初釋從解得名名為見惑(二)
                          • 初釋名
                          • 二見惑下正解(二)
                            • 初明外外諸見(二)
                              • 初正明外外(二)
                                • 初列
                                • 二單四下釋(二)
                                  • 初釋三種四句(三)
                                    • 初釋單四見(二)
                                      • 初列
                                      • 二於一下釋(三)
                                        • 初廣約有見生八十八使(二)
                                          • 初列十使(二)
                                            • 初利
                                            • 二是[A2]已下鈍
                                          • 二如是下歷三界結數
                                        • 二餘三下餘三見例
                                        • 三若歷下廣歷六十二見(二)
                                          • 初歷(二)
                                            • 初歷六十二生八十八
                                            • 二五十下歷六十二見八十八名一百八
                                          • 二當知下結斥(二)
                                            • 初結
                                            • 二世講下斥(三)
                                              • 初斥舊(二)
                                                • 初斥謬有去取
                                                • 二此語下斥違經貞心
                                              • 二經云下引證
                                              • 三中論下正判屬見(四)
                                                • 初據中論不免性過故判屬見
                                                • 二又此下驗無非證故屬見
                                                • 三諸外下是邪人所行故是見(三)
                                                  • 初通教邪人所計
                                                  • 二如長下別引長
                                                  • 三高著下引高著舉況
                                                • 四今判下今家結判
                                    • 二複四下釋複四見(二)
                                      • 初正明複四見
                                      • 二於一下明見所生惑
                                    • 三具足下釋具足四見(二)
                                      • 初正明見
                                      • 二一句下明見所生惑
                                  • 二絕言下釋無言(二)
                                    • 初正明絕言見
                                    • 二一一下明見所生惑
                              • 二如是下結
                            • 二又約下明佛法生見(二)
                              • 初正明見(二)
                                • 初明四見
                                • 二又一下明絕言
                              • 二如是下明見所生惑
                        • 二復次下釋當體名假○
                    • 二二明下明空觀○
                • 二第二下從思假入空○
                • 三三四下四門料簡○
            • 二從空入假破法徧○
            • 三中道破法徧○
        • 二橫破法徧○
        • 三非橫非豎破法徧○
    • 二例餘陰入○
    • 三問答料簡○
  • ○二復次下釋當體名假(三)
    • 初釋名
    • 二例前下例前立相
    • 三又於下解釋(二)
      • 初通釋三假(四)
        • 初正釋三假(二)
          • 初明小乘隨事三假(二)
            • 初約心(二)
              • 初正釋(二)
                • 初列
                • 二法塵下釋
              • 二開善下引開善證相待義
            • 二又約下約色(二)
              • 初正報
              • 二又約下依報
          • 二但此下明大乘隨理三假
        • 二又釋下會異(二)
          • 初會三有(二)
            • 初列
            • 二相待下釋(三)
              • 初相三有
              • 二假名下假名有
              • 三法有下法有
          • 二論又下會三假(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會
              • 二論云下釋
        • 三纓絡下引證
        • 四當知下總結
      • 二所謂下別明所假生惑(二)
        • 初正明生惑
        • 二如來下明生惑之由
  • ○二二明下明空觀(二)
    • 初列
    • 二觀又下釋(三)
      • 初破假觀(三)
        • 初橫破(三)
          • 初列
          • 二破單下破單四見(四)
            • 初破單(二)
              • 初正破(二)
                • 初立二門
                • 二略者下解釋(二)
                  • 初略破(二)
                    • 初重序略境
                    • 二應當下正明略觀(二)
                      • 初止
                      • 二又觀下觀
                  • 二信行下廣破(四)
                    • 初有見(四)
                      • 初立利根信法二行以結前
                      • 二其鈍下引中論意以生後
                      • 三今亦下明依論意以立廣觀
