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法華三大部科文

摩訶止觀科文卷第二

  • ○第二釋名章(二)
    • 初標
    • 二大途下釋(二)
      • 初明來意
      • 二略有下開章別釋(二)
        • 初列章
        • 二一相下正釋(四)
          • 初相待(二)
            • 初標
            • 二息義下正釋(二)
              • 初釋(二)
                • 初明止(二)
                  • 初列
                  • 二息義下釋(三)
                    • 初息義
                    • 二停義下停義
                    • 三對不下對不止止(二)
                      • 初辨意
                      • 二今別下出今第三止相(二)
                        • 初正出
                        • 二如經下引證
                • 二觀亦下明觀(二)
                  • 初列
                  • 二貫穿下釋(三)
                    • 初貫穿
                    • 二觀達下觀達
                    • 三對不下對不觀觀(二)
                      • 初辨異
                      • 二今別下出今第三觀相(二)
                        • 初正出
                        • 二如經下引證
              • 二是故下結
          • 二二絕下絕待(三)
            • 初總標文意
            • 二先橫下立橫豎二破(二)
              • 初立章
              • 二若止下解釋(二)
                • 初橫破(三)
                  • 初正破
                  • 二故龍下引證
                  • 三無生下結斥(二)
                    • 初正結斥
                    • 二四句下釋(二)
                      • 初總標
                      • 二起滅下別
                • 二又豎下豎破(二)
                  • 初正破
                  • 二皆是下結斥(二)
                    • 初結斥(二)
                      • 初總
                      • 二尚來下別
                    • 二何以下重釋
            • 三今言下明絕待(八)
              • 初明絕待不可說(三)
                • 初明絕待止觀(二)
                  • 初明所絕以顯能絕
                  • 二悉皆下示絕待止觀
                • 二止觀下更斥相待
                • 三故知下結(二)
                  • 初結止觀(二)
                    • 初止
                    • 二顛倒下觀
                  • 二亦是下結得名不同
              • 二絕待下有緣須說(二)
                • 初明說意
                • 二若有下釋
              • 三此之下結成二空(三)
                • 初標二空
                • 二是字下釋二空(二)
                  • 初釋性空
                  • 二亦不下釋相空
                • 三是字下結
              • 四亦名下列絕待異名(二)
                • 初列
                • 二故如下釋(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止觀下合
              • 五世人下破他謬釋(二)
                • 初破
                • 二何以下釋
              • 六若得下出絕待正體
              • 七如前下舉譬
              • 八若爾下釋疑(二)
                • 初疑
                • 二今以下釋
          • 三三念下會異名○
          • 四四通下通三德○
  • ○三三會下會異名(二)
    • 初止觀各會(四)
      • 初會絕待異名
      • 二諸經下會止觀異名
      • 三所以下釋會異名意(二)
        • 初釋
        • 二當知下結
      • 四若聞下誡勸
    • 二又止下止觀自相會
  • ○四四通下通三德(三)
    • 初簡用名之意(二)
      • 初問答(二)
        • 初問
        • 二為對下答
      • 二諸法下重問答(二)
        • 初重問
        • 二大論下答
    • 二若用下正明相通(二)
      • 初正明通三德(二)
        • 初正相通(三)
          • 初正通(二)
            • 初止觀通德(三)
              • 初共通(二)
                • 初正明共通
                • 二問止下釋疑(二)
                  • 初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
                  • 二又大下引證(二)
                    • 初大品
                    • 二是故下大經
              • 二復次下各通(二)
                • 初明各通意
                • 二如止下正各通(二)
                  • 初止
                  • 二貫穿下觀
              • 三復次下並通
          • 二復次下德通止觀(二)
            • 初標
              • 二三德下釋(二)
                • 初共
                • 二三德下各
          • 二若信下勸信(二)
            • 初舉異名勸信
            • 二若信下舉祕藏勸信(二)
              • 初舉異名勸信祕藏
              • 二若信下以字義勸信秘藏
          • 三而諸下明名偏意圓(三)
            • 初諸經
            • 二止觀下引同
            • 三偏舉下況結
        • 二止觀下通諸異名
      • 二又通下通十種三法
    • 三問云下料簡(三)
      • 初出舊解(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引舊(二)
            • 初小乘師(二)
              • 初總標
              • 二般若下別釋(三)
                • 初第一師
                • 二又云下第二師
                • 三若滅下第三師
            • 二諸大下大乘師(二)
              • 初總標
              • 二法身下別釋(三)
                • 初第一師
                • 二又言下第二師
                • 三又言下第三師
          • 二眾釋下總斥
      • 二今明下今家正解(三)
