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七(之一)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貪瞋邪見)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生必無因。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疏】戒是正順解脫之本。依因此戒。得有定慧。故知三昧。戒為先容。此之重禁。雖約身口。一一治心。既與定慧相應。色香味觸。無非實相。豈有魔事。惱亂行者。
(△〔圓覺疏云〕戒品雖多。統為三聚。一攝律儀。二攝善根。三攝眾生。律儀戒者。謂十無盡。(菩薩十重)取要而言。即唯四重。(殺盜婬妄)此四清淨。則一切枝葉不生。鈔云。雖十戒皆是業道。就障聖道。此四偏增。故出家戒。偏制之也。今欲修無漏觀智。以戒定為前導。故疏重指出四戒。聲聞戒中。餘四篇六聚。皆為防護此四。故云枝葉不生)。
(△〔熏聞云〕四棄如根本。十三僧殘等如枝葉。前約破戒。壞其善根。喻如以刀斷多羅木。今約持戒。滅其惡本。故云不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即僧殘等業行之體。亦攝四棄前後方便。然貪嗔癡俱生之惑。非定心無以伏斷。此中且就餘篇俱者言之。葢止其麤相也。成論云。戒如捉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應知三障。皆名為賊。持戒所捉。正在業報。兼於煩惱耳)。
([○@卍]二勸誦神呪)。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羅。(八字。此云大白傘葢)無上神呪。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揮。坐寶蓮華。所說心呪。
【疏】前雖廣說持戒清淨。皎如冰霜。既不造新。[A1]已離魔重。然有無始宿習。垢障塵沙。如影隨形。與道為妨。於修行者。一切時障。或數病數惱。多婬多嗔。或遭邪師。或遇魔嬈。諸難競起。皆是無始不善宿因。邪思業種。熏識現行。常與正道以為怨敵。凡夫始學。道力微弱。不能排遣。故佛有妙神呪。能滅宿世惡習。令無嬈惱。道力速成不遭退屈。前說定慧。破煩惱障。復明戒學。但止罪業。今說神呪。能破宿殃。兼除報障。二障苟亡。不證何待(〔釋要云〕持戒但遮現業。苟有無始冤橫宿殃。不能排遣。或於禪中發來。三種治魔。亦不得免。唯有建立道場。持呪禮佛。則他力可治)。
(△〔溫陵云〕現業易制。自行可違。宿習難除。必假神力。今夫行人。好正而固邪。欲潔而偏染。不教而能。不願而為。隱然若。有驅策而不能自[A2]已者。宿習之使也。德隆而福鄙。行善而身凶。多障多冤。數病數惱。綿然若有機緘而不能自釋者。宿習之召也。茲非一生一劫之緣。乃無始來。念念受熏者。故非神力。莫能脫也。摩訶等。此云大白傘葢。即藏心也)。
(△〔熏聞云〕宿習。通論則說四重等一切惑業。別論。則正語淫習。下特指阿難登伽。恩愛習氣。壇室中置火頭金剛。對治貪欲也)。
(△〔融室云〕世尊頂上化佛。不異法身。故曰無為心佛。心佛無相何頂可見)。
([○@卍]三指陳功效)。
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歷劫因緣。恩愛習氣。非是一生。及與一劫。我一宣揚。愛心永脫。成阿羅漢。彼尚婬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云何汝等。在位聲聞。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
【疏】登伽宿有淫[1]疾。今得離欲。是斷業煩惱障。現為婬女。今得無學。是轉報障。無心修行。遇此神呪。尚得聖果。況復志求無上覺道。决定修行。呪力加持。有何艱險而不至哉(按登伽宿世因緣。具小乘摩鄧女諸經)。
([○@卍]四略示持方二)。
([?(○/○)]一示行儀)。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淨禁戒。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以為其師。若其不遇真清淨僧。汝戒律儀。必不成就。戒成[A3]已後。著新淨衣。然香閑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呪。一百八徧。然後結界。建立道場。求於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
【疏】持戒不完。五緣即闕。況為師範。展轉授人。[A4]已戒不淨。他戒安就。故須選擇第一清淨。真授戒者。故梵網經。千里內無授戒師。當於佛前。自誓受戒。先懺七逆。後求戒法。皆見好相。方知罪滅得戒。不爾不得。戒既成就。閑居靜處。然香誦呪。數滿百八。以表除滅百八煩惱。內戒外呪。俾魔不生。恐障壇場。故須先爾求現住佛。光照顯加。心得勇猛。進道彌速。(〔標指〕行人宿習未忘。雖信解前法。而障重心浮。須入道場。選戒師。自為制勒。緣強境勝。則功用修行有力)。
(△〔吳興云〕今所持戒。應通大小。若出家者。除戒體本淨。當須纖淨。更稟菩薩律儀。彌增其善。若在家者。或先受近事戒。或但受菩薩戒。以下進修。有白衣故)道場次第。儀範周旋。如圭山圓覺修證儀說(〔證真云〕凡入道場。當依天台止觀二十五種方便。彼論即是修首楞嚴三昧行法〔補遺云〕止觀持戒清淨中。第四名懺淨。初云。事理二犯。俱障止觀。定慧不發。然約小乘。犯有輕重。輕者可懺。重不可懺。若犯重者。佛法死人。若依大乘。許其懺悔。如四種三昧中說)。
([?(○/○)]二明感應)。
阿難。如是末法。清淨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滅貪婬。持佛淨戒。於道場中。發菩薩願。出入澡浴。六時行道。(晝六時。夜六時)如是不寐。經三七日。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疏】誦呪加持。發見佛願。佛現身者。名為感應。若見餘境。背於本習。事與願違。即是魔境。非真感應。又見真應。心得開悟。煩惱微薄。智慧明淨。若因見佛。愚鈍宛然。煩惱却重。斯皆魔境。非真佛也(〔孤山云〕佛本是無。心淨故有。水清月現。感應自然。若見此相。當觀空寂。是佛顯然。是魔則滅)。
(△〔圓覺鈔云〕經言經三七日者。去其久近。無別所表。天台加功百日。便得旋陀羅尼。習法華禮懺道場。唯製三七。般舟復製百日。方等中極少七日。多則不遮。少不可減。諸教說道場之文。日數不同。法式亦異。豈可一一別有義耶)。
[科01]([?∴]二詶請廣說二)。
([○@●]一具明壇法二)。
(卍一請問)。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無上悲誨。心[A5]已開悟。自知脩證。無學道成。末法脩行。建立道場。云何結界。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疏】我居佛世。蒙佛親示。現今開悟。[A6]已知脩證。必至無學。末法學人。必加功行。建立道場。有何方法。令其軌則(〔海印云〕入道脩行。第一要身心平等。次要心境一如。以造業因境為助緣。故須問軌則也)。
(卍二答釋二)。
([○@卍]一示結壇方法二)。
([?(○/○)]一壇場基量)。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願立道場。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膩香草。此牛唯飲。雪山清水。其糞微細。可取其糞。和合旃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塗地。別於平原。穿去地皮。五尺[A7]已下。取其黃土。和上旃檀。沉水蘇合薰陸鬱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雞舌香。以此十種。細羅為粉。合土成泥。以塗場地。方圓丈六。為八角壇。
【疏】雪山牛乳。純是醍醐。所有茹退。最為香潔。但和一味旃檀。即可塗地。苟無此者。即取深土。別加眾香。十味和合以塗場地。
○〔通釋表法〕(〔溫陵云〕法王法言。即事即理。法不孤起。事無居設。如華嚴一字法門。書海墨而不盡。五位行相。即世諦以彰明。凡所設施。必有取像。則此壇場用度。無非表法也)。
(△〔私謂〕環師依方山華嚴新論。廣明表法。諸餘解者。圖說繁芿。今所以備舉弗削者。良為末法學人。有欲建立道場。訪求軌則。此文臚列。可以按藉而從事。其有能會華嚴法界。依經入觀者。則壇場表法一色一香。無非因陀羅網法門也)。
(△〔止觀第三〕道場。即清淨境界也。香塗。即無上尸羅也〔無盡曰〕中央正色之土。和以十香。結為壇場。外相香潔如此。況受戒之人乎。此佛之軌則也)。
○〔雪山白牛〕(〔涅槃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私謂〕醍醐喻佛性。此云食其山中肥膩香草。明其食忍草。得佛性也)。
(△〔荊公云〕水性劣火。結為高山。山。土也。土。信也。雪山廣大。香草清水所生。譬大信心。大力白牛純白無雜。雖有大力。隨順眾生。譬大乘佛性。肥膩香草。譬妙善。清水。譬淨智。糞譬遺餘。旃檀除熱腦風腫。臂能除苦惱淨善。大乘佛性。依廣大信心。以淨智妙善。資養成就。其遺餘尚非麤穢可和合除苦惱淨善與眾生。嚴成寂滅場地)。
(△〔合論云〕糞遺餘者。微細餘習也。和合旃檀。將以清涼熱惱餘習。而蕩除其欲糞也)。
○〔穿土和香〕(〔荊公云〕平原譬起信者。平等廣心。土有五色。以黃為正譬中道正信。但能以平等廣心。起中道正信。依此諸土。發清淨行。為入佛性方便。亦足嚴場地。細羅為粉。合土成泥。則以甚微細智。合中道正信也)。
(△〔合論云〕其牛臭穢。不堪塗地。未有廣大信根也。未起信根。則當發起之。平原。廣大信心也此心立。則當集諸功德。以戒定慧五分法身之香熏成之)。
(△〔溫陵云〕原為平土。中。信也。泥地表真因。穿地皮。則未淨也。五。數之中。黃。色之中。取中中淨信也。上信大根。有不可得。次取中中信心。若狂慧破戒。無聞比丘。自謂[A8]已得上人法。則臭穢不堪塗地者也)。
(△〔法數云〕穿地五尺。透徧五陰濁蘊)。
〔十香〕(〔私謂〕此經十香法華藥王菩薩所服有其四。旃檀薰陸沉水膠香也。兜樓婆亦藥王所服此經以煎水浴炭。華嚴鬻香長者有其五。白檀治熱熏陸治病香也。如沈檀等。生歡喜香也。牛頭旃檀。滅煩惱香也。其增煩惱香如蘭麝等。則道場不用也。所以必用諸香者。香是離穢之名。而有宣芬散馥騰馨之用。天人費氏白宣律師。人中臭氣。上熏於空。四十萬里。諸天清淨。無不厭之。但以受付護法。佛尚與人同止。諸天不敢不來。故佛法中。香為佛事也。今經先列諸香名者。清涼云。知世諸香。以表法香。謂以戒定慧慈悲等香。熏修生善。滅惡習故。差別行也。次言和合羅粉者。清涼云。亦知調合者。融通行也。以金剛杵碎之。實相般若波羅蜜調和。令純雜無礙。悲智圓融成回向故。塗地者。即塗香也。以性淨水和之。飾法身故為粉者。即末香也。以金剛智碎。令無實故。燒香者。調以智火。發揮萬行。普周徧故。王介甫及洪覺範。並以十香譬十度。十波羅蜜法香。今重以華嚴第五迴向。施香十度配之。上旃檀為三昧香。一銖[1]〔間〕四十里。為施香。白膠能除身惡氣。去瘡𤺋。為戒香熏陸能止痛。為忍香。青木能寤魘寐。為精進香。鬱金除心氣毒蠱鬼疰及臭為定香零陵能止精明目。為慧香。甘松能和合眾香。除腹脹下氣。為法香。鷄舌可入諸香。令人身香。為德香沈水能沈至水底。如沈檀等。稱器界行施。生歡喜香為菩提香。是亦解脫香蘇合殺鬼精物。除邪通神明。為清淨白法妙香。亦是解脫知見香)。
(○〔十香辨名〕〔旃檀〕釋氏會要。此翻與樂。即白檀也。竺法真云。出外國羅山。有白檀樹。此經用以泥地。非法華海岸旃檀。六銖價直娑婆世界者也〔沈水〕異物志云。出日南。欲取。斫樹著地。積久朽爛。其心至堅者。入水則沈〔蘇合〕續漢書。出大秦國。合諸香煎其汁。謂之蘇合或曰。蘇合國人採之。笮其汁為膏。以滓賣賈客〔薰陸〕南方草木狀云。出大秦國。海邊大樹。生於沙中。盛夏樹膠流涉流上。採取賣之〔鬱金〕說文云。鬱鬯。百草之華。遠人所貢芳物。鬱人築而煑之。和酒以降神也〔白膠〕本草。商雒間多有。樹如白楊。實大如鳥卵。即楓香脂〔青木〕南方記。出天篤國。南州異物志。是草根。狀如甘草。出交州〔甘松〕出涼州諸山〔零陵〕南越志。一名鷰草。又名薰草。出零陵山谷。葉如羅勒〔鷄舌〕異物志。出在薄洲。云是草萎。可含香口。即丁香也)。
○〔方圓壇法〕【疏】八角之壇。方圓應量。除地為之。仍無級數。即今墠也。(除。埽也。鄭云。封土曰壇。除地曰墠。國語曰。壇之所除地曰場。起土。即封土也)。
(△〔吳興云〕上言場地。可如其墠。今既名壇。必須起土。先除地為場。後別取黃土和香。於其場上。以泥塗起。令成壇相。此在室中。以安供具)壇雖八角。上下為十。以應圓數。以下文有。懸鏡相對。上下交光。一一鏡中。現十方佛。以表一身即十身。十身即一身。重重無盡。互相顯現。互相容受。即表證藏心。不思議境界之相也。下文十方諸佛。一時俱現。鏡光交處。是此相耳。
(△〔無盡云〕丈六以表法身)。
(△〔中川云〕除地為場封土為壇。理圓事方。表圓融行布不礙也。壇有八角。方圓丈六。表四果四向。由十六心見道也。此壇取數葢依阿闍棃法。大教王經云。四法十六法。八法并十二。阿闍棃事業彼等成就法。所謂表法者經云。信解心為線。稱分量所作。以智慧絣量。住三業觀想。十二時量作。四方與四隅。四門四樓閣。謂結壇有佛菩薩等法。及喝姹等法。各有時量之數。彼經云。阿闍棃者。一依其教。即前淨戒僧為師者是)。
([?(○/○)]二供養法式二)。
([│/○]一列供具二)。
([?(▽/○)]一長時供具)。
壇心置一金銀銅木。所造蓮華。華中安鉢。鉢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隨安所有華葉。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圍繞華鉢。鏡外建立十六蓮華。十六香鑪。間華鋪設。莊嚴香鑪。純燒沈水。無令見火。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為煎餅。并諸砂糖。油餅乳糜。蘇合蜜薑。純蘇純蜜。於蓮華外。各各十六。圍繞華外。以奉諸佛。及大菩薩。
