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五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如來前說第二義門教以從根解結。阿難自覺不知結元故置雖言。謂雖說無益也。今觀世間等正申明無益之理。所結之元指成結之元物。後文云。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是也。言解結之人必知巾是一條。當於結心解即分散。若不知者勢必左右牽掣。徒勞。無功故曰我信是人終不能解。是知所結之元即指真心。然亦不離六根中性。阿難不知將謂別有。故躡前所說義門以申明不知結元之無益也。
二述迷求元。
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
○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
初舉類述迷。無學深位不敢謂其不知。故偏舉有學一類。如彼解結之人不知結元。故云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者約今經則妄為明覺。約起信則不覺心起時也。妄為明覺因明立所。業相自是真妄不分生滅與俱。故云與諸無明俱滅俱生。要知真心即是結元。正以無始與無明俱所以迷而不知。既不知真徒聞無益。故曰雖得如是多聞善根。意顯其不能解結修證也。既不能解結修證徒稱剃染。故曰名為出家。以其無出家之實故。瘧瘧疾也。其疾時寒時熱有日一發者。有隔日發者。今阿難自以雖斷見惑。分證我空。而處胎之迷隔陰之昏猶所未免。故以隔日之瘧喻之。
○惟願下求示利後。真心淪於無明。溺於生滅。非大聖真慈無能拔濟。故惟願大慈哀愍。初果[A1]已超凡界未及無學。前此後此姑置勿論。故惟求如來約今日之身心言之。言身心現在六根本自無恙。佛前教我從根解結。但不知云何是結。佛其為我言之。再結不自起必有所結之元。又不知元在何處。從何處下手得名為解。佛亦為我言之。此令既行。不惟使現前有學得出淪溺。且將傳示末法永濟苦輪。故云亦令未來等也。苦難眾生即身在輪迴中者。以輪迴不出苦難不能免故。遒教修習出離生死。故云得免輪迴。三有即輪迴之處。輪迴既免。乘願度生。自不墮落於其中也。
三作禮佇示。
作是語[A2]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言請雖局有學。意請亦兼法會。故云普及大眾。良以解結修證雖無學深位。乃至圓實菩薩亦所當求也。五體投地者。四支傾布頂禮佛足也。雨淚翹誠者。感愧涕泗聳身互跪也。佇者候望義。無上開示者。以下之所說乃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故。阿難別求結示竟。
二如來證無他物五。
一本師憐愍安慰。二諸佛現相證示。三阿難未明請益。四如來解釋除疑。五大眾承示開悟。
初。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
憐愍阿難及諸有學者。以前阿難請求。偏為有學人故。根結宛然猶自不知。從根即解。馳心別求故世尊憐而愍之。未來眾生即身在輪迴。未離苦難中者。依法解結可以出離生死。故云為出世因。此應阿難得免輪迴之求。遵教修證可以超脫迷途。故云作將來眼。此應阿難不落三有之求。以手摩頂者攝受安慰。亦表下之所說即是最勝頂法。兼應阿難無上開示之請。
二如來現相證示二。
一諸佛現相。二眾生聞證示。
初。
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十方佛界六種震動者。表此法既行。一切有情六結俱可解故。一一世界各各有佛。統論其數如大地塵。故云微塵如來。現坐道場揀非過未。故云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者。表諸根圓拔內瑩發光。又表下之所說即是最勝最妙法故。其光同時於彼來林者。表浮塵器界諸變化相應念化成無上覺故。灌如來頂者。表許為作證。是諸大眾等慶當有巨益。以此瑞非常也。
二眾聞證示。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惟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得未曾有感佛加被。故阿難大眾俱得遠聞。十方如來異口同音者。顯道同。明可信故。華嚴十方共證。法華諸佛同示。彌陀六方勸信。皆此意耳。獨告阿難者是請主故。善哉者讚美詞。以其所問為解結修證之關鍵故。汝欲識知等證以結惟在根。前阿難問以云何是結則是欲知耳。俱生無明即本經妄為明覺之妄明。無始與俱故云俱生。前云與諸無明俱滅俱生是也。此妄一動。三細六麤展轉生起。故曰使汝輪轉生死。是知俱生無明義當初結。餘之五結依此而生。故名為根。體合於八識之中。用現於六根之內。離根問結總無是處。故云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此證云何是結義也。汝復欲知等證以解惟從根。前阿難問以從何名解則是復欲知耳。無上菩提不可溺於果覺。且約因心言之。葢以因該果海無妨以無上稱之。是六性之真體同所結之元巾。用為因心解結修證。不歷三祇頓獲二果。故云令汝速證等。安樂即是智果。受用諸法故。解脫即是斷果。遠離眾苦故。此二約修德言。寂靜亦是斷果。謂寂然晏靜體自不動故。妙常亦是智果。謂微妙真常性自無礙故。此二約性德言。然既曰速證似屬修德。必兼性德言者以果徹因源故。又真性既為結元結在即是性在。解雖順性仍不離根。故云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此證從何名解義也。諸佛現相證示竟。
三阿難未明請益。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如是法音指上諸佛所說。雖聞未明者有二義。一疑根塵識三共為一聚。何故結解唯根。二疑結解唯根。根應是元何故取菩提性。至下世尊釋疑處自見。云何令我等正持疑以問也。此中安樂妙常與下科涅槃真淨二果各出者。以理智一如可互攝故。
四如來解釋除疑(謂解釋諸佛所說以除阿難未明之疑)二。
一長行。二偈頌。
初。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虗妄猶如空華。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如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初釋何故結解惟根疑。文中縛脫即結解也。佛意所以不取塵者以根塵雖內外有殊。而攝末歸本同出一源。所謂相見皆依自證起故。於是根縛則塵亦成縛。根脫則塵亦隨脫。初無有二。故惟取有情之根不取無情之塵。以有情有知與性為近故。若爾則識亦有情。何不并取。以識乃前塵虗妄相想。猶如空華起滅無從。無可縛亦無可脫。此所以結解唯根也。
○阿難下釋何故結元取性疑。佛意以由塵發知。無塵則知見不有。因根有相無根則塵相元空。是則塵相知見皆無實性。同於交蘆互相依住。(交蘆異卉也。生必二莖相依。單一則不能自立)以是義故唯一自性真知真見獨存。無容更立知見。若於真知真見上立知立見。其猶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故曰即無明本。若了真知真見無復更立知見。其猶伏還元覺。得元明覺。故曰斯即涅槃無漏真淨。此所以結元取性也。涅槃斷果總名。無漏真淨斷果別相。無漏即前解脫。修德也。真淨即前寂靜。性德也。不言智果者如上科說。云何句乃結示速證之語。言結元既唯取性。苟得其性則說根[A3]已非。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而為結縛。知此義者。則安樂解脫寂靜妙常可立證矣。
二偈頌二。
一標頌。二正頌。
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重宣者長行義未周故。說偈者貫華易憶持故。或為根性稍鈍者設。
正頌分二。
一正頌長行。二結示法妙。
初二。
一頌釋初疑。二頌釋次疑。
初(長行初疑即結解唯根疑也)。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初超頌識性虗妄。識有二種。一有為。謂凡夫對有起者。二無為。謂二乘對空起者。偈中首二句先頌有為。真性二字總標所依之真。以下有為無為皆依真性起故。對境熾然名有為識。空謂無實也。然既對境熾然而又云空無實者。以是從緣而生如幻法故。灌頂立量云。真性有為是有法。空為宗。因云緣生故。同喻如幻。正脈云。幻法從緣生。幻法空無性。有為從緣生。有為空無性。無為二句次頌無為。強制不動名無為識。無動故無起。以動與起相因故。無起故無滅。以起與滅相待故。無起則無所從來。無滅則無所從去。徹體虗妄故曰不實。不實即空。但遮詮表詮異耳。以喻言之猶如空華。若以三支比量宗因顛倒。灌頂立量云。真性無為是有法。不實為宗。因云無起滅故。同喻如空華。良以空華無起滅。空華無有實。無為亦爾。葢比量標宗出因。經偈依因立宗。義無違也。若不置真性之言。當有何過。以濫彼空宗。又失惟心義故。言妄二句預防疑問。(恐問云。權教小乘率以有為為妄。無為為真。今何并無為亦斥其不實耶。故為此防)按權小言有為為妄。顯諸無為為真。明是待妄立真。既待妄立真真固非真。是則合妄與真同為二妄。如掌珍論云。若有有為法。則有無為法。中論云。若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足證此義。
○猶非下追頌根塵同源。言識固無體宜乎不取。塵能引根現有功用。何亦不取。以根之與塵同依賴耶。即就賴耶論之猶然非真非真。葢上一非字乃總遣之詞。謂總遣真與非真。以是真妄和合。不可言真不可言非真故。既真與非真俱不可言。是賴耶先無定體。況夫見相二分。益無有實。云何而分能見之根所見之塵。據此則根塵互倚中間都無實性。以是義故。我前說以猶若交蘆。既若交蘆則同源無二。故結解同以六根為所依因。而成聖成凡皆依六根而修。順修成聖逆修成凡無二路也。頌釋初疑竟。
二頌釋次疑(長行次疑即結元取性疑也)。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汝觀交中性者。教以向根塵相交之中著力參究。畢竟云何是我本元自性清淨心也。適言其空萬有以形。適言其有一亦莫守。故曰空有俱非。空有俱非中道純真。即是本元自性真心。一念纔起便成迷晦。即是無明。長行所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是也。果其一念不生。自然發明便成解脫。長行所謂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是也。知此義者。則結元唯取真性無庸更疑矣。重頌長行竟。
二結示法妙四。
一趣果妙。二顯理妙。三成行妙。四立教妙。
初。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上科[A4]已示結元。今當進示解結。然結則從細至麤如人著衣。解乃從麤向細如人脫衣。故云因次第也。對結之六說元是一。結既不有元復何名。故云六解一亦亡。六解一亡純真斯現。但六根有圓不圓修習日劫相倍。故須於根中揀選。擇得圓通一根依之入流亡所。便可以漸次解結乃至成正覺矣。其所趣之果不亦妙乎。
二顯理妙。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承上根選擇圓即許其入流成覺者。以根中之性即是陀那識故。陀那即賴耶異名。具云阿陀那此翻執持。有三義。一執持根身令不壞爛。二執持種子令不散失。三執取結生相續。或有翻為無垢識者非今經意。言微細者。非同前六行相麤顯。凡小皆知故。習氣即指無明。無明稱習者無始與俱故。正以無始與俱展轉熏變。生滅不停。漸起諸結。如暴流水故云成也。然成結既由以妄熏真。而解結只須以真熏妄。真妄同在此識。結解易如翻掌。所謂入流成正覺信矣。若爾尋常經中何故不專說耶。良以此識乃真妄和合。若非時而說將恐利根眾生執妄為真而墮增上之慢。鈍根眾生迷真為妄而起絕分之𠍴。以是之故。我於尋常經中曾不開演。以無益而有損也。今以時節既至應機而說。滅妄復真端在此舉。其所顯之理不益妙乎。
三成行妙。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
承上所謂習氣成暴流者謂以無明熏習力故。於陀那識變起見相二分。同是自心而分能取所取。故曰自心取自心也。既同是自心元無能所。故非幻。變起見相能所角立。故成幻。是知非幻者乃待成幻立名。設若不取則能所泯同自心。失待幻之名故無非幻。無非幻故陀那不生。陀那非幻尚自不生。況夫見相幻法復云何立。如是則真心獨朗是名妙法。依此為因。因該果海故喻以蓮華。葢取其方華即果可比因該果海義故。依此斷惑無惑不斷。故喻以金剛。葢取其擬之即壞。可比無惑不斷義故。依此降魔無魔不摧。故喻之以王。以王能勝怨到處咸服也。依此利生無生不利。故喻之以寶。以寶能濟物有窘皆周也。依此觀法無法不了故名之以覺。以覺即是佛具一切智也。依此而修修即無修。故曰如幻。修既無修動元不動。故無妨以三摩稱之。得此三摩者獲二殊勝。發三妙用。故能彈指修習功超無學。其成行何其妙哉。
四立教妙。
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此指上來所說昔教莫及。故以阿毗達磨稱之。以阿毗達磨翻無比法故。薄伽梵即佛之異號。略翻聖尊。詳具六義。謂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五不翻中多義不翻。十方亦該三世。後揀圓偈云。過去諸如來斯門[A5]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是知十方薄伽梵同依此教而修。故曰一路。無餘大涅槃。無越此教而證。是名為門。其立教又何其妙哉。如來解釋除疑竟。
五大眾承示開悟。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歎未曾有。
前此阿難及眾雨淚佇示。此之開悟亦然。是知前之雨淚正此之開悟機也。佛指諸佛。如來指本師。證示無他。解釋除疑皆為無上慈誨。祇夜此云應頌。應長行義故。亦云重頌重為鈍根或後來眾故。伽陀此云諷頌。諷功誦德故。亦云直頌徑以偈說故。又名孤起頌不應長行故。祇夜如真性有為空等諸偈。伽陀如解結因次第等諸偈。雜糅約祇夜言。雜謂偈對長行前後交錯。糅謂偈糅長行碎為段章故。精瑩約伽陀言。精謂精純。不雜長行。瑩謂瑩徹。單偈即明透故。雜糅故詮義玄微。精瑩故顯法明朗。故云妙理清徹。長行未悟者因偈而悟。長行[A6]已悟者因偈轉增。故曰心目開明。心目即是智慧。依心運用。擇法辨修。有目義故。既[A7]已開悟增明不惟兩疑并銷。且喜二果有分。所以自歎其未曾有也。驗證以釋二疑竟。
三綰巾以示倫次。
(上云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阿難未達故如來以一巾綰成六結示之。令其以綰巾次第。知根中成結次第。既知成結次第。又復因之以示解結次第。其六解一亡之義即在兩楹帶言。故科中惟標示倫次也)。
(○正脈云。前人見其結數偶同於根數。遂謂六結即喻眼耳等六。以致喻中六結實有次第。法中六根本無次第。宛有法喻不齊之過却又不敢歸過於佛。而強教後人不可以喻難法。是何言歟。佛號一切智人。而說法先[A8]已帶過其何以折伏魔外。而垂範人天哉。決不然也。葢佛說六結本非喻眼等橫列之六。乃是豎推其由真起妄從細向麤展轉六層而後根相備著。及其反妄歸真從麤向細亦展轉六層而後根相解除。且經中結之次第與解之次第皆叮嚀俱載。但文詞含攝不甚開顯。至後觀音圓通逆次推之。六結宛然。取彼釋此何有法喻不齊之過。智者詳之)三。
一阿難敘聞請益。二如來法喻巧示。三阿難蒙示無疑。
初。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
○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唯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沈垢。
初述聞意謝。合掌禮白者謝前請後之儀。為拔結縛之苦。普及現未之眾故云無遮大悲。又無遮有二。一人無遮。不擇勝劣普施上法。此揀非機恐述。二法無遮。不悋祕妙合盤托出。此揀常不開演。大悲心中具此二義。方能流出性淨妙常真實法句。性淨妙常指長行所說。說結元則在纏不染性本自淨。說結解則出纏勝妙常住不壞。乃偏約所詮言之。真實法句指重演偈頌。長行[A9]已說偈頌又說。是出自如來真心實心演斯五言有法章句。此偏約能詮言之。要知能詮所詮必不相離。長行偈頌互攝無礙。按此中大悲而云無遮。法句而曰真實。雖不言謝而意[A10]已寓之矣。
○心猶下陳闕言請。言如上所聞理雖麤領而義尚闕然。故云心猶未達。未達之義有二。一六解一亡。二舒結倫次。至下如來答處自見。無煩預釋。既未深領豈甘自棄。故求佛垂慈再愍。斯會將來仍前普為現未請也。良以倫次不明則垢結難除。對六立一則更是沈染。故請施法音示以二義而洗滌之。
二如來法喻巧示二。
一巧示成結倫次答六解一亡。二巧示解除方便答舒結倫次。
初二。
一先示成結倫次。二後答六解一亡。
初三。
一從一成六。二同名為結。三倫次不亂。
初二。
一攬几取巾。二綰結問答。
