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科文卷第九
大文第四依人證入成德分即逝多園林一會入法界一品二十
- 一卷經文分(四)
- 初來意(二)
- 初明分來(入法)
- 二會品來(會品)
- 二釋名(三)
- 初分名(二釋)
- 二會名(二會)
- 三品名(三)
- 初總明(二品)
- 二得名(二)
- 初法(法界)
- 二界(二)
- 初五約理法界(界有)
- 二三雙約事理(復有)
- 三釋名(於中)
- 三宗趣(三)
- 初約義(二)
- 初所入(二)
- 初牒章料揀(三明)
- 二依義別釋(五)
- 初有為法界(總唯)
- 二無為法界(二無)
- 三俱句法界(三亦)
- 四非句法界(四非)
- 五無障碍法界(五無)
- 二能入(二)
- 初別列五門(二明)
- 二對前料揀(二此)
- 初所入(二)
- 二約類(五)
- 初所入(五)
- 初法法界(第二)
- 二人法界(二人)
- 三俱融(三人)
- 四俱泯(四人)
- 五無碍(五無)
- 二能入(二明)
- 三無二(三能)
- 四雙泯(四能)
- 五無碍(五一)
- 初所入(五)
- 三約位(三)
- 初所入(第三)
- 二能入(二明)
- 三雙結(三因)
- 初約義(二)
- 四釋文(二)
- 初本會(十)
- 初序分(三)
- 初智正覺世間圓滿(爾時)
- 二器世間圓滿(三)
- 初國城(在室)
- 二園林(逝多)
- 三重閣(大莊)
- 三眾生世間圓滿(三)
- 初菩薩(三)
- 初舉共數(與菩)
- 二列名(三)
- 初標二上首(普賢)
- 二別列眾名(二)
- 初通表住等四位(四)
- 初幢表迴向(其名)
- 二威力表行(地威)
- 三藏表地(地藏)
- 四眼表解(善眼)
- 二別表十地十度(十)
- 初冠表初地(天冠)
- 二髻表二地(梵王)
- 三光表三地(大光)
- 四幢表四地(福德)
- 五音表五地(梵音)
- 六上表六地(法上)
- 七勝表七地(光勝)
- 八自在表八地(娑羅)
- 九音表九地(寂靜)
- 十覺表十地(須彌)
- 初通表住等四位(四)
- 三總結數(如是)
- 三歎德(二)
- 初總(此諸)
- 二別(境界)
- 二聲聞(二)
- 初標數(及與)
- 二歎德(二)
- 初約就跡(悉覺)
- 二約本門(悉曾)
- 三世主(二)
- 初標數(及與)
- 二歎德(二)
- 初約就跡(悉覺)
- 二約本門(悉曾)
- 初菩薩(三)
- 二請分○
- 三三昧分○
- 四遠離新眾分○
- 五舉失顯得分○
- 六偈頌讚德分○
- 七普賢開發分○
- 八毫光照益分○
- 九文殊述德分○
- 十大用無涯分○
- 初序分(三)
- 初本會(十)
- 初來意(二)
- ○二請分(二)
- 初標眾念請(時諸)
- 二顯所請法(二)
- 初念德難思(三)
- 初所念果法(如來)
- 二玄妙難思(一切)
- 三緣會可了(唯除)
- 二請隨機演(二)
- 初請隨機宜(唯願)
- 二請所說法(二)
- 初所請(二)
- 初請往因(顯示)
- 二請果用(及成)
- 二結請(如是)
- 初所請(二)
- 初念德難思(三)
- ○三三昧分(二)
- 初能現三昧(二)
- 初敘意(四)
- 初入定之由(大文)
- 二辨其次第(即以)
- 三能入之人(佛自)
- 四通釋妨難(不言)
- 二釋文(三)
- 初入定緣(爾時)
- 二入定因(大悲)
- 三正入定(三)
- 初總標(入師)
- 二釋名(二)
- 初敘昔解(言類)
- 二辨順違(三)
- 初明唐梵非類(然舊)
- 二引二文證成(涅槃)
- 三結彈昔解(但敵)
- 三釋義(二)
- 初略(故依)
- 二廣(二)
- 初總明所據(二)
- 初引涅槃(若別)
- 二引當經(又離)
- 二開章別釋(二)
- 初以十義(今會)
- 二依涅槃(二)
- 初合十一事(次言)
- 二合隨逐(又野)
- 初總明所據(二)
- 初敘意(四)
- 二所現淨土(三)
- 初結前標後(入此)
- 二嚴此園林(二)
- 初正顯嚴(三)
- 初嚴重閣(二)
- 初廣處(于時)
- 二顯嚴(金剛)
- 二嚴園林(爾時)
- 三嚴虛空(時逝)
- 初嚴重閣(二)
- 二出所因(二)
- 初徵(何以)
- 二釋(如來)
- 初正顯嚴(三)
- 三結通法界(二)
- 初結前標後(如於)
- 二正顯嚴相(所謂)
- 初能現三昧(二)
- ○四遠集新眾分(三)
- 初別集十方(爾時)
- 二通讚行德(二)
- 初總(如是)
- 二別(三)
- 初上近諸佛德(以淨)
- 二下攝眾生德(三)
- 初微細化生(於一)
- 二明攝生智(知一)
- 三攝生語業(勇猛)
- 三大用自在德(三)
- 初三業摧邪(一切)
- 二意業自在(恒以)
- 三身業自在(以自)
- 三總結集因(如是)
- ○五舉失顯得分(三)
- 初明不見之人(于時)
- 二明所不見境(三)
- 初不見果(皆悉)
- 二不見因(亦復)
- 三結不見(如是)
- 三釋不見所由(二)
- 初徵(何以)
- 二釋(三)
- 初法說(二)
- 初闕宿因(四)
- 初總標善差(以善)
- 二舉劣異勝(二)
- 初不見佛果之因(二)
- 初總(本不)
- 二別(二)
- 初不讚果(本不)
- 二不修因(二)
- 初闕自分(本不)
- 二闕勝進(本在)
- 二不見菩薩之因(本不)
- 初不見佛果之因(二)
- 三舉勝揀劣(如是)
- 四結不見聞(以是)
- 二闕現緣(三)
- 初無勝德(二)
- 初無勝德行(復次)
- 二顯不能見(是故)
- 二住自解脫(二)
- 初徵(何以)
- 二釋(二)
- 初住自乘(諸大)
- 二結所無(於彼)
- 三結成不見(是故)
- 初無勝德(二)
- 初闕宿因(四)
- 二喻顯(三)
- 初總料揀(二)
- 初敘昔總許(第二)
- 二申今正義(二)
- 初總明(今解)
- 二別顯(二者)
- 二隨文別釋(十)
- 初鬼對恒河喻(二)
- 初喻(二)
- 初總顯喻意(佛子)
- 二別釋經文(言餓)
- 二合(彼大)
- 初喻(二)
- 二覺夢相對喻(二)
- 初喻(譬如)
- 二合(二)
- 初合夢者自見(一切)
- 二合大會不見(一切)
- 三愚對雪山喻(譬如)
- 四伏藏難知喻(譬如)
- 五盲不見寶喻(譬如)
- 六淨眼無障喻(譬如)
- 七徧處定境喻(二)
- 初喻(三)
- 初釋名(譬如)
- 二會釋(五)
- 初雙標經論(然喻)
- 二依俱舍釋(先觀)
- 三辨所依定(前八)
- 四明其建立(瑜伽)
- 五釋於後二(無色)
- 三會通經意(二)
- 初以經會論(今以)
- 二以論例經(例此)
- 二合(如來)
- 初喻(三)