        • 初約理藏釋
        • 二身常下約行因釋
        • 三即一下約字用釋
      • 三問三下判通別偏圓(二)
        • 初問答正判(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答(二)
              • 初通
              • 二若依下別
            • 二是則下結
        • 二問答開通(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許可所問
            • 二何者下解釋(三)
              • 初三障相通至極
              • 二又約下約三報別開三道
              • 三約三下約三惑別開四倒
  • ○第三顯體相(二)
    • 初標
    • 二既知下釋(二)
      • 初來意
      • 二粗寄下開章別釋(四)
        • 初標列
        • 二夫理下生起
        • 三法華下以四一辯用章意
        • 四教相下依章解釋(四)
          • 初教相(二)
            • 初來意
            • 二若凡下正釋(二)
              • 初次第(二)
                • 初拙(二)
                  • 初有漏(二)
                    • 初正明有漏
                    • 二故大下引證斥非
                  • 二若二下無漏(二)
                    • 初判
                    • 二此之下斥(二)
                      • 初斥
                      • 二何以下釋
                • 二巧度下巧(二)
                  • 初正釋(二)
                    • 初止(二)
                      • 初列
                      • 二一體下釋(三)
                        • 初正明三止(三)
                          • 初體真止
                          • 二二方下方便隨緣止
                          • 三三息下息二邊分別止
                        • 二此三下釋疑(二)
                          • 初引觀為列
                          • 二釋論下引論釋疑
                        • 三詳此下辨同異(二)
                          • 初研詳同異
                          • 二同者下正釋同異(二)
                            • 初明同
                            • 二其相下明異
                    • 二次明下觀(二)
                      • 初依經列
                      • 二所言下釋(二)
                        • 初正釋(三)
                          • 初空觀(五)
                            • 初通途約詮(二)
                              • 初出經
                              • 二經意
                            • 二又會下約證況修(三)
                              • 初法
                              • 二如雲下譬
                              • 三由真下合
                            • 三又俗下約能破用
                            • 四又分下約情智
                            • 五問初下料簡(八重問答)
                          • 二從空下假觀(二)
                            • 初法
                            • 二今當下譬(二)
                              • 初譬(二)
                                • 初譬
                                • 二從假下合
                              • 二若人下二重譬(二)
                                • 初譬
                                • 二此譬下合
                          • 三中道下中觀(二)
                            • 初正約瓔珞經文以釋中道
                            • 二問大下問答料簡(二)
                              • 初正問答二重
                              • 二故法下引法華二文以釋前意(三)
                                • 初明圓慧眼能見
                                • 二故法下明二教二觀所不能見
                                • 三二教下總結
                        • 二此三下辨同異(二)
                          • 初研詳同異
                          • 二同者下正釋同異(二)
                            • 初明同
                            • 二其相下明異
                  • 二此依下判結(二)
                    • 初判屬大
                    • 二以義下判屢次第
              • 二圓頓下不次第(二)
                • 初明圓頓(四)
                  • 初明止(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止諦下合
                  • 二以觀下明觀(三)
                    • 初法
                    • 二如摩下譬
                    • 三觀境下合(三)
                      • 初正合
                      • 二不權下斥前次第
                      • 三故中下引證
                  • 三又如下明止觀同時(二)
                    • 初譬
                    • 二眼喻下合
                  • 四若見下例結
                • 二何但下開顯諸名(二)
                  • 初總標章
                  • 二其相下正示開顯相(三)
                    • 初開顯體中三止三觀
                    • 二體真下開釋名中三止三觀
                    • 三如此下結(二)
                      • 初總結次第名義(四)
                        • 初正結
                        • 二經言下引經結
                        • 三雖多下引論結
                        • 四眾名下總結
                      • 二相待下結歎
          • 二二明下眼智○
          • 三三明下境界○
          • 四四明下得失○