【疏】諸佛菩薩。不食此食。為令福增示現而食。令修行者。福慧具足。速得圓滿。如佛受純陀最後供養。令其具足檀波羅蜜。此亦如是。故須供養。
○〔通釋表法〕○〔壇心蓮華〕(〔海印云〕大槩以蓮華表因心。鏡表智體。香表觀行等〔溫陵云〕壇心蓮華。中道妙行也。蓮華實同體。染淨同源。因果同時。表妙行一致也。用金銀銅木者。金銀百鍊不變。銅剛象義。木覆象仁。妙行云為。會於中道也)。
(△〔法數云〕四華。喻四智開敷之華)。
(△〔私謂〕瓔珞十輪。喻位。鐵信銅住。銀行金向。今表金銀銅三。而揀鐵位。或可以喻登地也)。
○〔華華鉢水〕(〔合論云〕能容受法喜禪悅之味。故言鉢。溫陵云。鉢為應器。表隨量應物也〔法數云〕鉢表圓收一器)。
(△〔孤山云〕八月露水。得陰氣之正〔論云〕水中隨安所有華葉者。隨其種性而圓發之〔溫陵云〕水中華葉。即仁覆之行。隨澤應物。陰利潛化之表也)。
(△〔融室云〕壇心華中。鉢盛露水。表十方華藏世界。諸香水海。建立無別。以此小壇。供養諸佛。如鉢水映現。空性無邊。表空如來藏也)。
○〔安鏡燒香〕(〔溫陵云〕圓鏡。大圓鏡智也。各安四方圍繞華鉢。智行相依。隨方妙應也。鏡外。即正智之外。方便建立。使邪正相攝。熏習融化也)。
(△〔海印云〕十六器。表十六行。各各十六。妙行互具〔論曰〕以容受法喜禪悅之器。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香之爐。故曰間華鋪設等。入此道場。先明解脫知見。故曰純燒[2]〔泥〕水。無令見火〔溫陵云〕返德藏用。伏減覺觀。燒五分知見香。令煩惱不現行也)。
○〔奉佛菩薩〕(〔溫陵云〕取乳蘇等。長時供具。表以禪悅法味。献二尊也。權教許開乳酪。實教遮禁。今復取享奉者。表融權實之法喜。隨行施設。故各各圍繞也〔論曰〕乳得酪。酪出生酥。言乳又言純酥。自麤以至妙也)。
([?(▽/○)]二隨時供物)。
每以食時。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蘇三合。壇前別安一小火鑪。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熾。投是蘇蜜於[3]火鑪內。燒令煙盡。享佛菩薩。
(〔溫陵云〕佛以日中受食。故每日中致享。中夜。例日中中)。
(△〔合論云〕治宿習之要。無如精進。雖食雖睡。不忘集眾功德香熟諸方便智。慈氏曰。當觀法光明能治三種黑暗。又曰。睡當累足。作光明想。今煎火浴炭。然令猛熾者。觀法光明。作光明想。道場精進之力也。功德香[A9]已集。方便智[A10]已熟。則法光明與光明想俱棄矣。故曰。燒令煙盡。此真知見也)。
○〔通釋表法〕(〔荊公云〕壇前南方。正等覺地。蜜五合。蘇三合。參伍和合。別安小鑪。則應麤而大。趣妙而小。兜樓婆赤香。合覺淨善也。煎取香水。含覺淨智也。沐浴其炭。則淨治無煩惱烟。合覺慈力也。然令猛熾。則欲熾盛光明。投蘇與蜜。燒令煙盡。則欲滅和合煩惱令盡。食時與物交。中夜與為辨。于此二時。皆饗正等覺。以合覺淨善淨智。無愛見慈力。熾然光明。滅和合行。令煩惱盡。此乃內所以享佛菩薩)。
(△〔溫陵云〕蜜成於華。表和融法味也。半為中數。五為成數。小火爐。方寸覺心也。以香沐炭。發覺之法也。藥王然身。先服兜樓婆香。意能發焰。故取沐炭。然令猛熾。燒取煙盡者行法既成。當於覺心勇猛烹煉。使習氣併鑠。緣影俱亡。熾然如紅爐點雪。然後為佛所享也)。
(△〔兜樓婆香〕異物志云。出海邊國。如都梁香。翻譯云。出鬼神國。此方無故不翻(或翻香草舊云自茅香))。
([│/○]二陳像設)。
令其四外。徧懸華幡。於壇室中。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應於當陽。張盧舍那(報佛)釋迦(現在佛)彌勒(未來佛)阿閦(東方佛)彌陀。(西方佛)諸大變化觀音形像。[1]并金剛藏。安其左右。帝釋梵王。烏芻瑟摩。并藍地迦。諸軍荼利。與毗俱胝。四天王等。頻那夜伽。張於門側。左右安置。
○〔通釋表法〕(〔溫陵云〕四外懸旛。外行嚴飾也。室中四列。自性四依也)。
(△〔止觀云〕圓壇。即實相不動地也。繒旛。即翻法界上迷生動出之端。幡壇不相離。即動出不動出不相離也)。
(△〔無盡云〕華表七淨華。因華以嚴果德。旛者。翻六根為六神通也)。
○〔敷設形像〕(〔應法師云〕盧舍那或云盧祐那。亦言盧折那。皆譯云照。謂徧照也。以報身淨色。徧周法界故。又日月燈光。徧周一切處。亦名盧舍那。其義是也)。
(△〔海印云〕盧舍那為法界主。餘十方及菩薩為伴。表主伴重重也)。
(△〔溫陵云〕盧舍那等寂場真主。釋迦彌勒。現在當來真主。阿閦居東。彌陀居西。智悲真主。諸大變化觀音形像。上同下合真主。金剛藏常領金剛。護持呪人。伏魔斷障真主。帝釋梵王。是此界主。最初請轉法輪之首。餘部皆有力外護。意取遠諸魔事〔論云〕梵王不犯欲塵。烏摩化伏婬火。故道場安位。列於五佛二菩薩之次也)。
(○〔次明藍地迦等〕)。
(△〔荊公云〕陀羅尼集經。壇場法。有藍毗迦。軍荼利座。孔雀明王經。藍毗迦。羅剎也。有大神力。具大光明。即藍地迦也。或云。青面金剛。蘇悉地經。有忿奴軍荼利菩薩。從執金剛問法。又陀羅尼集經。有金剛軍。荼利菩薩。今軍荼利。當是此菩薩。一字佛頂輪王經。有毗俱胝菩薩又毗盧遮那神變經曰。右邊毗俱胝。手垂數。珠鬘。三目持髮髻。尊形猶皓素。圓光色無比。今毗俱胝。當是此菩薩。頻那夜迦。障礙神也。蘇悉地經云。一切魔族。頻那夜迦。舊云。頻那是猪頭。夜迦是象鼻。二使者名)。
(△〔吳興云〕西域當陽面東。所取左右。右尊而左𢍉。如智論舍利弗目連。右面左面弟子。今時敷置或可從宜耳)。
又取八鏡。覆懸虗空。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使其形影。重重[2]涉入。
【疏】懸幡列像。一一皆令影現鏡中。欲使行人熟此境界。則於事事無礙法界之理。易得證耳。若時若處。一念之中。徧遊十方。徧見諸佛。徧行佛事。徧得供養。一念既爾。塵塵皆然(〔荊公云〕此八鏡。佛智也。與彼八鏡。互相攝入)。
(△〔溫陵云〕壇中之鏡。混物而有依。行人之智也。空中之鏡。離物而無依。諸佛之智也。得乎離物無依住智。然後物我㸦照。心境雙融。諸佛眾生。身土相入。法法徧周。事事無礙矣)。
(○〔引證〕賢首大師。嘗為天后。以十圓鏡。置八隅上下。皆使相向。中安佛像。然燭照之。則鏡鏡現像。互相涉入。及觀之者。交羅齊現。以表剎海十界。普容無容之旨。宗鏡曰。如一室中。懸百千鏡。鏡皆像現。佛身清淨。逾於彼鏡。遞相涉入。鏡無不照。此則攝他為總。入他為別。一身既爾。乃至一切法界。凡聖之身。供養之具。皆助隨喜。悉同供養)。
([○@卍]二明誦呪儀軌二)。
([?(○/○)]一明修行三)。
([│/○]一[3]〔助修行〕)。
於初七中。至誠頂禮。十方如來。諸大菩薩。阿羅漢號。恒於六時誦呪圍壇。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徧。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薩願。心無間斷。我毗奈耶。先有願教。第三七中。於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羅呪。至第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交光處。承佛摩頂。
【疏】三七日中。所行各異。初則禮佛圍壇。誦呪行道。此中必行五悔。禮佛求哀。加被懺悔。離我慢障等。(〔手鑑云〕五悔之法。依離垢慧所問佛法經。總有八重。一供養佛。二讚佛德。三禮佛。餘即五悔。若依善戒經。但有二事。謂懺悔回向。皆隨時廣略。然有二種。若犯遮罪。當依教作法悔之。若犯性罪。應須起行。此復二種。一事行。如方等經及禮佛等。二依理觀。如普賢觀。端坐念實相。名第一懺悔。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禮佛下。別明對治。禮佛。除我慢障。勸請。除謗法障。隨喜。除嫉妬障。平等善根回向。破狹劣障。發願。破邪倒罪。即導前四。令至所在。一願至初住真因。二願至妙覺極果。文殊問經云。晝夜六時。勤行五悔。不假苦行。能至菩提)。
(△〔通釋〕一百八徧。長水云。每一時誦心呪一百八徧。吳興云。是行道徧數。非誦呪數。以經文但言常行故。溫陵云。百八乃呪之徧。若行道則謂之匝。今按經言恒於六時誦呪圍壇。次云。至心行道者。明圍壇也。一時常行一百八遍者。明六時誦呪之徧數也。長水言只誦心呪者。即誦唵字下九句。同準提九聖字之例)次則捨前所行。常發大願。則運心廣大。離狹劣障。(〔荊公云〕二七發願則曰發行。方以願力持之。有願無行。則願不實)。
(△〔吳興云〕願教如梵網經十大願等。彼經云。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一。願得好師二。同學善知識三。教我大乘經律四。十發趣五。十長[4]〔善〕六。十金剛七。十地使我開解八。如法修行九。堅持佛[5]〔成〕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十。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是犯輕垢罪)後則一向持誦心呪。加持行門。防諸魔事。由斯三限助修之力。感應道交。顯受佛應也(〔荊公云〕十二時一向持呪。則純依佛不思議力。十二時則倍初七中七。行道道場。以精進成就故。能感佛出現。交光摩頂。如第八住中。迴光向佛。雙鏡光明。重重相入也)。
(△〔中川云〕三七日禮佛稱名。誦呪發願。以明三業交懃。冥資密尅。經云。身心語三種。此名為祕密。諸佛菩薩等。此名為集會。當知所用法。祕密數如是)。
([│/○]二入觀)。
即於道場。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學。身心明淨。猶如琉璃。
【疏】魔障既離。復承顯加。修三摩提。速得成就。故令身心明淨。如琉璃也(〔吳興云〕此觀行淨。或六根淨)。
(△〔中川云〕交光則生佛智照。摩頂則感應顯被。即於此中。修三摩地。身心明淨。德合涅槃。奢摩他之體顯矣)。
([│/○]三示不成)。
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及同會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淨者。如是道場。多不成就。
【疏】戒根為本。入道先門。師與證人。一等清淨。師若有闕。資無所承。道場不就。職由斯矣(〔吳興云〕方等陀羅尼云。行此法時。十人[A11]已還。天台依之。輕有明訓。不可違也。世有修法華等行者。或多增人數。或長延日限。廣邀士女。來會香華。至有燒身。臂指。先告四方。縱不苟財。亦成沽譽。內盲理觀。外掇譏嫌。如此師徒。予見之矣。大經云。有四種法。為大涅槃而作近因。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專心聽法。三者繫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若離四法。勤修苦行。得涅槃者。無有是處。彼誡但修苦行。實求涅槃。尚為不可。況沽譽乎。況苟財乎。真修行人。請思此語)。
([?(○/○)]二明得果)。
從三七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於座。得須陀洹。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疏】須陀洹果。名通大小。小乘可知。今修大乘首楞嚴定。發菩薩願。應以大乘位次論果。若瓔珞本業經。初地名鳩摩羅伽。乃至四地名須陀洹。佛地名婆伽婆佛陀。將配此經。恐太高深。若約見真。得無生忍。名須陀洹。其為中當。即初入別圓地住位也。(〔孤山云〕按位即同圓初信。若依涅槃。乃是初入別圓地住)此則正與觀音修證義同。若配下位。恐非所宜。以此經中。云聖果故。利根修故。又以下經獲無生忍。第三漸次。便[A12]已證得。此即無妨。必不可以未證位配。請細詳之(〔融室云〕所持佛頂神呪。是佛密因。所修禪定。是菩薩首楞嚴。應是十地菩薩。寄同小乘初果。瓔珞四地。名須陀洹。是寄果也)。
(△〔無盡云〕此為末世修學。專心利根人。說須陀果位。不應以諸大乘果位會融。思之)。
(△〔熏聞云〕天台止觀。示三種三昧。攝。一切行法。一曰常坐。如一行三昧。出文殊說。身開常坐。遮行住臥。二曰常行。如佛立三昧。出般舟。三昧。唯專行旋。此二皆九十日為一期。三曰半行半。坐。如方等云。旋二百一匝。却坐思惟。法華云。若行若立。讀誦此經。若坐。思惟此經。四曰隨自意。如請觀音。諸大乘經。非行非坐。實通行坐。此二不立期。今經所屬。即半行半坐三昧也。此與止觀九十日常坐。一往是同。但今兼前三十日行法為異)。
[科01]([○@●]二正說神呪三)。
([?∴]一請問)。
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愛。求多聞故。未證無[1]為。遭彼梵天。邪術所禁。心雖明了。力不自由。賴遇文殊。令為解脫雖蒙如來。佛頂神呪。冥獲其力。尚未親聞。唯願大慈重為宣說悲救此會。諸脩行者。末及當來。在輪迴[2]者。承佛密[3]旨。身意解脫于時會中一切大眾。普皆作禮。佇聞如來。祕密章句。
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涌百寶光。光中涌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頂放十道百寶光明。一一光明。皆徧示現。十恒河沙。金剛密迹。擎山持杵。徧虗空界。大眾仰觀。畏愛兼抱。求佛哀祐。一心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呪。