初。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斂僧伽黎攬七寶几。引手於几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
即時者就於阿難請益之時。顯有求便應故。涅槃僧具云泥縛些那。此翻內衣。唐言裙即下裳也。僧伽黎此翻雜碎衣。即大衣也。坐久披靡故整之斂之。整謂提掩。斂謂收攝。葢將欲攬几取巾恐其有礙也。七寶几即座前案几。體以七寶成故。攬謂取近於身。以便凭藉。引伸也。伸手於几凭之以便取巾綰故。劫波羅或云夜摩。此翻時分。欲界天之第三。寶疊華巾是彼天人之所奉故。佛取此巾以喻純真之性。前文所謂結元是也。
二綰結問答。
於大眾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
○於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
○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詶佛此名為結。
初問答一成。交錯相繫曰綰。示問名何者。教以自說結名以喻滅結也。答以此名為結者。[A11]已知有結之名本巾之舒相隱矣。
○於是下問答二成。疊與㲲同。正脈云。疊華西域之帛。價值無量。今天獻猶為尊貴。觀下文加寶字可知。又成一結示問名何者。令其自說第二結名以喻空結也。答以亦名為結者。[A12]已知二次於一兩結之倫次現矣。
○如是下問答六成。如是倫次等者。謂照上第一第二倫次。復綰四結總成六箇結也。一一結成持問名何者。令說三四五六結名。以喻覺根靜動四結。相隣而起耳。次第詶佛此名為結者。[A13]已知三四五六法爾之前後具矣。灌頂云。如此一一問名答結是結時元有倫次。足知非喻眼等六相。以彼乃同時生起非先眼後耳等故。從一成六竟。
二同名為結。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結。
○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秪有六結。
○終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來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初如來許初難後。初綰名結理在可許。以此巾先實一條。一巾一結正相當故。然一巾既[A14]已成結[A15]已失巾名。巾既不復名巾。二綰三綰亦應不復名結。故難以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結。曹猶輩也。
○阿難下阿難答百況六。寶疊華或是天上之華。可以紡織故曰緝績成巾。緝績猶紡織也。雖本一體翻佛先實一條之語。葢佛以先實一條所以只許一綰名結。二綰三綰即所不許。阿難以雖是一體不如佛之所說。但如我思惟亦似可採。以如來一綰既許得一結名。例知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秪有六結焉得不許耶。
○終不下固諍不許之言。言既僅有六結。是六結[A16]已盡巾量。五結巾尚有餘。[A17]已盡巾量無容再綰。故終不至七。巾尚有餘。勢必至六。故亦不停五。終不至七。七應不名為結。亦不停五六應還得結名。是則六尚名結云何如來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此固我所不知想必有以教之耳。按此中如來故為致難。阿難抗詞以諍。不為無故。準後文耳根圓通所解六重結相。約生起則從細向麤。約還滅則由麤至細。設不說麤相名結。將恐初心者忽於麤而始入無門。設不說細相名結。又恐深修者住於細而終無究竟。故假阿難固諍顯示麤細同名為結。庶使初心從麤而無躐等之弊。深修盡細而無中止之德矣。
三倫次不亂。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綰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
○於意云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
○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能得。
○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初令審同異。結未綰時明明一巾。故許其[A18]已知。及乎六綰宛爾成異。故名其有六。一六既定同異攸分。而又教以審觀等者。令知由同成異滅異還同也。
○於意下擬將亂名。於意云何者。欲將第六名一先商之也。初綰名一如是則次綰名二。三綰名三。若超略言之乃至六綰則第六結生。顯倫次一定也。倫次一定而欲將六名一明知不可。乃故意為問令阿難定之耳。一字下文稍未備。若加一得字而問意始現。
○不也下阿難不許。直判不得故以不也答之。六結若存等乃申明其不得之故。縱我歷生等者又決言其不可亂名意也。意謂佛既問我將謂我擅多聞。必能名六為一。殊不知如佛所問縱我以多聞之力。從此更歷多生窮盡智慧之明。口才之辯。亦覺無理可申。如何遽能令是六結亂名。誠不敢以自欺也。
○佛言下如來印定。如是者如汝所說是矣。六結不同者現見彼此各異。雖彼此各異若各是一物或可易彼為此。乃循顧本因一巾所造。既一巾所造。先後次第莫可改移。故欲令其雜亂終不得成。
○則汝下以法結合。雖言六根實指六根中結。所謂動靜根覺空滅也。結未生時畢竟是同。合此巾元止一條。結既生[A19]已畢竟是異。合一六不得亂名。然既知由同成異。自信滅異還同。則解結之功又烏可少哉。先示成結倫次竟。
二後答六解一亡。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
○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
初就喻設問。嫌六不成者。謂憎嫌六結各異不欲其成。願樂一成者。謂羨慕一巾元同還欲其成。復云何得者。明知須解乃故意設問。令自薦法中意故。
○阿難下依問裁答。此結若存謂不知求解也。不知求解而欲六結亂名眾所不許。故曰是非鋒起。謂說是說非之機[A20]已動。如兩軍未交鋒𨦵先起也。鋒𨦵既起兩軍自交故曰於中自生等。謂於六結之中自生彼此相非之辯故。總解除者謂由六至一次第解盡也。解盡不生還復元巾故云則無彼此。無彼此故絕諸對待。說一亦是強名故曰尚不名一。以一名乃待六立故。六云何成者。謂一尚不立何況於六。自然不得成矣。
○佛言下指法結合。葢阿難前此喻屋求門。是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也。不知從根解結。凡小各住自位。是此結若存彼此相非也。如來六結盡解純真絕待是總以解除。尚不名一也。如來欲令阿難同佛解盡。故指彼所問六解一亡而結合之。言六解一亡者。非並真體俱失但不立乎相待之名而[A21]已。巧示成結倫次答六解一亡竟。
二巧示解除方便答舒結倫次二。
一先示解除方便。二後答舒結倫次。
初二。
一舉法發起。二就喻指示。
初二。
一細相三結。二麤相三結。
初。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
欲示解方先出結由。故云由汝無始等也。心性指所依真體。以是結之元故。一念妄動曰狂。即初起無明義當滅結。以是解盡相故。真妄和合曰亂。即次成業相義當空結。以轉現未分故。知見妄發者。能見所見虗妄發起即轉現二相。義當覺結。以覺有能所相故。
二麤相三結。
發妄不息勞見發塵。
○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初法說。發妄不息者。謂依於能覺所覺發起虗妄分別。相續無間即智續二相。仍屬覺結。但行相稍顯著耳。既[A22]已顯著必至勞亂見分。結色成根即執取相。義當根結。根相始著故。根相既著計名起業故發塵勞。有世間業繫苦相。義當動靜二結。以有世間即有動靜明暗等諸塵相故。
○如勞下喻明。勞目指帶勞浮根。喻帶妄結根之見以妄即見之勞故。湛精明指根中之性。喻清淨本心。葢喻中勞雖在根而華起却翳於見性。法中妄雖在見而塵起却障乎淨心。佛意要以狂華無因喻明塵結是妄。知妄不循便是初心入手解結處也。
○一切下法合。一切世間總該三世間也。山河大地別指器界。生死別指有情。涅槃別指正覺。均為塵結。咸同華相。近依智續勞見顛倒(無中見有。執取計名起業是也)發起。遠依無明不覺業轉現生。故云皆即狂勞等也。(問。佛舉細相反略。麤相却詳者其意何居。答。初心入手。雖麤難知。故以法喻詳明。至麤相既解便入深修。前途分齊自能比量而知。無庸詳辨)舉法發起竟。
二就喻指示二。
一左右不解。二中心乃解。
初。
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
○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初進問解方。此勞同結者應云此則從狂至勞。及與塵相同名為結。但譯語傷略以義會之可耳。既同為結應須解除。但不知解除之方。故問以云何。
○如來下顯偏不能。將所結巾偏掣其左者。喻凡夫迷性為有偏住有為。偏住有為明知不能解除。乃故就喻問。阿難於喻中[A23]已知直以不也答之。旋遂也。遂復以手偏牽右邊者。喻二乘執性為無偏住無為也。問答準上可知。
二中心乃解。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
○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
初教以另設方便。偏住有為既在動而終不能靜。偏住無為雖離動而亦非真離。是則後結尚不能解何況於前。故就喻示以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二句法中正教以離却二邊另尋方便。必云何解乃得成。
○阿難下。答以當於結心。結心者元巾首露之處。喻自性現前處也。自性現前首在於境。但為動塵所障。故須入流亡所則動結解而靜性現矣。解即分散者。不惟動結若如此從中解去。則靜等五結亦與之俱散。佛令自說良有以焉。
○佛告下印定令其自悟。如是如是者重言深許之也。既[A24]已深許而又重印其說者。顯離此別無方便令即喻以悟法中義故。先示解除方便竟。
二後答舒結倫次四。
一示法可信。二明結須解。三就喻辯定。四以法結合。
初。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麤相。
○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
初防承前疑聞。(恐承前疑云。自指見是心[A25]已來。屢破因緣。今聞解結之喻似乎佛法亦從緣生。前後相背云何會通。故為此防)佛意以我今所說成佛之法固亦從緣而生。葢即以清淨本心為因。解結修證為緣。妙合中道是真因緣。至若世間和合麤相。如輪繩水土因緣和合而成瓦器。精血業識因緣和合而成眾生。凡夫取以為有。二乘取以為空。妄計非真是曰麤相。類此宜破。今非彼也。
○如來下顯佛語無妄。世間法六凡染法界。出世法四聖淨法界。世間法以業識中本具染法種子為因。宿世所造善惡不動等業為緣。出世法以自性中本具淨法種子為因。宿世所修諦緣六度等行為緣。凡小不知。縱有發明皆屬妄計。無可憑據。如來凡有發明真能知其本因。又能知其隨所緣出。理在可信矣。不惟依正二報中之麤相。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一滴之雨亦能知其頭數。至於現前法中種種差別。如松生便直。棘生便曲。鵠生便白。烏生便[1]元。亦皆了其元由。以各有因緣故也。據此則依正二報中最微細者尚能審知諦說。況夫今說佛法因緣豈不益可信哉。
二明結須解。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承上以是佛言可信之故。則根結須解。但六根各當其機。今即隨汝心中選擇六根。自覺何根可入即便依修可也。果其依修根中之六結自除。根結若除則動靜二塵再不復生。根覺空滅諸妄永以銷亡。此若不真更何所待。有志復真者其勿忽諸。
三就喻辨定。
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
○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
○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解結時云何同除。
初故問同解。首舉劫波羅巾者顯其元止一條。喻清淨本心。次舉六結現前者顯其業[A26]已成六。喻妄相[A27]已定。縈繫縛也。六結繫縛明知不能頓解。乃故問同時得不。令其自詳以知法中義耳。
○不也下判其不能。阿難於喻中[A28]已知故直以不也判之。既[A29]已判定不也仍須申明其故。故曰本以次第綰生應當次第而解。
○六結下應問結答。言設欲同時解者須六結各是一物。或成結元是同時庶乎可耳。其奈六結同體而成結又不同時。則解結之時云何便能同除。決不然也。
四以法結合。
初總合。由阿難於喻中[A31]已知故先為總合。令以得其要故。言六根中隨拔一根。解除六結。亦復如彼解結還巾是也。
○此根下別合。既[A32]已總合。復恐其迷於分齊故次為別合。令以得其詳故。於中復三。初先解麤結。按後圓通文云。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即解動結。所入既寂動靜不生即解靜結。如是漸增聞所聞盡即解根結。今云此根初解者。謂依此根性初解動結靜結及根結也。塵亡根盡人無所依故曰先得人空。空性下次解細結中覺空二結。按後圓通文云。盡聞不住覺所覺空即解覺結。空覺極圓空所空滅即解空結。今云空性圓明者。即後圓通中覺所覺空空所空滅義也。謂必至覺所覺空空性始圓。空所空滅空性始明。以對上但得人空為偏空為昧空故。既圓且明不惑於法故云成法解脫。解脫二句方解細結中最後滅結。按後圓通文云。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即解滅結。今云解脫法[A33]已俱空不生者。即後圓通中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義也。謂既成法脫法不能縛。名為解脫法[A34]已。至此則人法雙空。故云俱空。然此俱空猶屬待立。依然生滅。若知有既不存空亦不立。則是俱空不生所謂生滅既滅是也。如是則六結圓銷。真如孤朗。正是圓通中寂滅現前境矣。
○是名下結證。良以捨此而修餘門非真三摩地。未到俱空不生非真無生忍。故曰是名菩薩等也。(准古德判此處位屬十信。今細詳其義似唯齊於第三漸次。如彼文云。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即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次云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妙圓得大安隱。即空性圓明成法解脫也。又云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即解脫法[A35]已俱空不生也。況彼結云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宛同今之結證。以此對彼分齊正等。是知此中得人空成法脫得無忍但是悟證。非是修證。理論實能徹於妙覺。事說尚不及於乾慧。若能從是漸修乃可安立聖位。以悟為修恐增上慢。故因古略為辨析)如來法喻巧示竟。
三阿難蒙示無疑。
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
蒙示者蒙佛開導指示。六解一亡及舒結倫次義也。慧覺圓通者。以聽聞慧。覺得六根中性本自圓通。如寶華巾元止一條也。法喻巧示。諦解分明。故曰得無疑惑。綰巾以示倫次竟。
四冥授以選本根二。
一阿難請示本根。二如來冥授耳門。
初三。
一述益申疑。二慶遇恐錯。三三業誠請。
初。
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
○雖復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
初禮謝述益。一時者會眾同一時也。合掌者秉其心。禮足者敬之至。葢以其慧覺圓通而謝佛開示也。內不執我故身心皎然。皎然者清淨皎潔離煩惱障故。外不執法故快得無礙。無礙者解脫法縛。離所知障故。此亦由於慧覺圓通暫得如是耳。
○雖復下因悟申疑。前阿難答佛有云。此結若存是非鋒起。乃至云。若總解除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是彼[A36]已能悟知一六俱亡義也。既能悟知而云雖復者。顯未達圓通本根雖知無益故。言本根者有二釋。一約世間。二約機宜。約世間者以十方世界修習圓通各有其根。今指娑婆本根如後文殊揀選偈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是知耳根圓通獨為娑婆本根。約機宜者。以一切眾生機宜不同。隨機修證各據一根。今指阿難本根如佛勅文殊云。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文殊揀選云。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是知耳根圓通又為阿難本根。前如來有云。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今以自覺無智不能辨識。故曰然猶未達。