                      • 四若一下正明廣設觀法(二)
                        • 初牒三假以為所破
                        • 二當觀下正明用觀(三)
                          • 初總歷有見三假以修觀(三)
                            • 初明用觀(三)
                              • 初破因成假(二)
                                • 初四句破(二)
                                  • 初列四句
                                  • 二若心下推破(二)
                                    • 初破(四)
                                      • 初自生(二)
                                        • 初破
                                        • 二如是下結
                                      • 二若言下他生(二)
                                        • 初破
                                        • 二如是下結
                                      • 三若根下共生(二)
                                        • 初直難(二)
                                          • 初破(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根塵下合
                                          • 二如是下結
                                        • 二又根下難性
                                      • 四若根下離生(二)
                                        • 初破
                                        • 二如是下結
                                    • 二中論下引證
                                • 二若推下結成二空(五)
                                  • 初略示二空相
                                  • 二若四下以二諦結成二空
                                  • 三性相下結成從假入空
                                  • 四故中下引同
                                  • 五若根下結成十八空
                              • 二若不下破相續假(三)
                                • 初來意
                                • 二此之下正破
                                • 三如是下結
                              • 三若不下破相待假(三)
                                • 初與前兩假辨異(二)
                                  • 初略標其由
                                  • 二因成下釋出異相
                                • 二上既下破古(三)
                                  • 初牒開善舊解
                                  • 二又因下明今正解
                                  • 三釋既下結斥
                                • 三今撿下正破相待(二)
                                  • 初正破
                                  • 二如是下結成二空等
                            • 二非但下例破餘見
                            • 三是名下結成無生門
                          • 二若不下別明迴轉六十四番
                          • 三以被下明見度計轉
                    • 二夫破下無見○
                    • 三亦有亦無見○
                    • 四非有非無見○
              • 二所以下結勸○
            • 二次破下破絕言○
          • 三複具下破複具○
        • 二上來下豎破○
        • 三今世下雜料簡○
      • 二二料下明料簡得失○
      • 三三明下明破見位○
  • ○二夫破下無見(二)
    • 初立二行三根結前生後(二)
      • 初二行
      • 二若上下三根
    • 二又當下正破(二)
      • 初列二門
      • 二總破下釋(二)
        • 初總(三)
          • 初總破
          • 二楞伽下引證
          • 三然無下斥謬
        • 二別破下別(三)
          • 初正破(二)
            • 初來意次第(三)
              • 初略示空見相(三)
                • 初牒前有見破假之相為無見之由
                • 二寂然下正明用有見假伏為無見體相
                • 三而起下略明見過
              • 二釋論下比決邪正二空(二)
                • 初明破外人邪空(二)
                  • 初明邪空以生使故
                  • 二如是下結歸邪空
                • 二佛弟下明佛弟子正空
              • 三云何下正示空見三假(二)
                • 初重牒轉計為無見之出
                • 二無生下正觀三假
            • 二當推下正用觀破(三)
              • 初正明用觀
              • 二當知下結成二空
              • 三非但下例破諸見
          • 二若未下六十四番
          • 三勤修下見度計轉
  • ○三次破下亦有亦無見(二)
    • 初序次第(三)
      • 初明見相(三)
        • 初牒前為起見之由
        • 二或進下正示見相
        • 三發此下示見過患
      • 二如長下引人為例(三)
        • 初正引長爪
        • 二發見下引同長爪
        • 三云何下示改過之相(二)
          • 初苦
          • 二又我下集
      • 三又此下略示三假之相
    • 二今破下正明修觀(三)
      • 初正明觀(三)
        • 初正明用觀
        • 二如是下結成二空
        • 三即是下結成眼智
      • 二若不下明六十四番
      • 三亦有下見度計轉
  • ○四次破下非有非無見(二)
    • 初明次第(二)
      • 初明略見相(三)
        • 初明起見之由(二)
          • 初正明由
          • 二所以下釋
        • 二若不下明見相(二)
          • 初正明見相
          • 二何以下釋
        • 三堅著下明過失(二)
          • 初正斥
          • 二我心下明十使
      • 二又一下示見三假
    • 二若破下正明用觀(三)
      • 初直明用觀(三)
        • 初正明用觀破假(二)
          • 初明用觀
          • 二復次下點示四諦(三)
            • 初正示四諦
            • 二夫一下明四諦功能
            • 三如來下以小況大