【疏】將說神呪。現光化佛。化復作化。百河沙眾。此即如來藏心。不思議妙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大眾將證此理。故示現以表也。下說神呪。是此密因。宣與大眾。化他令益(〔海印云〕三十二相。內髻第一。從此放光。表尊勝頂法。由中道妙智所發也。光中涌蓮。表妙智勝因。蓮中化佛。表因果一契。自佛頂之佛頂。放寶光之寶光。光中示現金剛神眾。表從果體。復起妙用密中之密。非心識境界也。化佛說呪。正表無為心佛所說也〔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云〕我從處胎以來。隨逐如來。如影隨形。調和奉順。不曾違闕。云何不感我之至心。便見孤棄。咄哉大苦。此金剛杵。當用護誰。即便擲棄)。
(△〔翻譯云〕跋闍羅波膩。梁云金剛。應法師云。跋闍羅。此云金剛。波膩。此云手。謂手執金剛杵以正名。正法念云。國王夫人生千子。欲試當來成佛次第。俱留孫探得第一籌。釋迦當第四籌。樓至當千籌。二夫人生二子。一願為梵王。請千兄轉法輪。次願為密迹金剛神。護千兄教法。應法師云。梵語散那。譯云密主。知佛三密功德故。主者。夜叉主也。梵本都無迹義。以示迹為神故。譯經者義立名耳)。
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寫(一)薩怛他佛陀俱知瑟尼釤(二)南無薩婆勃陀勃地薩跢鞞弊(三毘迦切)南無薩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四)娑舍囉婆迦僧伽喃(五)南無盧雞阿囉漢跢喃(六)南無蘇盧多波那喃(七)南無娑羯唎陀伽彌喃(八)南無盧雞三藐伽跢喃(九)三藐伽波囉底波多那喃(十)南無提婆離瑟𧹞(十一)南無悉陀耶毗地耶陀囉離瑟𧹞(十二)舍波奴揭囉訶娑訶娑囉摩他喃(十三)南無䟦囉訶摩泥(十四)南無因陀囉耶(十五)南無婆伽婆帝(十六)嚧陀囉耶(十七)烏摩般帝(十八)娑醯夜耶(十九)南無婆伽婆帝(二十)那囉野拏耶(二十一)槃遮摩訶三慕陀囉(二十二)南無悉羯唎多耶(二十三)南無婆伽婆帝(二十四)摩訶迦羅耶(二十五)地唎般[A13]剌那伽囉(二十六)毗陀囉波拏迦囉耶(二十七)阿地目帝(二十八)尸摩舍那泥婆悉泥(二十九)摩怛唎伽拏(三十)南無悉羯唎多耶(三十一)南無婆伽婆帝(三十二)多他伽跢俱囉耶(三十三)南無般頭摩俱囉耶(三十四)南無䟦闍囉俱囉耶(三十五)南無摩尼俱囉耶(三十六)南無伽闍俱囉耶(三十七)南無婆伽婆帝(三十八)帝唎荼輸囉西那(三十九)波囉訶囉拏囉闍耶(四十)跢他伽多耶(四十一)南無婆伽婆帝(四十二)南無阿彌多婆耶(四十三)跢他伽多耶(四十四)阿囉訶帝(四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四十六)南無婆伽婆帝(四十七)阿芻毗耶(四十八)跢他伽多耶(四十九)阿囉訶帝(五十)三藐三菩陀耶(五十一)南無婆伽婆帝(五十二)鞞沙闍耶俱嚧吠柱唎耶(五十三)般囉婆囉闍耶(五十四)跢他伽多耶(五十五)南無婆伽婆帝(五十六)三補師毖多(五十七)薩憐捺囉[A14]剌闍耶(五十八)跢他伽多耶(五十九)阿囉訶帝(六十)三藐三菩陀耶(六十一)南無婆伽婆帝(六十二)舍雞野母那曳(六十三)跢他伽多耶(六十四)阿囉訶帝(六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六十六)南無婆伽婆帝(六十七)[A15]剌怛那雞都囉闍耶(六十八)跢他伽多耶(六十九)阿囉訶帝(七十)三藐三菩陀耶(七十一)帝瓢南無薩羯喇多(七十二)翳曇婆伽婆多(七十三)薩怛他伽都瑟尼釤(七十四)薩怛多般怛㘕(七十五)南無阿婆囉視躭(七十六)般囉帝揚岐囉(七十七)薩囉婆部多揭囉訶(七十八)尼羯囉訶揭迦囉訶尼(七十九)䟦囉毖地耶叱陀你(八十)阿迦囉蜜唎柱(八十一)般唎怛囉耶儜羯唎(八十二)薩囉婆槃陀那目叉尼(八十三)薩囉婆突瑟吒(八十四)突悉乏般那你伐囉尼(八十五)赭都囉失帝南(八十六)羯囉訶娑訶薩囉若闍(八十七)毗多崩薩那羯唎(八十八)阿瑟吒冰舍帝南(八十九)那叉剎怛囉若闍(九十)波囉薩陀那羯唎(九十一)阿瑟吒南(九十二)摩訶揭囉訶若闍(九十三)毗多崩薩那羯唎(九十四)薩婆舍都嚧你婆囉若闍(九十五)呼藍突悉乏難遮那舍尼(九十六)毖沙舍悉怛囉(九十七)阿吉尼烏陀迦囉若闍(九十八)阿般囉視多具囉(九十九)摩訶般囉戰持(一百)摩訶疊多(一百一)摩訶帝闍(二)摩訶稅多闍婆囉(三)摩訶䟦囉槃陀囉婆悉你(四)阿唎耶多囉(五)毗唎俱知(六)誓婆毗闍耶(七)䟦闍囉摩禮底(八)毗舍嚧多(九)劫騰罔迦(十)䟦闍囉制喝那阿遮(一百一十一)摩囉制婆般囉質多(十二)䟦闍囉擅持(十三)毗舍囉遮(十四)扇多舍鞞提婆補視多(十五)蘇摩嚧波(十六)摩訶稅多(十七)阿唎耶多囉(十八)摩訶婆囉阿般囉(十九)䟦闍囉商羯囉制婆(二十)䟦闍囉俱摩唎(百二十一)俱藍陀唎(二十二)䟦闍囉喝薩多遮(二十三)毗地耶乾遮那摩唎迦(二十四)啒蘇母婆羯囉跢那(二十五)鞞嚧遮那俱唎耶(二十六)夜囉菟瑟尼釤(二十七)毗折藍婆摩尼遮(二十八)䟦闍囉迦那迦波囉婆(二十九)嚧闍那䟦闍囉頓稚遮(三十)稅多遮迦摩囉(百三十一)剎奢尸波囉婆(三十二)翳帝夷帝(三十三)母陀囉羯拏(三十四)娑鞞囉懺(三十五)掘梵都(三十六)印菟那麼麼寫[科01](三十七。誦呪者至此句稱弟子某。甲受持)烏𤙖(三十八)唎瑟揭拏(三十九)般[A16]剌舍悉多(四十)薩怛他伽都瑟尼釤(百四十一)虎𤙖(四十二)都嚧雍(四十三)瞻婆那(四十四)虎𤙖(四十五)都嚧雍(四十六)悉耽婆那(四十七)虎𤙖(四十八)都嚧雍(四十九)波羅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囉(五十)虎𤙖(百五十一)都嚧雍(五十二)薩婆藥叉喝囉剎娑(五十三)揭囉訶若闍(五十四)毗騰崩薩那羯囉(五十五)虎𤙖(五十六)都嚧雍(五十七)者都囉尸底南(五十八)揭囉訶娑訶薩囉南(五十九)毗騰崩薩那囉(六十)虎𤙖(百六十一)都嚧雍(六十二)囉叉(六十三)婆伽梵(六十四)薩怛他伽都瑟尼釤(六十五)波囉點闍吉唎(六十六)摩訶娑訶薩囉(六十七)勃樹娑訶薩囉室唎沙(六十八)俱知娑訶薩泥帝[口*隸](六十九)阿弊提視婆唎多(七十)吒吒甖迦(百七十一)摩訶䟦闍嚧陀囉(七十二)帝唎菩婆那(七十三)曼茶囉(七十四)烏𤙖(七十五)莎悉帝薄婆都(七十六)麼麼(七十七)印菟那麼麼寫[科02](七十八至此句準前稱名若俗人稱弟子某甲)囉闍婆夜(七十九)主囉䟦夜(八十)阿祇尼婆夜(百八十一)烏陀迦婆夜(八十二)毗沙婆夜(八十三)舍薩多囉婆夜(八十四)婆囉斫羯囉婆夜(八十五)突瑟叉婆夜(八十六)阿舍你婆夜(八十七)阿迦囉蜜唎柱婆夜(八十八)陀囉尼部彌劒波伽波陀婆夜(八十九)烏囉迦婆多婆夜(九十)剌闍壇荼婆夜(百九十一)那伽婆夜(九十二)毗條怛婆夜(九十三)蘇波囉拏婆夜(九十四)藥叉揭囉訶(九十五)囉叉私揭囉訶(九十六)畢唎多揭囉訶(九十七)毗舍遮揭囉訶(九十八)部多揭囉訶(九十九)鳩槃荼揭囉訶(二百)補丹那揭囉訶(二百一)迦吒補丹那揭囉訶(二)悉乾度揭囉訶(三)阿播悉摩囉揭囉訶(四)烏檀摩陀揭囉訶(五)車夜揭囉訶(六)醯唎婆帝揭囉訶(七)社多訶唎喃(八)揭婆訶唎喃(九)嚧地囉訶唎喃(十)忙娑訶唎喃(二百十一)謎陀訶唎喃(十二)摩闍訶唎喃(十三)闍多訶唎女(十四)視比多訶唎喃(十五)毗多訶唎喃(十六)婆多訶唎喃(十七)阿輸遮訶唎女(十八)質多訶唎女(十九)帝釤薩鞞釤(二十)薩婆揭囉訶喃(二百二十一)毗陀耶闍嗔陀夜彌(二十二)雞囉夜彌(二十三)波唎䟦囉者迦訖唎擔(二十四)毗陀夜闍嗔陀夜彌(二十五)雞囉夜彌(二十六)茶演尼訖唎擔(二十七)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二十八)雞囉夜彌(二十九)摩訶般輸般怛夜(三十)嚧陀囉訖唎擔(二百三十一)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三十二)雞囉夜彌(三十三)那囉夜拏訖唎擔(三十四)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三十五)雞囉夜彌(三十六)怛埵伽嚧荼西訖唎擔(三十七)毗陀耶闍瞋陀夜彌(三十八)雞囉夜彌(三十九)摩訶迦囉摩怛唎伽拏訖唎擔(四十)毗陀夜闍嗔陀夜彌(二百四十一)雞囉夜彌(四十二)迦婆唎迦訖唎擔(四十三)毗陀夜闍瞋陀夜彌(四十四)雞囉夜彌(四十五)闍耶羯囉摩度羯囉(四十六)薩婆囉他娑達那訖唎擔(四十七)毗陀夜闍瞋陀夜彌(四十八)雞囉夜彌(四十九)赭咄囉婆耆你訖唎擔(五十)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二百五十一)雞囉夜彌(五十二)毗唎羊訖唎知(五十三)難陀雞沙囉伽拏般帝(五十四)索醯夜訖唎擔(五十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五十六)雞囉夜彌(五十七)那揭那舍囉婆拏訖唎擔(五十八)毗陀夜闍嗔陀夜彌(五十九)雞囉夜彌(六十)阿囉漢訖唎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二百六十一)雞囉夜彌(六十二)毗多囉伽訖唎擔(六十三)毗陀夜闍瞋陀夜彌(六十四)雞囉夜彌䟦闍囉波你(六十五)具醯夜具醯夜(六十六)迦地般帝訖唎擔(六十七)毗陀夜闍瞋陀夜彌(六十八)雞囉夜彌(六十九)囉叉罔(七十)婆伽梵(二百七十一)印兔那麼麼寫[科01](七十二至此依前稱弟子名)婆伽梵(七十三)薩怛多般怛囉(七十四)南無粹都帝(七十五)阿悉多那囉[A17]剌迦(七十六)波囉婆悉普吒(七十七)毗迦薩怛多鉢帝唎(七十八)什佛囉什佛囉(七十九)陀囉陀囉(八十)頻陀囉頻陀囉瞋陀瞋陀(二百八十一)虎𤙖(八十二)虎𤙖(八十三)泮吒(八十四)泮吒泮吒泮吒泮吒(八十五)娑訶(八十六)醯醯泮(八十七)阿牟迦耶泮(八十八)阿波囉提訶多泮(八十九)婆囉波囉陀泮(九十)阿素囉毗陀囉波迦泮(二百九十一)薩婆提鞞弊泮(九十二)薩婆那伽弊泮(九十三)薩婆藥叉弊泮(九十四)薩婆乾闥婆弊泮(九十五)薩婆補丹那弊泮(九十六)迦吒補丹那弊泮(九十七)薩婆突狼枳帝弊泮(九十八)薩婆突澀比𠼐訖瑟帝弊泮(九十九)薩婆什婆𠼐弊泮(三百)薩婆阿播悉摩𠼐弊泮(三百一)薩婆舍囉婆拏弊泮(二)薩婆地帝雞弊泮(三)薩婆怛摩陀繼弊泮(四)薩婆毗陀耶囉誓遮𠼐弊泮(五)闍夜羯囉摩度羯囉(六)薩婆羅他娑陀雞弊泮(七)毗地夜遮𠼐弊泮(八)者都囉縛耆你弊泮(九)䟦闍囉俱摩唎(十)毗陀夜囉誓弊泮(三百十一)摩訶波囉丁羊义耆唎弊泮(十二)䟦闍囉商羯囉夜(十三)波囉丈耆囉闍耶泮(十四)摩訶迦囉夜(十五)摩訶末怛唎迦拏(十六)南無娑羯唎多夜泮(十七)毖瑟拏婢曳泮(十八)勃囉訶牟尼曳泮(十九)阿耆尼曳泮(二十)摩訶羯唎曳泮(三百二十一)羯囉檀遲曳泮(二十二)蔑怛唎曳泮(二十三)嘮怛唎曳泮(二十四)遮文荼曳泮(二十五)羯邏囉怛唎曳泮(二十六)迦般唎曳泮(二十七)阿地目質多迦尸摩舍那(二十八)婆私你曳泮(二十九)演吉質(三十)薩埵婆寫(三百三十一)麼麼印兔那麼麼寫(三十二至此句依前稱弟子名)突瑟吒質多(三十三)阿末怛唎質多(三十四)烏闍訶囉(三十五)伽婆訶囉(三十六)嚧地囉訶囉(三十七)婆娑訶囉(三十八)摩闍訶囉(三十九)闍多訶囉(四十)視毖多訶囉(四十一)䟦略夜訶囉(四十二)乾陀訶囉(四十三)布史波訶囉(四十四)頗囉訶囉(四十五)婆寫訶囉(四十六)般波質多(四十七)突瑟吒質多(四十八)嘮陀囉質多(四十九)藥叉揭囉訶(五十)囉剎娑揭囉訶(三百五十一)閉𭌚多揭囉訶(五十二)毗舍遮揭囉訶(五十三)部多揭囉訶(五十四)鳩槃荼揭囉訶(五十五)悉乾陀揭囉訶(五十六)烏怛摩陀揭囉訶(五十七)車夜揭囉訶(五十八)阿播薩摩囉揭囉訶(五十九)宅祛革荼耆尼揭囉訶(六十)唎佛帝揭囉訶(三百六十一)闍彌迦揭囉訶(六十二)舍俱尼揭囉訶(六十三)姥陀囉難地迦揭囉訶(六十四)阿藍婆揭囉訶(六十五)乾度波尼揭囉訶(六十六)什伐囉堙迦醯迦(六十七)墜帝藥迦(六十八)怛𨽻帝藥迦(六十九)者突託迦(七十)昵提什伐囉毖釤摩什伐囉(三百七十一)薄底迦(七十二)鼻底迦(七十三)室隷瑟蜜迦(七十四)娑你般帝迦(七十五)薩婆什伐囉(七十六)室嚧吉帝(七十七)末陀鞞達嚧制鉗(七十八)阿綺嚧鉗(七十九)目佉嚧鉗(八十)羯唎突嚧鉗(三百八十一)揭囉訶揭藍(八十二)羯拏輸藍(八十三)憚多輸藍(八十四)迄唎夜輸藍(八十五)末麼輸藍(八十六)䟦唎室婆輸藍(八十七)毖栗瑟吒輸藍(八十八)烏陀囉輸藍(八十九)羯知輸藍(三百九十)䟦悉帝輸藍(三百九十一)鄔嚧輸藍(九十二)常迦輸藍(九十三)喝悉多輸藍(九十四)䟦陀輸藍(九十五)娑房盎伽般囉丈伽輸藍(九十六)部多毖跢荼(九十七)荼耆尼什婆囉(九十八)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九十九)薩般嚧訶凌伽(四百)輸沙怛囉娑那羯囉(四百一)毗沙喻迦(二)阿耆尼烏陀迦(三)末囉鞞囉建跢囉(四)阿迦囉蜜唎咄怛[A18]斂部迦(五)地栗剌吒(六)毖唎瑟質迦(七)薩婆那俱囉(八)肆引伽弊揭囉唎藥叉怛囉芻(九)末囉視吠帝釤娑鞞釤(十)悉怛多鉢怛囉(四百十一)摩訶䟦闍嚧瑟尼釤(十二)摩訶般賴丈耆藍(十三)夜波突陀舍喻闍那(十四)辮怛隷拏(十五)毗陀耶槃曇迦嚧彌(十六)帝殊槃曇迦嚧彌(十七)般囉毗陀槃曇迦嚧彌(十八)哆姪他(四百十九)唵(二十)阿那隷(四百二十一)毗舍提(二十二)鞞囉䟦闍囉陀唎(二十三)槃陀槃陀你(二十四)䟦闍囉謗尼泮(二十五)烏𤙖都嚧甕泮(二十六)娑婆訶(四百二十七)[科02]
○(上來神呪今依乾道紹興海眼諸古本勘對考正次列長水本)。
○南無薩怛他蘇伽哆耶阿羅訶帝三藐三菩陀寫(一)乃至跢姪他(四百十九)唵(四百二十)阿那隷(四百二十一)毗舍提(四百二十二)鞞囉䟦闍囉陀唎(四百二十三)槃陀槃陀你(四百二十四)䟦闍囉謗尼泮(四百二十五)虎𤙖都嚧甕泮(四百二十六)莎婆訶(四百二十七)。