  • ○二二明下眼智(二)
    • 初總釋(二)
      • 初約體理以明無說
      • 二雖叵下約事以為能顯(三)
        • 初總明能顯
        • 二止觀下別判
        • 三其體下結意
    • 二今先下別釋(二)
      • 初次第(二)
        • 初正明眼智(三)
          • 初定因果
          • 二三止下正釋(二)
            • 初明三止以對三諦而成三眼
            • 二三觀下明三觀以破三惑成於三智
          • 三是則下結
        • 二問眼下料簡(二)
          • 初約慧眼一切智廣辨(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約四句(二)
                • 初列
                • 二凡夫下釋
              • 二復次下約信法
          • 二就此下餘二眼二智略類
      • 二若一下不次第(八)
        • 初一往總斥
        • 二若明下開前次第遠近二由(二)
          • 初標
          • 二如前下開(二)
            • 初開遠由
            • 二得體下開近由(二)
              • 初正開
              • 二眼故下得名
            • 三佛眼下明果德具足
        • 三王三下引證
        • 四問釋下料簡辨相(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略酬問意(二)
              • 初三智
              • 二金剛下五眼
            • 二所以下更釋問意(二)
              • 初眼(三)
                • 初正釋
                • 二故經下引證
                • 三而獨下攝用從體
              • 二佛智下智
        • 五故知下結得名之由
        • 六境之下釋(二)
          • 初明二譬譬名異體同
          • 二今將下為顯體同而立異名
        • 七用此下正明今意以能顯所
        • 八如此下結示師資所傳之法
  • ○三三明下境界(二)
    • 初明來意(二)
      • 初明正來意
      • 二夫信下寄信法以辨來意
    • 二就此下開章別解(二)
      • 初列章
      • 二經云下解釋(二)
        • 初明說境意(二)
          • 初明自行意
          • 二若為下明化他意(二)
            • 初明大師意(二)
              • 初正明化他意(二)
                • 初列三意
                • 二云何下釋(三)
                  • 初隨情(三)
                    • 初明闇者執門(二)
                      • 初譬
                      • 二凡情下合(三)
                        • 初明大悲為說
                        • 二雖聞下明凡情各執
                        • 三是諸下結執失理
                    • 二所以下明說者迷教(四)
                      • 初凡師執教
                      • 二經稱下引聖往因執教之失
                      • 三今世下正明今世凡情迷旨
                      • 四如是下總結
                    • 三若識下明識者達教
                  • 二隨情下隨情智(二)
                    • 初正立三諦
                    • 二如相下約位以判
                  • 三隨智下隨智(四)
                    • 初約位判
                    • 二三諦下稱歎三諦俱非情等所知(二)
                      • 初引大經
                      • 二唯佛下引法華
                    • 三不可下斥奪
                    • 四如是下總結
              • 二今更下更以二諦釋成三諦(四)
                • 初略示二諦亦有三種以例三諦
                • 二疑者下立疑釋難
                • 三又一下正用四悉約隨情等三義加中道以明三諦(二)
                  • 初廣約隨情(二)
                    • 初約四悉正釋(三)
                      • 初約教以明四悉
                      • 二乃至下約觀以明四悉
                      • 三如是下總結教觀得益不同
                    • 二法華下引經證成(二)
                      • 初引經
                      • 二何故下釋經(三)
                        • 初對四悉
                        • 二何故下料簡中間二悉二(二)
                          • 初問
                          • 二若通下答(二)
                            • 初正釋
                            • 二如佛下引例(二)
                              • 初引佛說為例以明生善
                              • 二又佛下重釋行惡以例對治
                        • 三種種下重釋第一義
                  • 二隨情下明情智略例
                • 四是則下結責勸修
            • 二私謂下明章安意
        • 二二明下境智離合○
  • ○二二明下境智離合(二)
    • 初標列二文
    • 二眾經下正釋(二)
      • 初明諦離合(二)
        • 初總序諸經
        • 二三藏下明離合(二)
          • 初二與三以明離合(四)
            • 初藏教(三)
              • 初略判但二無三
              • 二菩薩下寄人判諦
              • 二前[A1]已下權加中道以判離合(四)
                • 初辨異
                • 二菩薩下立三諦
                • 三離則下判離合
                • 四是為下總結離合
            • 二次三下通教(四)
              • 初正明離合
              • 二昔莊下破古師
              • 三但空下與三藏辨異
              • 四是為下總結離合
            • 三次別下別教(三)
              • 初判有無為俗以異前二
              • 二勝鬘下引二經證俗(二)
                • 初引勝鬘
                • 二大經下引大經
              • 三若論下正明開合
            • 四次圓下圓教(二)
              • 初引二經(二)
                • 初引大經明開合
                • 二法華下引法華明開合
              • 二是為下結
          • 二次明下二與四以明離合(四)
            • 初判橫豎
            • 二則有下列
            • 三生滅下正明開合
            • 四今將下以論偈合
      • 二二明下約智離合
  • ○二二明下約智論離合(二)
    • 初諦智相對各明離合(二)