二慶遇恐錯。
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若復因此際會道成。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
初傷昔慶遇。我輩飄零者自傷往昔飄蕩生死零落諸趣也。零落諸趣不得聖眷濟拔曰孤。飄蕩生死無有涅槃依歸曰露。言積劫者極顯其孤露之久。孤露之久不至永沈惡道則幸甚矣。何能尚有心思何能尚有智慮敢希預佛天倫。則今之預佛天倫者誠望外也。望外之慶無可為喻。故云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其意以失乳將死喻昔在飄零。慧命懸危遇母還生。喻今預天倫蒙化再甦。其望外之慶[A37]已自可見。阿難與佛自稱天倫者。正脈云。父子兄弟。以天合者為天倫。君臣朋友。以義合者為人倫。
○若復下感今恐錯。言預佛天倫固為望外之慶。若復因此者番際會道果得成誠為不負所遇矣。設於今日所得密言全無新證。還同本以文字會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恐錯過此機再會不知為何如耳。
三三業誠請。
唯垂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作是語[A38]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此機錯過仍前飄零。故惟願如來乘大悲心也。欲截飄零須假秘嚴。故並求慈惠。秘嚴二字密指耳門。以是秘密深奧微妙嚴淨法故。成就如來等者。其意以果其惠我不惟現會受益亦能成就如來為最後際眾生而作開示。譬之慈父。本為現前子孫製作家訓。及其傳之後世雖遠裔殘枝尚如面命。是不期成就後世而自然成就也。此上皆屬口請。作是語[A39]已五體投地者。俯伏虔誠以身業請故。密機者祕密之機唯佛能知。非機不授。阿難微諭其旨。不敢當場洩露惟是避而復位。隱而不發故曰退藏密機。冀望也。望佛不須顯說恐障悟門。但令二十五聖各陳悟由。則聽者自能默契是曰冥授。此意請也。阿難請示本根竟。
二如來冥授耳門三。
一佛問眾聖。二眾說本因。三文殊揀選。
初。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
○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
○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初標所告眾。按後文佛言彼等修行實無優劣。是知此中諸聖名位大小法門偏圓皆同一味圓實。正脈灌頂咸同此說。
○汝等下按定現果。菩薩大乘分果。羅漢小乘滿果。生我二句有分不分。分則生我法中指菩薩說。以彼乃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故。得成無學指羅漢言。以彼乃小乘法中真窮惑盡故。若不分者二句亦可通指。以菩薩雖屬分果。例觀音普賢等亦皆帶果行因。羅漢雖屬小乘。例滿慈陳那等亦皆內祕外現。或分不分本迹無礙。
○吾今下詢其初因。吾今問汝句意有兩向。一問圓通。二問方便。問圓通中佛意以聖性互通十八界中門門可入。但圓與不圓日劫相倍。吾今問汝當最初發心悟得十八界中誰為圓通法門耶。問方便中佛意以圓通法門非可遽修。必有方便。吾今問汝最初從何方便入三摩地耶。依正脈問含二意。一顯二十五門徧該諸法門門可入。非謂聖性惟通一門。二取諸聖各門。並皆親修實證。非空談無驗之法。今疏亦二意。一證佛說無虗。謂前文佛說四科七大皆如來藏。阿難雖隨語生信終非現量。今問諸聖令其各陳悟處。則皆如來藏不待辨而明矣。二順阿難所請。謂上文阿難意請。退藏密機冀佛冥授。設佛直言顯示反障悟門。今問諸聖令其各陳悟處。則觸類旁通當自有神會者矣。
二眾說本因二。
一諸聖略說。二觀音廣陳。
初(灌頂云。以其不當此方根性不欲行人亂修故但略說。均是入圓方便擴人圓融見解何礙眾陳)四。
一六塵圓通。二五根圓通。三六識圓通。四七大圓通。
初(正脈云。相宗謂塵是賴耶相分。斯經謂是如來藏心。行人能於一塵發悟則塵塵皆圓通矣)六。
一陳那聲塵。二優波色塵。三香嚴香塵。四藥王味塵。五䟦陀觸塵。六迦葉法塵。
初(六塵以色為首。今先聲。塵者以陳那年臘俱高。佛初度先稱解故。又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故)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二證。三結答圓通。
初。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憍陳那此云火器。姓也。以事火命族。名阿若多此翻最初解。或云[A40]已知。詳見初卷顯見不動科中。五比丘者。佛初棄國入山修道。父王淨飯乃命五人伴修。一阿濕婆此云馬師。二䟦提此云賢。三摩訶男拘力。此是本族三人。又舅氏二人一憍陳那。二十力迦葉。後以不耐苦行自奔鹿苑。各修異道。佛成道三七日後前往度之。陳那先解為五人首。今舉首標總故云憍陳那五比丘。座起意敬。禮足身敬。白佛口敬。世尊詢問。理應肅儀也。
二歷述二證。
我在鹿苑及與鷄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四諦。
○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
初述悟證。鹿苑鷄園皆古王養畜之地。鹿苑亦名仙苑。五仙居修處也。鷄園亦名鷄林。灌頂云。昔有野火燒林。雉鷄入水漬羽以救其焚。故名。按諸經論皆言憍陳那等在鹿苑聞四諦法成阿羅漢。今云及與鷄園者。或五人根有利鈍聞法同在鹿苑。悟證有在鷄園者故。去佛成道不遠故無妨說觀見初成。於佛音聲者。謂三轉四諦法輪聲也。悟明四諦者。悟得苦是逼迫性。集是招感性。道是可修性。滅是可證性故。乘悟併銷見思雖道符四果未涉事修故判悟證。
○佛問下述修證。佛問比丘者詢其所解。我初稱解者述其所悟。所悟審實故蒙佛印。阿若多名[A41]已於上釋。妙音密圓者。進觀聲性從緣緣滅聲銷。銷無所銷融歸藏性。自是悟得藏性真心本具微妙之聲。收來則密。放去即圓。乘此妙悟歷事造修。永斷見思實證四果。故曰我於音聲得阿羅漢。此約現前修證言之。然所悟既深前途不止此耳。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陳那意以佛問圓通餘門非我所知。若如我所證者惟以音聲為上。正脈云。音聲為上者。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是音聞皆為教體。今陳那於音聲得力也。陳那聲塵竟。
二優波色塵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二證。三結答圓通。
初。
優波泥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優波泥沙陀或云鄔波泥沙曇。此翻近少。謂諦觀微塵近於虗空。餘有少分色性析則成無。以此心開故名也。詳於敘分中釋。
二歷述二證。
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虗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
○如來印我名泥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
初述悟證。自述遇佛之時同於陳那。故云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者五停心中不淨觀也。以其初見佛時性多貪欲。佛令觀身不淨。始而於男女身分生大厭離。究極而至於悟諸色性終歸於盡。此約大略言之。若詳明其法應俱九想。一肨脹想。二青瘀想。三壞想。四血塗想。五膿爛想。六蟲噉想。七分散想。八白骨想。九燒想。九中前七皆屬不淨之相初起觀之。故云以從不淨。所謂生大厭離者由觀此故。後二想末後觀之。故云白骨微塵。葢微塵即是燒想。謂燒[A42]已成灰析為微塵故。微塵近於虗空進析成無。故云歸於虗空。所謂悟諸色性者由觀此故。空色二無者。又觀此空待色而立。色既不有空復何存。由此空之與色二者俱無。體達我我所空故云成無學道。然亦惟是悟證非修得也。
○如來下述修證。印以泥沙陀名者。以其觀塵性空而得道故。塵色既盡乃牒上空色二無。以空色皆名塵色。二無即是既盡故。妙色密圓者。盡無所盡融歸藏性。自是悟得藏性真心本具微妙之色。清淨本然曰密。周徧法界曰圓也。乘此妙悟歷事造修。見思二惑先[A43]已永斷。故云我從色相得阿羅漢。此亦且約現證言之。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首句牒問。如我下述答。色因者色塵為二證之因自覺得力於此故為上也。優波色塵竟。
三香嚴香塵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二證。三結答圓通。
初。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由悟香塵嚴淨心地故以香嚴為號。下云由是意銷發明無漏是也。童子者不取稚齒。以其不壞童真堪進道故。餘可知。
二歷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二述修證。
初。
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晏晦清齋。
○見諸比丘燒沈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
○由是意銷發明無漏。
初蒙教退修。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非諦觀不能體悟。故如來教以諦觀。辭佛者承教退修也。退修須避諠韜光。故曰晏晦。晏者晏靜。即避諠義。晦者晦迹。即韜光義。清齋者清淨齋室。即退修之處。不云室而云齋者齋之為言齊也。意取其清淨嚴潔可以齊思慮修觀行故。今人名晏居之室為齋者以此。
○見諸下遇境成觀。比丘燒香者以香塵為佛事故。梵語阿伽嚧此翻沈香。灌頂云。有等香樹。斫著地久。外朽心堅置水則沈。名曰沈水。華嚴云阿耨達池邊出沈香名蓮華藏。若燒一丸普熏閻浮。據此則鼻不蒙煙可知。香氣寂然者無形無聲。既無形無聲而言來入者。但鼻中覺有香氣。非比常香必蒙煙也。我觀此氣者以香氣為觀境。欲假一相以通一切有為相故。非木者徒木不遠達故。非空者香氣不常生故。非煙者寂然無形聲故。非火者餘火無香氣故。不聞香時不見去至何所。故曰去無所著。既聞香時不知來自誰方。故云來無所從。此言香氣本無所有耳。
○由是下解通四果。香既不緣。鼻無所偶。自無影相落於意識。故並意識亦銷。意識既銷頓覺煩惱無所由起。故云發明無漏。雖發明無漏但是乘悟併銷。非次第盡也。
二述修證。
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倐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
印以香嚴之號。自信所悟非虗。雖依舊聞香而不成障垢。故云塵氣倐滅。滅無所滅融歸藏性。自是悟得藏性真心本具微妙之香。體備於中曰密。用現於外曰圓。乘此妙悟。漸除我執。功由香觀嚴淨心地。故曰我從香嚴得阿羅漢。設能不住亦可進斷法執而入菩薩位矣。歷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首句牒前如來所問悟十八界誰為圓通也。次句揀非他證。以非自境界未敢品評。故唯約自證言之。香嚴為上者。惟以香觀嚴淨心地勝餘門也。香嚴香塵竟。
四藥王味塵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二證。三結答圓通。
初。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并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藥王藥上經云。過去有佛號瑠璃光。比丘日藏宣布正法。時有長者名星宿光。聞說法故。將訶黎勒諸藥奉日藏大眾。願我來世能治眾生身心兩病。舉世歡喜立名藥王。其弟名電光明。以醍醐上妙之藥供養佛僧。立名藥上。此二士得名之深因也。下文自陳云。我無始劫為世良醫。是其得名之由又不必以琉璃光王始耳。法王子者。佛為法王菩薩稱子。以能住法王家習法王業紹法王位故。昆季皆然故云二也。灌頂云。五百梵天乃是同行法道眷屬。
二歷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二述修證。
初二。
一口嘗世藥。二心悟法藥。
初。
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酢醎淡甘辛等味。并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徧知。
無始者遠敘多劫。謂世智莫能究其始故。自爾[A44]已來便為良醫。則乘願普濟經劫忘疲可見。準阿含經良醫有四。一善知病相。二知病因起。三善知方治。四畢竟不發。一有不能即非良醫。口中嘗此等者如上古神農之類。特言娑婆世界者。顯嘗藥濟世即在此土。故偏於此土有緣。草木金石者。灌頂云。草如菖蒲紫蘇。木如桑皮松節。金如金箔水銀。石如雄黃滑石。凡總括也。十萬八千者以類相攝合名與數總統該括言之。如是悉知等者。謂於如是等藥悉知其何者為苦。何者為酢。乃至何者為甘。何者為辛等故。并諸和合等者。言不惟知其為何等味。又復能知孰為和合性如多藥共治一病。孰為俱生性如一藥單治一病。不須和合修治。孰為變異性如修煉炮炙方有對治之功。孰為冷性能治溫熱。孰為熱性能治寒涼。孰為有毒無毒可用不可用須解不須解如是一一悉能徧知故。既悉能徧知則世無難療之疾。手無不活之命。所謂能治身病是也。
二心悟法藥。
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
承事如來或即釋迦。以釋迦無始於此界成佛。如梵網寶積等明。菩薩無始於此界修因因得承事。由承事故蒙佛開示。即味明理故云了知味性。非空非有等者。正脈云。舌與藥觸熾然味現故非空。雖熾然味現實無體性故非有。又味之為塵乃不可見有對色。以有對故非空。以不見故非有。此初起覺心了其無體。身心即舌與舌識。非即非離者。正脈云。諸藥不來舌與識不自現於苦等。故非即身心。舌識不嘗諸藥豈能自現苦等。故非離身心。此後念觀察知其無從。又非即身心者不從根生。非離身心者不從藥生。如是分別味因來無所從。去無所著。當體全空。空亦不立。分別都無。無分別智朗然現前。故曰從是開悟。又開悟非空破斷見。開悟非有破常見。開悟非即身心破權宗因緣之計。開悟非離身心破外計自然之宗。所謂能治心病是也。述悟證竟。
二述修證。
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
蒙印仍指過去。以下云今於會中乃指現在也。昆季即是兄弟。以其能治身心二病故印以藥王藥上之名。亦為酬其宿願力。故雖蒙佛印不肯得少為足。利生嚴土進學法王之行。故今示於佛會為法王子。增修前觀仍復因味覺明。謂前此分別味因但惟開悟一切叵得。此則因於味塵兼復覺得自性圓明。自是任運度生永無退轉故云位登菩薩。言位登者顯是真修實證。非同初悟但憑如來印記[A45]已也。按前陳那等三人悟處雖通大乘。修證暫齊小果。今藥王藥上二證俱大。歷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最初以藥供養佛僧。願當來治眾生身心兩病。行願俱在味塵。以味為因正當其機。故自以為上。藥王味塵竟。
五䟦陀觸塵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二證。三結答圓通。
初。
䟦陀婆羅并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䟦陀婆羅此云善守。或云善護。謂能以善法自守。又能以善法護他。或守自護他各有方便。故二俱名善。亦翻賢首。以位居等覺為眾賢之首故。同伴者同行道伴。開士者菩薩異名。正脈云。自能開悟兼能開悟眾生者之號。
二歷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二述修證。
初。
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
我指自[A46]己。等指同伴。皆威音慢眾後遇不輕教化者也。先即過去謂過去於威音王佛時也。佛稱威音王者。法華云。神智無量將導一切。要解云。以大音聲普徧世界。為諸法王說法無畏故也。準法華威音王佛相繼有二萬億數。䟦陀婆羅當在初佛像法之中以與不輕同時。如彼經佛結會云。爾時常不輕菩薩者則我身是。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今此會中䟦陀婆羅菩薩等是。初為慢眾後見不輕神力又復信服隨從。故得聞法出家。葢是從不輕邊聞佛遺法出世俗家也。今文中直言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者。以是略述往事不詳盡故。浴僧時即半月眾僧用浴時也。隨例入室者隨眾僧例。入室受浴。以佛制七眾淨浴律儀應遵從故。忽悟水因者。謂忽悟澁滑等觸惟是以水為因。無實性也。即如初洗塵時覺有澁觸。後洗體時覺有滑觸。若既不洗塵。又不洗體。而根塵中間唯是平常安然。得無所有自是分別不起。論悟證[A47]已齊無學。非修得也。