【疏】此呪四百二十七句。前諸句數。但是皈命諸佛菩薩。眾賢聖等。及敘呪願加被。離諸惡鬼。病等諸難。至四百十九云跢姪他。此云即說呪曰。從四百二十唵字去。方是正呪。如前云。六時行道誦呪。每一時誦一百八徧。即正誦此心呪耳。如或通誦。更為盡善。然此即是祕密首楞嚴也。自古不翻。略有五意。一是諸佛密語。祕密之[1]地。惟佛與佛。自相解了。非是餘聖所能通達。二是總持門。一一字句。含多義故。如婆伽婆。具六義故。三或是鬼神王名。呼之勅以守護修行人故。四是諸佛密印。如王印信無往不通。幽顯遵奉。佛佛相傳。不得移易故。五不思議力所加持故。但密誦即能滅大過。速登聖位。如王放洪恩。大辟咸赦。有功超升。此亦如是。[2]是故自來不令解釋。其本或有異同。皆是前後三藏。中邊語異。翻譯小差。但依一本誦持。無得揀擇(〔法華文句云〕或說呪者。是鬼神王名。部落敬王。不敢為非。故能降伏一切鬼魅。或云。如軍中密號。唱號相應。無所訶問。若不相應。即執治罪。若不順呪者。頭破七分。或云。密默遮惡。惡自休息。譬如賤人。奔逃彼國。訛為王子。妻以公主。多瞋難事。有一明人。從其國來。其人語主。若當瞋時。應說偈云。說是偈時。默然瞋歇。是主及一切人但聞斯偈。皆不知意。呪亦如是。密默遮惡。餘無識者。或云。是諸佛密語。如先陀婆。一名四實。鹽器水馬。王索先陀婆。群下莫曉。如是智臣。乃能善解。呪亦如是。祗有一法。徧有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合)。
(△〔涅槃疏云〕古來呪文不翻。而有五義。一三寶名者。請觀音云。南無佛陀達摩僧伽。但三寶名。種種不同。所以摩竭大魚。聞三寶名。即便合口。二四諦名者。賢愚經中。聞四諦名。鸚鵡生天。二空境名者。真境無名。無所不名。聞此空名。即便悟道。成聖斷惑。四勝行名者。大品言。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呪。無上明呪。請觀音明六字章句。即六妙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五鬼神者。一善神王名。二惡神王名(略舉如毗舍遮揭囉呵鳩繫荼揭囉帝等皆是))。
(△〔中川云〕准尊那菩薩軌。如誦云。唵引。左𨽾。祖𨽾。尊禰。若作息災法。則云莎呵。作增益法。則云冐沙吒。作勾召法。則云紇理。作發遣法。則云吽。密部持誦。本唯一呪。隨事施用。即有不同)。
[科01]([○@●]二敘呪功能二)。
([○@│]一明諸佛受持三)。
([○@(?∴)]一持者成德三)。
([○@卍]一成佛降魔說法相)。
阿難。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祕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十方如來。因此呪心。得成無上正徧知覺。十方如來。執此呪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十方如來。乘此呪心。坐寶蓮華。應微塵國。十方如來。含此呪心。於微塵國。轉大法輪。
【疏】悉怛多般怛羅。云白傘蓋。即指藏心。不與妄染相應。故名白。徧覆一切法。故曰蓋。從此流演祕密神呪。故云呪心。又是一切呪中之總要故。無有一佛。不因此呪而成正覺。制諸魔外。應諸國土。轉大法輪也〔資中〕從如來藏心之所流出。故名呪心。
(〔標指〕此心呪。是如來藏性法身之體。亦謂般若圓覺。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皆從呪心而出)。
(△〔吳興云〕呪心者。即前文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所說心呪也。亦是祕要藏中精要之心。故名呪心。智者說心有三種。一慮知心。二草木心。三積聚精要心。今祕密藏。是精聚心。呪心。即精要。心〔私謂〕遠公阿毗曇釋曰。呵毗曇心者。三藏之要領。管綜眾經。領其宗會。故作者以心為名焉。亦呪心之旨也)。
(○〔顯密圓通云〕六是諸佛母。教行本源者。一切諸佛。皆從陀羅尼所生。樓閣經云。真言是諸佛之母。成佛種子。若無真言。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又三藏教盡從陀羅尼所出。又真言亦名三藏。謂真言中。每一一字。皆含戒定慧三。且萬行不出六度。六度不出三學。既真言名三藏。即知真言總含萬行。其餘是支流行門也)。
(△〔通釋〕此呪心為諸佛母。是出生如來之真種子。故佛必因之以得菩提。言成正覺。是成道相。即該兜率降神入胎出家等相也。具大威神。是斷邪惑之金剛王寶劍。故佛必執之以制魔外。脫離生死。是出火宅之大白牛。故佛必乘之以應塵國。起信云。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法華以諸法空為坐。諸佛以呪心為所生之法。故外坐蓮華。應物也。包羅萬億。是法財具足之真實藏。故佛必含之以轉法輪。含者。具法義。微塵現大者。呪心具十界百法故)。
([○@卍]二授記㧞苦事師相)。
十方如來。持此呪心。能於十方。摩頂授記。自果未成。亦於十方。蒙佛授記。十方如來。依[3]於呪心。能於十方。拔濟群苦。所謂地獄餓鬼畜生。盲䏊瘖瘂。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大小諸橫。同時解脫。賊難兵難。王難獄難。風火水難。飢渴貧窮。應念消散。十方如來。隨此呪心。能於十方。事善知識。四威儀中。供養如意。恒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
【疏】授記則與樂。除難則拔苦。承事供養。為法王子。即紹繼法王。令佛種不斷也(〔標指〕此呪心顯深般若。能證菩提。能度一切苦厄。能㸦為主伴)。
(△〔通釋〕呪心總持一切善惡諸法。故佛必持之以受記記人。未成正果者。自凡入聖。初入分果。未成正覺故。為安隱功德之所住處。是離怖畏之尊勝幢。故佛必依之以救苦濟𠨬。隨順覺性。是從心滿願之如意珠。故佛必隨之以徧供恒沙聖賢)。
(○〔引證〕〔別行鈔云〕八難。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北洲。五盲聾喑啞。六佛前佛後(新譯法前法後)七世智辨聰。八長壽天。此八名難者。以不堪受教。難入佛法中故。教中說有四輪。能摧八難。第一願生中國輪。但如法持戒用心。求生中國。若得生[A19]已。即便摧地獄等五難也。第四種諸善根輪。能摧生盲生聾等。諸根不具難)。
(△〔涅槃云〕八苦。八五陰盛苦。謂五陰蓋覆真性。不令顯發。盛即盛大之義。前四生老病死諸苦聚集。故名五陰盛苦。經云。何名為五陰盛苦。生苦乃至求不得苦。名為五陰盛苦。此則八苦。前七為別。後一為總)。
(△〔灌頂經云〕大橫有九。小橫無數。一橫病。二橫有口舌。三橫遭縣官。四身無福戒。橫為鬼神之所得便。五橫為劫賊剝脫。六橫為水火漂焚。七橫為雜類禽獸所噉。八橫為冤仇符書饜禱。邪神先亡牽引。九有病不治。聽信妖師。殺種種畜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鬼神。請乞福祚。信邪倒見。死入地獄。是名九橫)。
([○@卍]三攝親示滅付法相)。
十方如來。行此呪心。能於十方。攝受親因。令諸小乘。聞祕密藏。不生驚怖。十方如來。誦此呪心。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槃。十方如來。傳此呪心。於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嚴淨戒律。悉得清淨。
【疏】四飯諸子。及餘眷屬。皆得出家。證小聞大。不驚不怖。由攝受力。成佛示滅。付囑未來。無非呪功矣(〔智論云〕是陀羅尼。持菩薩。不令入二乘故。譬如慈父愛子。子欲墮坑。持令不墮)。
(△〔通釋〕呪心是成佛親因。諸佛行化。則能攝受。普入如來藏。故呪心是菩提涅槃。諸佛誦習。則能證入。始終示現。不離此故。呪心是無盡大明燈。諸佛流傳。則能付囑當來。心燈相續故)。
([○@(?∴)]二指示功能)。
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羅呪。從旦至暮。音聲相聯。字句中間。亦不重疊。經恒沙劫。終不能盡。
([○@(?∴)]三不持過失)。
亦說此呪。名如來頂。汝等有學。未盡輪迴。發心至誠。取阿羅漢。不持此呪。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私謂〕淨名中。佛告阿難。我若廣說三佛陀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此與今經。說神呪祕密功能。恒沙不盡之義同也)。
[科01]([○@│]二勸眾生受持三)。
([○@(?∴)]一總勸受持)。
阿難。若諸世界。隨所國土。所有眾生。隨國所生。樺皮貝葉。紙素白氈。書寫此呪。貯於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誦憶。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二別明功力二)。
([○@卍]一標)。
阿難。我今為汝。更說此呪。救護世間。得大無畏。成就眾生。出世間智。
(〔標指〕世間凡夫。信奉此呪。必能背塵合覺。漸明出世間智。三乘妙心。頓獲清淨)。
([○@卍]二釋十一)。
([?(○/○)]一能除諸難)。
若我滅後。末世眾生。有能自誦。若教他誦。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龍天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惡呪。皆不能著。心得正受。一切詛呪。魘蠱毒藥。金毒銀毒。草木[1]蠱虵。萬物毒氣。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惡星。并諸鬼神。磣心毒人。於如是人。不能起惡。毗那夜迦。諸惡鬼王。并其眷屬。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疏】諸惡毒鬼。世間難事。不能侵凌。令得正受者。以威被神靈。慈心攝護。令其獲益。故領深恩。常加守護(〔定林云〕正受。亦名正定。正定中所受境界。謂之正受。異於無明所緣境故。圓覺云。三昧正受)。
(△〔熏聞云〕應法師云。厭鬼名。眠內不祥。伏合人心曰厭。蠱謂蠱行毒也。正法華經有蠱狐。舊維摩經有妖蠱。梵網有生金銀毒)。
([?(○/○)]二能生諸智)。
阿難。當知是呪。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設有眾生。於散亂心。非三摩地。心憶口持。是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何況决定菩提心者。此諸金剛菩薩藏王。精心陰速。發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周徧了知。得無疑惑。
【疏】散心持誦。尚能擁護。況決定心。求菩提者。既以菩薩精心。冥熏神識。速得開發。自然記憶河沙劫事。無不了知。陰。冥也。又速。召也。冥然感召。令開發也(〔定林云〕金剛藏王。慈恩翻首楞嚴為金剛藏。此諸菩薩。證此定故。因以為名)。
(△〔補遺云〕以金剛藏王。得如來藏心。去惑純精。陰密神速。發彼持呪之人神識也)。
(△〔海印云〕呪乃金剛心也)。
(△〔華嚴阿僧祇品云〕百二十大數。百洛叉為一俱胝。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為一[2]〔由〕他〔翻譯云〕落叉。或洛沙。此云十萬。對此方為億。俱胝。或俱致。此云百億。一百洛叉為一俱胝。對此方為兆。或阿庾多。此云万億。對此方為京。那由他為孩也〔直解云〕今文以八万四千[3]〔那〕他。為如是等恒河。今以如是多恒河中所有沙。一沙一金剛。其多多良不可思議也)。
([?(○/○)]三不墮惡處)。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生生不生藥叉羅剎。及富單那。迦吒富單那。(此云辛奇臭餓。迦吒即竭吒)鳩槃茶。毗舍遮等。并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是[4]諸男子。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疏】第一劫者。發心修行之初時也。洎乎菩薩。最後身時。故名後身。於其中間。不落雜類。或生人中。亦非貧賤。以持尊勝法故。身尊勝也。
([?(○/○)]四諸功德聚)。
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由是得於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無量功德。如惡叉聚。同處熏修。永無分散。
【疏】雖不作福。受持力故。佛與之福。既與同生。仍稟教行。則何福而不集乎(經首喻惑業苦三。連持不斷。亦云如惡叉聚)。
(△〔華嚴阿僧祇品〕百二十大數。阿僧祇。當一百三。不可說不可說。當一百十九。大論云。僧祇。秦言數。阿。秦言無。天人中能知笇數者。極數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
([?(○/○)]五眾行成就)。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其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淨者。速得清淨。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疏】菩薩行門。隨行而具。今不行而備。葢神呪之力。具足萬行。斯言不誣。