- 八妙藥翳形喻(譬如)
- 九二天隨人喻(如人)
- 十滅定不行喻(譬如)
- 初鬼對恒河喻(二)
- 三逆配闕因(又上)
- 初總料揀(二)
- [A1]三徵結(二)
- 初正釋(何以)
- 二通妨(三)
- 初結前文以為難本(上來)
- 二正申難意(問般)
- 三會釋本文(五)
- 初不共般若(答為)
- 二化儀不同(四)
- 初釋通上問(又大)
- 二揀外謗顯化儀(或以)
- 三重通前難(或令)
- 四會釋二經(然法)
- 三通局有殊(又復)
- 四開顯有異(三)
- 初直就法說(又若)
- 二重以喻況(其猶)
- 三法喻雙明(是以)
- 五結成緣起(既非)
- 初法說(二)
- ○六偈頌讚德分(十)
- 初東方(二)
- 初總(爾時)
- 二別(二)
- 初歎佛(三)
- 初內德深廣(善逝)
- 二內外無礙(以了)
- 三結成今用(今於)
- 二歎菩薩(汝觀)
- 初歎佛(三)
- 二南方(五)
- 初令觀內德(爾時)
- 二示其集處(今此)
- 三寂用無碍(無來)
- 四結歸佛力(汝觀)
- 五結其德廣(一切)
- 三西方(二)
- 初法說(爾時)
- 二喻顯(如日)
- 四北方(二)
- 初喻內德(爾時)
- 二喻大用(譬如)
- 五東北方(四)
- 初見無不益(爾時)
- 二明益菩薩(一一)
- 三明益用徧(難思)
- 四結益周普(如來)
- 六東南方(三)
- 初凡小難思(爾時)
- 二出難思法(正覺)
- 三顯能知人(若有)
- 七西南方(四)
- 初總顯難思(爾時)
- 二舉因顯果(從不)
- 三示難思相(三)
- 初智照淨障(光明)
- 二示顯深廣(示現)
- 三念智圓融(菩提)
- 四結勸思修(智者)
- 八西北方(二)
- 初總標觀成(爾時)
- 二展轉成益(二)
- 初七各明一行(若得)
- 二總結深廣(菩薩)
- 九下方(二)
- 初標名難聞(爾時)
- 二別顯益物(四)
- 初生福益(如來)
- 二向菩提益(如來)
- 三成智益(如來)
- 四就人結益(如來)
- 十上方(四)
- 初總舉佛德(爾時)
- 二恩深難報(如來)
- 三發荷恩心(寧於)
- 四釋荷恩意(何故)
- 初東方(二)
- ○七普賢開發分(二)
- 初長行(三)
- 初明開發意(爾時)
- 二明開方便(以等)
- 三正明開顯(三)
- 初總標(為諸)
- 二徵釋(何等)
- 三總結(佛子)
- 二偈頌(二)
- 初說偈儀意(爾時)
- 二正說偈辭(一一)
- 初長行(三)
- ○八毫光照益分(四)
- 初毫光普示(四)
- 初光意(爾時)
- 二光體用(從眉)
- 三光攝眷屬(以不)
- 四光照分齊(普照)
- 二依光見法(二)
- 初此眾普見(二)
- 初能見人(時逝)
- 二所見法(二)
- 初見此會徧法界之塵剎(悉見)
- 二多類攝化徧周法界(三)
- 初廣大會徧(或見)
- 二徧處不同(或見)
- 三別彰所現(現種)
- 二類餘十方(二)
- 初舉此顯彼(如此)
- 二以彼類此(二)
- 初能見分齊(如是)
- 二所見自在(皆亦)
- 初此眾普見(二)
- 三見證因緣(其有)
- 四明其得益(二)
- 初因見得法(二)
- 初略顯(三)
- 初明所入(是故)
- 二明能入(彼諸)
- 三結所入(入如)
- 二廣明(二)
- 初廣能入(三)
- 初徵起(云何)
- 二別列(所謂)
- 三總結(菩薩)
- 二廣所入(二)
- 初列(十)
- 初智位高深德(其諸)
- 二調生無染德(為諸)
- 三成滿諸度德(智慧)
- 四智力無畏德(以不)
- 五成就昔行德(善巧)
- 六法身圓滿德(普見)
- 七色身自在德([A2]已得)
- 八辨才自在德(決了)
- 九三昧神變德(得佛)
- 十成等正覺德(一一)
- 二結(其諸)
- 初列(十)
- 初廣能入(三)
- 初略顯(三)
- 二荷恩供佛(三)
- 初總(爾時)
- 二別(所謂)
- 三結(是諸)
- 初因見得法(二)
- 初毫光普示(四)
- ○九文殊述德分(二)
- 初述意(爾時)
- 二正頌(六)
- 初總歎廣徧(汝應)
- 二眾生世間(從諸)
- 三依正互在(寶樹)
- 四述上林空(逝多)
- 五述智正覺(十方)
- 六總顯普收(十方)
- ○十大用無涯分(二)
- 初總顯用因(爾時)
- 二依體起用(二)
- 初別明毛孔世主化(二)
- 初總顯(於其)
- 二別顯(四)
- 初能化法(二)
- 初諸雜門化(或現)
- 二十度門化(四)
- 初六度化(或現)
- 二方便度(或現)
- 三力度(或現)
- 四智度(或現)
- 二所化處(二)
- 初結前生後(以如)
- 二別明所在(所謂)
- 三能化心(以平)
- 四所化益(或有)
- 初能化法(二)
- 二通顯其分身多類化(二)
- 初住處化異(佛子)
- 二現身化異(五)
- 初化身異(佛子)
- 二化處異(往詣)
- 三化類異(隨其)
- 四化法異(或說)
- 五末不離本(教化)
- 初別明毛孔世主化(二)
- ○二明末會分五相(二)
- 初略以十門料揀(二)
- 初總列十門(大文)
- 二依門別釋(十)
- 初總顯會意(二)
- 初標(今初)
- 二釋(二)
- 初出三對之由(故非)
- 二明該羅等義(故前)
- 二會數開合(二)
- 初明局(二會)
- 二明通(三)
- 初標會數(若約)
- 二釋成上義(雖人)
- 三結通義(是以)
- 三會主多少(三會)
- 四定會名義(二)
- 初假申問難(四定)
- 二引文解妨(若爾)
- 五二位統收(二)
- 初總立章門(五二)
- 二依門解釋(二)
- 初相對明表(三)
- 初能所相對(今初)
- 二解行相對(二以)
- 三理智相對(三以)
- 二互融顯圓(二)
- 初正辨(二)
- 初二相別明(二)
- 初融文殊能信及解之智(二互)
- 二融普賢所信及行所證(依體)
- 二二聖相融(二以)
- 初二相別明(二)
- 二總釋(是以)
- 初正辨(二)
- 初相對明表(三)
- 六五相分別(四)
- 初雙標(六分)
- 二雙會(二皆)
- 三正釋(五)
- 初寄位修行相(且依)
- 二會緣入實相(二從)
- 三攝德成因相(三慈)
- 四智照無二相(四後)
- 五顯因廣大相(五普)
- 四料揀(三)
- 初釋後四相(其後)
- 二依前五種(今從)
- 三別配五相(此五)
- 七圓攝始終(七圓)
- 八會主類別(二)
- 初總明類別(八法)
- 二別顯義相(四)
- 初約果攝(二顯)
- 二約因攝(二約)
- 三約義攝(三約)
- 四約相辨(四約)
- 九法界事義(九法)
- 十隨文解釋(十隨)
- 初總顯會意(二)
- 二廣依五相以釋經文(五)
- 初寄位修行相(五)
- 初文殊一人寄十信位(二)