二述修證。
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䟦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
宿習無忘者。謂宿世悟證習氣中間猶未忘也。按法華從初威音相繼二萬億同名諸佛。復有日月燈雲自在王等。方值今佛出世。超略言之故云乃至今時。親為及門之徒故云從佛出家。承教斷惑實證羅漢。故云令得無學。然既曰宿習無忘則是悟證猶在。及今佛出世乃曰令得。明是修證無疑。彼謂彼時即指令得無學時說。准法華慢眾以瞋恚意輕賤不輕。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如是猶能宿習無忘守護善根。故佛以䟦陀婆羅名之。雖蒙佛印不住小道。進觀佛果微妙觸塵本自如來藏性發現故曰宣明。以宣明即發現義故。自是任運度生。隨緣住世。故云成佛子住。歷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摩訶迦葉此云大龜氏。姓也。以其先人修道感靈龜負圖而應。遂以為姓。名畢鉢羅。以其父母無子禱此樹神生故。又翻飲光。以尊者身光蔽餘光故。紫金光尼即其婦也。夫婦因緣至下詳明。等謂等其徒眾。下自述云。即我眷屬同時發心。葢相隨出家者也。
二歷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二述修證。
初二。
一隨因感報。二觀法得果。
初。
我於往劫於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修學。佛滅度後供養舍利。然燈續明。以紫光金塗佛形像。自爾以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
往劫者。準法華即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於此世界者顯非他土。佛號日月燈者。日照晝令人作務。喻俗智照事。月照夜令人清涼。喻真智照理。燈接日月喻無礙智。理事雙照不異不一。乃三智圓明之號。准彼經日月燈明佛相繼二萬。今迦葉所引似當最後一佛。以直言佛滅後事則[A50]已。不言餘故。若更直餘佛應略說故。我得親近者初遇燈明。聞法修學者方始發心。舍利此翻靈骨。滅後供養者受化感恩。如佛在故。然燈續明紫金塗像皆供養事也。灌頂引付法藏云。毗婆尸佛滅後。塔像金色缺壞。時有貧女丐得金錢。倩匠為薄。金師歡喜。治瑩佛畢誓為夫婦。九十一劫人中天上身恒金色。心恒受樂。據此則紫金塗像乃後時事。或翻譯脫漏毗婆尸世之文。不然則向下便云自爾以來等。無時可容貧女金師事故。亦可本地難思各說異見。但取成益亦無妨礙。自爾以來者。自然燈塗像以來迄於今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者。隨因感果果必類因故。紫金光尼即昔之貧女。彼金師者即今之迦葉。由昔誓故今為夫婦。故云即我眷屬。等字如前所釋。同時發心者有二義。一指過去謂同時發心塗像。二指現在謂同時發心出家。二義之中後義理長。
二觀法得果。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於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
正觀法塵而言六塵者。兼前五說故。良以法無別體惟是前五落謝之影。倘外之五塵不滅則內之影事終未全銷。故觀者須於前五塵起。謂先觀五塵遷變不常。當下離念。自無影事落於意識。再觀法塵自然一時壞滅。惟以空寂等者。所緣既滅。能緣亦銷。自是六識不行名無心定。定久功深進滅第七末那麤分。名滅盡定。修此定時偏厭受想。亦名滅受想定。此定成時惟留第八賴耶持身。及第七末那微細思量。不受業牽故能度百千劫。無所勞慮故覺如彈指頃。灌頂云。今持金襴袈裟在鷄足山待彌勒下生即此定也。然此定即四果所住。但由悟心猛利所得。非關修證。至定壞時仍須強持。述悟證竟。
二述修證。
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妙法開明銷滅諸漏。
承上雖住滅定。但我唯以悟得空法成阿羅漢。非修證也。欲屆修證堪忍苦行。故蒙世尊印許說我頭陀為最。頭陀或云杜多此翻抖擻。增一云。佛言汝年老大可捨十二頭陀。迦葉不捨。佛言善哉。我佛法中頭陀苦行大迦葉為第一。言十二者大品云。一阿蘭若。二塚間坐。三樹下宿。四露地坐。五常坐。六常乞食。七一坐食。八節量食。九中後不飲漿。十次第乞。十一糞掃衣。十二但三衣。以堪忍行此便足抖擻塵勞。故稱頭陀行也。塵勞既淨。進觀佛果微妙法塵。如來藏中開明顯現。論悟證懸契佛果。覈修斷唯齊二乘。故云銷滅諸漏。謂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永以盡故。是知此中修證惟同陳那等三人。不同藥王等三士。以三士二證皆大。故歷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准增一。其家巨富千倍瓶沙。然竟能捨而出家。是其宿根[A51]已能空諸所有。觀法變壞為因。自應易入故以為上。六塵圓通竟。
二五根圓通(正脈云。六根缺一者。留耳根為殿後以當此方機故。參詳五根四中俱有旋反字面。以根性法門均是旋根脫塵。塵識不爾。細玩可見)五。
一那律眼根。二周利鼻根。三憍梵舌根。四畢陵身根。五空生意根。
初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合證。三結答圓通。
初。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阿那律陀亦云阿㝹樓陀或阿泥樓豆此翻無貧。亦云如意。亦云無滅。由往昔以稗飯供辟支佛。自爾以來。九十一劫不受貧窮。常得如意受福無滅故。今為白飯王子。佛之堂弟。阿難之從兄也。
二歷述合證(精進猛利悟證即兼修證。故不分說。惟合而明之也)。
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
○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
初自述被訶失目。最初出家。聞法不解。故常樂睡眠。訶為畜生者。見其愚癡之甚深激之也。聞訶愧甚故啼泣自責。責不徒責痛發精進。故七日不眠。精進過度。浮根見傷。故失其雙目。增一云。佛在給孤園為眾說法。那律於中眠睡佛說偈訶云。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那律精進。七日七夜眼不交睫。肉根隨壞。今那律自述略也。
○世尊下自述蒙教得果。世尊愍其失明故示以三昧。三昧名樂見照明金剛者。謂初起觀時只須樂見照明之性。亦入流亡所也。若所入既寂明暗不生。如是漸增見所見盡。則受金剛之名。謂依此盡根之力進破深惑。通解餘結如金剛之利。亦同耳門三昧。名金剛王寶覺義也。三昧既成發本明耀。故不因眼觀見。灌頂云。十方者大千界中之十方也。逈脫根塵故曰精真洞然。謂見精真性洞然無礙。若以喻言之如觀掌果。據此則天人報得天眼恐未能與尊者較左右比勝劣耳。印成羅漢者。以其精進猛利二證俱發。非比陳那等悟證之後仍須修證。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旋見者。旋彼緣塵之見外脫塵累。循元者循其元有真見。內脫根結。按後耳根圓通。義齊聞所聞盡。准前舒結倫次義當此根初解。三昧名樂見照明是也。乘此勝進。則後之諸結可立而解。三昧名金剛是也。然那律正患迷塵世尊教以旋見忘塵。那律正憂根壞世尊教以循元離根。正對其機自然易入。故云斯為第一。那律眼根竟。
二周利鼻根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二證。三結答圓通。
初。
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周利法華云周陀。此翻路邊。兄名也。槃特迦法華云莎伽陀。此翻為小。合云路邊小。若順義迴文當云小路邊。弟名也。或云繼道。謂其母隨夫他國。兩度垂產歸家路邊生子。兄名道生。其弟以繼別之二歷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二述修證。
初二。
一根鈍蒙教。二觀息悟證。
初。
我闕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
初述昔根鈍。我闕誦持等者。謂自述根鈍闕念誦憶持無廣多聽聞性故。最初值佛等正詳引闕無之事。增一云。其兄先入佛道。怪弟無知遺令還俗。槃特詣祇桓門泣淚。佛回憐愍牽詣靜室。教執掃箒誦之。今云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是也。又云誦掃忘箒。誦箒忘掃。今云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是也。又一句伽陀者。准大論佛愍槃特教一偈云。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修行得度世。又法句經云。槃特出家稟性暗塞。佛令五百羅漢日日教之。三年不得一偈。又譬喻經云。槃特於迦葉佛時作三藏沙門。有五弟子。三藏悋惜經義不肯訓導。從昔至今諸根暗鈍。然諸經論。雖因緣稍異。大意皆為顯其根鈍故并引之。以備參考。
○佛愍下蒙教調息。佛愍我愚等者。自述如來愍其愚暗。苦於誦習。且教以晏安靜室調息攝心也。息謂鼻中氣息。而有四相。謂有聲曰風。結滯曰氣。出入不盡曰喘。不聲不滯出入俱盡曰息。正脈云。經雖云調即兼於數。調者按天台止觀。當離風氣喘等。而幽綿自在也。數則從一至十。或至百。而後逆數至一。良以暗鈍遠因雖本愚癡。近緣亦由散亂故令數息攝心。亦對症施藥耳。
二觀息悟證。
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
我時觀息者。謂正數正調之時諦觀此息。來何所從。去何所至也。微細窮盡等者。謂精心研究生無生相。住無住相。異無異相。滅無滅相。以此諸行唯在剎那。剎那無體惟在一念。念性不實唯是一心。研究至此頓覺全息全性。故曰其心豁然。豁然者貫通義。既[A52]已貫通。則根身器界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故云得大無礙。是悟證[A53]已齊佛境界矣。述悟證竟。
二述修證。
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
既悟證[A54]已齊佛境似應無惑可斷。但理由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故云乃至漏盡等。謂不以悟證為足仍復歷事修斷。乃至諸漏永盡等。是修證唯齊小涅槃也。既惟齊小尚須依佛。故云住佛座下。恐墮增慢不復進求姑且印成小果。令知前途更有事故。歷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為第一。
反息者不緣外塵。反觀息相。循空者窮諸行空。循順空理。良以齅性本圓。香塵元空。都緣出息吐故入息納新以致齅性局於香塵。香塵雜乎齅性。今既反息循空。則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住陰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回視前後互遺分若天淵。故自稱第一。周利鼻根竟。
三憍梵舌根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二證。三結答圓通。
初。
憍梵鉢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憍梵鉢提此云牛呞。謂食後虗哨如牛呞故。准下自敘。乃輕弄沙門之報。增一云牛跡。因過去作比丘摘他粟田。後五百歲作牛償之。今雖證無學猶有餘跡也。
二歷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二述修證。
初。
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
○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
初因病蒙教。我有口業者自述往昔有因口所造業也。於過去劫等正明其因口造業事故。弄謂戲弄。即譏誚義。灌頂云。昔見老僧無齒而食。誚其如牛轉哨。世世感生牛舌。常如牛呞。故云有牛呞病。(均提往昔為三藏法師。見老比丘音聲鈍重。毀其如狗吠。後感五百世為狗。噫。口業既有如是過患。可不慎哉)一味清淨法門。或指念佛。如溫陵云。佛為遮謗賜以數珠。令常念佛是也。愚謂文既不顯念佛不必定指。或可因其報感牛舌不得飲食正味。佛令忘諸塵味反觀舌根一味清淨。即是本元心地。依之修習可成三昧。故曰法門。
○我得下觀知悟證。我得滅心者滅緣味心。忘諸塵味也。入三摩地者。反觀舌根工夫綿密也。於綿密中精研嘗性。故曰觀味之知。謂諦觀嘗味之知來自何所也。非體者非根體生。非物者非塵物現。以唯根唯物皆不能有知故。准四卷末結示真常因果文云。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今此中我得滅心即棄生滅也。入三摩地即守真常也。觀味之知非體非物即常光現前也。若爾則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故曰應念得超世間諸漏。良以世間諸漏發起皆由於根塵識故。而言應念得者顯是乘悟併銷。非次第盡故。
二述修證。
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
○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
初牒前悟證。謂由非體故悟得此性。不屬根結故云內脫身心。由非物故。悟得此性不為塵縛故云外遺世界。由超漏故。悟得此性永脫輪迴不受界繫故曰遠離三有。如鳥出籠。
○離垢下成後修證。識由悟證力故歷事漸修。不惟內脫身心并能脫之根性亦亡。不惟外遺世界并所遺之塵習亦盡。故曰離垢銷塵。如前云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是也。二俱遠離正見豁開。故云法眼清淨。如前云。則汝法眼應時清明是也。乘此法眼清明進斷見思得證四果。故云成阿羅漢。是上之所謂應念超漏者至此乃次第盡矣。如來親印者即就現證印之。登無學道者謂印其權果[A55]已極。令發進求佛道心故。歷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還味者還滅味塵。旋知者反觀知性。正對舌病之機故自稱第一。憍梵舌根竟。
四畢陵身根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二證。三結答圓通。
初。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畢陵伽婆蹉此云餘習。因過去五百世為婆羅門。性多憍慢。今雖證果猶有餘習故。如每過恒河便呼河神云。小婢斷流。神雖為斷懷瞋白佛。佛令向神求懺。遂合掌向神曰小婢莫瞋。大眾皆笑。佛言實無慢心。乃餘習耳。
二歷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二述修證。
初。
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
○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
初發心蒙教。發心者發小乘心。從佛者從佛剃落。入道者入出世道。此自述機在小乘也。聲聞入道以苦諦為初門。如來鑑機時常為說苦諦。故得數聞也。世間不可樂事即是苦諦。如三苦八苦等是也。
○乞食下思法遇苦。乞食猶思法門者。顯時時處處不忘苦諦境也。只顧思法忘其有身。故不覺毒刺傷足。雖一時不覺而毒發難當。故致舉身疼痛。正脈云。奉教思苦而適遇苦事亦發悟之機也。
○我念下念知會覺。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者。謂正當疼痛時。自念身中宛爾有箇能知之性及所知之痛也。雖覺覺痛句二覺字即是上之知字。以知覺同體變文互用故。覺清淨心無痛痛覺者。謂承上雖有能覺之性及所覺之痛。而正當能所歷然時又分明有箇覺清淨心。其間亦無所覺之痛及覺痛之覺。是又於妄覺之中會得真覺清淨心矣。
○我又下深思悟證。二覺縈懷轉復深思故曰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者。謂一身一覺自他共許。今有雙覺自亦難信。故曰寧有。葢深疑之耳。攝念者澄心觀察。未久者少時便悟。身心忽空者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脫落也。