([?(○/○)]六輕重罪滅)。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呪時。設犯禁戒。於未受時。(未受時者未受呪時也)持呪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縱經飲酒。食噉五辛。種種不淨。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設著不淨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淨。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呪。還同入壇。行道功德。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呪[A20]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髮。
(五逆。出俱舍。四棄八棄。出四誦律。詳本經第八)。
([?(○/○)]七宿業銷除)。
[1]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若能讀誦書寫此呪。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消雪。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疏】生死既多。積業何算。未經懺悔。積至於今。皆為見道之重障。不思議力。如湯之熾。虗妄業雪。向則消殞。
([?(○/○)]八所求隨順)。
復次阿難。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呪。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羅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長命者。即得長命。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身命色力。亦復如是。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疏】命終尚能隨願往生。諸佛淨土。況世間所求。而不獲耶。
([?(○/○)]九安其家國)。
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飢荒疫癘。或復刀兵。賊難鬬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呪。安城四門。并諸支提。或脫闍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呪。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銷滅。
(支提。云可供養處。又翻靈廟。熏聞云。有舍利曰塔。無曰支提。阿含有四支提。謂佛生處。得道。轉法輪。入滅。脫闍。資中云。梵語翻幢。月公云。闍訓都字。脫闍。即城臺高顯處也)。
([?(○/○)]十年豐障消)。
阿難。在在處處。國土眾生。隨有此呪。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糓豐殷。兆庶安樂。亦復能鎮一切惡星。隨方變恠。災障不起。人無橫夭。杻械枷鏁。不著其身。晝夜安眠。常無惡夢。
【疏】聖法在處。[2]常無惡夢。況餘災橫。
([?(○/○)]十一惡星不入)。
阿難。是娑婆界。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復有八大惡星。以為其主。作種種形。出現世時。能生眾生種種災異。有此呪地。悉皆銷滅。十二由旬。成結界地。諸惡災祥。永不能入。
【疏】八大惡星。謂金木水火。土羅計彗。雖有善宿。變即為災(〔熏聞云〕九執躍。除日月。取計都為八。孔雀經云。日月及熒惑。辰歲并太白。鎮及羅喉彗。此皆名執躍)。
(△〔無盡云〕諸惡。非凶惡之惡。乃成惡之惡也。天象各稟四大五行留礙而不圓通。非若佛具慈悲。有違其性。則災應之。以類相感。如不仁則木伐之。不禮則火伐之。不義則金伐之也)。
(△〔私謂〕天官書。凡諸星宿。皆以五星為主。五星多傷逆違錯。如熒惑法使行無常。以舍命國。為飢為兵。彗孛攙槍。所指各有災變。皆惡星也。而各依五行本精為主。則所謂大惡星也。或言二十八宿。天之恒星。不應目為惡星。今以昴宿推之。昴為先首。常行虗空。歷四天下。常作善事。北方昴宿之占。七宿黃。則兵大起。一星亡。為兵喪。大而數。盡動。胡兵大起。則亦未可定為吉曜也。准大集經。佛言。過去天仙。分布安置。諸宿躍辰。攝護國土。養育眾生。於四方中。各有所主。故知遵奉佛勅。保持人土。蓋列宿本願如是。眾生業種深厚。感召乖錯。惡煞劫運。相梃而起。列宿雖恒作好事。無如之何。佛令誦持心呪。除減災祲。不但弘護眾生。亦符順列宿之本願也。經言二十八宿。統於十二宮辰。十二宮神。即十二大菩薩。慈悲教化。現為龍為馬等身。則諸災變惡星。殆亦逆行示現教化眾生。用以驚怖其昏夢。而懺袚其業苦也。然則古之君相。彗孛見象。不事禳禱。而用修德消弭者。其亦冥符佛法者與)。
(○〔釋文〕由旬。正言踰繕那。此無正翻。是輪王巡守一停之舍。數有大小。或四十里。或二十里。諸經論中。多用小數)。
([○@(?∴)]三結示益相二)。
([○@卍]一除煩惱)。
是故如來。宣示此呪。於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提。身心泰然。得大安隱。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陳債。來相惱害。
【疏】世有修行心切。而多障惱。葢宿業耳。凡作世善。尚多違緣。況出世心。求成覺道。激動而發。其可敵乎。非不思議祕密之功。莫能遣也(〔智論云〕菩薩得陀羅尼力。一切魔王魔民魔人。無能動。無能破。無能勝。譬如須彌山。凡人口吹不能令動)。
([○@卍]二獲心通)。
汝及眾中。諸有學人。[3]諸修行者。(下具修行四緣)依我壇法。(一)如法持戒。(二)所受戒主。逢清淨僧。(三)於此呪心。不生疑悔。(四)是善男子。於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說是語[A21]已。會中無量百千金剛。一時佛前。合掌頂禮。而白佛言。如佛所說。我當誠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
【疏】執金剛神。由護法故。亦護人也(〔標指〕執金剛杵。指山山崩。指海海竭。表當人觀照般若斷除疑惑障。覺心不昧也)。
([?(○/○)]二天王眾)。
爾時梵王。并天帝釋。四大天王。亦於佛前。同時頂禮。而白佛言。審有如是修學善人。我當盡心。至誠保護。令其一生。所作如願。
(○〔翻譯集云〕諸天列位雖多。必以大梵帝釋為首。原夫佛垂化也。道濟百靈。法傳世也。慈音萬有。出則釋天先引。入乃梵王後隨。左輔大將。由滅惡以成功。右弼金剛。用生善而成德。三乘賢聖。既肅爾以皈投。八部鬼神。亦森然而翊衛)。
([?(○/○)]三八部眾)。
復有無量藥叉大將。諸羅剎王。富單那王。鳩槃荼王。毗舍遮王。頻那夜迦。諸大鬼王。及諸鬼帥。(將帥首領)亦於佛前。合掌頂[1]禮。我亦誓願。護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圓滿。
([?(○/○)]四人天眾)。
復有無量日月天子。風師雨師。雲師雷師。并電伯等。年歲巡官。(逐年巡察世間善惡者為巡官)諸星眷屬。亦於會中。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安立道場。得無所畏。
([?(○/○)]五靈祇眾)。
復有無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陸空行。萬物精祇。并風神王。無色界天。於如來前。同時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標指〕天神地祇。盡三界內。悉皆發願。此三界唯心也〔私謂〕上來所舉神鬼精祇。[A22]已盡欲色三界矣。此無色界天則超色界也。言風神王。則舜若多神。舉空界也)。
(△〔海印云〕華嚴列海眾四十。同生一。異生三十九。皆毗盧遮那。海印三昧。威神所現。各得如來一種三昧。以為法界所統故。今此呪心。乃法界心印。凡所在處。諸神守護。正如大將兵符。符到令行。自然守護)。
([?(○/○)]六藏王眾二)。
([│/○]一述化意)。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𦙁。金剛藏王菩薩。在大會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輩。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呪。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
【疏】以悲增故。不取涅槃。護法故。常隨持呪。
([│/○]二敘護持)。
世尊。如是修行。求正定人。若在道場。及餘經行。乃至散心。遊戲聚落。我等徒眾。常當隨從。侍衛此人。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發心。樂修禪者。世尊。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我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恒令此人。所作如願。
【疏】欲界第六。名大自在。即魔所居處。常惱修行。不令成就。若善心樂修。即不在制限。餘者皆制。此大神呪。本是修三昧者。最上勝緣。故持此呪。能却諸惡。能集眾善。愚藂罔知斯旨。見持呪者。往往興謗。謂非修行。未有一佛。不由此呪而得成道。度眾生矣。如上所說。請細覽之。以革斯弊。
(△〔孤山云〕以上群靈。皆獲本妙心。住首楞嚴。能建大義。示現菩薩諸天等。護持行人。而言以寶杵碎首者。大聖訓物。欲令得度。或用攝受。或行折伏。若涅槃殺一闡提。法華破諸惱亂。仙豫之誅淨行。滿足之僇眾生。皆由住無緣慈。得一了地。乃能如是耳〔谷響曰〕涅槃云。殺一蟻子得罪。殺一闡提無罪。法華羅剎女擁護誦持法華經者。於佛前說偈曰。若不順我呪。惱亂說法者。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
(△〔海印云〕首楞嚴定。亦名金剛三昧。地上菩薩。皆以金剛智心斷惑。以根本無明。最極微細堅固。非金剛心不能破故。此呪乃金剛心中流出。直斷根本無明。故變煩惱而為護法。即有八萬四千金剛王。常隨守護。言寶杵碎首者。顯心呪力。破堅固無明也)。
(按偈文。俱知南知字。有本作胝。揭或作羯。藍或作㘕。荼或作茶。又阿芻毗耶毗字。乾道本作鞞。失帝南帝字。有本作底。毗多崩薩薩字。紹興本作娑。末陀鞞達嚧制鉗鉗字。乾道本作劒。乃至跢姪他。乾道本。作跢多他。皆是梵音楚夏。准長水云。但依一本誦持耳)。
(鳩槃荼古本荼亦作茶。荼茶二字。同除加切。翻譯云。鳩槃荼。亦云盤查。亦云俱槃茶。即此鬼名。應是茶也)。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七(之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七(之二)
[科02](○長水科大文第四示地位堦差。盡第八卷中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大文第四示地位堦差下。分二大。科。一敘迷真起妄為立位因。即明眾生世界顛倒。類生差別等文。二明反妄歸真辨地位相。即三漸次。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等文。次下即結經文。古人判此。為第二正說分竟)。
(○【疏】示地位階差者。既解通行備。內德畢充。復假密言。外助道力。內外相濟。豈徒然哉。必序堦位耳。然位有因果。惑有麤細。智有明昧。斷有淺深。證有分滿。用有優劣。苟昧斯旨。非真修行。墮增上慢。以我教中。隨進德修業。勝劣不同。故歷五十七位。漸入漸深。不同外道天魔。都無位次。若不預辨。涉進乖源。既昧斷證。錯認少得。便以為足。如第四禪寡聞比丘。妄認生謗。墮阿鼻獄。事非輕小。故須明示。免招大過。文二)。
([?∴]一阿難請問二)。
(卍一述益)。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鈍。好為多聞。於諸漏心。未求出離。蒙佛慈誨。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
【疏】正熏修者。由持清禁。復假密言。內魔不興。外魔不起。以此修禪。更無邪僻。其益大矣。
(卍二正請)。
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為乾慧之地(一問)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二問)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三問)云何名為等覺菩薩。(四問)作是語[A23]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佇佛慈[1]旨。瞪瞢瞻仰。
【疏】涅槃。最極果也。即位所至處。乾慧。最初因也。即位發基處。信住行向。及四加行。名四十四心。即信解行地。名為修行。(〔融室云〕修三摩提。信則為入。住則安住。修至十行。方得修行之名。何漸次者。四十四心。皆名漸次)。
(△〔孤山云〕四十四心。謂住行向。加行十地也。佛答有五十四心者。於初住中。橫開十信。合之祇是初住。今乾慧。是合餘經十信。立其總名也〔吳興曰〕璿師為正。至何漸次得修行目。此問入地之正行。次云。詣何方所。名入地中。方是十地。所指十住橫開十信。是義不然〔海印云〕華嚴以信為行本。三賢[A24]已前。總明信位。更不別開。故通有四十二位。此經備開十信。由初信至四加行。為四十四心。并乾慧十地。成五十五位)初地見道。乃至等覺。名為證入。即分證果也(〔融室云〕詣何方所。即見道位。至初地得見道故)。