- 初能化發起(三)
- 初標主出閣(爾時)
- 二別明伴從(與無)
- 三總顯出儀(文殊)
- 二成彼化事(三)
- 初比丘會(二)
- 初助化攝機(二)
- 初覩緣興念(爾時)
- 二攝眾同遊(二)
- 初總辨攝儀(時尊)
- 二別明所化(三)
- 初列數標位(此六)
- 二列名(所謂)
- 三歎德(悉曾)
- 二正明化益(二)
- 初身儀攝益(四)
- 初示勝境(三)
- 初標告(爾時)
- 二正教(海覺)
- 三結略顯廣(爾時)
- 二得勝益(彼諸)
- 三詣勝人(即白)
- 四蒙勝攝(二)
- 初示其攝相(爾時)
- 二設敬興願(時諸)
- 初示勝境(三)
- 二語業攝益(二)
- 初受自分法(二)
- 初受法(三)
- 初舉益標告(爾時)
- 二別示行法(何者)
- 三舉益勸修(比丘)
- 二得益(二)
- 初別明一定(二)
- 初定體(時諸)
- 二定用(四)
- 初天眼用(得此)
- 二天耳用(及亦)
- 三他心用(亦能)
- 四宿住用(亦能)
- 二通顯多門(又即)
- 初別明一定(二)
- 初受法(三)
- 二受勝進法(二)
- 初教勸(爾時)
- 二展轉成益(以成)
- 初受自分法(二)
- 初身儀攝益(四)
- 初助化攝機(二)
- [A3]二諸乘會(四)
- 初結前所作(爾時)
- 二明到化處(漸次)
- 三顯所說法(時文)
- 四明所益眾(二)
- 初諸龍會(說此)
- 二三乘會(復有)
- 三善財會(二)
- 初總列十門(自此)
- 二依門釋義(十)
- 初趣求有異(今初)
- 二修入眾殊(二修)
- 三示方不同(四)
- 初總辨類勝(三小)
- 二別釋南方(然南)
- 三對釋料揀(此五)
- 四敘其順違(有人)
- 四見處差別(四見)
- 五遣不遣別(五遣)
- 六歎不歎別(六歎)
- 七推不推別(七推)
- 八結不結別(八結)
- 九去不去別(九去)
- 十隨文釋(四)
- 初四部雲奔(二)
- 初總明(時福)
- 二別顯(四)
- 初優婆塞(時有)
- 二優婆夷(復有)
- 三童男(復有)
- 四童女(復有)
- 二三業調化(二)
- 初身意調機(二)
- 初總調大眾(爾時)
- 二別觀善財(二)
- 初總標(復於)
- 二別顯(二)
- 初觀外緣(二)
- 初別明(知此)
- 二總結(以此)
- 二觀內因(又知)
- 初觀外緣(二)
- 二當機受法(三)
- 初結前標後(爾時)
- 二別舉法門(所謂)
- 三結說勸進(爾時)
- 初身意調機(二)
- 三上根隨逐(二)
- 初總敘說因(三)
- 初出說因(爾時)
- 二申正問(此菩)
- 三釋本文(四)
- 初敘上古(古有)
- 二敘下古(有云)
- 三破下古(然此)
- 四敘中古(四)
- 初正敘昔義(賢首)
- 二敘昔成立(若爾)
- 三疏辨順逆(此之)
- 四引經文證(二)
- 初正證(地獄)
- 二彈昔(三)
- 初正彈(有以)
- 二審定(又定)
- 三結違(無得)
- 二正揀偈頌(二)
- 初傷[A4]己沉溺(二)
- 初依果起因(三有)
- 二依因趣果(貪愛)
- 二請垂拔濟(三)
- 初讚人求法(二)
- 初希垂拔濟(妙智)
- 二冀成果行(四)
- 初總求於道(三有)
- 二求涅槃道(捨離)
- 三求菩提道(善知)
- 四求見道緣(去來)
- 二讚法求乘(四)
- 初利他乘(願輪)
- 二自行乘(常轉)
- 三滅障乘(普行)
- 四廣大乘(智慧)
- 三雙結人法(四攝)
- 初讚人求法(二)
- 初傷[A4]己沉溺(二)
- 初總敘說因(三)
- 四大聖重教(四)
- 初略讚略教(二)
- 初讚(爾時)
- 二教(善男)
- 二廣問廣答(二)
- 初問(二)
- 初對前料揀(第二)
- 二隨文別釋(二)
- 初釋總句(善財)
- 二釋別句(三)
- 初橫釋(應云)
- 二竪釋(若竪)
- 三雙結(橫竪)
- 二答(二)
- 初別讚別教(五)
- 初正讚(爾時)
- 二略教(若有)
- 三重讚(福光)
- 四廣教(汝見)
- 五結益(此無)
- 二總讚總教(二)
- 初讚(爾時)
- 二教(二)
- 初案定(善男)
- 二誡勸(善男)
- 初別讚別教(五)
- 初問(二)
- 三指示後友(二)
- 初舉友依正(善男)
- 二勸往教問(汝可)
- 四念恩辭退(二)
- 初正明(爾時)
- 二問答(二)
- 初問(問大)
- 二答(明此)
- 初略讚略教(二)
- 初四部雲奔(二)
- 初比丘會(二)
- 初能化發起(三)
- 二德雲比丘下十人寄十住位○
- 三善見比丘下十人寄十行位○
- 四鬻香長者下十人寄十迴向位○
- 五婆珊夜神下十人寄十地位○
- 初文殊一人寄十信位(二)
- 二會緣入實相○
- 三攝德成因相○
- 四智照無二相○
- 五顯因廣大相○
- 初寄位修行相(五)
- 初略以十門料揀(二)
- ○第二德雲比丘[A5]已下有十善友寄十住位(十)
- 初德雲比丘寄初發心住(六)
- 初依教趣求(向勝)
- 二見敬諮問(四)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讚器希有(二)
- 初標二難(時德)
- 二牒前問(所謂)
- 二正示法界(二)
- 初示體相(二)
- 初標名(善男)
- 二釋相(信眼)
- 二明勝用(二)
- 初內用(普觀)
- 二外用(三)
- 初不動而往(往詣)
- 二不念而持(常念)
- 三不往而見(三)
- 初總標所見(常)
- 二所見數多(所謂)
- 三所見事別(一一)
- 初示體相(二)
- 初讚器希有(二)
- 四謙[A8]己推勝(二)
- 初謙[A9]己(善男)
- 二推勝(三)
- 初總(豈能)
- 二別(五)
- 初彰大意(所謂)
- 二敘古釋(古德)
- 三辨順違(尅實)
- 四別釋由致(又此)
- 五開章別釋(三)
- 初雙標所念(然其)
- 二約三身辨(三)
- 初所念差別(且寄)
- 二會釋經文(三)
- 初標(今此)
- 二釋(二智)
- 三結(然上)
- 三能念收束(然約)
- 三約十身釋(若約)
- 三結(而我)
- 五指示後友(二)
- 初正示善友(善男)
- 二歎友勝德(海雲)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二海雲比丘寄第二治地住○
- 三善住比丘寄第三修行住○
- 四彌伽居士寄第四生貴住○
- 五解脫長者寄第五方便具足住○
- 六海幢比丘寄第六正心住○
- 七休捨優婆夷寄第七不退住○
- 八毗目瞿沙仙人寄第八童真住○
- 九勝熱婆羅門寄第九王子住○
- 十慈行童女寄第十灌頂住○
- 初德雲比丘寄初發心住(六)