        • 二若非下例破諸惑
        • 三是名下結成二空
      • 二若不下明六十四番
      • 三此見下見度計轉
  • ○二所以下結勸
  • ○二次破下破絕言(三)
    • 初示見相
    • 二略有下引類斥
      • 三法華下引證
  • ○三複具下破複具(二)
    • 初明複具
    • 二又復下明絕言(二)
      • 初出見相
      • 二如此下破(二)
        • 初破
        • 二何以下釋(二)
          • 初橫破
          • 二又豎下豎破
  • ○二上來下豎破(二)
    • 初更判橫豎
    • 二今當下正明豎破(二)
      • 初明豎四句(三)
        • 初破生句(三)
          • 初徵起
          • 二為是下列
          • 三用此下結
        • 二若計下破無生句(二)
          • 初正破無生(二)
            • 初徵起
            • 二為是下列(三)
              • 初約三障以明不生
              • 二為行下約行理等以明不生
              • 三世人下約三佛以明不生(三)
                • 初斥舊
                • 二今釋下正解(四)
                  • 初事理應顯釋
                  • 二又無下對所治三惑釋
                  • 三又業下對能治所顯釋
                  • 四又應下對三因釋
                • 三三佛下結(三)
                  • 初約理結
                  • 二若聞下引證結
                  • 三將諸下責
          • 二有人下寄中論師辨異(二)
            • 初斥舊(三)
              • 初引他難
              • 二中論下論師教
              • 三此解下今家破論師之失(二)
                • 初略總斥傷文失義
                • 二何者下釋(二)
                  • 初釋失義(三)
                    • 初明所失
                    • 二案文下結示
                    • 三龍樹下正示文義推功論主
                  • 二若開下釋傷文
            • 二今解下用彼非名以顯今是(二)
              • 初正顯(二)
                • 初標
                • 二一者下列釋(三)
                  • 初第一第二明不須破
                  • 二若三下第三至第九皆以兩不破兩生
                  • 三若玅下第十智斷不復生
              • 二若作下結斥
        • 三豎破下釋第三第四句(二)
          • 初略指上文
          • 二若謂下別釋(二)
            • 初釋第三句(三)
              • 初徵起
              • 二為是下釋
              • 三若非下結
            • 二若言下釋第四句(三)
              • 初徵起
              • 二為是下釋
              • 三既非下結
      • 二若絕下明豎絕言(三)
        • 初約外外等
        • 二三藏下約佛法(三)
          • 初正責
          • 二不可下況責
          • 三為此下明過患
        • 三更重下復以十種四句外責之(五)
          • 初標
          • 二十種下列
          • 三一往下解釋
          • 四若不下結責
          • 五前橫下判橫豎
  • ○三今世下雜料簡(二)
    • 初斥偽(二)
      • 初斥邪人法濫正人法(二)
        • 初正斥人法濫真(二)
          • 初正明人法之失(二)
            • 初明邪人濫法(二)
              • 初以正濫邪
              • 二以道下以邪濫正
            • 二何者下引例結責
          • 二諸法下以九事比決邪正(二)
            • 初正比決(九)
              • 初約理
              • 二教相下約教
              • 三況以下約苦集
              • 四況將下約道滅
              • 五本既下約示迹
              • 六佛以下約相好
              • 七佛說下約化境
              • 八復次下約軌儀
              • 九如來下約因位
            • 二育人下結責
        • 二復次下更別出所濫之法(二)
          • 初正明外人濫法
          • 二又問下料簡
      • 二一切下通斥凡夫(二)
        • 初正斥
        • 二當知下見破由觀功能(二)
          • 初明方便道
          • 二若得下明真道
    • 二問從下釋疑(二)
      • 初釋能破疑
      • 二問束下釋所破疑
  • ○二二料下料簡得失(二)
    • 初標
    • 二問如下釋(二)
      • 初問
      • 二答(四)
        • 初列四句
        • 二譬如下舉四譬
        • 三前二下判
        • 四所以下釋(二)
          • 初二句外道得失
          • 二三佛下二句佛弟子得失
  • ○三三明下破見位(二)
    • 初正明位(二)
      • 初正列位(二)
        • 初正列
        • 二斷伏下判同異
      • 二問答下料簡(二)
        • 初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
        • 二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四)
            • 初為發習者故
            • 二又欲下令行人徧識諸位故
            • 三又半下為助道法門故
            • 四又豈下為顯同體法門不異故
    • 二體假下結成
  • ○第二豎破思假(三)
    • 初標章
    • 二即為下列章
    • 三思假下解釋(三)
      • 初明思假(七)
        • 初列思假名
        • 二歷三下列數
        • 三皆能下明功能
        • 四初果下與見辨異
        • 五稱思下釋名
        • 六數人下和通他部
        • 七但令下明立境意(四)
          • 初明意在破惑
          • 二譬如下舉譬
          • 三若欲下示本論
          • 四空假下結本意
      • 二二體下明體觀(二)
        • 初明體折不同
        • 二今體下正明觀法(二)
          • 初標
          • 二欲惑下釋(三)
            • 初正明修觀破假(三)
              • 初欲界(二)
                • 初正明破思(二)
                  • 初正明破思(二)
                    • 初廣明破貪(二)
                      • 初總標九品各三假
                      • 二如女下別釋(二)
                        • 初明初品(二)
                          • 初明初品三假(三)
                            • 初因成假(三)
                              • 初出欲境
                              • 二此六下舉境防過(二)
                                • 初明境能生過
                                • 二初果下正明防過(二)
                                  • 初舉況(二)