      • 初正明(三)
        • 初明智有開合諦不開(二)
          • 初問
          • 二一智下釋(四)
            • 初對一智至三智
            • 二四智下對四智
            • 三若經下泛對諸諦以明智
            • 四十一下對十一智以明三諦
        • 二復次下諦智俱開
        • 三又智下諦智俱不開
      • 二若智下結歸
    • 二次約下約諦智共論離合(二)
      • 初約教(五)
        • 初藏教(二)
          • 初明境發智
          • 二慧眼下明智緣諦
        • 二通教下通教(二)
          • 初明境發智
          • 二一切下明智緣諦
        • 三若作下別接通(二)
          • 初明境發智
          • 二智緣下明智緣諦
        • 四別教下別教(二)
          • 初三諦(二)
            • 初明境發智
            • 二智緣下明智緣諦
          • 二若別下二諦(二)
            • 初明境發智
            • 二智緣下明智緣諦
        • 五圓教下圓教(二)
          • 初明境發智
          • 二智緣下明智緣諦
      • 二問云下問答料簡(二)
        • 初徵
        • 二答初下釋(二)
          • 初明通教須接
          • 二不以下余教不接
  • ○四四明下明得失(三)
    • 初約思議不思議通標得失
    • 二若言下別釋得失相(二)
      • 初明有性過故失(三)
        • 初示性計之相
        • 二所以下釋依生過
        • 三當知下總結
      • 二故龍下破性明得(二)
        • 初約龍樹伐破以明得
        • 二今以下明今文用破
    • 三以是下別判得失(三)
      • 初明可說不可說(二)
        • 初明自行不可說
        • 二雖不下約化他故可說(三)
          • 初略對四悉
          • 二雖作下結能說者性相二空
          • 三故金下引證
      • 二若破下明判權實
      • 三如是下歷教(四)
        • 初明藏教(二)
          • 初略明得失
          • 二何以下釋
        • 二又凡下通教
        • 三若別下別教
        • 四若圓下圓教(三)
          • 初判教證
          • 二何故下釋
          • 三無思下正明圓教自他之相
  • ○第四明攝法(二)
    • 初明來意(二)
      • 初立疑
      • 二今則下答(三)
        • 初總答
        • 二何者下舉二喻
        • 三大品下引二文證
    • 二今更下開章別釋(四)
      • 初列章
      • 二此六下生起
      • 三事理下略示攝相
      • 四一以下廣解釋(二)
        • 初以止覲別別攝六(六)
          • 初攝一切理
          • 二二止下攝一切惑(二)
            • 初釋(二)
              • 初通標權實二理以為所迷
              • 二若迷下別解(二)
                • 初權(五)
                  • 初釋無明生十二因緣
                  • 二是十下束為三道(二)
                    • 初結成三道
                    • 二成論下引論證
                  • 三經中下出異名
                  • 四束縛下釋名
                  • 五三世下結成攝法
                • 二若迷下實(四)
                  • 初明界外十二緣(二)
                    • 初對小辨相
                    • 二故寶下依論釋相
                  • 二束此下依論束為三道
                  • 三此十下辨同異
                  • 四此惑下結成攝法
            • 二更料下料簡
          • 三三止下攝一切智
          • 四四止下攝一切行(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行有下正釋(三)
              • 初明行相不同(五)
                • 初列四教正助二行
                • 二慧行下判正助
                • 三毗婆下明用正助意
                • 四正助下明為智所導
                • 五若三下正解釋(四)
                  • 初藏教
                  • 二若通下通教
                  • 三若為下別教
                  • 四若中下圓教
              • 二復次下辨所行之法(四)
                • 初明事禪
                • 二四念下明入空行法
                • 三四弘下明入假行法
                • 四乃至下明入中行法
              • 三如是下結成攝法
          • 五五止攝下攝一切位(二)
            • 初總明來意(二)
              • 初明無次位
              • 二又大下明有次位
            • 二若析下歷教廣釋(二)
              • 初廣歷四教明位(四)
                • 初藏教
                • 二若體下通教
                • 三若從下別教
                • 四若圓下圓教
              • 二問大下料簡破立(二)
                • 初問
                • 二答(四)
                  • 初通引大乘有位以責偏見
                  • 二中論下破立(四)
                    • 初明破外(五)
                      • 初引論明外人無位
                      • 二無何下徵青外人
                      • 三既見下判外屬非
                      • 四尚不下況破外人
                      • 五此斥下結
                    • 二若斥下破小教
                    • 三如我下通述今意
                    • 四點此下結要顯正
                  • 三今但下判有無憑教
                  • 四又約下準論結攝(二)
                    • 初以論偈結
                    • 二秪用下示攝方法
          • 六六攝下攝一切教○
        • 二上六下六法更互相攝
  • ○六六攝下攝一切教(二)
    • 初略引婆沙明攝諸教
    • 二若觀下別明心攝(二)
      • 初正明心攝(二)
        • 初明攝世間
        • 二云何下攝出世間(二)
          • 初明二論(二)
            • 初寶性論(二)
              • 初譬
              • 二如來下合
            • 二又約下菩提心論(二)
              • 初譬
              • 二云何下合(五)
                • 初四教
                • 二又觀下頓教
                • 三若觀下漸教
                • 四若用下攝法華涅槃
                • 五又若下不定教
          • 二略攝下舉例廣攝
      • 二復次下明心攝之意
  • ○第五明偏圓(四)