- ○二海雲比丘寄第二治地住(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顯意(二)
- 初對文顯意(第二)
- 二對前會釋(二)
- 初正立屬前(然思)
- 二疏斷屬後(今以)
- 二釋文(二)
- 初依教正觀(爾時)
- 二趣求後友(漸次)
- 初顯意(二)
- 二見敬諮問(三)
- 初設敬(向海)
- 二陳心(作如)
- 三問法(而未)
- 三讚示法界(二)
- 初讚法器(三)
- 初問(時海)
- 二答(善財)
- 三讚(二)
- 初讚因緣難具(海雲)
- 二顯發心相勝(發善)
- 二正授法(二)
- 初修觀(二)
- 初託事顯詮(二)
- 初總(善男)
- 二別(所謂)
- 二亡詮求旨(善男)
- 初託事顯詮(二)
- 二觀益(二)
- 初見佛(二)
- 初見依(三)
- 初總標體相(善男)
- 二外相為嚴(百萬)
- 三舉因顯勝(此大)
- 二見正(二)
- 初德相圓滿(我時)
- 二因圓用廣(又念)
- 初見依(三)
- 二聞法(三)
- 初演說(時此)
- 二受持(二)
- 初所持法多(我從)
- 二持多之相(善男)
- 三轉授(若有)
- 初見佛(二)
- 初修觀(二)
- 初讚法器(三)
- 四謙[A10]己推勝(二)
- 初謙[A11]己結前(善男)
- 二推勝進後(如諸)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初依教趣求(二)
- ○三善住比丘寄第三修行住(六)
- ○四彌伽居士寄第四生貴住(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念前(爾時)
- 二趣後(漸次)
- 二見敬諮問(三)
- 初見(乃見)
- 二敬(時善)
- 三問(二)
- 初自陳(而作)
- 二正問(而我)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稱讚法器(二)
- 初審定(爾時)
- 二敬讚(二)
- 初敬(二)
- 初問(彌伽)
- 二答(二)
- 初正釋(以菩)
- 二引證(二)
- 初引論(故法)
- 二引經(又發)
- 二讚(二)
- 初讚發心(二)
- 初總讚(然後)
- 二別讚(三)
- 初因德深廣(善男)
- 二諸王敬護(則為)
- 三外益眾生(則令)
- 二讚求友(二)
- 初總讚機應(善男)
- 二別讚善友(二)
- 初法(菩薩)
- 二喻(菩薩)
- 初讚發心(二)
- 初敬(二)
- 二授[A14]己法門(二)
- 初現通(二)
- 初明義(二)
- 初敘昔(彌伽)
- 二申今(三)
- 初敘大意(今更)
- 二辨字相(如最)
- 三辨字義(其字)
- 二辨次(所以)
- 初明義(二)
- 二說法(彌伽)
- 初現通(二)
- 初稱讚法器(二)
- 四謙[A15]己推勝(二)
- 初謙[A16]己知一(善男)
- 二推勝知多(如諸)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爾時)
- 初依教趣求(二)
- ○五解脫長者寄第五方便具足住(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念前教(二)
- 初思修前法(爾時)
- 二顯修利益(誓願)
- 二求後友(漸次)
- 初念前教(二)
- 二見敬諮問(三)
- 初見敬(既得)
- 二陳心(二)
- 初總(聖者)
- 二別(三)
- 初上窮佛境(為欲)
- 二罄盡法源(為欲)
- 三齊菩薩(為欲)
- 三請問(三)
- 初結前標後(聖者)
- 二讚能誘誨(我聞)
- 三請說所疑(唯願)
- 三正示法界(二)
- 初入定默示(三)
- 初入定因緣(時解)
- 二舉定名體(即入)
- 三明定業用(三)
- 初總明普攝(入此)
- 二別彰廣多(種種)
- 三善財見聞(彼諸)
- 二出定言答(四)
- 初明其起定(爾時)
- 二示定名體(告善)
- 三明定業用(善男)
- 四彰定體相(二)
- 初結前(善男)
- 二廣顯(四)
- 初隨心佛現(我若)
- 二念佛觀體(二)
- 初相無來往(然欲)
- 二釋其所由(二)
- 初別顯(知一)
- 二結成(我如)
- 三心該萬法(善男)
- 四結勸修學(是故)
- 初入定默示(三)
- 四謙[A17]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初依教趣求(二)
- ○六海幢比丘寄第六正心住(五)
- 初念前友依教趣求(二)
- 初念前教詔(爾時)
- 二趣求後友(漸次)
- 二見敬諮問(二)
- 初見敬(五)
- 初見入定相(乃見)
- 二觀定勝用(二)
- 初別明身分作用(十四)
- 初足出長者(從其)
- 二膝出剎利(從其)
- 三腰出仙人(從其)
- 四脇出諸龍(從其)
- 五胷出修羅(從𮌎)
- 六背出二乘(從其)
- 七肩出夜叉(從其)
- 八腹出緊那羅(從其)
- 九面出輪王(從其)
- 十目出日輪(從其)
- 十一眉出帝釋(從其)
- 十二額出梵王(從其)
- 十三頭出菩薩(從其)
- 十四頂出如來(三)
- 初總顯身語(從其)
- 二別彰法雨(二)
- 初為菩薩(所謂)
- 二為雜類(為色)
- 三總結周徧(如是)
- 二總顯毛孔業用(海幢)
- 初別明身分作用(十四)
- 三瞻敬證入(爾時)
- 四所經時分(如是)
- 五覩從定起(過此)
- 二諮問(二)
- 初讚(二)
- 初標讚深勝(善財)
- 二出讚所由(以能)
- 二問(二)
- 初問名(二)
- 初問(聖者)
- 二答(海幢)
- 二問用(二)
- 初問(善財)
- 二答(三)
- 初於器世間無碍(海幢)
- 二智正覺世間無碍(見一)
- 三於眾生世間無碍(大悲)
- 初問名(二)
- 初讚(二)
- 初見敬(五)
- 三謙[A18]己推勝(二)
- 初謙[A19]己(善男)
- 二推勝(二)
- 初舉彼所知(如諸)
- 二顯不能測(而我)
- 四指示後友(善男)
- 五戀德禮辭(時善)
- 初念前友依教趣求(二)
- ○七休捨優婆夷寄第七不退住(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念前教(爾時)
- 二求後友(漸漸)
- 二見敬諮問(三)
- 初見(二)
- 初見依報殊勝(十)
- 初寶墻圍繞(見普)
- 二林樹行列(一切)
- 三堂閣崇麗(其地)
- 四浴池清華(一萬)
- 五暎帶池流(其中)
- 六嚴敷殿座(二)
- 初殿(園中)
- 二座(其宮)
- 七羅以帳網(二)
- 初帳(園中)