                                    • 初舉初果聖以況凡
                                    • 二難陀下舉無學聖以況凡及初果
                                  • 二法華下防過
                              • 三若取下明因成假相
                            • 二念起下相續假
                            • 三以有下相待假
                          • 二假虗下正明止觀(二)
                            • 初總
                            • 二觀此下別(三)
                              • 初破因成假(四)
                                • 初正用觀
                                • 二四句下結成二空
                                • 三設未下明用六十四番
                                • 四斷一下結成無生
                              • 二若鈍下觀相續假(四)
                                • 初明有假之由
                                • 二為前下正明用觀
                                • 三問句下明二空
                                • 四若不下六十四番
                              • 三修又下相待假
                        • 二初品下例餘品
                    • 二破貪下略例餘使
                  • 二九品下結成能顯光揚功能
                • 二問欲下料簡(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列道多故品多
                    • 二若從下明由數出觀故品多
              • 二次破下色界思(二)
                • 初明用觀(二)
                  • 初明所用智不同
                  • 二若初下正明用觀(四)
                    • 初初禪(二)
                      • 初破貪欲(二)
                        • 初明初品(二)
                          • 初因成假(七)
                            • 初明事性兩障
                            • 二性障下明禪正體
                            • 三其中下辨當地惑相
                            • 四品品下約惑相以明三假
                            • 五若不下明破思假之意
                            • 六今用下明信法迴轉
                            • 七方便下結成空觀
                          • 二相續下例餘假
                        • 二破初下例餘品
                      • 二破貪下例餘使
                    • 二若初下明二禪
                    • 三二禪下明三禪
                    • 四三禪下明四禪(三)
                      • 初明無雲等三
                      • 二若無下明無想
                      • 三若五下五那含
                • 二色界下結數
              • 三次破下明無色界(二)
                • 初明所滅之色
                • 二是時下正明破假(四)
                  • 初空處
                  • 二先緣下識處
                  • 三先緣下無所有
                  • 四先識下非想(七)
                    • 初略明聖種
                    • 二阿毗下釋名
                    • 三大論下判漏無漏
                    • 四此定下示具惑
                    • 五應知下明具假
                    • 六今一下結成無生
                    • 七九品下例破諸品
            • 二若用下判用二智得名不同
            • 三是名下結破法徧
      • 三三明下明其位○
  • ○三三明下明其位(二)
    • 初正明位(二)
      • 初列章
      • 二三藏下解釋(二)
        • 初正釋(四)
          • 初明三藏位(三)
            • 初出諸部
            • 二今且下正釋(二)
              • 初聲聞(二)
                • 初正釋
                • 二三界下結成無生
              • 二若論下支佛
            • 三此約下結
          • 二二通下明通位(三)
            • 初依經列共位(二)
              • 初列共位
              • 二所言下釋所以(二)
                • 初法
                • 二如燒下譬
            • 二乾慧下釋(四)
              • 初聲聞位
              • 二辟支下支佛位
              • 三菩薩下菩薩位
              • 四佛地下佛位
            • 三此即下結
          • 三三別下借別名名通位(三)
            • 初破立(四)
              • 初述古
              • 二今覈下略破古師(二)
                • 初略破
                • 二何者下廣破
              • 三人師下斥人師謬敕
              • 四今言下今家通經(四)
                • 初正通古師謬釋
                • 二別見下釋名名通意
                • 三然名下正判
                • 四例如下引例
            • 二言借下始終列別位以對通位
            • 三若借下借別十地判通斷位
          • 四四借下以別名名通菩薩位(四)
            • 初略對位破古(二)
              • 初對破見位(二)
                • 初對位
                • 二如此下略破古
              • 二薄即下對破思位(二)
                • 初對位
                • 二舊云下破古
            • 二今若下正釋
            • 三此皆下推教離執
            • 四問三下釋疑(三)
              • 初一問答釋地疑(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引教證(四)
                    • 初引證初地破惑
                    • 二又大下引證十地並是菩薩地業
                    • 三又大下引證十地皆為菩薩立忍等名
                    • 四故大下引證十地始終得名不同
                  • 二如此下結意酬難
              • 二二問答釋依界制果疑(二)
                • 初問答正釋(二)
                  • 初問
                  • 二答
                • 二問答轉釋(二)
                  • 初問
                  • 二答
