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維摩經評註

No. 347

[1][2]維摩經評註 [3]維摩經評注目次

  • 卷一 十譬贊 佛國品
  • 卷二 方便品
  • 卷三 弟子品
  • 卷四 菩薩品
  • 卷五 問疾品
  • 卷六 不思議品
  • 卷七 觀眾生品
  • 卷八 佛道品
  • 卷九 入不二法門品
  • 卷十 香積佛品
  • 卷十一 菩薩行品
  • 卷十二 見阿閦佛品
  • 卷十三 法供養品
  • 卷十四 囑累品

謝康樂維摩詰十譬贊

飛沫泡合

水性本無泡激流遂聚沫即異成狀貌消散歸虗[壑-土+丘]君子識根本安事勞與奪愚俗駭變化橫復生欣怛

𦦨

性內相表狀非炎安知火新新相推移熒熒非向我如何滯著人終歲迷因果

芭蕉

生分本多端芭蕉知不一含蕚不結核敷華何由實至人善取譬無宰誰能律莫昵緣合時當視分散日

聚幻

幻工非同異誰復謂非真一從逝物過既往亦何陳謬者疑久近達者皆自賓勿起離合情會無百代人

覺謂寢無知𥧌中非無見意狀照眼前好惡迭萬變既悟眇[A1]已往惜為浮物戀孰視婆娑畵寧當非赤縣

影響合

影響順形聲資物故生理一旦揮霍去何因相像似群有靡不然眛漠呼自[A2]四色尚無本八微欲安恃

浮雲

泛濫明月陰薈蔚南山雨能為變動用在我竟無取[A3]已就飛散豈復得攢聚諸法既無我何由有我所

倐爍驚電過可見不可逐恒物生滅後誰復覈遲速慎勿空留念橫使神理恧[A4]已道易孚忘情長之福

維摩詰所說經卷一

[標01]佛國品

[標02]如是[標03]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A5]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標04]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A6]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眾生根[標05]蓋諸大眾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標01]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踰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標02]無有量[A7]已過量集眾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標03]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標04]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標05]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虗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人復有萬[標06]梵天王尸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為聽法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并餘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坐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標07]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眾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標08]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標09]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爾時一切大眾覩佛神力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標10]目淨修廣如青蓮  心淨[A8]已度諸禪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眾以寂故稽首
既見大聖以神變  普現十方無量土
其中諸佛演說法  於是一切悉見聞
[標11]法王法力超羣生  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A9]已於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標12]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始在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A10]已無心意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
三轉[標13]法輪於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為證  三寶於是現世間
以斯妙法濟羣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標14]度老病死大醫王  當禮法海德無邊
毀譽不動如須彌  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虗空  孰聞人寶不敬承
[標01]今奉世尊此微蓋  於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  乾闥婆等及夜叉
悉見世間諸所有  [標02]十力哀現是化變
眾覩希有皆歎佛  今我稽首[標03]三界尊
大聖法王眾所歸  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神力[標04]不共法
[標05]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標06]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  稽首[A11]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導師
稽首能斷眾[標07]結縛  稽首[A12]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  稽首永離生死道
悉知眾生來去相  善於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於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罣礙  稽首如空[標08]無所依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A13]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A14]已發[標09]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標10]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於是寶積與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標11]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虗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寶積當知[標12]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標13]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標14]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標15]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閡眾生來生其國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標16]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標17]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標18]所言誠諦常以輭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如是寶積[標19]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其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標01]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標02]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標03]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告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標04]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標05]聲聞乘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校注

[0549001] (便宜上表題ヲ附ス[○@編] [0549002] ([標]ハ旧版ニオケル冠註ヲ示ス[○@編] [0549003] 目錄新作 [0549b01] 始終由于淨國故以佛國冠于篇首 [0549b02] 如是信順辭也信則理順理順則道成經無豐約非信不傳故建言如是 [0549b03] 曰我聞則不執于我而諍競無由生矣 [0549b04] 修行工夫大約有四曰靜曰定曰慧曰通一步進一步一層深一層見境不著見阻不退謹謹護持自然成就 [0549b05] 盖諸大眾者明其超出蓋大眾也 [0550b01] 虗空藏菩薩手執四珠遍照空界與金剛明經四如來混合一室者正發明是義 [0550b02] 既得法身入無為境心不可智求形不可像取故曰無量 [0550b03] 法身無生而無不生無生故惡趣門閉無不生故現身五道 [0550b04] 功不可虗設故不唐捐 [0550b05] 本菩提心為海導師固宜諸菩薩歡欣會坐而聽法也 [0550b06] 尸棄梵王名秦言頂髻也 [0550b07] 收結一喻奇古之甚 [0550b08] 蓋以不廣而彌八極土亦不狹而現蓋中阿羅漢見閻君(君疑浮)提如觀掌中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囑眾生洞視不過方寸 [0550b09] 淨名之鉢屬厭萬口寶積之蓋徧覆十方若知法界本造于心則知凡夫皆具此理 [0550b10] 天竺有青蓮華其葉修而廣青白分明目亦如之 [0550b11] 俗王以俗力勝民故澤及一國法王以法力超眾故道濟無疆 [0550b12] 法從緣生誰主宰之故無我既無我誰造善惡誰受禍福耶故云云 [0550b13] 法輪常淨猶虗空也時移俗易而聖聖相傳 [0550b14] 老病死重患也濟以法藥故為大醫王 [0551b01] 自欣所獻小而覩變大也 [0551b02] 十力備故即以為名 [0551b03] 三界尊覩蓋中之瑞也 [0551b04] 不共者不與二乘共也 [0551b05] 密口一音殊類異解 [0551b06] 一音演而歡畏異豈二乘所共耶 [0551b07] 我染諸法故諸法縛我無染則縛解矣 [0551b08] 聖心無寄猶無依 [0551b09] 阿耨多羅無上也三藐三菩提正徧知也菩提解在後 [0551b10] 土所以淨豈矯飾所能淨之必由于行故請說行也 [0551b11] 此下釋眾生即佛土也佛土者即眾生之影響耳形脩則影長形短則影促豈日月使之然乎形自然耳故隨所化眾生之多少而取佛土之廣狹也 [0551b12] 不諂直心一行異名也 [0551b13] 外捨國財身命內捨貪愛慳嫉名一切能捨 [0551b14] 得正智慧決定法相正定聚也四心周修無際故無量 [0551b15] 以四等法攝眾生一曰財法施隨彼所須二曰以愛心和言隨彼所適三利行隨彼所利方便利之四曰同事遇惡同惡而斷其惡遇善同善而進其善 [0551b16] 迴彼雜行向於一乘此迴向心也 [0551b17] 犯禁譏彼不自守也 [0551b18] 此言行因心而成蓋始于直心終于淨土也 [0551b19] 捲簾法收盡上文極緊嚴勻淨無意為文文之最上乘也 [0552b01] 始之直心終之功德見進為有漸不可一蹴至也 [0552b02] 萬事萬形皆由心成各以所見而為證 [0552b03] 顯淨土於未聞見猶開聾瞽于形聲也 [0552b04] 無生法忍佛國之興其正為此法忍即慧性耳見法無生心智寂滅堪受不退故名 [0552b05] 道非獨覺要師而後成故名聲聞乘
[A1] 已【CB】巳【卍續】
[A2] 己【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己【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