- 二網(有百)
- 八耀以光明(有百)
- 九雨散雜嚴(常雨)
- 十凡聖欣敬(百萬)
- 二見正報端嚴(四)
- 初正報殊常(時休)
- 二十方雲仰(百千)
- 三業用難測(其有)
- 四正見身儀(爾時)
- 初見依報殊勝(十)
- 二敬(往詣)
- 三問(白言)
- 初見(二)
- 三正示法界(四)
- 初舉法體用(二)
- 初總舉體用(休捨)
- 二別明勝用(三)
- 初益物不空(善男)
- 二佛加益用(善男)
- 三引證不空(善男)
- 二窮因淺深(二)
- 初問(善財)
- 二答(二)
- 初約因緣答(答言)
- 二約心量答(善男)
- 三顯果久近(二)
- 初問(善財)
- 二答(三)
- 初反釋無限(二)
- 初別明(答言)
- 二總顯(如是)
- 二順釋無限(二)
- 初別明(欲教)
- 二總顯(善男)
- 三總結無盡(善男)
- 初反釋無限(二)
- 四彰法名字(二)
- 初問(善財)
- 二答(答言)
- 初舉法體用(二)
- 四謙[A20]己推勝(二)
- 初謙[A21]己(善男)
- 二推勝(如諸)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初依教趣求(二)
- ○八毗目瞿沙仙人寄第八童真住(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念前教(爾時)
- 二求後友(漸漸)
- 二見敬諮問(三)
- 初見(二)
- 初見依報(見一)
- 二見正報(時善)
- 二敬(善財)
- 三問(白言)
- 初見(二)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稱讚法器(四)
- 初總讚發心(時毗)
- 二別讚發心(善男)
- 三眷屬敬讚(時諸)
- 四述讚結果(時毗)
- 二正授法要(六)
- 初示法名體(時毗)
- 二徵其境界(善財)
- 三受令證知(時毗)
- 四得解脫益(三)
- 初通相總明(爾時)
- 二約展轉釋(然初)
- 三就總別釋(若約)
- 五明捨加持(時彼)
- 六明言承領(時彼)
- 初稱讚法器(四)
- 四謙[A22]己推勝(仙人)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初依教趣求(二)
- ○九勝熱婆羅門寄第九王子住(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證前(二)
- 初顯證所因(爾時)
- 二正明證益(二)
- 初自分益(往諸)
- 二勝進益(求一)
- 二趣後(念善)
- 初證前(二)
- 二見敬諮問(三)
- 初見(見彼)
- 二敬(時善)
- 三問(如如)
- 三稱讚授法(六)
- 初示法勸修(三)
- 初直消文意(婆羅)
- 二通標三毒(此中)
- 三開門別釋(然有)
- 二疑憚不受(二)
- 初道緣難具(時善)
- 二正疑魔壞(此將)
- 三勝緣勸引(十三)
- 初梵天勸(三)
- 初總勸莫疑(作是)
- 二彰其本意(今此)
- 三自述蒙益(善男)
- 二諸魔勸(復有)
- 三自在天(復有)
- 四化樂天(復有)
- 五兜率天(復有)
- 六三十三天(復有)
- 七龍王勸(復有)
- 八夜叉王(復有)
- 九乾闥婆王(復有)
- 十阿脩羅王(復有)
- 十一迦樓羅王(復有)
- 十二緊那羅王(復有)
- 十三欲界諸天(復有)
- 初梵天勸(三)
- 四疑盡悔愆(爾時)
- 五誡勸見容(五)
- 初直釋經諸(時婆)
- 二設其疑難(魔亦)
- 三正申解釋(以此)
- 四躡跡生疑(若爾)
- 五顯其疑意(以顯)
- 六依教修證(二)
- 初正修證(爾時)
- 二陳所得(善財)
- 初示法勸修(三)
- 四謙[A23]己推勝(時婆)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初依教趣求(二)
- ○十慈行童女寄第十灌頂住(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修入前教(爾時)
- 二趣求後友(漸次)
- 二見敬諮問(三)
- 初見(二)
- 初明其遠見(善財)
- 二親覩依正(財善)
- 二敬(善財)
- 三問(作如)
- 初見(二)
- 三正示法界(二)
- 初令觀親證(時慈)
- 二以言顯發(二)
- 初顯法名因(二)
- 初善財默請(爾時)
- 二慈行言答(爾時)
- 二彰法體用(二)
- 初問(善財)
- 二答(二)
- 初總(二)
- 初明修習(童女)
- 二明所得(得普)
- 二別(十)
- 初依正理事持(所謂)
- 二行願持(福德)
- 三業持(業陀)
- 四正受體用持(三昧)
- 五染淨諸心持(心海)
- 六所化持(知眾)
- 七能化持(普見)
- 八剎海自在持(世界)
- 九佛海自在持(見諸)
- 十菩提因果持(菩提)
- 初總(二)
- 初顯法名因(二)
- 四謙[A24]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初依教趣求(二)
- ○第三善見比丘[A25]已下有十善友寄十行位(十)
- 初善見比丘寄初歡喜行分(六)
- 二自在童子寄第二饒益行○
- 三具足優婆夷寄第三無違逆行○
- 四明智居士寄第四無屈撓行○
- 五法寶髻長者寄第五無癡亂行○
- 六普眼長者寄第六善現行○
- 七無厭足王寄第七無著行○
- 八大光王寄第八難得行○
- 九不動優婆夷寄第九善法行○
- 十徧行外道寄第十真實行○
- ○[A28]二自在童子寄第二饒益行(六)
- 初依教趣求(爾時)
- 二見敬諮問(爾時)
- 三正示法界(二)
- 初舉法門體(自在)
- 二明其業用(三)
- 初總明(善男)
- 二雜辨(亦能)
- 三知筭(二)
- 初辨能筭數(善男)
- 二筭彼筭數(善男)
- 四謙[A29]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三具足優婆夷寄第三無違逆行(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念前友教(爾時)
- 二趣求後友(漸次)
- 二見敬諮問(三)
- 初見(四)
- 初見外依報(善男)
- 二見友正報(善男)
- 三見內依報(於其)
- 四明其眷屬(復有)
- 二敬(爾時)
- 三問(白言)
- 初見(四)
- 三正示法界(二)
- 初舉法門名體(彼即)
- 二辨其業用(三)
- 初正顯業用(三)
- 初益眾生(三)
- 初總明(能於)
- 二別明(出生)