(△〔溫陵云〕信解行位。復進十地名入地中。是為初證。至十一地。名為等覺。猶是分證。及到涅槃。名為妙覺。乃極證也)阿難雖知諸地之名。而未能辨名下之義。故此問也(〔吳興云〕既受行門。必有位次。如得門入宅。須知堂室淺深。涅槃如所到之境。諸地如所由之道。修行如能履之步)。
(△〔合論云〕乾慧。如江出岷山。其流濫觴。入地如江到楚國。萬派並流。涅槃如[A25]已至大海。具百川味)。
([?∴]二如來廣說二)。
(卍一讚請許宣)。
爾時世尊。讚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從於凡夫。終大涅槃。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疏】刳。猶空也。空其身心諸雜念慮。諦受法義也(〔桐洲云〕因中望果。名為懸示。指五十五位。為正修行路)。
[科01](卍二正為分別二)。
([○@●]一迷真起妄為立位之本。從此去盡卷末十二種類【疏】然地位之興。本因迷悟。妄迷真起。本性即虗。故有斷分。斷即成悟。悟有淺深。故成堦降。堦降既分。名位斯別。若不迷真。焉有斯位。故須敘也。文三)。
([○@(?∴)]一總顯迷悟二)。
([○@卍]一顯一真)。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
【疏】一真之體。湛寂圓明。非真非妄。名相都絕。生界斯泯。既世界眾生不立。佛及出世誰名。以眾生妄分別。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無佛無世界。斯則一真法界。本無地位也(〔海印云〕因問脩證漸次。先立一真法界。為生死涅槃之本。生死界寬。總之不出一十二類。涅槃道遠。要之不過五十五程。迷一真而為六想。則二種顛倒相因。悟六相而歸一直。則二種轉依是號)。
([○@卍]二敘二相)。
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
【疏】真體常住。本非生滅。不如實知真如法一。不覺心動而有於念。念即生相也。生即有滅。念念遷流。展轉漸麤。以至業果。流轉三界。故名為妄。若知前念起惡。能止後念。令其不起。漸斷麤惑。以至細惑。無明永盡。悟極之處。即名為真。菩提涅槃。於斯立矣〔資中〕二轉依號者。由不了一法界相。忽然起妄。(由初迷真念動。以至流轉)名為不覺。翻此不覺。了本無生。即名為覺。此菩提之號。由不覺立也。由迷有生。生必有滅。翻此生滅。顯不生滅。即涅槃之號。對生滅立也。生滅既滅。更無所依。故名轉依。以真如為迷悟依。轉此迷依。以為悟依。故名轉依。自智境界。轉所依藏為涅槃。菩提涅槃。初非一異。但轉迷名無上菩提。轉有名大涅槃。從有故迷。以覺故空。有性自空。非有滅空。故生死涅槃。無相遠也。(以上並資中文)故知菩提涅槃。因迷故有。如人因睡。即有覺名。此亦如是。非本一真元。有二果之異。通約諸位。有六種轉依。如餘處說(〔興福云〕轉依有六。一損力益能轉。二通達轉。三修習轉。四果圓滿轉。五下劣轉。六廣大轉〔補遺云〕以四教判之。六在圓頓。今取廣大轉依而言)。
(△〔溫陵云〕生滅真妄。生死涅槃。皆所謂諸名相也)。
(○〔引證〕〔唯識論〕四修習位頌曰。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捨二麤重故。便證二轉依。論曰。菩薩從前見道起。[A26]已能捨彼二取隨眠。二麤重障。便能證得廣大轉依。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云何證得二種轉依。謂十地中。修十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二種轉依。由斯證得。二轉依果。即是第五究竟行相)。
(○〔宗鏡云〕寶覺真心。各各圓滿。本不名諸佛。亦不名眾生。秪以此心。靈妙自在。不守本性。隨迷悟之緣。成聖凡之事。如金隨工匠。緣成時。轉作指鐶。如指鐶隨爐火。緣壞時。即復為金。成壞展轉。但是一金。更無差別。如來藏心。亦復如是。但隨染緣時。迷作阿賴耶。隨淨緣時。悟成如來藏。展轉唯是一心。畢竟無別。故曰若識無始。即法性為無明。若知今日。即無明為法性。法性之於無明。徧造諸法。名之為染。無明之於法性。徧應眾緣。名之為淨。此即十玄門中。唯心回轉善成門也。若逆轉則成涅槃。順轉則名生死。以生死涅槃。皆不出如來藏心也)。
([○@(?∴)]二勸識妄因)。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諸如來大涅槃者。當先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疏】上明三種相續。今明二種顛倒。以眾生顛倒。即攝業果故。(長水以業果在眾生中。孤山以業果在世界中。以十二類即業故。溫陵云。三種二種。以開合言之。下云熏以成業。即攝業果矣)如前文云。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乃至歇即菩提。不因人得。故云。顛倒不生。即真三昧(〔溫陵云〕能識倒因。乃能斷治。倒妄不生。則復正性。故曰。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真際云〕前明世界相續。唯在依報。謂四大因起等。由前答滿慈問。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故。此明世界顛倒。蓋指正報。即十二類生也。以答阿難。修三摩地所入地位故。何則。位由悟入。悟必由迷。迷之為凡。悟之為聖。皆正報之事。非器界之相也)。
(△〔吳興云〕恐未然也。三世四方。顯是依報故)。
[科01](△〔長水科〕三別辨顛倒二。一總釋倒因。二別明倒義。一眾生顛倒二。今改科云)。
([○@(?∴)]三別辨顛倒二)。
([○@卍]一眾生顛倒二)。
([?(○/○)]一總敘倒因)。
([?(○/○)]二別明倒義。今初)。
(△〔通釋〕經文標云。云何名為眾生顛倒。而中有建立世界。及諸眾生之文。故長水別辨顛倒科。初標總敘倒因。迷本圓明下。乃別明眾生顛倒。後人遂欲倒換經文。易置徵語。雲棲云。眾生世界元不相離。眾生必依世界而居。世界復因眾生而起。世界如大地。眾生如草木。言眾生。不妨先說世界。喻如言草木。不妨先說大地也。下文世界顛倒中。指變化眾生。結云十二種類。兩文參合。其義甚明。今按雲棲此解。最為名通。今依北峰印。師科。初標眾生顛倒。而以總敘別明。分為子科。經文次第。前後分曉。亦仍不失長水科節也)。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
〔宗鏡〕真如一心。古今不易。因何而有眾生顛倒。答。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隨於染淨緣。遂成十法界。以真心隨緣。不守目性。只為眾生。不自知無性之性故。但隨染緣成凡。隨淨緣成聖。(〔溫陵云〕性明心。指真如體也。性圓明。言不守自性也)如虗谷響。任緣所發。又如太虗忽雲。明鏡忽塵。求一念最初起處。了不可得故號無始無明。古釋云。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因託性明。變影而起。託影而生。從虗執有。故云。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此業相也(〔補遺云〕真如不變名性。隨緣名心。由性者。不變也。明心者。隨緣也。由有性中圓明隨緣之故。眾生妄生照覺。因以妄見發其性也。性中加妄。遂有見生。故曰性妄見生。特安圓字。即顯隨緣之性。出生妄明也〔雪浪云〕性明圓故圓包真妄。如云性明之體。包六妄故。所以能真能。妄也)。
【疏】如來藏心。本性真明。周徧法界。故云性圓明故。(〔孤山云〕謂由真心。本具諸法。如明鏡中。圓具像性)由此真明。從性發動。遂成所相。所既妄立。生於妄能。[1]即妄見也。能所二相。俱不離真。故云。因明發性。性妄見生。(由妄明心。變動真性。故曰因明發性。由發性故。遂起分別。故曰性妄見生)元是一真。本來無相。忽然妄動。二相俄生。從無相真。成有相妄。故云成究竟有。此異相也。(〔海印云〕前云因明立所。所字。通含虗空生界等相。今云發性。言性而不言相。單約眾生正報。顯此眾生世界。由無明熏變而起。故曰因性發性。性妄見生。發性即業識妄見即見分。究竟有即相分。此則根身器界。瞥然俱現。生死輪迴。因之以立也)。
此有所有。(牒上成究竟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
〔宗鏡古釋〕此有所有。非因所因。轉相也。業相為能有。轉相為所有。能所既分。二相斯有。故曰有所有相。即此轉相。能行現行。因前而立。因後而生。展轉相因。名非因所因。即此現相。能引六塵境界。現相是能住。六塵是所住。故云住所住相【疏】同相也。此上異相為能有。生今同相為所有。(今經異相。即起信業相。同相。即轉相)異相本非有因而得。生起而為同相之因。斯即前文。如是迷因。因迷自有。下文亦云。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異既生同。同為能住。異為所住。故云住所住相。此住所住。元既無因。復何根本。斯則二相畢竟無住。故云了無根本(〔吳興云〕非因者。如云。既稱為妄。如何有因。所因者。如云。自諸妄想展轉相因)。
(△〔海印云〕此有者無明。所有者世界眾生。能住者眾生。所住者世界)。
(△〔二楞云〕此能有之無明。與所有之眾生世界。本無有因。為彼所生之因。亦非有住。為彼所住之處。如空中華。如睡時夢。詰之無根。覓之無本)。
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
〔古釋〕本此無住以立世界者。現相從妄所立。本無所依。依此現相。以成世界之本。故云。本此無住以立世界。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者即是無明。無明無因。故無住。此之三相。俱是無始一念妄心。總號無明【疏】無同異相也。依前同異以為根本。而得生起無同異也。以前二相。正是無明。棃耶識體。雖分同異。一念轉成微細生滅。全是無明。從此變起山河大地。根身種子。(〔桐洲云〕謂阿賴耶不守自性。成諸萬法。半成根身。半成器界。故云建立)故起信云。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以依動故能見。依能見故。境界妄現。維摩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此即無明。無因故云無住。
(○〔引證〕〔維摩經云〕文殊師利問。善不善孰為本。曰身為本。身孰為本。曰欲貪為本。欲貪孰為本。曰虗妄分別為本。虗妄分別孰為本。曰顛倒想為本。顛倒想孰為本。曰無住為本。無住孰為本。曰無住則無本。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肇曰〕心猶水也。靜則有照。動則無鑒。癡愛所濁。邪風所扇。涌溢波蕩。未始暫住。以此觀法。何往不倒。譬如臨面湧泉。而責以本狀者。未之有也。倒想之興。本乎不住。義存於此乎。一切法。從眾緣會而成體。緣未會。則法無寄。無寄則無住。無住則無法。以無法為法本。故能立一切法也。無住故想倒。想倒故分別。分別故貪欲。貪欲故有身。既有身也。則善惡並陳。善惡既陳。則萬法斯起。自茲以往。言數不能盡也)。
([?(○/○)]二別明倒義二)。
([│/○]一因迷有想)。
迷本圓明。是生虗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
〔古釋〕初是業相。即是妄覺之心。體即虗妄。此妄初起。更無因始。名非有所依【疏】重指業相也。昧圓明真實。成能所虗妄。能所妄動。本無因依。妄想發生。無同異中。熾然成異。故無體也(〔溫陵云〕迷真起妄。眾相競生。故名眾生。此明起妄之本。下明競生之相)。
將欲復真。欲真[A27]已非。(宗鏡斷句)真真如性。
〔古釋〕將欲復真。欲真[A28]已非。(齊此斷句。真真如性。義屬下文。長水[A29]已下。皆連作一句讀)釋轉相。即真上影像相。似真非真。妄覺執此為真。即初念名動。動必有靜。靜復似真。形動立靜。非真不動。故曰欲真[A30]已非【疏】重指轉相也。由前動故。覺動希靜。嫌妄欲真。希欲既生。轉增迷[1]悶。不復元靜。但得影真。是虗妄心所變起故。故云。[A31]已非真真如性。
非真求復。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
〔古釋〕真真如性。本不因動而立於靜。故云。非真求復。宛成非相。從此現相。變起一切境界。故非相現相。非生現生。非住現住。非心現心。非法現法。釋次第者。初從明暗二相相形。而生於色。即是結暗成色。形顯色也。因色。即有根塵留礙。名之為住。因有根塵。即有能分別識。名之為心。覽此塵像。為識境界。名之為法。此等展轉相因而有。反顯真如。相無明暗。無相形。故非相。無起滅。故非生。無留礙。故非住。無緣慮。故非心。離塵像。故非法【疏】重指現相也。[A32]已成虗妄。故云非真。而求於復。便現虗相。此即所變真影。轉成世間諸相也。其相體虗。故云非相。非猶妄也。此即總舉。非生下。別列無而忽有。故生。有而暫[2]住。故住。緣慮相續。故心。染淨差別。故法。體元不實。故皆言非。於中非心。即是六麤中前二麤也(〔吳興云〕除真如外。凡有修入。皆屬于權。如圓覺云。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故云非真求復等)。
(△〔雲棲云〕凡所有相不過生住異滅。身受心法。舉生住。該異滅也。舉心法。該身受也)。
(○〔寶藏論云〕一切眾生。失本失求竛竮辛苦。修習累劫。而不悟真。是以將本求末。末妄非真。將末求本。本虗非實。夫本者即不合求。何以故。本即不求本也。譬如金不求金也。末即不合修。何以故。妄不求妄也。譬如泥團不可成金)。