    • 初來意(二)
      • 初牒前章
      • 二收法下正明來意
    • 二就此下列章
    • 三夫至下明意(二)
      • 初用五章意
      • 二以小下明所以
    • 四小者下廣釋(五)
      • 初明大小(二)
        • 初小(七)
          • 初略示止觀
          • 二如釋下示邪析相
          • 三論文下示正析相
          • 四析名下得名之由
          • 五何但下明正析所破功能(二)
            • 初明諸門用析
            • 二故大下明諸破意
          • 六凡有下依門用觀
          • 七故知下正判
        • 二次明大(九)
          • 初釋名略示觀法
          • 二大人下辨異
          • 三衍中下大傍兼小(三)
            • 初正引教釋
            • 二譬如下舉譬(二)
              • 初譬
              • 二今摩下合
            • 三例如下引例
          • 四所言下與三藏對辨(二)
            • 初折法(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二今大下體法(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五又大下正示體觀
          • 六復次下重與三藏辨情理不同(二)
            • 初小
            • 二大乘下大(三)
              • 初法
              • 二如尋下譬
              • 三尋約下合
          • 七體法下依門起觀
          • 八此觀下正判
          • 九若得下形斥
      • 二二明下明半滿(三)
        • 初釋名
        • 二世傳下辨非
        • 三今明下顯是
      • 三三明下明偏圓(四)
        • 初釋名
        • 二通途下正釋(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小半下合
        • 三故大下引證
        • 四唯此下結示
      • 四四明下明漸頓四○
      • 五五明下權實○
  • ○四四明下明漸頓(四)
    • 初釋名
    • 二此亦下顯同
    • 三三教下正釋
    • 四今更下廣簡(四)
      • 初三句簡
      • 二復次下約教觀行證簡(三)
        • 初正約教證等四
        • 二前兩下約果頭權實(三)
          • 初合明前兩教
          • 二別教下別教
          • 三圓教下圓教
        • 三復次下約開權會權
      • 三復次下約不定教簡(二)
        • 初來意
        • 二所以下正釋(二)
          • 初歷教(二)
            • 初廣約圓教(二)
              • 初譬
              • 二眾生下合(二)
                • 初正合
                • 二如辟下約支佛以示同發相
            • 二若前下略明三教
          • 二復有下義立(二)
            • 初約真諦
            • 二若修下約中觀
      • 四復次下約漸圓四句簡(四)
        • 初立漸圓四教各有二句
        • 二然漸下開通(二)
          • 初開(二)
            • 初列
            • 二何者下正釋
          • 二列小下例(二)
            • 初例
            • 二何者下釋
        • 三觀心下引證(二)
          • 初述證意
          • 二第六下正引證(五)
            • 初藏教
            • 二三十下通教
            • 三第九下別教
            • 四二十下圓教
            • 五第八不定教
        • 四今約下引例
  • ○五五明下明權實(二)
    • 初釋名(二)
      • 初略釋名
      • 二立權下借釋法華名以助釋
    • 二問何下料簡(二)
      • 初問
      • 二答(四)
        • 初約四悉五時以判權實(四)
          • 初總標設化用教之意明為實施權以明權實
          • 二權實下約興廢之相以明四悉
          • 三若約下約五味
          • 四是故下結
        • 二對三下約四種止觀以明開權(二)
          • 初總標
          • 二所以下釋(六)
            • 初直約諸教以明開權
            • 二又四下約教望理以論權實
            • 三等是下判說皆權(二)
              • 初徵
              • 二以有下釋
            • 四又此下開教即理
            • 五此非下示同釋疑
            • 六非權下總結(三)
              • 初以一止觀結
              • 二觀故下結會異名
              • 三此非下以實理結
        • 三問為下約接通以明教理(二)
          • 初問(五)
            • 初問為權為實
            • 二復何下問何意不預四教
            • 三何意下問何故但接通
            • 四何位下問何位被接
            • 五接入下問接入何位
          • 二答(二)
            • 初約教答(五)
              • 初答初問
              • 二四教下答第二問
              • 三諸教下答第三問
              • 四若齊下答第四問
              • 五九地下答第五問
            • 二若就下約諦答(四)
              • 初答第一問
              • 二破見下答第四問
              • 三聞[A2]已下答第五問
              • 四三藏下答第三問
        • 四重簡教理權實(二)
          • 初問答(二)
            • 初問知實
            • 二答
          • 二問答(二)
            • 初問(二)
              • 初問知實
              • 二若不下難違經
            • 二答(二)
              • 初答初意
              • 二若言下答違經(二)
                • 初牒難
                • 二大經下申難意(二)
                  • 初申大經文(二)
                    • 初牒經中難辭
                    • 二此義下消難辭(三)
                      • 初明不聞不知
                      • 二經稱下明齊教巳知巳理
                      • 三又舉下舉例釋
                  • 二勝鬘下申勝鬘(二)
                    • 初牒難
                    • 二遠尋下申經意(二)
                      • 初法(三)
                        • 初約大初業
                        • 二若取下約小初業
                        • 三若古下重出大意
                      • 二譬如下譬(二)
                        • 初譬
                        • 二小乘下合
  • ○第六方便(二)
    • 初標
    • 二方便下釋(二)
      • 初通明頓漸二種方便(二)