- 三例餘(如飲)
- 二益二乘(又善)
- 三益菩薩(以善)
- 初益眾生(三)
- 二令見同益(善男)
- 三使其目驗(善男)
- 初正顯業用(三)
- 四謙[A30]己推勝(告善)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初依教趣求(二)
- ○四明智居士寄第四無屈撓行(六)
- ○五法寶髻長者寄第五無癡亂行(六)
- ○六普眼長者寄第[A35]六善現行(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念前(二)
- 初辨無量(爾時)
- 二明知見(知見)
- 二趣後(漸次)
- 初念前(二)
- 二見敬諮問(然後)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讚(長者)
- 二授(二)
- 初下化眾生(二)
- 初除身病(二)
- 初治無不能(善男)
- 二來者皆治(善男)
- 二治心病(二)
- 初除惑(然後)
- 二成益(為欲)
- 初除身病(二)
- 二上供諸佛(三)
- 初知其香體(善男)
- 二興供起願(又善)
- 三能成大供(又善)
- 初下化眾生(二)
- 四謙[A36]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初依教趣求(二)
- ○七無厭足王寄第七無著行(六)
- ○八大光王寄第八難得行(六)
- ○九不動優婆夷寄第九善法行(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依教(五)
- 初思修前法(爾時)
- 二因修得益(生歡)
- 三推功歸友(如是)
- 四廣歎友能(又作)
- 五勝緣印勸(二)
- 初印(善財)
- 二勸(善男)
- 二趣求(時善)
- 初依教(五)
- 二見敬諮問(二)
- 初見(二)
- 初見依獲益(入其)
- 二見正超倫(善財)
- 二敬問(爾時)
- 初見(二)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讚發心(時不)
- 三授法界(二)
- 初彰法門名體(善男)
- 二顯業用之境(四)
- 初徵問(善財)
- 二顯難(童女)
- 三重請(善財)
- 四廣答(二)
- 初明得法因緣(六)
- 初舉往見佛(優婆)
- 二內興觀念(便從)
- 三佛勸發心(善男)
- 四堅固發心(善男)
- 五經久無違(善男)
- 六發心勝益(善男)
- 二明其業用(四)
- 初許現(善男)
- 二申請(善財)
- 三正現(爾時)
- 四出印(時不)
- 初明得法因緣(六)
- 四謙[A42]己推勝(優婆)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初依教趣求(二)
- ○十徧行外道寄第十真實行(六)
- 初依教趣求(爾時)
- 二見敬諮問(城東)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讚發心(徧行)
- 三授法界(二)
- 初彰名體(善男)
- 二顯業用(四)
- 初至一切處用(善男)
- 二普觀世間用(或住)
- 三無作無依用(又善)
- 四普門般若用(善男)
- 四謙[A43]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第四鬻香長者[A44]已下有十善友寄十迴向分(十)
- 初青蓮華長者寄第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六)
- 二婆施羅船師寄第二不壞迴向○
- 三無上勝長者寄第三等一切佛迴向○
- 四師子嚬申比丘尼寄第四至一切處迴向○
- 五婆須密女寄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
- 六鞞瑟胝羅居士寄第六入一切善根迴向○
- 七觀自在菩薩寄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 八正趣菩薩寄第八真如相迴向○
- 九大天神寄第九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 十安住地神寄第十入法界無量迴向○
- ○二婆施羅船師寄第二不壞迴向(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依教觀道(爾時)
- 二趣求後位(漸次)
- 二見敬諮問(既至)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讚問(船師)
- 二授法(二)
- 初標名體(善男)
- 二辨業用(二)
- 初於陸化生(善男)
- 二於海化生(二)
- 初明善知(五)
- 初知智(善男)
- 二知三毒(我知)
- 三知心實相(亦善)
- 四知時(亦善)
- 五知萬行(亦知)
- 二彰化益(善男)
- 初明善知(五)
- 四謙[A47]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初依教趣求(二)
- ○三無上勝長者寄第三等一切佛迴向(六)
- 初依教趣求(爾時)
- 二見敬諮問(三)
- 初見(見無)
- 二敬(爾時)
- 三問(白言)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讚(時彼)
- 二授(二)
- 初示名體(善男)
- 二辨業用(二)
- 初徵(善男)
- 二釋(二)
- 初舉三千(善男)
- 二類十方(如於)
- 四謙[A48]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四師子嚬申比丘尼寄第四至一切處迴向(六)
- 初依教趣求(爾時)
- 二見敬諮問(三)
- 初見(二)
- 初見依報(六)
- 初無漏林樹(時善)
- 二八解泉流(園中)
- 三敷法空座(無量)
- 四雜明諸嚴(此大)
- 五出其所因(爾時)
- 六果用自在(三千)
- 二見正報(四)
- 初總明徧坐勝德顯彰(爾時)
- 二別彰所徧演法各異(三)
- 初為八部(或見)
- 二為二乘(或見)
- 三為菩薩(三)
- 初地前(或見)
- 二地上(或見)
- 三等覺(或見)
- 三總結多類聞法發心(善財)
- 四通顯所因釋成自在(二)
- 初由能化(何以)
- 二由所化(此日)
- 初見依報(六)
- 二敬(三)
- 初覩勝發心(時善)