二述修證。
三七日中諸漏虗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
上云身心忽空固[A56]已無惑可斷。但是乘悟併銷非次第盡故。復於三七日中而研斷之。諸漏者。謂見漏欲漏有漏無明漏也。既斷現行曰虗。無發業用故。又斷種子曰盡。窮眠伏體故。惑盡真窮道證四果故曰成阿羅漢。得親印記。許以發明無學道者。顯小果[A57]已圓當進求大乘故。歷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思惟寧有雙覺。悟得純覺。未久身心忽空便能遺身。遺身故三七可證小果。純覺故回心便入佛乘。故曰斯為第一。畢陵身根竟。
五空生意根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二證。三結答圓通。
初。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須菩提或云蘇部底。什公云。秦言善業。稟性慈善。將護物心不令起礙。嫌行即住。嫌住即行。故稱無諍第一。餘如序分中釋。
二歷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二述修證。
初。
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
我[A58]曠劫來者自敘遠本也。心指意根。無礙者正脈云。無隔陰之昏。處胎之昧也。自憶受生者謂自能記憶[A59]曠劫受生事故。[A60]曠劫受生捨身受身算數莫及。強以喻明故曰如恒河沙。華嚴云。所積身骨如毗富羅山。所飲母乳如四大海水。可證此義。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者。自憶恒沙身命次第銷亡。比知母胎之身亦復不有。當體空寂喚誰為我。此述在母胎時[A61]已悟人無我理也。如是乃至者。謂如是念念在空乃至出胎亦然。我既不有界復誰名。故云十方成空。此又以人無我比知法無我理耳。厥後助佛揚化。常以二無我理開示眾生。故云亦令眾生證得空性。此又以自悟二無我理轉復為人演說二無我理也。
二述修證。
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
上雖悟空說空。不達全空全性。由此蒙佛如來發明此空。非離色非析色乃全體即性即覺故曰性覺。雖即性即覺不妨性覺雙寂故曰真空。然上云母胎知空我空也。十方成空法空也。令眾證空以空為是也。性覺真空。遣以空為是之執顯空性圓明之體也。圓則顯其非偏。明則顯其非斷。乘此妙悟先斷見思。故曰得阿羅漢。雖得羅漢不以小果自足。又復重觀性空空亦不立。故能頓入如來寶明空海。言寶即是體。明即是用。同一第一義空。甚深廣大猶如大海。故易名空海。言頓入者。謂佛發性覺真空原為遣執。縱使空性圓明亦屬待立。今以重觀性空並此空性亦亡。故得頓入佛空。既頓入佛空其知見亦自廣大無際。故云同佛。印成無學者按漸修[A62]已屆四果。解脫性空者就圓解可同佛證。超前諸聖故為無上。此大小雙印。異前印小不印大也。歷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始而人法雙空故云諸相入非。非即空也。繼而空執亦除故云非所非盡。謂能空之執與所空之相二俱盡也。此乃以意旋法歸於空性圓明。若於此不住小聖自然進入佛空。故云斯為第一。五根圓通竟。
三六識圓通(問。經初破識呵為生死根本。眾生誤認枉入輪迴。權小依修竟無實果。今何菩薩聲聞。依之入圓通乎。答。識雖至妄離真無別自體。如依水現影全影全水。凡夫認識忘真隨識流轉。如癡人認影忘水逐影漂泊。二乘制識昧真永沈斷滅。如癡人止影棄水并水俱失。此經初所以畢竟破也。若果能了識無體即識見真。亦如智人悟影無實全影全水不復逐影漂泊。且能因影得水。此四科七大中所以不畢竟破。而此中菩薩聲聞所以依之入圓通也)六。
一身子眼識。二普賢耳識。三孫陀鼻識。四滿慈舌識。五波離身識。六目連意識。
初(準正脈意前五識有二似難辨。一似根難辨。言前五識雖有分別。而是隨念麤略。頗似無分別之根性。二者似意難辨。言前五識。雖是麤略。而有隨念分別頗似有計度之意識。今欲辨之者如前識大文云。汝今徧觀此會聖眾。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此眼根也。次云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眼識也。以是隨念分別但對性境。初起一念不帶名言故。及云此是文殊此富樓那等。則屬五俱意識。以與眼等識同時起故。亦云明了識。乃計度分別以對性境。起第二念計執名言故。至若獨頭意識離眼等識獨自現起。緣獨影境屬周徧計度。謂於落謝塵影周徧追究計度思慮也。今惟取於眼識不可混亂。下四准知)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二證。三結答圓通。
初。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舍利弗此云鶖子。或身子。釋見敘分。灌頂云。師事梵志沙然。道術盡得。然有弟子悉付與之。及出家七日佛法皆通。佛說一句為本過七日[A63]已。更出異句異味宣無窮盡。增一稱為智慧第一。葢以眼識明利一見則通。故成大智也。
二歷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二述修證。
初。
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
○我於中路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
初眼識本利。曠劫者遠敘多生。心即眼識。見即隨念分別。以似根難辨故亦名見。清淨者境不能擾正以如是。故雖受生如恒沙而無隔陰之昏及處胎之昧也。世間六凡法界。出世四聖法界。六凡法界隨善惡以升沈。四聖法界由勤惰而進退。故云種種變化。此約因果釋之。若約法門釋者。謂法無定相施設隨機。機既始終殊根。法亦前後異說。亦變化義也。一見則通者。一念初起本末洞然。不似眼識昏昧者必待五俱及獨頭識故。獲無障礙者塵不能障。根不能礙。所謂心見清淨者此耳。
○我於下逢教增悟。中路者半路途中。逢值遇也。迦葉波此云龜氏。以龜為姓。緣見前疏。佛弟子中同姓甚多。今是優樓頻螺。兄弟兼伽耶那提也。三人追隨而行故云相逐。宣說因緣者準增一云。舍利目連同師沙然梵志。盡得其術。更求勝法。無師可事。後遇[1]額鞞(即是馬勝)見其威儀庠序。問以師為是誰。所說何法。答云。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如是滅與生。我師如是說。舍利聞[A64]已即得初果。今云逢迦葉波等者長水云。同時所遇。非獨一人。經互舉耳。則師亦云。宣非一人。彼此互出。悟心無際者悟得從緣無性。舉識全真。真既無際識心豈有際乎。此約融事歸理言之。又悟心無際者。悟得藏海不動識浪從緣。緣起無際識心自應無際。此約依理成事言之。又悟得依理成事則理隨事變。一多緣起無際屬理事無礙。悟得融事歸理則事得理融。千差涉入無際屬事事無礙。是知身子雖跡居小乘論悟證[A65]已齊四法界矣。
二述修證。
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聞法開悟知師非常。故亦從佛出家。蒙佛開示轉更增明。隨見即覺無障無礙。故云見覺明圓。是又於眼家識性成就無障礙智也。智無障礙故千難殊對而不滯。萬機感應而無違。故云得大無畏。為接樂小之儔權取四果。故云成阿羅漢。欲彰幹蠱之力跡示智魁。故云為佛長子。親蒙印記故云從佛口生。慧依教成故云從法化生。歷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即眼識而成無障礙智故云心見發光。光即智也。雖權在小乘。若究而極之則是佛知佛見。依此修習決定成佛。故云斯為第一。身子眼識竟。
二普賢耳識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位行。三結答圓通。
初。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梵語邲輸䟦陀。此云普賢。古德釋云。起大悲願曰普。廣度眾生曰賢。此約地前資加二位所謂位前普賢是也。又云行彌法界曰普。位隣極聖曰賢。此約十地等覺所謂當位普賢是也。又云果無不極曰普。不捨因門曰賢。此約帶果行因所謂位後普賢是也。此下自敘為法王子正是當位普賢。
二歷述位行(當位普賢非初心從悟而修。故惟述[A66]已證之位及現前之行也)二。一述[A67]已證之位。二述現前之行。
初。
我[A68]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
恒沙如來者顯事佛之多。為法王子者顯入位之深。所謂位隣極聖是也。華嚴三昧品諸菩薩讚云。佛子我曹常見汝。諸如來所悉親近。又行願品云。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此二偈可證此語。十方如來深知普賢之行徧於法界。窮乎盡際。故教其弟子中菩薩根者倣效修習。名普賢行。故自敘從我立名。必從普賢立名者有二義。一者為令行人知所宗襲故。二者為令普賢有所[1]如被故。
二述現前之行。
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恒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我用心聞者。惟用耳識心聞不假五俱及獨頭識故。眾生知見有邪有正。有大有小。有權有實。是等尋常必假明了及與獨頭方能分別。今則不爾。葢由多劫修習耳識圓通。如後云。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是也。若於他方者指娑婆之外。至云恒沙界外又他方之最遠者也。一生修行似應無足加被。乃必為現身者統上有三重況顯。一者他方尚加況於娑婆。二者恒沙界外尚加況於近者。三者一生尚加況於多生。自應無不加矣。發明普賢行者謂先悟毗盧性海。後入普賢行門。所謂稱性起修。徧法界窮盡際故。我於爾時者及時而應。乘六牙象等現相以加。象必六牙者。準法華象是白象。總表梵行清白。象具六牙別表六度施設。乘之者表以此為因到如來地也。法華云。其有讀誦法華經者。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現其人前。守護安慰等。大同此意。分身百千者。雖一界一生。若多界則有多生。一一分身徧應。或現百身。或現千身。非定言一百千也。一身一機故云皆至其處。此明中現相也。下乃暗中摩頂。障深者惑重業強報劣。由此能障遇聖善根。故云未得見我而言縱彼者。謂縱彼如此我亦不忍遽捨。仍於暗中摩頂而加被之。擁護二字承上摩頂。葢為擁護加持令其內障外障以潛消故。安慰二字承上現身。葢謂安慰提獎令其若身若心而俱進故。身心俱進則深位可階。內外障銷而前途有望。故曰成就。謂能成就普賢廣大行願心故。歷述位行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性斯為第一。
答意謂佛問圓通如我上來所說是也。若欲令我說其本因亦由心識能聞。發起智慧之明。於一切法分別自在。即今現前位行莫不資始乎此。故曰斯為第一。普賢耳識竟。
三孫陀鼻識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二證。三結答圓通。
初。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孫陀羅亦云孫陀利。此云極端正。妻名也。難陀此云歡喜。佛之親弟。為揀牧牛難陀及阿難陀。故連妻為名。慈恩譯為豔喜。以其妻為豔色。自名歡喜。合而稱之約義略翻也。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容儀挺特與世殊異。若入眾中有不識者謂是佛來。功德論云。阿難二十相銀色。難陀三十相金色。佛度出家。詳如雜寶藏說。茲不繁引。
二歷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二述修證。
初。
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
○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徧成虗淨。猶如琉璃。
初因機蒙教。我初出家者出世間家。從佛入道者入出世道。雖具戒律者但能以事制身。三摩常散者未能以理澄心。由此雖能防非不能斷惑故曰未獲無漏。俱絺羅身子之舅。俱云摩訶俱絺羅此云大膝。雖觸問能答而三摩常散。與難陀同。故於教難陀時亦及之也。觀鼻端白者致心一境對治散亂心故。良以修三摩時色聲味觸俱可迴避。唯是香氣寂然來入鼻中。鼻識首起明了隨之。展轉引生餘識故致心常散動。若依教諦觀於白。自能忘情於香而致心一境矣。古德云。鼻端白氣息相也。愚謂非氣息相。即垂目自視鼻尖微有白色。至下見鼻中氣又定深別境耳。
○我初下觀鼻悟證。諦觀者諦觀白相。三七者尅期攝心。攝心既久定力轉深故得見鼻中氣。以尋常散心不見今乃見之如煙。視微若著其定力轉深可知。身心即指鼻識。以肉形同身故無妨借稱。內明者內自發明。全識全性也。全識全性徹照無遺故能圓洞世界。然世界本自虗淨。皆由眾生分別執有遂成礙染。今以內明離於分別故不惟圓洞。且徧成虗淨也。虗淨莫狀取喻琉璃。以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當世界虗淨時有類乎此。可以意會耳。暫得如是尚屬悟證。至下自見。
二述修證。
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
不住悟證仍依本修。定益深氣方靜故得煙相漸銷。轉氣成息。化濁為清。故曰鼻息成白。自是不唯內明外洞兼復內外一體。故曰心開。謂如來藏心全體開現也。全體開現無復能所對待。見思二惑無所從起。故曰漏盡。謂諸漏永盡也。心開故鼻息稱性。化為光照十方。漏盡故永以不生得成大阿羅漢。世尊知其不甘小乘故記以當得菩提。今自述也。歷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始而觀鼻攝心見氣如煙。繼而煙相漸銷鼻息成白。故曰銷息。銷息謂銷氣成息。非并息全銷。以并息全銷自屬下句故。息久發明者。謂鼻息久靜稱性化光也。光照十方故曰明圓。得阿羅漢故曰滅漏。佛記當得菩提。亦權輿於斯門。故稱第一。孫陀鼻識竟。
四滿慈舌識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二證。三結答圓通。
初。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富樓那亦名布喇那。此云滿願。彌多羅尼亦名梅呾麗衍尼。此云慈女。梵語弗呾羅此云子。從略合稱云滿慈子。釋見敘分。然舌識功能有二。一別味。二流辨。滿慈於曠劫[A69]已來不循味而復性。故能令舌識稱性。流演洪辯而無礙也。
二歷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二述修證。
初。
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恒沙如來祕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
準法華佛稱滿慈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故自述我[A70]曠劫來辯才無礙。至究其所以得辨之故。文雖不顯殆亦由於不染味塵諦觀識性無我遂能流辨演說苦空等諸小乘法也。深達實相者。謂於正說苦空等諸小乘法時。進觀識性虗妄舉體全真。所謂即識性而深達實相。非別有也。如是者謂深達實相如是。不惟宣說一佛之法。乃至恒沙如來之法。不惟宣說小乘苦空等法。乃至大乘祕密深奧法門皆能宣說。故云我於眾中微妙開示。然既曰眾中則根器不齊。既曰微妙則高低普應。根器不齊故未免奇攻異難。高低普應故頓令屈於言下。魔外捲舌人天歸心故云得無所畏。
二述修證。
世尊知我有大辨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
悟證事在過去故上云我曠劫來。修證事在今生故此云世尊知我。世尊即指今佛。以今佛而知過去之辯者。為有宿命。及他心智故。佛以說法音聲。轉入機心。名音聲輪。又輪有運載摧碾二義。如來說法音聲能運載眾生從因至果。能摧碾眾生麤惑細障。故借以為喻。令其如佛所說。開敷展演即是教以發揚。自是當隨於佛遵教宣揚。名為助佛轉輪。因說法無畏降魔制外同獅子之善吼。借眾生砥石磨盡殘思成羅漢之正果。智冠餘眾辨勝羣賢故世尊印其說法無上。歷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為第一。
法音降魔者準法華魔有四種。一煩惱。二五陰。三死。四天。惱亂自他故稱為怨。滿慈以說法無畏二利俱成。故能降伏。四魔既降諸漏永殄。故云銷滅。然說法本為化他。盡漏反成[A71]己利。一點水墨兩處成龍。斯為第一。誠哉是言。慕斯門者只須諦觀此識。於諸味未來之前體何所潛。諸味正來之際用自何起。諸味既去之後滅向何去。於此一一參詳。識得潛處起處滅處。則滿慈妙辨即在吾人舌端上現矣。滿慈舌識竟。