              • 三一問答釋得名不同疑(二)
                • 初問
                • 二答
        • 二若就下兼申別圓(二)
          • 初別教
          • 二若就下圓位(二)
            • 初正釋
            • 二華嚴下引證(二)
              • 初正引證
              • 二云何下釋經意(四)
                • 初略釋
                • 二若爾下徵難
                • 三然以下重釋
                • 四復次下辨異
    • 二問答料簡超果○
  • ○第二問答料簡超果(四)
    • 初二問答明有超不超(二)
      • 初一問答教行相對(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標教行不同
          • 二若三下釋(二)
            • 初聲聞
            • 二又如下佛果
      • 二一問答明超不超(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約三藏(二)
            • 初身子
            • 二阿難下阿難
          • 二通教下歷三教
    • 二超果下以四種判超(二)
      • 初列
      • 二本在下釋(四)
        • 初本斷超
        • 二若凡下小超
        • 三本在下大超
        • 四如佛下明大大超(二)
          • 初約三藏佛
          • 二圓人下約圓人
    • 三瓔珞下引三經明亦超亦不超
    • 四實相下明非超非不超
  • ○三三四下明四門料簡(二)
    • 初略序須門意
    • 二阿毗下正釋門相(四)
      • 初釋三藏教(四)
        • 初正釋四門(四)
          • 初明有門(六)
            • 初引正論起觀
            • 二如此下用觀破惑成破法徧
            • 三鹿苑下明得益之人
            • 四大論下明入門方便
            • 五大集下明佛世根異證方便門
            • 六成論下論人不曉論宗以斥非
          • 二若成下明空門(七)
            • 初引正論起觀
            • 二修如下破惑結成
            • 三故彼下引證門體
            • 四須菩下引人為證
            • 五大論下以失顯得明入門方便
            • 六大集下根異
            • 七阿毗下斥非
          • 三若如下明亦空亦有門(三)
            • 初引正論起觀
            • 二觀此下破惑結成
            • 三故大下明方便
          • 四非空下明非空非有門(三)
            • 初指正經超觀
            • 二此觀下破惑結成
            • 三當知下引人簡濫
        • 二如此下通明門中得益之位
        • 三四門下明門異理同(二)
          • 初正明門異理同(三)
            • 初法
            • 二如城下譬
            • 三故大下引證
          • 二跋摩下依理通諍(二)
            • 初正通諍
            • 二何故下辨諍有無(二)
              • 初明二乘專一故諍
              • 二三藏下明菩薩徧習故無諍
        • 四涅槃下引證唯小
      • 二次通下釋通教(四)
        • 初正明四門(四)
          • 初有門(二)
            • 初立門體
            • 二如是下破惑結成
          • 二若言下空門(二)
            • 初立門體
            • 二如是下破惑結成
          • 三若明下亦空亦有門(二)
            • 初立門體
            • 二如是下破惑結成
          • 四既言下非空非有門(四)
            • 初立門體
            • 二如此下破惑結成
            • 三若三下形斥三藏
            • 四體而下重立門體
        • 二故論下引證四門
        • 三若不下歎門無諍(二)
          • 初正明無諍
          • 二問佛下與三藏辨異(二)
            • 初問
            • 二答
        • 四中論下引證共乘
      • 三次別下明別教(四)
        • 初料簡行相同異(二)
          • 初略辨異
          • 二大經下引大經約行相辨異
        • 二言四下正釋(四)
          • 初有門
          • 二空門下空門
          • 三亦空下亦空亦有門
          • 四非有下非空非有門
        • 三如此下明得失
        • 四涅槃下引證
      • 四圓教下明圓教(七)
        • 初辨同異
        • 二云何下正釋(四)
          • 初有門(二)
            • 初立門體
            • 二大經下引證
          • 二空門下空門
          • 三云何下亦空亦有門(二)
            • 初明門體
            • 二如一下引證
          • 四云何下非空非有門
        • 三云何下融通
        • 四如上下結成門意
        • 五若爾下開權顯實(四)
          • 初徵起
          • 二但凡下正開
          • 三法華下引證
          • 四若得下開說即理以結門意
        • 六涅槃下引證
        • 七上無下用權意
  • ○第二明從空入假觀(二)
    • 初列
    • 二入假下釋(四)
      • 初入假意(五)
        • 初辨所從不同
        • 二夫二下簡小
        • 三菩薩下正明出假意
        • 四善巧下示假觀相
        • 五若住下總結意
      • 二入假下明入假因緣(三)
        • 初釋五緣(五)
          • 初大悲
          • 二二憶下憶本誓願
          • 三三智下智慧猛利
          • 四四善下善巧方便
          • 五五大下大精進力
        • 二如此下引證(二)
          • 初示文處
          • 二以巳下正引證(五)
            • 初證同體大悲
            • 二當識下證大誓
            • 三當念下證智利
            • 四憶所下證善巧
            • 五勿生下證精進
        • 三從空下料簡(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今住下合
      • 三三明下明入假觀○
      • 四四明下明入假位○
  • ○三三明下明入假觀(二)
    • 初標列
    • 二知病下釋(三)
      • 初知病(二)
        • 初正明知病(二)
          • 初標
          • 二知見下釋(二)
            • 初見(四)
              • 初正釋四意(二)
                • 初列四義
                • 二云何下釋(四)
                  • 初標根本(二)
                    • 初明起(三)
                      • 初明見根本
                      • 二從此下從本起見
                      • 三為此下明起成苦業
                    • 二如旋下明息(二)
                      • 初譬
                      • 二知心下合
                  • 二云何下知見起因緣(三)
                    • 初標
                    • 二何以下釋(二)
                      • 初以能辨所