- 二發光攝受(時比)
- 三正申敬[1]〔義〕(善財)
- 三問(白言)
- 初見(二)
- 三授[A49]己法界(三)
- 初標示其名(比丘)
- 二徵釋其體(善財)
- 三辨其業用(二)
- 初問(善財)
- 二答(二)
- 初辨通用(二)
- 初辨用所依(比丘)
- 二能依業用(往十)
- 二辨智用(善男)
- 初辨通用(二)
- 四謙[A50]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五婆須密女寄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六)
- ○六鞞瑟胝羅居士寄第六入一切善根迴向(六)
- 初依教趣求(爾時)
- 二見敬諮問(詣居)
- 三正授法界(四)
- 初標名(居士)
- 二顯體(善男)
- 三釋疑(唯除)
- 四顯用(二)
- 初辨用所依(善男)
- 二問答境界(善財)
- 四謙[A53]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二)
- 初長行(善男)
- 二偈頌(海上)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七觀自在菩薩寄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二)
- ○八正趣菩薩寄第八真如相迴向(六)
- ○九大天神寄第九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六)
- ○十安住地神寄第十入法界無量迴向(六)
- ○第五婆珊婆演底主夜神下一十人寄十地位(十)
- 初婆珊婆演底主夜神寄初歡喜地(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依前修證(爾時)
- 二趣求後友(漸次)
- 二見敬諮問(二)
- 初見友依正(作是)
- 二設敬諮問(善財)
- 三稱讚授法(二)
- 初稱讚(時彼)
- 二授法(三)
- 初標名體(善男)
- 二明業用(二)
- 初長行(二)
- 初興救物心(善男)
- 二對緣救攝(二)
- 初總明(善男)
- 二明顯(九)
- 初救海難眾生(為海)
- 二救處陸眾生(為在)
- 三救求不得眾生(一切)
- 四救樂國土眾生(善男)
- 五救求著聚落眾生(善男)
- 六救闇夜眾生(善男)
- 七救惑業眾生(是諸)
- 八救八苦眾生(善男)
- 九救惡見眾生(善男)
- 二偈頌(四)
- 初法門名體(爾時)
- 二舉因勸修(我昔)
- 三顯果令入(我自)
- 四業用廣大(我以)
- 初長行(二)
- 三明久近(二)
- 初興二問(爾時)
- 二還兩答(二)
- 初答發心時節(六)
- 初本事因緣(其神)
- 二約初佛興(時彼)
- 三善友勸發(蓮華)
- 四正發大心(令王)
- 五結會古今(善男)
- 六發心成益(我於)
- 二答得法久近(二)
- 初總顯因緣(過此)
- 三正明得法(三)
- 初得方便三昧(我纔)
- 二得此解脫(以問)
- 三廣顯業用(得此)
- 初答發心時節(六)
- 四謙[A61]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二)
- 初讚德(四)
- 初身心超勝(爾時)
- 二大用無涯(一一)
- 三益物不虛(若有)
- 四結德無盡(千剎)
- 二禮辭(時善)
- 初讚德(四)
- 初依教趣求(二)
- 二普德淨光主夜神寄第二離垢地○
- 三喜目觀察主夜神寄第三發光地○
- 四普救眾生主[1]〔底〕神寄第四燄慧地○
- 五寂靜音海主夜神寄第五難勝地○
- 六守護一切城主夜神寄第六現前地○
- 七開敷樹華主夜神寄第七遠行地○
- 八大願精進力主夜神寄第八不動地○
- 九嵐毗尼林神寄第九善慧地○
- 十釋女瞿波寄第十法雲地○
- 初婆珊婆演底主夜神寄初歡喜地(六)
- ○二普德淨光主夜神寄第二離垢地(四)
- ○[A65]三喜目觀察主夜神寄第三發光地(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正依前友念教成益(爾時)
- 二趣求後友得友加持(四)
- 初欲趣後友(作是)
- 二得友加持(時喜)
- 三加所成益(時善)
- 四正明趣後(爾時)
- 二見敬諮問(見彼)
- 三示[A66]己法界(三)
- 初標名體(入大)
- 二顯業用(三)
- 初顯無涯用(二)
- 初出演說修行身(三)
- 初總標釋名(於其)
- 二別釋十度(十)
- 初施(所謂)
- 二戒(出等)
- 三忍(又出)
- 四進(又出)
- 五定(又出)
- 六慧(又出)
- 七方便(又出)
- 八願(又出)
- 九力(又出)
- 十智(又出)
- 三類通餘法(如說)
- 二出演說本行身(四)
- 初出說法之身(復於)
- 二明演法之聲(於彼)
- 三顯說之法(二)
- 初本行十度(以如)
- 二類通所餘(又說)
- 四彰說之益(如是)
- 初出演說修行身(三)
- 二覩用獲益(三)
- 初顯證因緣(爾時)
- 三正明證入(則得)
- 三徵釋所由(何以)
- 三慶益稱讚十偈(四)
- 初現說之因(爾時)
- 二現說之意(了知)
- 三現說體相(法身)
- 四現說無礙(了知)
- 初顯無涯用(二)
- 三出所因(二)
- 初興二問(爾時)
- 二具二答(二)
- 初以偈答(二)
- 初答發心久近(十)
- 初寂靜音劫(六)
- 初總標舉(爾時)
- 二明本生(百萬)
- 三明本事(日光)
- 四正發心(見[A67]已)
- 五發後德(我時)
- 六值餘師(從此)
- 二天勝劫(從此)
- 三梵光明劫(從此)
- 四功德月劫(次從)
- 五寂靜慧劫(此後)
- 六善出現劫(次第)
- 七集堅固劫(次第)
- 八妙勝主劫(次第)
- 九千功德劫(次第)
- 十無著劫(次第)
- 初寂靜音劫(六)
- 二答得法時節(二)
- 初得無功用三地(次有)
- 二結成普賢行德(三)
- 初大心之始(見眾)
- 二成德之終(從是)
- 三總結圓滿(佛子)
- 初答發心久近(十)
- 二會古今(善男)
- 初以偈答(二)
- 四謙[A68]己推勝(善男)
- 五指示後友(善男)
- 六戀德禮辭(時善)
- 初依教趣求(二)
- ○四普救眾生主夜神寄第四燄慧地(五)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修入前法(爾時)
- 二趣求後友(一心)
- 二見敬諮問(四)
- 初見光加持(時彼)
- 二蒙光獲益(二)