        • 初頓(二)
          • 初番(二)
            • 初釋
            • 二大論下引證
          • 二又方下二番(二)
            • 初釋
            • 二大品下引證
        • 二若依下漸
      • 二今就下別示今文明行方便(二)
        • 初略立遠近二種方便次位處所
        • 二橫豎下正釋(二)
          • 初略明近方便功能
          • 二今釋下正廣明今文遠方便(六)
            • 初列五科
            • 二夫道下生起
            • 三譬如下舉譬(二)
              • 初譬
              • 二止觀下合(二)
                • 初合
                • 二世間下舉況結勸
            • 四此五下引證
            • 五一具下廣解(五)
              • 初具五緣(三)
                • 初列五緣
                • 二禪經下明五緣意
                • 三此中下正解釋(五)
                  • 初持戒清淨(二)
                    • 初列
                    • 二列名下釋(四)
                      • 初列戒名(二)
                        • 初正列十名(二)
                          • 初列
                          • 二此十下結
                        • 二大論下料簡三學有無(三)
                          • 初明舊三學有無(二)
                            • 初正釋(三)
                              • 初戒
                              • 二佛不下定
                              • 三外道下慧
                            • 二常途下破古
                          • 二今用下新三學(三)
                            • 初戒(二)
                              • 初列
                              • 二根本下所發不同
                            • 二根本下定
                            • 三四諦下慧
                          • 三性戒下重料簡三學無作(二)
                            • 初正釋(三)
                              • 初明戒學無作(四)
                                • 初約受成異
                                • 二故四下引證性戒
                                • 三此罪下明此性戒為遮戒作障作因
                                • 四小乘下明大小三聚以簡戒體
                              • 二定共下定學無作
                              • 三道共下慧學無作
                            • 二戒定下結(二)
                              • 初結
                              • 二故經下引證
                      • 二二明下明持相(二)
                        • 初標
                        • 二不缺下釋(二)
                          • 初事(四)
                            • 初釋十戒(七)
                              • 初不缺戒
                              • 二不破下不破戒
                              • 三不穿下不穿戒
                              • 四不雜下不雜戒
                              • 五隨道下隨道無著二戒
                              • 六智所下智所讚自在二戒
                              • 七隨定下隨定具足二戒
                            • 二用中下開權顯實
                            • 三涅槃下引同結攝
                            • 四束前下判位高下
                          • 二向判下理(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先束下正釋(二)
                              • 初約十戒(二)
                                • 初束前十戒為境及觀
                                • 二所言下正明約觀(四)
                                  • 初以事戒為觀境
                                  • 二次觀下空觀(二)
                                    • 初正釋(二)
                                      • 初隨道(二)
                                        • 初引金剛
                                        • 二今云下釋成
                                      • 二若重下無著
                                    • 二防止下結成止觀
                                  • 三次觀下假觀(二)
                                    • 初正釋(二)
                                      • 初智所讚
                                      • 二雖廣下自在
                                    • 二如此下結成止觀
                                  • 四次觀下中觀(三)
                                    • 初正釋
                                    • 二如是下結成止觀
                                    • 三故梵下引證稱歎
                              • 二復次下約五名(三)
                                • 初正釋(五)
                                  • 初約戒名
                                  • 二又毗下約毗尼名
                                  • 三又波下約木叉名
                                  • 四又誦下約誦名
                                  • 五又律下約律名(二)
                                    • 初正釋(二)
                                      • 初正釋
                                      • 二私諮下章安私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豎
