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卷八
佛道品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標10]非道(起照後)。是為通達佛道。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五逆罪也)。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地獄因)。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標11]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礙。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標12]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標13]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形殘。而具諸好相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標14]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綵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收應前)。是為[標15]通達佛道。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標16]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標01]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標02]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種於空。終不能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妙諭)。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儔。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標03]凡夫於佛法有反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
校注
[0565b10] 不以道為道不以非道為非道則是非心絕通達無礙 [0565b11] 示行三毒而不乖三善也 [0565b12] 慳貪六段示行六蔽而不乖六度也 [0565b13] 雖迹與諂同而實不乖正所謂善方便而隨經義也 [0565b14] 那羅延天力士名也端正殊妙志力雄猛 [0565b15] 以上諸示行離之則淪于空即之則著于相不即不離菩薩所由通達乎 [0565b16] 有身身見也心無定所隨物而變在邪而邪在正而正邪正雖殊種不異也 [0566b01] 善趣惡趣其地雖殊其義則一故不相壞 [0566b02] 蓮華之君子者每以為喻取其清淨出汙泥中見煩惱皆佛種也 [0566b03] 二乘既見無為安住正位宴寂恬怡既無生死畏而有無為之樂自足無求孰肯敞敞以大乘為心乎凡夫沉淪五趣為煩惱所蔽兼我心自高惟勝是慕故能發迹塵勞標心無上而發正覺之華也故凡夫有反復之名二乘有敗根之耻 [0566b04] 智為內照權為外用萬行所生諸佛所出智為母權為父也 [0566b05] 即所謂萬物母無生父意 [0566b06] 空為理宗以為常宅 [0566b07] 法寶謂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蓋如此 [0566b08] 處善之先猶鬘之在首 [0566b09] 四禪高牀脩淨命之所成 [0566b10] 愛性無厭名之為渴受斷則得解脫故名漿也破敵得勝者竪勝旛道場降魔亦然 [0566b11] 眾生見燒相即悟無常還攝不燒也 [0566b12] 出家人有德為物取宗故現入引物 [0566b13] 劫初時未有日月未有眾生故為作日月而令得照明為作地火水風應人所求也 [0567b01] 兩陣相對助其弱者均無勝負彼此和安矣 [0567b02] 非靜亂齊旨者熟能兩之 [0567b03] 慢心自高如山峰不停水現力士以伏其高心乃潤以法水 [0567b04] 以頌寓視到底是教【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9 冊 No. 347 維摩經評註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