○〔宗鏡又解〕或前標三相。相因而有。以列次第。後三相合釋。都言三相虗妄。體即無明。更無所因。故云非有所因。即此三相。影真而起。似真非真。執影為實。故云將欲復真。影既不實。故云欲真[A33]已非。宛成非相下。對妄說真。以立名號。故知建立地位。從此而有。若不因妄說真。亦無地位名字可說。(按此文前標三相。後取合釋。古人說經。不局一義。長水或可一科。亦復如是)。
([│/○]二隨業受生)。
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疏】此後四麤也。由前心起分別。展轉漸麤。執取計名。造諸業行。故云熏以成業。憎愛二業。各同界趣。(〔海印云〕一念生相無明。不覺展轉發生。積久而愈有力。由此生力發生。六麤相顯。此即六麤中智相續也。熏以成業。即執取計名字。同業相感。則起業繫苦也)業感為因。報應為果。遂有相生相滅之報。婬欲為因。故相生。殺盜為因。故相滅。此即眾生業果二相續也(〔吳興云〕生住心法。於諸有中。展轉發生。即業果相續也。生即是果。力即是業。熏即動業之感)。
(○〔引證〕〔清涼云〕經云。諸業種種相。三與心同生不離者。心為起業之方便故。業共心生。生[A34]已不離。此言業行常依心王也。言此業思。與等起意識共生者。正同俱舍。緣等起也。與所起業。同剎那故。隨其善惡生[A35]已。即熏成名言等種要由業熏心。方成種故。業果不離心。得果不離種也。又云。引業唯善惡者。俱舍云。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釋云。引業。謂總報業。但由一業。唯引一生。若許一業能引多生。時分定業。應成雜亂。若此一生。多業所引。應眾同分。分分差別。以業果別故)。
(△別辨顛倒科下。長水分三。一眾生。二世界。三類生差別。以類生一科。當前業果相續故。北峯分為二科。以業果相續。即攝眾生世界中故。今依北峯。合三為二。於世界顛倒中。分迷真兩立。相涉類生二科。順經文乘此輪轉[A36]已下。即承上是故世界一段。文非孤起故。今於長水科下。參用北峯新科。以科別義同。非改作故)。
([○@卍]二世界顛倒二)。
([?(○/○)]一明世界因起)。
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牒上此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牒上非因所因。住所住相)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
【疏】迷畢竟無。成究竟有。有故立界。隔別不同。故云分段。(〔孤山云〕有東西南北之分段。指此分段。名之為界〔溫陵云〕有所有。故有分段。有分段。故有方位。界為方位。故因此界立也)非因而因。無住而住。因能生果。果住於因。因果相生。遷流不斷。世由此[3]成。(然其所有。本無其因。故非因所因。此唯妄住。故云無住所住。既非真性常住。則有過現未來。遷流不住。三世成矣〔溫陵云〕無所因。則無所住。無所住。則常遷流。世為遷流。故因此世成也)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宛轉十二。變化有情。亦十二也(以世涉方。以方涉世。俱成十二。所以眾生正報。因果和合。亦成十二〔雪浪云〕三世四方。互成十二。眾生依此造業。故變化眾生。亦成十二。此因果相感也)。
(△〔中川云〕類生。略有七義。一名者。俱舍。陳云眾生。唐言有情。即類生也。二義者。顯宗云。言類生者。是眾生義。三情者。謂眾生依情立名。不依趣。論云。趣雖有情。而非徧故。此唯情徧。獨立生名。四合者。謂眾生由業由緣合生。論云。業緣合起。故說為生。亦無有緣。而得生起。五業者。謂有唯業生。論云。彼業力強。不待緣故。六緣者。謂從緣生立名。論云有緣卵等。從卵標名。名卵生等。七果者。謂依現果立名。婆沙云。若受欲界果者。名欲界有情等)。
(○〔引證〕〔淨度三昧經云〕罪福相累。重數分明。後當受報。一一不失。一念受一身。善念受天上人中身。惡念受三惡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一日一夜。種生死根當受八億五十万雜類之身。百年之中。種後世栽。魂神逐種受形。徧三千大千剎土。體骨皮毛。徧大千剎土地間無空故)。
([?(○/○)]二明顛倒相生二)。
([│/○]初成十二因)。
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
【疏】內由動相。外感風輪。故有聲現。因空生搖。堅明立礙。故有色立。金風相摩。則有火光。火則有氣。氣則香也。寶明生潤。火光上蒸。由斯流水。水有冷煖。故成觸也。觸分澀滑。與舌相對。則有味生。五境合意。則名為法。此六塵境。與內根妄想。和合雜亂。由此造作一切諸業。故成業性。業必有報。十二品類。因此區分。故成輪轉。是故下。結成旋復。旋復。亦輪轉也。聲香味觸。略舉十二之四也(〔資中云〕十二區分。文含二意或六塵各有三世四方。自成十二。或根塵各六。共成十二〔吳興云〕資中第二解為當。且因動有聲者。偈云。音聲性動靜。此就聲塵當體為因。從聲至味。展轉想因。皆以餘塵為因。遞相為果。以顯六亂之相。不同十二因緣。次第之相故。展轉相因。雖有十二。而但云六亂者。正顯根塵各從其類。兩兩相望。雜亂而起。是故。聲香味觸略舉四塵窮十二變。結歸根境。孤山言文無六根。而自因動[A37]已下。有十二者。是誰之誤與)。
(△〔海印云〕妄身住於妄身之中。無明內熏。憶識誦習。習氣猛發。鼓動心海。曰因動有聲。動即不覺心動。聲乃妄想風耳。因此動念。隨其本習。容現塵習。曰因聲有色。因此妄境。返熏自心。曰因色有香。因此緣氣。返觸其心。曰因香有觸。心境相觸。綿著其味。曰因觸有味。因此味著。成五根落缷之塵。曰因味知法。以此雜亂根塵。熏成業性。一念妄勤。為十二類生區分旋復之因。所謂熏以成業。不待更造。而生死苦果。念念作受也)。
(△〔空印云〕隨動一根一境。則六根六境。相因而起。如唯識言。五俱意識。同時起故。謂之六亂妄想。為十二類生起業之本。故曰十二區分。由此輪轉也。窮十二變者。如以六亂妄想。熏成卵生一業為一變。乃至熏成非無想業為十二一旋復)。
(○〔私謂〕經文六亂妄想。正牒上因動有聲等六義而言。良以六塵境風。鼓動心海。六種根識。熾然交作。言不頓彰。故次第相因。意必同時。即剎那俱現。此六亂妄想。隨舉一根。則具六根。隨舉一塵。則具六塵。又加之以三世四方。四毒七支等。根根塵塵。不思議熏。不思議變。則為八萬四千飛沈等亂想。由是輪迴顛倒。和合而成十二類生。充塞世界。是則十二類生。八萬四千亂想之變相也。八萬四千亂想。六亂妄想之變相也。十二類生為業果。六亂妄想為業性。故曰。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由此觀之經文明言六亂妄想。未嘗云十二妄想也。所云十二區分者。十二類分之區分。非言妄想之區分也。妄想之數。始於六亂妄想。極至於八萬四千。乃至無量數。不可說。不應於此中。別開十二妄想。此是六根之六。此是六塵之六。尅定分齊頭數。以配合十二類生也。有情世界。自胎卵四生。以窮極十二類。輪迴顛倒生死如煙。自佛眼觀之。不出聲色香觸味法。六亂妄想遷流變化。一周旋復而[A38]已。故曰。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所云一旋復者。六亂妄想之一旋復也。亦八萬四千亂想之一旋復也。所云十二區分者。十二類生之總相。猶言五陰區宇也。所云窮十二變者。即所謂變化眾生。成十二類也所云聲香味觸。即趣舉六亂妄想之四也。自古師以根塵各六。貼釋十二區分。於經文或有未安。而環師指十有二支。釋十二變。義益見矣。敢妄議之如此)。
(○〔釋文〕因觸有昧。溫陵云。原本作因觸和味)。
([│/○]二感十二果三)。
([?(▽/○)]一總標列)。
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宗鏡〕一念纔起。生死如煙。駕六陰六入之舟航。結十二種類之窟宅。如從一妄念中。結成十二類。根塵相對。發識造業。因色有情。見時生相。於此情想二法。各生四相。從情上生。一有色。二無色。三非有色。四非無色。從想上生。一有想。二無想。三非有想。四非無想。胎因情有。卵為想生。情想合為濕生。情想離為化現。情上無色。則是空散消沈。想上無想。則為土木株杌。此二雖屬無情。然皆從識變。若一念不生。則諸類皆絕【疏】情想相因。形待不息。有情世界。不出十二。動念初起。迷本圓常。影生遂現。故動念為初。卵生居首。情愛後起。欲有胎生。異愛不同。次分濕化。想心紛擾。取捨多端。後成諸類有色無色等。下自委辨。(〔圓覺鈔云〕何以卵劣在初。化勝居後。一約境。具緣多者為首。即瑜伽說。二約心。從本至末為次。謂無明是卵。即本識三細中。初最業相。能所未分。混沌是卵。(藥師經破無明[(殼-一)/卵])既是根本。故首明之。無明發業。蘊在藏識。為胎。愛水潤之。受生為濕。化生從無忽有。故此次也)。
([?(▽/○)]二別指釋十二)。
(▽一動類)。
阿難。由因世界。虗妄輪迴。動顛倒故。(起惑)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沈亂想。(造業)如是故有(苦報)卵羯邏藍。流轉國土。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疏】世界初興。元由虗妄。虗妄故動。(〔溫陵云〕想唯卵生。虗妄即想也。想體輕舉。名動顛倒〔海印云〕推妄想初動。因動有聲。約習氣熏變之始。卵生居首。曰虗妄輪迴。乃初起一念生滅心也)動即是風。風即氣也。故云和合氣成。迷圓常理。成虗妄想。(〔溫陵云〕卵以氣交。名和合氣成。想多升沈。名飛沈亂想)想氣和合。成於卵生。故動念為初。卵生居首。羯邏藍者。入胎初位。準俱舍論。胎中分位有五。入胎初位。胎卵未分。皆同此也。(以上資中文)因茲種類。八萬四千。世間施設。且舉此數。理則無量。魚鳥龜蛇。即飛沈類也(〔法數云〕若想念掉舉。報為魚鳥。若情念沈重。報為龜蛇)。
(△〔融室云〕迷本圓明。是生虗妄輪迴始此。曰虗妄輪迴。不覺心動。即顛倒想。貪嗔等分煩惱。各有一万二千。今此亂想。各具四惑故)。
(○〔引證〕〔淨名云〕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諸煩惱門。什曰。煩惱根本有四。三毒及等分也。二万一千塵垢。屬三病四病。故八万四千也)。
(○〔華嚴隨好品云〕彼諸眾生。於色聲香味觸。其內具有五百煩惱。其外亦有五百煩惱。貪行多者。二万一千。瞋行多者。二万一千。痴行多者。二万一千。等分行者。二万一千。教乘解云。華嚴內外煩惱。共有一千。此約見惑十使論復約身三口四。七支各有一千。則有七千。更約三世。成二万一千。依三毒等分計之。四心各具二万一千。成八万四千。清涼隨好疏云。古有二釋。二皆有理。九地疏更有他釋。如賢劫經等。非經本意。今按清涼二釋。鈔云。前似喻於煩惱故。後似約業故。清涼[A39]已後。諸家配釋。廣引四大五衰等。有其多文。今但取根本煩惱。見惑十使。依三毒等分。成八萬四千。為十二類生。塵勞顛倒之正因耳)。
(▽二欲類)。
由因世界。雜染輪迴。欲顛倒故。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竪亂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曇。流轉國土。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資中〕雜染即愛。愛名為欲。欲故生潤。乃名為滋。
(〔溫陵云〕胎因情有。雜染即情也。情生於愛。名欲顛倒。胎以染交。名和合滋成〔融室云〕愛欲屬水。故和合則滋成橫竪亂想)橫竪者。人行正道。竪首而行。(人仙竪)違正因邪。故生橫類。(龍畜橫〔溫陵云〕情有偏正。名橫竪亂想。虗妄雜染等。有情皆具。隨偏重感類耳)遏蒲曇。即第二位。胎卵[A40]已分也(〔定林云〕胎因情有。故言雜染。言欲。言溼。卵以想成。但言虗妄。言動。言氣而[A41]已)。
(▽三趣類)。
由因世界。執著輪迴。趣顛倒故。和合煖成。八萬四千。翻覆亂想。如是故有。濕相蔽尸。流轉國土。含蠢蠕動。其類充塞。
【疏】由執著故。一心趣境。(〔融室云〕有執著心。故有所趣之境也〔溫陵云〕濕以合感。執著即合也。合由愛滯。濕能染香聞香趣附名趣顛倒)濕煖之處。與想相應。即便受生。故云煖成(濕以陽生。名和合煖成)〔資中〕翻覆亂想者。因即違心背信。翻覆任情。遂感類生。飛走不定。如蠛蠓昆蟲之類。(所趣無定。名翻覆亂想。感蠢蠕翻覆之類)蔽尸。云軟肉。以其初受濕生。形尚柔軟。既不入胎。故無前位(此云凝結。受胎三七日。溼生初相也〔二楞云〕翻覆者。了無正定。尋香逐煖。都如耎肉。故受斯報)。
(▽四假類)。
由因世界。變易輪迴。假顛倒故。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國土。轉蛻飛行。其類充塞。
【疏】變易不常。假新換故。觸境之處。與想相應。即便受生。(〔溫陵云〕化以離應。變易即離也。離此託彼名假顛倒。觸類而變。名和合觸成)新故亂想者。因即不循仁義。厭故取新。但狥[A42]己情。愛彼忘此。假託不實。變異受身。(資中文)。
(△〔真際云〕妄心浮偽。易奪不常。舍彼取此。故成其觸。觸謂敵對。即根境和合也)又化生初質。風觸即堅。既無本形。因觸而立。此取轉受異身。名之為化。故云轉蛻也。(〔吳興云〕轉蛻飛行。是化生取譬之像。列子天地委蛇。下文純想則飛。皆取譬也。轉蛻。譬故形之易蛻。飛行。喻新質之輕舉。和合觸成者。雖則變化。必假根境相觸為因。或陰陽之氣。觸於故身。能變新質)。
(△〔法數云〕化生。無而忽有也。又離此舊形。易彼新質。亦化生也。如蠶蛻為蛾。虫化為蝶。凡不同形而相禪者皆是)羯南。云硬肉。即第四位。(健男。或健南。胎四七日。雖有身意。缺眼四根故)。
(△〔熏聞云〕問。何故動類唯指初位。欲賴但言第二。趣類止云蔽尸。假類去皆云羯南。答若有初位。必具後位。若有第二。必具初後。經文一往次第。且取一位配之。今蔽尸羯南。既不入胎。故無前位。然而蔽尸須至羯南。羯南或由蔽尸。二往之意可會。又假類而下。雖皆云羯南。其中非無具前三位。及第五位。(即鉢羅奢佉此云形位)良由第五於諸位中。具闕不定。唯有第四。其名最通。故障類等。並云羯南也)。