                      • 二內外下釋(二)
                        • 初外
                        • 二形貌下內
                    • 三如此下結意
                  • 三云何下知見起久近
                  • 四云何下知見起重數(二)
                    • 初釋
                    • 二若更下結
              • 二病相下結成苦集
              • 三又入下為成入假方便(二)
                • 初正示為出假方便
                • 二二乘下斥小
              • 四而菩下明菩薩修觀觀成破徧
            • 二次明下思(三)
              • 初正釋(二)
                • 初列
                • 二三意下釋(二)
                  • 初明前三
                  • 二重數下釋第四重數(三)
                    • 初釋相
                    • 二若細下舉廣況略
                    • 三若準下準例
              • 二二乘下為出假方便
              • 三別修下菩薩修觀破惑結成
        • 二上見下結勸
      • 二入假下明識藥(二)
        • 初總對病辨藥
        • 二略言下正釋(二)
          • 初列名
          • 二大品下正釋(三)
            • 初正釋三藥(二)
              • 初引證
              • 二釋論下正釋(三)
                • 初世間法藥(六)
                  • 初明法藥意
                  • 二大經下明法藥體(二)
                    • 初引教
                    • 二何以下解釋
                  • 三如是下結勸
                  • 四出假下示修觀處
                  • 五大悲下明眼智開發
                  • 六然世下判淺深
                • 二次明下出世開法藥(三)
                  • 初正明法藥(二)
                    • 初直明法藥
                    • 二又如下約增數攝廣
                  • 二是一下明習法藥意
                  • 三為欲下明觀成破惑結成
                • 三又知下出世間上上法藥(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喻
                  • 三入假下合
            • 二又如下別譬(二)
              • 初依佛經(三)
                • 初二番譬藥病不同(二)
                  • 初譬(二)
                    • 初譬體用
                    • 二又如下譬用樂意
                  • 二入假下合(二)
                    • 初合初譬
                    • 二欲治下合次譬
                • 二又如下三番譬開權顯實(二)
                  • 初譬
                  • 二法藥下合
                • 三又如下四番譬以四諦結(二)
                  • 初譬(二)
                    • 初譬約四諦不同
                    • 二湯飲下譬設治不同
                  • 二入假下合藥
              • 二復次下譬出假菩薩依經造論(二)
                • 初譬(二)
                  • 初總舉
                  • 二所以下解釋
                • 二佛初下合(二)
                  • 初合神農
                  • 二後代下合華他(二)
                    • 初正合
                    • 二釋論下引證
            • 三菩薩下明破徧結成
      • 三三應下明授藥法○
  • ○三三應下明授藥法(二)
    • 初總舉藥病
    • 二若眾下正明授藥(二)
      • 初世法
      • 二又授下出世法(三)
        • 初總明隨根授藥
        • 二謂下下別明授藥(二)
          • 初列四根
          • 二下根下釋(四)
            • 初明下根(二)
              • 初佛經(三)
                • 初列
                • 二樂小下釋
                • 三是為下結成
              • 二雖是下菩薩論(三)
                • 初標
                • 二樂聞下釋
                • 三是為下結
            • 二次中下明中根(二)
              • 初四悉
              • 二此又下四門
            • 三次觀下明上根(二)
              • 初四悉
              • 二就此下四門
            • 四次觀下明上上根(二)
              • 初四悉
              • 二亦有下四門
        • 三若入下總明授藥當宜之相(二)
          • 初法
          • 二如一下譬
  • ○四四明下入假位(二)
    • 初列
    • 二人意下釋(三)
      • 初歷教判位(三)
        • 初序意
        • 二今當下明歷四教位(二)
          • 初約教簡(二)
            • 初藏通(二)
              • 初藏通(二)
                • 初三藏(二)
                  • 初二乘(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行人下合
                  • 二若三下菩薩
                • 二通教下明通教(二)
                  • 初破古
                  • 二但佛下正釋(三)
                    • 初下根
                    • 二中根下中根
                    • 三上根下上根
              • 二若七下斥奪(二)
                • 初明墮二乘地於法華前不能發心(三)
                  • 初法
                  • 二有大下譬
                  • 三菩薩下合(二)
                    • 初正合
                    • 二是鳥下借譬帖合
                • 二如人下明被會方始能發(三)
                  • 初明餘經不能治(二)
                    • 初譬
                    • 二華嚴下合
                  • 二唯有下明法華能治
                  • 三又闡下挍量涅槃
            • 二別教下別圓(二)
              • 初別教(三)
                • 初下根
                • 二十住下中根
                • 三又別下上根
              • 二圓教下圓教(三)
                • 初下根
                • 二又五下中根
                • 三又初下上根
          • 二上來下正判根
        • 三既有下問答料簡(五)
          • 初問答(二)
            • 初問
            • 二謂情下答(二)
              • 初直答