五波離身識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二證。三結答圓通。
初。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優波離此翻近執。以佛為太子時彼為親近執事臣故。或翻上首。以其持律為眾綱紀故。正音鄔波離今云優者譌耳。據下自敘乃相隨太子伴修者也。然身識功用亦二。一別觸。二持戒。吾人若能於別觸之際離諸分別。則全識全性。全性全識。以斯治身而身無不治。以斯調心而心無不調。是為轉別觸之功成持戒之用。波離圓通如是而[A72]已。
二歷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二述修證。
初。
我親隨佛逾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
逾越也。逾城出家者。準普曜經佛為太子時。於十九歲願求出家。父王嚴兵防守。夜令車匿鞁犍陟。(馬名也)從北門出行三由旬。至閑靜林以劍自剃鬚髮。身服袈裟。波離既為近侍之臣自應相隨。彼經不出者非所急故。彼言從北門出。今言逾者或是從北門上故。六年勤苦者。準普曜經既出家[A73]已。進伽闍山苦行林。天獻麻米日食一粒等。波離伴修。故應親觀。降伏諸魔者。準處胎。經菩薩坐閻浮樹四十八日。波旬夢見三十二變。從覺恐怖。告四魔女先往令壞。現三十二媚相。佛令變為老母。又準觀佛三昧經。三女粧飾盻目妖冶。菩薩身心寂然不動。白毫擬之。女身九孔二藏八萬蟲戶自見厭惡嘔吐而去。魔怒興兵並不得近。此亦波離目覩之事故曰親見。此下應有成道之語。以魔降道成不言可知。故略之也。制諸外道乃成道以後之事。如三迦葉波等向屬外道。俱蒙如來制伏攝歸正法。然此中曰親隨。曰親觀。曰親見者。意顯悟證有由。葢以從始至終目覩親見。信出世之有益厭世間之無常。深知貪欲為諸漏之本。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故能解脫世間貪欲諸漏。貪欲諸漏而言世間者。且約見思二惑言之。然亦但是乘悟併銷非次第盡也。
二述修證。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
○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為上。
初持戒證果將謂頓悟即是。不知漸修故承佛教以持戒。教以持戒正令其漸修意也。如是者遵佛所教如是修持。不唯篇聚無虧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亦所不遺。葢言其防之嚴守之密耳。溫陵曰。行住坐臥律儀各二百五十。對三聚成三千。(是為三千威儀)復以三千配身口七支成二萬一千。復配貪瞋癡等四分煩惱成八萬四千。(經文略零只言八萬微細)按法數所載。及灌頂所說。與此亦未全同。大約皆以兩乘戒相展轉配對。雖[A74]已凑合數目於理似有未妥。愚以寡聞未閱律藏。不敢輒為定評。但既曰威儀似惟持身。或是小乘戒外細行。既曰微細似兼持心。或是大乘戒外細行。姑令闕疑再俟參考。性業遮業總該兩乘戒品。性業者。性元是罪。不待佛制。持即是善。犯即是惡。犯之得兩重罪。一業道。二違制。如殺盜淫妄等。遮業者制前無犯。制後犯罪。犯之者但結違制。如飲酒墾土等。悉皆清淨者言如上所說細行尚然不遺。況夫性業遮業。自應如水去泥如玉絕瑕也。身心寂滅者小乘制身故身識寂然不動。大乘制心故心意滅而不生。見思二惑。自此永盡。故曰成阿羅漢。
○我是下首眾蒙印。總統曰綱。維持曰紀。以波離能持戒故。佛令稽察持犯。處斷重輕。總統佛眾維持律學故自云我是等也。大乘制心之學唯佛能知故親蒙印許。小乘持戒修身眾所同許故眾推為上。如智度論云。長老優波離。於五百羅漢中持律第一。據此則大乘制心是其密行。小乘制身是其顯跡。今以落草槃桓乃真贓畢露耳。歷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先以小乘執身身識不行。於觸塵中得大自在。次第以大乘執心意識無別。於法塵中獲妙通達。然後身心互用乃至眼耳等識一切皆能通利。據此則斯為第一句。語雖似通。意實別指執身。以是最初入手方便。又此科亦特為標顯身識故也。波離身識竟。
六目連意識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二證。三結答圓通。
初。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目犍連此云采菽氏。姓也。大揀同族。又以其神通大故。詳見敘分。然人皆知目連神通不知其得通之由。今自敘由於旋識復湛。心光發宣。
二歷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二述修證。
初。
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
初指未出家時。準增一舍利目連同師沙然梵志。盡得其術。然臨終微笑。問其故。乃曰。我見金地國王沒夫人投火。願共生一處。後見金地商人問之果然。二人追悔未盡其術。更求勝法無師可事。一日路遇頞鞞聞說因緣。隨至佛所得度出家。今云路逢三迦葉波者[A75]已於舍利圓通中辨。優樓頻螺此云木瓜林。依林住故。亦云木瓜癃。胸前有癃如木瓜故。伽耶山名。那提河名。為揀同族。各以住處立號。皆佛之弟子。依佛所說為彼敷揚。故云宣說如來因緣深義。然因緣之義。一往而論似唯對治無因及與邪因。若究極而言實能導達佛乘。如中觀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是亦名為假亦名中道義。夫既三觀齊舉。三諦並照。何教不收。何道不致。非局小道權宗故義言深也。我頓發心者頓發改邪歸正之心。得大通達者圓悟即空即假即中之義。自是旋分別虗妄之識。復湛然不動之性。論悟證可齊佛境界矣。
二述修證。
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我遊十方得無罣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唯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
一見佛時即蒙如來慈惠。但呼善來比丘即具僧相。故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自是心光發宣故得遊方無礙。良以神通發自性明眾中推為無上。涉世既久見思永寂故曰成阿羅漢。是修證先且獲效於四果也。寧唯世尊者。言我之神力。豈獨為世尊心許。即十方如來亦皆歎我神力。徧遊十方作諸佛事故曰圓明。一真不動纖塵無干故曰清淨。此嘆其涉世無礙德也。任運施為不假作意故曰自在。是魔皆降有怨皆摧故曰無畏。此歎以任運折伏德也。如降龍經佛昇兜率。毒龍為障。目連化身大小。龍懼鑽齧遂服。又志心經外道移山制之不動。目連平為大地。與民除患等皆自在無畏之驗。歷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首句牒問。我以下結答。旋湛者圓悟因緣無所用其分別。旋意識而復湛然性故。但前以意含此方說出。心光發宣者。見佛出家旋湛既久即分別而化心地光故。由此發宣運用故有神通。亦前以意含此方說出也。如澄濁流者。謂旋識復湛。如澄濁流還復湛水也。久澄清瑩者。謂旋湛既久心光發宣故有神通。如水久澄便成清瑩之水有像斯鑑也。斯為第一句語雖似通。意實偏指旋湛。良以圓悟因緣為旋湛之前導。心光發宣為旋湛之後功。是知不有旋湛則圓悟徒成狂解。心光惟許性有。既不能涉塵勞而漸修。又何由斷見思而實證。宜乎其以旋湛為第一也。若依古德前無意含之義。則此中旋湛等語無所從矣。六識圓通竟。
四七大圓通。(正脈云。前五大即塵。後二大即識與根。雖不出前根塵識三而特具周徧廣大之象。故別得大名)七。
一烏芻火大。二持地地大。三月光水大。四琉璃風大。五空藏空大。六彌勒識大。七勢至根大。
初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二證。三結答圓通。
初。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
溫陵曰。烏芻瑟摩此云火頭。灌頂云。即火首金剛神也。示為護法法不應坐。故不言座起而直云於前。特標合掌者。以先是擎拳持杵不合掌故。又特標禮佛雙足者。以較之諸聖禮佛分外加敬故。
二歷述二證二。
一述悟證。二述修證。
初。
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徧觀百骸四支諸冷煖氣。
○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
初昔性多淫。常與嘗同。猶曾也。我常先憶久遠者。自述曾於先世記的久遠劫前事故。性多貪欲者。謂歷世著婬積習成性。生來即多貪欲。如普門品多於淫欲者是也。
○有佛下佛教觀火。佛名空王者。深證第一義空於諸法中得自在故。法華經佛顯阿難本云。我與阿難同於空王佛所發心。是知烏芻瑟摩亦與佛同時發心。但為護法現力士之迹。遠究深本實難思議。說多淫人成猛火聚者。令其知懼息多淫心。亦對症施藥也。灌頂云。淫本暖觸迫發。多淫即成多火故云火聚。火者以焚燒為義。然欲火不唯燒諸善根而內外相感。實能燒諸形命。天祠焚身火床等報可為明證。教以徧觀冷煖氣者令其自驗之意。言百骸四支於淫心未動之時本自清冷。及欲念一交則舉體燥熱。以冷形煖自信火聚之言非虗妄矣。
○神光下成觀得名。火觀既成淫心頓息。火氣不能外洩反以資益精神。故稱神光。內凝者。凝聚於內不洩於外。如世少欲之人多身輕體徤。即神光內凝之驗。諺云。精滿不思欲。今既神光內凝自應欲念永銷。故云化多淫心。然婬心熾盛必至癡迷燥熱。淫心既化自應轉癡迷作智明。變燥熱為慧𦦨。照耀性地焚燒惑薪故云成智慧火。從是上契佛乘。與諸佛心印懸通。故蒙諸佛召以火頭之名。火頭云者。正印其由火觀而入為圓通之首也。
二述修證。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
觀火成定故稱火光三昧。以此定力先斷見思故得成阿羅漢。云心發大願者不住小乘法故。大乘之願應有多門。今以護法為門。故云諸佛成道我為力士。力士即金剛神也。親伏魔怨者正法念經云。昔有國王。第一夫人生千子。欲試當來成佛次第。俱留孫探第一籌。釋迦當第四籌。乃至樓至當千籌。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為梵王請千兄轉法輪。一願為密跡金剛神護千兄教法。今云諸佛成道或指賢劫千佛。我為力士或即密跡金剛。良以道重魔高行芳見嫉。故凡諸佛成道說法多有天魔橫生留礙。誓願親伏決不姑容。意以借此嚴土利生圓滿菩薩行也。歷述二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𦦨。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身熱心燥皆為煖觸。由身及心乃名諦觀。故前約初起但教觀身。此兼深修并言觀心。必至身心並觀乃成三昧。無礙流通者。三昧既成兼身與心無能礙於煖觸。自上而下時覺流轉通融。所謂神光內凝是也。化多淫心因而諸漏永盡。成智慧火故云生大寶𦦨。降伏魔怨名大。護法利生名寶。爍惑照真名𦦨。所謂火光三昧是也。迹為力士本契佛乘故云登無上覺。然貪為惱本。婬稱罪魁。一火觀而俱盡故曰斯為第一。烏芻火大竟。
二持地地大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修證。三結答圓通。
初。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菩薩名持地者準寶雲經。地有十義。一廣大。二眾生依。三無好惡。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種子所依。七生眾寶。八生眾藥。九風不動。十師子吼不驚。菩薩持心如之。若別合者能發廣大菩提心故。能與生死眾生作依止故。於諸眾生無揀擇故。承受諸佛大法雨故。生長一切諸功德故。菩提種子所依托故。出生利益眾生法故。出生對治煩惱法故。世間八風所不動故。聞說深法不驚疑故。依本經則外平界地。內平心地。持此為因用求佛果。故名也二歷述修證。(此菩薩初修即依事行。非同前之諸聖先悟後修。故直言修證)二一歷修事行。二因悟證果。
初三。
一初修唯事平地。二中間兼事代持。三後修更兼濟溺。
初。
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
往昔者亦約過去世言。佛名普光者身光智光二俱周普。乃五十三佛之首也。見佛發心出家具戒故云我為比丘。要路者陸行緊要之路。往來所必由故。津口者水陸交接之口。津濟所必經故。田地者田間種植之地耕穫所便行故。高下不平曰險。溝岸迫陜曰隘。葢要路津口田地皆有此等處也。不惟此等。但有不如法處必至妨損車馬。如車有失轄折軸之憂。馬有陷脛失足之苦。車馬尚損餘可知矣。我皆平填者平高填下因其勢而夷之。或作橋梁者架木負石掠其勢而避之。或負沙土者掩水覆泥逆其勢而治之。務使險者坦。隘者博。車無妨。馬無損也。
二中間兼事代持。
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如是勤苦者。謂如是平填道路架橋負河可謂極其勤勞極其辛苦矣。經無量佛出現於世者。顯常行不輟。是知菩薩漸修之行[A76]已非羣賢可及。此是結前平地。下乃兼明代持。或有眾生者。謂正修前行之時設或遇有眾生。指劣弱少力者言。於闤闠處要人擎物者。灌頂云。市垣曰闤。市門曰闠。愚謂二皆貿易之處。要人擎物者。謂貿得之物自力所不能勝故。我先為擎者。人且索直菩薩倡先為擎。即攝三施。一身擎財施以身為內財故。二索者感化法施。三物主無畏即無畏施。詣猶往也。謂至其所往處也。放物即行者不索其直。不取其直者與亦不取此。又於財施中足外財義故。
三後修更兼濟溺。
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
佛名毗舍浮梵言也。此云徧一切自在。謂於諸法中得自在故。乃過去莊嚴劫最後佛也。據此則持地菩薩始從普光佛所發心。中間經歷五十三佛及莊嚴劫九百九十九佛至最後毗舍浮佛出世時。常行平地及代持之行。是知上云經無量佛者乃大略言之。或可千佛之上。更有別佛足成無量。亦未可定。現在世時揀非佛滅[A77]已後事故。世多饑荒者。穀不熟食不給也。上云擎此云負者。謂輕則手擎。重則背負。前後各出。其實互具。總一代持之行。遠近有二。一路徑遠近。二人情遠近。二俱無問者一顯難易不較。一明怨親平等。總一無分別心。惟取一錢者。以時世饑荒乞食難得。略取資身無多貪故。此上皆屬舊行。下乃更兼濟溺。或有車牛被於泥溺者。車以牛駕非同馬之利便。兼以泥溺則執御者並受其累。我有神力者積劫願行所致。福報所感。為其推輪者助牛出車。拔其苦惱者不唯牛脫泥溺。并執銜者亦令免其累焉。歷修事行竟。
二因悟證果二。
一蒙教開悟。二漸次證入。
初。
時大國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
○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
初仍修本行。延請也。國王請佛者。為國修福屈九五之尊。迓萬德之聖故。廣列珍羞無上妙味故曰設齋。平地是其本行。且又知佛降臨。故即於爾時待之。
○毗舍下佛教平心。摩頂者愍其事行久勞。攝授加持令其以理融事故。當平心地者。如來藏心本無高下。一念瞥起淨染繁興。若果能離於念相則內心平矣。內心既平外相斯夷。雖陵谷變遷而常自如如。滄棄更易而由來坦坦。故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維摩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天台云。娑婆心險感陵谷之高深。極樂心平致平地之如掌。皆斯義也。
○我即下得大開悟。我即心開者。聞佛平心之教念相離而藏心開現也。藏心開現無分別智湛然。根身器界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故曰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既等無差別則世界地一切皆平矣。然身界俱以微塵稱者以同是微塵所造。依所造彰能造。亦欲顯示同為大地故也。微塵自性者。由上等無差別。進觀身界二塵同一自性。既同一自性於中實無能觸所觸能摩所摩故曰不相觸摩。豈唯身之與界不相觸摩。乃至身臨刀兵亦無所觸。如六祖延頸。刺客三揮利刃俱如斬影。即其證也。又此以上通以四法界會之其義更明。如前但平外地專務事修即事法界。蒙教平心以理奪事即理法界。心開見塵則理不礙事。身界無差則事不礙理。即理事無礙法界。至於微塵法界不相觸摩則互相容即。刀兵臨身無所觸傷則互相涉入。即事事無礙法界。但此且約見處言之。所謂得大開悟者以此。
二漸次證入。
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迴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