- 初後定(善財)
- 二見用(二)
- 初見用所依處(得此)
- 二明所見之事(三)
- 初所化處(二)
- 初總明類處(一一)
- 二別明廣剎(又見)
- 二能化益(二)
- 初總明(如是)
- 二別顯(二)
- 初化五道(令地)
- 二化九類(又見)
- 三明化益(為成)
- 初所化處(二)
- 三三業敬讚(三)
- 初身心敬重(時善)
- 二顯友自在(時彼)
- 三口以偈讚(二)
- 初總(爾時)
- 二別(二)
- 初廣明無涯(我見)
- 二述蒙獲益(三)
- 初推功歸本(我承)
- 二述得三昧(見尊)
- 三述見大用(我於)
- 四問答因緣(二)
- 初問(爾時)
- 二答(二)
- 初歎深難說(夜神)
- 二承力為說(二)
- 初長行(二)
- 初標許(我承)
- 二正說(二)
- 初通答三問(三)
- 初得法久近(十)
- 初劫剎佛興(善男)
- 二通顯剎相(其佛)
- 三別顯生處(此界)
- 四明[1]〔水〕父母(有轉)
- 五明本生身(其有)
- 六彰佛現因(爾時)
- 七佛興益物(三)
- 初得道之場(時彼)
- 二總顯佛教(須彌)
- 三別明初佛(七)
- 初總明成道(其第)
- 二成道前相(其彼)
- 三動剎集眾(滿七)
- 四現相顯德(爾時)
- 五成道依正(善男)
- 六始成正覺(善男)
- 七轉正法輪(三)
- 初總轉法輪(隨眾)
- 二顯其成益(於一)
- 三結無間斷(善男)
- 八善友引道(六)
- 初知機起惡(時普)
- 二現身超勝(化現)
- 三物機驚怪(時諸)
- 四告佛出興(爾時)
- 五女發大心(時聖)
- 六父王詣佛(四)
- 初身處虛空(善男)
- 二以偈讚引(三)
- 初總勸(以偈)
- 二釋勸(無量)
- 三結勸(今當)
- 三廣興雲供(爾時)
- 四至彼修敬(到[A69]已)
- 九德女修因(三)
- 初嚴具供佛(時轉)
- 二見佛現變(時莊)
- 三覩變獲益(既見)
- 十聞經得益(三)
- 初佛為說經(普智)
- 二正明聞益(三)
- 初得三昧益(時彼)
- 二得大心益(得如)
- 三成大願益(一心)
- 三顯發昔因(時彼)
- 二發心之始(善男)
- 三結會古今(三)
- 初得法時身(善男)
- 二發心之始(我於)
- 三正結得法(次復)
- 初得法久近(十)
- 二別答修治(二)
- 初舉大光劫(三)
- 初總明(善男)
- 二別顯(其最)
- 三最後(善男)
- 二總顯諸劫(三)
- 初總標事佛(善男)
- 二得法修行(彼諸)
- 三見佛行成(善男)
- 初舉大光劫(三)
- 初通答三問(三)
- 二偈頌(三)
- 初舉法誡聽(爾時)
- 二頌前正說(二)
- 初頌最初一劫(我念)
- 二頌總顯諸劫(須彌)
- 三舉因勸修(我於)
- 初長行(二)
- 三謙[A70]己推勝(善男)
- 四指示後友(善男)
- 五戀德禮辭(時善)
- 初依教趣求(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科文卷第九(終)
校注
[0653001] 淮疏作推 [0656001] 義疏作儀 [0657001] 廣下疏有釋字 [0660001] 底疏作夜(CBETA 按:本校注在原書為659頁[01]。) [0663001] 水疏作本(CBETA 按:本校注在原書為662頁[01]。)[A1] 三【CB】,二【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二【CB】,一【卍續】
[A4] 己【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己【CB】,巳【卍續】
[A9] 己【CB】,巳【卍續】
[A10] 己【CB】,巳【卍續】
[A11] 己【CB】,巳【卍續】
[A12] 己【CB】,巳【卍續】
[A13] 己【CB】,巳【卍續】
[A14] 己【CB】,巳【卍續】
[A15] 己【CB】,巳【卍續】
[A16] 己【CB】,巳【卍續】
[A17] 己【CB】,巳【卍續】
[A18] 己【CB】,巳【卍續】
[A19] 己【CB】,巳【卍續】
[A20] 己【CB】,巳【卍續】
[A21] 己【CB】,巳【卍續】
[A22] 己【CB】,巳【卍續】
[A23] 己【CB】,巳【卍續】
[A24] 己【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己【CB】,巳【卍續】
[A27] 己【CB】,巳【卍續】
[A28] 二【CB】,三【卍續】
[A29] 己【CB】,巳【卍續】
[A30] 己【CB】,巳【卍續】
[A31] 己【CB】,巳【卍續】
[A32] 己【CB】,巳【卍續】
[A33] 己【CB】,巳【卍續】
[A34] 己【CB】,巳【卍續】
[A35] 六【CB】,七【卍續】
[A36] 己【CB】,巳【卍續】
[A37] 己【CB】,巳【卍續】
[A38] 己【CB】,巳【卍續】
[A39] 己【CB】,巳【卍續】
[A40] 己【CB】,巳【卍續】
[A41] 己【CB】,巳【卍續】
[A42] 己【CB】,巳【卍續】
[A43] 己【CB】,巳【卍續】
[A44] 已【CB】,巳【卍續】
[A45] 末【CB】,未【卍續】
[A46] 己【CB】,巳【卍續】
[A47] 己【CB】,巳【卍續】
[A48] 己【CB】,巳【卍續】
[A49] 己【CB】,巳【卍續】
[A50] 己【CB】,巳【卍續】
[A51] 己【CB】,巳【卍續】
[A52] 己【CB】,巳【卍續】
[A53] 己【CB】,巳【卍續】
[A54] 己【CB】,巳【卍續】
[A55] 己【CB】,巳【卍續】
[A56] 己【CB】,巳【卍續】
[A57] 己【CB】,巳【卍續】
[A58] 己【CB】,巳【卍續】
[A59] 己【CB】,巳【卍續】
[A60] 己【CB】,巳【卍續】
[A61] 己【CB】,巳【卍續】
[A62] 己【CB】,巳【卍續】
[A63] 己【CB】,巳【卍續】
[A64] 四【CB】,三【卍續】
[A65] 三【CB】,二【卍續】
[A66] 己【CB】,巳【卍續】
[A67] 已【CB】,巳【卍續】
[A68] 己【CB】,巳【卍續】
[A69] 已【CB】,巳【卍續】
[A70] 己【CB】,巳【卍續】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5 冊 No. 231 華嚴經疏科文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