              • 二情入下釋
          • 二若爾下問答有何益(二)
            • 初問
            • 二此有下答
          • 三若益下問答退不退(二)
            • 初問
            • 二不併下答(二)
              • 初直答
              • 二設退下防一伏難
          • 四問通下問答辨通別圓勝劣(二)
            • 初問
            • 二答
          • 五若爾下問答以勝攝劣(二)
            • 初問
            • 二然尚下答
      • 二二明下出假利益○
      • 三三結下結破法徧○
  • ○二二明下出假利益(三)
    • 初總序真應之相(二)
      • 初明有真應之由
      • 二應以下略明應益
    • 二三藏下列四教正釋以簡真應(三)
      • 初歷教以簡真應(二)
        • 初藏
        • 二若通下通
      • 二應有下舉真應相以斥藏通
      • 三別教下正明真應之位(二)
        • 初別
        • 二乃至下圓
    • 三若得下料簡邪偽
  • ○三三結下結破法徧(二)
    • 初約三諦以明破徧(三)
      • 初真諦(二)
        • 初明破徧(二)
          • 初明所破之見(二)
            • 初法
            • 二如盲下譬
          • 二故歷下破徧入空
        • 二就文下明結意
      • 二從空下約出假(二)
        • 初明比斥
        • 二六根下明玅位
      • 三障通下唯約中道方是破意
    • 二舉要下舉要結示(二)
      • 初示不次第方徧
      • 二前觀下釋疑
  • ○第三明中道破法徧(二)
    • 初總序來意(二)
      • 初標
      • 二前生下釋(三)
        • 初牒前序後明非本意
        • 二生不下融前次第
        • 三種種下結前說意
    • 二就此下別釋(二)
      • 初開章
      • 二其意下別釋(四)
        • 初修中道意(四)
          • 初明三藏
          • 二明通教(四)
            • 初明體同三藏
            • 二開善下斥舊
            • 三雖無下辨異三藏
            • 四亦得下明所通長遠故須中觀
          • 三明別教(三)
            • 初約諦離合
            • 二此理下約譬說(三)
              • 初法
              • 二如眼下譬
              • 三云何下合
            • 三例如下舉例說
          • 四明圓教(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二)
              • 初譬能所共論
              • 二又如下譬偏譬於能
            • 三為是下合
        • 二二修下修中觀緣(二)
          • 初正釋五緣(二)
            • 初列
            • 二一無下釋(五)
              • 初無緣慈悲(七)
                • 初正出慈體
                • 二大經下引經釋名功能
                • 三上兩下比決同異
                • 四故大下結成三諦
                • 五迦葉下明慈具德
                • 六上慈下結成無緣慈義
                • 七手出下明無緣慈用(三)
                  • 初手出師子明折伏用
                  • 二如慈下譬磁石明攝受用
                  • 三欲修下舉修行明斷惑用
              • 二二滿下滿本弘誓(三)
                • 初立誓體
                • 二空假下誓境(二)
                  • 初斥偏(二)
                    • 初明偏境(二)
                      • 初以枝葉譬前二觀所破苦集
                      • 二空假下以燈炬譬前二觀所明道滅
                    • 二雖修下明偏意
                  • 二娑伽下顯正(二)
                    • 初譬
                    • 二中道下合
                • 三為滿下結觀意
              • 三三求下求佛智慧(四)
                • 初出佛眼智體
                • 二上兩下比斥
                • 三若修下功能
                • 四欲得下結歸
              • 四四學下學大方便(三)
                • 初總明從體起善巧之用
                • 二如彌下引寄事顯用(三)
                  • 初寄淨名彈偏
                  • 二又如下別寄如來化小
                  • 三上二下別寄文殊化外比斥
                • 三欲得下結歸
              • 五五大下大精進(三)
                • 初正釋(二)
                  • 初略示
                  • 二法華下引證
                • 二上兩下比決
                • 三為大下結歸
          • 二修中下引例
        • 三三正下正修中觀○
        • 四四修下明位利益○
  • ○三三正下正修中觀(二)
    • 初總釋(三)
      • 初明不知
      • 二例如下例示(二)
        • 初以觀真例
        • 二次觀下以觀俗例
      • 三今觀下略示觀境(二)
        • 初釋智障即是觀境(三)
          • 初番無明是中智家障
          • 二又下次番明中智被障
          • 三又下後番能所合論
        • 二云何下正示智障體是無明
    • 二觀此下開章別釋(二)
      • 初開章
      • 二一觀下別釋(二)
        • 初正釋(三)
          • 初推觀無明即是因成假(五)
            • 初總立觀境
            • 二觀此下別明用止觀(二)
              • 初觀(三)
                • 初正明用觀(二)
                  • 初用觀
                  • 二如是下指上廣文
                • 二作此下明觀相(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起四下合
                • 三前見下結成(二)
                  • 初更述所破
                  • 二觀破下結成三觀
              • 二復次下止(三)
                • 初正明止
                • 二如持下明止相(二)
                  • 初譬
                  • 二若謂下合
                • 三前生下結成三止
            • 三復次下用六十四番
            • 四如是下重示用觀方法
            • 五若執下明得失
          • 二二約下觀法性即相續假(四)
            • 初牒前惑為所觀境(二)
              • 初法
              • 二如闇下譬
            • 二即當下正示觀法
            • 三如是下用六十四番
            • 四雖未下示用觀方法
          • 三三約下觀真緣即相待假(二)
            • 初自行(五)
              • 初先立相待相
              • 二如是下列出四句以為觀法
              • 三若緣下正觀破計(三)
                • 初以常無常破
                • 二釋此下述二論師所計