身界二塵該一切法。彼既同一自性則一切法皆同一自性。誰為能生。誰為所生。由此於一切法性悟無生理。忍信不疑。按悟處[A78]已齊八地。但以伏斷分齊方盡見思。故云成阿羅漢。悟處既深不住淺證故於賢劫迴心。至今永入菩薩位中。諸如來指賢劫前三佛。兼他方諸佛言之。妙蓮華即指楞嚴。以此經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故。佛知見即經中所顯如來藏心。在眼名見。在意名知。六用舉二以攝其餘。以同一體故。我先證明者。倡先領修引攝後進故。既為引攝後進眾皆推崇故曰而為上首。此約其從賢劫迴心[A79]已來說也。歷述修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虗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正脈云。此備述前悟而[A80]已。諦觀二字即前蒙教心開。以無分別智諦審觀察也。因了二塵無差知其本於藏性。依本求末無別自體。故云虗妄發塵。然發塵雖屬虗妄。而動念即成違礙。若能奮起精進永離念相。妄塵既銷真智斯圓。無上覺道不成何待。是據持地修證惟以平地為門。故云斯為第一。持地地大竟。
三月光水大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修證。三結答圓通。
初。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菩薩名月光者月為水大之精。故前云諸婆羅門和合幻藥。手執方諸承月中水。由此菩薩觀水入圓得水之精。承此精華照臨法界。與諸眾生而作利益。若彼月光故以為名。此約本經義釋。若依華嚴月有四種奇特。一映蔽星宿。二示現虧盈。三有水現影。四見皆對目。菩薩映蔽二乘。示有智斷。有感必應。眾生各見對我。與彼月光義相似也。正脈云。童子乃菩薩別名。表童真德也。亦可童子即法王之子。如文殊師利亦有以童子稱者。
二歷述修證(菩薩自云。我今[A81]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據此則是迴小向大。理事雙修。非同諸聖先悟後修。故亦直言修證)二。
一遇佛教觀。二依教修證。
初。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
○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
初教以觀水。事在過去故云往昔。時經多世故云沙劫。謂逆推從此至彼所過劫數如恒河中沙也。佛名水天者。因觀水性徹證第一義天。乃三十五佛之一。如決定毗尼經明。教諸菩薩者。非特為一人說故。如其所證以度一類之機。故唯教修習水觀。觀成得忍故云入三摩地。
○觀於下詳示修法。復有二義。一先觀內水。外水懸遠難以攝心。故先教觀於身中。水性無奪者。水性在身餘大無能奪故。初從涕唾等轉釋無奪之義。在鼻曰涕。在口曰唾。此水之近於外顯然而易見者。在咽下嚥曰津。在喉外溢曰液。此水之近於內隱然而可覺者。在骨在髓者曰精。在筋在肉者曰血。此水之寓於內幽微而難見難覺者。飲食變退曰大小便利。此又水之入於上運轉而注於下者。如是從外向內由上至下一一推窮極盡無非徧體流動。故云身中旋復。旋復即流動義也。水性一同者。正脈云。涕唾津液水之清相。精血便利水之濁相。清濁雖異水性無別。愚謂一同者。一體通同地火風等不能陵滅。上云水性無奪是也。見水下次觀外水。言雖一體通同未免為身所礙。是須引伸外觀故曰見水身中等。謂一向見水之在身中者。又觀其與世界外香水通也。乳峰摘脈云。按華藏莊嚴世界海下有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此華生於普光摩尼香水海中。此華內有十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一一海中各有一剎種。每一剎種皆有二十重佛剎。累高如幢。愚又補之曰。超出如王合名幢王剎也。今此中世界外指總香水海。所謂普光摩尼。以此海在蕊香幢大蓮華下屬世界之外故。浮幢王剎指別香水海。所謂十佛剎微塵數。以此海在蕊香幢大蓮華內。如幢如王之佛剎於中浮故。總別合論故云諸香水海。若分別論之。應云與世界外總香水海及浮幢王剎別香水海也。等無差別者一體通同故。既內外一體通同則不見有身為礙。若進能亡界則性合真空耳。然此上自觀於身中下古德直作領旨修觀解釋。今細詳其文並無領旨之義。葢是水天如來既教修習水觀。復為詳示修習法也。遇佛教觀竟。
二依教修證三。
一初成內觀。二次修外觀。三證水合空。
初。
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
○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窻觀室。唯見清水徧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盻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
○我自思惟。今我[A82]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
○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
初證水局身。是時者依教修習時也。境智相應是曰初成此觀。證得水性一同餘大無能奪滅故云但見其水。雖但見其水依然在身中旋復故曰未得無身。是雖知身中無我尚未了五蘊皆空也。
○當為下顯身為礙。言既未得無身仍是小乘。故云當為比丘。謂當時尚在比丘位故。室中安禪者仍是修習前觀。禪而云安者。以境智相應不勉而中故。弟子者執侍巾瓶之人。見其久在室中不敢直入。故惟窺窗觀室意為探其動與靜也。唯者揀餘。言地水火風咸同一性。無緣不興興必待緣。今以水觀為緣餘緣不復興起。故唯見清水徧室餘則了無所見。灌頂云。此即實定果色。後梁法聰禪師。漢州水觀和尚。室為水淹可證此義。童稚即指童子。凡八歲以上十五以下者皆可稱之。事理未諳故曰無知。由無知故起二種疑。一疑明知比丘安禪何得室中無人。二疑明知室是觀堂何得惟見於水。二疑交懷故取瓦礫投水。葢為試其有人無人是水非水耳。激振起也。水既作聲信知是水。雖信知是水。猶唯恐有人。且看且走故云顧盻而去。出定心痛者。雖是瓦礫在中。以未得無身為身所礙故也。如舍利弗遭違害鬼者。灌頂云。身子於恒河岸居蘭若中入定。被違害鬼以手掌之出定頭痛。今出定心痛同一為身礙故。
○我自下不知反疑。思惟者自疑自怪意也。今我[A83]已得等者。自謂阿羅漢道不惟今日始得亦早[A84]已得故。病緣有二。一宿業所感。二現業所招。言久離者以既得羅漢自應無有現業。早[A85]已便得亦應無有宿業。如是則不應有痛故自疑云何忽生。自怪將無退失。不知但是未能亡身為身所礙耳。
○爾時下以除為驗。爾時者正當自疑自怪時也。童子捷來者欲釋其疑怪意故。捷猶速也。說如上事者。謂如上見水徧室投礫於中等事一一詳報故。我則告言等者。謂自覺由於身礙。教以汝更見水開門除礫。為試其猶痛否耶。童子奉教等亦但解遵諭除礫。其教以除礫之意依然不知耳。我後出定等乃自驗知。所以心痛者為有身故。
二次修外觀。
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
自知心痛由於身礙。擬欲引伸外觀求佛攝受。故又逢無量佛。如是於無量佛所引伸外觀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外觀始成也。如來名山海自在通王者亦水大圓通之號。言水本流通遇山成礙。佛以水性圓通融山成水。故於若山若海同一自在流通。然山屬地大。地大既融而為水餘大可知。是知此佛惟以水大圓通。逈超餘門故稱為王。而月光進修外觀必至此佛乃成者。亦同氣相求同聲相應義也。外觀既成則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故曰方得亡身。
三證水合空。
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
上科雖引伸外觀。惟約一華藏界諸香水海。是雖得亡身未能亡界。以界相未空故。今於亡身之後更以深觀之力擴充外水。與十方華藏莊嚴世界諸香水海一體通同。外此則無界可融。無水可觀。但見其依於真空。與真空合其體故曰性合真空。既性合真空則空水融即故曰無二無別。前文所謂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徧法界者此則極證之矣。今於如來者如來即指今佛言。前此雖得亡身未能亡界。名跡猶是羅漢。今於如來出世方得童真之名。參預菩薩之會。以我證得水性合空。[A86]已到法空地故。歷述修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味氣分也。答意謂我以觀於內外水性同一氣分。不過流動通融尚未亡水。及至性合真空並水亦亡。由此證得無生法忍。法忍既成菩提不遠。若欲取證。不須更求餘門故曰圓滿菩提。斯為第一。月光水大竟。
四琉璃風大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修證。三結答圓通。
初。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下文菩薩自敘身心發光洞徹無礙即得名之由。故正脈云。取後所悟洞徹得琉璃號。又梵語吠琉璃此云青色寶。由此菩薩常放青色光明同彼琉璃故取以為名。灌頂云。此即涅槃經中琉璃光菩薩放青色光至釋迦座前者也。
二歷述修證(菩薩自敘云。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義同善財一生圓證。不可以先悟後修論之。故亦直言修證)二。
一遇佛教觀。二依教修證。
初。
我憶往昔經恒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A87]力所轉。
佛名無量聲者以修習風觀為號。言一切諸法莫不有聲。聲不自聲因風而有。若直觀於風。恐隱顯不常難以成觀。是須以聲觀風。然聲既無量則風亦無量。如是而觀則在在皆成觀境。故佛以之名。俾修習風觀者知所從也。又觀成之時融風歸性。然後依於性風發而為無量音聲。應機說法故佛以之名。俾成就風觀者知所用也。開謂開顯理性。示謂指示觀法。菩薩即所被機也。本覺妙明句正明所開之理。由來靈鑑曰本覺。無始不昏曰妙明。前文所謂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是也。觀此世界等正明所示之觀。觀字指能觀智。世界眾生即所觀境。妄即一念妄動。世界眾生依此而有。故名為緣。而又言風力者。以妄動屬風能與身器為緣。即名為力。轉猶變也。謂初依本覺妙明一念妄緣風力而有業相。由業故轉成能見而有轉相。由能見故有境界妄現而成現相。是世界眾生之細相現矣。至於智續執計起業。由此而有業繫苦相。則世界眾生之麤相著焉。是知世界眾生始於一念妄緣風力展轉變起。故云皆是等也。然彼佛為顯本覺妙明而却示以此觀者。葢以覺雖本具。明雖妙成。奈為一念妄緣風力展轉變起根身器界。內封我執。外結法縛。流蕩忘返。愈趣愈下。則本覺反成不覺。妙明永沈無明。佛示此觀。令知風力無依。身器元空。內不執我而分段無因。外不縛法而變易絕絆。即本覺而頓成妙覺。緣妙明而轉入圓明。圓通極致盡於是矣。
二依教修證四。
一觀風體同。二了風性虗。三觀成得忍。四心開證果。
初。
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
我於爾時者。即於彼佛開顯理性指示觀門時也。為資風觀以復本覺妙明。故於世界身心周徧觀察。觀界安立者。謂先觀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必由動而安立。設無有動誰為安立。觀世動時者。謂次觀過去現在未來必由動而成時。設無有動誰為遷流。觀身動止者。謂更觀前後左右必由動而成止。(止定相成)設無有動定相誰分。觀心動念者。謂又觀生住異滅必由動而成念。設無有動念相誰立。如是次第徧觀。情器各二。故云諸動。所動之法雖異能動之體不分故曰無二。唯一風性故云等無差別。此觀異歸同約初心入手言也。
二了風性虗。
我時覺了此羣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虗妄。
前觀既成又復細心體察故云我時覺了。此羣動性即指風言。來無從去無至者。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徹體虗妄杳無實體可跟究耳。十方微塵即指器界。以是聚微成故。顛倒眾生即指根身。以因迷倒有故。然迷倒固為業緣聚微亦屬風力。咸為動性但內外異耳。彼且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況夫聚微而成十方世界。迷倒而有異類眾生。若狂華起於翳睛。類幻人成於術力故曰同一虗妄。此體一歸盡約深修增進言也。
三觀成得忍。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閙。逢佛未幾得無生忍。
承上多界眾生既[A88]已虗妄如是。況夫少界眾生乃至一界眾生其益為虗妄可知。三千大千等即近指一世界內所有異類諸眾生也。然體察虗妄必由遠而至近者。以遠境邈茫易信其虗。近境現在難知其妄。葢是以易信例難知耳。雖[A89]已例明猶恐難知。故又以器貯蚊蚋喻之。一器者或瓶或鉢之類。方言楚曰蚊。秦曰蚋。其嘴如針。[A90]刺人作癢。而夜間尤甚。乃飛蟲之最小者。啾啾微小聲也。喻意以三千大千隨風飄皷。如一瓶鉢小器隨手運轉。其中眾生種類各別。如撲捉百頭蚊蚋貯放器中。各以妄緣風力諍人競我。如啾啾亂鳴。至於諍王圖覇。開疆展土。建功立業等事。亦不過如在分寸之中皷發狂閙。皷動也。狂亂也。上云亂鳴此言狂閙者。形聲異故。要知一器非久長之物。蚊蚋非大年之生。一朝器壞而蚊蚋撲滅。彼啾啾亂鳴皷發狂閙者。竟何所有。用此為喻。則根身器界同一虗妄之旨益昭昭矣。逢佛未幾者謂總計逢佛教觀。依教修習未經幾多時也。由遠而近。體觀身器虗妄。當下離念。於三界內不見有少法生滅。名為得無生忍。此體似歸真。約觀成悟證言也。
四心開證果。
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
無生理顯本覺妙明自現。故曰爾時心開。梵語阿閦鞞此云不動。五十三佛中一也。國名歡喜。亦名妙樂。或名妙喜。異譯不同故。夫東方為羣動之首佛名不動者。表即動而證不動之理。菩薩觀風得忍與彼心印懸通。故曰乃見。顯未契此理者不能見故。法王即指彼佛。菩薩所證克肖於彼能傳其道故為子也。雖為彼佛之子。亦能徧事十方諸佛。以所證之理圓通一切諸佛法故。下文所謂合十方佛傳一妙心者以此。即幻身而證法身。即妄心而證真心。故身心皆能發光。由發光故表裏洞徹。猶如琉璃。映現諸法而無障礙。如法華身根清淨文云。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以清淨常體。一切於中現。菩薩所以名琉璃光也。歷述修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故曰風力無依。然根身器界皆以妄緣風力所轉。風既無依則根身器界一切皆空。所謂諸妄銷亡是也。諸妄既銷本覺妙明自然現前故曰悟菩提心。所謂不真何待是也。從此不見有法得無生忍。即動而證不動之理故云入三摩地。所謂那伽常定是也。以自所證質之十方諸佛。而彼諸佛遞代相傳之妙心不越乎此。故云合十方佛等。是知斯門為真實圓通故稱第一。琉璃風大竟。
五空藏空大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體用。三結答圓通。
初。
虗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因觀四大無依銷礙入空。得無邊身故以虗空為名。依此出生無礙神力故名為藏。前云虗空體非羣相不拒諸相發揮。菩薩之身體用同此。至下經文自見。
二歷述體用(此菩薩批空便說體用。至於修證唯末後略顯耳)四。
一以理奪事。二理事無礙。三事事無礙。四結由原證。
初(身界為事。虗空為理。唯顯虗空不留身界故為以理奪事)。
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虗空。
初先空內身。我與如來者如來即指釋迦。顯同佛一時修因也。定光佛乃指因中所事之佛。梵語提洹竭。瑞應經翻為定光。無量壽經翻為錠光。法華經翻為然燈。大論云。太子生時身光如燈。直至成佛亦名然燈。是釋迦如來第二僧祇授記本師故得與同事也。得無邊身句乃菩薩自述所證。未必與如來同得。但譯者略欠眉目。若於得字上加時我二字則分明矣。正脈云。無邊身。即佛十身中虗空身也。清涼云。混虗空為體性。大集會中菩薩來時純現虗空相。謂阿難言。我身即是虗空。以虗空證知一切法。為虗空所印。又菩薩言。我以虗空為庫藏雨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寶物衣服飲食。偈云。虗空無邊量。亦無有高下。故知無邊身即虗空身焉。而不言云何得者留待後文中出故。如後云。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虗空無二。既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自不以色心和合為身。既虗空無二即惟以虗空為身。此其所以得無邊身也。