(△〔定林云〕變易輪迴。與變易生死為類。而此非真。故名為假。相待輪迴。則假物者也。故名為偽。濕以合感。故為執著。濕待外煖。化身觸而[A43]已)。
(▽五。障類)。
由因世界。留礙輪迴。障顛倒故。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轉國土。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資中〕事日月水火。和合光明。堅執不捨。障隔不通。名為留礙。精明顯著。因此受生。故成色相。星辰日月。吉者為休。凶者為咎。下至爵火蜯蛛。皆是此類(〔無盡云〕三光五行。一切精明神物。皆精耀也。涅槃云。八十一神。皆因留礙想元。成其精耀。蚌蛛爝火。鯢目蝦鬚。燐鬼犀角之類。又其亂想之微者也)。
(△〔補遺云〕世間或依報留礙。或義理不通。暗於知見。心依明著。積習受想。乃受精明。上自九曜。下至螢蚌。仍能休著。及於他人)【疏】留礙為緣。障隔不通。苟逢明著。愛此受生。名色相羯南(〔溫陵云〕由迷滯故。成留礙輪迴。障失融湛。妄合明著。粘湛發光。以成精耀。其想[A44]已結成精耀。故但有色而[A45]已)。
(△〔冥樞云〕世界二相。互執不捨。曰留礙。以障蔽其明。結成妄明。和合則成於精耀。其想凝結。故有色相。有色者。有形礙明顯之色也)。
(○〔釋文〕熏聞云。著陟慮反。明也。介甫疏云。明覺。無住相。而精耀。有麗。故名留礙障著。應訓著為直略反。今未敢從)。
(▽六惑類)。
由因世界。銷散輪迴。惑顛倒故。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隱亂想。如是故有。無色羯南。流轉國土。空散銷沈。其類充塞。
〔資中〕銷散為緣。惑暗顛倒。(〔溫陵云〕厭有著空滅身歸無。名銷散輪迴。迷漏無聞。名惑顛倒)由迷惑不了。厭壞色相。思無邊空。色盡心亡。厭空絕想。乃至有頂。沈冥幽隱。即無色界外道之類(厭有歸無。則成晦昧空。故和合暗成。名陰隱亂想。此有想無色。而不無業體。故亦稱羯南〔吳興云〕既云無色。又謂之羯南。應取一分細色。通名其類。不可責成堅硬之狀。有定果色故。雖無業相。不妨業繫所生也)。
(△〔無盡云〕無明暗質。相盡質消。流轉茫茫。無本可據。此陰隱亂想也)。
(△〔定林云〕空散銷沈。有想無色。覺迷為因。故惑顛倒)。
(△〔補遺云〕長水指今無色。不同無色界天。今言外道者。邪心得生。非久還墮。所以神呪功能指為惡處也。真際云。空散銷沈。通指四空。今謂亦可別對四空。指文分配。又吳興以舜若多。銷今無色者。亦可兼指空神也)。
(△〔溫陵云〕又有惑業昏重。形色消磨。體同空昧。色附幽隱。亦空散銷沈類也。即主空神鬼。旋風魃鬼之類)。
(△〔私謂〕此經十二類生。與金剛般若。四生九道。條然不同。彼經取法界普度。其相則細。此經明世界輪迴。其相則麤。言動類。則魚鳥龜蛇而[A46]已。言欲類。則人畜龍仙而[A47]已。極而之於土梟破鏡。其類彌下。則其相彌麤。而古師以無色界外道。釋無色羯南者。此不然也。此之言無色者。以其結業銷散。滯想幽陰。劣於有色羯南故。非若無色界。厭離色籠。修四空定。而謂之無色也。經言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壽命則至八万四千劫。身量則能變身萬億。共立毛端。禮拜世。尊。而目為無色羯南。其可乎。如節師以空散銷沉。通指四空。又如月師。依金剛論。以論文依。止境界。配障惑等八類。則第十二附塊抱菓之倫。亦是非想非非想天攝乎。岳師曰。將恐欲界。亦存斯類。如舜若多神。豈在四空。環師曰。即主空神鬼。旋風魃鬼之類。即下經所開遇風成形。名為魃鬼者是也。外書亦有之。穆王南征。一軍皆化為猿鶴沙蟲。非空散銷沈乎。千寶記零陵太守之女。飲書佐盥水有娠。兒能行。直上書佐掖。推之。化為水。非空散乎。依岳環二師之義。而姑舍古釋可也)。
(▽七影類)。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國土。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疏】虗妄影像。似有如無。信憶則靈。絕信則否(〔冥樞云〕世界二法相涉。體無實形。名罔象虗無。如影而[A48]已〔補遺云〕操心不實。故曰罔象。影附於人。曰影顛倒)。
〔資中〕蹈跡附影之類。皆從憶想所生。(〔溫陵云〕虗妄失真。邪著影像。無所託陰。從憶想生。於罔象中。潛結貌狀〔冥樞云〕暗想憶成。故名潛結。但由想成。故名有想羯南)論因。或如外道凡夫。祠禱神明。存形立影。終身奉事。志慕靈通。精靈響附。因果相酬。故生其類(〔定林云〕鬼神精靈。無實狀也。故名罔象。但有想念。故名為憶。有想羯南者。有想羯南。有羯南也。然但是想)。
(○〔釋文〕罔象。猶云彷像。不正之貌。莊子。水有罔象。國語。木石之怪曰罔象)。
(▽八痴類)。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癡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疏】墮在世間。愚癡為本。既非覺了。頑鈍相成〔資中〕外道計無情有命。金石堅牢。或乃習定灰凝。思專枯槁。心隨境變。化物成身。用無識為真修。將頑愚為至道。乃至如華表成精。黃頭化石。土木精恠之類是也。(〔谷響云〕梵云劫毗羅。此翻黃頭。恐身死。往自在天問。天令於頻陀山取甘子食。可延壽。食[A49]已。于林中化為石如床。有不逮者。書偈問石。石上書偈答問。後為陳那菩薩斥之。其石裂矣。千年華表。見張華博物志)此等並心祈報質。非畢竟無情。報盡入輪。如無想天墮。(〔定林云〕土木金石。有色無想。空頑為因。故癡顛倒。無想羯南者。無想羯南有羯南也。但無想耳)。
(△〔雲棲云〕枯槁亂想。但是妄想暫遏不行。如草枯根在。未嘗無也。精神之為木石。以頑定力。化成頑物。頑定力消。依舊流轉)。
(▽九偽類)。
由因世界。相待輪迴。偽顛倒故。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轉國土。諸水母等。以蝦為目。其類充塞。
【疏】因依假待。處偽不真。託穢成身。藉物為導。(〔溫陵云〕本非有色。待物成色。不能自用。待物有用。迷失天真。綿著浮偽。彼此異質。緣染相合。故曰因依〔融室云〕迷失[A50]己靈。認它為[A51]己。故云偽顛倒〔補遺云〕相待。猶言相假。凡染。皆以[A52]己假它之謂)〔資中〕因即和合巧偽。改故作新。或假託因緣。遞倚形勢。資身養命。業果相循。如水母等。以水沫成身。以蝦為目。(水母。倍謂之蝦蛇。一名蟦。形如羊胃。無目。以蝦為目)有情身內。八萬戶蟲。並是此類。攬物成體。假食於他。不從自類受身。故名非有色相等(〔定林云〕非有色成色羯南者。水母等有色羯南。然以蝦為目。待彼色相。非有色也)。
(▽十性類)。
由因世界。相引輪迴。性顛倒故。和合呪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呪咀厭生。其類充塞。
【疏】互相引調。誘以成性。呪詛更加。召以為類。雖從聲感。假自性質(〔補遺云〕言性者。稟自然之質。今相引假他。而成性分。非顛倒而何〔溫陵云〕邪業相引。使性情顛倒。乘呪託識。不由生理。妄隨呼召。即世間邪術呪咀。精魅厭物。因而有生者也)。
(△〔吳興云〕呪咀亦呼召耳。由物類相感。若厭禱而生也)〔資中〕有一類生。因聲呼召。引發性成。如蝦蟇等。以聲附卵。然後長養。非聲則壞(〔法數云〕蝦蟇得聲。然後生長。孔雀聞雄鳴。即有娠生𩿿。此等物類。皆若厭禱而生)論因。或是樂為婬聲。習以生著。(〔疏云〕因即或由好著聲境。或是違誓。厭禱求生。心口為殃。報招其咎耳)從自性類。不假他成。名非無色相。藉聲誕質。故曰無色(〔補遺云〕言非無色者。必先假自質也。言無色者。假聲而生也)。
(△〔定林云〕相引輪迴。非此有性。彼亦能引。故名為性。非無色無色羯南者。呪咀厭生。無色羯南。然亦能變現。非無色也)。
(▽十一罔類)。
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萬四千。回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1]相羯南。流轉國土。彼蒲盧等。異質相成。其類充塞。
【疏】交合虗罔。誣罔相成。取異為同。迴他作[A53]己。元非想相。後假想成。即蒲盧等。是此類也(〔融室云〕二物共迷其性。名曰合妄。負他有情之物。以成[A54]己子。誣罔于他。成罔顛倒。罔他則取異為同。回他作[A55]己。故曰異成回互亂想。不想[A56]己子。是非有想。負他為子。故曰成想〔冥樞云〕以世與界。二妄相因。無因成因。故名罔倒)〔資中〕誣罔取他。納為[A57]己有。名罔顛倒。蒲盧。蜾蠃也。取青䖝為子。非[A58]己所生。(郭璞云。俗謂之蠮螉。取彼桑虫以為[A59]己子。法言曰。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矣。速哉)推因。或是背親向義。棄本從他。謬繼別宗。妄襲餘族。因果之應。感此類生(〔吳興云〕以異質故。非有相相。以相成故。成想羯南)。
(△〔定林云〕合妄輪迴。令彼類我。以妄化妄。故名為罔。非有想有想羯南者。知蒲盧等本自異類。非如卵胎。想中傳命。非有想也。其卒相成。非無想也)。
(▽十二殺類)。
由因世界。怨害輪迴。殺顛倒故。和合恠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菓。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
〔資中〕父母有愛。名非無想相。冤無有愛。故云無想。(長水疏同)亦可。梟鏡有情。非無想也。附塊抱樹而生其子。乃無想也【疏】冤對相讐。連環不止。託至親之父子。發至冤之殺害。豈不恠哉。初生託質。互有想愛。故云非無想相。後時成大。父母遭食。故云無想。土梟破鏡。附塊抱菓。子子孫孫相成相襲。業使之然。非自然耳。
△〔資中疏〕問。既是怨對無感生緣。何得用附而生。怨中有愛。答。如畜猪羊。貪殺故養。豈非怨中亦有愛乎。長水答云。託質由乎愛養。殺害由乎先業。愛想無常。由業所起。始雖起愛。後變成憎。故遭其食。
(△〔熏聞云〕史孝武記。祠黃帝用一梟破鏡。孟康曰。梟鳥名。食母。破鏡食父。黃帝欲絕其類。使百物祀皆用之。破鏡如貙而虎眼。述異記云。獍狀如虎豹而小。始生。還食其母)。
(△〔桐洲云〕從上一一標云。由因。世界者。牒前說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故)。
([?(▽/○)]三結名類)。
是名眾生。十二種類。
(〔吳興云〕金剛般若。四生乃至非想。皆通三界。今十二類現文。唯無色羯南。似通上界。其十一種。悉是欲界之相耳。應知下文。廣談七趣。秪由此中說相未周。前後相承。方見經旨)。
(△〔補遺云〕十二類生。先言世界虗妄等。以眾生業性多著境界感生。成於顛倒。如初感外虗妄動。則受飛沈動類等也。上文眾生顛倒。其文頗略。受生之相皆由外感。故詳列十二類生。別明世界顛倒。變化眾生之相。以成其文)。
(有色相羯南。一本作有有色羯南)。
(有想相羯南。一作有有想羯南。非非有色相成色羯南。一作非有色想有色羯南)。
(非無色相。一作非無色想)。
(非有想相成想羯南。一作非有想有想羯南)。
(非無想相無想羯南。一作非無想無想羯南)。
([A60]已上一作。皆溫陵本)。
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卷第七(之二)
校注
[0704k01] 離魔業行科二他力離魔 [0704001] 疾一本作習 [0705k01] 一具明壇法二正說神呪 [0706001] 間一本作聞 [0706002] 泥疑沉 [0706003] 火一本作炎 [0707001] 并一本作兼 [0707002] 涉入一本作相涉 [0707003] 助修行本一作修助行 [0707004] 善疑養 [0707005] 成一本作戒 [0708k01] 二正說神呪三一請問二正說三護持三敘呪功能 [0708001] 為一本作我 [0708002] 者一本作輩 [0708003] 旨一本作音 [0708004] 大果一本作大乘 [0709k01] 第一會共一百三十七句行者至此稱弟子某甲受持為某事祈禱無不應騐 [0709k02] 第二會共四十一句依前祈禱 [0710k01] 第三會共九十四句依前祈禱 [0710k02] 第六會共九十五句依前祈禱 [0711001] 地一本作法 [0711002] 是故自來一本作故自古來 [0711k01] 二敘呪功能二一明諸佛受持三二勸眾生受持一持者功德三二指示功能三不持過失 [0711003] 於一本作此 [0712k01] 二勸眾生受持三一總勸受持二別明功德三結示益相 [0712001] 蠱一本作蟲 [0712002] 由上疑脫那 [0712003] 那下疑脫由 [0712004] 諸一本作善 [0713001] 若上一本有阿難二字 [0713002] 常一本作尚 [0713003] 諸上一本有及未來世四字 [0713004] 獲一本作得 [0714k01] 三護持六 [0714001] 禮下一本有而白佛言四字 [0714k02] 大文第四示地位堦差 [0715001] 旨一本作音 [0715k01] 一迷真起妄為立位因二返妄歸真辨地位相 [0716k01] 二別辨顛倒二一眾生相續三一總敘倒因二別名倒義二世界相續二一明世界因起二明顛倒相生二初成十二因後感十二果 [0716001] 即上一本有能字 [0717001] 悶一本作倒 [0717002] 住一本作止 [0717003] 成一本作立 [0720001] 相一本作想【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3 冊 No. 287 楞嚴經疏解蒙鈔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科01](○躡前離魔業行大文生起母科)。
([○@●]二他力離魔。此為障重者。助之以呪力也。文二)。
([?∴]一述意略明四)。
([○@卍]一總結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