                • 三真自下判屬性過
              • 四四句下明觀成之相(二)
                • 初正明成相
                • 二何以下釋
              • 五若執下明得失相(二)
                • 初明失
                • 二若不下明得(二)
                  • 初明能通門得
                  • 二若得下明所通理
            • 二若有下化他(二)
              • 初明佛經(二)
                • 初明逗化四說(二)
                  • 初總述
                  • 二所謂下別釋四句
                • 二無得下結成三觀
              • 二諸菩下菩薩論(五)
                • 初明四門說論
                • 二若用下明門中四悉
                • 三經論下明教法功能
                • 四如此下明觀法功能
                • 五明眼下舉得失
        • 二問無下料簡(二)
          • 初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
          • 二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
  • ○四四修下明位利益(五)
    • 初明入位之法
    • 二修此下斥權立實(二)
      • 初斥權(三)
        • 初具舉三位
        • 二若別下權立前二
        • 三如此下復斥前二
      • 二今明下立實(三)
        • 初正立圓(三)
          • 初五品
          • 二始從下六根(三)
            • 初明牒前五品
            • 二見鵠下舉喻
            • 三例如下引例釋成
          • 三今五下初住(二)
            • 初兼牒前
            • 二故華下引證
        • 二如自下明觀功能
        • 三不待下重斥權位
    • 三前教下判實(三)
      • 初總判
      • 二法華下引證
      • 三復次下歷教
    • 四雖言下正明中位破惑功能(五)
      • 初舉略
      • 二譬如下舉譬
      • 三又如下引劣例勝
      • 四初住下正示
      • 五如首下引證指廣
    • 五前兩下結破法徧
  • ○第二橫破法徧(二)
    • 初標
    • 二上約下釋(二)
      • 初明來意
      • 二橫門下正釋(二)
        • 初正釋(二)
          • 初列諸橫門(二)
            • 初列中論八不
            • 二一論下廣指諸門
          • 二中論下豎來度入(二)
            • 初通明度入之相
            • 二若無下正明度入之法(二)
              • 初正以無生門度入(二)
                • 初正明度入(二)
                  • 初將十境互發十雙來入
                  • 二若無下將陰境十法成觀來入(四)
                    • 初陰入不思議境
                    • 二若無下發誓
                    • 三若無下安心
                    • 四若無下破徧(六)
                      • 初破見假入空
                      • 二若無下出假知見重數
                      • 三若無下入中觀無明因成
                      • 四若無下入中觀法性相續
                      • 五若無下入中觀真緣相待
                      • 六若無下結破徧
                • 二以無下總結
              • 二若得下舉二經為例(二)
                • 初通重明度入之相
                • 二所以下正明二經度入(二)
                  • 初正明二經(二)
                    • 初無行
                    • 二若釋下無住(五)
                      • 初正釋
                      • 二此無下得名
                      • 三故仁下引證
                      • 四若爾下破常途
                      • 五天親下收攝論意
                  • 二略舉下指廣結要
        • 二問無下料簡(二)
          • 初正料簡(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約教(三)
                • 初通舉諸門
                • 二若言下略斥他釋
                • 三今解下正解(三)
                  • 初示中觀為能通之門
                  • 二此菩下明自行
                  • 三又他下明化他
              • 二復次下約行
          • 二張羅下以譬結
  • ○第三橫豎一心破徧(二)
    • 初明來意(三)
      • 初正明來意
      • 二若無下以橫豎度入一心
      • 三雖種下結略
    • 二但一下正釋(二)
      • 初列二門
      • 二總者下正釋(二)
        • 初總明一心(五)
          • 初略明總觀
          • 二若不下明懸超度入(三)
            • 初空
            • 二前來下假
            • 三今聞下中
          • 三何故下結示
          • 四如是下約此一心開佛知見
          • 五此觀下判位(二)
            • 初正判位
            • 二大經下廣引證結論三身四德
        • 二歷餘下歷餘一心
  • ○二前來下歷餘陰入
  • ○三問入下問答料簡(三)
    • 初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答入空五因緣
        • 二夫空下答四門
    • 二智障下釋智障(二)
      • 初引法尚釋(二)
        • 初標出人名
        • 二煩惱下徵釋(二)
          • 初徵起
          • 二智有下釋(三)
            • 初正釋智障
            • 二涅槃下引證
            • 三地持下引地持釋涅槃意(五)
              • 初正釋意
              • 二入大下引證無明是智障
              • 三二障下釋難(四)
                • 初更轉難
                • 二無明下釋難
                • 三例如下引例
                • 四愛即下釋煩惱非即智之惑
              • 四復次下明愛與無明體不同
              • 五無明下重簡無明名同體異(六)
                • 初問
                • 二地持下正引地持答
                • 三若爾下判向地持
                • 四又智下約事智被障釋
                • 五若爾下徵向所解
                • 六照事下會向二解
      • 二又心下出異解(三)
        • 初正出異解
        • 二又非下釋智障與中智非別
        • 三人作下破執見
    • 三問瓔下問答(二)
      • 初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
      • 二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

摩訶止觀科文卷第三


校注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