○爾時下。次空外器。言當爾之時雖得無邊之身。若外器不空有二不便。一者身相不純以有世界礙故。二者界不我用以不能隨空轉故。故須并外器亦空。手指空慧。言菩薩既以空性為身即應以空慧為手故。以空慧手保任前之四大空性不令有失。即是執持四大寶珠。四大空性稱為寶珠者。可珍重故。能轉照故。保任既久四大空性不失。仍復以內例外即是照明十方。內之四大既空例知外之四大亦復不有。故云微塵佛剎化成虗空。後云佛國本同。葢以外之四大本同內之四大。以內例外二俱成空。不見有少法生滅。故後云於同發明得無生忍。
二理事無礙(自心理也。現鏡放光流灌不礙事也。幢剎事也。來鏡入身同空不礙理也)。
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虗空際。
○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虗空不相妨礙。
初理不礙事。上科身界俱空得無生忍。即是自性真心現前時也。但[A91]已得其體未獲其用。恐墮理障。終礙事修。故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大圓鏡即是無障礙智也。依自心現理事並照。如大圓鏡色空俱現故。內放十種微妙寶光者。即是依於無障礙智對十法界機現起十種差別智也。流灌十方盡虗空際者。即是依於十種差別之智演出十種差別法門。展轉流通十方空際。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也。
○諸幢下事不礙理。諸幢王剎略於水大中釋。今依灌頂引華藏圖說更詳釋之。彼云世界最下有十層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持上普光摩尼香水海。海中出生一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此華內有無量香水海。海有無量剎種。每一剎種皆有二十層佛剎。累起如幢高大稱王今云諸幢王剎。即無量香水海中諸剎種也。而云來入鏡內者且約觀想之力致故。言說法善巧如上[A92]已明。欲彰嚴土方便故運想諸幢王剎。(即照華嚴華藏世界品義想也)想久觀成。則諸幢王剎時時顯現於無障礙智中。故云來入鏡內。又觀智從心現故帶剎從心而涉入身內。雖涉入身內。由前[A93]已得無邊之身同於虗空不相妨礙。所謂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據此則智流光徧。度盡十方眾生。唯依自心。剎入我身嚴淨無邊佛土。不須遠到。是且以理事無礙而為度生嚴土之大善巧大方便也。
三事事無礙。
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
上科理事無礙猶資觀照融通。此則不假觀照任運現起。不離本處而徧應塵國。故云身能善入。於一塵中而轉大法輪故云廣行佛事。無機不應有感即通故云得大隨順。據此則妙用等佛。非心思所能到。惟證乃知。豈言語之可及。此乃以事事無礙而為嚴土利生之真功德真妙用也。
四結由原證。
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虗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
此大神力。指上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二科。以是從體起用。非跛驢所能為故。由我諦觀等先空內身也。言一切眾生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執我我所妄受生死。菩薩為出生死先觀內身。言諦觀者。謂離於分別。驀直看去也。看得地水火風從因緣有。妄想分別依塵境生。因緣別離則四大無依。塵境變壞則妄想亦滅。心色俱空幻身不有。故與虗空無二。所謂得無邊身者即在此時。佛國本同句次空外器也。言佛國亦是四大所成。本同內之四大。內之四大既空以內例外則外之四大亦空。所謂微塵佛剎化成虗空者即在此時。於同發明者。謂於此內外同空之理既[A94]已發明。自不見有少法生滅故曰得無生忍。[A95]已得全體當起大用。是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皆發端於此。歷述體用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虗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身剎俱空故無邊際。住忍不動即是三摩。由理事無礙而至事事無礙故曰妙力圓明。謂微妙神力圓徧而明照也。空藏得力於此故曰斯為第一。空藏空大竟。
六彌勒識大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修證。三結答圓通。
初(此菩薩先言修。後言證。雖有神用攝在證果中故)。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彌勒。清涼云。具曰迷帝隷。西域記名梅怛麗耶。溫陵曰。正音梅怛利曳那。此翻慈氏。姓也。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謂依惟識觀起同體慈力最強故。正脈云。慈隆即世。悲臻後劫。愍物迷識示迹發明也二歷述修證三。
一遇佛教觀。二修習證果。三果後勝用。
初。
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
○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
初自述好名。法華云。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是相繼有萬佛皆號日月燈明。彌勒埀跡乃在最後佛時。去前所過之劫。惟取後佛至今僅可以塵數計之。故云經微塵劫。佛號日月燈明者日有導至成熟二義。月有除熱得涼二義。燈有破暗傳照二義。故玄贊云。佛能導迷至覺成器熟根日也。除煩惱熱得涅槃涼月也。永破愚癡化生傳法燈也。亦可以識性圓明無微不燭如日月燈故。又法華文殊謂其是妙光弟子。今云從佛出家者。或出家後轉師妙光。如明燈八子事例。名與利相因。既心重世名則身為利役可知。既身為利役必將奔走豪門趨逐權勢故曰好遊族姓。法華云。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多遊族姓家。棄捨所習誦是也。
○爾時下佛示唯識。世尊因其貪名著利向外馳求。令知三界惟心萬法唯識。故教以修習唯心識定。依修故名利所不能牽。族姓所不能屈。其心常澹泊。未曾有散亂。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故曰入三摩地。
二修習證果。
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
初以藥除病。歷劫以來者。從昔至今經歷塵劫以來。以此三昧者。用此攝心轉馳名逐利之役。成嚴土利生之因。隨順諸佛行菩薩道。故云事恒沙佛。法華云亦行眾善業。得見無數佛。供養於諸佛。隨順行大道是也。惟識定深。萬境如電。視虗名若谷響。鄙微利為蠅摶。故將從前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至然下藥病雙亡。然燈即是定光。從什譯故。準法華燈明八子相繼成佛。最後者號曰然燈。今云至然燈。則彌勒初於燈明佛所出家。至第八子成佛時猶在菩薩地故。雖在菩薩之地而內證漸深。故曰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然識心三昧仍前唯心識定。而無上妙圓乃寓有淺深之義。言歷劫以來修習此三昧時。先觀一切諸法唯依賴耶變現。賴耶具足一切諸法名圓識心。以此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次觀賴耶唯依真如隨緣成立。雖隨緣而不變名妙識心。如是至於然燈佛時。又觀真如乃待妄而立。待妄立真妄真同妄。唯依一心而為本源名無上識心。今云無上妙圓等乃原始要終言之。葢初得圓識心時惟是以識遣法。次得妙識心時又復以性遣相。後得無上識心時乃是以一遣待。要知待既不立說一亦是強名。況復三昧又從誰立。故曰乃至盡空。是知三昧方也。立法立相立性病也。無上妙圓皆對症之藥也。及乎病盡藥除并方亦無所用。夫是之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乃究竟真唯識性也。
三果後勝用。
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
[A96]已得其體當現其用。如來國土等先現國土為所依之處。國土有三。一法性土無淨無穢。二受用土有淨無穢。三變化土有淨有穢。故統言淨穢有無。並非惑現及與業招故云皆是我心等。葢由菩薩乘本願力。從於一切盡空之清淨心中神通變化之所示現。謂雖空而不礙於有也。又既云變化即非實有。又雖有而不礙於空也。世尊我了等次現如來為教化之主。言如來國土淨穢有無本惟心變。眾生不知謂是實有。唯菩薩能了能知。以是之故例知佛亦唯心。故又於識性流出無量如來。是彼時雖未成佛。[A97]已能現土現佛成辨諸佛所應作事。今佛知此乃與授記補處。故云得也。歷述修證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徧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我以諦觀等者謂初修此觀時。先觀十方所有根身器界唯是識心之所變現。此觀成時則識心具一切法。照一切法。故曰圓明。若更觀識心從緣。真如有待。唯是一心。乃至盡空一切是為圓滿成就真實之性。故曰入圓成實。從此名相依他妄想徧計二俱不立。故曰遠離依他及徧計執。清涼引護法釋三性云。一切心及心所由熏習力所變見相二分從緣生故皆依他起。以斯妄執定實有無一異俱不俱等此二方名徧計所執。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徧計如蛇有名無體故。依他如繩有相無性故。圓成如蔴是彼體性故。灌頂云。離徧計執無我也。遠離依他無法也。入圓成實即得無生法忍也。彌勒以此修證故曰斯為第一。彌勒識大竟。
七勢至根大三。
一作禮陳白。二歷述教修。三結答圓通。
初。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灌頂云。梵語摩訶那鉢此云大勢至。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二途得無上力是故名大勢至。思益云。我投足處震動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悲華經寶藏佛言。由汝願取大千世界今當字汝為大勢至。法華列眾中名得大勢以其能成辨一切所應作事故。若依本經釋者。謂菩薩以念佛心得無生忍大勢力故。攝念佛人不勞而化。故益以至言。同倫有二。一同修。二同化。同修者謂恒河沙劫同修念佛三昧。同化者謂今在娑婆。同攝念佛眾生。同修淺深不同。有住乾慧者。有住信位住位乃至等覺位者。同化示現不同。有示乾慧者。有示信位住位乃至等覺位者。故總以五十二數計之。
二歷述教修(此菩薩述先佛教示意多。自[A98]己修證意少。故標教帶修。以攝於證也)二。
一詳述佛教。二略述依修。
初三。
一總教念佛。二別詳念法。三結示利益。
初。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梵語阿彌陀。此翻無量光。或翻無量壽。葢名含二義翻譯互出。但既云往昔且言恒河沙劫。似非現在彌陀。乃古彌陀也。十二如來者。準大本彌陀經。阿彌陀佛自具十三號。謂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𦦨王光。清淨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合本號為十三。今始終二號既同或中間亦同。以佛道通同古今無異故。言相繼一劫者。似是前前後後轉相補處。未必即是一佛異名。然諸佛境界不可思議。但能成就利益無所不可。是一是異是古是今勿甚拘泥。教其念佛者或亦因其多障緣故。念佛三昧有事有理。事念則專注一佛念念相繼。念久成定名曰三昧。理念則正念佛時反觀自心。觀久心開名曰三昧。灌頂云。念佛法門有四。一持名。二觀像。三觀想。四實相。前三後一。事理對論。正脈云。據下文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
二別詳念法。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初如同人相憶。生佛雖異心性無殊。故總以人喻。如法華經喻以親友之類。一專為憶者。喻佛生生世世常念眾生。心性同佛皆應成佛也。一人專忘者。喻眾生展轉流浪不知念佛求佛攝授接引往生也。若與或同。不期而遇曰逢。有意而會曰見。若逢不逢者。喻眾生生值佛世不知念佛。依舊沈淪也。或見非見者。喻諸佛現相人中人不念佛佛亦難度也。二人相憶者。謂彼此互相憶念。喻佛念眾生眾生亦念佛也。二憶念深者。喻眾生念佛悲感情切。佛念眾生慈應恩深。如是則感應道交。不惟現前成益。乃至生生世世佛常護念眾生。眾生常近諸佛。故又喻以同於形影。不相乖異。既爾常護常近則緣勝因深。生可成佛而佛可如願矣。
○十方下如母子相憶。(上以同人相憶為喻。猶恐其憶念不切。故又舉母子相憶喻之。以同人較之母子其情稍疎故)眾生久沈生死故為如來所憐。雖久沈生死而佛性不失。故又為如來所念。既憐且念無時能[A99]已。故喻云如母憶子。諺云。兒行千里母擔憂。則母之憶子無時能忘可知。若子逃逝者。喻眾生不知念佛流浪生死。雖憶何為者。喻佛雖憐念亦無如之何矣。子若憶母如母憶時者。喻眾生設若念佛亦如佛念眾生時之諄切。如是則感應道交自然生生世世常得見佛。故喻以母子歷生不想違遠。然彼佛既教念佛而又連舉二喻者。葢欲念佛眾生始而如同人相憶。久則如母子相憶。庶念佛之功日親日近。當必獲其效矣。
三結示利益。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初示決定見佛。若眾生心者。謂設若眾生心信我說也。心信我說自然憶佛念佛。憶佛者繫心佛境。如觀像觀想之類。念佛者事理一心。如持名實相之類。又憶念雖各分二種。四者亦互用無礙。現前見佛者。如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當來見佛者。如臨命終時捨報安詳生極樂國華開見佛。而言必定者。確許其決無不見用以堅行人之心故。
○去佛下示自然心開。承上既必定見佛則是去佛不遠。既去佛不遠則護念緣勝。故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謂不假餘門為方便只此念佛。便得心開。所以華嚴妙嚴品。謂念佛三昧名無邊海藏門。以能總攝一切諸法門故。染襲近也。襲近於香被香所熏自然身有香氣。與彼去佛不遠蒙佛護念自然心開見佛。事理相類故以為喻。據此則念佛三昧亦可名香光莊嚴。以念佛者去佛不遠蒙佛光莊嚴其心。亦如樂香者襲近於香被香光莊嚴其身故。詳述佛教竟。
二略述依修。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我本因地即指昔在超日月光佛時也。蒙佛所教如法憶念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故曰入無生忍。謂正當心開之時。一念不動萬有皆空。不見生滅法也。因中以念佛得益。果上以念佛度生。故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此界即指娑婆。或亦分身他土。今對釋迦且約此界言之。淨土即指安養。不歸他土唯歸安養者。略明五義。一勢至菩薩本修因處故。二諸大菩薩尚願生彼故。三阿彌陀佛願力深重故。四三輩九品皆得往生故。五十方諸佛同讚西方故。此皆事論。若以理論者。自心即是彌陀。法性即是淨土。違真逐妄背覺合塵即是捨安養而生娑婆。反妄歸真背塵合覺是其所宜。故惟攝歸淨土。歷述教修竟。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那律選眼空生擇意等。各有選擇。勢至不爾。故云無也。都攝六根者。謂眼不觀色耳不聽聲等。攝六和合歸一精明也。一精明心離於分別。如是念佛名曰淨念。常念常淨。常淨常念名曰相繼。入無生忍證不退轉名曰得三摩地。較之餘門獨為直捷簡易。故曰斯為第一。(此七大中以火大為首者。貪欲為煩惱根本宜先治故。以勢至殿後者。隣於觀音耳根。娑婆眾生不能修彼者便修此故)總結諸聖略說竟。
楞嚴經指掌疏卷五
校注
[0157001] 元疑玄 [0167001] 額當作頞 [0168001] 如當作加【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6 冊 No. 308 楞嚴經指掌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二證釋別有結元疑二。
一阿難別求結元。二如來證無他物。
初三。
一躡前申理。二述迷求元。三作禮佇示。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