                                          • 二又亦下橫
                                    • 二如此下結
                                • 二觀心下結成觀心
                                • 三若事下判成壞
                      • 三三明下明犯相○
                      • 四四明下明懺淨○
                  • 二衣食具足○
                  • 三明閑居靜處○
                  • 四明息諸緣務○
                  • 五明近善知識○
              • 二訶五欲○
              • 三棄五蓋○
              • 四調五事○
              • 五行五法○
            • 六此二下結示○
  • ○三三明下明犯相(二)
    • 初正明犯相(二)
      • 初通標犯緣(三)
        • 初略立二喻
        • 二大經下略引經文
        • 三行人下合喻
      • 二愛羅下正釋(二)
        • 初約愛釋(二)
          • 初犯事罪(二)
            • 初律儀戒(二)
              • 初明二罪(二)
                • 初釋初罪(二)
                  • 初犯相
                  • 二若愛下持相
                • 二愛心下僧殘(二)
                  • 初明犯相
                  • 二行人下明持相
              • 二愛心下明三罪(二)
                • 初別明犯
                • 二吉羅下舉輕況重
            • 二貪攀下定共戒
          • 二深著下犯理罪
        • 二次見下約見釋(五)
          • 初結前生後以辨同異
          • 二佛在下舉事況過
          • 三故大下重結罪名
          • 四云何下正明犯相(二)
            • 初事(二)
              • 初律儀戒(二)
                • 初明罪
                • 二謂諸下重示過相
              • 二空見下定共戒
            • 二堅執下理
          • 五當知下結斥破計
    • 二復次下明持犯不定(四)
      • 初明來意辨別
      • 二若通下判通別
      • 三約此下列釋四句(二)
        • 初列四句
        • 二一乘下廣釋(二)
          • 初正釋(四)
            • 初乘戒俱急
            • 二二戒下戒緩乘急
            • 三三者下戒急乘緩
            • 四四事下戒乘俱緩
          • 二行者下結因果
      • 四凡如下結醐邪難(二)
        • 初結
        • 二幸於下勸
  • ○四四明下明懺淨(四)
    • 初辨事理可懺不可懺(二)
      • 初問起
      • 二若犯下釋(二)
        • 初事(二)
          • 初輕
          • 二若犯下重
        • 二次理下理(二)
          • 初輕
          • 二見若下重
    • 二若人下辨久近難易
    • 三若欲下釋事理十心以為懺本(二)
      • 初明用十功能
      • 二順流下正明十心(二)
        • 初明順(二)
          • 初正明十心
          • 二是為下總結
        • 二今欲下明逆(二)
          • 初愛(三)
            • 初明來意
            • 二先正下正釋(十)
              • 初正信因果
              • 二自愧剋責
              • 三怖畏惡道
              • 四當發露
              • 五斷相續心
              • 六發菩提心
              • 七修功補過
              • 八守護正法
              • 九念十方佛
              • 十觀罪性空
            • 三是為下總結
          • 二次懺下見(三)
            • 初明來意
            • 二一翻下正釋(十)
              • 初翻破不信
              • 二生重慙愧
              • 三怖畏
              • 四發露
              • 五斷相續
              • 六發菩提心
              • 七修功補過
              • 八守護正法
              • 九念十方佛
              • 十觀罪性空
            • 三運此下總結
    • 四是名下結成(四)
      • 初結成眼智
      • 二得此下結成眼智攝法
      • 三又能下結成止觀
      • 四故知下結成元意
  • ○二衣食具足(二)
    • 初來意
    • 二衣者下正釋(二)
      • 初衣(二)
        • 初事(三)
          • 初上士
          • 二十二下中士
          • 三多寒下下士
        • 二觀行下理(三)
          • 初上品
          • 二三衣下中品
          • 三百一下下品
      • 二食者下食(二)
        • 初事(三)
          • 初上士
          • 二二阿下中士
          • 三三既下下士
        • 二若就下理(三)
          • 初上品
          • 二頭陀下中品
          • 三檀越下下品
  • ○三明閑居靜處(二)
    • 初明來意
    • 二好處下正釋(二)
      • 初列
      • 二若深下釋(二)
        • 初事(二)
          • 初正釋(三)
            • 初上士
            • 二二頭下中士
            • 三三蘭下下士
          • 二若離下結過
        • 二觀心下理(二)
          • 初正釋(三)
            • 初上品
            • 二頭陀下中品
            • 三閑寺下下品
          • 二安三下對事辨異
  • ○四明息諸緣務(二)
    • 初敘來意
    • 二緣務下正釋(二)
      • 初列
      • 二一生下釋(二)
        • 初事(四)
          • 初生活
          • 二二人下人事
          • 三三伎下伎能
          • 四四學下學問
        • 二觀心下理(四)
          • 初觀生活
          • 二人事下觀人事
          • 三伎術下觀伎能
          • 四習學下觀學問
  • ○五明近善知識(二)
    • 初敘來意
    • 二知識下正釋(二)
      • 初列
      • 二若深下釋(二)
        • 初事(三)
          • 初外護
          • 二二同下同行
          • 三三教下教授
        • 二觀心下理(四)
          • 初引經示相
          • 二今各下開對(三)
            • 初佛菩薩
            • 二六度下六度道品
            • 三法性下法性
          • 三此則下總結示(二)
            • 初結數
            • 二若能下結示
          • 四此等下簡示(二)
            • 初簡
            • 二三昧下例
  • ○第二訶五欲(三)
    • 初標
    • 二謂色下列
    • 三十住下釋(二)
      • 初事(六)
        • 初總譬(二)
          • 初引論
          • 二今私下章安私對
        • 二譬如下牒前本譬
        • 三色欲下廣解相狀引事訶責(五)
          • 初訶色
          • 二聲欲下訶聲
          • 三香欲下訶香
          • 四味欲下訶味
          • 五觸欲下訶觸
        • 四此五下別譬
        • 五此五下總結過失
        • 六上代下引古詩
      • 二觀心下理(三)
        • 初總舉色欲功能能生三諦
        • 二故大下別出欲中諸見滋味
        • 三今觀下正約理訶(三)
          • 初空觀(二)
            • 初折觀
            • 二若摩下體觀
          • 二復次下假觀
          • 三又訶下中觀(四)
            • 初正明中觀
            • 二故釋下斥小
            • 三如是下結成
            • 四深訶下訶意
  • ○第三棄五蓋(三)
    • 初標
    • 二所謂下列
    • 三通稱下釋(二)
      • 初明蓋相(六)
        • 初釋通名
        • 二前訶下辨異出體
        • 三喻如下牒前本喻
        • 四如翦下略明訶棄
        • 五大品下引證
        • 六此五下正明蓋相(二)
          • 初徵起
          • 二貪欲下釋相(五)
            • 初貪欲蓋
            • 二嗔恚下嗔恚蓋
            • 三睡眠下睡眠蓋
            • [A3]掉悔下[A4]掉悔蓋
            • 五疑蓋下疑蓋
      • 二五蓋下明棄法(二)
        • 初結前生後
        • 二行者下正釋(二)
          • 初事(四)
            • 初明辨先後
            • 二若貪下正明設治(五)
              • 初治貪(三)
                • 初明藥病相對
                • 二何以下重明過患
                • 三今觀下正設治
              • 二若嗔下治嗔
              • 三若睡下治睡
              • 四若[A5]掉下治[A6]掉散
              • 五若三下治疑(三)
                • 初疑自
                • 二若疑下疑師
                • 三若疑下疑法
            • 三問曰下料簡(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述舊
                • 二今釋下正解
            • 四十住下引證
          • 二問初下理(四)
            • 初問答辨四分為長遠之由(二)
              • 初問
              • 二答
            • 二若廣下正明蓋相長遠
            • 三阿毗下斥舊(二)
              • 初破毗曇立蓋相不長
              • 二上棄下重破常途明蓋不遠
            • 四利使下正明用觀(三)
              • 初正出利使
              • 二次第(三)
                • 初空觀
                • 二復次下假觀
                • 三復次下中觀
              • 三復次下不次第(二)
                • 初斥權略立(四)
                  • 初略斥次第
                  • 二地攝下引二論意同次第
                  • 三圓釋下引佛化為證
                  • 四若得下結成略立
                • 二故大下正明不次第(二)
                  • 初約欲蓋廣釋(三)
                    • 初引經
                    • 二釋曰下正釋(二)
                      • 初略
                      • 二今更下廣(二)
                        • 初正釋(二)
                          • 初標
                          • 二云何下釋(四)
                            • 初明欲是因緣生法
                            • 二云何下明欲空
                            • 三既識下明欲假
                            • 四雖能下明欲假
                        • 二無趣下結成
                    • 三如此下結位
                  • 二圓棄下餘四蓋例
  • ○第四明調五事(五)
    • 初標
    • 二所謂下列
    • 三如前下牒前本譬
    • 四眠食下判內外開合
    • 五調食下正釋調相(二)
      • 初事(三)
        • 初調食
        • 二調眠下調眠
        • 三三事下三事合調(四)
          • 初明合調之由
          • 二初入下正明合調
          • 三若能下明合調之意
          • 四始此下明合調之位
      • 二觀心下理(二)
        • 初正明調相(三)
          • 初調食
          • 二調眠下調眠
          • 三合調下三事合調(二)
            • 初約教(三)
              • 初調身
              • 二調息下調息
              • 三調心下調心
            • 二次約下約觀(二)
              • 初三觀共三事各調(三)
                • 初三觀調心
                • 二調身下三觀調身
                • 三調息下三觀調息
              • 二復次下三觀各三事共調(三)
                • 初空觀調三事
                • 二第二下假觀調三事
                • 三中道下中觀調三事
        • 二行者下明調位
  • ○第五明行五法(六)
    • 初標
    • 二所謂下例
    • 三前喻下牒前本譬(二)
      • 初譬
      • 二今亦下合(二)
        • 初合無五法
        • 二若能下合有五法
    • 四一心下重舉譬(二)
      • 初船譬
      • 二又如下飛鳥譬
    • 五無此下結示所謂(二)
      • 初況出
      • 二當知下結示
    • 六成論下正釋(二)
      • 初出異解
      • 二若毗下正釋(二)
        • 初約初禪
        • 二復次下約三觀(三)
          • 初空觀
          • 二復次下假觀
          • 三復次下中觀(二)
            • 初約教
            • 二復次下約觀
  • ○六此二下結示二十五法功能(二)
    • 初明用廣(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若細下結
    • 二今用下明功深(四)
      • 初以方便能為深理之因
      • 二見理下由方便故以見深果
      • 三今且下寄淺立名
      • 四然不下以破執顯深

摩訶止觀科文卷第二


校注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掉【CB】悼【卍續】
[A4] 掉【CB】悼【卍續】
[A5] 掉【CB】悼【卍續】
[A6] 掉【CB】悼【卍續】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